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
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精选10篇)
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 第1篇
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
【原文】
采桑子十首
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二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其三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五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其六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其七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其八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其十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翻译】
其一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其二
春光深浓,雨过天晴,西湖景色更显美好。百花百草争奇斗艳,蝴蝶蜜蜂纷飞喧闹,晴朗的阳光照耀花儿暖热得像要燃烧一样。
木兰做的船桨划着画舸悠然离去,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光辉返照湖上碧波,水面辽阔,风高气爽,船上的人悠扬地奏起了管弦。
其三
西湖风光真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不禁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其四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的柳絮狂乱飞舞,迷迷蒙蒙,垂柳轻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其五
什么人能理解欣赏西湖风光的美好,西湖无时无刻不是良辰美景。奔驰的马车互相追逐,用玉杯饮酒作乐于花团锦簇间。
谁知道在闲来倚凭栏杆的地方,远远望去,芳草莽莽,斜晖脉脉。水面悠远,烟雾微茫,在那湖岸边上白鹭一点天上飞。
其六
清明上巳节,西湖风光都很好,满眼是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道旁从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其七
西湖风光真是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着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其八
西湖风光真是好,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
其九
日暮时,在天边夕阳和残霞的斜照下,西湖风格尤其好。花坞苹汀,十顷湖面水波平静,野草丛生的湖岸边一艘无人小船横向湖心。
月亮挂在天的西南边,上边浮云消散,倚靠在栏杆边凉意顿生。湖上的莲花传来一阵阵清新的香气,水面凉风吹到脸上惊醒了酒意。
其十
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可富贵就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地已经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拓展延伸】
欧阳修这一生,很受伤。轰动一时的两次绯闻案件,曾将欧阳修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推向人生的最低谷。
第一件,是欧阳修与其“外甥女”的是是非非。
这个“外甥女”,其实也不是他的亲外甥女。欧阳修的妹妹嫁给一个叫张龟正的人,张龟正有个女儿,是前妻所生。张龟正死后,欧阳修的妹妹带着小女孩投奔哥哥,在哥哥家中寄住过一段时间。
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嫁给欧阳修的堂侄,和堂侄家的仆人私通,*情暴露后,案件在开封府审理。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张氏突然说自己未嫁时曾和欧阳修有私情。王《默记》说:“张惧罪,且图自解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也就是说当时张氏想减轻自己的罪行,在公堂上说了欧阳修的一些坏话,很难听。
其实张氏这样做,对她减轻罪行也并无帮助。但不管如何,在当时,这件事无异于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欧阳修被传讯到开封府,开封府审理数月,也没有头绪,因为原告的诉讼不明确,被告的辩词也无法验证,只好将欧阳修放了,但这事被欧阳修的政敌钱勰知道后,他举出欧阳修诗词中的句子,顺藤摸瓜,对号入座,弄得欧阳修极为狼狈。
欧阳修《望江南》有曰: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确实给了那些不怀好意者以极大的暧昧想象空间,欧阳修虽然一再上书,说妹妹带着张氏投奔到他时,仅仅十岁(一说七岁)。但钱勰正好拿他的诗句嘲笑他,十岁,不正是学“簸钱”的时候吗(簸钱,古时掷钱赌博的游戏)?
