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唠叨抒情散文
奶奶的唠叨抒情散文(精选11篇)
奶奶的唠叨抒情散文 第1篇
那年我十一岁,不知何时染上了爱挑食的毛病。凡是带肉的不吃,凡是油多的不吃,凡是有花椒的不吃。长久下来,干干巴巴,面黄肌瘦,像颗会移动的狗尾草。
学校离家十多里,食堂的伙食很是寒酸。那时家里的光景并不甚好,主要靠着几亩薄田和父亲打零工。每次上学母亲总是事先煮好七八个鸡蛋塞到我的包里,给我补充营养。母亲总是一边给我拾掇东西一边嘱我:“在学校多吃点,别怕花钱,晚上睡觉盖好被子……”
我一边看着十四寸的黑白电视,一边应和着。
河南洛阳,十三朝古都,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在那里我度过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酸甜苦辣,自斟自酌。有时候,忙于一些瞎忙的事,忘了给家里打电话。母亲总是按时打过来,先是一顿严肃地埋怨,接着是几句那时在我看来毫无营养的话:
“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别怕花钱?”
我机械地回答着,心里想着自己的心事。
三年前的那个夏天,我得了一场病,在医院里住了二十多天。虽然有妻子在照顾自己,母亲终究还是不大放心,每天都会搭乘城乡客车到医院来照顾我,老家离县城有三十多里,中间到医院还需要换乘一次车,而我知道母亲有晕车的毛病,是轻易不大愿坐车的。下午再接着返回,如此这般,直到我病愈出院。从那之后,母亲也得了一种怪病,每次我感冒,就紧张得不行,一天一个电话催着我:“赶紧去医院打个点滴吧!别拖着……”
我耐心地听着,安慰母亲,告诉她:“没事的,吃点药就好了!”好让她那颗悬着心夜晚能够安然。
我越来越清晰地看清唠叨的样子。所谓唠叨就是一根线,线的那头是我,线的这头是母亲,我走多远,她就跟我有多远;我走多久,她就跟我走多久。经常变换的是嘴边唠叨的话儿,恒久不变的是那颗牵挂的心,一刻不停,执着前行,不管我听与不听,她都在那儿。
我也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也被一根唠叨的线牵着,只不过,这一头是我,那一头是母亲。
结婚之后,我在城里安了家。每隔一段日子,母亲便来小聚一次。母亲是个缺乏方向感的人,进了城里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为此总是被父亲笑话,然后遭到母亲的一顿白眼。于是每次送母亲回去,我总是把她送上车,嘱咐她:“路上看好包,拿出零钱,别坐过站,到家打电话……”有一次我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小心了,母亲这么大的人了,这些还用做儿子的去叮嘱。是不是自己太杞人忧天了。等下次母亲来,这些话还是不由自主地蹦出来。
这几年母亲上了年岁,白的头发快要超过黑发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咽炎的毛病每到冬天变发作的厉害。母亲只是去诊所拿点药片吃上几天,稍一缓解,便不再用药。我知道母亲怕花钱,更确切地说是怕在自己身上花钱,在她的儿子身上她是从不吝惜的。每次回家,我都劝她:“去医院检查一下,别怕花钱!”母亲听了,总是笑着摇摇头说:“俺不去!没事!”我一遍遍的劝,母亲一次次的拒绝。我无语,终于是打败不了母亲的固执的。
我越来越清晰地看清唠叨的样子。所谓唠叨就是一根线,线的那头是母亲,线的这头是我,她走多远,我就跟她有多远;她走多久,我就跟她走多久。经常变换的是嘴边唠叨的话儿,恒久不变的是那颗牵挂的心,一刻不停,执着前行,不管她听与不听,我都在那儿。
奶奶的唠叨抒情散文 第2篇
母亲喜欢唠叨。也许唠叨是女性的一种天性吧,我从小到大都走不出母亲的唠叨。我懂得,唠叨是一份无私的爱,是人生的一种警醒,生命永远走不出母亲的唠叨。
立于生命的每一处驿站,回首征途,母亲既亲切又烦人的唠叨伴随着风雨的历程。岁月悠悠,日月经天,几年的军旅生涯,我更深切地理悟,理解母亲沧桑的容颜,理解母亲发髻上的缕缕白发,理解卑微,寒酸,更理解母亲烦人的唠叨。细雨灰濛濛的1989年三月,我在春天的大雨中告别故土的亲人,穿上戎装,踏上守卫祖国边疆的征途。雨中,母亲一行行的眼泪夺眶而出,纵横的泪痕涮洗着岁月刻下的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皱纹,唠唠叨叨,念叨着我未竟的学业,念叨着割不舍的.亲情牵挂母亲牵着我的手,粗糙的手给了我爱的力量,脸上的笑,那是喜悦的泪,骄傲的诗句。母亲慈祥的目光送我走上了人生漫长的迢迢征途,我在母亲的唠叨里品读一份殷切的期待。母亲,伟大的母亲,我永远地感动!
