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预防及控制
脑出血的预防及控制(精选9篇)
脑出血的预防及控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36例。其中男73例, 女63例;年龄40~85岁, 平均59岁;其中意识障碍56例, 单侧肢体瘫痪44例, 双侧肢体瘫痪20例, 失语16例;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证实, 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给予患者脱水降低颅压,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相结合, 后期要给予营养脑细胞及功能锻炼。
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 上消化道出血
这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病并发症, 也称应激性溃疡, 多为混合型和内囊内侧型脑出血, 在发生脑出血后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 使胃肠道免疫功能下降, 导致局部供血不足, 会出现消化道的广泛出血甚至休克, 后果十分严重[2]。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及呕吐物, 对于吞咽困难或昏迷的患者, 在24~48h后要给予鼻饲并定期查胃中酸碱度及隐血, 保持pH在6~7, 若pH<5则给予15~20ml氢氧化铝凝胶液使之呈中性, 或给予患者甲氰咪胍来减少胃酸分泌。若出血则暂时禁食, 将咖啡色胃内容物定时抽出并注入氰氧化铝凝胶液以保护胃黏膜, 同时要保持管道通畅, 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
2.2 感染
脑出血患者常因身体虚弱而伴有活动障碍, 导致长期卧床不起, 需要留置导尿管, 所以极易引发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 一般在出现脑出血后4d左右常合并肺部感染, 临床表现为多痰、呼吸不畅, 必须采取恰当处理, 若患者呼吸节律不规则要及时向汇报给医生, 给予患者吸氧或静滴可拉明, 如果效果不显著, 可以作气管插管或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每日定时倾倒尿液并更换接尿袋和导尿管, 将尿量进行测量和记录, 用抗生素溶液将膀胱冲洗1~2次, 将尿道口用消毒液棉球擦洗1~2次, 同时要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防止尿液逆流。
2.3 褥疮
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大多高龄, 长期卧床, 活动不便, 不能自主变更体位, 容易压迫骨隆起等部位, 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和溃烂, 形成经久不愈的褥疮[3]。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各脏器功能, 如果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该给予昏迷患者松软的垫褥, 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 若患者病情稳定要每2h协助其进行1次翻身, 用50%红花酒精棉球涂抹受压部位并轻轻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由于患者进食困难, 可以静脉或胃管供给其营养, 提高集体免疫力, 避免发生褥疮。
2.4 应激性溃疡
这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多发生于两周内, 是由于脑出血引起胃酸大量分泌使胃黏膜急性受损引起的黏膜糜烂, 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体温和生命体征变化, 鼻饲前抽吸胃液并观察其颜色, 若出现原因不明的腹胀和肠鸣音亢进, 要警惕应激性溃疡的可能并及时通知医生,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要应用H2受体阻滞剂来保护胃黏膜, 对于昏迷患者要及早留置胃管, 给予患者牛奶等温凉无刺激的食物以缓冲胃酸。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常由于病情危重出现高热、昏迷和呕吐, 不能主动咳嗽咳痰, 且由于插管、切管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等原因, 常导致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脑出血并发症的高发生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 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作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并制订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与目标, 进行恰当有效的护理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存率, 达到最佳的护理及早期预防与治疗并发症的效果。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康复训练, 并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保持心情舒畅,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训练过程中要遵循渐进性、个体化和全面性三大原则, 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并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 使康复训练能够达到防止肌肉萎缩和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目标, 最终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患者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早发现并发症,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并积极配合治疗。总之, 有效的临床护理工作可以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使患者及其家属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加速疾病的好转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摘要:本研究探讨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对脑出血应给予正确的认识, 做好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工作, 使患者保持最佳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脑出血,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 秦桂云, 梅岩.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 2010, 8 (3) :140-141.
[2] 袁珍.脑出血并发症预防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669-671.
