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精选12篇)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1篇
COSO委员于2010年9月开始着手修订内部控制管理框架, 委员会聘请了业界学者、政府管理部门、非营利社会组织代表担任顾问, 最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2013版) 》, 新框架于2013年开始正式颁布实施, 旧框架于2014年12月后停止使用。
一、COSO新框架的一些变化
新框架在内控评价标准、内控定义、内控评价要素等方面, 大多仍延续了1992年基本要求, 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了内部控制中目标设定的作用
之前颁布的内部控制框架中, 风险评估的前提条件是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 在COSO随后发布的相关文件中, 内部控制目标又被归入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COSO新框架 (2013版) 中, 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是内控目标的设定, 但内部控制目标本身并非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新框架中控制目标和控制机制被适当分离,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可操作性。
(二) 深入讨论了有关公司治理的理念
COSO新框架中, 重点强调了内部控制方面公司董事会的职能和作用, 包含了许多公司董事会及其下属专门委员会的内容, 界定了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责任主体也更加明确了, 这样更利于促进和推动公司治理的各方认真履行职责, 进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三) 扩大了财务报告范畴
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重视会计信息质量, 重视财务报告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COSO新框架进一步扩大了内部控制内容, 除了传统的财务报告, 还包括了资产运用报告、市场分析报告、内控管理评价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人力资源保障分析报告等非财务报告。除此之外, 内部控制报告的对象也涵盖了监管机构、企业董事会及高管层、投资者、债权人等。新框架包含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更多方面, 提高了企业规范管理和管控风险的综合能力。
(四) 提高了对反舞弊反欺诈的要求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企业欺诈与舞弊案件, 使得COSO新框架更加重点强调内部控制在反舞弊方面的作用。COSO新框架所新制定的17项内部控制基本原则中, 企业管理层评估欺诈风险被专门列为一条原则, 进行了重点阐述。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风险
(一) 内部控制目标不够明晰
近年来, 中国银行业银行产品和业务日益多元化, 相关业务流程化的程度也在提高, 跨业经营增加, 管理难度加大, 使得银行内部风险表现形式愈发复杂。现行的内部控制目标有些并不明晰, 也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需要, 要对这种状况进行改善, 就要找到直接可行的、具体的评价指标和体系, 并且应该以内部控制目标作为导向, 科学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二) 内部控制责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银行业经过股份制改造, 基本上已经能按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求来加强公司治理建设, 形成了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治理架构, 董事会下还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但旧有制度中, 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的责任仍不够明晰, 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内部组织结构和责任分配不尽科学, 这些往往会导致权力制衡在运行中“失灵”。
(三) 内部控制的范围需进一步延伸
研究近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 可以看出内控过程的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商业银行现行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对于内部财务报告、内部非财务报告和外部非财务报告等信息的获取, 易造成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充分, 以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四) 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由于严格的外部监管制度, 中国银行业各类案件呈下降趋势, 案件高发的势头得到遏制。但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发生案件的诱因和基础依然存在, 如果从内部建立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将降低内外舞弊与欺诈的风险。
三、COSO新框架下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 明确银行内部控制目标, 建立好内控评价机制
合理应用COSO新框架所具体给出的17个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82个代表相关原则的主要特征和重点关注点的要素, 建立清晰的内部控制目标, 以及科学、明晰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与客体, 严格内部控制标准, 理顺内部控制流程, 明晰内部控制责任, 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保障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二) 完善银行董事会治理机制
在保持独立董事的适度比例的前提下, 可以适度扩大董事会规模, 以提高银行董事会的运作效率, 要明确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的责任, 方便董事会制定内部控制规则, 督促下属管理层细化和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并组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以实现银行健康发展。
(三) 扩展内部控制外延
按照COSO新框架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应转变管理理念, 重新制定内部控制体系, 扩大内部控制功能, 不应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局限于传统财务报表质量控制, 而是应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发展, 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外延, 涵盖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战略、激励机制等内容, 对非财务报告予以重视, 全方位严格管控风险, 最终促进银行稳健经营。
(四) 防范内外欺诈与舞弊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举措, 提高员工素质与修养, 明确各岗位责任, 责权对等, 并从严进行责任追求, 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要扩大内部审计对象范围, 对管理层加大监督与制约力度, 要给予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员足够的独立性, 以防范内外欺诈与舞弊。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征求意见稿) .2012.
[2]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 2008.
[3]赵锋.浅谈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济南金融, 2009 (5) .
高一物理知识点框架整合 第2篇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0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_o2+V_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_t-V_o)/t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V_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自由落体
1.初速度V_o=02.末速度V_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_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
1.位移S=V_ot–gt2/22.末速度V_t=V_o–gt(g=9.8≈10m/s2)
3.有用推论V_t2-V_o2=-2gS4.上升高度H_max=V_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_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小结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 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 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 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3篇
关键词:介词框架 “在……之上” 概念整合
一、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
概念整合理论是基于心理空间理论提出的认知语义学中的一种多重空间语义构建理论。Fauconnier(1997)基于心理空间理论,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亦有译作概念合成)”,概念整合理论意在揭示自然语言中的实时意义构建及各心理空间的连接映射过程。Fauconnier和Turner(2002)对概念合成运作的思维空间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空间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部分提取并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因此,Fauconnier& Turner(2002)进一步提出了四空间论,并指出概念整合是在四个基本心理空间中进行的,即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
概念整合,作为一个常态的思维机制,必然在语言上具有普遍的体现,语言中的多数现象,都可以在意义上得到概念整合的合理解释。语言中的众多句法、词汇形式标记,事实上都是意义整合后的语言线索,用以提示相应的概念和意义。此外,概念整合是一个实时自然语言建构机制,那么概念整合很可能是一个连续的多空间合成动态过程,即一个语言现象的意义从具体要素、演变、定型乃至意义的转变都有整合的痕迹,这一点在历时语言的考察上也得到了验证。同时,这也进一步合理的解释了概念隐喻无法阐释的“非固定短语和违实现象的意义构建和投射”以及“概念投射的结构选择性”两大问题,为语义构建和演变提出了一个更加可靠的分析框架。
二、框式介词和介词框架
国内学者最早引入框式介词概念的是刘丹青(2002),他定义的框式介词为:“由前置词(preposition)加后置词(postposition)构成的、使介词支配的成分夹在中间的一种介词类型”。刘丹青(2003)根据句法特点把框式介词分为四类:1.双重赋元框式介词;2.词汇性框式介词;3.强化式框式介词;4.连接式框式介词。
陈昌来(2002)提出了相似的概念,称为“介词框架”,指“介词在前,其他词语在后,介词所介引的对象被夹在中间,形成了一个框架”。“介词是介词框架的前部,与介词相搭配的其他词语,如方位词,是介词框架的后部。
本文为描写的需要,采用了介词框架这一定义,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分析,在一定的本体描写基础之上,结合历时演变,探讨“在……之上”的整合机制。
三、现代汉语介词框架“在……之上”及其演变和整合
(一)现代汉语“在……之上”的语料来源和总体分布
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在……之上”的分布频次为359条,其中“在”为介词(即非句子主要谓语的)的占到了252条,所占比率约为70%,占据了相对多数。前人将“在……之上”作为一整个框架专篇考察的著述很少,通常都是在“在……上/下”框架中顺带涉及,或是在汉语的空间隐喻、空间句法表达上作为“在”的大类整体考察。
(二)“在……之上”的语法化
Kuryowicz(1965:52)提出了语法化理论,即实词性成分虚化为功能性成分的历时过程。 Heine& Reh(1991)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将其从语素层面扩展到了词汇层面,并详细描述了相应的语法化特征:“语法化是一种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单位失去了语义复杂性、语用显著性、句法自由性以及语音实质。这个过程中,词汇项和部分结构进入特定语境从而主要为语法功能服务,语法化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新语法功能的出现。”
“在”是一个在上古汉语中便已经常用的词,在周朝的《周易》《诗经》中,“在”已经有大量的用例出现。由此可以推知,“在”应该在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有初步的用例了。“在”有动词和介词两大典型的功能用例。
喻遂生(2002)专文探讨了甲骨文中用在动词后介引动作对象的介词“在”,孙朝奋(1996)通过历时考察,指出现代汉语的框式介词主要起源于秦汉时期,在魏晋六朝以后开始渐多。这一考察基于整体介词框架的起源,但介词框架“在……之上”的起源时间应该在汉魏时期,在宋代才逐渐成熟并有大量的用例。
“之上”在汉语历史早期,是以非词形式存在的,文炼、胡附(2002:91)提出了,合成方位词有的是单纯方位词前附“之”构成的,“之+上/下/前/后”等都是以单纯方位词为构词语素的后置词。因此,“之上”是由“之”和“上”组合而成的,助词“之”和方位名词“上”构成了“之上”这一句法组合形式,事实上,“之”是前后两个名词的连接手段。这一用法在周朝就已有用例了:
(1)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周易》)
(2)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
这里的“N之上”,以现代汉语来说,就是“N的上面”,这里的“之上”还远不是一个词汇项,仅仅是句法上的线性组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N”全部都是表示地点和处所的名词。
春秋战国时,“N”就不再限于处所和地点名词,而扩大到表示事物、人、数量等名词。因此,“上”的语义开始泛化①,除了原有的方位义之外,在概念整合的作用下,意义虚化的“上”和共现频率较高的“之”逐渐开始出现难以切分的现象,同时“上”也产生了数量、地位、层级相较更高的意义。
(3)桓公,五伯之上也,争国而杀其兄。(《韩非子·难四》)
(4)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公羊传》)
这一时期的“N”还是由实意名词充当的,进入汉代以后,“N”位置出现了大量的抽象名词,这也是“上”进一步虚化的标志之一,虽然依然有大量的方位名词用例,但是这一时期意义进一步泛化的“上”使得“之上”难以进行句法切分,抽象名词后的“之上”逐渐在句法上成为一个整体:
(5)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淮南子》)
(6)若其不然,则工进无欣,何足贵於千载之上邪。(《史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之上”进一步虚化的用例,由于“之上”和方位处所名词长期共现,因此出现了语义冗余现象,这时期的“之上”出现了省略后语义不变的现象,我们可以据此认为,“之上”已经演变出了方位标记的功能,“之上”省略后语义不变的条件就是“N”必须是非抽象成分,“()”表示省略后语义不变:
(7)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於万古(之上),而送怀於千载之下。(《文心雕龙》)
(8)然则人生而戴天,诣老履地,而求之于五经(之上)则无之,索之于周、孔之书则不得。(《抱朴子》)
宋朝以后,“之上”在句法上逐渐固定,表示方位意义和层级关系的“之上”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句法标记,“V+P+N之上”和“V+N之上”已经作为区别意义的句法标志,方位意义的表示已经逐渐需要前置词来承担,单纯的“零形式前置词+之上”已经主要承担层级意义了。但是这时期依然有部分两可现象存在,前置词标志并不是强制的,另一个重要的句法变化是,这一时期的“P+N”已经开始从补语位置向状语位移:
(9)庄宗诸弟在席,时友谦赐姓名,继麟坐在永王重霸之上。(《册府元龟》)(典型的方位意义)
(10)汉初右丞相居左丞相之上,史中有言曰:朝廷无出其右者,则是右为尊也。(《朱子语类》)(典型的层级意义)
(11)汉重王苍,位列三公之上。(《五灯会元》)(有标记表层级)
(12)青天之上有大日轮(《五灯会元》)(位移无标记表方位)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之上”历经了非词结构到高频共现结构到词汇组合的语法化进程,在句法标志、句法位置和语义特征上有了相应的特点。详见下表。
周 春秋战国 汉 五代 宋以后
句法标志 可点断 多数可点断 多数难以切分 虚化为方位标记 前置词标记
句法位置 动前状语位 动前状语位 动前状语位 出现补语用例 大量补语用例
语义特征 方位、处所 方位、处所、人、事物、层级 方位、处所、人、事物、层级、抽象名词 方位、处所、人、事物、层级、抽象名词;语义冗余 语义的句法区分逐步成型
结合“在”和“之上”的语法化线索,我们可以推出“在……之上”介词框架的演变轨迹:首先,“在”应该发展出介词的用例,并且是大量存在,这一时期大约为魏晋南北朝,同时“之上”应该演变为需要前置词标记区分语义的阶段,即宋代以后。事实上动词用例“在……之上”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但是标准的介词框架出现约是在北宋时期:
(13)于是开户入室,见袈裟覆一丛白骨,锁在项骨之上。(《太平广记》)
(14)而求至於所當為之地,非是欲將此心繫(系)在一物之上也。(《朱子语类》)
随后,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地出现了介词框架“在……之上”,这也标志着这一类前置词标记的介词框架已经走向成熟,语法化进程也进一步推进,使用和搭配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宋朝介词框架“在……之上”的语料用例占到总体“在……之上”的32.3%,明清时期已经达到79.93%。这说明了介词框架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定型,因此使用范围逐渐泛化,在句法位置的竞争中,占有了相对的优势地位。
(三)“在……之上”的概念整合机制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假说:仅以语言本身的因素考虑,认为前领式介词框架“在……之上”的演变是仅受到单一的语言系统规则制约的,即语言系统的自身要素制约 “在……之上”的结构应遵循下图所示的整合路径,并具有单向性和规则性两大特征,形成一个划一的类别。
