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书法艺术分析
欧阳询书法艺术分析(精选12篇)
欧阳询书法艺术分析 第1篇
欧阳询生于557年(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是陈朝大司空欧阳頠的孙子。13岁那年,他任陈朝广州刺史的父亲欧阳纥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全家为此而受到株连。欧阳询因年幼而幸免于难,被他父亲的旧友中书令江总收养,并督教他经史书法。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后出仕隋太常博士。唐高祖李渊未起兵时,欧阳询就是李家的座上客。李渊称帝后,升迁为给事中。
欧阳询的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但不囿于一家: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欧阳询笃好书法达到痴迷的程度,由于勤学苦练,故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1],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瑰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句丽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武德七年,欧阳询奉诏与裴矩、陈叔达修撰《艺文类聚》100卷。书成后,得到赏赐帛二百段。
唐太宗贞观初年,欧阳询升为太子率更令(因而又被称为欧阳率更),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八十五岁时辞世。
(以上据《旧唐书》和《新唐书》)
欧阳询的书法学自王羲之父子,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世称“欧体”。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辑唐张怀瓘所著《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决”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常见欧书碑刻有: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立碑。书法严谨峭劲,不取姿嵋之态。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也称《温彦博碑》:楷书,书此碑文时,已80高龄。唐大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楷书,是欧阳询得意的作品,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立。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全唐诗》录欧阳询诗三首:其一为:
道失
已惑孔贵嫔,又被辞人侮。花笺一何荣,七字谁曾许。不下结绮阁,空迷江令语。雕戈动地来,误杀陈后主。
第二首:嘲萧瑀射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据《太平广记》:“唐宋国公萧瑀不解射,九月九日赐射,瑀箭俱不着垛,一无所获。欧阳询作诗嘲讽。”
第三首,《与欧阳询互嘲(无忌嘲询)》,起因是长孙无忌先作诗嘲笑欧阳询瘦(或丑):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欧阳询反唇相讥:《与欧阳询互嘲(询嘲无忌)》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因欧阳询的“只因心浑浑”攻击太过,引起唐太宗不悦,制止道:“询岂不惧皇后闻耶?”
商读书帖
《卜商读书帖》,唐,欧阳询书,纸本,册页,纵25.7cm,横16.5cm,行楷书,6行53字。
释文:
“卜商讀書畢,見孔子。孔子問焉,何爲於書。商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方框内字残)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并收入《艺文类聚》卷五五《杂文部·读书》,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
卜商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他师事孔子,师生间常有议论问答,极富哲理。此帖为唐人双钩廓填本,墨气鲜润。从书法上看,笔法严谨又不失生动气韵,点画的起止处强化方切硬折。欧阳询晚年将北碑用笔特点融于二王书风,而兼容南北正是“欧体”独到之处。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张翰帖》,纸本,纵25.1cm,横31.7cm,行书,11行98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记张翰故事。释文: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
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方框内字残,现据《晋书》补)
此段文字见于《晋书·文苑》及《世说新语》等书中,但均属节录。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贺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
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
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有著录。
欧阳询书法艺术分析 第2篇
