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精选13篇)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1篇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常规

1、新生儿入室后立即体表检查,查看全身有无损伤、残缺、畸形,核对腕带上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床号,测量腋温,完善婴儿病历和登记。

2、按时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反应性,肌张力、有无呕吐,脐部有无出血、渗液,了解其吸吮、进奶量及次数、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新生儿卧位取头偏向一侧,右侧卧位为宜,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4、注意保暖,体温保持在腋温36~37.2℃,室温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在55%~65%。

5、每日测体温两次(腋温为宜)。

6、正常新生儿回室体温稳定后即可新生儿沐浴,沐浴时测量体重。

7、每日做好眼部、口腔、脐部、皮肤、臀部护理。

8、指导产妇掌握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正确含接姿势,做到按需哺乳。

9、做好新生儿预防接种、疾病筛查工作。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2篇

一、室内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日一次,备手提式紫外线消毒灯,作出院终末处理。

二、室内日常清洁消毒,湿式打扫,病房地面与走廊每天用含氯制剂拖扫一次。

三、工作人员注意手的清洁,治疗操作及接触产妇、新生儿前后洗手,必要时消毒液浸泡。喂哺前帮助母亲清洁手、乳头。

四、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多人次接触产妇及婴儿而引起交叉感染。

五、工作人员如患传染病及时调离。

六、隔离病房收住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如HbeAg阳性孕产妇)。

七、产妇与婴儿用物分开,直接接触新生儿的布类需经高压消毒后使用,换下的尿布要放在固定的容器内。

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 第3篇

1 观察与护理

1.1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正常体温为36.0 ℃~37.0 ℃。体温低的原因有早产儿、低体重儿、室温低。体温高的原因有室温高、保暖过度、脱水。新生儿体温易随外界温度的升降而变化, 气温低时新生儿不会发抖产热, 仅靠棕色脂肪作化学性产热, 但棕色脂肪贮存量较少, 早产儿更少;加之皮下脂肪层较薄, 体表面积按体重比例计算相对较大 (新生儿体重为成人5%, 体表面积为成人的12%) , 故易散热[1]。如不注意保温, 体温很快下降。体温过低可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 并可诱发肺炎和硬肿症等严重疾病, 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 为了使母婴同室的温度、湿度适宜, 应保持空气清新, 母婴同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每日通风2次, 每次30 min, 室温维持在20 ℃~22 ℃为宜, 湿度50%。新生儿着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 使体温保持在36 ℃~37 ℃。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给予保暖[2]。用热水袋保暖, 热水袋放置在婴儿脚部位置, 不能直接接触皮肤, 温度适宜, 避免烫伤。对体温高者除散热以外, 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弹性、尿量, 如为脱水热, 应增加哺乳次数或补液。

1.2 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护士要随时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 新生儿的呼吸以腹式为主, 正常呼吸速度为40/min~60/min。另外, 护士还应随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口、鼻腔有无分泌物, 呼吸道是否通畅。当出现吸入性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哭声弱、口周发绀, 应及时清理呼吸道, 让新生儿侧卧,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 体重的监测及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测体重, 以后每天或隔天测体重1次, 便于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在出生后3 d或4 d内, 由于哺乳量不足, 经皮肤、肺部排出水分相对较多, 体重出现下降现象, 下降范围6%~8%, 但不超过10%。一般在4 d后体重逐渐回升, 7 d~10 d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如果下降超过10%, 或下降时间较长不能立即回升时, 需寻找原因, 如母乳是否充足、喂养方法是否合适[3]。若有体重迅速下降, 应仔细观察新生儿有无频繁呕吐、腹泻、全身性感染等, 并注意有无失水, 如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 表示有失水现象, 应考虑静脉补液。

1.4 大小便的观察与护理

1.4.1 小便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肾脏的浓缩功能相对不全, 出生后会立即排尿, 第1天的尿量很少 (10 mL~30 mL) 。在生后36 h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 尿量逐渐增加, 每天可达10次以上, 日总量可达100 mL~300 mL, 满月前后可达250 mL~450 mL。若每日少于6次, 提示母乳喂养不足[4]。

1.4.2 大便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的大便性质可以提示喂养及异常情况, 消化不良时大便次数多, 粪质与水分开;进食不足时, 大便为绿色稀变;肠道感染时, 大便稀、带黏液、脓性、次数多;先天性肠道闭锁, 大便呈白色。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 h开始排胎便, 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 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 d或4 d胎便可排尽, 吃奶之后, 大便逐渐转成黄色。喂奶粉的新生儿每天1次或2次大便,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稍多些, 每天4次或5次。若新生儿出生后24 h尚未见排胎便, 则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若排胎便后连续2 d无大便, 提示吃奶少;大便干, 应检查有无腹胀, 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灌肠。

