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尿α1球蛋白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尿α1球蛋白范文(精选8篇)

尿α1球蛋白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组资料

窒息新生儿48例, 其中男30例, 女18例。日龄:<1h 20例 (41.7%) ;1h~, 18例 (37.5%) ;12h~, 8例 (16.7%) ;24~48h 2例 (4.2%) 。生后1min Apgar评分:4~7分 (轻度窒息) 26例 (54.2%) , 设为轻度窒息组, 患儿出生体重 (3263±406) g, 胎龄 (38.4±1.4) 周;<3分 (重度窒息) 22例 (45.8%) , 设为重度窒息组, 患儿出生体重 (3365±294) g, 胎龄 (38.4±1.8) 周。选择同期非窒息足月新生儿3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 女11例;日龄1~3d;生后1min Apgar评分8~10分, 无宫内窘迫, 无心、肺、肾、脑及感染性疾病;出生体重 (3303±401) g, 胎龄 (38.3±6.7) 周;其中咽下综合征17例 (56.7%)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例 (20.0%) , 捂热综合征3例 (10.0%) , 新生儿脱水热4例 (13.3%) 。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在生后48~72h内用集尿袋收集尿液5 m l, 使用I M A G E系统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尿α1微球蛋白浓度。同时抽取静脉血2 m l, 用O L Y M P U S5 4 0 0生化分析仪进行B U N和C r的测定。本文尿α1微球蛋白正常值范围10~30mg/L, Cr正常值范围44~1 3 3μm o l/L, B U N正常值范围3.2~6.0 m m o l/L。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程度新生儿窒息尿α1微球蛋白、血C r与B U N的水平变化见表1。

注:1为对照组与轻度窒息组比较, 2为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比较

由表1可见, 上述三项指标, 对照组最低, 轻度窒息组次之, 重度窒息组最高;对照组的三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重度窒息组的三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值, 轻度窒息组只有尿α1微球蛋白高于正常值, 余两项均在正常范围内。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比较, 除尿α1微球蛋白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外, 余两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时因缺氧使血流再分配, 肾脏等内脏器官血流收缩, 血流灌注减少, 以保证脑动脉、冠状动脉及肾上腺的供血[1]。因此, 肾血流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受损, 尿α1微球蛋白重吸收减少, 致尿中α1微球蛋白含量升高。α1微球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 由体内核细胞产生, 产生量稳定, 由正常的肾小球滤过, 经肾小球滤出的蛋白99%以上又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分解代谢为氨基酸[2]。正常情况下, 尿中α1微球蛋白含量甚微, 在肾小管受损时, 尿中α1微球蛋白排泌增高。

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分别为含氯的有机物和蛋白代谢的终末产物, 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 这些小分子物质从肾小球滤出, 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 血肌酐和尿素氮因潴留而增高。在肾功能不全的早期, 血尿素氮不一定升高, 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时, 血尿素氮才异常升高, 所以血尿素氮虽可作为判断肾小球功能的指标, 但早期并不敏感。血肌酐是衡量肾脏功能的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肾脏代偿能力较强, 在肾脏未损伤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往往没有不适症状, 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上时, 血肌酐才开始迅速升高。其变化落后于肾小球滤过率。同时其还受到年龄、性别、进食、肌肉容量、药物、水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结果显示, 轻度窒息新生儿尿α1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 且与窒息程度呈正比, 提示即使轻度窒息, 肾功能也有不同程度受损。轻度窒息患儿血肌酐和血尿素氮虽稍高于对照组, 但仍未超出正常范围, 而重度窒息患儿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明显高于正常值。由此可见, 尿α1微球蛋白比血尿素氮、肌酐更敏感, 能更早反映新生儿肾功能受损程度, 且尿α1微球蛋白采样方便、快速, 适合新生儿。

参考文献

[1]刘敬, 曹海英.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36 (2) :69-73.

尿α1球蛋白 第2篇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 肥胖 体重指数

病历资料

患者,男,52岁。发现蛋白尿9年,于2004年10月28日入院。9年前患者体检时发现尿常规蛋白(+),无腰痛水肿及肉眼血尿,未予系统诊治。4年前出现血压升高,最高血压200/120mmHg,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高血压病”,口服“雅施达”、“苏适”、“舒降之”等药物,具体剂量不详,平素血压维持在130/90mmHg左右。病程中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12年前开始肥胖,最高體重100kg。查:血压120/80mmHg,颜面及眼睑无水肿,咽不赤,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分,节律规整,心音顿,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各输尿管压痛点压痛(-),双肾区扣击痛(-)。双下肢无水肿。体重指数31kg/m2。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空腹血糖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血脂TG 1.72mmol/L,TC 5.18mmol/L,HDL 1.03mmol/L,LDL 4.02mmol/L,肝功、肾功及血电解质正常,糖化血红蛋白10.14%,空腹血浆胰岛素3.1uIU/ml,餐后2小时血浆胰岛素16.9μIU/ml,IAA(-),ICA(-),GAD<1.05,INS-Ab(-),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10.2g/L,IgA 2.62g/L,IgM 0.97g/L,肾素2.73ng/ml,血管紧张素77.82pg/ml,卧位醛固酮87.8pg/ml,立位醛固酮144.2pg/ml,卧位皮质醇10.48μg/dl,立位皮质醇14.86μg/dl,尿常规Pro(+),尿微量白蛋白1368mg/gcr,尿α1微球蛋白14.4mg/gcr。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心肌劳损,心彩超示心脏结构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肝脏表面光滑,实质回声细密增强,网络欠清,提示脂肪肝。左肾10.5cm2×4.6cm2,右肾10.2cm2×4.5cm2,双肾结构未见异常。肾图提示双肾功能正常,上尿路排泄通畅,双肾有效血流量正常。综上,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肾小动脉硬化,糖耐量异常,脂肪肝。治疗上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有氧健身运动,洛活喜2.5mg,1次/日口服,依苏5mg,1次/日口服。1.5年后,即2006年3月28日门诊复查,血压110/70mmHg,心肺腹无异常,体重指数23.8kg/m2。血常规正常,空腹血糖7.4mmol/L,血脂,肝功,肾功及血电解质正常,尿常规Pro(+),尿微量白蛋白376.88mg/gcr,尿α1微球蛋白0.35mg/gcr。

