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论文范文
凝血功能论文范文(精选9篇)
凝血功能论文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佳木斯市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60例肺癌患者, 排除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 (如严重心、肝、肾疾病、血栓疾病、糖尿病, 1个月内有手术史、创伤史及合并严重感染, 两周内接受过放化疗、抗凝血及抗纤溶、止血药物治疗者) ,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9~78岁, 平均 (62.7±8.9) 岁。小细胞肺癌 (SCLC) 21例, 非小细胞肺癌组 (NSCLC) 39例;Ⅰ期+Ⅱ期肺癌患者30例 (小细胞肺癌11例, 非小细胞肺癌组19例) ;Ⅲ期+Ⅳ期肺癌患者30例 (小细胞肺癌10例, 非小细胞肺癌组20例) , 60例肺癌患者均经胸水脱落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证实 (临床分期标准按1988年肺癌的TNM分期标准) 。健康对照组选择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并排除有影响凝血功能因素者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7~75岁, 平均 (60.2±6.8) 岁。
1.2 标本采集与检查方法
采清晨空腹静脉血5mL。血液与0.13mol/L枸橼酸钠按9:1的比例于试管内混合, 抗凝, 室温内放置不超过1h, 即以3000r/min离心20mi,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Fbg (纤维蛋白原浓度) ;同步检测D2聚体。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 所得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凝血功能的变化
在30例早期肺癌患者及30例晚期肺癌患者血浆中PT、 APTT、Fbg及 D2聚体的含量各值与对照组相比发现, Ⅰ期+Ⅱ期肺癌患者组变化不明显, 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0.05) ;Ⅲ期+Ⅳ期肺癌患者组血浆各值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注: ★★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
2.2 肺癌组按病理分型比较凝血功能的变化
早期NSCLC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 而早期SCLC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已出现明显改变 (P<0.05) ;晚期NSCLC 和SCLC肺癌患者均成明显高凝状态 (P<0.05 和P<0.01) , 晚期SCLC肺癌患者高凝状态比晚期NSCLC更加明显, 两者对比P<0.05, 如表2。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 晚期SCLC组与晚期NSCLC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有研究证明, 恶性肿瘤患者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肺癌患者合并凝血机制异常占61%。本实验结果显示晚期肺癌的APTT、PT、Fbg、D-D聚体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进一步证实肺癌患者可出现复杂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改变, 处于高凝状态。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晚期肺癌患者因体质衰竭, 饮食差, 铁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摄入明显减少, 从而影响肝脏凝血因子的合成; (2) 癌细胞崩解、坏死释自我破坏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 (3) 慢性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4) 肺癌组织本身能分泌一些促凝血物质, 如促血小板聚集物质, 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具有高血栓形成倾向; (5) 被癌细胞浸润的血管内膜因丧失了抗血栓形成的能力, 使得血栓容易形成; (6) 反应性白细胞释放的物质的刺激作用。高凝状态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血栓前状态, 有利于癌栓形成, 使癌细胞逃避机械或免疫损伤, 阻塞毛细血管, 损伤血管内皮, 易于癌细胞的粘附, 浸润和转移[1]。此外血液粘度的增加是血栓形成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献报道显示 , 有相当一部分癌症患者最终死于重要脏器的出血或血栓形成。流行病学据临床统计, 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症的发生率为10%~15%;尸解发现, 50%的恶性肿瘤患者体内有血栓形成。反之, 特发性血栓症患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约10%[2]。在发生血栓后的1年内, 恶性肿瘤的发生危险度为普通人群的4倍。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在早期肺癌PT、 APTT、Fbg及 D2聚体的含量变化不如晚期明显, 其中早期NSCLC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 而早期SCLC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已出现明显改变 (P<0.05) ;晚期NSCLC和SCLC肺癌患者均成明显高凝状态 (P<0.05和P<0.01) , 晚期SCLC肺癌患者高凝状态比晚期NSCLC更加明显 (P<0.05) 。本结果进一步证实肺癌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且发现了凝血功能改变程度与肺癌不同病理分型有关、与病程进展分期有关, 因此提示在肺癌治疗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也进一步提示了对肺癌的治疗应从综合措施加以进行。
摘要: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Fbg, D2聚体。结果:晚期肺癌组PT、APTT明显缩短 (P<0.01) , D2聚体和Fbg显著升高 (P<0.01) , 其中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升高更明显。结论:晚期肺癌患者多存在高凝状态, 小细胞型肺癌尤为明显。
关键词:肺癌,高凝状态
参考文献
[1]孙达春, 张爱华, 李小亮, 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与血液粘滞度变化的初步临床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0, 12 (5) :308-309
[2]Luxe mbourg B, Bauersachs R.Malignancy and thrombosis:adouble-sided clinical relationship[J].Vasa, 2005, 34 (4) :225-234
肝功能损害对凝血结果影响的分析 第2篇
肝功能损害对凝血结果影响的分析
目的:为研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对其凝血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至在我院住院进行凝血检查的患者205例,其中肝功能损害组116例,肝功能正常组89例,比较两组凝血指标的`改变.结果:未分级肝功能损害组仅PT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3项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功能损害患者其凝血4项的改变可能与肝功能损害的时间长短有关.
