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脑室分流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脑室分流范文(精选9篇)

脑室分流 第1篇

1 方法

常规取右侧发际内、中线旁各2 cm的纵形切口, 颅骨钻孔, 电凝、十字切开硬脑膜, 穿刺侧脑室前角、置管, 连接阀门经皮下隧道引流至上腹部, 引流阀置耳后。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分流管头端置于侧脑室体部, 分流泵置于耳后皮下, 分流管腹腔端经腹直肌外侧缘行直切口, 置于盆腔。

2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 对手术有恐惧感, 因此, 我们应主动与患者交谈, 解释疾病的性质及危害性, 手术的必要性, 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情况, 让患者对医生充满信任感, 减轻恐惧及疑虑, 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

术前8 h~10 h禁食, 交叉配血, 青霉素皮试, 手术晨置尿管, 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 鲁米那0.1 g.

3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3.1 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术前准备完善术前检查, 控制感染, 必要时术前应用抗生素。术前1 d晚剃头及腹部备皮, 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头和全身, 尤其注意头、颈和脐部的清洁消毒。手术当天用75%的酒精消毒头部皮肤, 用无菌巾包裹。

3.2 分流管堵塞后的护理

分流管堵塞后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切口脑脊液漏, 易激惹, 四肢肌张力升高, 上视受限 (又称“落日征”) , 同时还有颅内压增高的一般症状, 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复视、视乳头水肿等, 皮下隧道积液常是分流管堵塞的早期表现。因此, 在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定时按压分流泵, 注意观察切口处和分流管经过的隧道有无积液发生。在发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且按压分流泵有阻力和切口处有皮下积液时, 常表明分流管堵塞。发现分流管堵塞后可以通过按压或经头皮穿刺分流泵来判断分流管堵塞部位, 按下分流泵时无阻力说明分流系统远端通畅, 松开时泵复位好说明脑室端通畅。轻度堵塞可通过反复按压或穿刺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解决。

3.3 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消化道症状的护理,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早期会出现腹胀、腹痛, 恶心、呕吐或食欲下降等症状, 主要为脑脊液对腹膜的刺激所致, 一般1周左右可消失。脑积水患者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和蛋白增高时, 腹腔端管周围可能出现炎性水肿, 被大网膜包裹, 腹膜炎、腹水等现象;也有腹腔端分流管造成腹腔脏器损伤, 如肠穿孔、横膈穿孔、阴道穿孔的报道, 其临床表现为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腹部情况, 出现症状时给予处理, 经对症处理不减轻而加重时应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有其他情况存在。

分流装置功能障碍。高压力性脑积水术后脑室多在1周内开始缩小, 若仍进行性增大, 即提示分流管故障。在正常颅压的脑积水患者, 应做腰椎穿刺测压, 观察其压力与分流阀设定压力是否一致来判断分流管功能状态。由于头部的两侧扭转运动, 对分流管产生牵拉作用, 可使腹腔端自泵头处脱离或断裂, 出现皮下积液, 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在术后护理时, 嘱患者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常与患者交流, 以观察有无精神异常变化, 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4 术后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气吸入, 氧流量为2~4 L/min.清醒患者鼓励咳嗽, 昏迷患者定时吸痰,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吸入性肺炎, 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分流管通畅:血压稳定的患者抬高床头15°~30°, 以利头部静脉回流, 减轻颅内静脉淤血, 每天定时挤压分流管按压阀门1~2次, 以保持分流管通畅。切口护理: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 切口敷料浸湿及时更换敷料, 适当给以抗生素预防感染。进行分流手术时, 由于分流管及分流泵将皮肤隆起, 皮肤较容易受损, 发生坏死。部分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有痴呆、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常会搔抓切口, 污染敷料。脑室腹腔引流术的患者, 分流管皮下途径较长, 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概率, 若皮下隧道过浅, 导管长期与表皮摩擦压迫, 可使皮肤感染坏死及缝线脱落, 导管脱出腹腔暴露于皮外。局部感染会导致蜂窝织炎等颅内感染, 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脑室腹腔分流术应严格无菌操作, 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 严密观察和护理, 预防切口感染。术后定时测T、P、R、BP, 观察腹痛、腹膜刺激征以及肠鸣音、排便排气等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定时给患者更换体位, 避免长时间压迫手术部位而出现并发症;发现敷料污染脱落后及时消毒更换;若发现切口红肿、压痛等感染症状时, 及时报告医生, 一旦发现感染, 应立即去除病因, 如拔除分流管, 严重者可做外引流, 应用抗菌溶液冲洗, 皮肤伤口感染可做术后修补或湿敷。

5 出院指导

由于患者终生带管, 出院前教会患者挤压引流管按压阀门的方法, 即缓慢压下阀门后迅速放开, 以保持分流管通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保护切口及避免分流管区受压和过度扭动, 以免拉断拉脱分流管, 半年内不能做过重的体力劳动和运动。告知患者如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即按压阀门促进脑脊液分流, 如按此处理后症状未缓解应及时来院就诊。

脑室分流 第2篇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积水;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92-02