1.5 呕吐物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 胃呈水平位, 幽门括约肌较发达, 易溢乳甚至呕吐。故新生儿应采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呼吸道造成窒息。

1.6 皮肤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 色质红, 弹性好, 角质层发育差, 易损伤。因此要做好新生儿皮肤护理, 每天早晨可给新生儿沐浴1次。新生儿出生12 h~24 h后, 便可给新生儿洗澡, 洗澡可以清洁皮肤、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使婴儿健康成长。洗澡是一种简单、实用、自然的护理操作。首先, 左手托起新生儿颈部, 并用拇指和中指将其双耳郭折住以压住外耳道, 防止水流进入耳内, 将新生儿放入盛有40 ℃温热水浴盆内 (盆内水位应高于平卧新生儿胸廓部) , 用右手依照头发→脸→颈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会阴、臀部→下肢的顺序洗净新生儿, 并进行皮肤接触抚摸。

1.7 脐部的观察与护理

脐部要保持干燥、清洁, 避免感染。应每天给新生儿脐部护理1次, 洗浴完毕, 用大毛巾擦干全身, 除去原有脐敷料检查脐部情况, 用0.5%碘伏涂擦脐部, 预防脐炎。

1.8 红臀的预防及护理

红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皮肤病, 多因臀部皮肤长期受到潮湿刺激, 或因腹泻粪便刺激, 加上尿布更换不及时或使用透气性差的尿布所致, 故大便后必须以温水洗净, 吸干后局部涂消毒植物油, 以保护皮肤。尿布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的浅色棉布, 最好在日常下暴晒干燥后使用。尿布必须兜住整个臀部和外阴, 经常查看尿布有无污湿,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更换。尿布包兜不可过紧、过松, 不宜垫橡胶单或塑料布。如果已发生轻度红臀, 每日2次或3次, 每次10 min~20 min, 将患儿臀部暴露在阳光下, 但注意保暖;对于重度红臀除按轻度红臀处理外, 同时应加强全身营养, 再结合糜烂程度进行分级处理。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炎可局部涂鱼肝油。

1.9 眼部的观察与护理

胎儿在子宫内受羊水中物质的刺激或通过产道时接触细菌黏液, 出生后可每日2次眼部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且呈脓性时, 应警惕淋球菌感染, 提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对症处理。

1.10 喂养的观察与护理

尽可能采用纯母乳喂养, 因为母乳是新生儿的最佳食品, 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母乳喂养是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最好方法。哺乳时, 根据产妇的情况选择一个较舒适的体位, 以坐位最佳, 其次为卧位, 使婴儿身体与母亲身体紧贴, 产妇一手托乳房, 大拇指在乳房上方, 其余四指在对侧, 衔接时让新生儿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嘴里。哺喂后将新生儿抱起竖立, 头伏于母亲肩上, 轻拍背部让吸进胃内的空气溢出, 再换右侧卧位30 min以利乳汁进入十二指肠, 防止溢乳。

2 小结

母婴同室健康宣教是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密切护患关系, 促进产妇早日康复。因此, 要求护士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增强工作责任心, 提高专科业务水平。护士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与护理新生儿, 及时发现潜在并发症。另外, 由于产妇对新生儿知识了解少, 可能忽视新生儿异常, 因此加强病房巡视, 实行责任制护理, 有助于异常情况的发现。

参考文献

[1]由燕, 邢英欣, 刘静红, 等.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09, 29 (4) :94-95.

[2]王玲萍, 冯亚丽.母婴同室的病房护理体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6 (3) :83-84.

