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精选5篇)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 2年1月-2013年1 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10例, 均经电子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 同时进行病例活检排除为恶性肿瘤的可能。其中男1 25例, 女85例, 年龄1 2~79岁, 中位年龄50.1岁。临床上67例存在便血或黏液血便症状, 腹痛、腹泻、腹部不适者52例, 便秘50例, 无明显症状者4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仪器使用:
采用日本OLYMPUS CV-70型电子结肠镜、OLYMPUS PSD-20型高频电凝切除器、德国EREB爱博ICC200智能电刀、息肉圈套器、电凝探头。
1.2.2 术前准备:
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 检查明确凝血时间, 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 对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必要的降压治疗, 准确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前1d患者进食食物均为流质, 晚餐后禁食并进行导泻, 尽可能多喝水, 以便排出清水样大便, 手术当天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支持。对高度紧张患者术前半小时使用安定、阿托品, 选用无痛电子肠镜检查。
1.2.3 手术方法:
患者取左侧位或截石位, 缓慢伸入结肠镜, 利用电子结肠镜检查找到息肉, 调整肠镜角度, 镜头与息肉间距离保持在20mm并使息肉充分暴露于视野之下。认真观察息肉大小、有蒂无蒂, 对于直径<5mm的无蒂息肉, 使用电凝器进行凝固灼除;对于长蒂息肉, 需缓慢伸入息肉圈套器准确套住息肉, 使用电凝电切混合波切除, 切除时保留10mm的残蒂, 残蒂于手术数日后便可萎缩平坦, 形成溃疡;短蒂息肉需蒋圈套器套于头蒂交界处, 轻柔收圈时一边通电一边切除;直径<20mm的无蒂息肉将圈套器置于基底部稍上的位置, 轻轻提起收圈, 边通电边切除;对于巨大型息肉, 不能一次性切除的, 行分块切除。切除过程的电流强度以圈套器接触息肉时出现白色烟雾, 同时黏膜发白为佳, 功率控制在30~50W之间。切除后仔细观察息肉是否全部切除以及是否存在出血现象, 对出血者进行电凝止血。
1.2.4 术后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患者术后的留院观察时间, 对较大息肉切除者留院观察时间≥1周, 术后4~6d均为流质饮食, 其后逐渐变为半流质、普通食物。忌食酸辣、生硬食物以便保持大便通畅, 对便秘者进行缓泻处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迟发性出血, 特别注意术后7~10d的脱痂阶段, 发现出血者立即进行止血治疗。
2 结果
210例患者中, 单发性息肉176例, 多发性息肉34例, 属腺瘤性123例、幼年性32例、增生性31例、炎性17例、癌变6例、平滑肌瘤1例。息肉直径<5mm 41颗、直径5~10mm 89颗、11~20mm之间98颗, 20mm以上16颗。息肉位置分布:直肠79颗、乙状结肠58颗、横结肠36颗、降结肠30颗、结肠肝曲19颗、升结肠16颗、回盲部6颗。244颗息肉中, 无蒂息肉40颗、亚蒂息肉84颗、有蒂息肉120颗。一次切除成功198例, 分两期成功切除8例。切除手术过程中出血4例, 用0.01%肾上腺素盐水喷洒或采取电凝止血后均有效止血, 术后1d内有3例有出血症状, 经保守治疗恢复后, 持续观察3d再无便血现象。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无术中大出血、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3 讨论
大肠息肉指的是始于肠黏膜表皮, 向肠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的总称, 大肠息肉包块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肿瘤性大肠息肉具有较高的癌病几率, 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大肠息肉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程度不一的腹痛、腹泻、腹胀、腹部不适、便秘, 严重者会出现便血或黏液血便的症状, 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通过肠内镜检查可发现大肠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 息肉状态为无蒂、有蒂或亚蒂, 一般分为腺瘤性、幼年性、炎性、增生性等, 其中腺瘤性息肉诱发出血、癌变的几率较大, 因此一旦检出, 要及早切除。