讨 论

2002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提出了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即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1]。而本例患者在2004年入院时体重指数31kg/m2,达到肥胖的诊断标准。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代谢综合征中几个主要成分的患病率分别为:肥胖38.6%,高血压34.0%,低HDL-C血症37.1%,高甘油三酯血症30.0%,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12.6%。ATP-Ⅲ也认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升高主要是因为肥胖的流行,并将腹型肥胖列为其诊断标准的首位[2]。

分析其尿微量蛋白改善的原因:①体重减轻,在以前的横断面调查中发现肥胖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非肥胖者[3],本例患者当体重减轻之后,尿微量白蛋白确实得到改善。②患者血压控制得一直比较理想,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产生微量白蛋白尿,而本例患者血压比较平稳,这也是尿微量白蛋白没有增加的一个原因。③体重减轻之后,血脂恢复正常,减轻了肾脏的脂毒性作用。④患者空腹血糖升高仅0.5mmol/L,血糖波动不大,因此没有造成明显的肾脏损害。

本例患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降低体重,预防或延缓了肾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遗憾的是,该例患者没有接受肾脏病理检查,所以我们没有形态学的资料做进一步讨论,但这个患者还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蓝图。

参考文献

1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

2 祝之明,主编.代谢综合征病因探索与临床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55-367.

尿α1球蛋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选择来我院就诊及内科病房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且尿常规全部阴性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炎和心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50例, 年龄55~60岁。对照组为保健科健康体检者50例, 无高血压、心肝肾疾病, 年龄、性别与高血压组匹配。

1.2 仪器与方法

运用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检测试剂盒, 检测仪为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测定方法为免疫透射比浊法。 嘱研究对象留取晨起非应激、非运动状态下尿样3mL, 用以检验。阳性参考值为尿α1-微球蛋白:<10mg/L, 尿β2-微球蛋白:<0.5mg/L。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0.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undefined, 用t检验对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独立样本组间进行数据比较, 计数资料用两组有序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收集研究对象合格晨尿并进行测试, 记录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尿中α1-MG与β2-MG含量, 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使用SPSS软件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的α1-MG和β2-MG数值, P值均小于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对各组均值分析, 发现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01) , 见表1。

以α1-微球蛋白>10mg/L和β2-微球蛋白>0.5mg/L为阳性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内的情况, 发现α1-MG比β2-G的检测敏感度高, 并进行秩和检验分析, 总体分布不同 (P<0.01) ,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肾损害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是高血压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 其损伤程度往往与高血压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因此, 对早期肾损害应加强认识,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延缓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即亚临床肾损害期, 是指良性肾小动脉硬化出现临床症状前, 临床表现除夜尿增多外, 无明显症状。常规反映肾功能的各项血尿检查, 如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等均为正常, 但肾脏的储备功能已有下降,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和结构已发生病理性改变。据1999年统计, 我国全部透析患者中, 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占9.6%[3]。目前, 临床常采用放免法等比较灵敏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 如尿中微量蛋白排出量增加等。 α1-MG被认为是能较早发现肾功能损害的指标[4], α1-MG由Ekstrrom等于1975年从肾小管疾病患者尿中分离提纯出来的, 分子量为33000 (33KD) 的糖蛋白, 主要由肝脏和淋巴细胞产生, 广泛分布于人体体液中及淋巴细胞表面, 生理状态下, α1-MG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并在近曲小管几乎全部被吸收和分解代谢。β2-MG是由淋巴细胞、血小板、多形核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球蛋白, 分子质量为11800, 它是细胞表面人类淋巴细胞抗原 (HLA) 的β链部分, 广泛存在于血浆、尿液、脑脊液、唾液以及初乳中。正常人β2-MG的合成率及从细胞膜上的释放量相当恒定, β2-MG可以从肾小球自由滤过, 99.9%在近端肾小管吸收, 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解破坏;故而正常情况下β2-MG的排出是很微量的, 一般不超过0.2mg/L。