作 者:刘倩 李艾红 匡金石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钢医院,湖南,娄底,417009刊 名:实用医技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年,卷(期):14(34)分类号:关键词:肝功能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功能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 血小板;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40-01
在临床上,大出血患者通常需要依靠输血来抢救生命,而且这也是治疗大出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成分输血的普及,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在这一方法中,输红细胞最为常见。但若一味地只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而忽视血小板数量和出、凝血功能的检测,未能及时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及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一系列并发症[1]。为此,本研究分析患者接受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其体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以供临床上输血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病例41例,病例入选标准: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超过1O U(2 000 mL);排除血液疾病及药物原因造成的凝血障碍。其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5.5岁;伤性失血5例,消化道出血9例,外科手术出血19例,产科出血8例。
1.2 输血情况37例患者24 h输注红细胞悬液10~ 31.5U,平均12u(2 400 mI )。同期输注血浆量500~3000 mL,平均1200 mL,其中8例输注了1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输注的血液均由益阳市中心血站提供。临床输血速度以5~10 mL/min为宜,可根据患者出血情况和耐受能力适当调整速度。
1.3 检验方法 每位患者于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24 h内采用日本SysmexXE一2100血球流水线仪器测定患者血小板,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集的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土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输注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均发生了改变, Fbg和血小板计数均较输注红细胞悬液前显著降低,而PT、APTT和TT均较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输血前、后凝血4项及血小板检测结果的比较( X±s)
组别nPT(s)APTT(s)TT(s)Fbg(g/L)血小板(×109/L)输注前4112.65±1.5829.32±6.4818.03±2.792.95±1.55176.00±68.00输注后4113.52±2.0636.97±15.0821.86±7.051.97±1.0898.00±78.003 讨 论
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常见于严重外伤出血、产后大出血、术中大出血、创伤性肝脾破裂出血等。大量输血是指24 h以内输血总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或4 h内输血量超过患者总血容量的1/2[2]。大量出血患者常使用晶体扩容配合红细胞悬液输注,是治疗失血性休克常用输血方案,当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3O% ,还应及时补充胶体液,输注红细胞悬液虽然是临床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但是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可导致稀释性的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缺乏,并可引起低体温,当患者体温下降时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随之降低,引起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凝血障碍,甚至发生出血、DIC、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2,3]。
本研究表明,患者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但是一旦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其血小板计数相对下降非常显著。这是因为,患者一方面因出血会伴有大量的血小板丧失,而大量输注的血液却大都仅含有无活性的血小板,这可导致患者血小板的稀释性减少。一般来说,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时不会发生出血倾向,但一旦该计数接近65 X 109/L甚至更低时,其出血倾向便会非常高,因而为患者进行短时间内的大量输血时必须严密观察其出血倾向的发生性严密监测其血小板计数[4.5]。本次研究还发现,患者在输注前其凝血功能基本正常,但是一旦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其凝血时间显著延长,相应地凝血功能下降。这是因为,输注较低温度的血库血液进入体内会降低体温,使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均降低,再加上出血本身即造成患者相应凝血物质的大量流失,故其凝血功能也会降低[6,7] 。
总之,大量输血是抢救大出血患者的主要方法,我们在抢救患者,大量输注血细胞,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该严格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及时补充血小板,以及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防止DIC的发生,最大程度地救治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韩杰,李春华.大量输血患者及时输注血浆的重要性[J].四川医学,2011,32(7):1044—1055.
[2] 黄璐,袁秋影.术中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2):169—17l_
[3] 角述兰,陈晴莎,杜斌.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5):29—30.
[4] 李笋.大量输血前后患者血小板的改变及检测结果观察[J]._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 2,6(23):26—27
[5] 卢春生,林列坤,曹文平,等.大量输血引起的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3):291-292.
