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交响曲范文
爱的交响曲范文(精选4篇)
爱的交响曲 第1篇
爱心是具有“舔犊情深”的高尚情感。在生活、学习上将爱化作春风细雨, 吹拂与滋润学生的心田, 为师生的沟通架设一座“心灵之桥”。
记得四月中下旬, 天气冷热反复无常, 极易生病。每次上完体育课后我总是不忘催促学生们把汗擦干。那天下午, 学生们正擦着汗喝着水, 张某从外面兴冲冲地跑进来, 我刚想指责他不要奔跑, 却瞧见他满头满脸的水, 还不断地往下淌, 不像是汗呀。“怎么啦?弄得全是水?”“太热了, 我用自来水冲了冲头。”这怎么行, 他有轻微的哮喘, 我急忙拿出纸巾, 边帮他擦汗边批评他不懂事, 万一生病了怎么办?打针吃药很痛苦的……随后又让他搬张椅子坐在有太阳的地方晒晒。并告知了家长, 希望家长留心一下。第二天, 家长连连表示感谢。
关某是本学期转到我班的一个男孩, 乖巧聪明。由于换了学校, 学习、生活环境及同学间的交往不大适应, 出现心理波动。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 一方面请家长与他交流, 另一方面多注意他, 全面了解他的动态, 我经常找他谈心, 鼓励他参加些活动。在学校举行的“春运会“上, 我极力推荐他参加比赛项目, 他参加了跳高、接力赛, 在他的奋勇拼搏下, 这两个项目我班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从此他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了。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使用爱来交换爱, 用信任来换取信任。”张某非常聪明好动, 就是上课老说废话、插嘴, 影响其他学生听讲, 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我找他, 指出这一不良习惯, 教育了几次都不管用。虽然他自己也认识到错误, 但已是习以为常了, 我也与其家长沟通, 还是无济于事。通过几次的观察, 我发现他和同学有约定时用“拉钩上吊, 一百年不许变”的办法, 还真守信用。于是, 我又一次找到他:“张某, 你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他点了点头。老师有件事和你商量, 希望你以后能恪守诺言。“老师, 我知道上课说话不对, 今后我一定改!”他诚恳地说。“真的?那我们拉钩好吗?”我伸出小拇指, 他笑了笑也伸出小拇指, 说:“拉钩上吊, 一百年不许变。”过了两天, 我讲课时不时地朝他望, 谁知他老毛病又犯了, 我停了停, 看了他一眼, 并伸出小拇指。他明白了, 我又接着讲课。渐渐地, 他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爱的交响曲,爱的作文 第2篇
我睁开双眼,隐约听见了阳台上有“刷刷”的声音。我穿上衣服,蹑手蹑脚地跑向阳台,看见妈妈在洗衣服。
“妈,你在干嘛呢?”我明知故问。“傻孩子,妈在洗衣服呀!”妈妈一边洗衣服,喘着气对我说。“可是……不是有洗衣机么?为什么……“哎呀,怎么一大早就像只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快一点去刷牙洗脸。”妈妈数落着我。
“那您不冷吗?”我问。“我热得很呢,正好凉快一下呢!”妈妈笑着说。
我知道妈妈在“说谎”,可我没再说什么,没有拆穿妈妈这“爱的谎言”。我一转身,眼角的余光不禁看到了妈妈在洗我的衣服,那衣服上的污渍是那么刺眼。她的手已经通红。
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有走到妈妈的身边,帮妈妈洗起衣服来。我发现,冰冷的水是那么地刺骨,想起妈妈每天都这样为我洗衣服,眼角几滴咸咸的东西不由自主地划过脸颊……
《西决》:恨与爱的交响 第3篇
不仅如此, 《西决》还通过郑家两代人之间的恨, 铺陈了恨的广度, 显示了恨无处不在。“我”父母辈之间, 同样也充满了矛盾与恨。大伯父大婶对小叔、三叔三婶也有恨, 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多次争吵被撞见, 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三叔三婶对于小叔最终娶陈嫣为妻, 也颇有微词。同样, 堂姐郑东霓、堂妹郑南音和“我”三人之间也有着难以言传的隔膜与怨恨。《西决》通过小叔与“我”之间的怨恨, 进一步强化了蔓延在郑家人之间怨恨的广度。小叔和“我”之间本来关系融洽, 然而恨、隔膜还是降临。叔侄关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陈嫣有关。小叔曾有个幸福的家, 年轻时他才华横溢, 颇受学生爱戴领导器重。然而, 他和唐若琳之间的师生恋彻底改变了小叔的人生轨迹。小婶和他离婚了, 唐若琳也被开除了。唐若琳改变了叔叔的人生轨迹, 冥冥之中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在上大学时, 和陈嫣相恋, 毕业后我们在同一城工作, 感情稳定。但是, 事情很快起了波澜。原来陈嫣就是唐若琳。当年, 唐若琳被开除后, 化名陈嫣, 参加了高考, 和“我”成为同学并最终发展为恋人。然而, 当和小叔相逢后, 陈嫣与小叔旧情复萌。最终, 陈嫣从“我”的女朋友转而成为“我”的小婶。这场波澜起伏的爱情, 成就了陈嫣与小叔之间的爱, 也滋生了小叔、陈嫣和“我”之间的怨恨。
