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第1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进一步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顺序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录像、投影,并和语言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在理解一、二自然段时,通过谈、看、画、想、议等,先弄懂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叙述顺序,看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在教师引导下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三)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相互讨论交流。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教具准备
(一)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录像片及投影片。
(二)配有音乐的朗读课文的磁带。
(三)电视、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你见过大桥吗?说说自己见过的大桥的样子。(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板书课题后放录像)
(二)看图说话,了解大桥。
1.南京长江大桥怎么样?(十分雄伟壮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桥有什么不同?(铁路、公路两用桥,有正桥、引桥,桥非常大。)
2.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大桥结构特点。
(1)这幅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雄伟壮丽的南京大桥横跨在江面上)
(2)大桥有几个桥墩?(九个)桥墩怎么样?
(3)桥身给你什么感觉?
(4)桥面怎样?(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5)桥的两侧都有些什么?(引导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3.教师介绍。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正桥长1577米。大桥建成后,火车、汽车南来北往。南京长江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三)课文是怎样把这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描写下来的呢?
教师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
(四)按提纲,自学课文,教师有重点地检查指导。
(五)交流自学情况。
塑像:本课指雕成的人物群像。
顶端:最上面。
扶着:(动作演示)
滔滔江水:“滔滔”,形容大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水滚滚向前流去,就可以说江水滔滔。“滔”,右上是“”,下边是“臼”。
浩浩荡荡:水面广大的样子。
天堑变通途:堑,壕沟。长江就像“天堑”,阻隔了两岸交通。通途,大道。架起了长江大桥,大桥就成为通畅的道路,可以人来车往。
(六)布置作业。
1.读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字词,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呢?(板书:远看、近看、想)
(三)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学生自学。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理解第4句。
①波浪滚滚是什么意思?
②在波浪滚滚的江水中桥墩怎样?
④这句话是写波浪还是写桥墩?为什么?
⑤教师总结:这一句是用桥墩的巨大和稳固来显示长江大桥的壮丽的。
⑥指导朗读第4句。
(2)理解第5句。
③教师小结:这句把大桥比作钢铁巨龙,就具体地写出了大桥又宽又长,十分壮丽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这句话。
(3)理解6、7两句。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两句,看一看大桥的桥面分几层?
②结合看图想想,大桥的上下两层各怎么样?
(从画面上看,桥面铺着双轨,两列火车能同时对开,可以体会到桥面很宽阔,公路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知道桥上特别宽阔)
③联系“穿梭”这个词语谈得更具体些。(“穿梭”指织布的梭子穿来穿去,来回活动,“穿梭似的”是形容来来往往的人、车辆特别多,说明桥面特别宽阔)(板书:宽阔)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6)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投影,边听录音,体会大桥的壮丽。
(9)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0)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1)正桥连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2)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课文,看画面思考讨论:
3.如果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一句话中的“像等候检阅的队伍”去掉,看意思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更具体、更形象)
7.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后思考讨论:
1.“滔滔”、“浩浩荡荡”各是什么意思?第一句话是什么?
3.“天堑”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天堑指长江。)
指名说,然后齐读: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板书)
5.理解句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座横空高架的大桥跨越长江南北两岸,自古以来的天险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道。)
6.看录像,边看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自古以来长江天险没有人能够征服,新中国成立以后,伟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它战胜了,你觉得中国人民怎样?(真了不起,真伟大,真令人佩服。)我们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而感到自豪。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第2篇
