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精选10篇)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第1篇

关键词:脑血栓,优质护理,体会

随着年龄增大、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增多,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增多。脑血栓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脑血栓已经成为危害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1]。脑血栓临床上多表现为偏瘫的一些症状,如口眼歪斜,运动失去灵活,言语障碍,严重可长期昏迷,甚至死亡。脑血栓如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和合理的护理措施,将引起多种并发症,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现就此类疾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基础护理[2]

1.1 病室环境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

1.2 体位:应采取平卧位,以便更多的血液供给脑部。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高血压是导致脑血栓发病的主要因素,要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以便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给予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1.3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心率、心律、体温及肢体功能活动变化。

2 心理护理

脑血栓患者患病后,表现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导致许多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通常表现为沉默抑郁,烦躁多虑,孤独恐惧,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效果。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致观重要。

2.1 安慰患者

患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照顾,因此护理人员态度要亲切温和,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馨,消除患者消极的态度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多给予患者精神上鼓励及心理上的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心理变化的观察及护理

应该细心观察每个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护理对策。应该尽可能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消极心理,并尽可能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告知患者保持积极心理,以便积极配合治疗。

2.3 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

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患者才能积极配合治疗,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要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护关系。

3 饮食护理[3]

3.1 鼓励能进食的患者进食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

3.2 鼓励患者摄取充足的水分和均衡的饮食,饮水对于脑血栓患者非常的重要,每日正常饮水量应达2000~2500 ml。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者可适当运动和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可以服用缓泻剂或局部用开塞露等帮助患者排便。

3.3 要戒烟限酒。脑血栓患者预防脑血栓复发,需要改掉自己生活中的恶习,要做到不吸烟、少饮酒。

3.4 急性发作期患者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的症状,则需要鼻饲流质饮食进行营养支持,并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患者要少食多餐,缓慢进食,避免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 生活护理

4.1 褥疮:要保持患者床铺的整洁,勤换床单,保持床褥清洁干燥。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以防褥疮的发生。

4.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口腔的呕吐、分泌物,以防止肺部感染及窒息的发生。排痰不畅者,应轻拍背部,以利咳痰,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以便排出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给予吸痰。

4.3 安全护理: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对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做好教育工作,特别是运动障碍和意识障碍者,应专人护理、加防护栏并设提示牌,避免坠床等危险。

5 专业护理

5.1肢体功能康复指导

肢体训练的目的是要提高肌体的张力,让肢体能自由运动,防止关节出现挛缩。初期可轻柔按摩患肢,活动度以患者不疲劳为宜,待患者能独立坐稳后,鼓励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进行上下肢锻炼,最后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训练时不可急于求成要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提升难度。

5.2语言障碍的恢复

脑梗死患者对自己的想法无法表达,通常表现为焦虑、烦躁,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耐心细致的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理解并领会患者的意思,最大限度对其合理要求做出满足,使其配合治疗。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其次,借助书写表达将日常用语短语写在卡片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其朗读,通过以上方式锻炼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

6 讨论

脑梗死复发率和致残率高达20%~40%,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需要较长的康复治疗,而康复治疗中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应针对老年脑血栓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规范及系统化的临床护理,以期达到满意疗效。总之,脑血栓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护理得好,可极大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论对患者本人、家庭或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徐培荣.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吉林医学,2008,29(6):474.

[2]文瑞华.脑血栓患者的心理护理.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0(06):547.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第2篇

【关键词】脑血栓;临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00-02

脑血栓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脑血栓已经成为危害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已知的脑血栓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心脏病等,好发于中老年人。脑血栓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偏瘫,患者出现肢体和语言障碍,导致患者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对老年性脑血栓疾病不仅要早诊断,早治疗,还要积极做好患者入院后的各项临床护理工作。现将我科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82例脑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老年性脑血栓患者82例,男52例,年龄50~ 85岁,平均74.2±3.5岁;女30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8.6±4.2岁。82 例老年脑血栓患者均有16 排CT 确诊,丧失正常生活能力,其中第 1 次发病 40 例,第 2 次发病32 人,其余多次住院。