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第2篇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2例, 年龄47~83岁, 平均 (65±11) 岁。患者均经CT、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为脑出血, 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基础疾病:高血压39例, 冠心病23例, 心房颤动20例, 糖尿病13例, 高脂血症18例。经治疗后, 78例患者中, 病死10例, 其中脑疝6例, 心力衰竭4例。68例生存患者中, 角膜炎1例, 褥疮1例, 应激性溃疡2例, 肺炎3例, 抑郁症和焦虑症3例,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我院往年统计的并发症发生率。
2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1 角膜炎的预防和护理
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外露是脑出血患者的症状之一, 外界异物的刺激使患者易发生角膜炎[2], 因此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 首先保持角膜湿润, 每日用2%硼酸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洗眼1次, 然后用氯霉素滴眼液滴眼, 再用油纱布进行遮盖。在患者入睡前, 涂大量的红霉素眼膏, 防止角膜干燥和感染。必要时医生可将患者的眼睑暂时缝合, 以保持其角膜湿润。
2.2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需卧床休息, 或者由于疾病造成的肢体瘫痪多伴有感觉减退或者消失的症状, 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 导致局部皮肤和组织受到压迫的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症状, 易出现褥疮, 影响患者的预后[3]。护理人员需保持每隔1~2 h使患者变换体位1次, 注意帮助患者翻身时不应拖、拉或者推患者, 以避免损伤患者的皮肤。在骨隆突处受压的部位垫以气圈、海绵垫等。长期受压的部位用75%樟脑乙醇或红花油做局部按摩, 促进受压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血液供应, 增加组织供氧, 促进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帮助患者按摩瘫痪肢体, 协助做被动肢体康复锻炼。排便后要及时清除大小便, 用温水擦洗避免局部刺激而诱发褥疮。已患有褥疮并发症的患者可用1%甲紫或无菌纱布覆盖患处, 勤换床单, 保持床单干燥、整洁[4]。
2.3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和护理
应激性溃疡是脑血管病严重并发症之一[5], 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 h可留置鼻饲引流管, 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注意每次鼻饲前先证实胃管在胃内, 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 ml, 间隔时间不超过2 h, 需用药时应将药片碾碎、溶解后再灌入, 胃管应每周更换。因胃酸是引发应激性溃疡的必要因素, 可通过留置胃管持续抽吸胃液, 降低胃内酸度和胃容积, 防止胃扩张, 护理人员注意动作要轻柔, 吸力不宜过大, 防止胃黏膜再次出血。针对胃酸方面也可每小时通过胃管灌入抗酸药物30 ml, 灌后夹管45 min, 然后吸出胃液, 抽吸15 min后测胃内容物的p H值, 若p H值<5则2 h灌注60 ml, 一直维持胃内容物的p H值>5。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时, 应立即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安抚患者的情绪, 及时通知医师。患者呕血时, 要及时清除呕吐物;便血时, 需及时清洁肛周, 并安抚患者, 避免患者出现紧张情绪。
2.4 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主要并发症和病死原因之一, 脑出血后3~5 d, 昏迷的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为了预防肺部感染, 病房内应定期消毒空气, 加强物品的消毒处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等护理措施, 以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做深呼吸运动, 嘱患者主动咳嗽、排痰, 在给患者翻身时应进行拍背, 以利于痰液排出。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应多饮水, 增加饮食营养, 少食多餐,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补充维生素。当脑出血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时, 首先应进行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及时准确地查明病原体的类别, 早期足量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控制和治疗肺部感染的关键, 注意加强无菌技术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是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杜绝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十分重要措施。
2.5 抑郁和焦虑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抑郁和焦虑是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并发症[6], 抑郁反应的表现:心境悲观, 自我感觉差;睡眠障碍, 多伴有失眠、多梦或者早醒;食欲减退, 不思饮食;兴趣和愉快均感丧失, 对任何事情的动力不足, 缺乏活力;生活不能自理, 自责自罪感很强;体质量迅速下降。焦虑反应的表现:持续性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境;或伴有不良心理症状, 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对声音敏感和容易激惹;或伴有躯体症状, 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血压升高、心悸、胸闷、呼吸加快、烦躁、坐卧不宁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 如多尿、胃肠活动增加而致腹泻。这些症状均影响患者疗效, 临床治疗中应给予高度重视。此时进行心理护理会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7]。首先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尊重患者的人格, 主动开导患者, 帮助其调整不良的心理情绪, 消除患者抵触医疗的行为, 耐心做好患者家属的解释工作, 使患者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不同性格的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情绪急躁的患者, 应耐心主动开导, 听轻音乐和看报纸可使患者的心境平静愉快,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抑郁有轻生想法的患者应用亲情感染, 使其重燃生活的希望。
2.6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对于意识清楚, 能够自主排尿的患者, 一定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多排尿[8]。对于有意识障碍但不能自主排尿的患者, 应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管。泌尿系统的护理包括以下几项:定时开放导尿管, 每日更换尿袋1次, 记录患者的尿量;定时使用0.03%呋喃西林或0.1%苯扎溴铵 (新洁尔灭) 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 2次/d;使用庆大霉素16万单位稀释于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冲洗膀胱, 1次/d;注意一定要保持尿道引流管通畅, 防止受压、扭曲和脱出等情况。
3 结束语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脑出血发病率呈逐年增加, 因脑出血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 对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和科学的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存, 更关系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这对提高临床整体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脑出血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结果 78例患者中, 病死10例, 其中脑疝6例, 心力衰竭4例;其余68例患者均转危为安。结论 对于脑出血并发症患者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出血,并发症,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黄广苏, 邱小鹰, 陈汉明, 等.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研究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09, 30 (2) :67-70.
[2]张爱英.脑出血患者恢复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2) :97-98.
[3]兰宁华.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4, 12 (16) :1460-1462.
[4]黎倩平.应用护理程序对脑出血患者压疮的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8) :1928-1929.
[5]薛翔, 刘红梅, 邵旦兵, 等.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4, 26 (10) :730-733.
[6]朱英.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 (2) :553-555.
[7]赵小梅.心理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4) :61-62.
