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简介(精选9篇)
《梦溪笔谈》简介 第1篇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梦溪笔谈》简介 第2篇
鲁肃简公劲正
【原文】
鲁肃简公①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②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壻张昷之③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叹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
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④。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注释】
①鲁肃简公:即鲁宗道,与下文李谘及议茶法事,均参见卷十二宋代茶法条。
②曹襄悼:即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宁晋(今属河北)人。武人出身,真宗时官至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在位久,颇恃功逞威,然每抑宦官、贵戚、宗室子弟的法外请赏,由是结怨。仁宗即位后,以他事罢知随州,后又谪房州安置,半道被押送的内侍侵逼,自缢死。
③张昷(wēn)之:字景山,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光禄卿。
④崇山:此用传说的尧曾流放崇伯鲧(大禹之父)的掌故。李谘二句诗的意思是:只让鲁宗道抱憾而死去,可惜没有看到他被流放。
【译文】
鲁肃简公为人刚正,行事不循从个人爱憎,这是出于他的天性。他一向与曹襄悼不合,天圣中曾因讨论茶法,曹极力排挤肃简,因此导致肃简得罪被罢职;不过随后赖皇上察觉到真实情况,又撤销了先前的罢官令,仅给了他扣罚俸禄的处分,只有三司使李谘被削去贴职,贬到了洪州。等到肃简公病重时,有人给他传递宫中密报,但只是说今天有好事。鲁听到消息后,回头对女婿张昷之说: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丢官了。张昷之试着去打听,果然时曹利用谪官随州。肃简说:皇上召见他了吗?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鲁闻听大惊,说:这事几个主事大臣办得不对。利用的罪过怎么能到这地步?贬斥大臣,哪儿该这么仓促!利用在枢密院,还是尽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他嗟叹了好一阵子,突然觉得闷得慌。家人急忙请医生来看,医生说: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让他动气了,现在气脉已断绝,没法再治。当天晚上,肃简谢世。李谘在洪州,听到肃简去世的消息,曾写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他大概还不知道肃简公临终所说的话。
乌鬼再考
【原文】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近侍奉使过夔、峡,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从去声)。言乌蛮战伤多,与人为厉,每岁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也。
【译文】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近年世人注释杜甫诗,引《夔州图经》说:峡州一带叫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住的,都养鸬鹚,用绳系住它的脖颈,让它捕鱼,在它捕到鱼后,就把它倒提起来,使它把鱼吐出,至今还是这样。然而又曾有皇上的贴身侍从奉命办差,路过夔州、峡州一带,见当地居民相互跟随,以几十人或上百人为一群,备置牺牲和酒食于田间,众人操着兵器,集体鼓噪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养鬼。所谓养鬼,意思是乌蛮战死的人多,这些死者会变成厉鬼害人,所以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来禳除灾害。我因此又怀疑这种活动就是所谓的养乌鬼。
酒,酒
【原文】
韩退之①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②,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③。王荆公④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⑤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⑥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⑦。
【注释】
韩愈①韩退之: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②断送一生唯有酒:出自韩愈诗《遣兴》。
③破除万事无过酒:出自韩愈诗《赠郑兵曹》。
④王荆公: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集》等。
⑤一字题:以一个字为题。
⑥损:减少。
⑦自为之:自己所作的诗。
【译文】
《梦溪笔谈》简介 第3篇
(选自《梦溪笔谈》, 沈括著, 侯真平校点, 岳麓书社1998 年)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项年号, 公元1068~1077 年。 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③黑水:今辽宁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 ④卓:直立。 ⑤绡縠:二者都是丝织品。 绡, 薄纱。 ⑥孙彦先:与沈括同时代的科学家。
鉴赏空间
《〈梦溪笔谈 〉二则 》分别从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和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及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两个角度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而《异事》从自然气象的角度描写了沈括在出使契丹途中看到的奇异景象———山涧中的虹, 证实了传说中“虹能入溪涧饮水”的正确。
[读有所思]
《梦溪笔谈》中的人生哲理 第4篇
比如,北宋有个叫柳开的文学家,倡导古文,这个人年轻时性格狂放,华而不实、爱慕虚荣,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把送给主考官作参考的文章装裱了一千来个卷轴,考试的那天,他身穿短衣,亲自推着独轮车把这些卷轴送进考场,目的就是为了造成轰动效应炒作自己,以引起考官的注意,博取名声。和他同时应考的,还有个叫张景的书生,这个人写文章也很有名,但他只是随身带了一部书稿呈给了考官。考官仔细阅读了考生们带来的参考文章,认为柳开所呈上的文章虽然多达千卷,内容却极其空洞,因此没有录取他;而张景的那部书稿呈上来后,考官大为赞赏,立即将张景选录为优等生。事后,人们编了一句俗语来评说这件事:“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思悟 做学问这件事,是最看中真才实学的,想靠炒作、玩花架子出人头地,最终只能留下千古笑柄。研究学问,只有用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才能取得成就。
还有,宋代有一个叫李士衡的人,有一年奉命出使高丽,让一个武官给他做副手一同出使。高丽人送给李士衡和他的副手很多礼物,李士衡是个对财物很不在意的人,便将自己的礼物全部交给副手保管。回来时还是乘船,那条船的船底有点漏水,那个副手是个很小气的人,他担心自己的礼物被水浸湿,便多了个心眼儿,在装船的时候,他先把李士衡的礼物装在了船的最下层,然后再把自己的物品放在了李士衡的物品上,心里盘算着:这回我的物品就不会被水浸湿了。谁知船行到海中时,遇到了大风浪,船眼看着就要倾覆了,众人都非常害怕,船夫便要求将船上的货物扔到海中以减轻船的重量,否则的话,船一旦翻了,没人能活得了。于是,大家便慌忙往海里扔东西,扔到将近一半的时候,风平浪静了,不用再往海里扔东西了,大家一看,因为副手把李士衡的物品装到了最下层,把自己的物品装在了最上层,所以,被扔到海里的几乎全是他的物品,而李士衡的物品则完好无损。
思悟 做人,心术要正,否则就会占小便宜吃大亏。
(转自《西安晚报》)
梦溪笔谈 第5篇
A
