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车库火灾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61

车库火灾范文(精选4篇)

车库火灾 第1篇

关键词:地下复式车库,火灾蔓延,辐射热,数值模拟

地下复式汽车库火灾具有发烟量大、火场温度高、泄爆能力差、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 其火灾后果更为严重。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可供地下复式车库参考的设计依据较少且较笼统, 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因此, 研究该类车库火灾风险及特点,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程介绍

图1为广州市某地下复式汽车库的平面示意图, 总尺寸50.4m×18m×4.5m。车辆通道位于车库中央;西北方向有一个车辆入口, 南侧有一个车辆出口;东北方向有一个直接通向地面的楼梯口, 东侧中间设置一部楼梯和一部电梯通向地面。车库采用两层升降横移式停车设备, 分设在车库的东西两侧, 每个停车设备空间尺寸6m×7.6m×3.8m;车辆外廓尺寸为5.05m×1.85m×1.55m, 6辆车为一个存放单元;车库的存取车方式采用自走式, 车库内有工作人员及车主。选择一个存车单元及其相对存车单元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估。

整个车库类似于一个狭长中庭, 因此排烟方式按中庭空间进行设计:排烟口位于中央通道顶部;车辆出入口作为自然通风口, 其中楼梯口均采用加压送风防烟, 通风示意图如图2所示。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规定:复式汽车库的喷头除在屋面板或楼板下按停车位的上方布置外, 还应按停车的托板位置分层布置。实际工程中停车托板要左右横移,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安装方式如图3所示。上层车位喷头设在车位正中上方, 下层车位喷头布置设在车位的前后方。

2 火灾模拟

2.1 物理模型

运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PyroSim建立地下复式立体车库火灾模型, 如图4所示。对两种火灾场景 (着火位置1、着火位置2) 进行模拟计算, 获得火源附近、出入口附近的辐射热、温度变化趋势, 为人员安全疏散的判断、火灾蔓延的计算提供依据。

2.2 汽车火灾热释放速率

汽车火灾类型复杂, 不仅有固体可燃物, 还有燃油等液体可燃物。假定汽车火灾按t2火发展, 即:

式中:Q为热释放速率, kW;t火灾发展时间, s;α为火灾增长系数, kW/s2。

由于真实的燃烧过程包含大量的复杂化学反应, 受目前计算机资源的限制, 要获得整个燃烧过程详细的时空解是不可能的。为了工程需要, 常对燃烧过程进行简化。PyroSim软件对燃烧过程简化, 认为燃料和氧气混合后稳定燃烧。

对于热释放速率的值则通过实际火灾实验获得。宋波等人做了汽车不同部位着火的实验研究, 得出油箱附近着火的危险性最大:汽车热释放速率增长最快, 接近超快速火, 峰值达到6.8 MW。为了简化计算, 认为汽车火灾在喷淋系统失效的情况下, 按t2超快速火 (α=0.187 5kW/s2) 增长到峰值6.8 MW。

2.3 模拟工况

“规范”规定: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确定。按照最不利原则, 取最小排烟量6次/h, 即24 543m3/h, 并且不考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作用, 对火灾增长阶段以及充分发展阶段进行模拟研究。

2.4 模拟结果分析

模拟时间为250s, 模拟结果如图5~图7所示。

由于现代大多数汽车都在表面涂有聚氨酯之类的热塑性材料, 故一般汽车着火的临界热流量为16kW/m2, 即认为当I≥16kW/m2时, 汽车被引燃。由图6可以得出着火车辆引燃附近车辆的时间, 见表1。

由表1可知:

(1) 工况1、工况2中, 相邻车辆均被引燃, 说明若无喷淋系统作用, 火灾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与宋波的实体实验研究结果一致。

(2) 工况1中, 相对车辆被引燃的几率为0, 说明火灾发生在下层车辆时, 中间通道起到了防火分隔带的作用;工况2中, 相对车辆被引燃, 说明火灾发生在上层车辆时, 另一侧车辆很容易被高温烟气的辐射热引燃。相对车辆前上部的温度最大值接近300℃。

(3) 工况1中, 由于上层停车位的冷空气对下层着火车辆的热烟气具有卷吸作用, 使上层车辆被高温烟气引燃。由图7可以看出, 上层车辆前上部处的温度最大值到达200℃。而工况2中, 下层停车位附近对上层着火车辆的热烟气不存在卷吸作用。

