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1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应该怎么做呢?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

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三、读词,自主学习

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借助注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生自由读)

2、检查读词

3、合作读。

4、交流读懂的部分。

四、品词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

交流:

1、“怀”英雄。(副板书:孙仲谋)交流孙权。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下阕

a、理解:万兜鍪。齐读。

b、理解坐断江南战未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

师小结:这“怀”是怀念的怀。(板书:念)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孙权?)咱们继续学习。登上北固楼,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3、学习上阕

请大家默读词的上阕。

交流汇报:

看到了滚滚长江奔腾东去

理解:满目风光北固楼。能描述一下这满眼的风光吗?(生叙述)

小结过渡:这满眼风光如今早已不再。

出示资料

如果你是南宋的统治者,你应该怎么做?

过渡:是啊!可当时的统治者早已不想再战。有诗为证。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就曾这样写道:

出示:(齐读)

激情读词

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

A、激情读上阕

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忧伤,这份“怀”是“伤怀”的怀。(板书:伤)

B、激情读下阕

小结:这“怀”是“怀才不遇” 的感怀。(板书:感)

C、激情读全词。

五、课外拓展,巩固提升

导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

六、课堂练笔,实践运用

如果你是辛弃疾,你还会想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试着写一写。

七、拓展总结

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板书: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爱国这份浓浓的情愫贯穿整个宋词,所以宋词才会在中国文学上熠熠生辉。让我们记住宋词记住爱国,永远爱国!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3.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1.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课前,我们 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过渡: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

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⑷北固楼:即北固亭。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3、赏析词作

①、对照刚才我们在课前学习的三组问答句,请你看看,我们今天的词中是不是也有问句?有,3句。好,请你对照刚才那三组问答句的类型说说,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中的三组问答句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何处望神州?自问无答。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有问喻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直问直答 ②、依据这三个问句理清词作思路 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 ③、品“问江山”

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 ”是自问无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④、品“问兴亡”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自问喻答,那作者问了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 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5、品“问敌手”

“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是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总结:

主旨:表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写作特点:

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二是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三是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回答问题:

词的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神州指什么?这句话有何言外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呢?

中原;神州已非我所有;引出下文

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思想呢?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第3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赏析】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扩展:练习与答案】

1.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8分)

①化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句与本词赞美的是同一历史人物?本词中,词人通过赞美历史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6分)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共8分)

①(2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共6分)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2分)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2分)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也是虚写。(2分)

2. (共6分)

①(2分)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共4分)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1分)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1分)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1分)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1分)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4篇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5.“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分)

答案:

4.(3分)C

5.(2分)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5篇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②兜鍪:即头盔,鍪,音móu。

(1)“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2)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全文及译文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 祝英台近北固亭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古诗词鉴赏

★ 登岘亭怀孟生,登岘亭怀孟生施肩吾,登岘亭怀孟生的意思,登岘亭怀孟生赏析

★ 晚登江楼有怀,晚登江楼有怀李嘉?v,晚登江楼有怀的意思,晚登江楼有怀赏析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6篇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

坐断②东南战未休③。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1 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此指士兵。

2 坐断:占据。

3 战未休:指魏、蜀两军交战不息。

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改写作文 第7篇

我抬起头,望着满目疮痍的神州,不禁哀叹千年不知不觉过去了,在这块土地上,究竟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衰交替,民族的复兴灭亡,南北交争,纵观千古成败,变化永无休止,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君不可念兮,唯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当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家业,年少英勇叱咤风云,做了三军的统帅,他凭借一己之力站剧江南,坚持抵抗外敌。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向敌人人低下自己的头颅,屈服下来。在东汉末年,战乱纷扰之际,打出了一片天地。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8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⑤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断:占据,割据。休:停止。

⑦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⑧曹刘:指曹操、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二】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评点】

这首词通篇用典以寄寓伤今之意,结篇更是唏嘘感慨,悲壮之至。

上片放眼古迹,慨叹江山不改,英雄俱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词以问句开篇,豪迈十足。此时南宋早与金国划淮水为界,词人登上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都是江北金国的国土,心中感慨万千,大有山河不再之感。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千古兴亡多少事”是词人纵观千古兴亡成败而发出的问句,豪情万丈,令人回味无穷。从古到今,这里发生过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对上句的回答,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有多少英雄驰骋。但一切都远去了,那些连绵不断的往事,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滚滚地奔流不息。“悠悠”是时间漫长而久远的意思。“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下片追怀三国英雄,推崇孙权与北方强敌抗衡,巩固江南霸业的才能和气概,从而由上片纵观历史而生的兴亡沧桑之感慨转入对具体历史英雄人物的凭吊,词旨渐显,仍是托古况今。结句所用典故,机关暗藏,借孙权和刘表之子刘琮的对比,即前者战胜北方强敌从而巩固江南国土,而后者不战而屈的故事,来褒贬历史人物,实则表达词人振兴南国,进而收复失地的一贯主张,同时讽刺苟安者的懦弱无能。