1.2方法

82例老年脑血栓患者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老年脑血栓病人患病后,常表现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减退,以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症状。身体功能上的巨大变化,给老年病人带来心理上的相应改变,特别是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通常表现为沉默抑郁,烦躁多虑,孤独恐惧,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效果。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是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因此,护士要主动、细心、耐心、态度和蔼,满足患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及康复的信心;同时向家属宣教照顾脑血栓患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患者促进功能早期康复。

2.2用药护理

用药前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做CT检查,排出小灶小出血的可能,给药前做药物敏感试验,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史,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出血迹象时立即停药,对于出血过多的患者要给与输鲜血或纤维蛋白原进行补血治疗。用药后5d内,每天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和二便情况进行监测,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用药时间和药量。

2.3生活护理

由于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常较差,治疗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其给予精心的护理。一是关注患者的安全护理:患者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医疗护理工作者应针对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特点,对坠床等进行重点预防。二是要注意防止患者出现褥疮: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渣屑,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帮助卧床患者建立舒适卧位,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叩背,按摩关节和骨隆突部位,每天用温水擦拭全身1~2 次,促进血液循环。三是要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由于老年性脑血栓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其口腔内的菌群出现失调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医疗护理工作者应向患者宣讲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同时要帮助其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定期的口腔清洁护理。

2.4饮食护理

老年脑血栓患者由于疾病困扰和精神负担重,可导致食欲不振。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饮食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作用,鼓励能进食的患者进食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急性发作期患者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的症状,则需要鼻饲流质饮食进行营养支持,并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患者要少食多餐,缓慢进食,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5 康復护理

老年脑血栓患者因年龄因素,其身体机能已经有了较明显的减退现象,患病后的致残率一般较高。因此,在完成急性期治疗后,应随即开展极的康复训练,帮助和促进患者的神经侧支循环,尽全力减少患者的残疾率。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做简单的床上运动,在家属的密切配合下帮助患者练习抬头、挺胸、坐起及下床等简单的动作,训练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可以给患者拐杖或者支架做依托,每天坚持练习,逐渐的站稳、站久直到可以慢慢行走。在肢体功能训练方面,医疗护理工作者应把握患者康复训练的各种时机,一旦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稳定,就应当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2.6 出院指导

出院前与患者讲明继续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帮助患者与家属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并指导自我照顾的技巧,包括生活、个人卫生、合理用药、运动耐受量及识别疾病危险信号等。饮食起居要规律,避免着凉,预防感冒,建立出院后咨询联系,以利于患者康复。

3小结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目前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血脂的增加,脑血栓形成发生率增加。本文通过对我院老年脑血栓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认为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患者临床的综合护理,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出院后科学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逐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降低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对于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老年脑血栓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349-350.

[2]张凤琴.68例老年脑血栓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05:221-222.

[3]胥佑春.浅议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1,26:20.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013年来我院治疗的脑血栓患者86例, 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43例, 其中男24例, 女19例, 年龄38岁~79岁;对照组43例, 其中男25例, 女18例;年龄39岁~77岁。2组患者均符合脑血栓的诊断标准, 均确诊为脑血栓。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等。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此病的致残致死率较高, 患者的心里充满恐惧感, 因此护理人员需陪伴在患者左右, 安抚其紧张的心情, 鼓励和关怀患者。若患者有任何疑问, 护理人员应耐心回答, 助其解开疑惑, 并适时给予关怀和鼓励。同时也要及时与患者的家属沟通, 及时告知他们患者的病情, 适当地劝解宽慰, 消除其疑虑, 配合护理工作。

1.2.2 并发症的护理

脑血栓的患者经常有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便秘等, 这些并发症的护理也极为重要。护理人员要定期为患者翻身叩背, 防止发生压疮;定时开窗通风, 帮助患者清理呼吸道内痰液残留, 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定时给患者按摩肌肉, 活动关节, 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密切关注, 观察患者大便的颜色, 测量血压, 判断患者消化道内是否有出血现象, 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1.2.3 康复训练护理

脑血栓常常会导致语言和运动障碍, 因此当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恢复的时候, 应及早帮助锻炼语言和运动, 进行全身按摩, 活动关节等, 促进血液循环。与患者家属沟通, 请他们协助患者开展康复运动, 锻炼身体, 降低患者可能的残疾程度。并且每日都进行语言训练, 采取手势、语言、声音等相结合的手段, 反复刺激患者, 帮助其克服语言障碍。