脑积水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循环受阻而引起脑脊液在脑室系统积聚,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该病的常见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手术的复杂性,手术过程中配合以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1-2]。本文旨在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特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86例脑积水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86例脑积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名,试验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岁-30岁,平均年龄(19.24±5.23)岁,有1名患者选择普通引流管,4例为抗虹吸式分流管,另外38例为可调压式分流管;对照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岁-29岁,平均年龄(18.74±5.64)歲,有1名患者选择普通引流管,5例为抗虹吸式分流管,另外37例为可调压式分流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引流管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常规口头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遵医用药等等;试验组患者术前心理护理、饮食干预、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等综合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担心病情是否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及今后的运动和生活造成影响,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客观的为患者介绍手术和病情相关知识,通过列举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2)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体质状况为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等类型,加强患者的营养供给,注意便秘的预防;同时要注意掌握患者的主观感受情况,及时了解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手术前按照规范做好术前检查、备皮、急救药物等准备;(3)术后病情观察,手术及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等生命体征监测,如果患者为儿童表现为哭闹,则要及时查明哭闹的原因,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要密切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及时给予降温或保暖处理;严格按照规范安排患者进食流质食物,并逐渐转化到半流质食物及普食,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吸氧或雾化吸入处理;(4)体位护理,患者完成手术后应保持平卧或者侧卧,可逐渐将床头抬高,帮助引流,术后三天内避免突然站立或者坐起;(5)并发症预防,术后需要定期检查导管,观察切口恢复情况,了解患者的腹部情况,防止导管阻塞、感染、颅内出血、腹部并发症发生。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56%,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虽然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由于患者自我护理不当、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很容易导致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恢复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等意外情况,尤其是小儿患者依从性差,很容易出现导管脱落等意外情况,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3-5]。因此,在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86例脑积水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6%(P<0.05)。由此表明,对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脑积水患者采用术前心理护理、饮食干预、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等综合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利群,张林珍.51例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04:377-378.

[2]陈蝶,陈兰,罗小坚.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11,05:750-751.

[3]徐赛华.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6:97-98.

[4]顾兴忠.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9:4471-4472.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病人的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58 例病人, 男30 例, 女28例;年龄10岁~71 岁, 平均38 岁;脑积水类型:梗阻性32例, 交通性26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尿失禁、双下肢无力等症状, 其中尿失禁3例, 双下肢无力症状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 其中腹胀4例, 硬膜下积液1例, 颅内感染1例。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所有病人无一例发生分流管堵塞、颅内感染及消化道症状, 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病人手术前均有紧张、恐惧、焦虑心理, 故做好心理护理很重要。术前与病人沟通时主要是倾听, 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及需要, 针对性进行心理指导。给病人介绍手术方法、步骤及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 让病人与成功病例交流, 以消除其顾虑, 保持稳定的情绪、充足的睡眠, 从而提高手术耐受力。

2.1.2 一般护理

定时观察病人意识、瞳孔、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变化, 并及时记录。病人出现头痛、呕吐时观察并记录呕吐特点、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 防止呕吐物的误吸并及时告知主管医生。禁食至肠鸣音恢复后可进流食, 早期不宜进产气食物, 可先进流食, 如果病人无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可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至普食。

2.2 术后护理

①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②注意观测病人体温变化, 若体温>38.5 ℃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同时应观察病人面色、脉搏、呼吸及出汗情况, 防止发生虚脱。③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病人吸氧, 氧流量为2 L/min~4 L/min。对清醒病人应鼓励其咳嗽, 给昏迷病人定时吸痰,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④保持分流管通畅, 抬高床头15°~30°, 以利头部静脉回流, 减轻颅内静脉淤血。⑤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敷料是否干燥。⑥给病人留置尿管, 防止尿管挤压、扭曲、脱落, 定时更换尿管。⑦每隔2 h给病人翻身1次,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保持皮肤清洁, 每天床上擦浴1次, 以预防压疮发生。⑧病人肛门排气后方可进流食, 早期不应进食易产气食物, 如牛奶、大豆、饼干等, 必要时腹部湿热敷以刺激胃肠蠕动。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3.1 感染

感染是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 也是分流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发生率为5%~12%[1]。一般认为是术野皮肤感染或细菌穿过肠壁污染分流管导致颅内逆行性感染。脑室-腹腔分流术切口多、皮下隧道长, 各种感染机会多, 故术前应做好头颈部、胸部、腹部皮肤准备, 术后观察切口的渗血、渗液情况,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随时更换污染敷料。注意体温的变化。若体温持续升高, 应及时做腰椎穿刺及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等检查。

2.3.2 分流管堵塞

密切观察病人术后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有无减轻及消除。间断按压分流泵可减少堵管的发生, 一旦堵管后反复按压分流泵可使分流管再通[2], 同时嘱病人变换体位, 使分流管随肠蠕动自由伸直, 防止折管堵塞。

2.3.3 分流过度

应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头晕、恶心等过度分流的低颅压症状。若有, 嘱病人不要坐起、下床并及时告知主管医生。其原因主要是分流泵压力过低, 分流后颅内压明显下降, 使皮质桥静脉断裂出血形成硬膜下积血。

2.3.4 腹膜刺激征

分流术后病人早期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或食欲下降等症状[3], 一般1 周左右消失。若腹腔端分流管穿破腹腔器官, 可造成肠穿孔, 表现为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症状, 因此分流术后密切观察病人腹部情况, 发现症状及时处理。

3 小结

脑室分流术是治疗各种脑积水的主要手段, 其中脑室-腹腔分流术又因其操作简便、分流效果确切而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但其仍存在一定并发症和失败率[4]。据报道, 脑室-腹腔分流的再手术率高达28%~58%[5]。本研究对58 例脑积水病人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并给予积极的护理, 均获得临床痊愈。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准备,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积极给予有效的护理, 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摘要:对58例脑积水病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准备,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积极给予有效的护理, 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所有病人无一例发生分流管堵塞、颅内感染及消化道症状, 均痊愈出院。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刘玉光, 朱树于, 张庆林.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J].中华外科杂志, 1995, 33 (7) :439-440.

[2]王俊林.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观察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09, 39 (7) :64-65.

[3]林伟真.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2) :270-271.

