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茶文化比较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61

茶文化比较范文(精选12篇)

茶文化比较 第1篇

1 中英茶文化内质分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最初饮茶之风盛行在佛教兴盛的六朝时期,由僧人引领,当时封建统治者及很多文人骚客也纷纷将饮茶作为生活乐趣,并将饮茶看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英国人对饮茶的酷爱比中国更胜一筹。每年英国茶叶消费量占总产量的6.7%。但英国好饮茶者大都是皇室贵族,茶代表上流社会,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是农业大国,已经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与义也逐步融合在茶文化中,给人一种抽象的气韵和意境。而英国是工业化社会,英国文化的仪与用也体现在茶文化中,强调的是一种具体的实用性和礼仪。总也言之,“君子情怀”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最佳写照,而“绅士气度”是英国茶文化的最佳描述。

2 中英茶文化的多维比较

2.1 物质方面

2.1.1 茶叶

据统计调查,我国大部分茶都是被精心命名,采用美妙的语言,赋予其深远的意境之美,使得茶名不仅展现出我国优美、绚丽的汉语言,且富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例如“午子仙毫”、“余姚仙茗”、“八仙云雾”等茶名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借助夸张手法将被描述的事物特征夸大或者是缩小进行命名的茶业;“庐山云雾”、“黄山毛峰”、“武夷山大红袍”、“洞庭碧螺春”以及“西湖龙井”等名茶都是借助产地而命名;借助名人典故、神话故事传说进行命名的茶。如“西施银牙”、“铁观音”、“龙舞茶”、“昭君毛尖”“文君嫩绿”、“太白银毫”等。如果从加工过程划分茶类,可以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我们所熟知的绿、红、青、白、黄、黑六大类茶就属于基本茶类,而花茶、药用保健茶则属于再加工茶类。

绿茶是众多茶品中的佼佼者,其具有“味醇、色绿、形美、香幽”特色,是中国人最为喜爱和饮用的茶类。绿茶品种丰富,每种绿茶的茶叶嫩度、形状、紧结程度等都不同,其冲泡时间、水温和方法也会各有讲究。绿茶泡法看似简单,实则极考功力。由于绿茶不是发酵茶类,在冲泡时需要保持茶叶自身的嫩绿,否则,茶汤颜色黯淡无光,失去清香。对水温选择上,古人十分讲究,控制水温是泡好绿茶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绿茶的茶叶质量与水温有直接关联,较细嫩、名贵的绿茶,要求水温较低,较短。例如特级碧螺春,需要用75℃-80℃的水温,时间为2分钟。

与中国人口味相比,英国人更酷爱红茶。香高味醇、汤色红艳、金圈闪耀等是红茶的独有特色。红茶属于发酵茶类,发酵工序是决定红茶质量的关键环节。红茶茶性温和,可以清饮,亦可调饮。清饮主要是品茶的本味和原香。若添加柠檬、白酒、肉桂、蜂蜜等辅料,也能与红茶混合,调出美味的茶饮。英国人生活节奏快,袋装红茶随之诞生,简单快捷。此外,在冲泡茶叶的水源上,中国古人钟爱山野之中的泉水,并认为泉水能够为饮茶增添几分想象与野韵。相反,英国人较为干脆利落,一壶开水就可以解决。但添加的可口点心、果汁等配料也为红茶增添了几分情调。

2.1.2 茶点

中国历史上关于茶点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胡食、柿子、小天酥、面点糕饼、粽子、馄饨、饼类等都是唐代茶桌上的常用茶点,其丰富也令人为之惊叹。近现代历史中,茶点大多出现在茶馆内,尤其是书茶馆。茶客在听评书时,一边饮茶,一边吃着瓜子、果脯等茶点,增添听书的雅兴。此外受清朝文化影响的红炉馆也极为有名。其内的茶点都是玲珑别致的京式糕点,种类多,口味美,也为听书者增添几分雅兴。相比较中国茶点,英国茶点选择性不强。肉制品和奶制品是英国人的喜爱,茶点也主要是以肉类、奶制品为主。正式的英国下午茶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秩序,食用时要按照味道由淡而重,先咸后甜原则。慢慢品尝食物的味道。有人认为英国人呆板,遵循较多的规矩,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享受生活,追求品质。但英国人依然坚持在饮茶中追求享受。

2.1.3 茶具

目前,茶具主要指饮茶时所用的器具。在茶文化中,茶具五花八门,饮茶的每一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具都是大有讲究。一个上等茶具,不仅能衬托茶汤颜色,还能不破坏茶汤原有的香气与滋味。在众多材质的茶具中,中国人所选茶具不唯一,要根据地域、茶品种类和习俗等进行多样化选择。在茶具中,深受人们追捧的还属于由陶器发展而来的紫砂茶具,紫砂茶具除了风格多样化,含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外,自身也具有泡茶不走味、耐寒耐热、不易爆裂等优点。追求茶具本身的艺术性是对中国人饮茶之道的最佳写照。而英国人在使用茶具时,青睐于瓷器茶具,他们认为瓷器代表尊贵,能体现饮茶之道。骨瓷的发明制造是英国人对瓷器喜爱的最佳印证。

2.2 精神方面

2.2.1 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英国的天人两分

自古以来,华夏儿女对自然怀揣着一种敬畏、依赖和憧憬之情,农耕文明时代离不开大自然,在此孕育而出的中国古典哲学也烙上了天人合一的印记。古典哲学认为自然与人类同属于一个天地,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可以相互转化,息息相关。万事万物都要顺应天命、遵守自然规律,才能和谐共处。如我国道家学也提倡人类归一自然,返璞归真。我国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深受古典哲学影响,赋予茶一种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意蕴。茶叶本身、茶具还是品茶之人,都会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如在人们品尝绿茶时,未经发酵的绿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叶的颜色、形状都与自然极为接近,从而给品茶之人营造一种身处山野之间,悠然自得、天人合一的意境。

英国与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同,它是由四个岛屿和周围小岛组成,山地和丘陵占据了主要地形,自然资源匮乏,为了生存发展,英国人便通过斗争抢夺他人资源,成为统治者。久而久之,征服与统治自然便成为了英国人强烈欲望。英国提倡天人两分,即要冷静、客观看待自然界,就必须站在自然界的对面。他们认为人是独立的个体,与自然是脱离的。在英国茶文化中,对红茶的酷爱正印证了他们天人两分的思想。为了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英国家庭在下午茶招待他人时,他们都穿着光鲜亮丽,拿出最好的茶点,展现家庭最美好、最和谐的一幕。此外,英国茶文化的实用性还体现在英国的饮茶时间不会被心境所左右,而是将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达到提神醒身的效果。

2.2.2 中国的中庸仁礼与英国的高傲霸气

中庸仁礼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中国人认为饮茶的最终目的是反省自己,升华思想、淡泊名利、提升自我。尤其是古代文人,即使物质环境再简陋,身处茅草屋,也可以怡然自得,细细品茶,并将自身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追求心态与意境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大特点。然而曾一度称霸海洋的英国,其饮茶心态与中国大相径庭。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他们有着高傲霸气心态,对他国即为排斥,在物质方面,由于工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更加助长了英国人的傲娇心态。对于饮茶,英国人有着极高的追求,环境、衣着、茶点、待客礼节等都要面面周到。如今,对于英国人来说,下午茶时间不再是修身养性,不再是享受生活,而是变换成一场展现自我的隆重、时尚盛宴。

2.3 语言方面

2.3.1 中国文学对茶的运用

茶在华夏大地中走过了几千年时光,如今茶已被誉为“国饮”。茶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在中国人眼里,小小的一片茶叶里包含了茶大雅一面,也包含了茶大俗一面。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天为之奋斗的七件事,这里的茶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琴棋书画诗酒茶被誉为文人七件宝,其中茶是清新、脱俗的代表,是文人骚客们最为推崇的一种助兴之物,用以修身养性。文人对茶的青睐程度大都体现在丰富的诗歌中。例如唐代白居易是最为著名的爱茶诗人,自称“竟日何所为,或饮一欧茗,或吟两句诗”。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言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可见,白居易对茶的喜爱极为真切。

2.3.2 英国文学对茶的使用

英国文人对茶的青睐不逊于中国文人,尤其是红茶,众多英国文人都已被其折服。如对红茶甚是痴狂的著名作家皮内罗对红茶给予“茶之所在,即是精神所在”的评价。18世纪的文学界泰斗约翰逊更是将茶比喻为自己的精神食粮。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英国相继出现很多茶诗,第一首茶诗《论茶》是由沃勒在1633年创作,大量赞美之词来赞扬红茶之魅力,字里行间尽显诗人对茶的喜爱。随后,各种形式的英国文学作品也纷纷将茶写作作品内,用以衬托主人翁的生活品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英国茶文化,二者本质上都属于一种精神文化,二者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不可否认,在灿烂文明的世界文化中,茶文化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佳绩,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茶文化应当被世人继续传承与发扬,使其放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霓.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人民论坛,2011(A12):142-143.

