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菌感染范文
耐药菌感染范文(精选12篇)
耐药菌感染 第1篇
1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从患者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可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首选单间病房,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粪便,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完毕必须及时脱去手套或隔离衣。
3 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对于患者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应用含氯消毒液(浓度250 mg/L)擦拭,所用医疗物品也应与其他患者分开放置,专用专消毒。生活垃圾应用黄色防渗漏的塑料袋盛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5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
加强认识,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性的警惕性。正确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通过认真落实以上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管理,我院有效地避免了多重耐药菌的医院传播,为医患人员提供了健康、安全的诊疗场所。
我院在实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方面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医院加大了监管力度,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的同时,院感科不定时去科室抽查药物的使用情况,从而使抗生素的应用更加规范合理。 (2) 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院外转入患者及多重耐药菌易感者的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的筛查,如:烧伤患者,ICU、呼吸科、小儿科的患者,保证早期检测,提早预防。同时要求检验科选用准确的检测手段,发现多重耐药菌及时向临床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 加强消毒制度。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世界各国对手卫生均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以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按照标准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衣帽整洁,着装符合要求,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院感科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进行目标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对感染患者严格把关。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要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时隔离患者,若是医院感染必须在24 h之内填卡上报院感科。告知工作人员和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将感染者或定植患者尽量隔离于单间病房,或将同类患者隔离于一个较大的病房,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诊疗护理患者和处理患者使用过的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并且将产生的医疗废物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有效封口,袋外标志清楚,立即移送至医疗废物暂存点焚烧、无害化处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制度 第2篇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制定相应报告制度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以防扩散、流行。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和相关科室,同时上报院感科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
2、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主管医师及时填报医院感染上报卡。
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及处理措施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情况;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16-01
多重耐药菌(MDROs)是指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被认为是一种微生物对3类或3类以上的抗生素同时耐药[1]。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耐药细菌株也不断增加,使得患者身体内部菌群出现失调,引起免疫力下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也构成了新世纪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新挑战[2]。因此,了解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分布和对其实施干预处理措施是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传播和感染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住院部65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病因学标本检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及相关的处理措施,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细菌株来源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住院部收65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16例,年龄24-84岁,平均年龄64.1岁;患者住院时间为19-300d,平均住院时间35d。感染患者送检的标本主要为血液、痰液及尿液等体液标本,标本的采集均由临床医护人员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集,并送检验科。
1.2 细菌耐药菌的分离和鉴定
所有患者标本均由各科室医患人员负责采集,送检。检验科检验人员根据标本的种类对送检标本进行常规分离和培养,采用西门子公司(德国)生产的Micoroscan AUTO4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
1.3 药敏试验
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本院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选择K-B药敏试纸,试纸购置于英国Oxoid生物公司。采用梅里埃(法国)公司生产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的判定根据卫生部公布的《临床检验中心指定的标准》执行。
1.4 统计学分析
将从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住院部65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分离得到的86株耐药菌株按照菌株种类、标本分布、科室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细菌种类
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住院部8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分离得到的菌株主要包括47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8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其它3株。
2.2 多重耐药菌株的科室分布情况
多重耐药杆菌在临床各科室的比例:综合ICU 25株(29.1%)、呼吸内科19株(23.2%)、神经外科17(19.8%)、神经内科14株(16.3%)、消化内科10株(11.6%)见表1。
2.3 多重耐药菌的所在标本分布
