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壤范文
农村土壤范文(精选9篇)
农村土壤 第1篇
一、巧用解说法,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常用方法中, 解说法是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教师用语言给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解说动作要领及方法等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 在教师启发性的解说下, 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 理解动作要领和方法, 还能发展思维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认知事物、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具有应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 逐步提高语言教学水平, 同时应该具有指挥能力, 正确运用口令。
解说意图清晰、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要讲什么内容, 应该怎样讲, 在什么时间进行讲授, 都应该在备课时充分研讨。切不可随心所欲, 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想讲多少就讲多少。解说应该依据课程任务、教材、天气及学生情况的不同组织安排。通常情况下, 讲授新教材时宜多解说一点, 温习旧知识时就可有针对性地少讲一些。
必须抓住教材的关键点, 短小精悍地进行解说。解说时, 抓住教材的“要害部位”, 凸显重点。如“跑”这一运动要领的重点是途中跑, 而途中跑的“武功秘籍”是后蹬, 这样教学就应侧重解说后蹬技能。解说时应言简意赅, 一针见血地解说出动作要领。如果能运用教学口诀, 则将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如, 教学“起跑”动作时, 我用“提 (臀) 、倾 (前倾) 、压 (起跑器) 、听 (发令声) 四个字概括了动作要领 , 在教学“三步上篮”时 , 我又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寥寥几个字既生动又形象, 条理清楚, 学生喜爱听, 易懂好记。当然, 好的教学口诀必须经过长期认真的归纳、总结、提炼, 脱离了教学实践, 脱离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闭门造车式纯粹追求口诀形式, 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解说要吻合学生实践, 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解说深浅、语言的应用都应该契合学生实际。对高年级学生, 可应用他们的已有知识进行解说, 比如, 我曾经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给学生分析“弯道跑时, 身体为什么要向内倾斜”。反之, 对低年级学生则应借助生活常识进行解说, 同样是弯道跑的问题, 我则利用车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生活常识来解说。解说应该由浅及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如教学“前滚翻”这一动作时, 我问学生:要怎样才能向前滚动? 应该怎样才能滚得好? 怎样才能使身体成圆形? 如此, 学生不但理解得深、记得牢, 而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解说应该注意形式和抓住时机。诚然, 体育教学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训练。但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 适时提出要求, 给予辅导。如教学“支撑跳跃”时, 应提醒学生快推手等。但在学生做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时, 则不宜做过多解说, 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如教学“单双杠”的练习等。
二、善于示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示范法是指老师通过具体详细的动作典范, 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次序和要点的一种教学方法。毕竟, 体育教学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动作技能,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过程。因而, 示范法在体育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但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树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 而且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目标设计明确。教师的每一次示范应该有清晰的意图。在备课时, 要按照课程的任务安排、教材特点、学情特点安排示范时间、示范次数、示范重点。在教新内容时, 为了使学生树立起完整的动作概念, 通常是先示范一次完整动作, 然后依据教材、学情做重点示范。在关键环节应尽可能地放慢示范速度, 同时进行相应的解说。在复习旧知识时, 则应根据学情, 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如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的低年级学生, 应多做示范。反之, 对高年级学生, 则加强对动作技能的剖析。为了达到示范的目的, 应该向学生明确教学内容、观察注意点, 促使学生思考, 从而避免和纠正错误动作。
示范力求正确。从生理学角度来说, 学生理解、掌握动作过程的本质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过程。因而, 如果教师的示范不规范准确, 那么就会让学生对动作的概念理解含混不清, 从而出现错误动作, 反复再三, 最终形成错误定型。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做好每一次示范, 力求规范、精确、熟练、优美。出于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兴趣的特性, 老师在第一次示范时应该做好, 从而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收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注意示范位置与方向。毋庸置疑, 示范的位置与方向是否合理会影响示范效果的好坏。示范位置的挑选应依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的结构特点而确定。 通常情况下, 示范者应该站在学生正对面, 和学生视线垂直, 让全部学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示范的方向必须依据动作结构的特点、动作环节及要素 (如速度、路线等) 而确定。示范方向通常有四种: (1) 正面示范, 即正面对着学生。这主要是为了示范左右两个方向的动作, 比如, 篮球防守时进行的左右移动; (2) 侧面示范, 侧面对着学生。这主要是为了示范前后两个方向的动作, 比如, 弓箭步动作; (3) 镜面示范, 即面对学生, 与学生动作相反的动作, 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动作方向精确、整齐, 如广播体操等; (4) 背面示范, 即背对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动作较复杂, 如武术等。当然, 选择位置和方向时, 还要考虑到风向等因素, 尽量不要让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 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诚然, 如果能把示范和解说巧妙结合, 则将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教学“五祖拳”时, 我把示范和解说相结合, 并和学生的练习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提高。但应该注意的是, 有些动作, 如单双杠, 不宜进行示范, 以免引起伤害事故。
三、精于完整法, 便于系统掌握
完整教学法是从开始到结束, 不间断、完整地进行动作教学的方法。其优点是动作具有连贯性, 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不足之处在于不容易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它常用于动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的教学。
在解说、示范后, 就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如果在练习中发现错误, 要及时引导纠正。在突破教材重点时, 应先解决动作的基本环节, 然后解决环节中的细节技能。如在教学“原地推铅球”时, 应先教学生把握蹬地、转体及推手这三个重点环节, 然后学生蹬地有力、“最终用力”疾速推手。
在解决难点时, 可先简化动作要求, 然后根据教材技能标准进行教学。比如, 教学“跳山羊”时, 可先降低器材的高度;教学投掷项目时, 可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在教学技术性复杂、难度较高的项目时, 可先原地或慢速做些诱导性练习, 让学生体悟动作要求, 然后依照动作的要求进行练习。
四、妙用分解法, 突破教学难点
分解法是在教学中, 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若干部分, 然后进行教学, 最终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其长处是便于集中精力与时间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从而有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动作。可是如果运用不当, 分解不合理, 则将会破坏教材的科学性, 割裂动作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影响学生掌握的完整性。它通常用于动作较复杂、较难掌握的教学, 如跨栏跑等。
1.分解教材时应该考量到各个部分间或段落间的内在联系, 不能破坏动作的结构连贯性, 如教学“跳远”时, 不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割裂开。在进行各个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每个部分、段落在教材中的具体位置, 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间的关联。
2.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相结合 , 以最终达到掌握完整教材内容的教学目的。分解法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运用的时间不能过长, 以免影响学生对整体教材的把握。通常是掌握了重点之后, 应该进行完整性教学, 两者之间往往是适时交叉进行的。
总之,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依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 恰如其分地运用以上几种方法, 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东彬.中学体育教学应如何贯彻素质教育[J].体育学刊, 2000 (06) .
