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园区规划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农业园区规划范文(精选12篇)

农业园区规划 第1篇

总的来说,《意见》所指出的新农村的含义总的指向就是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从经济发展模式到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到新式农民的培养上,探求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新农村的和谐局面。这一指导思想具体到每一个乡镇来说就是积极寻求一条脱离了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努力探寻符合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将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发展新农业,开发农业旅游成为时下热点,下面就以开发玉田高效农业园区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国内外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

1.1 国外发展情况

农业旅游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将通达性较好的城堡或者大农场进行改造后用以留宿过往的游客。此后法国的“工人菜园”、美国的观光农场、日本的务农旅游等相继出现。据法国的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2/3的法国人选择国内度假,其中33%选择农业旅游[1]。法国的小旅店联合会统计,有44%的旅游者选择农业旅游。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显示,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中,牧场和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5%。

海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传统型观光农业;都市型科技观光农业;度假型观光农业。

1.2 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作为一种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新兴旅游形式,其开发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随着发展势头迅猛的乡村旅游实践而发展起来的[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步入城市社会,都市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农业园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的空间组织单元,已经成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7]。

那么我们的研究对象——玉田县,在党的政策较好的情况下,它有着怎样的优势,我们怎么样利用它的优势,如何开发,开发之后给我们的启示等等,我们带着这些思考,一起走进玉田。

2 玉田的基本情况

玉田县地处燕山余脉南麓与华北平原北部交界处,位于河北省东部,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中心地带,交通运输网较为发达。

截至2004年年底,玉田县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808.773 km,全县通公路行政村412个,占总量的55%。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省道唐通公路、玉新公路玉石公路、遵宝公路等国省干线公路为主框架,以大玉公路、香小公路、鸦丰公路、鸦板公路等县乡公路、村级公路为连接,交叉纵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使交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初步实现了缓解和基本适应。

3 从农业园区开发的视角对玉田总体开发的定位

玉田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现代物流业为渠道,休闲度假旅游业为龙头,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充分发挥如设施农业、旅游地产、度假休闲等衍生经济模式,并融入现代休闲、体验经济、旅游地产、佛教文化等多元要素,通过开发建设科技农业产业带、林业产业化观光带、新农村示范小镇、玉石谷休闲度假区、露营地、玉田丽舍佛教养生区、物流服务中心区、配套综合服务区八大功能区,形成兼具休闲度假、生态体验、商务会议、朝拜观光、养生疗养、配套物流等功能的综合性示范区,与此同时,将项目开发区建设成为河北最大的露营基地、华北地区首个热气球活动基地、世界知名的麦田大地艺术地。针对中高端消费市场,接轨国际化开发思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河北综合服务开发区的领航者。

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结合地域文化,建设旅游型小城镇,升级农村功能,使其成为具备景观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和游憩功能的玉田旅游综合区域开发区,为中国旅游小镇及新农村创新树立典范;充分把握休闲度假与商务旅游两大发展趋势,打造以佛教养生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和田园风光为亮点的商务旅游,领跑京津唐地区旅游发展的新风尚。

4 结合国内外经验分析玉田开发的可行性

4.1 在政策实施意义上

玉田建设思路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创新性和长远的发展前景,是具备了高度战略发展眼光的地方发展纲要,产业的结合和相互扶持,新型服务业综合体系的建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该领域的前沿。政策的革新是制度革新的基本保障,玉田县该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兼顾了长远发展与当前发展,在项目前景和可执行性上实现了良好的结合,对于此类小城镇发展的策略具备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指导意义。

4.2 在生态长远发展上

建设旅游休闲带动下的农业产业化新区,无论是旅游者到此观光度假,还是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开发,都是对当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符合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4.3 在社会福利水平上

该项目是基于玉田县玉田镇和郭家屯乡的农业资源,立足本地农民利益,在党的新农村政策指引下产生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时代背景的呼唤下,一个国家新农村创新典范、河北省市重点旅游度假项目、唐山市田园商务活动基地呼之欲出,该项目的建立对于本地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4.4 在壮大国民经济上

从政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福利的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等多个角度总和分析,该项目有利于树立先进的政府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地方产业重组和升级,有利于推进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居民的综合福利水平和复合感受体验,更有利于发展和振兴当地的经济,促进玉田地区乃至于整个唐山市区经济的一次飞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本项目可行。

5 玉田开发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具体到玉田地区的资源特质,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和支撑,现代物流业为渠道和手段,兼以旅游业为龙头和增长点的现代综合服务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无疑是振兴地方经济,提高本地综合实力的新城镇建设之路。依托于以上三个产业基础从而形成的设施农业、旅游房地产、度假休闲旅游、物流产业四种经济形态,结合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小农经济向产业化经济,单一产业发展到综合配套的一次飞跃。

我国当今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初级观光游热潮后,从21世纪初开始,渐渐体现了“体验经济”的特色,亦即注重体验的唯一性、服务的个性化,追求自身感受的满足,以追求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畅爽”体验为最大目标。在这样的趋势推动之下,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掀起另一个消费狂潮。

而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休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之后,公民可支配的休闲时间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这对于位于大型城市周边的农业小城镇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只要能够充分实现本土资源的个性化,迎合寻求刺激和新鲜体验的白领消费市场,打造品牌度假区,就能够实现本土服务业的升级和转型,从而为地方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Random House Inc,2004.

[2]雷广海,方斌,刘友兆,等.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园区用地思路与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94-97.

[3]姜蕾,王树进.地震灾区重建中的农业园区规划原则与思路[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5-7.

[4]王兆礼,曾乐春.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3):64-69.

[5]宋瑞.浅论休闲经济[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9-43.

[6]郑胜华.中国发展休闲产业的可行性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4-47.

[7]张其怡,罗征,李继承,等.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1):19-21.

农业园区规划 第2篇

一、项目背景

辽宁铁岭工业园区是沈铁工业走廊的先导区,处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内,与沈阳沈北新区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沈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地铁2号线纵贯园区,交通便捷。

产业规划 |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铁岭市地处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市之一,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南与沈阳、抚顺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邻。

该园区主要是依托了铁路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新兴的煤电能源产业的优势,进行各个园区的分工与定位。懿路工业园定位为有色金属加工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腰堡工业园定位为机械制造业、凡河工业园定位为新型建材业、平顶工业园定位为冶金铸造业、横道静脉产业园定位为环保产业、镇西工业园定位为木制品加工业、阿吉工业园定位为锻造业。

二、项目意义

在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的滚滚热潮中,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铁岭县工业园区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具备了承载国内外各类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成为载体坚实、政策优惠、环境优美、服务优良、最宜创业的投资热土,成为了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园区的要素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承载力也更强。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发展,引得各类企业纷纷“抢滩”入驻。2011年园区在建项目达到5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项目到位资金80亿元。

目前,该园区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金飞马制漆、永安铝镁合金、华夏重工、中利电缆二期、三和管桩、优力安制动器、博傲装备制造、海亮立体停车位等8个项目投资超5亿元,大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山东华夏、永安铝镁、博傲装备制造、优力安制动器、丹利消防器材、三和管桩二期、中利科技二期、路网科技等38个项目厂房、办公楼主体已完成,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建成。引进项目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新引进项目中,有色金属加工型项目1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3个,主导产业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的90%,有力地促进了有色金属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在扎实开展“三个一”服务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各项服务措施和方法,确保将各项服务落实到位。加强了“校企对接”工作,形成了畅通的校企互动渠道,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共为企业提供技术工人500余名;加强了“企企对接”,园区燃气、通讯、电视网络、公交等服务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投资、企业管理、企业受益;进一步筑牢了研发平台,与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提供研发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发改委、消防、建委、工商等相关部门行政收费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未来,该园区将更加重视符合产业定位项目的引进工作,并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真正为企业生产谋福利,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进而将铁岭打造成为一座新型的现代高科技城市。

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农业园规划 第3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产业园、循环模式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1]。循环农业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本原理,借助生态经济等技术手段,融合可持续循环经济与产业链延伸理论,将环境质量提升与农业经济增长为目标,是把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农业系统内的资源协调配置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2]。

1.循环农业模式体系及其产业链构成

循环农业模式体系由农业产业链网络形成,即农业各产业之间形成以物质为纽带的共生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产业主体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即农民与企业、市场之间建立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形式,以及同经济实体之间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3]。

产业链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4],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由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废弃物无害化产业——种植业组成[4]。通过农业循环体系,使废弃物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新洲万亩蔬菜种植产业园规划案例分析

2.1规划区概况

规划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具体用地范围包括凤凰镇、三店街街道办事处,规划区总面积998公顷,主要沿106国道沿线分布,形成南北长约7.7千米,东西宽约2.6千米的农业种植产业带。