多重耐药菌所在标本的分布情况为在痰液中分离得到的菌株29株、检出率为34.2%;在尿液中分离菌株20株,检出率为23.3%;在分泌物中分离菌株15株,检出率为17.6%,在脓液中分离得到菌株11株,检测率为12.7%;在血液中分离得到菌株11株,检出率为12.9%。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发应用,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内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能通过病患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或者由于人工呼吸机等医疗器械引起传播,往往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泌尿道、腹腔等感染[3]。目前多重耐药菌检查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应引起医疗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本文的监测结果显示,临床科室送检的痰液、尿液及分泌物等标本分离得到的多重耐药菌达到 74.4%,说明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主要集中在呼吸道、泌尿道及创面感染 。多重耐药菌分布的临床科室主要為综合ICU、呼吸内科,比例共占52.3%,因此临床医生应对综合ICU、呼吸内科等易感部位进行检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需加强上述重点科室的感染监测,有效地的预防和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布很广,在医院中MRSA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4]。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MRSA的检出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MRSA的耐药机制为通过产生修饰酶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及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因此MRSA可对甲氧西林或与其结构相同、或者与β内酰胺类结构相似的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MRAS是引起深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如肺部感染、皮肤或皮肤结构感染、创伤感染等。本院的多重耐药性感染主要以MRSA为主,共分离得到的MRSA菌株47株,占55.3%,分离得到该菌的主要科室为综合ICU、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
由于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使得多重耐药菌种类日益增多,尤其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因此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控就变得极其的重要,医院感染科及时对细菌耐药率、耐药谱、耐药趋势等进行总结,及时告知各临床科室,提高各科室临床医师防范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意识,指导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并执行,以便降低细菌耐药性,有效地控制医院多种耐药菌的感染。
另外,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手卫生,要求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服务时严格注意执行手卫生规范,减少因手卫生而引起的耐药菌感染;②严格落实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单独配备体温计和血压计,使用后还需做好终末处理,同时医务人员在诊疗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在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或分泌物时应佩戴好手套;③加强病房的清洁和消毒,科室及病房应定时通风和进行空气消毒,对患者常接触的物体和设备表明进行消毒;④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宣教,定期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专题讲座。
综上所述,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密切观察多重耐药菌易感科室,严格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同时医院感染科应及时对细菌耐药率、耐药谱、耐药趋势等进行总结,并及时告知各临床科室,而临床各科室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规范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日益严重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上还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其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多重性耐药菌感染的关键。希望通过上述这些努力,进一步减少医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延长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 嵇晓红,刘春湘,陈嫣红.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重庆医学. 2013, 42(19): 2254-2256.
[2] 熊小玲,劳志刚,赵艳群,等. 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应用效果[J]. 广东医学. 2013, 34(15): 2426-2428.
[3] 何健,赖富华,曾荣芳. 某基层医院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12): 1246.
医院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性,临床应用
当前抗菌药物滥用,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1]。为了给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及实际的指导,本研究采用合适的方法调查了医院感染率最多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规律,达到控制医院病原菌感染的目的。本文对本院2006-2012年这段时期内,医院感染率最多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院2006-2012年这段时期内医院感染患者1952例,在这些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得到病原菌1208株。
1.2 调查方法
使用的方法为回顾性调查法,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规定确诊。按照检查结果,分析医院感染率最多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规律。
1.3 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样品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和接种,菌株使用的细菌鉴定或药敏测试仪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辽宁省医院相关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种类及常见发病部位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占的比例最大,为66.5%,第2位是革兰氏阳性菌,所占比例为18.8%,第3位为真菌,所占比例为15.7%;常见发病部位按发生概率的大小依次是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手术切口、胃肠道,详细结果情况可见表1。
2.2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见表2。
%
2.3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见表3。
%
3 讨论
通过调查得知,本调查中医院感染病原菌分离得到的菌类中,革兰氏阴性菌占的比例最大,为66.5%,与2005-2006年国内权威网站上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2]。患者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3]。第2位是革兰氏阳性菌,所占比例为18.8%,第3位为真菌,所占比例为15.7%。在以上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最大,为29.2%,大肠埃希菌其次,为20.5%,白色念珠菌排在第3位,为14.6%。不同的部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区别[4]。据权威机构报道,医院感染最多的菌类之一为大肠埃希菌[5]。由本研究结果可见,大肠埃希菌感染率为20.5%,该病菌感染的部位主要是泌尿道和呼吸道。
最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率越来越大[6]。本研究主要调查了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两种病原菌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通过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可知,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大规模地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容易给病原菌提供一种耐药性的选择环境,因此就会产生更多的耐药性菌株[7]。所以,临床医生应该明确各抗菌药物的理化特性及临床的使用情况,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性,有效地减少医院病原菌感染发生的几率[8]。
参考文献
[1]李慧,刘协萍.某肿瘤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3):116-117.
[2]陈宏娟,张玉芹,闫海润.医院感染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56-1057.
[3]李性天,耿立坚,周密妹.医院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防治策略[J].中国药业,2011,20(7):1-3.
[4]邱菊红,何贵元,周成芳.临床常见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1):45-47.
[5]张伟,祁庆彬.多药耐药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控制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46.
[6]康玉国,张云琴,郑晓汾.医院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82-383.