产后出血的抢救及预防体会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13-01
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血可发生在孕期、产时和产后,故医生对产后出血的病因诊断处理和预防得当,便可降低产后出血的死亡。我院近四年来共抢救产后出血性休克260例,因失血性休克伴DIC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占99.62%,死亡率占0.38%。历年产后出血特殊处理者约5%。
1 病因治疗
1.1产科休克主要为失血,产后出血以子宫复旧欠佳,子宫驰缓出血尤为重要。此时,行之有效的治疗是:(1)应用宫缩剂。(2)双合诊子宫按摩。(3)经腹压迫子宫动脉。(4)子宫腔纱条填塞。对260例产后出血病人经上述止血处理及抢救收效良好,无一例行子宫次切术。
1.2胎盘滞留 多因第三产程处理不当,此时用手取胎盘或钳刮术,但防止反复、多次地宫腔操作,否则,促使产后感染机会或刺激血窦不能闭合,加重出血量。
1.3软产道所致的出血多以宫颈3及9点处裂伤为主,当发生大量鲜红,色鲜,持续不断,在宫缩良好的情况下,应着重检查宫颈及引导穹窿部。及时缝合子宫颈两侧血管,很快止血。
2 诊断
2.1 症状 早期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或表情冷漠甚至神态不清。
2.2 体症 失血500ml(占血容量10%)时,不会发生休克,失血750ml-1250ml(15%-20%)时则导致轻度休克,并伴随轻度低血压和心率增快。失血1250ml-1750ml(25%-35%)时即发生中度休克;如失血1750ml-2500ml,即出血严重休克和无尿。呼吸急促,血压下降≤10.67kpa,或比原水平下降20%以上,或收缩压下降4kpa以上,或脉压差<2.62kpa均说明组织灌流已减少。
3 处理
3.1 首先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处理。应注意及时去除病因,如清除胎盘残留;补修产道裂伤;纠正子宫收缩乏力。
3.2 补充血容量 由于急剧失血,使血容量下降可致休克,补充血容量是治疗出血性休克的最关键措施。一般产后失血在400-500ml不致引起休克。血压波动不明显,只有失血达750-1000ml时出现临床症状。早期补充血容量,即使出血量多时,也很容易纠正休克,一般认为失血量<500ml血压正常者,可输平衡液。以保证微循环及有效血容量。>800ml应输全血400-600ml,输血量根据出血量及患者的体重,体重。体重低者,出血量虽不多,但可引起严重休克。休克时均有代谢性酸中毒。因此,应及时补充碳酸氢钠。但是,在失血量多而补液又较晚的情况下,需要补充的液体量药远远超过本体的失血量,方可很好地纠正休克的延续。出血多时,一般的输液速度是不够的,可加压输血,重度休克时,要首选解除血管痉挛。此外,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
4 出血及休克的預防
产前高危因素:包括宫高>35cm(含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妊娠合并症及妊高症,产次>2次,孕妇年龄>30多,宫腔操作史、死胎史、剖宫产史、贫血、产后出血史及妊娠晚期阴道出血史(前置胎盘等)。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第4篇
1 护理评估
注意评估有无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存在。
1.1 宫缩乏力
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约占70~80%, 可由全身因素及子宫局部因素引起, 如恐惧、紧张、产妇衰竭, 滥用镇静剂、麻醉剂, 慢性全身性疾病, 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肌瘤或多次刮宫、多产, 产褥感染所致的子宫炎症或损伤等。
1.2 胎盘因素滞留、粘连或植入、部分残留、嵌顿等。
1.3 软产道损伤
多见于急产、巨大胎儿、产力过强, 助产手术操作不当等引起。
1.4 凝血功能障碍
较少见, 如血液病及妊娠并发症等, 影响凝血或导致DIC, 引起出血不凝。
2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9年1月~2010年1月共住院孕妇723人, 产后出血4人, 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住院孕妇418人, 产后出血8人, 与同期相比, 我院根据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制订了详细的预防产后出血发生的对策, 有效减少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孕期建立详细的孕妇档案, 检查每一位孕妇的生命体征, 有无合并症及并发症并积极地进行对症处理, 做好产前宣教工作, 使每一位孕妇及家属对妊娠分娩过程有一个较详细的全面了解。
3 各产程的处理要点
3.1 第一产程 (宫颈扩张期) 的处理:从规律的宫缩开始到宫口开全,
初产妇约11~12h, 经产妇约6~8h。再次向孕妇宣教, 加强心理护理, 让孕妇以平和良好的心态迎接分娩的到来, 指导孕妇多注意休息, 保存体力, 多给碳水化合物, 防止疲劳, 产程延长时, 必要时应用镇静剂, 减少孕妇对分娩的镇痛和恐惧, 必要时导尿, 以免增大充盈的膀胱影响宫缩及胎先露的下降。
3.2 第二产程 (胎儿娩出期) 处理
从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出, 初产妇约1~2h, 经产妇约几分钟或1h内。采用常规套管针, 根据孕妇的宫缩情况, 决定是否加用0.5%缩宫素静滴, 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 同时观察是否有充盈的膀胱并及时导尿, 给予产妇安慰和鼓励, 以解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 同时给予水及擦汗等护理, 以增加孕妇的体质及对分娩的信心, 认真保护会阴, 对有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正确掌握会阴正中、侧切开的时机和指征, 阴道手术轻柔规范, 避免胎儿娩出过快, 造成软产道损伤。
3.3 第三产程 (胎盘娩出期) 的护理
