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精选9篇)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1篇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很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感染多发生于免疫缺陷患者、老弱患者及手术抵抗力较低的患者[1],且由于其几乎对所有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耐药,甚至累及到红霉素、左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等。因其传播途径广泛,易致院内暴发流行,又由于其致病性强,呈多重耐药而成为临床上治疗难点。因此,对MRS的积极监测,了解其感染及耐药现状、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于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我院2011年5月2012年4月入住各科室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为我院2011年5月2012年4月临床各科室送检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痰液、尿液、切口分泌物、引流液、血液等标本共9 835份,分离的非重复葡萄球菌915株(分离率为9.3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26株。

1.2 仪器和试剂

仪器为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分析仪ATB ,细菌分离培养用血琼脂培养基和药物敏感试验用M-H培养基,鉴定板条也为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药敏纸片包括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红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林、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四环素、利奈唑烷、奎奴达福、利福平。其中利奈唑烷、奎奴达福为英国Oxiod公司产品,其余纸片均购于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3 细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

所有送检标本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方案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K-B)法,试验结果根据CLSI规定进行判定。

1.4 MRS的判定

用NCCLS推荐的头孢西丁纸片法筛选MRS。结果判别严格遵照NCCLS 2002版的标准执行。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

2 结果

2.1 标本来源构成

303份标本的来源构成见表1。

2.2 MRS的科室分布比例

见表2。

2.3 药物敏感试验

177株MRSA和126株MRCNS对20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3。

注: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注: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R+I表示耐药;S表示敏感。

3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MRS主要来自于痰液及咽拭子标本,这是由于我院这2类标本送检率明显较高所致。由表2可见,我院2011年5月2012年4月间由呼吸肿瘤科及ICU患者分离的MRSA及MRCNS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0.68%、38.10%和25.42%、30.95%。这是因为这2科患者病情较重,一些患者年龄较大,且部分患者因服用免疫抑制剂致免疫力下降、机体多种机能紊乱、住院时间长、接受有创操作较多等而使患者较易感染MRS。

通过表3看出,对我院分离出的177株MRSA及126株MRCNS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显示,两者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对氨基糖类、大环内脂类、喹诺酮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表现为多重耐药。MRSA的多重耐药一直是临床治疗面临的难题[2],目前由其导致的医院感染急剧增多,已成为医院内最常见的耐药菌[3]。而MRCNS和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都是由mecA基因编码的低亲和力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替代了高亲和力的BPs行使功能,从而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1],因此,MRCNS也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近年来,随着MRS分离率增加,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我们检测的抗菌药物中,MRS对万古霉素敏感,未检测出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MRS。万古霉素对MRSA 、MRCNS仍保持很高的活性,目前认为对两者的治疗,万古霉素仍然是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据资料显示,近年来万古霉素在临床上广泛使用,MRS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逐渐降低,故不主张万古霉素单独使用, 最好与其他抗MRS药物联合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阿奇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林、利奈唑烷、奎奴达福、利福平对MRS也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疗效理想。

通过本次对MRS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使我们初步掌握了近来我院住院患者MRS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可为今后我院制定医院感染MRS监测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因与医院获得性MRS携带者的接触可显著增加MRS定植的风险, 完整病历资料显示,MRS感染的患者其抵抗力降低,或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或进行过外科手术,或因病情危重大量使用多种抗生素,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使用呼吸机,或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且住院时间较长等,都增加了医院内MRS感染的机会。MRS可引起肺炎、化脓性骨髓炎、伤口感染和脓毒血症等多种疾患,且治疗棘手。由此可见MRS 易感染危重患者,发生感染后又加重病情可导致死亡,病死率增高[4]。另外,应坚持做好器械、空气、物体表面等院内感染的监控,医护人员手也不例外,因为MRS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中的携带率非常高,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而手是传播MRS 的关键性媒介[5]。为此,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的洗手消毒,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对医院感染MRS及时监测,早发现早治疗,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并尽量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以降低感染MRS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1-85.

[2]王莹,余青.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和检测方法[J].浙江创伤外科,2005,10(4):415-416.

[3]孙宏莉,王辉,陈民钧.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25(2):137-141.

[4]马凤玲.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930-931.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2篇

为探明本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耐药性、流行病学分布状况及携带的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型别,用K-B琼脂扩散法、E-test和多位点PCR,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了SCCmec分型及耐药性测定.结果发现了两种新的SCCmec型别,新1型含Ⅱ型的mecA上游特异性位点B和位于mecA内的M位点以及Ⅲ型的下游位点F,缺乏Ⅱ型上游位点C和下游位点D、G;新2型含Ⅰ、Ⅱ型的上游特异性位点A、B和两个Ⅲ型的下游位点F、H,同样缺乏位点C、D、G,可能分别为原有Ⅱ型和Ⅰ、Ⅱ型与Ⅲ型的基因重组株;且携带有新SCCmec型别的MRSA菌株,其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及抗药性也与国外已报导的菌株不同,多分自门诊病人,且耐药性高,抗药谱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作 者:欧阳范献 胡永华 黄惠琴 卜平凤 鲍时翔 陈允凤  作者单位:欧阳范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口,571101;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海口,570311)