[2]黄剑,戴丽华.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2):310-312.

[3]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 第2篇

王杰

摘要: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两千多年前,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汉代开始,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关键字:江南文化、岭南文化、园林、民居、特色

一、岭南文化

从总体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明清的时候,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说到岭南文化就不得不提及岭南的建筑。岭南特色的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方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地区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来减轻太阳辐射;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当地的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会向外面扩张,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的设置十分必要,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北京路的骑楼,就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典范。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属于潮州园林另一支。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多山峰,近南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岭南人追求自然艺术化的园居生活,这逐渐产生了岭南园林求蓄,精巧秀丽的独特风格。在建筑形式上,岭

着非展又临化、实兼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首先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其次是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的大

量应用,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玲珑剔透织绵。第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柱头的建筑方法,用条石块来建造水池,使水池显得规整,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中西兼容的特点。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不像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没有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园景布置根据生活的需要来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古代的园林匠师,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国的园林艺术,变更其形灵活吸收,挥洒自如,使园景布局显得较为随意,不拘一格。在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

二、江南文化

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

随着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建筑的美观,反而会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与所有的建筑一样,江南的气候同样影响江南的建筑。这使得当地建筑有以下的特点:

一、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空气流通;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二、南方地形复杂,所以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三、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能够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四、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五、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

性,色。大多房相庭院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十分显著。江南民居,大的住宅

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特点,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江南的工匠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从建筑群里流过。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由于土地珍贵,屋宅内外的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为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这里停泊。和水路相比,街巷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1人1牛并走。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说到江南,不得不谈谈江南园林。就以拙政园为例,拙政园初建时规模较大,园内景物很多,除正宅外,还包括现在的东花园(归田园)和西花园等景物30余处。拙政园园内面积现有60余亩,以水面为主,建筑群多临水而建,全园景物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入园处是解放后,在归田园(东花园)废址上重新扩建而成的,主要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等。中中央为水池,山石、树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堂位于园部的正中,南北有门,东西皆窗,是一造别致的四面厅,耸立于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假山,后堂平台临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座小岛,岛上建有亭阁,并恰与厅堂成对景;山

部正远香座建堂有成两上林木葱郁,有雪香云蔚亭,高踞一园之上。还有岸边远香堂东面的枇杷园,岛上的侍霜亭,北墙边的绿绮亭等,都各有独道之处。长廊北面的见山楼立于荷花池中,为两层低矮的水阁,三面环水,一侧为假山,在静水衬托下产生一种山水楼亭、和协幽静的艺术效果。最值得说的是远香堂西南面的小沧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间水阁,南边窗外是幽静的水庭,可静观穿阁而过的绿水和南壁墙前的竹石;北边可掠过荷花池四面亭,远望弄影荷池的见山楼,景色优美。北馆临水池,适宜夏居,南馆靠花院,适宜冬住;在大厅四角各有一小间耳房,形成了一个大厅带四只小耳的格局,为我国古建筑中奇特的一例。拙政园中还有听雨轩、枇杷园、留听阁等各式景物,都为园林增添不少的艺术华彩。园内水池面积很大,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富有自然气息。这种利用自然,运用分割空间,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和古代园林风格的典范。三、二者间的比较

同样是建筑用地稀缺的情况,岭南产生了竹筒屋和明字屋,是在纵向上发展的;区别于岭南的纵向发展,江南民居是在高度上发展的,建筑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相比于竹筒屋和明字屋通风透光差、交通流线长,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在岭南地区,建筑体制比较大的宗祠和同姓的村子很常见,这源于岭南宗法文化的兴盛,而在江南地区祠堂已经是非常少见的了,村子也是杂姓居多,是宗法礼制衰败的表现,相比之下,岭南文化发展的更加的蓬勃兴盛。还有的就是岭南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收为己用,不断发展;江南文化则是与外来文化并存,并不与之交融,所以更加的纯正。此外,岭南的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精工细作,同时也借鉴西方园林的对称与规整,显出独到的特色;江南园林结合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自由,所以园林布局追求天然,不加刻意装饰。

总而言之不同地域都会有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说不清谁好谁坏,但岭南建筑的拥挤之态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很好,而融合了道家思想江南小镇小桥流水的画面,则是我的最爱。

参考文献:

《文人园林建筑》 周谊著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著

《江南园林志》 童寯著

《江南理景艺术》 潘古西著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比较;文化发展

1.引言

茶,作为一种商品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在现代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时茶叶始终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无论是对于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所控制的区域还是对处于蛮荒时期的欧洲,茶叶始终是一种高贵、珍惜、具有非凡效力的商品。对于茶的认知与崇拜产生了茶文化。在近代社会中,在社会交流中,品茶被认为是非常具有文化、历史素养的行为。在国家交流中,茶文化的交流往往是反应了国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茶文化可作为民族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茶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对解析民族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亚洲,作为茶文化重要的起源地的中国与当代茶文化中重要国家的日本,两者在茶文化上的比较对分析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文化对民族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茶文化特点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隋唐[1]。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茶文化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在宋得到重大的发展, 形成了新的茶叶引用方式、茶叶的加工方式,而且逐渐发展出具有完整的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在近代,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在现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对茶的研究发生了变化,应时代的变化,出现了当代茶文化的变革。在变革中,茶文化的研究分化出农业的茶学、文化的茶文化学以及商业的茶业学。在中国这三门子学科均爆发出勃勃生机。其中以茶文化学的发展最为迅猛。在当前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中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均属于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均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这些茶文化历史成为沟通两岸的重要桥梁。在中国大陆,政府非常重视茶文化学所起到的文化交流作用,投入大量的精力修建相关设施,如建造中国茶叶博物馆或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如举办两岸茶文化交流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努力通过促进茶文化学的蓬勃发展促进祖国的统一。同时,茶文化学的发展也使得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华文明。除此之外,由于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大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有充足经济实力的支持下,中国大陆政府也大力支持农业茶学的发展。最近,大陆政府大力提倡家庭农业这一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家庭农业的具有管理灵活,便于高品质经济作物农业发展的特点。家庭农业的特点非常适合农业茶学的发展。农业茶学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会大力发展起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业也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而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对商业的茶业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综合看来,在中国大陆,茶文化在经济的带动下蓬勃发展。

中国的地域广大,自古以来,中国的茶叶主要产地均在南方。因此,南方饮茶的习惯较为悠久。在茶文化发展中,历数茶文化的改革,包括茶叶引用方式的创新,新品种茶叶的开发,茶具的创造与革新均在南方开始。在现代,茶作为一种社交与文化的工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南方,用于品茶和评茶的交流活动一直非常活跃。而中国北部地区虽然是茶叶的主要的消费地,但是,在这些地区,茶的最主要的价值是其药用价值。该地区的人更多的是将茶叶视为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因此,在当代,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茶在北方已经不再被视为生活必需品,茶文化在北方的发展呈现出低迷状态。

3.日本茶文化特点

日本的茶是从中国传入[2]。在传入日本时,由于中国的国力、文化程度强大。日本人在接受中国的茶文化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崇拜心理。这种心理经过发展后逐渐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在当前,日本的茶文化的代表即茶道。

在日本,茶几乎普及到每一户。在日本茶道被视为一种高雅艺术和品位,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品评茶时,往往都会按照严格的规定和步骤来进行。这些行为上的特征表明,在日本的茶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上的日常行为,它已经具有固定的礼仪和程式,它已经具备一定的宗教审美意境、净心清魂色彩。而后,日本的茶道更是融入了大量的与佛教有关的内容。正是茶道拥有了这些宗教色彩,所以日本茶道在社會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交往的功能。茶道作为宗教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许多正是严肃的社交行为均与茶道有关。