[7]李六亿,贾会学,贾建侠,等.某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582-2584.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第5篇
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耐药菌感染 第6篇
【摘 要】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3年间住院病人及门诊病人标本分离的1595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统计并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内科系统共分离出624株(占38.93%)、外科系统共分离出467株(占29.13%)、儿科共分离出337株(占21.02%);检出该菌最多的部位是呼吸道,占83.97%;药敏结果中: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以外的20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前三位依次为氨苄西林(89.99%)>哌拉西林(60.88%)>头孢唑林(38.3%)。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常表现为多重耐药,临床应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并预防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 感染特性 耐药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survey 3 years in our hospital in-patients and outpatients samples isolated 1603 strain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statistical and antimicrobial agents commonly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susceptibility testing. Results Medical system were separated out 624 strains (accounted for 38.93%) Klebsiella pneumoniae, surgical system were separated from 467 strains (accounted for 29.13%), pediatric were separated out of 337 strains (21.02%); detected bacteria at most part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accounting for 83.97%;susceptibility results: outside of the 20 imipenem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he first three were resistant rate to ampicillin(89.99%)>piperacillin(60.88%)>cefazolin(38.3%).Conclusion The multi-drug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usually manifested clinical Klebsiella pneumoniae should strengthen monitoring of drug resistance and prevent the spread of epidemic resistant strains.
【Key words】Klebsiella pneumoniae infection characteristic Drug resistance
肺炎克雷伯菌為G –球杆菌,无鞭毛,无芽胞,有明显的荚膜,多数菌株有菌毛,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较大,呈黏液状,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为特征有助于鉴别[1]。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口咽部的带菌率为1%~6%,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其还可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菌血症[2]。随着近年来抗菌药物、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的广泛大量使用,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我们对临床标本分离的1603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特性及药敏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1603株肺炎克雷伯菌来自我院门诊和住院的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液、尿液、胆汁、分泌物、血液、腹水等标本中。
1.1.2 仪器及试剂VITEK-AMS 32 全自动微生物分折仪及配套试剂;DADE BEHRING WA40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1.3 质控菌株 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和四川省临检中心。
1.2 方法
1.2.1 细菌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进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法国1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DADE BEHRING (PC12(PC20)、NC21(NC31))鉴定药敏复合板进行鉴定。
1.2.2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VITEK药敏卡和DADE BEHRING WA40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DADE BEHRING (PC12、NC21)鉴定药敏复合板采用稀释法,按照美国2006年CLSI标准对抗生素进行耐药(R)、(I)、(S)判读。
1.2.3 所有原始数据采用WHONET 5.4分析系统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肺炎克雷伯菌分布的科室构成:1595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在10多个科室,以内科系统为主,共分离出624株(占38.93%);外科系统分离出467株(占29.13%);儿科分离出337株(占21.02%)。分布构成(见表1)。
2.2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标本分布: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来自临床各类标本。其中以痰标本为主,分离出1162株(占72.49%);口腔分泌物分离出102株(占6.36%);咽拭子分离出78株(4.87%);尿分离出57株(占3.56%);其他标本分离出204株(占12.73%)。
2.3 1603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见附表):药敏结果中:肺炎克雷伯菌仅对亚胺培南有90%以上的敏感率外,其余20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3 讨论
3.1 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特性
调查表明各病房和门诊患者均有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说明这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比较普遍,在分离的160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病房占1534株,说明住院患者感染明显多于门诊患者,医院环境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患者主要分布在儿科病房,这些患者大多是由于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纤毛运动差,肺泡数少,间质发育旺盛等,1岁以下婴儿免疫差,防御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合并有肺炎高危因素[4]如早产儿、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时,患儿更易感。其次分布在呼吸内科、神经外科、胸外科,这些科室的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病情严重、自身免疫水平低、住院时间较长、多有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抗菌药物、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和有创性诊疗操作的病史等危险因素[5].
