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早期封建国家》教案
《欧洲早期封建国家》教案(精选7篇)
《欧洲早期封建国家》教案 第1篇
《欧洲早期封建国家》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和法国、得意志、意大利三个主要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英吉利王国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掌握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比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点,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树立科学的社会观;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要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处于欧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它前承繁荣发达的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后起至今仍然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建议教师参考教学课件“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讲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图”用于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形象的说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的历史变迁。“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图”和“843年的查理曼帝国图”用于讲清楚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变迁。在出现“843年的查理曼帝国图”时,教师要介绍以下内容:查理的即位和扩张;查理加冕称帝和查理曼帝国的形成;查理大帝对全国的控制;查理大帝重视教育的措施。然后据此让学生评价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教师提示学生要史论结合。最后整理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史实。
难点突破方案
“西欧封建社会”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难点。教师首先要引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是何时如何进入封建社会的?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看本节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回答下列问题:
①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多少个世纪?
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③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上有什么不同?
④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同点?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是重点。西欧从5世纪末至9世纪历经四个世纪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并且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欧在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西欧封建社会也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的认识有困难。
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
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是重点。查理曼帝国是当时西欧最为强大的帝国,查理大帝对于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查理大帝在位期间,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法兰克王国进入到极盛时期。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讲述“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一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评价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然后带领学生整理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史实。
教师在讲述“西欧封建社会”一目时,引导学生首先回忆中国封建社会的情况,然后看书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国是何时、如何进入封建社会的?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④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多少个世纪?
⑤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⑥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上有什么不同?⑦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同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①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
②西欧封建社会。
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
②电教手段应用:flash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下载,引入本课主题。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
教师参考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进行讲解。参见“重点突破方案”。
二、西欧主要封建国家
关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教师首先简单讲述查理大帝死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然后提问学生:查理曼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如下:①必然性:依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势必会走向分裂,不能长久。②可能性:查理大帝死后,其子孙既软弱无能又纷争不休,终于导致国家的分裂。最后注意提醒学生,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三个国家的雏形。
关于英吉利王国的形成,教师依照教材简单讲解既可,不必扩展。
三、西欧封建社会
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分析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原因、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及其出现原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欧洲早期封建国家》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2、通过课下分组查阅各国改革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通过课堂上对各国改革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在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3、通过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改革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会有所作为。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各国封建君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而出现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以及欧洲的新兴强国俄、普、奥。尽管各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它却使一个涣散、紊乱、封建的欧洲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段特征。
重点分析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改革以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因为: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何看待封建国家的改革,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欧洲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各国的联系十分重要。总的来看,18世纪的开明君主的改革,是从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起点。尽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来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过渡,但它却是多数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途径,爆发革命的国家毕只占少数。改革道路一般都会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然而它也有相对平稳、保持经济连续发展和破坏性极小的优点。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个时代的主流面前,“适者生存,逆者亡”的历史规律。又可让学生比较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欧洲17-18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区别,从中再次理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联系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这是因为:第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扩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它对近现代德国的对外政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阅、整理17-18世纪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以WORD文档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思想
在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的功效。
三、对改革的评价
1、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特点。
2、改革是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暂时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
3、改革的怎样内容是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所以,改革在加强封建国家的国力的同时,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
4、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
