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精选10篇)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第1篇
☆早晨醒来,我为工作而担忧。
☆工作压力增加,我感到不安。
☆我发现自己容易生气或易被激怒。
☆我做起事情来手忙脚乱,没有耐心。
☆我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工作方法。
☆我在工作中得不到信任与赏识。
☆我为自己工作是否落后而担忧。
☆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到底是好是坏。
☆似乎无人想了解我此刻的心情,
☆我很难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一直压制着自己的情感直至最后爆发。
☆很难抽出时间与亲友在一起。
☆我身边的朋友经常抱怨找不到我。
☆太劳累了,没有时间和亲友在一起。
疲劳测试结果:
少于24分:工作压力处理得当。
25分-34 分:估计会产生某种身体的或情感的不适。
35分-44 分:你的工作压力已经过大,可以尝试多与朋友交流,适当排遣不
良压力。
高于45分:你的工作压力已经快要达到承受极限,最好请大夫看看,或找职
业咨询专家咨询。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第2篇
1、在处理一些重要或是紧急的公务中,我经常掌心冰冷或出汗:
A、常常如此
B、右时如此
C、极少如此
2、晚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时,我也会拖到很晚才睡:
A、从不如此
B、有时如此
C、常常如此
3、当同事的意见和我发生冲突时,我:
A、感到恼火,甚至有时愤怒
B、介于A、C之间
C、冷静考虑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4、当被通知领导找我时,我总会一下子紧张起来:
A、是的
B、不一定
C、不是的
5、办事拖延,我似乎也不太但;由此产生的后果:
A、是的
B、介于A、C之间
C、不是的
6、最近我发现我对于以前喜欢纳娱乐活动其实并不太感兴趣:
A、是的
B、说不准
C、不是的
7、在下班时间接到显不公司号码的来电时,要很久才接听或者干脆不接:
A、是的
B、有时如此
C、从不如此
8、我被不是很熟的人认为干得不错,我也竭力保持别人这种对我的印象:
A、我总是如此
B、介于A、C之间
C、几乎没有这种想法
9、在休息日总是旨昏沉沉睡到下午,然后担心时间过得太快:
A、是的
B、介于A、c之间
C、不是的
10、计划表开始变得不重要,我不再往上填写各种安排了:
A、是的
B、偶尔也写
C、不是的
评分按A―3分、B一2分、C一1分计算
20分以下为没有心理疲劳或心理疲劳很轻微;
20一25分为轻度心理疲劳;
25分以上为重度心理疲劳。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第3篇
1 加油机用安全拉断阀往复拉伸疲劳试验测试装置的结构
为克服目前常规试验方法工作效率较低, 而且质量判断容易存在隐患的缺陷, 本文提供一种加油机用安全拉断阀往复拉伸疲劳试验的测试装置, 该装置具备结构简单, 制造成本低, 安装操作方便, 安全性强, 测试灵敏度高, 实施效果明显的特点, 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测试装置由方钢框架和控制面板两大部分组成;方钢框架内置带阀气缸, 带阀气缸下方依次设有接头, 可调挂钩, 锁扣, 钢丝绳, 滑轮A, 滑轮B, 弹簧, 滑轮C, 滑轮D, 连接接头A, 安全拉断阀A, 中间接头A, 安全拉断阀B, 中间接头B, 安全拉断阀C, 连接接头B, 重锤;控制面板内置计数器, 降压变压器, AC12V继电器, 带阀气缸线圈, 双向时间继电器, 熔断器, 空气开关, 旋钮开关, 导线A, 导线B。
重锤的重力为被测安全拉断阀最小设计拉断力的80%~85% (如图1, 2) 。
2 安全拉断阀往复拉伸疲劳试验测试装置的实施过程
改进后的加油机用安全拉断阀往复拉伸疲劳试验的测试装置, 由方钢框架9和控制面板27两大部分构成:方钢框架9内置带阀气缸26, 带阀气缸26下方依次设有接头25, 可调挂钩2 4, 锁扣2 3, 钢丝绳2 1, 滑轮A20, 滑轮B19, 弹簧22, 滑轮C28, 滑轮D 29, 连接接头A10, 安全拉断阀A11, 中间接头A 13, 安全拉断阀B 14, 中间接头B 15, 安全拉断阀C16, 连接接头B17, 重锤18, 设定重锤18的重力为被测安全拉断阀最小设计拉断力的80%~85%;控制面板27内置计数器1, 降压变压器2, AC 12V继电器3, 带阀气缸线圈4, 双向时间继电器5, 熔断器6, 空气开关7, 旋钮开关8, 导线A12-1, 导线B12-2。
图中:1—计数器;2—降压变压器;2-1—A C 12V低压绕组接线端;3—A C 12V继电器;3-1—A C 1 2 V继电器接线端;4—带阀气缸线圈;5—双向时间继电器;6—熔断器;7—空气开关;8—旋钮开关;9—方钢框架;1 0—连接接头A;1 1—安全拉断阀A, 1 2-1—导线A, 1 2-2—导线B, 1 3—中间接头A, 1 4—安全拉断阀B, 1 5—中间接头B, 1 6—安全拉断阀C, 1 7—连接接头B, 1 8—重锤, 1 9—滑轮B, 2 0—滑轮A, 2 1—钢丝绳, 2 2—弹簧, 2 3—锁扣;24—可调挂钩;25—接头;26—带阀气缸;27—控制面板;28—滑轮C;29—滑轮D。
该测试装置在装配时, 先将带阀气缸26的活塞杆下降到最低点, 依次连接接头25, 可调挂钩2 4, 锁扣2 3, 钢丝绳2 1, 滑轮A20, 滑轮B19, 弹簧22, 滑轮C28, 滑轮D 29, 连接接头A10, 安全拉断阀A11, 中间接头A 13, 安全拉断阀B 14, 中间接头B 15, 安全拉断阀C16, 连接接头B17, 重锤18, 通过对可调挂钩24的调节, 使钢丝绳21呈一直线, 并使弹簧22处于预拉状态。
然后将导线A12-1的一端与安全拉断阀A11的连接接头A10相连接, 导线A12-1的另一端与降压变压器2的AC12V低压绕组接线端2-1相连接, 导线B12-2的一端与安全拉断阀C16的连接接头B17相连接, 导线B12-2的另一端与AC12V继电器3接线端3-1相连接, 构成控制回路;通过降压变压器2的降压作用, 使工作电压由AC220V变为AC12V, 确保了操作安全性。
3 结语
安全拉断阀的使用寿命指标直接影响整个加油机系统的工作稳定性能, 通过运用往复拉伸疲劳测试装置, 能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隐患, 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该测试装置安装操作方便, 安全性强, 测试灵敏度高, 实施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GB22380.2-2010, 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 第2部分:加油机用安全拉断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S].
[2]邱继亮.影响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分析[J].科学资讯.2011 (35) .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第4篇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简述: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一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开发、管理条例,检查、监督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阶段:需求评估:
我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和启动后问卷调查,根据我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学校及社区的需求,校领导 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这既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特色,又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三阶段:课程目标:
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由此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目标为:
