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女外交家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女外交家范文(精选5篇)

女外交家 第1篇

汉武帝时, 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 汉朝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 (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联姻, 将解忧公主嫁给乌孙国王。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胆识过人, 才干出众, 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

乌孙国王有一位匈奴夫人, 生有一子名叫乌就屠。乌孙国王去世后, 乌就屠杀了新即位的国王, 聚集一部分人马上了北山, 并扬言要请匈奴兵来乌孙。为此, 汉朝派15000名士兵进驻敦煌 , 密切注视着乌孙的动向。西域都护 (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郑吉知道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 便请冯嫽前去劝说。冯嫽不顾生命危险, 亲自至北山面见乌就屠 , 向他陈说利害。乌就屠于是请冯嫽从中斡旋 (wòxuán) , 并希望汉朝给他一个封号。

后来, 汉宣帝征召冯嫽万里入朝, 冯嫽侃 (kǎn) 侃而谈, 宣帝对她十分器重, 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 。冯嫽乘锦车, 持汉节, 率人前往乌孙。抵达后, 冯嫽代表皇帝诏令乌就屠前来, 正式册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 ( 昆弥即国王 ) , 乌就屠为“小昆弥”, 并赐二人金印绶 (shòu) 带。至此, 乌孙的动乱得到了圆满解决。

公元前51年, 因解忧公主年老, 思归故土, 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 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 由于星靡性情怯弱, 乌孙国内又不稳定。于是, 年逾花甲的冯嫽又一次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

作为一个女子, 冯嫽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 , 出使异邦, 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女外交家 第2篇

帕米拉·丘吉尔·哈里曼,1920年生于英国多塞特郡,有贵族血统,但其一生却始终遵循着另外一种传统。像多数情人一样,帕米拉追求短暂而灿烂的生活,积极寻找机会,却不在意结果,相信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和运气可以帮助自己一帆风顺。

她在英国的贵族传统中长大,“二战”前夕,她作为一个初入社交界的女孩被引入皇室圈子,她被认为体态丰满和有些爱出风头,她引人注目的生涯是随着与丘吉尔首相的儿子朗道夫·丘吉尔的婚姻开始的。像战争期间的其他婚姻一样,这也是一个闪电婚姻,其本身就是不稳定的。不过,这倒是给她打开了一扇进入高层权力圈的大门——在欧洲最紧迫的年代里,她成了丘吉尔首相的儿媳妇。

帕米拉在结婚之后第一次外遇的对象是美国金融家、外交家维里尔·哈里曼,他曾为确保盟军的补给出过力。他的年纪比她大很多,简直都能做她的父亲了。

尽管如此,她却和他的女儿凯瑟琳非常要好,而凯瑟琳还要大她2岁。哈里曼的妻子名叫玛丽,她住在作为大后方的美国。帕米拉无论是对哈里曼还是对英国领导人来说作用都很大,她在哈里曼和丘吉尔之间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当玛丽·哈里曼知道了帕米拉和自己丈夫的关系之后,非常恼火。

1942年的11月初,帕米拉告诉她的首相公公,说她要和朗道夫离婚(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她搬到了格罗夫纳广场的一处由哈里曼付房租的房子,哈里曼每年还给她3000英镑的生活费。同一时间内,帕米拉的生活又出现了一个和哈里曼一样的人,他也是个已婚男子,并且愿意把婚姻继续保持下去。哈里曼在回华盛顿的时候,也有了别的女人。这两位男士都不觉得帕米拉是自己的包袱。

1943年10月,哈里曼赴莫斯科任职,就在12月,23岁的帕米拉又与一个35岁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播音员爱德华·默罗同居。他也结了婚,妻子珍妮和他一起生活在伦敦。

“哈里曼也许是伦敦最重要的美国人,但默罗却是最实实在在的最光彩的伦敦人。在希特勒的闪电战中,他每夜在电台里的极富活力的播音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一方的人民,并且打击了美国的孤立派。”

帕米拉对战争的“贡献”还包括和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军官约克·惠特尼的爱情生活,以及和美国轰炸机部队指挥官——少将弗雷德·安德森的恋情。她还和默罗的老板兼朋友威廉·帕里有過一段短暂的绯闻。

1944年,默罗的妻子因为丈夫的不忠,身体和心灵都处于紧张状态,便回到了纽约。帕米拉利用这个机会对默罗施压,要他和珍妮离婚,再和自己结婚。威廉·帕里劝默罗不可如此,理由是,帕米拉是个知名的交际花,和她结婚会毁了自己。

在此期间,哈里曼继续为帕米拉支付格罗夫纳广场公寓的房租,直到1950年比维尔布鲁克(他是两人经济往来的中间人)劝阻了哈里曼,告诉他,已经有一位乔亚尼·艾格内利在巴黎把帕米拉养起来了。不过,哈里曼还是继续支付帕米拉的生活津贴,付了近30年。