一、教材解读
本节教材是河流与湖泊一章的第三节,课程内容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教材首先对长江的起源、总长度、流经省份等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使学生们可以从地理空间概念上整体把握长江的概况。
本节教材附有地图、图片、图表、遥感卫星图等,旨在说明长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社会经济航运价值。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以上辅助信息,围绕长江“第一大河”和独一无二的“黄金水道”两个课程重点,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教育。
二、学情分析
授课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其他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因此教学中不宜加入过多的分析内容,而应重点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带领孩子们去感受祖国的江河大川之美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江的概况,能说出长江发源地,长江依次流经的省份、阶梯、地形,长江的主要支流,注入的海洋,长江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
(2)掌握出长江的上、中、下游分界点,能说出各段的水文特征、利用和治理情况。长江的总长度和流域总面积。
(3)了解长江在我国南方地区社会、工农业、人口及航运方面发挥的作用、理解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江河大川的意识,初步建立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提问:大家小时候看过《西游记》吗?还记得唐僧师徒四人修成正果东反大唐的路上,因劫数不够,被观音菩萨做法坠下天空…大家对这样的情节是否还有印象?那谁能说出那条
河的名字呢?通天河!好,但那只是小说中的通天河,而现实中也有一条通天河,它就位于长江源头附近,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探寻一下这条现实中大河:长江。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1.屏幕显示长江流域图,带领学生从源头填起:明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在学生填充时显示所答知识点。在填写的过程中要强调长江的源头、流经的省份,汇入的大海等。
2.请学生打开地理图册,找到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长江水系图,引导学生们说出长江流经的地势、地形、主要支流(汉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赣江)情况,使学生从空间上能对长江有个整体把握。
3.强调长江的长度、水量、流域面积都是全国第一;并补充长江的水能蕴藏量、通航里程等也是全国第一,在与黄河的比较中强调长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河”。
4.分上、中、下游介绍长江的各个区段的水文特征、利用和治理情况,在介绍时可以和上节黄河流域情况结合起来做对比分析,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同学们类比分析的能力。
5.通过课本上的图表进行概括,帮助学生归纳长江上、中、下游的情况。
6.黄金水道从长江流域的物产、工农业、航运和水能发电(阅读长江水系图---水电站的名称)等多方面来理解长江黄金水道的意义。
7.课外阅读:《跨世纪的三峡工程》,了解长江上建设三峡工程的意义。(毛主席的诗词: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长江各段的水文概况及长江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学习应重点从“第一大河”、“黄金水道”两条主线来把握。
第四环节:课堂延伸
泰州长江大桥设计 第3篇
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长江江苏段中部,上游距润扬大桥66 km,下游距江阴大桥57 km,北接泰州市,南连镇江市和常州市。
大桥位于高港汽渡下游2.1 km,江面宽约2.1 km,处于扬湾弯道深泓自左向右二墩港的过渡区,水流折冲部位,同时又是下游心滩的分流区,左侧是高港边滩,右侧是深槽槽尾。-20 m深槽靠近右岸一侧,河床断面形态自上而下呈偏右侧较深的“V”型,转为宽浅类的“W”型,桥位地形及河床断面见图1。
从桥位水下地形图和断面图不难看出,桥位区河床中部相当宽范围河床面高程为-15~-16 m,深泓在右侧、最深处河床高程为-30 m,冲淤变化也主要出现在右侧一定范围内;左侧一段区域水深超过18 m。2.0 m高程水面线宽度2 102 m。由于深槽居中偏右,左岸是高港边滩,-10 m线距左岸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左岸边坡较缓,一般在1∶3。右岸的边坡比要比左岸陡,个别年份-10 m线靠近右岸岸线,-10 m线边坡比较陡,接近1∶2。
由于扬中河段两岸均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覆盖层厚,基岩埋藏一般在-190 m以下。桥位上游北岸为泰州港,并有船舶锚地,桥位下游为专用船舶横驶区。
泰州大桥的设计车速为100 km/h,桥梁标准宽度33.0 m,车辆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设计基本风速V10=33.1 m/s,桥址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地震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变化为0.854~97.9 m/s2,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通航净空主航道760 m(宽)50 m(高),副航道220 m(宽)24 m(高),防撞标准按50 000 t级船舶考虑。
2 桥梁方案构思与比选
由于本桥位处江面宽阔,结合桥位特点,为满足通航净宽要求,适合的桥型方案有斜拉桥和悬索桥。
悬索桥锚碇基础规模庞大,若将其置于长江大堤迎水面侧,势必影响长江航运、行洪和河势稳定,并且在水中施工庞大的锚碇基础,工程风险亦相当大,故必须将锚碇置于大堤背水面侧以外一定安全距离处。泰州大桥所处的位置,江面宽度约2.1 km,若要采用悬索桥一跨跨越,则跨度将达2 000 m以上,规模超过了明石海峡桥,其锚碇基础将十分巨大。由于扬中河段两岸均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土质松软,覆盖层厚,基岩埋藏一般在-190 m以下,在此地基上建锚碇,工程浩大,费用亦相当高,同时施工风险较大,因此不考虑一跨过江的悬索桥方案,转而考虑加大边跨的3跨连续悬索桥和多跨悬索桥方案。为满足通航要求,并方便船只进出泰州港,可考虑布置主跨1 400 m左右的3跨连续悬索桥,边中跨比取0.55左右,从而使两锚碇置于大堤以外,这样可减小主跨跨度,同时由于有边跨存在,边跨主缆的上拔力被边跨吊索平衡了许多,从而减小了锚碇的工程规模,降低了造价;另外考虑采用主跨1 000 m左右的3塔2跨悬索桥方案,使右侧孔跨满足通航要求,左侧孔跨提供船只进出泰州港的航道,同时为可能的深泓左移、航道变迁预留了调整的余地。
