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克思主义诞生(精选8篇)
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1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政治史模块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程标准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本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巴黎公社。
初中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侧重于史实的描述, 学生的认识多在表象上。高中教材此课理论性较强, 这是因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 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可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即把问题交给学生, 通过展示史料、设疑激趣、师生共同探讨,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读书、思考、解疑过程中, 感知历史, 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播放电视纪录片《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剪辑。主要内容如下:
1999年, 由英国剑桥大学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 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 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为第一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紧随其后, 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 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投票, 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 爱因斯坦第二。2005年7月14日, 英国BBC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 调查了三万多名听众, 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
提问:马克思为何能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他对人类究竟有何贡献?
也许马克思墓志铭中的一句话能给我们启示:“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 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研探新知】
探究一:马克思为何要改造世界?
展示图片:
图1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图2和图3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但同时又带来新问题———1825年, 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此之后, 经济危机呈周期性爆发。
图4和图5说明, 工业革命还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 它使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彼此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资本家财富迅速增长, 生活奢靡, 工人虽然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但他们生活在贫民窟, 处境十分悲惨, 这种不平等加剧了社会矛盾。
面对如此不公平的现实, 当时的人们会如何抉择?
(一) 理想的探寻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位有识之士较早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病, 并进行抨击。1825年, 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 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
◆材料1
欧文要求将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 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 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 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实验……结果实验不到3年就以失败而告终。———节选《全球通史》
材料中所说的要彻底消灭的“旧的, 无知、贫穷的丑恶制度”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代替它的是“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没有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欧文的设想很美好, 他想通过“说服政府”的方式建立新制度, 而当时的政府是由资产阶级掌权。
◆材料2
傅立叶主张由多个叫“法郎吉”的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和谐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他刊登广告声明自己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在家接待答应出资创办“法郎吉”的富人或权贵人物。他等了10多年, 可是没有一个富翁问津。———节选《全球通史》
傅立叶主张以和谐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但他把希望寄于富人或权贵人物。这里, 欧文和傅立叶都把希望寄托于富人和资产阶级掌权的政府, 都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才是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说明他们对社会不公正根源的认识不足, 所以找不到实现目的的正确途径, 纯属空想。但他们看到了阶级的对立, 对资本主义也进行了批判, 很多美妙设想启发了工人阶级觉悟, 因而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是这一种。列宁说:马克思是“19世纪三种先进思想的继承人”。这三种先进思想分别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这三大思想发展而来。
(二) 本能的怒吼
面对社会的不公, 除了有识之士的探寻, 作为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的工人,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 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英国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 工人参与国家管理。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推翻富人政权, 争取建立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反对私有制社会。
工人阶级提出的主张说明他们不仅要求获得经济权益, 还要争取政治权利, 表明工人已经觉醒, 也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 科学的探索
三大工人运动最后都失败了, 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先进理论指导, 科学理论的诞生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马克思、恩格斯顺应了时代要求, 及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 批判、吸收三大理论成果,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探究二:马克思如何改造世界?
那么, 马克思又将如何来改造世界呢?他在1848年的一本著作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材料1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肯定资本主义文明的作用。)
◆材料2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
◆材料3无产阶级将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把建设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无产阶级的重任是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 消灭私有制, 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材料4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来达到目的。)
◆材料5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
(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同完成他们的重任。)
这五则材料集中概括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使无产阶级运动具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它的指导下, 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探究三:世界有何改变?
1870年, 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 第二帝国垮台, 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对外卖国投降, 对内敌视工人, 镇压起义, 实行反动政策,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巴黎发生革命。
巴黎公社的性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建立方式: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而建立的。
政策措施:政治上,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最高权力机构为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 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上,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这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所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图6和图7是“巴黎公社社员英勇就义”和“巴黎公社社员墙”的图片。面对残暴的敌人, 公社社员们英勇不屈, 顽强斗争, 可歌可泣。巴黎公社最终为何失败?
史料链接:
◆材料1“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生活的神经, 而公社不愿给人留下强盗、小偷的印象, 在斗争的中途停了下来, 没有剥夺剥夺者 (法兰西银行) 。”
———恩格斯
(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
◆材料2“当凡尔赛在磨刀霍霍时, 巴黎却沉浸在起义胜利的欢乐中, 他们认为继续向凡尔赛进军是在挑起内战。”
———马克思
(没有乘胜追击消灭敌人。)
◆材料3“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 就会变成哀歌。”
———马克思
(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材料4“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 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因此, 它不可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
(没有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5“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 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
◆材料6“历史清楚地表明, 当时欧洲大陆经济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恩格斯
(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不成熟。)
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失败, 但马克思说, 巴黎公社的原则永存:无产阶级要采用暴力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除巴黎公社外, 世界还有何改变?从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 再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现实。在世界各国, 马克思主义也一直引起关注。前几年美国华尔街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很多人开始重温马克思主义, 重读《资本论》。《汉堡晚报》评论说, 马克思的魅力在飞速增加。即使在一向仇视共产主义的西方社会, 马克思主义也如此受热捧。
◆材料7一百五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到今天165年过去了, 马克思主义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所以说, 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理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依然在继续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小结
马克思为何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
经济根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弊病暴露。
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表明工人阶级已觉醒。
实践活动:马、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如何改造世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世界有何改变?———伟大实践: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1 第2篇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本课不少内容在初中人教版《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已出现,如“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等。初中课本侧于史实的描述,高中的则重在理论的阐发,比较抽象,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学生不易掌握,但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初中学生比,他们思维更活跃,自学能力更强,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有很大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课程目标
1.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增强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
2.能够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并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局限性,推导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立足社会生产力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不迷信,不盲从,培养有健康人格和富于创造力的公民,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分析得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远远没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深刻领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从而得出“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这一结论;吸取其经验教训,意识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感受巴黎公社革命的首创精神和火热的红色激情。
教学设想
根据不同特性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的教学时段和未知的教学实践,预设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案:
方案一:引入历史→体验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适合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集体)
方案二:教师用有感染力的语言简扼介绍一些背景性材料,然后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收获启示,既让学生有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又充分利用了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开展时效性教学;(适合于学习自觉,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集体。)
方案三:课前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本,产生疑问,自查资料,得出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发现及学史心得,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种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适合于思维活跃,以城镇学生为主的学生集体)
方案四:教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搜寻资料,如数据、图片、录像、音乐等,然后引出思维→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让学生阅读生动、翔实的材料,接触不同观点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探索契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历史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适合于学习上较被动,但长于思考的学生集体)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仅阐述方案一。教学流程
一、引入历史
出示人物肖像:《爱因斯坦》、《马克思》
师: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历史课本上提到的就有两位,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位是自然科学界巨人——爱因斯坦,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人文科学界巨擘——马克思,他的名字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密不可分。今天我们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三个代表”,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新内容生长点的找寻与把握。]
二、体验历史
(创设情境:将学生假设为19世纪30、40年代的工人)
师:(对全班男同学)三年前你们开始跟师傅学织布。打杂一年,跟师一年,无偿替师傅干活一年,现在终于拥有当师傅的可能了。放眼一看,社会上开始用机器织布了。机器织出的布又快又好又便宜,人们争相购买。操作机器不必有很高的技能,你们的技术用不上了,只能去工厂应聘谋生。这间工厂只需5个工人,你们却有30人去竞争。工厂主给仅够你们勉强维持生活的报酬。
有男生表示报酬太低了不会干。(提醒:家里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和正愁没米下锅的妻子。)个别男生表示愿意干。
师:你们直觉是什么毁灭了你们的“幸福生活”的? 学生:机器!
