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文
《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文(精选14篇)
《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文 第1篇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每天让他放牛,晚上还让他与牛住在一起。
他连名字都没有,因为一天到晚放牛,大家便叫他牛郎。牛郎最亲密的伙伴就是那头牛,所以对牛非常关爱,每天带着牛找清水喝、找嫩草吃,还带着牛晒太阳即使这样,哥哥嫂子依然不满意,一心想把牛郎赶走。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说给他一辆破架子车和这头牛,剩下的家产都没牛郎的份儿。牛郎一听牛归他了,便牵着牛拉着破架子车头也不回地走了。牛郎在山上安了家,白天砍柴,然后让牛把柴拉到集市上去换粮食,晚上就住在自建的窝棚里,反倒生活得安详自在。有一天,这头牛突然说话了,告诉他,第二天黄昏时,右山上的湖边会有许多穿漂亮衣服的仙女在那洗澡,让他偷偷把那件粉红色的纱衣拿起来,那个向他要衣服的仙女就是他的妻子。
第二天,牛郎照这头牛说的话去做了,果然向他要衣服的仙女成了他的妻子。原来仙女名叫织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因为没有自由就到人间解闷,谁知遇到了牛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还生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和牛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时间一天天过去,牛也一天天老了。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它快不行了,等死后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当遇到紧急事,可以披上它的皮,到时会对他有所帮助,说完便咽了气。
虽然心有不忍,但牛郎还是按牛的话做了。牛的话很快得到印证,王母娘娘经过调查得知织女在人间,很快派了天兵天将到人间暗访,查到了她在牛郎家。一天,王母娘娘来到牛郎家,正好牛郎不在,硬把织女拖走了,他的儿子马上把爸爸叫了回来,牛郎想起牛的临终遗言,赶紧披上牛皮去追,眼看就要追上了,谁知王母娘娘用发簪一划,中间就出现了一道天河,把他们俩生生隔开了。
回到天上,王母娘娘拗不过织女,只好让牛郎和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见上一面,这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文 第2篇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
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那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建成了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只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
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的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它临死前说,要我在它死后,将它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了,孩子们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中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动容,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文 第3篇
一、“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人类社会初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广大先民对于神秘的大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这种敬畏思想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主题, 而星辰作为天体的一部分, 也具有神秘莫测的特征。因此, 基于对宇宙天象的观察和想象以及对星辰的敬畏和崇拜, “牛郎织女”的神话才得以产生。
“牵牛”和“织女”是古时人们对于星辰的命名, 文献中最早记载“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便是《诗经·大东》, 短短几句诗歌就将天空中的星辰人格化, 构造出了“织女、银河、牵牛”这三个意象, 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提供了基本要素。
至西汉时期,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人格化已由萌芽阶段逐渐走向雏形期, 人们开始将虚无飘渺的星象神话融注于现实生活中。到东汉末期, “牵牛”“织女”这两位人物便成为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写成于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诗人以女性的视角切入, 描述了与牛郎被迫分隔在河汉两侧难以相见的痛苦。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 牛郎织女由最初毫无关联的两个星辰逐渐走向融合, 开始形成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传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该神话传说的形成期, 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牛郎织女”故事的成熟思想和大体框架, 曹丕、傅玄和曹植的等人的诗赋中均对其寄予了想象的元素, 使之成为相对完整的爱情故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南朝梁殷芸的《小说》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 天帝之子也, 年年机杼劳役, 织成云锦天衣, 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 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 责令归河东, 但使一年一度会。”此时, 该传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发展与最终结局都已经形成。六朝时代男子仙女的主题在这一故事中得到更为鲜明的展现, 同时孝子董永的故事也推波助澜, 并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互交融。
唐宋时期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将“牛郎织女”的传说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俗生活之中, 最为常见的就是该故事被古代诗文频繁引用。可见唐宋之际“牛郎织女”的传说已与七夕节完全融合, 依托于文人笔墨之下, 其文化内涵也逐渐提升。至元明清时期, “牛郎织女”传说才有了和如今流传相一致的比较完整地故事。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由最初的星辰崇拜到至今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 并在每个时期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体现了华夏五千年深远持久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七夕节俗的演变与“牛郎织女”传说的相互渗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七”是一个神秘的数字, 对于“七”这个数字的崇拜最早来源于北斗七星“明令时序、授以农事”的星辰崇拜。因此, 古人更是不愿错过七月七日这两个阳数相连的好日子, 于是在这一日里, 流传着很多中国传统习俗, 包括制药、曝衣、晒经书、乞巧、降神迎神、祈求平安、祈祷驱鬼辟邪和农业丰收等, 但均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毫无关联。
