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精选12篇)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第1篇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较为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其中, 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其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达6.19万亿千瓦时, 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 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 列世界首位;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吨, 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 预测资源量45521.04亿吨, 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 列世界第三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海域, 探明储量分别占据世界第十二位和二十二位;此外, 我国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潮汐、地热、风力及核燃料资源储藏量都比较丰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各种能源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都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更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目前, 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1.0吨标准煤, 美国是11.7吨标准煤, 日本是5.5吨标准煤,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国家平均是6.8吨标准煤, 世界平均值为2.1吨标准煤。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将持续上升。预计205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际, 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将在3.0吨标准煤以上。因此, 能源总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另外, 我国能源资源可用度较低。由于存在着较多制约开发的因素, 我国煤炭可靠建井储量严重不足;石油地质资源较丰富, 但可采储量过少, 增储难度极高;天然气起步晚、起点低, 探明率不高, 地质条件相对复杂, 但增储迅速、前景广阔。同时, 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 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 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 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
二、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1、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
从历史数据分析, 我国煤炭消费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其占比仍然维持在65%以上;石油消费总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但其上升幅度不是太大, 近年来都在25%上下浮动;天然气占比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长时间内在2%左右徘徊;水电、核电及其他能源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 我国能源消费严重依赖煤炭, 石油消费虽有所增长, 但与发达国家的石油占比相比差距很大。
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
首先, 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1990—200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占比均高达70%, 2006至今虽然其占比有所下降, 但下降幅度不大, 一直维持在65%以上。石油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严重不匹配, 2009年的石油生产量占12.6%, 消费量比重为21.2%, 对外依存度高达41%。而发达国家及世界能源结构中, 石油却是能源结构中占比最高的能源, 美国的石油消费占其总能源消费的40.7%, 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了35.8%, 由此可见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结构矛盾。另外, 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和水电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非常低, 仅为10.1%,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其次, 单位GDP能耗较高, 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由于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 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 另一方面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 没有能源战略或能源战略严重滞后, 从而导致我国单位GDP能耗较之发达国家差距巨大。1981年,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 这一数据逐年扩大, 如今更是达到了16倍。导致这一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科技进步水平和速度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为32%, “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中, 科技进步所占的份额最大, 一般都在50%~70%之间。高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导致了重经济、轻环境等问题。
再次, 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燃煤严重污染环境。目前, 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62%的燃煤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仍沿用落后的技术被直接燃烧使用, 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据历年的资料估算, 燃煤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 如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硫化碳等, 对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十分突出:污染严重、降尘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严重;我国南方烧的高硫煤产生了酸雨污染;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增加了煤的消耗量。
最后, 能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尽管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在逐年提高, 但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能源利用效率仍比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 生产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0%~100%。其中, 工业锅炉的热效率只有50%~60%, 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风机、水泵和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 比发达国家低5—10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 能源结构总效率为9.3% (只及发达国家的50%左右) , 90%以上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
三、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表1为2006年中、美、加三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较。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中国能源供应仍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 人均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能源的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约束,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可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虽然中国可再生能源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但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接近9%) , 这主要归因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相对较高。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不仅需要法规政策的支持, 更重要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中国已确定到2020年使能源的15%来自可再生能源, 到2050年中国电力的30%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美国是以石油为主的典型发达国家, 2006年其石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以上, 天然气和煤炭消费均占比24.4%。美国将通过提高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减排的目标, 提高能效措施将使美国到2030年碳排放保持不变, 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将使碳排放较大程度地低于目前水平。在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新政中, 对新能源做出了极大倾斜, 提出到2012年, 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 到2030年美国电力供应量约40%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如此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在加拿大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仅为10.7%, 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近1/4, 天然气占27.0%。随着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及全球对温室效应的关注,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1、节约能源资源, 提高能源效率, 走集约式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 “节能优先”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工作的重点, 而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 因为我国能源效率高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1.2%, 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则为41%, 可见, 我国有很大的节能空间。因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我国应努力提高能源效率, 改变原有的“以资源换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集约式经济发展道路。
2、加大能源勘探投入, 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
首先, 要加大能源资源的勘探投入。目前我国对战略能源的储量、开发条件等的勘探和研究不够深入, 探明的保有储量与其需求量严重失衡, 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核等能源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制定能源战略和决策时就极易造成失误, 甚至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其次, 要优先利用国外能源, 适度建立战略储备。在能源利用上, 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总体战略是先利用国外相对廉价的能源而后利用国内能源, 要把国内有些较好的能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3、积极发展先进核能及清洁能源, 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减轻环境污染
首先, 要进一步开发、引进和完善核电水电技术, 大力发展核电水电工程;其次, 要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降耗技术, 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再次, 要开发和使用煤液化、煤气化等技术, 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对环境的污染;最后, 开发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进一步降低成本, 提高其使用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4、推进和深化能源价格机制改革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要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 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 要进一步深化煤炭价格改革, 全面实现市场化;加快推进电价改革, 逐步做到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输电和配电价格由政府监管;逐步完善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定价机制, 及时反映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和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摘要:近年来,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瓶颈之一, 因此, 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就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首要任务。本文对我国能源资源储量的现状进行了阐述, 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分析, 并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 2009.
[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的若干建议[A].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挑战篇[C].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3]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8) .