结果砸毁机器的卢德运动在全英蔓延开来。
但由于有些工厂使用报酬更低的女工和童工,他们的产品售价更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学生的认知不是从理论开始,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唤醒、激活他们已有的情感积淀,使遥远的情感变得亲切,过去的事件仿佛就在眼前,从而为新内容的扩展与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历史
师:大家都觉得那种社会不合理、不公平,请你们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师:可以参考课本上当时那些天才们的设想。
„„(5分钟)
师:他们批判现实社会,追求一种公平和谐的美好的理想社会。我们把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形态称作“社会主义”。
现代社会主义之父——马克思,为工人们构设的未来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 生: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对立„„
师:怀着对人类、人类命运走向的深切关怀,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坚信:未来的社会将是将生产资料全归生产者所有,创造一个不会再有无产者和有产者的世界,建立一种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适合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改造社会以达自己的理想? 生:国王或富人来投资建设他们设计的社会组织。(课本)师:马克思的主张又是什么? 生:无产阶级革命„„(课本)
师:1848年他与其终身朋友恩格斯合著了《共产党宣言》,他认为:有产者不会主动放弃他们的工厂和机器,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废除私有制,使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结构转化到另一种社会结构——社会主义。所以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靠的是工人自己本身的努力,而不是富人捐助。
„„
问:工人们认为太低的工资,但也会有人肯干。一个地方的人不干,另一个生活水平更低的地方的人愿意干。这个国家的工人不愿干,另一个国家的工人可能有人肯干,怎么办?(随机)
师:所以马克思教导说,要改善工人的恶劣状况,只有联合起来,不仅一个地区的工人,甚至也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工人,而是全世界的工人联合起来。
通过以上的对比,大家发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同马克思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生:前者主张和平改良,后者主张革命„„
问:为什么把圣西门、傅立叶他们叫作“空想社会主义者”?(随机)
师:他们精心设计的理想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他们几乎未认真考虑过,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师:马克思不仅是理论家,还是鼓动家和组织者。他在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即通常所称的第一国际方面起了主要作用。这一团体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
革命的理论源于革命的需要,革命的实践验证了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运用是178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请结合初中所学,自己阅读教材第104~105页。
„„(5分钟)
师:请问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课本)
师:有道理。但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命中注定”的。在进行巴黎公社革命时,法国正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之间,资本主义制度还在蓬勃发展中,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远远没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马克思就认为巴黎公社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初中已学过相关内容,加之本节理论性较强,所以进行的是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开始时,探索的步子小一些,使更多学生有机会投入与参与,然后,不断增加创造性因素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诱发探索与思考的兴趣,并在这种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收获,有一些成就感。同时我认同: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没有屏神凝思和自我反刍的历史课堂不是健康的历史课堂。所以留有10分钟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学习相关知识。]
四、感悟历史
师:你们是怎么看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了,社会主义好像正在走向衰败。(初中知识与已有体验)师:笼统地看好像如此,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成就举世瞩目,马克思主义正在经受空前的考验,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招致的各种灾难与局限的思考研究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工业革命赋予资本家统治权力,工人则沦为受奴役的对象,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同时也制造了社会的巨大不平等和带来了深刻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自由与发展的社会。
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不仅需要一场革命,还需要不断去斗争、创造,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问:前面提到 “三个代表”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请问一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还能动吗?(随机)
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但不是“唯一科学的理论”,既不“空前”也不“绝后”。20世纪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有“三个代表”,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播放《国际歌》(全班跟唱):歌词随着雄壮的歌声缓缓升起:“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要为真理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课本第129页附有歌词)
财富与慈善:慈善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3篇
“Having seen their own economic activity transform the world, they thought that the foundations they left behind would be transformative organizations,” says Carl Schramm, head of the 5)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Those foundations did remarkable things. Set up as 6)conduits for making grants as well as running the programmes that would benefit from the money, they thought big, concentrated on clear goals and were willing to invest heavily for long periods to achieve them, says Mr. Schramm.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for example, found a cure for 7)yellow fever and drove the “8)green revolution” in agriculture. Carnegie, among other things, built thousands of public libraries.
Yet this long-term investment 9)ethos has proved to be the exception, not the rule. In a landmark article, Philanthropy’s New Agenda: Creating Value, Michael Porter and Mark Kramer described widespread flaws in America’s foundations that mostly remain to this day. For instance, little effort is devoted to measuring results, and foundations have unjustifiably high administration costs. 10)Arguably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way that foundations make grants to organizations they support. Melissa Berman of 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Advisors argues that there is too much emphasis on funding individual programmes and too little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running the programme.11)Overheads are seen as a bad thing, and grants tend to be short-term.
Should the new generation of philanthropists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oundation? 12)EBay’s Mr. Omidyar thinks so. He has 13)folded his Omidyar Foundation into Omidyar Network, which is free to make for-profit investments as well as philanthropic donations to pursue its mission of “individual self-empowerment”. “After a few years trying to be a traditional philanthropist, I asked myself, if you are doing good, try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why limit yourself to non-profit?” he explains. Although there is a separate chequebook for the foundation, his “investment team” is free to put his money in either for-profit or non-profit projects. The team’s main 14)criterion is whether the investment will 15)further the social mission.
The new philanthropists also need to be clear what they want to do, and stick with it. That is one lesson from the 16)Gates Foundation, which has already 17)notched up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helped by its huge size, which allows it to do things that are beyond everyone else. Its clear mission is to tackle global health inequalities in six main areas: infectious disease, HIV/AIDS,18)tuberculosis, reproductive health, global health strategies and global health technologies. Crucially, it has found ways of using its money to the greatest effect. Mr. Gates’s big idea is to overcome the market failure 19)afflicting poor consumers of health care by 20)deploying his money on behalf of the poor to generate the supply of drugs and treatments they need. For instance, the money provides market 21)incentives for drug companies to put some of their resources to work for the needy. The Gates Foundation also favors partnerships, even though it is big enough to pursue many projects on its own. Again, it is looking for maximum effectiveness. Other philanthropists are following similar strategies.