4.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

中日两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但是两者又有非常大的区别。将两国的茶文化进行比较,有利于茶文化的发展。

首先,两国茶文化的内容并不相同。中国的茶文化到现代为止,已经形成三大类,包括农业茶学,茶文化学,商业茶业学。这三门综合并囊括了几乎与茶有关的所有产业,从物质生产到精神文化。属于广义的茶文化。而日本的茶道仅包括与茶有关的精神文化方面,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日本茶道属于狭义茶文化。日本的茶道仅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两国对茶文化的定位并不相同。中国的茶至产生以来就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是人民生活的必需。从此,中国的茶文化就是端正平和,适用于广泛的人民阶层。历次对茶文化的改革与革新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饮茶,突出的是茶的生活方面的能力。而在日本,茶道更多地融入了宗教色彩,因此,茶道更多的是为宗教和统治以及高层社交所服务。日本茶道的历次改革也是愈加重视饮茶的场所,饮茶的仪式。

最后,两国茶文化的发展不同。中国的茶文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农业茶学会发展出更多更好的茶树,生产出更优质的茶业。茶文化学会因有力地促进国际交流而得到发展。茶商业茶叶学也随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改进。而日本的茶道由于宗教气息浓厚,而脱离国民经济过远。随着文明的发展,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实际是在不断地下降。日本的茶道也会因此而发展不利。

参考文献

[1] 姜天喜. 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 西北大学学报. 2006, 36(6): 30-32.

[2] 罗国中.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 四川外国学院学报. 1997(63): 103-108.

作者简介:孙淼 抚顺,1992.06.28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中美腐败文化比较 第4篇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腐败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人们重视和关注的程度。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 这一点即使是对美国最报有成见的人应该也不会有异议。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 特别是在最为重要的总统竞选即美国大选中, 每次都会将民众最为关注的一些社会和政治问题罗列出来, 总统候选人都必须对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问题多达40到50个之多, 但是近些年来腐败问题基本上没有被列入这些议题之中, 这无疑可以清楚的表明腐败并不是美国社会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腐败, 这是不可能的, 正如上文所说, 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存在, 个体腐败行为的发生是必然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美国民众的反应出了问题, 事实上美国社会对诸如腐败这样的问题历来的习惯做法是渲染和夸大, 而不是掩盖和缩小。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美国腐败的程度是比较轻的。其实在美国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腐败特别猖獗、民众反应特别强烈的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还有上个世纪的70年代因为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也曾经引发了美国社会对腐败的反思和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我们中国, 自古以来腐败就是一个焦点和热点,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多数作品和各种戏曲的脚本中朝廷和官员腐败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清官”情结是中国老百姓对现实虚幻和歪曲的反应。具体到新中国的历史, 在“文革”以前可能还不是很强烈, 当然由于很复杂的原因那个时代我们国家的腐败的确要比现在少很多。即使是在十年“文革”时期, 虽然各地的党政机构和公检法机构都被打倒和砸烂, 局面相当混乱时也是如此。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的这30年间, 一方面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 一方面是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腐败一直是中国社会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前不久中国一官方研究机构做的问卷调查中腐败问题仍然位居问卷设计的十大问题之首。这无疑反映了至少两个问题, 其一是中国社会的腐败无疑是很严重的, 其二是中国的民众对腐败的关注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美两国民众对从政的热情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即可以针对一般的文官和公务员, 更适用于那些必须通过竞选才能获得的公共职位。因此在中国社会, 自古以来到今天, 当官的社会地位最高, 当官的人自我优越感最强, 当然这也包括他们的家人和近亲, 这其实也是他们炫耀的重要资本, 当官在中国社会有着魔幻般的吸引力。

第三, 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官员的态度上中美两国民众有着极大的差异。美国社会的组织基础和基本的社会规范来自于美国尚未建国前数百年的移民群众自治。而当时这些从欧洲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的移民多半是为了躲避宗教迫害或是政治迫害, 本身大多数人就对当时本国的政治统治不满, 这其中对公共权力的腐败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到达美洲大陆后在社会组织和公共生活方面特别注意对公共权力腐败可能的预防和监控以及惩处。简单地说就是这些移民们特别注意对公共生活空间的净化。因此, 虽然当时这些移民区的确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但其实和这些国家通过武力征服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移民区在社会组织和公共生活方面明显地超过了其宗主国本土。因此在美国的文化中对腐败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可以说是“零容忍”。在美国社会腐败官员行为一旦败露, 不仅要受到司法的追究和惩罚, 而且要背负极大的社会道德伦理压力, 这种压力甚至要远远大于那些普通的刑事犯罪分子, 还会累及家人, 深以为耻。总之, 在美国社会, 群众的普遍社会意识是公共政治生活必须要净化, 而且通过体制的改进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是能够打到这个目的的, 社会大众对此有充足的自信。而在中国, 一方面, 全社会对腐败和腐败分子极其痛恨, 反应非常强烈, 这在前文已有所论及。但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的中国民众其实从内心又特别艳羡那些手中拥有权力的官员, 正如前文所说, 艳羡的肯定不是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 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可以为自己获得的利益。可以说,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痛恨的并不是腐败, 而是自己没有腐败的机会。而且,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认为谁当官都一样, 都不可能不贪污腐败, 甚至认为“瘦猪比肥猪更贪”。因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盛传着一个黑色幽默:中国的当官的全杀掉可能有冤枉的, 隔一个杀一个, 肯定有漏网的。现在社会上则盛传:谁谁谁是中国的最后一个清官, 自从他不当总理后, 中国一个清官都没有了。总之在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来, 无官不贪, 当官就为了发财, 这是正常的, 不这样反而不正常了。对那些个别的清官, 老百姓是即打心眼里钦佩, 又视他们为怪物。当然这和我们官方的“一小撮”的判断和说辞有着明显的落差, 这是文化和政治的差距, 孰是孰非, 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老百姓对腐败的无奈和容忍, 也可以理解为纵容, 本质是不相信现有体制能够真正有效的预防、惩治腐败, 甚至是绝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头变换大王旗, 但这一点没变。可能一些高居象牙塔的学者们还寻章摘句从理论上论证、比较何种体制的可行不可行, 必要性、意义或是优越性, 其实自古到今这是一个简单的利益问题, 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那些“习惯势力”和既得利益者们非常清楚一旦发生变化他们会失去什么, 因此他们会誓死捍卫这个为他们提供了人吃人盛宴和民脂民膏的体制。而普通的老百姓们无论想还是没想, 想明白还是没想明白, 都自知无可奈何, 改变不了什么。因此他们在腐败这个问题上的“双重人格”表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这再次实证了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中西葬礼文化比较 第5篇

韩馥竹

09130239

在人的灵魂告别肉体之后,为了诠释对生命的尊重,人们往往要将肉体入藏,当然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葬入肉体的形式也大有差异,古代已有石棺葬,土葬,水葬,石棚葬,沙葬,悬棺葬等等。而葬入藏之前,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形势的影响之下,也会产生不同地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葬礼。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当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宗教、社会形式影响下,葬礼也具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例如„..中国的文化在葬礼的形式上表现得精致或繁复,其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慎终追远”式的无奈和茫然,它除了沉溺于“生命苦短”的悲观意识之外就再也没有从死亡中超拔出来的勇气(1)。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人在丧祭礼仪上也悄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人们开始接受西方的简约形式,送花、追悼等,但人们在对死者以及死亡的观念上究竟有多大本质的改变还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这种形式的变化已经是一个开端,所孕育出来的也许就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它的主要形式为(2):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

4.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在现代,人们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基督教文化认为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

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3)。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魂安静(4)。

它的主要形式为(5):1.准备礼。致候:主礼神父问候大家。洒圣水:为纪念洗礼,并怀想基督的逾越奥迹。导言:主礼神父简介今天聚集的目的,并祈求天主对病人的降福。忏悔式:(如果病人希望此时举行和好圣事也可以)。

2.圣道礼。读经:读经的内容,通常和耶稣基督治愈病人,复活死者、或给予痛苦的人希望相关。讲道:神父可以简单的阐释刚才的读经,勉励病患和家人在天主慈爱的眷顾下,勇敢的承担病痛的十字架,把自己的痛苦,和十字架上耶稣基督的痛苦和祭献相结合。代祷:所有参礼者,可以为病患、家人、医护人员,及所有在病痛中的人祈祷。

