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NGN软交换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NGN软交换范文(精选7篇)

NGN软交换 第1篇

关键词:NGN,简述,软交换

下一代网络(NGN)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一直是业界的热点话题,它是支持业务与网络承载的分离的网络,作为在IP基础设施上提供电信业务的关键,软交换技术将在NGN中起着核心的作用。通过对NGN与软交换的基本原理的分析,论述了软交换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并简要介绍软交换发展中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NGN是一个基于IP的全新通信网络,可以承载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种类丰富的业务。它是建立在单一的包交换网络基础上,应用软交换技术、各种应用服务器及媒体网关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分布式的、电信级的、端到端的统一网络。NGN汇聚了固定、移动、宽带等多种网络,致力于和PSTN及移动网的完美互通。同时,NGN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便于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1 NGN

1.1 NGN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电信网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业务需求也趋于多样化,运营商必须提供更多的多媒体业务才能吸引住用户,因此网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各个运营商的业务重点还是在争夺话音业务收入上。同时,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结构的复杂直接导致了运营管理运行成本比例不断上升,为了单一的业务而建立相应的网络成为综合性运营商的成本包袱。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技术应运而生。

1.2 NGN的概念

NGN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或新一代网络(New Generation Network)的缩写。它以软交换为核心,能够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下一代网络。NGN是电信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3 NGN的特点

NGN是可以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全开放的网络平台体系,主要特点有:开放分布式网络结构;高速分组化核心承载;独立的网络控制层;网络互通和网络设备网关化;多样化接入方式。

2 NGN的关键技术软交换

目前,软交换已经被公认为NGN网络的核心技术,它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模块,软交换为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

2.1 软交换的产生背景及概念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实现PBX功能(IP 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受到IP PBX成功的启发,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软交换(Soft Switch)技术应运而生。

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或网元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含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具体而言,软交换的优势在于系统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不同网络之间的融合和快速生成业务,同时,软交换系统优化了体系结构,并具有较强的Qo S管理。

2.2 软交换的市场应用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贝尔试验室最早提出软交换技术思想,并制造了第一台原型机。20世纪末,发达国家陆续开始部署、试验软交换系统,并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从2002开始,软交换技术在中国逐步进入发展时期,部分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已经开始商用。在国内,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均十分重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逐渐在国内东南沿海城市开展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融合网络的试验。

2.3 软交换的功能

软交换的软件功能组成,可比拟传统程控交换机呼叫控制功能模块,继承并实现以下5项功能:

(1)媒体网关接入功能。

软交换可以连接各种媒体网关,如PSTN/l SDNIP中继媒体网关、ATM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无线媒体网关和综合接入网关等。

(2)呼叫控制功能。

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实现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3)业务提供功能。

软交换能够实现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另外,软交换提供可编程的、开放的API接口,便于新业务的引入和开发。

(4)互连互通功能。

软交换能实现与现有PSTN、PLMN、SS7信令网、Vo IP网和智能网等多个网络的互联互通。

(5)网管与计费功能。

2.4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和协议

软交换系统有4个功能层,分别是控制、交换、业务和接入这4个功能层,它们完全地分离,利用一些具有开放接口的网络部件去构造各个功能层。因此,软交换系统是具有开放接口协议的网络部件的集合。

接入层提供各种用户终端,用户驻地网和传统通信网接入到核心网的网关;传输层为各种媒体提供宽带传输通道,并将信息选路至目的地;控制层主要提供呼叫控制与处理功能和协议功能,业务提供功能和互通功能;业务层利用底层的各种资源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业务和资源管理。

软交换的协议主要有H.323协议、SIP协议、MGCP协议和H.248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1)是在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主要用于软交换与SIP终端、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或软交换与SIP网络的互通。MGCP(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1)主要用于软交换和媒体网关或软交换与MGCP终端之间,软交换通过此协议控制媒体网关/MGCP终端上的媒体/控制流的连接、建立和释放。

2.5 软交换今后要重点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为真正实现电路网络向分组网络的无缝过渡,还有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营运经验;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业务不明朗,会议业务和网上浏览业务的操作都较为复杂;网络Qo S和安全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商业模型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语

晋煤集团NGN软交换设计分析 第2篇

2006年集团公司开始建设IP数据网络, 为NGN网络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承载网络。

1 软交换技术先进性、可行性分析

目前, 语音业务主要是通过PSTN网来实现, 数据业务通过IP数据网络来实现, 还有部分宽带业务通过XDSL实现。这样业务提供网络各自独立, 综合业务提供能力偏弱, 而且由于业务基于不同的网络承载, 使得建设、运维的成本高居不下, 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都大大增加。由于异构网络间互通的困难, 造成了很难融合不同网络的资源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1.1 软交换有效降低通信成本

今天的大多数网络运营商最为关注的是保证其投资的回报。在近期内, 话音和拨号业务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且流量还会继续增长。虽然宽带接入正在增长, 但在大多数市场中仍然非常有限。与此同时, 解除管制和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并侵蚀了运营商的利润。这些因素, 再加上资金有限, 迫使运营商不得不降低运营和资本开支。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可以实现FTTO、FTTH等, 实现语音、数据、电视数据三网同路传输的功能。一套的设备同时实现多项业务, 有效的节约了成本。此外在维护方面, 在传统模式下, 维护是点对点的, 即有多少个MSC就需要有多少个维护点, 维护力量相对分散, 投入大。而在软交换模式下, 软交换核心网维护可以按照大区制来设置, 维护力量更加聚焦, 有利于集中管理和维护, 维护成本大大降低。

