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老街范文
北海老街范文(精选4篇)
北海老街 第1篇
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 主要受19世纪末英、法、德等国在该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券柱式建筑的影响, 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券拱结构, 券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 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 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 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 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 人们行走在骑楼下, 既可遮风挡雨, 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 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1990年的夏天, 笔者曾在北海老街住过一个星期, 那时的老街, 民风淳朴, 游客稀少。由于当时的房地产热, 北海也成了炒房地产的一块热土, 老街的许多房子都租给一些外来的淘金者。我的一个画家朋友, 也在北海老街租了一套房, 搞了一个画室, 不过名义上是搞画室实际上也是炒房地产, 文化人下海总得贴上文化的标签。
那时我住在老街, 早餐阿婆之米粉, 夕坐老街之螺吧, 白天到银滩去游游泳, 已是神仙般的日子。
20年过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北海已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而北海老街自然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唯一符号。虽失却了昔日的繁华, 街道建筑日渐老化, 但由于保存完整, 仍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现代建筑年鉴”。
漫步北海老街, 我寻找着20年前那间曾经住过的老屋, 寻找那虽单调但很恬静的休闲生活。而更多的人则是徜徉在老街的历史与现实之中, 现实的喧嚣与历史的静谧镌刻在大脑中的印记仍然是抹不去的沧海桑田。最典型的现实特征就是那令人惊悚的摩托车的轰鸣声。而历史的画面则是从“打酱油”的吆喝声中走近我跟前的。
“打酱油”是老街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大城市早已习惯于超市购物的人们, 在这里回归到“打酱油”的年代。人们沿袭传统的叫卖方式, 油盐酱醋茶, 由小贩推到家门前, 拿着瓶子打酱油, 小贩用竹筒做的提子和敞子, 将酱油一提一提地倒进瓶子里。敞子从一两到一斤的都有, 这是具有历史价值的量具, 其实5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 以前打酒打菜油也是用这种量具。
无意中走进一家阁楼, 从破旧的木门而入, 穿过漆黑的走廊, 沿天井周边的木楼梯拾级而上, 经主人同意后进入一户家庭。走在木楼板上, 整个屋子都摇摇晃晃, 生怕脚下重了, 踩破楼板掉下去。楼板上凌乱的放着被缛, 桌椅, 里屋有两台电脑, 有两女孩正在电脑前为一张图片争论不休, 房主告诉我, 他们在做创意设计。“哇!原来杂志上那些漂亮的美人头竟是从这破旧的阁楼里生产出来的。”与我原来住过的画室相比简直相去甚远。
之所以叫老街, 那是因为有很多老建筑。比较有名的莫过于永济隆大楼和许永安骑楼。如今这两栋建筑保存完好。永济隆建于1930年, 是北海早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一, 高三层, 顶层为开阔的平台。永济隆是民国期间广东的“南天王”陈济棠为其哥哥所建, 同时作为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 (1930~1936) 在北海的固定住所。解放战争末, 作为国民党“粤桂边区剿匪总司令“司令部。当时据守在北海的国民党军队约2万人, 剿匪总司令为张瑞贵。1949年12月凌晨, 解放军四野部队43军128师火速开进北海并包围市区, 以永济隆大楼和盐务处大楼为主要攻击目标, 集中火力攻打。张瑞贵和他的高级将领无力抵抗, 只好从事先挖好的后墙洞往海滩逃跑, 永基隆因此成了北海解放的历时标志之一, 被政府命名为北海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2011.01/81
许永安骑楼始建于1932年, 原为渔具店, 位于珠海东路75号, 目前空置。该骑楼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 屋面为瓦顶, 配木质楼板, 骑楼面宽4.7米, 进深12米, 地层层高4, 5米。建筑主体为浅黄色, 立面装饰材料为纸筋灰, 配木窗, 太阳纹为封闭式三道纹, 窗边柱为方柱, 窗边柱头为普通方柱头, 拱券部分有券无心石。建筑为整体式上额, 下额为整体式, 上书“许永安”;花墙头为横三段式, 中堂圆顶, 无天目;门为旧木门, 底住无雀替, 无须弥座。
除此之外, 还有金记栈、广茂商行、寿兴祥、裕源记、源昌、生兴庄、吴恒利、祥和栈以及广连升酒坊旧址等一大批历史建筑。如今都作为北海市的历史建筑给保护起来。在这里, 可以看到久违的天井、亮瓦、拱门、木楼板、小圆窗、欧式阳台等中西合璧的建筑元素。
写北海老街的作文 第2篇
,北海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成功。这见证了,北海市悠久的文化历史。
北海老街——指北海现中山路、珠海路一带,位于北海市北隅。它始建于1883年,是一条历经了一百多年沧桑岁月的老街。
一步踏入踏入北海老街,仿佛回到了1927年以前,眼前一派繁荣的景象,水泄不通的倒了,人头攒动的商铺,掺合着浓蕴的历史古香。一起走进北海老街怀怀旧。
——题记
老街之骑楼特色
