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等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等(精选8篇)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等 第1篇

关键词:胃炎胶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内镜,临床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科难治疾病之一,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或疼痛, 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1], 临床上易导致出血、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病因复杂、病程漫长, 给患者的生活、饮食带来很大不便, 进而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心理状况[2]。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我院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胃炎胶囊,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萎缩行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30例) , 治疗组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在26~75岁之间, 平均 (51.4±4.6) 岁, 病程在2~17年之间, 平均 (5.9±2.6) 年;对照组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在22~73岁之间, 平均 (52.2±3.6) 岁, 病程在3~14年之间, 平均 (5.7±2.9)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纤体萎缩程度及肠上皮化生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阿莫西林1.0g/次, 每天2次, 果胶秘2粒/次, 每天3次, 有腹胀患者加用多潘立酮10mg促进胃动力, 每天3次, 治疗期间, 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剂量。治疗组患者加用中药胃炎胶囊, 由西洋参、木香、白及、田三七、柴胡、白术、佛手、蒲公英9味药组成, 3粒/次, 每天3次。随访3~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改变。

1.3 症状评定

显效:腹痛、腹胀、嗳气、头晕、乏力症状消失, 其他合并症状明显好转, 治疗后症状积分减少9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主要体征明显好转, 其他伴随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过阶段治疗后患者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3]。

内镜诊断标准, 0级:胃黏膜颜色。微血管透见、胃黏膜病理表现、胃黏膜炎症均正常;1级:胃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可见红白相间, 黏膜内可见小血管, 胃腺体萎缩减少1/3以上, 炎症细胞浸润在胃小凹底部以上;2级:胃黏膜改变灰白色, 见较大苍白色;胃黏膜可见中小血管;胃黏膜腺体萎缩1/3~2/3, 炎性细胞浸润大腺体固有膜;3级:胃黏膜改变呈灰黄或灰绿色, 胃黏膜变薄血管显露;胃腺体萎缩2/3以上, 炎症细胞浸润达黏膜肌层[4]。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计量资料以表示, 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比较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比较见表1。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内镜下改变比较

两组患者内镜下改变比较见表2。

治疗组患者内镜下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在胆汁反流、免疫因素、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作用下, 胃黏膜表面受到反复损害、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 黏膜肌层增厚的病理改变, 常伴有肠上皮不典型增生, 其中胃炎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5]。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心下痞、噪杂范畴, 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情志不畅等有关系, 该病多迁延日久, 久病必淤, 最终导致本虚标实, 胃炎胶囊由西洋参、白及、木香、田三七等中药组成, 具有补气健脾、止痛和胃之功效, 治疗原则既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必虚的机制, 也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久病必淤的机制, 该组方既有理气化瘀、使胃痛消失的作用, 又有健脾和胃、促进饮食的功效, 同时还可以补气益血的作用[6]。有动物试验表明, 在使用胃炎胶囊后大鼠试验慢性胃炎形成数明显减少, 病灶减轻, 胃黏膜黏液层保护良好, 胃液中被分解的小分子黏液减少, 胃液中胃蛋白酶的含量也明显降低, 证明了胃炎胶囊对试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的保护作用。应用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满意,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爱梅.猴头菌、阿莫西林、胃炎胶囊联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5) :18-20.

[2]刘桂玲.阿莫西林、胃炎胶囊、胃必治、叶酸、多抗甲素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J].中国厂矿医学, 2002, 15 (6) :461-462.

[3]Jaspersen D, Diehl KL, Schoeppner H, et a1.A comparisonof omeprazole, lansoprazole and pantoprazole in the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severe reflux oesophagitis[J].Allment Pharmaco1 Ther, 2008, 12 (1) :49-52.

[4]Dupas JL, Houcke P, Samoyeau R, et a1.Pantoprazole ver—SUS lansoprazole in French patients with reflux esophagitis[J].Gastro-enterol Clin Biol, 2008, 25 (3) :245-250.

[5]孙涛, 马驰骋.胶体果胶铋、胃炎胶囊、呋喃唑酮治疗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07, 9 (增刊) :218-220.