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初产妇和经产妇均约需5~15min, 不超过30min。胎儿双肩娩出后立即给产妇肌内注射缩宫素10个单位, 可加强子宫收缩促进胎盘剥离, 减少子宫出血, 对在产程中宫缩乏力的产妇同时给予米索前列醇200ug舌下含化, 对于宫底高、子宫软甚至轮廓不清摸不到宫底, 阴道出血多、色暗红、按压宫底时大量流血及血凝块流出者为宫缩差, 除增加缩宫素用量20-40u, 同时必要时加用米索前列醇200ug~400ug纳肛。也可用缩宫素静滴促进子宫收缩, 应用萄萄糖酸钙静推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若胎儿娩出后10min胎盘仍未娩出者, 阴道大量出血, 应考虑有胎盘因素存在, 如胎盘部分剥离、粘连、应由医生腹部按压子宫促进子宫收缩, 如胎盘仍不能娩出应在20min后行人工剥离胎盘术, 胎盘剥离后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如有残缺, 出血多时立即行清宫术, 如阴道出血不多, 每日给10个单位的缩宫素, 一天2次肌注, 1周后根据B超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清宫, 因为一周内产妇有可能因子宫收缩而将残留的胎盘、胎膜组织自行排出。如胎盘娩出后, 出现阴道流血持续不断, 血色红, 应考虑软件产道损伤, 常规检查宫颈, 阴道壁有无裂伤及血肿, 侧切有无延长, 立即给予逢合止血。
3.4 产后护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产后出血患者14例, 年龄21~39岁, 中位年龄29.6岁, 其中初产妇8例, 经产妇6例。顺产10例, 胎头吸引器助产2例, 剖宫产2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12例 (85.7%) , 软产道损伤1例 (7.1%) , 胎盘因素1例 (7.1%) 。
2 预 防
2.1 妊娠期
加强孕期保健, 定期接受产前检查, 及时治疗高危妊娠及早孕时终止妊娠;对高危妊娠者, 加强管理, 定期检查。
2.2 分娩期
(1) 第1产程:密切观察产程, 胎心音, 宫缩的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 保证产妇的能量需要及休息。作好术前及预防大出血的准备。 (2) 第2产程: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 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术, 胎盘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脉滴注缩宫素及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 以加强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 (3) 第3产程:识别胎盘剥离征象, 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 正确处理胎盘娩出, 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
2.3 产后期
产后2h内, 继续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会阴切口情况, 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 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尽早哺乳, 增加子宫收缩, 减少阴道出血量。注意保暖, 尽量不搬动患者, 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同时做好应急输血的准备。
3 护 理
产妇一旦出现产后出血, 应组织人员迅速抢救。首先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上心电监护, 随时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 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正确掌握输液速度, 精确测量阴道出血量并作好护理记录, 注意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尿量[2]。保持呼吸通畅, 必要时采用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同时认真查找出血原因, 迅速止血。若为胎盘因素,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控制出血;若为软产道操作造成的出血, 及时准确地修补, 缝合;若因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出血, 要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 填塞宫腔, 应用宫缩剂, 子宫按摩等方法, 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术。
4 结 果
本组14例中, 出血量500~1000ml 6例, 1001~1500ml 5例, >1500ml 3例。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 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护理, 14例中行子宫次全切术2例,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5 讨 论
产后出血的抢救其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 因此, 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产妇的出血量, 特别是产后2h。另外, 在产前要认真询问患者, 对高危人群要有警惕性和预见性, 特别要加强对高危人员的护理观察, 正确判断, 及时处理, 对不同的出血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多数是由于子宫收缩乏力[3], 其次是由于胎盘因素。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有多胎、巨大儿、子宫张力大、出血史、会阴侧切口裂伤、子宫肌瘤、外阴阴道损伤等因素;胎盘的因素主要有胎盘早剥、胎盘前置等。因此, 产前要认真询问病史, 加强预防措施。对于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要在孕前、孕中进行预防, 及早进行检查, 发现高危因素, 积极预防, 定期观察和检查, 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 医务人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和坚定的信念, 一旦产妇发生产后出血, 医务人员必须保持冷静, 沉着应战, 还要注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消除其恐惧心理, 帮助产妇树立信心, 坚决战胜出血, 早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孙华, 张露萍.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7) :126-127.