• 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健全人格,珍爱生命。• 学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 学会交往,诚实、自信、合作,顾全大局,爱护集体,享受茁壮成长的快乐。
• 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形成创新意识。具体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评估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资源,撰写调查报告,并构建目标体系,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用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组织有关人员、专家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展调查和评价,修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3、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掌握文本编写的方法。
(二)实施阶段:
1、撰写调查报告,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探索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评估调整。编写校本课程文本、课程纲要。
2、①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需求和学校、社区特色资源,探索校本课程的内容。
②开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验证,并对其进行评估调整,形成校本课程纲要。
③审核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活动方案等。
④形成校本课程教师操作文本。⑤形成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3、上报我校校本课程所有资料。根据审核意见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操作文本资料等文本进一步进行评估、整理、完善。
(三)小结阶段:
1、撰写工作总结、研究报告。
2、修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教师操作文本。
3、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研究的资料,对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修订。
在上述三个阶段内,我们明确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掌握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家长的愿望,摸清了教师的业务专长,把握了学校周围环境和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确立了校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我们的家乡、民族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艺术探究领域、安全与心理教育四个方面。课程内容的来源如下:“我们的家乡”部分的相关资料从镇政府处取得;“民族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艺术探究领域”和“安全与心理教育”部分从国内有关的报刊、杂志、书籍、音像资料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评价方法采取自评、互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师生参与过程、学习过程、创新过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二、校本开发与实施的主要成果:
1、学校教师合作形成了本校校本课程课本《我爱祖国,我爱家》。
2、教师参与课程的决策与实施,发挥了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对课程开发方案,提出讨论的要点:
讨论点一: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讨论点二: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讨论点三: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讨论点四: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小组讨论后修改意见: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体现教育的服务性,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未能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讨论后有方案中得到及时修改,方案中增加学习内容:我们的家乡。
二、讨论的情况:
本组成员针对四个讨论论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体现教育的服务性,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本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未能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三、自己吸收到的观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预设内涵就包括要充分利用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内以及学校外社区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方式
充分利用学校师生身边现有的各种资源,最大额度的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有效的实施校本课程。
四、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
测试自己的职业潜力 第5篇
人为什么不同,除了样貌、身体特征的不同之外,还有性格、能力和发展潜力,这些都能体现在一个人在职场的表现。在职场上要证明你自己,必须要让别人了解你的成绩,你做过什么。但作为一个职场的新人,该怎么让别人知道你,把你和别人区分开,一般都是看你的性格、能力表现出来的潜力。
性格是人与人交际能否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它会成为一个人身上的标签,而职业性格会是一个人在职场上的一个标签。工作的能力也很重要,现在在职场上,一看背景,二看能力,能力越高,得到的重视以及机会越多。最后是发展潜力,发展潜力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发展潜力好的人,企业也会非常重视,因为企业选择员工都是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人;发展潜力好自然就值得培养,值得提拔。
以上的三个方面,性格和能力都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但是,俗话说:人心都是偏的,人无论是看待问题还是看待人都会带有色眼镜的,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结果会有偏颇,而职业发展潜力就更不会容易的就被‘看’出来。所以,就要借助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将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发展潜力都量化,通过数据化一目了然。
测试自己的口才怎么样 第6篇
(2)是否经常不经意中讲过些他人忌讳得话?当发现自身得话使他人抵触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3)跟他人谈话内容时,自身的心态有木有不适合?能否依据另一方的心态来调节自身的心态?