验方选登:慢性胃炎方等 第2篇

方药:丹参、莪术各15克,百合、蒲公英各30克,乌药10克,苡仁20克,杭芍药15~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3个疗程。

功效:健运脾胃,调畅气机,活血通络。

主治:慢性胃炎。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21例,有效3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

(详见《陕西中医》1998年第7期305页)

小儿慢性腹泻方(方名山楂米壳汤)

方药:山楂20~30克,米壳2~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4次服用。年龄3个月~6个月者,山楂20克,米壳2克;6个月~1岁者,山楂30克,米壳3克;2岁~3岁者,山楂30克,米壳4克;3岁~14岁者,山楂30克,米壳6克。

功效:消食止泻。

主治:小儿慢性腹泻。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70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

(详见《陕西中医》1992年第7期315页)

血脂异常方(方名滋肾养肝汤)

方药:何首乌20克,枸杞、仙灵脾各12克,黄精、草决明各15克,桑寄生、灵芝、槐米各10克。

用法:加水慢火浓煎,每日1剂,取汁250毫升,分2次口服。

功效:滋养肝肾,调脂化淤。

主治:肝肾两虚型血脂异常者。

疗效:治疗120例,显效65例,有效4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

(详见《湖南中医杂志》1999年第3期8页)

咽炎方(方名多叶咽宁口含液)

方药:茶叶100克,大青叶、桑叶、薄荷各10克,蜂蜜1000毫升。

用法:上述药物水煎、浓缩、滤过、装瓶备用。用时每次取10毫升,用温开水稀释5~10倍,搅匀后漱咽,每次1分钟,含漱后不要立即饮水,以免稀释局部药液。每日4~5次,连用7天。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祛淤。

主治:急性咽炎(风热犯肺型)。

功效:治疗70例,总有效率达95.7%。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等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200 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 男121 例, 女79 例;年龄21~69 岁, 平均 (45.6±4.5) 岁;病程1~21 年, 平均病程 (8.3±3.6) 年。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 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病程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治疗, 具体如下:奥美拉唑, 口服, 20 mg/ 次, 2 次/d;阿莫西林胶囊, 口服, 1 g/ 次, 2 次/d。研究组患者则给予胃炎方加减法治疗, 具体基本药方:高良姜、香附、木香、吴茱萸、黄连、降香、小茴香、乌药、甘草, 其余加减法方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加减, 但最终药方的药物种类不超过13 种。此外, 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 个月。

1.3 评判方法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可将疗效分为以下4 个等级: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病灶面积恢复大于9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变, 病灶面积恢复70%~89%;有效:症状有所好转, 病灶区面积恢复30%~69%;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或病灶面积恢复小于30%。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研究组痊愈31例, 显效42例, 有效1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91%; (2) 对照组痊愈17 例, 显效37 例, 有效21 例, 无效25 例, 总有效率为75%; (3)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模式下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会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因素, 如长期摄入酒精、咖啡、冷饮、消炎药物等。但大量数据表明, 幽门螺杆菌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诱发因素[2]。胃胀、胃痛、纳呆、嗳气、大便异常、反酸、恶心呕吐、口干苦口臭等均为此疾病的临床症状, 病灶情况可使用胃镜检查[3]。本研究结果表明, 传统的治疗方案中的奥拉美唑、阿莫西林等药物的治疗效果远不如从整体上多标靶治疗胃炎方治疗手段, 后者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前者。这是根据中医基于五脏六腑同气连枝, 肝脾胃等应相并而论, 胃失和降, 脾等也受邪等理论, 胃炎方具有多靶点多层次整体调节等特点[4]。

综上, 中医理论下, 胃炎方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疾病的治疗是确实有效的, 合理的加减胃炎方也可以调节患者的整体身体机能, 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及生命质量, 降低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复发率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忠毅, 刘贵阳, 李晓玲, 等.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6) :9-10.

[2]陈志勇.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 (23) :14-15.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1, 19 (1) :66-68.