3.傅油圣事。祈祷:主礼神父邀请大家为病患祈祷。覆手:主礼伸开双手,覆盖在病人头上,祈求天主派遣圣神,赐予恩宠,医治并祝福病人。祝圣病人油。傅油礼:神父以刚刚祝圣的油,傅抹病人的额头和双手,并配以祷文。祈祷:主礼邀请众人一起祈

祷。

4.领圣体。天主经:这和感恩礼中领圣体的方式一样,先以天主经祈祷。领圣体:与主共融。结束祷文:领圣体后,神父邀请大家祈祷。

5.礼成式、祝福式。而在病患弥留时,可以和好圣事、傅油圣事、感恩圣事一并举行,并给予临终大赦。当然,除了礼仪的部分之外,天主教会对临终病患及其家人,还有其它的关顾和照抚。

穆斯林文化认为葬礼,是围绕着关心死者遗体,并进行安葬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是宗教文化、殡葬文化丰厚内涵的突出体现(6)。它起源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规。葬礼的形式和内容对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的前定观、平等观、和两世吉庆的思想决定着它的形式和内容(7)。伊斯兰最高教经《古兰经》上说:“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个人的寿限了”穆斯林的死亡观是人的生死有阿拉定夺,任何人都无法更改。阿拉给予生命住在生命,适当的收回生命,走向死亡,复命归真,这是穆斯林个民族共同的信仰,并在次基础上产生穆斯林的葬礼文化。

它的主要形式是:1.在人临死前的弥留之际,近亲属要在枕旁默念“克里麦,团依拜”的经语(8)。

2.停止呼吸后,亲人要顺其肢体,合其眼睛,闭其齿口,整理容发,理展四肢,用一块干净宽白布盖住亡人全身,放置在宽敞通风的地方,按伊斯兰教经典规定“三日必葬,葬必从俭”,外族、未洗浴者不许看亡者尸体。待葬期间不宴客,不披孝,不烧纸祭奠。葬埋程序大体有备殓、浴礼、殡礼、埋葬、坟墓五个方面(9)。

3.备殓。裹亡人的白布殓衣称“克番”(阿拉伯语译音)。男人殓服3件,大殓(俗

称大卧单)等长如身,上下长出7寸,宽4.05(俗称小卧单)等长如身,不留余地,宽也是4.05尺;衬衣上至肩头,下至踝骨,肩头开缝,宽约1.2至1.3尺,另加帽子1顶。妇女殓服5件,除3件与男子相同外,另加裹胸及包头各1件,一般为白平布3尺左右。

4,浴礼,也就是洗礼,由三人承担,洗的顺序为先净下身,后洗头、面部,再从上到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用两块浴巾分别擦试上身和下身。然后将亡人移至早已准备好的克番布单上,一层一层包裹好,用白布带系腰,扎紧头和脚,浴礼就此完成。

5.殡礼,浴礼毕后,将死者装入埋尼体(尸体)的大木匣子,头北脚南置于安静的室内或庭院的洁净处,参加殡葬的人都要沐浴净身,着清洁衣服,殡礼为举意、抬手、大攒,不鞠躬,不叩头,不跪坐,大攒4次,向左右说“三里阿木”,殡礼即成。

6.埋葬。三日必葬,葬不择时,实行土葬。人葬时将亡人托出木匣,“搭铺”放

入墓穴。坟取子午向,阿訇等跪坟北头,送殡者跪在南头诵经,然后埋葬。人死后七天、四十天、双月、百天和周年祭祀,都要请阿訇诵经、走坟,还用烫面炸油香(油饼)送亲友,表示感谢。

7.坟墓。墓穴取南北向,长方型,一般深5尺多,最深不超过1丈,长6尺,宽3尺。掘成后,又依穴内东壁高1尺处另挖穿堂,长5尺多,宽3.5尺,高2尺,下平上拱,其北端留土台作假枕,入葬尸体放于穿堂内,用土坯封口,然后填土堆成拱形墓冢。(10)

当然,无论是怎样的文化,人们对葬礼的理解都是对人类死亡的尊重。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11)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葬礼。

(3)《南京社会科学》

(4)《南京社会科学》

(5)百度百科——基督教葬礼

(6)[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南京大学出版社

(7)[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南京大学出版社

(8)《穆斯林的葬礼》

(9)《各民族葬礼文化》,西藏出版社

(10)百度百科——穆斯林文化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第6篇

关键词:中西音乐;文化;比较;差异

在无数次的重复后,音乐活动形成的结构、模式、技巧、程序就是音乐的形式,它也标志着音乐艺术的高度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化能够决定生命是以怎样的方式,通过什么形式进行运作的表现过程。因此,文化这种艺术原创力的冲击能够帮助音乐充分展现出自身的活力。对于高度发展的音乐来说,我们有必要将当代音乐与它被最早创造出来时的文化、生命相衔接。本文主要是探索中西文化差异与中西音乐的节奏、调式、织体等细节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1 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单纯、明快、疏旷、简洁是中国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对于中国人来说,拐弯抹角、繁琐论证都是不被看好的,因此直截了当是他们在艺术和学术上最主要的风格,讲究顿悟见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表达很多内容时使用简洁的语言,在构造动人韵味时使用最简练的笔墨。因此,中国人追求生活中的返璞归真,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在艺术上的最高追求。

中西方追求的是两种具有不同倾向的文化本体。中国人倾向于单纯、简朴,西方人则注重缜密、细致,所以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不同张力。简而言之,生命是中国文化的本体,其功能张力是娱己;知识是西方文化的本体,其功能张力是娱人。以学术研究为例,中国的学术重点是把握事物的直觉和洞察的深度,只是单纯地将思考的结果写出来,最好的证明就是绿野千鹤的著述是以语录体为主要形式的。而西方的学术重点就是充分的证明、完备的体系、严密的逻辑,他们的成果是需要通过外部的实践进行检验的,注重的是对方(读者)的被说服,因此这种价值只有通过读者被说服、成果经过验证之后才可以得到实现。从其根本原因看来,中国的学者认为说服读者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将自己认知的东西写出来就行。中国人的思维注重内心和个人的领悟,更加单纯、简朴;西方人的思维则是缜密、细致的。五声音列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形式,它之所以没有选取十二声音列和七声音列,也是受到这样的美学追求和文化底蕴影响的。

2 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

专业术语:“我们常说的织体,也就是能够将多声部乐曲的旋律进行组织搭配的规律和方法。织体其实就是纺织体型的缩写,借用具有经纬(纵横)结合的结构能够说明音乐的写作不仅能够横向结合还能够纵向结合,同时也具有纵横综合关系的结合。从一般情况来看,主调音乐注重纵向结合,复调音乐注重横向结合;前者主要是纵向配合的网状立体思维,后者是以横向伸展为主的线性思维。”在进行多声部关系处理的时候,西方的音乐体系一般使用纵向的立体思维,也就是对其他声部的和声与主调旋律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而中国的音乐体系在织体思维方面呈现出横向性的状态,每个旋律都是以横向性线型进行展开的。单声部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形式,旋律和织体具有一致性,因此旋律进行单声部的横向展开后就形成了织体。

因此,主调音乐体系在西方音乐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是其音乐体系的主要部分。以纵向和声为主,网状的立体性织体思维是这一体系的主要织体思维。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使用的则是横向的线性思维,之所以没有进行纵向的和声思维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

文化精神是中西音乐织体不同的深层原因,与其各自的美学传统和文化传统有关。简言之,中国的文化是时间型的,而西方文化则是空间型的。正因为是时间型的,因此没有边界,是流动、整体的,所以不可组合、不可分解,这同样也是中国审美型文化的根基之一。正因为是空间的,所以具有固定性,能够进行组合、分解,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西方的科学型文化。空间型在西方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最基本的艺术造型手段就是实体的块面,注重艺术的体积感、雕塑感、立体感。透视、色块、明暗是西方绘画中频繁出现的元素,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同样的道理,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在西方音乐中有着重要地位,倾向于具有块面感的厚实紧凑、紧密和谐的音响效果。