[3]王万常, 张爱芳.新生儿的喂养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7, 9 (19) :180.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1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19-1

母婴病房既有刚分娩的产妇,又有刚出生的婴儿,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否则极易造成医院内感染,并涉及到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此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洗手的认识以及洗手依从性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调查了2009年5月1日-5月31日本院59名临床一线母婴同室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依从性执行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本院59名在母婴同室工作一年以上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年龄21-48岁,平均护龄为9年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件,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为依据,对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知识和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手卫生概念认识、标准隔离措施、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自我防护知识等。现场观察表根据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设计[2],包括被观察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时间、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洗手的方法以及是否达标等。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次数/应做手卫生次数×100%。

2结果

洗手知识状况:59名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中有56名知晓手卫生概念,知晓率为94.9%;标准隔离指施知晓39人次,知晓率为66.1%;洗手指征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正确洗手方法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自我防护知识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

六步洗手法的依从性状况见表1。

表1 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状况(n=59)

洗手指征频数百分率(%)

进病房前2237.3

离开病房前59100

接触产妇前3355.9

接触产妇后59100

接触婴儿前1016.9

接触婴儿后3762.7

从本次抽样调查结果看,本院母婴同室护士对手卫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洗手指征,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自我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洗手依从性不理想,实际工作中,洗手依从性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良好的洗手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3]。然而,虽然洗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依然很低。接触婴儿的洗手依从性明显低于接触产妇前,有些护理人员往往只注意接触产妇操作前后洗手,而忽略了接触婴儿和给两个婴儿进行护理的洗手。

3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

3.1护理人员对接触婴儿前后的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循征证据证实,医务人员的手可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的水平,可以显著地减少手部的细菌数量从而降低30%的医院感染事件发生[4]。西安多名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资料显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与护士洗手与否有关,抱婴儿前未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2.7%;而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1.2%[5]。

3.2工作时间紧迫使洗手依从性降低

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是影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产妇病房护士既要护理产妇,又要护理婴儿,工作量非常大,很难做到接触每一个产妇、新生儿前后都能正确认真洗手。

3.3科室洗手条件的限制

母婴同室病房没有护理人员专用的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则固定放置于护士用于操作的护理车上,病房没有提供相应设施。另外,每个病室入口处未张贴洗手警告标志,这可能也是造成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

4对策

4.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洗手知识,强化洗手意识

护理部、本科室应将手卫生纳入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认识与知识水平。

4.2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

母婴同室工作量有不可预见性,在生育高峰期,住院产妇与婴儿数大大增加。一方面要与医院相关领导协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另一方面,弹性排班,科学排班,利用现有资源,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洗手依从性[6]。

4.3改善手卫生的设施

改善手卫生设施,给护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环境,如增加有利于医务人员洗手的洗手池,病房固定设施有速干消毒剂,节约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

4.4成立感染监护小组,加强管理及监测

每个科室都有专职人员负责本科室的日常消毒监理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每个月对护理人员的手作一次微生物监测,对不合格的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至合格。

参考文献

[1] 周俊蓉,龚晓芳.基层医院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2009,(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4-5.

[3] 施华芳,周惜红.产科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8):15.

[4] 李瑞霞.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和洗手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

[5] 冯笑峰,赵玲华.手部卫生与患者安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2):33.

20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第5篇

1.母婴同室医护人员必须经过36学时(我院)的系统母乳喂养知识的学习培训,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强化母乳喂养的新知识,每年复训3小时。

2.母婴同室要保持空气清新、安静、舒适、温度、适度适宜,为母婴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

3.母婴同室病房要定时通风换气(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每季度做细菌培养一次。

4.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孕产妇,介绍爱婴医院基本知识,对孕产妇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强化宣教,禁止产妇及家属使用代乳品及奶瓶、奶嘴。

5.产妇产后入母婴同室2小时内要协助并教会产妇哺乳的姿势、体位、方法及婴儿含接姿势,做到充分有效地吸吮,接需哺乳。

6.护理人员定时巡视母婴同室,密切观察母婴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7.对母婴同室的婴儿进行晨护及预防接种等工作时,母婴分离不能超过1小时。

8.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便进入母婴同室,要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在规定时间内探视,每次不能超过1人。

产房与母婴同室交接登记制度 第6篇

1.新生儿娩出后,产房护士认真核对产妇信息,并认真填写新生儿相关信息,与病房护士、家属进行交接。

2.责任护士准备新生儿床单位及物品,做好接诊准备。

3.产房护士将新生儿抱至接收科室后,双方共同核对腕带、新生儿出生记录及新生儿交接记录二(医护人员交接)中的内容,共同交接新生儿相关信息,双方核实无误后在交接记录二中签字确认。4.新生儿交接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落实手卫生。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第7篇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疾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不得在母 婴室。

2、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咽拭子和粪便培养,如 发现带菌状况出现应暂时调离母婴室。

3、凡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皮肤渗出性病灶和多重耐药菌携带者,不 得在母婴室工作。

4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应装整洁,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二、环境管理