导语:欧阳询,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对于欧大书法家你了解吗?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是隋唐之际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作用的一位重要书家。他取法魏晋裁成一象而自出机杼,八体兼善,其中楷书成就最高,体融南北而掺以写经的笔意,形成了猛利俊俏、沉稳严谨的书法风格,被后世誉为“欧体”。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成书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此作楷法精妙,险劲而不失婉润,于平正中见险绝,明人赵崡在《石墨镌华》中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此时的欧阳询已经76岁高龄,历数朝,亲人俱丧、寄人篱下、屈为幕僚的颠沛经历在其晚年得以沉淀,全部融入到了这部经世之作当中。
欧书结构讲求欹侧平正相结合的“匀”,所谓“平中寓险,险中求稳”,结体看似工整实则充满了险绝的意味,但所有的欹侧险峻皆有规矩,险而不怪,瘦劲而秀雅。在取势上,横画伸展、竖画纵伸,并且“戈钩”极力挑纵,这些都体现出欧阳询性格中刚毅勇猛的特点,是对北朝碑刻险峻跌宕字势的传承。《九成宫》中很大一部分字在结构上夸张了其中某一笔,如图一中“咸”字“戈钩”的伸挑,从而占据了其余部分的空间,形成极为强烈的空间感,而中间的“口”部则略微向左下侧倾斜,从而造就了平衡的体势。此作中还有一部分字整体向右上方倾斜,再用较长或较突出的一笔将重心拉回,使整体呈现出平正的体态特征,如“玉”字(见图二),“王”部的书写部分整体往右上方倾斜,最后一横空出位置,然后落点,就像在已经倾斜的天平上加上了一个使之平衡的砝码,本来倾斜的横画因为这一点的调节瞬间取得了平衡。这些结构的处理就像是欧阳询生平经历的投影,始终在动荡与不安中求稳定、在变数和惊险中求生存。我们很难从宏观上发现其字势的欹侧,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欧阳询隐忍含蓄、处乱不惊的个性特征,才华横溢却避露锋芒,将这种了然于胸、随机应变的超高水准在书法作品中呈现出来。
除了结构的特点外,在方圆的运用中,欧阳询也形成了自己“方中寓圆,圆中有方”的独特风格,这一特点在其行书作品《梦奠帖》(见图三)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部传世之作中,欧阳询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方圆兼备,古人论其为“体方而笔圆”,是指点画的外观虽然呈现方笔的形态,但笔锋的调转起承圆融流畅,在凌厉、方劲之中自有一种秀润在,这正是欧阳询勇猛刚毅个性外文人气质的表达。在此帖中,有如“重”字的转折笔、“过”字的右弧转、“冥”字的右俯勾、“生而”中“而”字的转折等,都达到了欧阳询书法方圆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他超高水准的笔墨调控能力和不懈的艺术追求。
平与险、方与圆本身互为矛盾,却在欧阳询笔下得以完美结合。纵观欧阳询的生平经历及个性特征,我们很容易找到与其书风平险、方圆相呼应的矛盾点。首先是家庭根源与后期状态的矛盾:其出身于武将世家,父辈性格骁勇,敢于冒险挑战,作为将门之后,欧阳询本身也流淌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刚毅与勇猛,但他又有很好的文化涵养,一生历任文职。其次是周边环境与内心状态的矛盾:欧阳询一生颠沛,13岁经历家庭惨变,亲人俱丧,尝尽“叛将”之后的屈辱与辛酸,又饱经战乱,先后于陈、隋、东夏、唐四朝为官,也正因此更加渴望平定的生活状态。正是这种动静结合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促使欧阳询的书法风格向着平正与奇险相结合的方向不断发展成熟,不仅成就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更突出了其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书法作为表现性的文化技能,在运作的过程和完成的书迹里必然能反映出书者自身个性的独特面貌。一个人书法风格的确立必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这就与他的日常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受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反应的结果——个性的形成,也会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字的形态、结构、点画,即作为个性的独特风貌得以具体呈现。古人所说的“字如其人”,正是对书写所反映的独特个性的深入观察。
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备教材,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尤其爱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经过这样不断刻苦的学习,欧阳询成了伟大的书法家。
欧阳询书法的美学风格 第3篇
唐朝初期, 各种艺术形式涌现出来, 主要有:诗歌、绘画、书法、音乐、雕塑等, 在艺术家的思想上,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并存交融。由于时代的影响, 艺术家的美学思想也与当时时代背景所交融, 对于书法, 可谓是“书家之盛, 不减于晋”, 书法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并逐渐进入繁盛阶段。当时的书法家举不胜数, 而欧阳询可谓是初唐书法史上具有独特书风的一代大家, 他历经三朝, 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人生阅历, 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欧阳询从小就对书法非常着迷, 早期学习王羲之、王献之, 后期又融入了六朝北派书法余韵, 博采各家之长, 融会贯通, 以其“秀骨清相”而达到了“自成一家”的艺术高度。欧阳询在楷书、隶书、草书等书体上均有造诣, 其中尤以楷书为最, 他的楷书作品体势纵长, 结构独异, 笔力险劲, 后人尊称为“欧体”。
一、欧阳询书法的美学风格之一继承与创新