结肠镜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大肠息肉的确诊率, 结肠镜通过深入肠道内部, 近距离精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大小, 并通过取材活检诊断息肉性质, 大肠息肉危害较大, 确诊后应尽早治疗, 对息肉进行切除, 降低大肠息肉癌变的可能。目前切除肠息肉的方法很多, 我院使用的是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 该法以其较高的治愈率, 极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得到了医患的一致认可, 本次研究中, 210例患者有198例一次性切除成功, 8例分两期切除成功, 手术成功率达100%。该术操作需特别注意不同息肉的套圈位置, 以切除不同形态的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主要有出血、穿孔、皮下气肿等并发症, 本组病例中, 共有7例出血, 其中4例为术中出血, 3例为术后1d内出血, 出血情况均较轻微, 经及时处理均康复, 无穿孔、皮下气肿并发症发生。存在3例术后1d内出血的情况, 这就提醒我们, 术后1d内应实时观察患者情况, 了解其生命体征变化和术后是否便血, 确保患者安全[3]。
综上所述,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安全系数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该术创口小且费用较低, 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是大肠息肉治疗中认可程度较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一鸣, 熊毅敏, 许桦林, 等.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3) :210-212.
[2]汪朝惠, 王艳惠, 杨凯成.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89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5) :128-129.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 第2篇
关键词: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凝电切术
大肠息肉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 诊断和治疗大肠息肉有了进一步提高, 内镜下应用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具有无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已成为大肠息肉首选治疗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大肠息肉患者682例, 均采用电子内窥镜高频电凝切除术,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82例, 男410例, 女272例, 年龄6~80岁, 其中>60岁56例。病程数天至20年, 多1~2年。临床症状为便血、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腹胀及便秘等。
肠镜检查:息肉数目:多发息肉457例 (67.0%) , 其中2~5枚57.5%, 最多30余枚;单发息肉225例 (33.0%) 。息肉大小:直径0.3~3.0 cm, 其中息肉直径<1.0 cm 80.3%, 1~2 cm 14.2%, >2 cm5.5%。息肉形态:根据山田分型, Ⅰ型32.0%, Ⅱ型23.5%, Ⅲ型27.5%, Ⅳ型17%。所有病例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如下:炎性息肉42.3%, 腺瘤性息肉34.3%, 增生性息肉19.2%, 癌变息肉5例。息肉分布:直肠息肉34.3%, 乙状结肠息肉26.0%, 降结肠息肉14.2%, 横结肠息肉9.0%, 升结肠息肉12.4%, 回盲部息肉4.1%。
息肉切除方法:所用仪器:富士能电子结肠镜EG-450、Vi O高频电外科设备型号VIO200S, 高频电发生频圈套器、电凝探头。息肉切除方法:根据内镜检查明确息肉的数目、大小及解剖位置, 结合息肉表面情况和基蒂特征, 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对直径<0.5cm, 可在肠镜下通过活检钳摘除或电凝灼除;对直径>0.6 cm的息肉, 如息肉有蒂或亚蒂, 可采用高频电一次或分次切除;个别基底宽的扁平息肉, 在其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 使之隆起再行电凝切术;对分叶状>2 cm的息肉, 可采用分叶切除法。巨大广蒂息肉或息肉癌变, 取活检送病理诊断, 以后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禁食水, 卧床休息12 h, 流质饮食3 d。对于息肉较大的患者, 需要留院观察1周以上, 流质饮食3~7 d, 然后到半流质饮食, 逐渐过度到普食。
结果
