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址选择范文
厂址选择范文(精选7篇)
厂址选择 第1篇
关键词:厂址选择,核电厂
0 引言
厂址是工业项目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厂址选择是为工业项目选择合适建设地点的过程和结果[1]。厂址选择的优劣对工业项目的建设投资、运营效益、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周边环境都有着重大影响。工业项目忽视厂址选择的重要性造成的不良后果并不少见,从建设投资角度举例来说当地基条件选择不当时处理场地的工程措施费用可能需要增加几十亿;从运营效益角度举例来说在缺乏正常运营条件的地点建设致使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必将带来大量的资源浪费;从地区产业结构角度举例来说违背地区产业结构的选址造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周边环境角度举例来说污染工业项目位置选择不当造成位于盛行风向下风侧的城市遭受“三废”的危害等等。
核电厂项目通常都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地区电力能源供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资规模巨大少则数百亿多则上万亿,因此核电厂的厂址选择工作必须是科学、合理、全面的。
1 厂址选址的阶段划分
厂址选择的工作分为规划选址阶段和工程选址阶段,相对应的工作成果为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来说规划选址阶段的调查以利用已有资料为主,厂址评价的方法以工程判断为主;工程选址阶段的调查以勘察试验为主,厂址评价的方法以验证性资料为主,详见表1。
2 厂址选址的工作内容
厂址选择的工作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筛选出适合建厂的厂址,这是一个由粗到细逐步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过程。只有全面掌握厂址特征条件,科学评价调研成果才能确保核电厂选址工作的合理性,主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2.1 准备工作
研究选址任务书、确定厂址选择技术经济条件、收集研究资料、图上选点、编制踏勘线路图、制定选址大纲。
2.2 现场踏勘
现场调查、资料收集、评定踏勘点的建厂条件、提出2个~3个候选厂址。
2.3 勘察试验
地形测量、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地震调查与评价、水文调查及水文测验、气象观测、大气扩散试验、人口经济因素调查。
2.4 研究评价
评价各厂址的技术安全坏境经济条件、比较各厂址的建厂条件并确定推荐厂址。
3 核电厂的选址
3.1 核电厂
核电厂是利用核能来大规模生产电力的发电站。核电站与火力发电站同样都是用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电机发电,不同的是它的蒸汽供应系统是依靠核燃料的核裂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来制造蒸汽。
核电在国内外都被称作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之所以安全是因为核电站的设计遵循“纵深防御、多重保护和多样性”的原则,从选址、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和退役都有严密的质量保证,核安全保障体系与国际标准基本相同。
3.2 核电厂的选址
合理的核电厂选址是保证核电厂安全运行的保障之一。核电站的选址与常规工业项目的选址有些不同,其特殊性体现在对安全性的要求,它不仅需要遵循厂址选择的基本要求还必须遵循中国核安全保障体系一系列规定(如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
为满足确保安全原则的要求,通常应考虑的厂址特征如下。
3.2.1 技术可行
a)用地:满足建设规模需要的用地面积、预留发展用地、合理的用地外形、适宜的用地坡度;b)电网:可靠的启动电源、稳定的外部电网;c)冷却水:适宜水质、足够补给量的水源;d)交通:具有向厂区运输大件设备的条件。
3.2.2 安全可靠
a)地表断裂:避免在能动断层附近选址,位于能动断层影响带内的厂址需要论证;b)地震活动性:避免在地震活动性相对高的地区选址;c)地下岩层适宜性:满足核电厂各建构筑物对地基条件的要求,避免在液化、沉降、滑移和塌陷等不良地质地区选址;e)边坡稳定性: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必须通过稳定性评价;f)洪水:根据受影响的程度选址,采用防洪措施能避免洪水危害的地区可选址;g)极端气象条件:根据受影响的程度选址,避免严重影响地区;h)外部人为事件:根据受影响的程度选址,包括飞机碰撞、军事设施和生产、贮存易燃易爆有毒的工业设施的事件对核电厂安全的影响。
3.2.3 环境相容性
a)大气弥散:根据风向、大气弥散因子比选厂址,避免在长期出现不利的大气弥散地区选址;b)水弥散:根据水弥散因子比选厂址,避免在饮用水源地区选址;c)人口分布:根据人口分布和适宜性因子比选厂址,避免人口非常稠密的地区;d)土地利用:根据土地利用情况比选厂址,少占农田、避免风景保护区、压覆矿区、生态保护区等;e)应急计划:根据有效地执行事故应急计划的优劣条件比选厂址。
3.2.4 经济合理性
a)附加费用:指的是为核电厂建设和运行而改善厂址特征带来的工程建设与维护费用,包括征地赔偿、移民拆迁、场地平整和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防排洪工程、防护工程、厂外道路等等费用;b)输电、取水、运输费用。
4 结语
核电厂的厂址选址按照准备工作现场踏勘勘察试验研究评价这一系列工作内容,重点把握核电厂的厂址特征要求,在规划选址阶段到工程选址阶段中,从一定区域内选出若干候选厂址进而选出推荐厂址。
参考文献
厂址选择的原则注意事项 第2篇
2、厂址应靠近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应充足的地方。
3、厂址应选在有便利交通的地方。
1、厂址宜选在原料、燃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便利的地区,并在储运、机修、公用工程和生活设施等方面具有良好协作条件的地区。
4、选厂应注意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厂区的面积形状和其它条件应满足工艺流程合理布置的需要,并要予留适当的发展余地。
5、选厂应注意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工厂投产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作出预评价,工厂的生产区和居民区的建设地点应同时选定。一般来说,厂区应避免建在以下地区:
1、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地区。
2、易遭受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的危险地区。