(4)是否自身的谈话内容东一句西一句沒有逻辑性,言之无物?是否没办法寻找大伙儿很感兴趣的话题讨论?
(5)是否常常和他人产生矛盾?经常被别人说“执着”呢?
(6)是否可以很当然地更改谈心谈话内容?是否能造成他人的讲话?
(7)能否把自身所需谈的难题,用各种各样不一样的方法来谈,以融入不一样的目标?
(8)是否再遇见他人不愿意自身的建议时,总是再三地反复自身早已说过得话,而并不是讲更新的大道理来说动他?或是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完毕谈话内容?
(9)是否說話的响声动听?口齿清楚?
(10)是否常见一些不文雅的老话?左右十个难题尽管不一定包括谈话内容工作能力的全部层面,但经对比,大部分人没办法保证十全十美,务必搞清楚自身到底在哪一方面有艰难并硏究改进。
倘若你有意向改进不当说的艰难,就用个本子逐一记录下来觉得要改进的每一个难题,而且把现有的工作经验记下来。比如,要记录下来到底在什么样人眼前,觉得到没有话说?是领导、同事还是陌生人?又是什么原因呢?要认真想想,你还要用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记下这一天跟别人谈话的情形。
到一个星期的结尾,再在那个本子上,冷静地分析先要改进哪一点。然后研究自己的情况,再把自己的经验所得记在本子上,任何一个人若能这样实行,在三个月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进步。你可以改善口气和态度,说活更有条理,不再会让人讨厌,自然也就知道避免和人“抬扛”了。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第7篇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一种以光为载体,光纤为媒介,感知和传输外界信号的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主要包括OTDR(光时域反射)[1]、BOTDA(布里渊光时域分析)[2]、BOTDR(布里渊光时域反射)[3]和BOFDA(布里渊光频率分析)[4]技术等。在众多领域,如隧道工程[5]、结构工程[6]以及边坡及基坑工程[7]等,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在室内试验及现场监测等条件下,传感光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一种受力循环波动或不断变化的状态,光缆的变形状态也随之发生循环变化。目前,国内外对循环荷载作用下传感光缆性能的研究还不深入,光缆性能是否随之发生了改变,以及改变的程度还未见报道。因此,开展传感光缆循环疲劳效应的研究对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分布式传感光缆循环疲劳测试装置,提出了循环疲劳测试方法,并以工程监测及室内试验中常用的2mm聚氨酯护套传感光缆为例,分析研究了其处于受力循环状态下的应变衰减规律,获知了该光缆的循环疲劳性能。
1 试验设备
分布式传感光缆疲劳性测试装置由导轨平台、直线电机平台、直线电机、光栅尺及读数头、力传感器、三爪卡盘、电控箱、电缆以及机械、电气附件等组成。直线电机平台置于导轨平台上,可沿导轨进行自由地直线运动。直线电机在直线电机平台的一定范围内沿直线自由移动,其最大活动范围为405mm,即进行光缆拉伸试验时的拉伸范围。三爪卡盘,一个固定于导轨的一端,另一个固定于直线电机一侧,用于夹持传感光缆。光栅尺固定于导轨平台的侧面,并设置有两个可活动的读数头装置,分别与直线电机平台和直线电机相连并固定,用于测量直线电机平台和直线电机的相对坐标位置,可通过计算机终端显示和控制;在直线电机的驱动器处配备力传感器装置,实时测量光缆的拉力,也可在计算机终端显示和控制。分布式传感光缆疲劳性能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
在进行光缆的疲劳性能测试时,首先固定直线电机平台的位置,调整直线电机的初始位置,然后利用三爪卡盘将光缆咬合固定。直线电机开始工作后可以由传感系统实时反馈其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以及光缆拉力等参数,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改变这些参数或通过文件自定义运动轨迹等方式进行多种模式的测试工作,以满足不同要求下光缆疲劳性能的测试工作。 传感光缆应变数据采集装置为BOTDA仪,型号为NBX-6050A。
2 传感光缆循环疲劳测试方法
本文以2mm聚氨酯护套应变传感光缆为例,分别针对监测工程中常见的工况设计了3个试验方案,测试不同情况下传感光缆的性能变化,即针对各类工程中光缆应变变化速率不同的情况,设计了不同循环频率对光缆传感性能影响的试验;针对光缆拉、压周期变化以及监测过程中光缆可能会处于松弛状态的情况,设计了不同静置时间对光缆传感性能影响的试验;针对安装时需要对光缆进行预拉伸的情况,设计了不同初始应变对光缆传感性能影响的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光缆测试段总长约为1m,使光缆做反复循环振动,振幅为1mm,即光缆的应变变化范围约为±1 000με,之后在保持光缆拉伸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测量光缆的应变量。由于测试段两端应力相对较集中,因此每次取测试段中部0.7 m的应变数值作为有效数据,并以其平均值作为测试段应变量。在试验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并对采集到的应变数据进行温度补偿。
为了检验试验过程中三爪卡盘没有出现松动,在三爪卡盘的外侧加装百分表,并将百分表测量杆与光缆固定,如图2所示。如果在试验过程中百分表读数保持不变,则说明三爪卡盘与被测试光缆咬合良好,传感光缆测试段应变的衰减不是由于三爪卡盘松动造成的。