随着朝代的更迭, 这些习俗逐渐趋于淡化, 唯独乞巧这一七夕重头戏愈演愈烈, 不断推陈出新。刘歆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俱以习之。”这是西汉妇女穿针乞巧的例子, 此时这一习俗仅仅是出于对织女星的崇拜, 祈求妇女能够像织女那样穿针引线, 宜其家事, 并未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联, 而它们真正的交汇融合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 现实的悲惨遭遇激发了他们内心渴求生活安定平稳的希冀, 恰巧在这一时期,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已经成型, 只是每年相见的日子没有确定, 于是人们开始将七月七日这一拥有丰富多彩习俗的节日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相互关联, 产生了西晋初在傅玄《拟〈天问〉》中“七月七日, 牵牛织女会天河”的说法。周处《风土记》“织女七夕当渡河, 使鹊为桥”的记载则是为“牛郎织女”于七夕这一天在银河相见提供合理的条件, 使这一传说不再显得空洞无凭借。人们凭借大胆的想象, 将这些毫不关联的元素集结在一起, 融入到“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 使之成为一个拥有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的完美无瑕的爱情故事。因为融注了太多人们的思想感情, 所以老百姓们对于这一传说高度重视, 并且将自己的心愿融入到了该传说和节俗当中, 希望通过乞巧的形式得以实现。
到了唐宋时期, 人们更加重视七夕节俗, 活动之盛令人咋舌。同时文人们也竞相出台, 开始通过描写七夕与“牛郎织女”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见,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与七夕节俗已经不单单只是下层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 同样也是文人士大夫和上层社会所关注的话题, 足以见得其对于人民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 七夕习俗已经遍布全国,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中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 顷之, 水面生膜, 绣针投之则浮, 则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形者, 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形者, 谓乞得巧。”在此值得一说的是甘肃西和县的乞巧活动, 包括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阶段, 赵逵夫先生在《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的文章中已有详细的说明, 不再赘述。
旧时的《乞巧歌》唱到:“乞手巧, 乞容貌, 乞心通, 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从这些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夕乞巧所“乞”的内容逐渐宽泛, 既包含了女性对于智慧和美的追求, 也传达出了中国文化中儒家“仁、礼、孝、大团圆”的思想, 这正是“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交融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意蕴。
三、“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的深层关系
纵观“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牵牛”“织女”的星辰崇拜当中, 包含着先秦时期“男耕女织”的传统思想, 他们的故事, 正是落脚于当时社会的封建统治和礼教势力破坏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不断充实这个带着悲剧性质的故事, 丰富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将他们二人作为勤劳善良, 忠于爱情的典范, 经久不衰地传颂, 并赋予了该传说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 使其具有现实性的同时, 又具备了社会意义。
七月七日作为岁时性的节日, 最初是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毫无关联, 然而在他们各自演化的过程中逐渐碰撞, 相互交融, 最终人们淡化了七月初七原本存在的习俗, 唯独将乞巧延续下来, 与“牛郎织女”的传说交杂在一起, 并逐渐扩充其内涵与形式, 形成了如今的固定模式。
我们可以发现,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的交融存在着历史必然性的特征。首先是两者的最早起源都是源于星辰崇拜;其次, 两者的交融有着巧合性和互补性。“牛郎织女”传说在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不完整的特征, 表现在时间的不确定, 虽然人们流传的是一年一次相会, 却没有具体指明在哪一天, 因此, 该传说需要寻找一个能够依托的时间使之不再空洞无依据。恰巧七月七日是古人心目中相当吉庆的日子, 它的“乞巧”习俗中的“穿针引线”与“织女”的纺织工作有着相似之处, 为了使这一节日能够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它将“牛郎织女”的传说融入到七夕节俗当中, 各补所缺,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演变的最佳效果。这不单单是一种巧合, 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将有相似互补性质的文化与习俗相互交融, 使文化民俗化, 民俗文化性。当然这一切的发生也离不开古代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加之文人们敏感的情绪推波助澜, 在他们充满浪漫色彩描述中,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的联系更加紧密, 最终被人们世代传说,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 在七月七日最初的习俗中, 就已经有乞巧的节俗, 女子祈求得到穿针、结线、织布之技术, 能在家中、社会中得到尊重, 求得生活的安乐。在传承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了这一习俗与“织女”纺织有相似, 才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并不断扩充乞巧的愿望, 并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才产生七夕乞巧习俗的观点。
综上,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七夕节俗能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精神文化依据, 七夕节俗因为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核而具有继承和弘扬的价值与意蕴。同时七夕节俗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能够广为流传不至于虚无飘渺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七夕节所举行的各种活动来寄托自己虔诚求得幸福的心意和获得各种技巧的诚意。这种形式也是对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美的提倡, 而织女作为这段民间文化的主角, 其身上所流露出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专一坚贞的美好品质, 也是中国千百年来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人们通过七夕节俗的形式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弘扬正是两者相互交融所展现的最高层次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屈育德.神话·传说·民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2]王爱科.牵牛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的起源[D].青岛大学, 2007.
[3]邱绮.传统七夕节演变历程与现代转型[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4]刘学智, 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6:57-62.