1.2.4 健康教育

由于脑血栓患者往往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2], 因此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应加强关注。指导患者养成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的良好生活习惯, 帮助其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同时还应帮助患者正确地运动, 定时定量做有氧运动, 避免做剧烈运动、超过身体负荷运动。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试验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要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7%,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4, P<0.05) 。

3 讨论

脑血栓是脑梗死的一种,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且发病率较高。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管壁病变, 从而引起脑动脉的血流变缓, 血液黏度升高, 进而使动脉血管的血栓形成, 造成相应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其中,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最常见原因。该病发病急, 病程较长, 恢复慢, 后遗症较多, 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症状常常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改善脑循环来抑制脑血栓的形成, 运用这一原理对患者进行了救治, 有效缩小了梗死范围, 对脑水肿也有相应的抑制[3], 并对并发症也进行了有效的防治。再加上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了优质的护理, 从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康复训练护理等都进行了全方面的服务, 预后效果明显。

在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7%,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 (15.43±5.87) d,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27.89±8.96) d;试验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说明对脑血栓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病情恢复, 从而使患者的满意度增加, 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3]。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取2011年—2013年来我院治疗的脑血栓患者86例, 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43例, 对照组43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 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 比较2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5%;试验组的临床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脑血栓患者优质护理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恢复情况,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血栓,优质护理,功能恢复,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吕程.优质护理在手术室安全护理中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6 (5) :90-92.

[2]甘国辉, 李功梅.循证护理对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8 (4) :11-12.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4篇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心理护理;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59-02

根据我国临床统计:脑血管疾病患者,每年新发病者约有200万人,幸存者中75%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重症致残率达40%以上,给社会和家人带来沉重负担[1-2],70%—80%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负担,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我们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表现、主动及时地把握了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在患病的不同阶段,不失时机地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

2010年我科共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人,其中:脑梗塞后遗症53人,脑血管意外32人,脑萎缩34人、老年性痴呆41人。年龄:男性52—86岁之间;女性53—90岁之间。以上除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和精心护理均获得满意疗效。

2 护理体会

2.1对一个刚入院的病人来讲,疾病的发生和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在病人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此病在急性期致残的患者可能有癱痪、言语障碍及智能障碍的发生。患者家属会出现较大的应急反应而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健康状态[3]。这不仅影响到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也会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带着对疾病担忧和焦虑的心情住进医院,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病情有无特效疗法,预后怎样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及家属,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劝告那些对医学似懂非懂的亲友,不要在病人面前乱作解释,我们予以针对性解释,做到大方、自然,以减少病人的猜疑。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生活护理,使病人感到身心舒适,并从各方面清除对家庭经济、子女照顾等方面的担忧,同时家属情绪也可以直接影响病人,因此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本身的心理护理,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2.3 一般患者都有睡眠紊乱、应积极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促进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如:提供适宜的环境,有计划地组织治疗及护理工作,避免多次干扰患者休息、根据患者的心理行为表现,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表示热心、理解,使用合适的语言、神态,取得患者的信任,根据患者的需要随时出现在其身边,使患者产生一种被照顾和关心的感觉,让患者情绪稳定、轻松,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条件以诱导睡眠,向家属解释干扰睡眠的原因及采取避免干扰的措施,指导患者自我催眠,必要时适当给予助眠药物。

2.4 部分患者在患病时易产生用药心理反应,如:希望用好药、药物疗效快,又能在自己的经济负担之内,对治疗几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而产生抗药心理。此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密切注意患者的用药心理反应,表示理解、关心,向患者解释按时服药和坚持服药的必要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根据患者智力、年龄、文化程度、心理需要等进行耐心解释,激发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2.5 大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损伤,使其生活难以自理 ,患者家属在本身工作生活的压力下,又要承担起照顾患者的责任,还有不同程度地支付患者的治疗费用,难免会有精神压力,产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压力[4-5]。由于患者本身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及智能障碍的发生,导致其生活不能自理、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此时应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做好心理沟通,注意不伤害病人的自尊心,在语言和行动上热情主动,切勿表现出厌烦情绪,每日给病人肢体按摩,做被动运动,鼓励病人利用健肢协助患肢活动,开始由他人搀扶,每日坚持步行1—2次,每次15—20分钟为宜,根据锻炼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以能够自己扶手杖行走为佳。了解病人病前爱好,根据病情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耐心讲解一些治疗康复的知识,使患者坚定战胜伤残的信心。