“在……之上”的整合,基于类属空间的“空间”“实体”两大基础共性,同时“在”表达的“存在”与“上”之义是其本身具有的方位定向性,且提供了有差异的意义基底,使得整合后的介词框架,产生了不同于单纯组合的新意义,这一意义受到框架本身的制约,同时这一意义的演变,即传统语法化理论中基于认知机制下的隐喻和转喻造成的意义流变,实质上都是不同时期新创意义整合的表现,整合义作为新创成分,在句法上留下了相应的痕迹,即句法中的框架,框架作为表层的意义提示标记,限定了整体的意义范围,通过介引的介词成分实现整体意义的完构和凸显,实现了“意义引导自然语言构建,句法提供意义线索,句法框架来源于意义的痕迹”这一基于体验和使用的认知语言学语言体认观。
“在……之上”的概念整合图式如下:
1.基于概念整合模式做出的可能假设
假设一:介词框架的整合必然是基于相关输入要素的部分象似性和独特性的。完全相类或无关的要素只能进行组合,而不会产生新创意义,即所谓的整合实时语义构建,实质上就是输入要素独特意义的进一步融合。
假设二:“在”类前领式介词框架遵循了相一致的整合机制。其中“之+X”“以+X”等复合后置词本身已经是组合后的产物,前置词通过意义特征的逻辑关系推导,进入整合空间后,产出了新创意义。
假设三:新创意义的构建与产生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语法化上的意义演变本身就是反复概念整合的产物。
假设四: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实质,也是概念整合,并且属于特定类型的整合模式。
因此,语法化意义演变上基于隐喻和转喻的意义推演,其实质是整合机制的反复运作,这一机制既是意义的合成路径,又是意义合法性的检验路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语法化的意义流变总是具有强大的规律性。背后的认知实质,就是概念整合运作的结果。
假设五:概念整合和语法化应该具有交集,但是两者的本质并不相同。
语法化的典型标志:虚化、缀化、核心成分脱落为附着成分,它们是通过整合这一路径得以实现的。但是,整合的意义演变并不一定走向虚化,语法化也不仅仅通过整合得以实现。
2.基于假设的推论
推论一:由于概念整合必然需要心理空间要素具有象似性和差异性,那么在概念整合的个例考察中,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必然具有两类成分:类属空间关注共性,是合成的结构基础,整合空间则体现差异,即整合新意义的基础,基于两个空间的考察,就可以明确整合本身具有的特性。正如Fauconnier(2002)所说:概念整合是基于一定的相似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发生的,这两类整合对应概念隐喻以及概念转喻的运作模式。其次,概念整合可以基于违实概念运作,这也说明概念整合机制的映射及运作是基于心理表征而非事实表征的(事实表征必然无法运作违反客观语义真值的概念),因此,这一整合机制的论证也需要借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
推论二:“在”类前领式框架的概念整合遵循一致的机制,其考察可以通过“在”的隐现问题得以实现,前置介词的隐现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概念合成得越晚,隐现的频率越高,这一点在相应的框式介词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而且前置词往往和后置词处于意义同构的语境中,这一语境的语义冗余也可以得到概念整合的解释,并且前置词的隐现比后置词更加自由(刘丹青,2002),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整合机制的运作,遵循“后整合,先冗余”的规律(与心理学中的顺行遗忘机制非常一致,习得晚,遗忘晚,习得早,遗忘早)。同时,单纯的组合往往排斥隐现的问题,因为没有意义上的冗余可能,因此很少有后置词的隐现问题。
推论三:概念合成的机制并不是单次运作的,事实上,概念整合,是一个长时的语义验证机制。句法合理性的实质,就是概念整合的长时意义选择,概念整合既是语义合成机制,也是意义是否合法的验证机制,更是一个常时运作的思维机制。概念整合模式,也是论证概念整合的一种手段,概念整合是语法化的动因中的一员,部分语法化现象是由于概念整合机制所造成的。(更多的语法化现象,是由于词汇、句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要素造成的)
注释:
①泛化是意义层面上的,泛化和虚化并不是一个层面的现象,虚化
并不一定会伴随泛化。
参考文献:
[1]巴丹.“X之上”与“X以上”之辨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3).
[2]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何薇.“之前”和“之上”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
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1).
[4]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5]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4).
[6]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8]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
[9]王世群.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3.
[10]王梓秋.“仍然”与“在”“着”“了”功能比较研究[J].现
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9).
[10]文炼,胡附.处所时间和方位[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11]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J].古汉语研究,
2002,(4).
[12]章士钊.中等国文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07.
[13]Fauconier,G,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14]Fauconnier,Gilles.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5]Fauconnier,Gilles.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6]Heine Berned,Ulrike Claudi,Friederike Hunnemeyer.
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17]Kuryowicz,Jerzy. 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J].Esquisses Linguistiques,1965,(2).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4篇
1992年,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了一份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简称COSO框架),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包括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影响,为达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合规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素,包括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致力于提供员工工作能力及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的承诺、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的关注和要求、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和权限及职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及程序等方面。MPAcc培养是一个动态、不确定的控制过程,招生录取方案建设、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和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受周围环境和社会随机因素影响。因此,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指导和调节下,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预定效果。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作为MPAcc培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
二、内部控制环境对MPAcc培养的影响分析
重庆理工大学MPAcc培养的目标是专注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MPAcc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本文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视角,借鉴控制环境中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等方面来分析MPAcc培养过程,将对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重庆理工大学控制环境如图所示:
(一)治理结构方面。
治理结构是一种管理和控制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参与者,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管理层之间形成的各种权责分配、激励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治理结构处于内部控制环境的顶层,健全完善治理结构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
重庆理工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MPAcc教育归属会计学院,学院学位委员会如同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直接决定MPAcc的发展战略。学位委员会应对MPAcc培养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全面而清楚的了解,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重庆理工特色的项目使命、愿景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MPAcc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院长如同总经理,负责具体执行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各项决策。同时,还设置研究生教育督导团,相当于公司治理中的监事会,负责监督管理,这就避免了权力高度集中,在MPAcc的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中形成有效牵制和约束。
(二)机构设置方面。
机构设置是企业各个组成部门的形式与性质、相关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的总和。它是企业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的框架,具体表现在职务的设置、权限的划分、责任的界定上。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运行效率、经营成果和控制效果。
重庆理工大学的MPAcc教育是由会计学院下设的MPAcc中心具体负责。学院把MPAcc培养看作一项长久的、持续的项目进行管理,借助项目管理的方法,对MPAcc的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等全过程进行统筹,根据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的目标对各环节进行系统的规划,把零散分布在各个部门的招生、培养、教学督查、考核、实习实践、答辩、学位授予和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环节进行整合,再重新分解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从而对整个项目统一组织、计划、协调和监督,使管理质量不断改进和提升,最终形成MPAcc培养的全程控制链条。
(三)人力资源方面。
人力资源是指人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能创造财富的人的劳动能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师是直接从事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质量最根本的保障。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重庆理工大学的MPAcc教师队伍大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的学术型教师,师资结构比较单一,应用型教师较少。MPAcc培养的是专业型、高层次、全方位的管理人才,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MPAcc本身没有职业实践经验,要想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这就对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的师资队伍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在MPAcc培养中必须具备一支具有扎实知识功底和相当实践经验技能的教师队伍。除学院现有的教师外,要借助校外导师充实实践教学,构建由校内导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双导师”指导体系,共同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四)文化建设方面。
文化建设是企业价值建设的最高层次,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应当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标识来规范企业文化,保持文化的一致性。
MPAcc的文化应该是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重庆理工大学MPAcc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所有MPAcc教育参与者凝聚在一起,以专注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成才。在MPAcc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授课教师和导师可将文化建设贯彻到教学、科研和指导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经济法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与指导风格;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应在文化的引领下树立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价值观念,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高素质、全方位的高端会计人才;管理团队可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革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结构,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水平,努力实现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的目标,形成MPAcc培养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三、MPAcc培养中的控制环境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培养过程中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MAPcc培养的基调。学校应将MPAcc培养看作一个动态、复杂、不确定的内部控制系统,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针对MPAcc培养的特点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创新MPAcc培养管控模式,积聚力量、统筹资源,调动学校、授课教师、校外导师、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等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学校主体作用,建立符合MPAcc发展的管控模式。二是明晰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改变过去以职能为中心、以学位控制为导向、层次重叠的机械式组织结构,重新构造以MPAcc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等过程控制和质量保障为中心、以实现学生成才的结果为导向、层次扁平的有机式组织结构。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使MPAcc培养的所有工作都围绕既定的目标展开,打通部门之间的边界,将培养过程改进的阶段性与教学管理的长期性相结合,实现MPAcc培养质量控制的连续性和不断优化。三是加强分类指导,调整现有师资结构,划分学术型教师与应用型教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建立校外导师指导考核制度,逐步完善校外导师队伍,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构建适应MPAcc培养的师资队伍。四是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MPAcc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文化氛围,打造MPAcc文化的核心价值,专注培养走向前台的会计师,以此为导向建设具有重庆理工大学特色的MPAcc培养体系。
四、结语
MPAcc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引入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控制环境要素,具体分析了内部控制环境对MPAcc培养的影响。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为MPAcc培养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为学院和学校创新教学体系创造更大的价值。
摘要:MPAcc是新兴的面向会计职业界的硕士层次教育,将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引入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运用控制环境理论分别从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控制环境对MPAcc培养的影响,并对MPAcc培养中的控制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COSO,内部控制,控制环境,MPAcc培养
参考文献
[1].玛丽,孙德志.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8):68-69.