1.2 软交换可靠性更高

基于软件的交换, 它提供可靠性、可伸缩性和开放式结构, 从而支持面向用户的由多个供应商、多协议网络提供的商业服务。软交换技术将以前的电路交换的核心功能进行了分类, 将功能以功能软件元件的形式分配到包网络的骨干网中。这种分门别类的分布式结构是可编程的, 并对服务供应商和第三方特性开发商是开放的。由于所有的功能都以标准的计算机平台为基础, 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可伸缩性和可靠性, 并可以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调节。

1.3 引入软交换, 可以优化网络

传统模式下, 交换机数据的配置和管理非常复杂, 话路和信令路由的配置和交换机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网络调整和扩容困难。而采用软交换之后, IP端到端的寻址能力使核心交换网具备扁平组网能力, 网络拓扑大大简化, 可以清楚地看到网元的连接方式由网状网相连逐步向星型组网过渡最终达到IP组网

1.4 引入软交换, 快速开展特色

传统模式下, 开展某项业务需要每个端局或者是独立SSP升级, 并且业务加载要在所有端局网元上加载一遍, 这种方式不仅受业务开发限制, 且业务加载复杂。在软交换组网方式下, 业务的升级只和MSC Server有关, 也就是说尽管可能需要放置多台MGW作为业务接入, 但是业务的控制均由MSC Server完成, 业务升级涉及的点只有Server, 而且业务加载容易, 交换实现了业务和控制相分离, 呼叫控制和承载相分离, 有利于开展多种特色业务, 增强了网络的业务提供能力, 这也是业务驱动网络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软交换技术对于网络的优化不仅仅在于节省现网的投资, 更多的是给网络带来收益增长点。

集团公司信息化系统, 需要多样的语音、数据接入方式, 传统的电缆传输不稳定, 而且速度慢, 容易受到干扰。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 最终实现的是光纤到办公室、光纤到户, 通过先进的EPON技术, 在一条线路上承载语音、数据、电视业务。有效的节约成本, 提高了带宽, 简化了网络。

2 晋煤集团NGN软交换建设方案

项目主要解决以下几个区的通信问题:

棚户区 2900户, 语音、宽带、电视入户光纤入户;

办公大楼 1000户, 语音、宽带、电视入户光纤到桌面;

鉴园小区 2000户, 语音、宽带、电视入户光纤入户;

(1) 棚户小区。

对于居民小区, 本项目采用EPON建设规范中的FTTH的解决方案, OLT设备采用C220共三台, 放置于小区机房, 配置23块PON板, 230个PON口, 每套C220设备8个GE光口上行, ONU设备采用F425 (4个百兆接口、2个语音接口、1个CATV接口) 共2900台, 分光器91个。

(2) 办公大楼。

对于办公大楼, 本项目采用EPON建设规范中的FTTO的解决方案, OLT设备采用C220一台, 放置于通信公司或者办公大楼专用机房, 配置8块PON板, 32个PON口, 每套C220设备4个GE光口上行, ONU设备采用F425 (4个百兆接口、2个语音接口、1个CATV接口) 、D420设备 (4个百兆接口、2个语音接口) D422设备 (4个百兆接口、2个语音接口和WLAN无线接口) 共1000台, 分光器32个。

(3) 鉴园小区。

对于居民小区, 本项目采用EPON建设规范中的FTTH的解决方案, OLT设备采用C220共三台, 放置于小区机房, 配置23块PON板, 230个PON口, 每套C220设备8个GE光口上行, ONU设备采用F425 (4个百兆接口、2个语音接口、1个CATV接口) 共2000台, 分光器63个。

(4) 通信办公大楼机房。

TG/SG网一套, ZXMSG 9000可以分别配置成中继网关、接入网关和信令网关, 也可以配置成综合网关TG/SG/AG。

当配置成中继网关时, 中继网关的E1数可根据用户的规模灵活配置。一块数字中继板 (MDTB板) 可以提供32个E1, 一个E1可以提供30个中继时隙, 一般按照1:8的集线比计算, 每个E1可以提供的用户接入数为:1*30*8=240。每块中继板可以支持的用户数为32240=7680, 本期配置了2块数字中继板。

ZXSS10 SS1b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结构, 系统协议处理板SPC是最主要的板件, 运营商可根据需要接入的用户总数量来设计网络容量, 以此来决定购置SPC板的数量, 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运营商的投资成本降至最低。根据目前的结构设计, ZTE Softswitch核心控制设备单机框可以配置13块SPC板, 在实际的工程中, 一块SPC板的处理能力为6000中继+60000用户, 配置两块SPC, 可以支持1.2万中继+12万用户。

3 结语

(1) 使用EPON实现光纤到户、光纤到办公室, 一条光缆、一对设备传送语音、数据、电视业务。节约了人力物力, 统一了复杂的各类通信网络。

(2) 软交换使用新的号码资源, 有利于规划和管理之后集团公司范围内, 所有的语音、数据网络资源。

(3) 软交换更容易开展新业务。除传统的PSTN网络提供的业务外, 更容易实现如彩铃、热线、会议电话等功能。

(4) 软交换和NGN网络, 提供光纤到户的性能, 解决了传统双绞线布线不能超过100米的限制, 有利于简化网络结构、简化维护难度, 有利于更好的发展用户。

(5) 光纤替代电缆, 利用光纤传输带宽大、速率快的特点, 可以有效的提高网络, 消除线路给用户网络带来的瓶颈。

(6) 以软交换为控制核心的NGN网络提供了在NGN网络上的电信级的电话语音业务, 而与之相适应的计费和营账系统, 将为NGN网络的商业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业务支撑, 为运营商的业务快速开展需求、多种业务类型需求、灵活资费策略需求、方便的用户管理需求、详细的统计分析需求等提供强大的支持。