2.6 对失语患者要善于从病人手势和表情中理解病人的需求,给予热心的关怀,经常与患者交谈,耐心帮助、启发诱导、鼓励患者多练习,如:读报纸、讲故事。患者因失语而缺乏与外界交流,时间长了就会患上孤独症和抑郁症,我们及时抓住患者心理特点,谈及他们感兴趣的事,开扩心胸促进反应。同时做好儿女的工作,使他们更好的孝敬老人,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有精神动力。

2.7 病情稳定恢复期,更要敏锐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患者自由交谈,态度要热情和蔼,具有耐心和同情心,使患者倾吐自已的思想和感情,才容易掌握患者真实的心理体验,使患者变换不愉快的心境,帮助其提高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及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增强心理应激能力。

2.8 为患者出院做好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家庭条件与患者生活能力的适应情况,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懂得坚持训练的重要性,调动其自身的潜力,坚持康复训练,同时巩固和强化患者良好的心态,使其主动适应社会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工作、生活,增强患者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早日得以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冰 , 孙玉华 ,周瑾 ,脑卒中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2);37-38.

[2] 马平都 , 周飞琴 , 章小萍,等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95-96.

[3] 佟晓云, 戚咏, 脑卒中患者家属角色、性别、文化程度和居住地差异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4-15.

[4] 栗占捧, 急性脑卒中患者家属不良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1):189-190.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脑血栓疾病,优质护理,临床作用

脑血栓属于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主要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 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为失语及感觉障碍等, 且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残率, 会对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除了临床治疗外, 适当的护理对于脑血栓的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1]。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 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医疗行为上, 都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在有效的服务成本中采用方便的措施, 使工作流程简单化, 尽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2,3]。为了更好的治疗的脑血栓, 帮助患者缓解病痛, 从而提升护理有效率和生活质量, 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56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28例, 女15例, 男13例, 年龄21~76岁, 平均 (58.73±8.24) 岁;观察组28例, 女11例, 男17例, 年龄22~79岁, 平均 (60.91±8.76) 岁。对照组和观察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主要为临床观察和药物指导方面, 为患者讲解如何合理的应用药物, 药物的适应证, 以及应用方式和剂量, 使得患者能够了解有关于脑血栓疾病的知识。

为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的护理方式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科学有营养的饮食计划, 尽量嘱咐并监督患者多餐少食, 使患者的饮食变得有规律, 利于肠胃消化和营养供给。 (2) 语言练习:可以每天指导患者进行10~30 min的语言练习, 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词和句子开始, 由简入繁进行循序渐进的练习。 (3) 健康教育及药物指导:为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及药物指导, 主要从脑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病因素、病症特性、临床表现及对于脑血栓的预防措施方面入手, 为患者耐心讲解关于脑血栓的防治应该多加注意哪些方面及事项, 并为患者讲解如何合理的应用药物、药物的适应证, 以及应用方式和剂量, 使得患者能够了解有关于脑血栓疾病的知识。 (4) 康复训练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症状的不同程度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可以先从慢走、抬腿等强度较小的腿部运动开始训练, 之后可根据患者恢复的程度加强训练强度。 (5) 心理护理:一般情况下, 患有脑血栓疾病的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 大多患者都会存在程度不同抑郁及绝望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故此应该时常与患者进行沟通, 根据患者自身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从而使得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得到缓解, 此外还可以为患者讲解以往成功的案例,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决心, 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根据脑血栓相关的疗效判定指标进行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无任何改善迹象;好转: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症较之前有所改善;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症有所消失, 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痊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症全部消失,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范围[4]。总有效率= (好转+显效+痊愈) 例数/总例数×100%。