经过治疗, 682例大肠息肉患者治疗顺利, 术后无明显不适, 内镜下周围正常肠黏膜。23例术中渗血, 经内镜下局部喷洒止血药或上钛夹获得止血, 其中包括老年人4例。本组无肠穿孔并发症发生。本组手术成功率100%。
随访情况:本组对240例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 无原位息肉复发。
讨论
结肠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肠息肉的检出率, 其诊断大肠黏膜疾病的准确率可达92%~98%。结肠镜不仅能够对病变位置明确, 而且能够在病变位置进行取材活检, 从而能够做出早期诊断。有文献报道, 大肠息肉愈大, 其恶变率愈高, 且多发性息肉恶变率更高于单发息肉[1]。
息肉特别是腺癌性息肉均有癌变的可能, 无论息肉大小、部位均应常规活检, 并应尽早给予切除治疗, 特别是老年患者。大肠息肉在老年患者的检出率15%~45%, 且大肠癌的发生与大肠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2]。治疗结肠息肉能够有效降低结肠癌发病率。息肉的治疗我院主要是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应用最多。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息肉是一种微创手术, 是治疗结肠镜癌前期病变, 降低其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措施。随着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适应证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接受了内镜下大肠息肉的治疗, 本组56例老年人接受该法治疗。但老年人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储备及代偿功能降低, 抵抗力低下, 且并发症多, 增加了治疗危险因素[3]。我们的体会, 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应该有效控制心脑血管并发症,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监护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前提下, 行内镜下大肠息肉电凝电切手术;术后留观30~60min, 继续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排便情况, 老年人大肠息肉高频电治疗的安全性是可以肯定的。本组治疗56例老年人大肠息肉行高频电切除, 手术过程顺利, 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术中有4例渗血, 经常规处理止血完善, 无损伤周围正常肠黏膜, 术后无肠穿孔并发症及血便。
高频电治疗大肠息肉的优势:高频电治疗大肠息肉无论对有蒂或亚蒂, 单个或多个, 较大或较小息肉疗效均佳。此法操作时间短, 能即时回收标本做活检, 成功率高, 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 手术安全性高, 适应范围广, 手术易于掌握, 手术创伤小, 患者痛苦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费用低, 已成为大肠息肉最好的治疗方法。该手术对预防大肠腺瘤性息肉恶变, 对早期癌症的治疗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性。
许多学者认为大肠息肉摘除术后的复发率可达30%~50%[4], 因此术后应该给予定期复查。如连续2~3年复查肠镜为阴性, 仍无病变, 可以改为2~3年复查1次。对于年轻患者, 且息肉直径<cm, 单发息肉可适当延长复查时间。
参考文献
[1]杨玉秀, 李福生.大肠息肉与大肠癌演变关系探讨[J].中华内镜杂志, 1997, 3 (4) :17-18.
[2]周殿光, 张子其.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J].实用老年医学, 1998, 12 (6) :249-251.
[3]陈崧, 李继丹, 郑春英.老年人大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治疗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7) :79-80.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 第3篇
1资料与器械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1年8月我院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共173例, 应用经结肠镜尼龙绳套扎和/或钛夹钳夹+高频电圈套器摘除的大肠宽蒂、大息肉共21例, 占同期肠镜治疗大肠息肉 (173例) 的12.14%, 其中男16例, 女5例, 年龄22~86岁, 21例患者中便血或黏液血便7例 (33.33%) , 腹泻10例 (47.62%) , 便秘8例 (38.10%) , 消瘦4例 (19.05%) 。21例息肉部位:直肠7枚 (33.33%) 、乙状结肠5枚 (23.81%) 、降结肠4枚 (19.05%) 、横结肠2枚 (9.52%) 、升结肠2枚 (9.52%) 、回盲部1枚 (4.76%) 。