3 数据分析
3.1 传感光缆应变衰减曲线分析
取一段未经拉伸的光缆,穿过三爪卡盘后咬合固定,通过控制直线电机将其拉伸一定位移,并以此作为直线电机的初始状态。采用BOTDA仪测量拉伸段的应变量,并以此值作为试验初值,而后以初始状态位移为最大位移,通过光缆疲劳性能测试装置对其进行振动频率为3 Hz的周期拉伸。振动一定次数后,使直线电机回到初始状态,采用BOTDA仪测量拉伸段的应变量,之后重复上述过程,得到图3所示的光缆应变衰减曲线。可以发现,光缆应变的衰减过程大体上分为3 个阶段:I阶段为快衰减阶段,是应变衰减的初期,应变值衰减迅速且近乎线性;II阶段为慢衰减阶段,是应变衰减的中期,应变值衰减速度明显减慢;III阶段为稳定阶段,是应变衰减的后期,应变值逐渐趋于稳定。
从图中还可看出,获得的衰减曲线近似于指数型。采用式(1)对所测应变点进行整体拟合分析,得到图4所示的应变衰减拟合曲线。相应的拟合参数见表1。
式中,y为光缆应变;A1、A2为常数;x为光缆进行周期拉伸的次数;t1、t2分别为快衰减阶段和慢衰减阶段循环周数(×103);y0为稳定阶段应变值。
3.2 振动频率对光缆应变的影响
为了研究振动频率对应变衰减的影响,在上一节3Hz试验的基础上,又分别进行了振动频率为6和9Hz的测试。对这3组数据进行标准化,即各自取初始应变为1,以不同循环周次的应变值与初始值的比值作为纵坐标,得到图5所示的不同振动频率下光缆应变衰减曲线。采用公式(1)分别对所得的3组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整体拟合,并对拟合后的方程分别取导,令x=0,得到0点处的衰减速率,即A1/t1+A2/t2;取1-y0,即标准化后的衰减量,所得参数如表2所示。
由图5和表2可知,振动频率不会改变应变衰减曲线的整体变化趋势,3 组试验都是在振动了10 000次左右结束了快衰减阶段。但是,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大,还同时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征:(1)I阶段应变衰减速率增大;(2)达到最终稳定状态时,应变的衰减量增大。
3.3 静置恢复时间对光缆应变的影响
为了研究静置恢复时间对光缆应变的影响,在进行初次振动后,进行了5次静置,静置时保持光缆为自由状态,即无应变,静置的时间依次为1.5、140、1.5、24和1.5h,每次静置后再进行一定周次的循环振动,得到图6所示的应变衰减曲线。
由于光缆不同结构之间的细微错动,以及材料的塑性变形,无论对于长时间静置(140h)还是短时间静置(1.5h),与初始振动相比,光缆应变的衰减速率都更快,而且都无法回到初始应变;长时间静置和短时间静置的最终稳定应变非常接近,且都小于初始振动拉伸应变衰减曲线的稳定应变。对比静置140h和24h的结果可以看出,静置时间越长,其应变衰减曲线的初始应变值越接近初次振动拉伸应变曲线的初始值;而短时间静置,其应变衰减曲线初始应变值更接近于初次振动拉伸应变曲线的稳定应变值。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静置时间比较短,光缆的弹性变形并没有完全恢复。无论是经过初始振动拉伸之后第1次短时间静置,还是经过长时间静置、拉伸之后又经过短时间静置,其衰减曲线的变化趋势、衰减速率及最终稳定应变都近乎相同。
3.4 初始应变对光缆性能的影响
为了探寻不同应变条件下光缆周期振动对其应变衰减的影响,分别在应变为1 000、4 000、6 000、8 000和10 000με的条件下对光缆进行周期振动拉伸测试,得到光缆的应变衰减曲线,标准化后的结果如图7所示,采用公式(1)对所得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拟合,所得参数如表3所示。
可见,在低应变状态下,光缆未出现明显的应变衰减。当光缆应变≥4 000με时,应变衰减曲线的整体趋势基本相同。但是,随着应变的增大,应变衰减曲线出现了与频率增大时类似的现象,即快衰减阶段应变衰减速率随光缆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达到最终稳定状态时的应变较低,即应变的衰减量随拉伸应变的增大而增大。由此可以认为:在高应变、高频率的环境下,传感光缆应变衰减得更为迅速,而且衰减量更大。取应变衰减量与初始应变的比值,即将标准化后的衰减量百分化,将此值记为衰减百分比,得到衰减百分比与初始拉伸应变的关系,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初始应变的增大,衰减百分比近似呈线性增大。
4 结束语
目前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对循环荷载作用下光缆传感性能进行评价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发了传感光缆循环疲劳测试设备,以2 mm聚氨酯护套传感光缆为测试对象,提出了3种循环疲劳测试方法,分析了传感光缆的应变衰减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测试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光缆应变的衰减过程呈指数型,且其衰减过程可以分为快衰减阶段、慢衰减阶段和稳定阶段。此外,在影响光缆应变衰减的因素中,光缆初始应变越大,循环频率越高,光缆应变的衰减量和衰减速率就越大。
参考文献
[1]Barnoski M K,Jensen S M.Fiber waveguides-novel technique for investigating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J].Applied Optics,1976,15(9):2112-2115.
