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尿干化学分析法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尿干化学分析法(精选9篇)

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1篇

1 干化学技术的发展简史

(1)国外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发展概况

16世纪: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Boyle发明石蕊试纸,用于测定溶液p H。

1850年:法国化学家Mauraene用氧化锡浸泡美丽奴羊毛的纤维,将尿液滴于其上,加热羊毛纤维,如果有葡萄糖存在,纤维变为黑色。这是最早利用干化学法判断尿糖有无的实验。

1883年:英国医生George Oliver发明了测定尿蛋白和尿糖的药片,这是干化学片剂法用于尿化学分析的方法。他还出版了On Bedside Urine Testing,介绍干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1920年:美国大学生Benidict首次使用还原法测定尿糖,创建了著名的班氏尿糖检查法。干化学测定方法中就有利用该原理而改进成的片剂法(Clinitest)尿糖测定。

1937年:费格尔利用“蛋白质误差(protein error)原理,首次发明了测定尿蛋白的一种单颜色反应,从而取代了沿用很久的沉淀法。此发明奠定了以后发展浸入即读(Dip-and-Read)干化学试带的基础。用于单独测定尿中白蛋白的试纸被命名为albustix。

1941年Bayer公司的Walter Compton设计出基于班氏法的干化学尿糖试剂片Clinitest,省却了原来的加热程序。以及后来出现的尿酮体试剂片Acetest、潜血试剂片Ocultest,和胆红素试剂片Ictotest。

1956年:联合尿糖、蛋白、p H等多个项目组合的多联试纸问世,从3~4个项目组合到九十年代的尿液10项干化学试带,已经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

1970年起,用于判读尿试带颜色变化的半自动化仪器问世,在美国、德国和日本,此类仪器发展非常迅速,多为配合自己所生产的干化学试带而产出的设备。

1980年:具有自动进样,点滴,试带传输和打印功能的全自动尿干化学分析仪问世。

(2)中国的尿液干化学分析试纸和仪器发展概况

1966年: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生产出12种用于测定尿液中化学成分的试纸,开创了我国干化学试纸分析的先驱时代,并有文章发表,因为当时正处于文革初期,因此所发表的论文带有一定的文革色彩。当年所开发的试纸中就包括目前应用广泛的尿蛋白、尿糖、酮体、胆红素、p H、潜血等项目,并有相应的论文发表(图1)。

1980年,北京协和医院与美国Miles的Ames公司签订双方协作计划,首次从美国引进一批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检验设备,这在当时国内许多检验都处于手工测定时代,是非常先进的设备。其中就包括8项尿液化学成分分析的半自动和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图2)。可以说这是国内第一次使用尿液干化学仪器,作者本人有幸在当年参与到此项工作中。自此开始,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起,我科甚至是我国临床检验界开始步入医学检验的自动化时代[1]。

1985年: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个年代前后,国内不少厂家如北京化工厂、桂林医疗电子仪器厂、苏州第一医药公司等引进日本京都第一化学或日本荣研化学的生产技术,生产8项的干化学试带生产线,然后还引进了著名的MA-4210型号的尿液分析仪(图3),此仪器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开创了国内尿干化学仪器分析法的先河,国内大量仿制到研制新形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试纸就起于此时代。

1990年代:国内生产尿液干化学试带和仪器的厂家逐渐增多,并有多种引进型号的仪器进入中国市场,如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的仪器为主(图4,图5,图6),这些型号的仪器在各大医院均担负主要的尿液分析工作。而此阶段国产仪器也大量问世,其代表性品牌如迪瑞和优利特(图7),已经广为熟知,其生产的尿仪和试纸也占据国内大量用户市场。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和试带已经扩展为10项至11项。

2000年:开始在尿液干化学分析方面重视质量管理,包括逐渐开始的由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实施的室间质量评价措施,很多知名品牌的进口和国产仪器同时推出了用于干化学测定的质控品,用于保证检测系统和试带的质量。

(3)尿干化学分析全自动化进程

随后国外生产的全自动检测系统开始逐渐推在国内广使用(图8,图9),而国内厂商生产的全自动尿干化学分析仪器也在2005年前后逐步进入临床科室应用(图10),一些仪器还设计了初步判断尿液颜色和浊度的功能。在此阶段国内生产的各种型号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和试带种类也开始遍布各地,品牌和型号种类众多,可挑选余地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这些国产设备已经大量投入和使用。而国外开发的尿干化学仪器可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统相结合,或者与尿显微镜有形成分分析工作站结合,形成完整的尿液分析工作站系统,其最典型设备为日本爱科来AUTION MAX AX-4280与美国的Iris i Q200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图10)在2002年的推出最为著名。

2 尿干化学分析技术

(1) 干化学试纸

所谓尿分析的干化学技术,即是将尿中的被检成分与试剂的化学反应,均在试纸上完成,不需要任何外界添加试剂、加热、洗涤等繁杂操作,以试纸块上化学反应后所呈现的颜色变化来判别某物质的有无及大致含量。这种干化学分析法所用试剂被称为尿试纸或尿试带,有单项,2项,4项和多联试纸之分,目前在医院临床应用中最多的是10项或11项多联试纸。

尿试带是许多含有各种化学试剂成分的试剂垫附着在塑料条上构成,许多试纸为单层结构(图12)。这些试剂垫的质量是决定尿液化学反应的关键,他一般采用高质量的滤纸,经配置的化学试剂浸泡,然后干燥,剪裁成块状后再按一定顺序和间隔粘贴到塑料条上而制成,当然整个生产工艺非常复杂,生产条件严格,且需要各种专用自动化设备和质量保障体系参与生产的全过程。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尿干化学试纸,无论是单项还是多联试纸,这种结构的居多。

也有干化学试带采用多层试剂垫构成,著名的Roche尿干化学试带(图13),其中间为1~3层化学试纸构成的反应试块,在表面用一特制的半透尼龙膜覆盖,将所有试块固定在下端的塑料底板上,这种结构的试带每层化学试块都担负一定的化学反应特性,有试剂层、吸水垫以及用于中和排除Vit C的干扰的特殊结构。

一般试纸条都附有比色板,即使在没有仪器的条件下,也可人工根据试纸颜色变化与比色板上的色块对比来判断结果,但要在标定的时间内读取结果,否则会产生误差。要注意人工比色观察结果时,对检验者有一定要求,辩色能力差或有障碍的人不可从事该实验。

尿液干化学试纸也配有相应的质控品,其质控品有液体类型、干粉类型和条带型等。一般有阴性和阳性两种水平(图14)。各仪器生产厂应能提供适合自己试纸和仪器应用的质控品,应给出其参考范围。也有第三方生产的专用尿质控品出售。尿干化学室内质控的基本要求:阴性质控不得出现阳性结果,阳性质控物不得出现阴性结果,阳性质控品测定范围在标定值上下一个浓度为好。

优质的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应该具备自己的完整检测系统,这包括配备质量控制措施,例如空白校正、反光率校准带、质控试带、质控液和校正液、配套的尿干化学试带、方便和完善的操作软硬件系统,使其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易于实现标准化操作。

3 尿干化学法测定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1) 尿液酸碱度 (pH)

原理: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尿中pH可使该测定区中的甲基红和溴麝香草酚篮两种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可表达pH5.0~9.0的变色范围。

方法学评价:尿标本必须新鲜,时间过长的尿液可滋生细菌,如变形杆菌等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变碱;含过多碳酸氢盐时并放置时间过久也可导致挥发,使pH增高。测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H结果间隔大,范围从5~9,不适宜精确测定尿pH。但因携带方便,无需设备,检查方便且便于实现自动化,适合于过筛试验。

(2)尿比密(Specific Gravity,SG)

原理: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预先处理的高分子电解质与尿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关系导致的电离常数的负对数(pKa)的变化。尿中含有以Na Cl为主的电解质,在水中解离为Na+和Cl-,可和离子交换体中的氢离子置换,在水溶液中放出氢离子(H+)。随着尿液中不断增加的氢离子浓度,使得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的颜色发生改变。

方法学评价:该方法灵敏度略低,只能按0.005的梯度色阶表达结果,精密度差,测试范围窄,并且受强碱性尿和高蛋白质尿的影响,不适宜用于小儿及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严重减低的患者使用。其优点是快速过筛,适合于一般尿液分析仪自动检测,适合于健康人群过筛试验。

(3)尿蛋白(Protien,PRO)

原理:采用“指示剂蛋白质误差”(Protein errorof indicators)原理。尿中存在蛋白质时,由于蛋白质离子对带相反电荷指示剂离子吸引而造成溶液中指示剂进一步电离,在不同的p H值时,可使指示剂改变颜色。

方法学评价:对清蛋白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和黏蛋白,因此“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这些蛋白质的存在。对清蛋白测定的敏感性约在0.15~0.30g/L,各厂家产品略有不同。混浊尿不影响测定结果和判断,但肉眼血尿、血红蛋白尿、黄疸尿等显著异常的尿色会影响到对结果的判别。

该实验方法对标本的酸碱性非常敏感。强酸性尿(pH<3)和含高浓度青霉素尿可呈现假阴性结果。强碱性尿(pH>9.0),如服用喹宁和嘧啶等药物时,尿液可呈强碱性,超出了试剂带本身的缓冲能力,可造成干化学法假阳性。含非那吡啶、聚乙烯吡咯酮、有机碘造影剂的尿样、被某些清洁剂和消毒剂污染的尿标本会出现假阳性。大剂量青霉素(>40000U/L),干化学法可产生假阴性,可造成湿化学法假阳性。

(4)尿葡萄糖(Glucose,GLU)

原理:采用葡萄糖过氧化物酶法。尿中葡萄糖在试纸上的葡萄糖氧化酶催化下,生成葡萄糖酸内酯和过氧化氢,试纸上的过氧化物酶进一步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并放出新生态氧,可使试纸条上的色原指示剂改变颜色。

方法学评价:葡萄糖氧化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敏感性可在4~7mmol/L(100mg/L)。

方法学评价:适用于常规及过筛检查尿中的葡萄糖。而对乳糖、半乳糖、果糖等其他还原糖不反应,这与班氏法具有明显区别。高浓度的维生素C会减低反应的敏感性,可能会造成假阴性。某些高比重尿液可使尿葡萄糖反应性减低。维生素C可与干化学试剂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造成假阴性,如果使用了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5h内最好不要做尿糖检查。某些品牌的干化学试带含有过碘盐成分,具有分解尿中维生素C的能力,因此这类试纸不受明显影响。

(5)尿酮体(Ketone bodies,KET)

原理: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尿中的丙酮或乙酰乙酸与试纸上的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产生浅紫色到深紫色变化。