生命岁月,历经人生的挫折与风雨,我真正地了悟母亲反复唠叨的质朴至美,那是母亲半个多世纪积淀的人生感悟和理喻呵。我的生命走不出母亲的唠叨。它教给我怎样生活,启导着如何做人,它给我灌输朴素的至理。一岁又一岁,曲折与坎坷,摸爬滚打的尘土飞扬绿色的梦。梦里,母亲唠叨的温馨亲情里,我学会了忍耐,忍耐痛别,忍耐逆境的磨炼以及辛酸的求索历程我深谙山里人平实的情怀,我记住大山淳朴的品性,走着路。
淡淡的风划过淡然的乡愁,梦中我晶莹的泪珠晃闪着母亲那絮絮叨叨的亲情。所有的歌吟凝重我沉甸的情结,所有的故事演绎悄悄潜溶进生命的回声。母亲的唠叨贯入风中,捎给我万千起伏的情感。
秋天的夜里总梦见母亲。母亲清瘦的身影摇曳眼前,那忧郁的眼眸依旧闪眨着满怀的殷切期盼。母亲,那眼角的鱼尾纹是在诉说思念的故事么?夕晖中伫立村头石桥上眺望的那孱弱的身影可是母亲?遥远的泪花,湿了我的背包;恬淡的凝望,多少牵挂的惦念啊?粗朴的衣衫飘动,泪水模糊了我婆娑的双眼呵!母亲,你的儿子在迢迢的南国边陲也想念你哟!
失败与彷徨影随,灿烂的阳光下,我不懈地开拓进取,挫折与追求相伴,我在母亲的亲情唠叨声中求索,畅扬理想的风帆生命,经久的磨炼,我在耕耘的田园里拓展诗歌飞翔的翅膀。
母亲,在秋天的田野,我开始收割点滴的成熟的。
母亲,在生命的角落,唠叨已深深地烙印进了我淡泊的灵魂。
母亲的唠叨,朴素且无私的爱,导示着生命飘摇的小舟,无论在现在,于今后,甚至是将来,这将伴随生命的风雨旅程
人生之途,我挥动深情的双臂,凝固在三月的春雨中。
抒情散文的诗意 第3篇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爱唠叨的奶奶 第4篇
一天,奶奶去医院看望生病的爷爷。这原本是件好事,因为终于摆脱了奶奶的唠叨。但不知为什么,下午放学回家时,看不见奶奶在家门口等候时那熟悉的身影,我忽然觉得有些不太习惯。走进家门,放下书包,我习惯性地想和奶奶打声招呼,这才想起她今天不在家。洗脸洗手,看着餐桌上的饭菜:青菜冷冷地躺在碗里,似乎还在生着谁的闷气;烧好的鱼儿两只眼睛愤怒地望着我,如同在责备我为什么一定要吃它。饭菜虽然很丰盛,可是少了奶奶的唠叨声,我一点食欲都没有。原以为吃完饭奶奶就会回来,可是没有。我草草写完作业,匆匆洗漱完,在床上躺了好久,才睡着。
第二天早晨,睡梦中突然听到有人在叫我:“姿妤,快起床!”我连忙睁开睡意蒙眬的眼睛一看,是奶奶!我马上穿好衣服,飞快地跑到楼下洗脸刷牙。奶奶惊讶地对我说:“哟,咱家姿妤今天怎么变得这么勤快呀?”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吃饭时,当然也少不了奶奶的“唠叨攻击”,但不知道怎么的,以往我超级讨厌的唠叨声今天却变成了美妙的音乐。吃完饭,我背上书包,心中充满了希望,开始了崭新的一天。
写奶奶的抒情散文 第5篇
因了这些,我与奶奶总是显得很生疏,我不敢和姐姐一样在奶奶面前撒娇,不敢让奶奶给我梳辫子,甚至不敢和奶奶多说话,在我的心里,对奶奶的敬畏多于亲情。记得有一次,奶奶上厕所的时候摔倒了,二姐看到后立刻跑了过去,把奶奶扶了起来,我却犹犹豫豫地,终于没有过去。后来,我听到奶奶给别人说我和她不亲,看她摔倒了也不管,其实,我知道,不是我不管,而是我心里的那份敬畏阻止了我的脚步。
然而,固然有一份隔阂存在于我和奶奶之间,那份亲情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割断的。我对奶奶的感情随着年龄的递增也日渐深厚。那年,当看到一直神采奕奕的奶奶突然瘫痪在床的时候,我的心里涌上深深的疼;当看到不能动弹的奶奶用手捶打自己的双腿时,我忍不住泪如泉涌。
记忆最深的,是那年我考上中专离开家的那一天。临走时,我到奶奶房里和她告别,奶奶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叮嘱我在外面要小心。走出房门,我回过头去,看到了玻璃窗里奶奶满含不舍眼神,沟壑纵横的脸上布满了对远行的孙女的慈爱。我咬了咬唇,在心里暗暗说:奶奶,等着我,我一定要请来最好的大夫为你治病,然后带着你到全国旅游。那时,刚满16岁的我天真地以为,我亲爱的奶奶至少还会活十年。
可是,一年后,我的心愿被一封突然而至的信击碎了。信是一位要好的同学寄来的,她告诉我说我的奶奶去世了!信是在上课的路上收到的,打开信后的我,一下子被消息击蒙了,泪水也在瞬间夺眶而出,我踉踉跄跄地奔回宿舍,心里早已有一份撕心裂肺的痛。整个下午,我就晕晕糊糊地躺在床上,哭一阵,想一阵,想一阵,再哭一阵,满脑子都是奶奶的身影,满眼都是奶奶那双不舍的目光……
两天后,我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他告诉了我奶奶去世时的情形,并说,因为离得太远就没有告诉我,想到奶奶去世时,我不能陪在奶奶身边,我的心里又是一阵钻心地疼。