[2]Horiguchi T,Tateda M.BOTDA-Nondestructive measurement of single-mode optical fiber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using brillouin interaction-theory[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1989,7(8):1170-1176.
[3]Horiguchi T,Shimizu K,Kurashima T,et al.Development of a distributed sensing technique using brillouin-scattering[J].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1995,13(7):1296-1302.
[4]Bernini R,Minardo A,Zeni L.Distributed sensing at centimeter-scale spatial resolution by BOFDA:measurements and signal processing[J].IEEE Photonics Journal,2012,4(1):48-56.
[5]张丹,施斌,徐洪钟.基于BOTDR的隧道应变监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04):422-426.
[6]张丹,施斌,吴智深,等.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及其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3,(11):83-87.
测试:你善于运用自己的个性吗 第8篇
A.陆地
B.另一艘船
C.鱼
D.朝阳
测试结果:往下拉
选A:墨守成规,不善于标新立异,没有自我主张,因为你无法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所以限制你展示你的个性。
选B:对展示自我有心劳日拙之叹。水平面上的船,该是你的向导,如果没有旁人的协助,你的才能可能就会被忽视。
选C:你生性好妄想,常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你常因自己不自量力而陷入困境。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第9篇
随着列车营运速度的不断提高, 在营运过程中, 机车车辆关键零部件的疲劳问题时有发生, 个别部位或结构的疲劳问题还相当突出, 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疲劳破坏是指材料在低于拉伸强度极限的交变应力 (或应变) 的反复作用下、发生裂纹萌生和扩展并导致突然断裂的失效方式[1]。为了防止这种破坏的发生, 必须对机车车辆进行定期的疲劳强度评定和疲劳寿命预测。
目前, 对车辆在实际运营环境下的关键位置进行线路动应力试验是车辆疲劳强度评定和疲劳寿命预测的有效手段。但线路动应力实验所采集的数据量巨大, 如何快速有效的对所得数据进行可靠分析, 才是实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 开发出一套适合试验需要的试验数据处理软件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2 动应力实验
动应力测试是工程机械中常用的测试手段, 主要用于分析构件的强度问题。目前, 国内外一般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法进行应力测试, 通过粘贴应变片测得该点的应变值, 然后经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该点的应力值。
实验采用DDS32数字式动态信号采集系统对各个测点的应变信号进行全程采集。该系统是国内广泛应用的DDS数据采集仪器, 主要用于动态应变信号测量, 通过高速USB2.0接口与电脑有机集成为一体, 完美实现了精密μV级信号调理, 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 具有超小型化﹑数字化﹑网络化﹑软件化的特点, 同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将电阻应变计粘贴在被测构件上, 当构件变形时, 电阻应变计的电阻值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利用电阻应变仪将此电阻的变化测定出来, 再换算成应变值, 由数据采集系统记录下来, 进行强度理论计算[2]。
实验采用的应变片分为单向和三向两种, 量程都为精度等级都为0.1%。
3 软件设计