骑楼是北海老街建筑的特色,老街布满了风格独特的骑楼。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骑楼不仅美观而且使用。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后打,跨出接到,及时道路向两边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颇具古罗马建筑风格。人们行走在骑楼下,即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真是一举两得。骑楼的床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着窗顶都有劳动人民精心雕刻的图案。骑楼的墙面又叫做临街墙,临街墙面部刻有不同样式的装饰和浮雕,有的为“飞天”有的为“荷塘月色”,千奇百怪,令人赞不绝口。这样的临街墙左右对立,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漫步其中,有如身处艺术界,受着艺术文化的熏陶。
老街之丸一药房
丸一药房是老街上一处特别的建筑。
1936年9月,进驻北海的新编十九路军翁照垣师通过调查后,认定以开丸一药房为业的日本人中野顺三确有间谍行为。为了保障北海的安全和驻军的机密,同时也是为了一挫日本军队的气焰,翁照垣决定组织行动小组,秘密处死中野顺三。行动组由一名副营长为首共七人组成,为了确保行动只针对中野顺三一人,翁照垣还对行动小组下了死命令:只准处死中野顺三一人,不得错杀,中野顺三家中的物件及一个铜仙也不准拿,违令者行动组七人连坐,统统枪毙!9月3日晚8时许,行动组以买药为名敲开中野顺三的丸一药店,用匕首将中野顺三刺杀于丸一药房内。国民政府接日本国照会后,立刻派人调查事情真相。日本军舰因此事两次进逼北海,企图强行登岸,抗日名将、十九路军六十师师长翁照垣率部严阵以待,不准日军登岸,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就是发生在丸一药房的震惊中外朝野的“九三事件”。
丸一药房也因此闻名于世。如今,它依然风姿飒爽的挺立在老街。
老街之摇水井
在珠海路地中段,有一个景点,展示这几个孩童光着膀子、光着屁股在水井旁洗澡、嬉戏的生活情景。水井是从地理耸立起来的,一个人在那头要木棍,水井才会流出清凉的水。这样的水井,也许许多人早已淡忘,也许许多人根本不曾知晓,但它却是北海老街人们生活的美好回忆。
北海老街 第3篇
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功能多方位保护及商业功能开发迫在眉睫。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动态地把建筑文化数字化。在此过程中实现传播和保护,并挖掘其丰富商业价值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1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北海老街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传播媒体的深入人心,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世界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通过拍摄、模型采样、3D定位等方式采集数量,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后期处理,能有效地保存历史文物,再通过网络让社会公众能够便捷地在更广大平台上享有文化遗产,甚至能换一些新的视角去欣赏历史文化所带给我们的艺术冲击,重现和再生历史文化的魅力。此外,还能通过商业挖掘,让历史文化深入人心,在此动态过程中实现保护,与此同时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也是合理有效的文物保护方案。
北海老街历史建筑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一个不错的历史文化题材,应用数字化技术把历史建筑以2D、3D的形式来重构,提取其中的商业价值,产业化地开发,在利用的过程里传播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记录和再现老街骑楼文化,不仅有利于老街历史建筑营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也有利于保存岭南历史建筑,为同类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新的有效保护途径,解决文物在展示过程中文化价值保留的难题。因此,对北海老街进行数字化的商业价值挖掘意义重大。
2 北海老街历史建筑文化的数字化商业价值分析
2.1 北海老街历史建筑的再生价值
随着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再造利用的热潮出现,大批专家学者结合国内外相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说在北京大学吕斌教授的“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规划方案之下,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东侧的南锣鼓巷历史街区再生实践区,无论在胡同空间重建,还是通过商业形式活化历史建筑文化,对北海老街的建设发展皆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1]。尽管北海老街的地理位置及建筑文化特色与南锣鼓巷不同,但二者皆存在同性,即是以历史建筑文化为背景,并且沿街辅以特色商铺来建设街区街巷,重在旅游开发和特色文化宣传。就北海老街的本身发展,需要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再生途径,并在此过程中把历史建筑文化保留并传承,实现文化及经济双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利用的关键是合理的产业支撑、渐进式更新方式以及保留一定原有住户。经过对北海老街商业价值的挖掘,可以在商业开发过程中注入建筑文化的新元素,鼓励和引导当地青年人、工作室及中小企业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引入区域文化特色,创造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比如动漫、音像、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通过将老街的历史文化元素引入到服饰、工艺品、餐饮、酒吧休闲、商业服务等,借此促进商业街区的发展。其次,紧密与当地政府合作,在一些有代表性的骑楼店铺开设艺术展厅和文化长廊与游客互动,作为一个旅游点来介绍当地历史文化并推广相关数码产品及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在欣赏历史文化的同时推动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总而言之,借助数字化保护手段,构建出老街的网络规划体系,预先作出评价,这对街区商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把北海老街合理地定位在保护和利用并举、辅之以恰当的商业经营、加上与历史文化氛围相匹配的建筑利用,结合相关管理保障、政策的支撑引导。