我室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选择来我院门诊就诊及内科病房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且尿常规阴性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炎和心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50例, 年龄在55~60岁。对照组也选择保健科健康体检者50例, 排除以上其他疾病, 与高血压组患者匹配。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合格晨尿进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析, 获得尿中α1-MG和β2-MG含量,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并各组α1-MG和β2-MG排泄量的平均值分析发现, 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健康组。尿中α1-MG和β2-MG排泄量增加可在早期发现, 可能是由于高血压造成肾小球滤过膜受损, 滤过率增加, 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下降, 从而在患者尿中检测出生理状况的微量蛋白, 可以为早期判定高血压肾损害提供参考依据, 为及早防治提供重要指导意义。此外, 我们还对α1-MG和β2-MG二者的排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比较, 发现α1-MG与β2-MG的检测敏感度有明显的差异, 前者敏感度高于后者。α1-MG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早期损害的首选指标, 这与Crubb研究结果[5]基本一致。因此, 早期检测高血压患者尿中的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 可为临床医生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伤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科学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尤丹瑜, 万建新, 吴可贵, 等.高血压肾损害[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 4:275-277

[2]陈香美.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J].中华肾内科杂志, 2005, 21 (10) :563-565

[3]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透析移植登记工作组.1999年度全国透析移植登记报告[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1, 17 (2) :77-78

[4]Asami T, Nakana, Sakai K, et al.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renal tubular disorders and glomerular dysfunction in the early phaseof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ldren[J].Nippon JinzoGakkai Shi, 1992, 34:57-59

尿α1球蛋白 第4篇

1.1 研究对象

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住院病人共95例, 根据肾损害部位及肾功能情况 (1992年6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在安徽太平会议的修订方案, 以血肌酐水平≥133µmol/L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分4组。Aa组36例, 为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且肾功能正常患者, 其中肾活检诊断轻-中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0例 (包括IgA肾病12例) , 膜性肾病6例;Ab组l7例, 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功能不全患者, 由肾活检诊断5例, 均为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Ba组l7例, 为肾间质小管疾病且肾功能正常患者, 包括慢性间质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及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 (病理诊断1例) ;Bb组25例, 为肾间质小管疾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 (病理诊断1例) 。以上4组病人均排除肝脏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发热、病毒感染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病人晨起空腹留取第1次中段尿10mL作标本, 离心后取上清液3mL, -20℃保存。尿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 (设备为美国的BehfingNephelometerAnalyzer) 。试剂为兔抗人单克隆Alb抗体、兔抗人单克隆α1-m抗体、鼠抗人单克隆β2-m抗体 (均购自DadeBehring公司) , 结果重复2次取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计算尿Alb/α1-m比值, 结果用SPSS 10.0版统计学软件处理, 用ROC曲线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分析特异性、敏感性及其关系。

2 结果

4组病人尿Alb/α1-m比值统计学结果见表1。Aa组、Ab组分别与Ba组、Bb组经秩和检验P<0.01, 肾小球疾病 (Aa+Ab) 组和问质小管疾病 (Ba+Bb) 组经秩和检验P<0.01, 统计学上均有高度显著差异。肾小球疾病组中Aa亚组与Ab亚组的尿Alb/a1-m比值经秩和检验P<0.01, 统计学上有高度显著差异;间质小管疾病组中Ba亚组与Bb亚组的尿Alb/a1-m比值经秩和检验P>0.05, 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对53例肾小球疾病 (A组) 和42例间质小管疾病 (B组) 的尿Alb/α1-m比值做ROC曲线分析, 以敏感性为纵坐标, 以1-特异性为横坐标。显示诊断肾小球疾病及间质小管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关系 (见图1) 。取Alb/α1-m比值≥10为诊断临界点时, 提示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性83.0%、特异性81.2%, 正确诊断指数 (又称约登指数, 正确诊断指数=敏感性+特异性-1) 最大。取A1b/α1-m比值≥25为临界点时, 提示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性50.9%、特异性达1 00.0%。相反, 取Alb/α1-m比值1为临界点时, 提示肾间质小管损害的敏感性28.1%、特异性100.0%。

注:A8组与Ba组比较, *P<0.01;Ab组与Bb组比较, ◆P<0.01;Aa组与Ab组比较, AP<0.01;Ba组与Bb组比较, Ap>0.05;Aa+Ab组与Ba+Bb组比较, ■P<0.01