时间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其基本造型手段都以游动的线条为主,体现了艺术的虚灵感、节奏感、深邃感。蜿蜒游动、单线延伸的横线型织体思维在中国音乐中拥有重要地位,能够体现出深邃单纯、缥缈婉曲的具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西洋音乐虽然也是动态的时间艺术,但是在家里,乐曲音响立体化、块面化的同时,展现出了其时间过程空间化的形式。西方音乐少有游行的痕迹,多汹涌的气势,是由于其具有立体化、块面(织体)化的特征。中國文化一般会体现出时间型,使空间变得形态时间化。在线型运动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具有韵律感的虚实、起伏、迟速、强弱等方面的变化是中国音乐的主要旨趣,而不是音响的结实、浑厚。因此,大规模的合奏在中国音乐中是很少见的。

3 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

专业术语:“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是旋律在进行时的自身律动。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音乐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是均分律动,二是非均分律动。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则的,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来。

在每个音进行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强弱关系和长短关系就是节奏,是旋律进行过程中的律动。高低不同的音同时也是强弱不同和长短不同的音,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是音乐节奏的两个主要内容。前者具有均匀规则的时位感,能够打出拍子来,一板一眼;后者具有的是不均匀、无规则的时位感,用专业词汇来说就是“无板无眼”,不能够打出拍子,因此也被称为“散板”。均分律动中还有两个分类,即具有循环往复的强弱拍,不受小节线限制,我们称之为“非功能性均分律动”,另一种是具有规则的强弱拍,我们称之为“功能性均分律动”。

“功能性均分律动”在西方音乐的节奏中出现得十分频繁。散板极少出现在这种类型节奏中,有着十分明显的强弱变化幅度,均匀、规则的强弱拍交替变化,由于其强弱拍的重复更替有着一定的规律,因而形成了固定的节奏感十分强烈的模式。“功能性均分律动”运用在中国的音乐中,强弱拍有着明显的规律且十分均匀,但是音乐中一般还会加入一些变化性的节奏,让音乐富有变化性和自由性。音乐表现的需要和创作者能够直接决定音乐的节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直接套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弹性与刚性表现在中西方音乐节奏中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哲学中重人还是重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弹性节奏婉转柔和,呈曲线形;而刚性节奏则有棱有角,轨迹直接呈折线型。前者重视自然,注重人力顺其自然;后者重视人为,注重人力改造自然;前者追求生命,注重联系的一致性;后者追求知识,注重区别的一致性。中国文化就属于弹性模式,注重状态的时间化,注重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规则的审美原则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西方文化属于刚性模式,注重过程和空间化,能够通过人力进行规则的制定、界限的划分,将段落等量划出。

英汉隐喻文化比较 第7篇

1 隐喻对文化理解的影响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自成体系, 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作用。由于人类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活动及对自然界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而不同民族之间的隐喻必然存在着普遍的共性。然而有时隐喻概念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 外语教师有必要从隐喻异同的比较入手, 将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加以整理组织, 进行系统的介绍。

一人类思维的普遍性。由于人类的许多行为活动具有相似性, 因而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某些方面也会表现出极大地相似性。以ARGUMENT IS A WAR为例。汉语文化中也有“辩论是战争”这一概念, 英、汉民族不约而同地根据“战争”的特点以及“辩论”的特点, 英语中有paper war, verbal battle的表达, 而汉语终也有类似的“笔战”、“唇枪舌战”的表达, 。在辩论过程中, 两种文化都有“进攻”、“防守”、“反攻”, 这是因为在英、汉两种思维模式中, “辩论”是根据“战争”的模式构造而成的。

另以空间隐喻为例。在Quantity, Social Hierarchy, Time, States构建的四个目标域中, 来自英语词汇的证据表明由up体现的Up域和由down体现的Down域与汉语中的Shang和Xia的四个目标域不谋而合。如下列概念都具有“向上”的方向, 而其对立概念均具有“向下”的方向。

MORE IS UP;LESS IS DOWN:Speakup, please.Keep your voice down.

HEALTHY IS UP;SICK IS DOWN:Lazarus rose from the dead.He fell ill.

CONSCIOUS IS UP;UNCONSCIOUSIS DOWN:Wake up.He sank into a coma.

CONTROL IS UP;LACK OF CON-TROL IS DOWN:I’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He is under my control.

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有着共同的思维趋向性, 有着相似的隐喻文化。诸如“多”“健康”“有意识”“可控制”等受到肯定评价的概念由方位隐喻中的“up”上位连结, 形成了一个有关“u p”的隐喻系统。而诸如“少”“生病”“无意识”“不可控制”等受到否定评价的概念则由方位隐喻中“down”下位连结, 形成一个有关“down”的隐喻系统。

二人类思维的民族特征。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在根本的根隐喻上具有趋同性, 但有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以颜色词为例。中国人操办婚礼时, 贴红喜字, 新娘子通常会穿红色的新娘装, 象征着“喜庆”“鸿运当头”“幸福甜蜜”。而在英国人的婚礼中, 新娘子会身穿一身白色的婚纱, 象征新娘纯洁无暇, 没有瑕疵。但是这两种颜色词在彼此国家中含有相反的隐喻含义。英语中红色表示灾难、厄运、暴力, 带有贬义。汉语中白色通常会与丧葬联系在一起, 会有霉运。

以动物为例, “龙”在汉语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义, 是权利、地位的象征, 有吉祥、高贵的含义。但是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会喷火的凶残的怪物。英语中用“猫头鹰”表示爱情, 象征智慧、成功, 因此英语中有谚语“as wise as an owl”、“The owl flies, an owen of success.”的表达。但是, 汉语对“猫头鹰”的认知却不同。在汉语中猫头鹰意味着恶运将至。在英美人的生活中, 狗是他们忠实的, 可信赖的朋友, 因此有英语表达“t o p dog”“lucky dog”分别表示“最重要的人物”“幸运儿”。

以宗教为例,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所以中国人通常会说“菩萨保佑”。英美人大多信奉基督教, 所以英美人通常会说“God Blesses Me”。

以价值取向为例, 中国人信奉“集体主义”, 而英美人信奉“个体主义”。

再如“大熔炉”“美国梦”“沙拉碗”都具有美国特有的民族特征。而“看京剧”“练太极”“说相声”又都具有浓郁的汉文化色彩。因此, 教师既要介绍不同文化在认知上的共性, 也应提醒学生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2 结语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 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也显得更加重要。借助隐喻理论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外语学习者对相关文化非常了解, 那么他理解目的语隐喻就没有什么困难。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 隐喻表达是随处可见的, 运用隐喻思维思考问题也是相当普遍的。通过探索和分析英汉隐喻文化的构成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认识和习得文化, 有助于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更加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理解不同隐喻文化在认知中的差异的能力, 通过这种隐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加强和提高他们外语学习的效率。

摘要:本文从隐喻文化认知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揭示了英汉隐喻文化认知的异同, 对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汉语,隐喻文化

参考文献

[1]何鸿雁.隐喻认知与文化[J].南华大学学报, 2005 (1) :95~97.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路红霞.隐喻认知与英汉文化差异[J].攀登, 2008 (5) :148~150.

[4]麦红宇.认知隐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2) :140~141.

[5]王红梅.概念隐喻理论对跨文化传播的阐释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1) :127~129.