能源消费统计报告制度 第2篇
为了杜绝能源浪费,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能源。按照上级要求,并结合我厂的实际情况。本着降低消耗,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制定如下能源消费统计报告制度。
一、煤耗、汽耗、电耗、药耗为电厂主要控制的能源消费指标。
二、煤耗每天有输煤车间汇报主控室,有主控室向矿调度室汇报;厂用电每天由值长统计,负责在碰头会上汇报;汽耗和药耗分别由汽机和化水车间每天一统计,并汇报生技部。
三、煤耗、厂用电、汽耗、药耗每月总结一次,并进行分析,查明超耗原因。
四、相关部门每天必须准时汇报,并留底,以便月底总结。
五、所有人员必须认真遵守本规定。
埠村煤矿矸石热电厂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第3篇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节能降耗是否会付出经济增长的成本,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存在由经济增长向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向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或者双向的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本文将对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利用协整理论来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分析长期与短期的影响程度,同时对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各产业能源消费与增加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来分析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两者关系的量化结构。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协整性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目前在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计量经济方法——协整理论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这一问题。之所以采用协整理论,是因为时间序列都很有可能是非平稳性的序列,非平稳的序列不能用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否则分析时会出现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以此做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
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协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
根据格兰杰(Granger)定理,如果若干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必然有误差修正模型(ECM)表达式存在,反之也成立。对变量进行单整性检验来检验序列平稳性后,然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的话,则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将长期关系与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利用该模型来分析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协整关系。关于协整理论的检验和估计有许多方法,如E-G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法等,本文采用E-G两步法。
选取1980-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数据,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的关系,选取1980-2008年的各产业的增加值与所消费的能源数据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结果及启示
通过协整性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GDP每增长1%,能源消费增长0.5571%,能源消费弹性相对比较高。
2、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而发现,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能源消费短期偏离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将能源消费向长期均衡状态收敛。
3、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是能源消费变化的原因。
4、从三次产业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有所不同,第一产业增加值是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而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所在。
2、从能源消费对各产业的影响来看,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一部分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未能明确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数量关系,即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各因变量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关系,建立普通回归模型就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造成模型的失真,不能很好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间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主成分回归法来进行分析。
选取1980-2008年各产业增加值与各能源品种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部分数据无法获得,我们利用插补的方法进行补齐。
(二)分析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着强相关性,并且各个结构对各自总量影响也比较大,其影响结构图如下:
从图1-1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达到0.987,经济结构与标准化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8,同时标准化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程度达到0.993。各产业增加值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这说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标准化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5,其次是第二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83,最小的是第一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73。各类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对清洁能源消费的依赖性最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从整体来看,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是能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单向因果关系,要实现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逐渐改变这种高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使我国能源消费的产出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来看,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着比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更加趋向于合理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关系最紧密,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而这也符合节能降耗的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第4篇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高度依赖能源推动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悖的,同时,大量的能源消费已造成了众多资源枯竭城市,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国能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出现减弱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费量在2011年已达到348002万吨标准煤。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同时能源消费弹性在2008年以后逐年放大,表明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边际贡献率不断下降。
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将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和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看,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为348002万吨标准煤,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6759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94%,工业246441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70.82%,建筑业5872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6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8536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8.2%,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7795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2.24%,其他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消费总量的4.36%,生活能源消费占消费总量的10.75%。整体上看,我国的工业部门是我国能耗最大的产业部门。
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上看,我国一次能源品种结构长期不合理,资源禀赋的原因,使煤炭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利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逐渐下降,但这并不能改变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的比重已从建国初期的95%左右下降到2011年的68%,但仍大大高于29.3%的世界平均水平。石油能源方面,随着石油消费的井喷式的增长,石油供需缺口也日益增大。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7%的速度增长,快速的能源消费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我国能源消费品种中,煤炭比重很大,巨大的煤炭消费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与所倡导的绿色GDP理念相悖,这就要求从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两方面解决当前的问题。目前国家推出一系列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大力倡导绿色能源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到底能有多大效果,能否会影响经济的增长需要进一步辨析,所以探析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量化关系就更为重要,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具有很高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构造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邓聚龙创立的,是一种研究样本数据少、对信息了解不充分、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实质是一种数学方法,是对两序列变化发展趋势有无关联提供一种量化的度量,适合动态时间序列的分析,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母序列和子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别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密切。通过两序列之间曲线走势的相似程度反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大小相反,相似程度与关联度之间成正比关系。
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采用的实证方法往往是经典回归分析方法。但回归分析法运用过程中,限定条件较多,往往要求有连续的数据、要求样本服从典型的概率分布,这些要求往往难以满足,如果强行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出现伪回归,导致模型运算结果失去意义,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宏观现象。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则可以不用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关联系数的思维方式来量化变量之间的关系,关联度系数越大,关联程度越大。
考虑参考序列为多指标时间域的集合X0(k)={X01,X02,X03,,X0m}。记Xi(k)是待评价指标集合,Xi(k)={Xi1,Xi2,Xi3,,Xin}。时间对X0(k)对指标Xi(k)的指标值记为xij(i=1,2,,n;j=1,2,,m)。则称X=(xij)(m+1)*n为参考序列X0(k)对指标集Xi(k)的决策矩阵。