Some foundations are now exploring new ways of funding organizations. Mr. Salamon of 22)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inks that they should start to behave more like philanthropic banks, offering a range of financial products such as loans and loan guarantees as well as 23)grants. Some philanthropists are also beginning to think about how best to 24)harness all their assets to the causes they support, rather than just concentrating on the money they are currently giving away. This point was 25)brought home recently to 26)Jeff Skoll, one of whose philanthropic missions is to make films with a social message.
The biggest question of all is how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a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 A huge amount of work is going on in this field, but it is still more art than science—particularly when it comes to the 27)fuzzier goals of some philanthropists, such as “empowering people”,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ivil society” 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Measures involving the so-called double bottom line (financial plus social performance) or triple bottom line (financi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re 28)readily 29)susceptible to statistical manipulation. One danger is to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managing inputs, which are easier to measure than output. Another is to concentrate donations on those activities that can be easily measured, such as the number of30)vaccinations given, even where that may not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tackling a problem.
Donors also need to 31)strike the right balance, so that on one hand they ask for enough information to be able to monit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rganizations they fund but on the other they do not 32)bog them down in form-filling 33)bureaucracy. The Gates Foundation has a good reputation for getting the mix right and34)tailoring it to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The risk with any 35)metric is that people will come to see it as a description of reality, rather than a tool for a conversation about that reality,” says Rowena Young of the Skoll Foundation. “One metric or another can function well only when managers know why they are measuring and for whom...In the world of social value-creation, 36)context is king.”
新一代主要的慈善家们将自己看作是社会投资者。他们之间有个共识,就是要把慈善事业变得更像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市场,在金融界起家的巨子、富商尤其赞同这一做法。美国早期的慈善基金会都由企业家创立。卡耐基和洛克菲勒也会明白这种新型、以投资为导向的模式。
“见到自己的经济活动改变了整个世界,他们认为自己所留下的基金会将是能带来变革的组织。”埃温·玛瑞恩·考夫曼基金会的主席卡尔·施拉姆说。那些基金会做出了非同寻常的事情。施拉姆说,作为筹集捐款以及运营捐款所资助项目的渠道,它们志向远大,专注于清晰的目标,并愿意长时间作巨额投资来实现这些目标。比如说,洛克菲勒基金会就发现了黄热病的疗法,并推动了农业的“绿色革命”。卡耐基基金会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它建立了成千上万的公共图书馆。
然而,这种长线投资精神被证明只是一种例外的情况,而非常规。在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慈善事业的新议程:创造价值》中,迈克尔·波特和马克·克莱默阐明了美国存留至今的大多数基金会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在衡量成果方面几乎未作努力,而且这些基金会的管理费用高得毫无道理。证据显示,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基金会向他们所支持的组织拨款的方式。洛克菲勒基金会慈善事业顾问梅丽 莎·伯曼指出,大家太看重对个别项目的资助,而过分轻视运营项目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日常管理开支被看作是坏事,且拨款趋向于短期计划。
新一代的慈善家是否应该去尝试些不同于传统基金会的东西呢?eBay网的奥米迪亚先生就这么认为。他已经将其“奥米迪亚基金会”融入了“奥米迪亚网”,既能自由地以盈利为目的作投资,也能作慈善捐助,从而实现其“个人自强”的使命。“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要当个传统的慈善家,现在,我会问自己,如果是要做好事,想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为什么要把自己限制在非盈利性组织的框框里呢?”他解释说。虽然有为其基金会单独准备的支票簿,他的“投资小组”依然能自由地将他的钱投资到盈利性或非盈利性项目上。这个小组对每项投资的评判标准是它是否能够推动实现其社会使命。
新一代的慈善家还需要弄明白他们想要做什么,并坚持做下去。这是来自盖茨基金会的一个经验,这个基金会已经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由于其规模庞大,因而能做出其他基金会无法企及的事情。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解决全球健康状况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致力于六大领域: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生殖健康、全球健康战略和全球健康科技。至关重要的是,它已经找到“将钱用在刀刃上”的方法。盖茨先生的宏伟愿景是有策略地利用他手中的钱替贫民刺激医疗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使其得到所需的药品和治疗,从而消除因市场失灵而给贫穷的医疗保健消费者带来的痛苦。比如说,把这些钱投入到医疗保健市场,刺激药品公司投放部分资源为贫民服务。盖茨基金会也主张建立合作关系,即便其规模已经大得足以独立运营许多项目。此外,该基金会正寻求方法使其效能最大化。其他慈善家也纷纷效法,采取类似策略。
有些基金会正在探寻新的方式向组织机构捐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先生认为,他们行事应该开始更接近于慈善银行,提供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例如贷款、贷款担保以及补助等。有些慈善家也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最佳地运用管理自己投入到各种慈善事业中的所有资产,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他们当前捐出的那笔钱。最近杰夫·斯科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慈善计划之一就是要拍摄传递社会信息的影片。
而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衡量一个慈善组织的表现呢。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正在进行,但大部分停留在主观评价,而非客观测量——特别是当某些慈善家的目标原本就相对含糊不清的时候,例如“激励人心”、“增强民权社会的效能”或“抗衡气候变化”等诸如此类。涉及到所谓的“双重底线”(金融及社会绩效)或“三重底线”(金融、社会和环境)的衡量标准都容易出现统计数字受人为影响而出现偏颇的情况。危险之一就是太过于关注管理的投入,因为投入比产出更容易衡量。另一个危险就是将捐助集中于那些容易衡量的活动中,例如提供接种疫苗的数量,即使那可能并不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捐助人也需要保持适当的平衡,所以,一方面他们要能让受捐组织提供足够的信息以监督其效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让这些组织陷入层层填表申请的官僚作风中。盖茨基金会在恰当保持两者平衡及因人而异方面口碑甚佳。
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践和发展 第4篇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欧洲产业革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 产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不断激化, 并引起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其次, 产业革命导致阶级关系的成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表明欧洲先进国家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已经上升到了突出地位。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要求新的思想理论的指导, 同时, 生产技术的革新, 生产规模的扩大, 海陆交通的开辟, 世界市场的建立,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 无产阶级的斗争, 这一切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为解答这个历史课题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经济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努力探究的产物
(一)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条件。
首先, 他们具有当时一些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所不具备的理论素养和献身科学研究的精神。他们研究了文学、法律、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历史和自然科学等, 探讨了历史发展和工人阶级解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同时代理论家所没有的强烈的革命精神。他们投身革命的洪流中, 把理论研究与实际斗争相结合, 为创立科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 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 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 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 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现实基础。
(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批判地吸收了德、英、法三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并对它们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 创立了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从1842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 是马克思主义孕育和形成阶段。《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丰富和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 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的阶段。
1848年, 欧洲革命使马
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受了检验, 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斗争策略, 强调“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 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 全面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 作出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重要结论。
从50年代开始, 马克思致力于研究经济学, 写出了一系列重要著作。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1871年的法国巴黎工人武装起义,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发表了《法兰西内战》这篇著作, 深刻地阐明了巴黎公社的性质和伟大意义, 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那些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宝贵经验, 以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普遍意义的革命原则, 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二) 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成阶段。
70年代以后,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 欧美地区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政党。马克思、恩格斯担任各国政党的顾问。
(三) 从1883年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是恩格斯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段。
1883年, 马克思逝世后, 恩格斯为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恩格斯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的遗著《资本论》, 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四)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
得成功, 这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历史条件的变化, 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 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 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高三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第5篇
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的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本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材从时代背景、产生过程、《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
教学目标设定
⑴知识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与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与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
自主阅读教材、整理资料、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⑵过程与方法
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斗争实践等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学会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概括,学会运用提炼关键词掌握教材内容的方法。
阅读和分析史料,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实践,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品质和革命奋斗精神。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纪录片《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片头剪辑。
,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公开投票一个月评选上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名列榜首。马克思为什么能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呢?马克思被称为反资本主义的头号斗士,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推崇?
