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精选12篇)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1篇

1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背景分析

1.1 农业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农业信息属于经济信息范畴, 是农业产业 (行业) 的部门信息。农业信息是指人们利用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活动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等的总称。

首先, 农业信息具有连续性。农业生产以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过程为基础。在一个生产周期内, 这些生长过程都是连续的。活的生物体无时无刻不在地变化, 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 反映其运动特征的信息必然是连续的。

其次, 农业信息具有分散性。农业信息源的分散性首先源于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依附性。尽管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下, 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越来越高, 但它并未摆脱水平扩展及粗放使用的本质。与工业和城市相比, 农业的土地资源广阔得多, 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小得多, 使.得农业信息源的分布具有空间及地理上的分散性。同时, 由于生产连续性和自然;生产周期的作用, 农业信息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也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非均衡性。

最后, 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与制造业流程相比较, 农业生产流程不仅可调性小, 而且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又给这些有限的调节机会增添了几分风险。由于农业是比较复杂的系统, 系统的层次和构成因素众多, 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掌握程度远不及简单系统。一方面, 各种因素在农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 由于系统的复杂性, 各个因素的作用和行为机制也呈现出多变的情况, 这使得人们对许多生物信息的破译和理解存在着不确定性。

1.2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的重要性

信息概念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相互交换的情报信息、政策法规、计划规划、命令密令、市场价格、产品营销、论文著作、调查报告, 以及地物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其电磁波信号等一切所有的消息情报和信号;还通过信息的获取交换思维加工后, 产生和获得很多的信息和认识。这些新的信息和认识。这些新的信息也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 进而获得新的正确的认识, , 然后对事物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措施, 以取得各种的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农业还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 农业生产力落后, 而物质、能源的不足已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我国若想实现农业现代化, 解决农业问题和粮食问题, 就必须依靠信息的效能放大作用, 使有限的物质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放大功能来提高效能。科学研究表明, 如果将一项科研成果的研制费设定为1, 则试验费为10, 推广费为100, 而信息使用费仅为0.05。由此可知,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大的工程, 这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农业一向是弱质产业, 自身投入远远这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农业信息浩如烟海, 未加工处理前处于原始状态, 这一将原始信息变为再生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这另外两大资源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其共享性, 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发挥其共享性, 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加大信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效能放大作用。

2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的手段分析

2.1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模式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是指由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体在开发动机的导引下所运用的有关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 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途径措施可以形成不同的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建立一个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运作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就必须构造和建设与一定时空特点相符合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了多元化主体参与的不同类型的模式。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 对深化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意义重大。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经过流通 (即传递和扩散) 才能得到利用。农业信息的流通是农业信息从一定的信息源 (信源) 发出, 经过适当的媒介和信息通道 (信道) , 传送给接收者 (信宿) 的运动过程。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 农业信息的流通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政府供给主导型, 其特点是政府是农业信息的组织者、投资者、管理者, 并引导农户使用农业信息。第二种是农户需求主导型, 其特点是农户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农业信息, 对某些政府供给的农业信息可以不采纳。只有分清信息资源的流通情况才能构建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开发利用模式。在具体的类型上, 具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政府供给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如我国政府正在推行的各项上网工程, 1999年3月由“政府上网”工程开始, 接下来将带动“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等一系列工程, 如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等。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模式, 其推广主体是自上而下的由各级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系统。不同的机构层次承担着不同的与推广有关的具体任务, 但主要服务于国家的农业宏观计划, 对能够较好实现政府要求的农业生产目标且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良好社会效益的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其经费来源主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在推广方式上, 一般选用指令式、指导式和指令指导结合式, 多以项目计划的形式, 落实各项技术的应用, 督促或者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接受新信息。如“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 既带有指令性, 又带有指导性。

其次是农户需求主导的民间经营模式。以民间团体协会为中心的开发利用模式即是以农民为主体, 农技人员为骨干的各种民间协会或技术研究会为中心, 通过他们的运作将农业科技、经济信息等传输到千家万户。由于这一模式的主体大多为当地的技术能人和种养大户, 在某些技术推广应用和经济信息获取中己取得一定成效, 所以对周围农民的示范作用较大。其投入一般由会员集资或者通过活劳动的义务奉献来解决。在技术选用上, 大都以适用性较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技术为重点, 有的则是把自己长期摸索并积累的成功经验技术向周围群众传授。

2.2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2.2.1 对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的模式进行创新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总体开发和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与安排, 通过政府的引导、组织与调控, 大力推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自上而下模式就是具上述优势的开发模式。但是, 自上而下模式所开发的农业信息往往强调宏观性及长期性, 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差, 有时不能满足微观信息用户的需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同时又要提高资源开发的规模优势。只有联合型集约开发模式才能集各开发主体之优势, 实行统一开发, 分工协作的工作方式, 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共享。而且由于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又各有侧重, 将大大提高微观信息的开发广度与深度, 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因此, 本文认为当前应提倡的开发利用模式是:自上而下开发和联合型集约经营为主, 多种开发经营形式并存。

2.2.2 加强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开发

网络设施的建设应采用多级结构、多网并存的建设模式。多级结构即在一个地区[如一个县) 建立信息服务中心试点运行, 待成熟以后, 再推广到附近各县, 并在各省建立高一级的中心, 最后在全国建立起农业信息网络。多网并存就是人工信息网络、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电话通讯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并存发展。信息网络的物质条件建设应与本国国情一致, 我们应将较完整的各级农技推广站等人工信息网络、几乎遍布全国农村的广播电视通讯网络、正迅速发展的电话通讯网络与先进计算机网络结合在一起, 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2.2.3 健全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的法律体系

随着信息交流范围的日益扩大, 信息活动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 如信息安全、信息保密、信息犯罪、信息污染、信息经济利益等问题, 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问题不能只凭技术手段解决, 必须辅之以政策的管理和法规的约束。具体可以从建立健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保障应从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的行为约束,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客体即信息资源的约束, 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如组织形式等的约束等方面入手。

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开发利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度里, 农业的基础地位更显得重要。社会即将进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农业也将逐步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和信息农业。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靠科学技术, 靠知识信息的大量注入。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也是农业信息化至关重要的内容。

摘要:就当前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的重要性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并对当前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信息,信息采集,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高广生.构建完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J].前沿, 2006, (06) .

[2]俞立平.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修正研究[J].情报杂志, 2005, (12) .

[3]郑腾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J].情报科学, 2003, (01) .

[4]崔岩.农业信息技术扩散与传播模式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6) .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2篇

摘 要: 智能手机数据采集相比传统数据采集在时效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基于“基层农业统计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需求,在Android平台上,依据分层开发思想,详细设计了数据库适配器、数据层、结构层以及activity等,最终完成了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易用、可靠的基层农业统计数据采集和处理工具。

关键词: Android; 应用开发; 农业信息化; 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8)02-10-04

Abstract: The data acquisition with smart phone i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data acquisition in the aspects of timeliness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agricultural statistical data”,on the Android platform,with the idea of layered development,the database adapter,the data layer,structure layer and the activity etc.are designed in detail,to finally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ftware system,provide agriculture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an agricultural statistical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tool of easy to use and reliable.Key words: Andro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terface design

0 引言

农业信息化的意义显而易见[1],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业信息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服务业、工商业等各领域。这对农民以及农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基层农业统计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是在Android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而成。该系统通过Android智能手机获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息,如地块档案、农户信息、地块制度、农村等各类信息。通过该系统,可以让基层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方便地建立和管理数据库。农技人员可基于农业生产环境,实时、快速地获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开发环境及技?g介绍

Android系统在中国的普及范围大且速度快,搭载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价格合适,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使用较多,且能满足系统设计需求,是智能手机开发的首选平台。

Android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2],主要使用于便携设备。Android操作系统可细分为如下几部分: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用户界面、中件间。Android平台可依次分为如下四层:Linux内核层;Android运行层;应用框架层;应用程序层。基于Android的软件的开发通常处于Android架构中的顶层,即应用程序层。

本系统是针对Android系统研发的一款移动应用,需要的开发工具分别为:Eclipse、Android SDK。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体系结构

结合本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Android架构[3]特点,开发分如下四个层次。

XML:界面设计,具体设计时主要运用/res/layout/中的.xml文件,运用该文件布局控件、控制属性、自定义控件样式。在设置版本信息方面时,主要运用

/AndroidManifest.xml,即形成Android API信息。逐个声明Activity、申请客户使用资源,另外程序中用到的中文单词则主要结合strings.xml声明。利用arrays.xml逐个设置列表各项元素。

View:本层属于人机交互界面,包含本系统中所需要运用到的所有Activity。用户可通过Activity进行相关操作,比如输入数据,确定数据项,最后点击,即可获得相关信息。

Data与Adapter:一般认为该层为数据库及其适配器层。主要用于建立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库,同时该层包括更新及相关方法,Adapter中含所有适配器Adapter,显示数据库Activity的信息。在ListView控件记录时,需要运用到各显示数据表。

Table:属于数据表层。利用Entity存储数据表各字段名及类型。一般情况下Data层不会因为本层发生变化而变化,因此适用于分层开发。

如图1为本系统的体系结构图。

由此分析软件体系结构[4],在具体设计时,可将系统分为五个包:XML;View;Adapter;Data;Table。这五个包是有自上而下的依赖关系,分别对应view包、data包、data包、adapter包和table包。如图2为该软件系统包图。

2.2 系统流程图

农业技术人员登录Android客户端执行数据采集,首先要在客户端应用汇总获取数据,并上传到Web服务器中,经过Web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对数据进行存储,并向客户端发出反馈信息,以标识采集任务完成。系统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详细设计

3.1 各功能模块描述

基于Android的农业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主要功能分为两大类:工作类和交流类。工作类数据采集包括:提交推广日志、上报灾情、采集价格信息等;交流类数据采集包括农技问答、经验交流和问题反馈等。

3.1.1 用户模块

系统的用户类型[5]分为未授权用户(注册)、普通用户、管理员以及超级管理员。

未授权用户:需管理员授权后才能使用系统。

普通用户:能上传数据,查看历年数据。

管理员:能修改除超级管理员以外的所有用户的权限,以及删除用户操作,能查看数据,给所有用户发送手机消息提醒。

超级管理员:与管理员相比,多了能对管理员进行设置权限的操作。

⑴ 创建用户

在客户端任何人都能新增角色,但权限为未授权用户,需管理员来修改权限。

⑵ 用户登录

登录输入错误时进行用户名或密码错误的相应提示,权限不足时提示没有权限进行此操作的提示。

⑶ 用户管理

管理员能对未授权用户和普通用户,更改他们的权限或者删除用户,而超级管理员能对管理员、普通用户和未授权用户,修改他们的权限或者删除用户。

3.1.2 数据模块

普通用户选取好需要录入数据的区域和农作物种类(保存在服务器上,如果没有需添加)后,选择相应的季节(春、夏、秋、冬)和行为(播种、收获),并填写相应的信息,提交至服务器,此时如果数据和去年同期数据比较波动幅度超过10%则需填写备注信息。

3.1.3 ?稻莶榭茨??

