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鸟儿唤醒早晨散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鸟儿唤醒早晨散文(精选3篇)

鸟儿唤醒早晨散文 第1篇

鸟儿唤醒早晨散文

在众多模仿鸟鸣的象声词中,我以为最贴近原生态的应该是“关关雎鸠”里的“雎”字。人上下嘴唇一撮“雎”的一声,声神兼具。

对此我现在体会尤深,因为天天清晨总被“雎雎”声儿唤醒。

醒来亦有盈耳鸟鸣,才意识到小区里的鸟儿的确多了。

居住小区坐标是扬子江边,幕府山下。日渐葱郁的幕府山俨然成了鸟儿家园,因小区绿化不错,自然常有众多鸟儿来串门。

才搬来小区时树木似乎并不出众,现在却已林木葱翠,修竹幽幽。这样的地方鸟儿无疑是喜爱的。是啊,它们怎么能不喜欢呢,除了成荫绿树,还有樱桃、桑椹、枇杷以及草的`果实,许多好吃的呢。鸟儿还不乐开了怀。

我不太清楚小区住了多少人,但我知道,鸟儿数量一定比人多。看着树梢头,草丛中毛色各异,体态不同的鸟儿生活在其间,可谓目不暇接。体型大的有喜鹊斑鸠野鸽子;小的却叫不出名字,仅拇指大小,羽色艳丽,且有着金属般的质感。然不管大小,它们都是一副机灵劲儿。

自然,白天见到的多是鸟儿或匆忙或悠闲的身影。那么夜里它们会栖在哪儿呢,树枝间或大或小的鸟巢是它们的家吗?据说野鸽子就是纯粹的背包族,是不需要固定住所的,两两结对找个树杈交颈而眠。这多好呀,居高不下的房价对它而言真是身外之物了。

小时候常幻想自己变成鸟儿翱翔蓝天。能飞的话当然活得轻松自在,因而几乎所有鸟儿的叫声都是悦耳的,除了老鸹。是啊,谁会不喜欢鸟叫呢?尽管唐诗里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句子,但那并不是嫌鸟叫声吵人,而是闺中少妇思念征战中的丈夫而不得的幽怨。

小区的鸟叫,最宜晚上听,或者说夜里才能听出其中韵味。

静静地,屏声静气,就像在幽谷中听古琴,听泉吟,离远一些,用淡然的、置身事外的心态。鸟鸣不期而至,春雨一般浸润心田。

夜深人静阒无人声,偶然醒来,“雎雎雎”或“雎雎雎”也可以是“雎雎雎”,悄然入耳,清越而悠扬。可能有点儿冷不丁,却并不突兀,似乎这就是夜晚轻梦声音。有时候是一声,有时候却是和鸣,仿佛是佳偶梦醒时相互在呢喃。

原来我认为鸟儿也是需要睡觉的,却经常在夜里听到鸟儿鸣唱。不解,去请教行家,说这是夜莺呢。我白天有意在树叶缝隙寻觅它们身影,却了无踪迹。

只好让它们继续停留在我的想象里。

在夜莺悠扬的叫声里,继续睡着。再次醒来百鸟合唱正式启幕,似风、像雨又像绵延不绝的晨雾萦绕在耳边,整个人就像被轻纱一层层裹住,然后再柔柔软软地摩梭着身体。

听多了,似乎有了经验。在清晨五点半的时候,一定有“雎雎雎”的鸟鸣传来,那是百灵或黄鹂。过会儿就是野鸽子了,它们大多站在屋顶,咕咕咕,一只叫了,一定会有另一只来应答,一仰一合的此起彼伏。喜鹊也适时加入进来大合唱以后,更多演员登场了,那就是麻雀。麻雀也叫家雀,与人走得很亲近,它们数量多,声势大,而且直接站在窗沿上,仿佛是就伏在人耳朵边开会讨论众多情。

奇怪的是鸟鸣再多也不嘈杂,更不扰人。这么多鸟儿一起发声,还似乎自有章法,尤其是“雎雎”声仿佛在合奏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鸟儿唤醒晨曦,洇染了生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鸟儿唤醒早晨散文 第2篇