[6] 韩杰,李春华大量输血对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 1,33(1 0):860-861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76例快要生产的孕妇 (设为观察组) 跟235名非孕妇女 (设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276位孕妇都是我院产科的病人, 她们的年龄在21~38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 (24.5±2.6) 岁, 怀孕周期基本上是在37~42周之间, 她们都没有血栓或者出血性疾病的历史, 也没有服用过其他任何药物。其中对照组的235名健康妇女都是本院体检的正常人, 她们的年龄在22~3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4.2±3.6) 岁, 其体检的所有指标都比较正常, 她们也没有血栓或者出血性疾病的历史。
1.2 试剂和仪器
本院采用的仪器是日本产的Sysmex CA-50半自动血凝仪, 所采用的试剂和质控品都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我们每天使用高、低值的质控品伴随着病人标本所进行的检测结果作为室内质控。
1.3 方法
测定276例快要生产的孕妇 (设为观察组) 跟235名非孕妇女 (设为对照组) 2组的纤维蛋白原 (简称Fi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简称APTT) 、凝血酶原时间 (简称PT) 、凝血酶时间 (简称TT) 的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清晨的时候对2组参加检测的妇女进行空腹采血, 各采血1.8mL, 将其放置在专用的抗凝管内, 并将血液跟枸橼酸钠溶液 (109mmol/L) 之间的比值设定为9∶1, 通过3000r/min离心10min, 从而进行血浆的分离。观察血浆中有无溶血、脂血、黄疸等现象发生。认真根据仪器的规程来操作, 测定出她们的Fib、APTT、PT、TT的结果, 所有的这些标本检测都必须在2h内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3.0软件对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其结果P<0.05的差异表示其有着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 组Fib、APTT、PT、TT检测结果见表1所示。
表1表示:APTT、PT、TT在观察组的值相对于对照组显然小许多, 而Fib在观察组的值跟对照组相比则明显要高, 通过这2组的比较分析, 其P<0.01, 它们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着明显的临床意义。
3 结语
通过本实验发现, 观察组APTT、PT、TT明显比对照组要短许多。从而表明孕妇在分娩前将处在一个高凝时期, 她们机体中APTT、PT的变短跟临产孕妇的因子浓度不断增加有着不可改变的关联。TT的变短有以下两个因素:一个是纤溶酶由于消耗减少而相对增多, 致使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有所增多, 另一方面妊娠后期凝血因子Ⅷ、Ⅹ减少, 非可溶性纤维蛋白难以形成, 而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极易被纤溶酶水解, 致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临产孕妇的高凝能帮助动脉、胎盘、子宫壁沉积纤维蛋白, 也能帮助胎盘完整性的维持, 还能帮助分娩时期的止血, 可是, 高凝情况下也很容易产生妊高征, 甚至能危害母婴的生命。因此, 在临产的时候必须对妇女们进行凝血功能的相关值测定, 这将对在分娩过程中或者生产之后的临产孕妇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参考文献
酸血症时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第5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药品试剂
苯磺酸阿曲库铵注射剂(atracurium besilate)购自上海恒瑞药业有限公司。
1.2 实验动物
健康家猪,雌雄不限,体重在(25±2.5)kg之间,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 仪器与设备
PGX21000心电监护仪,日本电器公司;PB27200呼吸机,美国Puritan Bennett公司;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美国GEM公司;有创压力传感器,美国GE公司;5000 Hemostsis Analyzer血栓弹力图仪(TEG),美国Hemoscope公司。
1.4 动物分组及实验准备
家猪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两组家猪平均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前12 h禁食,不禁水。以2.5 mg/kg剂量静脉推注(静注)丙泊酚诱导麻醉。动物仰卧固定后,自左颈动脉置入动脉导管,用于动脉血取样以及实时血压监测,右侧股静脉置入导管以丙泊酚0.3 mg/(kgh)持续静注维持麻醉,左侧股静脉置入导管用于控制性失血及静脉血标本取样。手术过程中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1.5 家猪酸血症模型制备
完成实验准备后,稳定10 min,实验组动物自左侧股静脉置管放血,放血量保持在实验动物预计总血容量的35%左右[(24.5±0.1)m L/kg]。放血在30min内完成,通过调节放血速率,保持平均动脉压(MAP)>40 mm Hg。放血结束后,自右侧耳缘静脉首剂注射苯磺酸阿曲库铵1.5 mg/kg后,1.0 mg/kg持续泵入以维持。阻断实验动物自主呼吸后,接入呼吸机,设置为容量控制A/C模式,按10 m L/kg潮气量,呼吸频率13~15次/min,空氧混合气体予以机械通气。过程中根据动脉血气结果调整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将目标血pH值降低至(7.2±0.02)范围内,氧浓度设置在50%~70%范围内以保证实验动物动脉血Pa O2>80 mm Hg。待实验组血pH值下降至(7.2±0.02)范围内,视为酸血症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不予以放血,不予以阻断自主呼吸等处理。模型建立成功后,观察180 min,停用苯磺酸阿曲库铵,待动物恢复自主呼吸后,拔除气管插管,送动物饲养室观察。
1.6 检测指标
(1)基础生理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2)血液生化指标:动脉血pH值、动脉血乳酸浓度(LA)。(3)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s,PLT)、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ibrinogen concentrations,Fg)(4)凝血功能检测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oplast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oplastin time,TT)、血栓弹力图检查(thrombelastography,TEG)。分别于实验动物放血前(0 min),模型建立成功后(60、120和180 min)各时间点取动脉血,送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检验科检测血液生化各项指标;于实验动物放血前(0 min),模型建立成功后(180 min)时间点取静脉血送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实验室检测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其中,放血前(0 min)时间点所取样本结果视为实验基础值。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数据的比较依据资料的性质,采用方差χ2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基础生理指标变化