用户或者管理员在选取好需要查看的区域和农作物种类后,能在客户端上获取到对应信息的历年收获数据。

3.1.4 个人中心模块

用户或者管理员,在登录后的主页面中进入个人中心后,能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修改密码或者手机号。

3.1.5 用户提醒模块

管理员在网页上登录成功后能对所有用户发送自定义的提醒内容,也可以对特定用户发送自定义提醒内容,该提醒会出现在安卓手机的通知栏上。

3.2 系统功能图

⑴ 系统功能总图(如图4)

3.3 数据结构设计

结合用例分析和需求分析,构成系统的数据[6]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

⑴ 用户表users(具体包含用户名、ID以及姓名、密码手机号码,权限);

⑵ 地区表zone(地区ID、地区名称);

⑶ 村庄表village(村落ID,村落名称,地区ID);

⑷ 种类表kind(种类ID,种类名称);

⑸ 农作物名称表crop(农作物ID,农作物名称,种类ID);

⑹ 用户个性化表marks(ID,用户ID,村落ID,农作物ID);

⑺ 农作物播种表sow(播种ID,年份,季度,村落ID,农作物ID,播种面积,备注,用户ID,上传日期);

⑻ 农作物收获表gains(收获ID,年份,季度,村落ID,农作物ID,面积,产量,亩产量,备注,用户ID,上传日期)。系统实现举例

基于Android的基层农业统计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通过安装Android移动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与用户进行直接交互,Android端的应用程序采取本地化开发模式,在移动终端获取数据,结合移动端的界面设计,通过编码来实现满足用户采集需求的相关功能,将数据传送至服务器,在服务器端网页和Android端应用程序界面都可浏览相关采集信息,并能够执行回复、评论等信息交互操作。

4.1 登录模块

用户打开软件后立即显示登录页面,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后点击登录,成功登录后进入操作页面。输入错误出现提示并需重新输入。登录界面如图7所示。

登录模块通过Android端Login Activiy类中的 click Login()方法(图),将登录信息传送至Login Utils类中的线程run()方法去执行登录验证请求,Server 端Login Action类中的client Login()方法对信息进行验证。代码片段如图8所示。

4.2 消息提醒模块

管理员能够对所有用户或者特殊用户发送提醒[7],并且会在智能手机的通知栏显示出来,如图9。结束语

本文基于采集统计农业数据以及处理系统需求,结合Android、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农业信息化等实际需求,综合利用无线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的优势,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现代化、智能化、便携式、易用、可靠的基层农业统计数据采集和处理工具。

我们在研究移动开发及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8],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初步构建了基层农业统计采集与处理系统。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系统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数据采集内容方面,需进一步丰富基层农业数据采集的内容和形式;系统架构设计方面,还需加强服务器端的承载能力;在数据传输控制方面,要深入研究传输中断情况的数据传输策略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尚明华,秦磊磊,王风云,刘淑云,张晓艳.基于 Android智能手机的小麦生产风险信息采集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178-180

[2] 张磊.Android平台的应用开发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9(17):211-213

[3] 李摇杨,冯摇刚,李摇亮,罗拥华.基于 Android 的多媒体应用开发与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1(4):149-152

[4] 王一妹.基于Android系统的气象灾情手机直报平台的设计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0):8773-8776

[5] 胡纪通.建设精准型农业基础大数据的保障性工作机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9:20-21

[6] 廖建尚,卢斯.基于Android系统智能网关型农业物联网设计和实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6):61-71

[7] 刘传茂,王熙.农机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CAN总线[J].农机化研究,2016.38(12):207-211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3篇

亳州农产品市场建于1997年,占地8万多平方米,是安徽省“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市场建有蔬菜、水果、干鲜、食用油等几大交易区和菜农直销区、加工包装区、配送中心区和低、恒温冷库及生产、生活资料服务区。拥有2万多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和6万多平方米的交易场地。

市场建有信息中心、电子结算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及监控系统,连年评为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联网先进单位。并预计在3年内建成蔬菜、水果、水产、副食、粮油、干鲜调料、饮料、种子八类市场。

市场连年被评为农业部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安徽省“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市场和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先进集体”。

安徽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

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于1992年12月,先后经过了五期工程的滚动发展建设,市场规模由最初的占地10亩发展为280亩,从单一的水果交易发展成为集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禽肉类、粮油、禽蛋、干鲜、调料等交易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008年市场共实现综合成交量232万吨,成交额105.8亿元。

市场先后被农业部列为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务部列为重点联系商品市场,2006年被列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此外,市场被国家“三绿工程”办公室选定为首批绿色市场创建示范单位,被安徽省农委授予“农业产业化发展十强企业”、省商务厅审定为首批绿色批发市场、安徽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福建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

亚峰蔬菜批发市场隶属于福州榕福集团公司,是福州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部首批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市场和“样板市场”。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4篇

1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概述

农业信息是农业产业的部门信息, 指人们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开展的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等活动的相关信息、情报、数据等的总称。首先, 农业信息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因为农业生产以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为基础的, 因此在一个生产周期内, 其生长过程是连续的、变化的、客观存在的。其次, 农业信息有着分散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地资源, 尽管目前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断得到提高, 但仍然存在分散剂粗放管理的本质, 和城市相比农村土地范围更广、人口密度更低, 在空间及地理分布上体现出较强的分散性, 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存在分散性较强的特点。再次, 农业信息有着不确定性的特点。农业与制造业相比无法开展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 可调节性低, 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

2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成功模式分析

2.1 以北京地区为代表的怀揉模式

从现有的成功模式来看主要有五种发展模式。第一是以北京地区发展农村信息化的北京“北京怀荣”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的信息资源, 将宽带光缆遍布到各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 这些站点再通过呼叫中心和短信平台, 通过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个农户的所使用的信息终端。

2.2 以河南为代表的“宽带+机顶盒+电视”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河南的“宽带+机顶盒+电视”的开发利用模式, 这一模式在具体设计中是:设定基站进行卫星信号的接收, 然后通过网通宽带网络传送到不同的终端接收站点, 之后通过用户的机顶盒以电视作为信息的显示和接收终端, 然后农户可以通过IPTV (网络电视) 来进行远程的互动视频点播。这种模式其本质就是利用了网通所已构建和改造的能够利用宽带网络资源来进行相关信息如语音、数据、视频的传输, 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使用, 这种模式利用了已有的建设资源, 使用起来较为经济、快捷、成本低、效率高。这种模式下, 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反馈, 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来观看农村致富节目, 查询相关的信息。是一种融合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的新型信息网络技术模式, 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较大的经济效益。

2.3 以湖北为代表的“电话+专家”模式

这一模式以湖北省为代表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以热线电话为核心、通过专家咨询及多种传输途径来进行农业信息服务, 通过专家的在线指导答疑及自动语音、现场农业技术指导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详细信息。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而且加以现场指导等, 能够手把手的将技术带给农户, 促进了农业新兴技术的有效的应用, 避免了由于农民不懂、不会应用技术等所带来的不必要性的经济损失。

2.4 以江西“五统一”为代表的模式

江西省为了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工程, 提出了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五统一”做法, 为做好全省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提出了具体措施。这一模式的实施, 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根本上的领导保证, 有力的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不管是什么模式和方式, 尽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上各具特色, 但基本都从本着实情出发, 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以更好的建设适应本地区需求的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 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利用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村信息采集与开发利用工作中, 政府要积极发展其自身的职能, 做好总体开发与相关硬件设施建设, 进行统筹安排与规划, 加强引导与组织和调控, 推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 开发集约联合型的开发模式, 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建立自上而下开发和联合型集约开发及多种开发经营相互并存的多种开发模式。

同时, 要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工信息网络、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网络等这些信息媒体的功能, 促进多网并存及相互共享和应用, 从而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开发的资源利用率, 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工作的展开。

在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 如信息安全问题、信息保密及泄漏问题、信息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仅仅从技术上也很难实现真正的解决, 还需要加强管理和增强法规的约束作用。因此, 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设, 从法律方面确保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利开展, 为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保障。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巨大变革, 推动了经济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农业, 要摆脱落后的发展态势,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和变革, 也需要进行科技创新, 在经济发展中引入信息技术。为此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利用成为近期研究的热潮。为此本文在分析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内涵基础上对其开发和利用模式及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我国的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工作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模式,建议

参考文献

[1]樊景超, 丘耘, 夏雪, 周国民.苹果果园环境信息采集与推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5 (07) .

[2]李干琼, 王东杰, 于海鹏.“农信采”正能量[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3 (26) .

[3]林志坚, 赵蕴华, 谌凯, 应向伟, 吴巧玲, 赵云飞.土壤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专利情报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 (05) .

信息采集员 第5篇

本报北京7月13日电 余俊成、特约记者王永孝报道:炎炎盛夏,高原流火。7月初以来,一批“兼职信息采集员”活跃在第二炮兵某旅演兵场,他们在履行本职工作的同时,责训练数据、战场数据、保障数据等信息。旅长兰吉银介绍说:“这是我们贯彻全军军事训练会议精神,努力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

近年来,该旅为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组织力量开发了“旅军事训练信息库”,但由于没有实现动态验证和及时充实更新,其中有些数据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战场环境。着眼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旅党委越来越意识到,拥有一个完备、精准、动态的战备训练信息库至关重要。为此,他们挑选了一批信息化素质较高、工作作风严谨的人员,赋予其“兼职信息采集员”的使命。

为使这些兼职信息采集员能够及时准确采集各种数据信息,旅里通过外请专业人员传艺等办法,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同时,立足现有条件,经多方协调,为其配备了数码摄像机、电子测速器、卫星定位仪、测绘仪等设备器材。

在训练场,这些信息采集员除干好本职工作外,还要负责各种训练信息的采集任务。每当转场机动、伪装隐蔽、装填导弹等关键环节,他们都要及时进行记录、比对和测算。他们的工作包括:跟踪不同环境下训练的数据变量、采集各战场点位的环境参数、验证各种装备在使用中的性能参数、统计各类物资消耗量等。据介绍,这批采集员在此次演练中共采集新数据300余组,验证原有数据近600组。

随着这些信息采集员的出现,该旅演兵场正在发生诸多变化:大量精准的训练数据为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增强了训练的科学性,推动了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

第二炮兵某基地探索数据资源共享新机制 拆坝疏淤:跨过“楚河汉界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网聚能力”。它的真正威力,不仅仅是构建了一无所不包的大网,更在于通过网络中数据的广泛融合和信息的快速共享,将各类作战力量、作战资 源聚合成为一种新质战斗力。、信息共享才能产生力量,产生效益。不能共享的信息数据,好比躺在金库里的货币,只能显示富有,并不能创造财富。由此类比,搞好数据共享,就是让各家的财富变成共有的财富。促成这一转变,需要更新观念、统一“金融法则”,更需要建立畅通无阻“融资渠道”和高速运转的“交易平台”。条块分割形成“数据壁垒”

红方胜得不明不白,蓝方输得稀里糊涂。谁也没想到,一场实装对抗演练会以这样的结局收场。

双方指挥员不甘心,凑在一起打算复盘战局。谁料,所有演练数据已被基地司令部一名作训参谋锁进了保密柜里,明令仅限内部掌握,一律不准外泄。辛辛苦苦得来的作战演练数据,此时却成了壁垒森严的“部门资源”。参演双方无可奈何,一个劲儿向记者倒苦水:老说信息资源利用要“一盘棋”,可跨不出条块分割的“楚河汉界”,演练应有的效益岂不大打折扣? 如今,这一幕在第二炮兵某基地已经成为历史。记者在该基地近期组织的一次综合演练中看到,经由战场信息显示系统,导弹旅指挥所信息网络联接基地指挥大厅,方圆数百公里的战场态势尽收眼底。随着战局不断升级,一串串作战数据如潮涌而来,某新型嵌入式信息采集系统实时捕捉记录,并自动生成一个个数据包,供前线指挥员随时调阅。