火灾中的高温烟气会严重威胁人员安全逃生。距地板1.8m内的烟气温度超过50℃时, 人员生命将受到威胁。在各个出入口附近的1.8m高度处布置温度测点, 得到图8所示的温度变化图。

由图8可以看出:

(1) 工况1中, 各出入口附近的温度均高于工况2。

(2) 工况1中, 200s后各疏散口的温度开始逐渐达到人员的耐受性指标;工况2中, 全部疏散口在500s内都没有达到人员的耐受性指标。说明下层车辆着火的危险性较上层车辆大。

3 火灾蔓延计算

着火车辆引燃邻近车辆主要通过三种传热方式: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如图9所示, A、E表示着火车辆, B表示与A (E) 相邻车辆, C表示另一侧与A (E) 相对的车辆, D表示与C相邻的车辆。

着火车辆对邻近车辆的辐射热流I由式 (2) 得到:

式中:x为着火汽车中心到相邻汽车表面的距离, m。

如图9 (a) 所示, 汽车A/E着火, 则着火车辆 (A/E) 中心到相邻车辆 (B) 靠近火源一侧的距离为1.85m;到相对车辆 (C) 靠近火源一侧的距离为9.525 m。于是得到:引燃相邻车辆的临界热释放速率:

引燃上 (下) 层车辆的临界热释放速率:

引燃相对车辆 (C) 的临界热释放速率:

根据式 (1) 及模拟实验获得的汽车火灾热释放速率的结果 (见图5) , 得到不同起火位置对火灾蔓延的影响, 如表2所示。

对比表1与表2, 可知:

(1) 理论计算结果和模拟实验中工况1的结果比较一致, 即排除飞火的情况下, 着火车辆引燃其相对车辆的几率为0。与工况2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 说明公式仅适用于下层车辆火灾情况。

(2) 总体来说, 理论计算得到的火灾蔓延到附近车辆的时间均小于实验模拟的时间, 即在火灾蔓延预测方面, 理论计算的结果更为保守。

4 结论

(1) 模拟结果表明:下层车辆火灾危险来临时间较上层车辆火灾危险来临的时间更快, 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更少。下层车辆火灾时, 相邻、上层车辆均会被引燃;上层车辆火灾时, 由于高温烟气层的迅速沉降, 相邻车辆以及另一侧车辆均被引燃, 而对下层车辆无明显影响。因此, 地下复式汽车库中, 为了确保火灾发生时损失最低, 喷淋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消防设施, 并且应分层布置。

(2) 软件模拟能够预测车库内各区域火灾辐射热、烟气温度的发展变化趋势, 并获得危险来临时间;而计算公式分析过程较为简单, 且对上层车辆火灾情况不适用, 但其计算结果更为保守。

参考文献

[1]赵明桥.地下铁道火灾烟气分区控制及人员疏散模式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 2010.

[2]GB 50067-199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S].

[3]程远平, R John.小汽车火灾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2, 31 (6) :557-560.

[4]赵坚行.燃烧的数值模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宋波, 赵力增, 白殿涛, 等.普通轿车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 23 (7) :26-31.

[6]贾春芬, 姚会兰, 路世昌, 等.地下停车库火灾风险性的评价研究[J].火灾科学, 2006, 15 (1) :6-10.

[7]程远平, 张孟君.地下汽车库火灾与烟气发展过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32 (1) :13-17.

[8]王远.大型建筑火灾蔓延模拟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2009.

[9]于丽娜, 赵蕾.地下车库火灾烟气运动规律的实验和数值仿真[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 30 (10) :903-907.

车库火灾 第2篇

关键词:地下车库火火灾,危险性,扑救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的加快, 汽车的数量也在持续的增加, 停车难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然而,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避免对城市用地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压力, 地下车库成为重点建设的项目。但是, 地下车库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给我国消防部门带来了一定程度是上困扰。因为, 地下车库的出口相对较少, 汽车的数量相对较多, 一旦发生火灾, 火灾蔓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 我国消防部门应当针对地下车库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这对火灾扑救工作价值的展现,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地下车库火灾的危险性分析