接下来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解决各因素序列由于单位不同而不可公度的问题,通过对参考序列X0(k)={X01,X02,X03,,X0n}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序列变为:
评价指标集则规范为:
这样决策矩阵X规范为 :
关联系数ξ(Xi)计算公式如下:
关联系数并不是唯一的,关联系数数量与序列包含的指标数量相等,由于计算出的关联系数众多且分散,不便于数据分析,有必要通过算数平均数的方式进行处理,将数列间的关联系数整合成灰色关联度,关联度ri公式如下:
ζ为分辨系数,0<ζ<1,一般取值0.5。
2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2001~2011年10年间的GDP数据和能源消费量数据,重点研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参考序列为GDP,单位为亿元,比较序列为6类行业,单位为万吨标准煤,X1为农、林、牧、渔、水利业能源消费量,X2为工业能源消费量,X3为建筑业能源消费量,X4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费量,X5为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量,X6为生活能源消费能源消费量。
2.1 相关经济数据选取
本文的数据整理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2001~2011年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探寻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程度,根据前面的说明,上述所选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是相对而言的,最后计算出的关联系数及关联度分别是6类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关联系数与关联度。
各行业能源消费量用Xi表示,以标准煤计,单位为万吨,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单位为亿元,具体数据见表1。
2.2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
以2011年数据为参考序列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各数据标准化成介于0~1之间的数据。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如表2。
2.3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计算
计算关联系数前,需要先求出各序列与GDP序列之间的差数序列ΔXi=X0(k)-Xi(k),具体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中,比较这些绝对差,不难发现最大值为0.51,最小值为0,取ρ=0.5,代入公式:
分别计算其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其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第13列,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各产业能源消费和生活用能消费中,农、林、牧、渔、水利业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为0.49,属于关联度不显著。其余四大行业和生活用能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5,均属于关联度显著,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量与对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0.71,其次是建筑业,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工业生产活动的能源消费和生活用能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显著性是最弱的。在图4中可以看出,批、零、住、餐业能源消费量并不大,但其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很大,说明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具有耗能低、效益高的特点,在未来的经济规划中,应大力推动和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反,而工业能源的消费比重高达到70%多,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高仅为0.59,从消费量说明了中国的产业消费结构还不合理。
3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本部分是研究能源品种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核风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参考序列为GDP,单位为亿元,比较序列为4类能源品种,单位为万吨标准煤,X1为煤炭消费量,X2为石油消费量,X3天然气消费量,X4为水电、核电、风电消费量。
以2011年数据为参考序列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并求出各序列与GDP序列之间的差数序列 ,具体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中,比较这些绝对差,不难发现最大值为0.32,最小值为0,取ρ=0.5,代入公式:
分别计算其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其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第13列可以看出能源消费种类中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天然气0.87>水电核能风能0.58>煤炭0.5>石油0.49。天然气之所以成为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最大的能源品种,主要原因是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充分,热值高,与煤炭、石油相比使用安全,几乎不产生硫、粉尘等有害物质,能够很好地缓解空气污染,目前,国家大力推动天然气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也出台了多部文件,大力提倡,使得天然气产业蓬勃发展,广泛应用在工艺生产、化工工业、城市燃气、汽车能源等领域,从整体上看,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
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小,但是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煤炭和石油在我国消费比重很大,占能源总消费量的87%以上,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到能源总消费量的68%,表明煤炭依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最重要品种,消耗大但是关联度小,说明煤炭石油的使用效率低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与经济增长关联度相对较强,一方面因为中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阶梯交界处的水能丰富,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国水电实地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大力提倡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水电风电核能产业的发展。
4 对策建议
根据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4.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控高耗能产业
通过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对能源的消费量最大,但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却很低,因此加大对能源消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服务类第三产业,逐渐引导产业朝高效低能的方向转变;适当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坚决淘汰高耗低效重污染的工业;同时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能源消耗量少,但其对经济的关联度大,所以要大力发展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新兴的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提高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2 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第5篇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
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利用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我国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能源先进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作 者:马舒曼 吕永波 韩晓雪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44刊 名:能源研究与利用英文刊名:ENERGY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年,卷(期):“”(1)分类号:F25关键词:能源消费 能源利用率 经济发展 工业换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第6篇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
从能源消费总量看,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开始摆脱负增长,之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1999—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一直都超过了能源生产量,能源供应都出现了缺口。从增长率来看,2002年能源消费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率开始超过能源生产率,快了2.24个百分点。
从能源消费内部结构看,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重化工业消费能源的比重逐步提高,2003年重化工业能源消费量达到80398.58万吨标准煤,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其中,1990—2003年,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的能源消费量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6.4%、9.5%和0.5%,化工、造纸的能耗比重则分别下降2.4%和0.8%,以上几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66.9%上升到2003年的79.7%,重化工业特征在能源消费方面表现非常明显。
(二)在我国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时,单位能源消耗偏高,产出效率偏低,能源效率损失比较大,更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
从纵向比较看,虽然产业结构变化是朝着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来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源消耗强度还比较高。2002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出现反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02年、2003年、2004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21、1.42和1.39,远高于2000年、2001年的0.02和0.48。与世界其他各国横向比较,我国的能源产出效率也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我国单位产出耗能比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高出2倍以上;比新兴发达国家如韩国、巴西等高出近60%;比人均GDP与我国相当的国家单位产出能耗也要高。
(三)在能源需求急剧增加和能源效率损失较大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不仅面临着能源供给的“流量约束”,还面临着“存量约束”的威胁,而且目前从“流量约束”向“存量约束”的趋势正在加快
在经济学的视野里,能源约束所导致的稀缺能源最优配置问题无处不在,但在绝大多数场合中,能源约束是以“流量约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主要特征是能源受到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全面地由潜在能源向现实能源转化,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内能源的供给满足不了能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担心的是能源获取的速度,而不是能源存不存在。相应地,当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存量接近枯竭的时候,能源约束就转化成另一种约束形式——“存量约束”,于是,就不得不开始考虑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问题。相比而言,能源的流量约束要温和得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制度改进等手段使能源约束逐渐弱化,而能源的存量约束要严厉得多,经济发展通常要受到比较大的制约。
近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能源流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以说,我国的能源约束已经从流量约束状态向存量约束状态逼近。
目前,我国的能源约束问题既有流量约束,也有存量约束,但总体说来,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的能源约束问题将越来越绝对化,存量约束将成为问题的主要方面,这是对我国现阶段能源约束问题的基本判断,也是进行产业变化的现实出发点。
二、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内部结构的协整性分析
