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原弊阅读理解及答案
欧阳修原弊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5篇)
欧阳修原弊阅读理解及答案 第1篇
欧阳修《原弊》“农者,天下之本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原弊:北宋时期的散文,作者欧阳修,本文对当时为政者做了评判和讨论。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
B.场功甫毕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答案提示】(1)但是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看看文书听取陈述而作裁断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在督促他们自己的力量,使用民力的人,不再计算货物的收入和消耗。
(3)暂且知道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饥民成为厢兵会)一辈子骄横懒惰白吃饭。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欧阳修原弊阅读理解及答案 第2篇
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③史,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⑥尔。”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
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国王钱俶的第二字,后随父降宋。②西洛:即西京洛阳。③经:指儒家经典著作。④小说:各类杂记。⑤小辞:唐代以来即有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当时算不得文学正宗,故称“小辞”,也叫“小词”。⑥属思:构思。
【文言知识】
说“讽”这个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现代汉语用作“讽刺”,指用语言讥嘲别人,而在古汉语中没有讥嘲的含义。上文“讽诵之声”中的.“讽”即背诵。又,《汉书》:“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史。”另外,它多指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别人。“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讽谏”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进谏。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即“讽谏”。白居易写过不少“讽喻诗”,其中大家熟悉的如《卖炭翁》。“讽喻”意为用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或说明某种道理,若理解为“讽刺”就错了。
【译文】
钱惟演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很少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只爱好读书,坐着时读经书、史书,睡着时读儒家经典著作,上厕所时就读小词。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希深曾经也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背诵的声音,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好学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因此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惟②笃学③余④尔
2.翻译:
①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②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3.由上文可见,无论钱惟演、宋公垂还是欧阳修,他们读书作文都是见缝插针。今天,我们不必教条地学前人在“枕上”、“厕上”读书构思,但他们_____的精神是不可不学的。
【参考答案】
1.(1)只(2)好学(3)欧阳修自称(4)同“耳”,罢了
欧阳修原弊阅读理解及答案 第3篇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8~9题。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8、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5分)
9、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8.(8 分)(5分)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欧阳修原弊阅读理解及答案 第4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戕竹记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②。”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③。”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注:①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③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坐:因为
B.简历芟养,率须谨严简:挑选
C.亡公私谁何亡:灭亡
D.上益笃俭益:更加
2.翻译下列句子
A.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B.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3.填空:
①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洛竹之利,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地展现洛竹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②文章的第二段,先写的时间,再写戕竹的行为,最后写。
4.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生发了什么道理?找出原文句子作答。
答:
5.文章的标题为《戕竹记》,但第一段却不写戕(砍伐)竹,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联系。
答:
【答案】
1.C(通“无”)
2.A一边砍伐,一边装船(运走),从不停止。
B老百姓看不出一点惋惜的样子,因此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被官吏所逼迫。
3.①盛,洛竹②戕竹,结果
4.主要的.观点是:“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生发的道理是:“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5.第一段写洛竹之盛、之经济价值、之栽种不易、之观赏作用,意在为下文的戕竹作铺垫和反衬。
【参考译文】
洛阳竹子最多,篱笆、苗圃里边竹子像棋子一样杂错生长。包箨(偏偏包着的竹笋的皮)榯笋(竖立的竹笋)的盈利,每年高达十几万缗钱,和千户侯的俸禄差不多,名气仅在渭川(《史记货殖列传》:渭川的千亩竹子,利润和千户侯相等。)之下。但是种养竹子,要挖水沟,增肥土壤,挑选好苗,铲除杂苗,都要小心严谨。家家都有闲置的小书斋、房屋在竹林下,有客人想要欣赏,就乘小轿进来,不论竹林开垦多大疆域,都不会受到责怪(指百姓可以随意种植竹林,也不会因边界问题发生争执)。所以这里的风气很有名,种竹子成了大家都喜欢做的事。
壬申年秋天,官差们手持镰刀斧头,不论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边砍伐边做成竹筏,不砍完不罢休。官府下令:有敢私自隐藏一棵竹子,不上缴国家急需的,为官府服役就是怠慢,最为臣民就是悖逆。就这样几天以后,土地光了,园子秃了,人们的表情中没有显露出吝啬的神色,因此知道这里的百姓急国家所急。
啊!古人砍伐山林,收集木材、芦苇,自然生长的好的东西,一定要弄到宫室,使他们有所作用。如果不采集它们就叫做浪费,采集它们没完没了就叫做暴殄天物。如今没有广建殿宇,百姓的赋税也削减了;皇上更加注重节俭,没有扩大宫殿、修建苑囿的奢侈。朝廷采集的用度材料,没有不任其朽烂的,但是一遇到非常情况,还是收敛财物没有节制。有居心的人营造祠庙太过分了!《书》不是说了吗:“不作无益的事,以免损害有益的事物。”又说:“君子节俭用度,关爱别人。”朝廷的有关部门应该整天思考,恪守做官和治国之道,不能有所闪失。推广来看,砍伐竹子的事还仍是小事呢。
3.文章第一节,首句“樊圃棋错”写竹子之多,第二句“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写竹子的利润之高,再次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写客人欣赏,是侧面写竹子的美丽和风致。
4.文章由记事而评论,最后上升到为官之道。至此,事已记过,理也说透,文章到“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似乎可以结束了,出乎意料,作者又再加生发“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奇峰突起,境界大开。原来“戕竹”一事,只不过是用以折射大千世界的一面小小的镜子。点晴结穴,戛然而止,是所谓实处还虚。大千世界,古往今来,究竟有多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戕竹”之事?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的体悟能力,一般的,“记”这类文章,前面的记叙和描写都是为了后面作者要阐发的观点或者要发表的议论做铺垫作用的。典型的例子是初中《岳阳楼记》
文章先从竹子落笔,先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洛阳竹林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就为“戕竹”一场灾难的到来,作了有力的铺垫和反衬。第二节正面写“戕竹”。
欧阳修原弊阅读理解及答案 第5篇
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试题】
1.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说说诗中描绘的春景的特点?
2.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4)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写出了暮春季节生机盎然,色彩绚烂的特点。
2.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之情。
3.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4.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者,领导了北宋的诗革新运动。以往所说“唐宋八大家”,就有六大家属于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里的。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
【注释】
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滁县)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侧,是作者任滁州太守时建造的。
红树:指鲜花盛开的树。红,花的代称。
长郊:广阔的郊野。
无涯:无边际。
至:逝去。
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译文】
满树的红花与青山在夕阳的照耀下相应成趣,郊外一片茫茫草色好像没有尽头。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鉴赏】
本诗选自《欧阳修全集》。诗人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三首绝句,这里选一首。诗中描写诗人尽情春游,如醉如痴,简直不肯放过春天的样子。可以说,这是《画眉鸟》诗中“自在啼”的.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注脚。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景交融,清新明丽。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这首诗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欧阳修原弊阅读理解及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