[4]崔银心, 陈静.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术后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10B) :2732-2733.

脑室分流 第4篇

【关键词】 颅脑外伤后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78-02

脑挫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常见,大量的血性脑脊液对脑膜将产生强烈的刺激,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软脑膜及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甚至堵塞蛛网膜绒毛,从而导致脑脊液循环及吸收障碍,导致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且脑室系统也随着扩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将日趋恶化,伤后数小时至2周内发生者为急性脑积水,伤后3周乃至半年甚至一年始发病者为慢性脑积水[1]。我院40例颅脑损伤后慢性脑积水的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现将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6~72岁,平均年龄32.5岁。其中车祸伤18例,钝器伤14例,高处坠落伤8例。伤后至发病时间为三个月至半年。

1.2 临床表现 本组所有病人表现为痴呆、走路不稳,反应迟钝及行为异常,情感自控力下降,偶有大小便失禁,癫痫发作。

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人均行颅脑CT及MRI检查,CT扫描可见脑室系统扩大,尤其以侧脑室前角为著,侧脑室周围特别是额角部有明显的间质性水肿带,脑室扩大的程度甚于脑池的扩大,脑回无萎缩的表现,脑沟不加宽,MRI检查示首先侧脑室前角扩张虽与CT所见相同,但更为明确及清晰,侧脑室前角的扩张及脑室周围的间质性水肿带,可于T2加权像上显示出明显的高信号,于冠状位可以测出两侧脑室顶之间的夹角小于120度,于矢状面上可看到第三脑室呈球形扩大,室隐窝和漏斗隐窝变浅、变钝。

1.4 鉴别诊断 颅脑损伤后慢性脑积水应与脑萎缩相鉴别,后者特点是侧脑室普遍扩大,脑沟增宽,无脑室周围的透亮水肿区,且冠状面MRI检查两侧脑室顶之间夹角大于140度,第三脑室前后壁、漏斗隐窝、视隐窝无明显变形[2]。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全部患者均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于颅内压高于140mmH2O者选用中压管,超过220mmH2O者选用高压管,颅内压低于140mmH2O者选用低压管,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选用低压管。术后良好28例,中残8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2例,无手术直接死亡,手术后因肺内感染死亡1例。

3 讨论

外伤性脑积水的治疗,无论颅内高压脑积水还是正常颅内压脑积水都应采用单向阀门分流管行分流术,但有时急性脑积水的病人,如果在外伤后早期行颅内压监测,并及时排出血性脑脊液也有可能减少后期脑积水发生率,无论如何在疑有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即应早作诊断,尽快行分流术,以缓解由于脑积水引起的进行性脑萎缩[3],植入分流装置的方法分为脑室-腹腔分流术及脑室-心房分流术,但后者不适于分流脑脊液中空气、挫碎组织及凝血块,因此临床多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式简单,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其中以分流管堵塞较多见,其次为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导致住院日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我们的临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术中注意事项为: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术,头、颈部、胸腹部消毒彻底;不要尽早打开分流管套件;接触分流管前更换新手套,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分流装置,分流装置植入体内前减少暴露。术后分流管堵塞,是分流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可分为脑室端梗阻、腹腔端梗阻及分流阀梗阻。腹腔段堵塞最常见表现为挤压分流阀不能排空;脑室端堵塞最常见表现为挤压分流阀不能再充盈。腹腔端堵塞原因大多为大网膜包裹,部分形成囊肿,超声检查可以确诊,除儿童生长发育原因,需要留置较长腹腔段,成人不宜留置过长,过长易导致分流管在腹腔内盘曲、包裹,最好置于肝膈间隙或者置于下腹部、盆腔,必要时可使用腹腔镜调整分流管位置。术中注意于侧脑室三角区或者枕角内植入分流管时,避免分流管与脉络丛粘连,使分流管尽量深入至侧脑室前角,脑室内分流管留置过短可导致分流管于脑室内脱出,留置过长导致刺破脑室壁。术后脑室回缩,分流管扭曲,额角变窄,夹闭分流管孔道,导致梗阻发生。目前部分学者采用额角穿刺将分流管植入额角。脑室端梗阻后尽量采用更换新的脑室端分流管,术后观察患者皮下隧道有无感染发生,及观察患者体温情况及脑脊液化验检查,发现感染立即给予相应处置。术后一旦感染,因分流管存在,保守治疗多难以控制,特别是发生颅内感染时,病情较重,应尽早拔出全部分流装置,采取抗感染治疗,颅内感染时可鞘内注射抗生素,直至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全身感染控制后给予二次分流术。与早期感染不同,晚期感染(1个月或者9个月或者1年)分流术后感染往往与患者的抵抗力,皮肤破溃分流管外漏及腹腔逆行性感染等有关,大多数病例的病原不清,并且与先前的手术无关,病原检查发现致病菌多与腹膜炎症、阑尾疾病密切相关,通过血源性、逆行性感染、直接感染等各种途径引起的分流系统和颅内感染,应尽早拔出分流管,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腰穿放液。伴有颅内感染可加用鞘内注射,待感染控制后再次分流手术。小儿以及年老患者主要是分流管和分流泵外露,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营养不良、头皮薄,局部瘙痒抓破感染破溃有关,对该类患者除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外,手术操作时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使用通条做皮下隧道时避免过浅;将分流泵置入已经游离的U型皮瓣下,避免直接置于切口下方,减少因挤压帽盒、局部压迫所致的切口裂开,再次手术置管,分流过度或者不足。分流术后可出现硬膜外、下血肿、积液、低颅压综合征或者裂隙脑室综合征,应根据脑压情况选择合适分流管。行颅骨减压窗的外伤患者可首选可调压分流管,或者选用低压抗虹吸,分流不足会造成脑室仍扩大,临床症状不缓解,需二次手术,采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可显著减少分流过度或者不足,但是价格昂贵。

尽管脑室-腹腔分流术仍存在各种并发症,但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简单,疗效明确,仍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只要提高手术水平,严格手术操作规程,选择合适的分流装置,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并发症。在出现并发症时引起足够重视,及时治疗,将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5-377.