2.2 北海老街文物保护的经济价值定位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2],其中,基于历史建筑文化的特色旅游业已经初成规模,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里的角色比重逐年增大,为历史建筑文化的商业价值挖掘提供了机遇,通过商业经济带动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
首先,北海老街作为珠乡北海最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它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便是一份巨大文化资本,可以成为区域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为了不断突出北海老街在当地文化旅游中的核心作用,传统的开发模式必须有所改变。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经济要素挖掘得加入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通过新进的技术手段来挖掘文化产业中的附加值,以科技吸引眼球,以文化内涵来体现底蕴,从而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本和经济发展助推力。
其次,建立在数字媒体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博物馆、传统文化体现区等都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有效地将当地历史元素立体化,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该类平台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虚拟现实从而开发出更多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这类旅游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对高科技的好奇心,现实更大程度上的旅游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开发的虚拟旅游资源便于收藏保存,因为它们仅仅是多媒体为主的数码产品,可是重复性利用,备份之后的再数量加工也符合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满足旅游产品更新速度快、多样化的要求。虚拟现实旅游文化产品还可以借助网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让公众便捷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历史文化宣传效果,挖掘更广阔的潜在市场。
最后,北海老街历史建筑群的历史和文脉能为动漫产业提供实景题材。比如说与北海老街历史息息相关的1858年《天津条约》和1876年《烟台条约》,期间诸如北海老街“9·3事件”等见证北海老街的历史演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就曾上过CCTV4的《走遍中国》,为选材编剧提供大量优质素材。若能更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便有助于破除北海近现代历史文化氛围淡薄的瓶颈。
北海老街骑楼中所透露的中西文化,是厚重的东方文化和西方多元文化交融结合的典范,包括仿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南洋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等。目前已逐渐形成了千余米、个性鲜明骑楼商铺,其独特的历史和文脉为动漫产业提供别具特色的实景,将艺术吸引力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北海老街历史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数字媒体化的商业价值潜力大,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和强大经济价值。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北海老街历史建筑文化的商业价值挖掘及其带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弘扬北海历史文化,推动北海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会给北海乃至整个岭南的历史建筑文化传播和保护有重要作用。
摘要:以骑楼为代表的北海老街历史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蕴舍了深厚当地历史文化,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可见,从商业价值的角度对北海老街历史建筑进行数字化分析,帮助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具有深远社会意义和重要经济价值。
关键词:北海老街历史建筑文化,数字化商业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樊星.“北海老街”与“南锣鼓巷”的可持续再生[N].科技日报,2011-04-07(11).