对于斜拉桥方案,由于本桥位处河床断面形态呈偏右侧的“V”型,通航净宽要求不小于760 m,并提供净宽220 m的副通航孔,考虑索塔基础及防撞设施尺寸,并考虑一定的航道摆动范围,提出主跨980 m左右斜拉桥方案,将北塔基础设在泰州侧,水深较浅,南塔设在偏南岸-20 m水深处,这样南塔边跨完全覆盖水面,充分利用了边跨的跨越能力。同时利用北塔较大的边跨,作为船只进出泰州港的副通航孔。为同时满足主、副通航孔的通航要求,根据结构受力需要,在边跨设一个辅助墩,用边跨作为副通航孔。
以上3个方案中,主跨980 m的双塔斜拉桥,设计、施工难度均小于已建成的苏通大桥,技术较成熟,施工风险较小,但在江中心深水处有2个较大的主墩,航道边缘距主墩较近,船撞机率较大,且斜拉桥除主墩外,尚有较多的辅助墩、过渡墩和引桥墩,深水基础较多,对河床断面压缩较大,对河势有一定的影响。主跨1 430 m的双塔悬索桥方案跨越能力强,结构实施性较好,通航适应性佳,但在江中有2个较大的主墩基础,对水流影响较大,船舶撞击机率亦较大,且由于主梁为3跨连续,钢梁长度最长,并且为将锚碇基础置于两岸大堤以外一定安全距离处,边中跨比较大,导致结构受力不理想,加之工程规模较大,工程造价略高,工期较长。主跨21 080 m的3塔2跨悬索桥主墩将长江一分为二,提供了宽阔的上下行航道,对通航十分有利。虽在江中心设一体量很大的主墩,但动床模型试验证明该方案对长江水流和河势的影响最小。该方案跨越能力强,结构实施性较好,通航适应性佳,船舶进出锚地顺畅,对两岸的岸线开发和利用有利,且3塔悬索桥气势恢宏,桥型美观,总造价适中。经综合比选,采用3塔2跨悬索桥方案。
3 3塔悬索桥设计
主缆跨径布置为390 m+21 080 m+390 m,如图2所示。主梁梁高3.5 m,全宽39.10 m,标准节段长16 m。中、边塔塔顶标高分别为200.0 m和180.0 m,中塔与边塔处主缆理论交点高程相差20 m。2根主缆横向中心距为34.8 m,主缆矢跨比采用1/9。每根主缆由154股索股组成,每根索股由91丝直径为5.2 mm的镀锌高强钢丝组成,钢丝极限抗拉强度为1 670 MPa。
加劲梁横断面为单箱3室构造,两侧边室为风嘴兼检修道,加劲梁全宽为39.1 m(含风嘴)。主缆采用预制平行钢丝索股,单根索股无应力长约3 100.0 m,重47 t。主缆在索夹内空隙率取18%,索夹外取20%。主缆强度安全系数:对主要应力的安全系数K≥2.5。主缆钢丝与鞍槽之间摩擦系数取μ=0.2,主缆钢丝在鞍座槽内抗滑安全系数K≥2.0。边塔基础采用群桩基础,塔身采用混凝土塔柱,塔柱顶高程180.0 m,塔柱底高程8.30 m。中塔基础为沉井,塔身采用钢结构,纵向呈人字型,柱顶高程200.0 m,塔柱底高程8.50 m,塔柱高191.5 m,斜腿段倾斜度为1:4。南、北锚碇基础采用沉井,锚体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4.2 关键技术问题
4.2.1 结构行为特点
3塔悬索桥是在2塔悬索桥主跨的中部多设1个主塔以减轻主缆和两端锚碇受力的全新结构形式,中主塔在纵向只是一个通过鞍座支承主缆的竖向支点。与2塔悬索桥相比,虽然都是以悬索为承重结构的桥梁,但因为多了1个中塔和1个主跨,结构受力特征显然不同。由于多了1个主跨,主缆由锚固点起,经过1个边跨和1个主跨到达中塔。恒载状态下,主缆对中塔塔顶的约束较边塔弱得多,中塔的约束条件、工作环境与边塔不同。当一个主跨满布荷载,另一个主跨不加载时,如果中间主塔刚度很大,则中塔承担加载引起的水平力的主要份额,中塔所受纵向剪力大,非加载跨主缆拉力增加不多,因中塔的挠曲形成加载跨的竖向位移不大,全桥竖向刚度大,中塔两侧主缆缆力差值大;如果中间主塔刚度小,则中塔产生一定的塔顶纵向位移,非加载跨主缆缆力增加,之后非加载跨向上位移后的主缆对中塔形成纵向约束,中塔的挠曲形成加载跨的竖向位移,因而加载跨竖向位移大。
基于上述分析,3塔悬索桥必须解决以下3个关键问题:(1)桥跨竖向刚度合适,加载跨的竖向挠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最不利工况作用下,由活载引起的桥面纵坡控制在合理范围。(2)主缆与鞍座间抗滑移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基于主缆钢丝与鞍座间摩擦力保障抗滑移稳定。(3)中主塔本身的强度安全有充分保障,稳定性能满足要求,中主塔如采用钢塔则在大桥服务期内不因疲劳而损坏。
通过大量的设计、试验及科学研究工作,泰州大桥采用的3塔悬索桥方案,成功地解决了上述关键技术问题。该桥是国内也是世界上首次建造千米级跨度的3塔悬索桥,成功地突破了世界上大跨径悬索桥只是双主塔的模式,为国内外建造大跨度多塔悬索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4.2.2 支承体系
设计中分别研究了主梁与中主塔间不同的竖向连接方式对中主塔、主缆、主梁、支座参数的影响。最终选用主梁在中塔处不设竖向刚性约束,但设竖向限位挡块的支承方式。通过上下游竖向限位挡块联合作用,使主梁的扭转振动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对于减小风荷载作用下扭转振动的振幅有所帮助。对主梁与中主塔间的纵向连接方式的研究表明:加劲梁与中主塔间纵向设约束,可以显著提高主缆与中主鞍座间抗滑移安全系数,减小加劲梁竖向挠度,改善中主塔受力,极大地减小加劲梁纵向活载位移;与纵向刚性约束相比,弹性索约束对结构的有利效应相当,并且在构造上相对简单,最终选用在主梁与中塔间设置纵向弹性约束。
设计对主跨跨中是否设中央扣及设多少对中央扣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中跨跨中中央扣的设置有相当大的难度,与2塔悬索桥完全不同。如仅在主跨中设置1对中央扣,中央扣扣索的倾角无法选取,倾角小,扣索受力很大,到了无法实施的地步;倾角大,对总体的改善微乎其微。设3对中央扣对结构总体行为有一定的改善,但存在疲劳破坏、扣索拉力大、需设置3对等特点,经比选后推荐不设置中央扣的方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支承体系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影响。
4.2.3 中塔塔型及刚度选择
对于3塔悬索桥而言,中塔具有与传统的2塔悬索桥较大的区别,中塔在任何工况下,均要求保证主缆在中主鞍座间不发生相对滑移,否则会造成整个体系的破坏。然而中塔两侧均是主缆的柔性约束,在活载非对称作用下,若中塔刚度较小,中塔顶两侧主缆不平衡水平力较小,主缆的抗滑移安全系数易于实现,但加载跨主缆垂度大,行车安全不易保证;若中塔刚度较大,主梁的挠跨比易于满足要求,但中塔顶主缆不平衡水平力大,可能因鞍槽与主缆束股间的摩擦力不足而造成滑移。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和试验资料统计,鞍槽与主缆间经挤压后的摩擦系数大约为0.15~0.2。设计中进行了主缆与中主鞍座间抗滑移试验研究,较全面模拟了实桥主缆束股与鞍座间的接触情况。试验包括2个工况:工况1试验束股10根,每根束股37根Φ5.25 mm的钢丝,10根束股在鞍槽内分3列按3、4、3排列,不仅模拟束股与鞍槽间接触,还模拟了束股间接触情况,采用了与实桥相近的接触应力;工况2采用1根束股,每个工况进行3组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以及国内外已有相关资料的分析,3塔2跨悬索桥主缆与鞍座鞍槽间摩擦系数μ取0.2,抗滑移安全系数K≥2.0。图3为实际试验模型。