软件采用Delphi和Matlab混合编程, Delphi是可视化开发工具, 拥有快速的编译器和丰富的组件集以及强大的代码自动生成功能和丰富的数据库管理工具, 使用它的集成开发环境可以快速建立应用程序;Matlab具有相当强大的数值计算、数据处理、系统分析、图形显示等功能。综合两种语言的特点采用混合编程, 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使软件设计更简洁优化。
本软件主要分为数据预处理和动应力实验数据处理两部分。基于数据采集仪器的特点, 原始数据常常需要经过分割、连接等才能进行强度计算分析, 所以, 数据预处理部分包含了数据分割、数据连接, 以及常规的测试信号处理手段, 包括零漂处理, 异常点处理、去均值、数据修正、原始数据查看以及滤波等功能。动应力实验数据处理模块主要集成了两个主要的算法, 循环计数和强度计算, 既可以按步骤分步进行, 也可以按流程化批处理。
软件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4 主要算法实现
疲劳强度分析软件的主要算法包括最大主应力计算和循环计数两部分。
4.1 应力计算
⑴单向应变片测点应力计算公式:
⑵二二向向应应变变片片测测点点主主应应力力计算公式:
(3) 三向应变片测点主应力及其方向角计算公式:
4.2 循环计数
循环计数法的具体方法很多, 除了雨流法外, 还有峰值计数法、穿级计数法、变程计数法, 程峰计数法及程对计数法等[3]。由于雨流法将应力历程的所有循环全部记录坏来, 与材料应力一应变迟滞回线完全吻合, 有可靠的力学基础, 应用最广泛。雨流计数法又可称为“塔顶法”, 是由英国的Matsuiski和Endo两位工程师提出的, 距今已有50多年。雨流计数法主要用于工程界, 特别在疲劳寿命计算中运用非常广泛。
ASTM E1049-85给出了雨流计数的标准算法, 首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峰谷值提取, 并对数据列进行重新排序, 再按以下流程进行循环计数[4]:
⑴读取峰值或谷值, 如果数据文件结束则停止。
⑵如果少于三个点, 则转到⑴, 使用最近的三个点计算X和Y。
⑶比较X和Y的绝对值。如果X
⑷将Y作为一个计数循环, 丢掉组成Y的峰、谷值, 转到⑵。
5 软件应用及示例分析
试验数据来源于对某地铁车辆转向架进行的在线动应力测试结果。实验仪器采用北京世纪兴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DDS数据采集仪器。试验是在列车正常运行状态下, 实测SF2100型转向架相关部位的动应力, 实验数据为在线跟踪采集, 所有测点的数据都集合在一个文件。
数据处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⑴数据分割, 将原始数据文件按通道分割 (32通道) , 得到单通道数据文件, 一个通道对应一个测点, 后缀名为dat.。
⑵数据连接, 将⑴分割后得到的单通道数据按相同通道号连接成一个数据文件, 即得到一个测点的所有应力-时间历程数据。
⑶动应力测试数据分析, 包括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均值、幅值、一维应力谱、二维应力谱。
⑷利用⑶处理得到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均值结果对对应测点进行Good Man疲劳极限线图绘制, 如图2所示。
⑸利用⑶处理得到的二维应力统计结果绘制对应测点的二维应力谱, 如图3所示。
⑹利用⑶处理得到的二维应力统计谱对测点进行疲劳寿命评估。
根据软件计算结果, 得出以下结论:
⑴在构架主结构上、齿轮箱吊杆部位、齿轮箱箱体及其铸造的支座体上最大主应力均未超过运行条件下相应材料的许用应力标准, 且有足够的安全裕量。
⑵从GOODMAN图的评判结果来看, 所有测点的疲劳强度均满足要求, 所有测点的疲劳寿命均为无限寿命。
⑶在转向架的所有测点中, 应力较大的地方集中在齿轮箱支座上部圆弧过渡处和侧梁中间上盖板外圆弧过渡处。
6 结论
⑴开发了一套交互性好、可移植性强的线路动应力实验数据处理软件, 阐述了软件总体结构和数据处理流程, 为类似软件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⑵解决了海量数据的雨流计数等关键问题, 提高了线路试验数据处理的效率。为及时掌握运营车辆的疲劳安全状况提供快速的计算工具。
⑶通过在多条线路试验中应用, 证明软件的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使用方便。
参考文献
[1]喻平志, 孙守光.转向架构架动应力解耦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0, 24 (4) :24-28.
[2]刘志如, 王春耀.基于VC++的悬挂架动应力测试数据的处理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8.
