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产出服务化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61

产出服务化范文(精选10篇)

产出服务化 第1篇

关键词:卫生服务产出,物量,质量调整

引言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中,卫生服务一般归属于非市场服务。非市场服务产出是指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按免费或按经济意义不显著的价格提供的服务总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效用理论为基础的,并假定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消费者的主观效用水平。这样,任何交易品的质量也好,其他任何相关的性质也好都会在价格上体现出来。对于市场产出核算,该假定确实成立,因为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价格反映着边际效用,当然包括了质量因素。但是,对于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1],由于没有市场价格,则该假定不成立。因此,在进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时,如果具有计量的可行性,就要考虑质量调整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物量包括两个方面:数量与质量。数量是服务的次数,质量是服务的特征。由于物量的变化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变化,因此,如果两种服务的特征不同,就不能将二者相加[2]。如果在卫生服务物量的核算中忽略了质量的变化,就会使卫生服务产出及增长率的测算出现严重的偏差。因此,本文提出了用于卫生服务质量调整的几种方法,并对现阶段应用卫生服务质量调整方法的难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卫生服务产出质量调整的必要性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进行货物产出的计量时是不考虑质量问题的,基于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对卫生服务产出的计量也不应该用质量来校正产出。而实际上,质量是卫生服务产出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其有别于货物的特性,是卫生服务产出测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下文以传统外科手术和激光手术为例,计算三种情况下的服务增长率,以此说明卫生服务质量调整的重要性。

第一种情况:仅考虑手术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在进行产出核算时,不考虑质量的变化,直接对两种手术的数量相加。此时,产出的增长率为26.7%,即(190-150)/150×100%=26.7%。这一结果的前提是两种手术的成本完全没有差异,但事实上激光手术的成本是传统外科手术成本的三倍,这两种手术的质量是明显不同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用这两种手术的相对成本进行加权,并假定两个时期成本的差异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不是手术质量的变化,则在基年,传统外科手术的成本份额为(100×100)/=0.4,激光手术的成本份额为(50×300)/=0.6。这样,利用成本份额加权后的基年产出为(100×0.4)+(50×0.6)=70,报告年产出为(110×0.4)+(80×0.6)=92,产出的增长率为(92-70)/70=31.4%。增长率的增加说明了手术数量构成的变化,是相对昂贵的激光手术的份额有所增加造成的。

第三种情况:如果假定从基年到报告年成本的变化代表了质量的改善,则经过质量调整后的报告年传统外科手术的产出为(110×120)/100=132,激光手术的产出为(80×310)/300=82.7。经过加权后的基年产出为(100×0.4)+(50×0.6)=70,报告年产出为(132×0.4)+(82.7×0.6)=102.4,则产出的增长率为(102.4-70)/70×100%=46.3%。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质量调整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较大。由于卫生服务产出及增长率的准确测算对国民经济核算以及国际比较的意义重大,所以有必要对卫生服务产出进行质量调整。

二、卫生服务产出质量调整的方法

(一)卫生服务产出质量调整的指标法

在OECD于2000年出版的《教育和卫生物量产出核算手册》[3]中对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4],即卫生服务的质量是指为个人和全民提供的卫生服务增加期望卫生结果(Heath outcome)的可能性,以及卫生服务与现有专业知识相符合的程度。该定义包括了治疗过程的质量和治疗结果的质量两个方面[5],也就是说,治疗过程中应考察治疗方法是否正确选择以及疗效如何;在治疗结果中应考察治疗后的健康状况及效果。(1)根据卫生服务质量的定义可知,卫生服务产出的质量调整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着手,也就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作为质量调整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利用过程指标进行质量调整

可以根据与专业标准的吻合程度来确定是否对病人进行了恰当的治疗,并以此对过程的质量进行判断。医疗的专业标准由临床试验或临床证据发展而来,并通过医疗实践与实证基础相符合的程度来评定医疗过程的质量。例如,医疗过程的质量指标包括65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的注射率、糖尿病患者视网膜检测率、结肠癌筛检率等。

利用卫生服务过程的质量调整需要一个反映按国家和疾病划分的服从率。该比值的变化(或者正向变化,或者逆向变化)反映了由新治疗方法的引入以及现有医疗实践的进步而引起的医疗实践和医疗程序的变化。有一些文献记录了此类比值。例如,Schuster等(2005)通过对美国预防医疗研究的结果进行平均后,发现50%的人接受了推荐治疗;通过对急救治疗的研究,发现70%的病人接受了推荐治疗。了解完全遵循指导时所取得的医疗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没有必要把100%的服从率作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因为卫生服务必须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和偏好的问题。

2.利用结果指标进行质量调整

卫生服务的质量还包括卫生服务对卫生结果的影响。通过结果的变化可以对卫生服务的物量产出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应能够反映卫生体系对卫生结果的边际贡献。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卫生服务的影响,还包括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病人的性格、生活方式等。在进行质量调整时,要对各种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甄别,排除来自非医疗体系的各种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所以,卫生结果的涵义是指直接由卫生服务引起的健康状况的改善,这种改善就是衡量卫生服务质量的标准。例如,存在针对某疾病的两种治疗,如果其中一种治疗使得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更大,则说明这种治疗的质量更高。常用的结果指标包括癌症存活率、哮喘病死亡率、中风死亡率等[5]。

3.同时使用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进行质量调整

治疗过程与治疗结果的关系密切,高质量的治疗过程会使治疗的结果得到改善,所以,在对卫生服务的物量产出进行质量调整时可以同时使用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这样可以获取卫生服务质量的完整信息。OECD卫生服务质量指标项目(HCQI)建立了一套可以检测卫生服务质量,并且可以用国家间可比数据公布的指标体系。这套数据体系既包括过程指标,又包括结果指标,见下表。目前,这套指标体系已经得以应用,并仍在不断的完善与修订。

注:有关指标定义和更为详细的信息,见:www.oecd.org/health/hcqi.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对物量产出进行质量调整的指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用于质量调整的卫生结果指标在各个时期应该是一致的,质量调整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定期地收集病人获得的卫生结果数据;第二,国际比较非常重要,为了便于国际比较,应使质量调整的指标和方法在各国间进行标准化;第三,质量指标应反映整体服务的变化,也就是说,质量指标应该反映卫生行业的边际贡献;第四,质量调整应该反映仅由医疗干预引起的卫生结果的变化。

(二)QALYs和DALYs

除了过程和结果指标外,还可以使用质量调整生存年数(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简称为QALYs)指标和伤残调整生存年数(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简称为DALYs)指标对卫生服务产出进行质量调整。QALYs和DALYs是测算生存年数和生存质量广泛使用的两个指标。根据完全健康情况下的生存年数,DALYs计算因提前死亡或发病所带来的损失。提前死亡是通过生命表进行计算的,在生命表中,假定在出生时男性的寿命为80岁、女性为82.5岁。发病的权数是通过一组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为22种健康状态打分来进行计算的。DALYs是根据相对于基准水平的损失来测算健康结果的,DALYs是QALYs的逆指标。QALYs代表了以特定的健康状况为起点时,个人健康的质量水平,而DALYs则代表了由疾病导致的功能丧失程度。

QALYs比DALYs更加常用,因为QALYs是根据健康收益来测算健康结果,而DALYs是根据相对于基准水平的损失情况来测算健康结果,因此,QALYs更适合对卫生干预的收益进行比较。QALYs为每个与健康状况相对应的时期赋以从0到1之间变化的权数,其中,1表示理想的健康状况,0表示死亡。负数也是可行的,它表示某些健康状况比死亡更糟糕。与某一特定健康结果相关的QALY等于这一特定健康状况的权数乘以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通常,在某一状态下的持续时间代表了一个人的预期寿命。例如,在医院进行血液肾透析的质量调整权数为0.8,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医院做了20年血液肾透析,那么QALY的值为16。这相当于一个人在理想的健康状况下(=1)生活了16年。

Dolan(2000)认为,QALYs是迄今为止解决卫生结果测算问题的最佳方法,但QALYs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者也对QALYs能否恰当地使用表示怀疑。例如,Gerard&Mooney(1993)认为,对于QALYs来说,值得一提的问题是通过对已存在的医疗项目分配额外的卫生服务资源究竟能得到多少额外的QALYs?更进一步说,就是QALYs没有包含某些健康状况,或者没有完全包含某些健康状况。另外,QALYs的不足之处还包括:没有包含轻度的健康问题;没有包含关系到生活质量,但不会造成死亡的慢性病问题;没有包含对多年内都不能体现收益的疾病预防的估算;没有充分包含情感或精神类疾病的权数。

三、结论

卫生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致使质量调整问题愈发突出。目前,卫生服务产出质量调整方法的应用还处在受限制的、尝试性的阶段,由于许多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是国家、机构所专有的,所以,指标缺乏可用性,没有恰当的指标用于对卫生服务产出进行质量调整。虽然OECD的卫生服务质量指标项目准备编制一套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但现阶段数据的收集工作仍在进行中,并且只有少数国家的一、两个观测值。

目前,卫生服务产出的质量调整仍旧处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之外,中国还没有卫生服务产出质量调整的理想指标。在尝试进行质量调整时,我们发现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不能得到病例调查数据,即便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所得到的结果也会过于主观而不能真正反映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第二,结果指标仍存在问题,因为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病人的主观信息;第三,进行调查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和资源。因此,如何将质量调整指标引入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亚菲.医疗卫生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及方法初探[J].上海统计,2002,(2):32-34.