[2]余定庸,唐文国,罗红国,等.脑室内出血外引流治疗初步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6:947.

脑室分流 第5篇

关键词:颅骨修补,脑室-腹腔分流,颅骨外伤,脑积水,同期手术

重症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易并发脑积水,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早期进行,可降低二期颅骨修补的难度和风险,防止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得到了临床广泛认可[1]。本研究探讨同期进行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近年收治的颅骨外伤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8~62岁,平均34.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4例,坠落伤4例,重物击伤6例,锐物击伤2例,跌伤2例,其他原因致伤2例。14例为开放性颅脑损伤,36例为中、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均已于早期行去骨瓣减压术。颅骨缺损时间为小于3个月为20例,3~6个月l7例,7~l2个月10例,超过1年以上3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者23例,运动及意识障碍者27例。入院时GCS 9~l2分7例,6~8分33例,3~5分10例。腰椎穿刺内压为20~30cm H2O (1cm H2O=0.098 k Pa)者18例,10~18cm H2O者32例。CT检查提示脑室系统扩大,尤其以侧脑室前角显著扩大;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15例,并弥漫性脑肿胀18例,并额颞部硬膜下血肿17例。本组患者均由进行开颅减压,同时血肿清除术,单侧与双侧减压分别为42例及8例。患者诊断明确且无颅内感染及发热。无明显功能不全表现。

1.2 方法

1.2.1 材料

颅骨修补材料为金属钛合金网,钛钉配套螺丝钉等。V-P分流管采用进口抗虹吸中压分流管,根据颅内压进行选择。

1.2.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选择穿刺点钻孔,一般为骨窗对侧额部,穿刺针穿刺侧脑室前角。双侧减压者穿刺非优势半球的侧脑室前角。将钛网引出分流管部位剪一小孔,修整边缘,覆盖颞肌或筋膜,穿出分流管并隔垫明胶海绵。降低颅内压,行V-P分流术,引出脑积液,放出部分脑脊液,将脑膨出部分复位。再沿原手术切口行常规钛网颅骨修补术。安放钛网时注意不损伤引流管,同时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

1.2.3 疗效标准[2]

术后1个月,进行影像学复查,依据临床征状进行疗效评估,3~6个月后,进行哥拉期哥评分,将预后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状态,即持续昏迷时间超过3个月者和死亡。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术后1个月复查MRI或CT,室管膜下水肿均消失或显著改善,基本恢复正常大小者10例(24.0%),不同程度的脑室缩小者31例(76.0%)。哥拉期哥昏迷评分(GCS)评定,有44例(88.0%)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表现为语言功能、认知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肌张力下降;无明显变化6例(12.0%),为深昏迷,为无效。恢复良好32例(64.0%),中残12例(24.0%),重残或植物生存6例(12.0%);未发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4例,给予抗生素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感染控制,置入材料没有取出。并发皮下积液2例,加压包扎与抽液穿刺处理痊愈;并发分流管堵塞1例,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经更换分流管后痊愈。

3 讨论

随着颅脑损伤外伤大骨瓣减压的应用和规范救治实施,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成功率显著增加,但同时颅骨缺损、脑膨出、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3]。外伤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较高,包括交通性和梗阻性两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4,5]。传统的方法认为对于此病特别是脑室面积较小的患者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先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待3-6月后视患者情况再行颅骨修补术,但早期进行分流术后,患者局部脑组织出现塌陷,加重脑移位,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而且颅脑损伤后,3个月内进行恢复期为最佳时期,所以此种方法患者常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颅脑损伤后行同期颅骨修补与脑室腹腔分流,对于颅脑外伤和术后慢性脑积水具有协同效应,可最大程度恢复颅腔的完整性,避免分流术后脑室变形及脑组织移位,使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及吸收进行良性循环;同时恢复正常的颅内压,避免因脑压失衡导致的脑组织移位,骨窗处严重凹陷,而影响手术修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继发性脑损伤;减少手术及麻醉风险,减轻经济负担,以及分期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心理负担。近年专家认为需要采取颅骨修复与分流手术同时进行,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及减少患者致死率,且患者的意识、神经功能及预后有明显影响[6,7]。

同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以降低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平。在手术时,严格手脑脊液不可放出过多,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引起的脑组织塌陷及颅内积气,导血管或桥静脉破裂加重血肿,因此术中需加强脑室颅内压监测,分流管的压力需适中,以避免引流不畅或过度。术中分离层次适中,严密止血,术中可将硬膜悬吊于修补物上,防止残留硬膜外血肿或硬膜外积液死腔。术后皮下放置负压球,弹力帽加压包扎,减少皮下积液。同时要注意手术时间较长,加之异物置入,较易感染,因此需与术前、术中、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中使用抗生素,术前调节正常各项生理指标。

参考文献

[1]闫寒.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治疗颅骨缺损并脑积水3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2) :77-78.

[2]郭芳, 周锋, 王亚东.同期颅骨修补和脑室一腹腔分流治疗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12) :55.

[3]Aarabi B, Hesdorffer DC, Ahn ES, et a1.Outcome following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malignant swelling due to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urg, 2006, 104 (4) :469-479.