(一)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说明我国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而目前以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因素。
(二)高速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促使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价格全面上扬,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三)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能源。
(四)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在经济和能源安全供应方面远没有大量利用石油而抛弃煤炭的客观条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近期难以改变。
三、未来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供给、消费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从长远和宏观上考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最大的能源节约,除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外,建立节约型产业结构,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1.从经济发展阶段和趋势看,我国不能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结合能源等条件的约束,我国应摈弃先行国家在此阶段的消耗大、污染大的发展老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必须树立新的产业结构变化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必须将技术进步贯穿于产业结构变化当中去,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3.进行产业结构变化必须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避免低水平简单重复建设,特别是要运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能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改变人为压低能源价格、造成严重浪费和低效的现象。
(二)采取多种配套措施,舒缓目前能源供给“流量约束”,提高因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能源需求的保障程度,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多样化和清洁化。
2.开拓利用国际能源市场,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能源供应体系,构建能源全球化战略框架。
3.采用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
4.推进能源产业和能源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深化能源的价税改革,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化机制来解决能源的效率损失和体现能源的市场价值。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第7篇
根据《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对能源的定义描述,能源作为一种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的能量的资源。其分类方式有很多,比如,根据能源的来源划分为地球内和地球外的能源,前者有原子核能,后者有太阳能、潮汐能等;根据能源的性质划分为燃料型和非燃料型能源,前者如天然气,后者如太阳能等;根据能源消耗划分为污染型和清洁型能源;根据能源的使用类型划分为常规能源(如石油)和新型能源(风能、地热能)。特别是21 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大力投资开发新型能源,以此减缓常规能源逐日耗尽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压力。当然,我国也不例外,比如“低碳生活”就是一种有影响力的行动。
据专家勘测,我国的能源储备总量丰富,特别是石化能源资源储备丰富,2006 年我国煤炭的保有资源量就高达1 万亿吨,其他很多的非常规能源的储备量也居世界前列。不过随着能源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是相当惊人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获悉,2013 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41.6913 亿吨标准煤(本段单位同)。其中煤炭消费总量为24.75,石油消费总量为6.9,天然气消费总量为2.175,水电、核电、风电消费总量为3.675 等,各指标都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比如,2014 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42.6,而2012 年为40.2138,较之2006 年和2005 年的28.6467和26.1369,增长幅度是相当大的。同时,从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能源进口消费数据中也发现了同样的增长态势。
因此,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都表现出增长的态势,当然,这很大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的,根据有关学者对我国能源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适应期,不止一次出现过中国的经济以高耗能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不良现象。能源的消耗的迅速加快,若是不能重视和合理处理环境污染,则必将严重迫害生态环境,甚至是不可治愈的。因此,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探讨,分析这种结构对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合理有着深刻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统计分析和存在问题
1、我国能源结构的统计指标分析
(1)能源比例分析
能源包含的种类非常多,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这4 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示数据获悉,在我国,就2005—2013 年的数据看,这4 类能源所占总能源的比例每年的排名基本稳定,煤炭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最低占了59.37%(2013 年),最高达64.23%(2009 年);石油消费次之,比例最低为16.33%(2009 年),最高为18.88%(2005 年);水电等电力消费最高为8.81%(2013 年),最低为6.12%(2005 年);天然气居第四,最低为2.35%(2005 年),最高为5.21%(2013 年)。另外,这几类能源中表现出这样的一个特征: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
(2)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指标分析
类似于前文,以下探讨了能源总量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这4 类能源的增长速度变化。从2005—2013 年这8 年来看,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态势有增有减,表现出“两高两低”,比如2005 和2006 年增长速度比较大,超过8%;2007 和2008 年同样是正增长,但是增长速度降低了,分别为2.86%和4.61%;2009 和2010 年增长速度又高了,分别为6.8%和2.85%;到2011 和2012年,增长速度又降下来,为3.7%和3.5%;就2005—2013 年的数据看,前文所提4 类能源也体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速度也不太稳定,高低接替。煤炭虽然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但是其增长速度整体变小,最低为1.2%(2011 年),最高为9.2%(2005 年);而石油的消费增长率最低为1.1%(2007 年),最高为11.1%(2009 年);天然气的消费增长率最低为7.5%(2011 年),最高为18.9%(2005 年);第四类能源的消费增长率最低为-0.3%(2009 年),最高为18.1%(2011 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些年度,对电力能源和天然气的消耗是非常大的。
(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式数据可以知道,从2000—2014 年近15 年的数据来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 的年份有3个,分别在2003、2004 和2005 年,而2002 年的数据为0.99,说明在这些年份我国的能源消耗是非常低的,所反映的问题也非常多,比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了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要快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侧面反映了某些方面比如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科学技术水平等指标水平处于较低状态。此外,数据还显示,这15 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中仅有4 个年份小于1 的,即2014 年的0.51、2012 年的0.77、2009 年的0.78 和2008 年的0.58,其余的11 个年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都大于1,说明我国电力消耗是非常不稳定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电力能源是比较敏感的。
2、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耗与能源生产缺口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示数据可以发现,从2008 年到2012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逐年增加,能源消耗总量也呈现同样的趋势,但生产总量却不能够适应和满足有着同样趋势的能源消耗,比如,2008 年至2012 年近5 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分别为27.7419、28.6092、31.2124、34.0177、35.104亿吨标准煤,而这5 年的消耗总量分别32.0611、33.6126、36.0648、38.7043、40.2138 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耗量与生产量的差值为4.3191、5.0033、4.8523、4.6865、5.1097 亿吨标准煤,由此看得出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凸显了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生产的增长跟不上消费增长的矛盾,而2012 年的缺口是最大的。通过数据比较还发现,天然气、煤炭、电气缺口所占总缺口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科学性
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史,我国经济发展是相当快的,但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能源浪费现象非常突出,能源消耗的总量不断攀升,使得能源的需求扩大,所以能源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重点都包括了以高耗能为特点的制造业和重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使得天然气、石油、煤炭等有限的常规能源更加紧缺,必须依赖进口才能缓解重压,同时也使得相关能源的价格不稳定,增加了价格的敏感度。据学者研究,2001 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是29.1%,而2006 年大幅涨至47.3%,而今早已超过了50%。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长此以往,毫无疑问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运输成本加快。正是因为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消费和生产不协调,导致了这种进口不平衡的状态。
(3)能源消费过程中引发了环境问题
能源在消费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比如化石燃料(天然气、煤、石油)的过度使用,能够造成能源危机和浪费,还会污染环境,带来酸雨、温室效应、PM2.5 增加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很大原因就是常年积累的化石能源的使用引起的。再比如制造业的工厂尾气排放与工业用水的直接排放等,都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三、加快和促进我国能源持续发展的措施
1、加大新型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倡导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全世界人民都应该积极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每天问一下自己:“今天,你低碳了么?”比如,出行尽量减少私家车,多用自行车和步行;选择混动型的私家车购买,减少尾气排放量,缓解大气污染;减少塑料口袋的使用和丢弃。同时,国家应该从能源的开发着手,加大对新型能源的开采和研发,比如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因为很多常规性能源比如石油、煤炭都是不可再生的,总有用完的一天,能源危机是随着能源消耗的增长而激化的,所以说,开发新型能源、寻找他们的替代能源才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根本性途径。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能源的浪费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于很多高耗能产品、行业尤甚,因此应该引起国家和民众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应该出台某些约束企业或者单位使用能源、生产产品的法律规章,比如,可以通过提高电价来减少电量的消耗,节约电能。同时,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要使能源的产出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企业或者单位通过自身的努力才可以做到,比如,更新生产技术、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专业人才等。