历史、文艺、科学
自《梦溪笔谈》是我国________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A 然科学 社会科学
C 青年 中年 晚年 《梦溪笔谈》是一本有关
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的传世著作。
沈括在________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梦溪笔谈》有十七门二十六卷
《梦溪笔谈》有十六门二十六卷
唯《梦溪笔谈》有十八门二十六卷
科学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A
围棋
象棋 跳棋
沈括字存沈括认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说明他具有
和发展变化的观点。C 心主义思想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应用组合数学法计算得出
可能的局数是3361种,并提出用数量级概念来表示大数3361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B 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沈括字存中,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是________。
《资治通鉴》 《梦溪笔谈》 《授时历》 毕昇 沈括 朱熹
A
英国 美国 法国
万年历
日历 十二气历
科技文化 ________创制了“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多年。B ________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创制了________,比英国早800多年。C 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________的重要著作。A 《授时历》 《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科学史
文化史
________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B
《资治通鉴》 《梦溪笔谈》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是________式的著作。C 《梦溪笔谈》在________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B 理
沈括在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________。C
万年历
日历 十二气历
C
天文学
数学 地理学 A
物理 数学 天《梦溪笔谈》在________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文
《梦溪笔谈》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________”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C 成就卓著。C 声学 光学 磁学
指南针
印刷术
炼钢
炼铜 炼钢 石油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________方面的研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________的最早记载。A 上关于________的最早记载。C A 西方 美国 英国
C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C
磁
指南针
磁针 地磁偏角
天文 数学 物理
天文 数学 物大全 汇编 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在________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A 《梦溪笔谈》在________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
沈括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________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________《药议》中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________的方法最好。针横贯灯芯 架在碗沿或指甲上 丝线悬挂磁针
药议 技艺 神奇 杂志一
杂志二
神奇
杂志二
神奇
杂志一 采草药选自《梦溪笔谈》________。A 雁荡山选自《梦溪笔谈》________。A 《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________。A 对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始自沈括。成就卓著。C
A
隙积术 沈括最重要的数学探讨是隙积术和会圆术。________在我国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研究领域,会圆术
运筹学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________方面的研究声学 光学 磁学
C
朱熹 王安石
沈括
所谓“隙积”,指的是有空隙的堆积体。会圆术是对圆的弧矢关系《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三篇论文是
所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C 隙积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B 便是会圆术公式。理论意义。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应用________计算得出围棋可能的局数是3361种,并提出用来表示大数3361的方法。C 隙积术 会圆术
组合数学法
运筹 预测 博弈 沈括还在书中记载了一些________思想,如将暴涨的汴水引向古城废墟来抢救河堤的塌陷,以及用挖路成河、取土、运输,最后又将建筑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来修复皇宫等。A 而肯定了数与物的关系。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数
数学 数量
C
3316 3631 3361 沈括对________的本质的认识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显然他否定了数的神秘性,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计算得出围棋可能的局数是________种。
沈括进一步应用《九章算术》中弧田的面积近似公式,求出弧长,这 沈括得出的虽是近似公式,但可以证明,当圆心角小于45°时,相对误差小于2%,给出的比较实用的近似公式,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
后来,郭守敬、王恂在历法计算中,就应用了所以该公式没有实用性。
这是对刘徽割圆术以弦(正多边形的边)代替圆弧思想的一个重要佐证,很有
沈括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沈括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仅有《梦溪笔谈》。沈括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了《梦溪笔谈》。
沈括还在书中记载了一些运筹思想,如将暴涨的汴水引向古城废墟来抢救河堤的塌陷,以及用挖路成河、取土、运输,最后又将建筑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来修复________等。C 了数与________的关系。A
物
质
量
会圆术是对圆的弧矢关系给出的比
王恂、郭守敬在历法计算中,就应用了隙积术。
故宫 河床 皇宫
沈括对数的本质的认识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显然他否定了数的神秘性,而肯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B
有空隙的物体称为“隙积”。
较实用的近似公式,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