[2]黎健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比较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3) .
[3]朱施成, 周国仿.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1) .
[4]尹瑞松.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1 (08) .
农村土壤 第2篇
地下土壤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试验分析
摘要:建设地下土壤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试验工程.通过取样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对COD、BOD5、NH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78%、78.9%、97.13%和95.03%,效果理想.系统的出水方式对BOD5、NH3-N的去除有一定的.影响,而上部作物的种类对处理效果略有影响.系统造价低,管理简单,卫生条件好,是污水资源利用的较好方法.特别适用于零星分散排放污水的治理,在广大农村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作 者:华文才 冯益敏 朱炳泉 HUA Wen-cai FENG Yi-min ZHU Bing-quan 作者单位:上海嘉定水务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1800期 刊: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5(6)分类号:X32关键词:生活污水 就地处理 土壤渗滤 工艺原理
温棚蔬菜土壤现状与土壤保育 第3篇
【关键词】温棚蔬菜;土壤现状;保育措施
在温棚蔬菜生产中,为了充分利用温棚的反季节生产能力和保温、保湿、防雨、遮阳的生产条件,菜农们在温棚内进行无间歇连茬种植,致使土壤没有休耕时间、土壤微生物没有保育时间,从而形成了土壤盐渍重、板结、透气性差、有害病菌积累多、有害虫类加代繁殖、土壤供给能力降低的现状,导致各种蔬菜病虫发生严重、产量低、品质差、商品果率下降,大量蔬菜植株处于亚健康生产状态,导致了菜农生产困难、成本增加、效益降低等不良循环状态。现把这一现状及土壤保育措施进行分析总结。
1 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酸化
黄淮地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式偏碱性土壤,在此地区长期种植的各类蔬菜都有适应该地区土壤的生产特性,而菜农们经常使用硫酸钾复合肥作为主要肥类,长期以来,硫酸根离子留在土壤内形成酸性化的酸根,导致土壤酸性化。再者,国内生产的有机肥中腐殖酸含量较大,这也增加了土壤酸性。
1.2 土壤盐渍化
由于菜田土壤中使用肥量大、使用次数多,且多种形式施肥,致使部分大量营养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滞留于土壤中而形成土壤盐渍化。
1.3 病虫积累增多
在长年生产的菜田内,菜农们利用温棚设施条件一年多茬次地进行蔬菜生产,对田间的残枝、残叶、残根处理不彻底且不进行熏棚消毒、土壤处理等措施,使土传病害积累增多、虫类增多、个体数量加大,对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1.4 土壤板结化
温棚内的土壤利用率高、化肥使用量大、有机肥使用量不足,导致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繁殖少、群体弱,土壤没有修复时间,有益菌源也没有保育时间,致使土壤由干变湿时变成糊状,而由湿变干时则土壤开裂,不干不湿时上下无透气孔,从而形成板结,导致蔬菜根系生长不良,进而导致蔬菜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1.5 根结线虫发生普遍
温棚内蔬菜如瓜类、豆类、茄果类、叶菜类(除葱蒜类外)等,都普遍发生根结线虫,并在温棚内长年连茬发生,积累严重。
1.6 土壤供给能力下降
温棚内的土壤连年连茬种植,土壤中部份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还有部分元素被土壤固定,离子状态的有效元素减少。再者,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较低,土壤释放有效营养元素的能力下降,各元素间形成颉颃作用,致使土壤综合供给能力下降。
1.7 土壤菌源不平衡
农民在温棚生产中长年利用土壤,使土壤中的有益菌类和不断增加的病菌出现不平衡,有益菌类的繁殖力下降、菌源变少,而病菌不断增加、繁殖加快,导致病害加重、生产能力下降。
1.8 土壤营养出现颉颃
在温棚的连年生产中,多茬次连续使用复合肥使得土壤存在大量的各类元素,营养元素间存在或多或少的现象,由于土壤供给能力下降,部分元素在土壤中积累较多,从而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和供给,呈现出元素间的颉颃作用。
2 综合优化措施
2.1 加深耕层
在温棚生产中,加深耕层是改善土壤条件的良好措施,这样可以加深根系下扎,增强土壤供给能力和提高土壤抗旱、抗病、抗逆能力。因此,可利用深耕犁或镐深翻土壤30cm,以加深耕层。
2.2 增施优质有机肥
增施优质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缓解土壤的板结程度,还可提高土壤益生菌的繁殖速度。可每667㎡施腐熟鸡粪、猪粪等5000kg,或每667㎡施优质有机肥400~500kg。
2.3 熏棚、土壤消毒
在上茬作物结束后,应尽可能去除残枝、残叶、残根、杂草、地膜等,用防灰霉病、疫病、飞虱的烟熏剂进行2次连续熏棚;在下茬作物种植前,于整理土壤时进行土壤消毒,可用敌磺钠3~3.5kg拌土撒于地表,或用1%高锰酸钾进行土表喷雾。
2.4 防治根结线虫病
在蔬菜种植中,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作物是常种作物,这些作物经常发生根结线虫病,可用1%的阿维菌素颗粒剂撒施,或用5%阿维菌素1500倍液在地面翻耕后喷雾,移栽后可用5%阿维菌素1500倍液或50%二嗪磷1000倍液灌根。
2.5 提供土壤休耕和益生菌保育的时间
在蔬菜上茬作物收获后,去除残枝、残叶、残根和杂草、地膜后,翻耕土壤(不旋耕、不耙、不平整),使犁过的土壤最大面积地暴露在空气中,以增加与阳光、空气的接触,提供给土壤休耕和菌源保育的时间,一般为10~15d。
2.6 平衡营养,提高土壤供给能力
在温棚蔬菜种植中,施入大量的有机肥和硫酸钾复合肥的同时,可施入少量微量元素和秸秆肥料,以增加土壤的通透能力和土壤含氧量,从而提高土壤的供给能力。
农村土壤 第4篇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铁岭市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土壤受到污染的问题日显突出, 如农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饮用水源时常受到污染的威胁, 农村工矿企业“三废”超标排放现象普遍, 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农田, 畜禽养殖污染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均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在去年的全国环保大会上, 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
二、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 是构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 是农民收入的基础来源,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近些年, 由于农村一些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影响, 土壤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直接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进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因此, 土壤污染已成为农民关注的重大问题,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这也是我们目前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重要课题。为什么要加强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怎样防治才能取得成效, 是我们今后生态工作的重要任务, 必须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