这事越闹越大,欧阳修的老对头吕夷简趁机打压欧阳修,将他贬至滁州,当了“醉翁”。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起绯闻案件,也就没有《醉翁亭记》的千古流传了。
第二件,是欧阳修与其媳有染的所谓“故事”。
无论古今,打击敌人的一个最阴险的手段,就是玷污他的私生活。民间传说中,王安石、苏轼,都曾对美丽的儿媳表示好感。把儿媳比作琵琶,自己想在上面“弹一曲”,儿媳也风流大胆开放,作诗回应:假如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好个“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在翁媳作诗传情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公公只好将写在墙上或者桌上的诗仓促抹掉。
这样荷尔蒙战胜道德的故事,既能放在王安石身上,又能套在苏轼身上,可见根本没有什么可信度。
当时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了事,受到弹劾,薛宗孺本来希望欧阳修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为他开脱,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及时处理。薛宗孺大为光火,就造谣说欧阳修与其大儿媳吴春燕有染。由于薛宗孺与欧阳修的亲戚关系,外人当然认为他的话可信度高,以为是“家丑”曝光,这种谣言的传播速度当然是最快的。当时有位御史蒋之奇,本来,欧阳修对他有推荐之恩,但此人为了变法党争中的个人利益,逮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上书弹劾欧阳修有违人伦、道德败坏。那时候有个很“文雅”的说法,叫“帷簿不修”。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并不亚于前一场绯闻案,但当时不满二十岁的神宗皇帝很有主见,他是相信欧阳修的,亲自过问此事,主持公道,将诬告欧阳修的蒋之奇贬为监道州酒税。
这两件“绯闻案”对欧阳修的打击很大,他心灰意冷,一再请求辞职,但未被允许。这之后,不过几年时间,欧阳修就去世了。
回过头来看,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艳情绯闻的确有一定杀伤力,但为何能一下子将欧阳修击垮呢?这与他平时的风流不羁有关。欧阳修平时喜欢与妓*玩乐,他曾发明一种传花喝酒的游戏,就是让一位妓*拿一枝花,传给酒宴上的客人,每传到一位客人手中,这位客人就摘掉花上的一片叶子,谁摘光了这枝花的最后一片叶子,就罚谁喝酒。客人们玩得很高兴,往往夜半尽兴才归。
而宋朝邢居实的《拊掌录》则记载了欧阳修喝酒时另一件佚事。说有一次欧阳修与人行酒令的时候,规定每人各作两句诗,说自己想做的事,必须达到犯罪判刑的程度。也就是众人喝高了之后,放纵一下心中做坏事的欲望,假如让你犯罪,你会犯什么罪?
有一人说:“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有一人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轮到欧阳修,他却说:“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这文诌诌的酒令让酒客们大惑不解,问他的这两句诗与犯罪行为哪点沾边,他笑着解释说:“酒喝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欧阳修不虚伪,也不回避。人性中的“黑洞”,谁也无法避免,连“一代道宗”欧阳修,间或都有犯罪的想法,虽然,那只是刹那。
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 第2篇
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采桑子赏析 -诗词大全
采桑子
作者:欧阳修朝代:宋体裁:词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从《采桑子》看欧阳修的精神世界 第3篇
一、纵情山水
《采桑子》一共十首词, 都是歌咏颍州西湖的。欧阳修因政坛失意被贬官到颍州, 从此与这篇水域有了不解之缘。西湖者, 水也。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水能够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清明祥和的状态。从《采桑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西湖: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的笔调, 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这里的水, 不是惊涛骇浪, 而是“水面玻璃滑”, 游人不会感觉船在移动, 只是看到船桨微移, 水面形成细小的波纹, 惊起了两岸对水鸟, 才发现船在移动。词的下片以静写动,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 突出了西湖对静谧。这里的西湖到处会听到柔美的芦笙, 芳草长堤相掩映,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的风景画, 让人流连忘返。
再看其它一些《采桑子》
“春深雨过西湖好, 百卉争妍。”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何人解赏西湖好, 佳景无时。”
“清明上巳西湖好, 满目繁华。”
……
在词人看来, 无论是烟雨蒙蒙, 百花争艳的西湖, 还是湖面如镜映衬白云的西湖;无论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西湖, 还是清明前后满目繁华的西湖, 都对它充满了无限热爱和眷恋。一碧万顷的湖水,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 亭台楼阁不计其数, 把颍州西湖装点得分外妖娆。那么欧阳修为什么会钟情于西湖, 钟情于水呢?
