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再出血
脑出血后再出血(精选7篇)
脑出血后再出血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相关信息和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1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均匀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50例,主要包括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都在41-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0±4.50)岁;对照组患者例数也为50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29例,女性患者例数为21例,患者年龄范围都在42-78岁之间,平均年龄达到了(55.2±4.52)岁。两组患者都存在高血压疾病史,且疾病史都在4-15年之间,两组患者都接受了专业临床CT诊断检查,患者病情发作时间都在6-70小时之间,患者血肿量都在42-99毫升之间,平均达到了55毫升。本研究对那些全身感染患者、存在凝血问题的患者以及相关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了临床有效排除。两组患者都接受了专业病理学诊断检查,都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疾病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颅内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颅内微创手术治疗。主要选择专业颅内血肿穿刺针,在结合CT定位情况的基础上,把血量最大且距离患者头皮最近的点当作靶点,明确实际钻孔部位。在做好相关术前消毒等准备工作之后,使用穿刺针,作用在患者颅骨等部位进行穿刺操作,在拔出金属针之后,应用塑料针芯进行操作,朝着血肿推进,推进到血肿外缘之后,进行枕芯拔除操作,使用专业注射器抽干血液,二次使用塑料枕芯推进和二次血液抽吸,在穿刺针彻底进入血肿部位为止[3]。在陈旧性血液抽吸完全之后,应用专业血肿粉碎器,还要保证血肿腔清洗彻底。在确定不出血之后,注射适量的尿激酶,闭管引流以及冲洗,在血肿清除干净之后,拔除穿刺针,最后采取有效的穿刺点包扎措施,在引流物排除彻底之后进行拔管。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40.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经过两组患者手术治疗,针对观察组来说,术后再出血患者有8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达到了16.0%,在进行有效处理和干预之后,死亡患者为2例,患者临床死亡率为4.00%;针对对照组患者来说,术后再出血患者有16例,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是32.0%,在进行临床救治干预之后,死亡患者有7例,患者临床死亡率达到了14.0%。在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上,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比较可行,但却也存在后期再出血的风险,要想降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后期再出血发生率,必须明确患者再出血发生原因,进而采取相应有效的干预措施[4]。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原因有七个,第一,在血管破裂部位出现血栓不牢问题,且相应的血肿壁还不完整,血肿清除之后使得患者脑血流提升,导致患者身体调节情况异常[5]。第二在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甘露醇应用含量过多,导致患者颅内压快速降低。第三,患者手术治疗前期准确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患者血压不稳定,无法在术中控制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导致患者再出血。第四,抽吸过量以及血肿排空速度过快,导致患者出血动脉异常和脑组织压力快速降低,患者血管撕裂后再出血[6]。第五,患者手术定位不合理以及穿刺方向不正确,另外冲洗过猛也会导致患者术后再出血。第六,手术拔针过早,会导致微血栓脱落,最终出现术后再出血问题。第七,手术穿刺次数过多也会导致患者再出血。
要想防治患者微创治疗后再出血,第一,要加强术前检查和血压监测,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第二,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确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时机,最好在患者出血1-2天之间进行手术治疗。第三,要保证血肿定位准确,还要从根本上明确手术穿刺点,在保证定位准确的基础上提升手术穿刺成功率。第四,针对大血肿来说,要分次抽吸,要严格控制抽吸速度和抽吸负压,在术后,要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降低再出血发生率[7]。第五,在患者手术治疗后,要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加强患者术后护理,及时记录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第六,在患者手术治疗结束后,要保证引流管足够通畅,还要排出适量的血液和脑脊液,避免患者脑组织受到压迫。
参考文献
[1]潘珏恒,郑颖锋,韦玺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2):1811-1813.
[2]颜杰浩,于长久,王莉等.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2011,32(20):2680-2682.
[3]王峰晓,闫玉敏.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再出血的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55-56.