寒假回到家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在奶奶地遗像前,磕了几个头,然后对着她的遗像诉说着我对她的思念和没能送她一程的遗憾。那时,我能感觉到奶奶慈爱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我想奶奶一定能听到我的话。
孤独的奶奶抒情散文 第6篇
我是一个不常回家的混儿,每逢过节,母亲打电话出奇的殷勤,倒不是她有多想念自个儿,而是常常埋怨自家的那个老太太。老太太是我的祖母,年纪跨了百年,身子骨依旧相当硬朗。清明之际,我回到家的时候,看见老太太独自一个人坐在铁门外,双眸空洞地望着稻田上拔秧的叔伯。老太太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早夭,剩余三个儿子轮着赡养她,真是过上了皇太后的生活。照理来说原本安详晚年的日子,却怪生异端。
老太太的脾气越来越大,逢人就骂。
老太太喜欢独自一个人生活,我父亲原本好心地劝劝她,却被老太太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无奈之下,一家人给老太太整了一个大仓库出来,供她烧菜做饭。记得那天母亲把我接回家的时候,原本放农具的仓库被整理得干干净净,老太太像尊佛像一样坐在铁门旁,也许因为年老失聪的关系,听不着狗唤鸡叫,更不知常年未回的孙儿站在她的身后。我母亲赶紧催促我和老太太打声招呼,老太太的年纪大了,脾气越来越糟,他们说老太太连自己儿子都瞧不清了,可是却见得自己的孙儿。
每逢过节,我依旧有一堆事情要做,这回,我倒是没有那么赶急,而是卸下自己身上的重物,搬了一根小凳子挨在老太太的身边。小的时候,我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偌大的房子独独亮了一盏灯火,老太太成了我的长辈,又成了我的养育人。十几年前,老太太似乎还听得见,看得清楚,认得谁是她的儿子,脾气也没那么糟糕。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老太太还做得一手好菜,饭桌上老太太会喝些小酒,唱段小戏曲。酒足饭饱过后,也顾不得饭桌上的那些残渣,而是搬两张小木凳子坐在后门旁端倪着天上的星星。老太太一生似乎没有什么爱好,信了一辈子的佛,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就是收藏经文,尤其是地藏经。两个人坐着的时候,老太太念念有词,小时候我不懂,现在我倒是明白了,也许老太太是念给天上的老头子听的。
我在她身边了唤了一声,老太太充耳不闻。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看着老太太的脸颊,灰暗的双眸像是两颗鹅卵石一样镶嵌了枯皮当中,如同老树盘根一样。我想老太太尽管看不亲切,灰色的眼眶下一定藏着她自己的一方世界,在那个世界中老头子还在。我又唤了她一声,老太太突然打了一个激灵,转过头来向我露出了一排残缺的牙齿。
老太太的腿脚不利索,看见我回来了,非要起来给我拿些水果,我摆摆手,可是拗不过老太太的性子,把一些快烂掉的苹果放在我手心里,又蹒跚地回到自己的椅子上。有时候,我母亲经常偷偷把老太太一些快烂掉的水果扔掉,换成新的放在她房间里,奈何老太太的记忆过人,我母亲常常会因为这些事情连遭老太太的怪罪。久而久之,老太太成了镇上出名的“骂人精”,腿脚还好的时候,自己还会走门串巷的,只是谁都知道老太太的名声,每逢见着老太太在路上,大家伙都得避着走。
老太太坐在椅子上,我见着她手上拿着地藏经,口中和常年一样念念有词。当翻到“地狱受刑图”的时候,手就停在那儿,也许,今儿,老太太开始担心自己的事儿了。
午餐的时候,我母亲让我收拾一下,清明之际,按照惯例是要放饭祭祖的。往常,老太太思想还清楚的时候,都是她一个人来主持,过了几年,就由赡养老太太的母亲来做仪式了。我是不懂乡镇世俗的这套,农村人的祭祖相当考究,要选在正午,摆上大圆桌,上面放着十大碗的贡品,子嗣至亲都应该十叩九跪以示敬畏周遭鬼神,老人说,这个时候跪的是阎王殿,叩的是鬼门关,总有些鬼差会欺负新鬼的。
对于这些事儿,老太太是格外上心,不用家人去喊她,自个就拄着拐杖过来了,家里人都知道老太太脾气蛮横得很,若是这桩大事不由她亲眼过目,怕是整个家庭又要遭罪了。房子的正上角就放着祖宗的神龛,老太太将手上的黄酒樽洒在神龛下,转身将桌上的一碗米饭举过头顶,面对神龛,静默了几秒,随即用含糊不清的方言对我道:“正平啊,来,拜拜你爷爷!”
我知道,老太太不会说,但是会做,她的脾气很古怪,她的身体如同是钢筋一样坚韧。我难以想象一个年过百岁的老人还会为了这些事情操心操肺,一个被人说成疯子的老婆子,却怀着一颗敬畏世灵的心。
老人迷信,认为供奉过鬼神的贡品有着护佑世人的力量,太太做完了自己份的活儿,仿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样,不管不问自顾自地回到后门口端坐着。我父亲偷偷地在母亲的耳朵旁说道:“别人说咱娘老年痴呆疯了,我看没事儿,这老婆子脑袋清楚得很,干活干事比咱们还讲究呢!”