规划区呈平原地势,地形起伏不大,地面高程49~24.2m(黄海高程,下同)。土壤为潮沙土,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宜于农作物生长。目前以种植蔬菜为主,兼种葡萄、苹果、梨等水果。

2.2规划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循环农业理论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围绕“菜篮子”生产、都市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主要内容,保障武汉市蔬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

2.3规划原则

2.3.1产业化经营

强化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使蔬菜种苗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经营环节等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推进蔬菜产业的安全、优质、高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2农业循环模式构建

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在规划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达到节约资源、减废治污、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

2.3.3综合发展、突出特色

规划区以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链为主导,配套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农产品贸易物流,同时融合智慧乡村建设,农业休闲观光,构建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综合示范发展区。

2.4规划目标

产业园形成沿106国道沿线农业生产发展轴为主线,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将园区建设成融生产、生活、生态循环利用、农业科技、产地销售、物流、信息化功能完善、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

2.3规划布局

2.3.1规划结构

园区的规划结构式一轴、两廊、三片区。

一轴:沿106国道沿线形成的蔬菜种植业生产发展轴;

两廊:左廊:以106国道左侧及凤凰镇镇区以北丘陵带构成的生态防护廊;右廊:以举水河右岸及106国道右侧沿线形成的生态防护廊;

三片区:以村庄为界限形成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南部片区等三个片区

2.3.2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园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状况,将项目区分为四大功能区:新洲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新洲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研发区、新洲乡村大市场。

(1)新洲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

设施蔬菜种植区705公顷,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为快生类、甘蓝类、根茎类、加工菜、佐料菜、水生菜等,其中以快生类蔬菜种植为主。基地种植面积为10578亩,设施大棚面积为7404.6亩(按照基地面积的70%计算),设施蔬菜每亩平均产量按照5800kg计算,基地的设施蔬菜产量为42946吨/年,价格按照3.0元/kg计算,

项目区设施蔬菜可实现总产值12883万元。同时在设施蔬菜种植区内设置以下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

有机蔬菜采摘园:占地面积7公顷,利用规划区的设施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水果供游客采摘,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品种,满足游客蔬菜采摘的需求。

儿童趣味采摘园:占地面积1.4公顷,利用设施大棚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城堡造型设施大棚,种植各种造型奇异的水果蔬菜。设置瓜果蔬菜长廊。同时在园区设置蔬菜雕塑小品,体验农业趣味王国。

农耕文化体验园:占地面积4.9公顷,建筑面积400m2.将农耕器具按照历史时间进行展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在园区设置踩水车、推石磨、推石碾、摸鱼、捉虾农耕趣味体验活动。

2.3.2新洲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

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198公顷,利用山地丘陵地区种植菌草为项目周边地区畜禽养殖区、项目区内水产养殖业的提供饲料,同时在规划区内建立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处理养殖区产生的粪便、蔬菜种植园的“菜垃圾”,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渣、沼液”等蔬菜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实现产业的循环发展。

水产养殖基地:占地面积60公顷,利用规划区北部现有水域进行水产养殖,采用混养的养殖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有桂鱼、杆鱼、草鱼、边鱼等鱼类。

nlc202309041648

菌草种植基地:占地面积30公顷,利用规划区北部现有的山地丘陵种植菌草,使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对资源的利用形成多次循环转化,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实现共赢。

林果种植基地:占地面积72公顷,利用规划区内山地丘陵种植经济林木和水果品种,种植以葡萄、草莓、猕猴桃、桃等为主,满足周边市场的及采摘的需要。

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占地面积4.0公顷。设置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处理畜禽的粪便,减少污染,同时可以用产生沼气生产高效有机肥,供设施蔬菜基地使用,形成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3农业科技研发区

农业科技研发区44公顷,在三店街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区,满足规划区内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建设专家大院、研发基地、农民培训学校、校企合作研发基地、种苗培育基地等项目,带动企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充分利用主要以湖北省内的科研院校,搭建高层次专家流动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高层次专家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规范性制度和良好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

2.3.3农新洲乡村大市场

新洲乡村大市场51公顷。在三店街和柳溪村建设新洲乡村大市场,主要有以下项目组成。

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占地面积17.8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进行脱水蔬菜、速冻蔬菜、腌制蔬菜等不同品种的蔬菜深加工,同时还可以进行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农副产品的加工。

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要对园区及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安全检测。

中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0公顷,主要作为基地乃至中部地区综合性农副产品集散地。市场下设粮油副、干货、蔬菜、家禽、水果、冷冻等多个交易区。

3.产业园区循环模式

3.1沼气综合利用模式

采取“种—养—沼—肥”的循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模式。设施蔬菜种植,菌草种植为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养殖场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同时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用于作物生产。

3.2林下立体种养殖模式

在林下种草就地放养鸡、鸭、鹅,通过饲料供给和粪肥还田等过程使林业与养殖业有机地串联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3.3池塘牧渔循环农业模式

池塘边建立鸭棚,在池塘中养鱼,同时利用一定大小的池塘水面围养鸭子。在这个系统中,鱼塘为鸭子提供了天然的生活场所,鸭子可以捕食浮游生物。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为池塘中的鱼提供一定数量的饵料。鸭子的活动还可

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进而促进鱼类的生长与品质提高。

3.4产业链体系

园区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积极掌握市场动态。同时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延长农业产业链。

设施农业的菜垃圾及丘陵岗地的菌草,为规划区的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通过沼气综合利用将畜禽的粪便及菜垃圾等废弃物消化,转化为沼渣、沼液和沼气产品,其中沼渣、沼液做为高效有机肥还田到蔬菜种植业里面去,沼气可以用来做为燃气,供周边居民和项目区内游客使用。

4.结论与讨论

将循环农业理论贯穿于新洲万亩农业产业园规划中,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规划区从生产、生态、生活三个层次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体系,规划区内从“农业生产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大流通和农业综合服务”,产业链体系相对完整。规划区特别设置了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为循环农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通过各产业之间的循环规划区的绿色有机蔬菜、有机畜禽及水产品等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市场竞争力强。同时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促进产业园综合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推动当地特色产品的发展,积极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循环经济链。循环农业模式将不同产业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物流速度,增加了净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力,韩丽媛. 基于能源-经济-环境DEA分析的我国工业发展效率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5):93~95.

[2] 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以温汤镇农业产业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4):5-8,36

[3]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2),36-40,51

[4]吴金明,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探析 第4篇

1 园区发展和运作模式

目前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主要有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工厂化集约和综合型四类[2]。本文所介绍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园区以龙头企业作为经营主体,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科技示范;以科研机构作为技术支持, 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与相应的龙头企业对接, 示范推广的新技术与农户相对接, 通过企业发展带动农业科技水平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进而带动园区整体发展。其内部的功能结合了种植加工、科技服务等多项产业类型, 并以推广农业科技、解决农产品需求为主要目的[3]。

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作为给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主体, 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 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和指导;改善投资环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担负公益性的技术推广职能, 提高农民技术素质。

2 园区建设的必备条件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首先要立足区域的资源优势, 突出地域特色;要明确主导产业, 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有一定的规模, 功能分区完善合理;要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 完善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 较强的科技投入力度;要经济济效效益益、、生生态态效效益益和和社社会会效效益益协协同同发发展展, , 对对周周边边地地区区要要有有较较强强的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要有完善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最终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包括地方协调领导小组和园区管理机构) , 制定规范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与管理制度。

3 项目概况

3.1 区位条件

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金州新区东部, 是金州新区十大功能区之一, 总用地约128 km2。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大连市域内, 四季分明, 土地肥沃, 素有金州“东部粮仓”之称。园区于2009年11月17日通过科技部评审验收, 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北侧为普湾新区, 南侧为金州新区的杏树街道和登沙河街道, 区域位置优越, 环境宜人, 交通条件良好, 201国道穿境而过, 距金州新区管委会34 km, 距大连老市区58 km, 距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56 km, 距大窑湾集装箱码头36 km。

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沿黄海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是金州新区十大功能区中唯一的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园区, 与其他园区在功能上形成互补, 错位发展。同时它是大连市域范围内离大连主城区最近的农业园区, 依托主城区为园区提供很好的发展条件。

3.2 现状分析

园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作为传统农业镇, 城市建设发展缓慢, 综合实力有待提高;现状用地沿国道两侧发展, 相互干扰较为严重;农民居住比较分散, 居住条件较差;工业、居住用地功能混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较低;城市基础设施管线穿越现状街道中心, 用地分割较为严重。

