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精选8篇)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 第1篇
(1)污水再利用。农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再利用,用作园林和绿地浇灌,中水中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可以代替化肥进而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农民的投入,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许多省市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应用沼气生态模式,实行种养结合,使农民生产生活的能源合理的循环利用,效果显著。
(2)加大资金投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涉及面较广,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村的居民也应积极的参与其中,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农村建设的新形势,采用企业参与和地方补贴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形成全员参与的机制;同时还应推动农村污水处理政策的推出,大力提倡社会各界资金的投入和各方的参与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健康有序的进行。
(3)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规划。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规划,需要因地制宜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了解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科学的运行管理模式,使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与当地的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和环境目标相适应。
(4)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缺乏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国家和地方应在广泛了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农村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在分散和集中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推动更加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和的污水处理装备的发展,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指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4结语
为了改善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积极的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首先需要在污水的收集上开始,大力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关键则是,找出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污水处理技术,且投资较低,操作简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点是资金的落实,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应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大重视,加快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傅阳,纪荣平.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02).
[2]王志强,李黎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05).
[3]刘晓涛,李丽红等.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示范工程[J].污染防治技术,2012(01).
[4]郑平汉,徐宗强,王跃平.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探讨[J].新农村,(0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 第2篇
摘要:随着毕节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研究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方法,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特征和处理技术提出了毕节地区农村污水组合净化技术,为毕节地区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组合技术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近年来,毕节地区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村环境的改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虽然毕节地区在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投入,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却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在毕节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毕节地区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一)水环境污染十分突出。
目前,全区农村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大多数河流已被污染,特别是有机污染超标率高。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很多群众不能喝到干净达标的水。
(二)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三)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
目前,农村大型养殖场普遍缺乏废水处理设施。这些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
二、毕节地区农村村镇生活污水特征及处理要求
农村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二是农村养殖及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废水;三是生活垃圾粪肥堆置渗滤而产生的污水。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而且分散,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性大,排水管网很不健全,因此,所选污水处理工艺应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且宜就近单独处理。
(2)农村经济力量薄弱,因此,污水处理应充分考虑造价低、运行费用少、低能耗或无能耗的工艺。
(3)村镇缺乏污水处理专业人员,所选工艺应运行管理简单,维护方便。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方式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考虑土地处理,现行的土地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慢速渗滤工艺。
慢速渗滤工艺是将污水投配到种有作物的土壤表面,污水在流经土壤-植物系统垂直渗滤时得到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它坚持处理与利用结合的方向。在实现污水资源化、无害化过程中,把环境效益和环境质量控制问题放到重要的地位。通过严格的系统工程措施,达到预期的环境效益。适用干旱、半干旱地区。
(二)快速渗滤工艺。
快速渗滤工艺是指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良好渗滤性能的土壤表面,污水受重力作用迅速下渗过程中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土地处理工艺。该工艺的特点之一是将渗滤池分为多个单元,使每个单元在淹水、落干状态下交替运行,以保证渗滤土壤层好氧条件和净化能力得以恢复,同时使截留在土壤表层中的可降解物质充分降解,不致于引起土壤空隙的堵塞而降低其透水性。
(三)漫流工艺。
地表漫流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生长有多年生牧草坡度和缓、土壤渗透性能低的坡面上,污水在地表沿坡面缓慢流动过程中得以净化的一种土地处理工艺。 (四)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湿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使之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湿地上生长有芦苇、香蒲等沼泽生植物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过程中在耐水植物和土壤作用下得以净化。
四、毕节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组合方式探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必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与措施。本文推荐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组合净化技术,该技术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工艺,适合分散处理生活污水,具有投资少、无运行费用、管理方便等特点。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沼气池技术,污水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一)用途和功能。
生活污水组合净化技术是分散处理生活污水的实用和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适用于近期无力修建污水处理厂的农村。生活污水包括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其特点有三:一是冲洗厕所的水中含有粪便,是多种疾病的传染源;二是生活污水浓度低;三是生活污水可降解性较好,适用于厌氧硝化制取沼气。生活污水组合净化技术是根据生活污水的上述特点,把沼气池、沉淀过滤、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融于一体而设计的处理装置。