[2]罗良清.高等教育产出的质量调整研究[J].统计教育,2004,(3):5-11.

[3]OECD.Towards Measuring Education and Health Volume Output:An OECD Handbook(Draft version)[S].OECD:Paris,Sepem-ber18,2007.

[4]Aileen Simkins.Health Quality Indicator and Value of Health:Accounting for Quality Change[C].Paper Prepared for the Joint OECD/ONS/Government of Norway workshop Measurement of Non-market Output in Education and Health:London,Oct-ober3-5,2006.

投入与产出 第2篇

那人又问:“我该如何提问呢?”

德鲁克说:“只有先问‘我该如何贡献’或‘我要怎样付出’你才能获得成功。”

曾看到一篇关于一个琴童在国际大奖赛中摘得桂冠的报道。报道中所提的两个问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一:你能每天在钢琴前坐上11个小时吗?

11个小时就是39 600秒。一个坐姿坚持39 600秒。那该多么难耐!

问题二:你能连续11个小时反复练习弹奏同一首曲子吗?

在琴凳上持续坐11个小时已是难事,反复练习弹奏同一首曲子,岂不难上加难!其间必将充斥太多的单调、枯燥、乏味!

而以上两点正是琴童成功的法宝。

如果把“贡献”“付出”看成一种投入的话,那么“杰出”和“成功”就是产出。

“投入”与“产出”往往是成正比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投入的是冷淡、懈怠、无所谓时,工作除了回报他空虚、无聊、失望、沮丧和平庸之外,还能给他带来什么呢? 相反,当一个人以满腔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都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生活自然不会亏待他,他一定能从工作中收获成绩与肯定。

自古以来,每位仁人志士的成功都是付出了很多代价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

曾经有一套畅销书在排行榜上高居首位长达数月。据说这套畅销书作者不习惯用电脑写作,他喜欢用手书写稿件。他身高1.72米,可是,他已经成文或者写废的手稿叠加起来竟高达1.74米,比他的身高还要高出2厘米!这1.74米高的手稿,全是由他一笔一笔写就的,一个字一个字码成的。写作期间,因为伏案久坐,这位1.72米的作者患上了颈椎病,曾经无数次地贴膏药、看医生,他的超乎寻常的付出终于换来图书的畅销佳绩,给他的人生涂上了艳丽的一笔。

确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付出代价后的回报。纵观古今,每个人的成功不一样,但是都必须付出代价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天上不会掉馅饼,人间也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我们要树立“我愿意为成功付出代价”的理念。

小成功小代价,大成功大代价!别人看电视的时候,我要学习;别人睡懒觉的时候,我要早点起床;别人恋家的时候,我要奔向远方;别人休息的时候,我要继续流汗;别人把钱用于享乐,我却要为成功投资;我要比别人更成功,我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

为了事业,我得耐住寂寞,忍受清苦,经得起批评,挡得住诱惑。

为了成功,我甘愿付出,毫不犹豫!我要放弃清闲,选择忙碌;我要放弃放纵,选择节制;我要放弃舒服,选择吃苦;我要放弃小利,选择大得;我要放弃安稳,选择开拓。

产出服务化 第3篇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制造业发展的日益成熟, 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 而是将其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市场调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售后服务、产品回收等各个环节。服务环节, 与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等这些处于价值链后端的各项环节, 成为制造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 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在逐渐提升服务在其整个经营运作中的比重, 甚至超过了生产制造本身。经济学界将这种现象称为“制造业服务化”。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尽管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各有侧重, 但基本内容没有太大差异。本文认为, 制造业服务化, 就是制造业价值链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服务业活动有机嵌入到制造业生产过程中, 服务模块在制造业模块化分工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的一种经济现象, 是制造与服务融合趋势的体现。在形式上表现为服务融入到企业的顾客需求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报废回收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以功能和效用满足顾客需求, 作为一种动态过程, 主要包含两个层次: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

二、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关系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以Vandermerwe&Rada (1988) 、White (1999) 、Reiskin (2000) 等为主流专家。国内关于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以李江帆和刘继国 (2006) 、孙林岩 (2007) 等为主流专家。从20世纪80年代未开始, 国际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的研究开始兴起, 针对服务于制造的关系以及服务在制造中的功能, 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奎因等 (Quinn et al, 1988) 认为制造与服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而非相互冲突的关系, 它们的研究给出了制造与服务间的主要作用途径, 以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第一, 服务为制造业开辟市场;第二, 服务技术改善市场响应度;第三, 制造企业成为服务提供者;第四, 服务能有效降低到成产成本并提高物品价值;第五, 服务有效支持了制造业的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第六, 制造企业从服务的正外部性获益。格鲁伯和沃克 (Grubl&Walker, 1989) 从经济学的角度, 借用奥地利学派迂回生产的有关理论解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间的关系, 格鲁伯和沃克基于上述思想, 指出生产性服务所扮演的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送器的角色, 也就是将上述两种形态的资本引入到生产迂回化过程中, 显而易见, 生产性服务通过发挥协调、控制、评估等作用, 使得生产过程得以更加专业化、生产规模得以扩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兴盛, 生产性服务的功能也就越发重要。当然, 这些生产性服务既可以嵌入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 也可以独立于制造业之外的生产服务业提供。哈顿 (Hutton, 2000) 分析了生产性服务在生产系统中的角色演变历程。从工业时代的管理功能 (润滑效果) 到工业化中期的促进功能 (生产力效果) 再到后工业时代的战略功能 (推进器效果) , 生产性服务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制造业系统中。

三、广东制造业服务化的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法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获得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所提出的一类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以棋盘式平衡表的方式反映、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之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 并以其在深刻复杂的经济内涵与简洁数学表达形式上的完美结合, 成为经济系统分析的不可替代的工具, 被普遍用于经济研究领域。本文以广东2002年、2005年和2007年 (投入产出表往往在逢2和逢7的年份编制, 在逢0和逢5的年份也会编制投入产出延长表, 由于广东尚未编制2010年延长表, 故投入产出分析最新数据截止至2007年。) 的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原始数据, 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方法, 分析广东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及演变规律。

1.广东制造业服务投入系数分析

根据分析的需要, 我们对广东和全国2002年、2005年和2007年原始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进行合并, 将42个行业归并成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水电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六大产业, 经过行业合并后, 形成新的投入产出表 (见表1) 。

从表1得知, 2007年广东制造业服务中间投入为4598.77亿元, 是2002年的2.28倍, 年均增长17.9%;占制造业中间投入的9.18%, 比2002年下降3.36个百分点, 但比2005年上升0.04个百分点。

在表1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计算得出广东制造业和全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见表2) 。

从表2中我们得知, 近年来广东制造业服务投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从2005年的0.0699上升至2007年的0.0726;对服务业的完全消耗从2005年的0.2711上升至2007年的0.3124。但对比2002年, 广东制造业无论是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还是完全消耗系数, 均有所下降, 这与全国的趋势是一致的。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广东制造业服务投入略显不足, 2007年广东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分别比全国低0.0108和0.0209。可喜的是, 这种差距在缩小,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与全国的差距, 分别比2005年缩小了0.0356和0.0220。