3讨论

肾小球性损伤表现以中、大分子质量的蛋白尿为主, 主要有尿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等;肾间质小管损害以小分子质量的蛋白尿为主, 主要有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蛋白等。尿白蛋白分子质量66103U, 是中分子蛋白质, 现在认为是肾小球早期损伤的指标, 尿α1微球蛋白分子质量33103U, 尿β2微球蛋白分子质量11.8103U, 均是小分子蛋白质, 是肾小管早期损伤的指标。然而对已经存在肾功能不全的肾损害, 尿蛋白分析是否在鉴别诊断方面仍有参考意义。Herget等在一组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研究中发现尿的微球蛋白排泄均升高, 而且指标升高的幅度提示是否进行透析治疗, 可以判断预后;Bazzi等在研究一组肾病综合征的预后中, 提示尿α1微球蛋白指标是肾小管损伤的可靠指标, 也预示肾功能不全的存在。说明在肾小球与肾间质小管病中无论伴或不伴肾功能不全, 尿的α1微球蛋白检测均有临床意义, 作者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检测单次的尿蛋白测值应用尿肌酐予以校正, 即尿α1微球蛋白/尿肌酐、尿微白蛋白/尿肌酐等值来反映尿蛋白排泄情况。但在临床实践中经常是多种尿蛋白成分混合存在, 鉴别蛋白尿性质有一定的困难。α1微球蛋白是由人体的肝脏和淋巴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存在于体液及淋巴细胞表面, 合成增加或淋巴细胞破坏增多均可能引起血液中α1微球蛋白浓度增加, 继而引起尿α1微球蛋白排泄增加[1]。因此, 检测时, 应排除合并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发热、病毒感染等疾病。检验结果提示肾小球疾病组的尿Alb/α1-m比值明显大于肾间质小管疾病组 (P<0.01) , 证实了肾小球疾病与肾间质小管损伤在尿蛋白排泄上存在明显的不同。进一步研究观察显示尿Alb/α1-m比值≥25提示肾小球损害 (特异性达100%) , 尿Alb/α1-m比值1则提示间质小管损害 (特异性达100%) 。因此, 根据Alb/α1-m比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肾小球损伤或肾间质小管损伤的指标。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尿Alb/α1-m在肾小球疾病与肾间质小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95例此类病例, 分为4组:A组是肾小球疾病组, B组是肾间质小管疾病组;然后又将2组分为肾功能正常和不正常2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晨起第一次尿标本的尿白蛋白和尿结果、肾小球疾病组的尿α1微球蛋白。结果 A组的尿Alb/α1-m比值大于B组, 尿Alb/α1-m比值≥25, 提示肾小球损害的特异性为100%;尿Alb/α1-m比值≤1, 提示肾间质小管特异性为100%。同时, A组中肾功能正常组的尿Alb/α1-m比值大于肾功能不全组, 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 尿Alb/α1-m比值判定肾小球疾病和肾间质小管疾病中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尿Alb/α1-m,临床意义,肾内科

参考文献

[1]董德长.实用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203~1221.

[2]王海燕, 郑法雷, 刘玉春, 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等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 1993, 32 (3) :131~134.

[3]吕海清, 刘西桦, 钱正松, 等.临床医学研究基本方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70~288.

尿α1球蛋白 第5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Caco-2细胞株(上海生物研究所),TNF-α(Sigma公司),RNeas Mini kit(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7体外转录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细胞培养

从上海生物研究所购得Caco-2细胞,应用含有10%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双抗液和用Na HCO3调节p H值的1 640培养液,将Caco-2细胞在37℃和50 m L/L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实验时取5组非同代、7 d生长达融合的细胞,添加0、50、100、200和400 ng/m L浓度的TNF-α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Caco-2细胞提取总RNA,-130℃保存以待做Real-time PCR使用。

1.3 用Re a l-time P CR方法检测Ca co-2细胞中S C mRNA和IR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用大连Takara公司提供的试剂提取RNA,提取的RNA利用凝胶电泳定量。在体外将每个样本RNA 100 ng转录为c DNA,然后进行定量PCR反应。引物如下:PIGR-F:5'-TGTTGCCACCACTGAGA GCAC-3';PIGR-R:5'-CTTTGTAGGCCATCTCGGCT TC-3';IRF-1-F:5'-GTGGAAGTTGTGCCGGACA-3';IRF-1-R:5'-CATCCTCATCTGTTGTAGCTTCAGAG-3';GAPDH-F:5'-GCACCGTCAAGGCTGAGAAC-3';G-APDH-R:5'-ATGGTGGTGAAGACGCCAGT-3'。PCR反应条件为95℃10 s,然后95℃5 s和60℃20 s循环45次,最后60℃1 min和95℃5 s。按下列公式进行相对表达量分析:SC m RNA的相对表达量=2-(CTtest-CTGAPDH)100%,校正结果以TNF-α为0ng/mL时的表达量为1,其余组与之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TNF-α对Ca co-2细胞中P IGR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检测的m RNA以0 ng/mL TNF-α时PIGR m RNA的相对表达量设为1,通过管家基因GAPDH的校正得出TNF-α的浓度为50、100、200和400ng/mL时PIGR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4±0.14)、(5.23±0.19)、(6.45±0.23)和(8.44±0.18),与无TNF-α(即浓度为0 ng/mL)刺激Caco-2细胞时的PIGR m RNA相对表达量相比明显升高(P<0.01),如图1所示。

2.2 TNF-α对Ca co-2细胞中IRF-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检测的m RNA以0 ng/mL TNF-α时IRF-1m RNA的相对表达量设为1,通过管家基因GAPDH的校正得出TNF-α浓度为50、100、200和400ng/mL时IRF-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20±0.21)、(9.00±0.19)、(10.90±0.23)、(14.50±0.25),与无TNF-α(即浓度为0 ng/mL)刺激Caco-2细胞时的IRF-1 m RNA相对表达量相比明显升高(P<0.01),如图2所示。

3 讨论

PIGR是肠上皮细胞产生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蛋白分子,是黏膜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转膜糖蛋白,负责将新合成的IgA转运到细胞表面,在转运过程中,PIGR细胞外部分的SC与二聚体IgA结合形成分泌型IgA(secretory IgA,SIgA),SIgA是肠道免疫屏障的重要组成成分,一直被认为是肠道第一线的免疫防御,它覆盖并保护肠黏膜免受有害细菌的入侵,阻止慢性炎症的发生[4,5]。当细菌黏附和入侵肠道时,可激活黏膜免疫诱导SIgA大量分泌。SIgA在肠道主要是发挥免疫排除作用[6,7]和免疫平衡作用[7],减少细菌易位,限制细菌穿透肠上皮[8]。游离SC作为微生物的重要清除因子可保护上皮免受侵袭[9],是防御大肠杆菌、抵御原虫和中和霍乱毒素的重要因子[10,11,12],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13]。