胡永华,黄惠琴,鲍时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口,571101)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3篇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MRSE的检出率及耐药的特点,并对MRSE菌株的同源性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耐药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及mecA基因PCR法检测出MRSE菌株,并对两种检测方法加以比较。结果:128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中,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及PCR法对MRSE检出率分别为79.69%(102/128)和85.16%(109/128),两种方法对MRSE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PCR法检出mecA基因作为判断MRSE的金标准,头孢西丁纸片法灵敏度为88.07%、特异度为68.42%、符合率为88.16%。MRSE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显著;除对B-内酰胺类明显耐药外,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高达98.17%,结果显示部分MRSE菌株间谱型相同。结论:头孢西丁纸片法是筛选和确认MRSE菌株的一种可靠、简便的方法。MRSE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形势严峻,部分菌株间存在克隆传播现象,临床必须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44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04-02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128株表皮葡萄球菌均来自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间住院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主要来源于痰(44.53%)、分泌物(15.62%)、血液(10.93%)、创伤口(7.81%)等。

1.2方法

1.2.1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MRSE参照2005年CLSI的标准进行。秤量19g M-H琼脂溶解于500ml双蒸水中,高压灭菌后,M-H琼脂冷却至50-60℃左右,倾注25ml制备药敏平皿。将培养好的细菌液体,稀释到0.5个麦氏浊度,用棉棒蘸取原菌液均匀涂布在药敏平皿上,然后贴上30ug头孢西丁纸片,在35℃下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头孢西丁纸片法的判定标准为:抑菌环直径=24 mm判定为MRSE。

1.2.2mecA基因的检测根据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标准,通过PCR方法检测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

1.3药敏试验采用K-B法,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药敏纸片购自英国OXOID,结果按NCCLS药敏试验法规判定,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敏感株)、ATCC43300(含有mecA基因的菌株)。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l 1.0软件对比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和mecA,PCR法对MRSE的检出率以进行X2检验。

2结果

128株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经mecA基因PCR法检测,MRSE检出率为85.16%(109/128),头孢西丁纸片法对MRSE的检出率为79.69%(102/128)。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χ =4.366,P=0.113。以PCR方法检测mecA基因(mecA基因经测序证实)作为金标准,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的灵敏度为88.07%、特异度为68.42%、符合率为88.16%。17种抗菌药物对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显示MRSE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显著,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其中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6.33%,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也很显著,耐药率均高达98.17%。MRSE对阿米卡星、利福平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1.1%、42.2%;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非常敏感,耐药率为0,见表1。

3讨论

表皮葡萄球菌现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且呈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必须加强监测[1]。我们对128株表皮葡萄球菌进行MRSE的检测,头孢西丁纸片法的检出率为79.6%,以PCR法为金标准,评价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的检测效率结果显示,孢西丁纸片法灵敏度为88.07%、特异度为68.42%,符合率88.16%。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操作简单、敏感性、特异性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MRSE的一种可靠、简便的方法。MRSE菌株由于存在mecA基因,可以产生新的低亲和力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导致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但是由于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的表达水平不同,耐药程度也可不同[2]。本组资料显示MRSE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嚷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6.33%、78.90%、55.96%、55.05%、48.62%和66.06%。除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阿米卡星和糖肽类以外,MRSE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MSSE。MRSE同时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和耐药机制,引起多重耐药。MRSE菌株不仅对β-内酰胺类(包括三、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抗生素而且对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显著耐药,表现多重耐药。在治疗方面,根据CLSI规定,无论体外药敏情况如何,只要系MRSE菌株,应该视为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临床治疗不宜选用[3]。MRSE和MSSE菌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非常敏感,未发现耐药株,MRSE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尚有阿米卡星、利福平;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仍然为临床治疗MRSE感染的首选药物,严重感染可考虑联合应用利福平或阿米卡星。但是国内已有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中介,及对替考拉宁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的报道,提示万古霉素的绝对优势已受到威胁,必须加强监测。亲脂性的利福平可以有效的穿透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组织渗透性好,对SE有高度杀菌活性,但单独应用时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且仅可口服给药,故而一般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阿米卡星与糖肽类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肾脏毒性问题。对于植入物相关的感染,如果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去除发生感染的植入物。

接触传播是表皮葡萄球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为损伤的皮肤及黏膜。预防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血管置管时,必须对穿刺部位有效消毒,彻底清除局部皮肤的病原菌;外科器械植入要严格无菌操作,并保证医疗用具、手术器械绝对无菌[4]。应该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和控制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等,并纠正各种免疫缺陷;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为防止MRSE的传播和流行,应注重我院MRSE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邵亚娟,乔惠平,吴玉莲.医院感染常见细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J],2006,5(2):153-156.

[2]陈小会,金月英.杭州市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8):31-32.

[3]孙保良,李之光,张敏.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5):459-461.