本研究显示,临床送检的痰液、咽拭子和分泌物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占全部菌株的83.97%(1346),,痰液的分离菌株最多(1162株),与文献[6]报道一致,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导致院内感染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7]。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患者自身口咽部定植的肺炎克雷伯菌。在各种因素破坏口咽部正常定植的菌群后进入呼吸道导致感染。此外,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尚可发生肠道肺炎克雷伯菌经胃、咽、下呼吸道的逆向移行和移位导致院内感染性肺炎[8]。
3.2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特性
从附表一可以看出,肺炎克雷伯菌对除亚氨培南以外的20种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我们以平均耐药率来探讨,其耐药水平排序依次为氨苄西林(89.99%)>哌拉西林(60.88%)>头孢唑林(38.3%)>氨苄西林/舒巴坦(33.66%)>头孢噻肟(28.97%)>呋喃妥因(28.35%)>复方新诺明(28.26%)>头孢曲松(26.51%)>庆大霉素(23.41%)>氨曲南(18.6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7.79%)>头孢西丁(17.56%)>头孢吡肟(16.0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5.65%)>头孢他啶(13.40%)>环丙沙星(13.03%)>妥布霉素(12.61%)>左旋氧氟沙星(11.1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23%)>阿米卡星(6.17%),只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基本上全部敏感,与文献报道相同[6]。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高耐肺炎克雷伯菌,特别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首选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27.14%,与其他文献报道相似[7],说明本地区存在一定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开展产ESBLs的检测势在必行。根据美国全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9]的推荐意见,所有的ESBLs菌株均应视为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耐药。因此,对于头孢菌素不敏感的产ESBLs菌株不宜采用头孢菌素进行抗菌治疗。[10]同时该研究也显示出该类菌中的部分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与其他院内感染的耐药机会菌相似[11],除产β-内酰胺酶外,可能还同时存在其他耐药机制,如产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钝化酶或发生了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因此在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应用强效、光谱的抗菌药物。[12]
综上所述,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上感染逐年增多,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程度的耐药性,合理有效的用药是减少耐药菌株增多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药敏试验合理用药对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献
[1] 李凡,谷鸿喜,黄敏主编.-5版 医学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ISBN 978-7-04-012164-3
[2] 倪语星等主编.-4版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ISBN 978-7-117-08917-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S].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南京.1997,540-548
[4] 侯爱红.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
[5] LIJB,MA YL,WANG ZX,et al Klebsiella pneumoniae: epidemiology and any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s caused by resistant strains[J].Chin Med J,2002,115(8):1158-1162
[6] 李兰娟,吴瑶.医院内感染及细菌耐药谱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6(2):97 100
[7] 邓敏,刘莹,曾吉,等.肺炎克雷伯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1(2):98 99
[8] 代芊,邓宏,黄汉朝,等.院内感染性肺炎逆行感染途径的基因多态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6):565 567
[9] Nation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ninth inform ation supplement(M100 S9).NCCLS,1999,19:32 35,72 75.
[10] 李华,林斌,戴媛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实用医技杂志
[11] 罗羽,夏培元,王仙国,等.院内感染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9):827-829.
骨科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7月2009年2月骨科16例多重药菌感染的患者, 男14例, 女2例, 年龄12岁~61岁, 多处骨科10例, 一处骨折6例;开放骨折15例, 骨髓炎1例。送检标本种类:伤口分泌物14例, 痰液1例;深静脉置管1例。细菌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1例, 鲍曼不动杆菌3例, 表皮葡萄球菌3例, 醋酸钙不动杆菌3例, 腐生葡萄球菌2例, 大肠埃希菌2例, 均属于常见的院感染多重耐药菌。
1.2 方法
1.2.1 隔离措施
原则上要求单间隔离, 但由于科室患者多, 不能给患者设立单间, 我们均采取了床旁隔离, 但切忌将气管切开、深静脉留置导管或开放伤口、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安置同一病房。
1.2.2 醒目标示
病历加注明【多重药菌感染】标示, 并采取通告形式告知医务人员该患者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做到人人知晓, 保证隔离措施落实到位。
1.2.3 空气消毒
用肯格王消毒机对病室空气进行消毒、净化, 消毒时关闭病室门窗, 每日2次, 每次30 min, 肯格王消毒机消毒原理是应用臭氧循环净化过滤空气。
1.2.4 手卫生消毒
手作为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必须做好手卫生消毒工作, 我们准备了一瓶手消毒液放于患者床头, 接触患者前后均进行手卫生消毒, 并告知患者家属也如此效仿及时洗手、消毒。操作中对接触或可能接触患者伤口或体液时, 必须戴手套或穿隔离衣。
1.2.5 专用清洁器具进行清洁、消毒