硝烟散尽,参演部队指挥员走进“中军帐”,与基地导调人员对照作战数据展开复盘,细到每一个节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心。旅长夏小平说:“判读这些数据,好比观看电影慢动作回放,得在何处、失在哪里,一目了然。” 【专家解析】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教授王晓东:数据信息资源垄断现象的出现,既有独占观念作祟,又因共享机制缺失使然。走出“有数据难共享”的困局,一方面应妥善解决好共享与保密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应搞好建章立制,依据作战指挥和各部门业务需求,合理划分数据共享的权限和类别,明确提供数据的责任,建立畅通的数据共享渠道。

兼容并蓄消除“排异反应”

这是该基地演兵史上空前辉煌的一幕——

那年秋天,3支不同型号的导弹劲旅分赴预定集结地域,与其他军兵种部队展开联合训练。

随着发射“零秒”即将到来,串联前沿导弹旅与其他军兵种部队的基地一体化指挥平台高速运转,语音、图像、数据、文电等“信息流”在各部队之间无声奔腾,来自各个发射地域的电磁管控信息以及风速、降雨、雷电、云层等“数据流”一同向“中军帐”汇聚……

看到这一幕,现场观摩的专家不禁感叹:各军兵种、各型号导弹部队只有实现了数据共享,才能真正融到一起,打成一片。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就在几年前,这个基地还受阻于各类数据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困境——首次进行实案化发射演练,其他军兵种提供的情报信息很多看不懂,需要进行格式转换;首次开展基地集成训练,多个导弹旅机动指挥系统接入基地一体化指挥平台时出现数据丢失、信息乱码等“排异反应”…… 走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如今,他们请上级机关帮助规范设计,多方协作,统一了各部门之间、各级各类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操作界面和作战态势图像的数据标准模式,使数据共享有了兼容并蓄的技术平台。

【专家解析】第二炮兵作战部作战数据室主任王成跃: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之所以实时高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统一了数据标准。目前,我军数据标准种类较多,而且出自不同部门,这给数据共享制造了“源发性”障碍。需要强调的是,数据标准化工作庞杂浩繁,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承担的,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首先明确数据编码、分类、格式和模型等有关约定,然后由各相关单位分工合作,在全军统一规则下共同参与数据标准建设。

公用数据改变“各自为战”

曾几何时,该基地每一支导弹旅远程机动前,都要派出信息采集员先行探路,将沿途信息译为一组组数据,构建自己专用的战场数据库。

如今,这一幕不会再出现了。记者日前跟随第二炮兵某旅千里奔赴陌生地域,只见指挥车上方寸荧屏间,一个聚合“敌”情、我情、战场态势的信息库展现眼前:大到战场四周的山川河流,小到机动途中的每一道桥梁、涵洞、岔口,尽在其中。鼠标轻点,部队前进路线图须臾形成,关山险路被一一避开…… “这可比我们旅自建的数据库好用多了。”旅长张卫民告诉记者,“三情库”涵盖了该基地所属部队全部兵力火力信息、所有战场点位关键数据,以及各战斗力要素能力状态,是对各导弹旅战场数据库的综合集成。

刚抵达某战术合同训练场,该旅就遭遇一场“无案化”对抗演练,“三情库”再次展示了它的威力:数百条信息干线组成“信息经络”,延伸到复杂战场角角落落进行信息采集;指挥员通过搜索引擎,从库存自如获取数据,依据战局变化实时调整兵力和战法……来自前指大厅的一份战况统计显示,该旅此次跨区机动从“三情库”共调用了1100余组数据和142个影像文件。【专家解析】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部作训处处长袁登红:过去搞数据共享,主要靠综合集成,即打通系统接口和数据转换的“硬连接”。这种做法不仅效率不高,还可能随着接入系统的不断叠加,最终导致系统不堪重负。因此,真正实现数据全面共享,必须抓好数据集成,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进行有机地集中,创造出一个高效运转的技术共享环境,而不是单纯依赖系统之间通过接口相互交换数据。

沈阳军区某摩步旅动态作战信息数据直达中军帐 数字化兵要地志实时更新

本报讯 陶传辉、特约记者姜玉坤报道:“某地新增一条雨裂沟长约800米,宽30至50米,平均深度6米……装甲车辆不能直接通行。”8月下旬,沈阳军区某摩步旅参加驻地抢险救灾任务归来,作训参谋张楠立即将一条信息数据存入旅兵要地志数据库。年初以来,这个旅已动态更新380多条数据,为部队训练和作战指挥提供了精确的信息支撑。

“地方建设和环境变化对地形、交通等作战要素影响较大,而部队使用的一些数据信息和参数相对比较滞后。”旅长黄永军告诉记者,有一次部队组织演练,就因为遇到未在地图上标出的拦水坝,使事先计算好的穿插路线无法使用,影响演练进行。事后一查,原来是旅作战数据库更新不及时所致。

依据地形、交通、气象、水文、通信等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他们对兵要地志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和统一编码归组,划分区域建成了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和通信网,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数据更新内容涵盖因发生地质灾害出现的新地形,新近修建的桥梁、道路基本参数、河流流向和干枯变化,地方通信设备分布情况等内容,只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

为取得翔实数据,他们与驻地测绘、交通、水利等19个部门建立联络机制,对方定期通报驻地辖区内的地貌变化情况,旅里派人核实后录入数据库。与此同时,他们利用部队外出驻训和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等机会,组织信息采集员对照以往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比对,对变化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如今,他们已累计更新各类兵要地志数据信息1600多条组。

兵要地志数据库常更新,完善了作战信息数据系统,提升了部队训练效益。前不久,该旅组织驻训分队转场,一座新建单拱桥承载重量成为确定行军路线的关键。参谋人员迅速打开兵要地志数据库,发现该桥承重达不到重型装备通过标准,于是及时调整行军方案,确保驻训分队顺利转场。

本报讯 陶传辉、特约记者姜玉坤报道:“某地新增一条雨裂沟长约800米,宽30至50米,平均深度6米……装甲车辆不能直接通行。”8月下旬,沈阳军区某摩步旅参加驻地抢险救灾任务归来,作训参谋张楠立即将一条信息数据存入旅兵要地志数据库。年初以来,这个旅已动态更新380多条数据,为部队训练和作战指挥提供了精确的信息支撑。

“地方建设和环境变化对地形、交通等作战要素影响较大,而部队使用的一些数据信息和参数相对比较滞后。”旅长黄永军告诉记者,有一次部队组织演练,就因为遇到未在地图上标出的拦水坝,使事先计算好的穿插路线无法使用,影响演练进行。事后一查,原来是旅作战数据库更新不及时所致。

依据地形、交通、气象、水文、通信等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他们对兵要地志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和统一编码归组,划分区域建成了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和通信网,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数据更新内容涵盖因发生地质灾害出现的新地形,新近修建的桥梁、道路基本参数、河流流向和干枯变化,地方通信设备分布情况等内容,只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

为取得翔实数据,他们与驻地测绘、交通、水利等19个部门建立联络机制,对方定期通报驻地辖区内的地貌变化情况,旅里派人核实后录入数据库。与此同时,他们利用部队外出驻训和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等机会,组织信息采集员对照以往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比对,对变化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如今,他们已累计更新各类兵要地志数据信息1600多条组。

兵要地志数据库常更新,完善了作战信息数据系统,提升了部队训练效益。前不久,该旅组织驻训分队转场,一座新建单拱桥承载重量成为确定行军路线的关键。参谋人员迅速打开兵要地志数据库,发现该桥承重达不到重型装备通过标准,于是及时调整行军方案,确保驻训分队顺利转场。

广州军区某师积极探索基层政工网管理与使用路子

本报讯 杨志武、特约记者钟友国报道:墙上,“军网之家”的牌子和“上网须知”等规定格外醒目;轻点鼠标,全军政工网上各种信息迎面扑来……3月下旬的一天,记者走进广州军区某师看到,这个师所有连队都建立了“军网之家”,并摸索出一套政工网建设管理与使用的方法。

该师立足现有条件,科学筹建网络硬件设施。他们确定了在营连建立“军网之家”的统一方案,把连队(营部)会议室和阅览室合并,腾出房间集中摆放电脑终端,并按各连20台电脑的标准配备网络交换机和电脑桌椅等设备,解决基层官兵“上网难”的问题。

他们着眼安全高效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师团成立政工网建设使用办公室,负责指导政工网站建设、基层网络应用;抽调力量成立师团政工网信息维护小组,负责信息的采集、更新和监管;各营连成立网络使用管理小组,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了各级领导、师团信息采集员、网络值班员的职责要求。为严防失密泄密和病毒入侵,他们制订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病毒防治、管理维护等制度,从网络“入口”到“出口”全程抓防范。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故障分析 第6篇

关键词:重要作用 故障分析 系统维护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b)-0076-02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电力公司必须切实掌握供电以及销售等多样化环节的具体信息,才能制定出用户满意的营销方案。这些多样化环节的具体信息,都是依靠用电信息采集相关系统获得。若想制定出用户满意的营销方案,就必须明确多样化环节中多样化用户的具体特征,这些多样化特征只能依靠用电信息采集相关系统进行合理的统计与分析,故此,用户具体的用电信息,对于电力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对于这些多样化信息,应该尽可能保证完整性与精确性,故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用电信息采集相关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中国境内用电采集的范围极为广泛,电力公司不仅采集常见的居民信息,而且采集使用变压器等用户的具体信息,然而,由于采集数量过大,处理起来较为烦琐,故此,应该努力提高电网设备的性能。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常见故障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由多个配套设施组成,不仅包括主站、采集终端,还包括通信信道以及配电开关等,虽然这些设施能够促进采集系统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它们也会起到阻碍作用,出现各种故障,阻碍系统的施展。

2.1 主站软件故障分析

一般情况下,主站软件产生问题也就意味着相关系统的主站软件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顺利运转。其中,主站软件包含了多个方面,其主要的组成软件为通信负载均衡软件以及接口服务器软件等。主站软件一旦出现故障,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交互响应与正常情况相比则更为缓慢、显示状况不正常以及系统内的部分功能损失等。

(1)故障出现在通信前置机软件:在整个主站软件中,通信前置机软件的工作内容则是连接主站和采集终端的通信。如果该软件产生问题,那么,前置机的采集终端就不能够接收到主机的指令,从而阻碍了系统的运行。

(2)故障出现在通信负载均衡软件:一般来说,通信负载均衡软件的功能就是将应用服务器和前置机集群连接起来,让两者能够产生联系。该软件一旦出现问题,那么,应用服务将与所有的终端失去联系,如果主机下达指令,因为故障的存在,指令将不会被执行。

(3)故障出现在应用服务器软件:应用工作站的作用是为供应采集应用服务,而这一内容主要由应用服务器软件管理。如果该软件有问题产生,那么,相对应的应用工作站在访问主站的过程中,就不能顺利完成访问工作。

(4)故障出现在数据服务器软件:一般而言都是数据服务器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存储。而这种软件的主要弊端就是:数据存取存在异常(无法储存数据等)。