散文是蒋勋生命的一个小方面, 却是不能忽视的精彩所在。他也写诗, 也写小说, 但是散文在他看来才是“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的《自序》里写道:“写散文的感觉和写诗不一样。散文常常是一种身份, 灯下独白, 不作任何掩饰, 有点直见性命的况味。有风格的散文, 便常常是文如其人;甚至不觉得是在读文章, 倒有几分面对面, 在细细咀嚼、品味一个人的风度、气韵、性情与品格。”这几句话到可以看作蒋勋的散文观, 他的散文的追求是亲切真实的, 文如其人, 像是在与作家交谈。这当然是一种很平实抽象的观念, 甚至也不能说有多么独特, 多数作家的文章都会使读者产生这样的共鸣。然而散文确乎是一个作家最能表达自己的文学样式, 随性自然, 从容不迫。

蒋勋的写作历程久远, 散文著作颇为丰富, 几乎是贯穿了他回台湾之后的所有年岁。出版的散文集有:《旅行台湾:名人说自己的故事》、《蒋勋精选集》、《情不自禁》、《欢喜赞叹》、《岛屿独白》、《今宵酒醒何处——路上书》、《大度、山》、《萍水相逢》等等, 后三部著作合称“山水三书”, 是蒋勋早年心迹的呈现, 能明显看出文字慢慢成熟的痕迹。

一、蒋勋的生命感悟和艺术源流

在蒋勋的成长中, 母亲是第一位文学启蒙者。他的母亲是满清正白旗人, 母亲的祖父是西安知府, 家里终年都有戏班唱戏、说书先生讲演义小说。蒋勋三岁时, 跟着母亲和哥哥姐姐来到台湾, 担任军职的父亲随后才彻退来台, 一家人住在台北市大龙峒附近, 当地有孔庙和著名的庙宇保安宫, 酬神的歌仔戏和布袋戏是蒋勋最早接触的台湾本土民间文化。他父亲则从小要求他背唐诗、宋词、古文观止, 练书法, 蒋勋的童年就在父母的引导和民间文化的滋养下, 丰富了日后创作的源头。

山水是蒋勋所喜爱的, 淡水河, 观音山也常常是蒋勋生命感悟的源泉, 在《山盟》里他写到一生有缘分的山, 像圆山, 观音山等等, 最后他写到了大度山, 这座山承载了蒋勋太多的岁月。山是一种态度, 一种气度, “大度山”, 顾名思义, 就是大度, 山。在蒋勋的年岁里, 淡水河是流动着他的精神的, 将他带到了四方, 使他一生行旅匆忙;而大度山则将他稳固下来, 像“前世的盟约”, 他说自己在上山的感觉:“我有一个梦, 总觉得自己是一种树, 跟在土里, 种子去随风走去了四方。”

对于生命的感悟, 更多是来自蒋勋细腻的体察的结果, 运命无常是蒋勋成长经历中不可磨灭的印象。《童年往事》里写到: “我们需要一些往事, 使我们被分散孤立的心情可以重新连接整合起来。所有的往事, 即使再破碎, 都是历史, 真正的成长, 是因为经验了亲人的死亡, 真正的爱, 是在频频回首的大路上, 终于领悟了生命中不可解的伤痛与喜悦都应该担待。”

遍游四方, 感念山水, 又魂归传统文化, 深谙民间情性的蒋勋, 在张晓风眼中是台北最地道的风流人物。喻之为“一个古今中外客, 一介东西南北民”。在短暂的生命和庸俗化的世俗生活的压迫之下, 还能煮酒盈樽, 把酒言欢, 既在世俗生活中游刃有余, 也能在理想世界里自由出走, “生命苦短, 台北风流人物各有其和岁月相搏的招数。半盏干邑红酒, 可以令人赢命运一目。敛容寂坐, 可胜对手一城。奋袂狂歌, 便可以睥睨岁月一眼……”