(一) 火灾蔓延速度相对较快

当地下车库发生火灾的时候, 其危险性表现的最为的突出的地方, 就是火势蔓延的速度。由于地下车库的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例如:金属构件、管道、楼板等各个方面, 这样就会发生火灾传递的现象。同时, 地下车库的汽车数量相对较多, 汽车的内部会存有易燃液体, 在火灾发生的时候, 热量会在可燃物的表面急剧加热, 从而由某一点快速的蔓延, 甚至还会引发爆炸的现象, 财产和人员都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二) 疏散相对较为困难

当地下车库发生火灾的时候, 由于火势蔓延速度相对加快, 消防人员在赶到现场的时候, 车辆要想进入现场是非常困难的。同时, 车辆停车的时候, 预留的缝隙并不是很大, 只要有一个点燃, 就会发生一连串的燃烧, 这样就给疏散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同时, 在地下车库中, 烟雾经常会使人们分不清方向, 这样也相应的增加了地下车库火灾的危险性。

二、地下车库扑救火灾的一些对策

(一) 加强火势的侦查工作

当消防人员快速的达到现场以后, 要快速的到火灾现场侦查火势的情况, 全面了解火灾发生的情况。同时, 消防人员应当与相关的管理部门或者物业进行及时沟通, 获得地下车库的结构和地形图, 并且对其地下车库的汽车数量, 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另外, 应当从内部的进出口进入, 详细了解火灾发生的源头, 以及火势蔓延的方向, 这样就为地下车库扑救火灾工作的展开节约了有效的时间, 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除此之外, 在地下车库火灾扑救工作展开的过程中, 若是情况和条件允许的话, 救火和人员疏散工作可以同时展开, 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人员发生大量伤亡的情况。

(二) 加强地下车库扑救火灾方案的制定

由于地下车库的结构和地形都相对较为复杂, 对地下车库火灾扑救工作的展开, 就会带来一定困难。因此, 我国消防部门应当针对这一问题, 制定完善的地下车库扑救火灾方案, 对组织机构, 接警、报警的处置程序, 安全疏散方案, 扑救初期火灾的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细化, 制定详细的安全疏散图。同时, 平时也要加强消防部门的演练, 加强消防人员的熟练程度, 这样可以使消防人员明确自己在地下车库扑救火灾工作的职责, 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地下车库火灾扑救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在地下车库火灾扑救工作展开的过程中, 消防人员若是对地下车库地形、结构、火势等方面不是很了解的时候, 消防人员不应当强攻,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应当积极与公安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 加强对火灾现场秩序的管理, 并且加强与物业的沟通, 让物业联系车主。对地下车库周围的出口进行全面的清理工作, 保证地下车库的通风效果, 也为消防车辆的进入提供相对便利的条件。另外, 消防人员应当根据地下车库扑救火灾工作的需要, 利用普通泡沫、高倍数泡沫、干粉等灭火剂, 这样可以对地下车库火灾起到控制的作用, 阻止火势蔓延的速度。

(四) 加强现场的清理工作

在地下车库火灾扑救工作结束以后, 消防人员应当针对其易燃易爆等液体和物品, 进行全面的清理, 尤其是墙面、排水沟、墙角等方面。同时, 要利用自然、机械等通风的效果, 加强地下车库的空气流通的性能, 避免一些混合气体在温度和浓度达到饱和的状态下, 引发二次火灾和爆炸的现象。

三、结语

地下车库一旦发生火灾, 不管是对人们的财产还是人生安全都会造成严重的危险, 并且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本文对地下车库火灾的危险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并且针对其危险性, 对地下车库火灾扑救工作的展开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此提升地下车库火灾扑救工作的效率, 避免人们造成大量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余相明.地下车库火灾危险性分析及火灾扑救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5, (09) :41-44.

[2]王志强, 闫琪.大型地下车库消防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14, (08) :65-67.

[3]王小龙.地下汽车库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防火措施[J].九江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02) :45-48.

车库火灾 第3篇

现行国家规范中没有半地下车库排烟的相关规定, 但这种形式的汽车库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应用。GB 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8.2.1条规定“面积超过2 000m2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而实际工程中一些半地下车库还有采光地下车库竞相涌现出来, 这些车库的排烟问题规范中没有明确, 而其排烟的研究分析有着实际的工程意义。但 “建规”中同时强调, 如果具备自然排烟条件可按第9.2.2条的要求设置自然排烟, 目的在于强调建筑物在有条件时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进行烟控设计。“建规”第9.2.2条规定: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场所, 其自然排烟的净面积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 “建规”第9.2.4条规定:作为自然排烟的窗口设置在房间的外墙上或屋顶上, 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自然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的小于距离不超过30m。