1、母婴室房间每组母婴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6-7.5平方米。

2、母婴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

3、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湿抺室内物体表面,并拖地一次。

4、母婴室每天用紫外线空气消毒1-2次及上下午各开窗通风1次,每月做一次 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微生物监测。

三、消毒隔离制度:

1、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然后再哺乳,以防病菌经口传播。

2、母婴室中婴儿用眼药水、粉、沫浴液、浴巾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3、所有人在接触婴儿前后均需认真洗手。

4、如产妇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等时,应根据情况决定中止授乳 与母婴同室,以免感染扩散。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8篇

关键词:母婴同室,护理干预内容

我院护理部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知识的培训、母乳喂养知识的培训, 使母婴同室整体护理得以顺利开展, 取得很好效果, 现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

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间住院产妇519例, 随机选取有详细母婴同室记载的住院病例118例。其中, 剖宫产51例, 顺产67例;入选产妇均为初产妇, 年龄23~31岁;文化程度均初中以上;职业不限;新生儿体质量2600~4100g;新生儿性别不限;排除有精神心理和智力障碍的产妇。

2 护理干预内容

2.1 产妇宣教

产妇入院后接受多方面的宣教, 如入院宣教、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产褥期保健等。产妇入院后, 护士主动热情地接待产妇, 介绍主管医师和护士, 介绍环境设施、医院规章制度以及探视陪伴制度等, 然后宣讲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 传授哺乳技巧及人工挤奶的方法, 传授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母婴同室区健康宣教内容[1], 见表1。

2.2 日常护理

护士上班后认真听取上一班的交班, 查看产妇, 收集资料, 找出产妇的健康问题, 并制订出护理计划, 通过护理活动的实施, 解决产妇的健康问题。

2.3 基础护理

定时进行晨晚间护理, 及时更换污湿床单, 给婴儿洗澡和更换尿布, 分发口服药、喂药、帮助产妇进行人工挤奶等。改变了以前那种只有治疗护理而无生活护理的局面, 使患者满意, 让家属放心。

2.4 加强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要求护士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 有集体形式的晨会、书面、口头、床边交接等多种形式进行严格交接班, 以保证产妇24h都有人负责, 使产妇得到连续的护理。

2.5 加强心理护理

以前产妇只有被动的接受治疗和护理, 产妇的情绪、心理需求得不到护士的重视和满足, 更无法参与自己疾病的护理方案的制订。实施整体护理后护士通过与产妇的交流, 使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增加, 发挥了产妇在疾病治愈和自我保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2.6 重视工作的总结与评价

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 以了解产妇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产褥期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 使护理人员可针对产妇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补课, 直至完全掌握为止, 使产妇母乳喂养有良好的开端, 为以后长期母乳喂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了解到产妇对护士工作的满意程度, 以利于护士更好地开展工作。

2结果

产妇做好了术前和自然分娩前身心准备并消除了对生产过程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占83.9%的 (99/118) ;产妇产褥期保健知识掌握100% (118/118) ;母乳喂养率98.3% (116/118) ;产妇满意度97.5% (115/118) 。

3 体会

实施母婴同室护理干预, 密切了护患关系, 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 让护士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母婴同室护理干预没有可以死搬硬套的方法, 而应以科学的态度,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通过对患者的宣教, 使患者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实施母婴同室护理干预后, 增强了护士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 提高了护士自身的素质, 护士以娴熟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为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更提高了产科的工作质量。另外不可忽视出院指导内容[2]: (1) 指导产妇继续母乳喂养, 及时向母乳喂养支持组织咨询; (2) 计划生育及节育措施指导:产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 产后42d门诊随访;正常产妇3个月上节育环;同时避免哺乳期怀孕; (3) 预防接种:介绍卡介苗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间及复查时间; (4) 育儿知识指导。

参考文献

[1]黄美凌, 梁丽霞, 冯健怀.母婴同室住院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8) :76-77.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9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母婴同室;产后护理;临床效果