[4]Poca MA, Sahuquillo J, Matar6M, et a1.Ventricular enlargement after moderate or severe head injury:a frequent and neglected problem[J].J Neurotrauma, 2005, 22 (11) :1303-1310.

[5]张世忠, 邹志浩, 徐如祥, 等.颅脑外伤后同期行脑室一腹膜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术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1 (4) :494-496.

[6]Denes Z.Rehabilitation results of person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Orv Hetil, 2005, 20 (47) :2403-2406.

脑室分流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3至12岁,平均7.3岁。其中梗阻性脑积水6例,交通性脑积水16例,均经CT或MRI检查所证实。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头颅异常增大17例,肢体无力10例,头痛8例,恶心、呕吐7例,步态不稳4例,智力发育迟缓4例,视力障碍1例。

1.3 病因分析

根据病史及CT或MR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分析。

1.4 治疗方法

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取左或右耳轮向上(4~5)cm,向后(4~5)cm小弧形切口,脑室端置管深度(4~6)cm,分流泵埋于耳后帽状腱膜下,分流管腹腔端于剑突下经腹正中切口送入腹腔,置入约(30~50)cm。

1.5 疗效分析

术后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分为好转、无变化及加重三类。好转为临床表现好转,影像学检查扩张脑室较术前缩小,无改善为临床表现及脑室大小均无变化。加重为颅内压进行性升高或生长发育进一步落后[2]。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22例脑积水病因中原因不明12例,颅脑损伤3例(其中产伤2例,摔伤1例),颅内感染史3例,脑肿瘤2例,脑肿瘤术后1例缺血缺氧后1例。

2.2 治疗效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通过术后CT检查对脑室大小的测量分析及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与术前比较分析,随访3个月~10年,19例好转,2例因分流管梗阻无改善,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血肿后症状好转,无脑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无加重病例。

3 讨论

脑积水是指脑积水在颅内增多,引起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异常扩大为特征的病理状态,本文22例均为脑室扩大病例,脑室内脑脊液积聚过多发生颅高压导致大脑变薄,多影响患儿智力和身体发育。与成人脑积水相比,儿童脑积水有自身特点[3],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与成人均有明显不同。儿童脑积水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由于目前检查技术的提高,先天性脑积水的发病率较前升高,达(3~5)‰,先天发育异常为主要病因,可见于畸形、蛛网膜颗粒缺损、大脑导水管阻塞或狭窄及血管畸形等[4],由于本院检查手段的限制有12例原因不明,无产伤,外伤,感染,肿瘤表现,本文把其归于先天性脑积水之列,占总数的54.5%。后天获得性脑积水可有颅内感染、出血、颅内肿瘤、外伤等所致。本文中颅脑损伤3例(其中产伤2例,摔伤1例),颅内感染史3例,脑肿瘤2例,脑肿瘤术后1例,还有1例生产时有窒息、脑缺氧史,无其他病史,2岁时发现脑积水,因为目前尚无脑缺氧导致脑积水的报道,所以不能完全肯定为先天性或后天性。针对儿童后天获得性脑积水的病因,当儿童有这些发病危险因素时要注意有无脑积水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患儿脑功能的恢复[5]。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目前治疗各种类型脑积水最常用的方法,它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优点。故本组均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效果满意。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手术前行腰穿测压,选择合适压力分流管。(2)打皮下隧道时不能过薄,应力求一次性全程通过,可以减少术后在分流管通过的通路上局部皮肤反应及破溃[6]。(3)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保证防止分流管通畅,防止脑组织、凝血块进入分流管内及分流管置入脑实质内。(4)放脑室端管时避免脑脊液放液过多过快释放。(5)腹腔端分流管应保留足够的长度,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我们根据患儿年龄和身高保留腹腔端分流管(30~50)cm,腹膜切口处分流管不固定,使分流管随儿童生长发育而自动调节。(6)术中严密缝合皮下层及切口,预防切口裂开。(7)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7]。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为分流管梗阻、感染、硬膜下血肿,过度分流。本组有2例发生分流管梗阻,1例为脑室端被脑组织阻塞,1例为腹腔端被大网膜包裹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好转。预防梗阻的发生首先要在术中避免脑组织、凝血块进入分流管内,特别是分流泵内,一旦血块进入分流泵,一定要冲洗,把血块完全冲出分流泵。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致死亡[8]。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分流管质量的改进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感染发生率已明显下降,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保证了本组无感染病例。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是由于术中脑脊液释放过多,过快或术后分流过度,脑室内压力急剧下降,脑室萎缩,皮层塌陷,皮层与硬膜连接血管断裂所引起。本组有1例术后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血肿后症状好转[9]。

儿童脑积水经及时治疗后其神经功能可逐步恢复,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可达到与正常儿童相同的智力和生长发育[5]。儿童大脑尚在发育过程中,脑积水术后大脑组织随着脑室内积水的减少和脑压的降低可继续正常发育,凡已确诊且有手术指征的儿童脑积水均应尽早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1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脑积水的病因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诊治的22例儿童脑积水根据病史及CT或MR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分析,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22例脑积水病因中原因不明12例,颅脑损伤3例(其中产伤2例,摔伤1例),颅内感染史3例,脑肿瘤2例,脑肿瘤术后1例,缺血缺氧后1例;术后随访3个月10年,19例好转,2例因分流管梗阻无改善,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血肿后症状好转,无脑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脑积水先天性因素多见,产伤和缺氧也占较大比例,颅内感染和先天性脑肿瘤也是导致儿童脑积水的重要因素。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脑积水,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儿童,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参考文献

任建伟.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脑积水临床观察.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6):613~614

