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1篇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能干的象伯伯》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懂得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道理,观察图片,讲述故事中角色对话,初步培养幼儿讲故事和表演故事的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语言公开课《能干的象伯伯》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讲述故事中角色对话。

2、懂得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道理。

3、初步培养幼儿讲故事和表演故事的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幅,小兔、大象、老虎(插入教具),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主题。

(音乐响起),带小朋友到树林里去玩玩。出示背景图。

二、演示教具,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讲述。

1、问:谁在小树林里?干什么?

讨论后总结:小白兔、小灰兔、小黑兔在树林里高高兴兴地玩着。(学习词“高高兴兴”)。

2、插入老虎。

哎呀!谁来了?它来干什么?小兔子们怎么办?

总结:突然,从树林里窜出一只大老虎,它张着大大的嘴,露着尖尖的牙,要来抓小兔子,小兔子吓得转身就逃。(学习词“窜”)。

3、它们逃到了河边,怎么办?谁会来救它们呢?(练习喊声“救命呀!救命呀!”)

4、出示大象。

大象怎样才能救它们?它会怎么说?怎么做?

小结:

大象听到兔子的叫声连忙跑过来说:“快!快从我身上跑过去。”它伸长鼻子,翘起尾巴,就像一座桥,小兔子就从这座桥上跑了过去。三只小兔得救了。

5、扩散性谈话。

老虎追到河边,看见小兔们都过了河,它会怎么做?

老虎专门欺负小动物,真是个坏东西,你想大象会怎么惩罚它呢?

(结果可以有多个)

三、教师演示教具,幼儿完整讲述一遍。编故事题目。

四、教师示范讲述一遍。

五、总结:

今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我们可不能学老虎,专门欺负别人,不然,总有一天会和老虎一样受到惩罚的。

本文扩展阅读:大象寿命很长,一般能活到70岁左右,它在10岁到15岁性成熟,怀孕期长达22个月。大象分布极广,大约在四千万年以前,除了大洋洲和南极洲 以外,各洲都有它的足迹,然而现在主要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大类。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2篇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在幼儿园,会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昨天我看见广场有放风筝的,飞的可高了;今天风大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准备: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视频《风的危害》和《风能的利用》、风的音效、各种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打开门欢迎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吧!门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尝试制造风探索风产生的原因

1、提问:我们今天请来的是我们的“风”朋友那风是哪里来的?

(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

(2)幼儿互相尝试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边尝试边思考)

(3)为什么一扇、一捏、一挤、风叶一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当我们一扇、一捏、一挤压、一开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风的基本特征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着扇风,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是什么样的?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四、游戏:大风和小风幼儿分别戴头饰扮演各种植物,听音效用肢体表现小风来时植物怎样动,大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五、通过短片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短片《风的危害》

后提问:风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怎样减小风灾?

2、观看短片《风能的利用》后提问: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风能?

六、教师总结,以游戏《风车和风儿共游戏》结束活动风车想请小朋友与风儿一起做游戏,大家快举起你的风车一起欢迎我们的风朋友和我们一起游戏吧。(幼儿随音乐玩)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幼儿去户外放风筝或去参观风能发电。

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3篇

活动的内容“转动”来源于生活,且整个活动紧密围绕着“转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活动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与幼儿生活的结合点,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转动物体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比较能力。

3、引导幼儿发现转动的许多有趣现象,初步感知转动的原理,了解转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重点

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探索转动的秘密,体验转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的原理

活动准备

风车、伞、多媒体课件、榨汁机。

幼儿操作材料:呼啦圈、皮球、陀螺等

教法

我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讨论法、发现法、电化教学法、活动操作法等。

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使用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讨论操作观察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以音乐盒娃娃转动引出课题。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探索转动物体的方法

2、表述自己转动物体的方法

3、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4、引导幼儿感知转动的简单原理

5、利用课件,了解转动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结束部分

享受转动原理带来的好处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4篇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教案 第5篇

1.知道各种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构造。

2.探索观察比较,发现各种笔的不同特性及用途,并积极与同伴交流。

3.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懂得安全用笔。

活动重点:

知道各种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构造。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懂得安全用笔。

活动难点:

探索观察比较,发现各种笔的不同特性及用途,并积极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使用笔的经验。

2.物质准备:课件,铅笔、粉笔、油画棒、水彩笔、签字笔、毛笔、记号笔、圆珠笔若干:墨汁:白纸、黑板、塑料膜、宣纸、橡皮、黑板擦、湿巾每组一份;湿抹布一块。

活动过程:

1.创设“笔的展览会”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笔。

提问:你认识哪些笔?它们有什么用?