3、厚度较大的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
4、发震断层地区和基本烈度9度以上的地震地区。
5、对机场、电台、国防线路等使用有影响的地区。
养殖厂厂址的合理选择 第3篇
1 首先要有长远观点
不要选在将来农村经济发展,会面临占地拆迁的地方,那样不但给个人和政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还会因拆迁重建影响养殖。各方面的环境条件经考察都很满意后,还应注意考察了解当地政府部门对所选土地是否有规划,要避免与政府的规划冲突。另外,选址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养殖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使各项指标不但能适应当前的要求,也能满足以后发展的需要。以备将来规模扩大或上某一项目能有拓展的地方。
2 交通要便利
交通既便利又要远离交通要道(至少离开1500米以上),既利于防病、防噪音,又便于饲料、畜禽产品和垃圾(如粪便等)等的运进、运出。
3 地势要高
最好选择在地势高燥(至少要高出本地历史洪水线)、平坦(有一定的缓坡,坡度小于3%更好)、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于2米以上、背风向阳的地方,以利于畜禽保健。靠近山边的地方,要注意不要选有发生泥石流或山体滑坡危险的地方。场址地形应尽可能整齐开阔,有足够的面积,以利于养殖场建筑物和各种设施的合理布局,便于运输和管理。
4 水源要好
水源的好坏对养殖场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管理人员生活用水、畜禽的饮水、饲料的调制、环境的清理消毒等都需要充足的水源保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5 土质要符合要求
建畜禽养殖场的土壤最好是透水性、透气性好,容水量及吸湿性小,毛细管作用弱,导热性小,保温良好,没有被污染。但如果其他条件都好,只差土壤。也可以从建筑物设计以及建筑材料和生产管理方面进行补救。
6 与周围环境关系
养殖场应遵循公共卫生原则,既不污染周围的邻居,也不被周围的邻居所污染。因而要尽可能远离居民区,一般应远离居民区2000米以上,且处于居民区的下风向、地势低的地方,也不要处于畜禽屠宰场、畜禽产品加工厂等有疫情隐患场所的下风向。另外,还应注意与其他畜禽场保持足够的距离。
7 电源
要有或能架接三相电的地方,能保证可靠充足的电力供应。
8 远离河道
基于GIS技术的厂址选择方法研究 第4篇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它在最近40多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 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GIS技术的关键特征是它能够将各种与空间有关的数据与地理位置链接在一起, 从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来表达、分析各种数据。
将GIS技术应用到厂址选择中主要是根据目标范围内所搜集的数据和资料, 以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为基准, 通过GIS技术进行空间和地理上的分析, 最后在区域上得到满足要求的备选厂址,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分析。
1 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因素
1.1 原料因素
对于大多数工业企业, 均需要接近原料产地, 以节省运输成本。因此, 在厂址选择中, 原料因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2 燃料因素
燃料供应基地对企业厂址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燃料资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如煤炭资源的分布, 影响以煤为主要原料的火力发电厂的布局。对于缺乏燃料的地区, 应限制耗燃料多的工业的发展。
1.3 动力因素
动力因素主要包括:电源和水源等。在布局耗电能大的企业时, 应尽可能使其接近电源:水电站及火电站。但对于利用劣质燃料和水能的大型电站来说, 仍需要接近电源布局, 如有色金属冶炼厂、铁合金厂等。水资源对厂址选择也有较大的影响, 对耗水量大的企业来说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1.4 运输因素
运输量大的工业部门, 运输因素就起到决定性作用, 尽量保证主要生产运输和附属性生产的总运输量最小, 这样的布局方案才是合理的。
1.5 环境因素
在工业企业选址时, 需要考虑各种环境因素。比如某些企业对地质条件有特殊要求。或者某地区对污染有特殊要求等等。
2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2.1 系统功能结构
在分析和研究了厂址选择工作中数据输入、查询、成图、分析的整个过程后, 将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厂址选择要素数据管理子系统、厂址选择要素图形管理子系统和厂址选择分析评价子系统。
这3个子系统均可独立工作, 同时内部数据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中厂址选择要素数据管理子系统是基础, 为厂址选择要素图形管理子系统和厂址选择分析评价子系统提供数据支持;而厂址选择分析评价子系统是核心, 根据不同工业的需要对此子系统进行修改, 以达到能满足各种工业的要求。
2.2 系统各模块功能 (见图1)
2.2.1 厂址选择要素数据管理子系统的具体功能
(1) 数据输入。初始化数据库、厂址选择要素原始资料的输入与编辑、系统外部其它格式数据的导入。
(2) 数据查询。厂址选择要素资料的复合条件查询、显示和输出。
(3) 数据输出。备份数据库数据、输出成Word表格、打印数据库数据。
2.2.2 厂址选择要素图形管理子系统的具体功能
(1) 图形管理。图形数据的输入、输出、分层分类管理, 动态更新图层, 能够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和平移等操作;对图形数据进行编辑, 包括点、线、面、文字标注等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图形数据的查询和分析, 例如:距离量测、面积量测、最短路径分析等。
(2) 属性管理。图形属性数据的输入、输出, 属性数据的单向、交互、条件查询, 按图层显示、控制查询, 查询的结果可生成报表或者专题图。
(3) 符号库。对每类点符号、线型、填充进行符号定制、增加、修改、删除。
2.2.3 厂址选择分析评价子系统的具体功能
(1) 分析评价。对空间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及叠加分析, 借助图形和属性数据资料, 对各种厂址选择要素的符合度进行评价, 并得出分析数据。分析评价的结果可生成报表和专题图。