(幻灯片出示课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着课题字幕播放):一百五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那样敢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导入课题
学生眼中的马克思:(引导学生回答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著作、名言)
设疑: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思想体系,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诞生呢?其客观条件有哪些?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固有矛盾日益暴露。
基本矛盾
问题探究:
问题1 马克思主义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开展)之间是怎样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问题2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如何?(经济上绝对贫困,享有的政治权力有限。)
过渡:工人的处境不但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有所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促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问题探究
问题1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多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根本上讲,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是工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次,工人阶级不成熟,没有斗争经验;更主要的是当时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问题2怎样理解三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革命理论指导,也为科学革命理论创立提供了经验教训。)
史料感悟:(一学生朗读)
问题:工人阶级为什么要发出诅咒?他们靠诅咒能赢得斗争的胜利吗?
(3)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
19世纪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问题探究:
问题1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工业革命以后,社会财富急剧增长,工人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问题2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是怎样勾画的?(用统一的社会生产来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消灭城乡差别,使劳动成为人们的需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解放妇女;“人人平等”的社会。)
史料链接:
回答:
问题3 材料中所说的“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欧文主张通过何种方式建立新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方式:说服政府。)
问题4 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实现。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无产阶级自身蕴涵的革命性,也不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但它所提出的一些天才设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理论基础:三大优秀成果提供了“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二、伟大的友谊
导入课题:马克思与恩格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且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参与建党活动,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提炼信息,用提纲式归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早年活动与他们之间的友谊)
1.马克思的伟大转变
理论研究: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后又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社会实践:任《莱因报》主编,广泛接触社会,了解人民生活;
思想转变: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成为共产主义者。
2.恩格斯的伟大转变
注重学习:中学没毕业被迫弃学从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革命实践:密切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伟大的友谊
三次会面:1842年,恩格斯前往英国途中路过科隆,在《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会面。1844年,恩格斯路过巴黎,第二次与马克思会面,两人充分交换了思想,在一切领域取得一致意见。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进行第三次全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
共同战斗: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加以科学的改造和吸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6篇
我曾两次到以色列旅游,第一次到过死海和内盖夫沙漠,对这个中东国家的少雨和干旱印象深刻,因此待我第二次旧地重游,来到以色列的北方加利利地区,这片土地的丰润、富饶和生机勃勃,着实让我吃惊不小。
那时正好是冬天,是以色列天气滋润的季节。我与友人们驾车从特拉维夫出发,穿过吉瑞尔谷地。肥美的吉瑞尔谷地是以色列的粮仓,盛产小麦、柑橘、西瓜、鹰嘴豆等农作物,还有许多牛羊牧场。站在山上眺望谷地,只见伸展到天际尽头的肥美原野,郁郁葱葱的农田和已收割的农田棋盘般交错,如同一幅油画。这片原野更像人们印象中的欧洲,而非干旱的中东。这一路行来,第一次感觉到《圣经》所说的上帝应许给犹太人“流着奶与蜜之地”,并非虚言。
但耶稣时代繁荣的加利利和我今天看到的美好田园之间,这个中东富饶之地曾经荒芜了近千年。一战结束前,整个巴勒斯坦是奥斯曼帝国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外省,人烟稀少。虽然多数是阿拉伯人,但也有世代定居在此的犹太人,约占10%左右。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加利利,吉瑞尔谷地和约旦谷地大片土地荒无人烟,只有一些贫穷的阿拉伯人村庄和荒野中放牧的贝都因人,低洼溪流处片片沼泽,疫蚊滋生,疟疾、霍乱等疾病流行。
今天见到的加利利肥美田野,其巨变是19世纪末后,一批又一批从东欧来的犹太复国主义屯垦先锋在沼泽地遍植桉树、挖掘渠道、排干积水,勤苦耕耘的成果。
在以巴冲突中,有一个普遍的误解,以为犹太复国主义者是空手而来,从阿拉伯人手中掠夺土地后建立自己的家园。其实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犹太移民所获得的每一块土地都不是巧取豪夺,而是合法购买来的。
当时巴勒斯坦土地的所有权在奥斯曼帝国苏丹和一些大地主手中。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后,欧洲的犹太复国组织鼓励流散在全世界的犹太人返回故土重建家园,并为此筹集资金,购买土地。一个叫“犹太民族基金会”的组织,向全世界犹太人募款。许多捐款甚至包含犹太儿童的零用钱。在复国运动进入高潮时,欧美犹太人响应该基金会号召,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蓝色扑满(储蓄罐),他们省吃俭用,余钱就丢在这个扑满中,然后捐给基金会。欧美犹太富商亦纷纷解囊,富甲天下的罗斯柴尔德金融家族中一位成员埃德蒙?罗斯柴尔德,是家族最热心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以家族的巨大财力成立了“巴勒斯坦犹太人殖民协会”,1924年在加利利地区为犹太移民买下12.5万公顷(1250平方公里)的土地,比今天香港(包括九龙、新界)的面积(1104平方公里)还要大。
吉瑞尔谷地的产权原属奥斯曼帝国,19世纪70年代,黎巴嫩的希腊裔豪门苏尔索克家族以两万英镑(当年为天文数字)买下了谷地,成为这片土地的大地主。20世纪初,犹太复国组织美国锡安联盟又以原价37倍的价钱——约75万英镑向苏尔索克家族买下山谷中8万公顷土地,在此建立了第一个犹太人屯垦集体农庄莫沙夫。