根据上述3塔悬索桥结构行为特点分析,中塔在顺桥向的结构刚度,应是保证中塔既有恰当的可挠曲性,又有足够的抗弯刚度,给全桥以稳定的视觉外观。结合泰州大桥的工程建设条件,围绕泰州大桥设计所确定的技术控制指标,经对各种塔形的比选,该桥采用了纵向“人”字形塔,并采用弹性和均匀性好的钢材作为中塔材料。设计中对中塔的合理刚度进行了广泛的比选,对中塔截面尺寸、中塔底部纵向分叉宽度、分叉点高度等进行了详细广泛的计算比选,最终确定了塔的截面尺寸和分叉点高度、分叉宽度。经详细的计算分析,证明了该塔形方案完全符合其所应有的结构行为特征,满足本桥控制指标的要求及中塔自身受力的需要。图4为中塔构造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塔的塔型及刚度选择对解决上述3个关键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4 中、边塔高度选择
中塔高度是3塔悬索桥的重要设计参数,不仅与结构的受力、整体刚度息息相关,同时与全桥的景观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在开阔的江面上,如果中塔高出边塔一定的高度,可以突出中塔一柱擎天的视觉效果。选取中塔高度时,还要充分考虑其对结构的影响,结合受力、景观、工程造价综合考虑。设计中对3塔等高、中塔加高边塔同步降低及边塔高度降低3个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主塔高度增大,主缆丝股的抗滑安全系数K有所增加,而加劲梁的活载竖向挠度增大,塔顶纵向位移增加。当中塔加高32 m、相应边塔高度减小32 m时,主梁最大挠度由4.505 m增加到5.759 m,μ=0.2对应的抗滑移安全系数由2.02增加到3.16,对主缆轴力、中塔应力影响不大。单纯降低边塔的高度,对结构各主要构件内力和变形影响不大。为了使中塔高于边塔一定的比例,同时要保证主缆矢跨比和短吊索长度不变,边塔高度降低,主梁高程势必降低,为满足同样的通航净空,桥跨结构应随之抬高,单纯降低边塔高度意义不大。为了抵消主梁竖曲线对视觉的影响,在3塔等高的基础上中塔加高、边塔降低的技术措施,则主梁挠度有所增加,需适当控制中塔与边塔的高度差值;另考虑到采取中塔高于边塔的措施后,主缆与中主鞍座的抗滑移安全系数有所增加,同步采取少量增加中塔刚度的措施,以减小主梁挠度。经多方面比较,设计最终采用中塔较边塔高20 m的主塔高度方案。
4.2.5 主缆矢跨比选择
主缆矢跨比是总体设计的重要参数,对结构刚度、工程数量、主缆各控制点高程具决定性影响,通常结合结构刚度、恒载、造价平衡考虑。2塔悬索桥主缆矢跨比取值一般为1/9~1/11。对3塔悬索桥,主缆矢跨比的影响程度如何,对于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矢跨比取用多少合适,须进行比选。设计中对3塔悬索桥主缆矢跨比从1/7~1/13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主缆矢跨比的减小,主缆丝股的抗滑安全系数K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主缆矢跨比由1/9减小到1/13,主缆恒、活载拉力增加近50%,K增加20%;而加劲梁的竖向挠度由4.505 m增加到5.497 m,增加22%,对中塔截面的应力影响不大,对主梁的应力有一定影响。可见,随主缆矢跨比减小,抗滑移安全系数K和主梁挠度同步增加,且增加的幅度基本相同,但主缆恒活载拉力按比例增加,包括主缆、主塔、锚碇的工程数量增加。综合全桥静、动力分析比选,为减少工程数量,3塔悬索桥方案主缆矢跨比采用1/9。
4.2.6 中塔基础的选择
中塔基础置于江中心,可选择的方案有大直径群桩基础或沉井基础。对于大直径钻孔桩高桩承台的方案,桩底要深入江底100 m以下,这种规模巨大的水上群桩基础,国内已有类似规模的工程经验,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中塔基础设计由地震力控制,基础尺度庞大,对于河床的变化、冲刷等条件的改变,适应性较差。对于超长超大规模的水中群桩基础,群桩效应明显,由于平面尺寸大,桩基范围内冲刷坑高差较大,实际深度的分布很难确定,对桩基的准确计算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考虑采用浮运沉井基础,平面尺寸为58 m44 m,其下段为预制的矩形钢壳结构,高度为38 m,首节在岸上预制,然后水中接高至38 m,再整体浮运拖拉至墩位,在钢壳体内分仓浇筑混凝土,使其着床并下沉入河床,继而逐段浇筑混凝土接高下沉,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水下混凝土封底和填充,完成基础施工。
中塔的深水基础在继承国内已有的工程经验基础上,采用了矩形沉井基础形式,在长江上采用如此规模的钢壳浮运混凝土接高的沉井形式还是首次。该形式的基础是一种集结构要求与施工目标为一体的构造物,既有良好的受力稳定性,又节省材料,为以后深水基础的采用提供了技术经验。
5 结语
地理教学设计——《长江》 第4篇
本节课通过对长江基本情况的介绍和长江开发利用状况及其整治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和认识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长江的特征及其功与过。通过对长江的利与弊的分析,树立学生辩证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训练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并了解沿途各段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洪灾成因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增强环保和忧患的意识。
【教学重点】
长江各河段的特征及长江的利与弊。
【教学难点】
长江各段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洪灾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投影,图文结合,配以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指导学生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具】
自制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师: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大江大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今天老师带大家来畅游一番长江的美景。请看大屏幕。
△播放《长江之歌》,展示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雄伟壮观的景观,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
☆[过渡]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展示并板书: ※5.2 长江
二、讲授新课
☆[引导]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63、64页内容,并思考这个问题:
△展示思考题: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称?