但园区也具备其相应的发展优势:金州新区及十大功能区的成立, 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位于金州新区沿黄海经济发展带, 同时毗邻普湾新区和登沙河临港工业区, 区位条件优优越越;;区区域域综综合合交交通通体体系系完完善善, , 有有贯贯穿穿区区域域的的交交通通干干道道220011国国道道和和登普路, 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登沙河蓄水丰富, 景观条件优良。

3.3 园区功能定位

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求打造成为国际性农业科技产业交流基地;东北三省的农产品贸易交易平台;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先行区、示范区及生态旅游主导区, 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示范中心,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生态旅游主导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和科技三个方面的统一[4]。

3.4“三区联动”的发展模式

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1+3”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 即1个核心区设在华家街道, 3个分区涵盖登沙河街道建成区、向应街道分区、杏树街道分区。总面积约128 km2, 其中华家街道73.7 km2、登沙河街道3.56 km2、向应街道24.06 km2、杏树街道26.9 km2。

园区以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 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引进孵化、新品种培育, 并提供农产品的交易平台;在大连市域范围内, 进行“孵化”成果的推广示范和技术培训;将完善的成果向外辐射至东北三省, 最终形成“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统筹发展的农业战略格局, 加快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和推广, 提高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和商品转化率。

3.5 总体规划

华家街道作为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 主要具备六大功能, 即:综合服务配套、农业科技研发、加工仓储物流、农业生态旅游、科普人才培训和示范辐射功能。

综合服务区:是以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的行政服务功能为核心, 以提高整个园区项目承载力、创造良好生态宜居环境为宗旨, 为园区生产、经验、管理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中心。

农业科技研发孵化区:是以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主体的园区农业科技产业发育和成长的摇篮。

农产品加工区:是以金州新区本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 围绕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等项目, 开发国内及国际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区。

高效设施农业区:是以反季节蔬菜、食用菌、高档花卉以及黄桃、樱桃为主打品种的园艺、名优水果标准化示范区。

物贸产业园区:是以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仓储、贸易、批发、配送为主要业态的新型物贸产业区。

生态旅游区:是以本地农业自然景观、新型设施农业为载体, 集观、尝、娱、劳、购、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旅游区。

其他各分区主要功能:

登沙河街道建成区:

1) 花卉育种、种植———结合分区现状, 发展百合、菊花等特色花卉种植, 设立种苗繁育基地, 花卉技术推广中心, 引导花卉产业的经营结构向现代化和多元化转变。

2) 奶业基地———依托现有奶牛育种技术, 发展高产奶牛养殖, 建设高产奶牛技术推广中心, 引进国外先进的原奶质检系统, 提高奶业基地的现代化水平。

3) 高效果业种植———结合区内果业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蓝莓、大樱桃等水果的种植。引进优新品种, 建设优质水果苗木基地, 引导农民发展果业产业化经营。

向应分区:

1) 设施农业———结合现有的蝴蝶兰、大樱桃、食用菌等农业种植基础, 引进科技研发孵化区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 规划多个片区, 独立成园。借助“金州大樱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重点发展大樱桃种植。

2) 订单农业———结合现有的“甜玉米”等订单基础, 加大农业设施投资力度, 实现农副产品无公害化生产, 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 使订单农业做大做强,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3) 农庄经济———依托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生态旅游体系, 推广“王老根老知青农庄”的成功经验, 积极发展农庄经济, 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区, 提供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家乐、拓展训练等多种特色服务。

杏树分区:

1) 金州黑水貂养殖———利用核心区“金州黑水貂”种貂优势, 重点发展金州黑水貂养殖, 将养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 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延长上下游产业链, 建设金州黑水貂养殖基地。

2) 保健药材种植———结合五味子、刺五加等现状保健药材基础, 发展保健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 建设保健药材发展基地。

3) 高效设施农业———结合现状农业设施, 引进科技研发孵化区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 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种植, 实现设施农业高效发展。

4 结语

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发展模式, 并力求做到“农民向街道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工业向加工区集中”的三个集中, 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全域城市化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 最终提升整个园区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摘要:依据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的案例, 着重探索和研究了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在园区发展和运作模式、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城乡规划方法, 对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三区联动

参考文献

[1]赵静, 肖杰, 曹洪涛, 等.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2 (5) :54-58.

[2]彭建雄, 梁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重庆建筑, 2010 (1) :24-27.

[3]邵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4) :73-78.

[4]王为农.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4) :23-26.

农业园区规划的重点及定位 第5篇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规划 第6篇

关键词: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2

Analysis of Eco-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ing on Post Modern Agricultural Theory

CHEN Shou-yue, WANG L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al, clearly and design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Hebei Lyurun of Eco-agriculture park, target 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sign and functional zoning in four aspects, expounds theory of the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park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design research wor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post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1 研究理论

1.1 后现代农业

美国学者C.迪恩·弗罗伊登博格认为,后现代农业[1]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价值转变与价值拓展[2]。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两者之间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还是内涵上的区别。后现代农业本质上是大农业的开发、利用及其产品生产前后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业超大产业化经营系统。后现代农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农业的生态服务、社会支撑功能,注重农村的三生(生活、生态、生产)协调,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业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如生产、娱乐、生态等[3]。

1.2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一般包括总体规划的项目设计。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是依据园区立地条件,对给定农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功能定位、项目建设、区划布局、基建完善、景观设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体系、运营机制等进行策划和总体安排,而项目设计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构思,并给出详细表达[3]。

1.3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来源

后现代农业以农业生态化作为农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信息装备输入组织生产,要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优化品种组合,建立良好的物流系统,实现三大效益高度统一[4]。农业园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保护和优化环境放在首位,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休闲环境景观和空间,确保农业园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1.4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哲学基础

后现代农业要求推动“双赢”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约束性压力,严格保护生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园区农业的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这与后现代农业中提倡的生态永续性理念不谋而合[5-7]。

1.5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后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农业科技设备,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范畴中各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业园区设计过程中要在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8-9]。

2 研究区概况

园区位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靠近全国政治中心,处于华北经济中心双巨城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以及京津城际交通线中心,是京津城际中心花园,华北和东北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的咽喉。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国际机场60 km,距天津滨海机场80 km,距天津港约80 km。园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廊坊南北,四通八达,市郊铁路,京山、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廊万路,京津高速铁路横穿东西,104国道、光明线近在咫尺。位置得天独厚,是成为园区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为园区农业的成功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农业开发理念与目标定位

3.1 农业开发理念

在京津冀一体化组团发展背景下,立足京津大都市区的先天优势,以“服务首都、融入首都”为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产业兴园”为理念,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以“高效出产、享受生活、生态保护”为核心功能,推动园区多元化开发;园区的建设为建设“平原森林城市”任务,完善和优化廊坊市城市功能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创立一个工农有机结合的商业盈利新模式,实现绿润集团的使命与战略,打造“廊坊绿谷”和绿润集团“农林综合体”。

3.2 农业发展目标定位

综合园区区位独特性、水资源限制性、文化特殊性、环境约束性的特征,以及京津发展预测、区域内外农业现状以及开发的目的与理念,借助区域发展优势,将园区农业发展成为最具创新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最安全的优质彩色苗木精品研发生产供应中心、世界首个城乡一体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一流基于农业的综合生态休闲服务区[10]。

4 产业组织结构设计

农业产业框架设计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园区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从而保证农业充分融入生态城总体产业发展大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部分工合作体系,维护园区的生态平衡。

园区生态城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结合前面几个章节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园区发展以下产业较为较妥当:

(1)基础产业:苗木驯化繁育、中药材种植、绿色(有机)鲜果种植、林下经济;

(2)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与农商服务、工厂化植物生产(花卉苗木);

(3)衍生产业:废弃物CPU②(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池、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站等)。

坚持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作为生产标准,逐步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竞争力强的园区。

5 农业产业功能区划

5.1 总体功能分区

根据园区生态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一环、五区”。一环:彩色大道内环线;主体建设区:农林科技展示区、都市花木体验区;配套建设区: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观光农业风情区、私家农庄休闲区、市民公共服务区。

5.2 重点项目建设

(1)彩色大道内环线围绕园区内环路两侧设计,以花期果期相交错的果树和流光溢彩的苗木、林果为要素,既是良好的防护屏障,又构成优美的外向型景观,也可沿环形道路,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和休憩等设施,突出文化主题和内涵及多个景点的连续性,并结合植物造型布置,开展赏花、采摘、摄影和自行车骑游活动等。

(2)农林科技展示区规划面积27.13 hm2。分为自然、农林、未来等三大主题板块,是园区景观、文化、服务、活动、高档设施、赢利和公益项目精品的聚集区。包括光伏温室、高档花卉温室、育苗温室、现代农林展示中心、苗木科技研发中心、管理服务培训中心、高档彩色苗木展示区、停车场。规划主题为展示高新农业科技,集锦现代缤纷园艺。