[3]计欣华, 邓宗白, 鲁阳.工程实验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第10篇
疲劳性能是自行车最重要的安全功能项目之一。虽然现代自行车已不仅是交通工具,但从安全角度出发,疲劳性能优劣关系到骑行者的安全。因为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路面凹凸不平,引起前后轮冲击与振动,这些冲击与振动通过轮轴传到前叉等零部件,再传到骑行者。如果自行车的零部件的疲劳测试有问题,将直接造成人身伤害。因此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试验项目。本文对自行车疲劳性能试验中采用的气动力闭环技术进行探讨。
a) 国内外主要标准中关于自行车疲劳试验的内容
在自行车测试中,标准上规定做疲劳试验的自行车零部件主要有前叉、车架/前叉组件等。这些标准主要涉及到:GB3565-2005,EN14766,EN14765,EN14764,EN14781,ISO4210,JISD9301等。在这些标准中,对各零部件或组件的测试方法基本一致,但测试参数的大小有可能不同。从中可以看出各国对自行车疲劳的测试的重视。因为疲劳测试能有效地反应出在结构的参数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下面是对上述提及的各国自行车标准中涉及的自行车疲劳试验的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在EN14766/4·9·1/4·9·6,EN14781/4·8·6,EN14765/4·10·2,EN14764/4·9·6,GB3565/27·3,ISO4210/27·3中,均有前叉弯曲疲劳测试,测试参数如下:对于铁类施加的力为±400 N(GB3565)(ISO4210)(EN14765),450 N(EN14764),650 N(EN14766),620 N(EN14781),对于非铁材料类或带有废铁材料构件 ± 600 N,测试周期:50 000(GB3565)(ISO4210),100 000频率<25 Hz。在EN14764/4·9·7·3,EN14766/4·9 · 1/4·9·7·2,EN14781/4·8·7·3中,均有对碟刹毂刹刹车力疲劳测试,测试参数如下:施加的力为600 N(0~5%)(EN14766),130 N(EN14764),650 N(EN14766), 620 N(EN14781)(ISO4210),测试周期:20 000。频率< 25 Hz。在EN14766/4·13·7·3,EN14781/4·11·7,EN14765/4·13·6,EN14764/4·13·1/4·13·7,JISD9301/7· 15·5,ISO4210/29·3,GB3565/29·3中,均有对传动系统曲柄组合件动态疲劳测试,对于铁类施加的力为±1 100 N(GB3565)(ISO4210)(JISD9301),700 N(EN14765), 1 300 N(EN14764),1 800 N(EN14766)(EN14781)1 400 N(JISD9301)700 N(曲柄长度〈140 mm〉(JISD9301),测试周期:50 000,频率<25 Hz。在GB3565/26·4·3、EN14766/4·7/4·7·2、EN14781/ 4·6·7·4等标准中,均有对座杆疲劳测试,测试参数为:对于铁类施加的力为F4(850N)F5(650N)(GB3565)(ISO4210)(EN14781)( JISD9301),F1 200 N(EN14766)F1 000 N(EN14764),测试周期:50 000(GB3565)(ISO4210)(JISD9301),频率<25 Hz。在车把手同向耐久测试、车手把反向(异向)耐久测试、车架脚踏力疲劳测试中均涉及相关内容。
b) 当前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自行车疲劳测试中,除了少数采用油压伺服外,大多采用气动疲劳测试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今测试设备中有三类气动疲劳设备,第一类为双气缸控制不带传感器的,第二类双气缸带传感器的开环控制,第三类为双气缸带传感器的闭环控制。这三种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示。
在测试中,力求达到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所以,倾向于采用气动力闭环控制。下面的叙述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将气动力闭环技术研究结果作一下叙述。
1 气动力闭环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1 概述
气动力闭环伺服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电/气转换元件——电/气比例或伺服阀和一个或多个气动执行元件、气缸及一个或多个力传感器组成,气动执行元件直接或经过传动元件与负载相连接,为得到气动伺服控制系统的预期运动与力值,电气转换元件根据力反馈制,不断的来控制气动执行元件进出口的压力或调节气体的流量。
1.2 气动力闭环系统的典型结构
在自行车疲劳测试的力闭环系统中,硬件主要有下面几部分组成:气源、三联件、储气罐、气缸、电磁阀、力传感器、力变送器、伺服阀、故障传感器、AVR或DSP控制器、PC或LCD等组成。如图1所示。
关键部分功能如下:AVR/DSP 控制器:包含16位 A/D与D/A模块,实现疲劳动作的实现、力闭环控制的计算、伺服阀的控制等功能。是伺服力闭环控制的关键器件与关键技术所在。高速电磁阀(MAC):对控制信号进行高速切换,为在一定的频率下提供的硬件保障。高速缸(SMC):气动控制的较大的阻力来自于气缸的摩擦力,采用高速缸,可提高切换的气缸相应的灵敏性。伺服阀(MAC):实现电/气比例控制,实现力闭环控制。
2 气动伺服力闭环控制的关键技术
在气动力闭环伺服系统中,执行控制作用的是伺服阀,它能连续的根据力传感器传送回来的力值,按比例地控制系统的压力与流量,实现对执行元件的位置、力值、速度等控制。其中的关键技术有两项,分别是建模问题与控制的实现。
2.1 建模问题
在气动力闭环系统中,作为传递动力的介质——压缩空气,在(0.4~0.6 MPa)工作压力下,其气体的弹性模量很小,因此,气动控制具有严重的非线性。这些非线性环节不但直接左右控制系统的性能,而且也给分析系统的特性带来了很大的麻烦[1,2]。
在实际处理中,当系统中的非线性因素较弱时,可以将模型简化,或者在满足光滑函数的条件下对模型偏微线性化,从而可以采用已经成熟的控制理论。在建模问题中,通过研究发现,下面几个非线性环节一定考虑。