[4]卢飙,周刚.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175-1176.
[5]李忠亮,尹大勇,董毓卿等.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中术后再出血防治策略[J].中外医疗,2013,32(26):88-89.
[6]符小波.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1(5):77-78.
脑出血康复方法 第2篇
1、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早期多血压显著升高,重症者脉洪缓慢,呼吸深缓,常伴中枢性高热,病情恶化时呈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瞳孔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或散大、双侧大小不等,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乳头水肿,可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一系列症状和表现。
2、局限性定位体征:
①壳核型出血主要有三偏征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同向凝视,左侧半球可有失语。
②丘脑型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垂直性注视麻痹和会聚不能,瞳孔缩小。
③脑叶型意识障碍轻,抽搐发作和脑膜刺激征多较明显,局灶体征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④桥脑型昏迷深瞳孔小,高热,呈去大脑性强直或四肢瘫重型者,轻型者有交叉性麻痹和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眼外肌麻痹同向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
⑤小脑型为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轻型重型者昏迷,四肢松软等。
⑥脑室型者针尖样瞳孔,昏迷深,高热和去大脑性强直。
这里仅仅对脑出血的症状做出一个简要的分析,其实,脑出血的症状如果细分的话,还有很多,只是因为篇幅的关系无法一一赘述。提醒广大朋友,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因为中老年人是比较容易患脑出血的人群。特别是在寒冷季节来临之前,哪些老年人必须时刻要提高警惕,尤其是有脑出血的症状或者前兆的人,更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疾病最重要的不是在治疗,而是在防治阶段。
脑出血的康复治疗: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人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直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6、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7、一般来说,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8、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脑出血后再出血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患者中男29例, 女23例;年龄42~78岁, 平均60.5岁;基底节区出血20例, 丘脑出血19例, 外囊出血11例, 皮层下出血2例, 患者术前均无脑疝形成。术前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肿量22~80 m L, 平均58.4 m L。患者发病前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术前化验显示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都正常或基本正常。
1.2 临床表现
术后1~3 d, 患者意识障碍和肢体障碍症状加重。复查头颅CT提示颅内再出血, 46例为原血肿部位, 3例为穿刺道出血, 2例为穿刺部位硬膜外血肿, 1例为远隔部位血肿。
1.3 治疗方法
微创穿刺术后常规经静脉滴注白眉蛇毒血凝酶针, 并控制血压:收缩压<180 mm Hg, 舒张压<100 mm Hg, 血压高时使用微量泵静脉滴注乌拉地尔或硝普钠降血压, 并保持血压稳定。止血操作方法:安装血肿粉碎器, 尾部接输液管, 检验侧引流管通畅后, 用5 m L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 观察等量冲洗液经侧引流管流出后, 用1000 U立止血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中缓慢持续冲洗血肿腔 (速度1~3 m L/min) , 冲洗时须保证引流液与冲洗液计量平衡。