A 1492 1429 1249
C 西方直到公元________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梦溪笔谈》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________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便是会圆术公式。
C 3
800 700 600
B
500 400
没有 多次 首次
沈括进一步应用《九章算术》中弧田的面积近似公式,求出弧长,这 沈括得出的虽是近似公式,但可以证明,当圆心角小于45°时,相对误差小于2%,所以该公式没有实用性。这是对刘徽割圆术以弦(正多边形的边)代替圆弧思想的驳斥,很有理论意义。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有________多条有关数学的讨论,内容既广且深,堪称我国古代数学的瑰宝。
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比英国早________多年。A 西方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________年。300
圆周率
对数 会圆术
最沈括最重要的数学探讨是隙积术和________。C 沈括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认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________。C 差 与其他方法都一样 最好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百科全书
一部科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________。A 学发展史
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________的水利建设。B 运河 汴河 淮河
万年历
日历 十二气历 沈括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用________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C 我国原来的历法都是________,而“十二气历”却是纯粹的阳历。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历 阴阳合历
C A 青年 中年 晚年
光学 磁学 声学
光学 磁学 声学
C
阳历 阴沈括________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俗生动的论述。在________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________上的共振现象。C 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
A
化学 物理 地理
隙积术 B
会圆术
组合数学法
组合数学法 在________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沈括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________,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A 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________。蚀作用的结果。A 雁荡山
普陀山
天台山
A
雁荡山
普陀山
三清山 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隙积术
会圆术
沈括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________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在地质、地理、地图方面,记述有浙江雁荡山“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西部黄土地区“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等地貌特征,指出此乃流水之侵蚀作用所造成。
在________方面,记述有指南针乃方士(即风水先生)利用铁针磨磁石磁化所发明,当时有四种使用方法,即水浮法、置指甲上、置碗唇上和悬丝法,并指出指南针不全指正南,而常微偏东,指南针有指南、指北二种。B 磁学 物理学
数学
A
化学和矿冶
化在________方面,记载有利用铜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湿法冶铜方法“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又记述了石油、井盐、池盐,以及青堂羌族的冷锻铁甲法。学 冶金
农学、生物学 农作物
生物 在________方面,记述有不少作物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分类,并对一些古生物进行了考证,使这些早已灭绝的生物让人们有所了解。A 在________方面,记述有作者在汴河分段筑堰,逐段进行测量,测得从汴京(开封)上善门起,经420公里,至泗洲(今江苏泗洪)淮河口,水位落差64.95米的事迹。又记述有当时木工高超在治理黄河时,发明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
A
水利 治水 河流
A
毕昇 朱熹 沈括
沈括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在印刷技术方面,记述有庆历年间(1041-1048年)________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以及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这是关于活字印刷术最早的文字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安石新法没有失败。
沈括是王安石新法运动的忠实执行者。在________方面,记述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并阐述了食物、药物、空气进入人体后的运转过程,以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原理。又记述有大量植物、矿物药物的特征、性味、采制和功效,以及用药配方的原则。C 医学 药学 医药学
《梦溪笔谈》记述了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本书科学价值之高,反映了11世纪时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________之典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A
里程碑式 高科技
C
工具书式
哲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沈括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________达到的辉煌成就。日,小尽________日”。C
相同 不同 既相同又不同 沈括大胆主张使用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十二气历,即以“十二气为一年”,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大尽31沈括认为:“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一大一小________,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这样,可以做到“岁岁齐尽,永无闰余”。A 15卷。A 药物名称 中药名称 药名
B
朴素的唯心主义
朴素的唯物主劳动群众 统在医药学方面,沈括根据实物,对________做了大量的证同辨异工作,并注意收集验方,编有《苏沈良方》沈括具有________思想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并指出,“阳顺阴逆之理,皆有所从来,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义 唯心主义
日常生活
B 《资治通鉴》 《忘怀录》
《授时历》
A
自己 郭守敬