产褥期是产妇恢复身体、开始承担并适应母亲角色的重要时期[1]。随着新生儿的出生,产妇的社会和家庭角色也相应的发生了转变,这些改变可能会使产妇心理发生变化。这期间产妇的生理及心理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护理时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显的尤为重要。通过对产妇的健康知识教育,使产妇及其家属对产褥期产妇的护理及新生儿的护理方面得到较系统、规范的认知,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本研究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取56例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生产的母婴同室产妇病例,所选病例均为孕满37周、自然分娩、新生儿体重2.5kg以上且新生儿母亲无妊娠合并症及感染,年龄在22~39岁之间,平均年龄(25.5±4.5)岁,其中初产妇35例,经产妇21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8例;两组产妇在孕龄、、胎龄、新生儿体重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但未进行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实验组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系统、规范的健康知识教育,具体内容如下:①饮食教育:半流质饮食,以富含高蛋白、高脂肪食品为主,但注意营养合理搭配。②卫生教育:产妇与新生儿同室应保持居室清洁、通风好、温度要适宜;产褥期产妇身体虚弱,出汗多,应勤洗澡、勤换内衣,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口腔感染。③心理护理教育: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鼓励并安慰患者,消除恐惧、焦虑不良情绪。④性生活指导教育:产褥期产妇的子宫等功能未完全恢复,不适合性生活,以避免发生感染。与此同时还应注意避孕,一般顺产3个月后可行宫内置环,并指导其置环前避孕方法[2]。⑤产妇产后护理教育:教育产妇及家属如何观察恶露的变化,区分生理恶露和病理恶露;产妇下床活动应注意避风寒,活动度要适当,避免劳累。⑥哺乳及乳房护理教育: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对无哺乳经验的产妇进行教育,避免因哺乳方法不当造成的小儿营养不良发生;对产妇讲解乳腺按摩的手法及注意事项,护理好乳房。⑦新生儿护理教育:指导产妇或家属如何给新生儿洗澡,讲述洗澡时注意事项,避免新生儿脐部感染,影响小儿健康及生长发育,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尿布,注意脐带消毒。

1.3观察指标 产妇产后症状、新生儿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比率采用x2检测。

2 结果

实验组经健康教育后,产妇恢复良好,新生儿发育良好。产后无乳、少乳,全身瘙痒,身痛及便秘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症状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产妇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治疗及护理不及时常易引起不适,产褥期常见的问题包括:①尿道不适:产后产妇身体虚弱,出汗增多,会阴部卫生护理不及时,再加之产妇身体在产褥期内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尿道感染,从而产生尿痛以及尿道不适的症状。②:无乳、少乳:首要因素为心理状态不佳,乳汁的产生和排出受到影响,其次是喂养不当,造成乳汁不能及时排出,造成乳腺管阻塞,致使乳腺管不能完全通开,血液充盈不足。再次是产妇对哺乳没有热情,或婴儿吸乳能力弱。③身体疼痛:产时产妇失血过多,有效血容量不足,造成肢体循环血液供应不足,外界环境突然地改变,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从而造成身体疼痛[3]。④全身瘙痒:多由于产妇所居处环境有关,通气不良,室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造成产妇汗腺排泄不畅,以致产妇全身皮肤瘙痒。⑤便秘:产妇生产时机体能量消耗过大,造成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消化道的吸收和排泄障碍,造成便秘,其次运动减少,肠蠕动能力下降,饮食不当亦可引起便秘发生。

产褥期存在着大量的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非医疗途径纠正[4],其中包括健康知识的教育。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少产后不适症状的发生。实验组中通过心理护理和哺乳及乳房护理教育,消除产妇在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很好的保护好产妇的乳房,保证乳腺管通畅,与对照组14.28%比较下降了7.14%,有效的减少了无乳、少乳症状的发生;饮食教育和卫生教育通过对营养的搭配和改善居住环境及加强个人卫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还增加机体抵抗能力,减少产妇感染的机会,促进产妇产后恢复,避免发生全身瘙痒、身痛及便秘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14.29%、10.17%和7.14%。

总之,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尤其是母婴同室产妇,使他们理解科学的护理知识,摒弃不良习惯及风俗恶习,不仅能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妇产后不适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女性产褥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23(6):102.

[2]沈秀媛.产妇产后护理保健200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194-195.

[3]李一卓.产后护理经验总结[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8):273.

母婴同室安全管理措施 第10篇

1、产科医务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加强病房管理,定期巡视病房,严格执行陪护和探视制度。发现可疑人员及时报告并启动病区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2、护士要向住院孕产妇及陪护人员进行入院宣教,宣教内容:(1)入院须知(2)探视陪护制度

(3)母婴同室知情告知通知书 宣教后责任护士和孕产妇要签名

3、医护人员实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母婴情况床头交接

4、产妇及陪护人员不应将新生儿交给当班医护人员以外任何人员照顾

5、住院期间,产妇及家属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报新生儿离开母婴同室区

6、因医疗护理的等需要母婴分离时,必须由陪护人员抱婴儿进行跟随简单。必须做到:(1)工作人员须挂牌上岗

(2)每一个新生儿离开母亲都必须由其指定的陪护人员全程跟随监督直至婴儿安全回到母婴同室,并由三方认真填写母婴分离情况记录簿,签字确认(医护人员、婴儿母亲、指定陪护人员)