以发放表查表的形式进行护理满意率调查, <30%为不满意, 30%~60%为一般满意, 60%~90%为满意, ≥90%为特别满意。总满意率= (一般满意+满意+特别满意)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经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效果比较显示,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1.42%,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42%,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然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67.8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42%,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近年来脑血栓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由于此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并发率及致残率, 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严重者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目前关于脑血栓疾病的有效治疗已在临床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又因为脑血栓疾病的病性特征较为复杂, 除了临床治疗外, 适当的护理对于脑血栓的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 故此寻求较好的脑血栓临床护理方式, 从而使得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帮助患者身体快速恢复, 提升护理有效率和生活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5]。

有学者经过相关研究表明,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一定作用, 能够极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痛, 从而达到改善症状, 利于患者身体快速恢复的目的, 能够显著提升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6,7]。此次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然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也显然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进一步说明通过饮食护理、语言练习、健康教育及药物指导、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等一系列的优质护理对于治疗脑血栓有着较为良好的效果, 通过制定科学健康的饮食计划, 使得患者的饮食变得规律起来, 利于帮助患者肠胃得到较好的消化和进行充分的营养补给。通过为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及耐心的药物指导, 让患者对于脑血栓相关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并根据患者的自身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而适当的语言练习和肢体康复训练则能够加强患者的体能, 使得患者的肢体行动和语言障碍功能有所改善, 利于身体的快速恢复。优质护理尽量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 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 使患者的躯体保持尽量舒适, 并且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平衡协助, 以便取得患者、患者家属及社会多方面的协调和支持, 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且较为有效的脑血栓疾病临床护理方式[8]。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一定作用, 能极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痛, 从而达到改善症状, 利于患者身体快速恢复的目的, 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率,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党军丽.59例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6) :1202-1203.

[2]陈秀英.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5) :235-236.

[3]曾瑜.脑血栓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0) :99-100.

[4]高晶.脑血栓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 (12) :82-83, 87.

[5]王红.对脑血栓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6) :259.

[6]吴有珍.优质护理用于脑血栓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7) :107-110.

[7]张莉.优质护理在改善脑血栓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5, 21 (33) :114-115.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脑血栓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中包括男37例,女16例;年龄44~81(61.13±11.32)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43~82(60.92±11.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采用相应的措施应对。此外,医护人员也应当适当告知患者应当了解的注意事项,并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优质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心理、饮食和并发症以及有关的日常训练的多重护理。由于脑血栓疾病的致残率较高,患者极易出现偏瘫以及失语等症状,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脑血栓发病率相对更高,此外由于老年人在行动方面有诸多不便,因此老年患者进行诊治期间需要长期卧床;另外老年患者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因而更容易出现焦躁不安和忧虑以及悲观等多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其康复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心理疏导方面,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和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增加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同时通过适当的帮助以及鼓励,降低甚至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以及身体的状态,并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脑血栓患者通常会出现便秘和肺部感染、痔疮等多种并发症。因此为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必要对并发症进行控制。因此,在饮食以及并发症的护理方面,需要训练患者进行咳嗽,避免呼吸道残存痰液,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对于无法进行自主呼吸的患者,可采用相应手段协助呼吸,但需要保证患者口腔卫生状况,降低和避免出现菌群失调。还应当保证患者床铺以及皮肤的洁净,医护人员需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并给予适当的按摩和擦洗。此外,若患者允许,可对其腹部进行适当的按摩,以减轻和避免便秘症状,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泻药以便于及时改善便秘的状况[3]。在饮食方面,患者应当增加鱼类、豆类以及高蛋白质含量的食物,尽量降低脂肪以及米饭的摄入,对于出现厌食状况的患者,可适量食用具有开胃功效的食材。此外,在日常训练护理方面,患有脑血栓疾病的患者通常身体机能会出现衰退,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特殊护理,避免神经侧支循环发生故障,而导致的致残情况。在其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且稳定后,可督促或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方面的运动,改善患者肢体方面的血液循环状况,也可达到预防痔疮发生的目的。对于运动范围较小的脑血栓患者,可在保证地面安全性的基础上,鼓励患者下床行走以达到锻炼肢体的目的。对于受限较为严重的患者,则需尽量将用品置在较易触及的位置,并为病床布置安全措施,尽量降低和避免患者可能出现的跌落情况。对于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可每日进行月半小时的伴读[3]。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采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脑血栓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动脉的血管壁发生了病变。患病者脑部血管内的血液流速降低,同时血液成分也可能出现改变,粘度增加,从而可能造成脑血栓的形成。有关研究表明,在急性脑血管相关疾病中,脑血栓最常见,且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该病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该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恢复慢的特点。同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某些后遗症,对其生活的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该疾病进行恰当的治疗与护理[4]。本研究对53例确诊患有脑血栓的患者进行了优质护理,结果发现,在与采用常规护理的53例对照组患者的比较中,采用优质护理的患者,住院时间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对脑血栓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不仅可有效的降低住院时间,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也较好,表明此种方案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以及前景。