(3)都市花木体验区规划面积83 hm2。确保园区大规格苗木繁育主体地位,是园区景观建设重要组成,也是美丽乡村高档社区的门前花园。精品大规格苗木区、珍稀苗木种植区、林下经济示范区、苗木绿谷、都市花廊等。

(4)观光农业风情区规划面积23.4 hm2。依靠产业背景,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包括异域农业风情区(荷兰农园、法国农园、日本农园、韩国农园)、房车营地、树屋营地、拓展训练基地、阳光草场、农耕展览馆、草地婚礼、珍稀动物世界、休闲主题庄园(薰衣草庄园、海棠庄园、郁金香庄园)等,规划主题为汇聚欧亚精彩农园,展现海外乡村风情。

(5)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规划面积18.13 hm2。通过露地和设施相结合的栽培方式,采用灌溉微喷节水化、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果树栽培新技术进行设施管理,结合不同的季节,开展赏花和采摘项目。包括百草园、设施果树园。规划主题为展现果林缤纷精彩,品味城中果园风情。

(6)私家农庄休闲区规划面积27.3 hm2。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形成家庭农场承租、文化体验、休闲生活的魅力农场。包括人工湖、木屋别墅、水上餐厅、人工湖、大棚、菜园、停车场等。规划主题为体验家庭私有庄园、漫步低碳农林公园。

(7)市民公共服务区规划面积21 hm2。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为廊坊市民营造一处修身养性的农业公园性质的公共服务区,吸引人气,扩大园区的社会效益。规划包括都市彩色广场、农耕雕塑、人工造林示范区等。规划主题为鸾凤筑巢吸人气,和谐共建生态城。

6 结  论

后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永续型和综合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11]。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展示的窗口,其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后现代农业的理念与内涵,必将丰富完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水平,以期为我国发展后现代农业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淑景.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与后现代农业[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73-75.

[2] 陈成斌.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3-55.

[3]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110-117.

[4] 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3(7):76-80.

[5] 董慧.后现代农业是可能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124-127.

[6] 胡晓兵.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J].学术交流,2007,159(6):96-99.

[7] 王凌香,孙金福.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69-372.

[8] 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期刊,2004(1):221-229.

[9] 潘润泽,李春德,李俊峰,等.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61-63.

[10] 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20.

农业园区规划 第7篇

1 规划概述

1.1 园区现状概况

大庆物流园区位于大庆萨尔图勤奋地区, 滨州铁路北侧, 由萨环东路、滨州铁路、中八路、东干路所围合的区域, 东西长约3500米, 南北宽约1500米, 总面积494.76公顷。其中心距市政府5.1公里, 距石油管理局13.2公里。现状用地主要由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部分菜地和林地等5项用地构成。用地权属主要是石油管理局物资集团和创业集团弘阔公司, 其中:物资集团占地约111.02公顷。由于本区位于油田高产油区内, 因此油田生产设施较多, 主要有6KV电力线7条, 35KV高压线2条, 110KV高压线2条, 计量间6座, 油井118口, 水井38口, 注入井12口, 各类管线174条。

1.2 发展条件分析

1.2.1 优势条件分析

a.区位优势。本规划区以萨尔图仓库为依托, 位于萨尔图的勤奋地区, 既是我市的中心位置, 又远离闹市区, 同时具有辐射东、西城区及周边地区半经最短的优点, 因此, 区位优势明显。b.市场发育优势。萨尔图中区是我市市场体系最为完整, 发育最为突出的地区, 周边主要有石材、陶瓷市场、水暖市场等, 这些市场均为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最有力的基础条件。同时, 随着萨大路的拓宽改造, 沿路两侧将有1300户左右的业户, 被动迁。因此, 物流园区的市场区建设也为动迁业户提供了安置场所, 为市政府解决了动迁安置的困难。c.交通运输优势。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是物资流动的主要运输方式, 本物流园区临近滨州铁路, 同时, 又有9条铁路专用线入 (场) 库, 铁路运输极为方便。周边主要有中八路、萨大路、勤奋南路等多条公路系统, 本园区的对外交通运输更为便捷。规划快速通道穿越本园区, 为本园区交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d.基础设施优势。大庆油田物资集团具有多年物资购销、物资仓储的宝贵经验, 经过多年积累, 集团已拥有诸多铁路专用线、仓储库房、大型料场、倒运设备等基础设施。集团下属的仓库以及多年在市内5区的11家器材站也具有物流配送网络的雏形。e.政策及发展态势优势。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大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大庆建设成为黑龙江省西部的物流中心、辐射东北亚及俄罗斯市场的物流强市, 以及大庆石油管理局提出的“三转一调整”的中期战略布署, 大庆市在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物流业发展方面, 正在形成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

1.2.2 不利条件分析

a.油田生产设施较多, 发展空间受限。本园区处萨尔图油田高产油区范围内, 该区范围内有5条35KV以上的高压线, 百余口油、水井和诸多的油、水管线等油田生产设施, 限制了该地区的开发建设。b.动迁部分建筑及油田设施, 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园区内除有创业集团弘阔公司用地以及部分平房区动迁外, 还有部分油田生产设施及油、水管线也需动迁, 动迁费用较高, 动迁难度也较大, 这是园区建设的不利因素。

2 规划内容

2.1 规划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为依托, 以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 以物流信息化平台、资金结算体系, 物流作业标准化体系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为保障, 把大庆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成为融商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 集多式联运中心、现代仓储中心、分拔配送中心、加工包装中心、商品批发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于一园, 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政策配套、服务一流, 能对周边广大地区形成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

2.2 规划功能分区

根据《大庆市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 结合物流园区的地缘和资源等优势, 为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物流园区的物流运作效率、效益和管理水平。规划将本物流园区划分为物流仓储区、散堆装作业区、集装箱作业区、专业批发市场区 (建材综合大市场) 、货物配送区 (货运站) , 综合服务区、再生园区、水泥加工区、生产加工/保税区、运输服务区、包装加工区、外来人口居住区等十二个物流功能区。

2.3 目前建设情况

物流园区的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滚动开发、有序建设的原则。要统筹安排, 近、远期相结合, 道路及基础设施先行,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根据物流园区第一阶段实施目标, 结合物资集团和萨尔图仓库的实际情况, 目前已建成的有综合建材大市场、公路货运站。

3 规划实践与研究

通过对大庆物流园区 (北园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了解到物流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几十年城市规划实践发展的结果。它是改革开放过程中,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借鉴国外区划法的成功经验, 在原有详细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种规划类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控详规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层次和具有较明确内涵的工作。

3.1 园区规划应注重市场经济下城市发展的

新特点, 强调规划的超前性,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有效指导园区建设, 并为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留有弹性。以此为基础探索园区发展的新思路, 力图从实际出发, 解决实际问题。

3.2 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坚持统一规

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园区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3.3 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应

特别注意几个环节如土地利用、土地划分、控制性指标和图纸表述等的具体阐述。控规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是整个规划体系的基础, 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布局将会对整个地块产生相当影响。在此基础上, 对土地的划分要尽量细致, 控制性指标如用地性质及代码、面积、容积率、绿化率、交通、出入口方位、配套设施、建筑形式等都应该全面清晰地加以表达, 同时注意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3.4 组织行业专家, 对园区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与工艺流程紧密配合, 进一步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为园区建设提供具体指导。

摘要:建立在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 提出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技术路线, 首先是确定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其次是确定功能构成与空间结构, 并协同不同对外和内部交通流线;再次是确立物流园区合理规模, 或在既定用地规模基础上设置具有灵活适应性的规划开发单元。并通过规划实践应用, 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栾峰, 栾斌, 杨晓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青岛市市北区城市建设管理局;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物流园区规划探索———青岛市城阳区空港物流区西区规划实例.[1]栾峰, 栾斌, 杨晓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青岛市市北区城市建设管理局;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物流园区规划探索———青岛市城阳区空港物流区西区规划实例.