7、认真核对产妇姓名、住院号、婴儿性别、出生时间、体重、体表情况,腕带与脚环是否一致

8、护士应按护理级别定时巡视病房,并做好记录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11篇

摘要:

目的:研究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对产妇在日常新生儿护理技能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共有146例分娩产妇。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方案,对照组则仅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产妇满意程度以及产妇产后母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89.04%(60/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7%(52/73),“不满意”者占比2.74%(2/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6%(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关键词:健康宣教;母婴同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8-02

健康教育属于护理中的一部分,而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其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对产妇以及家属增进健康知识、改变健康行为以及培养自我保健意识,保证产后母婴的健康安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1]。同时,健康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母婴同室内为围生期的产妇、婴儿以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拉近产妇与新生儿的距离,明显减少产妇的不良情绪[2]。鉴于此,本文通过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对比常规护理,得到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共有200例分娩产妇。年龄在22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5.7±3.4岁,婴儿孕周37.8±1.7周,日龄5.2±3.1天。其中观察组年龄在23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6.1±2.2岁,婴儿孕周37.6±1.8周,日龄5.3±3.0天。对照组年龄在22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5.5±2.7岁,婴儿孕周37.6±1.7周,日龄5.1±3.2天。两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即产妇在住院期间母婴多享受的一切护理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边进行,护士边操作边讲解,由产妇和家属共同参与。对母婴实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护理、一对一阶段性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多于产妇进行交流,了解产妇在护理新生儿护理的心理。观察组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2.1 产前教育:产妇入院后医护人员向其介绍环境、住院知识,认识主管医生以及护士,帮助快速的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从而产生安全感,对产妇讲解胎动计数的意义以及方法,分娩的先兆症状,指导无痛分娩的`方法,耐心讲解母乳喂养的意义和相关知识,使其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指导孕妇多使用富含蛋白、铁钙等食物,保证产妇期的特殊需要。

1.2.2 产后恢复:指导产妇学会产后的自我观察,向产妇讲解母婴同步休息的关系,保持心情的愉悦,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利于乳汁的分泌。讲解自行排尿以及早排尿的重要性,指导产妇多喝水,早排小便,预防产后尿潴留。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丰富以及易消化,以满足乳母自身的营养以及泌乳消耗的需要,尽早下床活动,以预防便秘及产后压疮的发生。

1.2.3 母乳喂养及乳房护理:对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优点,产后半小时内给婴儿哺乳。哺乳前应清洗乳头,乳头平凹陷者应及时纠正,协助产妇做乳头伸展练习,令乳头突出,以达到成功哺乳的目的,指导正确的喂养姿势和方法,挤奶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1.2.4 新生儿护理指导:

第一文库网

对产妇进行更换婴儿服、尿布、脐带消毒以及抚触的指导,介绍婴儿的保暖方式、早期教育方法、辅食添加放大以及计划免疫程序等,指导产妇学会观察新生儿,主要为脸色、溢奶、肚脐以及排便等情况。

1.2.5 出院后的健康宣教:对产妇介绍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护理技巧以及产褥期的有关保健知识。指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以及进行母乳喂养咨询,进行计划生育措施的指导,产后一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行为,避免哺乳期间怀孕,指导科学的养育婴儿,定时体检和预防接种。