(2) 模型开发。通过分析评价等模块, 对厂址选择要素数据管理子系统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可视化, 分析它们的空间关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方法, 实现厂址选择各种约束条件的建立厂址选择分析评价模型。
(3) 模型管理。目前该领域现有厂址选择评价分析模型的导入,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这些模型进行编辑、完善。
3 系统开发
3.1 系统开发方式
系统采用集成二次开发方式--组件式GIS, 它是由一系列可拆分、可协作、可裁减的GIS组件构成的具有高度伸缩性的GIS软件平台。其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组件, 每个组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组件之间, 以及GIS控件与其它非GIS控件之间, 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 形成最终的GIS应用;控件如同一堆各式各样的积木, 它们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GIS的或非GIS的。根据需要把实现各项功能的“积木”搭建起来, 就构成了应用系统。
3.2 技术路线
系统利用Arcview3.2提供的SDX引擎, 以SQL Server2000为后台数据库, 采用VisualBasic6.0开发环境, 在Arcview3.2组件开发平台上进行系统开发。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收集地区地形地貌资料以及根据工业性质不同而所需的厂址选择要素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系统分类整理。
(2) 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中实现该系统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3) 在Visual Basic 6.0开发环境下, 调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系统, 实现地形地貌及厂址选择要素数据的输入、查询和输出等功能, 建立厂址选择要素数据管理子系统。
(4) 在VisualBasic6.0开发环境下, 调用Arcview3.2开发平台提供的组件, 运用Arcview3.2对象和其它VB对象的方法和属性完成GIS基本功能, 建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图形管理子系统。
(5) 通过上述两个子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功能,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方法, 开发厂址选择分析模型并且吸取各领域专家的经验, 建立厂址选择分析评价子系统。
3.3 系统数据流程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处理对象, 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必须弄清整个系统的数据流程。本系统的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
4 实例分析
下面以在某一地区选址建水泥厂为例, 应用GIS技术进行分析给出具体的实现方式。
通过收集该地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气候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 创建了如图3的电子图形数据库。经过厂址选择分析评价子系统对水文地质以及运输条件的分析, 通过电子信息系统中缓冲、叠加等分析方法, 最后确定适合建厂的区域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在进行一项大型工程的选址时, 通常需要考虑多项影响因素。上级各项有关指示精神进行, 符合该地区的城市规划或者工业区规划, 一些与位置无关的因素如风向、工艺流程等等都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定性分析, 与位置有关的因素易通过GIS的进行定量分析。
GIS技术在总图设计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 目前只能作为选址的辅助工具应用, 因为选址制约因素中的非空间因素较多。但是在空间因素上, GIS技术为厂址选择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因此, GIS技术在厂址选择工作中的应用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雷明.厂址选择【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2】井生瑞.总图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
【3】宋小冬, 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肖根如, 帅菲.GIS技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B】.地里空间信息, 2006, 1672-4623 (2007) 01-0075-03.
【5】贾科立.基于遥感、GIS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631.47:581.
厂址选择 第5篇
1 厂址选择的重要性
厂址选择就是确定工厂坐落的区域和具体位置。工厂建在什么地区、什么地点, 不仅影响建厂投资和建厂速度, 而且还影响工厂的生产布置和投产后的生产经营成本。
首先, 就物质因素而论, 厂址选择决定着企业生产过程的结构状况, 从而影响新厂的建设速度和投资规模。供应来源的可靠性和便利性, 决定着新厂煤场面积的大小以及运输工具的类型和规模等。
其次, 就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而言。厂址选择是否合理, 能否靠近原材料产地, 地价高低, 以及生产协作条件等, 均直接影响新厂的投资效益和运营效益。
最后, 从行为角度看, 不同地区文化习俗的差异, 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 否则会产生消极性的影响, 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
必须指出, 要找到一个满足各方面要求的厂址是十分困难的。因此, 必须反复权衡利弊, 选出在总体上经济效益最佳的方案。
2 厂址选择的基本要求
2.1 选择建厂地区的基本要求
(1) 接近市场。
(2) 尽可能接近原材料产地。
(3) 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系方便。
(4) 气候条件能满足生产技术要求。
(5) 具有环境承载能力。
2.2 选择建厂城镇的基本要求
(1) 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允许。