(二)主要构筑物和工作原理。
生活污水净化技术由格栅、沉砂池、沼气池、沉淀池、人工湿地组成。
粪便经格栅去除粗大固体后,再经沉沙池进入沼气池,在这里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发酵后排除部分剩余污泥,再与新进入的粪便混合进行沼气发酵。清夜则溢流入沉淀池,在这里与粪便以外的其他生活污水混合,沉淀后的污水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工艺参数。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设计依据每天所处理的污水量,污水量按100L/(人?日)左右计算,其中冲洗厕所用水量按20~30L/(人?日)计算,其他生活污水量为70~80L/(人?日)。污水滞留期为2~3天,污泥清掏周期为150天。
(四)运行管理。
合理设计、可靠施工、精心管理是确保生活污水组合净化设施正常运行的主要环节。其中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设立生活污水净化池的地方,应实行专业化施工和承包管理,以保证正常运转;b.建立工程档案和管理记录;c.每年清掏污泥一次;d注意安全,避免发生火灾,窒息事故。
五、结束语
本文所倡导的生活污水组合净化技术是依托于毕节地区农村环境的实际提出来的,据统计,截止底,毕节地区农村沼气池的建设数达18.83万座左右,这对于生活污水组合净化设施的实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该技术在处理上也有技术保证,近年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越来越成熟,将人工湿地技术与沼气池相结合,可以使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于农田灌溉等,对改善当前的农村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立晖,刘广奇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建设科技(13)
[2]吕炳南,陈志强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浅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 第3篇
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还不够完善, 处理设备配套不足和建设管理落后等问题, 主要原因是:农村生活污水缺乏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建设和运行资金落实不到位;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完善的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系统, 主要是直接排放或就近排入河道,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农村多数铺设的污水管道, 都是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 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 畜禽粪便等随雨水进入排水沟, 由于排水沟的断面较小, 容易发生堵塞, 严重污水周围的环境;
(2) 农村居民在房屋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 建设不符合标准, 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室外或河流, 一部分只通过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排入地下, 这对于地下水和土壤都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破坏人们的居住环境;
(3) 目前我国的农村已广泛应用水冲厕所, 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灌渠, 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严重超标, 污染农业灌溉水。
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认真分析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结合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与污水的利用相结合, 提升当地的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 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显著的改善,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果农村有天然的废塘时, 应因地制宜的选择利用当地条件, 选择生态塘或者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工艺。如没有先天有利条件利用, 则可以选择好氧生化处理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
(1)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类似沼泽的生态系统。它是通过过滤、吸附、微生物分解等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是充分利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净化能力, 既可去除有机污染物, 又可去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污染物。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应用较多, 出水效果较好。人工湿地由于其特点, 适合缺乏污水管网的地区。但人工湿地技术受气候影响较大, 北方的冬季气温较低, 会影响人工湿地系统的正常运行, 降低处理效果。因此此工艺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和选择的植物。
(2) 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发展而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污水以滴状喷洒在滤料层上, 在滤料层表面形成了生物膜, 生物膜逐渐成熟, 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营养物质, 进而对污水进行了处理。
(3) 稳定塘。稳定塘工艺是一类处理工艺的总称, 主要是利用水体的天然的自然净化能力。有机物的去除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吸附作用和沉降作用。我国农村目前对于稳定塘工艺的应用较多, 尤其是高效藻类塘式稳定塘技术。
(4) 复合工艺技术。如果单独采用一种工艺不能对污水进行较好的处理, 那么在应用一种工艺的基础上, 可以同时加入其它工艺组成新的复合工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发挥各自工艺的特点, 使污水处理效果达到最佳。
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对策
(1) 污水再利用。农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再利用, 用作园林和绿地浇灌, 中水中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可以代替化肥进而减少化肥使用, 降低农民的投入, 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许多省市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应用沼气生态模式, 实行种养结合, 使农民生产生活的能源合理的循环利用, 效果显著。
(2) 加大资金投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涉及面较广, 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农村的居民也应积极的参与其中, 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农村建设的新形势, 采用企业参与和地方补贴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 形成全员参与的机制;同时还应推动农村污水处理政策的推出, 大力提倡社会各界资金的投入和各方的参与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 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健康有序的进行。
(3) 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规划。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规划, 需要因地制宜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了解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特征的基础上, 建立高效、科学的运行管理模式, 使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与当地的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和环境目标相适应。
(4) 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缺乏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国家和地方应在广泛了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农村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 在分散和集中处理技术的基础上, 推动更加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和的污水处理装备的发展, 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 指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4 结语
为了改善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积极的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要想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 首先需要在污水的收集上开始, 大力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关键则是, 找出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污水处理技术, 且投资较低, 操作简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点是资金的落实, 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应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大重视, 加快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傅阳, 纪荣平.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 2011 (02) .