《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文 第4篇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汉水是其丰饶的文化母体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濟学手稿·导言》中对神话作了经典性论述,“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古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牛郎织女传说同古希腊神话一样, 是“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产生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发展得最完美的童年时代,是在“艺术不发达阶段”创造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显示出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艺术杰作所具有的特质和永恒魅力。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歌描绘出一幅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图画:“牛郎”是驾驶牛车的男性劳动者,“织女”是织布的女性劳动者。与此相伴出现了一个特定的流域文化符号“汉”,以及由农业生产工具簸箕演变的“箕星”、状如舀酒之器的“斗星”。牛郎、织女作为艺术形象、文化符号一出现就与“汉”这个文化符号、农耕文明相生相伴、相互规定,三位一体不可分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从词源学角度考溯,“汉”的本义是汉水名,“天汉”概念是先民对地上客观存在的汉水在天上的观念投影;牛郎织女传说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艺术反映,源于汉水流域农耕社会早期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主体牛郎和织女在实践中生成的爱情、婚姻,由此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牛郎织女艺术形象。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炎帝神农氏在汉水流域的厉山(随州)开创了农耕文明,“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为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3]这里描绘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农耕生产方式与社会和谐的生活图景,它决定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及婚恋形式。
1978年,在汉水流域湖北随州发现了曾侯乙墓,出土了气势恢宏的青铜编钟。在一件编号为E.66的漆箱盖上,发现了一幅彩绘天文图,画面中央是篆书的“斗”字,表示星空枢纽北斗,四周依序写着二十八宿名称,北方七宿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与文献所载二十八宿之名基本相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二十八宿图。绘有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二十八宿天文图在汉水流域的出现,与《诗经·小雅·大东》中与“汉”相伴的牛女艺术形象,有着惊人的内在联系,皆为汉水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在观念形态的反映。
1975年11月,在汉水流域云梦睡虎地,出土了战国秦简,其中《日书》记载:“丁丑·己酉取(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甲种一五五简正记)“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4]典籍不仅记载了汉水流域先民不宜嫁娶之日的禁忌,还记载了这对有情人聚散的经过。两段简捷的文字,不仅确证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改写了学界长期所持的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于汉代的“定论”,而且弥补了《诗经·小雅·大东》由于诗歌文体和主题所限导致的牛郎织女之间感情的缺漏,在情节上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连接。它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提供了又一铁证。
历来就有七夕节形成于汉代的定论,然而据明代罗颀所著《物原》一书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5]它证明七夕节及所蕴含的民间习俗源出于江汉平原的楚国,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的母体皆为汉水流域。据以上史料,我们还可作出与牛郎织女传说为一体的七夕文化在楚国已具雏形的论断。
我们依据唯物史观可以作出是汉水流域早期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奠定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的社会基础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必然得出牛郎织女传说是汉水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科学结论。
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传播与七夕文化传承
由于《诗经·小雅·大东》采自于东方,便有人否定笔者关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的观点。《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农耕,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神农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皇甫谧曰:厉山,今随之厉乡也(即湖北随州厉山)。”[6]生于汉水流域随州厉山的炎帝神农氏,不仅开创了农耕文明,而且把包括牛郎织女传说在内的农耕文明传播到东方。此后,再经知识分子加工、改编,由周代采诗者收于《诗经》。这就是《诗经·小雅·大东》中,牛郎、织女文化符号与标志汉水流域农耕文明的天汉、斗星、箕星等相伴生的内在逻辑联系。经由《诗经》为代表的文献的传播,中华民族形成了将天上银河称之为“天汉”、“河汉”、“银汉”、“云汉”的文化传统,从而使“汉”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本根性意义的文化符号。
nlc202309021711
历史辩证法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旦形成,不仅有相对独立性,而且会对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汉高祖刘邦对“天汉”文化的崇尚,使其成为汉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极大地推动了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和“七夕文化”传统的形成。《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载:
汉高帝既克秦,获(俘获)子婴,当王关中。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四〔三〕十一县。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7]