(2) 能保证工厂生产所需的人力与技术供应。
(3) 当地其他企业能有效地提供本厂所需的各种性质的生产协作。
(4) 职工生活条件良好。
2.3 选择建厂用地的基本要求
(1) 地质条件适于建厂, 土壤结构能承受工厂的全部负荷。
(2) 有可靠的水源供应。
(3) 有足够的建厂用地面积和扩展余地。
(4) 靠近水陆交通要道。
(5) 有利于三废 (废水、废渣、废气) 处理。
3 选址程序
选址一般由专门机构进行, 这个机构通常包括企业有关人员、公共单位的负责人和外部的专家。选址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可选择的某一地区进行宏观评价, 确定某一地区;第二步是对可选址的某一地区进行微观评价, 确定选址的具体地点。目前有的企业为保证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缩短选址时间, 结合当地电力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开展第一步工作前组织内部有关人员开展预选址工作, 这对推动后续工作是有益的。选址的两步工作基本程序是相同的, 差异在于评价方法不同, 第一步采用宏观评价, 第二步采用微观评价。均可参照选址程序框图 (图1) 来进行。
4 选址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分类
燃煤电厂选址影响因素较多。为便于分析, 我们可以把各种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成本因素, 与成本又直接关系, 可以用货币进行量化;一类是非成本因素, 与成本无直接关系, 但可间接影响产品成本和企业未来的发展。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燃料和石灰石 (采用石灰石脱硫) 供应、水资源、劳动成本、土地 (包括灰渣堆放场) 和建筑成本、税率保险和利率、资本及贷款机会、各项服务和保养费用等。
非成本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和地理环境、环境保护、当地政策、发展机会、公众态度等。
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成本因素:
(1) 交通运输:燃煤电厂涉及运输的环节较多, 主要有燃料、石灰石、灰渣、设备等。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运输距离远近、运输环节多少、运输手段差异等均对运输成本构成直接影响。因此, 通过合理选址, 使运输距离合理, 尽量缩短运输专用线路距离, 减少运输环节中的装卸次数, 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节约运输成本。
为此要求选择的厂址尽量靠近码头、公路、铁路站场等交通设施, 可以使运输成本最低并得到最好的服务。以2×660MW燃煤电厂为例, 年利用小时数按5000考虑, 年耗煤量约200-300万吨, 脱硫消耗石灰石约15-25万吨, 产生灰渣约70-90万吨, 产生石膏约28-40万吨, 这都对运力运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燃料和石灰石供应:燃煤电厂建成后需要的原料主要是煤炭和石灰石 (采用石灰石脱硫) 。煤炭和石灰石就地供应是最优方案, 这样既节省运费又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鉴于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提高, 在高硫煤地区的电厂完全燃用本地高硫煤已无可能, 必须混烧相当数量的低硫煤, 而低硫煤地区距高硫煤地区距离远, 只有通过铁路或水路运输的方式才能加以解决。
(3) 水资源:采用淡水闭式循环冷却方式 (直流冷却方式已不采用) 的燃煤电厂耗水量大, 为保证电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要求在厂址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问题, 取水点的水量既要满足最枯季节电厂的用水量, 又要考虑电厂发展所需的水量, 还必须考虑所在流域所需的最低生态流量。以2×660MW燃煤电厂为例, 年利用小时数按5000考虑, 补水量为0.85-0.95m3/s, 年耗水量为1530-1710万m3。
(4) 土地 (包括灰渣堆放场) 和建筑成本:不同的选址方案, 在土地征用、补偿、拆迁、平场上的费用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 尽可能避免占用农业用地, 而尽量选取不适宜耕作的土地作为厂址。同样, 不同厂址的建筑成本往往也不相同, 高建筑成本导致未来产品成本中固定成本部分加大, 对竞争不利。
(5) 税率保险和利率:紧缩货币政策下利率一般较高, 资金成本压力加大。
(6) 资本及贷款机会: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资本归集和贷款, 紧缩货币政策不利于资本归集和贷款。
4.2.2 非成本因素
(1) 气候和地理环境:厂址所在地应是典型气候特征, 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厂址不应处于恶劣地质带上, 如典型喀斯特地貌、断裂带、山洪泥石流集中爆发地、土壤结构不能承载工厂的全部重量等。
(2) 环境保护:电力生产形成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类的重视, 人们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受纳度在逐步降低, 由于污染而引发的企民纠纷时有发生。厂址所在区域是否具有环境承载能力是厂址选择时务必考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 当地政策: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中是否有允许建设能源项目的计划。
(4) 发展机会:厂址所在地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该条件包括场地、水资源、交通运输、原材料供应等。
(5) 公众态度:公众是否支持在当地建设燃煤电厂。
(6) 电力送出:厂址所在地是否具有送出条件。该条件包括线路走廊、就近变电站是否允许接入、接入距离远近等。
注:在燃煤电厂选址中我们把电力送出列入非成本因素是由于送出方案一旦获得电力公司批准, 送出工程投资建设一般由电力公司完成, 不计入燃煤电厂工程投资估算中。
5 评价方法
按照选址程序, 在确定了所要考虑的决定因素后, 就需要进行初步筛选, 排除完全不可行的方案, 提出几个预选厂址, 确定评价方法。
燃煤电厂一般采用同时考虑成本因素和非成本因素的综合因素评价方法。综合因素评价中主要考虑如下因素:气候和地理环境、水资源、燃料和石灰石供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电力送出、当地政策等。
6 厂址成立应具备的条件
确定建厂地址是一项影响深远, 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工作, 必须进行大量的可行性研究,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 选择最佳方案。