12只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结束。模型成功建立180 min后,实验组平均动脉压由基础值的(93±6)mm Hg下降至(76±9)mm Hg,心率由基础值的(94±8)次/min上升至(125±14)次/min。
2.2 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模型成功建立后60、120和180 min,实验组各时间段与对照组相比,血乳酸浓度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而相应的动脉血pH由(7.39±0.04)下降并稳定在(7.21±0.06)范围内。
注:覮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间段比较,P<0.05
2.3 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变化
实验组在模型成功建立180 min后,血小板数量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出现下降,与基础值以及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1)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间段比较,P<0.05;2)同组间实验前后比较,P<0.05
2.4 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模型成功建立180 min后,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TT、PT、APTT和TEG均未出现显著改变。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TT、PT和APTT结果以及TEG的R时间均未发生显著改变(P<0.05)。见表3。而实验组TEG的K时间出现延长,α角度与MA值也出现下降(P<0.05),与基础值以及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注: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间段比较,同组间实验前后比较,P>0.05
注:1)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间段比较,P<0.05;2)同组间实验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创伤患者中,约40%的创伤相关死亡病例曾出现凝血功能障碍[5]。近来研究表明,酸血症-低体温-凝血障碍的“致死三联”(lethal triad)是创伤患者难治性出血的关键原因[6]。尽管多项研究提示酸血症与凝血障碍存在相关性,但其机制仍不明朗[7,8]。认知不足对创伤后凝血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困难。其次,目前大部分单位仍依赖如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传统检测,而这些方法均以凝血因子激活为中心,以血浆作为受试样本,采用标准化试剂检测,忽略了相关细胞以及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学者早已注意到,在创伤患者的救治中,这些传统检测往往无法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9]。正是考虑到凝血过程中各项参与因素的复杂性,已有学者提出了以细胞为中心的凝血概念,即“Cell-based Model”。与内外途径凝血因子序贯激活的经典理论相比,此概念更注重凝血功能细胞以及微环境对血液凝固的综合影响[10]。基于此观点,使用全血作为受试样本的血检弹力图仪(thromboelastography,TEG)被投入创伤救治的临床使用中。在上述诸多检测方法中,如何正确看待并选用有效的检测手段是目前创伤救治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的实验利用酸血症家猪模型,模拟了创伤病例中血容量不足及酸血症的病理生理环境,在运用目前常用检测方法的同时,采用了血检弹力图检测进行对比。其中,PT及APTT提示受试血浆中凝血因子数量,TT则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数量存在相关性。而从笔者实验结果来看,在创伤早期,尽管实验动物由于失血导致了凝血因子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数量的减少,但控制性失血本身并未对PT、APTT及TT的结果产生影响,这一结果与国外报道一致[7]。笔者推测,机体具有足够的储备以代偿短时间内凝血因子数量的不足,从而保证凝血功能的正常。而在相关研究中,DIERI[11]在统计多例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临床实验结果后认为凝血因子浓度只有在下降到相当低的程度时,凝血功能才可能出现显著改变。以FV、FVII、FX为例,当其浓度降低至正常值的1%~5%的范围内,凝血异常才可能被检出。相应地,TEG检测中的R时间反映了参加凝血启动过程的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包含了内源性通路、外源性通路和共同通路的激活。笔者实验中,实验组R时间并未出现显著改变,这也证实在有限范围内凝血因子数量的变化并不足以影响凝血功能,同时也说明酸性环境对凝血因子激活过程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实验模型主要模拟了创伤后的生理病理环境的改变,如酸血症、血容量不足等,而在实际临床中,创伤患者因组织器官的内皮细胞被大量破坏,组织因子的大范围暴露从而导致了凝血因子耗竭。另外,在实际临床救治中,大量的补液对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产生了稀释作用[12]。这两者引起单位体积内凝血因子数量的巨大差异可能解释了笔者实验与临床结果的不同。因此,当PT、APTT、TT检测结果出现显著降低时,往往提示此类患者的凝血物质已被大量消耗,需要及时补充如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血液制品[13]。
凝血的实质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相互绞联,与以血小板为主的血细胞形成血凝块的动态过程。血凝块作为最终产物,完成了止血,它的生成与稳定性是制约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TEG检测中K时间与α角度反应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在血凝块开始形成时的共同作用结果,提示了血凝块合成的速率。笔者实验中,实验组的K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相应地,α角也显著降低。可见,实验组动物体内血凝块的合成受到了干扰。其具体机制可能在于催化血凝块成型的凝血酶受到了酸性环境的影响,MENG等[14]在离体实验中证实,在全血标本p H值为7.0的环境中,FVIIa/TF复合物和Fxa/Fva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的速率分别降低了55%和70%,而MARTINI等[15]通过测定同一血浆样本在不同时间段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含量的改变,也同样证实,在酸性环境中,凝血酶的生成速率显著下降。