本词以古鉴今,短小生动而局势开阔,少英雄暮年的悲壮沉郁,而更多激昂慷慨的英雄本色。

【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感情。

赏析:

辛弃疾在公元12(宋宁宗嘉泰三年)旧历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9篇

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⑤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断:占据,割据。

⑦休:停止。

⑧曹刘:指曹操、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10篇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作背景: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11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⑴

何处望神州⑵?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⑶?悠悠⑷。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⑸,坐断东南战未休⑹。天下英雄谁敌手⑺?曹刘⑻。生子当如孙仲谋⑼。

(1)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2)神州:这里指沦陷的中原地区。

(3)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4)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5)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万兜(dōu)鍪(móu):犹言千军万马。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6)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7)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8)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9)“生子”句: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一、知人论世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二、课前预习

读完《南乡子》,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什么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学过程:

读“望”:通读全词,读准字音:万兜(dōu)鍪(móu),读通词义,读出情味。

品“望”:析“望”中深情。请大家默默地思考,把你认为有深情的地方做好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品:典故之中有深意。结合背景思考作者的言外之意。

故事一: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故事二: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故事三: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望”: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析“望”之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文人的家国之“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四、.抒“望”:

曾经,我在《南乡子》中,我望见了你——辛弃疾。

你凝望着这片破碎的山河,黯然神伤。你流下了两行热泪,却无人为你拭去。

英雄难觅,故土难收,知音难遇,痴情难寻。错误的年代,却成就了你惊艳世人的人生。

现在,我在《沁园春·雪》中,我望见了你——毛泽东。

你凝望着这片壮美的山河,嘴角含笑。

长城内外、白雪皑皑,是你眼中的锦绣河山;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你胸中的凌云壮志。你是英雄、是豪杰,你是真正的一代天骄。

曾经,我在《_________》中,我望见了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在《_________》中,我望见了你——_______________。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反思 第12篇

在梳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备课思路时,考虑到辛弃疾词作品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用典,后人争议最多的是“掉书袋”,学生阅读最烦的是内容艰涩,趣味索然,因而,我认为处理这首词的关键是熟悉典故,重点是典故的处理,难点是如何进入典故,通过学习这首词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也还是辛弃疾词善于用典这一特点,以及今后如何学习辛弃疾的作品。锁定了“典故”这一主体教学内容之后,如何选择切入点让我仍然感到困惑,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整合依旧显得茫然。

考虑到迂回入题的方式或许会让导语显得雅致隽秀一些,但又怕不慎游离于主题之外,反而加重了辛词用典累赘的嫌疑。于是最终还是决定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凸显“典故”的分量,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好在典故毕竟还有“故事”的味道,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比较容易找到突破口。

如何让学生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悉,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如何在40分钟内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面对这几个典故,就成为又一个教学难点。“熟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反复阅读的结果。熟悉课文以及衔接教学的关键则需要依赖课堂问题的.设置,而问题的设计则需要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从“有几个典故”的初步搜索,到“陈述故事”的内容整理;从“与题目北固亭相关”的再度思考,到简洁的提炼概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审查点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及注释以加深理解。每一次新的阅读都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新的视角。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轻学生的厌倦情绪,以利于更好地完成,熟悉课文)这一目的。

辛词用典突破了史料的简单堆砌,要体现这种糅合的艺术魅力,就需要捕捉词中能恰倒好处地发挥衔接功能的字词。一个“望”字不仅将眼前与隔江之景连接起来,还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沉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回首历史的悲壮,又有面对现实的苍凉;既有登临送目的情状,又有抒发思古幽情的依凭。寻找到这个“望”字,整首词的内在联系及教学内容的衔接便豁然开朗了。

回味整堂课的教学,我感到比较满意的还是对典故这一难点的处理。有了反复熟悉典故的基础,词中所隐含的作者悲壮的情志在读者面前才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痛楚和失落才让人咀嚼出深层的味道来,才让每一位进入意境的人为之捧泪,为之扼腕。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精选12篇)《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第1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