1.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民以食为天, 粮以土为本, 土以质为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必然要求关注和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土壤、水、大气是生态环境的三大要素, 没有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 就谈不上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 没有清洁的土壤, 就无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也就无法保障人体健康。铁岭市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比任何时候都严峻,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显得迫在眉睫。
2.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和环保小康行动计划的实施必然要求有新环境, 建设新环境, 要清洁水源, 改善农村饮用水源的水质, 确保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要清洁家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确保让农民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要清洁田园, 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确保让农民吃上放心的食物。没有清洁的土壤, 就无法保证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食物。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必须把农用土壤环境监管和综合防治作为重要内容, 确保“米袋子”和“菜篮子”安全。
3.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构建社会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
严重的土壤污染, 将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生产力下降, 最终将对整个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维护生态安全, 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就是巩固我们民族发展根基。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 作为环保生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保持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铁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目前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如铁岭的榛子被评为“中华名果”, 是北京奥运会指定的放心干果, 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 放心的农产品不多, 主要是人为活动造成水、大气、土壤污染, 是导致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源。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保护“蓝天碧水”外, 更重要的是防治土壤污染, 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 是人民群众“米袋子”和“菜篮子”安全的重要保障, 唯有“净土”, 才有“洁食”, 源清流必洁, 好土才能种出好庄稼。
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应采取的措施
1. 搞好土壤污染情况的调查
目前已开展的土壤污染源情况普查很重要, 这对于摸清铁岭市土壤污染状况, 针对土壤污染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
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严格控制和防止“五小”和“新五小”等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减少乱占滥占农用土地的问题发生, 从源头上控制土壤污染。
3. 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减少面源污染对土壤污染的威胁
随着铁岭市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畜禽养殖业的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都是构成土壤污染的因素。据调查显示, 40%以上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 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上万吨, 大多数的农村各种养殖场粪便和污水处理不力, 并且大多数没有污染防治设施, 大量的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和农田, 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隐患。由于目前农村施肥、施药配套技术不完备, 造成农用化肥、农药大量浪费流失到土壤里。据统计, 铁岭市化肥年施用量达52万吨, 农药年施用量高达5880多吨, 而用有机肥的则很少, 因此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 实现农村生产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对现有不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 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 对今后再上规模化的养殖场的应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然后再审批投入生产, 大力推广有机食品生产和绿色食品生产, 积极推广使用低毒农药和优质化肥, 多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 限制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 提高施药施肥技术水平, 利用秸秆发展沼气技术, 推广节能增效, 有效的科学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4. 是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不断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滞留性、不可逆性的特点, 治理难度大, 成本高, 周期长, 因此治理工作将是长期的、持续性的。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 严格控制农田污水灌溉, 防止污水再次污染土壤;
(2) 改良土壤结构, 增加底泥施肥施土, 经多年的努力, 改变土壤现有污染状况;
