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qc出货检验作业流程
oqc出货检验作业流程(精选7篇)
oqc出货检验作业流程 第1篇
工件文件:
皓宇五金有限公司HY-QC-01-04 出货检验作业指导书页 次:1/3 版 本:1.0OQC
1.0 目的:
为检验员提供检验方法,指导其正确检验从而稳定产品质量,确认出货成品的产品质量,防止不良品流出,以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
2.0 范围:
本公司所有出货的产品依此文件进行检验。
3.0 职责:
品质主管负责本作业方法有效执行,OQC执此作进指导书进行检验。
4.0 术语和定义:
4.1 镀前划痕:指电镀或氧化之前因操作不当、或对明显缺陷进行粗打磨等人为造成的基体材料
上的一般呈细线型划伤或局部磨擦的痕迹。
4.2 浅 划 痕:膜层或涂膜表面划伤,但未伤至底层(即底层未暴露);对其它无膜层表面则为:
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伤痕。
4.3 深 划 痕:表面膜层或涂膜层划伤且已伤至底层(即底层已暴露出来);对无膜层表面则为:
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4.4凹坑:由于基体材料缺陷、或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而在材料表面留下的小坑状
痕迹。
4.5 水印:电镀或氧化后因清洗水未及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所形成的斑纹、印迹。
4.6露白:镀锌彩色钝化膜因磨擦而被去除、露出锌层,或因缝隙截留溶液导致的无法钝化膜
现象,呈现为区别于周围彩色的白色。
4.7雾状:镀铬、镀镍表面或透明塑胶表面上的模糊、不清晰、不光亮的现象。
4.8挂具印 :指电镀、氧化、或喷涂等表面处理生产过程中,因装挂用辅助工具的遮挡而使其与
零件相接触的部位局部无膜层的现象。
5.0作业内容:
5.1检验准备:检验前准备必要的检验工具(如:卡尺、卷尺、扭力计、检具等)、检验依据(如:
图纸、相关作业指导书等)、检验报告、标识、手套等。
5.2抽样计划:整机每批抽3PCS,判定标准为0收1退,散件按MIL-STD-105E一次正常检查Ⅱ
级标准中AQL=1(重要特性)和AQL=2.5(次要特性)抽样进行。
5.3外观检验
编制:审核:审批:
5.3.1所有产品应进行外观检验。检验条件:在间接光或人工照明度为300~600LUX的近似自然
光下进行目视,目视距离为600㎜,观测时间为10秒,且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表面的正面、视线与被检表面呈45~90° 进行检验。
5.3.2电镀件不允许:镀层粗糙、麻点、黑点、起泡、水印、露白、剥落和严重条纹;钝化膜疏
松、起粉、及严重的钝化液痕迹;局部无镀层及划碰伤等表面缺陷。镀前划痕、浅划痕
按《产品表面外观缺陷限定标准》进行检验。
5.3.3 喷涂件表面不允许有杂质、颗粒、露底、桔皮、划碰伤等表面缺陷。
5.3.4 丝印外表面不允许有异物、凹痕、划痕、线细、欠缺、油墨飞溅等表面缺陷。
5.3.5 机架不允许有偏移、变形、扭曲,前后门不允许有变形、翘曲现象。
5.4 尺寸检验
5.4.1 对零部件(散件)应按图示要求尺寸及图示公差要求进行检验。对于图纸未注明公差要求的按GB-1804-M级线性尺寸公差进行检验。
5.4.2 对于机柜类的整机产品应对机柜的外形尺寸、滑道间距尺寸、前方孔条的间距尺寸作为重
点检验尺寸(用相应检具进行控制)。
5.5 性能检验
出货检验时应对电镀、喷涂、丝印、压铆推扭力等性能进行验证,验证时以前工序测试报告结果为准。
5.6 机柜整机装配结构检验
5.6.1 对于装配的零部件应按客户原图(明细表、总装图、部件图)要求对装配位置、装配结构、零部件的数量进行检验。要求零部件无漏装、错装现象。
5.6.2 机柜类产品门锁开关应灵活,与门板配合良好无松动。
5.6.3 机柜门与机架配合时良好,门开关时无干涉。
5.6.4 对于装配的螺钉、各拉铆应牢固,不允许螺钉漏装、拉铆松动。
5.6.5 机柜类产品防鼠盖板无漏装、防静电标签无漏贴、贴反等现象。
5.7 包装检验
5.7.1 产品包装应按图纸要求进行检验,包括包装方式,包装材料,栈板要求、标识要求都要进
行确认。
5.7.2 检验完成后应贴相应的标识,并盖OQC盖。
5.7.3 每批次出货时应准备一份出货检验报告及相关性能测试报告同时附在产品上一起出货。
编制:审核:审批:
5.8 环保确认
5.8.1 依照BOM表对高风险物料进行环保报告验证,验证时以经审核过供应商提供的报告结果为
准。
5.8.2 高风险物料指表面处理、塑胶件等非金属材料。
6.0 相关文件:
6.1《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6.2《产品表面外观缺陷的限定标准》