[2]王志强, 李黎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05) .
[3]刘晓涛, 李丽红等.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示范工程[J].污染防治技术, 2012 (01)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防治策略;环境
0.前言
我国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低,绝大部分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非常少,很多处理技术仅仅处于示范研究的阶段。开发适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农村经济的问题。
1.国外研究技术现状
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点源和城市污染治理已基本完成,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的重点转向面源和农村,农村水环境的改善和面源污染防治日益受到政府和科技部门的重视。
1.1澳大利亚“FILTER”污水处理系统
1.2韩国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韩国试验研究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实质上也是一种土地-植物系统,这种系统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经湿地过滤或被土壤吸收,或被微生物转变成无害物质。优点是需要的能源少,维护的成本低;缺点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且需要解决土壤和水中的充分供氧问题以及受气温和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等。
1.3日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日本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系统主要有:生物膜法、石井法、生态厕所法和毛细管土壤渗滤处理系统。生物膜法和石井法都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的功能,选择适当的填料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设备简单,能源消耗低,成本和维护费用低,而处理污水的效率很高。生态厕所在不需要水冲的前提下,在座便器下方建造一个长方形池,内填充锯木屑作为载体,并辅以较小的动力搅拌,通过有氧微生物的发酵,将排泄物转化为无臭味的气体。
其他的处理技术还有法国蚯蚓生态滤池、“LIVINGMACHINE”生态处理系统等。
2.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处理方法
国外先进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经验有很多,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实践而产生的,结合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应该吸收和借鉴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技术来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制定国家级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与操作指南,使技术有标准可依。中国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开展研究较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发达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逐步认识到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采用一些实用、合理、低能耗和低运行费用的技术来处理污水。主要有以下一些处理技术。
2.1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
在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实践中,最通用、节俭、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厌氧沼气池。它将污水处理与其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达到净化目的;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浇灌用水和观赏用水。在农村有大量可以成为沼气利用的原材料: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沼气池工艺简单,成本低(一户约需费用一千元左右),运行费用基本为零,适合于农民家庭采用。而且,结合农村改厨、改厕和改圈,可将猪舍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后作为农田肥料,沼液经管网收集后,集中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后排放。
2.2净化槽
净化槽可以分为用于处理一家一户生活污水的“小型净化槽”和用于处理楼房、住宅小区生活污水的“大中型净化槽”,在中国农村,可以村为单位设计适合的净化槽。净化槽有多种类型及处理工艺,可分为接触曝气、厌氧滤床接触曝气、旋转圆板、散水滤床、标准活性污泥等。
2.3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将自然生态净化与人工湿地工艺相结合的小规模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技术,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加以利用。
2.4稳定塘
传统稳定塘处理技术优点是:运行维护费低,系统基本不耗能;可充分利用地形,节省投资;无需污泥处理;可实现污水资源化。但也存在诸多缺点,比如:处理效果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有机负荷低,占地面积大等。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发展了很多新型塘和组合塘工艺,进一步强化了稳定塘的优势。如高效藻类塘、水生植物塘、多级串联塘和高级综合塘系统。在中国,特别是在缺水干旱地区,稳定塘是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成为中国着力推广的一项技术。
2.5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具有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转费、低维持技术、处理量灵活、能耗低和处理效果好的优点。广大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这种方法更加适用于具有湿地的地区。
3.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防治策略
3.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在《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中,到2010年,重点流域和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力争完成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30%、20%和10%;到2020年,重点流域和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力争完成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60%、50%和30%。要完成《纲要》目标,必须抓紧研究制定村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北方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地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沿线、重要湖泊水域和南方河网地区等水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抓紧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标准,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有效防止污染与生态破坏。
3.2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依据各地区域、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等情况,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根据这四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来调整农村的产业发展方向。
3.3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县级监测站的常规监测能力建设。研究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统计、评价標准,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监管,防范环境风险。督促各级政府和重点企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必要应急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农村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加快县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机动性执法、现场取证、通信联络、信息处理、快速反应等配套执法能力,重点对中西部地区予以支持。到2010年,力争全国县级环保执法队伍基本达到能力建设标准化要求。强化农村地区环境监管和准入,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对造成农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加强环境安全检查,重点排查沿江沿河和人口密集区的石油、化工、冶炼等企业,消除环境隐患。