1 数值模型

1.1 数值模型介绍

采用火灾动力学场模拟软件FDS进行模拟, 计算模型的尺寸结合了某半地下汽车库, 车库大小为50m (长) ×60m (宽) ×3.8m (高) , 网格尺寸设为0.2m × 0.2m× 0.2m, 模型图如图2所示。

1.2 火灾场景设计

参照DGJ 08-88-2000《上海市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和程远平等对小汽车火灾实验中测定的无喷淋的情况下1辆小汽车着火后最大热释放速率为4 MW, 1辆车着火后在无喷淋系统作用时的热释放速率为4MW, 喷淋系统有效控制时的热释放速率为1.5MW。该半地下汽车库假设位于防烟分区二的中间位置, 如图2所示, 火源设置房间中央位置处, 采用快速火增长方式, 增长系数=0.046 89kW/s2。所有工况都都有高侧窗补风。参考GB 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和“建规”, 半地下车库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确定, 车库面积为3 000m2, 故排烟量Q=68 400m3/h, 高侧窗开口面积为52.8m2, 2个门的面积19.6m2, 顶部每个自然排烟口面积40m2, 兼做采光通风用。

综合考虑半地下车库的排烟和补风方式, 笔者拟采用的数值模拟工况如表1所示。

2 分析与讨论

对于半地下车库, 尤其针对半地下生态车库设计, 通常自然景观和舒适性等特性是设计出发点。而在车库火灾情况下排烟设计时, 保证火灾发生时人员的安全是最终目的。因此, 笔者从地下车库内的人对于火灾烟气承受能力出发, 进而确定该既通风又有阳光的半地下车库内对于排烟效果的好坏情况。主要以火灾烟气温度和地下车库内的能见度以及CO体积分数等参数作为判断自然排烟是否有效的依据。研究时选取的判断标准如下:当烟气层高度小于2 m时, 能见度不低于10 m、温度不超过60 ℃, CO体积分数不超过2.5×10-3。

通过对地下车库1.8m高度处温度场分布模拟结果分析可知, 温度场均没有超过60 ℃, 同时可以清晰地看出高侧窗补风和顶部自然排烟口排烟方式温度场的温度比较低, 有喷淋作用时更低, 如图3所示。

通过对地下车库1.8m高度处能见度模拟的结果分析可知, 工况2和工况3距地面1.8m高处能见度已降至10m以下, 两个疏散出口也被高温烟气封堵。此时机械排烟、高侧窗补风以及采光通风井自然排烟和高侧窗自然补风方式的能见度较好, 其能见度不足以对人员撤离产生危险。工况2 中的机械排烟和顶部自然排烟口 (采光通风井) 自然补风方式效果很差, 即使用了机械排烟系统, 但顶部自然排烟口补风和机械排烟口排烟在上部会矛盾, 烟气层会不稳定, 扰动较大, 这种上排上补的方式不利于火灾情况下烟气有效排散, 同时也不利于人员逃生, 如图4所示。

通过对无喷淋和喷淋控制下半地下车库1.8m高度处900s时过火源截面CO体积分数分布结果分析可知, 发生火灾后, 除了火源区域附近, 其余区域CO体积分数都不超过2.5×10-3, 如图5所示。

综上所述, 通过对8个火灾场景模拟算例的温度场、能见度、CO体积分数对比研究分析得知, 利用车库上方高侧窗补风和顶部采光井 (自然排烟口) 排烟方式的效果较好, 能够满足火灾情况下排烟的需求, 可以有效地阻止火势进一步扩大, 也可以有效控制烟气蔓延, 同时在喷淋启动有效控制下, 排烟效果更好, 更有利于人员逃生;另一种采用机械排烟和顶部采光井 (自然排烟口) 自然补风方式的效果比较差, 即使用了机械排烟系统, 排烟效果也不会很好, 烟气层不稳定, 扰动较大, 这种上排上补的方式不利于火灾情况烟气排散, 同时也不利于人员逃生。