当帕米拉初遇乔亚尼·艾格内利的时候,这位菲亚特汽车帝国的后代年仅27岁,比帕米拉还小一些。他为她在巴黎第十六区买了一套公寓,还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她订购了一套新房。他尽管未婚,却拒绝了她的结婚意图。她看上去是不太想把情人这个角色继续下去了。

1950年,帕米拉甚至转而信奉了罗马天主教(在这个程序中,她注销了与朗道夫·丘吉尔的婚约,但却精心保留了他那辉煌的姓氏),似乎是想用这个办法来打动艾格内利娶她。但这次她白费力气。

于是,她又投向了安德鲁·艾姆比利克斯的怀抱,他是希腊人,其家族靠航运发了大财。此时,艾格内利虽然已经决定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却还是让帕米拉保留了巴黎的房子,并给了她一大笔钱。

她和艾姆比利克斯的关系没有维持多久,下一个情夫是艾力·罗斯恰尔德,法国著名的葡萄酒商,巴黎社会很快就知道了这个绯闻,而罗斯恰尔德的妻子直到几个月之后才知道了这件事情。尽管拥有公开的情人是法国固有的传统,但妻子有明确的责任,情人按惯例必须屈从。最初,帕米拉似乎还愿意遵从法国的这一习俗,但后来,她还是要求罗斯恰尔德和妻子离婚转而娶她。不过,在遭到妻子的拒绝之后,罗斯恰尔德还是屈从于妻子。这之后,罗斯恰尔德的妻子想方设法让帕米拉在巴黎很难待下去,她在公开场合斥责这位丈夫的情人,并让朋友们别再提她。

在挑唆了罗斯恰尔德之后,帕米拉在她50多岁的时候又和一位比艾姆比利克斯还富有的航运业大亨斯塔弗罗斯·斯比罗斯·尼尔克斯好上了。后来她去了美国,和住在长岛的一位汽车业大亨发生了短暂的关系。她还与一位好莱坞的制片商里兰德·哈伊沃德有染。终于,她捕获了自己的目标。哈伊沃德当时的妻子丝里姆是他的第三位妻子,丝里姆犯了个轻视情敌的错误。帕米拉明白,自己终于有机会从一位妻子那里夺取一个丈夫了。

“帕米拉的行为并没有错。‘我真是爱莫能助:有些女人不想要她们的丈夫,而别的女人却想’,若干年后她这么说,‘这不是我的错’”。

帕米拉和哈伊沃德在1960年5月4日结婚了,仅仅在他和丝里姆办完离婚手续几个小时之后。这个婚姻一直持续到了1971年哈伊沃德的去世。而这时,帕米拉的老情人哈里曼也正好成了鳏夫。他已经将近80岁了,但这并没有让他和帕米拉觉得是个问题。他们在1971年9月27日结了婚。

这是在他们华盛顿重聚的8周之后,也是哈伊沃德去世的6个月之后。

作为哈里曼的妻子,后来又作为哈里曼的遗孀(哈里曼死于1986年),帕米拉得以进入美国政治圈的中心,就像她第一次婚姻带给她进入了英国政治圈的中心一样。现在,她自己终于能够作为一名政治人物出现了,而不再只是某个男人的附属物。

“在66岁那年,帕米拉又独身一人了,但她却无意于寻找下一个男人。哈里曼给了她所需要的一切,包括他那显赫的姓氏——她又有社会地位,又有经济保障,这就使她有能力中断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方式了。”

她在1992年比尔·克林顿的大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1993年3月获取了自己的回报:克林顿宣布由她出任美国驻法大使的提名,她是获得这项提名的第一个女人。

5月17日,她宣誓就任这个国家第64位驻法大使。她又来到了巴黎,却不是以先前在这个城市里的角色。

帕米拉·迪格比·丘吉尔·哈伊沃德·哈里曼死于1997年2月5日,时年76岁,死因是在酒店的游泳池里发生脑溢血。

“她的波澜起伏的生活经历了从‘二战’到冷战结束的半个世纪,她得到了所有她想要的东西:财富,别人的羡慕,还有尊敬。”

在妻子、情人和道貌岸然的男人之间争争斗斗的这个世界里,帕米拉·哈里曼的放荡不羁又不失真实的手段取得了她的回报,虽然这与爱情至上的观点相悖。

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通常总是别人的丈夫,但那往往也意味地位和财富。在几十年前,做一个政治情人也许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她能够不断地提醒自己,什么时候该和什么人分手,好奔向新的前途。许多年来,她并不相信一个男人在没有任何积极表示的情况下会和妻子离婚并且娶她为妻,她也并没有把精力浪费在对那些妻子的憎恨上,尽管她对她们确实是一个迎头痛击,或许又什么都不是。