[4]赵旭,张婴元.表皮葡萄球菌感染防治[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5):318-320.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分析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搜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细菌室对住院患者的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报告单, 确认1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标本情况:4株为呼吸科痰标本, 3株为神经痰标本, 1株耳鼻喉科脓汁标本, 2株普外科脓汁, 2株为烧伤分泌物、血标本, 1株为头胸科痰标本, 1株为康复科尿标本, 1株为骨科脓汁标本。

1.2 方法

对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细菌室1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药敏报告单:其中呼吸科4株、非呼吸科1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药敏结果及2008年:CHINET和MOHNARIN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对18种抗菌药耐药率分别列表统计, 比较三者的耐药率。

2 结果

2.1 列表统计

呼吸科4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统计抗菌药耐药率, 非呼吸科室的1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2008年:CHINET和MOHNARIN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对18种抗菌药耐药率, 对比见表1。

3 讨论

1 9 6 1年英国首次报道第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 1968年美国首次报道MRSA, 以后几十年很快扩散到全球。到20世纪末美国院内MRSA约占金黄色葡萄球菌20%~25%[1,2], 我国20世纪70年代上海报道MRSA约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 统计1985~1988年上海及北京等地区为10%~24%, 1994~1996年上升到50%~77.9%[3], 2001年我国的全国调查报道波动在40%~90%[3], 比利时报道波动在1.6%~62.4%, 表明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甚至各医院病房之间亦可有明显差异[2]。30%~60%MRSA定植的患者以后会并发感染, 一旦某部门发生MRSA流行, 则院内MRSA感染发生率增加, 病死率高, 尽早发现院内MRSA流行, 及早采取结合实际的控制措施, 仍有可能终止院内流行[1,2]。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遍布世界各地医院的MRSA菌株感染, 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耐药, 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也表现为不同程度耐药。20世纪90年代后期, 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报道社区获得或社区相关MRSA (CA-MRSA) 感染[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容易诱发细菌耐药。为了控制细菌耐药, 临床上要尽可能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并要按正确的方法、剂量及疗程来使用[6], 降低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可防止MRSA扩散[7]。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 但严重的MRSA感染仍需使用万古霉素治疗, 体外利奈唑胺对MRSA具良好抗菌活性, 亦可替代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 (MRSA) 的抗菌药物耐药结果分析:我院的2010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约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3.57%, 2001年我国的全国调查报道波动在40%~90%[3], 比利时报道波动在1.6%~62.4%[4]。我院呼吸内科与其他临床科室, 与各医院病房之间亦可有明显差异[2]报道相符。2010年我院呼吸内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的18种抗菌药耐药率与2008年全国的耐药率比较:耐药率相同的有青霉素、头孢呋辛、万古霉素;耐药率低的有氯霉素、亚胺培南、替考拉宁;耐药率高的有头孢西汀、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与呼吸科疾病情复杂抗菌药物长期应用相关。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对其仍较敏感,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仍为首选。我院非呼吸科MRSA的18种抗菌药耐药率与2008年全国的耐药率比较:耐药率相同的有青霉素、头头孢呋辛、头孢吡肟、氯霉素、庆大霉素、利奈唑酮;耐药率低的有亚胺培南、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的有头孢西汀、头孢唑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万古霉素出现耐药菌株, 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对其仍较敏感, 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仍为首选。本研究中我院呼吸科MRSA发生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对其仍较敏感,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仍为首选。

参考文献

[1]Tomic V, Sorli PS, Trinkaus D, et al.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prevent nosocomial spread of MRSA in a highly endemic setting[J].Arch Intern Med, 2004, 164 (18) :2038-2043.

[2]Herwaldt LA.Control of MRSA in the hospital setting[J].Am J Med, 1999, 106 (5A) :11-18.

[3]韦莉萍, 靳士英, 李春梅, 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1, 1 (2) :91-93.

[4]马越, 金少鸿.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的新特点[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4) :344-348.

[5]汪复.社区获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 5 (6) :376-380.

[6]Baba T, Takeuchi F, Kuroda M, et al.Genome and virulence determinants of high virulence community acquired MRSA[J].Lancet, 2002, 359 (9320) :1819-1827.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5篇

1 MRSA感染的流行病学

1961年, Jevone在英国首次发现MRSA[2], 20世纪60年代中期MRSA扩展到欧洲许多国家及加拿大, 20世纪70年代末急剧增多遍及世界, 并引起爆发流行, 导致病死率上升, 医疗费用增加, 成为全球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 世界各地有关MRSA流行研究的报道明显增加, 1975年美国MRSA的分离率为2.4%, 到2002年已经上升至50%[3]。我国各地报道MRSA发生率波动在20%~80%[4]。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 而MRSA是ICU内发生高患病率及高病死率的重要病因。对ICU病房3720例住院患者获得性MRSA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的调查表明, 发生金葡菌院内感染150例, 其中MRSA感染108例, 占金葡菌感染的72%[5]。

2 MRSA感染流行的原因

2.1 MRSA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医院内金葡菌感染多发生在ICU、烧伤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通常认为人是MRSA的主要储菌库, 鼻腔、呼吸道、皮肤伤口、气管切口部位及肛周和直肠甚至正常皮肤都可有MRSA定制。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食物传播。调查显示, MRSA感染多发生于年龄>60岁、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危重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糖尿病、新生儿、术后及大面积烧伤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此外, 长期在ICU能够增加MRSA感染率。