6.3相应国家标准
7.0 相关记录:
《出货检验报告》
编制:审核:审批:
oqc出货检验作业流程 第2篇
一.目的:针对所有出客户产品进行检验,确保所交付产品符合客户要求,并努力超越客户期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交付客户之产品 三.职责:
3.1.生产主管负责对《产品检验规范》的拟定和对OQC检验方式方法的监督。3.2.OQC对所有出客户之产品依照《产品检验规范》和紧固件标准进行检验。四.流程图(见附页)
五.主要缺陷和次要缺陷的界定:
5.1主要缺陷
a)产品与标准要求不符、漏加工。
b)产品弯曲/变形。
d)产品性能异常,无法实配使用。
5.2次要缺陷
a)外观不良。
b)变形且目测不明显,不影响安装使用。
c)非重点尺寸超差,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六.检验内容:
6.1标示检验:检验员在待出货区按照《出货单》找出与其对应之产品,逐一检验(目视)标签-出货单-实物的一致性。并将不符合项目记录在《品质异常处理单》内。
6.2产品外观检验:检验员在正常光线之下目视产品表面,观察是否存在外观异常现象(漏加工、涂层不良、混料、变形、弯曲等),并对检验异常结果做出主、次评估。
6.3包装检验:产品在出货之前检验员应参照《五金产品BOM表》对产品在包装方式及包装规格进行检验,以确包装方式和包装数量规格的准确。6.4非标准件检验:此项检验动作在执行时应参考客户图纸及相关行业标准进行检验。
6.5检验完成以后,根据检验结果对于存在异常的产品依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七.支持性文件
7.1《成品检验作业指导书》
《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客户图面》
《不合格品处理程序》
《OQC检验异常报告》
oqc出货检验作业流程 第3篇
在集成电路制造中, 出货检验站点是生产的最后一道环节, 当产品通过WAT ( Wafer Acceptance Test) 电性测试后, 其下一步就是出货检验站点。在出货检验站点, 技术员使用显微镜对晶圆成品进行检验, 以保证晶圆外观符合出货质量标准。
同一条晶圆生产线同时会生产多种产品, 相同种类的产品在WAT测试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同的, 而不同种类产品在WAT测试所花费的时间是不相同的。产品在WAT完成测试后, 会同时流向出货检验站点, 在出货检验站点前排队等待检验。现有情况下, 排队时间较长造成了出货效率的下降, 甚至造成某些需求较紧急的产品发生延误, 影响了最终的产品出货。
假如要提高出货效率, 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最直接简便的方法是增加出货检验站点的检验设备数量, 然而, 虽然增加检验设备数量可以减少产品排队等待时间, 提高产品检验的效率, 但同时也会增加运营成本, 因此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找到最佳的检验设备数量, 对运营效率和出货检验站点双方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排队论是通过研究各种服务系统的排队现象, 解决服务系统最优设计和最优化控制的一门科学。本文将对出货检验站点产品的排队状况建立数学模型, 运用排队论的观点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各方面因素的关系, 找到一个较合理的解决方案。
2 M /M /s数学模型
假设产品单个到达, 相继到达时间间隔服从参数为 λ 的负指数分布, 系统中共有s个服务台, 每个服务台的服务时间相互独立, 且服从参数为 μ 的负指数分布。当顾客到达时, 若有空闲的服务台则马上接受服务, 否则便排成一个队列等待, 等待时间为无限。
下面来讨论这个排队系统的平稳分布。记Pn= P{ N = n} ( n =0, 1, 2, ) 为系统达到平稳状态后队长N的概率分布, 注意到对个数为s的多服务台系统, 有:
其中
对多服务台等待制排队系统, 由已得到的平稳分布可得:
平均排队长Lq为:
平均队长Ls为: Ls= 平均排队长+ 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的平均数= Lq+ P
平均等待时间:
Wq=L
平均逗留时间:
3 模型建立
晶圆生产线产品在出货检验站点的排队模型符合多服务窗等待制排队模型M/M/s。
现有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出货检验站点显微镜设备共有5台, 出货效率不高。现假定增加一台检验设备, 即服务系统内有6 个服务窗口 ( 检验设备, s =6) , 且各窗口 ( 检验设备) 工作是相互独立的;