方法学评价:对乙酰乙酸的灵敏度为50~100mg/L,对丙酮的灵敏度为400~700mg/L,与β-羟丁酸不反应。早期酮症排出的β-羟丁酸占酮体总量的78%,因而对早期酮症检出不敏感。由于丙酮和乙酰乙酸具有挥发性,故标本应新鲜,最好在采集后30min内测定。肉眼血尿等有明显颜色变异的尿和含大量左旋多巴代谢物的标本可出现假阳性。

(6)尿胆红素(Bilirubin,BIL)

原理:以偶氮反应为基本原理。在强酸介质中胆红素与重氮盐发生耦联反应,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方法学评价:过量的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可抑制偶氮反应而呈假阴性,而大量的氯丙嗪和高浓度的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在酸性条件下会呈假阳性反应。试纸法出现可疑时,可用Harrison法或ICTOTEST片剂法进行验证。

(7)尿胆原(Urobilinogen,UBG)

原理: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为原理。在强酸性条件下,尿胆原与试纸中二氯苯胺重氮盐产生偶联反应,生成樱红色缩合物,试剂模块发生黄色到红色的改变。

方法学评价:尿胆原排出后很容易氧化为尿胆素,故应尽快测定。应用大量抗生素、维生素C和尿中含有高浓度亚硝酸盐或甲醛时容易抑制实验,出现假阴性结果。使用氯噻嗪类、非那吡啶类、对-氨基硫酸和磺胺等药物时可出现假阳性。

(8)尿亚硝酸盐(Nitrite,NIT)

原理:采用亚硝酸盐还原法。尿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在酸性环境中先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形成重氮盐,再与α-萘胺结合而产生粉红色偶氮化合物。

方法学评价:此项结果测定时尿液必须新鲜,无外界污染,最好用晨尿或在膀胱中潴溜4h以上的尿液。出现阳性结果意味着尿液中细菌数量在105/ml以上。阴性结果并不表明尿液中无细菌,可能为非硝酸盐还原性细菌引起的尿道感染;也可能为尿液在膀胱中潴溜不足4h或饮食中缺乏硝酸盐等情况。高比密尿液或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标本可减低反应的敏感性。

(9) 红细胞 ( 潜血 )

原理:采用红细胞类过氧化物酶法。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进一步氧化指示剂而产生颜色变化。

方法学评价:高浓度的维生素C对试验可能有抑制作用,导致结果偏低或假阴性;浓缩尿或高蛋白尿也可减低反应的敏感性。清洗剂如次氯酸盐和尿道中细菌产生的过氧化氢酶可能引起假阳性结果。此外试纸法可检出微量的血红蛋白和破坏的红细胞,而镜检法可能为“阴性”。此项结果如果配合显微镜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更有价值。

(10)白细胞(酯酶)

原理:采用粒细胞酯酶(leukocyte esterase)法。中性粒细胞特异性地含有一种酯酶,而这种酯酶在红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清、肾脏及尿液中均不存在。试纸反应基质是吲哚酚羟基酸酯,在酯酶作用下将其转变为吲哚酚,再与重氮盐发生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

方法学评价:该实验仅与尿液中的粒细胞反应,即可与完整的粒细胞反应,也可与脓细胞反应以及破坏后的粒细胞所释放出的酯酶成分反应。当尿中出现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时,可呈阴性。尿中出现过高的葡萄糖、蛋白质或高比密尿会造成反应的敏感性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中的先锋霉素类药物、乙哚酸、高浓度草酸、四环素等药物都可使反应的敏感性减低或出现假阴性。

4 尿干化学分析的自动化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是干化学分析法的重要工具和设备,目前已经有半自动仪器和全自动仪器之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但多为半自动化仪器,一般仅包含8个测定项目。在八十年代初期还出现了具有8个项目的全自动尿液分析仪-Clinilab,我科室有幸在这期间尝试使用了这两种型号的尿分析仪,作者本人也参与操作过此型号的仪器(图2,图15)。该仪器使用卡带式试纸带(右上小图),应用落滴法测定尿比重,光导纤维引导冷光源照射技术,并配有相应的质控品,是一款早期较为优秀的全自动化仪器。该仪器以后改型为Clinitek ATLAS型(图9)。

(1)尿干化学分析仪器原理

干化学分析仪器一般采用反射光测定法,但目前也有采用CCD相机直接拍摄和测定试带条上的干化学反应颜色改变情况为原理的仪器。所谓反射光检测法就是在一个暗背景环境下,特点波长的光线照射在试纸块上,当尿中某物质含量多时,试纸块所反应的颜色就深,照射光被大量吸收,仪器光感器所采集到的反射光信号就弱;反之尿中没有某物质,试带颜色基本不变化,反射光信号较强。为了适应尿试带上多种不同颜色的反应,各厂家所采用的光源或滤色片多有不同的波长,目前已仪器已经装备3~6个波长的高亮度光源或冷光源测定的仪器。干化学分析仪器测定原理示意图见图16。

(2)尿干化学分析仪器

配合尿干化学试纸分析最重要的设备是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目前已经有多种型号的半自动和全自动仪器在临床使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是一类操作简便、体积小巧、成本低廉的仪器,是常规实验室均应配备的仪器。在试带质量和仪器质量优良和稳定的情况下,可保证过筛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是一类过筛性检验仪器,它的质量和特性与相应的尿液干化学试带密切相关,所有影响干化学反应的事项,同样会影响干化学分析仪器的测定结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需对出现的不确定结果进行复核,例如通过显微镜检查法、湿化学法、折射计法对化学成分和有形成分进行确认。

国内已经有很多厂商都在生产半自动化的尿液分析仪器,因为其体积小,原理简单,成本低,价格低,开发周期短,而且容易被用户接受,此类仪器已经占据国内大量的用户市场。随之而来的全自动化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也以逐步进入大医院的实验室,虽目前进口设备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但国内也有许多厂家开发生产了全自动功能的尿液分析仪。有关两类仪器的特点,笔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见表1

5 问题和进展

5.1 问题

虽然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干化学试带和仪器的工业化生产,但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许多非配套试纸大量充斥市场,造成尿检验结果问题较多。特别是某些使用不配套检测系统时,某些试纸的质量水平达不到设计要求。

缺乏良好的尿干化学质控品,医院实验室也很少进行尿干化学分析的质控测定,或尿液质控的概念还远不如血液质控那样要求严格,在许多医院造成基本无质控状态。缺乏对干化学分析仪器的安装校正,定期保养,适时淘汰机制。

同一医院存在多个品牌的尿干化学分析系统和试纸,造成各仪器间差异增加,系统之间差距较难进行统一,各厂家品牌试纸间的敏感性、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抗干扰性和颜色反应均不一致,难以协调。

检验科过度依赖干化学法,检验人员编制不足,造成显微镜镜检率下降或不镜检,或者没有建立要求一致的筛检标准。检验人员的显微镜下识别能力下降,如2007年春天的“茶水尿检事件”,对从事医学检验专用人员的信任带来危机。

5.2 进展

(1)从干化学试带上看,进展有限,项目保持在10~11项,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最近有些产品新增加了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使得尿中微量白蛋白测定的敏感性有所提高,例如Bayer公司新生产的尿10项Multistix Pro试带,在蛋白检测中使用了两个试剂块,一个用于高浓度蛋白测定,另一个用于低浓度蛋白检测,这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筛查和治疗具有一定价值。迪瑞公司也推出类似的试纸,其检测白蛋白敏感度达到100~150mg/L。目前还有一些新开发的干化学试纸用于尿液筛查,例如对肾脏疾病有一定筛查价值的尿肌酐项目,与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有关的尿钙筛查测定等。

(2)仪器测定方法和硬件上看:许多仪增加了多波长测定技术,一般在3~6个波长,针对每项反应设定特点的波长检测光,明显提高了检测的精度。此外应用条码管理技术可以方便的识别标本属性,仪器具有的空白校正功能可解决部分因尿液颜色异常而对比色产生的干扰反应。但是这一功能仍然有限,仍有一些颜色较深的或特殊颜色,如血尿、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尿、高胆红素尿、黑色素尿等仍然影响结果。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引起尿液颜色明显异常的情况,都可干扰试验结果。某些仪器具备初步识别尿液颜色和初步判断尿液浊度的功能。一些仪器测定速度可达到>500个/H,软件功能更加丰富,触摸屏技术更加方便用户使用,大量的数据存储管理等功能。

(3)尿干化学分析与尿有形成分分析的良好结合:实现尿干化学结合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一体的流水线工作站,将是尿液分析中的一大进步,也就是强调干化学的过筛作用并配合形态学分析,以保证尿液全面分析的质量。这类检测系统除了前面提到的i Q-200外,还有匈牙利生产的尿液分析流水线系统(图17),而且国内厂家也在开发生产类似的检查系统,如爱威、迪瑞、优利特、龙鑫等公司。

UF-100(UF-1000)流式尿有形成分分析系统是国内用户较多的尿有形成分分析系统,目前配合干化学分析,结合显微镜检查或相差显微镜系统,完成全面的尿液分析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干化学和尿流式共同对尿液标本的筛检,最终通过显微镜下形态学确认,可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为临床医师供更加准确的检验信息,因为形态学检查也是尿有形成分分析的金标准。

(4)质量管理方面:应该提升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注重尿液分析的全程质量管理,特别是分析前的质量管理。条码和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保证尿标本从收集时间到检测时间的控制。

尿干化学或仪器开发生产企业开始重视仪器和试纸的质量,通过ISO9000认证体系和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试纸的批间差异。生产配套的尿液分析仪和质控条。

许多专家不断呼吁,重视尿液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注意不同方法间、不同原理间的差异,做到不同方法间有效的补充和解释,干化学法结合形态学检查和筛查,给临床医师完整正确的尿液分析报告。

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国内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员共同制定了《尿液分析试纸条》和《干化学尿液分析仪》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这对今后有关部门和生产商在仪器和试剂的生产、管理、质量检查等方面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和方案,对提高我国尿液干化学分析产品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慧珍张时民.改革开放30年—医学检验走向现代化之路.临床实验室.2009,3(6):44-46

[2]张时民编著,实用尿液有型成分分析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9月,

初中化学的绿色化学教育分析论文 第2篇

一、渗透教材,培养绿色化学意识

在学习《空气》这节课的内容时,就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了环保意识.强调清洁的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当前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都对空气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让学生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在课堂最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地区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程度如何,污染源、污染物分别是什么?并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空气污染?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节课时,就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水资源被污染的短片,并在短片中显示着这样的数据信息: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裕,仅占总储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极,真正可利用淡水还不到地球总储水量的1%,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缺水危机.这样,就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了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绿色化学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立足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绿色”习惯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一切化学结论的得出都来自于科学的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也常常带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立足于化学实验本身,与学生一起进行一次“绿色化学”行动.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养成节约药品、改进化学实验的好习惯.