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固定擦桌抹布、拖布, 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 每日2次对患者床旁单元进行擦拭, 体温表每次用后在清洁的基础上用含500~1 000 mg的消毒液消毒30 min, 清水冲净, 干燥布备用于患者床旁。
1.2.6 及时准确收集标本收集标本时必须及时送检。
1.2.7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临床医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结合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护士执行医嘱时严格按照医嘱或药物使用说明书, 准时定量使用, 保证药物在人体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杀菌, 本组16例患者, 15例选用细菌敏感抗生素, 1例完全没有抗生素, 局部加强换药。结果:该16例患者14例痊愈出院, 2例好转出院。伤口愈合:2/甲期愈合2例, 3/甲期愈合6例, 3/乙期愈合8例, 住院天数14 d~75 d, 平均35 d, 明显高于我科平均住院天数的16 d, 均未发生院内感染暴发和医院传播。
2 讨论
多重耐药菌现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的病原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直接影响到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为切实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的传播, 病房管理应切实做好各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手卫生消毒、空气消毒, 合理使用抗生素, 才能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扩散, 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
摘要:目的讨论骨科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医院感染控制。方法对2008年7月—2009年2月骨科病房收治的1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4例患者痊愈出院, 2例患者好转自动出院。结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有效隔离, 病床及床单元、空气消毒, 有效地使用抗生素等多种方法, 防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手术过程的管理 第8篇
1 加强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的培训
为使医护人员了解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意义, 提高管理工作的依从性[2], 我科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手卫生、消毒隔离、手术室, MDRO感染管理制度等内容, 让医护人员了解MDRO感染的意义, 掌握相关知识和工作流程, 以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MDRO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隔离技术、职业防护制度, 提高医护人员执行手术室MDRO感染管理制度的依从性和自觉性。
2 建立相关制度
建立手术室MDRO感染管理制度:手术室要求手术医师在提交手术通知单时要在备注栏内填写M D R O感染, 以便手术室安排手术时采取相关消毒隔离措施。
3 加强标准防护做好隔离措施
(1) 手术室接到标有“MDRO感染”的手术通知单后, 根据“MDRO指南”及相关制度措施,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结合患者MDRO感染的部位及传播途径, 采取不同隔离与预防措施。
(2) 手术安排:手术室接到通知单后根据手术情况安排, 呼吸道M D R O感染患者安排在负压手术间, 其余MDRO感染患者, 非急诊手术安排在每天手术的最一台进行或负压手术间进行, 手术间前后门悬挂隔离标识,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手术间和接触患者, 禁止参观手术。
(3) 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 应当避免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3], 并做好标准防护;完成对MDRO感染患者的护理操作后, 将防护用品脱于医疗垃圾桶内, 不得带出手术间, 脱手套后严格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拭双手。
(4) 送检标本应置于密闭容器内密闭运送, 并注明“MDRO感染”标识。
(5) 实施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 按接触隔离进行隔离。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 并及时消毒处理[4]。手术床、平车、麻醉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用后的手术器械用含1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在本手术间内浸泡后, 装密闭箱送供应室进行处理。尽可能选用一次性被套、床单、手术敷料包等, 使用后按医用垃圾处理。如果为布类铺单, 需用含1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再送洗衣房清洗。
4 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管理
手术间物表消毒措施:专用的抹布、小桶、拖把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及用物:如听诊器、手术床、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麻醉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 采用含1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 工作台、高频电刀、吊塔等物表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用75%的酒精擦拭2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手术间地面消毒措施:手术间地面采用含1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湿式打扫。患者使用产生的所有垃圾为医疗废物, 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后装入密闭防渗漏容器并注明“MDRO感染”, 由专人收集统一处理。保洁员工作应在护士的指导下, 做好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及医疗废物的处置。
5 结语
对MDRO感染患者的护理操作时,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 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避免污染[4], 保证患者安全。
认真执行标准预防和进行接触隔离, 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培训及考核;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MDRO在手术室及医院内的传播, 为患者提供安全就医的环境, 保障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素萍, 裴树华, 赵志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J].护理研究, 2011 (5) :454.
[2]林秀娟, 林红燕.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 2008, 8 (9) :108-109.