猪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 第4篇

1 病因

1.1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短时间内, 仔猪胃的发育仍然不是很健全, 胃的分泌和运动机能也不甚完善, 如遇饲料、气候等外界因素的改变常导致胃粘膜发生炎症, 即常见的消化不良症状。先天营养不良的仔猪, 体质不佳的仔猪, 也可时而出现胃炎征候。急性胃炎治疗不当或迁延不愈, 可演变为慢性胃炎。由于幽门松弛, 胆汁可反流入胃内, 破坏胃粘膜屏障, 长期胆汁反流则可导致慢性胃炎。

1.2饲料质量不良, 发霉变质的饲料, 或加入粗稻糠等粗硬纤维过多的饲料, 容易损伤胃粘膜而发生炎症。饲养管理上, 骤然全量改变饲料, 饥饿或采食过多, 在寒冷季节忽然喂给凉食, 圈舍卫生条件不良, 猪吃脏物、饮脏水, 或误饮化学药品水溶液, 给猪多次反复服用解热、镇痛药, 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等, 也会伤及猪的胃粘膜。感染寄生虫、传染病等都是引发慢性胃炎的因素。

2 症状表现

本病多发生在断奶后45 kg以下的猪。病情是逐渐发生、发展的,开始表现出消化不良即慢性胃卡他的症状,食欲不正常,吃的时多时少,渐渐地采食量减少,或来食槽拱几口就走了。多数猪能吃少量的青菜,在特别饥饿时可吃少量的整个玉米粒。精神不振,嗳气,在同圈猪的多种活动中,表现落后、缓慢、溜边,不关心周围事物,出现舐食冷物、泥土、墙壁等异嗜现象。饮水近于正常,口臭较重,有舌苔,结膜潮红带黄,体温变化不大,有时表现腹痛、腹胀,偶尔呕吐,呕吐物酸臭,多数粪便变得干硬,粪球小,颜色加深,粪便量和次数都有减少。显现出进行性消瘦,毛焦腹紧,全身虚弱乏力。皮肤颜色变浅,可视粘膜灰白色,舌体颜色变淡,舌乳头萎缩等贫血症状。发病时间长的猪,出现明显的消瘦和生长发育迟缓。没有得到及时恰当治疗的患猪,可发展到萎缩性肠炎,呈现全身衰竭状态,此时较难治愈,常归于死亡。

3 治疗方法

3.1对发病时间较短, 采食明显减少的猪, 肌肉注射用药:三磷酸腺苷20~40 mg, 注射用辅酶A100~200 U, 维生素B650~100 mg, 肌苷100~200 mg, 维生素B1和B2各30~70 mg, 以上药物每天肌注1次, 连续肌注4~5 d。维生素B12每次肌注0.2~0.3 mg, 隔1日肌注, 只肌注3次;亚硒酸钠维生素E针, 每次肌注1~1.5 m L, 隔2日肌注, 只肌注2次。

肌注后改为口服:叶酸30~60 mg, 三磷酸腺苷40~60 mg, 维生素B650~100 mg, 肌苷300~400 mg, 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各30~40 mg, 多酶片4~5片, 乳酶生6~10片。上述药量在1日内分2次喂给, 连喂5~6 d。维生素B12每次喂0.2~0.3 mg, 2 d喂1次, 喂4~5次。痢特灵每次50~100 mg, 中成药香砂养胃丸每次6~12 g, 维生素E粉适量, 2 d喂1次, 喂给5~6次。

3.2对发病时间较长, 采食特别少及隔顿才能吃极少食物的猪, 肌肉注射用药同3.1。所不同的是:肌注次数增至6~7次, 且维生素B12肌注5次。

肌注之后改为口服, 用量同3.1。维生素B12增至7~8次, 叶酸宜喂15 d。其余药物喂的次数同3.1。药物可经口投, 或加入食物中。

3.3喂给适口性好, 容易消化, 且富有营养的食物, 如:煮熟的豆浆, 市售袋装牛奶, 加入少许红糖, 麦麸小米稀粥, 小米绿豆粥, 根茎类及胡萝卜等。

4 预防措施

在仔猪出生1周左右,肌注2次铁钴针以补充造血要素。注意饲料调配,定时定量饲喂,防止受寒感冒。加强饲养管理,不喂变质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性的饲料,圈舍要保持清洁干燥。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喂含粗纤维过多的饲料,发现有采食减少的猪只,及时进行调理,供给温热的米汤水,煮熟的豆浆等。