摘要:集团公司信息化系统, 需要多样的语音、数据接入方式, 传统的电缆传输不稳定, 而且速度慢, 容易受到干扰。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 最终实现的是光纤到办公室、光纤到户, 通过先进的EPON技术, 在一条线路上承载语音、数据、电视业务。有效的节约成本, 提高了带宽, 简化了网络。

NGN软交换 第3篇

关键词:软交换,协议转换器,综合接入设备 (IAD)

一、项目需求

某下属公司在某市内已经安装现有设备NGN软交换下的电话200余部, 该公司分部在外地某地办公, 两地相距大约1500公里, 为了本公司内职工联络方便、经济、快捷, 实现内部4位小号互拨, 提出需求:将NGN软交换下的电话放到外地分部办公大楼。

二、制定合理的方案

根据该公司的需求, 制定经济合理、安全稳定、高效快捷、便于维护的实施方案, 满足用户的需求。根据该公司的电话实际需求数量、需要开通的电路、日常维护、运行安全等方面, 综合各项因素, 采用了通过综合接入设备IAD, 租用E1电路将以太电路延长的方式把电话布放到外地。

方案的拓扑结构图如图1:

三、方案的实施整个过程

1、测试

为了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在本地搭建测试环境, 利用现有的8个接口的综合接入设备IAD, 利用自有的传输网, 开通一条E1电路, 将NGN下的一部电话放到本地的另外一个办公地点进行测试, 测试成功。

2、增加一台H3C S5126交换机

为了确保网络的安全, 如图2所示, 红色字体的为新增开的交换机, 增开IAD设备, 需要通过承载网核心路由器开通专用FE端口, 连接到专用H3C S5126的交换机, NGN媒体地址段 (AG) 的范围是10.84.255. (64-255)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 确定IP地址段为10.84.255. (192-207) , 掩码28位, 共16个IP地址, 一个IP用于网络地址, 一个IP用于广播地址, 一个IP用于网关地址, 其余的13个IP地址可用于连接IAD, 共可以连接13个IAD。

在核心路由器上指定一个FE光口, 用光纤与H3C S5126上的FE端口连接。交换机没有划分VLAN, IAD可以连接到交换机24个端口的任何一个。

核心路由器上配置数据如下:

3、调通到外地的两条E1电路

开通本地与外地的电路, 向通信运营商申请开通E1电路, 并从远端传输设备到本端传输设备配合调通, 测试电路各项指标合格。

4、NGN软交换配置数据

增加网关数据:根据方案需要增加两台综合接入设备IAD1和IAD2, 每台IAD设备可以开通32部电话, 所以需要增加两条网关数据。

增加网关数据是需要准确添加的参数:设备标识EID=ABC-IAD1.com;网关类型GWTP=IAD;FC-CU/AGCU/UACU模块号MGCMODULENO=22;本地IP地址LA=10.0.107.4;互助软交换本地IP地址DH-LA=10.0.107.36;远端IP地址1 RA1=10.84.255.194。

增加用户数据:根据用户需求开通60部电话, 所以需要增加60条用户数据。

增加用户数据需要准确添加的参数:本地号首集LP=0;FCCU模块号MN=22;设备标识EID=ABC-IAD1.com;终端标识TID=0~31;计费源码RCHS=0;呼叫源码CSC=0。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设备标识, 必须与配置网关数据、IAD数据统一, 字母大小写、半角全角也需要保持一致。

5、IAD132E (T) 语音网关主要功能及数据配置

IAD132E (T) 语音网关是基于IP的语音/传真 (Vo IP/Fo IP) 接入网关, 可提供高效、高质量的IP话音业务。支持32路电话使用。支持MGCP协议/SIP协议, 本项目选用的是MGCP协议。

IAD132E (T) 向用户提供Web形式的管理体系, 首先登陆Web管理系统, 配置步骤是: (1) 配置协议模式:选择协议的模式是MGCP协议; (2) 基本配置:WAN区域的参数, 要跟软交换配置的数据匹配, IP地址是10.84.255.194, 子网掩码是255.255.255.240, 默认网关是10.84.255.192; (3) 配置MG数据:MGCP业务配置, MG域名要与软交换上配置网关数据时设备标识一致, ABC-I-AD1.com, MG端口号是2427; (4) 配置MGC数据:MGCP业务配置, 配置方式是IP方式, MGC1的IP地址是:10.0.107.4, 即是软交换主用MGC的IP地址, MGC2的IP地址是:10.0.107.36, 即是互助软交换MGC的IP地址, MGC端口号是2727。 (5) 配置MGCP软件参数, 传真模式为t38v3。

在传输E1电路调通, 物理通路都搭建完成, 软交换侧数据配置完成后, IAD侧数据也配置完成, IAD下的用户即可注册到软交换实现语音业务。

6、协议转换器类别及使用时注意的事项

一个以太口一个E1口的协议转换器有两种模式:RC952-FEE1模块式协议转换器, 提供1个10/100Base T以太网电口和1路E1端口, E1接口指标, 输入阻抗有75Ω (非平衡BNC接口) 。RC952-FEE1-BL模块式协议转换器, 提供1个10/100Base T以太网电口和1路E1端口, E1接口指标, E1接口为120Ω平衡RJ45接口。电源有直流和交流两种模式。

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两地机房的条件, 传输的阻抗是多少, 机柜里使用的电源是直流还是交流, 要根据两地机房的实际情况, 选择匹配的协议转换器。