[3]王晓青.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5 (27, 5B) :755.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第9篇
1 多重耐药菌概述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3类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 (CRE) (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PA) 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多重耐药菌现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它直接影响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在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 甚至暴发流行。因此, 我们采取多方面措施, 如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等。零宽容指绝不宽容、豪不饶恕, 其起源于“被打破玻璃窗理论”, 即一块完整的玻璃被打破后, 若得不到及时修复, 则会向周围发出一个信息, 说明无人关心玻璃的破损, 这样就会造成更多的玻璃被打碎。
2 心理护理体会
现将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1 护理人员多沟通
得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消息, 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为了防止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要对患者进行适当隔离。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 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 患者感到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与护患的配合[1]。
护士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敬, 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 我们是隔离病原菌而不是隔离患者, 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猜疑。用通俗易懂的、温和的语言与患者讲解, 讲清患多重耐药菌感染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转阴的;要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 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同时运用相关宣教手册让患者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让患者充分知情, 减轻心理压力, 发生病原菌传播的根源不在患者而在医护人员, 要切断耐药菌在医院和病室内的传播。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例如患者生活用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裹作为医疗垃圾妥善处理等, 多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2 创造合适环境
对被隔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隔离期间与亲人朋友交往少, 患者会产生情绪低落或失落感。他们害怕受到歧视, 所以敏感多疑, 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 经常揣摩医师、护士谈话的含义。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 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我们更应重视建立密切护患关系, 使他们感到护理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2]。加强护士陪伴, 增加巡视次数, 巡视过程中与患者及时沟通。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 保证患者情绪稳定。
2.3 耐心倾听
倾听患者的主诉, 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耐心倾听, 让患者宣泄, 改善患者的情绪, 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使其能积极配合整个治疗过程。
2.4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尤其是体温变化, 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师。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寒战、发热、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3]。
2.5 尊重患者
充分尊重患者, 多使用鼓励性言语。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注重语言技巧和自身修养,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使其感受到身心受到尊重。患者敏感多疑, 巧妙和良好的言语暗示能使其明了事理, 树立信心, 安定情绪, 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
2.6 宽容患者
对于患者未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行为, 采取温和的、坚决的拒绝, 做到零宽容。
在整个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过程中, 对待患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充分沟通、倾听、陪伴、尊重患者, 掌握原则, 做到零宽容, 取的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使患者情绪稳定, 治疗顺利完成, 提高了治疗效果, 严格执行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周健, 孟军, 江淑芳.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9) :1743-1744.
[2] 蔡春娥.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 2012, 7 (9) :231-232.
耐药菌感染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12月期间, 我院收集到共136例分离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菌的住院患者资料, 同一患者取第一次分离株, 其中男72例, 女64例, 年龄12~79岁, 平均年龄 (58.3±11.5) 岁。136例患者中49例存在多种外伤, 35例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28例为肿瘤患者, 24例为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者中有82例进行了导尿, 有36例进行了机械通气, 22例使用了呼吸机, 16例进行了气管切开。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采集和分析, 标本包括患者的痰液、尿液、腹腔引流物、创伤分泌物等。所有患者均使用了2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但最多不超过4种。质控菌株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2 结果
2.1 鲍曼氏不动杆菌分布情况
从患者的临床标本中一共分离出13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菌, 其中痰液49株 (36.0%) 、尿液26例 (19.1%) 、腹腔引流物29例 (21.3%) , 创伤分泌物32例 (23.5%) 。
2.2 主要分离菌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菌分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占大部分) 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2.3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见附表。
3 讨论
鲍曼不动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随着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 并伴随着创伤性治疗和侵入性治疗措施的增多, 鲍曼不动菌的感染率也日益增多[4]。有研究发现, 鲍曼不动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致病菌, 属于非发酵菌感染[5]。本次研究发现感染鲍曼不动菌的人群均存在易感因素, 而且老年患者、抵抗力较低的患者以及危重疾病患者较为多见, 此外, 接受了侵入性治疗和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患者也是较易感染鲍曼不动菌的人群。研究中, 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菌的基因分型标准为:≥1条的带型差异为一型。将BB14 (5'-ACCGTGGGTG-3') 作为随机引物, 把研究中的136株鲍曼不动菌进行PCR扩增, 从而获得了A-I9种基因型。见图1。
13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菌是以A和H两种基因型为主, 分别有43株和30株;其次是I型, 有17株;B型和E型各13株;其他的基因型各有9株或8株。
所谓多重耐药是指鲍曼不动菌对3种或者3种以上的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有耐药性[6]。而本研究中, 136株菌的耐药均多于3种, 其中有61株菌 (44.9%) 同时对15种以上的药物全耐药。而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包括了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米诺环素以及头孢哌酮。研究还发现, 不同患者、不同病房中的鲍曼不动菌的耐药性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即使是同病房的患者, 其临床标本分离菌的耐药品种以及耐药性也不完全相同, 这充分说明鲍曼不动菌的耐药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使鲍曼不动菌在药物的诱导和筛选双重作用下, 出现了多重耐药性。研究发现鲍曼不动菌对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有着严重的多重耐药性, 比如对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就高达了86.1%, 而该药物就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 提示鲍曼不动菌已经产生了ESBLs这一耐药机制, 说明正是因为鲍曼不动菌产生多种了多种耐药机制, 因此才会使其存在多重耐药。
本次研究发现, 临床标本主要的分离菌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占大部分) 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提示这几种细菌已经成为了本院主要的感染病原菌, 且临床上的分布较为广泛, 不但耐药严重, 而且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多部位的感染。在2012年3-5月期间小范围爆发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同一基因型克隆株院内感染,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是以表达OXA-23为主要耐药机制。由此可见, 及时对临床标本中的鲍曼不动菌进行分离和耐药性的检测, 能够对本地区的细菌分布、流行病学、细菌耐药性进行充分地了解和掌握, 同时还能够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综上所述, 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的日益增多, 而且在一些医院还存在不检测细菌、不根据药敏试验对治疗药物进行选择等现象, 不但在治疗中用到了较多种类的抗菌药物, 而且在使用剂量和使用途径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性。因此各地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的学习, 掌握其使用标准, 并严格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生理情况、病例情况及感染的严重程度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从而对多重耐药菌蔓延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涓.老年住院患者呼吸道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株的耐药性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6) :1468-1468, 1471.