1) 时间延迟环节
气动控制由于它的特性,力值的采集与传动,气体的采集与传送与控制器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这个就是在控制中引入了典型的延时环节,容易在切换过程中造成执行元件的自持振荡现象,在对这个时间延迟环节进行参数识别、建模后,在控制其中给以相应的处理,可有效地消除振荡。
2) 饱和环节
控制元件的非线性建模在系统的建模过程中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伺服阀的电/气关系是非线性的。
2.2 控制的实现
在气动力闭环控制中,主要应用两种方法:线性的方法与模糊和神经网络控制的方法。
a) 线性控制的方法
线性控制理论是简单而实用的控制理论,在现在研究的方法中的模糊逻辑进行控制,其前期也是通过PID方法进行了解,首先获得系统的知识,其次制定控制模糊控制规划。除PID控制策略外,还有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型PID自整定控制等。其中模糊逻辑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方法。
模糊逻辑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是一种很有发展的计算方法。简单的模糊逻辑不具备积分环节,因而很难消除稳态误差,而且,在变量分级不多的情况下,常常在平衡点附近有少量的振荡,而常规的PID控制器,因存在积分环节,所以稳态精度好,简单,可靠性高。将两种控制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两者优点的模糊PID控制器。模糊控制不是代替而是扩展了传统的控制[3,4]。
由于在实际控制中,非线性的摩擦力是造成控制影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在PID控制系统中加上非线性补偿和非线性阻尼校正是非常可取的。非线性阻尼校正可以解决系统的快速性与振荡性之间的矛盾。
b) 模糊和神经网络控制的方法
模糊和神经网络控制方面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可以认为两者是互补的。即它们都不要建立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适用于非线性强的过程,另外神经网络是自适应与被训练的,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经验,而模糊逻辑不是神经网络那样的学习系统,它的知识是认为制定的控制规则所界定。如果两者结合,通过模糊逻辑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神经网络的参数化,而神经网络可以用来使模糊系统实现自学习和自适应。
3 气动力闭环系统在自行车疲劳测试中应满足的条件
在自行车疲劳测试中,满足的要求有:测试频率在 25 Hz以下,力值的控制精度在+5%之内。在频率的标准中,日本的标准有些测试频率控制在6~12 Hz 范围内。上述要求在一般的伺服控制系统上作些必要的修改才能实现。通过多次的试验研究,气动力闭环伺服系统应满足如下条件; 采用单片机或DSP控制器,采用高频电磁阀,气体流量和气缸相匹配,采用高速短行程双出杆缸,采用较大容量的储气罐,电磁阀安装在储气罐上,气管尽量短,选取合适的控制模式:采用模糊和神经网络控制的方法。
4 气动力闭环实验验证
本试验中,实验对象为20寸雷诺自行车车架与前叉组件,控制器采用AVR 系列中的ATmega16 CPU处理器,A/D采用TI公司的16位A/D转换器ADS8341,D/A 采用TI公司的16位D/A转换器TLV5618,电磁阀采用MAC57D-12-11YBA,气缸采用SMC的 HRC63-30,储气罐采用上海申江 40 m3储气罐,控制模式采用模糊和神经网络控制,力传感器采用NS-WS1,容量为100 kg,非线性误差小于0.3%FS,,滞后误差小于0.3%FS,重复性误差<0.3%FS,伺服阀采用美国MAC气动伺服阀,型号为PPC5C-BBA-IB,最高耐压:100 psi,控制精度最高能控制在±1%。输入信号为4~20 mA。数据采集卡采用高速板卡+PC,测试平台如图2,图3所示,软件界面如图4所示。
试验结果如下:
采用高速板卡与PC机实时监控,得到如下力值与时间的图形曲线(图5和图6)。
从控制曲线上可以看出,控制的频率在6 Hz,控制的波峰的波动值在0~+5%范围内波动。实验中,监控了100组数据,系统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5 结语
气动力闭环技术作为一种低成本,实用的新型技术,正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自行车疲劳测试中使用力闭环系统,由于其高频率与力控制精度的问题,必须在控制算法上,元气件的选择及元器件的配备上作适当的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气动力闭环控制系统的建模及系统满足的条件进行分析,通过控制算法的调整,在实验设备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得控制频率在 6 Hz,控制力值的大小在0~5%范围内波动,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质检与商检系统具有较广泛的推广价值。
摘要:介绍了在自行车疲劳测试中的气动力闭环技术,通过对现行主要标准与目前测试设备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引入了气动伺服力闭环技术,介绍了其组成、关键技术、及满足自行车疲劳测试的气动伺服力闭环系统的要求。以一个试验论证了分析的结果。该技术具有先进性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自行车,疲劳强度,气动力闭环
参考文献
[1]许福玲,陈尧明.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陈汉超,盛永才,气压传动与控制[M].北京: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7.
[3]胡万强,姚宁,吴张永.气动伺服位置系统的神经网络辨识与控制[J].液压与气动,2007(9):50-52.
测试:自己的工作疲劳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