1.3 疗效评价[4-5]:根据评分表测定产妇满意程度,80-100分为满意,60-80为一般,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产妇满意程度比较: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89.04%(60/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7%(52/73),“不满意”者占比2.74%(2/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6%(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以往在临床中,通常只是针对产妇或新生儿的护理,忽略了母婴整体的护理效果。对于母婴同室这一方案,利于母婴接触且尽快的建立并增强母婴感情,更有利于母乳的喂养成功从而降低婴儿的患病率。同时,母婴同室的建立使产妇在分娩后可直接面临照顾婴儿的责任,并且由于初为人母,大多数产妇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技巧,这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的指导,并学会自我护理以及新生儿的护理[6]。 本文通过对比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以及常规护理的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不满意”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符合汪青[7]等人报道结果,表明以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此外,观察组产妇尿潴留、乳头破裂占比,婴儿患红臀、黄疸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李成菊[8]等人的报道结果一致。表明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对于产妇以及婴儿并发症具有十分显著的改善作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母婴同室中健康宣教通过护理实践中产妇反馈的意见,及时了解产妇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专业护理人员可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宣教,并且取得产妇的配合,及时得满足产妇的各种需求,这有助于产妇顺利完成不同阶段的恢复,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等因素有关。有报道表明[9],母婴同室降低了婴儿的发病率,缩短了婴儿的住院时间,院内感染也有所下降,且及时按婴儿的需求喂哺。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增进母亲和婴儿的感情,有利于婴儿心理和智能的发育,有利于牢固母子间的亲密关系,提高母乳喂养和促进婴儿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育[10]。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可改善医患关系,增进家属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并且反复强化宣教的健康宣教后,可有效的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在一方面降低了母婴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家属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不仅可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还可有效的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 忻蓉,汤建国.重症监护室与母婴同室新生儿听力障碍比较[J].浙江预防医学,2014,1(2):188-191.

[2] 来华.住院分娩新生儿母婴同室现状观察[J].医学信息,2014,2(5):81-82.

[3] 张新华,安建仓,袁爱琴.等.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过程中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河北中医,2014,3(3):455-456.

[4] 史玲美,杨祝萍,陈敏.等.母婴同室病房产妇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3,1(12):1174-1176.

[5] 张晔.母婴同室使用婴儿防盗系统的家属满意度调查[J].广西医学,2013,25(5):69-70.

[6] 陈红玲,许丽华,刘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9049-6050.

[7] 汪青,刘素球.环境因素对母婴同室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4):1079-1080.

[8] 李成菊.食醋熏蒸法对母婴同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4):385-386.

[9] 杨晴,顾幼丽.新生儿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632-634.

[10] 周兰云,贾合合.母婴同室中新生儿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9):2975-2976.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12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为妇产科专科医院, 产科共有4个休养区, 均为母婴同室, 其中产科休养四区2012年6月—2012年12月共分娩886例新生儿, 最小孕28+3周, 最大孕42+3周;新生儿出生时体重0.8kg~5.3kg;其中早产儿88例, 过期儿12例, 其他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25例, 母婴同室正常新生儿共773例, 均随母亲正常出院。

2 母婴同室正常新生儿护理的安全隐患分析

2.1 护士的业务水平低, 专科知识缺乏

近年来我院床位扩张较多, 护理队伍中年轻护士比例较大, 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 护理经验不足, 安全防范意识不足, 低年资护士缺乏专科理论知识, 护理操作不熟练, 病情观察不到位, 应急能力欠缺,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 不知如何处理, 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2.2 护士的服务意识淡薄

母婴同室的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 其余时间均由母亲及家人照看, 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产妇及家属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 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 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可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2.3 护士的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护士工作态度不严谨, 未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交接班不严格, 巡视病房不及时, 有的家属会自行取下婴儿手圈。在护理工作中, 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如不认真核对床头卡、腕带等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

2.4 产妇及家属对婴儿护理知识缺乏

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 对照顾刚出生的新生儿, 产妇及家属缺乏经验, 出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 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 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惯, 容易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

2.5 医院内交叉感染

2.5.1 新生儿脐炎

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 如未定期消毒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2.5.2 新生儿脓疱疹

表现为出生后2d~3d, 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 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 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 造成毛细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疱疮。

2.5.3 新生儿发热

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总害怕其受凉感冒, 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 陪护探视人员较多, 未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 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 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2.6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缺乏法律法规知识, 经常存在侥幸心理, 忽视护理文件的书写。在发现新生儿有变化时护理记录不及时、描述不准确, 医护记录不一致, 未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甚至有涂改现象。

3 防范措施

3.1 提高专业素质及护理安全意识

制定并落实年轻护士及新入科护士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操作培训计划, 鼓励年轻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书写读书报告, 参加业务学习, 开展床边护理查房,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规范各类护理操作流程, 并督促护士认真落实, 如发现新生儿异常哭闹时及时评估、找出原因给予及时处理, 必要时报告医生,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3.2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提高法律意识

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法律意识, 认真学习病历书写规范, 做到认真、准确、及时、完整地书写护理文书, 与医疗文书保持一致性。

3.3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每个床位配置快速手消毒液, 提醒家属或探视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工作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前后要洗手, 接触血液、体液、被污染物前后要洗手, 大量研究表明, 洗手是控制院医院感染最有效、最基本、最简便的措施之一[2]。病室保持清洁, 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 每次30min, 减少探视人员和时间。