3 结论

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 对某小区带有高侧窗的半地下车库的排烟-补风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发现上部排烟和侧面补风方式的效果比上部排烟上面补风方式的效果好。对于顶部自然排烟口 (采光通风井) 补风 (同时也排烟) 和机械排烟, 由于排烟口与补风口都设置在上部, 甚至补风口高于排烟口设置, 扰乱了烟气层的流动方向, 不利于烟气的有效排出。通过模拟分析可知, 采用半地下车库上方高侧窗补风和顶部采光井 (自然排烟口) 排烟方式的效果较好, 满足排烟需求, 能及时、有效地将着火区域的烟气排出, 在一定的建筑结构、周边环境及地形条件下, 可以采用顶板采光通风井 (顶部自然排烟口) 和高侧窗补风的自然排烟补风方式代替整个防火分区机械排烟设计, 使得最终设计绿色, 既通风又兼顾采光, 营造了一个更为舒适的安全车库。

摘要:以半地下汽车库作为烟气控制研究对象, 运用FDS软件模拟计算半地下汽车库发生火灾时产生的烟气在车库内的流动情况, 并且通过分析发生火灾时温度和烟气层的能见度、高度等参数研究半地下车库的有效排烟-补风方式。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建筑结构、周边环境及地形条件下, 可以采用顶部自然排烟口 (采光通风井) 和高侧窗补风的自然排烟补风方式代替整个防火分区机械排烟设计。

关键词:半地下车库,烟气控制,排烟-补风方式,数值模拟,FDS

参考文献

[1]GB 50045-95 (2005)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唐秒.半地下车库及局部敞开式地下车库排烟-补风方式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4]GB 50067-9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S].

[5]程远平, John R.小汽车火灾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1, 31 (6) :557-560.

车库火灾 第4篇

2013年6月24日2时26分, 百色市平果县公安局110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 位于平果县平中路的天益第一城A区停车库发生火灾。该起火灾过火面积30m2, 烧毁轿车2辆、电动车6辆, 烧损电动车2辆, 空调外机3台, 直接财产损失150 672元, 无人员伤亡。

2 火灾发现及扑救经过

经调查走访得知, 6月24日凌晨2时左右, 停车库对面小区保安在停车库门前巡逻时, 看到车库门口有烟冒出, 透过车库大门看到车库里有浓烟, 车库入口走道右侧第1根水泥柱附近有火光, 随后打电话报警。平果县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后, 迅速出动4辆消防车、20名官兵前往处置。救援力量到场后, 根据火场情况, 大队指挥员将现场救援力量分成3个小组, 1个小组出一支水枪深入车库灭火, 2个小组分别到2栋居民楼疏散被困群众, 经过全体参战官兵的奋力扑救, 火灾于3时05分被扑灭, 有效控制了火灾向其他车辆和居民小区蔓延, 确保了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火灾损失。

3 火灾现场勘验情况

3.1 环境勘验

起火停车库地上1层, 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面积为224m2, 停车库位于两个居民楼之间, 东西两侧与两栋居民楼相连, 东侧为天益第一城A区5栋, 西侧为天益第一城A区6栋, 车库顶部为5、6栋居民楼共用的景观台。车库南、北各为一条宽约4.5m的小区道路, 起火车库入口走道宽6m、长8m, 车库宽16m、长11m, 车库走道东西两侧各有2根水泥柱, 车库顶部正上方设有2个排气窗。车库东南角有一个通道直达6栋居民楼。停车库门口上部墙体留有倒锥形烟熏痕迹。

图1为停车库火灾现场平面示意图。停车库入口走道将车库分为东西两个停车区, 东西两个停车区、入口走道两侧停满了轿车、电动车、三轮车等车辆。经过勘查车库内车辆烧损情况发现, 停车库入口走道右侧第1根水泥柱附近的电动车 (1~6号, 8号、11号) 、轿车 (12号、13号) 、自行车 (7号) 、三轮车 (9号、10号) 车辆过火烧损较重, 车库内的其他车辆未见过火痕迹。

经以上初步分析, 起火区域为停车库自入口走道右侧第1根水泥柱附近的车辆。

3.2 初步勘验

对停放在水泥柱南侧的12号、13号轿车进行勘验, 2辆轿车车头朝东, 车尾朝西, 车头比车尾烧损严重, 12号轿车整个车体过火烧损, 车内座已完全过火烧损, 13号轿车车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过火严重, 车厢内前排车座过火烧损, 后排座垫留有部分棉絮, 2辆轿车车头前部大灯及挡板均过火烧损脱落。对12号轿车4个车轮进行勘验, 烧损情况如图2所示。