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笔,它们的名字不同,但都可以写字和画画。

2.观察探索、试用比较,进一步了解各种笔的构造、特性及作用。

(1)观察操作,了解笔的构造。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小结:这些笔的样子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由笔芯、笔头、笔杆和笔帽这几部分组成。签字笔、圆珠笔用完后可以换笔芯继续使用;铅笔、粉笔、油画棒越用越短:毛笔、水粉笔的笔头是毛做的。

(2)画一画,试一试,感知不同笔的线条特性和作用。

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使用时注意安全。

提问:这几种笔画出来的线条是什么样的?小朋友经常用什么笔画画?为什么?毛笔写在什么纸上更合适?橡皮和黑板擦能擦掉什么笔的字迹?记号笔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小结:各种笔画出来线条粗细、颜色都不一样。小朋友经常用颜色丰富的水彩笔、油画棒画画;中国独有的水墨画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的:铅笔的笔迹可以用橡皮擦掉;粉笔画到黑板上可以用黑板擦擦掉:记号笔不怕水。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3.借助课件,认识更多功能的笔,了解笔的发展史。

提问:人们最早使用的笔是什么样的?各种笔是怎样一步步发明出来的?

小结;最初的笔是树枝,然后人类又逐步发明了刀笔,羽毛笔,以及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现在常用的笔,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

活动延伸:

将可拆卸的各种笔投放到科学区,引发幼儿进一步感知各种笔的构造,掌握安装步骤,并能将探索的安装步骤表征制成安装说明书。

课程资源拓展:

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 幼儿探索洞洞玩具的玩法,能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地讲述玩具的玩法。

2. 懂得爱护大家的玩具并遵守游戏规则。

3. 体验协作的快乐以及和同伴竞赛的紧张刺激感受。

教学准备:

1. 事先和幼儿约定洞洞玩具约会日。

2. 幼儿带上自己喜爱的洞洞玩具。

3. 教师自制的洞洞玩具,玩具展示台。

4. 音乐曲<<玩具进行曲>>,<<幸福拍手歌>>。

5. 红色卡纸自制有洞洞的爱心卡.

教学过程:

一. 幼儿分男,女角色佩戴快乐,开心的图标听着欢快的<<玩具进行曲>>音乐拍手,踏步有秩序地进入活动场地。

教师(课前设置手机铃声):快乐公主,开心王子们,今天,老师接的了洞洞玩具王国的邀请电话,请我们去和洞洞玩具约会,你们高兴吗?让我们到那个神秘的世界去遨游吧!出发喽!

二. 随着洞洞玩具国的飞飞姐姐(教师扮演)一起进入洞洞玩具展示厅,欣赏品种繁多,千奇百怪的洞洞玩具。

三. 飞飞姐姐:开心王子,快乐公主,欢迎你们来到洞洞玩具国。这里的洞洞玩具将会成为你们的好朋友!你们会用洞洞玩具国的动作来和新朋友交流吗?来吧!跟着音乐用你们的身体展示你身体的洞洞。这样那些洞洞玩具就会和你们一起狂欢。(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表演身体变化出的各种洞洞形态)

四. 智力大冲关

飞飞姐姐:听说你们是最聪明的王子和公主,让我考考你们!

1. 你们吃过哪些有洞洞的食品?

2. 说出五种生活在洞洞里的动物。

3. 见过哪些有洞洞的物品?

4. 什么洞洞是有用的?什么洞洞是不好的?

5. 你喜欢哪些洞洞玩具?

五. 集中展示洞洞玩具,分享各种有洞的玩具.

六. 请孩子们自己去挑选自己喜欢的洞洞玩具并向大家介绍:

1. 这是什么玩具?玩具上哪里有洞?这些洞洞有什么作用?