特拉维夫大学的华裔教授张平说,在以色列宣布建国之时,犹太人拥有的土地,每笔土地交易均在奥斯曼帝国和后来托管的英国政府登记注册,记录得清清楚楚,可证明是合法土地。而且据英国托管政府调查,犹太复国组织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往往受到敲诈,不得不付出远高于土地本来价值的高价,如吉瑞尔谷地的交易。这些土地当年买来时多是荒野、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因为英国托管和犹太复国者的开垦,奥斯曼帝国时期萧索颓败的巴勒斯坦经济开始繁荣兴旺,不光是犹太人大批移民,阿拉伯人移民也增长很快,后者甚至高过前者。奥斯曼帝国的崩解,导致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高涨,他们反抗英国的统治,与巴勒斯坦日益壮大的犹太人社群矛盾不断,最后演变为仇杀。从1920年加利利的屯垦者首次遭到阿拉伯人杀害开始,巴勒斯坦不断爆发针对犹太人的骚乱和屠杀。在1936年到1939年的阿拉伯人反犹太人暴乱中,有500位犹太人遇难。屯垦者被迫建立岗哨,成立民兵来保护他们的劳动。
最初不少犹太复国主义者,比如爱因斯坦,是主张建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族共和的独立国家,但在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已势同水火,两族分治成为唯一的选择。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的决议,次年5月14日,英国结束托管统治,以色列宣布建国。阿拉伯世界拒绝接受,七国起兵围剿,欲将这个新生国家消灭在萌芽状态。刚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的秘书长阿扎姆?帕夏宣称:“这将是一场类似蒙古人战争和十字军东征式的灭绝战争和大屠杀。”如果以色列战败,不但这个国家将从地图上抹去,而且犹太人在故土将会再一次遭受种族灭绝。虽然军力悬殊,但七国大军却被小小新生国家的仓猝成军所击败。
战争掀起的民族仇杀使得大批阿拉伯人逃亡,一些阿拉伯人的村庄小镇成为无人地带,最后被新来的犹太移民占领建立定居点。战争的结局改变了这一批土地的归属,而这些土地确实是有争议的,但从后果追溯前因,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是有責任的。
【基布兹成员为新国家开疆拓土】
用过午餐后,我们开车去参观一个叫“金农沙”的基布兹。这个基布兹因为拥有一艘颇为传奇的耶稣时代的渔船而举世闻名。
连年干旱后的1986年冬天,加利利海水位下退,沿岸的湖底露出水面,金农沙基布兹的两位渔夫兄弟在泥滩散步,突然看到淤泥中露出几根生锈的铁钉。这对渔夫兄弟有考古学知识,立刻意识到此物不凡,仔细观察后发现,淤泥中有个黑黝黝的船型东西,立刻通知当局。当局将这个古船打捞出来,为避免古船干燥后解体成碎片,曾泡在蜡汁中15年,让蜡质完全填塞木船纤维的缝隙,才在基布兹另辟一个展览馆公开展出。出土时经技术测定,发现这艘古船的建造时间不早不迟,恰好是耶稣在世的时代,消息一出轰动全球,尤其是基督教世界,每年不远万里赶来朝圣的人数以万计。
nlc202309091109
金农沙基布兹,是一群青年社会主义复国主义者在1937年建立的,最初从事农业和渔业,现在经营已多样化,也从事旅游业,除了耶稣船博物馆,还在风光明媚的加利利湖畔设有度假村。
在以色列的复国运动中,犹太移民定居开荒、建设家园有多种形式,最主要且对以色列建国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建立带有共产公社性质的集体农庄——基布兹。“基布兹运动”是以色列的社会主义运动,也是民族复兴建国运动。
这是我在以色列参观的第二座基布兹。第一次来以色列时,我住宿死海隐该地青年旅舍,特别去参观了附近的隐该地基布兹。这个基布兹位于死海岸的朱迪亚荒漠,初创时与所有基布兹一样,主要是开荒拓地,种植椰枣、芒果和饲养牲畜。现在还经营一家四星级死海度假酒店,有一座专属的死海浴场和一家矿泉水工厂。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个基布兹在极为干旱的朱迪亚荒山半腰上,竟建立了一座占地25公顷的热带植物园,栽种了一千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稀罕热带植物。植物园绿荫中散布着一座座美丽的别墅,有些是基布兹成员的宿舍,有些则是酒店客房。站在植物园的椰枣树下,远眺蓝色的死海和死海对岸的约旦山脉,不禁对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之为“人类第11大奇迹”的创造者充满敬意。
犹太复国主义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也是那个时代全球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环。作为在欧洲受压迫上千年的少数民族,欧洲犹太人认为回归故国重建家园是犹太民族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犹太复国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摩西?赫斯是马克思的朋友,也是恩格斯转向共产主义的领路人。他在《罗马与耶路撒冷:最后的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在欧洲受奴役的犹太人应返回巴勒斯坦,从事农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祖国。摩西?赫斯倡言的复国主义这一派系被称为“社会主义的犹太复国主义”。
以色列复国运动中充当先锋角色的基布兹运动,正是基于摩西?赫斯的这两个理念:一是返回历史祖国,胼手胝足重建家园的犹太复国主义。二是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社会主义。
在第二波移民潮来临的1910年,对社会主义乌托邦满怀憧憬的十男两女俄国青年在加利利海南端,即犹太民族基金会买下来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基布兹——德加利亚基布兹。他们住在帐幕中,白天顶着烈日流汗开荒,夜晚在星空下围着篝火高声歌唱,牵手舞蹈,畅谈理想。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严重挑战,他们写下了这样的誓言:我们来到这里,在祖国的土地上,建立犹太劳动者的独立定居群落,没有剥削也没有被剥削的集体群落——一个公社。
从建立第一个基布兹到1930年,加利利地区已有30个基布兹共4000成员,几乎都是东欧移民。2010年是基布兹运动100周年,基布兹已遍布以色列全境,共有270个,成员13万。
基布兹的土地是以色列国有或属于犹太民族基金会的。初期的基布兹实行彻底的集体所有制和共产主义的绝对平均分配,成员无私产,无工资。基布兹人外出工作,如当国会议员或政府官员,所得工资必须交回集体。基布兹成员一起在食堂吃饭,孩子在儿童园宿舍集体生活,妇女从个体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基布兹所有决策都是真正的民主方式议定,全体成员参加基布兹工作会议,人人平等,人人是管理者也是劳工,没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譬如因拥有耶稣船而闻名的金农沙基布兹,拥有农场、工厂、幼儿园、中小学、图书馆、食堂、宿舍、礼堂、游泳池、博物馆,从工作到衣食住行的所有设施样样皆有,是自成系统的小社会。即便是在干旱的朱迪亚死海和内盖夫沙漠,每一个基布兹都是美丽的小绿洲,环境相当优美舒适。
以色列一半的土地为沙漠,天然可耕地只有20%。但100年过去了,基布兹改变了以色列的地貌,把加利利荒野变成肥美良田,以色列成为中东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据2007年的统计,占以色列全国劳动人口2.5%的基布兹,农业生产占全国农业产值的33%,还大量出口粮食、水果、蔬菜和鲜花到欧洲。以色列的水利工程师辛卡布拉斯父子为内盖夫沙漠基布兹和莫沙夫定居点发明的滴灌技术,创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干旱农业,改写了人类农业的含义。他们将滴灌技术营销到全球,每年盈利3亿美金。
各基布兹以农业起家,但现在已纷纷从过去纯粹的集体农庄,转化成亦工亦农亦商多种经营的经济实体。有的基布兹更从事高科技及军工产品的生产。比如在以色列和黎巴嫩接壤地带的萨沙基布兹,成员只有100户家庭,经营广泛,独家拥有的普拉杉公司,设计和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民用和军用装甲车,客户包括美国军方,平均每年的产值高达8.5亿美元。
现在以色列基布兹成员的生活水平,一般相当于以色列中产阶级生活,甚至更高。如在内盖夫沙漠的约特瓦塔基布兹,所有成员及其子女的衣食住行和教育由基布兹全包,成员外出使用基布兹的汽车,若要租车,则由基布兹支付租车费。基布兹还提供成员一家每年一次到欧美度假旅行的费用,此外还向每个家庭成员提供3000美元的零用金,如一家四口,可得1.2万美元。
基布茲的成员为以色列开疆拓土的同时,也以最大热情参与建国政治活动,拿起枪杆保卫新生国家。
以色列建国以来有四任总理是基布兹人,建国初首任内阁的一半,国会议员的1/5是基布兹人,军队所有军官都是基布兹成员,为国捐躯的军人也以基布兹人居多。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是德加利亚基布兹的成员用自制燃烧弹阻止了叙利亚坦克推进到加利利,至今还有一辆坦克残骸作为保家卫国的纪念碑陈列在农庄中。被称为“六日战争”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有800士兵阵亡,其中200阵亡士兵来自基布兹,虽然当时基布兹人口只占以色列人口的2.4%。在以色列建国前后,许多基布兹建立在边境地带,为新国家形成了坚不可摧的边防线。在以巴分治前夕,犹太复国者还特地抢在偏远地区建立基布兹,以便让以色列分到更多土地。
【基布兹如何应对世界的变化】
nlc202309091109