(1) 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中有允许在厂址所在区域建设能源项目的计划。
(2) 厂址所在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
(3) 水资源满足需要。
(4) 燃煤和石灰石供应有保障。
(5) 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宜建厂。
(6) 交通运输易于解决。
(7) 电力送出方案得到初步落实。
7 重庆地区厂址选址的初步建议
重庆西靠四川盆地, 北有大巴山, 东有巫山, 东南有武陵山, 南有大娄山, 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 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坡地面积较大, 成层性明显, 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流程长达665公里。
重庆的地理位置特征决定了大型火电厂选址存在其特殊性。
(1) 从水资源角度考虑, 应紧邻涪江、嘉陵江、渠江、长江、乌江等较大水系。重庆水资源存在过境流量大, 相对可取用水量较为有限的特征。
(2) 重庆属于缺煤地区, 且本地煤质量低劣, 原煤硫含量普遍在3%左右。大型燃煤电厂燃用本地煤存在数量不足和不能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2011) 中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限额排放标准要求。本地燃煤电厂必须参烧一定数量的低硫煤。兰渝铁路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低硫煤入渝的问题。因此, 新建燃煤电厂的规划选址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从降低铁路专用线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角度考虑将电源点规划在其附近是最佳选择。
(3) 从地理位置特征分析, 规划选址在渝西的合川区、永川区、潼南县、铜梁县是较优方案。渝西紧邻四川平原, 地貌较为平坦, 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渝东北、渝东南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 平地、台地十分有限, 成层性明显, 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4) 从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 渝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环境承载力相对要差一些, 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 环境承载力较好。
8 结论
火电厂的厂址选择是根据中长期电力规划、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燃料来源、运输条件、厂址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在厂址选择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多层次的论证、评价, 才能作出尽可能优的选择。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摘要:大型燃煤电厂的建设对所在地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较大, 在厂址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厂址的优劣。
参考文献
厂址选择 第6篇
厂址选择即新建项目具体位置的选择。它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的综合性工作,也是工业布局的最终环节和工业基本建设的前期工作。厂址一经选定,不仅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新建项目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建厂速度,并长期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经济效果。
一般说来,厂址选择首先根据国家建设的方针政策、企业性质及规模、区域规划以及地区条件等因素确定厂址的大致范围,随后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图,统筹考虑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内外运输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多个方案的比较论证后,选出投资省、建设快、运营费低、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厂址。
山区建厂受地形条件制约较大,在满足工艺生产要求的前提下,统筹考虑竖向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使厂区内外部物料运输顺畅。此外山区建厂还应特别注意厂区防排洪的要求。因此在山区厂址选择中,主要需解决自然地形条件与工程建设生产所需条件的矛盾;选址的主要约束条件为厂址场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即建设用地的面积与外形、地势坡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状况、地震烈度、灾害性威胁(如洪水、泥石流等)。
随着设计手段的革新,厂址选择及确定早已由“纸上选定厂址”转移到电子计算机上进行,但目前广泛使用的CAD辅助设计软件多为面向工作流的二维设计系统,设计人员只能通过对平面等高线读取或内插高程来判断地形起伏情况,无法对原始地形做出直观判断,影响了厂址选择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而采用面向立体模型的三维设计系统Civil 3D后,通过对地形数据的分析和渲染,设计人员可直观地观察地形的真实情况,增强了对厂址范围地形环境的理解与把握。
1 Civil 3D及Map 3D软件介绍
AutoCAD Civil 3D是欧特克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AutoCAD的功能全面的软件包。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中的设计,制图及数据管理,它能够在工程设计对象之间建立智能化关系,从而使设计变更实现动态更新的土木工程三维参数设计工具。
Autodesk Civil 3D包含了AutoCAD的所有功能,同时提供了土木工程行业使用的测量点、地形曲面、放坡、地块、水平路线以及纵剖面、横截面等各种对象。因此设计人员可以轻松完成常见的工程设计任务。Autodesk Civil 3D是一款即时反映设计师思路的软件,其特点是设计变更的实时性强、关联性好、准确性高。