产品按泊松过程到达, 平均到达率为 λ ( 近似取 λ = 2. 5个/小时) , 如果到达时服务窗口 ( 检验设备) 正在检验其它产品, 则排队等待服务;
服务窗口 (检验设备) 为每个产品服务的时间均服从负指数分布, 检查每个产品需要耗时t=1.7小时, 平均服务率为μ=1/t=1/1.7=0.5882, μ (近似取μ=0.59个/小时) ;
因在等待制中, 到达系统请求服务的产品迟早会被服务窗服务, 故P损= 0
( 1) 空闲概率为:
( 3) 平均队长: Ls= Lq+ p = 0. 8319 + 4. 2373 = 5. 0691 ( 个)
以此类推, 分别计算在其它不同窗口数下的系统参数:
4 模型分析
对于集成电路生产来说, 由于产品的生产周期时间是严格受到控制, 并且是产品生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 出货检验站点也很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 满足系统所期望的要求, 尽快完成对产品的出货检验, 这对减少产品生产时间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产品在系统中的平均逗留时间Ws, 将是解决本模型的关键所在。
平均逗留时间Ws是由平均排队时间Wq和平均服务时间t组成。
①我们认为每个产品1. 7 小时的平均服务时间t, 对于出货检验的技术人员来说已经是极限了, 如果再加快速度反而可能导致手忙脚乱, 增大出错的可能性, 到时反而会降低效率, 并且一旦有产品缺陷被漏检并出货给客户的话, 会遭致客户投诉, 故我们认为平均服务时间t不可改变, 是个常数。
②至于平均排队时间Wq, 我们由公式可知它是由产品到达强度 λ、每个产品的平均服务时间t和窗口数s来决定的。λ 为常数, 由上面的分析又可知t也是常数, 因此能对平均排队时间构成影响的就只有窗口数s了, 下面我们就s的取值对Wq的影响进行分析:
系统在不同窗口数下的平均排队时间, 见下表:
它们两者之间的散点图:
从图中可看出, 各点之间的变化规律较为平稳, 试着用多次多项式将其拟合, 得到的关系式是:y=-0.0697x3+1.6292x2-12.649x+32.655
从拟合图中, 可以看出窗口数与平均排队等待时间的大致关系, 由于窗口数s只能是整数: 由此可见, 平均排队时间Wq对窗口比较敏感, 其中以窗口数从5 变成6 时尤为明显, 平均排队等待时间Wq急剧减少, 其平均排队时间由1. 4426小时变为0. 3327 小时。当窗口数达到7 以后时, 变化趋于平缓。
对于产品方面来说, 当然是排队等待时间越短越好, 尽快完成出货检验, 能减少对产品生产时间的影响; 而对于出货检验站点方面来说, 检验设备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带来大的成本压力 ( 按照出货检验的情况, 每增加一个检验设备, 需要多配备一名技术人员以及一些配套的设施。所以增加检验设备数所带来的成本等于购买检验设备的费用、技术人员的工资、加上配套设施的损耗与维护费用。) ; 另一方面, 排队时间的缩短, 即意味着检验站点能执行更多的产品检验服务, 所以是否会增加检验设备数就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大小关系。
因此, 需要对系统进行优化, 在成本和利益之间寻求可能有的平衡点。可以把该系统优化表述为: 寻求最佳的检验设备数量s, 使系统总费用C ( s) 最小。那么:
其中: s为并联的检验设备数量, C ( s) 是关于设备和人员总的费用, Cs是单位时间里平均每个设备和人员的费用 ( 60元/小时* 台) , Cw为平均每个产品在系统中等待 ( 或逗留) 单位时间的等待损失 ( 25 元/小时* 个) , Ls是平均队长。在理论上, 上述目标函数存在着优化解。
由此通过计算得到以下表格:
5 结论
由计算可得, 当检验设备数量为6 台时, 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成本最小, 为486. 7275 元/小时。结合考虑该条件下平均排队时间Wq为0. 3327 小时, 认为当出货检验站点的检验设备数为6 时, 在成本和出货效率之间有较好的平衡。因此在出货检验站点在现有5 台检验设备的基础上, 将再购置一台设备进行补充。
摘要:通过应用排队论 (M/M/s) , 对某集成电路生产线出货检验工作进行研究, 分析和评价产品在出货检验站点排队与滞留状况及其原因, 为节约产品排队时间, 提高出货检验站点的质量、效率, 以及平衡产品排队时间与出货检验站点效率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较有效的管理决策手段。
关键词:集成电路,出货检验,排队论,M/M/s模型
参考文献
[1]陆传赉.排队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1993.