欧阳询的晚年, 进入“贞观之治”时代, 唐高宗继位, 实行了一些新的政策, 这其中, 也包含着一些新的文化制度, 初唐文化逐渐繁荣起来。在书法艺术上, 王羲之由于书风秀约典雅而深受初唐统治者的喜爱, 把王羲之成为“书圣”, 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大力推行颂扬“王氏”书风。所以, 在初唐书坛中, 晋风犹存, 魏晋六朝的书法风格对初唐时期有所影响。当然, 初唐的这种书法的美学风仍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更多的表现出了“秀谷清相”之风, 这其中, 欧阳询便是一位典型的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在当时,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成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但是,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更具有独创性, 既秉承继承先前特点, 又融入自己的技巧, 重视书法创新。即继承了温厚、妩媚的书风的基础上, 有增添了美学的元素, 所以, 在初唐书坛上, 他兼容的书风是美学中的一大亮点。
二、欧阳询书法的美学风格之二法与意的不同
在欧阳询探索和阐释书法的一生中, 体现出了重法尚意的美学观。书法家对书法空间意识的总结有以下几种:“覆盖”“穿插”“向背”“叠排”等, 在不正中求正, 在看上去似乎是相反中求平衡, 这种观点, 更表现出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初唐的书坛上, 个书法家的思想仍然是以继承为主, 其他三大家 (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也都是王氏书风的忠实继承者, 只有欧阳询在秉承原有书法的特点上, 大胆创新, 孜孜不倦的研究与追求, 形成书法气质中的“法骨”, 成为“尚法”的先行者。
对于书法中“法”的建立, 欧阳询有自己见解, 也是它在书法创作中一直追求的, 立志于将书法艺术的“意象美”能够与严谨的法度相融合, 把一种不能被人们所理解的抽象之美进行精雕细琢, 在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中, 把两个完全互生的概念“法”与“意”融合在一起。“意象”本意为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是中国艺术的一种造型手法, 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从古到今的书法家中, 大多数都追求一种“意象美”, 形容王羲之书家的字如龙跳天门, 虎卧凤阙, 钟书如云鹄游天, 群鸿戏海等, 都能表现出书法艺术中的“意象”。在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中, 也都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意象语言。而对于欧阳询来说, 更是如此。在书法的理论和创作上, 欧阳询都坚持着在书法艺术中要把握和寻找“意象美”, 用意象来展现书法艺术的精髓, 强调书法用笔需“如高峰之坠石, 似长空之初月”, 从书法的形象中感知内涵, 把握书法的“笔外之情”。然而, 欧阳询对于“法”的观点上, 可谓是独树一帜的。书法可以看做是一种由线条和结构所组成的空间艺术: (1) 从线条上来说, “肥则为钝, 瘦则露骨”; (2) 从结构上来说, 它体现出了险劲中求平正, 相斥中求平衡, “虚与实”“方与圆”“轻与重”等一些相反的概念, 恰恰是书法美学风格的体现。在欧阳询的书法作品风格中, 既追求庄严之美, 又追求典雅之意。所以, 他所创作的楷书, 在初唐四大家中风格最为强烈。
三、欧阳询书法的美学风格之三质与妍风格追求的区别
质与妍这两种艺术风格, 各自有各自的点,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环境的不同和思想文化的差异, 所变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也有所差异。进入唐代以来, 南北文化日益融合, 质与妍的艺术风格日渐兼融。初唐时期, 由于南北方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这是的美学思想自然也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北方, 由于受“尚武”精神的影响, 艺术风格多以豪迈、古朴为主, 这种风格, 即谓“质”;在南方, 由于受到魏晋所遗留的“靡靡之音”的影响, 艺术风格多以婉约秀美、潇洒飘逸为主, 这种风格, 即谓“妍”。与其他三大家相比, 经历了三朝的欧阳询不仅继承了北派的豪迈雄壮、刚劲朴茂, 同时也不排斥南派的婉约秀美, 将“质”与“妍”完美结合, 形成了质妍兼容的书法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 是对前代书风的超越, 是对时代新风的呼唤。
欧阳询将“质”“妍”同时运用的书法中, 使书法美学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阴阳调和之美。在欧阳询的书学思想中, “法”与“意”这两个元素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他把形式化的法度与形式化的本身完美融合, 同时, 这也恰巧与质妍兼容的美学思想如出一辙。
结语
由于时代的不同, 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也不尽相同, 欧阳询书法作品中的美学风格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也是他本人不断追求“重法尚意”的书学思想的结晶。
摘要: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成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其中, 欧阳询以其强烈的美学风格卓然独立与四大家之首, 他的书法作品继承了魏晋六朝书法神韵温丽的书风, 汲取北朝刚劲朴茂的特点, 自成一家。本文从继承与创新、法与意的不同、质与妍风格追求的区别三个方面论述了欧阳询书法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欧阳询,书法美学,初唐四大家,重法尚意
参考文献
[1]尼志强.“大唐气象”下的欧阳询[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 :132-133.