由此可见,凝血酶动力学的改变是酸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关键,这恰好是传统检测方法的盲点。另一方面,尽管实验组动物血小板计数下降在正常范围内,但其MA值却出现了显著下降,此项参数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16],其改变反映出凝血块强度及稳定性出现了下降。笔者推测其原因在于酸性环境降低了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网的绞联强度,血小板功能而非数量异常是导致血凝块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传统检测无法顾及的[17]。有实验报道,在血pH值<7.4时,血小板将改变其内部结构和形状,失去伪足,变成球状,继而降低其收缩止血的功能,这从微观角度诠释了酸性环境对血小板功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血凝块的不稳定性解释了创伤后酸血症患者在早期止血后因快速补液造成再发性出血的原因。因此,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对于预防创伤患者再发性出血有积极意义。
总之,通过对比传统检测结果和TEG各项参数的变化,笔者证实了酸血症通过降低血凝块的生成速率和降低血块凝集强度两方面影响了凝血功能。前者是创伤患者低凝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后者则是创伤患者出现再发性出血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比较各项检测的敏感性,笔者发现单纯依靠目前常用的PT、APTT、TT检测在早期并不足以对合并酸血症的创伤患者的凝血状态做出准确判断,而TEG的敏感性优于上述传统检测方法,可有效防止因凝血相关因素缺失而造成的误差,其在创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应受到重视。
摘要:目的 观察酸血症时凝血功能变化,对比不同检测方法对酸血症时凝血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2只家猪分为对照组和酸血症组,在控制性放出实验动物总血容量的35%后,阻断其自主呼吸并配合呼吸机制造酸血症模型。测定基础时间点和酸血症模型制作成功180min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栓弹力图仪(TEG)各项参数,并行对照分析。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180min后实验组血乳酸浓度上升了220%,血小板数量降低了30%,血浆纤维蛋白浓度降低了27%(P<0.05),实验组PT、APTT和TT均无显著变化。TEG各项参数中,R时间无显著变化,K时间出现显著延长,α角和MA值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 在酸血症时,实验动物出现血低凝状态,其原因与血凝块合成速率下降和血凝块强度的降低有关。TEG在创伤合并酸血症时对凝血功能检测的敏感性优于PT、APTT等方法。
危重病例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符合入住ICU标准的危重病例10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3~92岁(平均45.5±10.5),脑出血21例,脑外伤18例,多发伤2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呼吸衰竭 1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重症胰腺炎8例,其他15例。对照组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00例,男57 例,女43 例,年龄25~75 岁(平均42.4±9.8岁)。
1.2 方法
本组病例入住ICU后分别于第1、3天采集静脉血,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天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APTT、PT、FIB及PLT。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危重病组与健康对照之间凝血功能比较
危重病例24 h内APTT、PT明显延长于对照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2.2 危重病死亡组与非死亡组之间凝血功能比较
危重病例死亡组第3天APTT、PT明显长于第1天,FIB、PLT明显低于第1天,而非死亡组第1天与第3天之间除了APTT外无明显差异。见表2。
死亡组内24h与第3天比较:P均﹤0.01;非死亡组内24h与第3天比较:除了APTT外P均﹥0.05;两组间第3天比较:P均﹤0.01;非死亡组内24h与第3天APTT值比较:P﹤0.05。
3 讨论
SIRS和MODS是危重病患者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方面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内皮细胞或血小板;另一方面可引起组织因子的表达,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还可引起肝功能受损,使其合成有关凝血因子的能力及清除凝血级联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能力下降。因此,危重病患者容易产生凝血功能紊乱,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异常出血,病理性血栓形成,甚至弥散性血管凝血(DIC)。所以,对危重病患者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有利于及时了解凝血功能的演变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对提高危重病的救治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常状态下,内皮细胞具有主动调节微循环血流,凝血过程和炎症反应的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胶原纤维,可直接通过胶原受体糖蛋白(GP)V1和整合素a2 / B1粘附血小板或间接通过与胶原连接的VWF和整合素aⅡb/B3与血小板粘附[1],启动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并释入血流,激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或组织坏死,特别是脑组织中富含凝血酶,直接作为组织因子(TF)释放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凝血的内、外源途径有交叉作用,内源性凝血途径同时被激活,从而形成凝血的级联反应,使危重症患者早期即可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本组病例入院时的PT、FIB、PLT值与健康体检者相比,PT、FIB值升高,PLT值下降,而APTT仅有轻度异常,进一步提示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早于内源性凝血系统[2]。
本文结果显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凝血指标存在差异,第3天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均出现APTT值延长,但死亡组APTT值延长更为明显。非死亡组PT值逐惭恢复或正常,死亡组PT值进一步延长,PLT进一步减少。支持血小板减少是危重症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3]。FIB早期升高或正常高值,提示早期即可有高凝状态,而在第3d左右出现相对低凝状态。凝血功能紊乱的严重程度与病情呈正相关,有助于临床病情,患者预后的判断[4]。