2.2 抗菌药物的滥用与耐药

随着抗菌药物尤其是超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 非但没有使医院感染率下降, 反而使其发生率有所上升, 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 滥用抗菌药物是引起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长期使用与MRSA的出现呈平行关系[6]。细菌产生耐药性通常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生物性的原因 (生物的适应性) 造成的。有些细菌可以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抗生素, 使之失去生物活性。同时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形成一道屏障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胞靶位发挥抗菌作用, 此外细菌还可通过遗传变异产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包括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质量检验不完善、动物专用抗生素没有严格界定、有些医务人员用药不科学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

2.3 MRSA感染的治疗

万古霉素一直被认为是治疗MRSA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在2002年从美国的1例糖尿病患者的静脉导管口拭子分离出第1株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 [7], 2004年美国又报道了第2株VRSA[8]。此后日本、法国、巴西等国家也证实了VRSA的存在。因此, 开发能够有效对付这些耐药菌感染的新抗生素药物迫在眉睫。近年来已研究开发了多种抗MRSA新型抗生素。

2.4 替加环素 (tigecycline)

是第一个甘氨酰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万古霉素耐药性粪肠球菌引起的复杂腹腔内感染和皮肤感染一线药物。

2.5 利奈唑胺 (linezolid)

是一种唑酮类药物, 2001年在英国批准用于临床, 是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菌药 (包括MRSA) , 在治疗MRSA引起的院内感染性肺炎上与万古霉素的抗菌效果一样好。

2.6 达托霉素 (daptomycin)

是一类环酯肽类新抗生素家族的第一个产品。2003年FDA首次批准用于治疗复杂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

2.7 头孢吡普

是由瑞士巴塞利亚公司研制的对MRSA有效的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该药已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复杂的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及医院感染性肺炎。

2.8 托莫培南 (tomopenem)

由日本三共制药公司研制, 罗氏公司开发。该药正处于Ⅱ期临床实验, 目前已证明对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有效, 并对人体毒副作用小。

2.9 Ceftaroline (PPI-0903)

是武田化学公司开发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PPI-0903 M的水溶性前药。该药正处于Ⅲ期临床实验, 对G+和G-菌均有抗菌活性, 对MRSA也具有活性[9]。

3 MRSA的控制和预防

MRSA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 可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 (1) 正确有效的洗手; (2) 保持病房清洁与通风; (3) 早期检出带菌者, 切断传染源; (4) 提高机体抵抗力,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5) 加强MRSA感染的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认识。

4 小结

近年来MRSA感染仍处于上升趋势, 在积极治疗MRSA感染的同时更应做好有效的控制预防措施。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降低细菌耐药的根本措施。使用抗生素应遵循能用窄谱不用广谱, 能用低级不用高级, 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的原则。对抗MRSA感染仍是临床上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一切防治措施才能彻底消灭“超级细菌”。

参考文献

[1]Mark D, Corriere.. MRSA: An Evolving Pathogen[J].Dis Mon, 2008, 54 (12) :751-755.

[2]Pantosti A, Venditti M. What is MRSA[J].Eur Respir J, 2009, 34 (5) :1190-1196.

[3]Oldfield EC 3 rd. No Mercy from MRSA[J]. Rev Gostroenterol Disord, 2004, 4 (2) :95-98.

[4]厉夏女.MRSA耐药性的挑战与防治策略[J].海峡药学, 2006, 18 (4) :273-275.

[5]赖晓全, 王洪源. 重症监护病房MRSA感染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5, 11 (4) :178-181.

[6]赵旺胜.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 1999, 17 (4) :58.

[7]Sievert DM, Boulton ML, Stoltman G, et al. Staphylococcus aureusresistant to vancomycin-United States[J]. MMWR Morb Mortal WklyRep, 2002, 51 (26) :567.

[8]Tenover FC, Weigel LM, Appelbaum PC, et al. Vancomycin 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 isolate from apatient in Pennsylvania[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4, 48 (1) :275-280.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6篇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通常寄居于人体皮肤粘膜,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和接受介入性诊疗操作的患者中,该类菌则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和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普遍采用,该菌属从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逐年增高,耐药性亦不断提高,尤其是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MRCNS)的耐药率报道有明显升高的趋势,MRCNS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为了解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对我院2003~2007年临床分离的MRCNS耐药谱进行动态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及其他医院送至本院细菌室的临床样本,共分离培养出118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98株(2003年224株,2004年242株,2005年201株,2006年201株,2007年130株)。占CNS的84.2%。

1.2 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3 抗菌药物纸片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夫西地酸抗生素纸片均为英国Oxiod公司产品。

1.4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判断标准均按照美国NCCLS规定进行。对耐甲氧西林(MRCNS)株的监测根据NCCLS的规定,2003-2006使用苯唑西林,2007年改为按头胞西丁结果来判断。以敏感(S)、中介(I)、耐药(R)报告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

按医院实际情况,每半年对数据总结和统计1次,数据输入WHONET软件,对不同时期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情况

共检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98株,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84.2%,比赵德军等报道的72.1%高[2]。不同时期检出率详见表1,不同时期的分离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X2=153.13,P=0.000。

2.2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

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呈持续高耐药状态,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呈中等耐药状态,利福平、夫西地酸呈较低耐药率,替考拉宁耐药率非常低(0%-1.9%),而万古霉素则保持100%的敏感性。详见表2。