(5)故障出现在接口服务器软件:主要就是输入输出方面的故障,输入故障主要的诱因就是电压失压、发生虚接;而输出故障主要是由于终端电源标称值有不相符的状况。

2.2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故障

(1)电源的故障:主要是输入输出的故障,输入故障主要的诱因就是电压失压、发生虚接;而输出故障主要是由于终端电源标称值有不相符的状况。

(2)通信的故障:主要的通信故障有:电表有反应但终端无法接收信号;可产生回码但主站无法接收信号。而产生故障的原因分为设备、移动侧等问题。

(3)抄表的故障:这类故障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就是错误的抄表数据,另一方面就是有终端没有抄表数据。

(4)终端遥控输出的故障:一般有两种连接终端和跳闸机构的接线方式,被控跳闸机构主要包括加压跳闸和失压跳闸。一般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根据跳闸的类型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3 环节的故障

(1)本地通信信道的故障:所谓本地通信信道指的就是采集终端和电能表之间的通信信道,主要包括RS-485、低压电力线载波、微功率无线的方式。而这种通信信道存在的问题主要是RS-485接口故障、接线的错误。

(2)接线的故障:在线路中出现的错接的电流和门节点回路等。故障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计量出现错误。

(3)RS-485接口的故障:在接口处的故障主要是在进行抄表时,出现数据为0的现象。

(4)载波通信的故障:这类故障主要发生在电能表和采集终端的信号错误或者是信号接收出现故障。主要的故障是在进行抄表时,表中的数据和采集器下电能表显示的数据不符。

(5)采集终端硬件的故障:在采集终端,出现元器件的设计缺陷,导致信号采集出现故障。

(6)采集终端软件的故障:在进行软件的设计时,由于设计缺陷,最终导致出现信号通信的故障。

(7)电能表的故障:主要是电能表的软硬件出现了故障,使得测量的数据出现错误。

3 信息采集系统的维护

(1)选用负荷功能:在进行信息采集终端时,选用设定用户的时间和功率定值,若警报声响起则说明超负荷了,往往这时候警报会对此进行自行判断,同时也可能会跳闸。一般来说,负荷功能即控制电量,据此可以及时有效制定出相对成熟的用电控制方案。

(2)配变的功能:使用电力时,用电信息中的配电监测功能可以对三相不平衡电压、失压、超过电压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若要在一定时间内发现配变计量中的故障或问题,则一定要在统计电压时对时间和电压的合格率进行严格的控制。

(3)对采集系统在线统计分析的功能:此主要在于终端问题,为了保证统计分析的正确性,需要在主站系统中采集更多的用户信息。

4 结语

从上面的各个要点可以知道,现今的用电系统正在进行建设和应用,因此必须对用电系统中容易出现故障的地方进行处理和维护,在系统的主站、采集终端以及通信信道等处进行维护,确保能够顺利用电。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刘宗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深化应用研究[J].供用电,2012(6):50-52.

[2]妙红英,杨永良.负荷管理终端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J].工业计量,2012(S2).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7篇

1 农业信息采集分析的现状

1.1 农业部农业数据收集分析及预警现状

1.1.1 农业数据收集体系初步建立

农业部已在各领域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共33条信息采集统计系统, 采集点8000多个, 定期采集农村政策、生产动态、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以搭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为目标, 建立了农业价格与成本调查信息采集系统、农产品批发价格信息采集系统、农产品产量抽样调查信息系统。其中, 农业价格与成本调信息采集系统包括160多个县级信息采集点, 每月采集50余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 定期收集14种主要农产品的成本支出情况;农产品批发价格信息采集系统已有200多个信息采集点, 每天收集各种农产品的批发交易价格, 涉及粮油、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等300多个品种;农产品产量抽样调查信息系统在全国680个县设置了信息采集点, 定期采集和报送农产品产量、面积等信息。

1.1.2 农业数据分析得到加强

为加强农业数据分析工作, 农业部市场信息司成立有农业信息统计处、信息分析处、运行监控处等部门, 并与部信息中心根据33条采集系统的特点, 在搞好常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加强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月度、季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建立了定期信息分析预测和会商制度, 形成了《农业农村经济重要数据月报》、《农产品价格专报》、《网情择要》、《农产品供需形势报告》等市场信息分析成果, 成了农村经济权威的信息集散中心。

1.1.3 农业数据公开共享面逐渐扩大

目前, 农业部已将历年农业统计年鉴、历年全国农业统计提要、历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数据资料、农产品进出口进度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国家数据交换数据等农业数据资料放到中国农业信息网上供用户免费查询。2008年国家又加强了生猪价格监控和调控, 实现了相关数据周发布。在分析报告发布方面, 根据农业数据采集情况, 农业部将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分析、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交易情况以周报的形式及时公布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不但提高了农业数据采集的利用率, 而且为各省市农业数据采集发布共享做出了表率。

1.1.4 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在摸索中前进

2002年, 农业部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要求, 开始组织专门工作力量, 结合内部信息资源, 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的预警指标体系。开始了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糖料等5个品种市场预警作。2003年初增加了稻谷和油料。2005年年中将具有一定的基础的畜产品、水产品监测纳入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工作范围, 目前常态监测预警供求平衡分析的达到16个品种。

1.2 重庆市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工作现状

1.2.1 市级农业数据采集自成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 重庆市形成了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市农业部门、市统计部门、市物价部门、市商委等部门组成的多部门农业信息采集团体, 且各部门自成体系。就农业部门而言, 建立了农情调度队伍、农经统计调查队伍、畜牧业生产统计队伍、渔业生产统计队伍、农产品基点调查队伍、主要农产品物价成本调查队伍、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采集队伍。

1.2.2 市级农业部门数据分析稳步推进

(1) 物价调查基点调查成本收益分析; (2) 开展主要农产品、农资市场价格周监测、月分析、季分析和年度分析; (3) 针对突发事件开展专题分析; (4) 定期开展农业生产及市场形势分析; (5) 农情调查分析。

1.2.3 市级农产品市场预警队伍初步成立

2010年, 重庆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农业部的要求, 建立了80多人的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快速反应体系, 实行周报制度, 目前该体系已涵盖所有区县。

2 当前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信息 (数据) 采集分析工作缺乏长远规划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对采集项目缺乏长远规划。由于农业信息采集 (尤其是农业数据采集) 具有连续性、时间性特点, 一个项目的改变往往会造成多年积累的数据作废, 一切需要从新开始;而有时一个项目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分析说服力严重不足, 甚至无法开展深层次分析和可靠预测。对农业信息而言, 哪些是主要采集项目、必须采集分析, 哪些是辅助项目, 何种情况下需要增加采集内容, 采集到何种程度才可以进行分析?往往缺乏一个广泛征求意见的长远规划和采集标准。采集项目往往是根据时任领导、专家的爱好、重视程度及认识水平决定, 或者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程度决定。 (2) 缺乏资源整合的长远规划。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农业信息整合的关键点又在信息采集上。如果我们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比喻成人的器官移植, 信息采集整合比喻成器官移植手术, 那么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就是手术后的调养。如何保证农业信息资源整合这个手术的成功, 不仅在于手术医生的医术高明, 还在于之前制定的详尽的手术计划。而我们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常见的毛病往往是重视信息采集整合这个手术操作, 而缺乏长远的规划, 忽略了术后理顺机制调养这个问题。

2.2 各部门、各行业间缺乏共享意识

由于大多数农产品都涉及食品问题, 而食品问题又受到不同部门的监管, 农业信息采集就理所当然成为不同部门同时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农业信息 (数据) 采集缺乏合理运行机制, 信息共享能力极差。信息共享问题不但表现在不同部门之间, 而且就算系统内部, 农业信息 (数据) 采集都各自为政。除非主要领导工作需要下令, 否则很少将这些信息放到一起综合分析。

2.3 农业信息采集工作重建设、轻管理

从各方调研中我们也发现, 由于多数农业信息采集工作都是和项目支撑有关, 项目期间有经费支持建设内容, 项目结束后, 就缺少了管理, 经费明显减少或干脆没有。有一点必须明确, 农业信息采集工作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 一般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 效益就可以显现出来, 而农业信息采集分析项目可能项目完成后, 只是搭建了一个可用的平台, 真正将这个平台用好, 采集到及时、准确、有价值的信息是以后精细管理的事情。平台搭建、体系构建需要资金, 而平台管理、体系运作、数据运用更需要资金和精力, 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可以说, “重建设、轻管理”不仅是农业信息采集中的问题, 在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都应该引起注意。

3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分析机制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 才能实现农业信息更大程度共享, 为深度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为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3.1 为什么要来理顺

近年来, 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频繁出现大幅波动, 如2004年的猪肉涨价, 2008年食用油价格暴涨, 2009年花椒、干辣椒涨价, 2010年的大蒜、绿豆、花生、玉米涨价和生猪价格低迷。农产品生产发展得好, 供应充足, 农产品市场价格狂跌, 市民倒是满意了, 但生产者增产不增收, 积极性严重受挫, 这将会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暴涨埋下伏笔;农产品价格疯涨, 生产者迎来了价格春天, 高兴了, 但政府必须承受来自消费者 (尤其是低收入人群) 的压力。真可谓丰收也是忧、歉收也是忧。多少年来政府一直在二者之间疲于应对, 尤其是近年的小品种农产品价格波动, 使各界对农业信息的采集视野逐步从“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等重点农产品领域转向整个农业产业, 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机制成为社会普遍的诉求, 建立起与国际贸易体制相适应的农业市场预警系统, 是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个角度看, 要想要形成数据可靠、分析及时、指导性强的预警报告,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 建立一套农业产业预警体系, 形成农业预警机制成为农业信息采集的重要出发点, 也是农业基础建设的现实要求。

3.2 谁来理顺农业信息采集分析机制

农业信息采集工作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由于这项工作费时长、见效慢、工作量大、费用高, 这就决定了该项工作的公益性质。从目前来看, 做这项工作依靠公益性单位比较合适, 暂时还不适于经营性公司。那么谁又来理呢?按理说, 政府梳理这件事情最有力度, 目前重庆市已经建立了农业信息联席会议制度, 以这个平台开展农业信息采集梳理工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目前这个平台实际上还比较松散, 还没有有效开展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工作。笔者认为, 以政府或事业单位为依托, 谁有能力谁来理顺更切实际。大家都知道, 大马拉小车比较容易, 而小马拉大车相对困难。从这个原理看,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工作机制工作由体系相对比较健全、实力相对比较强的单位牵头, 逐步理顺各农业信息采集单位的关系, 建立统筹兼顾的农业信息采集机制。《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信息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意见》的出台, 吹响了强化农村市场信息工作的号角, 农业部门应该依靠现有的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 顺应时代的要求担当起理顺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工作的重任。

3.3 怎样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 不是简单搬家具、分办公室的问题, 而是各个体系大调整的问题。不但需要壮士断臂的勇气, 还需要精心调养的周密计划。

3.3.1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的定位

这首先要看你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的目的, 目的决定手段。这就看你想将这项工作打造成一件艺术品还是培养成一个生命体。农业信息采集工作是动态的工作, 理顺这项工作不适合采取艺术品的方式打造, 而是需要将其作为生命体进行培养。