危重病例凝血功能紊乱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特别是有外科情况,手术条件允许应及早手术,减轻应激,纠正缺氧、酸中毒、组织低灌注等因素。因早期即可有高凝状态,是否应用抗纤药值得进一步探讨。大量出血病例的PLT小于50109/L是输注PLT的绝对指征[5];已知或可疑PLT功能障碍和微血管出血,PLT计数正常,也是输注PLT的指征[6]。PT超过正常值1.5倍或APTT超过正常值2倍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指征[7]。FIB低于0.8~1.0 g/L是输注冷沉淀指征[8]。
参考文献
[1]kuijpers MJ,Schulte V,ourg C,etal Facilitating roles of murine platelet glycoprot ein Ib and[alpha]IIb[beta]3in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 during vWF/collagen induced thrombus formation.Hepatogastroenterlogy,2004,51(57):684.
[2]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8-645.
[3]王洪霞,刘健.血小板水平在危重病临床监测中的意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4):251.
[4]汤睿,祝伟,杨光田,等.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中国急救医学,2007,27(5):395-397.
凝血功能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AIDS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择自愿参与实验研究的健康受试者40例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受试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观察组32例AIDS患者中, 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18~65岁, 平均年龄为 (36.1±2.3) 岁。所有AIDS患者均确诊且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治疗时间在1~2年, 平均治疗时间为 (1.4±0.2) 年。健康对照组的40受试者中, 男25例, 女15例;年龄在19~62岁, 平均年龄 (37.6±2.9) 岁。健康对照组的成人均无特殊病史;且近两月内没有机体感染的情况和用药情况;经检查, 体质均无异常。两组参与调查研究的受试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无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1.2 检查方法
接受凝血功能检测的两组受试者选择在清晨空腹条件下采集静脉血。将采集到的血液加入抗凝剂枸橼酸钠, 抗凝剂的量为采集静脉血量的1/9。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 时间10 min, 转速2500转/秒。静置分层后对其进行凝血检测。使用血球分析仪对受试者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 使用凝血分析仪对患者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需要注意的是, 检测必须在采血后2 h内完成[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受试者血液中血小板、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检查的AIDS患者中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共有21例, 血浆纤维蛋白升高的患者有25例,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有14例,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的有28例, 血小板参数降低的有12例。凝血各项相关检查指标的比较显示, 观察组AIDS患者的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受试者, 而血小板的平均参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 各项凝血检查指标之间的比较均差异显著, 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文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在使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IDS的过程中, 很容易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损伤, 导致患者出现代谢紊乱问题。
陈宇霞等在《艾滋病HAART药物相关血液毒副作用中医诊疗规程专家问卷调查》的研究中提到,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在治疗AIDS的过程中, 会抑制患者的骨髓功能, 对患者机体红细胞的损伤尤其严重, 患者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十分常见, 2/3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6]。
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的指标中,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的是受试者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其时间的延长显示纤维蛋白原和获得性凝血因子的缺乏, 表明患者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反映的则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的缺乏, 常见于多种肝功能疾病中, 其延长侧面反映了患者肝功能受损的情况;血浆纤维蛋白原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其合成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有关, 在肝细胞受到损伤的时候, 血浆纤维蛋白原会升高;血小板水平的变化反映的是机体内慢性消耗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是交朕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血液中含量的增加提示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 可以作为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价指标[7,8,9,10]。
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和本文的研究结果, 可以得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艾滋病会导致患者血液处于严重高凝状态的结论, 因而在临床要考虑联合抗凝血药物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姚正林, 苏惠勇, 周俊, 等.148例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J].传染病信息, 2009, 22 (6) :359-360.