3 讨论

3.1 检出情况

5年我院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平均检出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84.2%,不同时期的分离率比较,X2=153.13,P=0.000,提示我院近年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03年上半年至06年下半年间,每半年与前半年比较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P值均>0.05,提示在这4年间MRCNS检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06年下半年与07年上半年MRCNS检出率比较,P=0.000,提示有显著性差异,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与我院在2007年对耐甲氧西林(MRCNS)株的监测判断标准按照美国NCCLS规定改用头孢西丁有关。Ferreira等报道[3],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对MRCNS检出敏感性较高,但由于实验常规培养条件受到培养基成分,特别是p H、NaCl含量、细菌接种量、孵育温度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特异性较低,结果的准确性会出现偏差。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且实验条件无特殊要求,故2007年NCCLS要求改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来判断MRCNS。由此可见,我院06年和07年MRCNS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是由于实验方法不同所致的。

3.2 耐药率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从本文调查结果显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高度耐药,为89%-100%,其次红霉素,分别为82.3%-88.5%,因此选择抗生素时避免选择青霉素、苯唑西林和红霉素。

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呈中等耐药状态,庆大霉素耐药率为43.5%-67.3%,克林霉素耐药率为31.1%-67.3%,四环素耐药率为25.8%-47.8%;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环丙沙星耐药率下降43.9%,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下降39.7%,氯霉素耐药率下降26%,因此,对这些抗生素可以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进行治疗。

利福平和夫西地酸呈较低耐药率,利福平耐药率为8.7%-25.5%,夫西地酸耐药率6.7%-23.1%,替考拉宁耐药率非常低(0%-1.9%),而万古霉素则保持100%的敏感性,表明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是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有效的抗生素,但因为目前耐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已经出现[4],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建议减少该药的使用,所以我们尽量选用耐药率较低的利福平和夫西地酸。由于利福平的肝毒性较大及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限制了该药的使用。夫西地酸是新型梭链孢酸类抗生素,通过干扰延长因子G来抑制细菌核糖体的易位,从而阻碍细菌蛋白的合成。这种独特的作用机理避免了与其他抗菌素的交叉耐药性,尽管在国外被广泛使用了三十多年(国内临床应用较少),却仍对绝大多数葡萄球菌菌株保持较强的抗菌活性和很低的耐药率,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抗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廖璞,洪波.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3):449一451.

[2]赵德军,付维禅,张碧健,等.替考拉宁对13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143-2145.

[3]Ferreira RB,Numes AP,Kokis VM.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the mecA and ileS-2genes in coagulase-negative ataphylococci isolated from Brazillian hospitals by multiplex PCR[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2,42(3):205-512.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收集2002年1月~2009年4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SAU) 共736株, 其中MRSA有550株, MSSA有186株。

1.1.2 葡萄球菌的鉴定

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2版) 。经革兰染色在镜下见以单、双、葡萄状排列。触酶试验:先挑取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置于洁净的玻片上, 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1~2滴,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的为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生理盐水将血浆4倍稀释, 挑取适量菌落于稀释血浆中, 37℃孵育24h凝固者为阳性。所有MRSA菌株均采用乳胶凝集法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试剂盒 (法国生物梅离埃公司生产) 进行复核。

2 结果

2.1 近8年来MRSA的分离情况

2002年1月~2009年4月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共736株, 其中MRSA有550株, 详见表1。

2.2 MRSA病房分布

详见表2。

2.3 不同临床样本的MRSA分布情况

实际检测MRSA菌株数602株>550株, 可能是因为同一患者送检了多份不同类型的标本, 且都检出了MRSA菌株, 详见表3。

3 讨论

3.1 2002~2009MRSA分离情况显示

该院8年MRSA分离率为74.7%, 自2004年起MRSA分离率迅速上升, 其分离率居高不下。2008年MRSA分离菌株数量最多, 分离率达78.9%。国内外有关MRSA感染分离率的报道差异很大, 欧洲不同国家间的MRSA分离率最低的不到1%, 最高的可达80%。国内不同地区和各医院之间也波动在20%~80%间[1]。而本次研究MRSA平均分离率为74.7%, 呈现该院MRSA分离率处于高水平状态。

3.2 各临床科室MRSA分离率显示

该院检出MRSA分离最多的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外科和呼吸科分离率均超过平均分离率 (74.7%) , 是MRSA感染发生的主要场所, 这可能与患者大多均病情较重, 且抗菌药物使用范围广剂量大, 医疗器械设备的侵入等有关, 而小儿科抗生素选择压力小, MRSA分离率最低。有研究显示[2], ICU医院感染是普通病房的3~4倍。所以要求做好各项消毒工作的同时, 特别强调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注意洗手, 并加强病原学的送检及积极治疗, 避免MRSA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3.3 不同临床样本的MRSA分布情况显示