《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 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 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 其流也则卑下, 倨邑必循其理, 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 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 此似勇;至量必平之, 此似法;盛而不求概, 此似正;绰约微达, 此似察;发源必东, 此似志;以出以入, 万物就以化洁, 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 是故君子见, 必观焉。’”欧阳修喜欢水不仅仅是西湖风景秀丽, 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对生命进行思考。欧阳修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无论贬官还是退隐到颍州的欧阳修心里时刻关心着民生疾苦, 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在游玩中, “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 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并由此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1水的很多特征, “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 与儒家对道德规范很相似, 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包括欧阳修在内都很喜欢亲近水, 用水做桥梁企图达到儒家的典范。
二、纵情美酒
欧阳修喜欢饮酒, 自号醉翁, 在滁州时曾修醉翁亭, “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采桑子》中就有不少词句直接谈酒或说醉:
“画船载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 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欣赏西湖美景, 自然要有美酒相伴。一叶扁舟, 一壶美酒, 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 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主人词人和朋友推杯换盏, 一醉方休, 心头的郁结之气也就一扫而光。
“十年前是尊前客, 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 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 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 犹似当年醉里声。”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开篇回忆十年前的一段生活。当时词人被政坛失意, 相继在滁州、扬州等地为官。直到仁宗嘉祐中, 才顺利回到京城。这些年的滋味只有词人自己知道, “尊前客”, 这些年的委屈和不平词人只能靠一杯杯就来消磨。十年后, 人生又是一番变化, 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去世, 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官场再受弹劾, 种种不幸, 接踵而至, 所以说“忧患凋零”。但词人并没有因为这些遭遇就此颓废, 而是“心无改”。“试把金觥”, 金觥, 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维以不永伤”, 喝酒本来是借酒消愁, 但“把”字, 显出豪迈的气概。末尾词人手持酒杯, 聆听旧曲, 似乎陶醉在往日的豪情里。
此外, 词人在《采桑子》中多次提及“酒”和“醉”: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游人日暮相将去, 醒醉喧哗。”
“荷花开后西湖好, 载酒来时。”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在词人其它作品中, “文章太守, 挥毫万字, 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 尊前看取衰翁。” (《朝中措》) , “好酒能消光景, 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 红袖莫来扶。” (《圣无忧》) 其它词中也多次提到酒。欧阳修为何如此偏爱美酒?中国文人历来就有饮酒赋诗的传统, 文人嗜酒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画船载酒西湖好”、“稳泛平波任醉眠”, 在酒的世界中, 欧阳修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不受限制的自由天地。欧阳修性格开朗, 虽然命运坎坷, 但始终充满豪情壮志, 酒就成了他彰显风流潇洒的工具。喝酒能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表现自己的个性。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文人不会因为自己酗酒而感到内疚, 反倒是很自然地在诗文中表现出来。喝酒能让欧阳修忘记现实减轻痛苦, 喝醉了, 处于半昏迷半清醒的状态, 一切忧愁就可以忘掉。借酒消愁也就还成了欧阳修自我解脱的最好方式。“鬓华虽改心无改, 试把金觥。旧曲重听, 犹似当年醉里声”, 饮酒能让人感到人生的变幻无常和生命的短促, 从而珍惜眼前的时光, 及时行乐。正如所言:“酒也助长了人喜怒哀乐的情绪, 是感情的增添剂和发泄的通道”。[2]
三、原因分析
(一) 、宋代文人共有的复杂心态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以后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演, 削兵权, 重用文官, 文人地位也大大提高, 物质生活也很优越。像欧阳修就是朝廷大员, 出入庙堂, 用儒家道德典范要求自己。而当他们闲暇下来, 陶醉在山水风光中的时候, 又会以风流才子自居, 有时候竟然像一位隐士, 或多或少有中隐逸情结。前代东方朔的“避世于朝廷间”和白居易的“中隐”对宋代的士大夫影响很大, 他们特殊的隐逸方式为宋人做了铺垫, 渴望心灵的自由。欧阳修始终心怀家国天下, 但当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 自然就会想到避难场所。“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 甚至难以实现, 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 其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若入世不行, 避世也不成, 佛教则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的随缘任运、心不执著, 有时既可以给逆境中或欲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以精神安慰 (有时是麻醉) , 也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 化解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使人不至于过分沉溺于世俗的物欲而不能自拔, 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3。因此他沉醉在西湖中, 忘却心中的忧愁, 在词中为自己开辟另一个世界, 展示自己心中的愁苦, 抒发不平之气。或是寄情山水, 及时行乐, 乐而忘忧。
(二) 、欧阳修本人的乐观旷达