[2]岑沅萍, 张会丽.产后大出血46例的抢救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9, 22 (8) :1002-1003.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经阴道分娩 (包括臀助娩、臀牵引、胎吸、产钳) 总数为3158例, 产后2 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 的158例, 占分娩总数的5.003%。其中, 因为宫缩乏力引起出血的117例, 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4%, 因胎盘滞留引起出血的22例, 占产后出血总数的13.9%, 软产道损伤引起出血的11例, 占产后出血总数的6.9%, 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的8例, 占产后出血总数的5.0%。观察方法是在胎儿娩出后置无菌方盘于产妇臀下, 测定出血量。
2 预防及护理
2.1 妊娠期
加强产前检查, 早期发现贫血并治疗纠正, 对高危妊娠的孕产妇嘱其住院分娩。
2.2 分娩期
加强分娩监护, 用降压镇静药要适宜, 以免过量影响子宫收缩, 加强产妇心理护理, 注意休息与饮食。
2.3 产后
2.3.1 严密观察子宫收缩与阴道流血情况
在观察出血的同时, 要注意观察产妇的全身情况, 如面色、皮肤、血压、脉搏等, 防止有内出血存在而外出血并不多的情况。同时要认真倾听产妇的主述, 观察会阴情况, 防止会阴血肿。注意观察产妇的膀胱充盈度, 防止因充盈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
2.3.2 严密观察出血量、出血性质, 正确判断出血原因。
采取积极措施制止出血。 (1) 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在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胎膜完整, 无软产道损伤应考虑宫缩乏力所致, 进一步检查子宫收缩情况, 如子宫柔软, 轮廓不清, 或用手按摩时子宫收缩变硬, 轮廓清楚, 停止按摩时子宫又复柔软, 轮廓不清可确定为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这时采取按摩子宫、刺激宫缩、注射宫缩剂等方法制止出血。本组中还发现多例产妇出血是由子宫下段收缩乏力引起, 这时, 可在确定血压不高于130/90 mm Hg时, 宫颈注射或肌肉注射麦角新碱0.2 mg, 可促进子宫下段收缩以减少出血。 (2) 因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胎盘多在胎儿娩出5~15 min后自然娩出, 但对胎盘尚未娩出、阴道流血量较多者即使距胎儿娩出时间较短, 也应尽快设法娩出胎盘, 可给催产素促进宫缩使胎盘娩出, 如果无效应采取人工剥离法娩出。对胎盘未娩出也无出血者, 可等待20~30 min, 边等待边观察, 一有出血现象发生, 应及早取出胎盘。胎盘娩出后, 不管出血量多少, 都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 如果发现胎盘胎膜不完整, 应进行宫腔探查。 (3) 软产道损伤引起的出血。胎儿娩出后到胎盘娩出前有出血, 且呈鲜红色持续不断, 尤其是在急产、手术助产者应考虑可能是软产道损伤, 应立即检查宫颈、阴道后穹窿、阴道两侧沟及下段, 以明确有无裂伤及部位。发现出血部位后及时给予缝合止血。 (4) 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发生时间随病情进展情况而异, 可在胎盘娩出前, 也可在胎盘娩出后, 多有诱发血凝障碍的疾病, 全身多部位出血, 最多见的是子宫大量出血或少量持续出血, 开始可见血块, 但很快又溶解, 最后血不凝固。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要求采取认真的产前检查, 正规、积极的治疗, 产时的积极预防而避免出血的发生, 同时产前和产后严密观察, 做好输液、输血等抢救准备。
3 结果
158例产后出血的产妇经过严密的观察护理, 出血量明显减少, 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 158例均平安出院, 通过对以上病例的分析得出加强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能进一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约3%~5%, 是产妇死亡的首位病因, 预防产后出血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出血原因的分析, 认为预防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针对产妇身体及心理状况, 高危因素, 骨盆与胎儿进行全面产前评估, 选择母婴相对安全的分娩方式。 (2) 提高判断、处理难产的水平, 合理掌握阴道试产尺度。对试产者给予生理和心理支持的同时, 动态进行产程进展评估, 对产程缓慢者应查明原因, 避免盲目延长试产时间。使用催产素要有明确指征。 (3) 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适时、完整娩出胎盘, 及时使用宫缩剂防止出血。 (4) 提高手术质量, 减少软产道裂伤发生。阴道助产要严格掌握指征, 操作应轻柔, 伤口缝合止血要彻底。 (5) 产后医护加强巡视是预防重度产后出血的又一关键。监测产妇生命体征, 精神状态, 子宫收缩、伤口情况, 精确计量出血以及时发现异常给予相应处理, 避免重度出血发生。产妇产后2 h出血量达到500 ml时, 应立即通知医师做好抽血、验血型、做血交配试验、吸氧、开放静脉通道, 保证输血、输液的通畅。护理人员要在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 要安慰产妇, 要沉着冷静, 切忌手忙脚乱, 使产妇信赖医务人员, 配合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 有利于病情好转[3]。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 直接危及孕产妇生命, 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因此平常要做好应急准备, 备足各种急救物品、药品, 才能在抢救时保证供应, 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做好产前检查及产时监测, 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浩.产科学[M].第3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3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9.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急救护理 第7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日-2012年9月30日收治住院26例产后出血患者, 外院顺产16例, 在产妇家里分娩4例, 外院引产术5例, 外院剖宫产1例, 年龄18~42岁, 中位年龄30岁。剖宫产术后1例, 占3.85%;顺产20例, 占76.92%;引产术后5例, 占19.23%。出血量500~800ml 20例, 800~1600ml 5例, 超过1600ml 1例。转归:治愈23例, 治愈率88.46%、好转2例, 好转率7.69%。未愈 (转院) 1例未愈率占3.85%。
2 产后出血病因
2.1 胎盘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胎盘因素是导致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胎盘剥离情况, 导致产后出血的胎盘因素有: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和 (或) 胎膜残留等。以上原因均可影响子宫正常收缩而致产后出血。
2.2 子宫收缩乏力
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子宫收缩乏力可由产妇的全身因素, 也可由子宫局部因素所致。
2.2.1全身因素:
产妇精神过度紧张, 产程时间过长或难产造成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产妇合并有急慢性全身性疾病。
2.2.2 局部因素:
(1) 子宫过度膨胀, 如多胎妊娠; (2) 子宫肌水肿, 如妊高征或严重贫血; (3) 子宫肌壁损伤 (剖宫产史、急产等均可造成子宫肌纤维损伤) ; (4) 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 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影响子宫肌正常收缩; (5) 胎盘早剥及前置胎盘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
2.3 软产道裂伤
常因急产、子宫收缩过快、软产道未经充分的扩张、胎儿过大、保护会阴不当等致软产道撕裂。常见会阴、阴道、宫颈裂伤, 严重者裂伤可达阴道穹窿、子宫下段, 甚至盆壁形成腹膜后血肿、阔韧带内血肿而致大量出血。
2.4 凝血功能障碍
(1) 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 (2) 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如重度羊水栓塞、死胎滞留过久等均可影响凝血功能, 发生弥散性内凝血。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常为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