Autodesk Map 3D是Civil 3D集成的GIS模块,它为工程师和地理空间专业人员提供了实用的地图制作功能。Autodesk Map 3D弥补了现有GIS软件的不足,使用户可以快速访问、有效编辑以及轻松管理各种各样的大型地理空间数据集。使用Map 3D可以通过将地理空间信息集成到一起,更轻松、更有效地创建和编辑地图。这个优势加上功能强大的数据连接选项,使该软件也成了最佳的空间数据管理中心。Autodesk Map 3D是集成CAD、土木工程和GIS的首选工具。
Civil 3D及Map 3D功能非常强大,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利用数值地形模型,既可直观的查看区域地形的三维效果,也可进行详细的高程分析、坡度分析与地面流域分析,从而为厂址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持。
2 Civil 3D及Map 3D在厂址选择中的应用
Civil 3D作为厂址选择的工具,使用流程如图1:
下面结合工程实例,介绍Civil 3D及Map 3D在山区厂址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该项目为单一选矿工程,年处理原矿150万t,项目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900~1200mm。选址范围位于山麓分水岭东北侧,区内山峦绵延叠垒,山势陡峭,冲沟发育。山脉大多呈北西—南东走向,地势总体南高北低。
根据工艺指标,本工程选矿厂需占地约12ha,经现场初勘,拟定A、B、C三处厂址方案,如图2所示。
2.1 原始地形图处理
在Civil 3D中,数字地形模型被称为“曲面”,Civil 3D中的曲面分为两种类型,即三角网曲面和栅格曲面,其中三角网曲面使用不规则三角网(TIN)来模拟真实地形,地形曲面的精度由三角网密度决定,此种曲面模型更适于对起伏较大的大区域地形的模拟。
在Civil 3D中可以采用多种原始数据建立地形曲面,如测量点、等高线、DEM文件等。本文采用原始的测量点云数据创建地形模型,此种方式最为直接,且最为准确。
Civil 3D可以一定格式导入文本文件中的点数据,本次采用“NEZ(空格分隔)”数据格式,格式名称中的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如下:
N-北距(AutoCAD中的Y坐标)
E-东距(AutoCAD中的X坐标)
Z-标高(AutoCAD中的Z坐标)
将点云数据导入Civil 3D的点编组中,并在地形曲面的“曲面定义”中指定该点编组作为曲面数据源,即可生成地形曲面。
地形曲面的建立是Civil 3D分析的关键工作,它的准确性影响到后续分析工作的精度。在曲面定义中,直接使用高程点和等高线建立曲面是不够的,还应对曲面的高程点进行筛选,排除高程明显错误的过大点及过小点;为地形曲面增加边界,裁切不规则的三角边;使用插值方法对地形曲面网格进行细分,使地形曲面更加平滑等。通过对曲面进行一系列规整,改善了地形曲面质量,从而提高曲面与原始地形的匹配度。
2.2 高程分析
合理的厂址方案应有适宜的高程,山区厂址选择中,厂址标高过高将会对厂区外部运输产生影响,增加运输能耗;厂址标高同样不应过低,应在当地最高洪水位以上,以满足相应的防洪标准。
在以往的工作中,只能依据对等高线和高程离散点来寻找厂址所需适宜标高,在Civil 3D中建立地形曲面后,光标停留在曲面任意位置上即可显示该点的地形标高,直观且方便。此外,将Civil 3D中创建的地形输出至Map 3D中,还可实现对地形的高程分析及渲染。
Civil 3D与Map 3D数据交换十分方便,本次采用基于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光栅图形文件连接。首先在Civil 3D工作空间中对已建立的地形曲面使用“曲面-实用程序-导出到DEM”命令,在弹出的窗口中设置DEM文件名、DEM坐标分度带、DEM栅格间距等参数后进行数据导出,随后切换至Map3D工作空间,在其任务窗格中执行“数据-连接到数据”命令,选定DEM文件并将其增加至地图中,最后在任务窗格的“样式”中选择“专题”,创建基于高程特性的专题规则。本次以数据均等分布方式对高程进行分析,采用USGS国家地图调色板进行渲染。设置太阳入射高度及角度等参数后,得到高程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在高程分析图中,可直观地观察不同厂址方案的高程,并可掌握区域内山脊、沟谷分布及走向情况。
2.3 坡度分析
厂址场地应有适宜的坡度。场地坡度过大不但难以组织内部运输线路,而且极大增加支挡防护工程量;而场地坡度过小则可能影响厂区排水。厂址的地形坡度一般还应结合工艺要求确定,以本工程为例,选矿厂设计为全自流式运输,工艺在地形坡度上的要求为:破碎筛分地段为25度左右,主厂房地段为15度左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该工程适宜的自然地形坡度确定在10~30度之间,以此为约束条件,通过坡度分析对选定的三个厂址方案进行评价。
在以往工作中坡度分析工作是极为繁琐的,需要在地形图中不断进行量取、计算,耗时大而且精度不高。在Civil 3D中可通过菜单的查询命令,计算地形曲面上任意一点的坡度、坡率及坡向等参数,十分快捷方便。
Map 3D中进行坡度分析流程与高程分析相似,只是在创建用于渲染的专题规则时,选择基于坡度的特性,Map 3D会根据新的约束条件重新对地图进行分析。采用USGS国家地图调色板进行渲染后得到坡度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坡度分析图,选址区域内地势起伏情况一目了然,并可掌握陡崖、缓坡的分布、长度、面积等信息。
2.4 流域分析
山区建厂时,厂区防洪工程是影响厂址选择的重要因素。厂址不宜选定在汇水面积较大的冲沟下游,并应避开有发生泥石流危险的地区。在地形图中,根据不同厂址方案上游汇水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分析。
与以往人工划分流域分区的方法相比,Civil 3D可基于地形曲面确定流域分水线,自动划分流域分区,并统计各区域汇流面积,分析各区排水方向。
在Civil 3D工作空间中,选择地形曲面后,选择“曲面特性”命令中的“分析”选项卡,在“分析类型”中选择“流域”,点击向下箭头进行分析,流域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流域分析图中黄色的区域为汇流区,红色区域为复合排水区,绿色区域为洼地区,蓝色区域为流域边界区。每个区域均标注了区域面积及排入下一分区的编号,方便进行汇流计算。
使用Civil 3D及Map 3D对A、B、C三个厂址方案进行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及流域分析后,将比较结果进行整理,得到三方案优劣情况,见表1所示。
综合分析以上三方面因素,厂址方案C标高适中,地形坡度适宜,上游汇水面积较小,优于其他两个厂址方案。
在厂址选择中,上述工作仅是借助Autodesk Civil 3D及Map 3D对可选厂址进行直观分析,使选址人员对厂址地形环境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判断,最终厂址的确定还需要在社会环境因素、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多因素综合比较之后确定。