[2]李志宏.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2]李志宏.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浅淡化工园区安全规划 第8篇

近年来, 在工业生产规模化、大型化的趋势下,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聚集发展, 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化工园区。化工园区作为一种能源循环利用率高、规模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模式, 为推动化工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区化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 由于化工园区内企业相对集中, 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 化工工艺复杂, 装置规模巨大, 操作条件苛刻, 且园区内重大危险源数量多、密度大, 存在着发生重特大事的现实性和可能性【1】。因此, 合理规划化工园区, 加强安全管理, 是减轻生产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有效控制事故扩展、蔓延的重要措施【2】。为此, 笔者拟在分析我国化工园区特点、事故及危险性的基础上, 研究探讨我国化工园区的安全规划, 以便科学指导化工园区管理工作, 提高化工园区安全保障水平, 促进化工园区安全健康持续发展。

二、化工园区安全隐患分析

化工园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主要表现如下:

1. 园区内的化工企业由于生产所用的原料、中间体甚至产品本身绝大多数都是危险化学品, 大多又在高 (低) 温、高 (低) 压等环境下进行生产, 工艺比较复杂, 操作条件严格, 稍有不慎, 很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3】。

2. 化工园区内重大危险源数量众多且比较集中, 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或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时, 很可能因其潜在的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破坏, 引起周边其他重大危险源相继发生事故, 从而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

3. 很多化工园区临近大江、大河、湖泊等水域, 发生危险化学品重大泄漏事故时, 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水源污染和生态破坏。

4. 园区内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理念较为淡薄, 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不规范、虚设安全生产管理员、安全投入不到位、伪造台账等,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事故隐患无法解决。

5. 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 在建筑结构、防火间距、设备等本质安全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因操作不当或因其他原因发生火灾、爆炸以及中毒的事故概率较高, 一旦发生事故, 其影响范围较大。

6. 园区企业之间互不相干、毫无联系、应急救援缺乏有机衔接, 一旦事故发生时难以实现有效互救和支援。

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

1. 总体布局

现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禁止扩建, 严格控制改建, 原则上在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充分的安全论证且改建后安全性有所提高的前提下, 允许企业以转型节能减排或转型为前提的零土地技改项目。不符合所在地主体功能企业以及化工、环保整治提升过程中要求限期整改的企业应在规定期限内搬迁、转型或关闭。目前正在履行相关程序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所在地设为生产点, 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定的要求、履行现行的审批手续后, 可按照原址进行建设【4】。

2. 危险化学品运输

(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该区域由公安部门划定, 并设置明显的标志。

(2) 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主干道进行风险评价, 对承运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车辆应规定合适的通行线路, 并采取限速、限载等安全措施。

(3) 编制危险化学品运输规划, 进入市域主要公路入口附近、各条高速公路入口附近应设置具备应急处置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停放、处置能力的场地。

(4) 化工市场仓库区、仓储区危险化学品运输应设置人货分流, 专道运输。在关键路口设置交通监控系统, 并逐步实现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安全监控系统的区域联网【5】。

3. 防控措施

(1) 应建立危险化学品储存点, 实现集中管理。

(2) 对于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化工企业, 应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委办[2008]26号) 有关要求, 提高化工生产装置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本质安全水平【6】。

(3) 企业应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通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 推进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 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 严格执行化工从业人员的基本从业条件, 重点落实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和技术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从业条件;强化对危险性较高的生产车间负责人、班组长, 岗位操作人员的基本从业条件管理。

4. 事故应急救缓体系及设施规划

事故应急救缓体系及设施规划包括:

(1) 所有化工企业均根据有关规定编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并送安监部门备案

(2)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 (如鹰鹏、三环) 辅助的方式建设应急救援队伍

(3) 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中各自职责分工, 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装备

(4) 政府应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 用于保障应急资源配置、安全保障科技投入、其他需要政府投入的公共开支等资金需求;用于规划的中期评估、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主干线风险评估、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队伍配备及演练等项目的开支;用于有关监管部门日常工作的处置开支。

(5) 结合危险化学品监管平台建设, 与本市通讯网络协作建立快速应急响应系统, 提高紧急状态下通讯系统的保障水平和响应速度。

(6) 对于重点企业应充分考虑事故状态供电安全, 保障事故应急救援用电。

5. 重大危险源监管

对于重大危险源应实行分级管理, 明确企业、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责, 便于重大危险源监管、整改落实以及事故处理【7, 8】。

四、安全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1. 通过化工园区安全规划, 明确化工行业发展方向, 重点发展化工贸易, 萎缩发展化工企业, 增加单位土地产值。

2. 通过化工企业整治, 淘汰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 促进企业转型, 认真落实安全措施, 减少事故隐患。

3. 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化工市场仓库区以及仓库区配套设施如消防水、供电以及排污管道等具体要求, 避免后续工程存在重大隐患。

4. 通过安全生产网络信息系统、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工程以及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 落实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任务, 有效控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最大限度地减少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损失,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结论

化工园区是一个存在大量危险有害因素的生产场所, 一旦发生危险事故, 其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 。因此, 如何实现园区安全发展.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希望化工园区建设通过安全规划、落实风险评价、严格准入制度、完善的应急管理等措施, 构建园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系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化工园区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提出对化工园区进行系统的安全规划, 包括总体布局、危险化学品运输、防控措施、事故应急救缓体系及设施规划、重大危险源监管等, 以便科学指导化工园区管理工作, 提高化工园区安全保障水平, 促进化工园区安全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总体布局,防控措施,应急救缓

参考文献

[1]秦跃进, 张辉, 李芒, 顾珊, 梁军胜, 武玉梁.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 (1) :144—148.

[2]曾明荣, 吴宗之, 魏利军, 高建明, 师立晨, 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模式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2) :172—176.

[3]王艳华, 陈宝智, 林彬, 科学构建化工园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关键要素.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 (2) :50—55.

[4]韩志勇, 浅谈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四位一体"监管体系.中国化工贸易, 2008年7月:167.

[5]魏利军, 多英全, 于立见, 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主要内容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 3 (5) :l6一l9.

[6]匡蕾, 吴起, 汪丽莉.化工园区整体安全性探索与展望[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4) :73-76.

[7]桑海泉, 康荣学, 魏利军.化工园区安全监控与应急平台研究[J].科技导报, 2009, 27 (22) :81-85.

农业园区规划 第9篇

近十年来, 我国化工园区蓬勃发展。截止2006年12月, 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公布的数据,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222家, 其中涉及化工产业的开发区有35家;省级开发区1346家, 涉及化工产业的开发区有319家[1,2]。

与此同时, 化工园区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3,4], 如“716”大连新港输油管道起火爆炸事故。化工工业设施规划不当或其周围土地使用安全规划不当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2]。目前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安全规划的依据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安全规划要素不完整。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对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等安全规划、专项规划的研究, 提炼出化工园区安全规划要素表, 并基于要素表, 研究了在化工园区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重点规划内容。

2 安全规划要素

2.1 法规依据

安全规划要素表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依据 (如图1所示) , 并借鉴国内外化工园区安全规划先进经验, 提炼出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的核心要素。

2.2 安全规划要素表内容

化工园区安全规划要素表包括园区选址、总体规划与布局、园区入驻企业安全管理等三个一级要素。

一级要素园区选址包括7个二级要素, 它们分别是园区区域位置与周边敏感目标的关系;选址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气象条件;区外交通运输条件;水、电、煤 (油) 、气 (汽) 、通讯条件;园区周边应急救援状况和周边企业、居民区的认知。

一级要素总体规划与布局包括5个二级要素, 它们分别是产品项目一体化布置;区域生态安全;安全与职业健康;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

一级要素园区入驻企业安全管理包括3个二级要素, 分别是:工艺设备安全可靠性;装置布置合理性和企业安全管理。

安全规划要素表中的二级要素包括68个三级要素, 这里不一一列出。

3安全规划要素表在园区各规划阶段的应用研究

化工园区的生命周期, 包括园区可行性论证阶段、园区建设阶段、园区生产运行阶段等。而化工园区安全规划贯穿于化工园区建设的所有阶段, 当然各个阶段的规划内容侧重点不一样。

3.1 园区可行性论证阶段

应重点规划选址、土地利用和入园企业的类型选择等, 结合安全规划要素表可知, 重点是要素表中园区选址相关内容。

在可行性论证阶段, 园区选址规划是本阶段的重点之一, 规划时, 按照安全规划要素表中园区选址中的要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或规划, 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有:

①化工园区与周边企业、居民区、重要敏感目标 (如水源、文物保护单位等) 保持安全距离;

②相关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象等条件满足建设化工园区的要求;

③周边社区、企业应急资源, 如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具有一定的条件, 化工园区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 周边应急力量能给予必要的支持;

④其他条件, 如道路、交通、水、电、煤 (油) 、通讯等对化工园区的发展起到支撑的作用;

⑤在化工园区发展起来后, 怎样通过对周边土地规划的控制限制其发展, 满足化工园区可持续化发展与周边安全要求。

3.2 园区建设阶段

应重点规划企业布局, 入园生产企业的安全准入, 基础设施的安全规划等。结合要素表可知, 重点是总体规划与布局和园区入驻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相关内容。

(1) 总体规划与布局

结合要素表, 在此阶段, 总体规划与布局重点应关注产品项目一体化、区域生态安全、公用工程、基础设施等四各方面的内容。

在总体规划与布局时, 企业的布局时重点也是难点, 化工园区入园企业应在符合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及产品项目一体化要求的基础上,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①企业布局的合理性;