3 产后出血的预防
3.1 妊娠期
加强孕期保健, 定期接受产前检查, 及时治疗高危妊娠或早孕时终止妊娠, 对高危妊娠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肝炎等孕妇应提前入院。
3.2 分娩期
(1)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避免产妇衰竭状态,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保证产妇休息; (2) 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 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胎头胎肩娩出要慢, 一般相隔3min左右, 胎肩娩出后立即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缩宫素, 以加强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 (3) 第三产程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及测量出血量。胎盘未剥离前, 不可过早牵拉脐带或按摩、挤压子宫, 待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 及时协助胎盘娩出, 并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3 产褥期
(1) 产后2h内, 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会阴切口情况, 定时测量产妇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 (2) 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 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 (3)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 注意保持静脉通道, 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准备并为产妇做好保暖。 (4) 指导产妇早期哺乳, 可刺激子宫收缩, 减少阴道出血量。
4 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
产后出血的急救原则为针对原因迅速止血, 补充血容量, 纠正失血性休克, 控制感染。
4.1 胎盘因素所致的出血
要及时将胎盘取出, 检查胎盘, 胎膜是否完整, 必要时做好刮宫准备。胎盘已剥离尚未娩出者, 可协助产妇排空膀胱, 然后牵拉脐带, 按压宫底协助胎盘娩出;胎盘胎膜残留者, 可行钳刮术;胎盘植入者, 应及时做好子宫切除术的术前准备;若子宫狭窄所致胎盘嵌顿, 应配合麻醉师, 待环松解后徒手协助胎盘娩出。
4.2 子宫收缩乏力所致大出血
可以通过宫缩剂、按摩子宫、宫腔内填塞纱布条或结扎血管等方法达到止血目的。按摩子宫的方法, 其作用在于使积存在子宫腔内的血块及时排出, 通过加强子宫收缩, 还可压迫血管内血窦减少出血。应用宫缩剂, 可根据产妇情况, 采取肌内注射、静脉滴注、舌下含化、阴道上药等方式给药。另需注意宫腔内填塞纱布条, 可增加感染的机会, 故只有在缺乏输血条件、病情危急时考虑使用。如果产妇在经上述处理后仍出血不止, 为抢救产妇生命, 可经阴道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若无效再经腹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必要时按医嘱做好切除子宫的术前准备。
4.3 软产道损伤所致的大出血
应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裂伤处直至彻底止血。软产道血肿应切开血肿, 清除积血, 彻底止血缝合, 必要时可放置引流条, 同时注意补充血容量。
4.4 凝血功能障碍者出血
患者应尽快输全血, 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若发生DIC应按DIC处理。
4.5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产后出血量多而急, 产妇因血容量急剧下降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休克程度与出血量、出血速度及产妇自身状况有关。对失血多尚未有休克征象者, 应及早补充血容量;对失血多, 甚至休克者应输血, 以补充同等血量为原则;注意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 保持平卧、吸氧、保暖、严密观察、详细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 有无压痛、恶露量、色、气味;观察会阴伤口情况及严格会阴护理;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
近年来剖宫产率迅速上升, 本资料中行剖宫产术分娩1例, 占3.85%。剖宫产除子宫出血外, 尚有手术切口出血, 故产后出血危险大。因此, 除掌握剖宫产的适应证外, 我们必须做好剖宫产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护理。如本组由外院以剖宫产术后出血转入我院1例, 在本院住院治疗3.25h后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失血性休克、失血性贫血, 根据病情及患者本人及家属要求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产后出血发生快来势凶猛, 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因此我院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抢救组织, 当本院或基层医院发生产后出血患者能及时组织抢救人员到位, 并能很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技术力量、人力、车辆、血源、设备等) 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处理及预防措施 第8篇
[关键词] 产后出血;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 R71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40-03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SHEN Yuyu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Linshan Health Center of Yuyao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Yuyao 3154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measur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the data of 45 case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45 cases who did't occurred postpartum hemorrhage(control group)from June 2006 to June 2010.Compared the perinatal period prenatal care,health care and treatment process of two groups,and analysed the caus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kinds of prevention measu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reason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ntractions fatigue,soft birth canal injury and placenta factors,the percentage were 66.67%,13.33% and 8.89%.By using uterine massage,take effective stuffiness, suture the soft birth canal laceration and take plate method respectively,no case dead. Conclusion The most common reason of bleeding after delivery was uterine contractions fatigue,followed by soft birth canal injury and placenta factors, but the strengthening prenatal care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treatment to prevent postpartum hemorrhage,and adopted suitable process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maternal bleeding reasons,which can effectively stop bleeding.