1.2 器械
应用Olympus-XQ240及Olympus-XQ260型电子胃镜, OlympusCF-240型电子肠镜, OlympusUES-10高频发生器, SD型电圈套器, OlympusHX-20U-1尼龙圈套扎器和MAJ-254 (直径30mm) 尼龙圈套, HX250R21金属夹推送器和MD2850钛夹。
2方法与配合
2.1 术前准备
上消化道息肉术前禁食, 肠道息肉术前采用我院自制的泻剂清洁肠道;停服抗凝药5d以上, 化验查血常规及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详细解释息肉电切的目的、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将身上所有金属类物品取下, 以防触电;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必要性认可并同意行高频电切手术后, 签手术同意书, 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2.2 术前用药
酌情选用镇静剂及解痉剂。如镇静剂安定10mg肌肉注射;解痉剂山莨菪碱 (654-2) 10mg肌注等。亦可选用无痛胃肠镜检查治疗。
2.3 高频发生器
采用OLYMPUS公司的PSD-20型高频发生器, 接通电源后, 固定好电极板, 调整电流强度指数 (一般用30~40W) , 使各导线处于正常状态。若有报警声, 需立即检查各导线, 排除故障后, 才能使用。脚踏开关置于显眼地方, 便于操作。必要时在使用前做体外试验, 即把肉条或肥皂放在电极板上, 用低电量 (2.5~3V) 通电2~3s, 若肉条有凝固效果或肥皂产生火花, 说明仪器及线路正常。
2.4 术中配合
协助患者左侧屈膝卧位, 全身放松。送镜时注意进镜速度及医生指示, 动作轻柔, 循腔进镜, 以免损伤肠壁。常规送镜至远端息肉部位, 根据需要改变患者体位和调整镜头位置, 保持手术视野清晰, 协助医生将已装好的尼龙绳经活检孔插入, 随时按医生指示伸出、回缩、张开、收紧尼龙绳, 套在亚蒂或长蒂息肉蒂部近肠壁的下1/3处, 慢慢收紧尼龙绳直到有阻力感, 可采用一收一松手法逐渐收紧尼龙绳, 以免机械割伤息肉, 见息肉表面发绀变色, 表明结扎有效, 此时轻轻推动推送器操作部游离尼龙线圈, 拔出推送器, 再经钳道插入电圈套器, 在尼龙线圈上方约0.5cm处套住息肉, 启动电凝电切摘除息肉; 对于创面较大的, 可用2~3枚钛夹夹闭创面, 防止出血和穿孔。亦可先予钛夹在息肉根部钳夹, 用电圈套器于金属夹上端套取息肉并收紧后行电凝电切术[2]。上述2种方法切除息肉后均观察30~60s, 创面无出血后退镜, 用三爪钳回收息肉送病检。手术后抽尽肠内气体, 以免引起患者腹胀或诱发穿孔。手术过程中,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观察面色、神志, 经常询问其有无腹痛、腹胀等感受[4]。
2.5 术后护理
严格卧床3d, 根据手术情况禁食2~3d, 如无异常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1周, 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劳动。对术后创面较大的患者, 可适量予以乳果糖, 保持粪便稀软, 以防干硬粪便摩擦创面或使焦痂脱落导致大出血[5];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及腹痛的性质, 大便的性质、颜色及量, 生命体征的变化。
3讨论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 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患者痛苦小的优点, 术前的充分准备及术中的熟练配合, 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操作配合时圈套器与肠镜前端相距1~2cm, 这样既不影响视野, 又避免通电时热效应损坏镜头。根据情况可采用分次分期切除或一次性切除。在息肉切除过程中, 正确选择电流功率和电流类型, 掌握好收紧圈套器的尺度, 要注意收紧力度, 不宜过大, 亦不宜过小, 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力度过小则息肉的切断主要是靠高能电切电流, 凝固不足, 极易造成出血。反之, 如果力度过大, 则在电凝发生作用前发生机械性勒断, 同样会导致出血。电凝指数宜低不宜高, 电凝对组织损伤较大, 时间不宜过长, 否则易引起穿孔, 本组病例均未发生穿孔。术后的护理指导是有效地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关键[6], 本组21例资料中, 1例降结肠息肉, 手术后第4天偷跑出院外骑自行车, 于当天晚上解血便, 经急诊肠镜, 为手术创面出血, 予以钛夹夹闭创面, 1周后患者痊愈出院;1例横结肠息肉患者, 手术后第2天, 因暴食后与次日出现便血, 立即给予静脉止血、补液、抗感染, 禁食, 卧床休息, 未发现再次便血。术前准备所用泻剂不得含甘露醇成分, 以免产生易燃气体而引起爆炸。
参考文献
[1]朱建新, 钟尚志.消化内镜护士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1.