不同标本MRSA分离菌株数共602株, 其中呼吸道分离的MRSA有486株, 泌尿生殖道分离株数为52株, 血液分离MRSA有10株。本研究显示,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 其次为泌尿生殖道和血流感染, 这与国家耐药性监测中心的相关报道相似[3]。上海解放军第85医院检验科统计出:痰及咽拭子标本MRSA分离率最高为62.9%[4]。由此可见呼吸道感染是MRSA常见的感染部位。侵袭性操作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呼吸道感染与使用呼吸机、血流感染和静脉插管成正相关, 使用呼吸机、动、静脉插管等侵袭性操作损害了人体的正常屏障, 形成开放性创面使细菌容易侵入。因此, 采用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是预防其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率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09年来临床样本中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 通过WHONET5.3软件对耐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8年来MRSA临床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2004年达到最高峰为89.3%, 2007年、2008年分离率均大于平均分离率, 各临床科室MRSA分离率居高不下的科室是:ICU、神经外科、呼吸科, 分离率大于平均水平的科室。结论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MRSA临床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ICU、神经外科、呼吸科是主要感染科室。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家泰, 齐慧敏.2002~2003年中国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格兰阳性细菌耐药监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3) :254-265.

[2]黄锦蓉, 熊琦.ICU感染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5 (11) :156.

[3]文细毛, 任南.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241-24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25例转诊的MRSA感染病人, 97.8 %来自于住院病人, 临床分布主要是重症监护室 (ICU) 、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

2 护理管理方法

2.1 做好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

护士、护工在为病人做各项护理、治疗时, 保洁员在对病人床单位保洁时注意戴手套、帽子、口罩, 必要时穿隔离衣, 处理完毕后及脱手套后落实手卫生要求。在各个环节加强自我防护工作, 防止护士、保洁员、护工将病原菌传染给其他病人而引起交叉感染。对非单人房的病人设置隔离床单位, 并加强标识管理, 如在隔离床单位旁挂内部工作人员已达成共识的红色标识牌, 让内部工作人员在查房、护理、治疗时心中有数, 但又不会让其他人感到恐慌。同时做好同病房病人的健康宣教, 不互相接触私人物品等。

2.2 病房周围环境与仪器的防护

病房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或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放置于病人周围的仪器、物品定时用消毒液抹试, 病人病情好转、经细菌培养转为阴性后进行终末消毒, 避免因仪器循环使用导致的交叉感染。

2.3 加强陪护人与探视人的管理

可能的情况下给病人安排单人房, 限制陪护人及探视。对病情需要或特殊情况要留陪护人时对陪护进行自身防护、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要求家属或陪护人不串房聊天, 外出或回家前先洗手, 并提供一次性手套给家属使用, 从家属、陪护人环节切断传播途径,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4 合理安排各项治疗、护理, 加强对免疫力低下病人的保护

每天有计划地安排各类护理、治疗, 对病人的各项治疗、护理相对集中完成。感染病人有多项护理、治疗措施时, 先完成相对清洁的护理、治疗项目再做感染部位的护理及治疗, 如MRSA感染并气管切开病人, 如痰液检验结果有MRSA感染, 病人每天要进行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等护理时, 先进行口腔护理再做气管切开护理, 但每个治疗、护理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手快速消毒液抹手。对原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及老年免疫功能降低、化疗与放疗等病人, 不与MRSA感染病人同一病房, 每天先完成此类病人的治疗、护理后, 再进行感染病人的治疗、护理。

2.5 加强科与科之间的沟通, 避免在外出检查、治疗、护理环节发生交叉感染

病人外出检查、治疗时提前与相关科室做好交接班, 告知相关科室人员病人的具体情况, 使相关科室在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时做好自身防护。各项治疗、护理、检查完成后再进行环境及医疗、用物、废物的处理等。各类检验标本取样后密封、及时送验, 并与检验科做好沟通, 电话通知或标本送到检验科时与检验科做好交接班。如病人需做高压氧或康复治疗, 告知高压氧科及康复科医生病人情况, 康复科及高压氧科将病人治疗安排在最后一个做治疗, 在完成病人的治疗后对治疗室及高压氧舱进行终末消毒。

2.6 加强对病人使用后物品的处理

病人病房放置有盖垃圾桶, 病人使用后的一次性用物不管是医疗垃圾, 还是生活垃圾均按医疗垃圾处理, 送出医疗垃圾、衣物等标识清楚。对病人使用过的非一次性用物一用一消毒, 在送供应室时做好标识并与供应室做好交接班。

2.7 确保各项防护措施落实

制订防护计划, 并设计记录表, 使各项措施落实后有记录, 以加强监督以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确保各项防护措施落实。

3 结果

各项管理措施能责任落实到人, 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而且有记录。加强了科与科之间的沟通, 从而加强了病人外出检查、治疗环节的交叉感染管理, 无因护理不当造成的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讨论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发展已成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障碍, 随着一些新型抗生素的诞生和不断进入临床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株越来越多[3]。由于细菌耐药性具有时间性和地域特点, 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的耐药性有所差异[4], 因此加强对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管理对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有重要意义。

4.1 强化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的环节管理, 切断了医务人员操作环节引起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

在日常护理中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进行隔离, 在工作中采取了必要防护措施, 强调了双向防护, 既预防病原菌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了病原菌从医务人员传给其他病人, 除保护了医护人员自身外, 也保护了同一病房其他病人的安全。在护理同一病人时合理安排护理项目的顺序, 避免了从感染部位向非感染部位的自身不同部位之间的传播, 使感染部位局限于原发病灶。