刘邦攻克秦国都城,理应称王于关中。鸿门宴后,刘邦却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因而郁闷不樂。萧何认为刘邦封王汉中,应了《诗经》中的“天汉”之称,是终将成为“天子”的祥瑞之兆。刘邦接纳了萧何的劝谏和谋略,而后将“汉”升华为国号。于是形成了由汉水—→天汉—→汉中—→汉朝—→汉人—→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历史演进逻辑,“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文化符号。与“汉”结缘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也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高祖刘邦的“天汉”文化情结,使与“天汉”相联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在西汉有了新的发展。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在池的两侧各立牵牛、织女石像,使其以艺术的形式回归人间。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代宫廷七夕习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具以习之。”[8]纪念牛郎织女相会,女性七夕乞巧在汉代已成习俗,上层社会习以为常,民间效法蔚然成风。
东汉文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表述的是牛郎织女河汉的阻隔和别离的伤怀。这既是作者对《诗经·小雅·大东》诗化的诠释,也是东汉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和七夕习俗深入人心的历史写照。
汉魏六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汉水流域、荆楚大地七夕淳朴民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9]源于汉水的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从民间传播到汉代宫廷,再由宫廷反馈民间,在社会上层和民间互促互动下,形成了“七夕文化”传统并世代传承。唐宋以降七夕习俗倍受推崇,杜牧《七夕》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秦观的《鹊桥仙》更是把牛女七夕相会视为男女婚恋的理想范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堪称千古绝唱,七夕佳作。以牛郎织女为核心的七夕文化远播海外,在奈良时期已传入日本。日本人民将中国的七夕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七夕习俗和“情人节”,每年举办七夕庆典游行纪念牛郎织女的唯美爱情,营造成世界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牛郎织女传说具有的人民性、通俗性使其极易落地生根,并赋予一定地域色彩,形成了我国关于牛郎织女起源说的多种版本。在其母体汉水流域,从古至今流传着版本大同小异的牛郎织女民间传说,大体相近的七夕民俗。近年来,在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中,处于汉水中游的十堰市郧西县建构的“天河·七夕文化”具有代表性,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七夕文化旅游目的地。根据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把握到七夕文化这一形成、传播、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特质
在中华民族最著名的以爱情为主题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传说中,除牛郎织女外,无不充满着悲剧色彩。牛郎织女传说以喜剧性的理想化结局及独有的文化特质,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涵大蕴深的七夕文化,并受到世界很多国家民众的青睐。
1.“牛郎织女”起源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与同类民间传说相比具有原始性、人本性、永恒性文化特质。
牛郎织女传说描绘了汉水流域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图景;展现出汉水先民发展的最完美的童年时代,那种率真、淳朴、浪漫及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显示出那个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和艺术杰作具有的永恒魅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牛郎织女传说所蕴含的自由平等、两情相依的爱情婚姻观,具有人本性。传说的主人公是极为普通的男性劳动者——牛郎,有着神奇纺织技艺的女性劳动者——织女。狭隘自私的嫂子逼牛郎分家,仅分给牛郎贫瘠的土地和一头老牛。牛郎有着勤劳、善良、忠诚的美德,他开荒种地、盖房,按老牛的妙计藏了从天界下凡洗澡的织女的衣裙,赢得织女的芳心而喜结良缘,过着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农家生活,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传说所展现的是自私观念虽初步萌芽,自然家庭逐步解体,但尚未进入私有制社会,男女之间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它区别于后世欺凌奴役妇女的奴隶制和“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婚姻。它与秦汉时期因劳役繁重导致夫妻生离死别的《孟姜女》传说,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纲常名教束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宋明时期崇“道学”、尊“道统”,存天理、灭人欲的《白蛇传》相比,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时代更为原始古老,显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与意义。老牛在弥留之际,慷慨奉献牛皮,助牛郎得以飞天追赶织女;王母娘娘将牛郎织女强行拆散隔离天汉两岸,但有喜鹊造桥七夕相会成全牛女姻缘;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因织女下凡,荒废织衽之功,责令其回归天汉东岸,却人性化地恩准牛女七夕相会;人间百姓每逢七夕为牛女祝福等。人间百姓、天界尊神、飞禽家畜皆以牛女情感、尊严为本位,以玉成其婚姻为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出人本性。
牛郎织女传说所体现的爱情婚姻观和审美价值,为后世阶级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传说不可企及,具有艺术魅力的永恒性。传说显现出处于人类童年时期的汉水儿女淳朴善良、天真浪漫之美,其蕴含的爱情婚姻观和绚丽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具有永恒的价值。牛郎作为人具有神性,可以升天;织女作为神具有人性,可以下凡;地界劳动者与天界劳动者可以自由平等的相恋婚配。先民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将其定格在天汉之畔,无论在传说的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堪称为永恒。审视牛女传说,汉水流域早期的农耕文明是其源,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其本,中华民族最本色、最自然、最理想的婚恋观是其根,地界牛女、天界双星永恒相守的理想信念是其魂。它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婚姻和浪漫抒情的“诗意”化人生,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显现出原始性、人本性、永恒性的文化特质。
nlc202309021711
2.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纯洁爱情、忠贞婚姻与追求诗意人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大众性、审美性、习俗性、世界性。