为何在全世界社会主义林林总总的实验中,以色列的基布兹算是比较成功的?学者们分析的因素大概有四种:一是犹太民族传统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行善互爱是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之一,犹太人在两千年的大流散中,很早就已形成社群生活方式和帮助弱者的社会救助机制。张平教授认为人类的福利制度是犹太人首创的。著名的犹太人爱因斯坦说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同犹太民族的传统是一致的,因此在19世纪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之时,欧洲犹太人普遍受到影响。二是与复国主义结合,为基布兹运动提供强大而又具体可行的现实目标。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表述为:复国是目的,社会主义劳动方式为手段。在以色列建国前和建国初强敌环伺、生态恶劣的现实下,基布兹为最佳的垦殖选择模式。三是规模小,每个基布兹人口约在50到1000人之间,即使最大的基布兹,成员也不过1700人。规模小,就不易出现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官僚架构,可以完全实行直接民主。四是出于信念,自愿参与,来去自由,成员有选择权。当一个成员对集体生活感到厌倦,可以选择退出,当然不能带走任何财产,因为基布兹所有的财产权都是集体的。由于基布兹是劳动者的自由组合,所有的基布兹大原则一样,但各自有不同的特色。比如有的基布兹宗教色彩很淡,成员甚至是无神论或马克思主义者;有的则由正统犹太教徒组成,除了集体劳动,也过着集体的宗教生活,称为“宗教基布兹”。
当年基布兹运动草创时,新买来的土地上本有阿拉伯佃农,但可笑的是基布兹人不愿雇佣他们,因为基布兹人是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只能用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存,不能当地主剥削他人,结果这些阿拉伯农民为生计被迫流往沿海城市谋生,据说这也是犹太复国者与阿拉伯人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
初期的基布兹对公有制和平均主义的坚持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成员没有任何个人财产,甚至身上的衣服都是集体的。在金农沙基布兹,每个人穿的衣服都放在集体衣仓中,每周集体发一次衫,脏衣服也必须集中清洗。在德加利亚,成员平时穿统一的工作服,外出时容许换为较体面的服装。德加利亚基布兹成员没有个人银行账户,也不拥有一分一毫的现金,公有现金放在公共食堂不上锁的盒子中,外出需要可自取。父母只生孩子而不养孩子,孩子由基布兹集体抚养,在共同的儿童宿舍集体生活,晚上也不回到父母身边,基布兹成员几乎没有私人家庭生活。
这种彻底的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最终依然成为一种无法长期依托的乌托邦。毕竟人性有自己的顽强惯性,再持久的乌托邦热情也会退烧。随着建国目标的实现,富有牺牲和奉献精神的老一代理想社会主义者的凋零,新生代更服膺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曾经的辉煌,最后不免随着光阴的流逝而逐渐走向衰落。
1989年基布兹建设达到最高峰时,人口曾有12.9万,但随后不断流失,到2000年已下降到11.7万人,近年来人口才又开始回升。而且基布兹成员严重老化。年轻人在基布兹接受完中学教育或服完兵役后,不少人选择离开。据《纽约时报》报道,人数最多的基布兹GivatBrenner中,25岁到35岁的青年人不到100人,正式成员中有接近一半是65岁以上的老人。另如隐该地基布茲,2011年200名成员的平均年龄为62岁,该年接受了37名新成员,也只是将年龄下降到52岁——这与基布兹初创时,全是青春焕发的少男少女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当年基布兹初兴之时,并非所有复国屯垦者都愿意过一种毫无私人家庭生活的集体生活。当时还有另一种伴随着复国运动而来的合作性屯垦运动“莫沙夫”。莫沙夫的公有制程度低于基布兹,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但注重个体和家庭,保有一定程度私有财产和私人生活。成立于1921年的第一个莫沙夫拿哈拉,其成员也是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但他们不愿意放弃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因此采取了合作农庄的方式,从而吸引了第一个基布兹德加利亚的某些希望有自己家庭生活的成员。加入者中有一人后来名扬天下,为以色列建国立下赫赫战功,此人就是战争英雄、独眼将军摩西?达扬。摩西?达扬是首位在基布兹出生的以色列人,是名副其实的“基布兹之子”,但他的父母(来自乌克兰的犹太人)最后离开基布兹,参加了莫沙夫拿哈拉的创建。
随着时间的流逝,基布兹公有制和平均主义导致管理不善和效率低下的弊端也显现出来。由于基布兹运动对以色列建国的中坚作用,一直执政的工党政府不惜以大量国家资金扶持基布兹。但到1977年,工党政府下台后,原有对基布兹的优惠政策出现逆转,多个基布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分配原则受到冲击。共有7个基布兹因经营困难宣布私有化,但莫沙夫因为私有制程度一直很高,反而未受到政局改变的影响。
在经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口下降、企业破产的困难时期后,基布兹运动近年又开始复兴。基布兹新生代对应世界的变化,识时务地开始采用一些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手段,让基布兹走出困境。比如GivatBrenner大力改革,破例外聘专业管理人才担任旗下一家汽水厂的CEO。今天以色列国内的多个基布兹,有的已私有化,即便仍维持公有制的,都各有其程度不等的私有因素,比如有按劳分配的工资,有个人私产,甚至开始雇佣劳工。最初是大量雇佣阿拉伯工人,到上世纪90年代还引进泰国和中国的外来劳工,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基布兹雇佣的劳工人数已开始超过基布兹成员人数。
今天众多的基布兹仍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小型社会共同体,但相较初期的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现在更强调个人的成就、家庭价值和经济效益,是一种修正主义的基布兹。但也有少数基布兹仍坚持原教旨主义的基布兹传统,过着微型的共产主义生活。在近年形势开始好转后,许多基布兹孩子回到了父母的农场。近年还有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城市人和来自海外的犹太人因向往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申请成为基布兹人。2012年基布兹成员已增加到空前的14.3万。想成为基布兹人需先在基布兹劳动生活,然后才能提出申请,再由基布兹全体成员会议投票通过。据说排队申请者众多,有的已等待了几年。
基布兹无论未来前途如何,将永远是一种小规模的社会主义群体,成员进进出出,永无固定,而且还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兴衰起伏。但基布兹运动的梦想“让沙漠开满鲜花”已成为以色列国家梦想的一部分,基布兹作为以色列建国的开拓者和以色列国家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其精神和传统肯定会永远在这个国家延续下去。
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7篇
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呢?前不久在奉化市举行的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中, 奉化中学邬巧云老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节的示范课, 在如何有效地落实价值观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提炼主题, 直击学生心灵
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 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根本意图, 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 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 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历史,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邬老师这节课的成功, 首先在于确立了视角独特的教学主题, 即“有理想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笔者在为邬老师确立这样的主题拍手称好的同时, 也细细品味出其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能够满足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规划的重要阶段, 好的教育主题有利于学生感悟有理想、有目标的生活的重要性, 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有效地整合了教学内容。以理想为主线, 把“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马克思的理想产生的背景)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为实现理想的努力奋斗历程) “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马克思的奋斗成果) 三个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 使主题思想扎根于历史知识之中。