[2]吴丽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血常规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 2010.
[3]赵敏.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POBEC3G表达水平及病毒Vif变异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08.
[4]陈志强, 李保军, 王春燕, 等.2007年河北省艾滋病病毒耐药检测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 2009, 31 (9) :1129-1130.
[5]陈宇霞, 黄世敬, 潘菊华, 等.艾滋病HAART药物相关血液毒副作用中医诊疗规程专家问卷调查[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1) :300-302.
[6]年华.单核细胞TLR7/8的表达及功能与HIV感染关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08.
[7]尚明全.我国艾滋病患者应用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后治疗效果和耐药性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11.
[8]娄彦梅, 王玉光, 李峰, 等.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相关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 (6) :16-17.
[9]杨璇, 李倩如, 孙蕾, 等.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HAART) 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22 (3) :157-159.
万汶对贫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2011年间入住我院普通外科, 拟行胃大切手术治疗胃溃疡的患者60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十二指肠溃疡44例, 胃溃疡16例, 术前经麻醉师评估ASA分级在Ⅰ~Ⅱ级, 并且预测术中出血少于800mL。患者均具有轻度贫血, 其血红蛋白量在90~120g/L。年龄20~64岁, 体重50~74kg。
1.2 方法
局麻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连接测压装置进行检测, 测定中心静脉压 (CVP) 作为基础值, 局麻下进行桡动脉穿刺, 连接测压装置后, 监测有创血压, 平稳后开始进行全麻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1mg/kg, 异丙酚1~2mg/kg, 芬太尼2~4μg/kg, 维库溴铵0.1mg/kg。以丙泊酚 (2~4mg/kgh) 静脉泵入, 异氟醚 (1%~2%) 吸入维持麻醉。在手术中按需求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 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在手术前 (T0) , 术中输入万汶至500mL (T1) , 以及术中输入万汶至1000mL (T2) 三个时间点分别经肘部贵要静脉采血2mL入真空无菌采血管 (管内 EDTA-甲 3 抗凝剂) 用以进行血液常规检测, 以及另外采血2mL入真空无菌采血管内 (枸橼酸钠抗凝管) 进行血液凝固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统计软件。数据用均值±标准差undefined,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与t检验, 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T0为手术前, 术中输入万汶至500mL时为T1, 术中输入万汶至1000mL时为T2。三个时间点的血液动力学虽有变化, 但根据统计学分析之后, 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三个时间的数据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凝血指标测定
输入万汶之后, Plt无明显变化。但PAG的值逐渐降低, 到T2时PAGM明显低于输注前 (P<0.05) 。T1时, 各项凝血的指标均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到T2时, TT、PT与APTT的值与输注前相比有所延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三个时间的的数据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Hb及Hct测定
在三个时间点分别测定的Hb及Hct的值显示, 在T1时, 值虽有下降, 但并无显著性差异, 但在T2时测定的Hb及Hct的值与最初的T0相比, 有着较明显的下降 (P<0.05) , 但总体值仍在正常范围内, 见表3。
三个时间的的数据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术中有时由于患者大量血容量的丢失, 需要补充血浆替代品来使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 预防组织缺血和灌注不足, 但是血浆替代品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是临床上一直在考虑的[2]。目前有研究表明, 当血液被轻度稀释时, 万汶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血液中度稀释时, 凝血起始段纤溶系统激活较快, 凝血时间缩短, 但是对血小板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本实验中, 通过抽取患者输血前后不同时段的静脉血观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研究血液的成分, 血浆的血液动力学以及血管结构的改变。保证组织有充足的血供是保证细胞存活, 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组织器官血供的反应因素, 其各项参数可作为反应体内微循环状况的重要标志。本实验结果显示, 最终三个时间点的血样的血液流变学数据虽有不同, 但是无统计学差异, 故万汶的使用不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参数。本实验中, 在对患者用万汶进行血容量扩充前后三个时段进行血气分析发现, 血气各项参数与扩容前相比较, 无统计学差别, 说明万汶对内环境的影响甚小。万汶对抗凝血酶III的影响是其造成凝血功能降低的主要因素, 但抗凝血酶III的降低不只是血浆被稀释造成的, 研究认为其原因可能是中度的血液稀释后, 激活凝血酶, 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从而打破了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但同时万汶也影响纤维蛋白原, 使纤维蛋白原更容易被溶解[3]。本实验使用的万汶, 在对患者进行血容量的扩充后, 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均下降, 但程度不大。Miklke等人研究发现, 这种变化不会增加术中出血的倾向, 而且还可以减少稀释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减少[4]。血液稀释后,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功能的PT值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使用万汶对胃大切患者进行血容量的扩充有效。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在轻度贫血的患者在胃大切手术中输入一定量的万汶前后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择期进行胃大切手术患者, 在输液前, 输入万汶500mL, 1000mL时分别取血, 观测并记录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患者凝血参数在各时间点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Plt无明显变化, PAG逐渐降低, PAGM明显低于输注前 (P<0.05) , 其他指标虽有变化,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万汶对轻度贫血患者的凝血因子的影响比较小。但大剂量使用聚明胶肽对PA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有可能降低血浆Fib。万汶对胃大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影响, 但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 可安全用于胃大切手术患者的术中输液。