2. 请大胆的王子,公主上台做小讲解员一边示范玩具的玩法一边说出洞洞玩具的奇妙之处。

七. 王子和公主交换玩具玩。

1. 提出要求:你们交换玩具时应该说什么?

2. 玩玩具时应该注意哪些事?

3. 归还时应该怎么说?

4. 一起制定规则:友好交换,爱护玩具,礼貌用语。

八. 修补破了的爱心

飞飞姐姐:开心王子,快乐公主,现在洞洞玩具国有一些洞洞玩具在哭泣,它们的心破了一个洞,因为有些孩子把它们损坏了,你们愿意帮忙把它们补好吗?(齐声答:愿意!)

九. 送爱心,同时随着音乐把洞洞玩具返还,并放回展示台。

十. 与飞飞姐姐以及洞洞玩具联欢----告别---

活动延伸:

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教案 第7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导入活动,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娃娃,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教师:“如果用吸管顶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教师:“你们看,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一个点上都试一试,能顶起来的那个点用圈圈出来,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3、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那个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师: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把圆形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延伸活动探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试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知道他们都有一个点能顶起来,那这个图形能顶起来吗?请你回班试试吧!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继续探究顶纸板。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8篇

活动名称:《有趣的声音》 执教者:大五班 方婷婷

设计意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的增长声音越来越大,有的幼儿甚至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通过物体振动产生。

2.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3.让幼儿知道噪音影响身体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重点:

让幼儿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难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2.大鼓一面、矿泉水瓶、纸、皮筋、黄豆若干、乐器

活动过程:

一、感受声音,激趣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玩?”

“玩之前,我们先听一听老师带来什么声音,请大家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听,静悄悄地,录音机里发出了哪些声音呢?”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雷声和雨声

教师:“你们看到了没有,没有,那你怎么知道是这个声音,听到的” 教师:“声音是看不见的,只有耳朵听得见,小朋友平时都听见过什么声音?” 引导幼儿说说其它声音。

小结:我们生活有许许多多的声音,电话声、电视声、汽车声等,我们每个人随时都会产生声音,比如说话、走路、拍手、笑、哭、咳嗽、喝水等,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很棒,今后我们更要注意倾听,发现更多奇妙的声音。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声音是怎么来的?

二、感知声音的产生

1.幼儿介绍自己,并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生时声带也在振动。教:现在做一个小游戏,让我们伸出右手摸一摸自己的喉咙

现在请你说“你好!”手放在这里什么感觉,刚才说话的时候,里面动了没有?当我们不发声时,声带怎么样?有什么不同

小结: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那我们一起说“老师好”声带动了没有

2.感受振动产生声音

出示打鼓鼓,幼儿手放在上面,教师敲打,让幼儿感受里面的振动。

三、实验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分5组)

1.小朋友周围有很多东西,我们的书、文具盒、桌椅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用品。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老师先提出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但发出声音的方法要多样,看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开始!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究声音的不同。让5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现在,请你是说说怎样让他们发出声音的?(揉、搓……)物品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声音是通过什么产生的。(振动)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四、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害,教会幼儿保护嗓子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小结:在生活中,有的声音优美动听,使人感到舒服,而噪音会损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五、课后反思:

整节课环节安排太多,每个点都要抓到,导致每个环节都开展不开,幼儿接受不过来,在环节设计上如何更合理有序,还要再思考。还有材料的选择上,准备的材料不用通过操作,凭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可以得出,没有再实验的必要,应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之上,把实验放在例棉花、橡皮等振动听不到易混淆的物品上,从而让幼儿了解物品振动发出声音。表格的设计也不太合理,表格的实验结果与目标不太有很大的关联,表格设计上还要在斟酌下。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9篇

大二班 戴启丽 2016年2月28日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探索空气的方法。

3、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示范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幼儿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

(二)引出“空气”存在这一物理现象。

1、教师示范杯子斜斜地放进水里,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

2、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教师小结:斜斜地放杯子在水里,杯子里面的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没有跑出来,所以毛巾是干的。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幼儿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看看谁捉空气最快?(表扬幼儿)

3、教师引导幼儿将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无颜色的。

4、教师引导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空气,袋口张开,用小鼻子闻一闻,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空气。教师小结:空气无味道,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

2、教师请小朋友自由发言,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再一次说明空气是存在的且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请小朋友们玩吹气球的游戏,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或者变小。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请幼儿将嘴巴和鼻子捂起来一会,让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10篇

活动名称:

奇妙的声音

活动目标:

1、指导耳朵能辨别声音,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2、喜欢听好听的声音

3、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各种乐器、药盒、皮筋、酸奶瓶、豆、玉米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耳朵有什么用呢?