西亚的封建国家教案 第3篇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伊斯兰教: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作用、经典;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要求学生理解:
①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产生和传播有利于阿拉伯半岛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统一。
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①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②将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难点: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中的作用;奥斯曼土耳其扩张的后果。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阿拉伯的扩张》、《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板书设计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1.背景
2.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麦加
3.发展:622年(回历元年)
二、阿拉伯帝国 1.形成:8世纪中期
2.强盛与分裂
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建立:16世纪
2.扩张及后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让学生回答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在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尤其是在西亚,更是穆斯林聚居的地区。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伊斯兰教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讲授新课】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1.历史背景
学生看书,大字第一段,回答问题:(1)产生地点?(2)时代?(3)人们的生活习俗?(4)人们的宗教信仰情况?(5)6至7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半岛出现了什么情况?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指挂图),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社会和阶级危机严重,各部落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经常爆发残酷的战争,因此,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掠夺新的土地,急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人民也渴望打破部落局限,谋求一条生路。总之,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创立和发展
创立:
学生看书,大字第二段,小字第一段,需要学生掌握的要点:时间、创始人、地点、教义、作用、经典。看完书后,请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注意书写要正确),课本对他创教前的活动有简要介绍,从而我们知道他幼年孤苦无依,少年广泛游历,青年时善于思考,隐居修行,这都为他创立新教创立了条件。请同学们看图:《阿拉伯的扩张》,在阿拉伯半岛西部红海沿岸,有一条通商要道,要道上有两座著名的商业城市麦加和麦地那。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传教,因此,麦加就成为伊斯兰教的发源地。穆罕默德号召大家都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安拉”,放弃信仰本部落的神,而他自己则是“真主”的使者、信徒的先知。他的说教后来集录成册,这就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宣称在信仰一神教的前提下,所有的穆斯林都以兄弟相称,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的创立虽然符合阿拉伯半岛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插图,《麦加城中的克尔伯神庙》。克尔伯神庙中,供奉着许多神,其中一块黑色陨石被视为神物,最受人们崇拜,在每年的朝拜期间,神庙周围举行集市贸易,麦加贵族由此获利不少,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说教损害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就百般迫害伊斯兰教徒。那么,伊斯兰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发展:
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这是一个重要时间。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伯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伯神庙的方向。课本插图上即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在旅途中做礼拜的情景。此后,穆罕默德的势力日益壮大,不久,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思考: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什么作用?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最终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而且继续向外扩张,使阿拉伯最终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
(二)阿拉伯帝国
形成:(指地图)
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是在8世纪中叶,它的疆域东到亚洲的葱岭与唐代的中国接壤,西到欧洲的西班牙与法兰克王国为邻,南达北非,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我国史书上称为大食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人承袭了被征服地区已经存在的封建生产关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促进了阿拉伯社会的发展。阿拉伯人还把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到他们所控制的每一个地区,使伊斯兰教最终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是西亚一带广泛信仰伊斯兰教,就不难理解了。阿拉伯帝国初期的百余年间,国势最为强盛。
强盛:
帝国最强盛时,农业发达,土地肥沃,农产丰饶,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部等地,有“地上天堂”之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纺织业、金属加工业、制陶业等,都有很大发展。阿拉伯人善于经商,他们从陆路、海路到达亚洲、欧洲、非洲,中国唐、宋时的广州、扬州、泉州等地,都有阿拉伯人的足迹,帝国首都巴格达位于东西方商业大道上,是一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埃及、印度以及中国的货物在这里都可以买到,巴格达还有专卖中国货物的市场呢。那么,阿拉伯帝国最后结局如何呢?
分裂:
由于阿拉佰帝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和民族基础,因此,各地人民起义不断爆发,被征服地区的各民族时刻都想恢复独立。10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终于分崩离析,走到了它的尽头。在阿拉伯帝国分裂几百年以后,西亚又出现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这就是奥斯曼土耳其。
(三)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1.建国
让同学们看书,了解奥斯曼土耳其是什么民族建立的国家?我们在讲中国历史的哪个朝代曾提到过与突厥的关系?奥斯曼土耳其是西突厥的一个游牧部落,原居住在中亚一带,蒙古西征时被迫西迁,他们依附于在小亚西亚原突厥人建立的罗姆素丹国,得到一块不大的封地。到13世纪末,奥斯曼成为首领,宣布独立,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国。这是个军事封建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家首领称为素丹,集政治、宗教权力于一身。(学生自己阅读小字,进一步理解奥斯曼土耳其的对外扩张)通过同学们阅读大字和小字,得出结论:奥斯曼土耳其是一个极富军事侵略性的国家。2.扩张
出示《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图。奥斯曼土耳其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的小亚西亚,又逐渐渗入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威胁到已经衰弱的拜占廷帝国,1453年,攻占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土军经过53天的苦战,最终进入这座古文化名城,土军进入城市后纵兵抢劫,豪华的宫殿和其他壮丽的建筑被付之一炬,传世的艺术品和珍贵的手稿也遭到洗劫。此后,奥斯曼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改圣索非亚教堂为清真寺,至此,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存在了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终于灭亡了。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土耳其继续扩张,到16世纪,它的疆域东起波斯湾,西至匈牙利,北抵高加索,南到非洲北部,控制着红海、黑海和地中海东部,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又一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对内对外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3.后果
学生看书归纳,教师补充:第一,由于实行严厉的统治和残酷的剥削,使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被征服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导致土耳其国力逐渐衰弱,到了近代,土耳其也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对象之一。第二,奥斯曼土耳其随着在地中海东部霸权地位的确立,控制了亚洲西部和里海的重要商路,向过境商人征收重税,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进行,并成为西欧寻求新航路的重要原因。
巩固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1)对比两个帝国的异同,(2)伊斯兰教的知识点和宗教的建立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4篇
时间:6、7世纪 1、伊斯兰教 建立时间:7世纪 建立者:穆罕默德 地点:麦加
领导人:孝德天皇 2、阿拉伯国家建立 :622年建立 (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内容: 630年,征服麦加,麦加成为圣地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5篇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梁园区谢集镇第二中学 徐 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亚洲主要封建国家东亚日本,西亚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学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讨论以下问题: 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善于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学习他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为阿拉伯民族统一与幸福而奋斗的远大抱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教学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本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等。学法:学生要自主学习,要事先预习,要对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地图、图片及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亚洲封建时代形势图》,引导学生看图,教师介绍日本自然与地理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请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导读内容。