②企业性质的相近性;

③企业物料的相关性;

④公用设施的保障性。

(2) 园区入驻企业安全管理

在园区建设阶段, 此项规划内容重点为入园企业安全准入规划。结合要素表, 也就是园区入驻企业安全管理中工艺设备安全可靠性、装置布置合理性两方面的内容。

①对于入园企业的安全准入, 首先入园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在行业内应处于领先水平, 具备一流的安全理念和先进的安全管理水平;其次所引进的企业最好是国内外的先进企业, 如世界500强, 石油与化工行业100强等;同时企业应建立各种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如OSHMS、安全质量标准化等。

②在实际规划中, 化工园区可成立由国家、市、区及各行业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围绕产业政策及规划、项目 (企业) 布局安全性、区域安全风险和项目 (企业) 安全度等方面严格审定入园企业, 确保园区整体安全。

3.3 园区生产运行阶段

在此阶段, 应重点规划园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应急救援体系等;结合规划要素表可知, 重点是总体规划与布局和园区入驻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相关内容。

(1) 总体规划与布局

结合要素表, 在此阶段, 总体规划与布局重点应关注安全与职业健康的内容。其中的重点是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在实际实施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体系, 其中安全生产类应急预案是关键;

②建立水 (海上) 、陆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防等) 一体化应急指挥中心, 核心难点在于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建立园区、企业两级应急队伍体系, 与国家、市应急队伍 (危险化学品) 体系建设相协调;

④建立园区、企业两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与国家、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相协调, 此外, 要特别关注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物资 (如堵漏设备、防爆工具、防爆照明系统等) 的储备;

⑤加强园区、企业两级预警监测体系建设, 消灭事故于萌芽之中;

⑥加强园区一体化应急指挥、协调机制研究, 实现园区各种应急力量实时联动;

⑦建立园区一体化安全与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注重抓好日常管理、应急指挥协调两个子系统。

(2) 园区入驻企业安全管理

结合要素表, 在此阶段, 重点进行的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

化工园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应监督和管理入驻企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各企业的安全, 进而实现整个园区的安全。

4 结论

科学的安全规划是化工园区预防重特大事故的根本措施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化工园区的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安全要素, 并重点研究了园区各阶段应重点关注的要素。

(1) 安全规划要素表不仅为化工园区提供了制定合理科学安全战略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而且还有利于整合优化各种资源, 提高园区总体安全管理水平。

(2) 依据安全规划要素表进行园区安全规划, 达到安全规划的具体目标, 即选址合理化、布局科学化、准入严格化、企业达标化、管理规范化和应急一体化。

(3) 安全规划贯穿整个园区的生命周期, 在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 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一样, 安全规划要素表是对整个园区生命周期内需要规划内容的抽象总结。

(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化工园区不断发展壮大, 新的影响园区安全的要素不断涌现,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安全规划方法或者要素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2006年版)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Ministryof Land and Resources P.R.C,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P.R.C.Notice of Chinese Development Zone Audit di-rectory. (2006)

[2]顾宗勤.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国际石油经济, 2004, 12 (6) :52-55GUZong-qin.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emical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2004, 12 (16) :52-56

[3]杨玉胜, 吴宗之, 任彦斌等.基于安全规划的典型石油化学工业事故原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1) :120-123YANG Yu-sheng, WU Zong-zhi, REN Yan-bin.Analysison the causes of typic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ccidentsbased on safety planning[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and technology, 2008, 4 (1) :120-123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危化司.2010年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情况分析.Dangerous Chemicals Department of State Administrationof Work Safety.Incidental analysis of National dangerouschemicals in 2010

[5]魏利军, 多英全, 于立见.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与程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9 (17) , 45-51WEI Li-jun, DUO Ying-quan, YU Li-jian.Research onthe Method and Procedure of Safety Planning for ChemicalIndustry Park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7, 17 (9) :45-51

[6]魏利军, 多英全, 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主要内容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 3 (5) :16-19WEI Li-jun, DUO Ying-quan, YU Li-jian.Probe into themain content of safety planning for chemical industry park[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3 (5) :16-19

[7]许铭, 多英全, 吴宗之.化工园区安全规划多准则决策综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6) :45-51XU Ming, DUO Ying-quan, WU Zong-zhi.Review of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on Land-Use planning vic-inity of Chemical Sit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8, 4 (6) :45-51

[8]Safety and Security with the City of Fremantle.A Reporton developing a strategic plan for Safety inFremantle 2000

[9]Arendt J S.Using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in thechemical process industries.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System Safety, 1990:29-33

[10]I.A.Papazoglou.Land use planning policies stemming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VESO-ⅡDi rective inthe EU.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98 (61) :345-353

化工工业园区消防规划 第10篇

化工园区的消防安全规划是区域总体规划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专业规划,它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园区的总体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安全设备进行统一规划并提出实施的意见和措施,建立区域内消防安全体系,指导整个园区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消防规划是园区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园区消防安全体系的根本依据,是做好园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基础,对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 消防安全规划的基本内容

园区内的消防安全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它们相辅相成,协同合作,为保证企业、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安全和救援保障,是园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消防安全布局总体原则

(1)由于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火力发电、建材等项目对消防道路技术标准要求不尽相同,项目区内的道路建设应执行GB 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即道路宽度不应小于6 m,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低于5 m,道路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 m,负载应满足消防站配备的最大消防车负载要求。

(2)各工业企业的总图布置及消防设施除执行现行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之外,还应按其工业门类执行相应的现行国家消防规范。石油化工项目执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SA/T 3053-2002《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化工项目(如重介选煤项目、煤焦化项目、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煤制二甲醚项目、镁及镁合金冶炼、多晶硅、建材、设备制造、轻纺、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执行GB 50489-2009《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 4387-84《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GB 50187-201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3)火力发电厂执行GB 50229-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

(4)煤矿地下部分执行GB 50383-2006《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地上部分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规范。

(5)工业园区内的公建用地以及生活福利设施包括办公区、生活区等属于民用建筑,其耐火等级、层数、长度和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要求等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2 消防站

消防站是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防部队执勤、训练的区域。消防站的布局及功能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园区抗御火灾及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能力。

(1)消防站选址。

消防站的选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消防站应设置在责任区内适中的位置和利于消防车迅速出动的临街位置;责任区内有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消防站应尽量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方向,其边界距离上述部位通常不应小于200 m;其主体建筑距离人员较多的公共建筑物如医院、学校、养老院、临时避难场所等主要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小于50 m;每个消防站的责任区域面积应为4~7 km2,要以接到报警开始消防队5 min内到达责任区边缘为根本原则;5 min的时间分配为消防车接警出动1 min、车辆到达火场4 min,消防车行驶速度应按照30~35 km/h计。

(2)消防站的选址优化。

针对目前化工园区消防站数量缺口大,短时间内难以配齐,园区资金有限、责任认定不明确等问题,可采用消防站布局优化法得到所需要的最少消防站数量以及选址方案。该方法的步骤如下:根据社会单位分布情况、建筑结构类型、道路交通状况、人员分布密度等划分为几个防火保护区,并在该区域内选择一个典型的保护点;在区域内找到几个可以在5 min内到达不同保护点的消防站候选点;设满足防火保护需要的最少消防站数量为Z,计算公式为式(1)、式(2)。

其中,xj和αij的取值方法如式(3)和式(4)所示。

根据上述消防站选址的原则,接到报警5 min内消防队必须到达责任区边缘,假设消防车的行驶速度为33 km/h(30~36 km/h,取平均值),4 min的行驶路程为2.2 km。以太阳山化工园区为例。由于缺少相应的数据,现估测化工园区内有D1、D2、D3、D4、D5防火保护点,而候选的消防站点有Z1、Z2、Z3、Z4。各消防站点与防火保护点的距离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为估测值。

根据表1和判断式(3)和式(4)可以得到防火保护系数矩阵aij。

undefined

根据式(2)可以得到式(5)。

求解以上方程组,得到:x3=1,x1=1或x2=1。代回到式(1),得到:Z=x1+x2+x3+x4=2,即所需要的最少消防站数量为2个。其中,须在Z3以及Z1和Z2任意一处设置消防站。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但缺点在于判断标准较为单一,可以认为是一种单纯“基于距离”的优化方法。在实际的消防站优化过程中还需考虑各消防站之间的距离、安全经济等要素,会大大增加优化计算的复杂性。消防站优化布局方法比较适合作为实际优化设计的前期准备和预处理。