有一些情人的身上总有些让人搞不懂的东西,无论是她们的情人还是她们自己都是如此。看来,这世界上表面的东西太多,有些真东西总是藏在伪装之下。

在情夫/情人关系的表面上所必然出现的欺骗性会很容易地蔓延到这种关系的内部。双方都愿意相信他们自己今后会永远幸福,因此就使自己从枯燥的现实生活和有问题的家庭生活中解脱出来。所以,他们不愿意对情人谈现实问题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同样的道理,他还会贬低自己的妻子,幻想与情人共同相处的轻松、快乐而美好的未来,在那里,爱情会征服一切。他们以此来讨好自己的情人。

情人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这些甜言蜜语的话当了真,混淆了情夫所编造出来的美好的想象世界和生活其中的真实世界。在那个真实世界里,他要面对种种问题:财产问题、子女问题、与其他人的关系问题、与妻子的复杂关系问题等等。

傅莹:女外交家这样炼成 第3篇

2011年8月17日,德国《明镜》周刊记者苏珊娜科博勒对外交部副部长傅莹进行了采访,涉及内容很广泛。在一个小时采访中,“傅莹女士举止雅致、专业,思想锐利,始终以西方人固有的骄傲口吻同西方人平等交流。她的自信和雄辩,让我明显有一种中国赢了’的感觉。”苏珊娜感叹道。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部第二位女性副部长的傅莹,2011年9月17日应邀与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师生进行交流,谈及自己此次采访前的准备时说:“这是一次很严峻的较量,必须进行大量痛苦的练习。我先后进行过6轮演练,并一度感到非常挫败,但最终还是赢了。”

第一次演练,傅莹让外交部欧洲司的20多个年轻人进行角色互换,分别扮演记者和被采访者。她在一旁发现,“扮演记者的个个比《明镜》周刊的记者都狠毒’,一个小时提出30个问题,中间还常被打断,就是要压迫被采访者作出第一反应。而当提问者扮演被采访者时,却一个个败下阵来。”

第二次演练,傅莹亲自上阵接受同事的采访,没有几个回合,她也败下阵来。

虽然在第三次用英文练习时,傅莹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提问者准备的问题更多,结果“自己非常混乱、挫败,完全被提问者牵着走,觉得很痛苦”。

3次演练的失败,让傅莹找出一个窍门:必须掌握主动权,包括如何把握节奏、如何抓住听众注意力,以及如何利用尖锐问题表达自己的立场等,“得有个筐子把众多问题装起来,不能被别人牵着走。”虽然如此,在接下来的3轮演练中,她仍“饱受同事的刁难,他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好在每次她都准备了10倍于对方提的问题。6轮演练结束时已变得从容自信,完全掌控了局面。

坐在《明镜》周刊记者苏珊娜面前时,此前演练收到了成效。傅莹先发制人:“记者的诉求就是要难倒被采访对象,这是你的职业。我接受采访是有风险的,但要表达我的观点,就得冒这个险。”

傅莹的直白表露,让苏珊娜一时无语,讪笑道:“您说得对,说得对。”

其时,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海试,苏珊娜第一个问题便提出:“中国为什么需要把自己武装到如此地步?你们难道没有比增加军费预算更重要的花钱地方吗?”这是傅莹意料之中的,她不卑不亢:“中国第一艘航母海试确实令人振奋,这是中国人民的夙愿,也是中国国防力量发展的自然结果。在我看来,你们对中国军力的担心,是受到陈旧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思维的影响。你们对美国、法国等盟友拥有航母就感到放心,而中国拥有一艘航母你们就感到担心了?这是什么逻辑?”

傅莹的强硬口气,虽让苏珊娜猝不及防,却仍不失逼人之气:“最近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被捕在德国被视为挑衅行为,而且他被捕就发生在德国外长韦斯特维勒访华并在北京出席德国启蒙艺术展之后不久,这是不是有意而为?”傅莹反击道:“你们确实太看重自己了。中国为什么要将自己在一个内部事务上的处理与某位欧洲国家外长访华联系在一起呢?我看不到二者之间有任何关联。你所提及的是一起进入司法调查的案件。我对此不感兴趣。但我想问你的是,你们德国人知道多少中国艺术家、作家、歌星、影星?你们对中国的看法太过狭隘和负面,这也是我们不喜欢和你们讨论人权问题的原因。”

苏珊娜又接连提出了10多个尖锐问题,都被傅莹一一自如应对。采访结束后,苏珊娜由衷地对傅莹说:“您是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是一位炉火纯青的职业外交家,应对媒体坚毅自信,表达不满时反应迅速。我敬佩您的直率,很高兴结识您。”