[2]FEUCHTWANG,STEPHAN.Boundary Maintenance:Terriorial Altars and Areas in Rural China[J].Cosmos,1992(4):96.
介绍广西北海老街的导游词 第4篇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月以前,北海属广东合浦县靖海区管辖,属乡镇级编制。同年,广东省政府在佛山、陈村、北海、梅菉等6个乡镇级的商埠,先后设立市政筹备处,直属广东省管辖。北海于1926年3月被正式批准成立“北海独立市市政筹备处”(下简称市政处),设总务、公安、教育、卫生、财政、工务五科,脱离合浦县。
市政处为了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改造除沙脊街外的大部分主要的大街小巷,重点是后街(今中山路的前称)和大街(今珠海路的前称)。当年的大街从西至东,分别有大西街、升平街、东安街、东泰街和接龙桥。其中以东泰街和东华街“多殷商富户”,筹款建街较易。市政处于1927年6月起,首先拆除这两街,按规划拓建,历时一年完成。
当时的北海,因各种原因,商业一度衰落。主要原因是广州湾(今湛江市)为法国租借地,“货物入口,向不课税”,致使一向到北海采购货物的安铺、石城、壶洞等地的商人,全部到广州湾购货,造成北海商业冷淡。为此,广东南区善后委员陈铭枢,为了减轻北海经济负担,向广东省政府呈文请求“裁撤北海、梅菉两市,改为警局。”理由是“北海地方,原非殷富,市内商务,内因金融混乱,外受广州湾影响,益形衰落,商人营业,十九亏损,民困若此,何堪加重负担……现计市年收入,月亏数百元,维持原状,尚虞不足,有何余力从事建设之可能,较不如取销市制,归并县治,以轻地方负担……(摘1928年11月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南区请裁撤北海梅菉两市改警局》)”广东省政府根据陈铭枢的“呈请”,于1928年11月裁撤北海市政处,“行政归并县治警局”,“设公安工程二科”,以缩减机构,使经济复苏。
其实,市政处被撤销,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与当时市政处一些主要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不无关系。如首任市政处专员陈春熙于1926年3月上任仅10个月,便因“贪赃枉法、劣迹昭彰”而引起北海万人示威游行,并高呼“打倒贪官污吏陈春熙”的口号,同时电请上级机关将陈撤职。陈于年底向省政府提出辞呈,最后倒台。
1927年1月初,接任的周昌荫专员,“因故未曾到任”,由当时驻北海的第十一师部副官林时清代行专员职权。不久周昌荫专员终于到任了,却在当年4月27日因贪污受贿被市民弹劾去职。 北海市政处成立仅两年多,先后共4位专员走马上任,其中有2位却是贪官污吏,这就很难扭转北海经济的被动局面了。
市政处撤销后,由警察局行使原市政处的职权。1928年底,对东安街、升平街、大西街和接龙桥进行拓建。这时出现了一些商铺的建筑违章,偷工减料,不按原总体规划的要求建造,使临街铺面建筑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危房,于是警察局及时张贴《查禁违章私擅建筑》的布告,称“市区范围建筑铺面,例须绘图呈报,发给执照悬挂门前,方准施工……倘敢仍然玩视,故违定章,一经查觉,定必严加处罚……。”由于警察局查禁得力,于1930年底使大街后来的拓建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拓建后的大街,接龙桥、东泰街改称珠海东路;东华街改称珠海中路;东安街、升平街和大西街改称珠海西路。
市政处裁撤后,北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据王洸编著的《中国海港志》记载,民国十八至二十六年(1929-1937)间,北海港的贸易以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最盛。全年进出口船只共566艘,共计669096顿,贸易总值为3370000元。对外贸易与越南最为密切,民国二十五年(1936)进出口海轮429艘,计431728吨。另河内船192艘,计38208顿。
市政处成立不到三年便被撤销了。当年北海被升格为独立市就像昙花一现。尽管这样,珠海路作为那段暂短岁月的产物,却成了北海老街的代表性建筑。人们游览在这条历经沧桑的老街,还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丽和曾有过的兴旺。
老街文化的大发展
北海老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