【参考文献】
[1]翟洪凯,窦宁,尹树红,等.浅析农村沼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农业,2007,(12):26-28.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 第5篇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必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设施建设。本文对国内外一些适合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的技术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政策途径。
关键词: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7)03-0018-05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是村容整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农村水源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会加剧淡水资源的危机,使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农民的生存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与资源化设施建设,避免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而引起的农村水体、土壤和农产品污染,确保农村水源的安全和农民身心健康,是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环境问题
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1](P8),而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有人这样形容中国农村的人居环境现状:如果把全国的村庄合并为10个村的话,4个村没有自来水;3个村在猪圈或厕所旁打了一口井,供人们饮用;10个村庄都把脏水往外泼;9个村庄还在使用传统旱厕;9个村庄仍然随便找个地方填埋垃圾;4个村庄下雨出不来;5个村庄夜里进不去。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有以下特征:(1)面广、分散。村庄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造成污水分散,难于收集。(2)来源多。除了来自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外,还有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滤而产生的污水。例如,太湖洗衣废水占生活污水的21.6%,巢湖、滇池大约为17.9%[2](P43-46)。(3)增长快。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4)处理率低。以浙江省丽水市的农村污染情况为例[3],每年全市农村人粪尿产生总量约180万吨,经化粪池处理的量约为23.03万吨,处理率仅为12.9%。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自流到地势低洼的河流、湖泊和池塘等地表水体中,严重污染各类水源;另一方面,生活污水也是疾病传染扩散的源头,容易造成部分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目前全国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34%左右,还有3亿多农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在浙江省丽水市农民家庭用水水质的抽样检测结果中,63个水样中大肠杆菌、浑浊度等主要指标超标的占72%。水源地水质低的状况与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3]。
二、国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路线
污水处理最高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Reduce)、产品价值再利用(Reuse)和废弃物质再循环(Recycle),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从“供水—用水—排水”的单向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4](P21-27)。对于农村的分散生活污水,工艺简单、处理效果有保证、运行维护简便的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Decentralized Sanitation and Reuse,DESAR)是一种具有最佳综合效益的选择,它包含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双重意义,强调分质就地处理和尽可能回收营养物质[5]。
国外一些国家在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澳大利亚“FILTER”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
该系统利用污水灌溉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能有效实现污染物去除和污水减量的双重目标,既可满足作物对水分与养分的需求,又可降低污水中的氮、磷、钾含量,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该系统对总磷(TP)、总氮(TN)、生物耗氧量(BOD5)和化学耗氧量(CODcr)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97%~99%、82%~86%、93%和75%~86%[6](P79-81)。
(二)土壤毛管渗滤系统
该系统将污水投配到土壤表面具有一定构造的渗滤沟中,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利用得到处理和净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俄罗斯和西欧等国一直十分重视该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工艺流程、净化方法和构筑设施等方面做到了定型化和系列化,并编制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该技术对悬浮物、有机物、氨氮、总磷和大肠杆菌的去除率均较高,一般可达70%~90%[7](P953-964),而且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维护简便,整个系统埋在地下,不会散发臭味,能保证冬季较稳定的运行,便于污水的就地处理和回用。因此,对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生活污水污染日趋严重的广大农村,该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该系统一般由人工基质(多为碎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沼生植物(芦苇、香蒲、灯心草和大麻等)组成,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利用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共同作用,逐级过滤和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该技术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缺点是需要大量土地,并要解决土壤和水中的充分供氧问题及受气温和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等问题。
(四)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法是分散生活污水处理主要应用的一种人工处理技术,包括厌氧和好氧生物膜两种。厌氧或好氧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来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目的。该方法设备简单、运行成本较低,处理效率高。反应器一般由填料(载体)、布水装置和排水系统三部分组成,采用的填料有无机类(陶粒、矿渣、活性炭等)和有机类(PVC、PP、塑料、纤维等)。目前,新型的生物膜反应器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8]。
(五)稳定塘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具有基建投资少、运转费用低、维护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以及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德国和法国分别有各类稳定塘3 000座和2 000座,而美国已有各类稳定塘上万座。美国的Oswald提出并发展了高效藻类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藻类产生的氧气,充分利用菌藻共生关系,对污染物进行高效处理[9](P303-312)。
(六)一体化集成装置处理技术
发展集预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于一体的中小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是国内外污水分散处理发展的一种趋势。日本研究的一体化装置主要采用厌氧—好氧—二沉池组合工艺,兼具降解有机物和脱氮的功能,其出水BOD5<20毫克/升、TN<20毫克/升[10](P175-182),近年来开发的膜处理技术,可对BOD5和TN进行深度处理[5]。欧洲许多国家开发了以S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转盘和滴滤池技术为主,结合化学除磷的小型污水处理集成装置[11](P61-68)。