傅莹对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师生说:“如果没有采访前的6轮痛苦演练,就不会有后来的从容应对。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和媒体交锋时,观众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即使你把对方狠狠批一顿,占了上风也没用,因为最终要看观众是否站在你这边,赞同你的说法。一句话,只有以理服人才是真本事。”

英女外交官与毒枭玩电话性爱 第4篇

幻想参加性派对 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电话交谈内容被偷偷录音,涉事者分别是英国驻巴厘前副领事艾丽斯·哈拉哈普和一起可卡因走私案主犯朱利安·庞德。电话记录显示,33岁的哈拉哈普公开与45岁的庞德谈论领事工作及其个人财务事宜,而庞德正在巴厘岛臭名昭著的科洛布坎监狱服6年有期徒刑。在电话中,哈拉哈普幻想自己参加性派对,并要求庞德讲述他与“黑道朋友”的妻子或女朋友玩性派对的细节。她还指导庞德向监狱官员反映他需要某种专门的抗抑郁剂,这样她就能以送药为借口与其见面。

曾一天通50次电话 据悉,哈拉哈普与庞德每周会面多达三次,有时哈拉哈普还在领事馆办公室或者家里与庞德通数小时电话。庞德说,在二人“浪漫”巅峰时期,他们一天要通50次电话;两人还讨论过哈拉哈普与丈夫离婚,待庞德获得自由后两人组建家庭的事情。去年5月,因监狱守卫撞见两人亲吻,哈拉哈普被停职,但三周后又复职。她对英国外交部谎称这些都是误会,他们没有不正当关系,并声称庞德威胁并骚扰她。

不过,庞德已偷偷用智能手机录下了通话内容,并在哈拉哈普与其断绝联系后发给了英国外交部。英国外交部消息人士表示,调查已证实庞德提供的电话录音为真,哈拉哈普随后被免职,但她仍然说录音是伪造的。据悉,庞德公开这些录音是为了反击哈拉哈普此前对他的指控。

(中新)

俄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是“北京妞” 第5篇

与中国颇有渊源 俄罗斯外交部表示,玛丽亚·扎哈罗娃被任命为俄罗斯外交部信息与出版司司长。扎哈罗娃成为俄罗斯外交部首位女性发言人。

扎哈罗娃自1998年以来在外交部工作,曾担任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新闻秘书。2011年至2015年担任信息与出版司司长亚历山大·卢卡舍维奇的副手。8月初卢卡舍维奇被任命为俄罗斯常驻欧安组织代表,取代了安德烈·克林。

扎哈罗娃不仅懂中文,还与中国颇有渊源。她1975年12月出生于一个外交官家庭,童年时期跟着父母在北京生活。1998年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方学”和“新闻学”专业毕业后,曾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实习。2003年,扎哈罗娃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参加以中国文化为选题的副博士论文答辩。

拒绝与普萨基相比 一些媒体喜欢把扎哈罗娃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作比,从外形上看,两人都是身材削瘦,容貌靓丽。

扎哈罗娃在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时对此回应:“那些试着(把我们)比较的人,你们,显然是不对的。我叫玛丽亚,玛丽亚·扎哈罗娃。”

有意思的是,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在向扎哈罗娃就任俄外交部发言人发推文祝贺时所附照片恰有扎哈罗娃与普萨基两人的合影。

美驻俄大使馆新闻秘书威廉·史蒂文斯在自己的推特中写道:“我们向玛丽亚·扎哈罗娃,俄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表示祝贺。玛莎,祝好运。”

推文中还附上了俄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务卿克里一次会晤的照片,照片是两位外长和两国外交部门官员共同的合影,其中包括普萨基和扎哈罗娃。俄代表团在那次会晤中向普萨基赠送了一顶粉色的苏联毛帽。

继续与网友交流 扎哈罗娃上任新发言人后告诉媒体,她会在继承前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将继续保持与网友的交流。

扎哈罗娃称前任发言人卢卡舍维奇带来了“十分多新的、成熟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必须保留,同时加以发扬和发展”。

此外,扎哈罗娃还表示,要继续与网友多多交流。“上网也是信息工作的重要部分,那里有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不能总是用‘外交态度’面对网友,用外交官们一贯受束的语言跟他们交流。我们应该明白,他们期待我们不一样。”

发言人中的靓丽身影 在全世界各国外交部门当中,不仅仅俄罗斯和美国有女性发言人。

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名单中就有多位女性,从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姜瑜再到华春莹,中国外交部的女发言人以柔中带刚的思维力量与语言风格,诠释着中国外交,沉着应对、智解妙答各种问题,自己也成为中国外交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斯里兰卡外交部发言人马希辛尼·科洛纳、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马尔齐·阿芙哈姆等也是女性。(新华)

女外交家范文

女外交家范文(精选5篇)女外交家 第1篇汉武帝时, 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 汉朝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 (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联...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