母亲只是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看着老太太孤寂的背影,也许母亲和老太太想的一样,终有一天,坐在那儿的是自己。仪式之后,也没有我什么事情了,母亲的意思就是想让我多去陪陪老太太,毕竟母亲也知道,我是老太太亲手带到大的,总有一些特殊的感情在。
当我回到仓库的时候,老太太并没有把那张小凳子撤掉,偶尔会撇我一眼,然后又失望地望向稻田上。现在想想,我还小的时候,老太太经常会和我提一些她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老太太出生在战争年代,年轻的时候没有过上好日子,我祖父用一辆自行车就娶走了老太太。听老太太说,我祖父在私塾读过几年书,会写些字,祖父就用芦苇杆在草地上笔画图形,老太太看不懂,还真以为是字,其实那些只不过是祖父乱涂乱画的,不过后来老太太知道了,倒也不责怪我的祖父,两个人就这样过了一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后,老太太把剩下的了一些大洋都分给了孙子孙女,这些烙印了岁月的`大洋垫在手心里相当沉重,我依稀还能看见刻在大洋上的故事。
老太太紧攥着地藏经,眼眸中流露出了丝丝的忧虑。这个被街坊骂成“疯婆子”的世界里似乎藏着别样的情怀。俗话说:向佛之心,其言必善。对于我这个不懂世故的年轻来人说,真的弄不清楚这个年事已高的老太太会被这么多人唾弃。每当谈起老太太的事情,我的耳畔总会响起一些谩骂和诅咒,年幼的身份让我无法去辩驳长辈们所说的一切,身之善心此刻变得那么软弱无力,愚昧的世俗枷锁让我无法去开脱这个养育了我好几年的老太太。
母亲在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通常会埋怨老太太一番,可是最后总会说些感慨话来:人有时候瞎了聋了,未必是件坏事,等到你看透了世间的浑浊,老天爷就给你蒙上一片黑,朦朦胧胧的,就是让你不要再去参与这个世间的争端。我总是取笑我母亲是个哲理大师,母亲笑笑不说话,每个人到了一个年纪总要经历一些俗世俗难,挺过了就是福气,挺不过就成了劫难。
我陪坐在老太太的身旁,突然,老太太起身去往自己的房间,好像在老箱子里捣鼓起什么东西来。我母亲责令我不要进去,老太太有怪脾气,每当丢东西了,总会找子女儿孙发难。我就静静地等在外面,半柱香的功夫,老太太走了出来,手上还多了三张旧黄纸,看纸貌已经碎得不成样子了。老太太踌躇了一下,颤抖着把三张黄纸交到我手上,仰在椅子上不停地念叨着。
“正平,好东西,好东西哇!”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我也总是会听老太太说,她有三样宝贝,神神秘秘的,即便是我哭闹央求,老太太也不愿意给我看。三张黄纸上用墨汁涂着一些画儿,也许是时间有点久了,黄纸上的墨汁都散开了,不过看得出老太太将三张黄纸保存得依旧相当完整。
奶奶的三封信抒情散文 第7篇
奶奶离开我快五十年了!
我与奶奶只有一次的相聚,记忆在清晰中而模糊,模糊中而清晰。1963年的那次相聚,由于年龄小,几天中很多细节都没了记忆,但个别细节至今记忆犹新,便在《我的奶奶》中有了记叙。
那天无意中找到这三封信,我重温奶奶的信,很是感慨!
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很多模糊的记忆,瞬间又有了记忆。泪水止不住溢出。
唯一的那个旧信封,只有右边宽度还粘连在一起,上下边都分家了,且豁豁牙牙。信封的颜色,也是由淡蓝色,褪到呈“月白”色。上面第一二三行,分别写着省、县、镇、街道与门牌号;中间写的是我的名字,也许奶奶不知道我的学名,写着姓与乳名“肖小苹”,非常有意思的是,后面还有“小朋友”三个字,使我感到非常亲切。背面第一行写着“最高指示”,另起一行,还空了两格,写下主席的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第三行有书名号,里面写着“论联合政府”。这些字迹让我感怀不已!一个小小的信封,浓缩着那场特殊运动的时代背景,也算是见证那个年代的珍贵物品。同时我也感到,一位文化不高的老人,为写一封信,要在信封背面,记住将伟人的语录写出来,甚至精确到出处,连格式与标点符号都用得如此精准,我不由地唏嘘不已!话说回来,那个特殊年代,人人自危,草木皆兵,谁写东西,都得认真,再认真,生怕写错招来大祸!
我记不清楚奶奶每次的来信信封,是否都是这样的格式?也许是,这样老人利于有记忆,或许专门有格式作参照,以利于每次写信仿照吧!我这样猜想,是有依据的。奶奶信封上的落款很简单,只有“上海郭”。她知道我小孩子家记性好,不会写错她的地址。邮戳已经很模糊了,我用放大镜仔细辨认,再对照三封信的日期,判定应该是1967年2月27日。因为,其中一封信的落款是2月26日。
这三封信,应该是父亲保存下来的,这让我了解了作为父亲,对是继母的奶奶,还是很敬重并有感情的,否则多次搬家都没有丢失。父亲与小弟先后走了,我清理遗物,才流传到我手里。很多家具与东西都送了亲朋,但这些文字东西,我却视为珍贵资料,一直保存至今。
在《我的奶奶》一文中,记叙了回信中的两处记忆,现在重温回信,确实奶奶是那样写的,但信件上更多的内容还是没有记住,这就是我要为这三封信,再写一篇拙文,以记录下奶奶对我们的想念、思念和关心,以及那几年她的处境实况。也想让我的孩子们,能了解我们家的这段家事与那段历史。
奶奶的三封信,都不是正规信纸,三封信的纸张,各不相同。两封信有年月日;另一封只有月日,但根据内容判断,我认为三封信,均为1967年的信件。分别是67年2月26日、67年7月16日与9月10日。最后一封信的内容,好像就是接着7月16日信的内容而写的,如果是,中间竟然隔了一个多月。
第一封信是67年2月26日,但“7”字明显是修改的,底字应该是“8”字,纯属笔误。因为奶奶是1968年2月28日去世的。想想,那封信与奶奶去世的时间,刚好是一年。