2 结果
本组患者32例止血效果良好, 血肿清除率达60%以上或完全清除;14例效果一般, 血肿清除率50%以下, 但停止再出血;6例效果差, 病情加重出现脑疝症状, 给予行开颅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
3 讨论
3.1 再出血的因素
长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脑动脉末梢往往存在许多微型动脉瘤, 其血管壁呈玻璃样改变, 脑出血后血压控制水平差, 既可以穿破出血部位血栓再出血, 也可导致新的血管破裂出血[2];甘露醇使正常的脑组织脱水, 而对出血周围的变性脑组织无效, 早期大量应用甘露醇使脑体积变小, 使血肿与脑组织之间的压力梯度迅速拉大, 导致再出血。手术操作不当是再出血的另一个原因, 微创穿刺术抽吸负压过大或抽吸量过大时, 血肿排空速度太快。 (1) 导致血肿腔压力骤降, 原出血部位失去血块的压力效应而引发再出血; (2) 导致穿刺针损伤脑内血管或血肿边缘非出血动脉也可发生再出血。
3.2 预防术后再出血的措施
(1)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高血压脑出血后, 首次出血一般20~30 min内停止, 但仍有再出血的可能, 大多数患者发病后6~24 h出血可稳定, 血肿块压迫出血部位可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 所以, 在发病后6~24 h穿刺为宜, 但脑疝形成应早期行微创穿刺术。 (2) 正确的手术操作:术前术中经CT定位可准确进入脑内血肿部位, 精确掌握穿刺深度, 减少术中误伤机会。术中轻柔操作, 抽吸最好用5 m L注射器缓慢抽吸, 避免血肿腔内压力下降速度过快;手术不必完全清除血肿, 首次清除血肿达血肿量的40%~60%即可, 残留血肿术后可以通过引流管缓慢引流, 术中过多清除血肿, 容易最高再出血率[2]。 (3) 术后综合治疗:控制患者血压, 收缩压维持在140~150 mm Hg, 舒张压100 mm Hg, 避免使用强效脱水药物, 必要时可以使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脱水, 保持正常体位, 术后2~3 d应保持平卧位, 床头抬高15°~30°, 对颅内血肿较大者, 应尽量采取平卧或健侧卧位, 头部保持中位。
3.3 手术后再出血的处理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微创穿刺术后若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肢体运动障碍加重, 双侧瞳孔不等大, 或引流管有较多量鲜红色血液流出, 流出速度不随时间而减缓等情况, 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 应及时复查头部CT以明确诊断, 及时指导治疗。 (2) 保持血肿引流通畅:大部分再出血发生在原发出血部位或穿刺针部位, 有活动性出血时应持续释放血肿, 以减轻血肿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压迫, 如果不能自行停止活动性再出血, 应立即止血加生理盐水缓慢持续冲洗血肿腔, 适当调整冲洗速度, 保持冲洗液与引流量平衡, 也可用凝血酶1000 U溶解于10 m L生理盐水中, 经穿刺针向血肿内局部冲洗引流, 增强局部止血效果。若引流不畅或引流管堵塞时, 可经侧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3) 残留血肿的处理:CT检查示残余血肿不大且无脑疝形成者, 再出血完全停止24 h后, 一般用1~3万U尿激酶溶于5 m L生理盐水中注入血肿腔, 溶解引流血肿不会引起再出血。若残余血肿量较大且有脑疝形成者, 应及时行开颅血肿清除合并去骨瓣减压术。本组病例应用此法清除再出血残留血肿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搜集并分析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术后再出血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再出血患者, 通过立即止血加生理盐水冲洗及引流后, 32例止血效果良好;14例止血效果一般, 但再出血逐步停止;6例止血效果较差, 改行开颅手术止血。结论 长期高血压损害及微创穿刺手术操作等因素可导致微创穿刺术后再出血;保持血肿腔引流通畅, 用立止血生理盐水经血肿粉碎器缓慢冲洗可达到较好止血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再出血
参考文献
[1]陈兴泳, 唐荣华, 唐洲平, 等.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 (6) :474-476.