[2] .叶永钢,李庆.基于COSO报告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8):11-12.
[3] .黄宝印,徐维清,张艳,郝彤亮.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1-9.
[4] .许蔚君,杜建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2,(33):28-30.
[5] .徐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4,(11):127-128.
[6] .卿文洁.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6):87-93.
[7] .曾卫明,孙冰.项目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34-36.
[8] .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9-13.
内部审计简单框架 第5篇
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审计, 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确定审计工作目标,制定审计计划,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在组织适当管理层的支持和监督下,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这个总目标的实现涉及以下主要活动:①审查和评价会计、财务和其他经济控制的稳妥性、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合理的成本建立有效控制;②查明遵循既定方针、计划和程序的程度;③查明公司经营资产的成效和防止各种损失的程度;④查明组织内部完成的各项管理数据的可靠性;⑤评价执行指定任务的质量;⑥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
内部审计是面向控制和面向未来的,其非常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公司管理当局报告,才能确保管理当局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造成重大失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定期进行。
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服务的内向性 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审计程序的相对简化性: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终结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审查范围的广泛性: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要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审计既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又可进行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既可进行防护性审计,又可进行建设性审计。
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营管理情况的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体现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特征。审计实施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的作用
监督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情况,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促进部门、单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促进本部门、本单位改进工作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合法经济权益 监控财产的安全,促进部门、单位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
内部审计机构及职权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
(二)专职高效原则
(三)权威性原则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
(一)分级管理方式
(二)集中管理方式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方式
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受本单位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内部审计人员不受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的约束;第二种是受本单位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
第三种是受本单位总会计师的领导。审计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审计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在美国、加拿大都按法定要求设立,在英国没有法定要求,但设置非常普遍。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就建议在股票上市公司中成立审计委员会,但是只有极个别公司设置了这个组织。197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在各股票上市公司内必须成立由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1977年,美国证券交易所硬性要求每一个股票上市公司,必须最迟在1978年6月30日前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于管理部门的由董事会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以便于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建议每一个股份公司及其他组织(包括非盈利企业和政府部门)设立审计委员会。(二)审计委员的基本职责 1.负责任命内部审计负责人;
2.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目标及有关内部审计的政策;
3.聘请外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4.审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
5.对企业关系重大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议;
6.定期与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会面并交换意见;
7.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并与董事会随时保持联系。(三)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负责任命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审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一些与企业关系重大的审计项目,要经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与委员会保持直接联系,出席审计委员会的会议,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和交换审计意见。由于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直接联系,这就为董事会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提供了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
根据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从业准则》的有关内容,内部审计机构一般有以下几项主要职权:
1.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求有关单位按时报送计划、预算、报表和有关文件、资料等。
2.审核凭证、帐表、决算,检查资金和财产,检测财务会计软件,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
3.审核成本管理情况,检测成本管理软件。
4.对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
5.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严重损失浪费的行为,经部门或者单位负责人同意,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6.对阻挠、妨碍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经单位领导人批准,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7.检查管理工作及经济效益的情况,提出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
8.检查财经法规的遵守情况,提出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意见。
9.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并按有关规定,向上级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机关反映。
此外,部门、单位的负责人,还可以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以经济处理、处罚的权限。
为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职权的有效行使,内部审计机构应对其职权的行使情况,定期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评价,并向高层管理部门通报。
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一、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学校领导的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拟定审计工作计划,报经学校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根据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事项,并于实施审计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三、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收集与整理审计证据,填写审计工作底稿。
四、审计终结,提出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部门,逾期即视为无异议。
五、审计部门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需要依法处理的还应作出审计决定,并将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一并报校领导审批。经批准的审计决定、审计意见书应当及时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必须执行。
六、被审计单位或有关单位对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书如有异议,可以在收到审计决定书或审计意见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校审计部门书面提出。
七、审计部门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后续审计,检查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书的执行情况和结果。
八、审计部门在审计事项结束后,建立审计档案,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职能以监督为主 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全面体现 积极开展了社会责任审计
初探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 第6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构建适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框架时应把握的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内部控制框架应抓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内部控制框架现状原则构建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关于内部控制的法规、规范,但由于企业产权不明晰,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以及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不明确,使得企业缺乏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原动力。再加之人员素质低,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因此,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上,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突出的问题:
1.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权责混乱。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我国企业目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互相监督、制约的体制。
1.2核心权力层的权责未落到实处。在我国,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公司制企业虽然都按《公司法》的要求设立了董事会,但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董事会并未发挥应有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这严重阻碍了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发挥应有的核心权力层作用。
1.3内部监督失灵或没有内部监督。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监督不够重视,内部监督体系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或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1.4未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以人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要考虑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的承接性,但许多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中避免空洞的说教,如何根据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
2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原则
按照COSO委员会的报告,内部控制框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五部分构成。上述框架是内部控制的理想框架。就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看,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要一步到位地完全达到这一框架的要求是不太可能的。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本文认为在构建内部控制框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2.1责任制原则。为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企业内部一定要职责分明,建立岗位责任制,从部门到岗位人员,各负其责,也就是要把内部控制的要求纳入到岗位责任制中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
2.2制约性原则。在企业中,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各个重要环节,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工作人员独自包办到底,应建立起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避免差错或舞弊。
2.3分管原则。对于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坚持分管制的原则,如账、钱、物分管等,不能因为精简人员而合并由一个人经手。
2.4协调性原则。企业的经济业务往往涉及到许多业务部门和人员,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把各专业的岗位责任制在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下协调一致,使经济业务的开展、流程做到及时、合理、有序。
2.5复核制原则。对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企业内部要有一套复核的制度,以此来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抓住关键因素,构建我国内部控制框架
针对我国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框架时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充分把握以上几个原则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抓住以下关键因素,有步骤、分重点的构建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
3.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其权责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机构,这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硬件要素;二是各内部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这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软件要素。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总经理层(日常管理机构),这四个法定刚性机构为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但内部控制机制的运作还必须在这一组织框架下设立满足企业监控需要的职能机构。目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3.1.1设立管理控制机构。例如,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就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