奶奶信的台头,是“小苹孙女”。“孙”字是繁体字。另外两封信,只是“小苹”。我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就是“苹果”的“苹”,只因第一代身份证制作时,工作人员误写现在的“萍”,只得无奈接受。
奶奶这样写道:你们上次写来的几封信,我都一一收到了……我现在身体不太好,照医生说是心绞痛,不能多动。为了支援红卫兵小将搞好文化大革命,我和陈家一起已经搬出六号,我和老太太两人搬去大妹妹家中住(老太太的大女儿)。可见奶奶与陈家,经过造反派的抄家打击后,还与主家一起被赶出那幢小洋楼,并寄人篱下地住在其大女儿家。奶奶习惯那样称呼了,所以,怕我们不知道是谁家,还添加了括号备注,这也说明奶奶的文字基础还是不错的。那封信上,奶奶发来了新地址。奶奶在此信中,用了一个“搬”字,没有用“赶”字,现在感觉奶奶那样给我们写,也是让我们放心,想想当时,奶奶一定很伤感。我还想,那老太太的二孙子与孙媳妇,肯定是另住他处了。
奶奶道:我现在自己生活也较困难,自己身体又不好,常常要看病,吃药,用钱也很紧张,所以,我今年也没寄钱给你买糖吃。不是奶奶不记得你们,我欣慰你们大家好好保重身体,你听爸爸、妈妈的话,带好小弟弟,读书要用功,有空多写信来给奶奶。好了,不多写了。落款是“你的奶奶”,日期下又添加了几句问候语。当我现在看到信中“没钱给你买糖吃……”的文字时,心里好一阵酸楚,伤泪溢出。虽奶奶是父亲的继母,我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奶奶的朴素文字与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奶奶对孙女的那份疼爱之心。同时也看到,奶奶经过抄家后的经济状况,已显窘迫。
第二封信,奶奶道:来信已经收到,知道你们都很好,心中非常高兴。你说父亲调去南京,是去做事还是暂时出差?你妈妈身体好吗?叫她好好地耐心领弟弟。你的照片我也看见了,为什么苦口苦脸,没一点笑容?下次拍照时要笑笑才好。现在想,我来到父亲住地后,小弟弟出生的那年春节全家合了一次影;弟弟两岁的春节,我们姐弟俩手拿“红宝书”照了张二寸照,我笑得很灿烂,就再没照片了。给奶奶寄的单人照,是小学的毕业照,确实没有笑容,那年月家里那境况,是笑不出来的。
“我和两太太,现在住在她大女儿家中,暂时还比较好。但是我没有钱,所以也不能帮助你们,等将来再说吧。”这段信里的“两太太”,也是笔误,是“老太太”。也可从中分析,奶奶已经没有薪水了,只有在那里混个不饿肚子。也足以看出,奶奶心里存在那份期盼,期盼有一日,属于她的财产能回来!
“现在寄三只语录牌和三只纪念章给你们,你要给弟弟一些,不要争抢,要乖乖地听妈妈话,婆婆才喜欢你的。”这段文字让我泪流不止,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一位老人疼爱孙子女的方式。那时,奶奶所寄的礼物,在当时是最珍贵的,足以让我开心几天,并能在院子里,学校里大大地显摆。奶奶的叮嘱,不无道理,她生怕我比弟弟大,有绝对的“独霸”优势,这也体现了奶奶对小孙子的关爱,但她哪里知道,我比弟弟大十一岁多,是很爱、很爱小弟弟的呢!
“你们最好要求调来上海,全家都搬来,我现在身体也不好,你可以说我婆婆在上海身体不好,年纪又大,没人照顾,要求调回上海。可以随时照顾老人家。”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了一位老人的担忧与愿望。愿望是美好的,但那个年代,父母都自身不保。我写信时,爸爸也从来不让写家里实况,生怕奶奶牵挂,担忧,给老人家雪上加霜。父亲虽不为亲生,可也是奶奶唯一可以寄托和依靠的亲人,也许她把生活想得太美好了,把调动工作想得太简单了!如果说调工作简单、容易,那父亲也不会在大西北呆一辈子;母亲也不会放弃大城市的平淡生活,跑到山区县,以至于最后落得可悲遭遇,还把尸骨都留在了下乡的那个小山村。写道这里,我很伤感……
当时我是怎么回的那封信,我没一点记忆。估计会写“不是南京,是南星”,也或许告诉她老人家,我爸爸是没有能力把工作调过去的。现在想象,奶奶看了回信,把仅存的一点美好愿望,会随着那封回信而彻底心灰意冷,或是说绝望吧!
“有空多写信来,省得婆婆挂念,叫你爸爸好好工作,有空也写些信来。”奶奶在信的落款会写上“奶奶”,但在信中,却是以“婆婆”怎样、怎样。简单的一封信中,浸透出一个长辈对孩子们的牵挂与思念,一个继母对唯一继子的期盼,她多想我们能搬到她的所居城市里,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不再寄人篱下;也考虑自己总有一天老得伺候不了主家的那一天!那么她的归宿何在?从这封信上,我现在才窥探出,当时奶奶的担忧。
第三封信的信纸都变黄了。奶奶照例写道:“小苹,来信收到了,纪念章语录牌都寄到了,我很放心。原来你爸爸是到南星,不是南京,但不知南星在什么省?我问过几个人,都说不知道。”这段开场白,让我现在看到,顿感心里揪揪地,非常难过!也许那时会感到奶奶好好笑。“还什么省呢?还问了许多人呢?”上海人怎么能知道呢?也许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呢!“南星”是县上的一个乡,离县城75华里,还要翻座“酒奠梁”大山,是去汉中方向的一条省道吧。那时的道路窄,且都是石子马路,班车也特别少,经常有事故发生。所以父亲去了后,保证不了每周回来,其实也是没有那么多的钱,扔在来回的路上。因此现在看来,我的回信一定是简单的解释,没有详细告诉奶奶,让奶奶到处打听,受到那么大的为难。可那时我也就那么大,又怎么能考虑得那么周到呢?所以,从这几行字里,看出了奶奶的焦虑,对未来充满担忧,她多么希望我们能与她住一起,好照顾她的晚年啊。谁知道这封信后的半年时间,奶奶就离开了人世!写到这里,我的心里无限悲痛,无限伤感!