板书: 一、中国第一大河
个别回答。点评。
☆[总结]师:长江之“大”,表现在“长、大、广”三个方面。
△展示长江的“长、大、广”。
长度:6300 km,我国最长,世界第三,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
年径流量:1万亿m3,我国最大,世界第三,仅次于亚马逊河、刚果河。
流域面积:180万km2,我国最广,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
☆[引导]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143页阅读“长江流域图”(课本P63图5.8),并思考以下问题。
△展示思考题(共5个),逐个个别回答,点评,小结。
△展示长江流域图:长江的发源地、源头及注入的海洋。
△展示长江流域图: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
△展示长江流域图: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5个)。
△展示长江流域图: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和峡谷。
△展示长江各河段的划分及各河段的特征。
☆[过渡]师:这样我们了解了长江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展示练习题,个别回答,订正。
1.长江干流不同河段的名称:沱沱河(源头)、通天河(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后至青海省玉树)、金沙江(玉树至四川宜宾)、长江(宜宾以下)、川江(宜宾至宜昌)、峡江(奉节至宜昌)、荆江(湖北枝堀至湖南城陵矶)、扬子江(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
2.长江支流岷江上修建的著名水利枢纽工程是都江堰,具有防洪和灌溉功能。
3.长江上、中、下游最大的城市分别是重庆、武汉和上海。
☆[过渡]师: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在我国生产、生活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呢?结合课文65—67页的内容,请大家四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单行同学向后转,和双行的同学面对面。
△展示分组讨论。
板书: 二、长江的利与弊
请各组汇报讨论的结果,点评。
☆[引导]师:我们先来看长江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展示并板书: 长江的利——长江的奉献
☆[总结]师: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它有着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它的贡献有:发电、供水、航运、养殖、旅游等等。
☆[过渡]师:现在我们来看长江的第一大奉献。
△展示并板书: 1.水能巨大:发电。
☆[启发引导]师:靠什么发电呢?水能发电。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被称为我国的“水能宝库”。请看课本64页图5.9,思考以下问题。
△展示思考题:
1.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一河段?为什么?
2.长江干流上建有哪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个别回答,点评。
△展示长江剖面图。
☆[总结]师:1.长江从源头至宜昌所在的上游,地处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处,从青藏高原降落到四川盆地,落差达6000多米。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段,原因是:落差大,水流急。
△展示葛洲坝、三峡位置图。
2.长江干流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甫津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西陵峡三斗坪,在建)。
☆[讲述]师: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我们将在高三作更加全面的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三峡是哪三峡?2.三峡的成因。
个别回答,点评。
△展示三峡位置图。
☆[总结]师:1.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2.三峡的成因是:地壳上升,长江干流向东侵蚀下切巫山而成。
☆[引导]师:这就是长江的第一大奉献。长江的第二大奉献是:
△展示并板书: 2.供水,灌溉。
☆[引导总结]师: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水量大。水量大会带来什么好处呢?长江供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的用水;提供南水北调的水源;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全流域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这便是长江的第二大奉献。
☆[引导]师:那么长江的第三大奉献是……
△展示并板书: 3.航运:黄金水道。
☆[总结]师:长江干流东西横贯,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三峡工程的修建将进一步提高其航运价值,但是长江的航运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加大对长江航道的整治。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展示课后思考题:长江航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航运价值。
△展示一分为二看问题。
☆[过渡引导]师: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地来看,长江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长江带给人类的灾难。
△展示并板书: 长江的弊——洪水灾害
☆[引导]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66、67页内容,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总结要点。并思考以下问题:
△展示思考题:
1.长江洪水威胁最严重地区。
2.长江洪水灾害的形成原因。
3.综合治理长江的措施。
各组代表发言,点评。
△展示要点,简要讲解,小结。
☆[小结]师:(依据展示的板书小结。)
三、结尾
☆[总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和开发利用及其治理,使我们对长江的功与过、利与弊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下面的练习进一步加以巩固强化。
△展示练习题(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教给学生认识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因为是针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同时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上学生活动积极,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学生互动多,课堂效率比较高。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设计 第5篇
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重点难点:
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平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的母亲河吗?同学回答(略)
2.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到过或是在电视上见过呢?同学回答(略)
3.教师作总结引出新课: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4.第一句中:“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
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二、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幻灯片)
三、由教师范读来训练学生“正确、清楚”的朗读能力。
1.教师范读前四句,请同学说说老师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2.教师总结如何朗读,然后让学生全班齐读前四句,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
3.运用齐读,散读等朗读全文。
四、听录音朗读
1.先听录音,然后跟读。
2.对比同学们自己所读的语气语调,请同学们作一些评价。
3.以个别、分组、全班的形式来朗读。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解释
2.练习册P1/一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2.通过朗读感受课文抒发的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重点难点:
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平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
3.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整体感知,分析要适度,不宜琐细。
教学过程:
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看看和没上之前有何不同?