[2]张鹏, 周燕斌, 黄炎明, 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14:26-29, 43.
[3]袁星, 沈继录, 徐元宏, 等.120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0) :1901-1903, 1907.
[4]徐晓晓, 林立, 张慧玲, 等.174株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 (12) :94-97.
[5]何超, 邓瑶, 康梅, 等.无菌体液标本中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的耐药性变迁及克隆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9) :2237-2239, 2241.
阻击耐药菌 第11篇
遭遇耐药菌
自青霉素和链霉素相继问世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金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30多种抗生素,迎来了抗生素的黄金时代。
然而,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它对人体的副作用也开始显山露水了。例如,青霉素本来是一种毒性很小的抗生素,但如果含有青霉素噻唑酸等杂质,就会使人特别是使过敏体质者产生过敏反应。又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量过大,就会对人的第八对脑神经造成损害,引起药物性耳聋。若四环素类在牙齿中积累,就会使牙变黄,产生所谓的“四环素牙”。另外,在人体肠胃内,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当大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对它敏感的微生物即被杀灭或减少,从而打破了肠胃内微生态平衡。继之,人体内厌氧菌或真菌过多地繁殖,便产生了新的感染。
在众多细菌中,如果有一种细菌经突变后产生了耐药性,并且大量繁殖起来,那么,在临床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使用链霉素、利福平等治疗结核病以后出现的耐药菌,造成结核病大有东山再起之势,而几乎所有药物都对结核杆菌无可奈何。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临床上经常出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也出现了耐药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了解决青霉素耐药菌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不少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可是,随着这些半合成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滥用,又产生了相应的耐药菌。在许多抗生素对被称为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无效的情况下,使早就发现但因副作用大而被打入冷宫的万古霉素重见天日,广泛用于治疗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但用了万古霉素后,又产生了万古霉素耐药菌。可见,耐药菌的出现,已使许多抗生素失去了作用,同时也使当代抗生素疗法在新千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耐药自有因
20世纪医药方面最大的发现是青霉素,而最大的错误是滥用抗生素。虽然科学家们仍在与耐药菌进行不懈的斗争,但是,由于产生耐药菌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比较明确的耐药机制只有以下三方面。
细菌产生钝化酶,破坏了抗生素的活性部位,并使其失效。例如,细菌与氨基糖苷类长期接触后,会被诱导产生各种磷酸转移酶、腺苷转移酶和乙酰转移酶,并使氨基糖苷类失去活性。
细菌因其细胞内抗生素作用靶位点发生变化而耐药。青霉素的杀菌作用首先是通过与病菌的细胞膜的一种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后,再进入细胞内发挥杀菌作用的。有的细菌突变后会产生一种不能与青霉素结合的蛋白质,这时就产生了耐药。
细菌细胞膜的变化引起了耐药。抗生素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后才起作用的。依细胞膜蛋白组成不同,有的抗生素不能进入细胞质,有的抗生素进入细胞质后又被排出细胞外,从而降低了细胞内抗生素的浓度,便产生了耐药。红霉素、四环素等许多抗生素都有这种耐药机制。
只有弄清楚了细菌的耐药机制,就可能设法解决耐药菌问题。于是,科学家们便专门制备了抑制青霉素酶的化合物,与青霉素并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细菌的耐青霉素问题。如果对氨基糖苷类的结构中被钝化的部位加以化学改造,这些钝化酶就不起作用,抗生素便又恢复了活性。人们在与耐药菌的斗争中,不断地寻找对耐药菌有效的抗生素,是十分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医院应对新分离到的致病菌作抗生素敏感试验,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不能滥用,以防止新的耐药菌产生。
希望在眼前
近年来,人们已从微生物产物中发现了链阳霉素、达普托霉素和红霉素,经化学改造后成为第三代红霉素——地裂霉素,以及全合成唑烷酮衍生物,都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有效。这些年,基因工程已逐渐应用到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上。首先,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已知抗生素,使获得新抗生素的工作有了发展。其次,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把参与生物合成的酶基因克隆到抗生素的产生菌上,以扩增有关的生物合成基因,提高发酵产量。第三,利用基因工程建立新的筛选模型,寻找对耐药菌有效的抗生素。
科学家们利用与抗生素研究同样的方法和设备,从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次级代谢物中,又发现了新的生理活性物质,有人把它称为抗生素的延伸领域——微生物药物。至今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少品种已开始上市,形成了广阔的微生物药物的领域。
由于病理学和生理学的进步,许多疾病的病因已能从酶的水平加以阐明,不少非感染性疾病与人体某些酶的失控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些疾病的病因又能进一步从基因水平加以阐明。近来,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找到许多新药——有关酶的抑制剂,如不久前发现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就是最好的也是市场需求量很大的降胆固醇药物。已上市的阿卡波糖为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是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可以预料,今后从酶抑制剂中寻找新药将会有很大发展。
前几年,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找到的乌苯美司,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作用,可作为肿瘤化疗辅助药物。但目前研究较多的则是免疫抑制剂。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由于常发生排斥反应,造成移植失败。自从免疫抑制剂环胞素A用于人体器官移植后,使成功率大大提高,称得上是人体器官移植的一次革命。
耐药菌感染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院2011年上半年住院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87例。