3、改革和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为标杆,改革和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当前,世界的格局是慢慢地减轻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而我国目前的主导能源依然是煤炭,所以说要调整各种能源的消费结构,加大对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比如,可以提高煤炭的出口量,适当地提高原油或者石油的进口量等。
四、结语
自步入21 世纪发展之轨,我国跃升为能源生产国和消耗国的世界老二,充足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必须要处理好能源消耗引发的各类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谋求幸福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应对和克服能源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大步向前,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世界共享繁荣。
摘要:不可置否,能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影响子孙万代幸福的世界话题。因此,文章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探讨对象,分析我国的消费情况,进而总结了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促进我国能源持续发展的措施,希望为能源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 第8篇
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20世纪末, 我国第一次出现了能源消费总量超过能源生产总量的情况, 在此之后, 虽然我们国家的能源生产量在不断地增长, 但是依旧未能摆脱供小于求的局面。当下, 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二位, 同时, 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具体表现如下: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下降, 但是煤炭消费仍然占有65%的比重;对于石油的消费开始转向了上升的趋势, 但只是小幅度的波动, 比重一般在25%上下浮动;天然气的消费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没有明显的变化;一些新型能源, 例如:水电、核电都呈小幅度上升趋势[1]。由此可以看出, 我们国家能源消费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过大, 石油资源的消费即使出现了缓慢增长的趋势, 但和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根据我国的能源专家预测, 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 我国的煤炭消费依然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2 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的弊端
2.1 能源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呈煤多、油少、短气的现状, 这一消费结构证明我国长期以来以消费煤炭能源为主。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段时间内, 煤炭资源的消费总量达到了70%左右, 虽然从2006年开始, 煤炭资源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 但也是微小幅度的调整, 所占比重仍在65%以上。此外, 石油资源的供需也严重不平衡, “2008年中国共生产原油1.9亿吨, 进口2.3亿吨, 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3.8%”[2], 与此同时, 由于供小于求, 所以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国原油的进口力度, 致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 新能源, 比如天然气、水电等能源消费在我国的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仅在10%左右,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2 煤炭消费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消费资源,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 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首先, “竭泽而渔”式的煤炭开采对我国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据有关资料显示, 每年都会有1.5万~2万公顷的土地由于开采煤炭而浪费[3]。其次, 由于大量的开采煤炭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受到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废水随意地排放到各条河道中, 导致水质遭到严重破坏。在煤炭的炼制以及供应过程中, 大量的有毒气体随着产品的产生而排放到空气中, 严重破坏了环境质量。最后, 由于大面积的开采煤炭导致大面积植被破坏。由于长期以来, 原煤开采出来后, 一般都会将其堆放在开采的地方, 这就导致矿区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
3 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对策
3.1 以煤炭消费为基础
从整个国际能源发展情况来看, 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内,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依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 煤炭资源将会重新占领世界第一能源的位置。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 从整个世界来看, 煤炭资源的储备量要远远超过油气资源;第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已经掌握了降低煤炭生产的技术条件, 并且在煤炭的清洁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当前背景下, 想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一定要发挥资源的优势,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煤炭资源作为主要消费资源, 从而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在此过程中, 不但要降低煤炭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更要采用科学的技术加大煤炭资源的利用率[4]。
3.2 大力发展油气产业
首先, 从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历程来看, 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是从煤炭消费过渡到油气消费。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出发, 努力发展油气产业, 从而实现油气部分性地取代煤炭是平衡能源消费结构的要求, 同时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其次, 对于油气资源的应用已经有了相对较长的历史。与可再生能源相比, 一方面, 到目前为止石油工业的各方面技术都已经十分成熟, 具备实足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 从国际范围来看, 石油资源的开发还具有很大的潜力, 并且,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石油资源的整体开发目前处于中期阶段, 所以, 石油资源的潜力还有很大空间;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增长的速度具有强劲的动力。所以, 当代背景下, 想要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就要大力发展油气产业。
3.3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由于人类“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 造成了部分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 当下, 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即能源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开始意识到, 想要可持续地发展, 必须寻找新型能源, 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被我们称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能源有两个特点:一是顾名思义, 可以再生, 不会出现枯竭的情况;二是污染物排放极少, 甚至没有污染物, 清洁程度非常高。因此, 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 还是从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来看,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且前景非常广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我国的各个领域都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如果我们不能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那么就现在的能源而言, 很难作为促进我国各个领域继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换言之, 我们十分有必要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 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摆脱化石能源主导的惯性思维, 不能轻易地否定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此外, 也不能盲目乐观, 认为可再生能源会轻易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5]。
摘要:在经济发展中, 有很多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能源消费结构是一个关键性的指标。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呈煤多、油少、短气的状况, 这样的现状势必会导致煤炭资源利用过多,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因此, 我国需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从多煤的实际情况出发, 开发创新能源。通过体制的改革和技术的进步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徐茂森, 张新生.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J].河南科学, 2012.
[2]林景伟.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 2014.
[3]陆彬.低碳目标约束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4.
[4]刘金朋.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3.
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 第9篇
理论分析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方法
在国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 根据实证的方法可分为3类。
(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研究。李影 (2010) 根据灰色关联度理论, 对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常规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是煤炭, 其次是石油、水电、风电、核电及天然气。这意味着我国能源利用的主要矛盾不是能源总量的束缚, 而是能源的结构性约束。
(2)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研究。刘悦 (2011) 将能源作为一种变量, 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并指出经济增长依赖高能耗产业是导致能源消费迅速增加的原因。
(3) 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杨宜勇和池振河 (2009) 利用多变量协整检验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 证明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指出没有能源消费的增长, 经济增长也必然陷入停滞。
但是, 国内外研究文献中缺乏同时考虑多种不同能源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笔者将结合林柏强 (2003) 等提出的相关研究方法, 同时考虑多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
2.多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
近28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GDP快速增长, 能源消费也同步快速增长。实际GDP总量从1985年的9016.04亿元, 增长至2012年的519470.10亿元。同时, 能源消费需求也大幅度上升, 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在1985年的消费分别为58276.56、13146.82、1691.40万吨标准煤, 到2009年的消费分别增长为216100.72、54091、11973.15万吨标准煤。
(1) 实际GDP增长率与煤炭消费增长率的关系