3.3.2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思路

从医学角度看, 给病人器官移植首先选择的是自身, 其次是其他人的器官, 而且必须同型, 这样才减少排斥获得更大的成功机率。重庆市要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不妨采取以下思路: (1) 从部门内部整合开始, 借鉴办公自动化双轨运行的经验, 保持原有采集渠道不变、原有采集经费来源不变的情况下, 采取新系统、旧系统并行的方式, 当条件成熟后, 将原有通道像全国农业信息联播报送方式嵌入重庆的农业数据采集综合平台。 (2) 当农委系统农业数据采集整合完成后, 再在重庆市农村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着手建立整合其他涉农部门农业数据采集工作, 建立定期会商和信息发布制度, 增强信息的权威性。 (3) 如果条件成熟, 我们在整合完全市涉农部门农业数据采集工作后还可以充分利用西南片区省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联谊会这一平台, 将重庆市的建设平台延伸到整个西南片区, 形成真正的西南地区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采集整合理顺工作是个复杂的工程, 这就决定了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做好的事情。事情只能一件一件做, 线只能一条线一条线理, 成长要一岁一岁地进行, 操之过急只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

3.3.3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是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的目的,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是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的重要内容; (2)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必须充分考虑满足农业部、省市、区县及乡镇四级信息采集的需要; (3)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必须建立上传、下达的信息迅速反馈机制; (4) 经费不但是产业发展的血液, 而且也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农业信息采集的血液,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必须有经费保障。

3.4 理成什么样才算理顺

我们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 就是为了能够准确把握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动态情况, 准确把握农产品在不同环节价格变动情况, 使专业人士能够及时根据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找出问题所在, 预测将来的走势。如果我们将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比喻成一个生命体, 那么, 理顺农业信息采集工作就是大脑通过神经动员身体各部分协调运作, 使口获得足够量具有营养价值的食物, 送到肠胃消化吸收, 再将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 使其保持正常功能、可持续运作, 最终促使个体健康发展。具体来说, 就是通过行政命令这个神经系统, 促使各信息点能够按照要求采集农业信息, 能够通过畅通的渠道, 供给信息分析加工部门进行分析研判, 形成的这些有价值信息再指导农业产业发展, 实现保障供给、民增收, 财政收入增加后, 有更多的钱再通过财政回流到基层做事部门, 促使更好地做事。

4 建立不断完善的农产品市场预警机制

4.1 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意义

(1)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适时启动相应的预防保障措施, 避免主要农产品季节性供给过剩或紧缺; (2)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增强政府监管能力, 适应更开放的市场管理需要; (3) 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科技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 疏通信息传播渠道, 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 引导他们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优化生产结构, 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 进而提高效益, 增加收入。

4.2 制约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瓶颈

(1) 可用资源缺乏。长期以来, 由于各部门对产、加、销各环节监测的品种不一样, 标准不统一, 导致数据缺乏对比性。 (2) 资源缺乏共享。不同部门间“各烧各的香, 各敬各的神”, 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多为内部数据, 外部交换共享能力有限, 做预警工作数据缺乏全面性。 (3) 数据缺乏连续性。由于人员、经费、管理等原因, 很多时候监测品种经常变化, 数据缺乏连续性, 难以满足分析需要。 (4) 缺乏可靠预警指标体系。尽管农业部制定了部分主要品种农产品预警监测指标, 但是由于区域性特点, 这个预警指标很难套用到各省市、各区县。

4.3 建设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应采取的措施

4.3.1 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规范采集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行业间自成体系, 数据采集种类和标准都不同, 建议农业、物价、统计、商业等部门加强沟通, 共同制定一个中长期的数据采集规划, 这个规划不说20年、50年, 至少也应3~5年, 共同规范数据采集行为, 统一数据采集标准, 解决采集数据连续性和通用性问题。

4.3.2 整合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

(1) 对监测点进行整合。建立一点多用机制, 将农业、物价、统计、商业等部门采集点尽可能整合起来, 这样既减少了采集点工作强度, 又提高监测点信息利用效率, 还可节省对采集点地经费支出。 (2) 对政府各部门资源进行整合。政府部门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要求各部门采集到的数据尽可能开放, 分析人员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 从而使长期以来大量收集且得不到利用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 对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协会或专合组织对市场敏感的特点, 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提高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4) 对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资源进行整合。这些单位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 如果做农产品预警工作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发挥其高智商作用, 将是很大浪费, 建议建立专家与预警工作协作机制, 增强预警系统研判能力。

4.3.3 开发农产品市场信息综合采集平台

建议政府部门根据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需要, 统一开发既涵盖产加销各环节, 又满足市县乡三级体系需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综合采集平台, 这样不但能节约平台开发维护成本, 而且能打通资源整合的通道。

4.3.4 强化农产品市场预警指标研究

除了大力推进大宗农产品价格监测以外, 建议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强化预警指标研究, 使预警指标体系和各地主要农业产业战略发展思路相结合, 建立不断完善的农产品市场预警指标体系。

4.3.5 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培训

加强对农业信息采集员、市场分析师、市场预警专家队伍培训,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保证数据采集准确, 分析合理, 预警可靠。

4.3.6 建立市场信息定期公开制度

将纳税人获得非机密信息知情权, 政府相关部门及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权,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建立像全国生猪调控那样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定期公开制度, 保障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有序推进。

4.3.7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把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 作为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的重要内容来抓, 加以扶持, 确保此项工作持续、高效运转。

综上所述, 要想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 必须理顺农业信息采集机制, 要想理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机制, 必须对农业信息采集发布工作进行全面长远规划, 制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制度, 这样才能使农业信息更准确、更精确、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8篇

实施农业物价手机短信采集项目主要是发挥手机短信应用普及率高、应用便利、及时性强的优势, 建立我省手机短信采集农业物价信息系统, 通过定期物价信息和应急物价信息采集, 及时掌握全省农产品及农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为科学分析农产品和农资市场运行情况提供可靠依据, 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二、平台建设主要目标

建立以省农委农业物价手机短信平台为中心, 涵盖全省13个市 (地) 、25个农业物价基点县为节点 (价格采集点) 的农业物价手机短信采集集成系统;建立健全完善的物价采集指标体系;构建由手机与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农业物价手机短信采集系统平台, 实现数据统一调用处理和合理生成统计报表的功能, 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全省13个市 (地) 、25个农业物价基点县的农业物价信息, 达到及时、快捷、便利采集农业物价信息, 掌握市场运行情况, 为及时有效制定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目标。

三、平台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

1. 构建农业物价手机短信采集平台

农业物价手机短信数据采集平台采用SP通道作为数据采集桥, 利用GSM网络, 采用手机短信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运用数据交换技术完成异地数据同步。平台通过用户定制的采集规则, 根据不同采集规则自动组装短消息内容, 按照时间和批次发送采集数据短信, 基点用户接收信息后, 回复短消息完成数据采集的过程。采集的数据通过平台自动解析功能, 将数据存储在短信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中, 根据用户配置的导入规则, 选择批次数据完成数据导入, 从而实现短信数据采集平台与物价监测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同步。

(1) 基本档案管理模块:包括价格调查人员手机账号的注册、修改、注销等;与下属县级单位的维护。

(2) 应急价格采集模块:通过短信广播, 将价格调查任务发送至价格调查员, 由价格调查员上报数据, 通过短信反馈给中心, 经过业务系统的处理, 保存在业务数据库上, 最后生成查询报表并提供下载。

(3) 日常数据上报模块:价格调查人员按照固定的时间周期, 通过短信上报本地的价格数据, 由业务系统处理, 保存在业务数据库上, 最后生成查询报表并提供下载。

(4) 提醒通知模块:对在规定期限未主动上报数据的人员进行短信通知提醒。

2. 建立农业物价采集指标体系

农业物价指标体系包括主要农产品和重要农用生产资料的种类、品种、价格和计量单位。

(1) 原粮价格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的农民出售价格、市场价格, 以及同比、环比情况。

(2) 成品粮价格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标准面粉、精粉、粳米、小米、玉米面的市场价格, 以及同比、环比情况。

(3) 主要经济作物价格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白菜、土豆、黄瓜、青椒、西红柿、甜菜、油菜籽、花生仁、豆油、花生油、桑蚕茧的农民出售价格、市场价格, 以及同比、环比情况。

(4) 畜牧水产品价格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鲤鱼、鲢鱼、草鱼、鸡肉、猪肉、羊肉、牛肉、生猪、仔猪、鲜奶 (原料奶) 、鸡蛋的农民出售价格、市场价格, 以及同比、环比情况。

(5) 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尿素 (国产) 、尿素 (进口) 、磷酸二铵 (国产) 、磷酸二铵 (进口) 、氯化钾 (国产) 、氯化钾 (进口) 、复合肥、棚膜、地膜、柴油 (0号) 、蛋鸡配合饲料、育肥猪配合饲料的市场价格, 以及同比、环比情况。

3. 制定数据采集和数据导入规则

(1) 数据采集规则:制定短信采集数据的字段个数以及每个字段映射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确定物价采集信息报表格式, 编制物价信息采集指标体系代码, 为用户发送所要采集的信息提供代码表述支持。

(2) 数据导入规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针对采集规则内字段与物价监测信息采集系统字段完成动态映射, 实现物价采集信息导入数据库;二是开放数据库。将以往的原始数据导入数据库并与现有系统进行整合。

4. 建立价格信息数据库处理系统

数据库将采集的价格批量进行输入, 并通过定制的计算方法进行自动计算, 实现统计汇总功能, 并具有永久保存数据和数据统一调用功能。

四、项目整体体系架构

基于短信的价格调查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分为5层, 包括前台应用层、平台支撑层、功能支撑层、数据永久存储层、支撑环境层。

前台应用层:前台应用层位于系统与用户直接交互的层次, 是用户进入系统后首先呈现给用户的交互界面。前台应用层中定义了调用系统功能的最基本单元。系统功能调用的处理结果仍交还给本层展现给用户, 是与用户接触最紧密的层次。

平台支撑层:平台支撑层是系统能够在手机环境中畅通运行的保证。平台支持层位于系统架构的较高层中, 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中定义了大部分的系统功能及调用, 同时也对系统的整体结构做出了规范。

系统功能支撑层:系统功能支撑层是整个系统得以正确应用的层次, 该层集成了专家系统所有的内容。对系统进行扩充以及对系统结构的改变都在此层中进行。

数据持久存储层:该层是作为数据持久化的层次所在, 位于整个系统的较低层次, 主要完成数据的持久保存功能。

支撑环境层:提供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 包括手机操作系统、sms短信系统等。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省农委市场信息处、省农业信息中心组成的黑龙江省农业物价信息手机短息采集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此项工作。省农委市场信息处主要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 以及信息采集人员队伍建设及管理工作。省农业信息中心负责与手机运营商联系SP通道和系统软件的调试、功能完善和系统维护工作。

2. 合理确定采集点

根据物价采集的要求确定物价采集点 (县) 和具体工作人员。试点期间确定2个试点市和5个基点县。试点成功后扩大推广范围, 在全省13个市地和25个基点县全面推广, 确定具体调查人员。

3. 加强人员培训

试点前要对试点单位进行相关的培训。试点成功后, 要对全省13个市地、25个基点县进行全面培训, 推广此项工作。

4. 建立运行机制

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第9篇

伴随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如建档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已达到了1500万台。但是这些农业机械的种类较多、作业较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再加上机械信息的不畅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规模跨区农机的经营,从而减少了农民的收入。除此以外,农机监督管理部门的手段非常落后,不能够将高效满意的服务提供给机主,而且难以对农机的安全状况进行监管。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是农业机械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实施对我国农业机械进行监控的必经之路。一般而言,农业机械的日常管理任务有:对农业基础数据系统进行登记、将驾驶员的信息进行记录以及对牌证进行管理;管理农业机械及其驾驶任务所有基础数据,进行农机事故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查询等操作任务,实施对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是实施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可以规范农机监理,实现农机信息的共享,促进农机的合作和流动。