2.广东制造业分行业服务投入系数分析

广东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42个部门中, 属于制造业的有17个行业。通过计算, 得出广东制造业分行业的服务投入系数 (见表3) 。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将制造业分行业按照大于 (小于) 制造业整体服务投入系数和服务投入系数上升 (下降) 制作成一个二维象限表 (见表4) 。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广东17个制造业分行业中, 服务化水平较高的行业有9个, 分别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化学工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的行业有5个, 分别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这些行业的服务投入有待提高;废品废料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个行业的服务投入虽然较低, 但呈上升趋势;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服务投入虽然较高, 但呈下降趋势, 值得注意。

3.广东服务业分行业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分析

从服务业各行业在制造业中的中间投入比重来看, 批发和零售业的投入最高, 达到1016.35亿元, 占制造业全部中间投入的2.03%;其次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中间投入为1000.14亿元, 占制造业全部中间投入的2%;再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中间投入为908.75亿元, 占制造业全部中间投入的1.81%。服务业各行业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比重最低的三个行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中间投入为零, 不参与排行) 依次是教育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中间投入分别为3.66亿元、6.12亿元和10.91亿元, 分别仅占制造业全部中间投入的0.01%、0.01%和0.02%。从服务业各行业占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比重变化来看, 有6个行业的比重上升, 其中升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业, 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0.62个、0.22个和0.2个百分点;有9个行业的比重下降, 其中降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住宿业和餐饮业, 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1.92个、1.14个和0.41个百分点 (见表5) 。

根据以上分析, 将服务业分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投入比重按大于 (小于) 0.5和投入比重上升 (下降) 制成一个二维象限表 (见表6) 。

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2002年、2005年和2007年在制造业中的投入量为零。

从表6中可以看出, 广东16个服务业分行业中, 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比重较高的行业有5个, 但只有金融业和房地产业2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个行业的比重呈下降态势。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比较较低的行业有10个, 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4个行业的比重在上升;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住宿业和餐饮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教育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6个行业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在下降, 应引起重视。

四、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对广东制造业服务投入的实证研究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广东制造业服务投入总量明显提升, 但投入比重依然不足, 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 制造业服务投入的比重逐步上升, 与全国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2.广东制造业各行业的服务投入程度迥异, 传统制造业服务投入比重较高, 而先进制造业服务投入比重明显不足。

3.广东服务业各行业在制造业生产中的投入程度各有不同, 传统服务业占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比重较高, 而新兴服务业占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比重相对不足。

摘要:通过对制造业服务化内涵的界定和研究成果的梳理, 以广东主要年份投入产出表为原始数据, 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方法, 分析广东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及演变规律。并得出实现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须构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关系。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投入产出,广东

参考文献

[1]顾乃华, 毕斗斗, 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9)

[2]陈保启, 李为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 (6)

[3]郑吉昌, 夏晴.基于互动的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 (4)

[4]吕政, 刘勇, 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8)

[5]卢峰.服务外包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兼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讨论稿系列, 2007

[6]刘培林, 宋湛.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法人绩效比较[J].经济研究, 2007, (1)

简评莱沃尔特语言产出模式 第4篇

【关键词】莱沃尔特语言产出模式 二语学习 关系 展望

一、简析莱沃尔特语言产出模式

(一)Levelt1989年语言产出模式

1989年这一模式认为语言产出是由观念形成器、构成器、发音器以及自我检查器四个信息处理成分组成的。这四个部分相互影响,但是又各不相同,有着自己的特点。

观念形成器中,输入的主要是判断选择完成目标的信息,而输出的是前语言信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选择性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编码具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方面内容:陈述性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心理过程就是记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构成器的输入为前语言信息,输出语音计划。这一过程又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语法编码,这一阶段中主要是为将要输出的语言计划提供一个大概的框架;第二阶段是语音编码,也就是为之后的发音器做准备工作。

发音器的输入为内部言语,输出为显露的言语。在上一阶段中,构成器中的语法编码和语音编码有时候不一定是同时产生完成并输出的。内部语言的生成会提前于发音,这时候发音计划就需要被存储在“发音缓存器”中,发音缓存器就可以帮助发音器成功地与构成器、显露言语构建联系。

自我检查器输入的是显露的言语,而输出的是对自己言语的检查结果。人们在进行言语产出、言语交际的时候,不但会关注别人说了什么,还会从另一方面对自己所说的语言进行检查和调控。

(二)成型之后的Levelt语言产出模式

随着之后的发展补充,成型后的Levelt语言产出模式包括了概念形成器、构成器、发音器、听辨和语言理解系统五大部分。希望表达的信息暂时储存在概念形成器中,通过构成器里的语法编码和语音编码构成简单的语音计划,计划制定之后,发音器就会通过对神经和肌肉系统发出指令来执行这一计划。在执行语音计划的同时,通过听辨进入语言理解系统进行再次检查。监察系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语言产出有检测作用,对他人的语言产出也有相应的监察作用。

二、莱沃尔特语言产出模式与二语学习的关系

首先,莱沃尔特语言产出模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输出作用。语言的习得和掌握不只是简单的思维和产出的过程,输入与产出都要分为好几个阶段。首先是感知阶段,然后是理解阶段,接着是吸收、综合,最后到输出,这些可以与莱沃尔特语言产出模式相互对应。这一系列的语言产出也就是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从最初的加工到产出,都有着各个不同的阶段变化。

其次,莱沃尔特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过程。二语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过程,也不是程序性知识般的熟能生巧,而是需要环环相扣的过程。接受输入新知的时候,对知识进行分析与加工,最初接受的是词汇、词组,然后才是句子,最后套入相应的语境,也就是在二语学习中要掌握FORM,MEANING,USE。接下来,学习者都会对接受的新知识进行相应地加工,逐渐发展为可理解性输入。输出假说对二语习得毫无疑问有着明显的价值,如果学习者受到推动产出输出,并能够及时获得相关方面的输出,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度会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和增强。这样就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渐改变自身固有的认知,更加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存在的关系。任何一个学习者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他们都离不开语法编码、语音编码。

最后,莱沃尔特模式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重塑语法、语言识别意识。在Levelt语言产出模式中,构成器中就格外强调语言处理中的语法编码和语音编码,这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此语言产出模式的最后,也就是监察阶段,学习者可以直接地、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有声表达,自己最终呈现的表达是否正确,自己是否能够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交际,这些都是在监察系统中完成的。

三、莱沃尔特模式未来展望

莱沃尔特语言产出模式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产出理论模式之一,我国国内也多使用这种产出模式。应该从莱沃尔特语言产出模式出发,重点讨论语言产出中的几个过程,尤其是监察过程、语法编码过程中的交际意图和输出匹配情况,了解语言输出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中介语以及交际语言的使用情况,帮助二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输出,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Levelt , W. J . M . Speaking :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M]. Cambridge , MA : MIT Press ,1989.

[2]Levelt , W. Accessing words in speech production Stages process and representation [J]. Cognition , 1992(42):1-22.

[3]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语言的感知、理解和产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产出服务化 第5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业部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 经济进一步发展, 服物业和商业等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有关经济发展中产出和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一般性规律。20世纪50年代开始, 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到60年代, 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了60% 以上, 就业比重也有了迅速的上升。这期间, 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比重也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态势。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起点低, 我国2008年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在41.8%。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50%-80%之间, 美国更是高达76.9%, 而印度也达到53.7%。中国的服务业比重, 与其他国家的这一比重的差距还在拉大。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 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经济总量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榜首, 特别是在区域发展、产业集群升级、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厚实的制造业发展, 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加之, 广东省已经明确了今后的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 即建设世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推动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等十大行业发展。鉴于此, 本文根据广东省2007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对现代服务业进行最终需求分析和产业关联分析。

2 部门划分与数据来源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及经济服务化的结果,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国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008年广东省统计局发出了关于建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制度的通知, 初步界定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包括以下九个类别的活动: (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 金融业; (3) 房地产业; (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6) 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 (7) 教育; (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本文以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为数据基础, 按照广东省统计局初步界定的现代服务业的9个类别将原表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导出为1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了考察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传统服务业的关系, 根据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也得到了4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3 最终需求结构分析

最终需求作为经济活动的前提, 影响着产业的扩大或缩小, 并决定着经济活动存在的价值。本文对最终需求结构分析重点从最终需求对总产出的影响和对增加值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

3.1 最终需求对总产出的影响分析

最终需求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 最终需求决定了总产出。下面利用列昂惕夫逆矩阵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额, 生产诱发系数及生产依存度进行分析。