(3)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和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 避免产生新的土壤污染;
(4)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适当改种经济作物和中草药材, 使土壤“自净”期间不断恢复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铁岭市人民政府.铁岭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农村土壤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2015年,选取宝鸡市的眉县、岐山、陇县作为监测点。分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每年各采样1次,集中式供水每次每点采集出厂水和末梢水样各1份,分散式供水点每次采样1份(计入末梢水),共检测水样1 080份。土壤采集:每年每个县随机选择5个镇(街道)采集农田土壤样品,共采集土样260份。
1.2 采样方法
1.2.1 饮用水采样方法
使用经过预处理的玻璃容器,每次采样5 L,冷藏送实验室。
1.2.2 土壤样品采样方法
每年10月,每个监测点采集农田土壤1份。采集5~20 cm深表层土壤,在1 m2范围内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混合为1个样品。
1.3 检验方法及检测项目
1.3.1 水质检测
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水样的采集、运输、保存、检验[1]。检测项目包括感官性状4项(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一般化学指标9项(p H值、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铁、锰、硫酸盐、氯化物、耗氧量、氨氮)、毒理学指标7项(砷、氟化物、铅、汞、镉、6价铬、硝酸盐)、微生物指标3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共23项。
1.3.2 土壤样品
按照GB/T 17141-1997《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和《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2009》规定的方法[3],检测土壤中的铅、镉、6价铬。
1.4 评价标准
1.4.1 农村饮水
按照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4]进行评价,其中有1项指标不合格即判定该水样不合格。
1.4.2 土壤
按照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5]。
1.5 质量控制
检验数据用已知浓度的标样测定其浓度值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每10份样做2个平行样和1个质控样,测定结果应在方法和标准控制范围内。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监测县的基本情况
眉县、岐山县、陇县分别代表川原、台塬、山区,位于宝鸡市东、中、北部,3县总人口105万,农村人口近86.97万,乡镇总数36个,行政村405个。3县的面积、总人口、农业人口分别占全市的22.8%、28.6%、31.9%。见表1。
2.2 农村饮水水质检测情况
2.2.1 不同年份水样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2011—2015年年间,共采集1 080份水样。测定显示,各年度均有不合格样品,均为单项指标超标。不合格的项目主要是耐热大肠菌群、6价铬、铁、耗氧量等。微生物的超标率最高,为6.57%(71/1 080),主要为耐热大肠+总大肠菌群超标(3.89%),其次为总大肠菌群(2.31%)。毒理学指标中,硝酸盐氮和铬的超标率分别为3.80%(41/1 080)、0.92%(10/1 080)。见表2。
2.2.2 不同县水样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微生物指标超标率最高的为陇县,超标率16.13%(50/310),最低为岐山,超标率1.07%(5/468)。毒理学指标超标率最高的为岐山,超标率6.62%(31/468)。岐山有10份水样检测铬超标。见表3。
2.2.3 不同年份水样检测情况
5年间共检测水样1 080份,检测合格955份,水样合格率为88.43%(955/1 080);以2011年最高、2015年最低,不同年度水样的合格率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070,P<0.05)。枯水期和丰水期水质合格率分别为91.30%(493/540)、85.56%(462/5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P<0.01)。出厂水和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91.11%(471/518)、85.94%(483/5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P<0.01)。见表4。
2.2.4 不同县水样检测情况
5年间,岐县水样合格率最高,为92.09%(431/468);陇县最低,为81.29%(252/310);3县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P<0.01),但3县丰水期(χ2=1.77,P>0.05)、枯水期(χ2=0.32,P>0.05)、出厂水(χ2=0.20,P>0.05)、末梢水(χ2=0.75,P>0.05)水样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2.3 土壤重金属检测情况
2.3.1 不同年份土壤铅、镉和铬含量检测结果
2011—2015年260份样品铅、镉、铬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1.290、0.309、76.093 mg/kg。不同年度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铅F=13.545,P<0.01;镉F=5.998,P<0.01;铬F=22.277,P<0.01)。不同年度检测结果两两比较,铅含量2012年与其他年度、2013年与其他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镉含量2011年与其他年度、2012年与其他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检测结果显示,到达一级、二级土壤共180份,占69.23%(180/260);超过二级标准的土壤80份,占30.77%(80/260)。各年度土壤镉分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8,P<0.05)。见表6。
2.3.2 不同县土壤铅、镉和铬含量检测结果
260份样品铅、镉、铬含量检测平均分别为21.301、0.309、76.093 mg/kg,3县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铅F=0.257,P>0.05;镉F=0.640,P>0.05;铬F=0.581,P>0.05)。3县检测结果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县土壤样品铅、铬含量均达到一、二级土壤标准,岐山、眉县分别有6份、4份样品镉含量超三级土壤标准。岐山、眉县、陇县土壤中超过二级质量标准的分别有28、38、14份,超标率分别为28%(88/100)、38%(38/100)、23.33%(14/60),均为镉超标。3县土壤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44,P>0.05)。见表7。
3 讨论
从5年监测农饮水的数据看,农饮水合格率为88.43%,尚不尽如人意,显示改水任务仍然艰巨。不合格的水质中,微生物指标的超标率6.57%为最高,其中耐热大肠菌群与总大肠菌群混合污染率最高(3.89%),其次为总大肠菌群(2.31%)。说明该市农饮水受微生物污染严重,提示部分饮用水存在温血动物粪便的污染。枯水期水质合格率(91.30%)高于丰水期(85.56%),因丰水期雨量充沛,雨水冲刷地面污染水源,导致微生物指标大幅提高。有研究表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与集中式供水覆盖率有一点相关性[6],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有直接关系。消毒措施是影响农村饮用水合格率的重要环节[7],加强水源水质及供水设施的管理,落实消毒措施,可有效消除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提高水质合格率。