四、结束语

此项目的顺利完成, 为该公司提供了安全、优质、高效的通信服务, 提高了该公司的工作效率, 节约通信成本。员工之间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就在一个交换机下的一个虚拟群里, 互拨4位小号, 非常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NGN操作维护培训上机指导书, 技术有限公司, 2010

[2]eSpace IAD132E (T) 综合接入设备V300R001C04快速入门, 2012

NGN软交换 第4篇

一、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能够提供下一代分组通信包括语音、宽带和无线网络的平台。利用软交换技术,全球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能够优化他们的网络,并且能够提供新的业务和应用来获取新的利润。软交换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软交换技术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与此同时,软交换还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从而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业务。

二、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与控制分离、承载与接入分离的思想,把传统交换机功能实体离散分布在网络之中(如图1)。软交换技术是一种功能实体,为软交换网络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

软交换网络是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在原有电路交换机的基础上,将业务功能(业务提供)、控制功能(呼叫和信令控制)和接入功能(中继和用户接入)相分离,形成软交换网络的应用服务器、控制设备、信令网关和各种接入媒体网关。

软交换网络是一个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的开放网络。它采用一种分层的网络结构,使得组网更加灵活和方便。整个网络被分成接入层、传送层、控制层和业务层(如图2),即把控制和业务的提供从媒体层中分离出来。

1. 业务应用层:

主要由各类业务应用平台构成,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策略服务器、SCP、AAA服务器等。软交换技术将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控制模块独立成为一个物理实体,称为应用服务器(AS),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的实现,向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存放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并可以通过应用服务器提供API接口。

2. 控制层:

主要由软交换机设备构成。软交换技术将电话交换机的交换模块独立成为一个物理实体,称为软交换机(SS:Soft Switch),SS主要功能是完成对边缘接入层中的所有媒体网关的各种业务呼叫控制,并负责各媒体网关之间通信的控制。

3. 核心传送层:

核心传送层实际上就是软交换网的承载网络,为业务媒体流和控制信息流提供统一的、保证Qo S的高速分组传送平台,其作用和功能就是将边缘接入层中的各种媒体网关、控制层中的软交换机、业务应用层中的各种服务器平台等各个软交换网网元连接起来。软交换网中各网元之间均是将各种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信息封装在IP数据包中,通过核心传送层的IP网进行通信。鉴于IP网能够同时承载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同时具有协议简单、终端设备对协议的支持性好且价格低廉的优势,因此软交换网选择了IP网作为承载网络。目前主要包括IP网和ATM网。

4. 边缘接入层:

主要包括各类媒体网关设备、综合接入设备(IAD)及各种终端设备。软交换技术将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接入模块独立成为一个物理实体,称为媒体网关(MG),MG功能是采用各种手段将各种用户及业务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MG完成数据格式和协议的转换,将接入的所有媒体信息流均转换为采用IP协议的数据包在软交换网络中传送。

中继媒体网关(TG)和信令网关(SG)共同完成了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接入功能模块的功能,实现了普通PSTN/PLMN电话用户的语音业务的接入,并将语音信息适配为适合在软交换网内传送的IP包。同时软交换技术还对业务接入功能进行了扩展,体现在AG、IAD、MSAG、H.323 GW、WAG等几类媒体网关。通过各类MG,软交换网实现了将PSTN/PLMN用户、H.323 IP电话网用户、无线接入用户的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的综合接入。

软交换网络各层之间采用标准的协议和接口。各层之间相互独立,独自发展,每层之内的技术革新不影响其他层,并且软交换网络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通过开放的API接口可以支持运营商、第三方业务提供商开发新业务。

三、软交换的功能和特点

1. 软交换的功能

(1)呼叫控制功能。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它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可以说是整个网络的灵魂。

(2)互连互通功能。软交换是一种开放和多协议实体,采用标准协议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和网络进行通信,包括H.248、SCTP、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BICC、PRI、BRI等。通过各种网关协议实现各种网络互通。

(3)业务提供和交换功能。软交换控制媒体网关可以选择语音压缩算法和打包成IP包在IP网络上传输。

(4)计费功能。具有采集详细话单和计次表话单的功能,可根据运营要求将话单传送至计费中心。对于计账卡计费业务,具备实时断线功能。

(5)媒体网关功能。软交换控制媒体网关可选择语音压缩算法和打包成IP包在IP网络上传输。

(6)资源管理功能。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如资源的分配、释放和控制。

2. 软交换的特点

(1)支持各种不同的PSTN、ATM和IP协议等各种网络的可编程呼叫处理系统;

(2)可方便地运行在各种商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

(3)高效灵活性;

(4)开放性;

(5)具有可编程的后营业务特性;

(6)具有先进的基于策略服务器的管理所有软件组件的特性。包括展露给所有组件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接口、策略描述语言和一个编写及执行客户策略的系统。

四、软交换的主要应用

针对不同的网络状况和业务需求,目前软交换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组中继(PACHET TRUNKING):针对用户数增加对汇接局容量需求激增以及传输带宽增加的情况,通过采用软交换技术构建分组中继叠加网络,利用媒体网关直接提供高速的分组数据接口大大减少传输网络中低速交叉连接设备的数量,对语音进行静音抑制和话音压缩,以及AAL2/ATM的可变速率适配,降低了网络传输成本和带宽需求(可以节省近60%的传输资源),从而满足对现有的汇接局的扩容要求。

虚拟中继(VIRTUAL TRUNTING)电信级、7号信令端到端的大规模VOIP/ATM呼叫。软交换与媒体网关之间通过MGCP/H.248通信,软交换可面向其他网络提供SS7,INAP,H。323,SIP等多种协议,实现NGN和PSTN,IN,H。323,SIP等网络之间的通信。