[2]何永胜.欧阳询的书学观及其成因探析[J].中国书画, 2010 (08) :56-59.
[3]吉初学.浅谈书法的韵味[J].特区展望, 1997 (06) :49-50.
欧阳询书法的艺术特点探讨 第4篇
关键词:欧阳询;书法;艺术特点
书法在两汉以及南北朝时期已经彰显其艺术魅力。唐朝时期,书法出现了很多流派,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书法大家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以及书法理论,备受世人推崇。《九成宫醴泉铭》凸显欧阳询书法艺术特点,堪称其楷书精品。欧阳询楷书平正险绝,被称为“欧体”,当世人称其楷书为唐人第一,也显示出其在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欧阳询生活背景及学习书法道路分析
欧阳询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出生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即公元557年,是初唐四大家之一。幼时欧阳询饱尝生活艰辛,经历满门抄斩之难,后在父亲朋友江总抚养下长大成人。欧阳询少年时代博览古今,对书法具有一种痴迷之情。欧阳询书法艺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江总。欧阳询曾为隋代担任太常博士之职,后曾任太子率更令。这一时期,欧阳询书法处于成熟时期,其书法在当时被称为“率更体”。欧阳询早期的书法风格,受到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很大影响,后北派书风促其书法展现出劲峭刻厉之势。在书写形态与笔意方面,其楷书作品与魏碑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欧阳旭书法还受到梁、陈及隋等时期书风的影响。欧阳询书法不仅是南北派书风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楷体成熟定型阶段的代表,其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欧阳询书法饱含着南北书法精华,对后世楷书发展影响巨大。
二、欧阳询书法艺术特点分析
(一)《九成宫醴泉铭》艺术特点
1.风格承前启后
在书法历史上,《九成宫醴泉铭》具有划时代意义。《九成宫醴泉铭》在风格构成上,同时具有篆书与隶书之书写笔意。我们能够从《九成宫醴泉铭》碑上发现,很多字源自于篆隶笔法,很多竖弯钩写法传承了隶书写法。同时,《九成宫醴泉铭》不仅具有《曹全碑》的写法特点,而且带有晋、魏遗风;不仅继承了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书法的笔意与气息,而且也有六朝与魏碑笔法结构形式的表现。
2.用笔特点
首先,字体棱角分明、方劲严整。《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中,以三角形状为主的点,对藏锋与露锋的关系处理自然;顿挫之法多见于横与竖起笔收笔之处、钩的挑锋与捺的尾端以及转折之处。同时,整篇字体方圆融合,不仅隐藏了剑拔弩张之势,而且看不到秀润仪态。其次,笔画匀称、劲中含润。整个碑文笔画匀称,没有颜体与柳体笔画粗细显著之特征。同时,笔画简单之中又不乏变化,没有刻板单调之感,竖与撇瘦劲挺秀。第三,用笔沉稳内敛、凝重含蓄、高简浑穆。碑文中的横与竖在书写过程中,起笔与收笔大多采取隐藏方法;钩在书写过程中,没有长钩,而是采用顿笔、挫笔的方法,右抛钩却采取隶书书写“雁尾”的方法;撇与竖笔势凝练。第四,点画置换、正中求变。整个碑文在书写点时,极富变化,不仅带有汉代隶书中横竖代替点的写法,而且还借用了魏碑中短撇代替点的书写笔势。同时,碑文对行书中活泼灵巧的点代替横竖之法,也进行了参考。
3.结构特点
首先,左右背势、体态颀长。纵观《九成宫醴泉铭》整篇碑文可以看出欧阳询书法中的字体多采用收敛之势,给人以瘦硬清寒、洒脱灵动之感。其中,竖笔多采取左右相背的方法,而上下部分却得到极大展示。其次,形敛势放、舒活开张。《九成宫醴泉铭》碑文整体让人感到具有收敛之感,然而又具有舒朗开放之势。在谷、纬、往以及尧等字中,横、竖、捺以及钩等笔画,向右扩展较长,却又让人感到字体紧而不拘。第三,斜正变换、平中寓险。在《九成宫醴泉铭》中,功、致、瑞、沉等字,歪斜不正却又峻拔有力的笔法,在整体非常严谨的间架结构之中,却又显现出奇妙的情趣。正笔与斜笔之间能够相互掩映,在极富动感之中又体现了笔画的平衡。第四,大形规整、小处求活。《九成宫醴泉铭》碑文给人以规整的外形、平正的状态,然而又能够将灵活的个别笔画运用于端庄的整字之中,在相同之处却让人感到不一样。整篇碑文借助置换、挪移以及增减等手法,进而使整篇碑文在严谨章法之中又有很多变化,在细微之处彰显书法精神。同时,点的变化更是给人以顾盼俯仰之感,使整个字体整齐而不显呆滞。在对《九成宫醴泉铭》结构进行仔细品味后,还会发现其字体笔画更加耐人寻味。
因此,临摹者应细细揣摩,不应夸张失度,也不应刻板生硬,而要收放得势,认真体会每个字体方圆兼施之妙。不仅临摹欧阳询书写之形,更要揣摩欧阳询书写之神,力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够真正领悟到欧阳询书法之精髓。
(二)欧阳询书法艺术特点
由《九成宫醴泉铭》可以看出,欧阳询在书法中,借助瘦劲之笔,紧束俊宕的字体结构,却又彰显舒张笔势。