近年来,我国开发并实施了监理业务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对农机监理业务微机化的初步管理,但这些管理系统对农业机械的基础信息的采集不足,而且这些管理系统各自为政,基本是一些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统一。本文针对农业机械基础数据的采集,联系农业监理部门的管理,从信息交流和共享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

1 需求分析

本设计的目标是实现网络化数据的共享。联系实际需求,提供传统媒体的数据共享也是不错的选择。运用对信息库进行新建、扩建和整合等手段,使农业机械基础数据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再运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将农业科技信息提供给社会,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此外,还可以运用内部网来将相关的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同时,本项目还能够提供转换接口,此功能就是利用传统媒体来表示数据库里面的内容,从而扩大农业机械基础数据共享的范围,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基础数据具备的作用。

1.1 系统功能分析

对农业机械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对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驾驶员管理、机械管理、机械事故管理、监理人员管理和综合报表处理等5个方面。

1)对农业机械的驾驶员进行管理。

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驾驶员进行登记、查询、统计、驾驶证和台帐业务报表的打印,以及驾驶员的补证、换证、注销、转籍、审验或变更修改等。

2)对机械进行管理。

一般而言,农业机械主要是指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就是指对农机进行登记和统计等,以及对拖拉机进行检验、封存与补证等活动。

3)对农业机械的事故进行管理。

简而言之,对农业机械的事故进行管理是指对农业机械发生的事故进行登记、调查和统计等。

4)农业监理执法人员的管理。

主要包括登记、录入、修改、删除、审验、查询、预览和备份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的各种信息,能进行执法证及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及各类台帐的打印。同时,还可用于对执法证进行审核、检验和注销等行为。

5)进行各种农业机械综合报表的生成和处理。

这类活动通常是指编制月报、季报和年报,并对编制的这些报表进行统计与分析。

1.2 系统建设原则

1)实用性。

一般而言,实用性要坚持的原则就应该体现出需求和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而且所研究出的系统应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

2)可扩充性和兼容性。

这个原则就是指在设计系统时,认真分析系统的发展因素和历史因素是很有必要的,从而就可以有效地把系统的设计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为产品的升级提供方便,为功能扩展提供接口。

3)结构优化。

系统结构设计要合理,这样才能保证程序运行有较快的速度,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简便性。

软件要使用大量代码,尽量地使用自动选择、显示和按钮操作,以使操作人员更加准确和简便地操作,减少人工录入的工作量。

5)良好的人机交互性。

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要求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人机交互功能主要靠可输入输出的外部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来完成。可供人机交互使用的设备主要有键盘显示、鼠标和各种模式识别设备等。与这些设备相应的软件就是系统提供人机交互功能的部分。

2 系统总体设计

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基础数据采集主要侧重于地县级和省级,数据库服务器设立在省级。地市级农机部门建立的数据能够存入到省级监理部门的网络中心,经过网络中心对数据服务器进行调配和分析后,达到每个授权用户权责的功能。省县级的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和交换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国家级信息中心在准确拥有这些基础数据资源后可进行宏观监管和调控,制定相应的政策。通常情况下,国家级网络中心处于核心地位,省级监理部门属于主干,地市级监理部门起着基础作用,而县级监理部门则处于依托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技术监理网络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在权利范围内的共享,其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根据农业机械对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功能的需求,把农业机械基础数据的采集系统划分为6个模板,即拖拉机管理子系统、农业机械事故管理子系统、农业机械驾驶员管理子系统、联合收割机管理子系统、农业机械综合报表子系统以及农机监理人员管理子系统。

3 基础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3.1 农业机械驾驶员管理子系统

按照业务操作流程的不同,农业机械驾驶员管理可以分为注册审核、证件管理以及登记3方面。其中,注册审核可以机械分为初学登记、增驾登记和年度审验。

农机驾驶员管理模块的初学登记业务操作流程如下:首先,有意向学习农机驾驶的人员要在自己的居住地进行报名,填写登记表,同时交验身份证件,并进行体检。若这些条件达到了所制定的要求后就可以对这些人员进行科目培训,再进行理论和技术科目的考试,考试成绩合格者可以取得驾驶证,成为真正驾驶员。驾驶员需要增驾时,需持本人驾驶证及有效身份证件到农机监理机构填写相关申请材料,并经过增驾考试,符合规定的领发新证。

证件管理就是指农机的驾驶证出现遗失、有效期满、被盗或损坏等情况下,持本人有效证件到当地农机监理机构办理相关手续。这些业务大体分为挂失、补发和换发等,其流程基本一致。

农机驾驶员因调动或其驾驶证的内容有变更的情况下,需要及时到农机监理机构办理登记手续,通常包括转籍和变更两种情况。具体来讲,转籍就是指转入和转出。当转入的时候,农机驾驶员应该凭自己的有效证件到农机监理部门办理相关的转入手续;当转出的时候,农机驾驶员也应该凭自己的有效证件到农机监理部门办理相关的转出手续,农机监理机构就会把驾驶员的档案及时转给新籍的农机监理部门,同时也将转出的事项标注在驾驶证上。

农机驾驶员管理子模块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3.2 拖拉机管理子系统

在对拖拉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各县、区、市的农机监理站都应该面向机手,主动担当并做好基础的管理工作,如报户、建档、异动登记和管理原始档案等。另外,农机基础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拖拉机登记、统计以及驾驶证的审验、异动与封存等相关的业务。

通常情况下,这个模块的拖拉机分为小型拖拉机和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就是指发动机功率不足14.7kW的拖拉机,而大中型拖拉机就是指发动功率大于14.7kW的拖拉机。

一般而言,拖拉机管理模块的基本数据是指拖拉机的机主、号牌、地址、联系方式、机器的类型、出厂日期、制造商、功率、核定质量、发动机号、颜色、登记时间和所在管辖区等相关的基础数据信息。拖拉机管理模块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3.3 联合收割机管理子系统

联合收割机管理模块进行联合收割机数据的提取、查询、统计、分析处理和对全国联合收割机的监控指挥。联合收割机的查询是为了进行数据挖掘,以便对联合收割机进行监控和宏观调配,主要是对号牌号码、机主、辖区、厂牌型号或登记日期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是对其档案进行数据挖掘,主要包括机械类型分布、使用年限分布、机型分布、驱动方式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

3.4 农业机械事故管理子系统

简而言之,农业机械事故管理的模块就是采集、统计和分析农业机械事故的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研究出事故发生存在的隐患或者规律,从而有效地对农机事故进行预测和监管。农机事故管理模块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包括:24h发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员统计;月事故数和月死亡人数;各县农机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农机事故原因统计,包括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超载、机械故障和操作失误等;事故路面类型统计;事故路面坡度统计和事故气候统计等。

3.5 农机监理人员管理子系统

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管理模块就是对农机监理人员的数据进行采集、统计与分析,并对我国农机监理执法人员进行管理。在对农机监理人员档案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我国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的管理和控制。通常这个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指查询或者统计农机监理执法证号、根据执法人员所在管理辖区的代码进行查询或按农机监理执法人员职称查询等。

3.6 农业机械综合报表子系统

通常情况下,农业机械综合报表的子系统是指实现农业机械报表的编制,并对这些报表上的数据进行上报、统计和分析。这些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和年报。月报,如农业机械事故月报表;季报,如报户建档拖拉机情况季度表、拖拉机及驾驶员增减分析季报表;年报,如拖拉机驾驶员考试情况统计报表、地县农机监理业务培训情况表和农业机械事故情况年报表等。

4 结论与展望

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能对信息库进行新建、扩建与整合等,从而使得农业机械基础数据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再运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将农业科技信息提供给社会,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此外,还可以运用内部网来将相关的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

本文从理论上对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设计,下一步需要在具体的开发环境中对其进行开发实现。

摘要: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管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的动力。为此,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分析了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需求,以系统建设原则为指导,联系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的相关人员权责和业务操作,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对系统的各个子模块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关键词:农业机械,基础数据,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牟芝林.农业机械监控指挥系统设计方案[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6.

[2]罗凤娥.基于Web的农业数据挖掘平台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3]胡宇轩,阎楚良.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机械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5):153-156.

[4]岑广宇,刘红刚.农业机械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现代农业装备,2010(7):47-50.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10篇

21世纪, 世界进入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应用时代, 农业的发展趋于数字化、精确化、智能化。目前,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农业数据库的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 涉及的环节较多, 信息量复杂, 农产品信息管理困难, 必须借助信息新技术进行农产品各个环节的数据收集和管理, 尤其是农业机械田间精准化作业, 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这将是今后农业生产机械产品发展的趋势, 是农业机械田间精准化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场信息革命。影响农业机械精准化作业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包括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随着世界各国对物联网技术不断深入的探索, 物联网技术将会很快渗透到热带农业的各个环节中, 包括产前规划、产中精确管理、产后加工管理和流通管理, 指导种植户科学种田[1], 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的核心技术。

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是实现农业机械智能控制的基础, 系统科学的环境监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见表1[2]所示。可见, 环境监测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 逐渐趋于智能化、简单化。无线传感网络是物联网的一个核心技术之一, 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 凭借其低功耗、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等特点, 已逐渐渗透到农业领域[3], 物联网与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在大面积农田中部署环境监测节点、基站、通信系统、互联网以及监控软硬件系统等, 长期监测田间的温度、湿度、风力、大气和降雨量, 收集有关土地的土壤水分、氮浓缩量和土壤p H值等农情信息和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 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实时跟踪, 帮助农民减灾、抗灾, 指导种植, 提高农田综合效益[4]。

国内学者对农业田间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方面研究逐渐深入, 如冯友兵等针对农田灌区范围广、数据量大及实时传输难的问题, 提出在节水灌溉控制系统中利用无线传感网络传送农作物需水信息的方案[5]。孙成采用以ARM7控制器为核心全自动智能控制接口技术设计了变量施肥机控制系统, 系统可以根据各个田块之间的土壤和作物长势差异按需施肥[6]。韩英梅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设计了冬季蔬菜生产环境测控系统, 系统采用微控制器MAX232芯片和模糊温湿度控制, 由数据采集传感节点、设备开关节点、路由节点和总控制节点共同组成。系统可以改变蔬菜生长的环境因子、调节生长周期, 获得蔬菜生长的适宜环境[7]。骆凯等人利用WSN和GSM技术, 采集和处理土壤湿度、温度、空气湿度以及土壤含盐量等参数信息, 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实时跟踪与诊断[8]。徐冬冬研究了Zig 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温室环境监测系统, 构建了监测温湿度的温室无线传感网络模型, 实现自组织网络、无线数据传输和智能控制[9]。王骥等人研究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灌溉单片机系统, 通过多个传感器对湿度、温度、降雨量、酸碱度、水分蒸发量 (风速) 和空气温度等多种信息的采集来实现对农田的精确自动灌溉控制[10]。李兴霞采用嵌入式技术、无线远程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 利用微处理器S3C44B0X研究和设计了农田环境数据采集系统, 主要用于采集土壤温度、水分, 空气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5个参数[11]。张利琼研究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度、土壤水分以及酸碱度的农业监控系统。ATmega128L微处理器和传感网络节点, 设计了农业环境监测系统, 提出了一个新的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12]。邓君丽采用组件式GIS研究和开发了智能施肥灌溉系统以及系统包括变量灌溉决策支持子系统和配方施肥决策支持子系统, 系统能根据农田、园林的水位、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气候条件等基本信息进行自动采集[13]。熊书明等人采用基于Zig Bee协议的MicaZ结点和MTS310传感器板, 基于作物水分胁迫声发射原理, 研发了作物水胁迫声信号监测的精量灌溉系统, 可以远程、精确获取作物需水信息, 并实施精量灌溉[14]。