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唱歌、电话、下雨、鸡鸣、咳嗽、拍手等声音)

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如果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没有,会怎么样?

(幼儿“如果没有声音,说话只能比划”“汽车没有声音,会把人撞死的”“上课没有声音怎么听课呀?”“没有声音,乐器也不响了。”)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人们生活离不开声音,但有时候也需要安静

教师:(请幼儿玩乐器,每人一件,自由敲打,相互交换)你用什么办法让乐器发出了声音?

教师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体验声音的组成

教师:(请幼儿停止一切活动)嘘!怎么没有声音了?一会有声一会又没声,这是怎么回事?

声音是怎样来的?请大家来试一试,请伸出你的手,轻轻地把手放到喉咙上,我们一起来说儿歌“洗手”刚刚说儿歌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不论什么东西,震动了才能发出声音,不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声音,都是耳朵帮助我们听到的,那小朋友说一说怎样保护耳朵?(不随便挖耳朵,声音大时要张开嘴或捂上耳朵,不要把东西放进耳朵里)

三、小制作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许多东西,请小朋友做一个琴和沙锤,让我们一起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来演奏歌曲吧!

四、活动延伸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分豆豆》 第11篇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操作活动,体验操作学习的乐趣。

2、能按照要求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总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总数,部分数大总数小)。

3、探索3的组成,理解分解与组成的含义,认识分合符号“∧”∨“。

活动重点:

探索3的组成,理解分解与组成的含义

活动难点:

能按照要求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记录的经验,会写数字。

2、每人4颗豆子,3颗花生,2个杯子,分合号”∧“∨”: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分豆豆,初步感知3的分解和组成。

(1)教师请幼儿拿3颗分别放到2个盘子里,要求把自己所有不同的方法都记录在纸上。

(2)请1—2位幼儿边看自己的记录,边表达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引导幼几认识分合号(开口表示分开的意思,并上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并在一起的尖头填而总数,分开的两头填写部分数),并提问:你们一共分了几次?3颗豆子分成了几和几?

(3)请其他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

(4)请全体幼儿对照黑板检查自己的`记录,看看结果是否一样,提问: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哪种、记录最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

小结:大家的记录方法都可以,但用数字和分合号的记录最清楚。

2、分花生,初步感知和发现3的分解与组成的规律。

(1)请幼儿猜测3颗花生放到2个盘子里,会有哪几种分法?

(2)幼儿操作验证白己的猜测,并记录操作结果。

(3)请幼儿边看记录边表达,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的表述结果,直接到幼儿提不出不同的分法。

(4)提问:如果把3颗糖分给两位小朋友吃,会有哪儿种分法?

(5)幼儿表述自己的猜测,教师记录。

3、观察比较黑板上的记录结果,说说自己的发现。

(1)师幼共同逐一找出相同的记录,引导幼儿发现3次记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引导幼儿整理记录结果(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进行记录),发现分解与组成的规律:3分成两份,一共有2种分法,一部分越来越多,另一部分就越来越少,而且总是多1或少1。

(3)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总数与部分数,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3表示3颗豆子、3颗花生、3颗糖,3是总数;3颗豆子、3颗花生、3颗糖可以分成2颗和1颗,2和1是部分数。部分数1、2和总数3比,你发现了什么?部分数1、2合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总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总数,

4、到活动区尝试分3样其他东西,同时探索2、4的分解与组成。

活动延伸: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12篇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盘操作材料:内有磁铁、铁丝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木块、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筒等。

2、每人一个纸杯,内装回形针两个。

3、画有磁铁的图片一幅。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发现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请你看一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师: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2)让幼儿操作盘内的材料,探索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尝试分类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盘子里,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结磁铁有哪些好朋友,教师做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4、讲述故事《小磁铁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能干的树根》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第1篇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能干的象伯伯》适用于大班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