3.1.2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在上市公司中,这一问题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的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3.2确定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中的核心地位从我国《公司法》中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划分来看,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原因在于:
3.2.1从委托代理关系来看,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可以保证董事会对控制的授权,也是董事会抑制管理人员在获取短期盈利机会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保证公司政策、决议切实贯彻实施的手段。
3.2.2从信息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手段,我国《会计法》明文规定,董事长作为公司负责人对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完全责任。所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董事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把企业最高管理者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并且将其作为内控的重点监控对象,对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大作用。加强对董事会的控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明确董事会代表出资人利益、明确董事会的职责、完善董事会人员的构成。
3.3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也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以监督和保证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正常运作。所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体系是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更高要求。
3.3.1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为了加强董事长的核心地位,建议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由董事长兼任审计委员会主任;在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各个层次的工作进行审计,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3.3.2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形式的协作。内部审计除了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之外,为了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同样需要了解董事会及经理层的动态,与监事会进行协作是取得这些信息的便捷又可靠的途径。其他职能部门也有一定的监督职能,如会计、人事等部门,可以在财经纪律的遵守、营私舞弊等方面提供相关信息。
3.4强化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在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内部控制的好坏取决于各层执行者的素质和观念。内部控制的执行者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所以构建内部控制框架还应考虑全体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如果内部控制的直接执行者和各个方面的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运行情况,不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以及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制定的再科学、再完善,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7篇
1 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内涵
创新创业人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有关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研究却一直比较缺乏。长期以来, 学术界并没有对什么是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给出明确的定义, 不同研究对此问题的理解和研究的角度也很不相同[6,7]。本研究从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出发, 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具有创新创业的特征, 是能把创新成果转为创业成果的人才。他们既不同于创新人才, 也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家的概念。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关键是实现从创新到创业的过程。因此, 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创新人才有动力去创业;第二, 创新人才有能力去实现创业, 将技术转化为市场成果;第三, 创新创业人才有能力去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 巩固创新创业成果, 在企业成长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自我价值。
2 现有研究及不足
由于对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因此, 目前对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研究也出现了多种视角和观点。总的来看, 目前对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领域:
一是聚焦于创新创业人才个人, 研究创新创业人才的个性特征及其应具备的资源和能力等, 力图揭示创新创业人才特征与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这部分研究着力分析创新创业者应具备的先决条件, 试图为评估甄别创新创业群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扶持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这些研究成果, 有创新创业规划的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资源禀赋和创业能力进行评估, 判断自身能否胜任创新创业活动。而政府部门则可据此建立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甄别办法与措施, 提供政策性资源来弥补个体先天条件的不足而产生的创业行为障碍, 从而把有限的公共资源服务于有潜力且有能力实现潜力的创新创业活动[8,9]。
二是聚焦于创业企业, 分析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揭示了创新创业活动的阶段和行为特征, 所需的资源和能力条件等[10,11,12,13]。这些研究可以使相关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扶持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帮助创新创业人才更有针对性地发展企业,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价值。
三是聚焦于环境, 分析影响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以及创业企业成长的环境因素, 揭示创新创业人才、创业企业及环境之间的变量关系。这些研究揭示了创新创业环境的构成、特点及影响, 明确了政策着力点和相关主体作用环节[14,15,16], 它不仅为创新创业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也使相关环境构成主体明确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方向。
目前, 有关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两点不足。第一, 现有研究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 研究者往往集中于某一方面来阐述, 而忽略了其它因素。由于创新创业企业活动比一般创业活动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成长约束, 因此, 创新创业活动包含着多因素的复杂协同作用[10。17]。近年来, 一些学者注意到现有研究的不足, 试图把这3个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对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开展系统研究, 分析创新创业人才系统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影响[18,19,20], 但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研究者更多地是把一些碎片因素罗列在一起。第二, 现有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静态研究缺乏动态分析。虽然有一部分研究聚焦于成长阶段和过程, 但由于研究的片面性, 更多地展示了“是什么”, 而不是“如何发展和影响”, 未能揭示影响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种因素及其动态发展变化。
为纠正目前研究的不足, 建立全面、动态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框架, 我们有必要根据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三方面内涵, 系统地开展研究。下面我们将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整合性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框架。
3 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理论分析框架
3.1 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动力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动力研究是要分析具有哪些特征的创新人才, 在什么样的具体环境下更有动力去创业。因此,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应从个人特征和环境特征两个方面来展开:
3.1.1 个人特征研究。
个人特征研究是识别创新创业人才所具有的某些个性特征, 区分创新创业人才与其他人群, 究其实质是在创新人才中区分出企业家与非企业家的特征。相对于创新人才而言, 创新创业人才要求其有创业的动机和动力。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同时具备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的双重特征, 要能实现从科技创新成果到市场和企业的转化。即一方面, 要有较强的创新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 还需要具有企业家的共性特征并担当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人物。因此, 对于创新创业人才来说, 需要具有卓越的科学家创造力和企业家创新精神;需要有旺盛的精力、坚强的毅力, 以及果断独立的分析决策能力;需要有能力沟通技术与市场需求, 掌握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知识产权以及企业管理运作的基本规律[2,5]。创新创业人才在企业创建上必须更有经验, 更具创造性, 更有想象力, 更加风险容忍, 更具成就需求或更加容忍不确定性[10]。
3.1.2 环境特征的研究。
环境特征研究主要是识别驱动创新者创业的环境特征。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受制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其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 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信念和规范会影响本国居民的企业家导向、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例如Keiser[21]等人对环境与创业意愿关系的研究表示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表现在创新、风险承担和前瞻性等3个方面Morris[22]等人的研究则表明不同的价值观会使得创业者在风险承担、成长倾向和创新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美国的硅谷经验也表明: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鼓励冒险, 容忍失败, 崇尚竞争, 平等、合作和以人为本的良好环境。这些环境弘扬了企业家精神, 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创业活动[23]。其次, 宏观制度环境也会影响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的来源。制度因素在技术创业活动的机会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0], 如美国1980年通过的贝-多法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学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引发了技术创业的热潮[24]。
3.2 创新创业人才创业能力研究
创业能力研究主要是识别成功创业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及实现创业所需的环境支持。因此, 其研究仍然可以从个人特征和环境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3.2.1 个人特征研究。
主要是分析创新人才要想成功创业, 需要拥有哪些特定的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与能力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和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人才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创业动机, 并表现出不同的创业行为。资源禀赋丰富的企业家更容易感知到创业机会, 更愿意承担机会成本, 具有更高的成长愿意与风险承担能力和倾向, 更有能力抓住机会应对不确定性并获得高收益[8]。创新创业人才资源禀赋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先验知识和社会资本。
先验知识是在先前工作中积累的知识、技能与经验以及先前创业经验, 它属于创业者特殊人力资本。创新创业本质是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的相结合, 作为创业者知识结构的重要来源, 创新创业人才在创业前的先验知识会对技术创业过程、战略和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定的创业者将只能发现与先前知识相关的机会[25]。先验知识主要有:关于市场的先验知识, 如市场先验知识、市场服务方式的先验知识和顾客问题的先验知识。这些先验知识对发现机会的过程十分重要。关于管理手段与运作的先验知识, 这是创业者有效管理新技术企业的基础, 是处理创业过程中复杂商业事务的保障[26];有关技术的先验知识, 它有利于创业者吸收新知识与转移旧知识, 使创新活动周期更短, 创新活动更集中, 是高技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13,27,28,29]。
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其现有稳定社会关系网络和结构中的稳定资源潜力, 其价值取决于关系网络规模与关系成员所有的资本。实践表明社会资本是创新创业者借以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的重要资源, 有效的社会网络对技术创业机会识别非常重要[30]。一方面, 创新创业者往往利用先赋的人际关系网络来筹集创业所需的技术资源、资金和设备、人力资源和客户资源;另一方面, 在机会感知过程中, 社会资本不仅可以向创新创业者提供有关具体问题的雏形信息, 还能通过提供相关参考信息来评价创业机会, 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8]。
创业能力是“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31], 是创业者所拥有的胜任创业活动的特殊要求及与其相匹配的能力, 也被称为创业胜任力。创业能力可以分为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机会能力包含了机会开发和识别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 而运营管理能力则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32,33]。
对于具有创新和创业双重特征的创新创业者来说, 其创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与机会相关的能力和与管理相关的能力。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创业资源整合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重要的创业者能力[11]。高技术创业者普遍具有概念、机会、承诺、关系、学习和情绪等胜任特征[3,34], 创新创业者的技术管理能力、商务管理能力、团队领导才能、行政技能、学习能力、外部协调能力等也是影响技术创业绩效的关键因素[35,36]。
也有学者把资源和能力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其对新创企业的影响。王晓文等人认为创业经验、行业经验和职能经验是关键性的人力资本。激活人力资本需要把它嵌入到创业者的行为之中, 通过提高创业者能力水平来影响企业绩效。此外, 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不同维度的创业能力也产生影响。当个体感到自己欠缺某些方面的创业能力时, 可以通过积累相应的知识信息和工作经验来提升创业能力[33]。
3.2.2 环境特征研究。
创业环境与创业成功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14]。与创业动力之环境分析不同的是, 创业环境分析主要聚焦于成功创业所需的环境支持, 更集中于中观层面。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孵化环境, 这是支持创新创业者实现创业的重要环境因素。孵化环境常包括创业文化氛围、创业孵化网络, 创业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保障、投融资环境和基础服务设施。研究表明孵化环境对创新创业企业成长有直接影响, 能帮助创新创业人才有效识别创业机会并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 更快地实现创业, 可以帮助企业开发自身知识、能力和资源, 并利用孵化环境资源获取能力和网络效应, 提高组织智力资本水平, 最终实现快速成长[13,16]。此外, 金融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等环境也对创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37]。