他的散文就是要去唤醒那些沉睡的美, 所以你会在蒋勋的散文里读到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夏日, 这样的山河, 这样璀璨, 而又一寸一寸正在死去的夕阳” (《淡水河随想》) “我站在那红如血的花前, 看血点飘洒飞扬, 不禁要惊叫起来。原来生命是可以这样挥霍的, 它像是在嘲笑, 不屑于世人的拘谨、小心翼翼, 不屑于那样畏缩的苟活, 它要任情恣性, 纵心所欲, 给人间看, 什么才是真正的南国之花。” (《凤凰木》)

二、蒋勋散文的美学特征

蒋勋首先是以诗闻名于台湾的, 诗人的情感转化在散文里, 往往会有精彩的句子。蒋勋的散文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 而是含着深情的注视。“当船舶和游鱼逐渐消失, 当两岸可以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 并不好看的楼房拥挤杂乱, 啊, 淡水河, 你仍然固执着用这样深情的姿态, 悠悠流淌过台北。好像古老神话里弃权而死的夸父——那狂渴力竭而死的大神, 倒下时, 却用祂 (念他, 平声;称上帝、耶稣或神的第三人称代词。) 汩汩的泪水, 在大地上流成了长河。” (《淡水河随想》) 。有象征, 有借喻, 如诗一般的文字极富内在的张力。这可算是蒋勋散文的一个特点。

蒋勋关照自然, 岁月之时, 营造的是一个多情的世界。蒋勋与万物的距离时而拉近, 时而推远, 犹如浮萍的聚散。正好印证他在《别时容易》里的一段话:“我对于一切人世可眷念美好之物, 宁愿只是欢喜赞叹, 而无缘爱, 也无缘占有吧。”这样的旷达肆意正是台北风流人物的写照。归入散文里面, 则是对于万物的浓情厚爱和对生死的寂寞感, 进而转化为一股浓浓的浪漫的情愫。诚如郭明福《且尽今日之欢》中写到的:“即令对生命有着深沉的悲感, 但蒋勋在《萍水相逢》里流露的, 却不是颓废的苍白……而是‘一切聚散莫非前定, 且珍惜当今有缘’的多情。”多情的悲感可以看做蒋勋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了。

蒋勋的散文常常有一股苍凉悲慨的气息, 读者虽然面临清丽灵秀的文字, 却可以体察文字中的那份哀感。这悲慨常常是无常生命的感怀, 《无关岁月》、《静浦妇人》篇散文可以作为一个极为精彩的诠释。

精巧的裁剪也是蒋勋散文的一个特色, 尤其在结尾处见出隽永。几乎每篇散文在结尾处都会突然宕开, 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适意经过匠心独运的简短句子作为结语, 使读者余味悠远。

摘要:蒋勋是台北极富盛名的一位文化人物, 也是一位著名散文作家。在他身上熏染了多元的学识, 加上丰富的人生经历, 使得他的散文自然而然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气韵。论文分三个部分, 其一论述蒋勋的散文创作的生命感悟和艺术源流, 其二是蒋勋散文的美学特色。

关键词:蒋勋,散文,生命感悟,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晓风.善述与喜舍/蒋勋蒋勋精选集[M].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2002:19.

[2]蒋勋.大度·山[M].台北:尔雅出版有限公司, 1987:106.

鸟儿唤醒了人们 第3篇

很久以前,我家院子里也出现过燕子,它们在檐下飞来飞去,但终究没有把巢筑在上面,可能是人太多的原因吧,后来还是飞到别家去了,只有玩耍时才复飞回来。因此我把它们当作串门的客人,在台阶上撒些小米之类的食物,来弥补它们未能筑巢的失意。

那时,鸟儿的种类似乎不是很多,树木的滥砍滥伐,致使许多鸟儿无家可归。我对鸟儿的认知是关在笼子里的它们,踩踏跳跃,急躁躁的,是在向往自由的天空吧,那才是鸟儿的自由天堂。