3.4 做好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

产科护士必须具备爱心、耐心、细心, 要学会换位思考, 掌握与产妇及家属的语言沟通技巧, 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 得到产妇及家属的尊重和理解, 使其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3.5 帮助护士减轻压力

医院领导重视产科工作, 各级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每周下临床, 解决临床工作需求, 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护士, 护士长经常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 实行弹性排班,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4 小结

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以综合反映护士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3]。在质量安全管理中, 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 才能使医疗护理安全得以保证[4]。我科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隐患分析后, 及时制订防范措施, 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及护理安全意识, 规范各类护理操作流程, 督促护士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 帮助年轻护士减轻工作压力,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提高法律意识, 加强带教, 能有效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特别是针对新生儿人群的特殊性, 护士要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做好预见性护理, 使护理安全工作防患于未然, 真正做到母婴安全。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通过对773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排查, 寻找最佳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对773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分析, 制定相应的措施。[结果]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提出了护士要提高专业水平及安全意识, 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新生儿问题, 有效提高护理水平, 773例新生儿均随母亲正常出院。[结论]通过采取正确的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分析, 应用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健康宣教, 可提高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安全保障水平。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防范

参考文献

[1]邓志萍, 肖玉芳.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6) :55.

[2]黄朝霞, 邬真, 李小萍.妇产科病房陪护人员洗手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07, 6 (10) :703-704.

[3]王佩瑶.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6A) :533-534.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13篇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共同参与式;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86-02

临床上的产妇大多为初产妇,缺乏相关的临床经验和护理知识,也缺乏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经验。并且大多数产妇为独生子女,对新生儿的护理也会存在过度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状况[1]。随着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共同参与护理模式的建立,新生儿护理工作转变为母婴同室开放性护理,由于产房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缓解产妇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使其能尽快地掌握新生儿护理措施。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产妇采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产妇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26.45±4.22)岁;住院天数为3.5-8.0d,平均住院天数(5.21±1.26)d;新生儿体重2.5-4.6kg,平均体重(3.12±1.07)kg;胎龄39-41w,平均胎龄(40.3±0.52)w;其中剖宫产产妇32例(58.2%),阴道分娩产妇23例(41.8%)。对照组产妇年龄24-31岁,平均年龄(27.62±4.18)岁;住院天数为3.0-7.5d,平均住院天数(5.16±1.05)d;新生儿体重2.4-4.5kg,平均体重(3.31±1.02)kg;胎龄38-41w,平均胎龄(40.23±0.51)w;其中剖宫产产妇30例(54.5%),阴道分娩产妇25例(45.5%)。两组产妇的年龄、生产方式、住院天数以及新生儿体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体温、体重以及呼吸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尿布进行更换和沐浴,并对其臀部和脐部进行护理,整个护理过程没有邀请产妇或其家属进行护理。研究组产妇采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研究组护理具体的措施如下:护理人员应该指导产妇或其家属对新生儿的体温、体重以及呼吸进行测量和观察,并指导其及时地更换新生儿尿布、沐浴以及对其臀部和脐部进行护理[2]。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床边讲解以及发放资料手册等方式为产妇及其家属宣传新生儿生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措施,为其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整个护理过程对产妇及其家属全程开放,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回答产妇及其家属的疑问和顾虑,缓解其不良的心理状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产妇的紧张程度、护理新生儿能力、护理满意度以及母亲角色适应性。其中母亲角色适应性包括:①适应:对觉得具有较好的认知度,能很好地掌握哺乳和护理技术,并且具有充足的母乳分泌量,母婴关系非常融洽;②不适应:不能很好地适应母亲角色,多度担心新生儿护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组间距对比采取t值进行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产妇紧张程度及母亲角色适应性

研究组产妇紧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比较两组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和对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在脱离母体后其内外环境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产后新生儿的环境对其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母婴同室是临床上新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指母亲和新生儿同室休养,实施母婴同室护理能及早地开奶,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除此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母婴之间的感情,促进新生儿的身心发育[4]。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产妇紧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护理新生儿能力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母婴同室能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提高产妇对母亲角色的适应性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共同参与式措施能显著地缓解产妇的焦虑,提高对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护理新生儿能力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江丽,赵娜娜.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4078-4079.

[2]王燕萍,艾学云.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468-470.

[3]梁芳萍.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02(16):247-248.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精选13篇)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 第1篇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常规1、新生儿入室后立即体表检查,查看全身有无损伤、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