发现轿车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3个轮胎过火完全脱落, 轮毂部分脱落, 右后轮轮毂和轮胎烧损较轻, 没有脱落, 轿车前车轮比后车轮烧损严重, 左侧车轮比右侧车轮烧损严重, 左前轮过火烧损最严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停车库的火势由12号轿车向13号轿车方向蔓延, 由12号轿车左前轮向右后轮方向蔓延。

对停放在商铺南墙南面的8号、11号电动车、9号、10号三轮车进行勘验, 发现这4辆车均车头朝北, 车尾朝南, 车尾距水泥柱约2m, 这4辆车的车头未发现过火痕迹, 8号、11号电动车车尾尾部坐垫和后备箱塑料受热发生熔融变形, 9号、10号三轮车车尾部灯罩受热熔融变形。由此可知, 火势呈向北蔓延趋势。

对停车库西墙附近的5号、6号电动车、7号自行车进行勘验, 如图3所示。这3辆车车头朝南, 车尾朝北, 2辆电动车车身向西倾倒, 车架全部过火, 前车轮轮毂过火脱落, 后车轮轮毂未脱落, 7号自行车整个车身未完全过火, 前后轮轮胎东侧过火烧损比西侧严重, 东侧脚踏过火呈熔融状, 西侧脚踏过火发黑未熔融, 前车头左侧车把塑料过火完全烧损, 右侧车把塑料过火呈熔融状, 7号自行车东侧比西侧过火烧损严重。5号电动车烧损程度重于6号电动车, 6号电动车烧损程度重于7号自行车。由此可知, 火势呈向西蔓延趋势。

对停车库入口走道右侧第1根水泥柱进行勘验, 如图4所示。发现第1根水泥柱北面距地面1.5m以下的抹灰层受热完全脱落, 柱子南面没有脱落, 柱子西面距地面80~140mm之间的抹灰层完全脱落, 柱子东面1号电动车车头倾倒的位置之上至150mm之间抹灰层脱落, 柱子东面1号电动车车头倾倒的位置之下已开裂但未脱落, 柱子东面地面之上的排水管过火熔融完全脱落。停车库电动车停放区顶部自第1根水泥柱至车库西墙有1根东西走向的横梁, 横梁南北侧抹灰层大部分脱落, 且北侧比南侧脱落严重;水泥柱至西墙第1根南北走向的横梁, 该横梁烟熏痕迹重, 横梁与水泥柱连接处有部分抹灰层脱落;水泥柱顶部西侧2.3m处第2根南北走向的横梁抹灰层大部分脱落, 且东侧比西侧脱落严重。

通过对比车库水泥柱和横梁抹灰层脱落程度, 认定起火部位为水泥柱以西2.3m范围内的电动车停放区。

3.3 细项勘验

对停放在停车库入口走道右侧第1根水泥柱附近的1~4号电动车进行勘验, 发现这4辆电动车车头朝南, 车尾朝北, 车身向西倾倒, 这4辆电动车过火基本完全烧毁, 只剩金属框架。1号电动车前后轮轮毂过火未烧塌, 前后轮轮胎过火完全烧塌, 电动车向柱子倾倒。2号电动车向3号电动车倾倒, 2号电动车前车轮轮胎和轮毂过火完全塌落, 后车轮金属轮毂过火未烧塌, 车轮与地面之间的轮胎有部分残留, 电动车尾部过火痕迹较轻。3号电动车前车轮轮胎与轮毂过火完全烧塌, 后车轮轮毂未烧塌, 前后轮胎全部烧损塌落至地面, 后车轮尾部车架上有1个充电器残骸, 电线缠绕在充电器上, 电线外壳塑料过火部分熔融。4号电动车与3号电动车距离约30cm, 4号电动车前后轮轮胎过火完全烧塌, 前后轮轮毂过火未塌落。

对比1~4号电动车前后车轮轮胎和轮毂过火塌落程度, 发现2号、3号、4号电动车车头比车尾烧损严重, 1号电动车车头与车身烧损程度轻重不易分辨。

3.4 专项勘验

对1号电动车及下方地面进行勘验, 在其踏板左下方地面发现一充电器残骸, 充电器与地面上的其他残骸熔融物粘结在一起, 充电器上的两条电线残骸清晰可见。对1号电动车与第1根水泥柱之间的地面进行逐层勘验发现, 第一层为墙面脱落的抹灰层, 第二层为散落的炭化层, 第三层为地面, 在第二层发现一段铜质电线, 电线外壳塑料熔融脱落掉, 电线末端与一个排插残骸相连, 排插外壳塑料大部分过火, 残留部分塑料的颜色为白色, 充电器电线接头与排插粘在一起, 如图5所示。对2号、3号电动车车头与第1根水泥柱之间的地面进行逐层勘验发现, 第一层为墙面脱落的抹灰层, 第二层为硬化的塑料、橡胶等熔融物, 第三层为地面, 第二层熔融物中发现一些电线残骸。