换个视角来品味这个主题, 更能感受其精妙之处。一般情况下, 教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的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等主题设计思路, 但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缺陷。前者是个严肃的政治话题, 离学生生活太远, 不能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后者突出的是背景和过程, 容易忽略奋斗结果———《共产党宣言》这个主干知识, 不能有效涵盖整合课本的基本知识。
二、创设情境, 抓住学生心灵
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节的教学内容, 学生会有空洞的说教的感觉, 认为马克思主义离现实生活很远, 产生不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是苦于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让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 并能形成正确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整合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活化历史。
邬老师以“理想”为核心的情境设计给听课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情境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先做一个课堂调查:你的理想与行动是什么?请每位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接着呈现哈佛大学关于“理想”的调查。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 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 调查内容为理想与目标对人生的影响, 结果发现:
27%的人, 没理想, 没目标;
60%的人, 有小的理想, 但没有坚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10%的人, 有小的理想, 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的人, 有大的理想, 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第二个环节】
围绕着“马克思的理想”, 探讨三个话题。一是马克思为什么会有从事“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么远大的理想? (回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来感受他的理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引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是结合书本知识, 谈谈马克思为理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奋斗?三是马克思为理想而奋斗的成果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意义)
【第三个环节】
为了说明理想对人生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最后呼应导入, 出示了哈佛大学在25年后的调查结果:
3%的有大的理想, 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人, 25年后, 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 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有小的理想, 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人, 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生活水平稳步上升, 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有小的理想, 但没有坚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 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 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
余下27%的那些没理想, 没目标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状况很不如意, 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靠社会救济, 并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世界。
然后追问:通过以上学习, 你对自己如何成才有怎样的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思想能够有效地深入学生的心灵, 上述的情境设计功不可没。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个主题、一个情境”。整节课立足主干知识, 始终从“理想的确立、奋斗、成就”三个维度演绎主题。一个情境, 围绕一个主题, 贯彻始终, 避免多情境冲淡主题的局限, 有利于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二是环环相扣、层层诱导, 让学生深入历史。第一环节费时不多, 但作用不可低估。当学生写自己的理想与行动时, 其态度还是比较随意, 但当教师呈现哈佛的调查报告时, 教室里顿时安静, 学生目光凝重。“我属于哪一类人呢?”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理想”的思考, 为后续关于“马克思理想”的探讨铺平了道路。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 经此环节的学习, 学生对马克思的宏大理想、伟大成就和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精神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但还存有自己只是普通人, 马克思是伟人, 是个例, 非常人能比。经过第一、二环节的铺垫, 第三环节的呈现最终震撼学生的心灵。面对哈佛调查的最终结论———有无理想、理想大小、坚持与否使彼此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差异。此时, 学生便会深入思考:马克思还是个例吗?与哈佛的调查结论对比, 我的人生将是怎样?我该如何确立或修正自己的理想呢?此时, 教师再追问:通过以上学习, 你对自己如何成才有怎样的设想?无需更多的语言, 主题清晰可见———“有理想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三、有效思维, 让学生经历心灵洗礼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 如谈话、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 以生动活泼的历史知识为载体, 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平台, 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动手动脑中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以本课的一个活动环节为例, 在分析核心内容《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 邬老师先出示了《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译文摘要。根据材料设计了问题:请根据材料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并据此分析马克思为人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活动分三个步骤。
一是思考与书写。要求学生把思考结果简要地写在纸上;同时, 教师巡视、观察同学思考的情况, 留意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成果。
二是回答与交流。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升认识。
三是分析与总结。根据上述史料, 教师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 并自然而然地得出:马克思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的阳光大道, 伟大的理想不仅成就了自己 (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 更成就了人类 (找到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 。因为, 马克思认为, 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是最幸福的, 有理想的生活是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