3.3 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成长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第三部分内涵是指创新创业人才的持续成长。这一部分的研究将是创新创业人才研究的难点。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与其创办企业的成长之间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如要克服以往研究中出现的片面性和静态性研究的不足, 就需要把个人特征研究、企业特征研究和环境特征研究三者紧密结合在企业成长动态中。
创新创业企业成长大致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种子期是概念与开发阶段, 创新创业者努力寻求资金支持开发技术或产品;初创期是商业化运用阶段, 实现商业应用或规模化生产;成长期是销售与市场份额实现增长, 进入高成长;成熟期则是技术和市场发展相对稳定。不同企业成长阶段体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资源与能力需求、创新行为特征等[12,13,38,39]。前述的创新创业人才动力和能力分析其实侧重分析的就是创新创业企业的种子期、初创期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 而创新创业人才的持续成长问题则主要集中的企业成长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分析。在这样的企业发展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概念已经合二为一了。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也就是企业家的成长。基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创业者个人特征研究侧重于先决条件和静态研究, 而针对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个人特征分析重点应是企业成长动态中企业特征及其对企业家的要求。例如, 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成长更需要体现出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技术与流程管理、二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要求[39,40]。这就要求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从个人资源、个人创业能力特征到企业成长资源、能力特征的转化, 实现从科技型企业家到管理型企业家的转变[41]。
除了分析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外, 还需要研究什么样的环境能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平台。例如研究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在集群中, 与职业相关的信息高度共享、产业集群内隐性知识的相对易得性以及人才集聚、知识碰撞和相互协作和激励效应都对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集群的经济状况、集群的人才政策、集群生活环境都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着直接的正向显著影响[42]。
4 政策思考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内涵, 我们提出了一个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综合研究框架。本文认为, 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因此, 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政策也应在这3个方面有所侧重。
首先是要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创业的动力。政策要在宏观环境塑造上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哪些政策更倾向于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 更倾向于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
其次是要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创业能力。政策要在创新创业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和创业孵化环境塑造上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能筛选出适合创新创业的人才, 并通过培养机制提高其创业能力。完善孵化环境帮助创新创业者更快地实现创业。
TPCK:技术与教学适切整合框架 第8篇
信息技术随着21世纪的到来, 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逐步发生变革, 优质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应“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发展目标之一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 确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为发展任务之一, 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鼓励发展性评价, 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并指出“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 并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中关于“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建议”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部分提到教师应“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到“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此外, 国外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中也体现了关于教育技术方面的要求, 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 (2008) 中提出, 教师能够进行高效能教学, 具备广博的教学技术和方法, 并能运用得到, 能够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英国关于普通教师专业评价标准 (2007) 中明确提到, 教师要知道如何运用读写、计算机信息技术去做好教学和进行更多的专业活动。这些充分说明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也是现代教学方式变革的诉求与方向。
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以下简称PCK) 的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它也被作为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效路径与框架。而在现代教育环境中, “技术”又成为较活跃且重要的成分突显在教育教学中, 因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以下简称TPCK) 赋予了教师知识结构以新的意义与视角。
1. 含义
PCK是美国学者舒尔曼 (Shulman, 1986) 针对教师评价中“学术性”与“师范性”发展不平衡的弊端提出的, 认为研究者更应该关注学科知识是怎样从教师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 关注学科内容的系统陈述与学生所学到的或错误的理解如何关联。[1]他在此研究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 PCK是教师能融合其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以不同的方式组织、调整和呈现特定学科内容, 使学生容易学习。[2]
Mishra和Koehler基于舒尔曼的研究于2006年首先提出的TPCK框架, 旨在为教师构建一个基于教育技术的框架, 并将其扩展至教师将技术整合到其教学中去。TPCK是超越了内容、教学和技术的一种新兴的知识, 这种知识不同于学科或技术专家所拥有的知识, 也不同于学科教师所拥有的一般教育学的知识。TPCK是应用技术进行良好教学的基础, 并且是在对相关概念的表征形式理解的前提下采用建构的方式使用技术来教具体的内容, 技术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将学生面对的问题简单化或更正学生的迷思概念。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先在知识和认知理论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在先在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的认知理论或强化已有知识。[3]TPCK中的技术不仅是诸如书本、粉笔、黑板等传统意义上的技术, 还包括现代技术, 如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需要特殊操控技能的技术等。
2. 本质
(1) TPCK是基于特定情境和特定内容的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在TPCK的框架中, “教学” (Pedagogical) 与“内容” (Content) 是不可分的, “教学”是特定“内容”下的“教学”, “内容”是应用于“教学”中的特定“内容”。由于学科、班额、教学时间、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对象特征的不同, 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也有所不同, 因而TPCK的探讨一定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师的TPCK也一定是基于特定学科、特定主题内容下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对象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的技术, 是一种关于教育对象、内容、情境和技术的知识, 因此, TPCK的探讨离不开内容、教育对象、情境和技术。
(2) TPCK是相关知识整合而成的新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简单相加, 同样, TPCK也不等于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内容知识的叠加, 它一定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特定情境, 为某个特定群体学生计划和实施教学而使用的知识, 是教师将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支持进行综合考虑并加以整合, 来选择恰当的教学表征并实施教学行动。TPCK是把技术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的知识, 其核心应该是技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之间的动态平衡[4], 是将技术与教学整合转化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
判断教师是否运用了TPCK的标准不是教师是否在教学中使用了技术, 而是是否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而合理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
3.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 教师的教学不仅是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应该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能够适时地利用相关技术手段辅助选取恰当的策略方式来表征学科知识。一些关于TPCK的研究和理解中, 有些将其局限地认为是信息技术教师的TPCK, 而实际上TPCK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所特有的, 是每个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如何将技术恰当地整合到教学中逐渐成为教师关心的话题, 是教师能够高效能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途径,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路径视角, 也应该作为教师评价的指标之一。
三、技术与教学适切整合的实现
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无可回避的就是关于技术的优越性及其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与服务。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技术服务教育教学, 特别是课堂教学, 以此突破传统教育手段带来的弊端与局限,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适切整合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 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意识的提高
当下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 不是制作多媒体课件、PPT等单纯应用知识与技术上的培训与学习, 这种就技术讲技术、扭曲教育技术理论的初衷, 应该是致力于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技术素养的相关培训, 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并认同教育技术的教育力量与教学功能。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够突破教师自身的教学局限性, 许多教学现象或者教学情境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较难创设, 或者是通过大量的描述才能让学生体验到, 缺乏直观的身临其境, 缺乏让学生亲身体悟到内化的过程, 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成教育效果, 抑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将学科知识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理解并内化到达应用的目的。因而, 在教学中关于技术的知识不应该局限地被理解为与教学和内容并列的单纯的技术。
2. 技术与教学整合自觉性的培养
在教师对技术与教学融合理念认同基础上, 能够培养教师将技术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意识与自觉性。而这种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养成或培训应该是基于特定内容进行的, 任何跳脱了教学、内容来单纯地谈技术都是不可取的, 也是没有意义的。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知识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或者某个学科的教学所拥有的, 而更应该是数字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素养和技能知识。而这一要求也是国内外关于教师标准中对教师来说较难达到的, 即知道怎样把技术整合到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 在培训中应当帮助教师基于特定的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要, 深刻了解学生的先在知识、学习困难、迷思概念以及学习兴趣, 全面思考技术、教学、内容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整合应用, 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
3. 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提升
有效干预 (Kind&Wallace, 2008) 、集体讨论 (Burn, Child&McNicholl, 2007) 均有利于发展教师知识的成长。由于一些即时性的调查不能看出在一段时间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与变化。为弥补这一不足, 一些学者 (Clermont, Krajcik&Borko, 1993;Jong&Verloop, 2002;Driel et al., 2002) 运用“工作坊”来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 通过一系列工作坊的方式来分析与研讨关于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优秀经典教学案例、问题解决等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该方法能够看到教师关于该方面知识的变化, 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有积极的帮助。如日本,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的任务之一就是着重讲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通过大量从教学实践中精选出的范例, 让接受培训的教师找到信息技术和各自学科教学的结合点, 从而制作出适合自己学科教学的课件或教学资源。
4. 技术与教学整合资源的开发
Heather Hill等 (2013) 关于不同层次的教师是如何使用课程资料的研究表明, 对于课程资料缺乏或者课程资料不够系统的条件下, (数学) 教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而对于课程资料充分且系统, 即使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并不是很高也能胜任教学并将知识较为恰当地传授给学生。[5]再如瑞思学校依托霍顿米夫林哈考特教育集团 (HMHG) 的强大国际教育资源, 引入美国的高科技多媒体互动教学软件, 降低了由于教师素质而带来的教学水平与效果的差别,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综合评估在互动软件的辅助下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真正实现了有针对性的教学,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 让他们获得与其语言潜能最匹配的英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促进教学公平的一个解决方式。可见, 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对于教师教学是多么重要, 因此, 可以组织相关教育教学专家编制相应的教学媒材, 帮助并引导教师在特定主题下针对学生的学习知识储备、先在概念、迷思概念、学习困难提供相应的技术辅助表征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教与学效果。