1.利用废弃物进行化学实验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利用演示实验,来想学生展示一些化学现象,展示一些化学规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不影响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废弃物来进行化学实验,这样既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了节约的好榜样.例如,在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的铁丝、铝片与硫酸铜溶液一起来验证金属的活动性.

2.在实验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节约意识.从实验中药品的取用、试剂的回收利用等都要让学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例如,实验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药品、试剂的用量,不要随意的称取药品,这样不仅造成浪费,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实验过程中用剩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不能随意丢弃,这样很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对实验中产生的有毒的尾气或造成大气污染的尾气,一定要用相应的尾气处理装置对尾气进行吸收,防止其对空气的污染.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让其更加环保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除了教书教师还应该担任起育人的职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从学生开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化学实验是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验时严格按照实验的规范操作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化学实验进行相应的改进,弥补原有实验中的不足,可以大大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例如,在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改进化学实验,让整个实验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的气体进入到空气中,从而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学生身体可能产生的危害,这样的化学实验更加的绿色化、安全化.例如,在进行红磷的燃烧实验中,由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教师可以将这个实验在密闭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实验对学生产生的危害.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节约、环保的意识,不仅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绿色化学的意识.

三、化学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绿色”素养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还要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这样才更能凸显出绿色化学的教育意义.

1.组织环保讲座

例如教师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现象,专家建议学生减少户外活动.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此现象进行专题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以及造成雾霾的原因是人类自身制造的污染,让学生提高对环保的认识,意识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2.开展家庭小实验,减少实验污染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化学规律的验证,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家庭中有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这样不仅激发了化学学习的兴趣还减少了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对酸、碱、盐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家庭调味料―――白醋,与开水瓶中的水垢进行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这个实验事实.

四、总结

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3篇

1测量原理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采用反射光度法原理, 在微电脑控制下, 利用球面积分仪检测双波长条件下试带上的颜色变化。试带上含有数个检测各种项目的试剂垫, 各自与尿液中相对应的成分反应, 显示不同的颜色, 在光源照射下, 其反射光被球面积分仪接收。当球面积分仪光电管被反射的双波长光照射时, 光信号转化为电讯号, 电讯号传送至模拟数字转换器被转换成数字信号, 经微处理器处理而显示结果。

2临床应用

2.1 参考值

尿蛋白、酮体、葡萄糖、胆红素、尿亚硝酸盐、红细胞、白细胞:阴性;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pH:5~7;尿比密:1.010~1.025。

2.2 临床意义

2.2.1 尿隐血

阳性见于:血管内溶血, 如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各种感染如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等。

2.2.2 尿胆红素

阳性见于肝实质性病变, 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新生儿黄疸、家族性黄疸等;肝细胞性黄疸或梗阻性黄疸时, 尿胆红素在血清胆红素升高之前即可出现。

2.2.3 尿蛋白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等[2]。如各种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移植排异反应;重金属中毒和某些药物反应;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晚期、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等。

2.2.4 尿亚硝酸盐

该指标可作为泌尿道感染的过筛试验, 但NIT阴性不能排除感染。硝酸盐、干化学白细胞检查和尿培养联合检验, 可诊断尿路感染。

2.2.5 尿pH

尿pH降低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热、脱水、痛风及服用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者。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具尿素酶细菌所致泌尿系统感染、使用噻嗪类或潴钾利尿药及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者。食用过量蔬菜或高钾食物。

2.2.6 尿比重

增高表示尿浓缩,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流灌注不足, 泌尿系梗阻、心功能不全以及尿中含较多蛋白质、葡萄糖等。降低见于大量饮水,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 尿崩症、间质性肾炎、肾衰竭等影响尿浓缩功能的症状。

2.2.7 尿白细胞

尿蛋白>5 g/L或尿液中含有大剂量先锋Ⅳ或庆大霉素等药物时, 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结果。尿中如甲醛污染或高浓度胆红质时, 可产生假阳性。该项检查, 凡筛选后阳性尿必须镜检。

3尿液分析仪应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相结合

无论尿液分析仪还是尿沉渣分析仪都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查, 只能作为过筛试验, 因为尿液分析仪无法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细菌、精子、结晶等有形成分, 即使尿十项或十一项分析仪对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查也只限在化学检查范围内, 且尿分析仪所受的干扰因素很多, 与实际镜检有一定差距。因此, 当尿分析仪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 应结合显微镜检查报告结果, 并以显微镜结果为准, 因为这些有形成分对肾脏和尿路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不可忽视。

4质量控制

由于尿液干化学分析存在局限性和影响因素较多, 容易产生假阴性和假阳性。因此, 必须重视尿化学分析仪和多联试带质量控制。应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之前, 应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及尿试剂带说明书, 熟悉本室尿干化学分析仪的SOP文件。每台尿液分析严格按照尿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仪器使用最佳温度在18℃~25℃, 相对湿度在30%~80%。尿标本和试剂带无需冰箱储存, 保存在相同室温条件下即可。半自动型仪器, 当检测台上有过多的残留液体时, 应用吸水纸擦拭干净, 以免影响下一个标本的检测。使用完毕后应用吸水纸擦拭和清洁检测台, 并关闭电源。需要有专人维护和保养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建立专用的仪器登记本, 对每天仪器操作的情况、出现的问题、维护、维修情况进行登记。

摘要: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快速诊断的依据, 可以提高红细胞检测的灵敏度, 对尿液红细胞被破坏的样本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许多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使用不当也将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影响临床诊断。特别是在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测上必须配合使用显微镜检查, 以避免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张绍林.临床检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9:274.

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4篇

2.1目的和要求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需要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结合。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

(1)学习掌握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典型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确立“量”的概念、“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有效数字”的概念,了解并能掌握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确保定量结果的可靠性。

(3)通过实验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指导实验设计及操作,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为将来的独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良好的科学作风和实验素养。

2.2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特点和目标

2.2.1 课程特色

本课程分I型、II型二种类型,I型是化学与材料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化学和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学时数为72;II型为化学系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增开的必修课,学时数为72,也是其它院系本科生的选修课。I型实验是以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验证性实验训练为主,以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为辅。II型实验是在进一步增强I型实验的基础上,以综合实验为主,并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先选课要求: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

2.2.2 分析化学实验内容介绍

分析化学I型实验内容

分析化学实验I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作风和科学意识为主的一门课程。由于分析化学实验自身“定量”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方面呈现它的独到之处。因为“定量”的要求,学生要做好分析化学实验就必须具有规范的基本操作、认真的实验态度、严谨的实验作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分析化学实验的特点,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则,如对实验原始数据的要求、对实验纪律的要求、对实验预习的要求、对实验报告的要求等,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由于分析化学实验I型自身的定位,其实验内容主要以基本操作练习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如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和未知碱的滴定、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返滴定法测定铝样中的铝、配位置换法测定铜合金中的铜、高锰酸钾法测定白云石中的钙、无汞盐法测定铁矿石中的全铁等。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I型实验安排了设计实验,如自选样品中钙的测定、铝合金多组分分析、药剂中醋酸和钙、镁分析等。设计实验拟在让学生了解科研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分析化学II型实验内容

分析化学实验II型是以综合型实验为主导的实验模式,是在I型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内容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及应用。应用涉及到生物、材料、医药、环境、食品等多个领域。如甲基橙的合成、变色域确定和离解常数测定、PVA亲和膜的制备及应用、SDS在氧化铝表面的自组装及用于处理环境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聚乙二醇盐-水体系萃取分离钴离子、类脂质体包封药物(阿司匹林)及缓控作用研究、绿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和相关成分分析、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组成测定、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等。

这些综合和研究型实验都和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相关,因此,这些实验的开设不仅可明显增强同学们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糖和蛋白、核酸一样是重要的生命信息分子,目前对糖及糖化合物的关注日益增强,利用茶多糖提取这个实验是想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这种物质,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掌握生物物质常见的提取、分离、富集和分析方法。类脂质体包封药物、氧化铝的表面修饰、聚乙二醇液-液萃取体系都和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有关,它是一种超分子结构,且有至少一级纳米尺度,属于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物质形态。目前,介观尺度物质的神奇特性正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激起众多领域学者极大的科学热情。通过这个实验,可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了解神奇的介观世界。PVA亲和膜这个实验是利用亲和高分子膜分离和制备生物物质等的例子。膜分离和表面活性剂萃取是当代生物制备过程中常用且有效的分离手段,是学生有必要掌握的重要的技术之一。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实验都是材料科学和其他学科如生物、环境、药物等交叉渗透的范例。前者是磁性材料,可应用于生物、环境和机械等众多领域,也可用于在线分析系统;后者是一种生物陶瓷,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

由于这些新增实验内容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特点,再加上涉及的实验内容趋向前沿且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应用的技术手段也很丰富,因而可充分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设计实验说明

一、目的

1.使学生在天平称量、酸碱滴定、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等一系列的基本操作训练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和巩固有关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拟定出滴定分析或所学到的其他分析方案。

二、实验内容

1.高锰酸钾测定过氧化氢。

2.活性氧化铝的制备、表征及铝含量测定。3.果汁中维生素C的测定。

4.黄铜中铜、锌含量的测定。

5.DNA与中性红的相互作用及用于DNA的测定。

6.磁性四氧化三铁粒子的表面改性及应用。7.医用阿司匹林的制备及测定。8.工业苯酚纯度的测定。9.自选样品中钙的测定。

10.氯化铵和盐酸混合液中氯化铵和盐酸的测定。11.铜-EDTA配合物制备及组成测定 12.蛋白质分析方法评价及验证 13. 菠菜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4. 牛奶中酪蛋白和乳糖的分离及纯度分析 15. 大豆卵磷脂的提取及总量测定

16. 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应用

三、要求

1.每个学生根据所选定的实验题目,首先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并做详细记录。

2.拟定出初步分析方案,注明所用试剂,方法原理,选择何种指示剂,试样取量和分析结果计算。

3.初步方案拟定好后交老师审阅,批准后若有条件可按方案进行实验。

4.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情况。

5.分组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交谈实验收获。

开放实验内容介绍

开放实验的设立为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同学们可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翱翔在科学的海洋里,即可丰富自已的课余生活,又能积累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为自已未来光明灿烂的人生,增添多彩的一笔。

感兴趣者可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选做开放实验,实验内容可自带,也可由开放实验室提供。前者需预先将实验方案提交开放实验室,以便了解方案的可行性和准备实验。