土壤的结构特征对人类居住生活条件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没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土壤,就不可能有符合卫生要求的空气、水和食物[8]。宝鸡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类型构成及供水规模水源类型以地下水源为主,占总数的84.49%;地面水源次之,占总数的15.51%;水源以浅井为主,浅井处在地表以下第1个不透水层之上,易受土壤卫生状态的影响[9]。水源水大部分为地表水,能冲刷携带大量泥沙及地表污染物于水中,使金属指标自然本底高,细菌含量较高。本次调查显示,宝鸡市农田土壤和农饮水均受到重金属污染。
农村饮水检测显示,硝酸盐氮和铬的超标率分别为3.80%和0.92%。岐山2014、2015年共有10份水样铬超标,表明岐山有2个水厂的水质受到了铬污染,与矿业生产企业距离较近有关。因此,建议水厂可增加过滤或其他去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或者另寻水源地。
土壤检测显示,宝鸡市农村土壤中达到一、二级土壤的占69.23%,三级占26.92%,超过三级标准的土壤占3.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0]。其中,铅、铬含量都达到一、二级土壤质量标准,镉超标率较高。眉县土壤中超过二级标准的土壤占38%,岐山县超过二级标准占28%,陇县超过二级标准占23.33%,均为镉超标。化肥、农药的施用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磷肥的原料和产品含有较多的重金属杂质,尤其是镉含量较高[11]。此外,目前地膜使用比较普遍,由于地膜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含有镉、铅等的热稳定剂,也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12,13]。
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持久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它的这种污染特性不仅可以降低大气、水体和主壤的质量,还可在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逐步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14,15]。因此,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合理使用有机肥和农药,是降低土壤环境和水质重金属污染的最有效办法[16]。
随着工业等其他行业宝石的发展,以后的污染可能仍会继续,甚至加重,建议相关部门对水质和土壤进行长期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同时也要做好人体重金属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措施,确保群众身体健康。
作者声明
农村土壤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AFS-8220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吉天)AA2630原子吸收仪(北京华阳)AUX220型电子天平(日本岛津)
1.1.2 试剂
(1)元素标准品:Pb、Cd、Hg、As、Cr采用国家有证标准物质(2)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等试剂均为国产优级纯。
1.2 样品
西昌市5个乡镇,每个乡抽4个行政村,共20份土壤样品。
1.3 方法
每个监测点采农田土壤1份,采集5-20cm表层土壤,在1m2范围内按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总量为1000g左右。
1.3.1 样品处理与检测
土壤经自然风干,剔除树根及石块,经100目尼龙网筛,经湿法用混合酸消解后检测。铅、镉测定按照《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汞测定按《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1部份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 22105.1-2008);砷测定按照《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份土壤中总砷的测定》(GB/T22105.2-2008);铬测定按《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2009);土壤PH采用电位法测定。
1.4 评价标准和方法
1.4.1 评价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二级标准[1]。
1.4.2 评价方法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公式为Pi=Ci/Si,Pi为土壤中污染物质量指数,Ci为污染物实测量,Si为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以土壤中污染物质量指数为评价指标,按农业部NY/T 395-2000《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的分级办法,将土壤中污染划分为安全级、警戒级、轻污染级、中污染级和重污染级。当Pi<0.7时为安全级;0.7<Pi<1为警戒级;1<Pi<2时为轻污染级;2<Pi<3时为中污染级;Pi>3时为重污染级。
2 结果
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铅、砷、铬汞的平均污染指数Pi<0.7为安全级,表明土壤为清洁,镉的平均污染指数为2.04,已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明土壤受到中度污染。(见表1)
3 讨论
西昌市是一个风景秀丽,以旅游为主的城市,也是川西盆地中的鱼米之乡,工业企业、厂矿较少,农业土壤受到工业“三废“污染较少,农业土壤中多数金属都处在安全清洁状态,但少数地区的土壤中镉出现严重污染情况,其中一个样本镉达到5.49 mg/kg,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8.3倍,经调查该农田地处太和铁矿附近,有地质的原因,还有灌溉水源也受到一定污染,其他乡镇的镉的超标情况和整个四川的镉含量水平基本一致[2,3],据文献报道,农业投入品的滥用会引起土壤重金属的污染[4]特别是磷肥中镉的含量较高,成为土壤中的镉的主要污染来源。
摘要:目的:了解西昌市农村土壤中重金属铅、镉、汞、砷、铬的含量现状,为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15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对西昌市5个乡镇的20个行政村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汞铅、砷、铬的平均污染指数Pi<0.7,表明土壤为清洁,镉的平均污染指数为2.04,已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受到中度污染结论:西昌市土壤镉污染来源于铁矿和农用肥,其他的重金属含量较低。
关键词:土壤,金属,铅,镉,汞,砷,铬
参考文献
[1]GB15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2]金立坚,李向龙,印悦等,2011年四川省农村土壤中铅和镉含量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12):1112-1115.
[3]林瑜凡.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分布研究[J].北方环境,2011,23(7):46-46.