牛郎织女传说与同类传说相比具有草根性、大众性,深受民众青睐。传说所展现的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男性劳动者“牛郎”与女性劳动者“织女”之间的爱情婚姻,而且体现的也是后世劳动大众的人之常情。它表现的既非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知识男女之间——“小众”的缠绵悱恻的情感,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男女同窗、痴男怨女之间的爱情;也非人妖之恋,如《白蛇传》许仙与千年修炼的人形蛇妖白素贞之间——“异类”的婚恋。传说表现的是“草根”男女之间最自然、淳朴、真挚的感情和婚恋,超越了那些反映小知男女、官宦夫妻、商人怨妇、英雄侠女婚恋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象,具有最广泛、最普遍的社会意义,以其永恒的生命力被世代“草根族”认同、追求、传播,具有大众性。
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核心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七夕文化传统,其“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创造技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具有审美性、习俗性。四大爱情传说与民间习俗、节日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惟有《牛郎织女》成为七夕文化的核心主题,并滋生出内涵丰富的七夕审美化、诗意性的民间习俗:被视为国人的“爱情婚姻节”,形成了青年男女祈祷自由婚姻的习俗;中华民族女性以天上织女为楷模,追求精湛的织绣技艺和诗意人生,形成了“七夕乞巧”的民间习俗,被视为“乞巧节”、“女儿节”、“艺术节”、“纺织节”。织女形象将女性内在品德之美、外在体态之美与艺术创造之美集于一身,令后世女性景仰视为懿范世代推崇。七夕节还有祈祷家庭和睦、儿女双全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内蕴。
牛郎织女传说从人间到天界、从草根民众到文人雅士、从民间到宫廷、从口耳相传到载之典籍,深受中华民族儿女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具有共享性、世界性。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的民众在引进中国七夕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方式来纪念、欢度七夕。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爱情婚姻观和家庭生活理想,彰显出平等性、和谐性和理想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专偶制家庭“它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神话中的女神的地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早的时期,那时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但是到了英雄时代,我们就看到妇女已经由于男子的统治和女奴隶的竞争而被贬低了。”[10]这一论断对我们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牛郎织女传说,男女虽有社会分工,但未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彰显出平等性。此时,生产资料私有化虽已萌芽,但尚未进入私有制奴隶社会;虽出现了阶层,但尚未形成阶级;女性尚未变成男性的附庸和奴役对象。织女作为劳动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男女在爱情婚姻和家庭地位上完全平等。其爱情婚姻建立在男女真心相爱的情感基础上;建立在两个普通劳动者之间相依相伴、共享劳动成果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在尚未出现阶级分化、门第观念,男女关系和权利义务平等基础上;建立在比群婚制、对偶制婚姻要进步的一夫一妻“专偶制家庭”婚姻基础上,更优越于后世私有制社会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婚姻家庭。
牛郎织女传说与同类传说相比,具有整体的和谐性。其他民间传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尖锐矛盾冲突,不和谐的社会生活,有着浓郁的悲剧意识。牛郎织女虽遭强力干扰、拆分,但大团圆的结局是矛盾冲突的化解、整体的和谐:牛郎织女的爱情婚姻展现出夫妻之和谐;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老牛鼎力相助成就美好姻缘,喜鹊架设鹊桥促其夫妻相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万物之和谐;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虽拆分了牛郎织女,仍怀恻隐之心恩准七夕相逢,体现天人之和谐;七夕夜天上牛女喜相逢,人间百姓乐乞巧,显现出天、地、人、神共和谐,即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至高至上、至大至美的“太和”之境。
牛郎织女传说同其他传说相比,彰显出浓郁高远的理想色彩:劳动大众以感情为基础的男女恋爱自由的爱情理想;夫妻在家庭生活、生产劳动中和睦相伴、共劳共享、地位平等、生养子女的家庭理想;夫妻面临突发性灾难时,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伴侣理想;夫妻长相厮守、忠贞不渝的婚姻理想;天界人间共同期盼、玉成有情人“金风玉露一相逢”,天、地、人相和谐的“太和”理想等。牛郎织女传说的理想性被后世阶级社会所碾压,上演出《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爱情婚姻悲剧。牛郎织女传说虽有悲剧成分,但其大团圆的结局是矛盾冲突的化解、理想的实现,是对人的自由、尊严、权利、价值的尊重。它作为后世男女婚恋的理想范式而垂范千古。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设想、描述来看,生成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的牛郎織女爱情婚姻,被私有制阶级社会所否定,而共产主义是对阶级社会的否定之否定,将在更高阶段上肯定牛郎织女爱情婚姻的理想性。牛郎织女传说蕴含的爱情婚姻具有理想性,艺术地实现了“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美好人生的复归,也是其永恒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杨洪林,武汉纺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卷,第34—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544页。
[3]《诸子集成·淮南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68年4月版,第10册,第185页。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208页。
[5]罗颀(明):《物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6]《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卷,第7页。
[7]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8](晋)葛洪《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9]《荆楚岁时记译注》宗懔原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卷,第73—7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185页。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教案 第5篇
设计科目:民间文学