中日语言文化比较 第8篇

一、中日语言构词所表现的地域文化

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是由于中国属于大陆文化, 日本属于海洋文化, 因此, 同一种事物, 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状或样子却是不一样的。如脚掌或脚趾上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小圆硬块, 中国人形象地称为“鸡眼”, 因为大陆文化以农文化为主, 驯养家禽历史比较悠久。相反日本是海洋文化, 接触鱼较多, 故称之为「魚目」。在比喻长者经验丰富时, 汉语中用的是农作物“姜”, 谓之“姜还是老的辣”;日本用的是海洋动物乌龟的“龟壳”, 谓之「亀の甲より年の功」。

二、中日语言结构所表现的思维特点

中日语言从结构上看:词序不同、重点不同, 导致结论不同。比如以汉语:“我吃饭”与“我不吃饭”为例, 日语是「私はご飯を食べる」、「私はご飯を食べない」。汉语的语序是主、谓、宾。作为重点的谓语“吃”紧挨着主语, 是讲话人先向对方表明自己对话题内容的态度。表示否定的副词“不”字, 是说话人话题内容的重心所在, 因此放在了位于“吃”的前边。这种语言思维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说服或明确的意思表达。是结论先行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日语的语序是主、宾、谓。作为句子重心的谓语放在句子的最后, 是说话人最后向对方表明自己对话题内容的态度, 是一种消极希望对方领会的意思表达。表示否定的「ない」放在谓语的后边, 是属于结论后行的表达方式。

三、中日语言交际所表现的暧昧文化

日本四季分明, 风景优美, 但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而在这个既受益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国土上生活的日本人, 自然形成了“中庸”的哲学观, 崇尚“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因此, 日本人在拒绝对方时, 多采取非常委婉、暧昧的方式, 不正面拒绝。“当有些话如果考虑到说出来会使人难堪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只说半句话, 采取诱导式的发言方式去“诱导对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并且“说话留有余地, 把结论留给对方去推测”。[2]中国人虽然也讲究委婉, 但大多还是以坦诚直率为美德的,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不喜欢讲话绕弯子、拐弯抹角。例如:一个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星期天早晨给日本老师打电话, 说想去家里见他, 询问方便与否, 日本老师回答:「さあ、ちょっと…」。中国留学生以为日本老师现在有点小事, 便说:「それなら夜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 (那么晚上可以吗?) 。显然中国留学生没有理解「さあ、ちょっと…」是一种拒绝的表达方式。

四、中日敬语比较

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属等差别, 说话人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中日两国在平日交际中虽然都有使用敬语的现象, 但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1、人称代词的异同。

日语的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丰富, 比如第一人称, 中日语都有谦逊的说法, 但汉语的“在下”、“小生”等多见于早期白话, 现不论男女老幼均用“我 (我们) ”;日语中除了「小生、吾 (5、手前」等谦逊语外, 还有像「あたし (たち) 、ぼく (たち) 」这种男女有别的人称代词。

2、称谓的异同。

汉语中称呼不熟悉的人在其姓 (名) 后加“同志、先生、小姐”;日语用接尾词「——さん、——様」。朋友同事之间汉语多直接称呼姓名, 也可在前冠以“老、小”等词;日语则用「——さん、——君、——ちゃん」;对上司, 在其姓后加职务或者直接称呼职务, 中日语皆有此用法。

3、敬语词汇的异同。

现代汉语除了人的称谓以外, 语言方面表示敬意的手段很少, 主要通过一些词的活用来表现, 这是日语没有的。而日语中根据谈话对象采用尊他、自谦敬语动词的形式汉语里不太多见, 有时日语中用敬语在汉语中是无法表述的。比如:「ご飯を食べる」、「ご飯をいただく」翻译成汉语都是“吃饭”, 但是「食べる」只是一般陈述, 「いただく」是「食べる」的自谦语, 以自谦表示动作主体——「私」的动作, 从而达到尊敬对方谈话的目的, 汉语却没有类似的说法。

4、接头词的异同。

中日两国语言中都有表示尊敬和自谦的接头词。中文中有“您、贵”, “弊、拙”等, 而日语中有「お、ご」, 「弊、拙」等。但是日语的接头词「お、ご」除了表示对对方的敬意之外, 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也都很常用, 如「お寺、お天気、ご新年」等, 这是日语中美化语的一种表现形式, 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只是起到美、雅、语气柔和的作用, 而汉语中没有美化语。

五、结束语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 是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内容的表现是通过语言作为载体的。”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是其民族思想、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如果脱离该民族的社会、文化, 孤立地去研究语言, 那只能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不少东西可以互相借鉴, 互相引用, 通过中日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比较, 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以及所表现的文化现象, 从而达到更好更顺畅交流的目的。

摘要: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日语语言中也大量地使用了汉语词汇和汉语修辞, 但中日语言在语言结构、语言行为、敬语应用及思维意识等方面仍存在差异。

关键词:汉语,日语,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玉芝.日语学习与日本文化[J].社会科学论坛, 2004, (4)

[2]中村元.中村元選集3日本人の思惟方法[M].春秋社, 94.4

[3]祝大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四探[J].外语学刊, 1997. (1)

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西茶文化比较分析 第9篇

1 茶”英语的起源

茶在英语中被译为“tea”, 这是一个汉语借词, 最早来源于福建闽南地区的方言发音。我国是茶叶的最早发源地, 也是茶叶的主要生产地, 随着茶叶的不断流行, 中西贸易发展日渐频繁, 茶叶被出口到西方国家, 早期的茶叶也是从福建等地向其它国家输出, 因此, 在茶叶出口到其它国家后, 仍然沿用了这一方言, 而这一发音也一直使用至今。随着茶叶的出口, 西方国家开始关注这一饮品, 茶叶逐渐得到普及和推广。

2 茶的多维意义

在十六世纪时, 茶被出口到欧洲国家, 而茶这一词语也一并进入了西方国家。随着西方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茶一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词义变得更加复杂化。交际功能是语言的主要社会功能, 国外对词义的划分有多重标准, 其中主要包括了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内涵意义等, 本文主要对其中的几种意义进行分析概述。

2.1 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又被称为认知意义, 是将词语中与外部现象所关联的部分意义。一个词语中的字面意义就是其概念意义, 这也是词语本质的意义。概念意义既是核心的词语意义, 也是最基本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茶这一词语, 在字典中的解释为, 茶有两种含义, 其中一种是指茶叶, 另一种是指以茶叶做成的饮品。在英语中, 茶被译为“tea”, 其中除了中文中所解释的两种含义之外, 还有两种含义解释, 即一种是指招待舞会, 另一种是指西方人所指的午后的休闲时间。此外, 茶还可以作为动词使用, 被译为喝茶等。由此可见, 茶这一词语在中西语言中, 基本的概念意义是对等的。

2.2 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在词语的概念意义上附加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使人们对该词语的使用赋予了更丰富的情感以及表示某一种态度。茶在中国人心目中并不仅仅被看作一种饮品, 而是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也就是说茶具有深厚的内涵意义。在古代, 茶是文人雅士中重要的情感寄托, 茶与山水清泉有着同样的意境之美, 象征着高洁典雅、明静质朴的人格品质, 彰显了古代文人潇洒飘逸的心境, 寄托着他们对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茶的内涵意义被无限延伸, 成为人们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追求与体验。在西方国家, 茶的内涵意义也十分广泛。在茶最初进入英国时, 由于茶叶价格昂贵, 因此只在王室贵族中流行, 上流社会以饮茶作为身份的象征, 只有实力雄厚的贵族才能享受茶这一奢侈品。随着英国茶叶进口数量的增多, 茶在英国普通百姓中也逐渐流行起来, 成为各个阶层都可以享用的饮品。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 茶的内涵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西方的茶从最初的奢侈品过度为大众饮品。因此, 在中西方文化语言中, 茶的内涵意义并不对等。

2.3 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是指某一词语在不同词组或语境中所代表的意义。在英语中, 在不同的词组搭配中, 经常会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例如英语的“tea”与之相搭配的词语就有近200个, 其中一部分的词组与茶的概念意义有关, 有一些词组与茶的概念意义完全无关, 因此, 搭配意义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茶叶袋、茶点面包、茶点、茶树、茶杯等茶语的搭配, 所表示的都是与茶相关的内容, 是在与茶的概念意义搭配中形成了与茶相关的含义。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与茶的概念意义完全无关的词语搭配, 例如同性恋聚会场所、爱交际的男子、喝醉迷幻等词语, 其中虽然有茶词语, 但与茶的概念意义完全没有关系, 词组的含义也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这些词是不能完全从字面上来理解的, 而应该从西方文化的根源上进行探究。例如hound的名词含义是指猎狗, 动词含义是指不断侵扰, 这一词与tea结合在一起使用时, 就被译为喜欢在社交场合追求漂亮女人的花花公子, 这种词语的组成是一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再比如Tea Party, 首字母大写的词语是指在美国独立战争史上最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如果将首字母小写, 则词语被译为吸大麻聚会, 此外, 小写的词语还有其它意思, 可见, tea与词语的搭配十分广泛, 而搭配意义与其所处的语境和词组是息息相关的, 这也是西方茶语最显示的特征。