1.运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运笔特点主要表现在方笔与圆笔两方面。方笔笔力凝聚、笔画劲挺;圆笔丰润饱满。欧阳询书法经常把横画与竖画藏锋在折笔之中,行笔以直势居多。欧阳询在书写横画时,往往右边向上取势,像五、善等字的长横,中间又偏细;书写悬针竖画,往往一按后,再出锋,收尾处给人以含蓄有力之感。在书写撇时,起笔以藏锋居多,提笔时笔端微微按下,再斜出,笔势劲健;捺有平捺与斜捺之分:折笔藏锋用于平捺,落笔露锋用于斜捺。同时,捺的弧度相对较小,捺脚处提笔收锋,多用方笔。
2.结构特点
欧阳询书法结构往往是欹侧之中带有险峻却又稳健,严谨紧凑而又工整疏朗。点在欧阳询书法结构中,变化非常丰富,不同字中有着不同的书写特点。点在笔画多、少的字中又有着大、小之别。同时,竖画在中间与两边也有着上下伸展与向北取势之别,如申与阁中的竖写法就不一样。上下结构多纵向延伸、左右结构却又横向扩散,给人以活跃之感。同时,欧阳询书法中,每个字在组合安排上没有一点拥挤之感。
三、欧阳询书法美学风格分析
(一)继承与创新
欧阳询晚年生活在唐太宗时期。唐高宗继位后,新文化制度的落实,使初唐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秀约典雅的王羲之书法美学风格,受到初唐统治者青睐,书法艺术也是备受推崇。同时,魏晋六朝书法迤逦之美也依然对初唐书坛有着极大影响。由隋入唐、居初唐四大书法家之首的欧阳询,在书论与书法创作方面有其独特之处。他不仅继承了魏晋秀骨清相的审美遗风,而且对其进行了创新。
初唐四大书法家中的虞世南,在书法上曾经得到智永嫡传,虽然具有六朝遗风,用笔风格却依然给人以圆润遒逸、潇散洒落之感。虞世南与褚遂良的书法,均具有王羲之书法之神韵。薛稷师从褚遂良,书风纤丽疏通。由此可以看出,虞世南、褚遂良以及薛稷均是继承了王羲之书法风格。然而,欧阳询却与这三位书法家不同,在继承王羲之温厚、妩媚书风基础上,却又予以创新,以其险劲凌厉之书风独领风骚。
(二)法与意
重法尚意是欧阳询的美学观。欧阳询书法以其不正中求正,书法结构既有排叠、避就与穿插,也有向背与覆盖,相反之中追求整体。因此,对其书法结构艺术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欧阳询具有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欧阳询不仅对魏晋书风进行了继承,同时又开辟了新路予以创新,追求书学气质中的法骨,不同于另三位初唐大家,可以说是尚法先驱。虞世南书风温文尔雅内敛、褚遂良讲究笔法、薛稷清雅娟秀,三者追求尚意风格。欧阳询将“法”寓于书法创作之中,于规矩严谨、雕琢恣意之中展示意象之美、抽象之美。因此,尚法与尚意在欧阳询书法作品及书论中,形成完美统一。
(三)质与妍
孙过庭认为,书风应该具有两种艺术风格,即古代质朴风格、现代妍丽风格。处于南北文化融合时期的唐朝,将质朴与妍丽融合到了一起。欧阳询不仅继承了北派规矩严谨,而且也具有南朝之妍,形成自己特有的质妍兼融的书学风格,体现了欧阳询对审美的自觉追求。
四、欧阳询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欧阳询书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欧阳询的楷书,在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欧阳询书法作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分析与探讨欧阳询书法,对促进当今文化事业具有特殊意义。
王羲之父子把行书推到了极致,欧阳询父子却又把楷书做到了至善至美。欧阳询楷书堪称后世学楷之典范。作为书法家的欧阳询,却又在行使着和平使者的职责。唐高祖李渊曾对其大加赞赏,并将其书法作品作为礼物馈赠于外国使节。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作为国礼赠与友好之国,欧阳询可以说是首位。目前,欧阳询书法仍然影响着东南亚各个国家。
今天,被称为“欧体”的欧阳询楷书,是很多小学生练习钢笔字的启蒙书体,也是楷书印刷的范本。同时,“欧体”备受当代书法家田英章推崇。
五、结语
中国书法在唐朝属于繁盛时期。书法在唐朝发展过程中,唐朝历代皇帝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唐朝书法家欧阳询不仅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楷书具有划时代意义。作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首的欧阳询,其书法作品与书法理论,均值得每一位书法爱好者借鉴与学习。其书法作品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永远是当今人们学习楷书的典范。欧阳询书法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其作品《九成宫醴泉铭》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不仅展示了欧阳询书法美学风格与艺术特色,而且是后人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九成宫醴泉铭》不仅具有晋尚韵之特点,而且开辟了唐人尚法之新风。书法艺术在唐朝初期已渐渐进入繁盛时期,而历经三朝、独领书法艺术风骚的欧阳询,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书法艺术予以继承与创新,博采众家之长,形成结构独异、笔力险劲的“欧体”书法,深得人们喜爱,这也显示出人们对其独具特色美学风格的欣赏。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楷书法帖的“阅读”——以《九成宫醴泉铭》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12-115+119.