具体名称: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授课类型: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计划45分钟,实际15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传说的中心、能够对其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结局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2.过程与方法:重温牛郎织女传说,并通过对传说文本的探究去解读其深层次的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受传说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自觉主动去传承并发掘其文化魅力。〔教学重难点〕
对传说文本的解读,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 〔教学策略〕 感悟法、启发式 〔教学准备〕
民间文学中对四大传说之牛郎织女的传说解读论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导入〕同学们可还记得妇孺皆知的古代传说《牛郎织女》?没错,咱们今天就来重温这个小孩子都知道的传说,看看能不能运用我们这些年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点读出新的内涵来? 〔提问〕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这个故事简要的对大家讲讲呢? 〔过渡〕听完了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这么神奇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环节二:导入新知
教师活动:〔提问〕 大家认真看老师PPT上这些材料,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思考老师给出的材料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
设计意图:带动学生思考,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发现信息,为接下来的讲解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三:讲解
教师活动:〔讲解〕结合PPT讲解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听〕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跟着老师的讲解理清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传说由神话发展演变过程。教学环节四:文本探究 教师活动:〔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作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其主要靠人们的口头传诉进行传承发展至今仍不失其魅力,可以说里面所包涵的文学价值一定要不菲的,接下来我们就从传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结尾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学生活动:〔讨论〕分小组从传说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结尾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传说《牛郎织女》进行探讨并分派代表发言。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讨论中调动所学知识,主动解析文本。教学环节五:拓展知识 教师活动:〔讲解〕根据PPT所陈述内容介绍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资源在现代社会的开发、传递。
教学环节六: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提问〕今天的课到这里差不多了,同学们都学到了些什么呢,请举手把你们在本次课堂上获得的最大感悟分享一下,还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 〔总结〕通过这节课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探讨发现我们可以学习到它的源流以及发展过程,而对其文本的探究,我们了解到古代社会人民的生活状态自己价值追求,古往今来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都是值得我们歌颂与赞扬的,生活在民主开放社会中的我们在珍惜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魅力继续发扬光大,利用各种现代传播渠道,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做好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学生活动:〔思〕反思本堂课所学知识,〔答〕反馈给老师自己所学知识和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再次温习所学知识,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的作文 第6篇
《牛郎织女》之搞笑剧场
荥阳市第二小学马晗指导:赵凤梅
唉,赵老师把现代版《牛郎织女》交给了我,我趴在作业本上开始幻想。
“马导,一场开拍吧!”摄影师张艺谋向我鞠了个90度的躬,小心问道。“嗯!”我穿着一件有很多口袋的牛仔马夹,板着脸说。我就是马兰山马兰镇马兰村马兰坡的马导演,我的名声那是相当地红啊,红遍了我们马兰山,红遍了全中国,红遍了全世界啊!我拍的影片,每次都能创最高票房,这不,继上部《功夫能猫》,我又开始了新创作――《牛郎织女》,得知这个消息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红得发紫的演员来找我。什么史泰龙、麦当娜、周杰伦、韩庚的。我连正眼都不瞧,长得好的有什么用,不如实在。《牛郎织女》本来就是个土得掉渣的`传说,我要拍出它的土香土色,把“土”推向世界。因此,我对谢娜、杜海涛、何炅青睐有加,找他们来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没办法,人家长得,一个字“土”。
第一场:
杜郎,也就是周海涛演的牛郎,头戴草帽,身穿草衣,何炅骑着牛走在绿草青青的河岸旁,一阵优雅的笛声从杜郎的指尖和红唇中流淌出来“咔!”“怎么了?”我敬爱的亲爱的可爱的马导?杜郎问我“有这么拍电影的吗?”我大怒,把杜郎从牛背上扯下来,给他换了一身铁打牛仔裤和黑 T恤,左手给他加上了一支雪茄。唉,这就是一些演员无法迈出国际门槛的原因呀!
第二场:
杜郎躲在一块石头后,一阵嬉笑和流水声使杜郎的脸红了。他偷偷地“咔!”“让我给你们做稀饭”牛郎把头探出石头外,突然他呆住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住年轻仙女们的背影,口水流了出来――直到仙女们都进蒸房了,才回过神来。忙到一堆色彩艳丽的衣服堆里找粉色纱衣,可是越&小学作文%&急越找不到,没办法,牛郎只好找了个淡紫色的纱衣充数。这时,仙女们都已洗完澡,正准备上岸呢,可是有一个长发如瀑的背对着牛郎一直徘徊在浅水里,牛郎心想,哈哈,就是你了,谁知女子一扭头,“哇”一声,牛郎吐了――他竟把偶然在河里洗澡的东施的衣服拿了回来!不过,后来牛郎又在仙女们在一次下凡时,找到了自己的妻子――织女。
第三场:
牛棚里,杜郎夫妇哭得泣鬼神,震天地,何炅牛患上了疯牛病,撒手人间。第二天,杜郎把何炅的牛皮扒了,中午吃了一顿牛肉火锅。“咔!”很好,你们终于榆木脑袋开窍了。
经过五天的拍摄,这部电影,一放入市场便供不应求,竟有人为了《牛郎织女》打起架来。
牛郎织女的想象作文 第7篇
另一方面,为了早日成仙,喜鹊不惜从财神(欧金堂)的仓库中窃取财富,帮助穷人换取功德。碧干发现后就上天了,从此喜鹊成了仇人。发现比干是个无心之人后,就把一颗狼心放在他身上逗他。从此,毕干的性情大变,不断迫害牛郎织女。
喜鹊直到现在才知道自己遇到了麻烦,急需找到九尾狐取回碧干的“七颗灵动玲珑的心”。牛郎和织女终于可以在人间相见了,但是因为碧干的阻挠,他们的家庭几乎毁了。织女受不了牛郎家的苦,忍痛回到天宫。喜鹊看到了,就叫同伴们组成一座鹊桥,这样每年就可以在鹊桥上相见……
牛郎织女的想象作文 第8篇
据说牛郎和织女一旦被天河隔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就可以聚一次,情侣不能结婚,很可怜。过两天正好是中国情人节,联合国秘书长突然有了救牛郎织女的想法!