三、我国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探索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工作,许多形式各异的无动力或微动力的低能耗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得到应用,但目前该分散技术的使用率较低,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生物处理效率较低,尤其表现为氮磷去除率很低。氮磷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在此技术上不能取得突破,这类技术的应用前景必然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目前实施的分散污水处理只是初步实现了分散污水的收集、处理和排放,远未实现分散处理的真正目的——再利用(Reuse),即将污水就地处理和就地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鉴于农村生活污水的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发达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逐步认识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采用一些实用、合理、低能耗和低运行费用的技术来处理污水;一些人口密集的欠发达地区也认识到,如果不对农村生活污水采取有效处理,会触发农村医疗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系列问题,甚至造成传染病的产生与扩散,因而,提高了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
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实践中,最通用、节俭、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厌氧沼气池。它将污水处理与其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达到净化目的;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浇灌用水和观赏用水。在农村有大量可以成为沼气利用的原材料: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通过沼气发酵可以使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直接燃烧提高4~5倍;沼液、沼渣作饲料可以使其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增加20%;通过厌氧发酵过的粪便(沼液、沼渣),碳、磷、钾的营养成分没有损失,且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活性态养分——农田施用沼肥,可替代部分化肥。沼气池工艺简单,成本低(一户约需费用一千元左右),运行费用基本为零,适合于农民家庭采用。而且,结合农村改厨、改厕和改圈,可将猪舍污水和生活污水在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后作为农田肥料,沼液经管网收集后,集中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后排放。
沼气池处理技术已在我国一些地方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使用。浙江全省有352个村实施了生活净化沼气工程,累计建成沼气池83.3万立方米,年处理生活污水8 170万吨,年产沼气4 295万立方米,年可替代标准煤近3万吨[12]。四川省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乡村清洁工程”,以户或联户为单元,建设沼气池和生活污水厌氧净化池,有效解决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农村环境难题,出现家园清洁和村容整洁的新面貌。
(二)稳定塘处理技术
在我国,特别是在缺水干旱地区,稳定塘是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成为我国着力推广的一项技术。与传统的二级生物处理技术相比,高效藻类塘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对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是一种较具推广价值的污水处理技术。李旭东等采用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CODcr的平均去除率在70%以上,氨氮(NH3-N)的平均去除率高达93%,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5%[13](P61-64);陈鹏采用高效藻类塘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取得了稳定的处理效果:CODcr、BOD5、NH3-N 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60%、91.6%和50%[14]。
(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都采用了这一技术处理生活污水。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边的马料河湿地工程于2003年10月建成运行,每天可净化污水4万多立方米,净化后的水质优于地表水三类标准。有关研究表明[15](P1-8),在进水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对CODcr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对磷和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和60%。
(四)土壤渗滤技术
地下土壤渗滤法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八五”、“九五”期间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利用地下土壤渗滤法处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且出水能够作为中水回用[16](P111-119);1992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地下土壤毛管渗滤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和绿地利用进行了研究[17](P4-7);清华大学在2000年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中,首先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地下土壤渗滤系统[18](P57-61),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和稳定性,CODcr、BOD5、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大于80%、90%、90%和98%。
除此以外,浙江、广东、天津和江苏等地还分别在无动力、地埋式厌氧处理系统、雨污分离管网输送集中处理和生物投菌治理污水等技术方式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也都取[19](P84-85)[20](P26-29)得了一定的进展。
四、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政策途径
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创建优美乡村的基础。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250多万个自然村,居住生活着2亿多农户,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必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与措施。
(一)把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强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基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产生的多方面原因,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中改厕、改厨和改圈的工作,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要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监督管理的配合和农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加强污染源控制,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有效运转,实现农村水环境的改善。
(二)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路线
基于我国农村普遍欠发达的现状,各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目标不尽相同,绝大部分农村应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资源、工艺可靠并能够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地制宜地使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在一些村庄分布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村地区,高效强化的微动力生态处理集成技术与设备具有极大的技术经济优越性;其他集中供水的广大农村地区,则可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造农村的河道、水塘和湿地,构建适度强化的无动力复合生态处理集成系统。这些集成技术和设备因其低成本、高效率、无动力或微动力等显著特点,具有在集中供水条件下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潜在优势。