3.1.1 各项最终需求对生产的生产诱发程度分析

生产诱发额, 是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最终需求量增长时, 由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的全部生产额。其功能在于可以认识经济系统内各最终需求项目对诱发各产业生产的作用力大小。用X代表最终需求对生产的诱发额向量, Y代表最终需求向量。二者可以利用列昂惕夫逆矩阵联系起来。生产诱发系数则是诱发生产额与相应的最终需求额合计之比, 其含义是某项最终使用若增加1单位, 则相应的产出总量将要增加多少单位。

由13部门结果可以看出, 传统服务业的最终消费诱发额最大为43601131.28万元, 其次是工业的36987082.31万元。现代服务业中, 金融的最终消费诱发额最大为14700460.77万元, 其次是房地产业, 为14126921.17万元。说明消费对金融较其他现代服务业的推动作用大。房地产业的资本形成诱发额最大, 为6341344.01万元。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2246801.53万元。可见, 投资对房地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大。金融的总输出诱发额较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大, 为12545930.93万元, 说明了输出对金融的影响较大。

由4部门结果可以看出, 现代服务业的最终消费需求诱发额在所有产业及三种使用结构中都是最大, 为70004529.81万元, 说明消费对现代服务业的推动作用较强。工业的最终需求诱发额最大, 为685020315.06万元, 远大于其他部门, 这与广东工业大省的事实相符。现代服务业的最终需求诱发额排在第二位, 为120908137.30万元, 大于传统服务业的最终需求诱发额99791967.88万元。这说明了近年来广东省加快经济转型, 用现代服务业替代传统服务业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从广东省2007年13部门最终使用生产诱发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工业的最终诱发系数最大, 约为0.94, 远大于其他产业部门, 其次是传统服务业的0.137。而在现代服务业中, 金融的最终诱发系数最大约为0.04, 其次是房地产业的0.036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0.026。可见, 在广东省现代服务业之中金融受最终需求的推动作用最强。

而从广东省2007年5部门最终使用生产诱发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合并后的现代服务业最终需求诱发系数约为0.26, 大于传统服务业的0.21, 说明现代服务业受最终需求的推动较传统服务业的大。

3.1.2 生产依存度分析

某产业最终需求个项目的依存度, 是指该项目的生产诱发额与该产业所有最终需求项目生产诱发额的合计之比。利用生产诱发额可对某一产业最终需求的各项目进行最终需求依存度分析。生产依存度可以告诉我们某一产业对最终需求的各项目依赖程度。一般地, 将生产对某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大于50%的产业成为依赖型产业。

13部门最终使用生产依存度结果显示, 教育 (0.99) 、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0.95) 、水利及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90) 属于强消费依赖型产业, 文化及体育和娱乐业 (0.67) 、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65) 、房地产业 (0.53) 和金融业 (0.50) 具有属于相对较弱的消费依赖型产业, 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62) 则属于输出依赖型产业。

5部门最终使用生产依存度结果显示, 广东省的工业属于输出依赖型的, 建筑业属于投资依赖型的, 而现代服务业则是属于消费依赖型的, 传统服务业的最终消费依存度和总输出依存度较高, 但是均不超过50%, 说明现代服务业受消费的影响更大,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必将推动现代服务业更快地向前发展。

3.2 最终需求对增加值的影响分析

最终需求结构影响总产出, 总产出结构又会影响增加值, 利用增加值系数可对各产业的增加值诱发额和增加值诱发系数进行分析。

3.2.1 增加值诱发额分析

增加值诱发额等于各项最终需求通过各项最终需求生产诱发额诱发出的各项增加值。

从13部门的最终使用增加值诱发额结果可以看出, 在现代服务业中, 房地产业的增加值诱发额最大, 为21414699.47万元, 其次是金融业为17982186.49万元 。由5部门最终使用增加值诱发额表可以看出, 工业的增加值诱发额最大, 为442835527.18万元, 远远超过其他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诱发额为87843296.63万元, 超过传统服务业的增加值诱发额69188048.78万元。

3.2.2 增加值诱发系数分析

增加值诱发系数是诱发增加值与相应的最终需求额合计之比, 其含义是某项最终使用若增加一个单位, 则相应的增加值将要增加多少单位。

从2007年13部门最终使用增加值诱发系数结果可以看出, 工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值诱发系数最大, 为0.20673757993, 在现代服务业之中, 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增加值诱发系数较大, 分别为0.029408969444和0.024695073297。从2007年5部门最终使用增加值诱发系数结果可以看出, 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诱发系数仅次于工业的增加值诱发系数, 但高于传统服务业的诱发系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 广东省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选择中, 应该优先发展房地产业和金融业。

4 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所谓结构分析就是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特征及比例关系。

4.1 产业关联分析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这种技术经济联系称为产业关联。其实质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依据供给和需求所维系的关系不同, 可将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划分为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当甲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吸收乙产业的产出时, 对于乙产业来说, 它与甲产业的关系便是前向关联关系。通常用中间产品需求系数作为衡量前向关联效果的指标。某产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等于该产业产品投入中间使用的总量与总产出的比值。丙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向乙产业提供了产出, 则对于乙产业来说, 它与丙产业的关系便是后向关联关系。中间产品投入系数是衡量后向关联关系的指标。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系数等于生产该产业产品需投入的各产业产品的总量与总投入的比值。

由广东省2007年13部门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结果可以看出, 工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都较大, 说明广东省工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制造业;而建筑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较小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较大, 说明建筑业属于最终需求型制造业。在现代服务业中, 金融业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较大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较小, 说明金融业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

由广东省2007年5部门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结果可以看出, 现代服务业的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较大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较小, 说明了广东省的现代服务业为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

4.2 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通常, 在产业结构系统中, 某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一变化, 都将通过产业间的关联关系而对其他产业发生波及效应。把某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叫做感应度。而把影响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称为影响力。由此, 丹麦经济学家拉斯姆森提出了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也称为推动系数, 影响力系数也称为带动系数。

其中:

第i部门的感应度系数

undefined

第j部门的感应度系数

undefined (j=1, 2, …, n)

式中, bij第j部门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完全需要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

感应度系数描述了n个产业各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时产业i所进行的完全投入是否高于所有产业平均的完全投入。推动系数大于1的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大, 且系数越高推动作用越大。影响力系数描述了一产业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诱发的n各产业的完全投入是否高于社会平均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所诱发的n个产业的完全投入量。系数大于1的产业对各产业生产的完全诱发大, 在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从广东省2007年13部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结果可以看出, 工业的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较大, 说明工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带动作用都很强, 工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制造业。而在现代服务业中,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事业和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 说明这四部门对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且受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较大, 即当经济繁荣时, 这四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 而当经济衰退时, 这四部门也将衰退的更快。它们都属于最终需求型制造业。

从广东省2007年5部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结果可以看出, 合并后的现代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 而传统服务业的钢应度系数小于1, 说明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大, 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已经超过传统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

5 结论及建议

(1) 无论从生产诱发额表还是从生产诱发系数表来看, 最终消费支出对现代服务业的诱发带动程度都较高。在现代服务业中, 消费支出对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的生产诱发程度较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消费依存度较高, 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对输出的依赖程度较高。广东要把现代服务业放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的位置, 就要不断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提高人们收入, 合理引导消费, 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2) 最终消费通过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诱发出的增加值, 最大的是现代服务业, 其次是传统服务业和工业。其中, 在现代服务业中, 房地产业的最终消费增加值额最大, 其次是金融业。资本形成通过资本形成生产诱发额诱发出的增加值, 现代服务业的大于传统服务业的。随着广东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必将大幅度的提高。广东省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也要加大。

(3) 鉴于对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分析, 广东省应该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等, 以充分发挥这些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要继续保持工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和技术基础。

摘要:基于广东省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 对广东省现代服务业, 进行了分析。首先, 从最终需求对总产出和增加值两个方面对最终需求结构进行了分析。再从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 通过对广东省数据分析, 对广东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省,现代服务业,投入产出

参考文献

[1]王玉潜, 袁建文, 李华.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40-90.

[2]王军虎.对我国现代服务业投入产出分析的思考[J].山西:生产力研究, 2008, (11) .