摘要:选取10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5.54±5.8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2±9.64d。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为76.12±10.28分,对照组为56.84±11.71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对于脑血栓患者行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降低住院时间,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血栓,优质护理,住院时间,日常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代金元.浅谈优质护理在护理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8(14):390-391.

[2]李春菊.脑血栓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探究[J].医学信息,2014,28(39):436-436.

[3]马欣,张金秀.导管溶栓治疗脑血栓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663.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60例。其中,A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33±3.46)岁。B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2.44±3.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B组实施常规护理。A组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在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时候,需要给患者讲解骨科下肢手术可能会出现疼痛、疼痛原因等方面知识,同时还要告知自我缓解疼痛的方法[2]。由于手术存在风险,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一般均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需要亲切地与患者交流,积极开导患者,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给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让病房内保持空气清新、干净卫生,嘱咐其他人员在病房周围及病房中保持安静。另外,以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4]。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地缩短手术时间,防止止血带使用时间太长,体位摆放满足实际需要。同时,正确地选取穿刺部位: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超过上肢的发生率,所以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防止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避免反复穿刺,如果条件需要使用下肢静脉,那么一定要保证针头要细,操作力求1次成功,拔针后按压时间禁止太长,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同时部分会有刺激和损伤血管壁的药物要慎用,同时还要鼓励多饮水或者是适当地增加静脉输液量,促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同时在患者患处温湿敷,可以顺利地降低血管痉挛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应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各时段疼痛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应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患者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分析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5]。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7、14 d的VAS评分比较

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A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B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896,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相比,A组深静脉血栓形成者4例,占6.67%,B组为10例,占16.67%,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21,P<0.05)。

3 讨论

在骨科手术中,优质护理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医院的声誉、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6]。在目前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予病情讲解、健康指导,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质量和综合素质。此外,优质护理不仅十分具有针对性,对患者各种临床症状早发现、早治疗,而且还可以减少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如恐惧和紧张,并且还能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顾虑。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7]。

本次研究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过程中使用优质护理,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应用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研究,一组使用常规护理,一组实施优质护理。在完成护理干预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以促使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同时,A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B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以促使患者后期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并且,在完成护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后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相比:A组为6.67%,B组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过程中,优质护理可以促使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帮助患者康复,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升患者后期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Aggarwal A,Puri K,Liangpunsakul S.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cirrhotic patients:Systematic review[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19(11):5737-5745.

[2]Michiels J J,Michiels J M,Moossdorff W,et al.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and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ecurrence and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the primary care medicine setting anno2014[J].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5,1(15):29-39.

[3]何永凤.优质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27-128.

[4]马惠敏,赵金彩.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6(5):686-688.

[5]桑红霞.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5,4(11):1548-1549.

[6]钮艳芳,吕晶,王从军,等.骨科下肢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121-123.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10例脑血栓患者。其中, 男65例, 女45例, 年龄47~77岁, 平均年龄 (62.0±4.5) 岁。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每组5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 具体如下。

1.2.1 语言沟通障碍护理

由于脑血栓会引起感觉性失语、听力障碍及运动性失语等, 因此, 护理人员与这些患者沟通时应根据不同的障碍选用适合的方式。护理人员和感觉性失语患者进行沟通时, 应尽量排除外界干扰, 保持安静的交流环境, 并采取一对一的谈话模式;和听力障碍的患者进行沟通时, 可以通过实物图片予以辅助说明;和运动性失语患者沟通时则应保持耐心, 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