[2]王昌雄.尼龙绳结扎在植有心脏替代装置患者行息肉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 (14) :216.
[3]王萍, 吴杰, 黄晓东, 等.经结肠镜高频电圈套器联合尼龙绳套扎和/或钛夹钳夹治疗大肠宽蒂和大息肉15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 18 (17) :1838-1841.
[4]邹志荣.内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肠息肉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3, 6 (18) :436.
[5]李彦, 王书莲, 袁航.内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肠息肉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8) :1627-1628.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收治胃肠息肉患者24 例, 男8 例, 女16 例, 年龄28 ~ 76 岁, 平均54 岁。其中贲门口息肉1 例, 胃息肉4 例, 十二指肠息肉7 例, 结肠息肉9 例, 直肠息肉3 例。单发息肉22 例, 多发息肉2 例;属广基或无蒂息肉20 例, 长蒂或亚蒂息肉4 例。息肉体部直径0.5 ~ 2.0 cm, 息肉基底直径均< 2.0cm。术前均取活检证实为良性息肉。手术后19 例患者进行了病理学检查, 均为良性息肉, 与术前活检结果相符, 另外5 例患者拒绝术后病检。病理诊断:腺瘤息肉6 例, 增生性息肉7 例, 炎性息肉11 例。
操作器械:PENTAX高清胃肠镜 (EG-29i10;EC-3890Fi) , 高频电凝发生器, 圈套器, 热活检钳及一次性注射针。
术前准备:与常规胃镜检查相同。肠镜准备:选择番泻叶50 g+ 温开水2000 m L饮用 (1 h内饮完) , 必要时加用清洁灌肠, 直至排出清水样便。并行血常规、凝血酶时间、凝血时间及心电图检查, 以确定各项术前指标是否正常。术前15 min肌内注射10 mg山莨菪碱, 以减少胃肠蠕动。术前患者及直系亲属签署胃肠镜检查同意书, 清醒镇静术同意书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知情同意书。通常取左侧卧位, 根据患者的息肉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 可酌情改变体位, 原则是保证息肉不倒卧于胃肠壁、不下垂至与对侧胃肠壁贴近, 并且应便于手术者观察。将浸润生理盐水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 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或与左臀部紧密接触, 持续低流量吸氧, 予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操作方法:细心操作是防止出血的关键。术者应技术娴熟, 谨慎小心, 操作轻柔, 动作迅速。绝不能将邻近的正常组织一并套入圈套器, 以免误将正常组织切除, 扩大创伤面积。术者与助手要配合默契, 要尽量吸尽息肉周围的黏液, 防止无效通电。常规插入内镜找到息肉,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经活检孔送入圈套器并套住息肉, 缓慢收紧圈套器并轻轻提起, 使息肉的根部呈尖幕状, 圈套器尽可能离开胃肠黏膜, 将息肉提拉至胃肠腔中, 并且不能接触周围黏膜, 采用凝切将息肉完全切除, 并缓慢收紧圈套器而后轻轻提起, 避免用力过猛, 见表面呈酱紫色后调节功率。电凝电灼时, 圈套器应离内镜前端1 cm以上, 避免灼伤内镜。最佳的息肉切除部位为切除后的残端距胃肠壁2 mm左右。最理想的残端创面是白色、中心部略带灰褐色[1]。如果息肉较小, 直径< 0.5 cm时, 电凝使息肉发白即可, 电凝指数30 ~ 35, 通电时间3 ~ 4 s;若息肉的直径> 0.5 cm, 则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息肉切除, 先行电凝, 再行电切, 凝切指数均为30 ~ 35, 每次凝切时间3 ~ 4 s, 将息肉悬在胃肠腔中, 与周围黏膜无接触时, 电凝至息肉完全切除, 并检查残端是否切除完整以及是否有出血, 观察创面1 ~ 3 min无出血, 退镜。如果检查发现息肉未切除完整, 需再次进行切除, 直至切除完全, 如果切除后发生出血, 可立即进行电凝处理或局部喷洒盐酸去甲上腺素8 mg+ 冰盐水100m L进行止血治疗, 切除的息肉需进行常规的术后病理检查, 家属拒绝的除外。
术后记录与沟通:胃肠镜下息肉切除后, 按正规内镜手术分级书写手术记录。书写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术后禁饮、禁食24 h后进食流质;严密观察有无腹痛、便血情况;并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止血剂、胃肠黏膜保护剂住院观察3 d。术后3 个月来院复查无痛胃肠镜, 了解息肉切除情况。
结果
本组24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成功, 共切除息肉29枚, 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未出现腹痛、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讨论