联合国秘书长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了他的计划,地球上60亿人一致投票赞成。救牛郎织女之战开始了!于是老人每天拼命想牛郎织女的一切情况,大人们停止工作,每天开会讨论救牛郎织女的方案,孩子们不读书,全身心投入保护喜鹊的行动。科学家们停止了一切研究,集中精力寻找牛郎织女,于是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科技馆停课。人们停止了所有的工作,致力于拯救牛郎织女。太后玉帝佛祖耶稣滚!
牛郎织女的想象作文 第9篇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找到了生病的老牛。当他看到老牛病得很重时,他给老牛送去了几捆草。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然后抬头告诉他,他是天上灰牛大仙。他因为犯规被贬上天,腿断了不能动。用花露洗自己的伤口需要一个月。牛郎几个月来照顾老牛一,不怕辛苦。白天,他为老牛采花疗伤,晚上,他依偎着老人睡觉。老牛痊愈后,牛郎高兴地把十头牛赶回家。
回国后,嫂子还是对他不好。她伤害了他几次,被老牛救了出来。小姑终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想老牛陪他。
一天,天上的织女下去和仙女们玩,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彼此产生了好感。后来,织女偷偷下凡,成了牛郎的妻子。织女星还把从天上带来的野蚕分发给大家,教大家养蚕、吐丝、织鲜艳的绸缎。牛郎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幸福。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让天帝知道,是王母娘娘自己降临人间,强行把织女带回了天空,恩爱的一对分开了。
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文 第10篇
他没名字,乡亲们每次见他,都遛着一头老牛,因此大家都管他叫”牛郎“。牛郎很喜欢这头牛,他总是幻想着,如果这头牛会说话该有多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牛郎长大了,哥嫂想霸占父亲的财产,他们把牛郎看成障碍,想把他赶走,自己独占财产,牛郎也觉得没什么,只要那头牛跟着自己,他什么也不要。于是他牵着老牛,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离开村子,走到山中,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装满一车之后,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换粮食,没过多久,他在山前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种上了庄稼,自己就在这里安家了。
一天晚上,老牛突然说话了,可是牛郎一点儿也不惊喜,像是习惯了似的,老牛告诉牛郎,明天黄昏时翻过右边的那座山,树林前是一个湖,那时会有仙女在湖边洗澡,他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牛郎高兴的点了点头。
第二天黄昏牛郎按照老牛的话照做,没曾想,真的有仙女来找牛郎要衣裳,牛郎说明了自己的情形,姑娘认为牛郎很可怜,又把自己的故事讲给牛郎听。原来,姑娘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就是天上的云霞,人们都叫他织女,织女没日没夜整天工作,一会儿也不能休息,他想下到凡间开开眼,便与几个仙女一起将王母娘娘灌醉,想着在湖里洗洗澡,再多玩一会儿。
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文 第11篇
牛郎很伤心,在柳树下哭呀哭,忽然,从对面走来,一位白发彬彬的老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牛郎说:“我只有九头牛,嫂子让我有了十头牛再回家。”
老人笑了笑,说:“没关系,我知道伏牛山有头病倒的老牛,你给他采花上的露水,他的病就会好了。”牛郎高兴的连谢谢都忘说了,马上赶着九头牛去了伏牛山。
牛郎在伏牛山找啊找,终于找到了病倒的老牛,他发现老牛病的不轻,给老牛才来了好几捆草,一连喂了好几天,老牛饱了,牛郎又帮老牛找花上的露水,帮老牛治好了病,老牛说:“我本是天上的金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王母娘娘打下天来,你的事我知道,你现在可以带我回家了。”
牛郎兴奋极了,马上带十头牛回了家,回到家后,嫂子还是对牛郎不好,曾几次想害死牛郎,都被老牛设法相救,最后,嫂子气急败坏的把牛郎赶出了村子,只给牛郎一头牛。
有一天,牛郎带着金牛大仙去湖边,看见织女和仙女在河边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与织女结了婚,生了一男一女的龙凤胎,但好景不长,这事马上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这时,老牛告诉牛郎:“等我死后,把我的皮做成鞋,就能登天。”说完,老牛就死了。牛郎把他的皮割下来,做成鞋,去了天上。
牛郎织女后记的作文300字 第12篇
天上的织女因为爱上了人间的牛郎而触犯了天条,后来被王母发现了,把织女抓走了。
虽然牛郎最后还是见到了织女,但是他们之间隔着银河,只有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在喜鹊桥相见。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这一年的七月初七,织女在喜鹊桥上对牛郎说:“我们只能在七月初七相会,我总是让大雁帮我给王母送信,信里写着一些关于你和我的事。可大雁听到是给王母的.信后,都不敢去送,生怕得罪了王母。”
“我也天天让燕子帮我把信给王母,可(他)她也不同意”。牛郎说。
他们聊着聊着,天边渐渐有了晚霞。
“天快要黑了。”喜鹊们提醒到。“喜鹊们你们就停一会把”。 织女说。
喜鹊们没办法只好再停一会。牛郎和织女又聊了好久。“天已黑了”。喜鹊说。“好喜鹊,你们就再停一会吧”。牛郎说。
“好吧”。喜鹊说。
又过了好久喜鹊说:“你们快
分开吧”!