(三)继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由于我国农村面广人多,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长期的效益与广大的市场,必须动员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针对当前处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三低一高(低能耗、低投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分散型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并提高污水处理深度,增加脱氮除磷的功能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四)多方筹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资金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而且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单靠农民自身投入有一定困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采取国家扶持、地方补助、农民支持和企业参与等方式,广泛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动员的参与机制,使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能够顺利付诸实施和运转。
(五)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的规划
要在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厌氧、好氧生物人工处理技术与自然净化系统,规划与各地农村经济水平、区域特点、自然条件、环境目标相适应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生活污水治理应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绿色、无公害的产业与产品,在生态治污的过程中有效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实现水的良性循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动植物的繁育生长。
(六)规范市场准入标准,限制劣质设备进入市场
目前我国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存在恶性竞争现象,而且设计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对运行管理缺乏考虑,为将来的运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隐患。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外经验,提出针对分散性污水处理的技术标准、设计规则与操作规范,使工程设计标准化和运营管理规范化,促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工程监督管理,提高处理设施的建设质量和运行质量,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能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EB/OL].http:∥,2006-08-11.[4]马忠玉, 蒋洪强.我国水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5]P.伦斯, G.泽曼, G.莱廷格.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概念、系统和实施[M].王晓昌, 彭党聪, 黄廷林译.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苏东辉, 郑正, 王勇, 罗兴章, 吴文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1).[7]van Cuyk,S., R.Siegrist, A.Logan, S.Masson, E.Fischer, L.Figueroa.Hydraulic and purification behavi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soil infiltration systems[J].Water Research, 2001,35(4).[8]刘雨, 赵庆良, 郑兴灿.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9] Gomez, E., C.Casellas, B.Picot, J.Bontoux.Ammonia elimination processes in stabilization and high-rate algae pond systems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31(12).[10] Sankai, T., G.Ding, N.Emori.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mixed with crushed garbage and garbage washing water by advanced gappei-shori johkaso[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6(12).[11] Hellstrom, D., L.Jonsson.Evaluation of small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48(11-12).[12]嵇哲.金华“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改变农村生活环境[EB/OL].浙商网,2006-05-24.[13]李旭东, 周琪,黄翔峰,池金萍,何少林,陈广.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J].水处理技术, 2006,(6).[14]陈鹏.高速率藻类塘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D].上海: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2001.[15]沈耀良, 杨铨大.新型废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J].污染防治技术, 1996,(1-2).[16] Sun, T., Y.He, Z.Ou, P.Li, S.Chang, B.Qi, X.Ma, E.Qi, H.Zhang, L.Ren, G.Yang.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by an underground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J].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8,(11).[17]杨丽萍, 田宁宁, 禇富春.土壤毛细管渗滤污水净化绿地利用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3).[18]张建, 黄霞, 刘超翔, 施汉昌, 胡洪营, 钱易.地下渗滤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中试[J].环境科学, 2002,(6).[19]朱根华, 万钱江.小型生活污水厌氧处理装置的构造与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 2003,(8).[20]许劲.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与发展[J].重庆环境科学, 2001,(4).Treatment Technologies and Approaches for Rural Domestic Sewage
LIANG Zhu, NI Jin-ren
(Th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Rural domestic sewage should bear pri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ter pollution in rural area.Collection, treatment and reuse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are highly importa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habitats in rural area.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ed technologies suitable for the decentralized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approaches 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for improving the rural sewage treatmen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rural domestic sewage;treatment technology;policy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 第6篇
在浙江省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污水污染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农民生活和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为此,通过对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的`建设受农村地理空间分布的制约,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处理方式不合理和选用处理标准水平不高、村民环境意识淡薄、管理队伍混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相应提出了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和规范管理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措施与对策.