脑出血急救措施 第4篇
3、患者大小便失禁时,应就地处理,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以防脑出血加重;
4、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
5、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
36例腹部手术后再出血的诊治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从我院病例资料库中找出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诊治过的腹部手术后再出血患者资料36例, 20例男性, 16例女性, 年龄26~58岁;36例患者中, 4例患者由于胃癌侵犯肝脏行胃癌姑息性切除术后肝脏创面渗血;4例由于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术后网膜残端渗血;4例由于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出血;12例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再出血, 这12例行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患者中, 有4例是阑尾系膜残端渗血, 4例由于术后并发肠梗阻出现降结肠狭窄, 经主治医师商定再次行降结肠切除手术, 手术时误致脾下极梗死, 因而导致再出血, 并出现感染情况, 4例术前检查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稍微延长, 术后出现两次腹腔出血, 因而再行手术, 后查凝血Ⅷ因子缺乏, 经诊断为血友病;12例肝功能不全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例, 手术前以相应的保肝治疗, 虽然凝血功能得到改善, 但是术后依旧出现再出血的情况。
2 结果
术后再出血时间:除了4例血友病患者外, 32例患者都是在3 d内出现的再出血情况, 血友病患者术后均有2次腹腔出血情况出现, 2次腹腔出血时间分别是在手术后的第2天和手术后的11 d左右。主要表现:腹腔引流管中在短时间里会出现大量的血性液, 无引流管的病例患者, 均经腹穿证实有不凝血, 也有部分病例出现口干舌燥、胸口烦闷、血压降低、心率较快等一系列的症状。治疗结果:36例腹部手术后再出血的患者, 起初全部经输血、补液、生长抑素、禁食以及各种止血药物加以治疗, 经过以上保守治疗后, 有8例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成功止血, 28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无任何好转, 经主治医师商量决定给予再次手术;血友病的患者出现两次出血再手术, 经专家确诊后给予Ⅷ因子治疗;1例死亡病例, 此病例为胰头癌患者, 其由于后期合并肺部感染导致死亡, 其余35例患者全部治愈后出院。
3 讨论
由于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各不相同, 因而在治疗时也应当根据原因差异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术后出血率, 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诊断及处理上, 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3.1 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做好术前常规检查。有效防止术后出血最主要的前提就在于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术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足以充分, 对于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充分了解, 严格避免由于对手术指征的疏忽造成的术后出血情况发生, 本组36例患者中的12例合并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术后再出血情况虽然经保守治疗得到控制, 但是究其出血原因[2], 就是患者的一般状况与肝功没有恢复到理想状态而导致的;4例血友病患者, 由于之前没有出现过出血情况, 在进行手术之前并未重视轻度延长的APTT;由此可见, 术前的常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腹部疾病大部分是感染、严重损伤以及恶性肿瘤, 大的手术打击会导致机体出现各种过度的应激反应, 因而出现血液凝固系统的改变, 所以, 腹部手术之后, 病情严重的患者的凝血系统被启动[3], 机体处于高凝与高黏稠度的易栓状态, 此时也会合并术后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被消耗及机体存在出血倾向;因此, 术前很有必要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 经过检测可准确发现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疾病, 并给予相应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特别是对出血的危险因素, 要及时的进行纠正, 对术后出血可起到至关重要的预防作用。