开放实验的建立是基础化学实验II的加强和补充。因完成基础化学实验II需较长的时间,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或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或低年级的研究生,可能因兴趣或专业方向的原因,需在某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因此,时宜的开放实验的开设可为这些同学提供一个提高自已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开放实验室提供的实验课题:

实验一 水样中溶解氧的测定

实验二 绿茶中茶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实验三 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实验四 开管毛细管预富集结合流动注射法测定铜 实验五 季铵盐改性土壤对水中苯酚的吸附及去除效果分析 实验六 聚乙烯吡咯烷酮-盐-水液固萃取体系分离溶菌酶 实验七 碱式硫酸铜超微粒子的制备及纯度分析 实验八

类脂囊泡的制备及用于磺基水杨酸的包封 实验九

MCM-41型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化学修饰 实验十 海藻酸盐微胶囊的制备、药物包封及缓控释分析 实验十一 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实验十二 微孔滤膜富集测定食品中微量铁

2.2.3 主要实验技能

(1)玻璃量器及常用器皿的洗涤方法。(2)精确称量。(3)常量分析中各类溶液(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4)样品的溶解及预处理。(5)指示剂的选择及滴定终点的控制。(6)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的操作。(7)纯净沉淀的制备及过滤、洗涤、干燥。(8)分光光度计(单光束、双光束)、pH计、磁力搅拌器(包括集热式)、多功能振荡器、超声清洗仪、离心机、干燥箱(包括真空式)、马夫炉、冷冻干燥机等仪器的正确操作。(9)查阅分析化学手册及有关资料。

2.2.4 主要培养的实验素养

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数据报告;良好的实验习惯(准备充分、操作规范,记录简明,台面整洁、实验有序,良好的环保和公德意识);团结协作精神;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科学分析实验数据;强烈的求知欲望。

2.2.5 着重培养的实验能力

能力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手册资料并运用其数据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实验报告)的能力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利用一切环节进行能力的训练。开设“自拟方案实验”(简称“设计实验”)是训练和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设计实验的题目提前两周~一个月公布,学生选定题目后在两周内进行准备。查阅有关资料,拟定实验方案(提倡讨论),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试验和改进(双休日开放实验室),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并在实验室进行交流、讨论,由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的思路和认识得到升华。

2.2.6 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要求

(1)了解原始数据和一般实验数据的区别,学会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

(2)实验中所有测量数据都要随时记在专用的记录本上,不可记在其他任何地方,记录 的数据不得随意进行涂改。

(3)常量分析中的典型实验,其平行实验数据之间的平均偏差不超过  0.2%;实验结果 的误差应不超过  0.8%。

2.3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要求

2.3.1 对实验课程的要求

1.课前应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实验的内容、方法和基本原理包括实验内容涉及的一些基本操作,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2.实验中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各种现象,根据原始记录,认真地分析问题、处理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3.实验操作要求独立完成,但有关实验方面的问题可与老师和同学讨论。4.对原始数据的要求:

(1)原始数据必须用圆珠笔、水笔或钢笔写,不能用铅笔;

(2)原始数据必须及时记录,而且要记在报告本上,并注意有效数字;

(3)原始数据不能任意涂改,若确实记错了,需经老师核对后,方可改正;(4)原始数据必须保留,不能撕掉。5.对实验报告的要求(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主要仪器与试剂(4).实验步骤及现象(5)数据处理(6)讨论

注意:①实验报告本要编上号,报告本要求用练习薄;

②报告本当天交。

2.3.2 实验室守则

(1)实验时应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节约试剂;

(2)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若迟到十五分钟以上,当天的实验成绩取消;保持室内安静,不要大声谈笑,做完实验后,将报告本交给任课老师后,方可离开;

(3)不能无故不来做实验,若确有特殊情况(如生病)不能按时来做实验的,需医生证明和请假条,在实验前带给任课老师;

(4)不准许将食品等带入实验室,更不允许在实验室吃东西。

2.4实验成绩评定的量化标准

2.4.1 实验前预习情况

凡未进行预习的学生一律不得进行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前必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根据预习是否认真,是否写好部分实验报告并列好有关记录表格,对老师的提问是否能准确地回答等,给予评分,实验成绩评分权重为0.10。

2.4.2 实验态度和遵规守纪情况

凡迟到15 min者,虽允许实验,但本次实验记零分;实验不认真,态度不端正,不听从指导教师安排或有违反实验室规则和课堂纪律者,此项成绩记零分或酌情扣减。

2.4.3 实验操作技术规范情况

实验课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正确、规范地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指导教师应不厌其烦地示范,辅导学生进行操作,对于屡教不改的或明知故犯的学生,应扣减此项成绩,实验成绩评分权重为0.20。

2.4.4 实验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有效数字的表达情况

凡抄袭他人数据和实验结果者,本次实验记零分,并不准重做。一次实验难有很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指导教师在评分时应注意这种情况,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可以不扣分,结果相差太大,且精密度亦不好者,应令其重做,但实验成绩以前次实验结果为准。此项成绩的评定,应综合考虑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术的情况进行扣减,此项实验成绩评分权重为0.60。

2.4.5 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

实验报告中的原始记录必须经指导教师签字后才有效,凡不及时将原始数据记在报告本上或任意涂改原始记录者,本次实验记零分,并不准重做。撰写实验报告,应做到字迹工整,数据可靠,图表正确,条理清楚,语言通畅,指导教师据此进行评分,实验成绩评分权重为0.10。

2.5分析化学实验前预习提要

2.5.1 分析化学实验预习的要求

(1)掌握本实验所涉及到的实验操作规范,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天平称量、样品的溶解、样品的制备或预处理、定量转移溶液、(标准)溶液的配制、定量移液、滴定(包括滴定速度控制、终点控制、读数等)及其它仪器的正确操作。

(2)了解实验应用哪些玻璃仪器,应配制哪些溶液,实验每步的顺序,做每步前应做哪些准备,应注意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3)掌握实验原理,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实验内容中每个步骤设计的思路。换句话说,就是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你做好实验提供了自信的保证。(4)按照报告的规范要求,写出实验预习报告。

2.5.2 分析化学实验(预习)报告格式

(1)实验目的 先预习,在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通过本实验可学到什么和掌握哪些实验技能。

(2)实验原理

用化学反应式或跟实验原理相关的图片,再结合简明的文字表达实验原理。

(3)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和仪器

根据实验的需要,列出所需的玻璃仪器和需要配制的溶液(包括标准溶液)。

(4)实验内容

按照实验步骤,分几段列出实验内容。比如,酸碱滴定法测定未知碱实验,实验内容一般可三部分。

①溶液配制;②盐酸溶液的标定;③未知碱的测定。

后两部分,提倡用流程图形式结合简明文字,按照实验的实际需要,列出实验的先后步骤。

(5)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需要,最好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实验数据。其中原始数据必须严格按照前述的要求记录并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的正确表达。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验操作或处理的方式以及产生的现象要如实记录,如返滴定法测定明矾中的铝时,在滴定前要利用硝酸调pH,用了几滴硝酸,颜色是如何变化的等都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实验的重复和对实验成败的分析;另一方面有利于发现一些新的实验现象或新的发现。

(6)数据处理和结果讨论

对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实验现象对误差进行分析。

计算实验结果时,需列出计算公式,然后给出结果。计算过程应尽量简明,相应的误差或偏差也要算出,必要时,给出统计结果。

(7)思考题

思考题要求在写预习报告时就做好,以加深对实验原理或过程的了解。

2.6 分析化学实验预习提要示例

充分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实验。为了使同学们能很好地完成预习这个过程,下面就以几个不同类型的实验为例,提出预习和实验报告的模板,供同学们参考。

示例1 分析化学基本操作练习和酸碱滴定法测定未知碱的浓度

(1)首先要了解定量分析的一些基本操作规范(见第四章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部分),了解定量分析的基本步骤,影响定量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由于有“定量”的要求,涉及到的实验操作大多都有一定的规范性。这是做好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的必要条件。因此,同学们在做定量分析化学实验之前,在思想上必需有“量”的概念和意识,必需严格按照“分析化学实验操作规范”(见实验教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部分)进行实验。故要求同学在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教材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部分,再结合实验时的演示和实际练习以便尽快掌握这些规范性实验操作。

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操作一般有玻璃仪器洗涤、准确称量、溶解、定量转移溶液、溶液配制(或样品制备)、移液、滴定、终点判断、读数、结果计算几个步骤。而实验操作的每一步都直接影响到最后的实验结果。因此,实验前充分的准备(自信心的建立)、实验中胆大而又细致的练习和操作(实验技能的产生)和对实验现象的准确判断及分析(科研意识的培养)、实验后的认真总结(知识的积累和科研素质的提高)是分析化学实验的“三步曲”。

(2)了解酸碱滴定法测定未知碱的原理,了解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滴定的区别。

强酸强碱滴定不存在反应完全程度和反应速度问题,只要选择好适合的指示剂,掌握了规范操作,一般很容易实现准确测量。弱酸弱碱首先要判断反应完成的程度,若能满足定量滴定的要求才可,其它同强酸强碱,一般也不存在反应速度问题。多元酸碱滴定相对比较困难,首先要考虑能否分步滴定,若可以,滴定到哪一步较为理想(这包括反应程度如何、指示剂选择、终点判别难易程度、滴定误差大小等)。由于多元酸碱自身的实际情况,滴定误差往往可以适当放宽(如误差要求由一般强酸强碱的0.2%到多元酸碱的0.5%)。混合酸碱滴定首先要判断能否分别滴定,你需要测定其中哪一个酸碱或全部测定,然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指示剂等反应条件。

酸碱滴定法测定未知碱的原理:

取未知碱溶液(或碱样经溶解后制备的溶液),加甲基橙(R)做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黄色突变成橙色即为终点。

第一步,盐酸的标定:

2HCl

+

Na2CO= NaCl

+

CO2 H2O

HCl

+

HR

=

Cl-

+ H2R + HR

碱式色(黄色)

混合色(橙色)盐酸不是基准物质,无法直接配制标准溶液,通常需要采用标定法配制。实验中采用甲基橙做指示剂。

第二步,未知碱的测定:

HCl

+

OH-

=

H2O

+

Cl-HCl

+

HR

=

Cl-

+

H2R + HR

碱式色(黄色)

混合色(橙色)同上,也采用甲基橙做指示剂。

(3)结合实验内容的设计,了解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的一般步骤和规范性操作要求。

步骤

一、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

分析化学实验因其定量的要求,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一些规范性要求(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部分)。在预习时,除了要求了解这些规范性操作外,有必要了解这些仪器和操作的特点,这有助于了解这些规范的来由和正确掌握这些操作。