[2]张翔宇.田氏藏《九成宫醴泉铭》相关问题研究[J].书法赏评,2015(06):11-21.
[3]米龄甫.试谈《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就李鸿裔、端方两藏本的印本而论[J].新美术,1998(02):57-58.
[4]许刘涵.欧阳询与文人书法渊源探微[D].中国美术学院,2014.
[5]李向东.楷书法帖的“阅读”——以《九成宫醴泉铭》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12-115+119.
作者单位:
《书法家欧阳询》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5篇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解释】
裘:皮袍
尝:曾经
书:写(字)
反:同“返”返回
伫立:站立
去:离开
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及:等到
复:又,再
去:离开
布:铺开
【译文】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于是还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离开。
【阅读训练】
1、 解释:(1)尝: ;(2)书: ;(3)反: ;(4)伫立:;(5)去:
2、 翻译:
(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2)及疲,乃布裘坐观: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阅读训练】
1、 解释:(1)曾经;(2)写(字);(3)同“返”,返回;(4)站立;(5)离开
2、 翻译:
(1)(他)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
(2)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
欧阳询楷书教学基本笔画 第6篇
一、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唐代,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二、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
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图片
当代书法家田英章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三、楷书的基本笔画
横、竖、撇、捺、点、钩、提、转折是楷书的8种基本笔画。
四、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五、横画的写法
1、长横的写法
2、短横的写法
3、中横的写法
4、尖横的写法
横画书写示范视频
六、竖画的写法
1、垂露竖的写法
2、左垂露竖和右垂露竖的写法、悬针竖的写法
竖画书写示范视频:
七、练习
书法教学课堂--欧阳询楷书教学基本笔画
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第7篇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备教材,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尤其爱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经过这样不断刻苦的学习,欧阳询成了伟大的书法家。
我们要学习欧阳询这样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书法的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
欧阳询观碑 第8篇
链接
除了《九成宫醴泉铭》《行书千字文》等名作传世,欧阳询的字还出现在哪里呢?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流通货币,它取代了隋代的五铢钱。最初的“开元通宝”就是由欧阳询题写的。欧阳询的楷书独树一帜,但钱币上四个字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写得方圆兼备,端庄浑厚,更能显示出大唐文化的多元以及兼容并包。
四个字的读法应该是“开元通宝”,但民间喜欢从“开”字起顺时针读成“开通元宝”,这样也读得通。
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是日本最大的报纸之一,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大家可能不知道,《朝日新闻》的报头四个字,也是欧阳询写的。
咦?欧阳询生活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怎么可能为报纸写报头呢?原来,日本人对欧阳询的书法十分景仰,《朝日新闻》创刊时,从欧阳询的《宗圣观记》书法作品中选出“朝”“日”“闻”三个字。但帖中没有“新”字,他们就找出“親”(亲)字和“析”字,分别剔除“见”和“木”旁,合成一个“新”字。
就这样,饱满劲瘦的“朝日新闻”成为日本的经典报头啦!