发现病猪后,应当立即改善饲养环境,加强护理工作。改换易消化且有营养的食物:市售袋装牛奶、小米稀粥、米汤胡萝卜等,加入适量的维生素和多酶片,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增强体质;及时治疗胃肠疾病和其它疾患,促进患猪提早康复。

5 体会

5.1 对于无规模,粗放饲养的散养猪户,更要注重和加强对断奶后小猪的饲养管理。

5.2如发现猪只采食减少、消化不良及胃炎症状表现时, 要给予适口易消化的食物:稀粥、熟豆浆、袋装牛奶等, 并加入适量助消化药, 及时恰当用药治疗猪胃炎。

动静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的门诊患者, 并经胃镜和病理检查, 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对照, 分为2组。治疗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29岁~64岁, 平均年龄38.1岁, 病程3.5年~22年, 平均15.2年;对照组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26~67岁, 平均年龄37.8岁, 病程2.8年~23年, 平均16.6年。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变程度、胃病性质等方面均相似, 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82年10月重庆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1]。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基本方:黄芪30 g、太子参30 g、丹参15 g、蒲公英30 g、八月札30 g、莪术12 g、仙灵脾20 g、白花蛇舌草15 g、苏梗12 g、佛手花9 g、白及15 g。临床可根据情况酌加其他中药, 但主方不变。日1剂, 水煎, 分温再服。

1.3.2 对照组

口服猴头菌片 (国药准字Z42020636, 襄樊隆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每次4片, 1 d 3次。全部病例在观察期间停用可能影响本试验疗效评价的中西药物。

1.3.3 疗程

2组均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由同一专科医生行胃镜检查, 并在胃窦部取4块活组织检查, 经病理证实为CAG。治疗结束后, 由同一专科医生进行胃镜检查, 并在前次胃镜活检胃窦部四壁的同一部位的2 cm范围内各取一块组织活检 (在前次胃镜视频指导下) , 送同一病理医生检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腺体萎缩转为浅表性或基本正常胃黏膜, 病理检查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差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胃镜检查腺体萎缩程度减轻, 面积明显缩小, 病理检查异型增生减轻1个级差;无效: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检查均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属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以胃腺体萎缩, 黏膜变薄, 黏膜肌层变厚, 胃酸分泌减少为其病理特点, 以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纳呆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纤维胃镜及病理双重检查是本病确诊及分型的最主要依据。本病属中医“痞证”、“胃痛”范畴, 基础病理以脾胃虚弱为本, 气滞血瘀、热郁湿阻为标。病情发展多由气及血, 渐及胃络, 久则胃络失养而缠绵难愈。笔者在治疗上遵循“脾以守为补, 胃以通为补”的原则, 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为静药, 调气活血之药为动药, 在组剂处方中, 用静药, 佐以动药;用动药, 佐以静药, 动静结合。方中黄芪、太子参补益气血帮助恢复胃黏膜病变组织;仙灵脾温而不燥, 为调理阴阳之佳品, 取其益火生土之意, 视为静药;苏梗宽胸利膈顺气;八月札理气而不伤气, 有开胃进食之功, 为止胃痛之妙品;蒲公英健胃消痞、清胃热;佛手花能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并能开胃醒脾;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莪术、丹参祛瘀通络, 改善胃部病变组织的微循环、白及祛瘀止血生肌, 视为动药。莪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对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有防突变的作用;丹参等可以纠正胃黏膜缺血缺氧, 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使萎缩腺体及增生性病变得以改善。再随病之虚实而加减, 使之药证相符, 故可收到标本兼治的良效。临床不能拘泥于炎症感染而过用黄连、栀子、黄芩、龙胆草等苦寒清热药, 以免损伤脾胃, 仍应辨证用药, 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冲剂多加有30%左右的糖, 服后易致中气更滞, 不利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属虚实夹杂之候, 药性不能过于滋腻或刚猛;其次, 本病容易反复, 需长期防治结合, 以防恶变, 保持情志条畅, 有助于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益农.慢性胃炎的诊治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 1983, 22 (5) :261-262.