多媒体业务(MULTIMEDIA SERVICES):针对用户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利用软交换技术,将各种应用服务器上的新业务,在软交换设备的集中控制下,通过各种网关设备最终提供给广大终端用户,其中软交换直接控制着各种新业务的发放与实施,保证了业务在全网开展的及时性。另外,支持开放的API接口,通过与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合作,开发并引入新的业务和应用。

电信级拨号接入(CARRIER CLASS DIALIN)其媒体网关同时具备VOIP网关和关守2种功能,在软交换的控制下,使全网媒体网关能统一管理,并能进行拨号上网用户数据旁路,且支持多ISP方案。

下一代本地交换系统(NEXT GENERATION LOCAL SWITCH)提供数据终端与PSTN网电信级互联互通。支持对个人用户(IP PHONE/PC)、企业用户(IP PBX)及不同网络(H。323/SIP)的接入。

3G的发展趋势是最终与IP网融合形成统一的IP网,IP网通过软交换的控制,及无线网关向3G用户提供宽带数据业务,同时也可以通过VOIP的方式提供语音业务。

五、结束语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发展与应用 第5篇

1 下一代通信网络的结构与特征

从概念的角度看, 对于下一代通信网络 (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的定义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NGN网络泛指以IP为中心同时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融合网络, 本身仅仅侧重于网络自身的发展方向标识。而日常的技术环境中, 提及NGN网络, 则更多是指以软交换为控制层的网络结构环境, 其主要的工作特征在于具有良好的开放体系架构, 并且对于多种网络结构保持良好兼容。

从NGN网络的工作特征角度看, 具有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首先是开放特征, 对于这一方面, NGN网络的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开放特征, 在整个网络架构中, 部件之间保持彼此独立, 并且通过标准化的协议接口实现各个网元之间的连接。网元之间的独立, 为网络环境中各个组件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并且在应用环境中也能够实现网络的灵活搭建, 同时良好的标准化状态对于降低整体网络的成本也有积极价值。其次, 从功能上看, NGN网络环境中内部功能同样也保持了良好的独立特征, 即有效地实现了业务和呼叫的控制分离, 以及呼叫和承载的互相分离两个层面的价值。这种分离的状态便于保持业务与网络的分离特征, 对于切实实现业务的灵活性有着积极意义。最后, 在协议层面, NGN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网络, 并且具有良好的统一协议体系, 这为整个网络对于多种通信业务的承载能力提升而言有着推动作用。

NGN网络结构参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NGN的整个网络结构分为四个层面。最底层接入层主要负责实现用户在面向网络环境时候的接入, 同时负责将用户的流媒体数据格式转换成为适用于软交换网络传输环境的数据格式。该层环境中包括直接面向局域网的各种网关以及直接面向用户的智能终端, 以及对应的接入设备。而第二层传输层, 也称为媒体层, 其作用主要在于搭建起以分组交换作为基础的交换网络, 并且依据数据格式选择和提供相应的传输服务。

第三层为控制层, 是软交换所在层面, 其主要负责多项呼叫控制等功能, 同时也将一些服务功能压缩在这一个层次内。该环境内的众多软交换设备负责实现呼叫连接的建立和释放, 同时执行媒体网关资源管理、带宽管理、选路、信令互通等相关职能, 包括路由器等在内的诸多设备是构成该层面的主要成分。而最上层的业务层, 则负责实现诸多增值服务, 因此在该层面中, 同样设置有与计费等相关职能相关的开放应用接口。

2 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发展分析

软交换体系在NGN网络中, 处于核心地位, 是呼叫和控制的承担部分, 其价值在于实现传统程控交换呼叫控制功能。从功能角度看, 软交换首先需要实现三个层面的职能, 即基本的呼叫处理、特服功能以及业务环境的构建。

在呼叫处理职能的实现方面, 软交换的职责在于搭建起呼叫的建立与拆除, 具体而言, 即要求软交换实现H.323呼叫控制功能, 并且能够和传统的网络中七号信令进行兼容。进一步考察环境中的特服职能, 则是要求软交换能够完成传统网络环境中的面向基本终端的特殊服务, 从服务的内容角度看, 主要包括呼叫等待以及呼叫转移等相关内容, 是基于终端用户需求的功能环节。这是为用于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基础。而对于业务环境的维护和构建方面, NGN软交换网络能够作为终局加以利用, 但仅仅采用了分组交换的工作方式, 并未充分体现出软交换的特性与价值, 仅仅作为传统交换机的一个可替代方案存在而已。

从应用的层面展开对于NGN网络的深入考察, 可以发现其最大的特征在于能够面向网络环境中的多媒体数据实现良好支持。这对于同时具有多种数据格式传输需求的综合性网络而言至关重要, 并且直接关系到其对话音、图像以及数据等多种数据应用形式展开服务的相关质量。具体而言, 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 NGN网络能够面向不同群体提供电话、视频以及传统数据传播, 同时对于不同数据传输格式的融合特征产品也能实现有效支持, 成为推动三网合一的重要技术力量。