韩刚,林志雄,何理盛.儿童脑积水外科治疗的新进展.医学综述,2010;16(8):1218~1220

陈孝平.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5

杨志国,王贤书,程征海,等.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功能恢复的研究.河北医学,2008;30(4):464~466

Carrau R L,Snyderman C H,Kassam A B.The management of cerebrospinalfluid leaks in patients at risk for high-pressure hydrocephalus.Laryngoscope,2005;115(2):205~212

高明,李振江,段国庆,等.结核性脑膜炎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11例治疗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99~100

尹旭,邓素梅,周青.晚孕期二次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14例分析.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2):142~143

喻厚丰,查晓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分析.中外医疗,2012;6:28

王星,蔡洪,徐建国.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江西医药,2009;44(1):20~21

脑室分流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患者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龄10~70岁, 病程5个月~4年, 所有的患者入院后通过CT及磁共振 (MRI) 检查确诊, 其中先天性脑积水12例, 外伤性脑积水28例, 高血压脑出血后脑积水10例, 脑室出血后脑积水15例。

1.2 入院时表现

所有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 其中有15例伴有走路不稳现象, 32例出现痴呆、智力障碍, 5例尿失禁, 5例记忆力下降, 1例嗜睡。

1.3 影像检查表现

通过CT及MRI检查可见颅腔增大, 颅骨变薄, 额角指数 (脑室双侧额角最大宽度与该层面颅内最大横径之比) 在30%以上, 且呈脑积水改变。

1.4 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 患者去仰卧位, 头偏向左侧, 采用枕角穿刺, 后将分流管的脑室端, 按脑针的方向和深度插入脑室, 再将单向阀门固定在骨孔稍下方。然后经头皮帽状腱膜下层自耳后直至颈侧皮下作一隧道, 并将分流管的腹腔端导入与阀门出口相接, 随即缝合头皮切口。分流管远端继续经颈部、胸部皮下潜行至右下腹, 做麦氏切口, 剪开腹膜后用环钳将分流管末端置入腹腔内, 并骨折于盆腔, 术毕如常缝合腹壁切口及分段皮肤切口。

1.5 疗效标准

参考有关文献[2], 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头颅恢复至正常范围, 且静止不再发展。颅缝闭合, 囟门闭合或张力不高, 无头皮静脉怒张, 智力发育好, 四肢活动正常, X线片或CT检查提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头颅缩小, 前囟平坦, 头皮静脉隐现, 颅缝变窄, 智力尚可, 四肢功能有所恢复。X线摄片或CT检查提示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65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 治愈22例, 有效37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90.77%。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有6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分流管阻塞3例, 感染2例, 发热3例, 皮下积液1例, 癫痫1例, 未有死亡病例。

3 讨论

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脑重量虽只占全身重量的2%, 但其血液占全身血循环的15%, 脑氧耗量成人为全身耗氧量的20%, 儿童达40%。同时脑组织又是一个丰液体器官, 水分占80%, 一旦水、电解质在脑组织中病理蓄积即造成脑积水, 直接危害生命中枢,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3.1 脑积水发病原因分析

实质上脑积水不是一种病, 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病理结果, 导致其发病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 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导致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可由先天畸形导致, 如在孕期父母接触化学物品、放射线、服用某些药品、胎位异常、羊水过多等。感染也是导致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 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室炎等, 由于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孔道, 致使脑强组织粘连而发生脑积水。颅内出血也可引发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 在脑部受到外伤时, 可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蛛网膜粘连, 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积水[3]; (2) 脑脊液分泌过多。若患者侧脑室脉络丛增生, 分泌旺盛, 便可引起脑室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功能紊乱, 从而发生脑积水; (3) 脑脊液吸收障碍。常见于胎儿期脑膜炎等所致脑脊液吸收障碍而发生脑积水。

3.2 脑积水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 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失去平衡, 是脑积水形成的原因之一, 因此脑积水对脑脊液的形成和吸收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4]。有研究表明, 当颅内压为高于2.4k Pa, 且持续升高时, 脑脊液形成量会逐渐减少, 同时因会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导致脑脊液的吸收障碍。脑积水形成之后, 还会引起脑组织继发性改变, 具体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张, 室管膜细胞的侧突肿大、伸长, 随着脑室壁的进一步受牵拉, 室管膜逐渐消失, 脑室周围呈星形细胞化或胶质疤痕形成, 最终引起白质水肿。此外, 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可使双侧横窦受压, 使注入两侧颈内静脉的血流受阻, 因而可出现代偿性颈外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增加, 继发头皮静脉怒张。由于以上的影响, 发生脑积水后, 常会出现智力、行动障碍, 尿失禁等现象, 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健康。

3.3 脑积水的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目前治疗脑积水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具有创伤小, 手术方法多样, 操作简单、快速以及效果立竿见影等优点, 被临床广为应用。本组结果显示, 此种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7%, 再次证明此种方法的有效性。虽然此种手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及材料方法均有改进, 但其术后并发症仍比较多, 因此笔者建议, 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我们的经验是以下情况可选择此种手术治疗: (1) 保守治疗无效者; (2) 颅内压持续增高且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3) 长时间昏迷不醒者; (4) 脑室增大, 有戴帽现象明显者; (5) 双侧颞角宽度>2cm, 外侧裂、大脑纵裂和脑沟消失等。对于脑室的穿刺点, 有3种, 即额角穿刺、枕角穿刺、侧脑室三角区穿刺, 我们采用是的枕角穿刺。此种穿刺方法可有效预防误穿到对侧脑组织内或被侧脑室三角区内丰富的脉络丛组织包绕而堵塞, 或由于分流术后脑室腔变小而使分流管末端误入同侧或对侧脑组织内而引起堵塞[5]。同时也有学者证实, 此种穿刺方法可使分流管脑室端堵塞的发生率减低14%~58%, 本组仅有3例出现此种情况,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此种方法以减少堵塞率。

值得注意的是, 此类手术技术虽然得到一定的改进, 但术后仍可见一定的并发症, 而对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对于分流管的阻塞, 除采用以上穿刺点外, 还必须确保穿刺一次性成功, 以减少因多次穿刺所致脑组织损伤产生的碎块阻塞, 同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动作要轻柔。感染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约为20%, 因感染致死率高达18%, 本组有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能够降低如此低, 与手术者的技术、谨慎的态度、恰当的处理分不开。因此笔者建议, 在手术前后都需做好每个细节, 将可能存在的隐患“扼杀”于摇篮中,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51-139.