消化道息肉容易发生出血及癌变, 其中, 腺瘤息肉本身就是一种癌前病变, 同时部分早期胃肠道癌可以表现为息肉形式, 因此, 一旦发现消化道息肉就应切除, 这已经在临床上达成共识。因此, 对于消化道息肉, 临床一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原则上均及时给予切除治疗。在胃肠镜下明确诊断的同时也进行了治疗, 避免了漏诊, 减少了后期病变进展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治疗方法分内镜下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方法很多, 包括微波、酒精注射、激光、冷冻、高频电凝电切、橡皮圈套等[2]。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不开腹、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势, 且高频电凝电切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并能及时回收标本送检, 因此, 已成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而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路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高频电凝电切术应用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以及有无蒂等可采用高频电凝灼除法、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以及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等。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容易引发出血、穿孔、电凝术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如果息肉的基底直径< 2 cm, 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较为安全, 并发症少, 当息肉的直径> 2 cm时, 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有数据显示这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1% ~ 16.1%[3]。我院采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患者24例, 手术过程中, 严格掌握消化道息肉切除指征, 因此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息肉基底或蒂的直径均< 2.0 cm, 电凝效果充分, 术前行凝血酶及凝血酶原检查排除出血倾向因素。通常引发穿孔并发症的原因是手术中使用的电凝功率过大, 组织穿透过深或者圈套部位距离基底太近。在这24 例患者息肉切除术中, 操作医师严格掌握电凝功率, 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 从而避免了穿孔的发生。
大肠息肉是下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病, 是指大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 病理性质未确定之前统称大肠息肉, 与大肠癌密切相关[4]。因此, 手术切除之前需要通过活检方式对胃肠道息肉与早期癌症进行鉴别。本组24 例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了活检, 排除了早期胃肠癌。但是, 活检时的病变深度、操作医生的判断与活检技术、取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活检阳性率, 因此, 需警示在常规胃肠镜检查时除明确诊断息肉及病理检查证实良性息肉外, 还应对术后息肉标本再次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以再次明确息肉类型, 以免延误诊治[5]。
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24 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 认为胃肠镜下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同时也应加强并发症的防治, 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孝永.胃肠大息肉分期分叶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2, 79 (9) :7377.
[2]盛显仓.内镜下高频电治疗胃肠道息肉150例[J].人民军医, 2003, 526 (9) :529.
[3]林三仁, 傅贤波.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69-370.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32-1936.