农村土壤 第7篇
土壤固化剂是一种高分子材料, 溶于水后迅速离子化而使溶液呈高导电性, 在常态下是黑色的液体, 比水略粘, 是一种由石油裂解产物加以磺化所得到的化学剂。将固化剂加入到土壤中会迅速的将土壤中的水分稀释掉并改进土壤的工程性质, 不仅能将土壤的压实度、密度以及承载力等改变, 更能提高土壤的防渗性。
国内的固化剂产品分为标准和非标准的固化材料两类, 而土壤固化剂属于非标准类, 而非标准固化剂按其原理也可以分为物理类、化学类和生物类的固化剂, 生物类是一种高科技液态复合酶制品, 具有催化、土壤固化和改变土壤结构的显著作用, 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土壤稳定材料。目前市场上的固化剂大都以化学固化剂为主。
土壤固化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日渐开展, 特别是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任务之后, “村村通”成为公路架设面临的首要任务。而资金成为制约乡村公路发展的重大瓶颈, 对土壤固化剂技术的研究一方面降低了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壤固化剂的效果和公路质量。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状况以及养护和服务水平都比较弱, 其强度和刚度更不敢奢求满足需求, 收缩裂缝普遍存在, 所以合理的、因地制宜的研究适合公路工程的新材料和技术运用到农村公路建设中, 彻底的改善农村公路状况,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土壤固化剂在农村公路中的应用技术
土壤固化剂由于其稳定的性能, 在路基土壤加固中效果显著, 不仅能加快施工进度, 还能就地取材, 满足不同路基层的要求。土壤固化剂结合当地的土作为路基建设的材料, 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在工程材料如石料、河沙以及山砂等自然资源严格限制开发的情况下, 土壤固化剂作为一种广泛易得而又环保实用的额新型材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工程概况
某农村公路长85.5km, 行车速度60km/h, 路基宽10m, 路面宽7m, 路面的原结构设计为:路基+28cm10%灰土+16cm水泥稳定碎石+3cm AM-16沥青碎石;采用固化剂后, 结构层调成为:路基+31cm4%石灰+24cm路特固LPC-600加固土+3cm AM-16沥青碎石, 竣工验收弯沉值为62.3 (0.01mm) 。
2.2 施工工艺基本流程
对路床的平整度和密实度进行验收→就地取土壤, 用推土机推平并用路拌机拌和, 将土壤破碎 (粘土的含量不能少于30%, 土壤的PH值在7.0-7.5) →在平整的土基上均匀的摊铺辅剂 (4%的石灰) , 用路拌机将其拌和均匀, 并用平地机整平→洒水车将稀释液均匀喷洒, 然后再用平地机做精平→用振动式羊蹄碾碾压2遍, 平地机同时整平, 光碾收面 (天气如果干燥可以早晚喷洒一次水保湿养生) →立即喷洒透层油, 2d-4d内完成铺沥青面层。
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流程进行, 对石灰的含量和含水量进行控制, 尤其是土壤固化剂, 要对每层的松铺厚度进行控制并保证碾压效果, 路段完成之后要进行工程质量评定, 尤其是压实度要保证达到95%以上, 其平整度、宽度以及纵段高程进行检测, 使其均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1) 测量放线
用全站仪测量恢复中线, 每10米设置一排桩, 依据路基的设计宽度放出路基边线, 保证路基的有效压实和边坡的稳定。让测量技术精确的放出水准测量线, 对横断面的标高确定, 在进行水准高程控制时还需要考虑到松铺的系数问题。
(2) 备土整平
依据施工所需要的土方量拉入到施工段路床, 按测定的高度额宽度大致的整平, 一般采用人工配合推土机方法整平。
(3) 喷洒固化剂、湿拌、闷料
技术人员首先要抽样测试含水率, 计算作业段所需的补水总量和体积, 然后按照加固化剂数量计算所需的固化剂用量, 将计算出的补水量和固化剂一起倒入洒水车并充分的搅拌, 等稀释之后再均匀的洒在作业段内。喷洒土壤固化剂水溶液时比较适合采用洒水车进行, 多次喷洒使拌和的颜色一致。当混凝土拌和均匀后即可进行闷料, 一般来说沙土不能少于6个小时, 而粘土在10-48小时之间。
(4) 补水、再次拌和
闷料之后, 还需再次进行混合料含水率测定, 然后用路拌机或者其他拌合机械进行拌和, 拌和成品的标准是混合料的颜色一致, 没有灰条或花面的现象出现, 也没有素土夹层, 且水分较为合适和均匀。
(5) 加固土初压、整平
将混合料均匀的搅拌后用推土机进行初步的排压, 在整平的过程中, 尤其对于低洼处, 要用新拌的混合料进行找补整平, 严禁在光滑的平面上进行薄层找补。
(6) 碾压
整型后, 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依据现场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碾压方案, 要依据“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 先两边后中间, 先静压后振动”的原则, 按照一定的碾压速度进行合理的碾压。碾压的过程中固化土表面一定要保持潮湿, 如果表层土蒸发较快, 那么就应该补洒少量的水。
(7) 养生并管制交通
每碾压完一段加固土层之后要检查压实度是否合格, 养生一周的时间内要保持路面的湿润并覆塑料薄膜进行养生。
2.3 施工要求
针对二级以及以下的公路, 如果没有合适设备, 可以将混合料在路旁用料场用人工配合挖土机的方法进行。
将土块粉碎防止团块, 固化剂在配料时要精确, 并且固化剂水溶液不能隔夜使用, 在出料的时候, 混合料的含水量要稍微大于最佳含水量, 经过拌和均匀的固化混合料在运输到现场进行施工时, 运输过程要加以覆盖, 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摊铺可采用各类的摊铺机, 在较低的公路上, 如果没有摊铺机可采用自动平地机, 依据铺筑层的厚度和要求并达到压实的干密度, 用平地机将混合料按松铺厚度摊铺均匀。
在雨季施工时, 要注意天气预报, 只有在2-3天日无降水的情况下方可进行, 要确保排水畅通, 现场要配合使用防雨遮挡物, 如果经过碾压而遭受到了淋雨, 那么固化混合料就可以当作素土使用。
对土壤固化剂在路基建设中施工工艺的分析和探讨得出, 固化剂在工程实际中还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其优势也是非常的明显, 无论是在路基顶层还是基层上的应用, 取得的成就都很大, 值得推广。
3 结语
土壤固化剂的优势非常的明显, 尤其是其简便性非常的明显, 主要表现在可以就地取材, 方便施工, 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运输量, 其次还产生了一系列的间接效益, 不仅可以节省施工工期, 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实现了产业生态化, 从而走上了可持续发展公路。最后, 施工周期短, 设备要求也比较简单, 不需要像传统的方式修建临时的公路, 机械的租赁费用和燃油费用也会大大的降低。由于其众多优势, 所以这种新型的筑路材料, 在工程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都非常具有可行性, 在未来的工程领域中, 土壤固化剂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应用前景也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唐明, 尹国英.新型ASC土壤固化剂在道路底基层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年1期.