摘要: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和视角。在对技术与教学整合理念的认同下, 培养该方面的意识与自觉性, 通过问题式的工作坊作为提高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有效开发与应用技术与教学整合资源, 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TPCK,技术,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cher, 1986, 15 (2) :6.
[2]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 57 (1) :1-22.
[3]Mishra P, Koehler M.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6, 108 (6) :1017-1054.
[4]Matthew J, Koehler, Punya Mishra.Teachers learning technology by design[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005, 21 (3) :94-102.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9篇
服务是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服务提供者/客户的交互[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服务业逐渐向现代服务业发生了过渡与转型。有别于传统服务, 现代服务以先进IT技术为支撑, 通过IT技术与物理业务过程的有机结合, 形成服务生态系统。在服务生态系统中, 现实资源被合理抽象并以软件的形式加以组织、调度和使用。在这一背景下, 服务计算作为跨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商业管理、商业咨询等领域的新兴学科顺势应运而生, 并获得积极发展。服务计算旨在消除商业服务与信息支撑技术之间的鸿沟, 以实现更加高效和有效的业务服务。服务计算覆盖了服务创新研究的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业务模块化、服务建模、服务创建、服务实现、服务标注、服务部署、服务发现、服务组合、服务交付、服务协作、服务监测、服务优化和服务管理[2]。其代表性技术包括: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及Web服务、云计算, 网格/效用计算、以及业务流程整合与管理。这三方面分别用以解决技术平台与架构、服务交付和业务整合与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面向服务的架构支持一种适应快速、持续变化和开发设计灵活的整合业务模型。一方面, 在以云计算、开放API为代表的整合化服务趋势下, 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者根据顾客的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新的服务内容, 服务系统表现为一系列服务能力和资源的聚集和链接, 而服务系统的构建则演变为一系列软件、资源等服务要素的组合。在此背景下, 如何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 以优化按需构造服务的收益和性能即成为服务系统优化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 现代服务业的深度变革导致服务的构造目标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尤其是Web 2.0的发展, 使其从单纯地追求顾客满意度发展为关注于包括个性化和用户享受在内的整体价值体验, 从单纯地提供功能到追求整合的业务增值。区别于一般软件系统所追求的功能、性能、质量等方面, 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在顾客和提供者间的交互过程中实现价值, 其中既包括经济价值, 同时也泛指服务给提供者/客户带来的外在收益和/或自身条件改变。这也要求服务整合解决价值优化的问题。
为了保障服务过程中各方参与者的价值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价值知觉的服务工程方法论 (Value-Aware Service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VASEM) ”[3], 作为一套系统化的工程思路和方法指导服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服务工程方法论将服务生态系统分为次“需求业务资源”三个层次, 相关基本概念如表1所示。
VASEM通过服务模型的价值标注、价值约束下的服务模型优化和由服务模型到具体服务的映射三个步骤完成价值需求到系统构成的传递, 必要时迭代修改上层以得到可行的优化方案。图1示意性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由图1可见, 服务组合作为服务系统构造的核心技术, 是影响顾客需求能否满足和服务价值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事实上, 服务组合一直是服务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整合型服务应用的快速发展则为这一问题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 随着基于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大规模整合应用[4] (如:携程、阿里巴巴) 的崛起, 服务的在线效率问题进一步突显。在典型的整合服务应用中, 大量相同或者相似的领域需求持续出现。传统服务组合基于单个需求的优化方法在许多场景下已经不再适用。因此, 借鉴生产制造领域“大规模定制”的概念, 建立面向领域大规模需求的新的服务构造方法将成为必然选择。
其次, 传统服务组合主要关注于服务质量, 而现代服务生态系统优化是一个多参与者、多目标的综合优化过程。因此有必要扩展当前服务组合的关注范畴, 从更加广义的服务价值的角度对服务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需求的重要性、问题规模和服务容量分别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 从而以较小的计算代价完成包括收益、质量、个性化等价值特征的综合优化, 并提高应用的在线效率。
再次, 服务系统通常处于高度动态的不确定环境, 且现实中的资源和服务常常存在关联。在这种情况下, 不得不在可用资源数量、质量动态变化和可能出现的服务执行失败等情况下对关键资源的有限服务能力做出合理分配, 并解决相关优化问题。
以上问题相互关联, 亟需一套系统化的框架加以解决。现有服务优化方法与领域结合并不紧密, 而服务都是领域相关的, 因此从中获取和利用领域实践中的模式化结果即成为提高在线服务效率的必然选择。在领域实践中, 多会发现一些常用的、在大量场景中重复出现且可以被分析抽取出来的共性子服务。事实上, 这些子服务 (可能包含复杂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关联) 可以作为从服务需求到具体服务资源之间的快速、高价值映射的重要先验知识和实现基础, 即:领域实践验证过的关于按需构造复杂服务方案的规律性构造方法。本文以服务组合的思路和方法为基础, 提出一套基于服务模式的整合服务设计与优化构造框架及方法, 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服务高价值构建的重要先验知识和实现基础, 服务模式将有助于间接地高效求解优化问题, 并为策略层面的改进提供支持。
图2给出了引入“服务模式”的概念之后, 服务系统涉及的主要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中, 一个服务模式包含若干服务构件, 并对应若干服务行为, 是若干服务所对应的业务过程的集合。这些行为通过信息流、数据对象和行为实体等服务要素联系在一起。服务模式通过其“实例化”过程实现由抽象定义到具体服务的转换。
1 服务模式相关研究现状
服务模式在不同背景和问题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常见的模式包含以下几种范畴:
(1) 业务和经营层面的“模式”, 如“连锁店模式”、“超市模式”等;
(2) 应用层面的“模式”, 如“Web 2.0模式”、“万物皆服务模式”、“双边资源整合 (Bilateral Resource Integration, BIRIS) 模式”等;
(3) 系统构建层面的模式, 用以描述系统功能单元及其之间关系在系统构建和优化中的规律性。这也是本文研究所关心的模式。
与模式相关的主要概念在服务整合中主要是为了解决优化效率问题而提出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 导致问题规模呈指数增长。研究者大多采用整数规划[5]和启发式算法[6,7]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 考虑当前服务整合应用的领域特征, 如:优化目标、在线效率、需求规模、服务容量、不确定性等相应情况, 传统方法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要求。
客户社区[8]和服务社区[9]等方法从一定程度缓解了以上问题。在一个客户社区中, 通过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相似性和服务关系而对其进行分类;而在服务社区中, 服务间的关系得以保存, 同时服务组合的历史记录也可以保存和利用。社交网络[10]和小世界理论[11]都是社区理论在服务整合背景下的丰富和发展。然而此类研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如上问题。
协同过滤方法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CF) 给出了运用历史经验解决个性化服务推荐问题的新思路。文献[12]提出不确定服务环境下基于协同过滤的Web服务Qo S预测方法。文献[13]通过基于用户位置信息的聚类而改进以上方法的效率。然而这些方法考虑的是服务消费者直接面对服务的情况, 而在服务组合中, 服务的消费者却面临着逻辑上的第三方 (即服务代理) 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其与参与组合的成员服务之间的交互完全由服务代理完成。因此, 服务组合中的组合经验是指服务代理的经验, 而不是服务消费者的个人经验。因此当前的CF方法只适用于简单服务的推荐, 且很难直接应用到服务组合。
为了支持在服务组合中对历史经验的运用, 文献[14]提出了历史记录为基础的服务选择方法, 其中的服务组合方案是根据历史记录中候选服务的实际Qo S值确定的。然而, 根据每个候选服务的历史质量单独预测其Qo S值的做法本身效率很低, 且将导致历史记录中所体现的不同功能或服务间的隐性关联信息也将丢失。
已有一些学者对服务模式的相关概念进行定义, 如:文献[15]将业务流程中可利用的逻辑归纳和定义为可在用户之间共享的模式, 以方便新组合应用的构建;文献[16]对服务流程中重复出现的过程片段进行提取, 以期望在服务选择中进行重用。然而, 以上所谓的“模式”只是纯粹的服务流程片段, 难以对服务选择提供支持, 且都没有提供在服务组合中应用这些“模式”的方法。
文献[17]中, 在服务组合中经常出现的过程片段 (包括一组频繁共同出现的服务集合和相互之间的控制流) 被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出来以备在后续服务组合中予以征用。文献[18]进一步给出可利用已发现的服务过程片段 (包括控制流和已绑定的服务) 进行组合服务选择的方法。但是与CF类似, 该方法存在“新项目问题”, 即:历史中没有参与过任何组合的新服务也难以参与到以后服务组合中去。此外, 由于服务提供环境、服务本身质量的不确定性, 所发现服务过程片段的Qo S可能不够准确, 甚至会失效, 因此对服务组合结果的最优性产生影响。以上各原因都削弱了利用其进行服务组合的优势。
与前面自下而上进行模式提取的方式相比, 有些自上而下的服务组合方法也可确认为模式的一种定义方法。文献[19]通过对于各候选服务集合中的服务质量进行分级和服务级别的选择, 而将全局质量约束分解为多个针对简单服务的局部质量约束, 从而提高服务组合的效率。文献[20]中, 该算法得到进一步扩展, 以支持除了顺序结构之外的多种类型的工作流结构。上述服务组合方法完全基于按需的实时计算而进行服务组合, 没有利用任何历史经验, 因此优化效率尚有可待提升的空间。同时, 全局约束总是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即分解到服务组合的最小粒度的服务, 这种做法不能支持对业务中隐性业务关联的发现和利用, 因而缺乏灵活性。
2 服务模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为支持服务应用的高价值按需构建, 本文提出“服务模式”的概念以支持服务需求到具体服务的快速映射。服务模式的定义基于以下假设:
(1) 相同领域应用的服务基本相似;
(2) 相同领域相同服务的过程和资源基本相似;
(3) 相同领域的基本服务和资源是有限的。
服务模式定义为与先验业务相关的、基于构件组合而成的服务复合体, 也称为“业务关联的服务复合体或复合构件 (Business-Oriented Service Complex, BOSC) ”。研究可知BOSC具备以下特征:
(1) 是一种业务相关服务复合体;
(2) 有别于应用模式;
(3) 是一种组合。
服务模式以支持服务系统构建和运行中的快速优化为目标, 在概念上可以描述为多维向量 (p ID, p Name, p Objective, p Function, p Element, p Structure, p Trait, p Utilization, p Constraint) 。其中, p ID和p Name分别是服务模式的标识和名称, p Objective表征服务模式所处的业务领域和功能, p Function用以描述服务模式实现方面的功能特性, 包括输入、输出和业务影响等, p Element是与服务模式相关的构件化服务功能集合, v Structure表示服务模式所对应服务行为的组织和逻辑结构, p Trait表征服务模式的质量标准和风险, 用以体现服务模式在针对非功能方面的量化价值参数, v Utilization表示服务模式在使用方面的信息, 包括使用方式、接口等功能信息和使用频率等统计信息, p Constraint表示服务模式使用的条件和对于绑定服务的约束等。
服务模式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以往服务尝试中发现有开发价值的抽象方案, 并通过重用或者修改已有方案来减少优化过程中构造全新方案的负担。服务模式可由领域专家定义, 也可由程序运行发现。作为系统构建的组件, BOSC可被大量选择和复用, 但很少作以改动。而且每次服务之后, 均有可能生成新的BOSC。
服务模式存在的基础在于服务的领域相似性, 即:相似领域的服务业务及所表征的维度、特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且这种相似性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领域相似性使得服务模式具备以下性质:
(1) 先验性:业务中被成功应用过的服务及其几率是已知的;
(2) 价值性:服务模式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在“型”和“值”两方面分别具备一定的价值优先级;
(3) 概率性:服务模式从统计概率的角度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
服务模式的设计目标是使其尽可能地接近和达到“2:8规律”, 即:80%的服务需求可以通过20%的服务来满足。其应用目标设定为支持在可接受的时间内给出价值可接受、性能可满足的服务方案, 本质上属于领域服务的优化问题。针对应用场景的不同, 其设计目标和优化手段也会有所不同。
3 基于服务模式的服务整合框架
本文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按需服务整合优化问题进行分析。图3给出了基于服务模式进行按需服务整合的生命周期。由于面向服务架构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两部分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与传统软件工程中的优化不同, 本文将整合服务优化的生命周期分为服务准备、方案构造以及服务绑定三个阶段。具体地, 第一阶段主要解决不同需求规模、服务规模及服务容量限制下的调度问题, 其目标是从宏观的层面对服务能力进行时空调度, 制定大规模个性化需求下的服务提供策略及方法, 从而有效提升后续阶段的优化性能和效果;第二阶段解决基于模式的服务方案构建问题。由于宏观需求与具体服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直接映射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难以重用领域业务经验。因此这一阶段关注于定义、发现和识别一组可重用和被需求匹配的服务模式, 从而在保障经验价值的基础上提高优化效率;第三阶段面向服务模式选择满足一组其价值需求的服务, 实现完成由抽象方案到具体服务的映射。
以上阶段分别处于优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个层面。随着各阶段的迁移, 整个优化问题得以不断细化和分解。通过对其中各阶段的优化, 最终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建立和保障双边服务价值。
由于服务资源统一封装并以按能力集合抽象为服务构件模型, 因此服务必然要体现资源相关特性。有关服务构件的定义可以参阅“服务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 (Service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 SMDA) ”[21]。
基于服务模式进行整合的思路如图4所示。首先, 将分散的独立需求抽象为能够表现大规模与个性化特征, 同时将分布的服务根据经验或规律等抽象为整合服务;进而, 基于服务模式建立满足需求的服务整合方案;最后, 面向服务模式选择具体服务, 由此形成整合应用。
图5给出了相应整合框架。该框架立足于第三方平台, 一方面聚集客户需求, 为其按需构建整合服务;另一方面组织来自不同服务提供者的资源, 在动态和非可靠的服务环境下完成服务整合。在以上过程中, 需要根据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优化性能和收益等方面, 优化设计服务提供策略和资源配置, 以综合地优化双边客户的价值。
4 基于模式进行服务整合的基本过程
图6描述了该框架下进行资源整合的基本过程, 并以文字阐述如下:
(1) 基于需求规模和收益启发, 进行需求抽象与调度;
(2) 基于需求预测和服务使用经验, 确定服务及容量预留策略;
(3) 基于服务模式以及历史组合经验构造新服务方案;
(4) 根据选定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资源提取及根据环境变化对可用资源进行按需更新;
(5) 根据具体价值需求, 确定服务模式在服务方案中的提供策略, 并为模式选择具体服务;
(6) 将最终服务方案部署到运行环境, 形成可执行的服务流程。
5 结束语
为应用对现代服务系统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在线、实时、价值、整合等方面的特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式的服务整合优化框架。框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新业务特征条件下的服务系统优化问题进行了分类, 给出系统化的服务整合优化思路、架构和过程, 并重点关注了大规模需求、海量服务资源、服务容量受限和环境动态性等问题, 为面向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双边价值优化的服务整合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10篇
大中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 用户管理信息系统通常作为一个必要的通用模块或子系统而存在, 虽然该模块规模不大, 功能也相对独立单一, 但在与软件中其它功能模块的相互协作中通常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SSH框架整合开发, 就是指整合Struts2、Spring、Hibernate来进行开发。SSH整合开发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级开发方案。使用Spring的Ioc (Inversion Of Control, 控制反转) 容器来负责创建和管理组件, 这些组件包括前端的业务控制器, 中间的业务逻辑组件, 以及底层的DAO组件。这些组件都处于Spring的Ioc容器中, 从而大大降低了各组件之间的耦合度。
本文通过整合Struts2框架、Hibernate框架、Spring框架来开发用户管理信息系统, 使得整个开发过程层次化、规范化、简明化。
2 SSH框架整合开发的三层结构