关键词:万汶,贫血,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紫琼, 王佳慧, 李智泉.万汶在重度子痫前期围术期扩容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3 (2) :10-12
[2]马天娇, 余志阳, 张双立.预注羟乙基淀粉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 32 (03) :30-31
[3]Bak Z, Abildgard L, LisanderB, et al.Transesopg-ageal ech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during preoperative acute nomovolemic hemodi-lution[J].Anesthesiology, 2000, 92 (5) :1250-1256
泮托拉唑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疗效观察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6例志愿者, 男性20例, 女性16例, 年龄22~68岁, 中位年龄38岁, 均无任何疾病。试验前1月及实验过程中未服用任何药物,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服用泮托拉唑片剂 (德国百克顿药厂) 40mg, qd。
1.2 试剂与仪器
本实验使用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仪器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摩尔特ACC200型全自动血凝仪。
1.3 研究方法
采用志愿者凝血指标服药前后的变化对照实验法。实验指标有以下内容:PT (凝血酶原时间) 、FIB (纤维蛋白原)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VIII:C (因子VIII活性) 和IX:C (因子IX) 等。按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的常规剂量服用泮托拉唑, 1次/d, 每次40mg, 共5d。在服药前, 服药后第1、2、3、4、5d采所有受试者血标本检测。服药前后空腹抽取受试者静脉血, 用枸橼酸钠抗凝 (1:9) , 当即混匀离心所抽静脉血后分离血浆, 置-80℃以下低温冰箱保存, 由专门实验人员严格检测。PT、APTT及FIB采用常规检测方法, VIII:C及IX:C采用一期法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统计软件, 采用t检验, 以P<0.01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志愿者凝血指标服药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泮托拉唑对PT、FIB无影响 (P>0.05) , VIII:C增高 (P<0.01) , 能使APTT缩短。36例中34例 (94.4%) VIII:C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2例 (5.5%) 服药后VIII:C无变化。34例VIII:C增高者中, 增幅为8.3%~90.0%, 平均增涨31.6%。见表1。
(2) 泮托拉唑服药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各项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泮托拉唑片剂口服后吸收比较迅速, 0.5~3.5h即达峰值水平, 其血浆半衰期为0.5~1h。泮托拉唑药物主要在肝脏分解代谢, 77%经肾脏排泄, 部分可能经胆囊排泄。本实验证实泮托拉唑对人体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 泮托拉唑在服药前及服药后对PT及FIB无明显影响,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说明服用泮托拉唑对共同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及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均无明显影响。泮托拉唑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VIII、IX有影响, 本实验表现为药物口服前后实验指标可使APTT缩短, 使VIII:C及IX:C升高。在36例受试者中, 34例VIII:C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94.4%) , 仅2例 (5.5%) 服药前后VIII:C水平没明显变化, 说明服用泮托拉唑对提高VIII:C水平具有普遍性。泮托拉唑上述提高VIII:C水平的实验表明该药作为质子泵抑制剂, 不仅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而且具有促进凝血作用的效应, 这种效应在临床应用中有实际意义。消化性溃疡, 急性、慢性胃炎以及上消化道出血这类疾病的治疗中这两方面的作用对控制病情非常有利, 但在心脑血管栓塞, 重型糖尿病, 高血压病, 急慢性肝、肾功能衰竭等血栓性疾病或血栓前状态的患者中使用时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如果应用应检测各项凝血指标, 以防病情加重或促进血栓形成。美国FDA指出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老年人对泮托拉唑的生物利用度增加, 药物半衰期延长, 血浆清除率降低, 因此在这些患者中用药时需要调整剂量以及观察相关的凝血象改变是非常必要的。已经证实泮托拉唑可以提高VIII:C水平, 在轻、中型患者出血的防治中发挥一定作用。很可能对血友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新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其处理策略[J].中国消化杂志, 2001, 21, (12) :744.
[2]胡理明, 叶玲丽, 徐波, 等.雷尼替丁治疗血友病20例疗效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 1990, 29, (2) :85-87.
[3]张斌永, 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1例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 2010, 04, 20 (5) :58.
[4]智发朝, 李瑜元.全国上消化道出血诊治学术研讨会简况[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9) :576.
凝血功能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