[2]蒋永能.土壤固化剂在道路路基工程中的试验应用[J].中外公路.2010年1期.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8篇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其类别和特点, 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 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 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 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 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一、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1. 养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 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它提供了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矿物质, 没有养分, 土壤肥力就无从谈起。
2. 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 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物理因素对土壤中水、肥、气、热各个方面的变化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3. 化学因素。
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 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
4. 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们对土壤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 主要表现在: (1)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 (2) 进行腐殖质的合成作用,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 (3) 进行生物固氮, 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来源。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是影响土壤肥料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质地的土壤在肥力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1) 砂质土。总的来说砂质土的肥力特征是蓄水力弱, 养分含量少, 保肥力较差, 土温变化较快, 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 容易耕作。
(2) 黏质土总的特点是保水力和保肥力强, 养分含量丰富, 土温比较稳定, 但通气透水性差, 并且耕作比较困难, 黏质土由于粒间孔隙很小, 孔隙相互沟通后形成曲折的毛细管, 水分进入土壤时渗漏很慢保水力强, 蓄水量大, 水分蒸发慢, 排水比较困难。在利用管理上要注怠排水措施, 采用深沟、高畦、窄垄等办法。整地时要尽可能耕操作, 精耕细锄。播种插秧宜浅, 密植程度可高于砂土, 基肥要足, 以利于作物早期生长的营养需要。黏质土中薪粒含量越多, 所含养料特别是钾、钙、镁等阳离子也越丰富。黏质土由于粘结力强, 在利用上要特别注意增施有机肥, 防止土壤粘结成硬块, 不利耕作。有些黏质水田土壤, 在排干晒烤后, 田面就会龟裂。对这种泥土必须多施有机肥料来改造土壤结构。
(3) 壤质土是介于黏质土和砂质土之间的一种土壤类别, 就颗粒组成而言, 这种土壤同时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黏粒。在性质上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 对一般农业生产是较理想的土壤, 有些地方群众所称的“四砂六泥”或“三砂七泥”的土壤大致就相当于壤质土。土壤质地对土壤性质和肥力有重要关系, 但质地并不是决定土壤肥力的唯一因素, 一种土壤在质地上的缺点, 可以通过改良结构或调整颗粒组成得到改善。
土壤质地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砂质土宜种植生长期短的作物及根茎类作物, 而需肥较多或生长期长的谷类作物, 一般在黏质土中生长。一些耐病的作物如芝麻、高粱等, 实施早熟栽培的作物如蔬菜等, 也以砂质土栽培为宜。单季晚稻生长期长, 需肥较多宜种在薪质土壤中。而双季稻则因要求其早发速长, 宜在灌排方便的壤质土中生长。大部分作物对土壤质地的适应范围都相当广泛。
二、土壤质地的改良对于过砂或过黏的土壤质地的改良主要途径
1. 客土法
可用“泥入砂, 砂掺泥”的办法调整耕作层的泥砂比例, 达到改良质地、改善耕性、提高肥力的目的。这种搬运别地土壤, 掺和在过砂或过薪的土壤里, 使之相互混合, 达到改良土壤的办法, 称为“客土法”。
2. 引洪漫淤法
自然洪流中所携带的细泥本来就是农田表层土壤, 含养分丰富, 是改良质地的好材料。通过人为办法, 有目的地把洪流有控制地引入农田, 使细泥沉积于砂质土壤中, 就可以达到增厚土层, 改良质地的目的。所谓“一年洪水三年肥”指的就是这种漫淤肥田的效果。
3. 改良土壤结构
消除过粘或过砂土壤所产生的不良物理性质通过大量使用有机肥, 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因为土壤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黏粒弱, 增加有机质含量对砂质土来说, 可使土粒比较容易粘结成小土团, 从而改变它松散无结构的不良状况。对黏质土来说, 有机质含量的提高, 可使粘结的大土块易于碎裂成大小适中的土团, 从而改变了黏土的结构及物理性状。
4. 增施有机肥料
农村土壤 第9篇
一般团粒结构的土壤具有土壤水气、养分供应与积累协调、耕性良好、根系生长良好的特性, 是农业丰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总之土壤团粒结构是通过干湿交替、温度变化等物理过程, 化学分解和合成等化学过程, 高等植物根、土壤动物和菌类的活动等生物过程以及人为耕作等农业措施因素而形成的, 其中以人类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影响最大。团粒结构的土壤土质疏松, 透气性能好, 保肥、保水能力强, 有机无机养分充足, 有益菌易于存活和繁殖, 不仅能够保证作物良好生长, 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土壤团粒结构的作用
土壤结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作物根系发育、土壤耕作难易, 以及土壤空气和水分的分布等方面。良好的土壤结构不但土壤疏松易耕、易种, 而且土壤水气协调、保水保肥、排水防涝性能优良;结构不良土壤最大的弊端就是“晴不耐旱、雨不耐涝”, 要么土壤松散持水保肥性差, 要么干时板结、湿时黏连耕作吃力, 作物根系发育一般不良, 自然影响种植作物的高产稳产水平。团粒结构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相互处于协调状态, 团粒多是土壤肥沃的重要标志, 其主要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空气走廊