1.2.2 肢体活动障碍护理

在肢体活动障碍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精神情绪变化的监控, 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稳定患者情绪。 (2) 用药护理。耐心告知患者治疗所用到的药物名称、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嘱患者遵医嘱服药。 (3) 生活及安全护理。教会患者使用各种医疗日常用品,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有规律排便。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在床铺、走廊、卫生间等地方设有相应的防滑设施及便利设施。

1.2.3 康复训练

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患者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治疗, 具体如下: (1) 运动障碍康复训练治疗。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训练过程中保持患者肢体位置合理, 同时重视患侧刺激, 协助患者体位变化和床上运动。另外, 根据患者需要选择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 (2) 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合理制定个体化全面语言康复方案, 如语音障碍患者的康复以发音训练为主, 循序渐进, 并予以专业语言治疗师进行指导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2]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及满意情况。护理疗效判断内容包括心理调适能力、饮食调节遵医行为和康复锻炼遵医行为, 具体标准:无效:经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得到控制;显效为临床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满意度通过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 分为不满意、满意、很满意三个选项。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 (很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经护理后,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18%, 参照组总有效率为87.2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调查统计显示,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达到100% (很满意40例, 满意15例) , 而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91% (很满意20例, 满意30例, 不满意5例)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予以脑血栓患者优质服务护理, 是予以患者更为人性化和全面化的护理服务, 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3], 同时, 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从而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本实验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脑血栓护理中应用优质服务的临床效果显著, 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栓护理中应用优质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脑血栓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各55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 实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 对比护理后效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满意度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脑血栓护理中应用优质服务的临床效果显著, 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康复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血栓,优质服务,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鹿, 林鹤.优质服务在脑血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 :162-163.

[2]刘玉萍, 卜淑霞, 邵艳文, 等.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心理护理研究.吉林医学, 2014, 35 (6) :1340.

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第9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其发病率低,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我科于2014年3月收治了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男,22岁,因左上肢麻木感3天,伴头痛2天余,伴神志不清2天住院,入院时T38.7℃,P95次/分,R19次/分,Bp135/65mmHg,呈浅昏迷状,大小便失禁。腰穿检查:颅内压300mmH2O,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生化、细胞学(-);头MRI示:颅内静脉窦系统未见显示,大脑内静脉及大脑外静脉增多、紊乱,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浆纤溶系统检测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33.3ug/ml,抗凝血酶Ⅲ151.0%,D-二聚体定量15.4ug/ml;血常规: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48×109/L。诊断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即给低分子肝素钠4250 0.6ml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及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治疗。入院第1天患者发生抽搐,表现为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双上肢屈曲,口吐少量白沫,立即给地西泮10mg+0.9%NS20ml静脉注射,抽搐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给留置胃管并由胃管内回抽出咖啡渣样胃内物,送检后示胃液潜血阳性,即给铝镁加混悬液口服、泮托拉唑静脉注射保护胃粘膜。经过两周抗凝、脱水降颅压、抗癫痫、患者意识恢复,头痛减轻,治疗第10天拔出胃管,可自己进食及大小便、下床活动,第16天一般情况良好,步行出院。

护理

1、病情观察:CVST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受患者的年龄、血栓形成的部位和范围、静脉闭塞发生的速度、病程长短、是否存在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神经水肿等[1],本患者入院时为浅昏迷状,将其安置在危重病危,持续心电监测,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佂、意识、瞳孔等变化及头痛的情况,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烦躁不安、四肢抽搐频繁、瞳孔不等大或呈现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2、癫痫的护理:为患者创造安全、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避免强光、噪声刺激,各项操作要轻柔,加床栏保护,避免坠床,床旁备好缠有纱布的压舌板,癫痫发作时,对开始发作患者趁嘴唇未紧闭之前,迅速将压舌板垫在病人一侧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及面颊部咬伤,意识丧失的患者取平卧位头侧向一边,立即解开衣领、衣扣和腰带,取出假牙,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并给予吸氧。患者四肢抽搐时不可用力按压肢体,以免骨折脱臼,可用枕头或其他柔软物保护大关节防止撞伤或擦伤,立即开通静脉通道,遵医嘱给镇静抗癫痫药,本患者发生抽搐一次,表现为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双上肢屈曲,口吐少量白沫,立即遵医嘱给予地西泮10mg+0.9%NS20ml静脉缓慢注射,3分钟后缓解,未发生舌咬伤、外伤等情况。