[2]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孟玉珂.排队论基础及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4]钱颂迪.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第4篇
关键词 输血 标本 检验流程 质量控制
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有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要求输血前要做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操作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血,为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输血前患者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是血液制品,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可能因输血而被感染,特别是HIV等。因此,患者在用血前必须进行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抗体检测。目前所用的血液均有血站提供,供血单位也是严格筛查献血者,医生也要对受血者进行筛查,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这样一些临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得到诊断并能及时治疗,在输血后患者就不能因感染上述血液性传染病而要求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赔偿了,医生也能保护自己,对患者对医生对单位均有好处。
严格输血适应证,能不输血者则不输血
众所周知,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由于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有些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不能排除一些疾病的感染,因为,有些疾病在“窗口期”,一般检验方法不能检出,认为是安全的,还有,不同检验试剂和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因此,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并要成分输血,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这样可以减少因输血造成的感染,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输血检验血標本的正确性、完整性
血标本的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认真核对血液标本,送标本人员要认真核对标本和患者是否一致,接收标本的血库人员要认真核对,并做好交接登记和签名,放置2℃~6℃冰箱保存,在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时候,认真查看输血申请单,三查七对,各种检验结果要由2人重复检验,确保无误后实行双签名发出报告。血液制品发放时,取血者和发血者两人核对,要认真观察血液外观有无变化,查看冰箱温度登记,有无停电、冰箱故障等因素造成温度升高,影响血液的保存温度,确保无误后方可发血,并严格签字程序,取血人要核对后签字拿血,并保温2~6℃,及时进行输注。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各种标本要认真保管,保存于2~6℃冰箱1周,患者输血完毕后,血袋要保存1天,以防止输血反应而进行核对,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血,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ABO血型鉴定: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互相验证可起到质控作用。
Rh血型鉴定: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患者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MPT,必要时再补充其他方法相互印证。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放在2℃~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由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标准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防止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而出血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应光,武秀利.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5):218.
2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320.
3 李汝广.输血前感染标志物检验情况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5):181-183.
检验员岗位职责(OQC) 第5篇
1,熟悉并理解产品图纸、工艺文件,了解受检产品的结构、性能及使用要求,严格遵守公司检验规程。
2.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工艺流程、技术标准要求进行出厂成品检验。
3.检验前以及检验过程中认真核对物料编码、名称、发货时间、收货客户等各项要求,认 真填写检验记录,并提交质量主管。
4.OQC检验员有权拒绝不合格成品发货出厂。能够让步放行的成品一律报经部门主管 以及公司分管厂长同意批准并有书面签字后方可放行出厂。5.认真仔细汇总、存档各项出厂成品的检验记录及相关资料。
6.向有关部门领导及生产车间领导提供出厂成品质量方面的检查与反馈数据。根据出 厂成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原因向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预防和改进意见。7.根据检验结果的数据,负责鉴定、分析不良成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8.参与维护、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组织和管理内部质量审核工作。9.正确使用各种检验设备、工具,做好检验设备、工具的保养工作。10.签发出厂成品质量证明,对检验结果负责。
oqc出货检验作业流程 第6篇
实习报告
专业:电子信息班级:1101电信学号:************姓名:********
实习名称:出货检验/生产过程检验
实习地点: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实习日期:2012.12-2014.3
指导教师:王平
I1、实习环境
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Yangzhou Yangji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公司主营业务为分立器件芯片、功率二极管及整流桥等半导体分立器件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扬杰科技是半导体分立器件行业的新兴企业,是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经江苏省科技厅、财政厅、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联合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AAA级信用单位、江苏省创新型企业。公司拥有从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全套生产工艺,为国内少数生产、制造全系列二极管、整流桥的规模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依托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优质的客户群体及规模化的生产能力,逐步巩固了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公司设计开发的12项产品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扬杰”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公司经过不断努力,已成功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体系认证,2011年公司通过了全球汽车行业统一现行的汽车品质ISO/TS16949:2009系统认证,主要产品获得美国UL安全认证,并符合最新欧盟RoHS指令的环保要求。公司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建立了“企业院士工作站”,与东南大学共建了“江苏省功率半导体芯片及器件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扬州大学成立了“扬州市半导体功率器件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扬州市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公司目前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26项。公司依托技术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品牌优势、营销优势以及规模化的生产能力,不断巩固与提升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公司秉承着“追求品质、持续创新、勤简守信、忠诚感恩”的核心理念,长期坚持“员工成长、客户满意、回报社会”的使命,相信在您的支持与关心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分立半导体器件及芯片供应商之一”的愿景