二、大化改新
出示导学问题:简述日本出现奴隶制国家的时间及统一的过程?找出并归纳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学生结合问题,再次阅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后,教师结合媒体展示日本古代发展示意图,并讲解:公
元1世纪前后,日本各地形成100多个小国,公元3世纪中叶,大和兴起,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公元6世纪下半叶开始,大和国出现统治危机。
接着教师展示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大化改新”的背景:
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学生看书,找到“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在上面勾画。了解“大化改新”的内 容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启发学生回忆并思考,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的隋唐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完成表格。
小组讨论: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从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教材“动脑筋”问题: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军民共建?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哪些习俗?
最后由教师小结“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师展示课件或地图,引导学习读图,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对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进行整理,列出提纲。
整理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① 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伊斯兰教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因为:
1、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
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2、伊斯兰都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展示一组图片,幼时随伯父经商;在希拉山洞修行,得到真主安拉的感召;传教活动;兵临麦加等。教师适当补充说明,简述穆罕默德的人生经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过程,你认为穆罕默德的什么精神值得你学习?像逆境也可成材;在逆境中应该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等等。
知识拓展: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有些国家虽非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但长期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联系,并加入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因此也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目前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包括埃及、叙利亚、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索马里、吉布堤、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等亚非国家,巴勒斯坦也是其成员。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1.5亿。
从7世纪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其他中亚人,通过海陆两路来到我国,长期居住下来,与当地汉族和迁居而来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渐融合,经过元代以后,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建议了古代的“日出之国”(日本)与“新月之乡(阿拉伯),这两个国家与地区在当今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 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
查阅有关材料,然后进行探讨,假如你是7世纪40年代大和国的归唐使,请对比当时大和与中国唐初的社会情况,上书天皇,力劝他进行改革。
《欧洲早期封建国家》教案 第6篇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和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上课班级
九(1)、(2、(3)、(4)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奴隶社会,下启资本主义,是过渡性的一单元,需要给予重视。
学情分析
以前曾经学过亚洲国家的相关内容,联系旧知,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三学生知识过于片面,应该让学生正确评价日本。
课标要求
1.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2.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学习目标
1.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2.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处理方法:小组讨论,视频等手段
教学难点
一:是教材对日本大化改新作了重点介绍,而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可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处理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目标
出示“亚洲封建时代”的地图导入新课。首先请学生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教师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向学生介绍日本的自然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板书课题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1.自学指导:5分钟,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1、“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2.“大化改新”。
“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导入这一内容。
(1)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
“大化改新”的开始,阅读导入框“宫廷政变”的小故事,自编一个历史短剧在课上表演,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2)“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3)“大化改新”的作用。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看法。进行小组讨论: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3.“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4.学习“阿拉伯国家的建立”。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展示课件或地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
(2)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即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3)伊斯兰教创立的过程及阿拉伯统一的过程,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4)伊斯兰教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5)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因为: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三、当堂训练 同步训练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2)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二.“大化改新:
1)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2)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3)意义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欧洲早期封建国家》教案 第7篇
1.知识要点: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2.能力培养:①“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①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③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阿拉伯帝国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由此引入新课。
一、大化改新
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古代日本是怎样统一的?古代的日本,是随着大和的兴起和扩张而走向统一的。
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 646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清楚课文的意思后,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其历史意义正如课文所概括的一句话一样,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传教,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的创立虽然符合阿拉伯半岛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麦加贵族由此获利不少,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说教损害自己政治、经济利益,就百般迫害伊斯兰教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这是一个重要时间。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伯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伯神庙的方向。
《欧洲早期封建国家》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