[Key words] Postpartum hemorrhage;Prevention;Processing
產后出血是指由于产妇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产妇在胎儿出生24 h内,出血量达到甚至超过400 mL的一种产科常见并发症[1]。产后出血不仅对产妇产后恢复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生命,目前,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妇产科医疗水平及护理技术的提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过去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威胁孕产妇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因此,如何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救治,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45例(观察组)。其中25例为剖宫产,12例为自然分娩,8例为阴道助产。产后出血量500~2 900 mL。同时选取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45例作为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n年龄
(岁)分娩方式胎次
剖宫产自然分娩阴道助产
观察组4526.2±3.5251281.6±0.5
对照组4527.1±3.0231391.7±0.4
P>0.05>0.05>0.05
1.2 研究方法与观察指标
将两组产妇是否进行孕期保健、围生期健康宣教及产程处理等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观察组产妇出血原因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原因统计
根据观察组产妇出血原因,笔者分别采取子宫按摩或宫腔填塞、软产道裂伤缝合及取盘术等方法处理后,均达到止血效果,无一例发生大出血死亡。见表2。
表2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原因统计
原因n比例(%)
宫缩乏力3066.67
软产道损伤613.33
胎盘因素4 8.89
凝血功能障碍1 2.22
其他4 8.89
合计45 100.00
2.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预防措施实施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预防措施实施情况[n(%)]
组别n孕期保健围生期保健产程处理
观察组4541(91.11)40(88.89)45(100.00)
对照组4528(62.22)31(68.89)39(86.67)
x215.8911.3411.09
P<0.05<0.05<0.05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的预防
3.1.1 加强孕期保健 通过咨询门诊、电视及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宣传妊娠分娩有关的知识,让孕产妇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妊娠及分娩相关情况,提高产妇孕期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鼓励孕产妇进行门诊孕期保健建卡,并定期进行产前检查[3]。进行产前检查时,全面了解孕产妇身体状况,严格识别与筛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合并乙型肝炎等疾病的高危孕妇,并做好记录及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产妇对出血的耐受性。对于有产后出血史、多胎妊娠、过期妊娠或生产巨大儿孕妇嘱孕产妇应提前住院待产[4]。
3.1.2 做好产妇围产期及产程观察及护理 临产时,医护人员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向产妇讲解分娩注意事项并指导产妇如何配合分娩,同时给予心理安慰,消除产妇临床时的紧张与恐惧心理,对产妇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对于产后出血高危产妇,在第一产程进行密切观察,避免产妇过度疲劳,有需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针,让产妇适当休息[5];在第二产程教会产妇如何使用腹压促进胎头、胎肩的娩出,对于发生宫缩乏力的产妇,在胎肩娩出后使用催产素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在第三产程时对产后出血量进行准确评估,当出现胎盘剥离征兆后,将子宫下段轻轻按压,促进胎盘、胎膜完整娩出[6],当分娩整个过程完成后,仔细观察软产道有无损伤,然后对子宫进地按摩促进子宫收缩,产妇产后2 h内不得离开产房,便于观察有无产后出血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3.2 产后出血的临床处理
3.2.1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75%~80%的产后出血均由宫缩乏力引起[7]。因此,一般产后出血的治疗主要就是加强宫缩,具体方法如下。助产师立即将拇指置于子宫底部前壁,余4指置于子宫底部后壁,将手放于子宫底部,对宫底均匀缓慢按摩。除此之外,还可一手握拳置于阴道前穹窿以顶住子宫的前壁,另一只手置于产妇腹壁对子宫后壁进行按压,使子宫体前屈,两只手在按压子宫的同时进行按摩,按摩时需注意用手将宫体握住使其突出于盆腔,按摩手法应轻柔有节律。按摩时间以子宫收缩基本恢复正常并能维持收缩状态为准。按摩子宫的同时可采用10 U催产素肌内注射或将其加入到10%~25%葡萄糖液20 mL内静脉推注,然后采用0.2 mg麦角新碱进行肌内注射或静脉推注,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产妇需慎用。另外,也可将10~30 U的催产素加入到500 mL的 10%葡萄糖液内进行静脉滴注,以维持子宫良好的收缩状态。一般情况下,采取以上措施,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均可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若采取上述措施效果不满意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宫腔填塞:将产妇宫底固定,用卵圆钳将2 cm宽的纱布条从宫底开始从内向外进行宫腔填塞,纱布条需严密贴合宫腔壁。24 h后,再以同法使用催产素及麦角新碱等宫缩剂,然后将纱条抽出。宫腔填塞期间对产妇生命体征严密观察,并注意产妇子宫收缩情况;(2)结扎子宫动脉:按摩子宫30 min后子宫未恢复收缩者,将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结扎;(3)介入治疗:将相应血管采取介入方法进行栓塞;(4)子宫全切:若采取以上措施均无效者应立即行子宫全切手术,避免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产妇生命。
3.2.2 软产道损伤 对于软产道损伤引起的产后出血,根据损伤部位给予及时准确缝合,软产道的裂伤采用肠线从裂口顶端方上约0.5~1 cm处缝第1针,在距宫颈外侧端0.5 cm处缝最后1针。会阴部的裂伤按解剖部位逐层缝合。产后出血形成血肿时将血肿切开,彻底清除凝血块止血[8]。
3.2.3 胎盤因素 约20%左右的产后出血由胎盘因素引起,在胎儿娩出后若未发现胎盘剥离征象,而且对于有流产史、 刮宫史者均应考虑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可能,在合适的时机行徒手取胎盘术,对于取出困难而且缺损小的胎盘可先使用宫缩剂及抗生素治疗1周再取胎盘;对于出血较多的植入性胎盘则及时行子宫全切。
3.2.4 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有凝血功能障碍时若在妊娠较早期发现,应采取人工终止妊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往往多见于胎盘早剥、妊高征及羊水栓塞等多种产科并发症,病情可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应及时输血和补液,补充血容量,使微循环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根除出血病因,其次还应给予抗感染治疗。
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产妇孕期保健、围生期宣教及产程处理等产后出血预防措施的实施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取以上预防措施对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产后出血可因多种原因引起,应根据产妇身心情况给予对应的治疗处理,方能有效止血。
[参考文献]
[1] 郭玲.40例产后出血治疗与预防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9):43-44.