慢性萎缩性胃炎护理干预探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 男33例, 女21例, 年龄43~69岁, 中位年龄为56.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幽门螺杆菌杀菌、缓解消化不良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心理干预:

首先护理人员与患者要建立良好的关系, 让患者了解病因、癌变的可能性、可治愈性等, 使患者加强对该病的重视, 并积极配合治疗;其次, 要加强心理疏导, 及早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 通过介绍康复案例, 讲解治疗流程、治疗及生活中应注意的相关细节与注意事项。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同时能减少患者的孤独无助, 缓解患者焦虑心理, 以帮助提高治疗效果。

1.3.2 用药及饮食干预:

首先, 加强饮食调理, 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 严禁使用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其次, 加强对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 避免对长胃肠道具有刺激性药物的使用, 坚持正规合理按疗程用药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3]

患者出院2个月左右进行胃镜和病理活检。治愈:患者上腹痛、恶心等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无萎缩性改变。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萎缩性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无好转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46.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缓慢, 病势缠绵, 迁延难愈, 治疗较复杂, 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 癌变的可能性非常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的特异性较为缺乏, 更重要的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程度完全不一致。就大多数患者来说, 患者多有腹部灼痛、胀痛、饮食不振、恶心、便秘等症状, 患者病情严重者可能会有贫血、舌炎、胃黏膜糜烂等症状。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情志不畅、胃部气血运行失调有关系, 而西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患者的负性情绪引起的机体神经分泌、免疫功能失调有关[4]。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上看, 对患者单纯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患者采取心理、饮食、药物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使患者的情绪得到良好的调节,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46.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炎, 慢性萎缩性,护理干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田野.心理护理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0 (9) :196-197.

[2] 陶明珠, 徐芬, 陈永光.对首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6) :187-189.

[3] Keller R, Herzog H.Vergleich von arterieller und capillarer Blutgasanalyse bei Patienten mit Schocksymptomatik[J].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011 (1) :157-158.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现状分析 第7篇

1 一般治疗

CAG患者, 不论其病因如何, 均应戒烟忌酒, 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 饮食宜规律, 避免过热、过咸及辛辣食物, 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 药物治疗

2.1 西药治疗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CAG的发生与HP感染、胆汁返流、免疫、年龄、高盐、过热、低维生素饮食及遗传因素有关,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的研究结果证实, 除上述病因以外, 下列因素也参与了CAG的发病。因此, 西药的应用主要就是针对以上原因进行的。

2.1.1 根除Hp治疗

病理学家指出, Hp感染者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胃炎, 活动性炎症的存在, 高度提示有Hp感染, 根除Hp可使炎症消失[2]。Hp的根治最新方案取自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学组于2007年8月10~12日在庐山召开第三次全国Hp共识会议[3]。治疗方案见表1、表2。

注:PPI目前有埃索美拉唑 (E, 20 mg) 、雷贝拉唑 (R, 10 mg) 、兰索拉唑 (L, 30 mg) 、奥美拉唑 (O, 20 mg) 、泮托拉唑 (P, 40 mg) ;RBC为枸橼酸铋雷尼替丁 (350 mg) ;A为阿莫西林;C为克拉霉素;M为甲硝唑;T为四环素;F为呋喃唑酮;L为左氧氟沙星;B为铋剂 (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2.1.2 弱酸治疗

于茂月等[4]用五肽胃泌素治疗CAG 45例取得良好疗效, 总有效率达97.8%。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 每次1~2匙, 3次/d;或10%稀盐酸5~10 ml, 饭前或饭时服, 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 每次10 ml, 3次/d;亦可选用多酶片 (DPP) 或胰酶片治疗, 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2.1.3 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

姒健敏[5]报告, 用60%乙醇损伤胃黏膜, 以20 mmol/L的去氧胆酸钠模拟胆汁反流, 刺激6个月后, 建立了典型的CAG模型。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 促进胃排空, 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 防止胆汁返流, 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2.1.4 加强黏膜营养