《西决》对仇恨、怨恨的叙述, 触及到了一个重要主题。自从有了人类, 恨就与人类相生相伴。正因如此,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之中, 宗教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学家、政治学家甚至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孜孜以求, 力求解读出“恨”的真面目。同时, 恨也与文学艺术如影随形。恨是文学艺术产生的动因之一, 也是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之一。《西决》极力表现恨的强度铺陈恨的广度, 似乎是要回应“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但是, 《西决》并没有沿着叙述恨的轨道上继续滑行。小说的叙述视线从恨的叙述上迅速转移, 表现了“与恨紧密相伴的是爱”的叙述目的。《西决》的叙述显示, 郑家人心中的这些恨, 其实根源于爱。
大伯大婶一生相互折磨, 表面看来, 他们之间的确充斥了强烈的恨, 然而在这背后隐藏着的却是热烈的爱。年轻时, 大伯为了维护爱情, 和情敌大打出手, 迸射处了爱的激情。大伯人到晚年, 不幸中风后, 大伯大婶的爱情再次迸发出绚丽的色彩。中风后的大伯, 行动不便, 大婶对像母亲呵护婴儿一样精心地呵护大伯, 从不言嫌弃。甚至大伯离世三天了, 大婶还不愿意公布消息, 仍然陪伴着他。三叔三婶是爱的化身, 他们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父母双亡的“我”, 接纳了小叔、陈嫣。即便是郑东霓这位对郑家人满怀敌意的晚辈, 三叔三婶也对她敞开了爱的怀抱。而郑东霓, 她内心里其实也充满了爱。对于她而言, 郑家是她心怀怨恨的本源。但是, 她仍然爱着郑家。她虽然和父亲一样怀疑自己的身份, 但是, 她从没有真正去查实过;她和郑家人虽然有着或大或小的积怨, 但是, 她仍然把郑家看做自己的最终归宿。
《西决》没有发掘“恨”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性的深度原因, 把笔触从恨转向爱, 从而确立了“由恨写爱”的叙述方式。“由恨写爱”的叙述方式使《西决》轻装上阵, 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小说的叙述上。小说在展开郑家两代人的冲突与生活时, 由“我”郑西决作为小说的叙述视角。小说中的郑西决是一个“乏善可陈”的人, “我”安心地当着中学物理教师, 准备在龙城终老一辈子, 为三叔三婶送终, 为东奔西走的姐妹们提供休息的巢穴。叙事视角“我”深度的丧失也为小说规避宏大叙事与深度叙事提供了保障。小说叙述重心是“我”与堂姐郑东霓、与堂妹郑南音的关系。在“我”的视线中展开她们的爱与恨。而上一代郑家人的生活基本上是在三姐弟的叙述中“发现”出来的。这样, 叙述的线条非常清晰。虽然涉及到两代十一人, 但是小说的叙述显得非常从容淡定。
而“我”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视角, 也没有局限于冷眼旁观郑家那些爱恨交加的故事。事实上, “我”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 一个交织着爱和恨人。“我”成为孤儿寄人篱下, 是因为父母深深地爱着。在“我“十岁那年, 父亲因为严重的心脏病, 倒在设计院。母亲在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 从阳台上一跃而亡。“我”因为父母亲的深爱而成为孤儿, 从此和三叔三婶生活在一起。因此, “我”既是父母爱情的结晶, 却又却背负着失去双亲的遗恨。“由爱生恨”在“我”身上体现得也非常清晰。“我”爱护着堂妹郑南音, 就必然对辜负她爱情的苏远智抱有恨意。更重要的是, “我”身上本来就背负着因爱与而生的恨。“我”恨陈嫣, 因为“我”爱着她;“我”恨小叔, 也是因为他夺走了“我”的爱。
爱与恨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正因为爱, 才有了恨。也因为恨的存在, 人生才显得丰富多彩;同样, 也因为恨, 爱的表现形式才色彩斑斓。《西决》“由恨生爱”的叙述逻辑, 显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独到体悟。小说叙述者本身又是爱恨两极共生的角色形象。“由爱生恨”的叙述方式, 加上“我”这个独特的叙述视角, 进一步增加了小说的睿智。而这成熟的人生体悟, 常常浸润在小说的语言之中:
重逢的时候, 她已经变得精明世故, 变得丰满动人;重逢的时候, 他已经远远不是她的对手;重逢的时候, 他依旧像当初那样天真赤诚, 所以他比当初还要不堪一击;重逢的时候, 她轻而易举就可以打垮他, 因为她早已不再善良。他们都经历过了所有的惩罚, 所有的磨难, 他们就在这样的惩罚和磨难之后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她变成了那种他惧怕的人, 他变成了那种瞧不起的人。可是往日刻骨的眷恋依然活着, 像是某种非常卑鄙的野草, 已经奄奄一息但就是一息尚存, 独立于人的思考, 人的判断, 人的势利, 人的选择。没错, 没错的, 我承认, 陈嫣的确有资格说一句:不是每个人都爱过。
唱响爱的交响曲 第4篇
当我把玫瑰般的梦幻捆进简单的行囊,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去寻求真实的人生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残酷现实却如同一堵从天而降的高墙横垣在面前,无情地把我的美梦与希望砸得粉碎,我这才发现现实总是那样不尽人意,并非如伊甸园的菩提果那般完美和甜蜜。
当时,我中师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区完小,任六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开学第一天,我拿到那个班学生上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时,一下子傻了眼:一个班总共才二十八名学生,却有十多人语文、数学双科不及格,特别是其中一个叫嘉兴的学生双科加起来也及不了格。天啊,上班第一天,怎么就遇上了这档子事,此时,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我心头升起了一股莫名的烦恼,满腔的热情也于一刹那间荡然无存。怎么办才好呢?幸好有同事悄悄地、善意地告诉我:你们班那个嘉兴,有智力障碍,就算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恐怕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况且他的成绩不计入教师履职考评,你就不用操他的心了,其余的人你花一点心血、下一翻苦功还是很有希望的。哦,原来如此,我的情绪才稍微地平静了一些,心也宽慰了少许。