二、比一比谁朗读的好?(比赛)
三、听《长江之歌》歌曲,感觉其中所要抒发的感情。
1.文章写了长江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江雄浑壮美的巨人般的气概。二是长江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建树的不朽伟绩。
2.解决课后练习三
第一题: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讴歌长江。
第二题:长江以其丰富的资源,灌溉祖国大地,哺育各族儿女;长江以其宽广的流域,将西部巍巍群山和东部浩瀚的大海连成一片;在新的时代,长江之水把祖国大地灌溉得更加肥沃,并以崭新的姿态为推动四化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可以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
第三题:全诗表达了亿万人民对长江的热情赞颂和对祖国无比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3.时间允许的话,学唱歌曲《长江之歌》
四、作业:
1.练习册P1-3/
二、三
2.复习《长江之歌》
3.预习《生活是多么广阔》
《话说长江》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第6篇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在朝天门的西侧,有许多码头,因而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
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海拔却只有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差120米。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因此,重庆被称作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
假如你要到嘉陵江对岸去办事,现在不必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了,可以从嘉陵江大桥上直接过江,也可以乘坐架空索道车,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
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轻轻的薄雾,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这里,除8月份之外,好像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雾。到了冬季,山城的居民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
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这是雾多雾浓的主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四周高,当中低,到夜间,周围的空气冷却变重,促使盆地中部低地的空气也随着变冷。这湿漉漉的重庆正好处于盆地中部偏南,所以雾多雾浓就是必然的了。
雾给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带来许多不便,造成了相当的危险。但雾却为柑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江上,还有灯火在移动。
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第7篇
溧城中心小学 黄秋瑾
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每一句话读连贯,并注意音量的变化。2、学会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2、我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3、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二、初读指导。1、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 2、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三、理清课文重点第一节第一层,从空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第二节第一层,从时间角度表现长江气概;第一节第二层,讴歌自古以来长江的功绩;第二节第二层,讴歌在新的时代长江的功绩。四、指导写字。 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学生自学生字词。(1) 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学生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1、长江之歌(第二课时)
溧城中心小学 黄秋瑾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听写生字词。二、指名朗读课文。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2、引读课文。 2、精读第1节: (1)自由读, (2)指导朗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3、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指导朗读,师引读: (4)指导朗读第2节。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3、练习朗读。五、学唱歌曲。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交流。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播放多媒体资料,了解长江
万州长江大桥临时支墩设计 第8篇
1 总体设计概况
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情况、施工与地方干扰及钢梁安装的需要,在边孔宜昌岸168米钢梁(6号至7号墩)内设置3个临时支墩,距7#墩的距离分别为24米、48米、96米,最大悬臂达72米。在边孔万州岸168米钢梁(4号至5号墩)内设置4个临时支墩,距4#墩的距离分别为24米、48米、72米、120米。钢梁从4#(7#)墩开始架设,第1、2个节间利用4#(7#)墩处塔吊架设,然后在其上拼装爬行架梁吊机,接着再悬拼。除万州岸3#支墩支架为钢管柱外,其余支墩均采用万能杆件支架,除万州岸1、2#支墩基础采用桩基础外,其余支墩均采用扩大基础,支架顶均设有分配梁、钢垫块等,为了调节钢梁架设过程中的节点高程,在宜昌岸2#、3#,万州岸3、4#支墩上每桁下还布置了4台500吨千斤顶。
2 支墩的设计计算
支架通常要进行平面静力计算及稳定性计算,必要时还要进行空间静力、稳定屈曲计算及动力特性计算等。
膺架设计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便是设计荷载的确定。钢梁传递给支架的力有两项:水平力及竖向力。对于竖向力,采用排架布置时,每个支架通常考虑1-2个节间钢梁的重量及安装荷载;采用间隔布置时,其竖向反力则大的多。长寿桥和万州桥的膺架设计,由于各个支墩的基础及结构形式、高度、荷载均不一致,相应的所发生的弹性变形与非弹性变形也有所差异,设计时为安全计,计算支墩所承受的反力时,均按“当钢梁架设至该支墩后,以前的支墩不再受力,由本支墩及桥墩承受钢梁自重及施工荷载”进行考虑。
以宜昌岸3#支墩为例,来说明支墩设计反力的计算。计算3#支墩设计反力时,不考虑其他支墩的共同作用。
钢梁传递给支架的水平力为摩擦力:f=μN
其中:f-摩擦力;μ-摩擦系数;N-竖向力。
当竖向力N一定时,水平力的大小便取决于摩擦系数。因此,为了减少水平力,需尽量降低摩擦系数。孙口、九江、芜湖等桥均采用在排架顶加设四氟滑板或圆钢滚筒的办法。