从图1可看出, 1986~1996年期间, 煤炭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GDP增长率波动幅度比煤炭消费增长率波动幅度略大, 而在1996~1998年期间, 煤炭消费增长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GDP增长率的下降幅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 可能来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过热,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同时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 减少基础设施建设, 使煤炭的消费量大幅度减少, 并在1997年还出现了负增长。1998~2007年, GDP增长率呈向上起伏增长趋势, 之后的两年, GDP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这与国家收紧银根的政策有关。煤炭的消费增长率在2003年达到18.86%。2003年以后, 煤炭消费增长率持续下降, 这可能是出于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及各级政府、企业环保意识增强所致。
(2) 实际GDP增长率与石油消费增长率的关系
从图2可看出, 1986~1993年, 实际GDP增长率与石油消费增长率的趋势保持大致相同。在经历了1993年、1994年石油消费量的基本零增长后, 1995年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21%。这与1995年煤炭消费增长率和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2001年, 水电、核电消费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使得石油消费增长率明显下降。2004年以后, 石油消费的增长率也跟煤炭一样出现明显的下降。
(3) 实际GDP增长率与天然气消费增长率关系
总的来说, 天然气消费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在2007年前基本保持相同步调, 除了1995年石油消费量的暴涨取代了部分天然气的消费量, 但是在2008年天然气消费增长率大幅下降, 又在2009年出现大幅上升, 呈现“V”字形状。
3.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假设:实际GDP的增长率, 与煤炭、石油、天然气这3种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存在一定的关系;能源消费增长率的大小, 与实际GDP增长率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 将实际GDP增长率看作因变量, 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增长率看做自变量。为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构建以下方程:
其中:GGR代表实际GDP增长率, MGR代表煤炭消费增长率, YGR代表石油消费增长率, QGR代表天然气增长率。
实证分析
1.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了对实际GDP增长率和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率之间进行计量分析, 在此之前, 先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即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 是指检验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存在单位根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了, 而数据检验结果若是同阶平稳序列, 就可以进行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检验结果看, GGR序列、MGR序列、YGR序列、QGR序列均非平稳序列, 而其序列的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均为平稳序列。所以, 可以对它们之间可进行下一步分析。
2.协整检验
协整分析, 是根据现实数据对经济理论上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由于该模型具有多个变量, 所以主要对之前建立的VAR模型 (GGR=αMGR+βYGR+γQGR) 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对GGR、MGR、YGR、QGR进行的协整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原假设None下, 结果表示至少存在1个协整关系。在假设At most 1下, 结果表明最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在假设At most 2和At most 3下, 都表示最少存在3个协整关系。因此, 通过检验可判断GGR、MGR、YGR、QGR4个变量存在3个协整关系。
表3显示了对数似然值最大的协整关系式, 该关系式也是VAR中回归的协整关系式。调整系数, 是指在模型中变量之间动态关系偏离协整关系后的调整速度。若该调整系数为负数, 说明偏离非均衡误差将会得到修正;若该调整系数为正数, 说明非均衡误差不仅得不到修正, 而且误差会更大。计算的调整系数多个估值中至少有一个为负值, 如果全部为正值, 说明该协整关系无效。D (GGR) 、D (MGR) 、D (YGR) 的调整系数分别为-0.102873、-0.100887、-0.400428, 说明协整关系有效。协整方程为:
从表2的迹统计量判定看, 在以我国实际GDP增长率为应变量的假设前提下, 与以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能源消费增长率为自变量的关系式中存在3个协整关系。也就是说, 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通过表3的对数似然值最大的协整关系检验, 笔者进一步得出了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上方程所示:煤炭消费增长率每上涨1%, 实际GDP增长率会上涨0.3022%;石油消费增长率每上升1%, 实际GDP增长率会上升0.1770%;而天然气消费增长率每上升1%, 实际GDP增长率会上升0.0848%。这说明, 我国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消费支持的主要是煤炭, 其次是石油, 最后是天然气。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为主, 而在我国, 煤炭主要是通过直接燃烧来作为能源使用的, 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问题还很突出, 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做好节能减排。
政策建议
1.优化能源结构, 图谋长远发展
在我国能源已探明的储量中, 煤炭占90%以上, 远远超过了石油和天然气之和, 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 使得我国难以改变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由于我国存在有煤炭能源的依赖度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天然气能源普及率低等能源结构问题, 所以, 优化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2.协调配置国内外资源
未来我国国内能源供应潜力依然很大, 还是主要依靠国内供给来满足能源需求。煤炭资源仍将是我国的基础能源, 政府应全力支持发展清洁利用和煤炭液化等相关技术, 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石油的依赖。虽然这样难以完全满足国内能源的需求, 但只要能保证能源的供应主体, 就可极大地提高我国能源的安全性。
3.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不仅能源供应的增长相对有限, 而且代价昂贵, 仅仅依靠能源供应的增加, 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 节约使用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是缓解资源束缚的现实选择, 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影.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能源结构约束的视角[J].技术经济, 2010 (3) :95-99.
[2]马宏伟, 刘思峰, 王效华.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协整性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 :366-372.
[3]刘海莺, 赵莹.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1 (3) :128-129.
[4]胡斌, 章宗琰.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5]陶爱元.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7 (2) :68-69.
我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 第10篇
1 各行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模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数据, 选取了九个能源指标, 即:x1煤炭, x2焦炭, x3原油消耗, x4汽油, x5煤油, x6柴油, x7燃料油, x8天然气, x9电力。以九大行业:农、林、牧、渔、水利业, 工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生活消费在2012年的九个能源消费量数据作为本文因子分析数据。
通过SPSS11.0软件计算, 得到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两个数值较大 (均大于1) 的特征值, 即分别为6.505、2.975, 它们一起解释了能源结构标准差的94.808% (累计贡献率) 。这两个成分基本上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足够信息。
图1中的横坐标为因子的序号, 纵坐标为相应特征值, 特征值越大表示对原始变量越重要。碎石图中比较陡的直线说明直线断点所对应的因子的特征值差值较大, 比较缓的则对应较小的特征值差值。图1中前面2个因子的坡度相对很陡, 说明前面2个因子是主要因子。
对提取的两个主因子分量F1、F2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 然后对其进行结构调整简化, 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 (见表2) 。这是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前两个主因子的载荷矩阵。同时, 将指标值载荷矩阵中载荷较高的情况分为两类。可以依此给各个主因子命名。
主因子F1在x9电力、x3原油、x7燃料油、x8天然气、x1煤炭、x2焦炭消费量上的系数分别是0.99377、0.97264、0.96977、0.94069、0.88962, 有较大的载荷, 电力、原油、燃料油、天然气、煤炭、焦炭都是生产企业的主要能源, 因此将该因子F1称为生产能源消费因子, 主因子F1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65.054%, 是分析能源消费结构时所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主因子F2在x4汽油、x5煤油、x6柴油消费量上的系数分别是0.98386、0.97641、0.97147, 有较大的载荷, 称主因子F2为机械能源消费因子。主因子F2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29.754%, 它也是分析能源消费结构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计算9个行业在两个主因子得分, 如表3所示。以各行业主因子F1得分作为x轴变量, 主因子F2得分为y轴变量, 作散点图, 如图2所示。
图2中, 在主因子F1生产能源消费的垂直方向上, 工业位居第一, 是生产能源消费量最大的行业, 制造业第二, 消耗生产能源仅次于工业, 生产能源:电力、原油、燃料油、天然气、煤炭、焦炭都是来自自然资源的开发, 因此, 我国工业、制造业在F1生产能源消费的高得分, 反映其发展给自然带来开发过度、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建筑业,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采掘业, 生活消费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的主因子F1得分都为负数, 反映了这些行业在我国生产能源消费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对空气污染程度相对较低。
在主因子F2机械能源消费的水平方向上,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位居第一, 说明它在机械能源消费上所占比例很大, 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迅猛发展, 各机械类工具数量飞速提高, 使得机械能源消费增大, 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噪音等环境问题。
工业在机械能源消费上所占比例比制造业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稍高一点, 建筑业,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采掘业, 生活消费和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在机械能源消费上所占比例最小。
以0为参考基准, 得分大于0的行业能源消费相对多一些, 得分小于0的相对少一些, 依此9个行业分别位于图2的四个区域, 可以把9个行业聚为3类。把在生产能源消费方面消耗比例很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归为一类, 把在机械能源消耗比例很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归为一类, 其他的6个行业归为一类, 它们在生产能源消费、机械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都很小。
2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用因子分析法可以从错综复杂的众多数据中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 在我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结构中, 主因子F1生产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65.054%, 主因子F2机械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29.754%。根据九个行业的两个主因子得分的散点图分布, 可分成三类:工业和制造业在生产能源消费方面为一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机械能源消费大归为一类;其他的为一类。
摘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九大行业能源消费结构进行研究, 从其2012年度九个主要能源指标中提取了两个具有一定含义的因子, 用它们代表各行业的能源消费情况, 最后, 根据每个行业两个主因子得分情况将其分为三类。
关键词:因子分析,能源消费
参考文献
[1]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叶翔翔.我国能源消费分解实证[J].统计观察, 2008 (5) .