对1~4号电动车的电瓶进行勘验发现, 这4辆电动车电瓶外壳塑料过火熔融大部分脱落, 电瓶隔板过火外露。对4辆电动车电瓶电池之间的连接线及接线柱进行勘验发现, 2号电动车有5条连接线端部有短路痕迹, 4号电动车有3条连接线端部有短路痕迹。

4 物证检验鉴定

火灾现场提取了1号电动车充电器、排插及连接电线, 2号电动车电源线、接线柱, 4号电动车电源线及接线柱, 送公安部消防局沈阳火灾物证鉴定中心技术鉴定, 结论为:2号电动车电源线及接线柱熔痕有4条为二次短路熔痕, 1条为火烧熔痕;4号电动车电源线及接线柱熔痕有1条为二次短路熔痕, 2条为火烧熔痕;1号电动车排插及连接电线为二次短路熔痕, 充电器残骸内多股铜导线上的熔痕为电热作用形成的熔痕。

5 起火原因认定

5.1 起火时间

起火时间为:2013年6月24日2时。

认定依据:2013年6月24日2时左右, 停车库对面小区值班保安巡逻时看到停车库有浓烟、明火, 消防队在2时26分接到报警。

5.2 起火原因

认定起火部位位于停车库入口走道西侧第1根水泥柱下1~4号电动车, 起火原因是1号充电器发生故障引燃周围可燃物引起火灾。依据如下:

(1) 车库起火时, 车库大门紧锁, 可排除外来人员放火可能, 外围调查也未发现放火嫌疑人和放火动机。

(2) 技术鉴定1号电动车排插及连接电线为二次短路熔痕, 说明1号电动车在火灾发生前处于充电状态, 充电器内多股铜导线的熔痕为电热作用形成的熔痕, 1号电动车在起火部位。

(3) 火灾发生当晚, 在保安报警前, 停车库西面第一间商铺店主蔡某透过车库铁门看到水泥柱下只有一个电动车在烧, 他反映车子停放的方位与1号电动车相同。2号电动车车主李某将车放进车库时, 看到1号电动车在充电, 且闻到塑料熔融散发的焦味。

(4) 3号电动车充电器在车尾部, 电线与充电器缠绕在一起, 排除充电可能, 2号、4号电动车电源线及接线柱鉴定为二次短路和火烧熔痕, 排除最先起火可能。

6 电动车火灾现场勘验重点分析

通过起火电动车周围轿车、电动车、三轮车等车辆的烧损变形痕迹和周围水泥柱天花板墙面抹灰层烟熏脱落痕迹锁定电动车停放区为起火部位, 再对起火部位区域内的电动车进行进一步勘验。根据询问笔录、电动车特征、现场勘验情况等建立平面、立体证据链, 结合物证技术鉴定, 最终判定起火电动车。目前, 电动车火灾很少能鉴定出一次短路熔痕, 当鉴定结论是电热作用形成的熔痕时, 可根据在起火部位、起火点发现的电热熔痕作为鉴定火灾原因的重要依据。

电动车火灾现场勘验重点要素总结如下:

(1) 根据电动车周围车辆烧损变形痕迹、周围墙壁、顶部抹灰层烟熏脱落痕迹判定是否为电动车先起火;

(2) 询问了解烧损车辆的车型、基本结构, 包括电动车车身结构、电瓶位置、线路布线走向、是否正在充电、充电时间等;

(3) 勘验电动车的火灾蔓延痕迹, 通过分析车身可燃物残留痕迹, 车轮 (轮胎、轮毂等) 燃烧残留痕迹特征, 金属车身支架变形变色痕迹, 充电器残留痕迹, 电瓶残留痕迹以及电气线路残留痕迹, 确定火势蔓延方向;