2.4 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是指人在运用语言交流中所联想的现实体验, 是人在使用语言时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词语的联想意义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特征, 也体现了词语的发展变迁历程。在十七世纪的英国, 茶叶是昂贵的物品, 饮茶也是身份的象征, 在英国王室贵族中十分流行泡茶、饮茶。上流社会的贵妇们常常随身携带一把小钥匙, 这是茶箱的钥匙, 十分精巧, 而这把精致的茶箱钥匙也代表着财富。每当名媛贵妇们与友人小聚时, 就会取出茶叶泡上一壶好茶招待客人, 他们泡茶总是亲历亲为, 绝不假手他人, 其原因只是为了防止佣人偷茶, 可见, 茶叶在当时是十分名贵的, 因此, 由此产生了相关的词语all the tea in China, 从字面意思看是中国所有的茶, 意在代表这是巨大的财富。随着词语的演变, 这一词组更多地以否定形式存在, 例如, 即使给我中国所有的茶叶也不做某事, 意指再高的代价我也不做某事。

联想意义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时代性最好的体现。在十七世纪时, 英语中的茶与稀罕、珍贵等词是同义词, 提到茶叶, 人们就会联想到珍贵等感觉, 这一词语含义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此外, 除了将茶叶与珍贵、稀罕相联系, 茶也被赋了最喜爱的东西的含义。由于西方人对茶叶十分喜爱, 尤其是英国人, 每天饮茶的频率非常高, 茶已经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无处不在。因此, 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之情也被融入到语言当中, 指代最喜爱的东西。

在词语的词义标准中包含了多种意义, 其中, 概念意义是词语最核心的本质意义, 而内涵意义、搭配意义与联想意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意义附加和延伸, 更多地反映了词语的文化思想内涵。所以, 从本质来看, 除了概念意义, 其它意义都是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体现。从不同的意义表现可以看出,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和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体现,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3 西方诗歌中的茶文化

西方国家从中国进口了茶, 同时也将茶文化一并引进, 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 融合了西方文化特色。中国茶的出口不仅使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合作更加频繁, 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同时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世人所展现。在英国的诗歌文化中, 茶的引用也十分丰富和广泛。茶被视作一种美好的事物, 被赋予了理想的形象。例如英国作家彼得·安东尼·莫妥曾创作的《赞茶诗》中, 将茶与酒作对比, 酒能够使人失去理智, 而茶则能平息怒火, 平抚人的心灵, 缓解压力。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在1663年创作的茶歌《On Tea》中, 赞美了茶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能够给人以无限创作灵感。在西方作家和诗人的文学作品中,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字中, 他们赞美茶、歌颂茶, 希望可以通过茶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展现高雅的精神品质。茶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象征。由此也可以看出, 西方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着无限向往。

4 中西茶文化内涵

中西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 也有迥异之处。从茶名的起源到茶的多维意义分析, 再到茶的多重词义分析, 可以充分感知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 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一直延续至今。茶已经从最初单纯的饮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范畴。中国茶文化与儒家、道家和佛家相融合, 形成了以哲学为基础的文化理念。中国人喜欢饮茶, 清茶一杯, 舒缓压力, 释放情感。中国人饮茶更强调茶性, 即从饮茶中体味茶之深刻意境和思想内涵, 以获得精神的升华与审美的体验。西方人喜欢喝红茶, 饮茶习惯也十分讲究, 分为上午茶、下午茶等, 饮茶时配以茶点, 不仅可以休闲娱乐, 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礼仪规范。西方人更追求茶的实用价值, 注重茶的物质特性, 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可以说,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意义, 更追求一种茶文化的意境与韵味, 这也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形态。西方的茶文化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礼仪与用途, 更强调一种具体的实质特性, 这也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的体现。

综上所述,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从中西茶语言及语义中可以对中西方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中西茶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习俗的影响和渗透下, 彰显出各自独特的茶文化特色, 为世界茶文化的共同发展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亚夫.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005 (9) :28-30, 35

[2]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8.

[3]王霓.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人民论坛, 2011 (A12) :142-143.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比较 第10篇

高职校园文化在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过程中, 表现出了与普通学校文化的不同的发展走向, 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要探讨两种文化的对接模式, 首先要清楚两种文化的差异。

一、“校企文化”的差异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 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 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 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1、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 一种校园文化与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会。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2、校园文化有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其核心是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 学校水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校园的公共规范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制校方针、改革学风、校风和校纪等, 这是校园的生命力所在。校园的物质文化也称文化载体, 主要包括校园主体建筑、教学设施设备、宣传设施和附设的雕塑、题字、风景点等人文景观及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

企业文化同样也包括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 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 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企业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 是企业创造的器物文化, 是精神层的载体。

3、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 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 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 强调责任感, 更侧重于结果。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性质, 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高职教育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 高职院校要汲取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具有企业特色、积极向上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在平时工作中应将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 强化有关诚信、敬业、团结、协作的企业精神。突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

2、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应突显职业性、地方性和开放性。

职业性、地方性和开放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重点。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区域性、地方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同行, 共同构建产学相结合的经营、服务实体和运行机制, 并逐步实现企业知识化、知识企业化, 在此框架内深入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补与融和, 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企业的, 那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就要首先进行行业的分析, 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学科专业目录。课程开发要围绕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技能为主线, 确保开设的专业和课程经得起市场的考验。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学生通过实训和实习了解具体岗位职责, 培养敬岗爱岗的职业精神。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探明方向, 缩短职场适应时间。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是密不可分的紧密合作体。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 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 会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到社会的各个地方, 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进行社会建设, 创造价值。而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后的目的地是要到企业、工厂,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工作, 创造价值。就是说, 职业院校向各企业、工厂输送人才, 而企业、工厂的发展是要靠这些人才去推动的。怎样才能使这些学生一到社会就能够独当一面, 那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有非凡的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加入一定的企业文化这个发展方向, 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体会了解到企业文化, 在学校不但教育学生学好专业文化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 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而校园文化的熏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只有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中来, 融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中, 培育高职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特征, 才能真正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友清.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 :2-4.

[2]徐国华, 等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282.

东西文化比较研究随想 第11篇

首先,从事这项工作的基本条件便是学贯中西,他的工作要经得起专攻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的两方面的行家的挑剔。其次,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文化事实上都是多元的,而在进行比较时往往只能把中国(或西方)作为一个整体才便于同另一种文化相比,这样在技术上很难顾及文化的多元性。例如,当你在比较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对科学的不同态度时,你可能会就最一般的特征说,中国人是为人生而求知识,而古希腊人则是为智慧而求知识,但这时也许会有个非常博学的专家对你说,并不尽然,古希腊也有类似中国的科技伦理观的。文化比较研究中的问题,往往可以多角度地去理解,结论也会多样化。对比较者来说,从技术上考虑,常需要模糊细节,但这一模糊却往往经不起挑剔,所以,不容易被认可是研究者遇到的一个真实困难。

第三便是单一文化背景给绝大多数研究者带来的局限性。不论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是从自身文化出发去感受、理解对方的文化,因而彼此常常不能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文化。比如,有的西方史学家对于中国史学家划定的某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标准就大不以为然,其理由是,办教育、办工厂以及去国外留学并不能使人成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那些从小受到感情压制、受到父亲严厉管教而长大后又以这一套管束子女的人叫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未免太过火了。西方史家着重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趣味和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而中国史家则取历史人物成人后所选择的政治理想与立场。应当说双方都有道理,在近代中国,民主这个概念是舶来品,以西方标准去看待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生活的政治上的民主主义者,自然不会很合乎西人的要求;而对中国历史学家来说,那些希望中国进步,力求改革现状的人们的确与恪守传统、拒绝变革的保守派不同(虽然他们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之中,他们之间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不是以政治立场去划分就太不公平了,除非根本不承认中国近代有过资产阶级,这是中国学者不能接受的。这个例子并不出现在比较研究中,但却可以用来证明文化间的隔阂是很难逾越和摆脱的。现在西方对东方文明的倾慕和东方(或者说中国)对西方更加倍的热情,实在都是由自身文化感受出发的,是由自身文化的苦恼而来的。虽然这是那么自然,但为了对民族前途作长远考虑计,研究者应当站得高些,尽可能摆脱单一文化背景的局限性,这局限不仅表现在知识缺陷上,更表现在选择的偏激情绪中。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分析 第12篇