3 结语
Autodesk Civil 3D及Map 3D在厂址选择工作中,能够给选址人员提供准确的地形环境信息,其优势是其他软件所无可比拟的,它将以往只能定性分析的内容提高到定量分析的层次上,简化了工作流程的同时提高了厂址地形环境信息的直观性和准确性,利于厂址选择人员进行判断和决策。
作为基于模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ivil 3D及Map 3D在道路设计、地块规划、排土场及土工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同样强大,它们是规划总图专业革命性的工具,应用前景广阔,其更多功能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摘要:本文阐述了Civil 3D及Map 3D在山区厂址选择工作中的优势,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Civil 3D及Map 3D在厂址选择中的主要工作流程。
关键词:厂址选择,Civil 3D,Map 3D
参考文献
[1]Autodesk.Inc.AutoCAD Civil 3D 2009 User'sGuide[R].Autodesk,Inc,2008
[2]李强,龚翼,陈伟.Autodesk Civil3D在精确地形建模中应用的几点体会.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第1期
浅析核电项目厂址保护 第7篇
核电厂利用铀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 与其他能源相比, 核电具有环保高效、稳定可靠、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等显著优势, 其相比火电, 更是优质的低碳清洁能源, 相比水电、风电、光电以及其他可再生清洁能源, 核电几乎不受外界水风光等自然因素限制, 稳定可靠的特性使其具备成为基荷电站的条件。同时核电科技含量高, 对技术及设备的要求高, 核电建设将带来大量的技术研发和高端设备制造的提升, 进而提升国家的科技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不过, 核电也有建造周期长, 投资规模巨大和社会舆论压力大等劣势, 对此, 国家非常重视核安全, 在核电项目开发前期即严格把关, 制定了核电选址相关的法律法规, 核电项目前期需开展厂址普选、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以及大量专题论证等工作, 综合考虑厂址所在区域的地质、地震、水文、气象、交通运输、土地和水的利用、厂址周围人口密度/分布和外部自然或人为外部事件影响等因素, 且要充分论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热排放及化学流出物排放对环境、生态系统和公众影响, 同时考虑新燃料、乏燃料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贮存和转运等方面, 由此可见核电项目开发的严谨, 因而必将伴随前期开发的长周期和高投资, 同时经过层层筛选满足核电建设的厂址资源也必将十分稀缺, 对该类核电项目厂址资源的保护必将意义重大。
2 厂址保护要求
厂址保护的基本要求是确保核电厂址资源以及和建厂适宜性相关的技术、安全和环境等要素得以全面保护, 保证稀缺性核电厂址资源不被颠覆, 不影响核电项目后续开发建设。
2.1 技术层面。
保护好核电厂自身完整的场地条件, 确保电厂具备适宜的电力接入系统、取排水条件、交通和大件运输等条件。
2.2 安全层面。
保护好厂址附近不新增潜在固定、移动危险源, 即控制核电厂厂址选择的外部人为事件潜在危险源 (因素) , 满足核电厂设计安全规定。
2.3 环境层面。
确保厂址周边人口和企事业单位分布、厂址附近各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点、文化景点、矿产资源和水功能区划以及土地利用和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符合核电厂对外部环境条件的功能要求。
3 厂址保护范围
3.1 核电厂拟征地。
该区域是厂址保护中最为核心的区域, 是未来建设核电项目时反应堆及其附属生产厂房的布置区域, 也是《厂址选择安全分析报告》所关注的重点, 直接涉及到核安全问题。如果此区域的保护工作未能做好, 将有可能产生对厂址的颠覆性影响。同时, 由于此区域土地在未来的项目建设中会被征用, 地上设施与植被的增减会导致征地费用的变化, 将直接增加工程建设成本。
3.2 核电厂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
该区域为厂址保护的边缘区, 以距离反应堆厂房中心一定距离所形成的圆形区域所构成。该圆形区域的半径范围依据各厂址环境因素不同而有所不同。以龙游核电项目为例, 非居住区范围为800m范围, 规划限制区为5km范围, 同时还要考虑10km的人口集聚情况。由于非居住区严禁有常住居民, 其相关的财产应该撤离, 所以工程建设时仅涉及地上原有设施的拆除, 影响的是未来厂址征地拆迁的费用, 所以应该控制新的环境因素的增加。而规划限制区涉及到影响核电安全的外部人为事件和应急疏散的实施, 应限制原有环境因素的增大或增多, 如限制人口的机械增长, 对该区域内的新建和扩建项目应加以引导和限制等。
3.3 拟定的输电通道。
核电厂电力输送线路是保证电厂所发电力外送的通道。过去输电通道的选择和输电线路的建设由电网公司承担, 部分项目处于厂址保护阶段的业主往往未能予以重视。由于民众对电磁辐射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愈加关注, 加之部分厂址处于经济较为发达, 人口稠密的地区, 要想使输电线路避开居民点, 从而选择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电力输送通道变得愈加困难。
3.4 拟定的大件运输通道。
在内陆核电厂址选择中, 核电重大件的运输是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研究论证。厂址的设备运输可能需要经历海上运输, 内河航运和陆上运输。虽然这些运输通道不是在厂址范围内, 但是由于这些通道一旦遭到破坏且无法修复时, 从经济上来说, 将对已甄选的厂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可能直接导致厂址废弃, 保护工作失败。因此, 对大件运输通道的保护也应当纳入到厂址保护的工作范围。
3.5 其他可能出现外部事件的区域。
厂址周边所进行的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对厂址安全产生外部事件的区域。重点关注能够影响核电厂安全的外部人为事件的潜在源, 包括固定的和移动的两类, 为加工、贮存和搬运危险物品等潜在源, 如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毒性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厂房或装置。在评价对人为事件影响的防护的必要性时, 应恰当的考虑后期核电厂的运行规程, 对那些尚未用其他方法排除进一步考虑的外部人为事件, 除非对其防护可得到满意的工程解决办法, 否则必将认为该厂址是不合适的。
4 厂址保护内容
厂址保护内容主要是根据厂址保护范围内划分的区域分类开展, 区别对待, 具体如下。