1.2 调查方法
对患者资料回顾性调查,搜集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原菌的种类、感染部位。
2 结果
2.1 18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年龄最大91岁,最小53岁。
使用抗菌素者158例,占84.5%,未使用抗菌素者29例,占15.5%。有基础疾病者142例,占75.9%,无基础疾病者占24.1%。
2.2 多重耐药菌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011年1至6月我院收治的187例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占阳性标本的25.1%。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占21.4%。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2.3 多重耐药菌病原菌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感染部位依次是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下呼吸道感染51例,占39.8%,泌尿道感染39例,占30.5%。上呼吸道感染11例,占8.6%。其他部位感染占21.1%。
3 护理体会
3.1 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3.2 加大护理人员培训力度
护理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隔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预防耐药菌的传播密切相关[2]。我院感染管理科多次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手卫生、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抗生素规范使用等。以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掌握程度。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3.3 严格管理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和带菌者,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尽可能单间安置,不能单间安置者将同一病重安置在同一房间。房间外挂醒目的标示牌。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挂相应的隔离标示牌。减少人员陪护和探视。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3.4 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的管理
据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ICU的护士、护工的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接触患者污物后未洗手时带菌率为100%[3]。各种诊疗操作前后,从患者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无菌操作前后,戴手套前脱手套后,穿脱隔离衣前后等均应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或手消毒。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粘膜、血液、体液、应当戴手套。我院每个病房门口都有快速手消毒液,以方便使用。
3.4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加大消毒剂的浓度。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病房每日开窗通风1~2次,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据唐平[4]调查分析,现双重和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使用抗菌药物有关。因此要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遵医嘱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3.6 建立科室院感质控网络小组
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小组成员组成。每人有不同的分工。每月将院感质控情况总结后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检查落实情况。
3.7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换药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3.8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根据病情给予患者制定适宜的饮食计划,提供合理的营养饮食。
3.9 其他
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感染主要来自各种导管(静脉导管,导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5]。加强预防控制与检测,及时将结果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临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除严格按药敏实验使用抗菌药物外,必要、科学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护理技巧,能够减轻感染患者的痛苦,控制感染的传播。
摘要: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护理对策,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方法 对2011年1~6月份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原菌的种类、感染部位。结果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大多为60岁以上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老年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以产生超广谱-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多见。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结论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标准预防,对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护理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多重耐药菌感染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103.
[2]胡玲.护理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124-126.
[3]韩黎,张高魁,朱士俊,等.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情况及相关影响的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35.
[4]唐平,张永吕.住院患者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6):418.
耐药菌感染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