[3]恽菁, 荣斌.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08 (1) .
实施电能替代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第11篇
推进电能替代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量散烧煤、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散烧煤消费约7—8亿吨,主要用于采暖小锅炉、工业小锅炉(窑炉)、农村生产生活等领域,约占煤炭消费总量20%,远高于欧盟、美国不到5%的水平。大量散烧煤未经洁净处理就直接用于燃烧,致使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此外,汽车、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靠港船舶使用燃油也是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源头。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还是超低排放煤电机组集中燃煤对分散燃煤的替代,都将对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稳步推进电能替代,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们享受更加舒适、便捷、智能的电能服务;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此外,电能替代将进一步扩大电力消费,缓解我国部分地区当前面临的电力消纳与系统调峰困难,特别是个别地区的严重“窝电”问题。
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推进电能替代
《意见》提出四个电能替代重点领域。一是北方居民采暖领域,主要针对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城区、郊区、农村等还大量使用散烧煤进行采暖的,使用蓄热式电锅炉、蓄热式电暖器、电热膜等多种电采暖设施替代分散燃煤设施。从电采暖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出,电采暖在整个供暖体系中属于补充供暖方式,未来北方地区居民采暖主要还是依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特别是背压式热电联产,这是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印发的《热电联产管理办法》(发改能源[2016]617号)中提出,未来将力争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因此,发展电采暖,并不是要取代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这一点需要各地在供热规划中予以重视。二是生产制造领域,生产制造领域的电能替代需要结合产业特点进行,有条件地区可根据大气污染防治与产业升级需要,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灌溉等。三是交通运输领域,主要针对各类车辆、靠港船舶、机场桥载设备等,使用电能替代燃油。四是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主要是满足电力系统运行本身的需要,如储能设备可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
“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推进上述四个领域的电能替代,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约1.3亿吨标煤,带动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约1.9%,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促进电能消费比重达到约27%。预计可新增电量消费约4500亿千瓦时,减排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30、210、70万吨。
把握原则,稳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
《意见》明确,推进电能替代应坚持“改革创新、规划引领、市场运作、有序推进”四项基本工作原则。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中,将逐步建立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还原电力商品属性,推进电能替代必须与电力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电力消费、促进移峰填谷的作用。此外,还需要与能源发展、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等规划或专项工作相结合,以规划为引领,明确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同步协调推进相关工作。深入、持续、有效地推进电能替代,必须科学分析地区能源结构、产业特点、环保要求、财政支持能力等,通过试点示范等方式,因地制宜,稳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设备研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定不能盲目推进,避免因“煤(油)改电”不可持续而造成“电返煤(油)”。
政策支持,扎实有效推进电能替代
电能替代是一种清洁化的能源消费方式,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社会公众带来普遍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其成本较高,难以完全通过一般的投资回报方式进行回收,必须有政策支持才能实施。
为此,《意见》提出若干电能替代支持政策,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在配电网建设改造方面,一是将合理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纳入相应配电网企业有效资产,将合理运营成本计入输配电准许成本,科学核定分用户类别、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二是国家“十三五”的配电网改造资金中将拿出一部分用于电能替代配套电网改造,配电网企业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红线外供配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高效运转的“绿色通道”,按照客户需求做好布点布线、电网接入等服务工作。在设备投资方面,一是鼓励各地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资金渠道,支持电能替代。二是鼓励电能替代项目单位积极申请企业债、低息贷款,采用PPP模式,解决融资问题。在项目运行方面,一是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降低低谷用电成本。今后,还将结合电改进程,推动建立发输供峰谷分时电价机制。这些措施对利用低谷电进行蓄能供热的项目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鼓励电能替代企业与风电等各类发电企业开展双边协商或集中竞价的直接交易。通过直接交易,电能替代项目可以按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进行购电。三是创新辅助服务机制,电、热生产企业和用户投资建设蓄热式电锅炉,提供调峰服务的,将获得合理补偿收益。
明确职责,共同协力推进电能替代
电能替代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落实。为保障电能替代工作落实,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分地区、分领域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要配合做好电力市场建设、直接交易、辅助服务机制等工作,支持电能替代发展。地方政府要摸清潜力,找准定位,做好组织,协调困难,按照《意见》要求,制定适合本省(区、市)的电能替代方案,并推动实施。电网企业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及时做好电能替代项目配套电网建设改造与电网接入等工作。电能替代项目单位要积极主动推进项目,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建设。电能替代设备生产企业要加强研发,不断降低设备成本。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第12篇
1 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早期, 有学者对能源问题就有了初步的研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强调了能源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Rashe将能源使用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 证明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进而定量地描述了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Ansgar Belke等认为, 国际发展占主导地位的能源消费和实际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双向的因果关系[2]。Stela Z Tsnai表明, 源消耗总量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并提出加强对能源需求关注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能源效率[3]。
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且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如:杨建辉、杨仁美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但西部地区不存在短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4]。肖涛、张宗益运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八大经济区域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发现不同的经济区域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不同的因果关系[5]。郭四代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到新能源利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得到新能源的消费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动力[6]。曾胜运用能源消费增率与GDP增量率进行计量经济模型研究, 发现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联关系成立并且存在比例关系[7]。李影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常规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量化, 得出我国能源利用的主要矛盾是能源的机构性约束[8]。姜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广东省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现广东省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9]。周琦通过研究证明了煤炭生产量、消费量都与国内生产总值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10]。Muhammad Shahbaz和Mete Feridun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 (ARDL) 的方法研究巴基斯坦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这两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且经济增长会引起电力消耗的增加[11]。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到, 很多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且运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 仅限于单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因此, 本文将从能源消费结构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进行研究, 一方面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另一方面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通过回归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得到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的关系, 同时也验证了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我国要实现经济转型的跨越发展, 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2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概况
从能源总量来看,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国。我国能源消费从19812010年总体上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 其中以煤炭消费为主 (数据来源于2011年统计年鉴)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如图1) 中可以看到:煤炭消费量平均占能源消费的73%, 石油、天然气、电力的消费量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2%、6%。从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情况来看, 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 石油、天然气、电力的消费量分别占能源消费的19%、4.4%、8.6%。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尽管煤炭的消费量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但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天然气、电力的消费量有显著上升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环境保护, 开发新能源的原因。