4.1 核电厂拟征地范围。
核电厂拟征地范围内应不发生人口和建筑物等机械增长, 且拟征地周界内不出现大型基础建设。
4.2 核电厂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
核电厂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内不出现新建扩建大型开发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不出现新增未来会影响核电运行安全的易燃易爆危险源项目;适当控制规划限制区内的人口分布和密度, 控制人口总数的机械增长, 不得大规模迁入移民, 集镇常住人口总数应控制在1万人以下。
4.3 拟定的输电通道范围。
拟定的输电通道内不出现影响输电外送人口和大型建构筑物的机械增长, 并应密切关注其他电力项目输电通道的规划、选址和建设等。
4.4 拟定的大件运输通道范围。
拟定的大件运输通道范围内道路部分关注拟用地范围内不出现新增影响大件运输条件的永久性建筑物或构筑物;水运航道应关注相关航道、岸线、码头、水利枢纽以及桥梁和管线等建设项目, 密切关注岸线、河道和港口等工程的规划实施情况等。
4.5 其他外部事件影响区域。
其他外部事件影响区域内应重点关注下列可能源的规划和建设, 分别为炼油厂、化工厂、采石厂、铁路列车和车辆、公路交通工具、船舶、机场、空中运输走廊和军事设施等项目。
5 厂址保护分级管理
为将厂址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需将厂址保护责任层层划分, 根据责任分工采取分级管理。根据已有经验, 核电项目前期业主公司通常设立项目筹建处和总公司在项目所在省设立的联络部和总公司等共三级。
5.1 筹建处。
筹建处针对一个具体的厂址而开展的厂址保护实施工作。筹建处是厂址保护工作的具体承担者, 承担着几乎所有的厂址保护措施的实施。其主要工作对接对象是厂址所在地方县级人民政府和民众。
5.2 联络部。
联络部是由驻某一省份或某一大区的联络部针对所辖区域开展的厂址保护协调工作, 其针对的是其辖区内的一个或几个厂址。其主要工作对接对象为厂址所在省级、地市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机构。
5.3 总公司。
总公司为项目投资主体的集团总公司。其领导范围不仅点多, 而且面广, 既统筹全局, 又规划指导。因此其工作对接对象主要为国家核电管理机构、各省级人民政府等。
6 厂址保护措施
厂址保护的具体执行者为筹建处, 负责制定保护措施实施计划, 编制保护费用预算, 落实上级指示,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宣传和普及核电安全知识, 同时收集地方相关政策信息、舆情, 为上级管理部门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为宏观决策提供材料。
6.1 厂址巡查。
定期 (建议每季至少一次) 开展厂址巡视工作;核查厂址保护范围内相关保护内容/要素变化情况, 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6.2 信息收集。
组织走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 收集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可能会对厂址保护产生不利影响的相关信息, 并征询其对厂址保护的意见/要求。
6.3 舆情监控。
收集地方政府/公众对核电建设的态度、意见和诉求, 并做好解释说明和答复等工作;通过网络、媒体等等对网上核电舆情进行监控。
6.4 分析评定。
就获取的影响厂址后续开发建设的一般因素变化进行分析评价, 并据此落实处理意见;针对影响厂址后续开发建设的重大要素变化, 委托专业单位进行综合分析评定, 并报请主管领导决策, 组织落实处理意见;鉴于各种要素变化的累计、叠加等效应, 适时委托/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厂址保护/相容性总体综合评定, 为厂址保护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6.5 沟通反馈。
应及时向地方政府通报国家和省市就未来核电发展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告知项目进展;编制厂址保护工作年度报告, 报送相关单位、领导和公司内相关领域。
6.6 科普宣传。
结合项目推进要求, 适时普及核电科普知识, 让公众了解核电、亲近核电, 为核电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结束语
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民众的需求, 地方经济的发展, 政府部门的职能、管理手段与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因此在厂址保护工作中也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 不断地积累经验, 以便创造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厂址保护方式。以上为对厂址保护中的经验总结, 希望能对类似工程项目保护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以及国家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保护和改善, 同时伴随燃煤发电所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对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压力等, 都促进中国掀起了清洁能源建设的高潮, 核能发电也驶入了快车道, 然而, 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 中国调整了核电发展政策, 尤其是内陆核电被暂停, 许多已投入了大量前期费用的厂址开发工作被暂停或终止。由于核电厂址的稀缺性, 开发的长期性, 前期投入的巨大性, 为避免投资损失, 做好这些厂址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已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前期工作的厂址的保护提出设想, 望可供类似工程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核电,清洁能源,厂址保护
参考文献
[1]田胜清.关于内陆核电厂厂址选择[J].新能源, 2004.
[2]赵锦洋, 戴联筠等.核电厂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J].国家能源局, 2010, 1.
[3]汪映荣, 凌全佩等.核电前期技术要点[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4, 9.
[4]程平东, 孙汉虹等.核电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11.
厂址选择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