从发展的角度看, 当前NGN网络重点关注的领域, 首先是在体系结构以及相关协议领域, 当前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对于协议体系的研究, 来实现和加强NGN网络业务以及网络的相互分离;考虑使用通用的参考模型来标识运营商内或运营商间支持NGN所需要的通信流程等。其次则在于加强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 S的相关研究, 除了相对常规对于对应业务量工程的要求分析以外, 还需要在基于GMPLS以太网传送的OAM和链路控制协议方面加强研究, 以及端对端多媒体的Qos等级要求等。再次, 关于业务平台的研究进展, 主要聚集与对于包括API以及代理因素的业务要求与控制方面, 完整体系的定义和建设, 并且进一步针对跨网业务互连等。最后一个方面, 则是展开相关安全的网络管理的研究, 对整个NGN网络的资源利用展开有效优化, 尤其是对于基于开放式接口并且融合不同种类业务的网络环境中, 只有妥善的网络管理, 才是实现安全的基础。而后展开对于特定安全协议的研究, 包括API和对应工具、数字签名等的研究。

3 结论

NGN网络以及其相关软交换技术的产生于发展, 是当前复杂数据应用环境的必然结果产物, 其发展必然会随着相应环境的需求而不断深入。想要切实搭建起表现良好的NGN网络环境, 还需要深入分析和学习其工作原理和相关机制, 综合实际环境需求, 来确定对应的网络设置, 并且推动NGN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康.下一代网络 (NGN) 业务及运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薛海丽.下一代网络结构和关键技术分析[J].AECC专题学术研讨论文, 2007.

固网运营商使用NGN软交换技术 第6篇

1 NGN软交换的定义

下一代网络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是以IP为中心, 是一种开放式综合业务架构, 同时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全业务融合网络。

NGN对电话网而言指软交换体系, 对移动网而言指IP 3G和后3G, 对数据网而言指下一代因特网和IPV6, 对传输网而言指下一代智能光网络。

NGN网的主要特征是:

基于分组的网络, 能够提供电信业务;业务和呼叫完全分离, 呼叫控制和承载完全分离;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 并提供开放接口;支持广泛的业务, 包括实时流和非实时多媒体业务;具有端到端透明传递的宽带能力和QoS保证的传送技术;与现有传统网络互通;具有通用移动性。

2 NGN软交换的架构

以业务和网络为主体, 分为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业务应用层。

2.1 接入层

通过各种接入手段将各类用户连接至网络并将信息格式转换成为能够在网络上传递的信息格式。主要的接入手段是综合接入媒体网关、中继媒体网关、IAD、智能终端、媒体服务器。各种接入设备提供不同的接入功能:

综合接入媒体网关向用户提供可以接模拟电话的Z接口;

中继媒体网关负责PSTN与NGN之间的媒体格式的转换, 采用的是H248协议, 固话智能网改造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将各点PSTN交换机指向原汇接局的中继根据规划指向中继媒体网关, 原各交换机下带的电话用户就可以通过软交换通信了;

媒体服务器是一个不面对用户的设备, 它只是在软交换的控制下向用户提供各种业务所需的资源, 例如:播放提示音。

营口固网智能化改造使用的是华为通用媒体网关UMG8900, 华为中继媒体网关TMG8010, 华为接入媒体网关AMG5000, 宽窄带一体化综合业务接入设备UA5000, 中兴公司的MSG5200。

2.2 传输层

它采用分组技术, 提供一个高可靠、端到端的Qos保证的综合传送网络。NGN承载网可以采用面向连接的ATM (异步传输模式) , 也可以采用不面向连接的IP网络, 基于IP采用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 和VPN (虚拟专用网) 技术建设的多业务融合承载网已被通信界认同。通过建设一个相对独立于现有互联网的NGN承载网, 为商业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业务。国外主流运营商也采用了同样的双网技术路线, 如英国电信、AT&T、韩国电信等主流运营商, 都先后提出了基于IP技术的多业务融合承载网的建设规划。

基于IP技术的大容量多业务融合承载网采用了优化的拓扑结构和路由策略, 以及快速路由收敛、快速重路由、MPLS二层和三层VPN、QoS、组播等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 成功实现了电信级IP网络的可扩展性、可用性等多业务融合承载能力, 以及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营口网通NGN承载网主路由器采用的是两台华为NE40, 两台路由器通过GE口互连, 并启用了VRRP (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al) 双机容错协议, 它以虚拟交换机的形式为下端网络设备提供服务, 而实际负责数据转发的交换机由一组实际存在的交换机选举产生, 并能在两台路由器间转换。

营口NGN承载网拓扑图:

2.3 控制层

控制层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的功能, 并实现各种信令协议的互通和转换, 同时管理支配着网络资源。控制层是整个软交换网络的核心部分, 软交换和信令网互通的信令网关、SIP网络服务器等位于这一层。

2.3.1 软交换

软交换是多种逻辑功能的实体集合, 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 是软交换网络中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 也是目前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主要设备之一。之所以说它为“软”交换, 是因为它的呼叫控制等功能都是基于软件而实现的。

软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 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业务提供和交换功能、互通功能、资源管理功能、计费功能。

2.3.2 信令网关

信令网关是NO.7信令网与NGN的边缘接收和改善信令消息的代理, 对信令消息进行中继、翻译和终结处理, 实现NGN中的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机PSTN中的交换机信令点 (SP) 、业务交换点 (SSP) 、信令转换点 (STP) 、SCP等信令点的互通。在NO.7信令网侧, 它提供SS7信令接口, 在IP网侧, 它与软交换之间的接口为SIG-TRAN协议组。

营口网通智能网改造中软交换机是华为公司的SoftX3000, SoftX3000提供开放标准的协议接口支持MGCP、H.248、SIP、SIGTRAN等NGN信令或协议。信令网关使用华为公司SG7000, SG7000支持7号协议、SIGTRAN协议、TCP/IP协议、以太网协议, 实现7号信令在窄带网络设备和NGN网络设备之间的互通, SG7000可以同时工作于代理方式和信令转接点方式。