目前加强胃黏膜营养的药主要有硫糖铝、胶体次枸橼酸铋、思密达、施维舒、麦滋根-S颗粒等, 是新合成的一种抗感染、保护黏膜及起修复作用的细胞保护剂。刘以薄等[6]报道, 用丹参加麦滋林二联治疗CAG 300例, 有效率为83.2% (重度萎缩变为轻、中度萎缩) 。结论为此二联可使萎缩胃黏膜逆转, 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 合欢香叶脂、膜固思达、前列腺素E均有使胃黏膜更新、细胞再生能力增加、增强胃黏膜对胃酸抵抗的功能, 从而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1.5 维生素补充剂

朱舜时等[7]研究了叶酸、维生素B12、合成和天然胡萝卜素对CAG的作用及可能机理, 结果提示, 叶酸加维生素B12对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的逆转率高达77.4%。

2.2 中药治疗

中医学根据CAG的临床表现, 将其归属于“胃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近年来, 由于国内传统医学工作者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使中医在CAG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治疗上通常根据分型来治疗, 目前来看可分4型、5型、7型。

王道坤[8]将CAG分为4型: (1) 中虚气滞型, 方用化瘀消痞汤合异功散加减化裁。 (2) 脾胃阴虚型, 方用益胃汤加味。 (3) 湿热阻络型, 方用三仁汤加减。 (4) 肝胃不和型, 方用疏肝和胃汤加减。游涛等[9]将该病分为5型: (1) 脾胃湿热型, 方选清中汤加减。 (2) 肝胃不和型, 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加减。 (3) 脾胃虚弱型,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4) 胃阴不足型, 方选一贯煎加减。 (5) 胃络瘀血型, 方选活络笑灵丹合失笑散加减。李文艳[10]将CAG分为7型: (1) 脾胃虚弱型, 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2) 胃阴不足型, 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合芍药甘草汤化裁。 (3) 肝胃不和型,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4) 肝胃郁热型, 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5) 痰饮中阻型,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6) 瘀血阻络型, 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 (7) 寒热错杂型,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3 中西医药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主要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刘钦伟等[11]用中西药治疗CAG, 中药以四君子汤加减, 同时西药服用次枸橼酸铋、灭滴灵、羟氨苄青霉素、吗丁啉等, 总有效率为93.6%。范修明[12]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茯苓、焦三仙等, 水煎服, 同时服用复合维生素B片、普瑞博思片、多酶片和金维他片, 30 d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95.2%。

3 非药物治疗

3.1 手术治疗

李国进[13]报道行半胃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术治疗B型慢性CAG 15例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3.2 针灸疗法

何斌[14]认为针灸治疗慢性CAG在临床症状方面改善明显, 胃镜及病理检查表明针灸治疗后腺体萎缩及肠腺化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3 穴位注射

王茵萍[15]等用黄芪、当归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穴, 可以抑制实验性慢性CAG胃黏膜屏障的损伤。

3.4 按摩治疗

杨绍峰等[16]用腹部按摩治疗CAG 56例患者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5 物理治疗

马桂兰等[17]报道用LD-AGF型数字低中频远红外温热治疗机治疗慢性CAG 59例, 总有效率达84.8%。

4 总结

由于CAG的发病机制不明了, 所以个体差异比较大。虽然有如此多的治疗方法, 但无一个统一的治疗方案。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 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给予分析, 选择一个适合患者的个体治疗方案。随着对CAG认识的不断深入, 新药物、新疗法的不断出现, 该病的预后及转归将会越来越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论述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20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71例, 女49例;年龄19~64岁之, 平均为 (46.6±8.3) 岁;病程1~18年, 平均为 (7.3±6.4) 年。Hp感染检测均为阳性, 均符合CAG的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均为脾胃虚弱型, 患者均自愿参并能够配合该研究,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除外严重主要脏器及血液系统疾病者、精神障碍者、胃粘膜存在严重异型增生或者经病理诊断疑似恶变者、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对该研究药物过敏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维酶素片口服, 0.8 g/d, 3次/d;维生素C口服, 100 mg/次, 3次/d;益生菌胶囊4粒/次, 210 mg/粒, 3次/d。连续治疗8周为疗程。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自拟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药用柴胡6 g, 法半夏6 g, 白芍10 g, 莪术10 g, 木香10 g, 砂仁10 g, 炒白术12 g, 茯苓12 g, 白花蛇舌草15 g, 太子参15 g, 炙甘草3 g。上述中药1剂/d以水煎煮, 分早晚2次服用, 8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Hp根除标准:经 (快速尿霉素) 14C尿素呼气试验呈阴性, 则Hp根除。