在长寿桥及万州桥,则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支点竖向反力大(超过1000吨/桁),支架很高(长寿桥有50米,万州桥有80米)。由公式f=μN=0.051360=68(吨),墩底弯矩M=6880=5440(吨.米),式中μ为考虑设置了四氟滑板后的摩擦系数。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这个水平推力对支架产生的影响很大,给设计带来难度。可考虑此摩擦力转换成有益的水平约束。为保证钢梁对支架的水平约束,必须使钢梁与支架共同发生变形而不产生水平错动,即只要使钢梁与支架间的摩擦力>钢梁因受到约束而在温度变化时产生的水平推(或拉)力即可,依靠支架在顺桥向的柔性变形来适应钢梁的温度变形。经过计算,只要不在支架顶面加设四氟滑板或滚筒,便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支架计算模式选取见图2。
这条思路给支架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给支架顶面添加水平力到给支架顶面添加约束完全是两个概念。但要注意:由于支架安装初始偏心、钢梁在温度作用下的伸缩等因素的影响,应将水平约束赋以一定的支点位移才会合乎实际情况。因此,长寿桥支架计算时支点水平位移取5cm(实际发生为3cm)。万州桥宜昌岸支架较高,计算支点水平位移取10cm(实际发生为6cm)。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完全正确。
3 临时支墩拆除
万州岸临时支墩拆除较为常规,不赘述。宜昌岸支墩在拼装中时三峡未蓄水,也很常规,但在蓄水后其拆除则成了一个难题。水下拆除施工研究过三种方法:套靴法、爆破法、限位钢销和限位分配梁法。
套靴法:其思路是在万能杆件的每个立柱下设一个钢销,在临时基础顶面与万能杆件支架相连处设一个钢护筒。钢销可在钢护筒内上下自由活动,等万能杆件使用完后,通过提万能杆件架子使钢销一起脱离水面,达到水下拆除的目的。
爆破法:其思路是在万能杆件每个立柱下设体积不大的支承垫块,在砼垫块内预先埋设雷管,并将所有雷管并联,等万能杆件支架使用完后,引爆雷管,炸断砼支承垫块,从而达到拆除万能杆件的目的。
限位钢销和分配梁法:其思路是将所有万能杆件立柱并联于几根限位分配梁,限位分配梁与砼支承垫块无任何连接,只是在限位分配梁的两端设限位钢销。限位钢销与砼顶面的限位罩自由连接,只保证能抵抗水平力,等万能杆件使用完后,通过提上面的万能杆件而拔出限位钢销,从而达到水下拆除的目的。见图3。
三种方法比较:套靴法拆除方便,但数量大,施工烦琐,不经济,而且水平力不易克服,易在钢销与立柱连接处形成施工隐患。爆破法方便、经济,可是水下爆破得不到保证,要埋设雷管、支承垫块砼易产生薄弱面,施工安全质量得不到保证。限位钢销和分配梁法,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减少施工工序,拆除方便,能保证施工安全质量,故而采用。在实际拆除过程中,先拆除支墩上部结构至水面,然后在钢梁节点上设置吊点,将支墩整体提升出水面一定高度,船只开到支墩下面接住,再运至预拼场拆除。
受吊重及吊矩的影响,长寿、万州桥的提升站吊机仅能满足2个节间的架设,而钢桁梁桁式为三角形,上弦实际仅有一个节间(12米)长,无法布置吊机,经过设计院的商讨,分别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难题(见图4):
4 支墩顶面标高的确定
支墩顶面标高确定的原则是:使下弦节点中心高程符合(无恒载作用下的)拱高要求。但受到基础沉降、支架发生弹性及非弹性变形等到因素的影响,使得标高的确定无法完全满足上述的拱度要求,尤其是未对膺架进行压重时,影响更大,所以通常都在膺架顶面设置千斤顶来调整节点高程。
5 在支墩上架梁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压重
这一问题在采用间隔布置时必须注意。悬拼过膺架伸臂较长,当不满足M稳定力矩/M倾覆力矩≥1.3这一条件时,必须在钢梁尾端进行压重,以增加稳定力矩。长寿桥采用了在E0节点处施加预应力的措施,万州桥则采用了在第一个节间堆码片石压重的措施。
5.2 拱度控制
每架设一个节间,必须进行一次中线和挠度测量,严格控制质量。当架设至前方膺架支点时,必须等闭合成稳定的三角形、主桁节点高栓主部终拧后才能进行抄垫,之前必须保持1~2cm的间隙,不得急于抄垫,以保证拼装拱度。
5.3 膺架监测
膺架是钢梁安全架设的关键结构,在钢梁架设过程中还必须对其沉降、水平位移等进行监测,必要时还要对支架杆件内力进行监测,确保安全。
针对边孔在支架上半悬臂架设,采用悬臂法架设的步骤与技术要求,形成了良好的拱度。合理的安装步骤和架设规则保证了本桥钢梁架设的质量、安全。
墩顶布置中临时支点的设计利用永久支座、旧分配梁的倒用,16通阀门研制等措施,既简单实用,又减少了投入。
摘要:临时支墩是桥梁施工中的辅助结构,应用于桥梁的预制安装过程,桥梁架设完毕,临时支墩必需拆除,文中主要从受力和拆除等方面去介绍临时支墩在万州长江大桥中的应用。
八家堰大桥概念设计 第9篇
摘要:八家堰大桥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新区,是科技城新区跨越安昌河的第一座大桥。八家堰大桥概念设计采用54+90+54m的连续刚构梁桥,上部结构采用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PC)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V型桥墩。桥型方案兼顾美学、力学和抗震性能要求,建成后将成为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关键词:波形钢腹板PC箱梁;V型刚构;概念设计
1 概述
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新区城市主干路科技城大道的重要节点工程,跨越安昌河的八家堰大桥建成后将极大方便两岸交通,为整个科技城新区发展提速,将成为新的城市標志性建筑。在概念设计阶段,基于该桥工程地质条件、融入现代化科技新城等特点,八家堰大桥采用波形钢腹板PC箱梁的V型刚构组合结构桥梁,解决了城市桥梁在美学、力学和抗震性能等方面的要求[1,2],并可为今后类似工程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2 研究与应用现状
2.1 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
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的研究与应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跨径增大,普通PC连续梁存在着腹板斜裂缝、跨中下挠、自重过重、不利于抗震等不利效应。在大跨径桥梁轻型化研究过程中,法国工程界提出了新型的、结构受力更合理的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结构。
第一座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是法国于1986年修建的Cognac高架桥[3],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从法国引进技术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建成和在建桥梁近200座,成为世界上修建最多的国家[3,4]。其他国家如德国、韩国等均将该桥型结构应用于桥梁建设中。
我国自1998年起开始研究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结构,对波形钢腹板参数设计、屈曲特性、抗剪连接件分析剪力滞效应及桥梁建造等专题做过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目前已有多座桥梁建成和在建,如江苏淮安长征桥18.5+30.5+18.5m、山东鄄城黄河公路大桥70+11×120+70m、深圳东宝河新安大桥88+156+88m等[4]。
2.2 V型刚构桥