2.4 业务应用层

任何向软交换提供业务应用的设备都属于应用层的范畴, 如软交换网络内部提供业务的应用服务器、向第三方提供业务开放接口的Parlay网关和第三方应用服务器, 以及向软交换提供增值业务的智能网设备。营口软交换业务层有ENIP平台、SDC数据库平台。

此外NGN网络还可以有AAA服务器、策略服务器、路由服务器。

3 实现软交换后, 业务能力的提升

原来营口网通的大部分市话电路交换机计费是采用计费表的方式, 计费只是区分了区内与区间, 无法向用户提供详细话单, 也无法实现亲情号等业务套餐, 并且原来计费采集点是各个交换机, 现在全地区计费采集点只是两台软交换机。

软交换是对业务的集中管理, 引入了物理号与逻辑号, 使用户可在搬迁时继续使用原有号码而不需更改号码。

扩大了虚拟网的范围, 可跨各个市话端局做虚拟网, 软交换可向机关及企业提供一个逻辑上的专用网, 在专用网内开放缩位拨号等业务。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基于互联网Voip技术不断的实践, 各大运营商出于网络成本及新业务提供等各种不同目的, 将NGN技术应用于电信级网络。NGN是基于IP分组技术, 业务与呼叫完全分离, 呼叫控制和承载完全分离, 融合语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网络。本文结合营口网通软交换建设实践, 主要对NGN架构进行了详细论述, 并对固网运营商实现软交换后, 业务能力的提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NGN,软交换,承载网

参考文献

NGN软交换 第7篇

随着电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软交换(Softswitch technology)和分组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Nextel Generation Network,简称NGN)的发展和部署已经成为电信业关注的热点,PSTN、有线电视网与IP网三网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电信界和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

下一代网络(NGN),实质上是一个不同于当代或前一代的网络。通常是以数据为中心的融合网体系结构。NGN的出现和发展是在目前现有的网络体系结构上的演进。下一代网络应是一个能够提供包括话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是一个基于统一协议的分组网络,采用开放的网络架构体系。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1,2,3]。

2 下一代网络(NGN)研究

2.1 NGN的概念和特征

广义的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现代电信新技术和新思想的方方面面。不同背景的专家对其有不同的诊释,不同的标准化组织从不同侧面去制定技术标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是NGN的不同内容。从承载层面来看,下一代网络是高速的全光智能网从接入层面看,下一代网络是多元化、综合化的宽带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接入网从控制层面上看,下一代网络是软交换网络从移动通信的角度来看,下一代网络是3G和后3G;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下一代网络是下一代互联网(NGI)。总之,下一代网络是诸多技术进步和新业务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是通信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它承载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实现通信的美好愿望[2,3]。

NGN是可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在内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具有以下特征:采用开放的架构体系、基于业务驱动的网络、基于统一协议的基于分组的网络、多用户、多媒体、资源共享、低成本等[4]。

2.2 NGN的关键技术

NGN需要得到许多新技术的支持。目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NGN的相关技术是: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端到端业务的交换;采用IP、ATM技术承载各种业务,实现三网融合采用工技术解决地址问题,提高网络的吞吐量;采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实现IP层和多种链路层协议(ATM/FR、PPP、Ethernet、SDH等)的结合;采用光传输网和光交换网解决传输和高宽带交换问题;采用宽带接入手段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用户接入问题。因此,可以预见实现NGN的关键技术是软交换技术、高速路由/交换技术、大容量光传送技术和宽带接入技术。其中,软交换技术(包含移动软交换技术)是NGN的核心技术[2,3]。

2.2.1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简单的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则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未来的软交换应该是尽可能简单的,智能控制功能尽可能的移至外部的业务层。

2.2.2 高速路由/交换技术

高速路由器处于NGN的传送层,实现高速多媒体数据流的选路和交换,是NGN的交通枢纽。NGN的发展方向除了大容量、高带宽的传输/选路/交换以外,还必须提供大大优于目前IP网络的Qo S。IPV6和MPLS提供了这个可能性。

IPV6扩大了地址空间,提高了网络整体吞吐量,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安全性有了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更好的实现了组播功能。MPLS是一种将网络第3层的IP选路/寻址与网络第2层的高速数据交换相结合的新技术。它兼有电路交换和现有选路方式的优势,能够解决当前网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尤其是Qo S和安全性问题。

2.2.3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

NGN需要更高的速率和更大的容量,目前最理想的传输媒介仍然是光。光纤高速传输技术现正沿着扩大单一波长传输容量、超长距离传输和密集波分复用系统3个方向发展。

NGN需要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光传送网。组网技术现正从具有分插复用和交叉连接功能的光联网向利用光交换机构成的智能光网发展,即从环形网向网状网发展,从光电光交换向全光交换发展。智能光网在容量灵活性、成本有效性、网络可扩展性、业务提供灵活性、用户自助性、覆盖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比点对点传输系统和光联网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2.2.4 宽带接入技术

NGN必须有宽带接入技术的支持,因为只有接入网的带宽瓶颈被打开,各种宽带服务与应用才能开展起来,网络容量的潜力才能真正发挥。这方面的技术主要有高速数字用户线(XDSL)接入、HFC接入、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的光纤到家、自由空间光系统、无线网和移动网。

3 软交换技术研究

3.1 软交换的概念和特点

从广义来看,软交换体系包含了NGN的各个组成部分,代表着整个网络的技术体系架构。从狭义来看,软交换指的是软交换设备,定位于控制层。

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类似服务器的功能实体和相应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含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信令互通(如从NO.7到IP)。其结果就是把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分离开,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的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转移。可以说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呼叫与控制的核心[1,4,5]。