步骤

二、溶液配制(a)一般溶液配制

如0.1 molL-1HCl或NaOH溶液的配制等。

因一般溶液只能得到大致浓度的溶液,所以在配制过程中,没有必要精确称量和量取。故固体一般用台秤(普通分析天平)称量,液体用量筒(或量杯)量取即可。

但也要注意,所有的溶液配制都必须用蒸馏水(包括所用的玻璃器皿在使用前也必须用蒸馏水润洗三遍)。而且最后必须放置到适合的容器中,摇匀后再用。碱性溶液和含氟的溶液需要在塑料瓶中保存。酸性溶液和盐类可保存在玻璃瓶中。见光易分解的溶液需要用棕色瓶并放在暗处保存。

(b)标准溶液配制

标准溶液通过基准物质直接配制或通过标定后制备。因标准溶液是准确浓度的溶液,所以在相关步骤中都要求精确。如需用精密分析天平(能称准至0.1mg),基准物质溶解后必须被定量转移到容量瓶中备用或保存。

步骤

三、标定和测定

1.HCl浓度的标定为例:

在分析天平上用称量瓶准确称取无水碳酸钠1.2 g~1.5 g(用什么称量方法,称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置于250 mL烧杯中,加50 mL水(用什么量取,加水多少有影响吗?)搅拌溶解后,定量转入25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用移液管移取25.00 mL上述Na2CO3标准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1滴甲基橙作指示剂(可否用酚酞作指示剂?),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刚好由黄色变为橙色(为何不滴定到红色为终点?)即为终点,记下所消耗的HCl溶液的体积。平行标定三份。计算出HCl溶液的浓度和偏差(标准偏差、平均偏差、还是…,为什么要计算这种偏差?)。

2.未知碱浓度的测定

用移液管移取25.00 mL未知碱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1滴甲基橙作指示剂,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刚好由黄色变为橙色即为终点,记下所消耗的HCl溶液的体积。平行滴定三份。计算出未知碱(一元强碱)溶液的浓度。

若测定的未知碱是一元强碱(如氢氧化钠),你认为标定和测定步骤中在操作上应有什么不同?在上述实验中,标定和滴定对过程的控制有什么不同?

附步骤一HCl标定的流程图模式:

Na2CO3(黄色)标准溶液锥形瓶甲基橙HClNaCl+ CO2+H2O橙色

附步骤二 未知碱测定的流程图模式:

未知碱溶液锥形瓶(黄色)甲基橙HCl无机盐+水橙色

示例2 返滴定法测定明矾中的铝(验证型实验-配位滴定)

(1)首先要了解明矾的组成,了解铝的大致含量有多少,了解有无对返滴定法测定铝的干扰成分(通过网络、书籍、期刊等)。

KAl(SO4)2.12H2O,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无色晶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试样中铝的质量百分数的理论值为5.687%。由此可知,可用EDTA法测定明矾中的铝,且没有共存离子的干扰。

(2)了解返滴定法测定铝的原理,有无其它可以测定明矾中铝的方法。

铝离子是金属离子,而且氧化还原性也很弱,故用酸碱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都比较困难,因此采用络合滴定是测定铝离子较为可行的方法。除了络合滴定法,重量分析也是测定铝可选的方法之一。但重量分析一般操作麻烦,且耗时长。

铝离子容易水解,容易形成多羟基配合物,在较低酸度时还会形成含有羟基的EDTA配合物,同时Al3+与EDTA配合的速率较慢,而且对二甲酚橙指示剂有封闭作用。因此,用EDTA络合滴定法滴Al3+时,不用直接滴定,而通常采用返滴定或置换滴定法。

返滴定法是是首先用酸溶解氧化铝,并调节pH到3~4,加入一定量(过量)的EDTA溶液并煮沸,使Al3+与EDTA完全配合,冷却后调节溶液pH至5~6,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Pb2+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EDTA,因为铝和EDTA是1:1的络合物,所以EDTA的量(物质的量:mol)与Pb2+标准溶液的量之差即为铝的量。

返滴定法测定铝的原理:

第一步是加一定量过量的EDTA二钠盐(简称:EDTA),让Al3+与EDTA充分反应完全,要做到这一点,反应的酸度和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选择pH3~4,一方面是防止Al3+的水解;另一方面是保证Al3+与EDTA反应完全。加热煮沸5min是为了加速Al3+与EDTA的反应。

Al3+ + H2Y2-

= AlY-+ 2H+ + H2Y2-(剩余的)实验中采用二甲酚橙(XO)做指示剂。

第二步是Al3+与EDTA反应完全后,剩余未反应的EDTA用Pb2+标准溶液滴定。这一步要注意的仍然是酸度的控制,前面反应的pH是3~4,但滴定时应控制在pH5~6。用二甲酚橙做指示剂,由黄色突变到紫红色即为终点。

Pb2+ + H2Y2-(剩余的)= PbY2-+ 2H+ Pb2+ +

XO

=

PbXO

指示剂颜色(黄色)

络合物颜色(红色)

置换滴定法是首先用酸溶解氧化铝,并调节pH到3~4,加入过量的EDTA溶液并煮沸,使Al3+与EDTA完全配合,冷却后调节溶液pH至5~6,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Pb2+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EDTA(不用记录体积),然后加入过量的NH4F,加热至沸,使Al-EDTA配合物与F-之间发生置换反应,释放出与Al3+等摩尔的EDTA,反应式为:

AlY-

+ 6F-

+

2H+

=(AlF6)3-+ H2Y2-

释放出来的EDTA再用Pb2+标准溶液滴定,消耗的Pb2+标准溶液的量即为铝的量。

比较返滴定法和置换滴定法,它们各有所长。返滴定法步骤少,操作较为简单,故而可能引入的误差也小。但不能消除其它常见金属离子的干扰。置换滴定法虽相对较为麻烦,但对于复杂的体系,如合金、矿样等,可消除大部分共存离子的干扰。本实验中是测定明矾中的铝,不存在共存的干扰离子,故选择返滴定法较好。

(3)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实验步骤的设计思想,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步骤

一、EDTA溶液的标定

移取25.00 mL EDTA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水50 mL(为什么要加水?),加入2滴二甲酚橙、5 mL 20%六亚甲基四胺(起什么作用?加多加少有无影响?),用1:1 HNO3调至刚变亮黄(调到刚变亮黄的目的是什么?),用铅标准溶液滴定至红紫色。平行标定三份。求出EDTA溶液的浓度(molL-1)。

步骤

二、试样分析 准确称取0.24~0.26 g(称多称少有没有影响?)试样三份分别置于250 mL锥形瓶中,加水25 mL溶解(加多加少有无影响?),再加入EDTA标准溶液50.00 mL(用什么移取?),二甲酚橙1滴,摇匀,用1:1氨水调至溶液显紫红色(调到紫红色表示什么?),再用1:1 HNO3调至刚变亮黄(调到亮黄表示什么),并过量2滴。煮沸5分钟。冷却后补加二甲酚橙1滴(为什么要补加指示剂?)、六亚甲基四胺5 mL,再用1:1 HNO3调至刚变亮黄,用铅标准溶液滴定至红紫色即为终点。计算试样中铝的质量百分数。

2+

问题:本实验中,EDTA标定时,用EDTA来滴定Pb标准溶液可不可以?本实验中,用什么基准物质来标定EDTA最好?

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对实验步骤中提到的问题逐一思考,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步骤一EDTA标定的流程图模式:

EDTA25.00mL锥形瓶50mLH2O透明溶液2dXO5mL黄色溶液(CH2)6N4黄色或橙色溶液1~2d1:1HNO3

刚变亮黄Pb2+标准溶液刚变紫红色(滴定终点)

附步骤二铝样测定的流程图模式:

0.24~0.26g铝样锥形瓶25mLH2O透明溶液50mLEDTA透明溶液1dXO黄色溶液1:1NH3H2O紫红色1:1HNO3刚变亮黄1:1HNO32d黄色溶液煮沸5min黄色溶液冷却补加1dXO黄色溶液5mL(CH2)6N4黄色或橙色溶液1:1HNO3刚变亮黄Pb2+标准溶液刚变紫红色

示例3 无汞盐法测定赤铁矿中的铁含量(验证型实验-氧化还原滴定)

(1)首先要了解赤铁矿的组成,了解铁的大致含量有多少,了解有哪些方法可测定赤铁矿中的铁,干扰成分如何?(通过网络、书籍、期刊等)

赤铁矿中主要成分为Fe2O3,即氧化铁。自然界中Fe2O3的同质多象变种已知有两种,即α-Fe2O3和γ-Fe2O3,其中Fe的质量分数约为60 %左右。前者在自然条件下稳定,称为赤铁矿;后者在自然条件下不如α-Fe2O3稳定,处于亚稳定状态,称之为磁赤铁矿。

常含类质同象混入物Ti、Al、Mn、Fe2+、Ca、Mg及少量Ga和Co。

由所学的理论知识可知,测定矿石中的铁,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法等。比较这些方法,我们不难推断,对于矿石中铁含量的分析,采用络合滴定时,即使把铁氧化到三价,也存在Ga的干扰消除困难和Fe-EDTA颜色对终点干扰等问题;采用重量法时,同样存在操作麻烦和耗时长等问题而难以快速准确测定。因此,常规的方法是采用氧化还原滴定。

常见的氧化还原滴定中,有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铈盐法。其中铈盐法因铈的价格较贵(特别是高纯的铈氧化物),而化学分析用量大,难以实际应用;高锰酸钾法氧化能力强,而且一般不需再用其它指示剂,但高锰酸钾配制麻烦且需要标定,标定和滴定时的温度也难以控制,故也不常用;因此可知,重铬酸钾法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采用重铬酸钾法时,一般是先采用还原的方法将Fe3+还原成Fe2+,然后再用重铬酸钾滴定。可见,只要选用合适的还原剂,如Sn2+,即可实现还原Fe3+成Fe2+,而Ti(IV)、Al3+、Ga3+不被还原,而Mn2+和Co2+因难以被氧化,故可准确测定铁矿石中的全铁。

(2)了解重铬酸钾法测定全铁的原理,若要分别测定样品中的Fe3+和Fe2+又应该如何?。

重铬酸钾法测定全铁时,先是将矿石溶解,然后控制温度在60℃以上,用Sn2+将样品中Fe3+还原成Fe2+;然后冷至室温,用硫酸-磷酸控制酸度和消除Fe3+颜色干扰,用二苯胺磺酸钠做指示剂,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紫红色即为终点。

重铬酸钾法测定全铁的原理:

第一步是铁矿石的氧化还原预处理。样品经盐酸溶解后,溶液中应有Fe3+、Fe2+、Ca2+、Mg2+、Mn2+、Co2+、Al3+、Ga3+、Ti(IV)等,用Sn2+还原,溶液的组成应该是Fe2+、Ca2+、Mg2+、Mn2+、Co2+、Al3+、Ga3+、Ti(IV)等,这一步一定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同时也要防止还原过量和还原后的Fe2+被氧化。经Sn2+还原后,即制备了含Fe2+的样品溶液。

Fe3+

+

Sn2+

=

Fe2+

+

Sn4+ 硅钼黄(黄色)+ Sn2+

=

硅钼蓝(蓝色)

+ Sn4+

预处理过程是采用硅钼黄做指示剂。

第二步是将制备好的含Fe2+的样品用重铬酸钾法测定。这一步主要是注意硫-磷混酸的作用,同时注意滴定速度的控制。Cr2O72-

+

6Fe2+

+ 14 H+

=

6Fe3+

+

2Cr3+

+ 7 H2O Cr2O72-

+ In(R)

=

In(O)+ 2Cr3+

+ 7 H2O

还原色(无色)

氧化色(紫色)

滴定过程采用二苯胺磺酸钠做指示剂。

若要分别测定Fe3+和Fe2+,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溶解样品过程中如何防止Fe2+的氧化。因为在常规的样品处理过程中,都是在高酸度和高温条件下,此时Fe2+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因而无法准确地测定Fe3+和Fe2+的量。所以说,要想分别测定Fe3+和Fe2+,就要注意选择样品的溶解方法,比如可无氧条件溶解等。滴定方法原则上均可使用。

(3)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实验每一步的设计理念,学会用科研的思想考虑问题。

实验步骤:准确称取0.11~0.13g干燥的赤铁矿粉末试样三份{其中老师称量两份,(称量的质量多少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分别置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少量水使试样湿润,然后加入20 mL1:1 HCl(加硝酸溶解可否?),于电热板上温热至试样分解完全(可否直接用电炉加热溶解?),这时锥形瓶底部应仅留下白色氧化硅残渣(对滴定有无影响?)。若溶样过程中盐酸蒸发过多,应适当补加(为什么需要补加?),用水吹洗瓶壁,此时溶液的体积应保持在25~50 mL之间(体积大小有影响吗?),将溶液加热至近沸,趁热滴加15%氯化亚锡至溶液由棕红色变为浅黄色,加入3滴硅钼黄指示剂,这时溶液应呈黄绿色,滴加2%氯化亚锡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纯蓝色(谁的颜色?),立即加入100 mL蒸馏水(加水目的何在?),置锥形瓶于冷水中迅速冷却至室温。然后加入15 mL磷硫混酸(加硫-磷混酸作用?)、4滴0.5%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立即用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亮绿色(谁的颜色?),再慢慢滴加K2Cr2O7标准溶液至溶液呈紫红色,即为终点。计算赤铁矿中铁的质量百分数。

附测定全铁的流程图模式:

0.11~0.13g铁矿石锥形瓶趁热滴加棕红色溶液 15%SnCl2浅黄色溶液3d硅钼黄黄绿色或蓝绿色趁热滴加 2%SnCl220mL1:1HCl电热板加热棕红色溶液(仅白色残渣)H2O吹洗25~50 mL黄色溶液加热近沸纯蓝色溶液立即加入100mLH2O冷至室温15mL硫-磷混酸4d0.5%二苯胺磺酸钠K2Cr2O7标准溶液快速滴定亮绿色溶液慢速滴定刚变紫红色(滴定终点)

示例4 SDS在氧化铝表面自组装和分离富集测定铜离子(综合实验)

(1)对综合性实验,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预习。比如示例4如题实验,首先你需要了解氧化铝的种类和性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特性等。

氧化铝化学式Al2O3,分子量101.96。矾土的主要成分。白色粉末。具有不同晶型,常见的是α-Al2O3和γ-Al2O3。自然界中的刚玉为α-Al2O3,六方紧密堆积晶体,α-Al2O3的熔点2015±15℃,密度3.965g/cm3,硬度8.8,不溶于水、酸或碱。 型氧化铝(γ-Al2O3)是氢氧化铝在140-150℃的低温环境下脱水制得,工业上也叫活性氧化铝、铝胶。其结构中氧离子近似为立方面心紧密堆积,Al3+不规则地分布在由氧离子围成的八面体和四面体空隙之中。 型氧化铝不溶于水,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它的等电点在弱碱性范围,大约在pH8~9.5。将它加热至1200℃就全部转化为α-型氧化铝。 型氧化铝是一种多孔性物质,每克的内表面积高达数百平方米,活性高吸附能力强。

Al2O

3+ H+

= 3Al3+

+ 3 H2O

Al2O3

+ OH-

= 2AlO2-

+

H2O

SDS的分子式为:C12H25SO4Na,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两亲的特点。在一定pH范围内呈现负电性质

(2)了解如何才能实现SDS在氧化铝表面的自组装,如何测定SDS在氧化铝表面的吸附量?经SDS改性的氧化铝为何能用于分离富集铜离子。如何来准确测定铜离子的吸附量?

 型氧化铝是一种多孔性物质,比表面大,是一种较理想的吸附剂或吸附载体。为了实现SDS在氧化铝表面的自组装,可调节溶液的pH使氧化铝表面带正电,而因SDS本身带负电,静电引力作用可实现SDS在氧化铝表面的吸附,从而实现了对氧化铝的改性。(那么这种改性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能否直接利用带电的氧化铝直接吸附铜离子呢?)

从经SDS改性的氧化铝性质来看,它的表面层是一个疏水或弱极性的环境,无法实现对铜离子的吸附。因此,也需要对铜离子改性。在本文中,我们是采用铜试剂与铜离子形成疏水的配合物,从而改变了铜离子的亲水性,使其很容易实现在氧化铝表面层的吸附(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表面层而不是表面)。(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对铜离子改性后,能否直接吸附到近中性(不带电,pH=pI)的氧化铝表面呢?)

测定SDS的吸附量可采用测定吸附前后溶液中的SDS量来实现,测定方法见第二章实验部分的滴定分析部分。铜离子吸附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前后铜离子的量来完成。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分别如下:

(a)SDS修饰的氧化铝作为吸附剂分离富集金属离子的示意图

(b)SDS测定原理(两相滴定法)

pH=7.5缓冲液SDS水相AR指示剂SDS+AR水相(红色)苯SDS+AR苯相(无色)水相(红色)SDS+HM海明1622(HM)SDS+HM苯相(无色)AR水相(红色)海明1622(HM)HM+AR(红色)苯相水相(无色)

(c)铜离子测定原理(分光光度法)

C2H5C2H5SNCS-+Cu2+C2H5SNCS-Cu2+2TritonX-100C2H5(无色)(黄色)

(3)本实验涉及到表面活性剂这种功能试剂、无机氧化物的自组装、吸附胶团、金属配合物、两相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等众多的概念、知识和方法,通过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学会掌握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以促进所学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步骤

一、SDS涂层的Al2O3微粒制备 在搅拌情况下,将经过处理的Al2O3微粒(5 g)缓慢加入悬浮在150 mL 水和0.4g SDS混合溶液中,悬浮液用4 molL-1 HNO3酸化(酸化的目的是什么?),调至pH=2(pH值如何选定?),振荡10分钟后,去除上层清液,水洗2-3次。将SDS涂层的Al2O3微粒转移进入一个微孔过滤器中进行过滤,以去除未吸附在Al2O3微粒上的SDS和其它离子。这种多孔玻璃器放有孔径为0.45m的聚碳酸酯膜,可防止Al2O3渗漏。水洗后沉淀移至表面皿上,110 0C烘干,备用。

步骤

二、SDS的两相滴定法

(a)海明1622(苄基苯氧基氯化铵)的标定

用2mL移液管移取2.00mLSDS标准溶液于100具塞量筒中,加入48mL水,10mL pH=7.5磷酸盐缓冲溶液(为何选定pH=7.5?),2mL偶氮红指示剂(根据原理推测偶氮红应该是什么类型的指示剂?)和5mL苯,用5mL微量滴定管以海明1622滴定。每次加液后均需摇振、静置、分层。当有机相出现红色即达终点。根据c1V1=c2V2计算海明1622浓度。

(b)水样测定

如水样为均匀液体,摇匀水样,用50mL移液管移取水样滴定。如果水样含有悬浮固体杂质,混匀水样,移取50.00mL,用大孔径滤纸过滤(过滤时,如何选定孔径?),收取滤液于100mL具塞量筒中,用2次(每次5mL)缓冲溶液淋洗固体杂质(为何选定缓冲液做洗涤液?),合并滤液于量筒中滴定。

步骤

三、标准曲线绘制

取一系列一定质量的金属离子,如40 gmL-1的铜离子0.0、0.2、0.4、0.6、0.8、1.0 mL,加pH=4.0 HAc-NaAc缓冲溶液2.5mL,加2%TritonX-100水溶液1.0mL,再加1.0mLl铜试剂溶液,放置5分钟,并用水稀至25mL;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收值,制作相应的标准曲线。(标准曲线有什么作用,单标法与标准曲线法有何不同?内标法和外标法有何不同?)