3.2 术中认真进行手术操作, 仔细做好手术每一步。在对术前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 手术中更是要仔细操作, 如果说术前的准备充分是防止术后出血的前提, 那么术中的仔细操作则是防止术后出血的关键手段, 通常腹腔出血的原因与术中手术操作的关系大致有四种, 其一, 术中动作过于粗鲁, 往往会造成副损伤, 加上在手术完成前进行最后检测的时候, 术者不能及时的注意到术野外的受损正常组织[4], 因而, 在术后研究出血原因时就无法及时考虑到此原因, 本组病例中, 4例胰头癌患者在手术中分离网膜操作过于粗鲁, 导致网膜残端渗血;其二, 引流管留置欠恰当, 如果引流管留置不恰当, 不仅医师不能正确判断腹腔内的情况, 还会给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通常在手术中, 遇到腹腔内创面与吻合口较多的时候, 要仔细摆放引流管的位置, 并认真核对引流管的数量;本组病例中, 4例由于术后并发肠梗阻出现降结肠狭窄, 引流管未留置脾下极而导致不能有效引流, 因而导致再出血, 并出现感染[5];其三, 在手术中, 对于部分手术部分的处理并不妥当, 本组的4例贲门癌患者就是由于医师对吻合器的错误信赖, 在手术中没有在吻合口外包埋数针, 因而导致术后吻合口出血;其四, 手术止血操作不够彻底, 往往在进行部分小手术时, 术者通常会认为创面给予适当的压迫则可达到止血效果, 即便有少量的渗血, 也会经过凝固而自行达到止血效果, 因而在止血操作中不够严格, 才会造成术后继续出血的情况, 以上4例阑尾系膜残端渗血患者, 恰恰就是由于在术中止血不够彻底, 才造成的术后系膜残端渗血。
3.3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术后要对患者的血压、脉率以及血红蛋白等生命体征进行常规监测, 腹腔是否有出血情况可通过化验进行帮助分析, 根据血像变化, 并结合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 可以推测出血原因是否与DIC和血液病有关;此外, 还要观察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与引流量, 鲜红色大多数是动脉出血, 而积血与静脉出血则为暗红色;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在观察过程中不仅可以明确知晓是否出现腹腔出血, 而且可以推测是否出现活动性腹腔出血, 有无活动性腹腔出血既决定着腹腔出血的处理方法, 又对是否进行手术治疗起到关键的作用;血管造影是诊断与治疗术后腹腔出血的一种方法, 但是血管造影特异性与敏感性都比较低, 血管造影对动脉出血的判断与血管造影对静脉出血的判断相比, 前者优于后者, 往往术后腹腔出血大多数继发于静脉出血, 所以, 当发现腹腔出血时, 不要急于进行血管造影, 应当要准确判断出血严重程度与再手术的时机;在未确定是否腹腔出血时, 或者是已经确定腹腔出血, 但对其出血严重程度并不明确之前, 切忌再次进行手术探查, 此时应当及时进行保守治疗, 并尽快检查并确定出血原因, 特别是在未确定是否为肝功能障碍以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原因造成的腹腔内广泛渗血时, 切不可盲目的进行手术。
4 总结
腹部手术后再出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其是腹部手术后相对较严重的并发症, 任何手术都有可能会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虽然无法完全避免, 但是可以通过我们外科医师的不断研究, 降低其发生率, 只要在术前准备充足, 术中操作认真,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一旦发生出血情况, 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判断与治疗, 便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手术后再出血原因及术后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腹部手术后再出血患者3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胃癌4例, 胰头癌4例, 贲门癌4例, 急性阑尾炎12例, 肝功能不全合并凝血功能障碍12例。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 8例成功止血, 28例无任何好转行再次手术;1例死亡病例, 其余35例患者全部治愈后出院。结论 术前准备充足, 术中操作认真, 术后一旦发现出血情况, 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判断与治疗, 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关键词:腹部手术,出血,患者,诊治
参考文献
[1]农跃.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J].当代医学, 2015, 19 (6) :96-97.
[2]陈伟雄, 阮嘉后.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危险因素分析及诊治对策[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 (7) :634-635.
[3]李志高.腹部手术后早期再手术28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35 (9) :4793-4794.
[4]黄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采用红外线防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 2014 (6) :124-125.