[2] Bais JM,Eskes M,Pel M,et al.Postpartum haemorrhage in nulliparous women: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low and high risk women[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4,115(2):166-172.
[3] 杨孜.剖宫产术中术后大出血的防范和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0):751-752.
[4] 由杨.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48-49.
[5] 梅赢太.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2009,15(27):90.
[6] 阴丽红,左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87-188.
[7] 俞艳锦.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3032-3033.
[8] 郭启英.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0):1575.
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及护理体会 第9篇
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收治28例产后出血患者, 本院分娩28例, 外院分娩转入我院2例, 年龄20~38岁, 剖宫主6例, 胎头吸引器助产5例, 顺产17例;出血量500 ml~800 ml的16例, 800 ml~1600 ml的10例, >1600 ml的2例;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0例, 占71.4%, 胎盘因素5例, 占17.8%, 软产道损伤3例, 占10.7%, 无凝血功能障碍, 全部治愈出院。
2 急救护理
2.1 一旦患者出现产后出血, 迅速召集抢救小组人员立刻到位, 由抢救小组组长负责指挥, 其他人员分工合作, 按照产房内张贴的产后出血流程图进行, 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 得心应手。
2.2 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 帮助产妇保持正确的体位, 取中凹卧位, 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增加心排出量, 并把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暖, 尽量不搬动患者, 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2.3 迅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使用静脉留置针, 穿刺困难时需考虑做静脉切开, 作好各种检查和交叉配血及相关的准备, 上心电监护监测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 同时观察产妇的神志、尿量及宫缩情况, 精确测量出血量并作好记录, 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象并报告医生。正确掌握输液速度, 以免输液过速、过快发生肺水肿。
2.4 保质呼吸道通畅, 有效及时地吸氧。因失血使全身脏器血液灌流量减少, 组织缺血缺氧, 采用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流量为4~6 L/min, 密切观察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 呼吸是否通畅, 机体缺氧是否得到改善, 休克症状是否缓解。
2.5 产后出血来势快、猛, 护理人员一定要边抢救, 边积极密切配合医生查找出血原因, 迅速止血, 做到争分夺秒。根据出血发生的时间, 出血的特点, 通过各种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 若因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出血, 加强宫缩是迅速有效的方法;子宫按摩, 宫缩剂的应用, 填塞宫腔, 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 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若为软产道出血, 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胎盘因素,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控制出血。
3 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措施
3.1 妊娠期
加强孕期保健, 定期接受产前检查, 及时治疗高危妊娠及早孕时终止妊娠;对高危妊娠者, 加强管理, 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高危因素的孕妇列入专案管理, 定期检查, 加强健康教育, 提前住院分娩。
3.2 分娩期
3.2.1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胎心音、宫缩的情况, 定期肛查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 及时排空膀胱, 绘制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 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 使用宫缩剂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保证产妇的能量需要及休息, 必要时给予安定静脉推注促休息。做好术前及预防大出血的准备。
3.2.2 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 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术;胎头、胎肩娩出要慢, 一般相隔3 min左右;胎盘娩出后立即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缩宫素, 以加强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
3.2.3 第三产程识别胎盘剥离征象, 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 正确处理胎盘娩出, 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2.4 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 h, 胎儿娩出后, 立即将集血盆置予产妇臀下收集阴道出血。如果2 h阴道出血超过200 ml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 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面色及全身情况, 检查宫缩和阴道流血情况, 特别是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的症状。
3.3 产后期
3.3.1 产后2 h内, 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 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 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 每30 min测量产妇的生命体征。
3.3.2 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 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
3.3.3 早期哺乳, 可刺激子宫收缩, 减少阴道出血量。
3.3.4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 注意保持静脉通道, 充分作好输血及急救的准备并作好产妇的保暖。
4 护理体会
4.1 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 产前认真及时筛选出高危孕产妇, 作到产前监测, 加强分娩期护理, 能正确诊断及时护理;加强健康教育, 促进住院分娩;作好产前、产时的检测及时发生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 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2 产后出血的抢救其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 因此, 我们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技术操作, 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助产技术水平, 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谨的科学态度, 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病例, 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 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做到争分夺秒, 沉着应战。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流, 消除其恐惧心理, 使产妇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脑出血的预防及控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