中间一段是看了我的信中,描绘我们当地那时特殊年代里的一些情况,奶奶对我描述的现象,表达出“使我十分挂念”的文字。
“不觉你已经十三岁了,时候过得真快,我仍旧记得你在小娃娃时的样子呢。你的生日又到了,可惜我身边没有钱,不能寄一点来给你。”看见这段,我心里在滴血!眼里在流泪!小孩子家家,都喜欢过生日,也许出于开心,在写信中告诉了奶奶,自己几号要过生日了,看来信的落款是9月10日,我的生日已经过过了。现在感觉奶奶那时好可怜的。可我们家那时也不宽裕,估计爸爸也没什么钱给奶奶寄。那时,奶奶没有告诉我们,她也被抄家的情况,所以,我们不知道奶奶的真实情况。也许会有一点认为奶奶是多心了。事后我们才知道真情,更加理解奶奶每封信上,为什么总提到自己“没有钱”的话题,是真出于无奈,如果不是那样情况,奶奶一定会在我生日时,寄点小礼物的。
“爸爸不在家,你要好好帮助妈妈料理家务,带好小弟弟,要听妈妈的话,有空最好温温书,写写字,特别要读主席语录,我近来身体还好,你们不必挂念,祝你们健康。”从这段文字上足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背景,连一个老人给孙女写信,在督促要用功学习的同时,还用了“特别”两个字,让我也感怀不已!短短的几行文字,倾注了奶奶对我们的关心,思念及一份亲情。信封的最上边空白边上,奶奶又添加了两行文字“奶奶老了,记性不好,你每次来信,都在信封上写下你自己的地址,很好,免得我忘记了。”因此前面我才那样判断。
这第三封信离奶奶去世,只有半年的时间,后面还发生了什么,还有过多少信件来往,岁月如烟,不曾再有记忆……
半年后的那封电报,让我永远失去了奶奶!这次因写作,而又找到这三封信,不能完全说是碰巧,我心里总感觉,那是奶奶在天之灵,让孙女能为她写点东西。这两篇拙文,便是告慰奶奶的泉下之灵。
杨朔抒情散文创作的局限 第8篇
杨朔的抒情散文代表了散文“诗化”创作方向, 众多的文学史都肯定了他的这一贡献。让我们挑出几篇最具诗意化的散文来分析他的创作, 看看究竟能有一些怎样的思考。《荔枝蜜》已烙在了我们那一代学生的记忆里, 《茶花赋》、《雪浪花》、《香山红叶》给我们深深的印象。当再一次细读这几篇散文的时候, 已经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好的印象, 它已引起了我强烈的思考欲望。以前的欣赏只是泛泛的印象感觉, 不涉及任何创作规律内在的思考。当拔开那层掩盖在其上的红花翠叶之后, 一个清晰的骨架已呈现出来。因此, 在杨朔的散文世界中, 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下面都可以找出一些简单的构架。
毫无疑问, 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散文材料还是很广泛, 空间的跨度也很辽阔, 并且在具体的事物选择上也注意事物本身的诗意特征, 枫叶, 浪花, 茶花, 蜜蜂等事物在我们的视界里 (传统中也如此) 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带褒义感情色彩的, 作者能借助这些事物再融入自己的体验或传说故事来营造意境, 生成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 一般的阅读印象便是如此。但当仔细去思考他的散文构筑方式时, 同时也发现一个让我惊讶的现象:散文创作样式的同一模式, 或者说复制现象。以上所举的四篇文章进行解析, 为了便于明晰的理解, 示图如下:
《荔枝蜜》通过我对蜜蜂的感情为线索, 以喝荔枝蜜的甜美生活体验, 而抒发对劳动人民对甜美生活的创造的情感, 最后升华到自己变成蜜蜂;《茶花赋》以我在异乡求人作画解乡愁为由, 联系自己在云南见到茶花之美, 而抒发劳动人民创造生活之美的情感, 最后画与茶花成为一体;《雪浪花》以海边礁石议论的见闻为发端, 通过描写老泰山一生为线索, 而抒发祖国建设就是千千万万的老泰山的集体力量所成, 最后升华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香山红叶》通过我游香山为绪, 穿插老向导的动人叙说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抒发人们对香甜事物只有在好的时代才能自觉的情感, 最后升华到老向导也成了一片可爱的红叶。这四篇文章都采取借物抒情的方式, 从具体的事物联想到生活美好的一方面, 其想象方式和想象的过程也显现出基本一致的倾向。
横线上下则是作者设计的两条抒情线索。以上部分是文学的显性层面, 是审美抒情, 其构造方式是完全同一的, 由一物而想到这种事物所对应的一个褒义审美特征, 并通过这种审美特征象征人的精神品格, 最终达到物与人的合一。以下部分是政治的隐性层面, 属政治抒情, 其表达没有超出诸如生活、人民、劳动、集体、时代等范畴, 体现着时代的鲜明烙痕。而连结这两条线索的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体验, 既是他所借的那个物本身所能具有的特征, 同时又指向抒情双线中那些体验的对象, 对象在享受着这些美好情感时, 同时又显现着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将物与人实现合一。这样就呈现出了杨朔散文外在表现庞杂而内在同一的精神模子, 就好比我们工业生产中的模具一样, 用的是同样的模子, 塞进的材料不一样罢了, 有些人感觉出它们的花花绿绿, 煞是可观, 而细致的人则看出了他们不过是规格稍有出入, 内里骨架却完全一样的东西, 久而久之便感觉出单调来。这恐怕是杨朔散文致命的软肋吧!