步骤

四、水样中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分析

取0.5 mL铜金属离子标准溶液(40.00 gmL-1),放入100 mL烧杯中,加pH=4.0 HAc-NaAc缓冲溶液2.5mL(为什么要控制pH值?),加2%TritonX-100水溶液1.0mL(加TritonX-100 有什么作用?),再加1.0mL铜试剂溶液,放置5分钟,加蒸馏水20.00mL,加入2.0g SDS涂层的Al2O3,震荡30分钟(振荡的目的何在?),将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进行离心分离(为何要离心,过滤可不可以?),20分钟{2000rpm}后取出上层清液,到入比色皿中,在λ=420nm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并与标准曲线对比,计算去除率。

示例5 自选样品中钙的测定(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的要求

(a)可行性

可行性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所谓可行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或方法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要定量测定Ba2+,若选用EDTA滴定法就缺乏可行性。因 Ba2+和EDTA在滴定条件下很难定量反应完全,因而失去了定量分析最基本的条件。

(b)安全性

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若确有需要,则一定要小心设计,确保这些药品的安全使用和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对可能产生的危险要有预防措施和处理办法,以避免人身伤害和其它事故。

(c)简约性

实验设计的方案尽可能简易可行。比如,选用仪器(包括玻璃仪器)和药品简单易得;选用的方法实验步骤少,容易操作,且能实验准确度的要求。

(2)设计实验的安排

(a)提前二个月左右安排设计实验。

(b)学生以3~5人一组(自行组合或老师分派),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的文献调研、讨论,负责安排PPT制作和答辩事宜。

(c)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应选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但可以在一起讨论,相互协作完成。(d)学生实验前一周提交实验设计报告,由实验老师负责审查可行性(包括实验方法和所用的仪器、试剂等)。

(e)第一次实验,每组派一名代表报告组内所设计的每个实验的思路,提出可行性方案;老师和其它组的同学提出质疑,代表和组内同学负责解答;最后老师总结,提出整改方案;不同于其它类型实验,同学们需要准备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试剂,包括调试、溶液的配制等,其中样品处理和制备,需要同学们根据测定方法选择合适的途径来实现,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f)第二次实验,根据已修改的实验设计方案,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实验操作部分)实验过程,遇到问题先自行解决,或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改(跟实验老师协商后),以争取完成实验预定的目标。实验完成后,无论实验成败与否,每个同学结合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5篇

1.1 标本来源

收集2010年3月2011年11月我院疼痛门诊和住院患者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结果全阴性标本590例, 其中男310例, 女280例, 年龄1879岁。收到新鲜标本在2h内检测完毕。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爱诺科宝500型尿液分析仪及配套的11项试纸带。奥林巴斯BX51显微镜, TD5AWS台式离心机。尿质控品为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及判定

尿干化学分析仪按说明书操作和标示范围确定其阴性及阳性程度。尿干化学分析质控方法按进行。显微镜检查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结果判定以白细胞>5个/HP, 红细胞>3个/HP, 管型>0个/LP为阳性, 其他有形成分观察到为阳性。干化学结果正常, 镜检结果异常视为假阴性。

2 结果

590例干化学全阴性尿液沉渣镜检分析结果见表

3 讨论

尿常规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化学检查和沉淀显微镜检查等内容, 尿干化学分析只反映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不能代表尿常规的全部, 虽热在临床检验操作中要求进行镜检, 但往往被临床忽视, 而且尿干化学分析易受试剂、仪器、药物、温度、尿PH和样本保存方法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从我们对590例干化学法全阴性尿液沉渣镜检有形成分进行分析, 并通过敏感性来反映该实验检出疾病的能力用假阴性率 (漏诊率) 表示, 从表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假阴性率分别高达5.59%、2.37%, 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霉菌和滴虫的假阴性率为2.03%、1.02%、3.15%、1.52%、1.35%和0.51%。总的假阴性率为17.45% (103/590) 。可见上述尿中有形成分的假阴性率较高、表明干化学法全阴性尿液中并不能完全排除有形成分的存在, 尤其是白细胞和红细胞, 应引起检验工作者的注意。白细胞假阴性率较高是因为尿液分析仪试带上的白细胞模块只对中性粒细胞的酯酶发生反应, 不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反应, 尿液中含维生素C或大剂量庆大霉素、先锋霉素、较高浓度的葡萄糖或>5 g/L尿蛋白和胆红素时, 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尿液中大量的维生素C夺取试带中过氧化物的氧致使隐血出现假阴性结果, 尤其是静滴维生素C对干化学测定结果在5 h内都有影响, 隐血试验假阴性还可能受高蛋白尿、高比重尿、PH<5、卡托普利、甲醛和样品未混匀红细胞沉淀等因素的影响。管型是尿沉渣中最有意义的肾定位性成分, 但目前干化学法还没有测定管型的试带区, 上皮细胞、细菌、结晶、霉菌和滴虫的试带区也没有, 但镜检时可发现各类细胞、酵母样霉菌、病理性结晶和粘液丝等有诊断意义的有形成分。

综上所述, 尿液分析仪虽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但它的检测基于化学反应原理进行, 受影响的因素颇多, 特别在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检测上, 仅可作为过筛检查用。显微镜检查是直接观察计数有形成分, 有确证意义。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应补充尿干化学分析的局限性, 重视显微镜检查的必要性, 两者相结合, 提高尿标本检测的准确性, 防止漏诊,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熊立凡, 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8—190.

[2]叶应妩等,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133.

[3]詹超然, 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影响因素[J]检验医学临床, 2006, 3 (3) :144—145.

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

随机收集15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尿液于2h内用2种方法完成检测。

1.2 仪器

(1) 优利特Uritest-180尿液分析仪及Uritest-10A试纸条 (测定范围1.005~1.030)

(2) ERMA (埃尔玛) 折射仪。

1.3 方法

1.3.1 干化学法

使用优利特Uritest-180尿液分析仪及配套的尿试纸条, 严格按仪器及试纸条之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操作, 记录尿比重结果。

1.3.2 折射仪法

使用ERMA (埃尔玛) 折射仪测定尿比重严格按仪器说明书操作, 记录尿比重结果。

2 结果

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对150例随机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及折射仪所测得的尿比重结果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为了查明各仪器所测得尿比重值是否可信, 我们配制了各种不同比重液分别在各种仪器上进行测定见表2。

由表2可见尿液分析仪 (干化学法) 所测得比重与质控液应有比重存在着明显差异, 折射仪法测得的结果在质控液允许误差范围之内。2种方差分析 (P<0.05) , 经q检验进一步比较有显著差异。

3 分析

尿比重又称相对密度, 是指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其高低随尿中成分如盐类及有机物含量而异, 在病理情况下还受尿PH, 尿中所含糖、蛋白质等影响, 对两种测定尿比重方法的影响分析如下[1]。

3.1 PH对2种方法检测尿比重的影响

150份尿标本结果比较发现尿液本身H+浓度高或低对分析仪法测定尿比重影响颇大, 对折射仪法无影响, 如果将尿液标本PH校正到5.0左右, 则两法测定结果相似。故用分析仪法测尿比重时, 一定要注意尿液的PH值, 特别是PH≥8时, 最好用折射仪法测定。

3.2 葡萄糖对2种方法测定尿比重的影响

因葡萄糖不带电荷, 故对分析仪法测定尿比重无影响, 折射仪法因糖含量增多而结果偏高。

3.3 蛋白质对2种方法测定尿比重的影响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带电荷, 可与试纸条反应而使试纸条法测定尿比重结果偏高;又因蛋白质增多也可使折射仪法测定尿比重结果偏高, 因此蛋白质对2种方法均有影响, 但可以校正[2]。

3.4 尿色对2种方法测定尿比重的影响

异常颜色的尿液, 如黄疸等因颜色深而干扰了尿十项仪的光的投射, 使分析仪法测定尿比重结果偏低, 对折射仪法无影响。

4 讨论

经对150份随机尿液2种方法测得尿比重的统计分析, 折射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法测得尿比重有显著差异。

尿干化学分析仪法测定尿比重的原理是利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2]。测得的尿比重易受尿液PH, 尿蛋白等因素影响。该法简便、快速, 但敏感度低, 精密度差 (检测结果间隔0.005) , 测试范围窄 (1.005~1.030) , 故不适用于过高或过低比重尿以及微小比重变化的标本测定此法只能用于健康筛查。折射仪法标本用量小, 可重复测定, 尤其用于少尿患者, 结果精确可靠。因此对于肾脏浓缩稀释功能进行判断时, 建议使用折射仪法测定尿比重。

摘要:目的 探讨目前我们常用的折射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法测尿比重的相关性。方法 折射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法。结果 经对150份随机尿液2种方法测得尿比重的统计分析, 结果为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折射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法测得尿比重有差异, 在对肾脏浓缩功能进行判断时, 建议使用折射仪法测定尿比重。

关键词:尿比重,折射仪法,尿干化学分析仪法

参考文献

[1]张文陆.尿分析仪测定尿比重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 (6) .

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7篇

尿液检测是一项简便、快捷、常规的检验项目,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定位、鉴别以及疗效观察和预后提供一定依据,特别是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检测意义重大。笔者联用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AX-4030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了600份尿液标本的RBC与WBC,并与显微镜检结果进行比较,探讨方法联用对于检测尿RBC及WBC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取2013年3月1日~6月31日我院住院患者晨尿样本600份,均在取样后2 h内完成检测。

1.2 仪器与设备

日本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AX-4030尿干化学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OLYMPUS显微镜、低速离心机、尿沉渣检测离心管。

1.3 方法

(1)操作方法。所有样本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两种仪器联机测试完毕后,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离心镜检[1],以上检测在1 h内完成。以人工镜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

(2)正常值参考范围。AX-4030干化学分析仪检测:RBC、WBC应均为阴性结果。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检测:WBC:男性12个/μL,女性26个/μL;RBC:男性12个/μL,女性24个/μL。显微镜镜检:WBC:0~5/HP;RBC:0~3/HP。

(3)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BC测定结果比较

尿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沉渣分析仪测定RBC的符合率分别为83.33%[(124+376)/600]和70.33%[(110+312)/600],干化学分析仪的检测符合率显著高于尿沉渣分析仪(P<0.05)。联合测定的符合率为88.33%[(138+392)/600],显著高于干化学分析仪(P<0.05)和尿沉渣分析仪(P<0.05)。结果见表1。

2.2 WBC测定结果比较

尿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沉渣分析仪测定WBC的符合率分别为80.83%[(108+377)/600]和67.67%[(85+321)/600],干化学分析仪的检测符合率显著高于尿沉渣分析仪(P<0.05)。联合测定的符合率为96.00%[(202+374)/600],显著高于干化学分析仪(P<0.05)和尿沉渣分析仪(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AX-4030尿干化学分析仪将光学原理与试剂垫显色反应相结合,用于测定WBC、RBC及微量血红蛋白,弥补了镜检不能检测破碎及崩解RBC的不足。该法操作简单、测定特异性也高,检测RBC的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酶样活性的特点,催化纸块中过氧化物分解新生态氧,使邻甲苯胺被氧化呈蓝色从而进行检测,但测定易受细菌、易热酶、月经、大量维生素C、肌红蛋白、氧化剂等因素影响[2],而镜检能弥补假阳性的不足;检测WBC的原理是利用中性粒细胞含有特异性酯酶,能和模块中化学试剂发生显色反应,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不存在该酶,可使测定敏感度下降[3]。另外,临床注射头孢、庆大霉素或尿蛋白>5 g/L时,WBC试纸上的酯酶反应会受到抑制,从而出现干化学分析结果为阴性而尿沉渣分析结果为阳性的现象[4]。当尿液PH>8,或出现黄胆尿,以及受某些药物(如呋喃妥因)影响时,尿中WBC易破碎,可使WBC试纸上酯酶发生显色反应而导致假阳性[5]。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技术,通过对尿沉渣样本直接作荧光色素染色后,检测其散射光强度与幅度、荧光强度与幅度,从而达到区分各种有形成分,定量检测WBC、RBC、上皮细胞、细菌、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目的,并可以提供相应的散点图,将RBC分为均一型、非均一型和混和型,从而判断血尿来源[6],具有敏感度高、安全快速等优点。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RBC和WBC的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尿沉渣分析仪,这是因为尿沉渣分析仪在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更多,如样本中RBC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中,由于细胞破碎或血红蛋白溢出形成影细胞,从而造成漏检;大量细菌、草酸钙结晶、真菌(如酝母菌)、精子、不定型结晶盐等与RBC大小形态相似,所以常被误认为RBC而造成假阳性。而尿干化学分析仪能够检测血红蛋白,弥补了尿沉渣分析仪的缺陷,所以尿沉渣分析仪应结合尿干化学分析仪对细菌尿、结晶尿加以鉴别。尿沉渣分析仪根据散射光的强度将管型分为病理管型和非病理管型[7],因而阳性样本还应进行离心镜检。一些小圆上皮细胞、滴虫在大小形态上与WBC类似,也易造成假阳性;脱落的上皮细胞与精子,也常被误认为WBC;大量的RBC亦会造成WBC不同程度假性的增高。另外,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管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但尿中的黏液丝、较多的上皮细胞、较多的WBC(特别是脓细胞)、真菌及一些细小杂质均易导致假阳性率高。