从煤炭消费、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图 (如图2) 来看, 它们都与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正向关系, 其中煤炭消费量的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比较接近, 其次是石油的消费量。这表明在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 石油、电力和天然气的影响相对较少。在图中还可以看到, 在19811998年期间, 煤炭消费总量的趋势基本同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一致。在199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增长缓慢, 煤炭消费总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03年以后, 随着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了明显的提升, 而煤炭消费总量虽然在不断增加, 但可以看出增率明显放慢, 石油消费总体处于比较平稳的波动状态, 与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一致, 而电力、天然气消费在2003年之后又了明显的增加, 这也表明我国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们都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相同的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 我国经济的增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量呈现同步增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我国不同的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但也需要通过进一步模型建立、分析和验证我国经济增长与四种能源消费的关系。
3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为了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1981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和电力 (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 消费量的时间序列数据, 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其中, 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量都是根据其所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换算得到的;由于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的比例较小, 所以将其消费量加和统计为电力消费, 单位是万吨标准煤;GDP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单位是亿元人民币 (如表1) 。本文将运用Eviews 6.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2 数据平稳性检验
分析四种能源消费与GDP的关系, 首先要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也就是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为了获得统计量的意义, 通过取变量GDP (Y) 、煤炭消费量 (X1) 、石油消费量 (X2) 、天然气消费量 (X3) 和电力消费量 (X4) 的对数从而消除序列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的现象, 得到新的时间序列, 可以表示为:ln Y、ln X1、ln X2、ln X3、ln X4, 依次进行ADF的单位根检验, 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新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到ln Y、ln X1、ln X2、ln X3、ln X4都是非平稳的, 通过检验结果 (如表2) 可以看出, 经过二阶差分以后, 各变量序列都平稳的, 也就是说所有的变量都是I (2) , 达到了同阶单整,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3 协整检验
通过数据平稳性检验得到各变量皆是同阶平稳, 可以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所以本文运用两变量的Engle-Granger检验, 分别检验ln Y与ln X1、ln Y与ln X2、ln Y与ln X3、ln Y与ln X4的协整性。Engle-Granger检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 分别建立ln Y与ln X1、ln Y与ln X2、ln Y与ln X3、ln Y与ln X4的协整回归模型, 如式 (1) :
上面的模型 (1) 中:ln Y为解释变量;ln Xi代表第i种能源消费量, 为被解释变量;αi和βi分别代表第i种能源消费量的回归系数估计值;εi表示误差项。
对模型 (1) 进行OLS回归分析, 得到协整回归方程如下:
第二步, 利用Eviews生成残差re1、re2、re3、re4,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协整检验的结果可以得出 (如表3) , ln Y与ln X1、ln X2、ln X3的残差序列为一阶平稳, ln Y与ln X4残差序列为二阶平稳, 它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也说明ln Y与ln X1, ln Y与ln X2, ln Y与ln X3, ln Y与ln X4存在协整关系, 即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四种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分别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这与上一部分分析四种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致, 所以进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3.4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分析
从回归方程 (2) 、 (3) 、 (4) 、 (5) 的回归结果来看, R12=0.974, R22=0.974, R32=0.80, R42=0.968, F值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模型拟合度比较好, 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电力消费总量在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检验, 这说明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电力的消费总量分别与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同时, 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系数符号与经济意义上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符号相一致, 即煤炭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就要平均增加2.83个单位;同样, 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消费总量每增加一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分别增加2.53、1.85、2.01个单位, 并且符合一般经济理论。这说明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电力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而且可以得出, 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消费支持的最主要的是煤炭, 其次是石油、电力和天然气, 也反映出我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结果讨论及建议
(1) 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我国能源消费中, 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是煤炭, 其次是石油、电力和天然气, 也体现出能源消费中的煤炭消费量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主要的贡献。从2012年世界能源消费统计结果来看,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各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30%左右, 其中石油占33.1%、天然气占23.7%、煤炭占30.3%、水电占8%、核电占4.9%;而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占据了主导地位, 所占比重为68%, 石油为19%, 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为8.6%, 天然气所占比重仅为4.4%。201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49.4% (数据来源于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这说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消费为主, 相较于世界能源消费平均水平也客观体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
因此, 我国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发展多元化的能源消费结构。一方面, 要改善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另一方面, 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
(2) 从19812010年能源消费量上来看, 尽管煤炭、石油消费量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减少, 但煤炭、石油消费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 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高耗能问题还比较突出。从协整检验中可以得到, 煤炭、石油消费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这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里, 煤炭、石油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我国在较长时间内仍难以改变能源主要依赖煤炭的格局。所以, 坚持节能降耗、减污的优先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 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之路;此外, 加大对能源技术创新的投入, 不断提高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的利用率, 鼓励研究开发节能降耗技术, 积极加大对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实现对煤炭石油资源的高效利用。在重视能源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同时, 也要重视经济、环境、资源、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强化技术创新, 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从19812010年能源消费量上来看, 天然气、电力的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虽然比例仍然比较小, 但在逐年增加;从回归结果来看, 天然气和电力的消费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并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这说明发展和开发新能源是我国今后能源消费的趋势, 也是解决我国高耗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加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的技术研发, 不断开发天然气、水电、风电和核电能等清洁能源, 发挥它们对经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 RASHE, J TATOM.Energy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GNP[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1977, 59 (6) :68-76
[2]ANSGAR BELKE, FRAUKE DOBNIK, CHRISTIAN DREGER.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New insights into th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J].Energy Economic, 2011, 33 (5) :782-789
[3]STELA Z TSNAI.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ausality analysis for Greece[J].Energy Economics, 2010, 32 (3) :582-590
[4]杨建辉, 杨仁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基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6) :74-78
[5]肖涛, 张宗益.八大经济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2012, 33 (4) :139-146
[6]郭四代.我国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 2012 (5) :35-37
[7]曾胜.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分析[J].软科学, 2009 (8) :65-70
[8]李影.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技术经济, 2010, 29 (3) :95-99
[9]姜磊.基于面板协整理论的广东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 2011, 23 (1) :31-35
[10]周琦.探究煤炭资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J].价值工程, 2010 (10) :171-174
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