4.2 加强关键环节的护理管理, 避免了外出检查、治疗期间所引起的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院内交叉感染中外出检查或治疗环节是最易忽视、最不易控制的院内感染传播环节。特别是高压氧科, 病人在密闭的氧舱内1 h, 如病人结束治疗后无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氧舱也是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高危环节及高危因素。加强沟通, 让相关科室事前有了防患意识, 提前做好相应防护措施, 合理安排病人治疗顺序, 从而使病人既能得到有效治疗, 同时使相关科室有充足的时间对环境进行终末消毒, 避免了病人在外出检查、治疗期间科室环境之间交叉感染的发生。

4.3 护理治疗的合理安排有效保护了病房内易感人群的安全

病房病人多, 人群密集, 同时治疗、护理也多, 如何合理安排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的治疗、护理是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将病人的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合理安排顺序, 使各项护理、治疗能根据传染疾病的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可防范易感人群发生感染。

4.4 加强病人用后物品的正确处理, 避免了环境环节的污染

病人用后物品, 如用后医疗废物, 特别是已接触有病原菌部位的生活垃圾也是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医疗废物及生活垃圾的处理多数是保洁员或病人家属, 而保洁员或家属整体防护意识差, 所以用品的处理环节是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高危环节, 只有加强对保洁员及家属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让其认识到危害性, 才能提高他们的自身防护意识, 从而自觉遵守并执行医院制定的防护措施, 使各项防护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制订各项防护计划, 配合工作要求设计记录表, 真正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监督, 从计划、落实、监督等几方面加强管理, 是确保各项防护措施落实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避免在护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感染病人时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方法]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陪护与探病者的管理;合理安排各项治疗、护理;加强对免疫力低下病人的保护;加强科与科之间的沟通等。[结果]各项管理措施能责任落实到人, 确保措施落实到位且有记录, 无因护理不当造成的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结论]加强对MRSA感染病人各个关键环节的护理管理可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交叉感染,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宋有良, 吴同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 2007, 11 (3) :251-252.

[2]王慧文.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配合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7B) :51-52.

[3]陈蓉芳.ICU患者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 :191-192.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9篇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物疗法,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 指对异噁唑青霉素 (如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和氟氯西林) 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是引起医院相关性和社区相关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1]。对于MRSA感染的治疗目前临床多使用万古霉素, 该药曾被认为是有效对付革兰阳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随着对万古霉素中介或耐药菌株的出现, 出现越来越多关于万古霉素导致严重的肾毒性、过敏反应、红人综合征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部分对MR-SA耐药或是肾功能不全患者, 在感染MRSA时, 因对万古霉素耐药或是无法耐受万古霉素严重的肾毒性而无法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人类治疗金葡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逐渐被突破。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本文分析比较各类MRSA治疗药物 (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利福平) 以及近年来进入临床或者是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的抗MRSA感染新药 (如替加环素、达托霉素、头孢吡普、托莫培南等) 的特点, 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

1 MRSA耐药机制

MRSA耐药机制复杂, 主要包括由染色体介导的固有耐药、通过质粒转移的获得性耐药、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耐药以及主动外排系统等。 (1) MRSA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有2种:一种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属于诱导酶, 能破坏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 (如耐酶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 使抗生素失活;另一种则是通过获得耐药基因mec A后, 编码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2a) , PBP2a不与β-内酰胺结合, 可正常行使肽聚糖合成功能, 表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2,3]。 (2) MRSA万古霉素耐药机制:通过质粒转移获得van A基因簇, 细胞壁增厚、肽聚糖交联减少,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产量增加、PBP4含量降低等, 阻碍万古霉素与肽聚糖前体上的靶位结合, 从而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3]。 (3) MRSA多重耐药的机制:MRSA呈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细菌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多种外源性耐药基因插入葡萄球菌基因组, 形成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 由于其携带mec A基因且mec A基因与其他耐药基因紧密相邻, 形成基因连锁, 使MRSA容易出现多重耐药。此外, 还可通过产生多种灭活酶、多种外排系统等, 产生多种抗菌药物耐药[4]。

2 抗MRSA感染的常用药物

2.1 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为治疗MRSA感染的经典用药, 在MRSA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对包括MRSA在内的多数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作用机制为: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3) 抑制细菌胞质中RNA合成。目前临床上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所致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肺炎、肺脓肿、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等。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毒性、耳毒性、红人综合征、过敏反应等。近年来, 万古霉素出现了VRSA和敏感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逐渐升高现象, 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差与万古霉素剂量不足有关, 因此需要根据药敏试验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来指导万古霉素的使用[5]。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严重的耳肾毒性等不良反应是制约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最重要因素。