疗程疗效: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均消失, 经胃镜复查显示患者的黏膜慢性炎症消失, 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腺体萎缩并恢复正常、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均恢复正常或者完全消失;显效:各项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经胃镜复查显示黏膜慢性炎症有所好转, 经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异型增生以及肠化生减轻≥2级或者恢复, 腺体萎缩;有效:各项症状、体征减轻, 经胃镜复查显示黏膜病变面积缩小>1/2, 经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慢性炎症减轻≥1级, 异型增生以及肠化生减轻, 腺体萎缩;无效:各项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病理检查以及胃镜复查未恢复正常。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进行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结束疗程后, 观察组56例患者的Hp根除, 根除率为93.3%;对照组48例Hp根除, 根除率为80.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安全性分析

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 (1.7%) 发生轻度晨起恶心, 将用药改为餐后服用后症状消失;对照组6例 (10.0%) 不良反应, 其中有4例发生头晕、失眠, 2例轻度皮疹。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未见肝肾功能、三大常规以及心电图异常变化。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 临床研究认为长期吸烟饮酒、胃血流量不足、动脉硬化、细菌感染等是其主要病因。Hp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致病菌, 如何根除Hp已成为临床研究和消化道疾病治疗的重点研究问题[2,3]。维酶素片以及维生素C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促进腺体萎缩。益生菌属于一种微生物制剂, 具有改善胃粘膜表面酶平衡或者微生态平衡的功效, 并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或者特异性免疫机制, 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及抗病能力。乳杆菌能够生成细菌素样蛋白, 具有普通抗菌素没有的抑制Hp能力, 相关研究[2]显示, 应用益生菌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Hp的根除率。

慢性萎缩性胃炎无中医专用学名, 临床主要表现为食纳减少、胃中嘈杂、胃脘痞满、胃脘疼痛等, 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以及“痞证”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饮食不节、常进辛辣刺激食物, 导致脾胃损伤, 机体升降失调, 肝失疏泄或者木郁化火, 脾胃虚弱, 脾失健运等均为其病机[1,4]。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症, 本为脾虚, 标为血瘀、气滞及热毒[5]。该研究结合中医病因病机,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方中太子参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茯苓及白术可燥湿和中、补脾益胃, 还兼有疏经通络、振动脾阳之功效;法半夏可和中、化痰、导滞及消积和胃;砂仁、木香具有行气温中、和胃健脾之功效;白芍可柔肝止痛, 柴胡能疏肝解郁, 配合白术、太子参、茯苓可振动清阳。莪术等可消积止痛、破血行气;白花蛇舌草等具有解毒消痈、软坚散结等功效;炙甘草可缓急止痛、益气补脾, 并调和诸药。诸药共用, 合奏健脾胃、温阳、益气、理气活血等功效, 可达到标本兼治, 防病之变的目的, 有效改善病情, 去除致病因素, 并减少复发[3,4,5]。大量研究表明[6]: (1) Hp与慢性胃炎有高度的相关性; (2) 清除了Hp感染可改善胃黏膜的组织学变化; (3) 若Hp重新出现则胃黏膜的炎症性改变又重新发生; (4) 这些情况均支持慢性胃炎可能是Hp的感染慢性感染这一观点。采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 具有协同作用, 取长补短,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临床疗效及Hp根除效果。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Hp根除率以及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 认为该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自拟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分别为93.3%、93.3%, 对照组分别为78.3%、80.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 (P<0.05) 。结论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可有效根除Hp,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联合疗法,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贵银, 郭喜军, 安福丽,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和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5) :3913.

[2]李泉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J].新中医, 2008, 40 (4) :81.

[3]熊有明, 邓碧珠, 唐茂燕, 等.健脾活血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5 (9) :1377.

[4]王伟, 朱方石, 吴晓燕,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法分类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32) :3692-3695.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等(精选8篇)慢性萎缩性胃炎方等 第1篇关键词:胃炎胶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内镜,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