[2]陈少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49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3) :83.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5:1071-1091.

[4]唐健, 邓锐.脑积水所致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现状.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 10 (4) :104-105.

脑室分流 第8篇

关键词: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

脑积水多由脉络丛脑脊液产生过多、脑脊液吸收障碍或脑积液循环受阻引发的脑脊液吸收、分泌及循环障碍导致[1]。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侧脑室心房分流术、侧脑室脑池分流术是临床治疗脑积水的主要分流方案,其中,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临床最常用方案,治疗效果确切[2]。但文献报道,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儿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在40%以上,是导致患儿术后残疾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3]。为明确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对我院2011年—2014年收治的118例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脑积水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随访时间达到3年的118例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脑积水[4]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18例患儿中,男67例,女51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3.65±1.83)岁,病因:先天性脑积水71例,其他原因所致脑积水47例,临床表现:颅围增大80例,落日征37例,头皮静脉怒张25例,四肢肌张力增高7例,其他(颅压增高、头痛、呕吐、乳头水肿等)42例。

1.2 研究方法

1.2.1随访及并发症判定

患儿随访期间定期进行头颅CT复查,观察其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流术后并发症判断标准[5]:感染:分流术后出现发热、呕吐、进食困难、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分流管走行部位红斑、切口感染开裂等[6];分流管梗阻: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易激惹、颅神经麻痹等临床症状、体征,严重者可出现共济失调;过度分流:头颅CT复查可见慢性硬膜下积液或血肿,部分患儿可合并头痛、头晕、偏身运动障碍、癫痫等症状[7];分流管功能障碍:综合患儿症状、体征、脑脊液、病原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1.2.2分析方法

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并参照文献引入分流管生存率概念[8],分流管生存率=随访至某时间点未发生并发症患儿例数/初始病例数×100%,主要反映分流术后并发症对分流管功能的影响。而后按照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其年龄、病因、分流泵类型、术后体位、脑积水分类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及原因,探讨防治对策。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分流管生存率

118例患儿共接受脑室-腹腔分流135次,共出现并发症35例,发生率29.7%,感染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过度分流多发生于术后4个月~术后1年,分流管梗阻多发生于术后1年~术后3年,不同类型并发症的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注:与感染比较,*P<0.05;与过度分流比较,#P<0.05

患儿分流术后3个月内分流管生存率下降速率为4.2%/月,随着时间延长,患儿分流管生存率下降速率逐渐减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分流管生存率下降速率为0.8%/月。见表2。

(n/%)

注:与术后3个月内比较,*P<0.05;与术后4个月~术后1年比较,#P<0.05

2.2 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年龄<3岁患儿感染发生率20.3%,显著高于年龄≥3岁患儿的4.1%,不同病因患儿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压、中压、可调压分流泵术后过度分流发生率为7.1%、7.2%、8.6%;重度及非重度脑积水过度分流发生率为7.4%、7.7%;术后体位频繁变化患儿过度分流发生率15.2%,显著高于术后体位未频繁变化患儿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感染是分流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本研究患儿感染发生率为11.9%,且年龄<3岁患儿感染发生率较高,考虑与<3岁患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而脑室-腹腔分流导致的异物持续刺激与皮下隧道引发的细菌移位易引起感染发生[9]。有报道,预防性抗菌药物可使脑积水患者分流术后感染发生风险降低50%以上[10],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分流术后感染的防治,首要措施应为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其次,可选用抗感染分流管替代普通分流管。需要注意的是,若患儿已出现感染症状,应参照Andreasen等[11]提出的建议,将感染的分流管拔除,并实施脑室外引流。

通过对不同分流泵类型、术后体位、脑积水分类的比较发现,术后体位的频繁变化是导致患儿过度分流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主要由于患儿分流术后由卧位转变为直立位时,分流管脑室端与腹腔端可出现明显压力差,这一压力差导致分流流量迅速上升,而后呈现缓慢下降状态,即“虹吸效应”,上述过程可进一步导致低颅压症状、桥静脉撕裂甚至裂隙脑室综合征发生[12,13,14]。因此,分流术后可使用抗虹吸装置,在颅内压出现变化时,及时于浅表皮肤处接受大气压力,关闭或闭塞管腔,减少脑流速[15]。

本研究结果示,分流管梗阻最常发生于术后1年~术后3年,考虑于脑组织碎块、血凝块、脉络丛组织、脑积液内细胞及组织团块的长期聚积有关。Phan等[16]指出,分流管放置不当也会增加分流管梗阻风险,甚至导致分流失败。故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严格保证分流管置于目标位置,并教育患儿及家属按压阀门的正确方法,每天按压阀门2~3次,防止碎裂的脑组织、沉渣、血凝块等物质对分流管造成阻塞。有学者建议可在腹腔镜辅助下放置分流管、观察分流效果、调整分流策略[17]。