同学们,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欧阳询的墨迹呢?去找找看吧!
《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及翻译 第9篇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
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父名纥,在陈朝任广州刺史,因谋反被杀。
询当从坐,匿而免。欧阳询应当连坐,因躲藏起来而幸免一死。
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江总因为他(欧阳询)是旧友之子,就私下收养了他。
貌寝侻,敏悟绝人。欧阳询其貌不扬却聪敏过人。
总教以书记,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江总教他读书识字,(他)每次读书都一目数行,于是博通经史。
仕隋,为太常博士。在隋朝做官,任太常博士。
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高祖未显达时,多次与他交游,高祖即帝位,(欧阳询)多次获得提升,官至给事中。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欧阳询起初仿效王羲之的书体,后来在险劲方面超过了王羲之,于是自称欧阳体。
尺牍所传,人以为法。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人们当作楷模来效法。
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 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 高丽曾经派使者来求他的墨迹,高祖感叹说: 他们看到他的墨迹,肯定会说他形貌魁梧吧!
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他曾在路上见到索靖书写的碑石,就观摩它,离开数步又返回,看累了用麻布铺地坐下来看,以至宿在碑旁,三天后才离去。
其所嗜类此。他对书法的爱好大概如此。
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贞观初年,欧阳询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卒,年八十五。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儿子名通,仪凤年间多次迁任中书舍人。
居母丧,诏夺哀。为母守丧,丧期未满皇帝下诏叫他出任官职。
每入朝,徒跣及门。他每次入朝,都赤脚走到皇城门外。
夜直,藉藁以寝。值夜班时,就睡在草席上。
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不是公事不语,回家就痛哭哀号。赶上饥荒之年,不能下葬。
居庐四年,不释服。他住在守丧的小屋中,长达四年,一直未脱丧服。
冬月,家人以氈絮潜置席下,通觉,即彻去。冬天,家人暗中把氈絮铺垫在席上,欧阳通发觉后,马上把氈絮撤掉。
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几次迁任为殿中监,封渤海子爵位。
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天授初年转任司礼卿,负责处理纳言事务。
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辅政一个多月,适逢凤阁舍人张嘉福请求以武承嗣做太子,欧阳通和岑长倩等坚持自己的观点,违背了武家的意愿。
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来俊臣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无异词,俊臣代占。等到岑长倩入狱,因犯大逆罪处以死刑,来俊臣同时检举欧阳通为同谋犯,欧阳通虽然惨遭酷刑却始终不承认,来俊臣代为口授供词,把他杀了。
欧阳询书法艺术分析 第10篇
道失
作者:欧阳询朝代:唐体裁:五古 已惑孔贵嫔,又被辞人侮。花笺一何荣,七字谁曾许。
欧阳询书法艺术分析 第11篇
(文言文)欧阳询观古碑。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文言文)欧阳询观古碑(10分)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 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裘:皮衣。
【小题1】、与文中“驻马观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至之市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驱之别院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数百步复反 ( ) (2)及疲( )
(3)乃布裘坐观( ) (4)三日方去( )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小题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1)同“返”,返回 (2)到,等到 (3)铺开 (4)才
【小题3】唐朝的欧阳询曾经出行,(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翻译出“尝”、“书”)
《欧阳询楷书——实临》教学设计 第12篇
【关键词】实临;步骤;笔法
教学目标:1.介绍欧阳询及《九成宫醴泉铭》,让学生初步了解其书法风格。
2.让学生掌握实临的四个基本步骤。
3.学会实临的三个基本技巧。
教学重难点:实临的基本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字帖和文房用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时你们是怎么练习书法的?(指名交流呢)
2.刚刚大家所说的练字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实临(板书)。它要求我们能照着字帖写出与原帖非常接近的字。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唤起学生的临写经验,从而进行总结,引出课题。】
二、介绍欧阳询及《九成宫醴泉铭》
1.今天我们要临写的是欧阳询的字,人称欧体字,其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
2.讲述欧阳询练字的故事。我们在练字的时候,如果也能像欧阳询一样认真钻研,也会大有长进的!