(3)改进的消防站布局优化法。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将火灾风险值引入消防站布局优化方法,对具有较高火灾风险值的企业投入更多的消防力量,避免原方法资源浪费及重点单元消防力量薄弱而一般单元投入过剩等问题。首先提出“有效距离”的概念,即单位火灾风险值所对应的实际距离,如式(6)所示。

undefined (6)

式中:Le、Lr分别表示有效距离和实际距离;R为某企业的火灾风险值。

而相对应的有消防站的“有效保护范围”的概念,即undefined,其中,undefined为园区内各企业火灾风险的平均值。现估测防火保护点D1、D2、D3、D4、D5的火灾风险值分别为60、50、80、30、20,则火灾风险平均值为undefined,消防站有效保护范围Ze=0.045 833。对表1进行处理,得到表2,即消防站与防火保护点有效距离关系表。

根据表2和式(3)、式(4)可得防火保护系数矩阵。

undefined

根据式(2),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7)。

求解以上方程组,得到:x2=1,x3=1。代回到式(1),得到:Z=x1+x2+x3+x4=2,即所需要的最少消防站数量为2个,在Z2和Z3分别设置消防站。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方法与原方法所得结果的区别主要在消防站Z1和Z2的选取上,如表3所示(表中Z1和Z2列为实际距离)。如果选择消防站Z1,则D1和D4在保护范围内,其平均火灾风险值为45;而若选择消防站Z2,则D3和D4在保护范围内,其平均火灾风险值为55。可见,新方法对具有较大火灾危险性的单元有所侧重。再引入公式Re=RISK/Z。其中,R为某保护点的火灾风险;Z为消防站与保护点的实际距离。Re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单位实际距离所承担的火灾风险,该值越大,表明在满足同样的防火要求情况下,各消防站的工作效率最高,如表3所示。

因此,新方法得到的消防站布局方案更优。

2.3 消防给水

2.3.1 消防用水量

工业园区内的消防用水量按照园区内的项目规划和分布设计,最低标准按照同时防御两起火灾考虑,一起为装置火灾,一起为消防用水量最大的罐组火灾。工艺生产装置消防用水量按25 L/s计,辅助装置按照各园区规划范围内火灾时消防用水量最大的罐组计,罐区消防用水量按20 L/s计。其中,民用建筑灭火持续时间为2 h;石油化工类项目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确定;其他项目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确定。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危险最大单元所需用水量为:室外消防用水量为45 L/s,室内消防用水量为15 L/s,总体用水量为60 L/s。但考虑到该规定适用范围较广,如果简单地应用于化工工业园区,则不够全面。故以上述5个防火保护区的平均火灾风险水平undefined为基准,引入给水因子,其定义式如式(8)所示。

undefined (8)

式中:Ri为第i个防火保护区的火灾风险值。据此,各区所需用水量可以表示为:室外消防用水量45η L/s,室内消防用水量为15η L/s,总体用水量为60η L/s。如表4所示。

2.3.2 消防水池

工业园区内化工企业宜设消防水池,要求消防水池满足:水池的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总量的要求。水池的容量大于500 m3时,应分隔成两个能独立使用的消防水池并设带阀门的连通管。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按式(9)计算。

Va=∑ηQpiti-ηQbTb (9)

式中:Va为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m3;Qpi为第i个防火保护区内民用建筑各种灭火系统的设计流量,432 m3/h;Qb为火灾延续时间内可连续补水的水量,310 m3/h;Tb为各种水消防灭火的火灾延续时间的最大值,h;η为给水因子。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表内数据仅针对特定防火保护区中某企业建筑而言。其中,区域D1、D2、D3须按照上述要求来设计和建造消防水池。

消防水池还应满足: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48 h;当消防水池与全厂生活或生产安全水池合建时,应采取确保消防用水不做他用的技术设施;应设防冻措施。

2.3.3 消防给水管网和消火栓

消防给水管网应设计为环状,两路供水,以增加供水可靠性。

(1)园区消防管径。

根据流量(m3/h)与流速、管径的关系计算管径,如式(10)所示。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undefined (10)

式中:Q为流量,432 m3/h;D为管道内径,m;V为流体平均速度,不大于2.5 m/s,取1.8 m/s;η为给水因子。

(2)消防给水压力。

工业园区内形成低压消防和局部高压结合的消防水系统。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工艺装置区、罐区等,应设独立的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其压力宜为0.7~1.2 MPa。其他场所采用低压消防给水系统时,其压力应确保灭火时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低于0.15 MPa。城镇服务区的室外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低于0.14 MPa。各厂区内按照实际情况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消防水泵站。每个消防水泵站宜配套设置稳高压消防水泵、消防水储罐。消防水泵扬程按式(11)计算。

H=(1.05~1.1)(∑h+Z+P0) (11)

式中:H为水泵扬程或系统入口的供水压力,MPa;∑h为管道沿程和局部的水头损失的累积值,MPa;Z为最不利点处用水设备与消防水池的最低水位之间的高程差,MPa;P0为最不利点处灭火设备的工作压力,MPa;1.05~1.1为安全系数,管网小时取1.05;管网大时取1.1。

(3)

消火栓设置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市政消火栓的建设、维护工作。

2.4 消防通信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应该包括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系统。

2.5 消防通道

消防车通道指供消防车通行的城镇和工业区道路。对于工业园区,消防通道需满足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和相关规定要求。

2.6 消防装备

消防站装备的配备原则是依据火灾发展的规律、消防队到场的时间以及能够在火灾发展阶段有效控制火势蔓延的装备实力等因素确定。

3 消防规划的实施措施

加强消防法制建设工作,从法制上保障本规划顺利地有效实施。消防专项规划是园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规划必须和园区建设同步实施。消防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园区消防安全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不仅对园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机构的日常运行具有约束性,而且也对园区内各生产单位(项目)的消防设施建设发展具有约束性。贯彻消防工作“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科学的消防管理体系,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普及公民消防意识。加强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魏利军,多英全.化工园区安全规划主要内容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5):16-19.

[2]蔡琢,蒋军成,丁晓晔.化工园区安全及环境危险性分析.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1):24-26.

[3]吴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杜霞,张欣,刘庭全,等.国外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现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2):134-139.

农业园区规划 第11篇

关键词:休闲创意农业园;规划;综合发展规划理念

1 引言

目前,以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生态农业园建设层出不穷,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居民对生活休闲要求较高的长三角区域,新型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通过相应的规划策略,实现农业园区的良性发展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2 休闲农业园发展概况

2.1 农业园区发展历程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园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纵观国内外的农业园发展历程,其与农业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农业园区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传统单一型农业园发展阶段、现代技术型农业园阶段、生态观光型农业园阶段和休闲创意型农业园阶段,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梯度转移。

休闲创意型农业园指提升一般生态观光型农业园的休闲模式,融合体验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休闲创意型农业园将是未来农业园发展的主导趋势。

2.2 休闲农业园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也存在普遍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休闲农业园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景观规划现状堪忧,规划单位和设计成果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第二,休闲农业园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第三,休闲农业园呈现千园一面的发展现状,园区缺乏特色与创意,园区发展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园区健康发展受到威胁。

3 “best”综合规划理念的提出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园建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从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等层面入手,提出“best”综合规划理念。“b”为“beautiful”首字母,意指充分利用农业园区及周边村庄现有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营造适宜休闲体验的美丽乡村环境;“e”为“ecological”首字母,意指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创造一种返璞归真、绿色健康的生态环保农业园;“s”为“stylish”首字母,意指融入特色化的创意时尚元素,紧密结合都市消费人群需求,引领休闲农业新一轮升级;“t”为“technical”首字母,意指引进国内外前沿的高新农业科学技术,结合创新农产品培育,成为新科技农业的首要实验区域之一。基于上述四项理念融会贯通即为“best”综合规划理念。

4 基于“best”综合规划理念的休闲创意农业园区规划实践

4.1 项目概况

吉林省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位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园区建筑面积32.485万m2,是集旅游、度假、休闲、会展、农业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

4.1.1 优越区位共享客源市场

基地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依托中心城区及净月经济开发区的技术、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为其高效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此外,基地南与下渚湖风景区相望,西与莫干山运动休闲度假区相邻,东与江南水乡休闲旅游度假区相近,可与周边区域共享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4.1.2 良好生态奠定发展基石

基地处于下渚湖湿地生态系统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为农业园区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基地内部景观资源优势突出,地形高低起伏,且水库星罗棋布,整体形成“山、田、河、库”交错相融的独特景观。

4.2 整合资源,三产联动,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突出田园特色,构建美丽休闲乡村旅游产业。