爱唠叨的奶奶 第9篇
每měi次cì,只zhǐ要yào我wǒ一yí放fànɡ学xué去qù奶nǎi奶nɑi家jiā吃chī饭fàn,总zǒnɡ能nénɡ听tīnɡ到dào奶nǎi奶nɑi在zài饭fàn桌zhuō上shɑnɡ唠láo叨dɑo个ɡe没méi完wán。
这zhè不bu,奶nǎi奶nɑi又yòu开kāi始shǐ唠láo叨dɑo了le:“你nǐ说shuō你nǐ,你nǐ说shuō你nǐ!怎zěn么me吃chī个ɡe饭fàn还hái这zhè么me磨mó蹭cenɡ呢ne!饭fàn菜cài要yào趁chèn热rè吃chī才cái不bú会huì伤shānɡ胃wèi!你nǐ说shuō你nǐ……”天tiān啊ɑ!每měi次cì都dōu是shì这zhè样yànɡ,真zhēn让rànɡ我wǒ脑nǎo袋dɑi都dōu大dà了le!我wǒ无wú奈nài地de望wànɡ向xiànɡ爸bà爸bɑ,期qī待dài他tā能nénɡ“拯zhěnɡ救jiù”我wǒ!谁shéi成chénɡ想xiǎnɡ,他tā的de日rì子zi也yě不bù好hǎo过ɡuò啊ɑ!
奶nǎi奶nɑi揪jiū着zhe在zài抽chōu烟yān的de爸bà爸bɑ,又yòu开kāi始shǐ不bù停tínɡ地de“念niàn经jīnɡ”了le:“爱ài好hào什shén么me不bù好hǎo?偏piān偏piān看kàn上shɑnɡ了le烟yān!烟yān有yǒu什shén么me好hǎo的de?除chú了le让rànɡ你nǐ的de肺fèi生shēnɡ病bìnɡ以yǐ外wài,我wǒ看kàn没méi什shén么me好hǎo。既jì糟zāo蹋tà钱qián,又yòu污wū染rǎn环huán境jìnɡ……”
爸bà爸bɑ连lián忙mánɡ起qǐ身shēn,掐qiā灭miè了le手shǒu里li的de烟yān,赔péi着zhe笑xiào脸liǎn,说shuō:“儿ér子zi错cuò了le,下xià次cì再zài也yě不bù敢ɡǎn当dānɡ妈mā面miàn抽chōu了le!”
奶nǎi奶nɑi一yì听tīnɡ,觉jué着zhe不bú对duì,立lì马mǎ皱zhòu着zhe眉méi头tóu,拿ná起qǐ筷kuài子zi轻qīnɡ敲qiāo起qǐ爸bà爸bɑ的de头tóu:“怎zěn么me?当dānɡ我wǒ面miàn不bù抽chōu?那nà还hái要yào背bèi着zhe我wǒ去qù抽chōu!你nǐ应yīnɡ该ɡāi什shén么me时shí候hou都dōu不bù抽chōu!我wǒ还hái不bú是shì为wèi你nǐ好hǎo吗mɑ?你nǐ……”
爸bà爸bɑ无wú奈nài地de望wànɡ着zhe我wǒ,做zuò了le个ɡe鬼ɡuǐ脸liǎn,期qī待dài我wǒ能nénɡ会huì意yì,帮bānɡ他tā的de忙mánɡ。于yú是shì,我wǒ立lì马mǎ夹jiā起qǐ奶nǎi奶nɑi最zuì爱ài吃chī的de菜cài,说shuō:“奶nǎi奶nɑi辛xīn苦kǔ了le!我wǒ们men都dōu爱ài听tīnɡ你nǐ的de唠láo叨dɑo,你nǐ快kuài吃chī口kǒu菜cài……”
奶nǎi奶nɑi瞪dènɡ着zhe我wǒ,嗔chēn怪ɡuài说shuō:“我wǒ知zhī道dào,你nǐ们men都dōu嫌xián我wǒ唠láo叨dɑo。”随suí即jí哈hā哈hā大dà笑xiào起qǐ来lɑi,手shǒu指zhǐ着zhe我wǒ们men父fù女nǚ俩liǎ,笑xiào得de脸liǎn上shɑnɡ的de皱zhòu纹wén一yì闪shǎn一yì闪shǎn,露lù出chū新xīn安ān上shɑnɡ的de烤kǎo瓷cí牙yá,别bié提tí有yǒu多duō漂piào亮liɑnɡ了le。
我wǒ们men都dōu哈hā哈hā地de笑xiào了le!
古噜噜:我还挺喜欢听奶奶的唠叨呢,因为奶奶的唠叨里可是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啊!