SSH框架整合开发用户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J2EE应用结构, 典型的J2EE应用结构分为三层, 分别为表现层、中间层和数据服务层。三层结构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及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在中间层处理, 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交互, 而是通过组件与中间层建立连接, 再由中间层与数据服务层进行交互。SSH框架整合开发的三层结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 表现层:由JSP页面组成。
(2) MVC层:使用Struts 2框架技术。
(3) 业务逻辑层:使用业务逻辑组件构成。
(4) DAO (Data Access Objects) 层:使用DAO组件构成。
(5) Hibernate持久层:使用Hibernate框架技术。
(6) 数据库层:使用MySQL数据库存储数据。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各层之间的关系, 其中MVC层、业务逻辑层、DAO层、持久层集成整合在Sping容器中, 统一称为中间层。
3、SSH框架整合开发的方法
SSH框架的方法是利用Struts2框架作为系统整体的基础技术架构, 它负责了MVC (Model-View-Controller, 模型-视图-控制) 的分离, 而在Struts2框架的模型部分, 运用Hibernate架构来提供持久层支持, 运用Spring架构来提高业务逻辑层到支持。具体做法是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根据需求提出一个模型, 将这个模型采用Java语言来实现基本的Java对象, 然后写出基本的DAO (Data Access Object, 数据访问接口) 接口, 并给出Hibernate的DAO实现。通过DAO类实现Java类与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和访问, 然后由Spring完成业务逻辑的处理。
Struts2负责降低系统结构的耦合性, 负责处理较为复杂的业务逻辑, Hibernate负责降低业务模型部分的开发难度。二者结合之后得到的好处是采用这种集成框架开发出来的用户管理信息系统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还是在局部的复杂业务模型中都有了更低的耦合性, 它们的灵活性与可维护性也得到了提高, 从而消除了单独使用这三种框架开发系统的不足。
3.1 Struts与Spring的整合
在Struts2框架中, 模型由实现业务逻辑的JavaBeans或E-JB组件构成, 控制器由Actionservlet和Action来实现, 视图由一组JSP文件构成。本文通过Struts 2下的控制器, 联系视图界面与业务逻辑之间的关系。Struts2的控制器包含了多个属性用来封装用户请求的参数, 同时还包含一个execute方法。execute方法用来调用业务逻辑组件进行判断, 并通过返回字符串, 通过该字符串, Struts 2会跳转到指定的视图资源。
Spring提供了自己的Web框架, 同时也提供了与其他流行的Web框架整合的能力, 因此Sping与Struts进行整合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使用Spring的Ioc容器来负责创建和管理组件, 组件包括前端的业务控制器, 中间的业务逻辑组件, 以及底层的DAO组件。这些组件都处于Spring的Ioc容器的管理, 从而大大降低各组件之间的耦合度。Sping和Struts2都适合MVC开发模式, 这使得二者能够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工作。
3.2 Hibernate与Spring的整合
整合Hibernate框架之前, 需要先认识ORM (Object/Relation Mapping, 即对象/关系映射) 。对象/关系映射则是指完成面向对象语言到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 通过映射后, 可以像操作对象一样来操作数据库, 通过创建一个持久化类来映射一个数据库表。其中持久化类的属性映射到数据库表中的字段。Hibernate是ORM很好的映射工具, 当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操作持久化对象时, Hibernate框架能自动将这些操作转换成SQL语句, 从而完成对数据库的操作。
Spring的HibernateTemplate类提供了非常多的常用数据库操作方法, 比如增加、删除、修改及查询等操作, 是对Hibernate功能的封装, 通过封装的代码可以实现与Spring IoC容器的有机结合。HibernateTemplate类数据库开发主要包括建立数据源 (SessionFactory) 、注入SessionFactory、使用HibernateTemplate操作数据库、增加事物管理及处理功能。
4、系统的实现
用户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三个功能:用户的查询、用户的添加、用户的删除以及用户的更新。基本上所有的大中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都会提供一个用户管理信息系统, 从而对注册的用户进行管理。通过用户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员可以自行添加用户, 删除用户以及更新注册用户。
4.1 创建持久化类和映射文件
创建持久化类, 该类中包含6个属性, 分别是用户ID、用户名、密码、年龄、生日、email地址属性。映射文件用来映射持久化类和数据库表, 从而将持久化类中的属性和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关联起来。制定用户ID为主键, 主键的生成方式为自动递增, 新建一个User.hbm.xml配置文件。
4.2 创建DAO接口和实现类
使用SSH整合开发, 可以抛弃原有的DAO类, 而交给Spring容器来注入。同样, Hibernate框架中的SessionFactory也可以交给Spring来管理新建UserDao接口, 该接口定义了4个方法, 分别完成查询用户、添加用户、更新用户、删除用户的操作。创建DAO实现类, 新建UserDaoImpl类, 该类实现了UserDAO接口, 在该类中添加相应方法以实现具体的数据库操作。
4.3 Spring管理SessionFactory及配置DAO组件
通过Spring定义数据源, 并配置和管理SessionFActory, 该SessionFactory为其他DAO组件的持久化访问提供支持。在Spring配置文件中定义HibernateTemplate模块类, 并为其注入SessionFactory实例。同样配置Dao组件, 并为其注入HibernateTemplate实例。
4.4 创建业务逻辑组件接口和实现类
新建业务逻辑组件接口, 该接口定义了查询用户、添加用户、更新用户、删除用户4个方法。新建业务逻辑组件实现类, 该类实现业务逻辑组件接口, 业务逻辑组件接口通过调用DAO组件从而实现业务逻辑操作。
4.5 完成添加、更新、删除、查询用户模块
新建业务控制器ShowAllAction, 该控制器负责取得所有的用户信息, 并将所用的用户信息存储到要求的范围内, 并新建页面showUser.jsp, 该页面用来显示用户的详细信息。
新建添加控制器AddAction, 该控制器负责接收用户添加页面提交的用户信息, 并通过业务逻辑组件保存用户信息。该类属性包括用户名、密码等用户基本信息和业务逻辑组件。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配置AddAction, 并为其注入业务逻辑组件。
新建更新控制器UpdateAction, 该控制器负责接收用查询全部用户信息页面提交的用户ID, 通过调用业务逻辑组件更新该用户。该类属性包括用户名、密码等用户基本信息和业务逻辑组件UserService的实例。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配置UpdateAction, 并为其注入业务逻辑组件。
新建删除控制器DeleteAction, 该控制器负责接收用查询全部用户信息页面提交的用户ID, 通过调用调用业务逻辑组件删除该用户。该控制器包含两个属性, 用户ID和UserService (通过spring的配置文件依赖注入) 的实例。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配置DeleteAction, 并为其注入业务逻辑组件。
5、结束语
Struts2是一个典型的MVC框架, 在SSH框架整合开发的完整过程中, Struts2框架通过创建控制器, 建立视图界面与业务逻辑之间的关系。Hibernate通过对象关系映射将数据库表与持久化类关联起来, 使原本比较复杂的数据库操作大大简化。Spring的Ioc容器来负责创建和管理组件, 组件包括前端的业务控制器, 中间的业务逻辑组件, 以及底层的DAO。这些组件同处于Spring的Ioc容器中, 从而大大降低了各组件之间的耦合度。本文通过整合SSH框架开发了一个用户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模块, 充分验证了SSH框架对Web开发带来的便利, 基于该整合框架的Web软件开发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约了开发成本。
摘要:用户管理信息系统采用SSH (Struts2+Spring+Hibernate) 框架来实现功能需求。通过框架的使用, 降低了代码耦合度, 减少了开发周期, 达到了快速, 高效的开发目的, 从而为程序开发者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SSH,框架,耦合
参考文献
[1]Joshua Bloch Effective Java:Second Edition[M].Addison-Wesley.2008
[2]孙鑫编著《Java Web开发详解》.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杨少波.J2EE项目实训Struts框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杨少波.J2EE项目实训Spring框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杜小刚, 李舟军.J2EE Web开发框架体系结构.计算机科学, 2006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1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框架;煤矿企业;财务风险
近年来,煤炭产能过剩,经营困难,面临诸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作为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风险研究是确保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因此,为了能够确保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预防和化解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煤炭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基于内部控制框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国有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并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加深,在为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风险,造成企业风险不断向各个发展领域扩散,其中财务风险是所有发展风险中最为集中的一种,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如何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管理是我国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煤炭企业,因为我国较大型的煤炭企业都是属于国有型企业,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产物,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強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必须是建立在对企业运行的各个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再借助社会主义市场企业竞争机制的推动作用,通过全程的分析结果来制定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费用支出以及管理目标,以此来建立系统的、全面的财务风险体系,形成一种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实现企业工作效率的最快化,进而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减小企业的不必要损失。同时也要加强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水平,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起步比较晚,近几年来,随着竞争压力的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对风险的研究管理,对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加,煤炭企业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它的经营模式也随着改变,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且在我国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一直都是趋向于粗狂型的开发,在管理方面的意识任然十分淡薄,这也就造成了如今煤炭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缺失,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我国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投资方向不科学、资金回收的手段不当、受益者的分配政策不规范等几个方面,且这些方面的不当都对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煤矿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1.存在的问题
(1)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企业要发挥好内部控制的作用,必须要有良好的实施环境作为基础,但是如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权责交叉,决策者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不断被弱化,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度被忽略,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严重影响相关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直接造成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束缚,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也就从根本上影响了煤炭企业的经营利润。
(2)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
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在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方面起步较晚,许多企业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的业风险预警及评估机制存,对财务风险的估计不够也就造成了不能对其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造成煤炭强企业的重大损失,且不利于企业在后续发展上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且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在许多的重要环节上存在许多的漏洞,相互之间的关系不仅不能够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反而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
(3)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小,监督制约不合理
现代企业更加注重法人主体的地位,且其中层次颇多,导致企业内部之间的职责相互交织,难以落实。虽然煤炭企业的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是在执行与监督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制定的脚步,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一方面,企业内部个管理层大抵都是按照内部控制制度逐级向下分配任务,多层下来容易造成执行时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出现偏离原意的举动;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缺少了必要的监督,容易破坏实施环境,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建设方面,现代企业对于市场的信息系统主要以财务信息为主,如果内部不能自我改进,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将让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形同虚设,更加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
2.解决措施
(1)做好技术准备
要解决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影响新形势下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影响及作用,结合目前的经验总结,要减小新形势下财务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问题,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对风险管理研究。然后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案,做好技术准备,为日后的项目融资债务风险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减少问题的出现,使得理论分析更富逻辑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提高我国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有具体可靠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供使用,加强人员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管理好相关人员,不能从源头上出现错误在工作中能够准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同时需要培养合作意识。当工作遇到困难时,能够准确快熟的做出最好的判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协调能力。同时还应该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建设完善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要加强煤炭企业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语
由于基于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发展,包括投资、质量、生产、资金、物资以及营销等阶段,是加强煤炭企业核心竞争里的主要手段,优化主营业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5)
[2]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 会计研究.2008(10).