3.欧体字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整,布白匀称,字画安排紧凑,法度森严,被称为“楷书之首”,其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人学习楷书的范本。
【设计意图:揭示教学内容,以欧阳询认真读帖练字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联系课题,又充满趣味性。】
三、学习实临的四个步骤
1.拿到一本字帖后我们如何进行临写的呢?(指名交流)
2.总结实临的四个步骤(板书:一读 、二临、 三验、四改):
四、按照实临的步骤,依次学习三种笔法
(一)通过临写“日”字,学习第一个笔法:轻重对比
1.我们来按照这四个步骤临写这个“日”字。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二临。请你边继续读帖,边临写2个“日”字。
3.三验。(展示学生的作品)让我们来对照原帖检查一下。他的字有什么问题?(指名交流)
4.四改。请小朋友们自己对照原帖检查,修改。
(二)通过临写“久”字,学习第二个笔法:笔画呼应
1.利用刚刚学到的轻重对比,我们来读一读这个“久”字,你有什么发现?
2.熟能生巧,我们赶紧来试着写一写吧,注意笔画的轻重、撇捺写舒展哦!
(生写,师口述写法,行间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撇轻捺重做到了!对照着字帖,谁来说说他的字有什么问题? (指名交流)
4.是的,在读帖时除了要注意轻重对比,还要注意(板书:笔画呼应)做到了呼应,撇捺才会舒展。
5.那怎样做到呼应呢?看老师是怎么运笔的。(侧身展示)撇出尖后,笔断意连,不要停笔,直接由撇到捺。看清楚了吗?跟老师一起书空试一试。
6.掌握了这个笔法,相信你会写的更棒的,赶紧尝试一下吧,再写1个。
7.对照原帖,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然后修改。
(三)通过临写“天”,学习第三个笔法:外在形态
1.下面,我们再来运用刚才所学到的两点读一读这个“天”字,你有什么发现?
2.赶紧活学活用,写2个天字吧!注意轻重对比和撇捺呼应哦!(生写,师口述写法,行间巡视指导。)
3.(PPT展示外部结构示意图)看,左边两橫的起笔与撇的收笔在一条直线上,右边橫的收笔和捺脚可以连起来,下边撇和捺的收笔也在一条线上,这样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指名交流:梯形)
4.是的!我们在读帖时,还要读出字的外在形态(板书:外在形态)
5.根据字的外在形态系,我们才可以找好位置,定好笔画的起笔和收笔。请大家再试着写1个!
6.生写,师行间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日”“久”“天”三个字的教学,层层推进,引出三种笔法。】
五、综合运用三种笔法,临写“長”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用上“轻重对比、笔画呼应、外在形态”来自己临写2个“長”字吗?注意按照实临的四个步骤来写哦!(生写,师口述写法,行间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按照实临的四个步骤,通过综合运用三种笔法进行“長”字的临写,从而将所学达到内化。】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实临”这种临帖方式,知道了实临的四个基本步骤:一读、二临、三验、四改,学习了三种笔法:轻重对比、笔画呼应、外形美观。最后我们还写了一副作品——日久天長!希望小朋友们能向欧阳询一样认真读帖,也能向他一样日久天長,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争取在书法创作上更进一步!
【设计意图:以欧阳询故事开头,再以其结尾,将整节课形成一个整体。】
七、板书
欧阳询楷书——实 临
一读 轻重对比
二临 笔画呼应
三验 外在形态
四改
欧阳询书法艺术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