显微镜镜检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离心过程易造成细胞丢失、破碎、变形,不同检验人员的操作误差,以及镜检不能检测已溶解破坏的RBC等,上述因素均可能造成假阴性[8]。

总之,AX-4030尿干化学分析仪和UF-500i尿沉渣分析仪联用,可互为补充,显著提高WBC和RBC的检测符合率[9],提高检测准确性。但对于一些结晶(如酪氨酸结晶和胱氨酸结晶)、恶性肿瘤细胞、脂肪颗粒、药物结晶和特定管型,由于其对仪器影响比较大,仍需采用镜检进行测定。因而,对尿液有形成分,尤其是WBC、RBC及管型的准确判断,应联用尿干化学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以及人工镜检,才能真正保证尿液各成分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性,为临床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3-294.

[2]陈盛林.干化学法测定尿液的影响因素[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1):59.

[3]郭春霞.尿液干化学分析与尿沉渣镜检的结果差异及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6):1051.

[4]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67.

[5]丛玉隆,马骏龙,邓立新.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体会[J].临床检验杂志,2010,19(4):341-343.

[6]董存岩,唐爱国,莫喜明.UF-100尿沉渣分析仪与相差显微镜在血尿来源鉴别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4):791-793.

[7]腾习鹏,陈晔.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Sysmex UF-100试剂研制与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60.

[8]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8.

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8篇

关键词:尿糖,干化学,白细胞

自动尿液分析仪的普及, 不仅实现了尿液检查的标准化, 而且具有重复性好、准确度高、操作简便快捷等特点,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工作中笔者发现:尿糖阳性的标本常导致白细胞干化学结果阴性而镜检白细胞阳性。为此, 笔者回顾了2006年-2007年相关病例, 以探讨尿糖对尿液分析仪白细胞干化学检测结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 年龄32~78岁, 男女比为8∶2。其中尿糖阳性 (包括±~4+) 且镜检白细胞定量阳性者186例;随机收集尿糖阴性而镜检WBC定量阳性者184例作对照。

1.2 仪器与试剂

深圳MeJer-600尿液分析仪及配套MeJer-11SL试纸条, 质控品由上海伊华公司提供;PacificMUD-1000A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尿糖定量用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 检测方法

用一次性塑料尿杯随机收集上述人员清洁中段晨尿, 取2ml尿液, 按照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尿糖定量检测。另取尿液10ml于试管中, 先进行干化学测试, 然后400g离心5min后, 倾去上清液, 留0.2m1尿沉渣充分混匀后进行沉渣定量分析。所有操作均在留取标本后2h内完成, 尿液干化学质控参照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体会[1]。

1.4 数据处理

尿干化学项目阳性判断以机测结果为准, 尿糖经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定量, 尿沉渣镜检WBC≥10/μl为阳性。镜检WBC为阳性而干化学WBC为阴性者认为干化学法假阴性, 组间假阴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尿糖阳性标本WBC干化学假阴性率随尿糖的增高而增高, 假阴性率从30.4%~85.7%, 而尿糖阴性的标本WBC干化学法假阴性率为28.3%, 两者相比 (除尿糖±组) 差异显著, 结果见表1。

注:与尿糖阴性组比, P≤0.05。

3 讨论

3.1 干化学法测定WBC的原理:中性粒细胞内的细胞酯化酶催化吲哚酚酯分解而产生吲哚酚, 吲哚酚再与重氮试剂反应呈紫色复合物, 其颜色深浅与WBC数量呈正向比例。但淋巴细胞酯化酶含量低, 不能产生吲哚酚, 干化学法检测均阴性, 而镜检WBC为阳性[2], 所以干化学法结果本身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 本文假阴性率为28.3%。

3.2 干化学法测定葡萄糖的原理:葡萄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产生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与四甲基联苯胺、乙酰醋酸丙酮作用产生紫色复合物。当尿糖和WBC同时进行干化学法测定时, 葡萄糖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会抑制细胞酯化酶的活性, 干扰了吲哚酚的形成, 从而使干化学法WBC阳性程度降低, 甚至出现假阴性。当尿糖含量越多, 干化学法假阴性率越高。

3.3 日常工作中, 检验人员只重视蛋白尿标本的镜检分析, 为了给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结果, 当尿糖阳性时也必须进行尿沉渣镜检分析, 以避免WBC假阴性而漏诊。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体会 (J) .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 (4) :241-243.

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择2013年6~9月本院门诊就诊患者新鲜中段尿1000份, 年龄16~62岁, 中位年龄39岁, 于1h内完成检查。

1.2 试剂及仪器

1.2.1 干化学分析法:AX4030全自动尿干化学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

1.2.2 镜检法:使用奥林巴斯显微镜和台式低速离心机等。1.3测定方法干化学分析法: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 用质控物校正分析仪, 合格后进行测定,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测定时用尿液离心管取混匀的10ml尿液放入全自动尿干化学仪AX4030进行自动检测。镜检法:取混合均匀尿液10ml于尿液离心管内1500r离心5min, 弃去上清液, 充分混匀后取约0.2ml滴于载玻片上镜检,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尿沉渣分布, 然后以高倍镜观察10个视野, 取其细胞平均数计数, 并进行记录[2、3]。

1.4 判定标准镜检法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红细胞0~3/HPF, 白细胞0~5/HPF为阳性。干化学法:按说明标示范围确定其阴性及阳性程度[2]。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2种方法检测白细胞、红细胞,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尿干化学法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便于自动化检测等优点, 但是由于尿液成分复杂, 干化学项目多, 检测项目原理各不相同, 故影响因素较多[4], 容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而尿沉渣镜检虽然操作相对繁琐, 但标准化的显微镜检测仍然是尿沉渣分析的“金标准”。

我们在使用干化学法进行尿液分析时, 因干化学法检测红、白细胞受其化学反应原理及中间环节的因素及使用不当会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而影响临床。干化学法是通过纸条上不同的化学试剂和尿液中的不同成分反应, 呈现不同颜色, 对红细胞的检测是采用过氧化物酶法, 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氧化物酶样作用, 可以催化过氧化氢进放出新生态氧, 进一步氧化指示剂而产生颜色变化。由此, 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出完整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试纸法可检测出微量血红蛋白和破坏的红细胞, 而镜检法可能为阴性) 。对白细胞的检测时采用粒细胞酯酶法。中性粒细胞特异性地含有一种酯酶, 由于白细胞酯酶主要存在于粒细胞中, 而这种酯酶在红细胞、淋巴细胞、上皮细胞中均不存在, 试纸反应基质是吲哚酚酯, 在酯酶的作用下将其转化为吲哚酚, 再与重氮盐产生反应, 形成紫色缩合物。所以干化学法不能检测出淋巴细胞, 对于某些尿里出现的淋巴细胞为主的疾病, 如果不结合镜检同时检测, 容易出现漏诊。

如红细胞假阳性, 可能是受次氯酸盐、易热酶干扰, 菌尿, 肌红蛋白等因素影响;女性经血可引起测试结果假阳性, 因此, 对此类患者必须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 以减少污染, 尿试带不仅可以测红细胞, 还可以测血红蛋白, 故当红细胞破裂时, 可引起干化学结果和镜检结果一致, 应加以区别。在日常工作经常可以看到干化学潜血 (+++) , 而沉渣镜检红细胞40倍每视野只有2~4个, 这可能是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式菌尿, 而引起的干化学结果假阳性, 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时, 可使测试结果偏低, 甚至可以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则可能受高蛋白尿、高比重尿, p H<5.0, 卡托普利等因素影响[5、6]。白细胞假阳性可能受呋喃坦啶、大量胆红素等因素影响, 尿液标本受到阴道分泌物污染也可能会导致假阳性;假阴性则可能受尿比重高、某些药物:如头孢霉素Ⅳ、庆大霉素、四环素等因素影响。另, 对白细胞进行检测时, 试带只与粒细胞浆内的酯酶起作用, 因尿试带只能测定尿中的粒细胞, 不能测定淋巴细胞肾移植患者发生排异反应时, 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 会出现阴性结果, 应采用尿沉渣镜检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另外当白细胞破裂后, 酯酶释放到尿液中, 试带白细胞检测结果是阳性, 而沉渣镜检应为阴性, 应注意区别。当尿液中只有淋巴细胞或者单核细胞时, 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会漏诊, 也会产生假阴性结果[7、8]。

综上所述, 在利用干化学法尿分析仪对尿液进行分析的同时, 应配合显微镜检查结果, 并结果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更有价值。因尿白细胞、红细胞确证试验为尿沉渣显微镜检查[9]。只有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才能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才能提供临床的更为准备检验结果, 有助于临床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望平, 胡盈莹, 黄兢姚, 等.尿红细胞镜检血浆血红蛋白和尿液试条潜血的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 (18) :1899-1900.

[2] 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93-294.

[3] 丛玉隆, 马骏龙, 邓新立.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体会[J].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 (4) :241-243.

[4] 丛玉隆.实验检验医学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

[5] 罗艳玲.尿干化学分析与尿镜检隐血结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5) :947.

[6] 马骏龙, 丛玉隆.菌尿对尿液分析仪测定尿红细胞的影响[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 22 (4) :205.

[7] 唐健辰, 戴芬.尿白细胞、红细胞干化学法检测与人工显微镜检查的比较[J].检验医学, 2010, 25 (3) :182-184.

[8] 张洪江.对干化学法检测尿白细胞假阴性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6) :797.

尿干化学分析法

尿干化学分析法(精选9篇)尿干化学分析法 第1篇1 干化学技术的发展简史(1)国外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发展概况16世纪: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B...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