产出服务化 第6篇

一、方法与数据

对于投入服务化的研究, 本文要采取的方法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所提出的投入产出法。使用这一方法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它以棋盘式平衡表的方式反映、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个部分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 将深刻复杂的经济内涵与简洁数学表达完美结合;二是国家统计局定期 (逢2、7年份编制, 逢0、5年份编延长表) 发布国家和地区的投入产出表, 数据容易获取并具有权威性。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主编的2002与200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 里面有京、津、沪、渝、内蒙、宁、桂、新、黑、吉、辽、冀、晋、陕、甘、川、青、云、贵、豫、鄂、湘、粤、鲁、浙、苏、皖、赣、闽、琼30个省份的投入产出数据, 没有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4省区的数据。

对于制造业服务中间投入的分析, 本文采用产业依赖度指标考查制造业对服务业中间投入的依赖程度。所谓依赖度, 就是指在某个行业的生产中, 某项中间产品的投入系数 (又称直接消耗系数) 占全部中间产品投入系数的比重。运用依赖度数据, 可以衡量产出对某项投入的依赖程度, 或者说某项投入对产出的重要程度, 是衡量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投入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直j接消耗产品的数量。用公式表示i为:

依赖度指在某个行业的生产中, 某些产品的投入系数占全部产品投入系数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为:

∑aij是第i个行业的全部中间产品投入系数之和。

可将公式进行简化处理, 制造业对投入服务的依赖度=制造业中服务业的投入值/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合计。

根据该计算指标, 首先要将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进行合并。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第三产业包括生产服务业 (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 分销服务业 (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邮政业和社会居民服务业 (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然后利用公式计算依赖度:制造业对投入服务的依赖度=制造业中服务业的投入值/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合计。

二、结果与分析

1.全国各省市2002年和2007年制造业对服务投入的依赖度。经过数据合并和依赖度的运算, 得到全国各省市的2002和2007年制造业对服务投入依赖度的系数如下:如福建2002年0.28, 2007年0.09;广西2002年0.26, 2007年0.14;青海2002年0.24, 2007年0.06;四川2002年0.24, 2007年0.19;湖南2002年0.23, 2007年0.10;宁夏2002年0.23, 2007年0.14;云南2002年0.23, 2007年0.24;北京2002年0.22, 2007年0.17;贵州2002年0.22, 2007年0.21;新疆2002年0.21, 2007年0.15;辽宁2002年0.20, 2007年0.12;江西2002年0.191, 2007年0.192;天津2002年0.19, 2007年0.25;湖北2002年0.182, 2007年0.183;安徽2002年0.18, 2007年0.17;河北2002年0.18, 2007年0.11;黑龙江2002年0.18, 2007年0.15;陕西2002年0.18, 2007年0.07;上海2002年0.18, 2007年0.21;山东2002年0.16, 2007年0.09;浙江2002年0.16, 2007年0.12;甘肃2002年0.15, 2007年0.07;吉林2002年0.15, 2007年0.05;山西2002年0.14, 2007年0.13;广东2002年0.13, 2007年0.09;重庆2002年0.13, 2007年0.09;江苏2002年0.12, 2007年0.10;海南2002年0.11, 2007年0.17;河南2002年0.11, 2007年0.14;内蒙古2002年0.10, 2007年0.23;全国2002年0.17, 2007年011。

从列表的依赖度数据可以发现, 从2002年到2007年, 全国各省市区制造业对服务投入的依赖度在0.05——0.28之间, 全国总体制造业对服务投入的依赖度是0.17和0.11, 这样的数据是远低于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发达国家制造业对服务投入的依赖度普遍接近0.3, 甚至达到0.37, 说明我国总体及各地区制造业对服务投入的依赖度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还很低级, 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主要靠制造和组装加工进行生产。

从全国各省地区2002年与2007年依赖度的对比来看, 80%的省市区2007年制造业对服务投入的依赖度比2002年的依赖度是下降的, 全国总体的依赖度水平也在大幅下降。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对服务投入依赖度上升的趋势不同, 我国总体及大部分地区却是下降, 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低级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得到改善, 还在继续恶化, 依旧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利用低成本劳动力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 缺少科技含量, 研发、金融、计算机、销售等服务业的使用较少。

2.各省市区制造业服务投入依赖度数据的对比与分析。根据列表的数据, 将各省市区制造业对服务投入依赖度按大于 (小于) 全国总体制造业对服务投入依赖度和各省市区依赖度上升 (下降) 制作成一个二维象限表, 见下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在上表中, 大于全国总体制造业对服务投入依赖度的省市区占多数, 依赖度下降的省市区占多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省份像广西、贵州、宁夏、青海、四川等都是大于全国总体依赖度水平的, 而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却是小于全国总体依赖度水平的。这说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低级的, 主要是组装加工类型的制造, 服务业的投入较少, 这也是形成我国整体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而经济落后省份的依赖度较高, 并不是他们的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高, 而是依赖度计算公司的分母即“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合计”较小, 也就是他们的制造企业较少, 制造业的产值低使得依赖度这个指标的值大了。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依赖度这一指标对我国30个省市区制造业服务化的投入产出水平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30省市区的制造业服务投入依赖度, 揭示了我国各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及特点。

1.应转变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我国是制造大国, 过去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制造业,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就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把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研发等重点领域主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转移,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健全中介体系, 推动产业间合作。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前提下, 通过政策扶持, 支持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代表市场发展方向的优势服务企业加快发展, 不断增强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产出服务化 第7篇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中, 是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归为一大类进行统计的, 由于其中商务服务业占绝大比重, 直接使用大类数据不会影响对商务服务业的分析, 且从数据可获得性方面考虑, 本文使用投入产出表中统计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 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

由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可知, 在2002、2007两个统计年度, 对北京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这八大行业占北京生产总值的近60%。2002、2007对北京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前十位行业情况如表1所示。

2002年度, 北京市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81655万元 (当年价格) , 占北京市当年生产总值的8.26%, 在42类行业中排名第3位, 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在北京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度, 北京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02510万元 (当年价格) , 占北京市当年生产总值的4.18%, 在42类行业中排名第8位。通过两个年度的比较可以得出, 从绝对增量上来看, 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较2002年度有所提升, 但对北京市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下降了4.08%。而对北京市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提升最快的是房地产行业, 由2002年度的5.52%上升到了8.64%, 其次是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由此可以看出, 尽管商务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 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还需要提高。

(二) 北京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率

从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可知, 北京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率为从2002年的54.64%下降到2007年的30.97%, 在42类行业中的排名也从2002年的第3位滑落到2007的第20位。可以看出, 北京商务服务业在增加值率和排名上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尤其与房地产行业相比, 从2002年增加值率为40.06%, 位列21位, 一跃上升为70%, 位列第2位。这说明, 与其他行业相比, 北京商务服务业投入的产出效率有弱化的迹象。增加值率排名情况见表2。

(三) 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对外经济联系

从北京商务服务业对外经济关联来看, 2002年度, 商务服务业的净流出为1267060万元, 这说明北京以外的地区对北京商务服务业的需求为正。2007年度, 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净流出为2252118万元, 比2002年度增长77.74%, 这表明与2002年相比, 北京对外提供的商务服务有大幅提高, 即北京以外的地区对北京市商务服务的依赖性呈增加趋势。

二、北京市商务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对于产业关联情况, 本文利用北京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来进行分析, 并进行不同年份的比较。产业关联通常用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来反映, 主要体现一个行业与其他行业在产品供求等方面的关系。

(一) 商务服务业产品消耗分析

消耗系数反映一个行业对某行业中间产品的消耗程度, 消耗系数越大, 说明该行业与某行业的关联度越大。消耗系数又分为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衡量的是产业间的直接消耗, 此外, 产业之间还存在间接消耗, 因此, 完全消耗系数才是一行业对其他行业产品消耗的全面反映。

1. 直接消耗系数。

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解释, 直接消耗系数[1]又称投入系数, 记为aij (i, j=1, 2, …n) , 其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 (或产业) 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产品 (或产业) 部门生产经营中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ij, 用公式表示为:

根据式1, 本文计算了2002、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从计算结果来看, 2002年度, 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来源于38类行业, 对4类行业没有直接消耗。在商务服务业直接消耗中, 消耗最多的来自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七大行业的消耗累计系数占近40%。由此可见, 这七大行业是北京商务服务业2002年的主要消耗行业。2007年, 北京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来源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七大行业的消耗累计系数占近50%, 这表明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有行业集中的趋势。与2002年相比, 商务服务业直接消耗源于自身的比重有大幅上升, 从2002年的5.48%上升到12.05%, 这说明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商务服务业直接消耗系数最大的十大行业见表3。

2.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1], 通常记为bij, 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是指将各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常用字母A表示) 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公式为:

根据式2, 本文计算了2002、2007年北京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从计算结果来看, 2002年度, 商务服务业中间消耗最多的行业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其次是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7年度,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商务服务业中间消耗最多的行业, 达到21.54%, 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完全消耗系数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见表4。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 北京商务服务业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品的需求较大。商务服务业的消耗有很大比例来源于商务服务业自身, 表明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内生性。

(二) 商务服务业的产品分配

与消耗系数类似, 分配系数也分为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越大, 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供给越大。

1. 直接分配系数。

直接分配系数[1]是一个部门的产品分配给各个部门作生产使用和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的数量占该部门产品总量的比重, 一般用h表示。根据这个概念, 直接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hij表示i部门的产品被j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数量占i部门产品总量的比重, 该值越大, 说明i部门向j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相对较多。

从直接分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 2002年度, 综合技术服务业是商务服务业直接供给比例中最高的行业, 其次是房地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有2.6%直接在本行业内部消化;2007年度, 分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商务服务业产品的总供给中有14.78%的产品直接供给了批发和零售业, 有12.05%直接在本行业内部消化。2007年商务服务业产品需求较多的行业还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等。2002年, 直接分配系数最大的前五大行业, 直接分配系数之和为25%, 而2007年达到50%, 这表明, 商务服务业的直接产品分配有行业集中的趋势。直接分配系数前十大行业见表5。

2. 完全分配系数。

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解释, 完全分配系数[1]是指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之和。利用直接分配系数矩阵H计算完全分配系数矩阵W的公式为:

从完全分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 2002年, 对商务服务业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07年, 需求行业发生较大变化, 主要来自其行业自身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公共管理业、金融保险业。完全分配系数最大的十大行业见表6。

综合消耗系数与分配系数, 北京商务服务业与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 另一方面, 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产品的内耗程度较2002年有很大提升, 这说明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性增强。

三、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波及效应分析

本文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北京商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波及效应。

(一) 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根据刘起运[2]改进的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影响力系数δj越大, 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当δj<1时, 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δj=1时, 表示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δj>1时, 表示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根据式4, 本文计算了2002、2007年北京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 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 影响力系数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是制造业。商务服务业2002年影响力系数为0.81, 表明商务服务业新增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略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2007年度, 商务服务业影响力系数提升到0.99, 说明商务服务业新增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相当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二)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3]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增加一个综合的最终使用,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根据刘起运[2]改进的感应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θi的经济含义为国民经济一个综合的最终产品对i产品的拉动作用。当θi<1时, 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θi=1时, 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θi>1时, 表示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显然, θi越大, 表明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越大, 即国民经济一个综合的最终产品对i产品的拉动作用越大。

根据式5, 本文计算了2002、2007年度各行业的感应度系数, 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以看出, 2002年和2007年, 商务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 表明商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最终使用增加的敏感度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 且在两个年度中商务服务业在42个部门中均位于前十位, 表明商务服务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密切, 其发展在北京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国民经济对商务服务业的拉动力较强。

四、结论

根据本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从发展态势来看, 商务服务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具有重要地位, 但其投入的产出效率有弱化的迹象, 应注重提高商务服务业产业效率;商务服务业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北京以外地区对北京商务服务业的需求为正且有大幅提升, 外部对北京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增强。

第二, 从产业关联来看, 商务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密切, 尤其与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产业关联度很高, 通过分析, 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行业集中趋势和一定的内生性。

第三, 从波及效应分析来看, 相比2002年, 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有所提高, 相当于北京市行业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 商务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在两个年度均大于1, 表明北京商务服务业对北京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感应度, 国民经济对商务服务业的拉动力较强。

参考文献

[1]北京统计局编.北京投入产出表 (2002, 2007) .

[2]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 2002, (2) :40-42.

产出服务化 第8篇

1.1 研究方法

1.1.1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创立, 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 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 用来解释各部门间经济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本课题主要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业影响程度与产业波及效果。

1.2 主要指标

1.1.1 增加值总量。计算公式如下:

Fj=i=1nyi×xi (1=1, 2, …, n) (1)

式中:yi为第三产业中第i行业的增加值;xi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三产业中第i行业的中间需求率。

1.1.2 影响力系数

在里昂·惕夫逆矩阵中, 纵列第j列的数值之和, 反映了该产业或部门影响其他产业或部门的程度, 即这一产业或部门对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影响力。一个产业或部门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越高, 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由于影响力系数是从消耗部门出发追溯最终需求变动对各部门产生的波及影响, 反映其与各后续生产部门的关联程度, 所以也称为后向关联系数。通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 可以判断这些行业能否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主导行业, 进而增强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对其重点扶持, 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

影响力系数是某产业或部门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或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Fj=i=1nbij1ni=1nbijj=1nbij (j=1, 2, n) (2)

1.1.3 感应力系数

在里昂·惕夫逆矩阵中, 横行第i行的数值之和反映了该产业或部门受其他产业或部门影响的程度, 即这一产业或部门对其他产业或部门的感应力。感应力和感应力系数越高的行业, 国民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拉动作用越大。由于感应力系数是从生产部门出发反映提供中间产品部门受各部门供给变动影响的状况, 所以也称为前向关联系数。通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力和感应力系数, 可以判断这些行业是否可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或瓶颈产业, 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得到优先发展。

感应力系数是某产业或部门的感应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或部门感应力的平均水平之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Ei=j=1nbij1ni=1nbijj=1nbij (j=1, 2, n) (3)

1.1.4 依赖度

所谓依赖度, 就是指在某个行业的生产中, 某项中间产品的投入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 占全部中间产品投入系数的比重。依赖度系数越高, 说明其他行业对本行业的依赖程度越强。用公式表示为:

Dij=aijaij (i=1, 2, n;j=1, 2…, n) (4)

其中, aij是投入系数, ∑aij是第i各行业的全部中间产品投入系数之和。

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作用分析

2.1 增加值比重分析

按现价计算 (见表1和图1) , 1997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分别比1992年增长2.43倍、4.10倍和5.37倍, 而2002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分别比1997年增长1.13倍、1.60倍和2.28倍。相比较而言, 1997年以来, 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减慢, 但更加趋于平稳, 尤其是第一产业, 其发展速度降低较为明显, 第三产业相对来说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从增加值比重看, 1992~2002年,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稳定下降, 在此期间共降低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但波动性不大, 在1997年时其比重占到55%, 到2002年又降低为51%, 降低极值为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 在此期间, 共上升17个百分点。这说明,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 1992~2002年, 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总量分别增长25.17倍和5.28倍, 发展速度较快;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了21个、12个百分点,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注:由于统计口径上的原因, 文中1992年、1997年生产性服务业包括货物运输及仓储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2002年除包括上述五项外, 还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02年并没有电信业这一项, 只有邮政业。

2.2 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2.2.1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与影响力系数比较

根据浙江省3个时点的不变价投入产出表, 可以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 见表:

根据上表的结果, 从浙江省3个时点的总体情况来看, 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 即从1992年的1.5602上升到2002年的1.8886, 极差为0.3284, 这说明货物运输业及仓储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邮电通讯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即从1992年的1.5418上升到2002年的1.7690, 其中在1997年达到1.7822, 极差为0.2405;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从1992年的1.6099上升到2002年的3.0247, 极差为1.4149;房地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即从1992年的1.3150变化到2002年的1.3064, 极差为0.0122;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呈逐年下降趋势, 即从1992年的2.1657变化到2002年的1.4085, 极差为0.7572。从极差的角度来看, 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变化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 其次是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 排在第三位的是货物运输及仓储业, 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分别排在最后两位。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 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最大, 并在2002年其影响力系数超过平均水平, 即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较强;其次是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 二者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水平较为接近;房地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小, 这说明, 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推动力度相对较弱。

2.2.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感应力与感应力系数比较

根据浙江省3个时点的不变价投入产出表, 可以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力和感应力系数, 见表3:

根据上表的结果, 从浙江省3个时点的总体情况来看, 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对制造业的感应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即从1992年的2.0868上升到2002年的1.8886, 极差为0.1982, 这说明制造业的发展对货物运输业及仓储业的拉动作用在不断降低;邮电通讯业的感应力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即从1992年的1.5387上升到2002年的1.7690, 其中, 1997年达到1.8702, 极差为0.3315;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感应力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从1992年的3.5252上升到2002年的3.0247, 其中, 1997年达到1.9608, 极差为1.5644;房地产业对制造业感应力在逐年下降, 即从1992年的1.4601变化到2002年的1.3064, 极差为0.1537;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感应力呈波动上升趋势, 即从1992年的1.3178变化到2002年的1.4085, 极差为0.2451。从极差的角度来看, 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感应力变化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 也就是说,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制造业的发展对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动;其次是邮电通讯业;排在第三位的是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房地产业感应力的变化幅度不大。