作 者:李伟国 梁师俊 刘建锋 宋立 作者单位:李伟国,梁师俊,刘建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宋立(浙江省建设厅,浙江,杭州331001)
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 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25(3) 分类号:X7 关键词:农村 生活污水 现状 措施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 第7篇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然而,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
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
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 第8篇
1 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处理存在的问题
1.1 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
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直接关系到后续管理运行, 目前缺乏新农村排水规划标准, 多数新农村参照城镇规划模式进行设计。 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主要表现为: (1) 未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新农村, 污水管网只是建设了前段部分, 并且设计管网路线时并未考虑后续的处理和回用; (2) 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收集管网范围小, 污水收集率较低, 未考虑截留或者雨污分流。
1.2 设计规模与实际污水量不匹配
处理设计规模与实际污水处理量不匹配主要表现为: (1) 如果不设计雨污不分流, 在无雨季节可能使收集的污水量小于实际污水量, 而在有雨季节, 因管网设计不合理而导致来自山体或周围地势的水大量流进污水管道, 甚至有部分污水得不到处理。 (2) 未充分考虑村镇企业、养殖业等排水, 由于设计规模与实际污水量不匹配, 引起处理效果差, 甚至出现不达标排放。
1.3 工艺选择不合理
目前, 污水处理方面有好多成熟的技术, 甚至已研发出新技术, 但不同处理工艺集成, 其投资和运行费用、出水水质、管理维护不同。 工艺主要包括生物、生态、物化法, 运行成本差别比较大, 不同工艺的运行成本在0.10~0.65元/m[3,4,5]。 一般生物处理法费用高, 选择工艺运行成本、投资费用太高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1.4 建设和运行费用不充足
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是落后, 居民环保意识相对弱, 靠自筹资金难度大, 而收取排污费很难。 居民希望集成化处理工程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但居民对建设和运行费用比较担心。 政府财力在环保方面做了大量的投资, 投资财力有限, 资金投入不足, 将会影响集成化处理设施建设以及运行。
1.5 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化处理由于在当地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大多是委派村干部管理, 运行管理经验不足。 目前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针对A/O、 MBR、SBR工艺一体化设备维护。 MBR工艺设备多, 比较复杂;A/O、SBR工艺设备少, 维护相对简单。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 运行管理过程中未能维护管理好各工艺设备, 导致处理效果的稳定性或者未能发挥好处理效果。
2 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处理对策
为使今后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化处理技术更为有效运行, 更好地管理和运行好污水集成化处理设施, 提出以下对策。
2.1 健全法律和标准
新农村污水集成化处理无相关标准、 法律、法规, 环保部、建设部应加快建立健全污水处理标准和法律法规, 加大新农村污水处理的力度, 强化新农村污水治理的管理。 比如在水量标准、水质标准、投资标准等方面。 如水量标准方面, 新农村生活污水量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 结合新农村给排水设施水平、居住条件等因素确定, 北京市经过对典型农村村庄水量的测算, 选取污水排放系数为:山区农村0.2~0.6, 平原区农村0.3~0.7, 城乡结合部农村0.6~0.9[6]。
水质标准方面, 建议新农村污水处理后尽可能回收利用, 出水水质达到相应的农田、蔬菜浇灌等标准。 如未制定回收利用条件需要排放的, 出水水质达到当地水污染物控制标准或者国家标准。
投资标准方面, 各地应根据重点项目 (如水源地、旅游胜地以及人口密集的新农村) , 加大治污力度, 保证回收利用安全。 经过调查, 确定新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投资2200-3800元/m3[7]。
2.2 完善管网收集
根据各新农村地形、地势, 对污水收集管网进行科学设计, 节约资金。 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应全面收集新农村范围内的所有污水, 考虑特殊情况 (如有大雨季节冲刷而带来污染水量) , 确保污水收集率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要结合地势以及住户集中还是分散特征, 选择适用的处理模式进行收集。 建议在干旱半干旱或少雨地区采用截流设施, 降雨量大的地区采用雨污分流制。