TNF-α发挥着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既诱导炎症前反应,也促进组织的发育和修复。作为脂多糖生物学效应的一个中心介质,TNF-α在肠道免疫防御和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TNF-α是肠道免疫的一种重要调节因子,包括激活先天抗病毒和抗细菌活性,以及在先天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信号转换中起重要作用[14],TNF-α也诱导转录因子IRF-1的合成[15]。IRFs是调节抗病毒反应的转录因子家族,因在病毒感染时能够结合到免疫反应性纤维结合素(immunoreactive fibronectin,IFN)基因的启动子上诱导和调节IFN的表达而得名,是一类与调节细胞对IFN和病毒感染的应答有关的DNA相关蛋白家族,是一类多功能的转录因子,在干扰素转录调控、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控、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细胞增殖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发育、淋巴细胞的分化以及自稳平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含有9种转录因子。IRF-1是第一个被定义的IRF家族成员,在多种细胞内持续表达,在宿主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如对于不同的刺激,IRF-1参与多种基因表达的调节和参与先天适应性免疫反应。IRF-1固定到PIGR基因外显子1的一个组分上,与NF-κB相互作用刺激转录。IRF-1参与许多前炎症基因的转录、下调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和Th1应答等过程。

已有报道[16]称,细胞因子IL-4和IFN-γ在促进PIGR m RNA合成的同时,亦促进转录因子IFR-1 m RNA的表达,增强转录活性。IRF-1也参与TNF-α促进PIGR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并且有时间依赖性[17]。低剂量(0.5 ng/mL)TNF-α引起IRF-1表达的增加与引起PIGR表达的增加有相关性,但高剂量(10 ng/mL)TNF-α引起IRF-1表达的增加与引起PIGR表达的增加无相关性[18],本文研究表明随TNF-α浓度增高,PIGR m RNA和IRF-1 m RNA均显著升高。

摘要:目的 研究TNF-α对Caco-2细胞表达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和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TNF-α刺激Caco-2细胞后,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aco-2细胞表达PIGR和IRF-1的变化。结果 TNF-α浓度为50、100、200和400 ng/mL时,PIGR mRNA和IRF-1 mRNA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14±0.14)、(5.23±0.19)、(6.45±0.23)、(8.44±0.18)和(6.20±0.21)、(9.00±0.19)、(10.90±0.23)、(14.50±0.25),与无TNF-α刺激时比较,Caco-2细胞表达PIGR和IRF-1明显增加(P<0.01)。结论 TNF-α上调Caco-2细胞中PIGR和转录因子IRF-1的表达。

尿α1球蛋白 第6篇

患者, 女性, 45岁, 原发病为Alport综合征, 2001年9月因终末期肾病接受肾移植手术, 术后6年肾功能稳定无排异现象。2007年7月在定期复查中查出, 血清球蛋白43.6~46g/L, 类风湿因子22U/ml, 血沉45mm/h。患者术后遵医嘱服用三联免疫抑制剂预防排异。具体服用:吗替麦考酚酯 (商品名:骁悉) (MMF) 1g/d, 新山地明 (CSA) 120mg/d, 醋酸泼尼松片5mg/d。 查体:血压121/78mm Hg (1mm Hg=0.133kPa) 。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 尿常规正常, 群体抗体阴性, 抗核抗体阴性, 免疫固定电泳阴性, 髓过氧化酶和蛋白酶正常, 乙肝丙肝抗体阴性, 肿瘤标志物检查正常。血生化:球蛋白45g/L, 白球蛋白比例1.0。血小板计数349×109/L, 免疫球蛋白IgG 4.2g/L、IgM 2.86g/L、IgA 2.22g/L、补体C3和C4正常。类风湿因子22U/ml, 血沉45mm/h。尿微量蛋白:IgG 1.053g/mol, RBP 2.785g/mol,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0.322g/mol, β2-Mg 0.213g/mol。血清蛋白电泳检测:α1 0.016, γ 0.26。血、尿KAPPA、LAMBDA定量:血K轻链20.7g/L, 尿K轻链7.25g/L。CSA浓度0.128g/L, MMF浓度2.78mg/L。肌酐98μmol/L, 尿素氮10.49mmol/L, 尿酸272μmol/L, 24h尿蛋白定量0.2g。骨穿结果:骨髓象无特殊变化。患者体重60kg, 血糖正常, 体温正常, 无厌食、呕吐、腹泻、盗汗、体质量减轻和骨痛等现象。