根据软交换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软交换的主要特点有:高效灵活、开放性、多用户、)强大的业务功能等。

3.2 软交换组网技术研究

目前,软交换网络尤其是我国这样庞大的网络的结构组织方式,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分区域选路结构还没有成熟的经验。

3.2.1 全平面互连方式

在NGN的发展初期,软交换设备和接入用户数量不多时,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全平面互连的组网方式。这种方式下,各个软交换设备都是平等的,之间都有直达路由,都配置有其他软交换设备的信息。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寻址时间短,只需要经过一次寻址就能找到被叫的所对应的软交换设备,建立连接。而且,当其中一个软交换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其他设备进行迂回,系统稳定性较高。其缺点是当接入用户数量增加从而带来软交换设备增加以后,不仅所需的直达路由的建立将会很复杂(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个软交换设备存储的用户地址信息非常庞大,日常维护很麻烦。当一个用户的数据改变时,全网设备的用户数据都必须同时修改,工作量非常大。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组网方式仅适合于网络规模很小时运用。[1,4,6]

3.2.2 分层组网方式

随着NGN的发展网络规模的扩大,接入用户数量的增加,可以考虑使用如图2所示的软交换设备分层组网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软交换设备分为不同的等级。二级软交换设备仅存储本设备内的用户信息,一级软交换设备存储各个二级软交换设备的信息。路由选择方式以静态路由选择为主。当有用户发起呼叫时,其所在的软交换设备查找被叫地址信息。如果在还是本设备内部的呼叫则直接完成连接如果是其他设备的用户,则向上一级软交换设备发出请求,通过上级设备寻找对应的被叫地址信息,建立连接。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每个软交换设备只需存储自己所管理的用户的信息,维护方便。其缺点是不同设备用户间路由选择时间延长,并且对一级软交换设备的稳定性要求高。为了保证可靠性,必须对其进行备份,采用负荷分担或热备份的方式工作。[6]

3.2.3 路由服务器方式

这种方式需要在软交换设备之上设置专门的路由服务器,如图3所示。根据地域的不同把NGN划分为若干个域,每个域内有若干软交换设备,配置1~2个路由服务器。每个软交换设备存储有本域内的地址信息。当用户发起与同一个域的其他用户的呼叫时,直接由软交换设备控制网关完成连接当呼叫其他域的用户时,软交换设备将呼叫请求转发给路由服务器。路由服务器完成路由的选择后将路由信息返回软交换设备。软交换设备根据返回的路由完成连接。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减少软交换设备的负担;软交换设备的状态只需告诉所属的路由服务器,从而减少了网络中该类信息的数目。其缺点是当用户数目非常庞大时,路由服务器仍然需要分级,这样就违背了软交换网络使网络扁平化的初衷[4,6,7]。

4 一种新的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组网方案

在综合分析上述方案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位置服务器(PS,Position Server)的方案,如图4所示。

该方案需要在核心承载网上配置一定数量的位置服务器PS,每个位置服务器管理若干个软交换设备,位置服务器之间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建立专线直接连接,也可以不直接连接而通过IP地址互相访问。位置服务器的具体数量根据网络规模确定。

根据IP网特点,NGN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分层PSTN网络,局向等基本路由概念不再有任何意义。网络中任意一个软交换设备都应能够直接定位对端设备,避免IP网中呼叫信令的逐跳处理转发,可通过集中设置的共享位置服务器实现。

位置服务器存储着它所管辖的软交换设备的地址信息,支持E.164、IP地址、URL地址等路由信息,具有通过TRIP等协议互连及路由查询的功能。当有用户发起呼叫时,软交换设备向所属的位置服务器发出请求。位置服务器对被叫用户的地址信息(可以是电话号码或IP地址)进行分析,如果是本域内的呼叫则直接控制网关建立连接如果不是本域内的呼叫则根据事先确定的路由直接定位到被叫的位置服务器,向对方发出呼叫请求。如果被叫空闲,则由两端的位置服务器分别向软交换设备发送消息,控制两端的网关建立连接。

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到了NGN网络的扁平化特征,使用位置服务器进行域间呼叫的路由选择,避免了PSTN网络中分层过多带来的信令转发次数过多的问题。同时由于位置服务器可以根据网络规模的变化灵活配置,组网更方便。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分散控制的方式,当某一位置服务器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他用户正常使用,提高系统可靠性。这种方案要求核心承载网性能稳定,为了能提供电信级服务,对核心网的服务质量(Qo S)要求高。

5 结束语

下一代网络(NGN)具有广泛的内涵,其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新业务及应用;网络传送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架构;IP网络技术;网络融合技术;互通和互操作;新型的控制、管理和运维机制;各网络单元;新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测试技术等。本文虽然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问题广泛、复杂,并且受到实验环境和作者水平的限制,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软交换网络中的Qo S问题、软交换中的安全策略、下一代网络(NGN)中软交换组网方式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赵慧玲,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刘韵洁,张智江.下一代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万晓榆.下一代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张建强.下一代网络及软交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5]张立达.软交换技术及SIP协议栈实现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6]林娜.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7]张萍萍,王巧巧.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技术[J].中国数据通信,2003,5(2):82-85.

[8]TU-T SG13-2004,ITU-T draft Y2001NGN.General over view of NGN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S],2004.

[9]Xing X L.Architecture of NGN[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04,27(3):67-72.

NGN软交换范文

NGN软交换范文(精选7篇)NGN软交换 第1篇关键词:NGN,简述,软交换下一代网络(NGN)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一直是业界的热点话题,它是支持业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