奶奶经典抒情散文 第10篇
我奶奶的坐功是一般人无法比的。我小的时候,见到奶奶最多的状态,就是坐在小板凳上或者土炕上。她不扎花绣花,更不裁剪缝补,更多的却是坐着说话,而且是喜欢坐在一帮老女人中说话,说到高兴处,她会眉飞色舞,有意无意地透露一点儿我家的消息。
女人们一片哗然,而她在哗然中坐得更加端正,说得更加郑重,表情似乎也活泛和生动起来,整个人竟好像年轻了十岁。
一个老女人说,老大家,你怎么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另一个老女人说,我看你早应该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吗?
我看见奶奶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不知怎么,她竟然有点得意呢?
我问娘,奶奶怎么这么喜欢坐在人堆里说那些话呢?
娘说,可不是因为她闷得慌?!
闷得慌?她为什么会闷得慌呢?我家这么多人围着她,她不应该闷啊!等到我长大了,我才确切地理解了“闷得慌”的意思,她也确实闷得慌。
爷爷死得早,她从四十多岁就开始守寡,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帮孩子除了吵闹就是打架,为饭食吵,为干活吵,更为未来的生活担忧。守着半大不小的孩子们,她又能说什么呢,说又能听她一句体己的话呢?漫漫长夜里的孤单泪流和皓皓白日里的人声喧哗,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会不会也是人生的一种平衡,一种需要呢?
时间一长,娘就对奶奶有了微词,怪她只坐着说话,不起身干活。但奶奶说了,我就乐意这样,你管不着!
后来,娘就不愿理奶奶了,但毕竟两人还得在一起。于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来了,你怨我怨的毛段也来了。
同一个屋檐下,人与人风风雨雨几十年,有缘,有怨,更有情。在奶奶逐渐老去的岁月里,不仅娘原谅了她,想起了她的不易,就连后辈人都对她产生了依恋。老去,实在是人生中最最残酷的事情,但谁人不老呢?不止芳华凋零,青春不再,而是面对偌大的世界,你忽然成了垂暮之人!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谁能体会行将就木的绝望,独立街头的萧索,以及横躺在病床上的无奈
娘试图从炕上拉奶奶坐起来说说话,但奶奶怎么也坐不起来了,她的身体已经发沉,沉沉地僵在土炕上,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灵魂仿佛已飘到空中,而那些经年的往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风流云散,不见踪影了。
当我们将奶奶抬离土炕之时,我听见半空里传来一个声音:“原谅她吧,原谅她碌碌无为的一生,因为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人;原谅她吧,原谅她的贪和痴,因为她只是一个寡居的女人;原谅她吧,原谅她说话时所流露出的那一点点儿的刻薄,因为那只是她的一点小性情
初一抒情散文:我时光奶奶 第11篇
时光。
这是个很凄凉的词呢。
时光荏苒,不再返。
时光里,那些记忆深处的人,也逝去了呢。
一个一个的,紧挨着。
这篇文章用来祭奠我的奶奶。
奶奶,你在天堂还好吗?
忆儿时,我还是个调皮的小姑娘。
上学弄脏了,刮破了衣服,是常有的事。
每逢衣服破损了,奶奶就会用针线一针一针的缝,那么仔细。
奶奶说,穿一件衣服,就不能有破损,不然,会被别人耻笑的。
人啊,也是同样。
可是现在我的心破损了,奶奶,你怎么不给我来缝了?
忆儿时,我拥有一头到膝的长发。
但是无奈,我的头发多,又密,还是自来卷。
所以梳头发是我最大的苦恼。
爸爸妈妈曾让我把头发剪了,我不干,哭着闹着要把头发留下。
奶奶笑笑,让爸爸妈妈别剪我的头发,她来梳。
从此以后,我的头发就归奶奶管了。
她用长满了老茧的手轻轻梳着我的发,那么慈祥,温柔。
可是奶奶去世后,头发没人梳了,我也懒得再去打理。
父母让我把头发剪了,我静静点点头,好吧。
长发一缕缕落地,心如刀割。
那是我和奶奶的回忆啊。
我把头发捡起,放在我柜子里最深处的地方。
我说,谁都不许动,我的头发,只属于奶奶,和我。
奶奶,奶奶,你再回来,回来给我梳一次头,好不好?
忆儿时,我最喜欢看雪。
飘飘扬扬的雪花,好美。
好似人间仙境。
奶奶也喜欢雪,她说雪安静祥和。
是世间最美丽的`天使。
于是我和奶奶,就常常在下雪时出去赏雪。
就连最后一天,也没变。
奶奶,这个冬天也下雪了,你看到了吗?
一个人赏雪,真的好孤独好孤独。
还记得奶奶走的那一天。
她把我叫过来,对我说:“我不希望你一生富贵,名和利啊,生不带来,死也不带去,我只求你一生平安快乐。“
我哭了,泪如雨下。
奶奶笑笑,抬起苍老的,已骨瘦如柴的手,擦去我的泪珠。
别哭啊,你要快乐一辈子啊。
你是奶奶的小天使啊。
奶奶把毕生戴着的玉手环颤颤巍巍的戴到我的手上,
奶奶会一直,一直陪着你,在天上。
奶奶,就这么安静祥和的睡着了。
睡着在我的面前。
嘴角还挂着微笑。
好美,像雪一样。
如此宁静安详。
永远永远的睡着了。
最懂我的人走了。
最爱我的人走了。
我的生命里,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人。
时光啊,时光。
我不叹时光残忍无情,我只叹时光太短。
奶奶,你在天堂过得好吗?那里有雪吗?
你的小天使,一直一直在啊。
这是小天使,在此,对你许下的承诺。
不会变的。
奶奶的唠叨抒情散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