从感应力系数来看, 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力系数最高, 在1992年和2002年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这说明, 尽管其感应力系数在降低, 但是其发展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仍旧较高;感应力系数排在第二位的货物运输及仓储业, 虽然其水平没有超过1, 但是与其它三类生产性服务业相比, 其发展受制造业带动效应最强;制造业的发展对邮电通讯业产生的带动作用排在第三位;排在最后的两位分别是房地产业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影响力和感应力的比较来看, 五类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力普遍高于影响力, 也就是说, 五类生产性服务业当中, 各行业的发展受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其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3 依赖度分析

通过依赖度数据, 可以衡量某行业的产出对某项投入的依赖程度。因此, 依据浙江省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表, 计算依赖度数据, 以此观察和衡量浙江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依赖程度的变化趋势,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通过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 总体上来说, 一方面, 浙江省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中生产性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如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信息服务、员工培训服务、研发和销售服务的投入日益增加;另一方面,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趋势逐渐增强, 即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1992年起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消耗系数为4.7852, 1997年这一系数达到6.8406, 到2002年更是高达13.2427, 平均增长率达到68.27%。这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 如通信产品和家电等;随同产品一起出售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最明显的就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紧密相连;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指引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方向。实际上, 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 服务产业化的趋势也逐渐明朗, 某些信息产品可以象制造业一样批量生产, 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一些学者认为, 随着信息通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两者将会呈现互融合发展趋势。

从分项服务业的角度来看, 制造业对货物运输及仓储业的依赖程度较高, 在五类生产性服务业中排在第一位, 其次是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 排在第三位的是金融保险业, 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处于最后两位。

针对上述浙江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的现象,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制造业日益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功能。

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 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这些行业对技术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与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产业链合作, 共同进行研发活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 利用各自的优势, 实现产业知识的交流与互动, 创造创新的机会, 提升创新的可能。因此,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制造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就不得不日益重视、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

服务资源的外部化及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制造业企业扩大了向外部购买服务要素的范围。

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服务要素, 这些服务要素或者由制造业本身提供, 或者由其他服务企业提供。从统计的角度来看, 从外部购买的服务要素列入到服务业的产出当中, 但是, 如果这类服务是制造企业自身提供的, 则在统计的过程中往往不能体现在服务业中。在过去, 由于企业在市场上购买服务所花费的费用较高,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往往自己提供企业运营所需的一系列服务, 甚至自己经营整条价值链。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程度日益增强, 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 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来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服务已经越来越难, 同时, 这种经营方式也不符合专业化分工的特点, 因此, 不利于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下, 企业产生了从外部购买服务的需求。另外,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 使企业从外部获取服务资源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服务资源的外置使制造业的内部服务“外部化”, 并将其单独的纳入到统计范围。因此, 由于统计上的原因, 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计算出来的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即反映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在不断的加大。

3 基本结论

本研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1997年以来, 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减慢, 但更加趋于平稳, 尤其是第一产业, 其发展速度降低较为明显, 第三产业相对来说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从增加值比重看, 1992-2002年,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稳定下降, 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但波动性不大,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这说明,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 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其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析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 我们发现, 从所考察的3个时点的总体情况来看,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力均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换句话说,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度不断增强的同时, 其发展受制造业发展的拉动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强。但是, 五类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力普遍高于影响力, 也就是说, 五类生产性服务业当中, 各行业的发展受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普遍要大于其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相当程度的依赖于制造业为其提供的市场需求。但是, 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总体上看, 二者的关联程度仍然较低。也就是说,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辅助作用还处于一个较弱的水平。

3.3 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越来越高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消耗系数 (依赖度) 的分析, 我们发现,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消耗系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也就是说, 一方面, 浙江省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中生产性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另一方面,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 即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实际上, 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 服务产业化的趋势也逐渐明朗, 某些信息产品可以象制造业一样批量生产, 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一些学者认为, 随着信息通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两者将会呈现互融合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治.产出经济学导论.105

[2].申玉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 2007, (8) :825

[3].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J].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3) :119~152

[4].程大中, 陈宪.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6, (1) :42

[5].吕政, 刘勇, 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8) :10

[6].刘继国, 赵一婷.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化趋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 (9) :11~12

[7].郑吉昌.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经济增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 (1) :27~32

[8].陈保启, 李为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11) :86~90

捷径高投入却换来低产出 第9篇

下面两位家长将以对自己孩子参加艺考的态度为基点,为我们讲述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用生动的实事和最痛的领悟向我们呈现一个“败也艺考”的沉重结论。

都云家长痴,谁解其中味

胡萍

我的女儿参加了2013年的艺考,可是她连第一关筛选都没有通过……

我们老家在河南信阳,那是一个从幼儿园开始竞争就特别激烈的地方。她的成绩不算好,高中也没能上重点。我们厂的孩子曾有通过艺考而顺利进入北影的先例,于是我也想让她试试。高一期末考试后不久我就向她提出了试试艺考这条可以缓解高考分数压力的道路。或许是因为她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认为自己还有一些天赋,样貌也还不错,她并没有反对。

于是,我们高二上期的时候就举家搬到了北京,在通天苑附近租了房子。紧接着,钱就像流水般地泻入艺考培训。其中包含文化课补习费1万元左右、专业课的集训费3万元、专业考试3000元的报名费,以及材料费、交通费、伙食费等花销已经记不太清楚的费用……为此我们到处借钱拉债,很多亲戚朋友都觉得我的这种投入完全是一个无底洞,但我仍然相信自己能尽力为女儿创造一个美好前程。每每想到这些,在那段艰辛的岁月里,我都觉得很有盼头。

然而,事与愿违。我的女儿没能实现梦想,也耽误了高二高三的学习。现在,她已就读一专科学校的会计专业。我们只希望她好好地走她的人生。

(专家忠告:艺术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如果考生家庭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还是请理智对待。对于从事表演艺术的孩子来说,天赋非常重要,家长们不要把艺考当作终南捷径。)

满纸追悔言,一把辛酸泪

郭世春

我的儿子其实对萨克斯风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演奏乐器这方面的天赋。但我还是让他在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学习这门乐器,我坚信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的规划是他如果照这样一年一级地考下去,到高一就能考到业余九级。对他无论参加艺考或者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都是有好处的。

然而,北京大学当年自主招生萨克斯风学生太多,我们败下阵来,同时因为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考试中发挥不佳,结果两头皆空。我不服气,本来儿子重本可以去本地的一所综合类大学,我还是坚持要他复读。

第二年,儿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另一种艺考中少见的乐器——笙,其指法和萨克斯风有些融通之处。果然顺利拿下了北大的自主招生降分政策并获得了中音的垂青。可是儿子因为急换乐器而耗费太多时间在练习上,文化课成绩并没有达到北大要求分数,只得去了中音。

现在,他特别埋怨我,和我冷战。他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因得知他们专业有一半的毕业生都转行从事别的职业,他时常担忧自己的前程和职业前景。

我现在也后悔,也时常独自伤心。可是他怎么就不明白,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啊!