①融合区域旅游大背景,以净月县及其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将基地内的休闲旅游发展置于整个区域的大环境中;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本次休闲旅游发展将与其周边的旅游发展类型相区别,重点突出乡村田园的休闲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③重点面向人群选择,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将重点面向以杭州、上海为主的净月周边都市人群,为其提供一个在城市喧嚣之外回归田园、重温大地记忆的一个特色化休闲场所。

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大地艺术景观、异形温室等;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户外瑜伽、生态养老等项目;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房车露营地、田园酒吧等;以农事体验为主题的农业认养区及教育农场等;以创新创意为主题的乌托邦青年社区及自助手工艺会所等。

同时,完善乡村休闲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发展以生态环保和东西文化融合的理念进行打造的特色洋家乐郊野餐饮模式;把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微缩化”和“艺术化”的生态餐厅模式;采用院落的建筑形式发展休闲农庄餐饮模式。与餐饮配套类似,住宿配套同样体现与乡村、田园融为一体的特色,形式上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分级设置,主要可包括商务度假酒店、乡村民宿、家庭旅馆、背包客青年旅社等。

4.3 动静结合,点轴互动,突出空间结构最优化

将基地内的山地林地作为生态保育对象,与内部生态开发区域适度分割,保护与开发合理共存,形成动静结合态势。同时,为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在道路交通组织上将以一条环形园区主道路为依托,其余交通采用多元化的非机动车形式组织,并设置几处集中交通转换点。根据规划园区综合性的功能发展定位,确立统筹全区的核心中枢设置,以引导全区有序高效的运行。最终形成“一心四区多组团,两轴交汇串珠连”的空间结构。

一心:为整个生态农业园区服务的综合服务区,包括信息咨询、交通服务、住宿、购物等功能。同时巧妙融合生产与休闲的功能布局设置,使其相互融合,结合园区主要道路和发展轴线分割形成四大功能片区:分别为环抱整个园区的生态保育区、位于园区入口的门户田园风情展示区、位于综合服务中心两侧的创意休闲农业体验区和高新生态农业试验区。多组团:即四个片区内细分的多个功能组团。

两轴:一为纵向的贯穿整个园区南北的景观轴线,串联田园自然风光和各类特色农业景观;二为沿主要园区对外道路洛武公路的交通轴线,并同时与园区周边功能区块形成便捷联系。

5 结语

社会经济的普遍提升与空闲时间的日趋增多构成了休闲经济的物质基础,休闲经济的发展促使休闲旅游、深度旅游等模式越来越受大众推崇。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创新元素的培育以及休闲文化的融入,注重生态保护对于农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构筑合理的空間组织模式、构建系统的园区产业链条,促使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

本次休闲创意农业园规划立足于当下社会经济背景,在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园区的实践经验,分别从空间布局、功能构成、产业结构、景观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我国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付裕峰,刘永泰. 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现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23)

[2] 刘枫. 浅谈推进山西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7)

[3] 周涛. 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05)

物流园区路网规划分析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园区,路网,规划

现代物流园区指一个汇集了由不同运营者经营的国内和国际各类与运输、物流和货物配送相关活动的区域。而物流园区的道路网规划是园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直接影响到园区规划的质量和可操作性。物流园区道路系统园区交通的硬件, 是静态的交通设施。物流园区道路系统规划除了园区用地布局外, 很大程度上是以园区道路交通流量、流向为根据。否则道路走向和道路宽度等众多因素的确定, 缺乏证据。只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园区人口结构、交通流量以及人、车流动轨迹, 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制定道路规划, 使之成为具有交通功能良好的园区道路系统。

1 物流园区的交通特征。

与城市道路不同, 物流园区道路交通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城市道路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 而物流园区道路交通主要是为人流和货物流服务的, 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相对单一。物流园区的人口结构以及货物组成与城市的人流以及货物流的组成有较大的区别, 进而导致交通出行的差别。因此, 物流园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与一般城市交通规划区别对待。

1.1 物流园区人口结构特征。

物流园区的人口组成结构与一般城市人口组成结构完全不同。一般城市人口是以本地户籍常住人口为主, 包括不同年龄段、从事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 也包括退休人员、上学人员等。物流园区的人口主要是企业员工, 以年轻的外来人口居多。根据外来人口的职业特征分析, 从事生产、运输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的比例很大。出行的目的主要以上下班为主。

1.2 用地要求特征。

物流园区用地功能性质较为单一, 而且各种仓储设备的建设一般要求用地面积较大, 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较低, 因此需要较大的地块来进行建设;而城市用地功能性质较为复杂, 土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都较高, 用地的地块一般划分较小。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路网的密度和布局。

1.3 出行目的。

物流园区的货物流是由特定的物流园发展定位性质决定的。在特定的物流园, 不管是原材料、半成品, 还是最终产品, 其货物流种类都是相对固定、单一的。在物流园人口组成中, 外来人口占绝大多数, 出行次数相对较少、出行目的相对单一, 主要是上班、购物, 满足对基本生活的需求。

2 道路路网布局规划。

道路是园区交通的基本载体, 路网规划应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 并有利于主干路向机动化的方向发展, 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路网体系。路网布局是指道路节点、线路的空间地理分布。路网布局的优化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区域的道路网络系统, 路网布局的优劣是决定路网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物流园区道路网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方格网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2.1 方格网式。

方格网式又称棋盘式, 是一种在地形平坦城市中最常见的道路网类型。方格网式的路网特点是道路布局整齐, 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 常见布局如下图1所示。该布局平行道路多, 有利于交通分散, 便于机动灵活地进行交通组织;按园区的功能分区, 使主、次干道功能分明, 干道密度适当, 一般间距以700~1100m为宜;但该形式的路网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 增加了部分车辆的绕行;如果道路间距小到200m, 可组织单项交通以提高通行能力;为了减轻园区内部交通压力, 应设环线将过境交通分出。但是路幅狭窄、密度较大的方格路网, 已经较难适应现代交通的需求, 于是通过组织单向交通等措施来缓解交通拥挤。

2.2 自由式。

自由式道路网是由于地形起伏较大, 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自由式道路网的特点是受自然地形制约, 可能会出现较多的不规则空间, 造成建设用地分散。自由式道路网规划工作的基本思想是结合地形。自由式道路网没有一定的格式, 变化很多, 如果综合考虑园区用地布局和景观等因素, 精心规划, 不仅同样可以建成高效的道路运行系统, 而且可以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我国山区和丘陵的一些工业园区可采用这类形式, 如重庆等城市的工业园区。

2.3 混合式。

混合式道路网系统是对上述两种形式的综合, 即在一个道路网中, 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的道路网, 组合成混合式的道路网, 如图2所示。其特点是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种形式路网的优势。混合式路网布局的基本要领是视分区的自然地物特征, 确定各自采取何种具体形式, 扬长避短, 使规划的路网得到取好的效果。混合式道路网的形成也往往与历史原因有关, 园区发展可能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规划思想指导下, 形成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道路网络。

3 路红线规划。

道路红线规划是物流园区总体规划中道路系统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主要解决园区各主、次干道走向和位置, 以及道路功能性质的划分等问题。确定道路的走向位置 (包括道路中心线和两侧红线) 是道路红线规划的关键。选线是否合理, 影响主要道路功能的发挥和道路两侧建筑的布置。通实践表明, 规划区总面积在10km2以上的物流园区, 主干路红线宽度40m, 最大不超过50m, 次干路30m, 支路20m;规划区总面积在5 km2左右的工业区, 主干路红线宽度30m, 次干路20m, 支路12m, 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4 道路绿化。

4.1道路绿化的作用。道路绿化是园区道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园区环境, 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 同时还能改善园区的小气候环境, 具有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 减少噪音, 吸滞尘埃, 吸收有害气体, 净化空气, 保护路基、路面等环保机能, 是改善道路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种植乔木绿化带还可以改变道路的空间尺度, 使道路空间具有良好的宽高比。道路绿化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15%~30%。

4.2 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

道路绿地的布局应符合以下规定:4.2.1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 m;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宽和交通岛绿地宽不得小于1.5m。4.2.2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放式绿地。4.2.3路侧绿地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

4.3 道路节点景观设计。

道路的节点主要是指道路的交叉口, 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 同时也往往形成区域的分界点。道路节点的景观设计首先应使道路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并能通过标志、标线、绿化栽植等手段进行视觉诱导。交叉口的植物应以耐修剪的低矮灌木、鲜花、草坪为主。其次, 在道路节点处进行合理的景观布置并适当绿化, 可以提高节点的识别能力和欣赏价值, 对节约用地和获得良好的地面结构造型效果、优化道路节点的造型、创造有特色的道路视觉景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5 道路节点规划。

农业园区规划范文

农业园区规划范文(精选12篇)农业园区规划 第1篇总的来说,《意见》所指出的新农村的含义总的指向就是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从经济发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