牛郎和织女只好念念不舍的分开,他们刚分开喜鹊就飞走了。牛郎和织女之间又只有银河。
《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文 第13篇
话说当年织女被王母娘娘押回天宫去,只能在七夕那天才能与牛郎相会。织女不想再受相思之苦了,再三哭求母后,终于得到准许,可以在凡间和牛郎生活。
织女背着大包小包来到凡间时,牛郎早已带着一双儿女在门口等候。突然,嫦娥蹦了出来,她对织女说:“你一定熬夜上网抢车票了吧!现在是春运时节,玉皇火车站都挤满了人呢!”织女点点头。
嫦娥说:“王母娘娘派我来给你们做向导,给你们安排了一个城市里的房屋,你们不用去挤那间乡间小屋了。跟我走吧!”
出了火车站,一条漂亮的柏油马路呈现在眼前。牛郎披上神牛皮,想飞过马路,忽然一个奇怪的东西从他脚下驶过,差点把牛郎身上的神牛皮吹走了。牛郎问嫦娥:“那是什么怪物,在乡下我都没见过,竟比我飞得还快!”
嫦娥笑着答道:“那是汽车!现在人们出行都用上汽车了,我也有一辆宝马牌汽车呢!”
过了马路,嫦娥带着牛郎织女继续走着。突然,嫦娥停下了脚步,眼前是一幢高楼。她对牛郎织女说:“你们的`房间就在这幢楼里,跟我进去吧!”
织女径直朝门走去。嫦娥本想拦住她,可惜晚了一步。眼看织女就要撞上了,谁知门竟自动开了。嫦娥解释道:“这是自动门,人来了,门会自动打开!”织女和牛郎听了赞不绝口,那一双儿女更是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
进了大楼,嫦娥按下电梯,把牛郎织女一家拉了进去。织女不解地问:“我们为什么要到这个‘铁盒子’里来?”“这是电梯,它能把我们送到指定的楼层。”
出电梯后,嫦娥把他们带到王母娘娘安排的房屋。进门后,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他们惊讶:房间内金碧辉煌,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墙壁上贴着彩色的壁纸,天花板上挂着亮闪闪的水晶灯,桌上摆放着漂亮的水晶杯,窗旁束着雍容华贵的窗帘……
牛郎织女作文 第14篇
到了喜鹊桥,发现织女已经站在桥中央静静地等着牛郎的到来,当织女看到自己夜夜思念的都睡不着觉的两个孩子时,激动得热泪直流,牛郎说:“织女,孩子都这么大了,不能整天呆在天上无聊的坐着。我们要回到人间,让他们上学堂,有学问,做有用的人。”
织女听了,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可想起王母娘娘,她眼里的火焰被浇灭了,她垂头丧气的说:“你说的没错,可是王母娘娘绝不会让我们回到人间的。”
牛郎拍拍胸脯,自信满满的说:“这你不用担心,我有一块儿神奇的牛皮,可以带着我们飞回人间。而王母娘娘这么久都没有看过我们,一定是把我们忘记了,我们偷偷回到人间,一时半会是发现不了的。再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就算发现了,我们的孩子也有可能长大成人了。只要为了孩子好,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去尝试。”
织女听了,像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于是,牛郎带着一家人快速地飞回人间,过上了幸福满满的生活。
一天,看守牛郎织女的卫兵发现他们不见了,立即向王母娘娘禀报。王母娘娘气的火冒三丈,大发雷霆,气冲冲的说:“你们这群笨蛋,给了你们强大的武器,数以百倍的天兵,居然让他们几个小人穿着牛皮逃走了。你们肯定偷懒了,还愣着干什么?快把他们一家人给我抓回来。找不到,你们也别回来了!”
“是,王母娘娘!”天兵们异口同声的说。之后,像离弦的箭的一样飞往人间。
不久,那些天兵们发现了牛郎织女一家,火速报告于王母娘娘。王母高兴地说:“呵呵呵呵终于找到你们了。我要亲自下凡一趟,把他们折磨的生不如死。
说着,就来到人间。当牛郎织女知道这件事后,快速逃跑了。可是他们跑着跑着,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大河挡住他们的去路。要命的事,他们忘了带会飞的牛皮。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织女从口袋里掏出了老神仙给她的一件宝物:神丹妙药。他们吃下后马上变成一条条小鱼,快速的跳进水中,奋力的游王母娘娘也追来了,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可她不知道那儿有食人鱼,咔嚓咔嚓几下,就被吃的只剩下白花花的骨头了。
《牛郎织女》的传说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