胃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的治疗与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间诊断为胃肠息肉并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患者20例, 20例患者中, 男10例, 女10例, 年龄21岁~69岁, 平均年龄53岁。胃息肉10例, 结直肠息肉9例, 其中巨大息肉1例。
1.2 治疗方法
仪器的准备同胃镜、肠镜检查, 另加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及圈套器。术前应先连接各导线, 在体外测试仪器性能是否良好。按常规行内镜检查, 发现息肉后, 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 密切配合医师[1]。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 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 同时要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中出现的变化, 如出现出血量较大时可用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射止血或用钛夹钳夹止血。息肉摘除后, 对残蒂观察数分钟, 然后回收切下的息肉标本, 送病理学检查。宽蒂难以用圈套器摘切除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 再接触到息肉组织, 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
3 效果
胃、十二指肠息肉属癌前期病变, 一经发现应积极治疗。高频电凝电切术是内镜下摘除息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 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分块分期治疗创伤性小、无痛苦、花费少、简便快捷, 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4 护理
4.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者缺乏对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息肉的了解, 易产生恐惧心理和出现紧张情绪, 因此, 要向患者说明治疗的优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和配合, 达到最佳的术前状态, 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2) 行胃、十二指肠息肉治疗者术前, 嘱患者2~3d进少渣或流质饮, 禁食禁水8~12 h, 术前30min口服胃凝胶10 mL, 必要时肌内注射安定10mg和654~2针剂10mg。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前6h, 口服肠道清洁剂, 并观察患者排便情况, 最后一次排便应为无色清水样便, 如便中仍有较多粪渣, 可给予大肠水疗清洁肠道, 但禁用甘露醇和乳果糖进行肠道准备。因它们经肠内细菌发酵可产生易燃性气体, 电切术时可能引起肠内气体爆炸或广泛性内脏损伤。 (3) 术前应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史, 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乙肝两对半等检查。年龄>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 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4.2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胃肠息肉点凝电切术后应禁食6h, 后酌情进流质, 如米汤面汤, 避免过烫及刺激性的食物。较大息肉、无蒂息肉或凝固范围较大者, 卧床休息2~3d, 室内活动2~3d, 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劳动。术后禁食6~24h, 如无异常可进流质或半流质1d, 再改成软食。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者应给予降压药, 监测并控制血压平稳, 以防术后出血。 (2)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有无不适症状。如是否有呕血、黑便、腹痛等症状。 (3) 饮食指导:胃息肉患者术后1~2周内患者进少渣半流食两d, 以口服营养丰富、无纤维的食物, 如细肉末稀粥, 牛奶等。胃息肉术后抗炎治疗均次要, 除外有其它脏器合并慢性炎症而需使用抗生素外, 一般术后给予多种维生素食物即可。如疑有术后出血者可给予普通凝血制剂口服。术后合理的饮食与休息是预防迟发出血的关键[3]。肠息肉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 禁酸辣刺激性食物, 不吃过热, 过冷, 过期及变质的食物, 睡前3h避免夜宵, 年老体弱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 高频电凝电切术是治疗胃肠道息肉首选方法。精心护理十分重要, 心理疏导有助于患者消除恐惧情绪。良好的术前、术中、术后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饮食护理及密切观察病情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优质护理服务也是治疗疾病的一剂良方。
5 结果
积极的护理干预更有效的缩短了检查时间,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治疗后的效果好, 并发症少[4], 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
6 讨论
内镜下实施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道息肉, 在可视的情况下操作安全、简便、疗效可靠, 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息肉的首先方法。优质护理的跟进, 保证了患者在最佳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高频电凝电切胃、肠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 高频电凝电切对20例为肠道息肉的分析。结果 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息肉成功率100%。结论 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息肉安全、简便、费用低廉, 成功率高。
关键词: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轶群, 姚礼庆, 徐关东, 等.结直肠大息肉的内镜下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 22 (1) :60-61.
[2]龙子义, 项立, 杨兵, 等.无痛苦胃镜检查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6) :984-985.
[3]徐宝珠, 黄月爱, 陈秋连, 等.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操作与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10) :131-132.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