近些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树木得到普遍栽种,越来越多的鸟儿投奔而来,开始了繁衍生息。在我工作的校园里就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一次,我看见几只柳莺在树梢上飞来飞去,知道它们一室有窝筑在树上了。不久我又发现在一棵大树上,有的背长尾的鸟儿住在上面。它们不但在校园里觅食、孵窝,还不停地扩大地盘。它们每孵一窝小鸟,都会衔来树枝将鸟巢加固一遍,数月内,这个鸟巢就长大了一圈。

那天我从家里去上班,刚进校园大门口,就听到附近一棵大树上传来鸟儿鸣叫,那叫声一强一弱,分明是两只小鸟的呼唤共鸣。然而那叫声又分明嘶哑、纷乱,没有往日鸣叫时的抑扬顿挫。出现什么异样?我抬眼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眺望,发现在一棵树上,有一只灰色小鸟正冲着我呜叫,仿佛在告诉我它正处在危难之中。我走过去仔细观察,并没发现什么异常。正疑惑着,它突然向我飞来,落在我的肩头,没等站稳,复又飞了出去,落到那棵树的树叉上。它急促地旋飞着,奔向我又奔向前面那棵树,好几次来来往往,我终于发现前面那个呈三角状的树叉上,还藏着一只长得和它一模一样的雏鸟,那只鸟着急的样子不亚于它的母亲。显然这是一只走失的鸟儿,它从窝里跌到树上,它以为它能飞,却还不太会飞,只好落在树上不停地对妈妈呼唤。

我立时明白了,走向前去双手托起那只小鸟,抚摸它那未丰的羽毛,然后把它平放在办公楼门前的水泥地上。看见幼小的雏鸟安然无恙,这时另一只鸟也飞下来,展开翅膀轻轻拥打着雏鸟的脊背,好像一个母亲在轻轻“抚摸”孩子。我知道这是一对母女,不知什么原因吸引了雏鸟,使它“离家出走”。幸亏有鸟妈妈及时庇护,使它们能在偌大的校园里再次相聚。

雏鸟显然还不会飞,它展开稚气的羽毛试了试,就是飞不太高,只好在地上着急地跳跃。鸟妈妈紧跟着它,一边用圆圆的眼睛打量站在身边的我,一边拿出随时起飞的姿态,警觉而又无奈地在陪护着它的孩子。鸟儿虽小,母爱却非常伟大,为了雏鸟,它敢于不顾自身的安危。

望着惊悸不安的鸟儿,我把围观的同事赶跑:“养个孩子不容易啊,咱们谁也别伤害它!”我们绕过小鸟身边,就像没看见它们各回各的房间,却悄悄打开窗户,观察它们的行踪。我把头探过去,却已看不到那对鸟儿。我心里一怔,在这几分钟里,鸟妈妈已经帮助孩子飞回它们的窝去了么'再等,再听,也没发现踪影。也许是的,这样更好,是我最好的愿望。

我希望能看到鸟儿们的窝,对此我充满了好奇,然而小鸟们并没满足我的好奇心,经常把家筑到人不可目及的地方。一日,我发现一只白头鹎在树桠上,看来它也有窝隐藏在里面。在为小鸟觅取食物的路上,鸟妈妈发现我在看它,居然停下来站在一块假山石上,对我探头探脑。它头顶上的羽毛特别有趣,就像谁用白粉点了一笔。

清晨,是鸟儿比赛唱歌的时间,它们一会儿挺立枝头,一会儿跃然枝上,歌喉婉转清脆,优美悦耳,仿佛比谁的声音更嘹亮。这让我想起蕾切尔·卡逊。1962年,这位身患癌症的美国女科学家发表了她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书中举例她所掌握的许多由于农药过量使用,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证据,大声疾呼人类要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她的呼吁,最终导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世界地球日”的设立。

《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它告诉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不仅需要身体的栖居地,更需要心灵的栖息地,这个条件不算太高,不过是最基本也是最低的生命需求。

鸟儿唤醒早晨散文

鸟儿唤醒早晨散文(精选3篇)鸟儿唤醒早晨散文 第1篇鸟儿唤醒早晨散文在众多模仿鸟鸣的象声词中,我以为最贴近原生态的应该是“关关雎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