本研究从智能化、精准化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角度出发, 研究农业田间数据采集与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 根据现有成熟的信息技术和设备, 提出农业机械智能控制的研究方案, 为农业智能机械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

1 关键技术

(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 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 (如光、热、湿度) 或化学组成 (如烟雾) , 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装置或器官, 符合国家标准GB7665-87。本研究主要采用的传感器包括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和养分传感器, 用于监测农产品田间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养分等参数信息。其中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是通过温、湿度敏感元件和相应电路, 将温湿度监测数据转换为方便计算机、PLC及智能仪表等数据采集设备直接读取的数字量。湿度主要包括相对湿度、绝对湿度、饱和湿度和露点等参数。其中PTC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可近似表示为:

RT=RT0exp Bp (T-T0)

式中RT、RT0表示温度为T、T0时电阻值, Bp为该种材料的材料常数。

(2)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包括物理层、M AC、路由协议和协议标准的网络支撑技术, 时间同步、节点定位、容错技术、安全设计和服务质量保证等服务支撑技术, 以及网络管理、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等应用支撑技术。每个传感节点收集到田间作物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及养分等参数信息, 通过路由协议收集到汇聚节点上, 通过路由协议可以将配置参数或者需要更新的代码传递给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 以保障数据高效、可靠和安全地自动传输。目前, 典型的路由协议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协议CTP和数据分发协议Drip。

通讯芯片是无线传感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常用的符合IEEE802.15.4物理层协议规范的低功耗通讯芯片主要有厂商Atmel生产的RF230, Ember生产的EM260, Freescale生产的M C13192、M C13202、M C13212, Jennic生产的JN5121、JN5139和TI生产CC2420、CC2430、CC2520。

(3) 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可以保证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基于RFID的物流监控网络可以对食品从生产源头到流入市场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和安全保障。本研究将田间生产信息的编码部分记录到电子标签中, 可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的追溯。

(4) 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用于管理网络中产生的数据, 包括存储传感器产生的数据、分发用户的查询、处理查询并返回结果、消除查询结果中的数据冗余性和数据的不确定性。本研究是将传感器所产生的数据发回到网络的网关, 进入数据流管理系统中, 进行数据集中式存储, 防止历史数据丢失。

(5) 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 按照预设的目标, 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精确的控制。一般采用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微机和工控机等控制方式实现对农业机械的智能控制。根据工作环境和需要控制的参数, 选择相适应的最佳控制方式和设备, 采用相应的软件编程, 以达到对农业机械的控制目的。

2 系统设计思路

(1) 总体设计。农业田间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总体设计见图1所示。

系统设计融合传感器技术、WSN技术、RFID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 围绕对田间生长过程中的农情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与存储、数据分析与管理及数据查询等关键问题, 进行了系统的初步设计。系统采用温湿度传感器、养分传感器等, 实时采集田间温度、湿度和养分等农作物田间生产环境参数, 将采集的数据及时传输到数据库中, 进行数据分析。当环境出现异常情况时, 通过网络远程通讯技术实现预报、预警, 将根据测量到的数据指导和自动控制田间农业机械工作, 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同时, 用户可通过手机终端或者WEB浏览器查询相关数据, 数据信息将与RFID电子标签溯源码进行数据关联, 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追溯提供数据保障。

(2) 硬件设计。农产品田间生产环境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包括传感节点和汇聚节点、RFID系统硬件。传感节点和汇聚节点的功能主要包括传感、信息处理和无线通讯, 选择的节点硬件和汇聚节点硬件设备支持Zig Bee底层协议IEEE802.15.4[15], 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经过A/D、D/A转换, 传输到节点, 再由节点传输到汇聚节点中, 通过通讯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无线传感节点设计见图2所示。

RFID系统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和数据库等, 电子标签采用EPC-96位, 将电子标签中的96位溯源码与热带农产品田间生产环境参数信息关联, 在天线覆盖的区域中, 通过RFID读写器实现对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写入与读识, 为热带农产品田间生产环节的质量回溯提供数据支撑。RFID系统工作原理见图3所示。

(3) 软件设计。本研究在现有的网络设备和先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构建农产品田间信息监测与控制平台, 建立农产品田间生产信息数据库, 实现远程数据传输、数据访问和数据分析与决策服务, 指导和控制农业机械设备田间作业。农产品田间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思路见图4所示。

3 结语

实现对农产品的田间信息动态监测, 可以对农产品田间生产环境因素、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等的诸多因素相互关系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入分析。本研究采用无线传感网络等信息技术, 监测对农产品生产有影响的各种环境状态参数, 提出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方法, 跟踪环境质量变化, 确定环境质量水平, 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方法指引和质量保证。

摘要:围绕信息技术在农业田间数据采集与控制上的应用关键问题, 阐述了农业生产管理对物联网、WSN及FID等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学者对农业田间数据采集与控制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影响农业田间数据采集与控制的关键技术, 在现有成熟信息技术和农业装备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田间数据采集与控制的发展思路, 并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建设是可行的, 为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确保热带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和农业智能机械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试论职业信息采集与应用 第11篇

而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求职招聘焦点在于大学生就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更由于金融风暴的雪上加霜,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一、职业信息采集与应用的重要性

1.职业信息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招聘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毕业生作为求职招聘中的客体方,对于大学生毕业生而言,职业信息更多的是指就业信息,当然就业信息是职业信息的一部分;而当今社会能够决定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除了专业、学历、个人素质、社会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就业信息采集与应用。

对就业信息能够做到有效的采集及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让毕业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当前国家及地方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可以更好地了解合融入当地及心仪城市的人才需求环境,还可以更好地寻找和确定就业单位。

2.职业信息在企业单位招聘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单位,作为求职招聘中的主体方,职业信息则是指企业单位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进何种能力素质的人才进来才能促进企业单位利润业绩的增长、工作效率的提高、科研水平的上升,经济成本的降低,简而言之,对企业单位而言职业信息就是指人才需求信息。因为在企业里,人才是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他们能够最大化创造利润。人才选得好,企业可以飞速发展,人才选得不好,企业可能倾家荡产,人才选得一般,企业则会停滞不前。

因此对企业自身人才需求信息的有效采集及合理运用,既能有助于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降低各项成本,又能切实引进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企业单位稳定发展的基石。

3.职业信息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大学生求职招聘过程中的中介方,其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应用是否起到作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与企业单位之间能否架设起一条相互沟通的桥梁。对内,一方面能让大学毕业生切身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与重视,不仅提高学生就业率而且提升学生的爱校之情,为将来收集更多的职业信息积攒各类社会关系;另一方面能让企业单位感受到学校对其举行校园招聘的支持与重视,从而对外提升学校声誉,为学校将来面向社会推荐大学毕业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职业信息采集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职业信息交流不畅

当前社会关于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日益严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就业信息的交流不畅,大学毕业生对企业单位需求信息了解非常有限。毕业生为了就业而奔波于全国各地,产生各种“考霸”、“面霸”等,一方面,增大毕业生自身求职成本、增加家庭负担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需要人才的地区与企业同样因为职业信息交流不畅招不到人,有意前往这些地区、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却得不到相关的信息。人为的造成了就业难,使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职业信息的不对称,大学生求职意向与企业单位用人需求信息不能有效对接,毕业生所拥有的就业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求职的需要。

2.学生缺乏求职信息主动收集与应用意识

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往往都是进入毕业班以后才开始为求职做准备。因此在求职信息的收集与应用上,过分被动的依赖学校就业中心推荐、校园宣讲会、人才市场及各种“双选会”上提供的各种职业信息,并不能早早的主动的深入企业单位内部了解相关用人需求,并以此来确定自身技能培养方向。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朝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开拓创新能力普遍不高。

3.各种人才需求信息良莠不齐

由于政府与高校并没有对就业市场上职业信息的准入规则进行严格统一,因此社会上各种人才需求信息良莠不齐,虚假欺诈信息经常存在。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但都离不开利益二字。首先,企业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进而在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上设计一些隐瞒、欺诈的条件,与大学生签订就业合同后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自身本应承担的各种义务;其次,一些人才市场、招聘网站为追求盈利而忽视对虚假、诈骗需求信息的审核,有甚者更是知制造虚假信息谋取暴利;最后就是社会上一些无业人员财迷心窍,通过发布虚假、诈骗需求信息来诈骗财物。

4.高校职业信息收集渠道有限

各个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能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信息十分有限,不能真正起到对职业信息的收集和应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第一是高校对就业指导中心工作重视不够,使得就业指导中心人员配备不齐或者是兼职其他工作;第二是高校缺乏必要的鼓励大学生就业、教职工全员全面收集职业信息的政策;第三是高校坐井观天,等待企业单位上门联系而不是主动出击。

针对职业信息在采集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毕业生、高校还是企业单位,只有能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结合实际,从当前国内实际出发,从地区实际出发,从高校、企业单位自身实际出发,从大学毕业生个人实际出发,就不难找出有效收集职业信息及合理应用职业信息的途径。

三、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

1.大学毕业生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

传统的大学毕业生职业信息的收集都偏向于收集渠道的拓展,忽视了职业信息收集时间的具体安排,因此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来收集职业信息,对于大学生就业,更有针对性,更能使大学生及早为自身确定就业方向,从而在升入毕业班后面对各种就业压力能够冷静面对,在激烈人才竞争中游刃有余,脱颖而出。由于笔者从事高职教育,因此具体措施实施的相关年限以高职三年学制为例:

(1)大学一年级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自身由于刚接触大学生活不久,因此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强烈的求知欲望、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对自身就读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比较关注,因此这个时期要正确引导他们收集专业发展方向的信息,收集专业就业方向信息,以此来使新生找到自身大学学习与实践的发展方向,为将来实现就业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素质与技能确定一个学习实践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通过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使新生收集专业发展信息。通过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使新生能够收集到本专业的师资力量、专业设置、专业前景、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和定位等内容。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可以结合往届毕业生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在专业学习上少走弯路进行详细讲解。从而使新生明确自身专业在课堂上该学什么,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第二,通过与历届毕业生经验交流来使新生明确当前社会上公司单位对该专业要求毕业生应掌握何种素质和技能,从而使新生能够收集到更为详细的专业学习信息,以及社会实践锻炼中应往哪些方面侧重的信息。

第三,通过带领新生参观“双选会”、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来培养学生收集公司单位对于人才招聘所要求的素质能力、技能证书等方面的职业信息,这样不仅能够让新生提前感受就业压力,更可以巩固新生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锻炼的决心。

值得注意是,在培养大学生一年级收集职业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新生认为就业离自身太远,对职业信息收集不感兴趣等情况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就业指导课让学生明白当前职业信息收集对其日后职业规划、学习计划等方面的落实有决定性的意义。

(2)大学二年级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新生进入大学二年级以后,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且拥有自身的学习方向及职业发展目标,这个时期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相关的国家及地区龙头企业的招聘信息的收集,具体措施有:

一是通过职业指导课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国内外相关企业公司的招聘信息,并根据招聘信息的各项要求来对照自身,保持优势,弥补不足。