2、实习内容
我在扬杰科技实习的内容主要为出货检验员,与生产过程检验两个工作岗位,第一阶段主要为理论学习,学习出货检验规范,产品生产规范,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1、生产工艺流程
投料---焊接---清洗---塑封---固化---电镀---TMTT---成型---测试---打包---出货。
投料主要为投原材料,像框架、芯片、焊片、锡膏、跳线、引线等
焊接主要为把已经组成好的产品用焊接炉进行焊接
清洗是把芯片,框架表面的焊油洗掉,塑封主要为把已经焊接好的材料用黑塑料封起来
固化就是把塑封好的材料在加固一下
电镀就是在引线表面镀上一层锡
TMTT主要是用测试机测试二极管的特性
成型就是把产品做成客户需要的形状
测试就是复测,把机测得在手工测一遍
打包就是将做好的材料封箱出货。
2、产品检验规范
产品不良主要分为外观不良与电性不良
外观不良品的判定标准有致命缺陷,重缺陷,轻缺陷。致命缺陷有成型不良,反极性,本体破损,无印字等,允收标准为抽样200pcs 0收1退,重缺陷有,毛刺,长短脚,气孔,缺角,等,允收标准为抽样200pcs 1收2退,轻缺陷有色环中断,色环磨损,小气孔,小缺角,毛边,等允收标准为抽样200pcs 3收4退。
电性不良主要表现为,击穿,降压,双曲线,抖动,漏流偏大,正向电压偏大,等,对电性不良都是致命缺陷,都是抽样200pcs 0收1退。我们测试电性主要是运用二极管检测器冠魁,维明,浪涌,等来检测二极管的特性,并且通过TMTT来检测,不合格产品进行分析,进行反馈产线。
3、产品生产过程检验
这个工作主要是查看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有没有违反工艺的情况发生,也就是查看
设备的运行状况。有问题直接反馈给相关部门,机器设备的问题反馈给工务部,原材料问题反馈给采购,过程问题反馈给技术部。通过这个协调来更好地的为产品的品质做好更好地提升。学习了品质管理的七大手法,学习了柏拉图,鱼骨图,等实用的工具与理论知识
3、实习感想
实习结束了,但我的社会生涯才刚刚开始,在扬杰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感受到进入社会与在校园有很大的不同。就拿早上上班说吧,每天都得早起,必须要有时间观念。在实习过程中懂得主动向师傅请教问题这不同于学校里老师会不断叮嘱和教授。在公司实习看到每个人都在忙碌着手自己的工作,因为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并且还要注重效率。每个部门与每个部门都紧密相连,大家相处融洽。吃饭时间都是错开的,井然有序。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时间好漫长呢,每天12小时的工作感觉到枯燥乏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熬过这实习的日子。可是,转眼间,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了,你让我们在快乐中获取无尽的知识。
.它们给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让我更贴近技术工人的生活,让我增长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增强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更好的融入到了社会,通过在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习期间,更是培养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使我对正规公司项目流程以及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得到进一步认识,开拓的自己的眼界,增长了我的社会及工作经验,并且逐渐锻炼我成为一名团队合作者。在实习过程中主要工作是了解光伏二极管的生产工艺与检验特性,以及各个工序的生产流程,在扬杰需要的不是去看文件而是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感受到工作中每个部门配合紧密,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工作严于律己,劳逸结合。
总而言之,虽然在三个月的实习中,我们所学到的对于品质管理而言,只是皮毛的皮毛,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们所学到的都是基本的基本,而品质管理也是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而来的。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第7篇
[關键词] 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9-02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我国目前规定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
1 输血前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严格输血适应症,防止医患纠纷
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能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诊疗时,加强防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加强医疗器械消毒,避免交叉感染[1]。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予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 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必须用3d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2]。抽血后在试管上贴好标签,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按时做好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并且在有效期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
3.2 Rh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 保证血型鉴定安全 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避免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
6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6.1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 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血液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 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并封闭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规定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便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出现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9(4):320.
oqc出货检验作业流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