(专家忠告:艺考是为那些真正在艺术上有深厚天赋与造诣的学生开启的一扇通往专业大学的大门。国家高考改革取消一般高校自主招生中体艺尖招生的宗旨亦在于此。)

事实上,艺考只是高考体系中的一种类型,不能把他完全等同于高考。因此,全力奔赴艺考,最后在高考中得不偿失的可能性一定会很大。原因有三:

耗不起的时间成本。时间的张力虽然在高考复习阶段已经被用到极致,但还是没有学生能坚持全天24小时不睡觉,第二天精神抖擞且效率颇高地复习。投入艺考学习的多,花在高考文化课复习的时间必然少。我想大家都明白加减进出的能量守恒定律,得多少,就会失多少,何况在其他因素作用下,甚至会失去更多。

攀不了的升学难度。很多家长把艺考看作捷径,其实不然。专业和文化课两不误是近年艺考招生指导思想,其门槛逐渐提高。从对数学考试的重视到将艺考范围缩小至除艺术类专业外的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等17种非艺术类专业。几乎每年艺考文化课控制分数线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悔不及的专业选择。艺考代表的是对艺术考生多年学习的水平检验,艺考生选择艺考道路必定下大力气深入学习,即意味着放弃了对其他专业的垂青。但不幸的是,2014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中就有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等艺考类热门专业。爱即深爱;若浅尝辄止,抑或是一生的痛楚,追悔莫及。

产出服务化 第10篇

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 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的传统服务业。为了统计和分析方便, 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应涵盖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 2012年GDP总量达108 765. 55亿元, 同比增长10. 8% , 占全国GDP总量的20. 94% 。在经济结构方面, 长三角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使经济从出口、投资拉动型转变为出口、投资、内需和创新协调推动, 并使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 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 060. 76亿元, 增长10. 6% ,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 , 全年第三产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 2个百分点, 贡献率达到82. 7% , 全年金融业, 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 6% 、16. 5% , 现代服务业、新型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 485. 2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 6% 。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 4% , 金融业增长77. 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 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 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 3% ; 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 624亿元, 增长9. 3% ,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 2% 。

1投入产出模型

1. 1模型引入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 Leontief) 于1936年前后提出和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 他认为系统进行各项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数量规律性, 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和分析生产过程中各种初始要素和中间要素的投入与各部门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而投入产出技术正是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研究某个系统 ( 如经济系统) 各项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特别是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耗之间数量的依存关系[2]。

投入产出模型按照分析和研究的时期不同, 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大类: 前者研究与分析某一个时期某个系统的投入产出关系, 后者则研究若干时期系统的投入产出关系; 按照计量单位的不同, 可以分为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劳动型投入产出模型、能量型投入产出模型和混合型投入产出模型五大类。在价值型中, 所有数值都按价值单位计量, 计量单位只有一个。本文主要运用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 并以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

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主要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为物质交流象限, 表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第二象限为最终需求象限, 包括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等需求, 表示最终需求关系; 第三象限为增加值象限, 也为最初投入, 包括从业人员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价值的增加; 第四象限为直接购买象限, 表示直接购买要素关系。

1. 2指标选取

( 1) 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率反映某部门在生产过程中, 为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需从各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

其中: zij表示表示第j个部门对第i个部门的直接消耗量, xj表示第j部门生产的总投入。

( 2) 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反映某部门的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被各部门所需求。计算公式为

其中: xi表示第i部门的总产出。

( 3) 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技术系数、投入系数。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相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计算方法为

其中: aij表示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i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即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n个部门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用矩阵形式表示如下:

( 4) 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是指为了得到最终产品对各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计算方法为

记I为单位矩阵, 那么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表示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为

其中: ( I - A) - 1为里昂惕夫逆矩阵。

( 5) 直接分配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又称为产出系数, 反映各部门产品的分配情况。计算公式为

其中: hij表示第i部门的单位产出中第j部门分配到的产品份额。n个部门间的直接分配系数可以用矩阵H表示为

( 6) 完全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是i部门单位总产出直接和间接分配给j部门使用的数量。利用直接分配系数矩阵H计算完全分配系数矩阵G的公式为

( 7) 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 又称后向系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第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作用之和, 即第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影响力的大小。当δj=1时, 表示第j部门对社会的拉动作用达到了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当δj<1时, 表示第j部门对社会的拉动作用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当δj>1时, 表示第j部门对社会的拉动作用高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 拉动作用较强[3]。

( 8) 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 某一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又称前向系数, 计算公式为

和影响力系数一样, θi等于、大于、小于1, 分别表明该部门的感应程度等于、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 9) 生产诱发度生产诱发度反映该类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波及效果, 用生产诱发额与相应的最终需求额合计之比来表示, 计算公式为

其中:fjk表示第j种产品用于第k类最终需求的量, rik表示第k类最终需求按结构变动一个单位所诱发的第i部门生产的变化, 则反映了第k类最终需求按结构变动一个单位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作用之和。生产诱发度越大, 该类最终需求的生产波及效果越大。

2数据来源

由于投入产出模型假定: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技术结构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投入产出学会规定地区投入产出表每五年编制一次, 所以本文所用相关数据均来自《2007年上海投入产出表》, 《2007年浙江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江苏投入产出表》以及《2012年长三角年鉴》。另外, 部分行业的详细指标由万德数据库提供。为了研究和统计的方便, 本文将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部门整理为4个部门, 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4]。并将传统服务业定义为第三产业中除去现代服务业的部分。

3长三角的实证分析

3. 1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根据上述相关理论和数据来源的分析, 针对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研究, 分别计算了三省市现代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各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matlab计算得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最高, 为0. 58;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最高, 为0. 63。这表明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原材料有58% 来自其他产业, 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将仅有35% 作为资本品投入到生产环节, 属于最终需求型产业, 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与之相反,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将有63% 作为资本品投入到生产环节, 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主要为其他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浙江省和江苏省相似, 中间需求率较高, 但中间投入率很低。

3. 2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效应分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 后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 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 用影响力系数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均可以从侧面反映影响力的大小; 前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 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成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 用感应度系数表示, 而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该产业的感应程度[5]。

就后向联系来说, 通过对上述相关指标的计算,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直接消耗系数还是完全消耗系数, 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都具有比较优势, 突出表现在对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自身的影响。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影响较大的是第一产业和传统服务业, 这也与江苏省的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浙江省居于二者中间, 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大, 第一产业最小, 与上海市的分布基本相同。但就长三角的整体水平而言, 上海、浙江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低于1, 分别为0. 893、0. 827和0. 828, 对其他部门的拉动力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 即现代服务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分别为0. 893、0. 827和0. 828, 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各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matlab计算得出。

就前向联系来说,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一枝独大, 高达1. 09, 而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只有0. 55和0. 50, 远远低于上海。这意味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产出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投入, 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上海市的感应度大于1, 这明确反映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超过了各部门的平均水平, 即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现代服务业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非常大[6], 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各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matlab计算得出。

通过上述相关指标的分析, 我们发现, 无论从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还是从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联效应分析, 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均具有绝对优势, 在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7]。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上海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也有力的促进了城市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江苏省和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稍显滞后, 尤其是江苏省更为缓慢。比较发现,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都明显低于上海市和浙江省, 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低, 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较弱。这有悖于将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极的理念, 产业结构升级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迫在眉睫。

4发展长三角二省一市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4. 1促进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江苏省和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均比较迅速, 两省现代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都比较高, 这意味着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比较大, 与制造业联系紧密。随着时间的发展, 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 而制造业企业活动的外置又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与制造业高度相关、双向互动。要实现现代服务业的高效发展, 必须同时加速关联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协同发展[8], 与服务业形成良性的互动, 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坚实的后盾, 协同共生发展, 形成整体合力。

4. 2引进外资, 发展新兴服务业

以发展乡镇企业著称的“苏南模式”和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要特点的“温州模式”均已走到了尽头, 不再适应江苏和浙江现阶段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同时, 引进外资, 为当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活力[9]。浙江省要利用货物贸易飞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立足服务贸易的发展, 以服务贸易的发展来带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转变, 最终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 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 加速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优化三产业结构。

4. 3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则主要由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 各省市应加大对其投入, 整合 “海、陆、空”资源, 加快立体化交通建设, 形成现代物流基地;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构, 为企业和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支持; 积极发展会展业, 争取承办更多的国际国内会议, 并促进旅游和会展的有机结合, 共同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4. 4建立长三角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

虽然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遥遥领先, 但是若想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上海市必须以长三角为依托, 整合区域资源, 实现跨区域的联动发展[10]。 这样不仅能够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提供宽阔的经济腹地, 也有利于浙江和江苏省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实现长三角的合作共赢。要实现长三角的联动发展就要求政府必须打破行政壁垒, 消除区域分割, 做好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政府还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外, 可以通过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 发挥上海市作为增长极对江苏和浙江的辐射作用, 实现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 王宏周, 魏章玲,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56-78.

[2]陈锡康, 杨翠红.投入产出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3-47.

[3]侯祥鹏.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我国省际物流业发展比较:以物流大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1) :48-54.

[4]林龙斌.上海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10 (5) :91-101.

[5]朱宗尧, 李宁, 王建会.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12 (9) :43-54.

[6]梁红艳, 王健.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 :70-78.

[7]李秀珍.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演化发展与经济效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9-11.

[8]陈福明, 张建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战略建构初探[J].企业经济, 2008 (10) :104-106.

[9]朱茜, 陈丽珍.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11) :54-56.

产出服务化范文

产出服务化范文(精选10篇)产出服务化 第1篇关键词:卫生服务产出,物量,质量调整引言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中,卫生服务一般归属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