[3]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J].会计研究.2007(12).
[4]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04).
[5] 全晓红,康卫平.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及防范对策[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作者简介: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12篇
关键词:面向服务,消息总线,建模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和本世纪初,中国IT经历了一个迅速膨胀的10年,在这10年里,各大公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疯狂地搭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大量相似的或者有关联的数据被分散到了各个系统里。近些年,高效经营大行其道,各大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全方位数据分析和挖掘。但是每个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数据都是不能共享的。比如银行的客户数据存在CRM系统中,账户数据存在交易系统中,贷款数据存在信贷系统中,如何将这些独立的有关联的数据整合起来做全方位的实时分析,成了最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技术问题。
本文所述的异构数据库的整合框架是以SOA为基础,ESB为消息传递总线,通过两级建模,将不同数据库系统、不同操作系统、不同语义结构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用户通过统一管理平台能够对多个数据库资源进行访问,如同访问一个数据库系统一样。从而提高信息资源整体使用效率,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 相关技术
1.1 SOA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种灵活的、松散耦合的系统架构。在SOA的架构里,功能被封装成了可以相互调用的服务提供给外部系统。这些服务可以位于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这些服务具有定义良好的接口,可以灵活地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应用,在提高灵活性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代码的复用率,减少了开发和维护的工作量。
1.2 Web Services
Web Services是一种支持机器间通过网络相互交互的分布式计算技术,是一种使用标准的XML语言和SOAP信息格式的全新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用于进行服务描述的Web Services描述语言(WS2DL);用于用户服务的发布和集成的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规范(UDDI);用于服务调用的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Web Service一旦部署以后,其他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通过HTTP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因此Web Services按照角色可以分为Service Registry、Service Requestor和Service Provider,Service Provider可以通过Service Registry发布服务,Service Requester可以通过Service Registry查找到Service Provider发布的服务,并且调用Service Provider发布的服务。
1.3 企业服务总线
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就是在SOA架构中实现服务间智能化集成与管理的中介,是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中枢,是构筑企业神经系统的必要元素。ESB是逻辑上与SOA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持一致的服务集成基础架构,它提供了服务管理的方法和在分布式异构环境中进行服务交互的功能。ESB提供了如下五个基本功能:服务的元数据管理、传输服务、中介、多种服务集成方式、服务和事件管理支持。
1.4 已有框架分析
由于在企业里存在着大量的系统,数据就有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里,甚至是不同的服务器,不同的机房,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成了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比较传统的集成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1)中间件编程。通过中间件编写程序连接到不同的数据库上,调用该数据库的语法取出想要的数据到中间件,然后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缺点是不够灵活,管理复杂,并且中间件负载较大。
图2基于中间件编程(参见下页)
(2)搭建数据仓库。将数据通过ETL工具抽取到一起,进行分析。这样做虽然可以克服掉方法(1)里的一些缺点,但是本身的缺点是数据仓库庞大,实施复杂并且时间较长,很难实现数据的实时运行。
图3基于数据仓库(参见下页)
(3)XML。通过中间件编写程序,使用XML技术,屏蔽掉异构数据库的差别,通过配置文件控制数据库信息。这样做虽然可以克服方法(2)的一些缺点,但是本身的缺点是所有数据都需要经过中间件服务器的中转,是系统的瓶颈,同时增加删除数据库时往往要停止服务,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停机。
2 整合框架
2.1 系统架构
本方案在方法(3)的基础上对系统架构作了一个全新的改进,引入了SOA的概念和技术,可以解决复杂不灵活、非实时和性能瓶颈等诸多问题。该方案的外部表现如图5所示。
该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企业服务总线,将各种异构数据通过建模转换发布三个步骤连接到这条总线里,对外提供服务。同时其他外部应用也通过Web Services连接到这条总线上,通过发送SOAP消息调用不同的数据库服务,进而拿到想要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处理。由于Web Services技术已经应用非常成熟,现行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都已经支持这种技术,因此几乎所有外部应用都可以连接到总线上,比如网页程序、手机程序、分析挖掘程序等。
2.2 系统的主要模块
本文所介绍的框架主要包含三大部分:a.数据层,负责数据库节点的管理,模型的封装和服务的发布等。b.事务层,负责请求的接受,身份的认证,请求的处理等。c.企业服务总线,负责服务的管理,消息的传递,第三方工具的集成等。
该框架所涉及的主要模块的作用如下:
(1)节点。每一个数据库表示成一个节点,节点对内通过使用模型封装了不同的数据库实现,对外统一发布成Web Services接口供主集成引擎调用。
(2)节点管理器。负责节点的发布、删除和监控。
(3)模型管理器。通过建模工具,将异构数据库表示成统一的实体模型,再将实体模型封装成业务模型,供不同节点和数据库交互时使用。
(4)主集成引擎。接受请求管理器发过来的SOAP请求,解析SOAP请求,根据请求类型实例化成session bean或者普通java bean,根据元数据模型将请求分解成更细力度的请求交给ESB总线,等待然后接受节点返回的XML数据,返回给请求管理器。
(5)请求处理器。接受外部系统的请求(可以是SOAP/RMI),负责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请求解析成统一的格式后,转发给主集成引擎。
(6)认证和授权。控制用户的登陆和授权。
(7)事件管理器。事件管理器通过队列服务器来管理消息请求。事件请求者将请求作为消息放到请求队列里,事件管理器定时监控请求队列,取出消息请求,然后将处理结果放回结果队列。是一种异步的相应方式。
由于所有的模块都是通过ESB总线进行交互,所以它们的物理拓扑就非常的简单。中间一条服务总线作为消息传递的媒介,其他各个模块将服务注册到服务总线上,由总线进行消息的路由。
图7系统的物理结构图(参见下页)
3 框架实现
3.1 用例图
该框架包括如下功能:
(1)增加数据:用户可以为所有异构数据库同时插入数据,或选择部分数据库同时插入数据。
(2)修改数据:用户可以为所有异构数据库同时修改数据,或选择部分数据库同时修改数据。
(3)删除数据:用户可以为所有异构数据库同时删除数据,或选择部分数据库同时删除数据。
(4)分库查询:用户可以选择部分数据库查询数据。
(5)联合查询:用户可以同时查询所有数据库数据。
(6)管理节点:用户可以增加、修改、删除节点信息。
(7)监控节点:用户可以监控每个节点的状态。
(8)管理模型:用户可以修改业务模型和实体模型。
该框架的基本用例如图8所示。
3.2 数据流
假设外部系统通过Web Service发送了一个查询消息给请求处理器,请求处理器会对消息做一个一级解析,解析后将消息通过Web Service转发给主服务器引擎的请求/响应模块。请求/响应模块进一步对消息进行解析,根据解析出来的消息类型确定初始化哪种处理器,然后初始化后的Bean去调用一级模型层里的业务对象,业务对象模块根据元模型定义,查找到应该调用哪些实体对象,然后通过发送Web Service请求到不同的数据库节点,由各数据库节点的实体对象模块通过O/R Mapping工具访问数据库取出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再逐级返回。对于增加/删除/修改的操作,业务对象会通过两级提交的方式来保证事务特性。
返回时首先由数据库返回行数据给O/R Mapping工具,O/R Mapping工具将行数据转成对象数据。实体对象模块将对象数据序列化成XML格式,封装成SOAP响应消息返回给业务对象模块。业务对象模块接收到所有节点发来的SOAP响应消息后解析成统一的业务对象返回给处理器,处理器继续将业务对象返回给请求/响应模块。请求/响应将业务对象序列化成XML格式,封装成SOAP响应消息返回给请求处理器。请求处理器接受SOAP响应消息,将数据转换成外部系统所要求的格式返回给外部系统。
该系统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
该系统各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如下面的序列图所示。
4 结论
本文在传统异构数据库整合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引入SOA思想、Web Services和企业总线基础,不但可以屏蔽掉异构数据库的差异,而且可以解决老系统的复杂不灵活、非实时和性能瓶颈等诸多问题,可以成为企业进行全方位数据分析和整合的基础数据平台。
目前的工作尚且针对框架的设计,在实现的过程中会有诸多困难,比如安全性、并发行、如何设计模型等,下一步将就如何实现该框架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易建湘.Web Service及其在异构数据库环境中的设计[J].广西轻工业,2008(7):75-78.
[2]齐艳珂,肖连,高洁.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综述[J].福建电脑,2007(6):39,63.
[3]侯占伟,莫林,郑华,等.基于SOA的数据库中间件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6):284-286.
[4]Endre IM,Ang J,Arsanjan IA.Patterns:service orientedarch i2。tecture andWeb services[EB/OL].(2004,2,04).http://www.redbooks.ibm.com/redbooks/pdfs/sg246303.pdf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