团粒之间孔隙较大, 有利于空气流通, 团粒内部以持水孔隙占绝对优势, 这种孔隙状况为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小水库
团粒间的充气孔隙, 可以通气透水, 在降水或灌水时, 水分通过充气孔隙, 进入土层, 减少了地表径流。团粒内的持水孔隙具有保存水分的能力。因此渗入土层中的水分受毛管力的作用, 被吸持并保存在持水孔隙中, 团粒起到了小水库的作用。多余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 沿团粒间的孔隙渗入到下部土层。雨后天晴或干旱季节, 表层团粒因失水而收缩, 隔断了上下相连的毛管联系, 形成了隔离层, 减弱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消耗。平时充气孔隙经常充满空气, 持水孔隙经常充满水分, 协调了水分和空气间的矛盾。由于水和气协调了, 由水、气产生的土壤热容量等热学性质适中, 因此土温能够稳定。
1.3小肥料库
团粒内部的持水孔隙水多、空气少, 既可以保存随水进入团粒的水溶性养分, 又适宜于嫌气性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较缓慢, 有利于腐殖质的合成, 所以有利于养分的积累, 起到保肥的作用。团粒间的充气孔隙中空气多, 适宜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 有机质分解快, 产生的速效养分多, 供肥性能良好。所以保肥、供肥的矛盾得以协调, 团粒的养分状况良好。
1.4土质疏松, 耕性良好
团粒结构的土壤土质疏松, 易于耕作, 宜耕期长, 耕作质量好, 种子易于发芽出土, 根系易于伸展, 出苗整齐。
1.5维持较高的土壤生物多样性
由于团粒结构的土壤大小空隙同时存在且比例适当, 水气环境多元、物质能量供应多元, 这为不同大小体型、好氧厌氧生活习性的动物、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为土壤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场所、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团粒内的小空隙主要为厌氧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 团粒间空隙主要为土壤动物和好氧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植物根系、动物和微生物相互间共同组成群落生物链, 一方面形成团粒结构土壤中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另一方面各生物种群相互共生或制衡, 使得有益和有害生物处以协调平衡的状态。因此, 土壤团粒结构对于农业生产而言, 由于其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肥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也是发展安全绿色环保农业的基本保证。
1.6强大的碳汇功能
土壤结构是土壤有机质的一个主要控制因素。结构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可以对进入土壤团聚体的有机质产生物理保护效果。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填充在团粒间大孔隙中的有机物、分布在团粒内部的有机物、与土壤黏粒和粉粒结合在一起的有机物。结构良好的团粒土壤, 有相当一部分有机质被存储在团粒当中, 使不同年龄的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持续存在, 一方面有利于使土壤表现出良好的物理性质;另一方面延缓了由于有机质完全暴露于空气中而快速分解掉的过程, 为土壤的储碳功能提供了有效载体。当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时, 土壤有机碳库中各种形态的碳都会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储碳功能也大大降低。因此形成和保持土壤团粒结构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储碳功能、减少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基本条件
2.1足够的细碎土粒
细小的土粒包括微团聚体和单粒。土粒越细其黏结力越大, 越有利于复粒的形成。过沙的土壤不能形成团聚体。
2.2胶结作用
指土粒通过有机和矿质胶体而结合在一起的过程。土壤中胶结物质有两大类:一类是有机胶结物质, 如有机质中的多糖、胡敏酸、蛋白质等;一类是矿质胶结物质, 如硅酸, 含水氧化铁、铝及粘土矿物等。腐殖质是最理想的胶结剂 (主要是胡敏酸) 与钙结合形成不可逆凝聚状态, 其团聚体疏松多孔, 水稳性强。含水氧化铁、铝、黏粒形成的团聚体是非水稳性团聚体。
2.3凝聚作用
指土粒通过反荷离子等作用而紧固的过程。带负电荷的土壤胶粒相互排斥呈溶胶状态, 但在异性电子Ca、Fe等阳离子的作用下, 使胶粒相互靠近凝聚而形成复粒, 这是形成团聚体内的基础。
2.4团聚作用
指由于各种力的作用使土粒团聚在一起的过程。主要的外力有:植物根系及掘土动物。对土粒的穿插、切割、挤压而促使土块破裂, 根系、掘土动物在土壤中的活动, 微生物、菌丝体对土粒的缠绕起到成型动力的作用。
2.5土壤耕作的作用
定时的合理耕作、中耕、耙、镇压等措施具有切碎、挤压等作用, 有利于促进团聚体的形成。
2.6土壤的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
干湿交替指土壤反复经受干缩和湿胀的过程, 冻融交替指土壤反复经受冷冻和热融的过程。农民对板结的土壤常以晒垡 (犁冬晒白) 、冻垡来改善土壤结构, 就是这个道理。
3创造良好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措施
3.1精耕细作, 增施有机肥
耕作措施如翻耕、晒垡、冻垡、耙地等使土粒细碎;深耕结合施有机肥, 则改善土壤通透性, 同时提供有机质胶结物, 促进结构形成。经过培肥改良后形成一定程度团粒结构的土壤应避免频繁耕作, 宜采用保护性耕作。
3.2合理轮作
作物根系活动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尤其是豆科绿肥, 根系发达, 长期种植土壤结构可大为改观。设施种植土壤也可以采用非豆科-豆科作物轮作、深根系作物与浅根系作物轮作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性。
3.3合理灌溉
防止结构被破坏。要求选择合理的方法、合理的水量、合理的次数等。
3.4改良土壤酸碱性
过酸、过碱的土壤结构一般较差。如碱土土粒高度分散, 湿时泥泞, 干时坚硬。含钠高的碱土可以使用石膏, 酸性土壤则使用石灰, 都有改良土壤结构, 促进团粒形成的效果。
3.5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农村土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