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5],在六十年代后期理论研究和施工方法逐渐完善,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高速公路交通事业发展迅猛,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梁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建成了一些预应力混凝土V型支撑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如英国卡埃莱斯桥71.9+132+71.9m、泰国Sathorn桥66+92+66m,国内的怀化舞水河二桥75+110+75m、桂林雏山漓江大桥67.5+95+67.5m、广东中山东明大桥60+90+6m等[6]。V型墩连续刚构除了具有普通T型连续刚构桥的优点外,受力更合理、景观效果更美观、经济性更优等,在城市桥梁、风景区公路常能见到其身影。
3八家堰大桥概念设计
八家堰大桥所跨越安昌河的河口宽度约240m,工程地质构造条件较简单,历史上有强震记载、地震活动强烈,地壳相对不稳定,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和龙门山主边界断裂发震的影响。
在概念设计阶段为了体现“轻质、高强、耐久、美观”等要求,本文研究并采用了波形钢腹板PC箱梁的V型连续刚构桥梁,主要基于:1)桥型创新:绵阳多为常规拱桥和梁桥,多数服务年限较长;2)科技城属性:应展现科技内含和科技含量,体现现代桥梁设计水平;3)抗震要求:地处多震区,应考虑采用有利于减少地震反应的轻型结构。
3.1 桥型结构选择
现代城市桥梁不仅要满足交通功能,更需考虑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对于依水而建的城市,滨水景观带上的桥梁群,是城市水景的组成者和体现者。若桥型平淡,难以成为景观节点;若过度张扬,难免阻断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产生喧宾夺主的景观冲突。
八家堰大桥在桥型结构比选时,首先应对绵阳现状桥梁调查分析。现有桥梁主要拱桥和梁桥,多数桥梁经过“5·12”地震后,结构底部出现裂缝,后虽经过加固处理,但桥梁美观受到影响,对公众心理安全也产生影响。若选择拱桥或者梁桥,未能在形式上创新和突破,与科技城新区的属性不相符。
然后,自锚式悬索桥和斜拉桥造价高,桥梁主塔的存在会在城市景观中过于突出,不宜选用。钢结构桥梁因自重较轻、抗震性能较好,上部结构不会产生裂缝,然而全钢结构桥梁与混凝土结构桥梁相比建设造价过高,维修养护难度和成本高,不宜在城市跨越河道的桥梁中使用。
在概念设计阶段,本文选择了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V型连续刚构桥梁。
3.1.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由混凝土顶底板、波形钢腹板、横隔板、体内外预应力索构成组合箱梁截面体系,充分利用了混凝土抗压、波形钢腹板抗剪屈服强度高的优点,有效的将钢、混凝土两种材料结合起来,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率[8,9]。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与传统PC箱梁及全钢结构箱梁桥相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腹板采用较轻的波形钢板,上部结构自重大幅减轻,下部结构工程量也相应减小,极大的降低了工程总造价,改善了经济指标。地震激励作用效果显著降低。
2)波形钢腹板的褶皱效应,对纵向弯矩不起抵抗作用,纵向预应力可集中加载在箱梁上、下翼缘板。并且不约束箱梁顶底板由于徐变和收缩等所产生的变形,改善结构性能,避免箱梁截面预应力损失,有效的提高了预应力效率。
3)钢腹板制作可以实现工厂化、现场拼接施工,悬臂施工时梁体自重减轻,施工过程中减少大量的模板、支架、混凝土浇筑工作,减少节段数量,加快施工进程。
4)体外预应力索可以替换,桥梁结构长期运营后出现承载力不足时,或者钢束磨损、断裂时,可在封闭交通后进行更换或加固,便于桥梁维修、补强。
5)外荷载、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影响下,传统PC箱梁桥常常在腹板出现裂缝,造成混凝土截面削弱、钢筋腐蚀等,波形钢腹板PC箱梁则不会出现,结构的耐久性较好。
6)波形钢腹板具有优良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对于大跨度变高度箱梁桥,桥梁立面富有韵律美感。
3.1.2 预应力混凝土V型连续刚构桥作为连续刚构桥的一种,具有桥面连续、行车平顺,梁体内内力分部合理、充分发挥高强材料性能,结构整体性能好,抗震能力大的特点。与连续梁桥和T型刚构桥相比具有更合理的力学性能[6,7]。
1)V墩作用使得主梁计算跨度缩短,有效减小跨中和支点的弯矩峰值,降低了梁高,节约工程材料。主梁建筑高度的减少降低桥面标高、减缓纵坡,对城市桥梁来说,便于行人、非机动车通行,对减少两岸引桥的高度和长度意义重大,改善总体经济效益。
2)上部结构轻巧美观,对于跨径较大的桥梁,主梁采用变高度,梁底线随着梁高变化而形成一条连绵优美的曲线,V型墩顶直线作为主梁曲线的停顿,可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与一般连续梁、T型刚构相比,景观效果优越,可以有效地避免结构景观的雷同。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第10篇
《话说长江》课文原文
重庆是一座古城,早在3000年前,它就是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隋朝改名叫“渝州”,北宋更名为“恭州”。到了公元1190年,南宋有个叫赵?的人,他先在这里当王,接着又当上了皇帝,双重喜庆,所以,把它改名叫重庆。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在朝天门的西侧,有许多码头,因而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
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海拔却只有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差120米。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因此,重庆被称作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
假如你要到嘉陵江对岸去办事,现在不必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了,可以从嘉陵江大桥上直接过江,也可以乘坐架空索道车,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
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轻轻的薄雾,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这里,除8月份之外,好像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雾。到了冬季,山城的居民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
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这是雾多雾浓的主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四周高,当中低,到夜间,周围的空气冷却变重,促使盆地中部低地的空气也随着变冷。这湿漉漉的重庆正好处于盆地中部偏南,所以雾多雾浓就是必然的了。
雾给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带来许多不便,造成了相当的危险。但雾却为柑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江上,还有灯火在移动。
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
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话说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最高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