1精神层次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研究中英茶文化的异同,首先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中英人民价值观的异同。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都与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我们不清楚价值观之间的差别,就不能跨过文化障碍的鸿沟,无法透彻地对中英茶文化进行比较与分析。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将很多思想家的理论相融合,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磨合,形成了带有华夏特色的茶文化,使饮茶不单单作为一种解渴的行为,而是赋予其新的内涵,将茶文化提升到精神层次,使华夏民族的价值观得以体现。在儒家的理论中,提倡在饮茶的过程中了解彼此,加强沟通,共创集体和谐的氛围;在道家的思想里,讲究在品茶的过程中亲近自然,找回自己的初心;而在佛家的观念里中,人在饮茶时,可以平心静气,心无杂念,宁静致远。与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的价值体系不同,英国人比较注重个人的利益,也比较看重实用价值。他们选择在装修华美的场所饮茶,希望这样能符合其高贵的气质,良好的品味,也希望通过饮茶社交来增强自己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的修养。这充分地体现了中英人民价值观的不同,在精神层次达不到共识,会对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弊端,所以我们要细心研究其价值观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对中英茶文化进行深刻的对比分析。

2物质层次

2.1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在神农时期,炎黄子孙就发现了茶叶的存在,在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开始有了苗头,之后到了唐代,茶文化开始兴起,宋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鼎盛。中国的茶叶是由农民种出的,但是茶文化却是在僧人、文人、官宦阶层兴起的,茶文化不仅仅拘泥于研究喝茶,而是一种风雅行为的象征。华夏茶文化将各种思想进行统一与融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英国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极其大,但是英国不产茶,最初茶叶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四百多年前,当茶叶刚刚在伦敦的市场出现时,它被作为奢侈品销售,价格十分昂贵,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买得起,普通百姓根本望尘莫及。后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交通的便捷,茶价的下调,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饮茶、品茶,但是由于茶叶最初就被贴上了奢侈、高贵的标签,即使后来得以在民众阶级流传,英国人也早已把茶文化作为高贵、有品位的象征,这一点与充满田园气息的中国茶文化是不同的。

2.2茶叶的选择

茶叶的种类繁多,不同民族有着他们各自喜欢的茶叶。在人们所熟知的茶叶中,中国人很爱绿茶,将绿茶视作中国的“国饮”。绿茶的追随者很多,因为它是名茶,而且其自身有着独有的特质,绿茶不属于发酵茶类,它的茶汤清澈,香味清新雅致,无论是色、香、味,都会让人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让人有一种与自然融合的感觉,而这些也都符合中国人讲究归一、顺从自然的思想。中国人对于泡茶的水也比较讲究,认为好水泡好茶,因为泉水是纯天然的,用其泡茶可以是人们将自然的滋味与遐想的感觉结合起来,使之更有意境。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则比较喜欢红茶,不仅因为红茶的味道香气浓厚,同时也与其茶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茶典籍中的记载,英国最早进口茶叶的地点是我国的福建、广州一带,这些地方的人比较喜欢喝红茶,所以红茶也就成为了英国人最早进行贸易的商品。而且,当时的交通设施还比较落后,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把进口的茶叶运回国,卖给消费者,所以选择茶叶的时候,就要挑方便运输,容易保存的茶叶,而红茶这种茶叶正好符合了茶商给出的所有要求。此外,红茶十分温和,人们喝红茶可以暖胃与御寒,而且它也极具兼容性,可以配合着牛奶、糖浆等一同饮用。至于泡茶的水,英国人并没有那么多讲究,他们觉得沸水即可,这是具有“英伦风”的英式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2.3茶具的搭配

中国茶具的种类很多样化,造型独特,材质各异,在陆羽的著作《茶经》中,详细记载着茶具共分为28种。随着中国茶叶种类的不断丰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具也在不断改进,使之在保持茶叶原汁原味的同时,更要结实耐用,精致华美。中国人最喜欢紫砂茶具,它质朴温厚,可以将华夏茶文化的底蕴体现出来;它精致耐用,可以将茶汤的香味完好保存。至于英国人使用的茶具,最早的时候,是随茶叶一起从中国进口的。后来随着茶文化的“英伦化”,英国人按照他们的习惯与需要,对茶具进行了改造,并且创造出了极富技术价值的骨瓷。骨瓷精美华丽,象征着高贵的身份地位,骨瓷是英国社会特色与茶叶文化行为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英国那样注重出身,注重阶级的国家中,典雅的骨瓷受到众人的喜爱。而且英国的气候一向多雨,人们的心情也难免晦暗,骨瓷光滑、艳丽的外观使得人们的心里多了一丝晴朗,少了一丝阴霾;它的精致、温厚使得人们内心多了一丝温暖,少了一丝凄凉。

2.4品茶的场所

中国人饮茶,分两种场合,其一是指在生活中,普通人民因口渴而饮茶,这时候,饮茶的场合无关重要,在家中,在茶摊都可以。还有一种则是风雅的文人墨客们在一起品茶会友,这时则对饮茶的场所有所要求。他们一般喜欢幽静雅致的环境,比如在深幽的林中,一边品茶谈天,一边作诗抒怀;又比如在装修古风简洁的茶室中,他们可以品着香茗,谈论琴棋书画。而英国人在家庭茶会中饮茶,这种饮茶是种社交的手段,从贵妇们的家庭聚会逐渐演变成有身份人士的重要社交途径,家庭茶会中的装修极为高端大气,奢侈华美,十分符合上流人士的气质。

3行为层次

3.1饮茶方式

饮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开水煮,不在茶水中加入任何的辅料,以保证茶叶的原滋原味。汉族人比较喜欢这样的饮茶方式,他们不想被其他的香料破坏了原本的茶香,他们喜欢在清幽的环境中品味原本的茶香,品味高风亮节的硬气,品味返璞归真的清香,品味超然脱俗的惬意。而另外一种饮茶方式,则是按照个人的喜好,在茶水中加入些辅料,比如陈皮,枸杞,柠檬,大枣等。英国人更喜欢这种饮茶方式,在饮红茶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家去牛奶、蜂蜜、黄油,而且他们十分在意这些辅料的添加顺序,比如:喝茶时要先将牛奶倒入茶水中,然后再加糖,在这个过程在,茶水不允许洒出。从这样的饮茶方式也不难看出,英国人很是注重规矩且做事严谨。

3.2饮茶风俗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饮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很多风俗。比如结婚的第二天一早,新婚男女要拜见男方的父母,女子敬公婆一杯“媳妇茶”。又比如,在祭祀亲人的时候,要敬上一杯茶以表达对逝者最纯洁的哀思之情。英国的茶文化虽然发展了短短的几百年,但却也有着饮茶习俗,比如“下午茶”。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在晚餐之前觉得有些饿,她为了打发这段时光而创造了下午茶,此后,下午茶成为英国人的饮茶风俗。不只下午茶,后来人们又逐渐习惯了“床头茶”,“早餐茶”,“告别茶”等等,从而我们可以得知,饮茶在英国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同中国人一样,英国人也已经深深受到茶文化的影响。

4结语

如今,茶叶几乎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作为一种流行饮品,深受大家的喜爱与追捧。茶文化发展的这么迅猛,涉及地域如此之广,这与全球化贸易的推动是分不开的,而全球化贸易则需要各国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英国是世界上茶叶最大的消费国,它与中国之间有着长久的贸易往来,随着茶叶在英国的逐渐普及,英国人将原本带有中国式标签的茶文化翻新,结合其社会环境,把茶文化融入到生活中,使得其完美地转型为英伦式茶文化。无论是充满历史气息的中国茶文化,还是带着现代气息的英伦茶文化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都值得被尊重,都应该得到发展。而当茶文化已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适应这些特点,适应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在沟通中消除障碍,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学习与进步。

摘要:由于历史因素以及社会体制的不同,中英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两国的文化交流存在障碍。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英两国茶叶贸易也愈加频繁,英国人将茶文化与其社会生活相结合,变成了具有“英伦风”特色的茶文化。对此,本文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对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分析进行研究,致力于深入了解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茶文化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中国,英国,茶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刘艳红,田海松.谈中英茶文化价值取向的异同[J].福建茶叶,2016(2):198-199.

[2]王同和.茶叶鉴赏[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肖小月,彭华.非语言交际下的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3):346-349.

[4]张忠良,毛先颉.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5]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侬佳,刘涛,姜海蒂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茶文化比较范文

茶文化比较范文(精选12篇)茶文化比较 第1篇1 中英茶文化内质分析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最初饮茶之风盛行在佛教兴盛的六朝时期,由僧人引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