可以想象的是,从此以后,我便很自然,也自以为很理直气壮地对嘉兴同学另眼相看了。按排座位时,同学们谁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块,所以我干脆安排他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像一座孤岛那样悬在那儿。他呢,看样子也还听话,乖乖地一个人学习、玩耍,独来独往,与其他同学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只不过,他的脸上没什么笑容。开始,我一本正经地要求他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后来,事情多了,心也烦了,我也就无暇顾及他,溅渐地将他抛在了九霄云外。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翻看了嘉兴写的那篇不太通顺的日记--《我是我们班的“孤儿”》,读了之后,我突然间像醍醐灌顶一样,心灵受到了猛烈的震撼与撞击。等静下心来,细细地梳理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我陷入了痛苦的悔恨与无限的自责之中,我不断地反问自己:是啊,学生之间智力有高低,成绩有好坏,难道这就是我区别对待他们的理由吗?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难道就不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吗?难道教师就有选择学生的权力吗?我感到愧疚、不安,甚至诚惶诚恐﹗
重新回到教室,我觉得自己的脚步比以前稳健踏实了很多,心境也平和开阔了不少。面向全体同学,我鼓足勇气,向那个曾经被我歧视过的学生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同时,我号召、鼓励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让他走出孤独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在我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不再排斥他、讥笑他,而是争相进行帮助,主动与他玩耍。教室里、操场上,随处可见嘉兴与同学们的快乐身影。我看到了,看到了他脸上那灿烂的笑容。那可是发自内心的笑啊,他开心了,不再孤独了﹗而我,这时感到十分庆幸,因为我弥合了一个曾经受到过我无情伤害的幼小心灵,重拾了一份爱心,也让全班同学捡起了曾经丢弃掉的爱心。
慢慢的经历事更多了,我自己也真正成熟起来。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教育,它的确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确切地说,是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过程之中的。教育首先就是爱,是爱的共鸣、心的呼应;教师那就是爱的化身;讲台就是教师奉献爱、播洒爱的舞台。学生虽然不是我们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我们手中,同时也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身上,做教师的就应该视学生为亲生,就要用赤诚的爱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像一棵棵小树在沐浴着师爱的雨露下茁壮成长。
爱如阳光,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去欣赏、拥抱他。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即爱“小天鹅”,也爱“丑小鸭”,让他们无一例外地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
做为教师的我们要当好全体学生的贴心人。能够对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想到他们还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孩子,自己在孩童时代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正是不完美才需要我们的教育、指导。还要尊重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要从被自己批评的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这些,都是爱的表现。
面对祖国的未来,春天的花朵,只有洒下爱的甘露,才能获得爱的回报,爱他们吧,哪怕是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你都应该欣喜;爱他们吧,哪怕幼苗长得太慢,哪怕嫩叶上有了病虫,只要你细心呵护,勤于耕耘,他们总会枝繁叶茂,绿树成荫!
让我们共同唱响这首爱的交响曲!
爱的交响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