讨论

分析肾移植术后球蛋白增加的原因, 以往大多是这样认为:球蛋白增加可能是肝病, 结缔组织疾病, 体内群体抗体增加等因素造成;血、尿游离K轻链增加, 可能会是浆细胞病、淋巴增生性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和干燥综合征 (pSS) 等尿游离K轻链增加, 有肾源性疾病的可能[1,2]。肾源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通常是在肾脏功能衰竭后, 血游离轻链才增高, 并可检出IgM、IgE, 肾功能正常时, 血轻链通常正常或略低[3]。该患者以球蛋白高为主要症状, 最初怀疑肝炎或结缔组织疾病, 但患者经查抗核抗体阴性, 肝炎抗体阴性, 排除了肝炎及结缔组织疾病。患者血、尿K轻链阳性, 但患者免疫固相电泳阴性, 骨髓象正常, 不存在多发性骨髓瘤可能。无盗汗和体重减轻发热等现象, 暂排除淋巴增生性恶性肿瘤。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g, 不是肾病综合症。故怀疑免疫抑制剂不足。于是做了如下处置:将MMF增加至1.25g/d。考虑到患者尿微量蛋白不正常, 有环孢素中毒迹象, 嘱咐患者1个月后将环孢素减至110mg/d。辅助用药增加他汀类药物、羟苯磺酸钙和阿魏酸哌嗪片以保护微血管, 抗血小板聚集, 有效降低药物肾毒性, 保护肾功能。同时还可以增加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 来预防感染和补充药物引起的维生素B族的消耗。其他现服药物维持不变。2个月后该患者返院复查肌酐78μmol/L, 尿素氮5.74mmol/L, 尿酸215μmol/L, 血球蛋白28.3g/L, 白球蛋白比例1.8, 血沉和类风湿因子都正常, 尿微量蛋白好转, 血、尿K轻链接近正常值。该患者利用MMF及辅助药物治疗有效表明, 免疫系统长期受刺激从而导致免疫紊乱, 免疫抑制剂有所不足, 由于群体抗体阴性, 不排除MICA抗体或其他未知抗体阳性可能, 体内抗体增加导致球蛋白升高。故肾移植后免疫不足同样会引起血、尿游离K轻链增加, IgM、IgG等球蛋白增加, 大大增加了移植肾排异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Gottenberg JE, Aucouturier F, Goetz J, et al.Serumimm unoglobulin free light chain assessm e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nd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J].Ann Rheum Dis, 2007, 66 (1) :23-27.

[2]扶云碧.血 (尿) 游离轻链升高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2, 23 (3) :151-152.

尿α1球蛋白 第7篇

本研究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模型, 综合评价血清Ⅰ类MHC链相关蛋白A (MICA) 、C-反应蛋白 (CRP) 、α1-酸性糖蛋白 (α1-AG) 三种方法诊断恶性妇科肿瘤的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为我国恶性妇科肿瘤寻找最佳的实验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0月47例恶性妇科肿瘤患者, 年龄54~85岁, 平均年龄 (62.85±5.97) 岁。同时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年龄49~81岁, 平均年龄 (61.13±4.84) 岁。实验组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妇科肿瘤患者。排除标准 (1) 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 (2) 房颤等其他疾病; (3) 严重精神疾病症状, 临床不能配合的患者; (4) 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及严重全身消耗性疾病患者; (5) 入院1周前有重大手术史; (6) 异型蛋白血症。所有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仪器及试剂

ELISA法检测血清MICA水平, 人类MICA-ELISA试剂盒, 牛血清清蛋白 (BSA) , NaCl, KCl, Tween-20、Na2HPO4、KH2PO4、H2SO4等均购自Sigma公司, 全波长酶联仪购自美国Sunrise公司;采用免疫单纯扩散法检测血清CRP水平, 抗CRP血清、单扩板、标准品均购自南京大学武进生化实验工厂;采用透射混浊法测定血清α1-AG水平, 宝灵曼试剂盒, 奥林巴斯6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上检测均按操作说明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 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采用平均值的配对t检验;采用ROC法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设定AR的诊断标准。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P<0.05的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验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MICA、CRP、α1-AG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2.2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平均值的显著性t检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MICA、CRP、α1-AG的平均值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实验组的MICA、CRP、α1-AG水平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通过平均值的显著性t检验, 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恶性妇科肿瘤患者的MICA、CRP、α1-AG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的数值。

2.3 不同检测方法间的相关性

对MICA、CRP、α1-AG这些方法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显示, 这些方法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注:**表示在0.01水平 (单侧) 上相关

2.4 应用ROC曲线评价3种诊断方法的预测价值

根据ROC曲线法诊断切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可以以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的最高值为诊断最优切点,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AR准确性以ROC曲线下面积 (AUROC) 表示:MICA监测AR灵敏度、特异度和AUROC为97.8%、76.2%、0.810;CRP为97.8%、57.1%、0.918;α1-AG为93.5%、95.2%、0.835 (具体内容见表4, 表5, ROC曲线及AUC见图1) 。

3 讨论

恶性妇科肿瘤的实验诊断尚缺乏“金标准”。理想的检测方法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因此本研究选用MICA、CRP、α1-AG三种标志物作为观察指标, 并利用ROC曲线法对诊断阈值的设定, 对AR进行筛查, 并对各种筛查方法进行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评价, 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ROC曲线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 是反映敏感性和特异性连续变量的综合指标, 是用构图法揭示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相互关系, 它通过将连续变量设定出多个不同的临界值, 从而计算出一系列敏感性和特异性, 再以敏感性为纵坐标、 (1-特异性) 为横坐标绘制成曲线, 曲线下面积越大, 诊断准确性越高。在ROC曲线上, 最靠近坐标图左上方的点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临界值。本研究的结果显示:MICA>0.3338 (ng/mL) 、CRP>3.0254 (mg/mL) 或α1-AG>428 (mg/mL) 的患者可认为存在AR。ROC曲线下面积反映诊断试验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提示AUROC:CRP>α1-AG>MICA。可以认为, 相比于其他两种监测方法, CRP的诊断准确性最好, 更有助于指导临床的恶性妇科肿瘤的诊断。