欧阳修性格开朗乐观, 革新失败被贬到滁州, 庆历六年 (1046年) , 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以自勉, 欧阳修在滁州也写了《醉翁亭记》。但两篇文章风格迥异, 《岳阳楼记》在写“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进亦忧, 退亦忧”;《醉翁亭记》却是写“乐”,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其乐无穷也”, 足见欧阳修的豁达洒脱。到了晚年欧阳修心境颇为闲适。“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曰:吾《集古录》一千卷, 藏书一万卷, 有琴一张, 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 吾老于其间, 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欧阳修一生遭遇坎坷, 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六十五岁时告别政坛来到颍州安闲自在度过余生。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明明是暮春时节的西湖, 百花凋零, 但却丝毫没有衰败颓废之气, 无伤感之情, 笔调也是轻松愉快, 呈现一片清丽幽静的世界。开篇一“好”字就奠定了全词乐观积极的感情基调。
再者, 欧阳修作为北宋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 对唐五代的艳科词进行了改造, 以诗为词。唐五代词、柳永等词内容多表现花前月下, 极尽缠绵。欧阳修的词虽然有俚俗的一面, 但他的雅词已经具有了士大夫品格, 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 (游赏西湖) 写进词中, 拓宽了词的内容, 用词抒发自己闲适平淡的心境。欧阳修在《采桑子》中抒豪放之情, 已经具有了豪放词的雏形, 对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派的形成影响颇深。欧阳修这一组《采桑子》是宋山水词的典型代表。词可以像诗一样描写湖光山色, 表现士大夫生活和心境情感。虽然表现上提及美酒、笙歌、花草, 但重点是心境地展露, 情感也更为甚至, 无怪刘熙载评价:“冯延已词, 晏同叔得其俊, 欧阳永叔得其深。”
参考文献
[1]百度古代文化吧:《孔子论水》, http://tieba.baidu.com/f kz=315113913
[2]许建平著:《山情逸魂——中国隐士心态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9年, 第213页
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 第4篇
关键词:《采桑子》 化整为零 平淡清新 动静结合 词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从43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组词《采桑子》十首,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西湖之美,表达了词人留连光景的喜悦心情。作为作者山水词的代表作,《采桑子》十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一 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
所谓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即在进行艺术构思时,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将表现对象分成若干单元而分篇咏之。在作品中,这若干个单元相互独立、互不重复,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采桑子》十首就是词人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的结果。
夏敬观评《六一词》曰:
“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年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欧阳修徜徉于西湖之滨,醉心于山水之间,把西湖异时之景行诸笔端;一首词就是一组镜头,构成了西湖美的一个侧面。这样,十首词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西湖之美,从而形成了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西湖整体和全貌。可见,欧阳修是有意把这十首词作为一个整体来写的。
十首《采桑子》有五首是以时间开头的,分别写不同时间、场景下的西湖美景。凡西湖之所见,西湖之所有,尽囊括于词人笔下,统一于作者刻意营造的意境之中,统摄于和谐宁静的基调之下。词人选择了“春深雨后”、“群芳过后”、“ 清明上巳”、“荷花开后”、“残阳夕照”这些时刻描写西湖之美。春深雨后的“百卉争妍”、清明上巳的 “满目繁华”之美自不待说,即便是群芳过后的“狼藉残红”,也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试看第一首和第三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其一)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其三)”
前者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游春图景:泛舟湖中,触目所及,“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显示出春的生机;用琉璃类比水面,又显出湖面的平静与明净。所有的一切,包括“绿水”、“芳草”、“长堤”、“笙歌”、“沙禽”,还有游船,都融化在一个极其静谧的背景之中。后者同样是写泛舟湖中,以酒后微醉者的眼光来打量西湖美景。“行云却在行舟下”句,细致地写出了水天上下辉映的晶莹境界,写云的倒影用“却在”点明,接着以“空水澄鲜”进一步描绘水之清澈,最后以“疑是洞中别有天”出之,显得委婉含蓄。两词着眼点虽然相似,情感基调也一致,但所涉内容有较大差异,因此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认识西湖之美。
前九首写山水、花草、蜂蝶、云霞,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西湖美景的全貌,并统一于同一基调之下。第十首写人生感悟,则明显带有“总结”的性质。退居颍州,词人如愿离开了充满险恶是非的官场,在与西湖的亲近中,内心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一切都归于平淡,这也是词人在历尽繁华之后的人生感悟。此次归颍,“谁识当年旧主人”,既有人世沧桑之感,更含有要在此开始新的生活之意。这种生活感悟,显然是建立在前面所描绘的西湖胜景和获得的适意心态基础之上的。
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我们单就其中某一首来看,显然只能窥见西湖美景之一隅。而把这十词联系起来,视其为一个整体,则能感受到作者笔下西湖美景之全貌,感受到作者构思之匠心。面对西湖,词人显然有太多的话要说,而作为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含载的信息量较少,因而词人借鉴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创造性地运用“组词”的方式,化整为零,构思成词。
二 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很注意运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美好的意境。欧阳修以灵动的笔触、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西湖的景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俊逸明秀的西湖美景图。
如第一首紧扣“西湖好”这一主旨来写,上片突出西湖风光之美:轻舟短棹,畅游西湖,湖面绿水逶迤、碧波荡漾,长堤上芳草繁茂、一片生机。在优美秀丽的景色中,笙乐隐隐,歌声处处,更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风光与人物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了明秀的意境。下片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船行其上,平稳悠闲,稍稍碾出了道道涟漪,惊起了栖息于沙滩的水鸟;以动衬静,突出了水面的平静,也衬托了词人心态的平静。静态的湖水与动态的游船和沙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再看第八首和第九首: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具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其八)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倾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其九)”