脑出血后再出血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118例, 男67, 女51例, 年龄28~68岁, 平均 (36.12±9.67) 岁。按入院先后次序半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9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入选标准
(1) 因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呕血或黑便) 就诊; (2) 入院24 h内胃镜检查为胃溃疡伴活动性出血 (按Forrest分类, Ia:喷血或Ib:渗血;IIa:非出血的可视血管或IIb:黏附血块) ; (3) 患者16岁以上, 初次出血采用内镜止血治疗; (4) 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胃癌、卓-艾氏综合征、有胃手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手术史; (2) 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 (3) 治疗期间大出血需手术的患者; (4) 由于胃溃疡胃出口梗阻需手术的患者; (5) 妊娠、严重肝病患者; (6) 高血压、血液病患者; (7) 试验过程不能配合者。
1.4 方法
1.4.1 内镜止血治疗
患者初次出血采用过内镜下喷洒凝血酶、冰盐水、1∶1000肾上腺素+血管结扎、注射黏合剂等方法。两组患者镜下出血特征及采用的镜内止血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1.4.2 再出血的治疗
试验组采用雷贝拉唑口服, 20 mg, 2次/d, 共计72 h。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40 mg静滴, 24 h后, 静滴4 mg/h, 共计72 h。72 h之内及72 h后再出血者, 采取手术或止血治疗, 排除试验之外。治疗72 h后稳定的患者, 第4天两组患者再继续10 mg/d雷贝拉唑口服, 至第6周胃镜检查, 判断治疗效果。
1.5 观察指标
(1) 一般指标3 d内重复出血、3 d后重复出血、总出血人数、转手术、输血、死亡率。 (2) 胃镜检查入院及治疗6周后采用日本Olympus GIFXQ260型电子胃镜对患者进行检查。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6周内失访人数
试验组大出血手术1例 (1.69%) , 大出血输血0例, 记录中断2例 (3.39%) , 总计3例 (5.08%) 。对照组大出血手术2例 (3.39%) , 大出血输血1例 (1.69%) , 记录中断3例 (5.08%) , 总计6例 (10.17%) 。两组失访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1.62,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结果
试验组出血率为1.79%、手术1.79%, 对照组出血率为5.66%、手术3.77%、输血1.89%,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3 两组6周后内镜检查结果
试验组活动性动脉喷血0例, 渗血0例, 血管充血3例, 附着凝血块0例;对照组活动性动脉喷血0例, 渗血1例, 血管充血5例, 附着凝血块1例。
例 (%)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采用内镜下止血方法有效地降低了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的手术率及病死率, 内镜止血的方法有多种, 其中喷洒止血法最简单、常用, 它的优点在于喷洒止血的同时可以清洗出血病灶, 暴露血管, 其疗效均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3,5], 但内镜止血治疗也有15%~25%的患者再次出血的治疗比较棘手。既往大量研究已证实抑制胃酸分泌是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基石, 将胃内p H值快速提高至6以上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出血情况[6]。
PPI能够通过抑制胃酸分泌, 快速提高胃内p H值, 促进胃黏膜组织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的聚集, 在早期减弱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并促进血凝块形成, 达到有效止血的作用[7]。一般临床多采用PPI间断静脉注射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 持续大剂量静脉注射PPI (PPI 80 mg静脉注射后8 mg/h持续静脉泵入, 共72 h) 可以快速并持续地将胃内p H值提高到6以上, 从而可以快速地改善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8]。但持续大剂量静脉PPI注射治疗具有费用高, 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如头痛、腹泻、肝酶升高等[9]。基于大剂量PPI持续静脉注射具有费用高且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缺点, 本研究采用大剂量口服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静脉恒速泵入治疗内镜下止血后再出血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研究结果表明, 大剂量口服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静脉恒速泵入治疗内镜下止血后再出血患者过程中, 3 d内重复出血试验组0例, 对照组1例, 占1.89%。3 d后重复出血试验组1例 (1.79%) , 对照组2例 (3.77%) 。治疗后手术试验组1例 (1.79%) , 对照组2例 (3.77%) , 输血试验组0例, 对照组1例 (1.89%) ,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由于患者中途退出或不配合而中断记录的, 试验组2例 (3.39%) , 对照组3例 (5.08%) 。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镜检查, 试验组活动性动脉喷血0例, 渗血0例, 血管充血3例, 附着凝血块0例, 对照组活动性动脉喷血0例, 渗血1例, 血管充血5例, 附着凝血块1例。
虽然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相当, 但持续大剂量静脉奥美拉唑注射治疗具有费用高, 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如头痛、腹泻、肝酶升高等发生率的缺点, 因此在治疗中对照组不配合中断治疗的患者比试验组多, 且两组治疗后, 还要低剂量的雷贝拉唑口服一段时间再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相当, 还不能完全说明单纯大剂量静脉奥美拉唑注射治疗有效。
雷贝拉唑作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上颇受关注。它能产生强大的抑酸作用, 使夜间胃酸平均值达5.6 mmol/6 h, 增加24 h p H值。其副作用小, 耐受性好, 与其相关的副作用为头痛、皮疹、腹泻、感冒症状等可以耐受[10,11], 且这些副作用的发生率仅为0.7%~2.2%。DAMMANN的研究显示雷贝拉唑对人体内分泌如血清胰岛素浓度、醛固酮、睾酮、甲状旁腺素、胰高血糖素、T3、T4、TSH、LH、FSH、催乳素、24 h考的松及ACTH等无明显影响[12,13], 它的抑酸效果可靠, 安全系数高。