2.3 合理选择处理模式
新农村处理模式主要有集中处理、分散型处理模式。 因此, 各地区综合各因素、因地制宜选择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是关键。 如对于分散农户宜采用分散式处理模式, 而对于新农村聚集区则可采用小型集中式处理模式。 处理模式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比较见表1。
2.4 选好污水处理技术
选择好适合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路线是处理好污水的关键。 基于我国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发展特点、自然地理条件, 选择时应遵循因地制宜 (根据土地资源进行选择, 土地资源充足、气候适宜的新农村, 考虑人工湿地、稳定塘等技术;土地资源紧缺, 经济发达新农村, 考虑厌氧和好氧组合一体化处理设备) 、维护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廉 (选择生态或厌氧处理法) 、工艺成熟并流程简单 (如采用均化池代替调节池和初沉池, 利用生态处理法或生物膜法代替二沉池) 污水处理技术。 新农村污水处理后的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果园浇灌为主, 以及作为洗车用水, 工艺处理一定结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和用水需求。
2.5 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新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缺少是普遍现象, 由于各地政府财政资金有限, 新农村污水集成处理的资金应该多元化筹集, 通过多元化渠道保障污水处理资金。 建议除了政府财政拨款、还可以通过收取农民的排污费 (从村镇的集体资金) , 和引进社会资金投资等渠道进行筹集。
2.6 培训运行管理人员
新农村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产要确保科学维护和日常管理。 为此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 建议选派监督人员。选派监督人员, 使其对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等进行全程监管, 做到合法、规范、严谨, 同时配合做好严格验收, 要做到资金和工程款项透明、合理。迸行定期检查和监督, 让污水集成处理设施运行良好。
2) 培训村干部或村民中有知识人员。通过培训学习, 掌握工艺原理, 对关键部分的要长期的观察, 防堵和防漏为重点, 对工艺各部分会操作、会管理, 使污水处理设施得到规范操作, 让污水处理设施发挥起良好的处理效用。
3结束语
加强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化处理, 是改善新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重要措施, 必须切实加强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 提升污水收集率, 对污水集成处理技术科学设计、对各环节严格监管、规范施工, 强化科学管理, 使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处理技术有效防治其水体、土壤、地下水受到污染、加强新农村治污工程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及美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重要保障。
摘要: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化处理工艺可靠、维护简单、费用低廉等特点, 是今后我国新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工艺。分析了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化处理存在问题, 对新农村生活污水集成化处理建造、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 为新农村污水集成化处理运行提供一定的技术、管理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污水集成化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何起利, 邱琳, 陈德全.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问题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 (5) :103-105.
[2]谭学军, 张惠锋, 张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现状及进展[J].净水技术, 2011, 3:5-9.
[3]孙鹏, 李悦, 孔范龙, 赵丽霞, 曲丽丽.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评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4 (2) :71-74.
[4]王云龙等.四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比较[J].水处理技术, 2011, 37 (7) :133-136.
[5]顾超.上海浦东南片新农村的污水治理技术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 2011, 27 (2) :34-38.
[6]廖日红, 顾华, 申颖洁.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 2011, 27 (2) :30-3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