两首词侧重于静态景物描写:风清月白的夜幕下,西湖如一片晶莹的琼田;岸边小舟横放,放眼望去,宽阔的湖面波平如镜。美景迷人,吸引词人荡舟西湖,以致产生了“人在舟中便是仙”的错觉,将大自然难以形容的风态和人物悠闲飘逸的心境同时呈现了出来。词作的大背景是静态的,水面、鸥鹭、小舟是静止的,如果没有管弦声响、风吹水面的动景,这静景便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滞景、死景,有了人与物的活动,画面便活了起来。
这十首词,有些侧重于静态描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有些侧重于动态描写,动中有静,以静显动。词人用心感受西湖山水物情之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景物描写的方式上,表现出静与静结合的特点。
三 平淡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其风格往往是发展的和多样的;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其词风格,主要有疏隽和深婉两种,《采桑子》组词,则又显示了另一种风格特征:淡雅清新。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作词尤为如此。词为主情文学,有自己的文体特征。汪莘《方壶词自序》说:
“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
词为艳科,一般具有艳丽婉转形式特征与蕴籍风流的情感特征,要做到平淡自然实属不易。欧阳修词风就经历了一个由丽柔婉到平淡清新的转变过程。他早年的词作《南歌子》,为咏新嫁娘之词,题材和风格都袭晚唐五代传统。中期之词,多抒写人生感慨,如《朝中措》,借送别以抒情,表达了“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迈情怀。晚年词风走向平淡,《采桑子》组词即是代表作品。试看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暮春凭栏所见之景,虽然百花凋零,景色依然迷人。上片写群芳凋后,残红铺地,飞絮缭乱,一片春光衰残;下片言游春过后,笙歌散尽,游人归去,一湖暮色沉寂。微风之下,残花散乱、飞絮迷蒙、杨柳摇曳,景象迷离婉丽;但若细加品味,则能给人一种特别的审美享受。尽管“始觉春空”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但词人淡淡地以清旷自适出之,因此,虽有寂寥,但并不伤感。这种失落繁丽后的虚寂、幽寂、闲寂,是一种经历了人生诸多坎坷之后的淡定心态,是一种“豪华摇落见真淳”的人生的最高境界。词的收束,收得自然而有神韵,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再看下面两首: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其五)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其七)”
或置身于画外,或身处于画中,词人在用心体会着西湖无所不在的美。虽然热闹繁华的西湖是美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更欣赏那种繁华过后的自然平淡之美。其五下片描写主人公静静地凭栏欣赏芳草斜晖、水远烟微、白鹭自在飞翔的场景,给人一种安详静谧的感受;其七的结句,“一片笙歌醉里归”,则完全可以想象到游湖醉归时词人内心复归平静的境况。
相对于晚唐五代丽的词风,《采桑子》十首的审美风格都极为平淡清新。由绚烂归于平淡,由丽转向清雅,这或许可作为欧阳修一生及其创作的总结。
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亦如此。文人词从萌芽到晚唐、五代,逐渐把题材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写作手法也少有变化。至北宋,新的形势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变革要求,欧阳修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在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作家。《采桑子》十首,是词人生活内容的真实反映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从内容、手法和风格上都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词史意义。
首先,《采桑子》组词在内容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作专以抒写浓重的忧伤情绪为主要内容的格局,以清丽明快之景入词,抒发词人对西湖胜景的喜爱之情和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调,从而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作之前有一段《西湖念语》:
“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
作为组词的开场白,念语交代了欧阳修创作这一组词的背景与心态:历经患难之后退居西湖,置身于佳山胜水之间,一觞一咏而兴味无穷。从表现内容上看,组词尽管偶尔也流露出微微的惆怅,但总体上都是以清丽之景来写愉悦之情,而词人作为“闲人”对各种景物欢然欣赏,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是以“属私”之“自我”与“属官”之“他我”相抗衡,从而标举了文人士大夫人格独立的价值。从题材内容上看,《采桑子》十首突破了传统词作多以男欢女爱、离愁别绪为基本内容的创作倾向而趋向于雅,使词的表现内容得到了拓展。抒发真实情感,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欧阳修这一组词作对后世词的创作能突破“艳科”篱藩所产生的重大启示。
其次,在宋代,欧阳修是最早将民歌鼓子词的联章体形式引入词的创作的文学家,为宋词的创作发展了一条新的途径。所谓联章体,是指由两首以上相同词牌的词联合组织在一起,歌咏同一类事物或性质相同的事物的词体形式。《采桑子》十首合咏西湖美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有机的形式集中地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成为宋词联章体形式的创作典范。后来效仿者颇众,如赵令《商调蝶恋花》十二首,黄裳《渔家傲·咏月》七首、《蝶恋花·月词》十首,洪适《渔家傲引》十二首,李子正《减兰十梅》十首,王安中《安阳好》九首等,均为以联章体的形式来体物抒情的组词;这与欧阳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再次,《采桑子》十首中所体现出来的明丽轻快的情调与清新淡雅的风格,与晚唐五代以来或柔婉或丽的词风,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引领了宋词的一种新的风尚。虽然这些清新、淡雅的词在欧词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其所呈现出独特、趋新的风格特征,给词坛带来了一番新气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如毛滂、朱敦儒等创作的词作,在题材、情感表现和审美风格上,都与欧阳修的十首《采桑子》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 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 汪莘:《方壶存稿》,《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2004年版。
[4] 欧阳修,黄畲笺注:《欧阳修词笺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 第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学指导】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这首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
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中学语文在线()
籍jí濛méng笙shēng栊lóng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思维训练】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
②飞絮濛濛()
③垂柳阑干尽日风()
④垂下帘栊()