脑出血后再出血 第7篇
关键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再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具有特异性变化的眼底病变, 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属于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主要是由于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遗传因素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引起,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饮、眼底改变、视网膜水肿、多尿、视物变形及视网膜出血等, 若不及时治疗, 将会引发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及青光眼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2]。本院针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的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取得了明显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9月收治的200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其中男123例, 女77例, 年龄36~70岁, 平均年龄 (53.21±5.61) 岁, 糖尿病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 (6.02±1.67) 年。对其中232只患眼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的26只患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导致再出血的患眼为8只;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再出血的患眼为12只;血管残端处理不当导致再出血的患眼为3只;视网膜表面残留新生血管膜导致再出血的患眼为3只。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本次观察均在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下进行。
1.2治疗方法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是指玻璃体发生积血, 出血量可导致视力下降,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患者:补充足够的激光光凝; (2) 视网膜血管残端处理不当患者:采用彻底剥离残留的视网膜及电凝血管的残留; (3)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补充足够的激光光凝; (4) 视网膜表面残留新生血管膜患者:彻底剥离残留的新生血管膜, 采用激光光凝疗法进行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所有患者的再出血患眼经过治疗后的疗效, 再出血症状消失, 无并发症发生, 视力明显提高为显效;再出血症状缓解, 无并发症发生, 视力提高为有效;再出血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发生并发症, 视力未提高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结果
经过治疗26只再出血患眼中显效10只, 有效12只, 无效4只, 总有效率为84.62%。随访6个月后无患者发生再出血症状。
3讨论
视网膜病变发生于黄斑部及其周围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 常伴有视网膜下出血及新生血管, 一般发病的都为单眼, 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线内出现闪光及黑点等。玻璃体切割手术是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高技术显微眼科手术, 是除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之外最重要的眼科手术, 玻璃体切割手术给多数患者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玻璃体是人体眼睛内一种半固体的物质, 正常的玻璃体有着较强的透光性, 玻璃体一旦发生病变, 将会导致视力下降, 视物模糊, 严重者还将导致失明及眼球毁损[3]。
经过分析得出,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后出现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残端处理不当及视网膜表面残留新生血管膜等[4], 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是指手术后激光光凝治疗不及时导致再出血, 应采用及时灌洗出血、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方式进行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由于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的血液成分异常及血压不稳定导致的, 应采用灌洗玻璃体腔内积血及补充激光光凝的方式进行治疗;血管残端处理不当是指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剥离新生血管膜时引起出血, 应采用剥离残留新生血管膜, 封闭血管残端的方式进行治疗。本次观察可以看出,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 针对不同的出血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的效果显著, 且无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针对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残端处理不当及视网膜表面残留新生血管膜等再出血的原因采用激光光凝、彻底剥离视网膜表面电凝血管残端等方式进行治疗, 效果明显, 且无并发症发生,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真杰, 隋桂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的探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 30 (12) :1405-1407.
[2]柴庆和, 云丽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后再出血5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2) :397-398.
[3]谢晖, 赖平红.玻璃体腔曲安耐德预防糖尿病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江西医药, 2010, 45 (9) :858-860.
脑出血后再出血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