这个活动的设计是非常有效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了教科书表述语焉不祥、条理不清的问题,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关于《共产党宣言》, 教材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 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二是调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思维。要求每个同学书写, 有利于促使每位同学进行独立的思考;书写的过程又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巩固了基础知识, 有利于长久记忆;被提问学生的发言具有代表性, 相互交流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三是教师能有机地渗透学法和思想的指导。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提供了时机, 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能适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使之懂得理想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感悟有理想的生活更容易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
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上述分析中, 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发。一要调动每位学生积极思维。现今的课堂教学常有师生的“互动”, 但往往被教师虚晃一枪, 学生的思维最后还是被教师包办。少了思维过程, 学生获得的知识就缺少理解, 记忆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少了思考与交流, 学生的学习就无法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无法真正地感知与感悟历史, 很难升华情感, 形成价值观。二要探索调动每位学生思维的策略。教师为什么会包办学生的思维?原因之一, 在于缺少调动学生思维的策略, 看到学生面有难色、启而不发, 羞答答不敢回答, 懒洋洋不想说话, 教师就放弃了。殊不知, 这样等于降低了教学目标, 放弃了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8篇
19世纪真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是受到了法国自然文学的影响, 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龚古尔兄弟和左拉以及居伊.德.莫泊桑, 他们的思想主张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科学作出解释,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只是有思想的动物。
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开始在欧洲蔓延, 在自然文学思潮的影响下, 19世纪末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文学,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易吉.卡普阿纳 (1839-1915) 和乔万尼.维尔加, 他们主张描写社会真实事件, 他们的文学作品也都是深刻揭露社会矛盾, 揭露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斗争, 力求还原现实真相, 反应真实生活。如乔万尼.维尔加的短片文学作品《乡村骑士》, 作品就是反应小人物之间扭曲的爱情生活, 爱情与婚姻的背叛。他除了这部作品还有《马拉伏利亚—家》、《堂.杰苏阿尔多工匠老爷》, 作品都是描写意大利在统一后广大人民群众受到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压迫穷困潦倒生活的社会现实。
二、真实主义歌剧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同样是在19世纪中叶, 意大利在受到奥地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瓜分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情况下, 意大利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民族复兴运动, 在经历了烧炭党和青年意大利党武装起义以及以马志尼为首的民主派等一系列革命的失败后, 撒丁王国于1861年建立了意大利王国, 并于1870年实现真正的统一。
意大利同意以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可是意大利的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却存在着弊端, 资产阶级代表疯狂的积累财富, 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也不愿轻易放弃他们既有的权利和地位, 因此广大劳动人民不仅没有获得解放, 反而受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笔者认为这个时期文学作家把笔墨放在真实主义这种题材有以下几点原因:
1、这种将社会真是现象用文学作品体现是之前作家们没有触及过的, 题材新颖。
2、作家们想借此来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象, 将统治阶级丑恶的嘴脸公之于众。
3、广大市民阶层、群众百姓群体庞大, 人数众多, 真实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三、真是主义歌剧的产生
在这种文学思潮和社会历史背景下, 真实主义歌剧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位就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皮埃特罗·安东尼奥·斯泰法诺·马斯卡尼 (1863-1945) , 他出生在一个面包师的家庭, 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够成为法学家, 可是马斯卡尼还是选择了音乐, 并于18岁进入米兰音乐学院学习, 之后便开始从事音乐教学和在一些三流的剧团担任指挥。一个偶然的机会, 出版家E.松佐尼奥主办的独幕歌剧大赛, 25岁的马斯卡尼便找到他的两个朋友乔凡尼.塔尔焦尼—托泽帝和圭多.梅纳西帮他改编乔瓦尼.维尔加的同名小说《乡村骑士》脚本, 并于1890年2月作曲完成。更没想到的是这部作品竟然获得了比赛评选的一等奖, 从此马斯卡尼的名字便名扬天下。
《乡村骑士》于1890年5月17日在罗马的科斯坦奇剧院首演, 并获得很大的成功, 这部歌剧的故事讲述的是西西里乡村发生的事情, 年轻的退伍军人图里杜 (男高音) 爱上了马车夫阿尔菲奥 (男中音) 的妻子洛拉 (女次高音) , 洛拉在图里杜参军之前曾是一对情侣, 他们的这畸形的恋情被图里杜现在的妻子桑图扎 (女高音) 发现, 再忍无可忍之下告诉了马车夫阿尔菲奥, 愤怒的阿尔菲奥决定找图里杜决斗, 并在最后的决斗中杀死了图里杜。
这部作品被后人们称之为真实主义歌剧的开山之作, 那么马斯卡尼自然也就成了开真实主义歌剧先河的大师。在受到马斯卡尼的影响, 另一位真实主义歌剧大师鲁杰罗.来翁卡瓦洛, 也创作完成了又一部真实主义巨作二幕歌剧《丑角》, 这部作品于1892年由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在米兰上演, 获得巨大成功。
真实主义歌剧另一位大师就是普契尼了, 曾和马斯卡尼同为米兰音乐学院的同学, 他一生创作的12部歌剧中, 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 如《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西部女郎》等。
四、真实主义歌剧的历史意义
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到结束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二三十年, 但是他却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把人们从瓦格纳的长篇的繁杂的“乐句”中解脱出来, 神话故事不再能够成为当时凄惨的社会现实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 浪漫主义的一些陈旧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人们开始反对浪漫主义那些不真实的虚幻的东西, 开始寻找真正能够反应人们内心情感的呐喊。而作曲家们就是想把百姓内心那种狂躁与不安用歌剧的形式表达出来。
2、真实主义歌剧基本上都是以爱情的悲剧作为结尾, 歌剧里还充满了血腥的杀戮场面, 以主人公死亡的结局来揭露社会黑暗一面, 表现了广大人民遭受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压迫的那种恐惧、凄凉、悲哀、无奈的社会现实。
3、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虽然有些人认为真实主义歌剧没有真正的触碰到统治阶级的最敏感的神经, 甚至认为作品缺乏深邃的内涵, 但是它确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 真实主义歌剧歌剧的经典咏叹调唱段至今被人们广泛传唱。
参考文献
[1]谢丹.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特征.
马克思主义诞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