C-反应蛋白是1930年学者Tillett等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的。CRP是人类重要的急性期反应蛋白, 在急性期其浓度可升高上千倍, 循环中的CRP半衰期为19h, 它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已经广泛用于炎症疾病的诊断。CRP阳性, 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肾炎、肺炎、各类恶性肿瘤及各种急性感染、体外伤以及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等疾病。近年来国际上已经有较多文献报道建议把CRP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据文献报道, CRP的临床测定值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 因此在产科临床上可以通过动态监测CRP水平来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作为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 以达到妇科恶性肿瘤“早诊断、早治疗”原则的目的, 并有望根据标志物检验值的改变, 调整临床的治疗方案, 提高恶性妇科肿瘤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潘宝骏, 张锡彬, 刘少娟, 等.SPSS中的ROC分析用于检验诊断方法的评价[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3, 9 (3) :16-20.

[2]刘坚, 郡甫.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妇科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 2008, 3 (5) :480-482.

[3]张彩, 冯进波, 王郡甫, 等.膜型/分泌型MICA对NK细胞受体NKG2D的相反调节效应及其对NK细胞受体谱的影响[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4, 24 (2) :107-111.

[4]Dunn GP, Koebel CM, Schreiber RD.Interferons, immunity and cancer immunoediting[J].Nat Rev Immunol, 2006, 6 (11) :836-848.

尿α1球蛋白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MM患者及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患者。MM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的诊断和疗效标准》关于MM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血清胆红素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高于正常上限2倍,心功能2级以上,距离较大的手术28 d以内;(2)女性患者处于妊娠及哺乳期;(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非恶性黑色素瘤的皮肤肿瘤除外);(4)合并严重感染或代谢性疾病;(5)已进行过治疗的MM患者。IDA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的诊断和疗效标准》关于IDA的诊断标准,剔除经过治疗的患者。入选前均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MM患者应纳入42例,实际只有36例患者进入研究。符合标准的30例IDA患者均进入实际研究。进入研究的MM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中位年龄62岁(52~73岁);免疫分型中IgG型16例,IgA型8例,κ轻链型7例,λ轻链型5例。临床按国际分期体系(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其中Ⅱ期10例,Ⅲ期26例。以同期住院的30例IDA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5~58岁,中位年龄46岁。上述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基线有可比性。所有MM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包括颅骨、颈胸腰椎、肋骨、肱骨、股骨及骨盆,以确定有无溶骨病变或骨质疏松;对X线检查阴性者,还将进行MRI或PET-CT检查。以X线为标准,参考文献[1]将MBD分为1级(普遍的骨质疏松)4例(14%),2级(骨质破坏在2处以下)12例(35%),3级(骨质破坏大于或等于2处、压缩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20例。

1.2 标本采集

各样本均取骨髓5 m L,肝素抗凝,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半经13.5 cm,2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以备用5 m L。

1.3 实验方法

采用酶链免疫法(ELISA法)定量检测MIP-1α和Sclerostin含量(MIP-1α试剂盒购自ENDOGEN公司,Sclerostin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实验重复3次,取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因素相关采用简单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IP-1α和Sclerostin在MM组、对照组骨髓上清液中的表达

MIP-1α和Sclerostin水平高于正常值均值+2s为显著增高,MM组中MIP-1α增高有29例,占80.56%;Sclerostin组增高有31例,占86.11%,MM组中MIP-1α和Sclerost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9和4.70,P值分别为0.00和0.001),见表1。

2.2 MM患者MIP-1α和Sclerostin表达与不同临床分期的关系

Ⅲ期MM患者的MIP-1α和Sclerostin水平明显高于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0和2.87,P值分别为0.001和0.007),见表2。MIP-1α和Sclerostin表达水平随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其表达量具有临床分期依从性。

2.3 MIP-1α和Sclerostin与MBD的关系

在MM组中,3级MBD患者的MIP-1α和Sclerostin水平明显高于非3级MBD患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和5.69,P值分别为0.005和0.00),见表3。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1

注:覮与Ⅱ期比较,P<0.01

注:覮与非3级MBD比较,P<0.01

2.4 MIP-1α与Sclerostin的相关性

在36例MM患者中,MIP-1α和Sclerostin表达共同阳性21例,共同阴性7例。经相关性检验表明,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98,P=0.002)。

3 讨论

MBD是M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机制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是瘤细胞干扰了OC与OB之间的动态平衡[7,8]。OC激活因子如MIP-1α导致OC激活,本研究发现约80.56%的MM患者骨髓MIP-1α增高,且ISS临床分期为Ⅲ期的患者明显高于Ⅱ期患者,与本团队的前期研究相一致[10]。ISS分期涉及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和白介素-6,β2-MG和白介素-6是反映体内瘤负荷最常用的指标,因而可推测MIP-1α增高的程度与MM瘤负荷相关。

本研究还发现MIP-1α增高的程度与骨质破坏程度相关,3级患者明显高于2级患者,说明骨质破坏越严重,MIP-1α水平越高。其原因可能是在骨质破坏严重区域,MIP-1α可能通过旁分泌途径刺激瘤细胞增殖,瘤细胞分泌MIP-1α增多,MIP-1α与其受体结合后作用于OC分化的最后一阶段,增强OC的活性,导致溶骨性破坏[9,10]。