分流管功能障碍可导致分流不足,其发生原因与分流压力选择不当有关[18]。建议选择可调压分流泵,并根据患儿个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分流压力,以避免再次分流手术。

脑室分流 第9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2例, 女10例, 男女之比为2.2 ∶ 1, 年龄2个月~71岁, 平均3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 d~2年, 平均5个月。

1.2 积水原因

梗阻性脑积水17例, 其中先天性脑积水9例, 三脑室后部肿瘤5例, 松果体区肿瘤2例, 后颅窝肿瘤1例。交通性脑积水15例, 其中颅脑外伤及术后脑积水7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6例, 感染性脑积水2例。

1.3 临床表现:

本组儿童以头颅增大、前囟大而张力高、颅缝裂开、眼球下落、反应迟钝、抽搐、失明及斜视、下肢痉挛性瘫痪为主。成人以头痛、呕吐、痴呆、步态不稳、二便失禁、癫痫、行为异常及情感自制力减退为症状。

1.4 影象检查:

本组均行CT检查, CT除显示脑室扩大外, 幼儿可见到脑组织结构缺损、皮质变薄。MRI检查21例显示:双侧脑室对称或不对称性扩大, 三脑室及四脑室不同程度扩大, 脑室周围见间质水肿。

1.5 治疗方法

脑室-腹腔分流均采用美国MedtronicV-P分流管.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脑积水的类型选择适宜的分流装置,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除3例因左侧脑室扩大较显著而行左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外, 其余29例均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将分流管的脑室端置于侧脑室的额角, 骨孔处骨膜下固定分流管, 分流泵置于乳突后上方, 腹腔端经胸腹皮下隧道引至右上腹部后经腹直肌切口送入腹腔, 置入约50 cm, 成年人于腹腔端腹直肌前鞘良好固定, 幼儿不做腹直肌前鞘内固定。

2并发症

分流管堵塞16例, 其中脑室端7例, 腹腔端9例, 发生时间为术后2周~13个月, 平均6个月, 经再次手术调整通畅; 感染7例, 2例抗炎治疗控制, 5例拔出重新换侧置入;分流过度导致硬膜下积液及出血各2例, 裂隙状脑室1例;脱落腹腔3例, 1例开腹取出, 另2例无临床症状未处理;分流管自阴道脱出1例。其余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改善, 经CT复查脑室大小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

3讨论

脑积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通常伴有颅内压增高, 主要变化为脑室扩大。其病因在儿童多为先天性或炎性反应性所致, 而成人以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多见。

脑积水的治疗迄今为止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随着分流装置的设计和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手术技术的日趋熟练, V-P分流是目前神经外科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虽然操作简单, 但常易出现一些并发症, 如感染、出血、导管阻塞及异位等, 从而导致分流失败。

分流管堵塞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可分为近端 (脑室端) 和远端 (腹腔端) 堵塞两种。黄氏报告[1]引流管阻塞的发生率为37%, 本组发生率为14.4%, 发生原因:①V-P引流管脑室端被脉络摸包裹;②脑室端过长刺入脑室壁或对侧脑室;③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④脑室端被腹腔大网膜包裹。作者体会减少堵塞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术前脑脊液蛋白、细胞数应正常或接近正常;②尽量选择脑室额角穿刺, 长度应适宜, 一般4~5 cm即可;③应避免分流管损伤或扭曲;④分流管腹腔端可游离于腹腔, 打开腹腔时, 应避免损伤腹腔脏器及血液流入腹腔。我们常放于左下腹部, 腹腔游离约50 cm。

V-P分流术由于手术野较广, 患者病程较长或年龄小免疫功能低下, 发生感染机会较多。文献报告其发生率在2%~27%, 治疗效果差[2]。本组发生感染共7例, 发生时间为术后7 d~6个月。本组2例抗炎治疗控制者均为感染早期, 引流管未明显暴露, 另5例均为感染较重, 分流管暴露明显, 其中3例为患者智能减退出院后局部未注意保护所致, 均拔除分流管, 感染控制后更换侧别进行。为防止术后感染, 术中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重视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V-P分流术引起分流过度亦是常见并发症。本组早期出现分流过度导致硬膜下积液及出血各2例, 裂隙状脑室1例, 考虑与分流管压力选择有关。近年来除术前腰穿行颅内压测量外, 还在术中直接穿刺脑室检测脑室内压力, 然后根据颅内压高低选择不同压力的分流管。压力在75~110 mmH2O间选择高压管, 压力在40~76 mmH2O间选择中压管, 压力在10~40 mmH2O间选择低压管。近年来据此方法所选择的分流管无发生分流过度现象。我们使用低压管治疗5例正常压力性脑积水, 手术后临床症状及影象均明显改善。

V-P分流管腹腔脱落考虑为脑室端固定不良或腹腔大网膜粘连牵拉所致。1例开腹取出重新置入, 良好固定。另2例无临床症状未处理, 可能为脑积水发展稳定, 患者适应有关。分流管自阴道脱出1例, 为罕见并发症, 亦为固定不良有关。近年来笔者对成年人于颅骨孔处骨膜下固定可靠基础上, 腹腔端腹直肌前鞘也良好固定, 幼儿考虑到发育因素, 于颅骨孔处骨膜下固定及分流泵处固定, 未再发生分流管脱落现象。

相信随着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引流装置的改进以及手术方式及技巧的提高, V-P分流术的并发症将明显减少。故V-P分流术仍是目前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绳跃, 王开宇, 黄克清.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385

脑室分流范文

脑室分流范文(精选9篇)脑室分流 第1篇1 方法常规取右侧发际内、中线旁各2 cm的纵形切口, 颅骨钻孔, 电凝、十字切开硬脑膜, 穿刺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