二是通过请知名企业家或者人事主管来校召开讲座或者出席论坛的方式,让学生收集第一线公司单位的用人要求。

三是通过组织模拟招聘等方式让学生提前开始实际操作对职业信息的判断与筛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可能部分由于对自身要求过低或者过于放任自由而对相关职业信息收集不感兴趣,同样需要辅导员或者职业指导老师通过个别谈话及就业形势剖析来使大学生意识到当前职业信息收集对日后就业的重要帮助。

(3)大学三年级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进入毕业班后的大学生,开始面对就业的各种压力,但由于前面注重对职业信息的收集和积累,因此应该对自身的就业问题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因此这个时期的毕业生对职业信息的收集更侧重于就业信息的收集。

第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收集就业信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参加各种招聘活动和双选会、平面媒体、网络收集、各种社会关系网、实习实践及业余兼职。

第二,在收集职业信息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水平。

2.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关于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不仅是联系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其他相关部门相连接的核心部门,而且是毕业生与企业单位联系沟通的一个主要桥梁。因此,就业指导中心这一桥梁作用决定了其自身对职业信息的收集量大于学校其它部门,同时其所掌握的职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是其它任何部门所不能相比的。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掌握的大都来自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具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这样的一手信息,不仅可信度高,而且通过其推荐更容易被公司单位录取,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强对职业信息的收集。

而当前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改变工作重点,通过树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在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咨询和指导、举办各种供需见面会等方面做大量的前期职业信息收集。当然职业收集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校企合作单位、教职工各种人脉资源、自行外出拓展等方式,并及时与毕业生及其所在院系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丰富更新就业信息网络,构建好毕业生与企业单位的沟通桥梁。

3.企业单位招聘过程中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

(1)企业单位在确定招聘人数、岗位要求、薪酬待遇时一定要结合自身成本控制及发展方向,切不可因人设岗,要作到人职匹配,人尽其用。

(2)企业单位单位在确定招聘人数、岗位要求、薪酬待遇时应当注重收集本地区的物价水平及同行业其他企业单位相关信息。

(3)企业单位单位在确定招聘人数、岗位要求、薪酬待遇时还要注意收集周边高校分布及高校具体优势专业的信息。

四、职业信息的合理应用

无论是大学毕业生、高校还是企业单位,这些信息收集方在收集职业信息的同时要学会分清职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价值性,学会分析比较、细心求证、合理归类、把握重点、人职匹配,以最优的方式合理应用职业信息。

1.分析比较、细心求证

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的职业信息有时会杂乱无章,这就要求职业信息方给予细心的求证、认真的筛选、科学的排序,将虚假的、欺诈的、过时的、不可靠的排除,从而在其中提炼出真实的信息。

2.合理归类、把握重心

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的职业信息经常数量众多而相互交叉,那么根据不同属性给予合理归类有利于信息收集方去粗取精,提炼精华。

如果不善于把握重心,那么收集的职业信息,不仅不能对信息收集方有所帮助,甚至会让其多走弯路,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又错过重要的机会。因为信息不是独有的,谁赢得了时间谁就拥有更多的机遇。

3.合理应用、人职匹配

职业信息的合理应用,不仅是为了让大学生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更是企业单位发展扩张的首要步骤,而高校就是要将企业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快、准、实的传递给大学毕业生,从而实现人职匹配,实现“多赢”。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12篇

为促进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与发展深入, 对便捷、自动完成农业信息感知的先进仪器的需求日益增加[1,2]。农业环境检测仪器能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 是农业走上优质、高效、高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也是普及农业信息化知识与引导农民增加农业设施投入的良好工具[1,2]。研制低成本、便携式的智能温室环境多参数采集仪可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发展要求, 推进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1,2,3]。

文中给出一种便携式温室农业环境参数采集系统的硬件平台实现方法以及基于Lab VIEW的远程监控与数据处理系统的构建方法。实验与实测表明:利用本系统, 农业科技部门可有效地指导与服务农业生产, 有效地示范农业物联网的优势, 引导农业合作组织或农民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

1 环境参数采集系统

1.1 系统组成

基于嵌入式的温室环境多参数采集仪, 如图1所示。系统由嵌入式处理器、土壤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环境参数传感器, GSM无线数传模块, GPS定位模块以及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服务器管理软件等组成。

1.2 系统功能

仪器由人工操作独立使用时, 可完成土壤与空气的温湿度、光照与CO2等多种温室环境参数的采集、传输、记录和实时远程无线传输。无人值守自动运行时, 可由上位机控制, 实现上述农业参数可控的自动采集。

服务器程序采用Lab VIEW虚拟仪器实现数据的接收、分析、存储和显示, 结合GPS信息匹配测点位置和归属。利用Lab VIEW远程发布功能, 实现运程发布, 使第三方可远程查看数据、控制仪器运行。

此外, 仪器还可作为普通物联网节点融入到温室物联网系统中, 与其他温室物联网设备协同工作, 共同完成温室环境的远程智能监控。

2 系统软件设计

Lab VIEW是一种图形化编程语言, 被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实验室所广泛接受, 视为一个标准的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软件[4,7]。

2.1 服务器端Lab VIEW软件设计

GSM模块采用RS232异步串行方式与PC相连, Lab VIEW系统利用AT指令完成短信数据与命令的收发, 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1、系统初始化和GSM模块自检

初始化主要包括串口通信参数初始化、GSM模块初始化, 如图3所示。首先, 串口初始化设置:波特率为默认值9600kbps, 8位数据位, 1位停止位, 无校验位, 串口号Com1。GSM模块依次利用AT指令完成模块的初始化设置与自检, (1) AT<CR>; (2) AT+CMGF=1<CR>; (3) AT+CNMI=2, 1<CR>; (4) AT&W<CR>;自检通过的标志是串口缓冲区读取到收到“OK”标志。

2、信息接收与系统状态转换

短信接收采用信息到达自动提示的方式, 因此系统核心是VISA Read.vi模块, 如图4所示。依据读取到的串口缓冲区中的关键词, 系统识别现在所处的状态和下一步应该的操作。由于串口缓冲区内接受信息程度的未知性, 采用Byte at Port串口属性参数来获取缓冲区内数据长度, 并作为VISA Read Function函数节点byte count口的输入参数, 即实现有数据全部读取。

RECEIVE String字符串是由本次读取的缓冲区内容和上次读取缓冲区内容的组合, 其目的是避免数据的读取丢失。依据RECEIVE String中关键词的内容系统按照表1所示, 进行相应的后续操作。

注:其余与本程序无关的短信关键词未列出

2.2 Lab VIEW界面与功能设计

服务器Lab VIEW程序界面如图5所示。其主要功能是实时数据表格和曲线、图像显示, 历史数据表格和曲线显示, 采用分页显示的方法处理历史数据和曲线。界面中还包括串口状态显示、GSM信号强度显示、操作按钮、历史时间选择、串口收发及调试窗口等。

2.3 服务器文件系统设计

由于系统是便携式仪表系统, 数据量不大且时间离散性较大, 因此采用Lab VIEW表格文件存取数据。文件名称采用系统开机时的日期与时间为文件名, 实现方法如图6所示。

历史数据的读取, 采用两种方式实现, 方便用户查询。一、绝对时间的界定, 即给出历史数据的起始日期;二、相对时间界定, 即给定读取历史记录的绝对天数, 如100天, 系统自动计算起始日期。依据日期值, 系统依次打开指定文件夹中符合条件的表格文件, 读取并组合全部数据。

3 前端采集仪设计

3.1 硬件系统及传感器

1、硬件系统构成.

简便操作和设定是硬件设计的目标。系统以具有双串口硬件配置的STC12系列高性能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为, 满足GPS、GSM模块同时使用串口的要求。系统主要包括SIM300型号GSM模块为, NEO-6M型号GPS模块。另外, 系统还具有按键、LED状态指示灯、LCD本地显示、多种传感器等功能部件组成。

2、环境参数传感器

依据农业环境参数的要求[3,4,5,8], 选择如下传感器作为测量传感器:

(1) MG811电压型CO2二氧化碳传感器模块, 测量范围为0—10000ppm;

(2) BH1750FVI数字光强度检测模块, 检测范围为0—65535Lx;

(3) DHT11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检测范围为湿度:20-90%RH, 温度:0~50℃;

(4) SHT10土壤温湿度传感器, 检测范围为温度:-20℃~70℃, 湿度:0~100%RH。

3.2 采集仪软件设计

前端软件流程如图7所示, 系统初始化结束后等待GSM模块的自检。自检由串口发送指令”AT”, 等待串口返回”OK”。

系统在获取环境参数和GPS信息后, 与前一次获取参数值做比较, 偏差没有超出预设阈值认为信息采集正确完成。系统状态和数据采集有效性均采用简单指示灯的方式标明。

仪器操作方式有两种, 即有人值守的手动按键操作和无人值守的远程短信控制操作。两种操作方式都可以完成单次发送数据信息、周期发送数据信息、调整发送周期等功能。远程短信控制还可以控制仪器的起停操作。

仪器将环境参数数据打包成表2所示的数据格式, 以字符串形式由串口送到GSM模块。

表中实例DATA 204 85 215 80 00355 411 117111635034154837 15 XXXX, 代表当前采集值为:20.4℃、85%RH、21.5℃、80%RH、355Lx、411ppm、117°11'16.35"、34°15'48.37"、机器号15。DATA为正常数据短信的前导识别符, 接收方识别后进行数据解析、处理。否则直接删除此条短信。

4 平台测试与分析

平台系统实验和测试分两步进行。一、实验室功能性测试。二、野外长时间有效性实测。

实验室测试信息收发、数据解析、文件存储、历史数据查看等各项功能正常。由于移动运营商网络问题, 个别数据收发存在1-5秒的延迟。但对于农业环境参数采集这一慢系统来说, 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野外长时间测试采用自动采集的方式进行, 每隔15分钟发送一次数据, 测试时间为1天和1周。结果表明系统正常有效。2014年11月13日室外空气温度测试数据如图8所示。

5 结语

针对目前设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部门服务与管理水平的现状, 在物联网技术逐步深入示范的过程中, 开发与利用先进、便捷的农业环境参数采集仪器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提升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文中给出的具有较好实用性、易用性和高性价比的测量仪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也是促进物联网深入农业应用的良好工具。

摘要:物联网技术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内涵和新途径。针对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引导农民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现状, 依据物联网技术架构, 提出一种便携式农业环境参数采集系统, 旨在实现对温室位置、温度湿度、光照、CO2含量等环境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配合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系统实现信息的维护、分析、报警和远程发布等功能。此外, 系统还可作为物联网节点使用, 避免后续物联网温室建设的重复投入。实验与实测结果表明:系统具有便捷的可操作性、良好的稳定性, 数据处理的准确与高效性特点, 从而可提高科技服务部门的服务效率和针对性。

关键词:环境参数,采集系统,物联网,便携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30ca21ac5da5/0e2524d7f5a.html.

[2]康永兴, 陈伟忠, 陈霞.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现状需求与建设重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19) :6468-6471.

[3]梁竹君, 武丽.环境监控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6) :7672-7673.

[4]李先斌.基于Lab VIEW的精准农业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郑州:郑州大学, 2014.

[5]刘春红, 张漫, 张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开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6 (5) :151-156.

[6]施连敏, 陈志峰, 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 2013 (6) :250-252.

[7]王树东, 何明, 王焕宇.关于Lab VIEW采集系统的数据存储[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4 (05) :95-97.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农业信息采集论文(精选12篇)农业信息采集论文 第1篇1 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背景分析1.1 农业信息的概念及特征农业信息属于经济信息范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