3、抗凝治疗的护理:肝素是当前治疗CVST的第一代药物。常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0.4ml或0.6ml,每隔12小时皮下注射,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2~3周[2]。注射低分子肝素液时应选择腹壁前外侧为注射部位,提起皮肤皱褶垂直刺入,药液推完才能松开皮肤皱褶,然后用干棉签按压注射部位3min以上,避免按揉,在整个治疗中,左右腹腔前外侧交替使用,避免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硬结、瘀斑,影响药物的吸收,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以及抗凝药物过量而致的出血征象。

4、颅内压增高的护理:CVST对患者由于血栓致静脉窦闭塞,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导致脑组织淤血,肿胀,引起脑细胞变性坏死,同时脑脊液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头痛,喷射性呕吐及视乳状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此外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升高、心率缓慢、呼吸减慢也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本患者颅内压高达300mmH2O,入院时患者呈浅昏迷状,①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患者清醒后,头痛是患者颅内压升高的第一主诉,故应重点观察患者头痛的程度。②患者取头高位15-30°,有利于颅内静压回脉,减轻脑水肿,使颅内压降低。③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大小便不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④严格遵醫嘱20%甘露醇和甘油果糖交替脱水降颅压,20%甘露醇应快速静滴,一般250ml要求30min滴注完毕,用药期间监测患者电解质肾功能情况,记录24h承量,及时发现药物不明反应并判断脱水效果。⑤患者呕吐时,让其侧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呕吐及分泌物,防止窒息和误吸。

5、高热护理:患者入院时体温达38.7℃,白细胞11.9 ×109/L,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同时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以药物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患者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床单,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补充营养和水分,鼓励患者多饮水,禁食期间遵医嘱补充液体,防止脱水。

6、心理护理:CVST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该患者为青年男性,家中独子,家属一度处于崩溃边缘,患者因头痛剧烈,烦躁不安,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我们主动关心理解支持患者及家属,多向他们讲解该疾病常见的症状,相关的治疗措施及预后,告知其可以治愈,安慰患者,分散其注意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其饮食清淡易消化,禁烟酒及辛辣食物,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及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充足睡眠,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对象均经过MRI、头颅CT等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 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2±3.5)岁,患者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 0.5)年;对照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4.5±2.1)岁,患者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0.8)年,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40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在给予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患者入院后,首先应向患者和患者家属介绍医院环境, 带他们熟悉病房环境,以使患者放松下来,安心接受治疗;2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向患者讲解手术注意事项,并缓解患者面对手术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等情绪;3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心理安抚工作,以消除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4手术后,谨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若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疼痛,可给与止痛、镇静药物,并及时上报主治医师,针对不同情况做好对症处理,另外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忌食辛辣,保证患者能够摄入充分的营养;5由于脑血管病的特殊性,患者神经功能会出现一定的缺损,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6患者出院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定期到医院复查[2]。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护理期间进行尿常规、肝功能、血压等检查,并观察记录患者护理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4评价指标:患者接受上述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即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病症有所缓解即为好转;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 病状没有任何改善,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现象,即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对比若P<0.05则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综合比较: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35例痊愈,4例好转,1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26例痊愈,8例好转,6例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为85%。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综合比较:观察组40例患者对护理结果满意度的评价中,38例表示非常满意,1例表示满意,表示不满意者只有1例,总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中,则有23例表示非常满意,表示满意者6例,11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2.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脑血管病发生在脑部血管,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且易引起较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脑血管病发病原因有很多,年龄、心脏病、糖尿病、吸烟、持续高血压、遗传等都会引起脑血管病,其病理过程为血管壁发生病变,血液动力学或血液成分改变,从而引起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发作前有很多前兆,如突然持续性头痛头晕、精神意识异常、出现感觉功能障碍等。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入院检查,做到早治疗[3]。另外,由于脑血管病的治疗难度较大,会极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护理工作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说明对脑血管病患者给予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优质护理在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给予优质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血管病患者给予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脑血管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丽.优质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3(27):158-159.

[2]张春霞,夏艳玲.优质护理在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4(27):154-155.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精选10篇)脑血栓患者的优质护理 第1篇关键词:脑血栓,优质护理,体会随着年龄增大、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