研究报道MIP-1α不仅增强OC的活性,还能抑制OB的活性。在OB分化及功能调节中,Wnt/β-Catenin信号转导起了重要作用[4]。骨髓瘤细胞系及原代细胞中均可检测到Wnt配体及β-Catenin高表达,而正常B细胞及浆细胞中β-Catenin蛋白检测均为阴性[10],暗示Wnt信号在骨髓瘤细胞中异常激活,促进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MM患者存在Wnt信号通路经典途径的活化,对成骨的过程是有帮助的,可临床上绝大多数MM患者存在MBD,其可能原因是在MM患者早期,患者存在Wnt配体及β-Catenin高表达,从而刺激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一旦瘤负荷增长到一定的水平,瘤细胞可能产生如Sclerostin等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抑制物,抑制β-Catenin及下游的信号通路,导致MBD的发生[9]。而目前在国内还未见Sclerostin在MM中的相关报道。

本研究发现86.11%的MM患者骨髓Sclerostin水平增高,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国外学者BRUNETTI[6]的研究一致。

Sclerostin是SOST基因的表达产物,骨细胞分泌的重要信号分子,是一种含胱氨酸结构的分泌型糖蛋白,参与调节骨形成,决定骨重建过程中的骨量和结构。本研究发现,Ⅲ期患者的Sclerostin水平明显高于Ⅱ期患者。ISS临床分期能较好地反映体内瘤负荷水平,分期越高,其体内瘤负荷越高,这可推测Sclerostin增高的程度与MM瘤负荷相关,其机制可能是Sclerostin在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向OB分化成熟时,导致白介素-6及其他促进骨髓瘤生长的因子生成增多,瘤负荷增高;也可能是Sclerostin通过抑制骨修复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11]。本研究还发现骨质破坏大于等于2处以上、病理性骨质或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明显高于骨质破坏不明显的患者,说明Sclerostin在MBD的发生发展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Sclerostin与Wnt辅助受体LRP5/6结合,使Wnt经典信号通路失活,抑制OB的分化成熟,导致OB数量下降,骨量降低;也可能抑制Wnt非经典信号途径,导致细胞外基质成熟障碍、细胞外基质矿化降低及骨量的减少[12],从而导致MBD的发生。

更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Sclerostin与MIP-1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两者共阳性表达较高。这可能是在MBD中,瘤细胞共同表达Sclerostin和MIP-1α;也可能是MIP1-α与其受体结合后介导瘤细胞分泌Sclerostin,Sclerostin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来抑制OB的作用,这亟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大部分MM患者骨髓MIP-1α和Sclerostin水平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ISS临床分期及骨质破坏相关,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MM中两者有怎样的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RISTINSSON SY,MINTER AR,KORDE N,et al.Bone dis-ease in multiple myeloma and precursor disease:novel diagnosticapproaches and implications on clinical management[J].ExpertRev Mol Diagn,2011,11(6):593-603.

[2]ORTIZ A,LIN SH.Osteolytic and osteoblastic bone metastases:two extremes of the same spectrum[J].Recent Results CancerRes,2012,192(2):225-233.

[3]VALLET S,POZZI S,PATEL K,et al.A novel role for CCL3(MIP-1a)in myeloma-induced bone disease via osteocalcindown-regulation and inhibition of osteoblast function[J].Leukemia,2011,25(7):1174-1181.

[4]MILAT F,NG KW.Is Wnt signaling the final common pathwayleading to bone formation[J].Mol Cell Endocrinol,2009,10(1-2):52-62.

[5]QIANG YW,CHEN Y,BROWN N,et al.Characterization ofWnt/beta-catenin signaling in osteoclasts in multiple myeloma[J].Br J Haematol,2010,148(5):726-738.

[6]BRUNETTI G,ORANGER A,MORI G,et al.Sclerostin is overexpressed by plasma cells from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J].AnnN Y Acad Sci,2011,12(37):19-23.

[7]杨青,金洁萍.IL-17及其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10-14.[7]YANG Q,JIN JP.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7 and its receptorin multiple myeloma and its significance[J].China Journal ofModern Medicine,2012,22(3):10-14.

[8]SILVESTRIS F,CIAVARELLA S,DAMMACCO F,et al.Boneresorbing cells in multiple myeloma:osteoclasts,myeloma cellpolykaryons,or both[J].Oncologist,2009,14(3):264-275.

[9]TSUBAKI M,KATO C,ISONO A,et al.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induces osteoclast formation by activation of theMEK/ERK/c-Fos pathway and inhibition of the p38MAPK/IRF-3/IFN-βpathway[J].J Cell Biochem,2010,111(6):1661-1672.

[10]王晓桃,罗绍凯,李娟,等.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2):152-154.[10]WANG XT,LUO SK,LI J,et al.Level of MIP-1a in marrowplasm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J].Journal of Sun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7,28(2):152-154.

[11]ENGELHADT M,KLEBER M,UDI J,et al.Current approach-es in multiple myeloma and other cancer-related bone diseases[J].Dtsch Med Wochenschr,2012,137(20):1057-1061.

尿α1球蛋白范文

尿α1球蛋白范文(精选8篇)尿α1球蛋白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分组资料窒息新生儿48例, 其中男30例, 女18例。日龄:<1h 20例 (41.7%...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