(4) 重点勘查电动车充电器与固定排插的电气线路、充电器与电瓶连接的电气线路、电瓶中蓄电池及其连接的电源线等, 提取线路熔化痕迹进行物证鉴定。

7 无物业管理停车库火灾危险性分析

该起停车库事发小区无物业公司管理。2013年1月, 小区居民与物业公司因管理、收费等问题发生矛盾, 物业公司从小区撤走, 火灾发生前的半年时间里, 该小区处于无物业管理状态, 停车库存在以下火灾危险:

(1) 车库里的消防设施、车辆停放、用电设施等长期处于无人维护、管理状态。

(2) 小区居民私拉电线至停车库内, 有些甚至自20m高的楼顶拉出电线, 线路敷设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火调人员勘查时发现, 车库顶部每个排气窗都有5~6根电线拉至车库内, 火调人员需要通过周围走访, 逐一确定每条电线走向, 增加了火灾调查的难度。

(3) 停车库没有对轿车、电动车进行分开存放, 停放间距不合理, 导致火势蔓延较快。

(4) 小区居民大都在夜间为电动车充电, 第二天才拔掉电源, 电动车长时间处于充电状态, 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危险性。

(5) 小区居民为防车辆被盗, 私自为车库大门上锁, 且没有管理人员巡逻, 无法及时发现火灾。

这起火灾是无物业管理引发火灾的典型案例, 在百色市大部分县 (区) 无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不在少数, 笔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 规范物业公司管理和收费的标准。

8 涉及民事纠纷的火灾现场保护

该起火灾经大队初步调查、支队复核, 历时3个月, 但当事人不服从消防部门出具的火灾认定结果, 不赔偿其他受损车辆车主的财产损失。2013年9月26日, 火灾受损轿车车主沈某以电动车当事人拒不赔偿其财产损失为由向县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截止2013年12月底, 法院仍未审理此案。火灾发生后, 消防部门即封闭停车库大门, 保护火灾现场, 但因封闭火灾现场已有近半年之久, 影响了该小区居民车辆停放问题, 小区其他当事人代表多次到消防大队, 要求解除对停车库的封闭。支队、大队两级火调人员对火灾现场是否解除封闭进行了讨论, 决定在法院未审理此民事纠纷案之前, 暂不解除停车库的封闭。

理由如下: (1) 停车库无物业管理公司, 现场移交无明确的对象, 小区业主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 可能会互相推诿;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108号令, 已将公安消防机构在火灾损失方面的职责定义为统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统计是建立在单方面申报基础上的归纳、分析、计算, 结果的来源不具备合法性, 不能够作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但现阶段, 没有中介机构负责火灾损失统计, 当地物价主管部门也未介入该起火灾损失统计。若贸然解除封闭停车库, 火灾现场必然遭到破坏, 法院无法委托其他机构评定受损车辆损失, 当事人可能不认可消防部门的火灾损失, 法院又不能核定车辆损失, 以此为由, 据不赔偿, 其他当事人也可能会因消防部门保护现场不力无法得到应有赔偿为由转而状告消防机构。现阶段, 我国公安消防机构的火灾调查职权具有排他性, 排除其他单位和个人组织参与火灾调查及获得火灾证据的可能性。因而, 火灾引发的民事纠纷问题不可避免地落到具有调查权的公安消防机构身上。笔者认为, 法院在没有审判该起民事纠纷之前, 消防部门应当封闭火灾现场, 对火灾现场进行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崔永合, 陈克, 张加伍.浅谈电动自行车火灾现场勘验技术[J].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1, 30 (2) :177-179.

[2]李磊, 李光.证据链在一起火灾事故认定中的应用分析[C].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3.

[3]李玥, 王树林.电动车火灾原因新论[J].武警学院学报, 2013, 29 (8) :92-94.

[4]张万民, 韩建平, 原小永.电动车火灾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 30 (9) :870-872.

[5]公安部消防局.2007-2011年全国火灾案调查案例选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6]黄志强, 黄卫民, 刘德利.火灾深度调查分析对我国消防安全管理创新的启示[C].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1.

[7]苏阵华.从一起行政诉讼案件浅析当前火灾损失统计面临的问题[C].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3.

[8]王刚, 张万民.电动车充电过程起火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12) :1376-1379.

车库火灾范文

车库火灾范文(精选4篇)车库火灾 第1篇关键词:地下复式车库,火灾蔓延,辐射热,数值模拟地下复式汽车库火灾具有发烟量大、火场温度高、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