2.2 替考拉宁替考拉宁是一种新型的糖肽类抗菌药物, 具

有较高的亲脂性及极佳的组织和细胞穿透性, 更易渗入组织和细胞。有临床研究显示, 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疗效无显著差异, 肾毒性和红人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万古霉素[6]。与万古霉素相比较其具有以下优势: (1) 抗菌活性强:对多数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的作用优于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对肠球菌作用良好, 一些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仍敏感。 (2) 药动学好:其亲脂性高, t1/2长, 可以1次/d给药, 并且肌肉注射吸收良好, 从给药途径及给药频次上看比万古霉素更加简单方便。 (3) 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 肾毒性及耳毒性发生率低, 且不会出现万古霉素的“红人综合征”, 不需要常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对于老年及肾功能低下患者, 替考拉宁较万古霉素安全。

2.3 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为一种全新类别的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噁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和2002年利奈唑胺在美国已经分别批准用于成年人和新生儿。2007年9月进入我国临床。作为一种全新研发的抗MRSA药物, 其业已成为抗MRSA治疗的研究热点[7]。作用机制为:与细菌50S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S位点结合, 阻止形成70S始动复合物, 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与万古霉素相比, 利奈唑胺具有以下优势: (1) 利奈唑胺口服吸收快速、完全, 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100%, 静脉滴注/口服序贯给药无需调整剂量。 (2) 具有强大的体液和组织穿透性, 肺泡上皮衬液 (ELF) 血浆浓度高, 保证足量药物到达感染部位。 (3) 肾毒性比万古霉素小,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必调整剂量。 (4)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机制与其他抗菌药不同, 因此, 不太可能与其他类别抗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3 治疗MRSA的新药

3.1 达托霉素

达托霉素为20世纪末从玫孢链霉菌中提取出的一种新型的具有独特环状结构的脂肽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阳性敏感菌引起的并发性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 也可以用于MRSA菌血症和左心心内膜炎。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达托霉素可被肺表面活性物质灭活, 因此不能用于肺部感染的治疗。张菲菲等[8]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达托霉素MIC结果显示, MRSA对达托霉素的敏感度为100.0%。达托霉素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的MIC50和MIC90均为2mg/L。达托霉素对包括MRSA及VRE在内的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 (FDA) 批准主要达托霉素用于G+菌引起的并发性皮肤软组织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及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的治疗。3.2替加环素替加环素是米诺环素的衍生物, 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甘氨酰环素类抗生素。2005年FDA批准替加环素用于治疗18岁及以上患者敏感菌所致感染, 适应证包括:复杂腹腔内感染 (如复杂阑尾炎、烧伤感染、腹内脓肿、深部软组织感染及溃疡感染) 和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替加环素的作用机制是:与细菌30S亚单位核糖体结合, 阻止tRNA分子进入核糖体A位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张小江等[9]对替加环素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显示, 替加环素对临床棘手的多重耐药MRSA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多重耐药MR-SA对替加环素的敏感度为100%, 许宏涛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 替加环素对多种临床常见菌, 特别是对临床难治性细菌 (如MRSA、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VRE及多重耐药不动杆菌) 具有极高的敏感度,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的恶心和呕吐。

与其他类抗菌药物相比, 替加环素的优势在于: (1) 替加环素为肝肾双通道排泄药物, 对于肾功能不全及血液透析患者、轻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以及老年人均无需调整剂量。 (2) 可有效对抗四环素类药物两大耐药机制, 不受常见耐药机制影响。 (3)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 腹腔组织浓度高, 尤其适用于复杂腹腔内感染的治疗。 (4) 抗菌谱广, 对耐药革兰阴性菌、耐药革兰阳性菌、厌氧菌以及非典型病原体均有效。

3.3 头孢吡普

头孢吡普 (BAL9141) 为第一个对MRSA及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 均有效的头孢类抗生素。该药作用机制与其他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相似, 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s) 结合,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从而导致细菌死亡。与其他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同的是, 头孢吡普可与特异性存在于MRSA表面的PBP2a结合, 用于MRSA感染的治疗。头孢吡普的抗菌谱极广, 对需氧G+菌 (葡萄球菌、MRSA、VRSA、肺炎链球菌以及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G-菌 (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肠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奈瑟菌属、奇异变形杆菌) 以及厌氧菌 (痤疮丙酸杆菌、消化道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 均具有抗菌活性。临床上头孢吡普主要用于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及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的治疗。其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味觉障碍或异常、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11]。

3.4 托莫培南

托莫培南是可注射的2位取代1位甲基化的碳氢霉烯类抗生素。与其他碳氢霉烯类相比, 托莫培南有胍-四氢吡咯环侧链, 对来自金葡菌的PBPs有较高亲和性并可抑制其活性, 从而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本品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对包括MRSA及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G+和G-菌均有效。Shibayama等[12]研究表明, 托莫培南的t1/2为1.7h, 总清除率 (CL) 为8.12L/h, 肾清除率为4.14L/h, 分布容积为17.2L、59%的药物以原形通过尿液排出。托莫培南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为8.90%, 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而Mallalieu等[13]研究表明, 肾功能会对托莫培南的药动学产生影响, 肾功能损伤程度愈重, 血药峰浓度 (Cmax) 、t1/2值愈高。CL与肌酐清除率成正比, 肾清除率随肾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 对于肾损伤的患者应减少给药量或采用多次给药的方式。Mac Gowan等[14]研究结果显示, 托莫培南较万古霉素杀菌作用强。

4 小结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精选9篇)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1篇关键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很多,耐甲氧西林葡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