2,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3,“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4,“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5,“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7,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8,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9,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这首词,上片刻画了,渲染了;下片描写了,抒发了。
10,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而且体现了。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采桑子》的欧阳修词作鉴赏 第6篇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欧阳修《采桑子》 第7篇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品赏析
【注释】
①群芳过后:百花凋谢。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②狼籍: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
③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评解】
采桑子欧阳修 第8篇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四)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五)采桑子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六) 采桑子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七)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八)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九)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十)采桑子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采桑子》欧阳修 第9篇
《采桑子》是北宋文学家、诗人欧阳修的作品。是欧阳修所创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这首词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欧阳修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原文: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 第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采桑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1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思想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这首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笙歌()狼jí()帘lóng()
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2【自学指导】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这首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中学语文在线()
籍jí 濛méng 笙shēng 栊lóng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
②飞絮濛濛()
③垂柳阑干尽日风()
④垂下帘栊()
2、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3、“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4、“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5、“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7、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8、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9、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这首词,上片刻画了,渲染了 ;下片描写了,抒发了。
10、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而且体现了。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苏轼词三首》。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3【自学指导】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中学语文在线()
籍jí 蒙méng 笙shēng 栊lóng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此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此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
②飞絮蒙蒙()
③垂柳阑干尽日风()
④垂下帘栊()
2,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3,“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4,“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5,“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7,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8,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9,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此词,上片刻画了,渲染了 ;下片描写了,抒发了。
10,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而且体现了。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苏轼词三首》。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4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此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诗歌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此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此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笙歌()狼jí()帘lóng()
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从结构上说,上片写xxxxxxxxx,通过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s。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 桑 子
欧 阳 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四、翻译理解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欧阳修采桑子的意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