王沈括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还表现在十分重视________的实践经验和发明创造上。A 治阶级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________。
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________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恂
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________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A 放大和缩小
放大 缩小
B在地理学方面,《梦溪笔谈》指出雁荡山“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的险怪地貌是流水冲刷的结果。该书还正确解释了________平原是由黄河,漳河,滹沱河,涿水,桑干河等浊流中所含泥沙沉积而成的。
华北 华中 华东 梵天寺木塔 灵隐寺木塔
六和塔
C
阳历 阴历 阴阳合历 《补笔谈》 B
《续笔谈》
《续笔在建筑学方面,记述有著名匠师喻皓加固杭州的事迹,以及其所著建筑学专著《木经》的片断。A书中所记载的“十二气历”,以节气定历,为一纯阳历制度,乃对传统________所作的一根本性变革,是作者之首创。19世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肖伯纳历,与此相似。砚而已,谓之《笔谈》。这是沈括写的________。
A 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惟笔
《序》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________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谈》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以下解释错误的是________。A
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鄜、延境内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梦溪笔谈》.石油)土人解释为________。A
当地人
居民 农民
A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梦溪笔谈》.石油)竭错误解释为________。
水浮法是将磁针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碗唇旋定法: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指甲旋定法: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
卷一 《补笔谈》 断 断 尽 完
中熄灭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梦溪笔谈》.石油)竭应解释为________。B 尽、完
《梦溪笔谈》中涉及________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A C 在物理学方面,记述有作者关于球面镜成像的实验。指出凹面镜照物时,有一处叫“碍”,即________。焦距 聚焦 焦点
A
湿法 干法 混和法
长在化学和矿冶方面,记载有利用铜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________冶铜方法“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江 淮河 黄河
C在水利方面,记述有当时木工高超在治理________时,发明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________ C 在医药学方面,记述有人体________,并阐述了食物、药物、空气进入人体后的运转过程,以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原理。又记述有大量植物、矿物药物的特征、性味、采制和功效,以及用药配方的原则。生理学 解剖学 解剖生理学
立体地图平面地图学
宋江
地形图 在地学方面,沈括对地形地貌的观测研究,指出泥沙的淤积作用是形成华北平原的真正原因。他首创的________很快得到推广。A 官职。A 王安石 沈括积极参预变法运动,受到________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商鞅
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________一书了。________ B 《资治通鉴》 《梦溪笔谈》 《授时历》
《梦溪笔谈》指出凸面镜只成________原物的正像,并解释古人铸镜,镜大则平,镜小则凸的道理。A小于 大于 等于
B
抖动现象 共振现象 振动现象
球体 圆
药丸 你
我
他 沈括通过纸人实验发现了________,他还亲自做凹面镜成像实验。用实验探讨阳燧引火的原因。对古代的透光镜作过细心的观测和研究。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丸应解释为________。A 《梦溪笔谈》自序中“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惟笔砚而已,谓之《笔谈》”。予(yú)应解释为________。B 非止不言人恶而已”。系应解释为________。
C 联系到
沈括与《梦溪笔谈》 第6篇
作者:不详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笔记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出身官僚家庭,因父早丧,家境贫寒。仁宗嘉v八年(1063)中进士,历任地方和中央官吏,积极支持并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实际工作。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了辽国的争地要求。回国后,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改革盐法,主张减少户役钱。元丰三年(1080)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因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被西夏攻占,沈括受连累而坐贬。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的梦溪园(在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专力撰写《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于十一世纪末年成书。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第7篇
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 作特点; 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
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 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掇duō(拾取、摘采)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黯恶ànâ(黯:阴暗、暗淡)茎jīng(植物体的一部分)菔fú(芦菔产是萝卜)愆qiān(过失)圭guì(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峤qiáo(岭峤:五岭的别称)并bīng(古代并州)陨yùn(坠落)牒diã(文书)湫qiū(水池)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穹qíong(高起成拱形)干gān(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皋gāo(成皋:古县名)迥jǐong(高挺的样子)作者及《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除了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外饕窃芈凼隽宋夜糯乇鹗堑笔钡淖匀豢蒲у姆⒄购涂蒲ъ际醯姆⒚鞔丛欤从沉耸皇兰臀夜蒲у幕曰统删汀>萃臣疲檬樯婕暗阶匀豢蒲у木陀卸儆嗵酰既槿种灰陨系钠谌莅ㄊа⑻煳摹⑽锢怼⒒а⑸铩⒌刂省⒌乩怼⑵蟆⒁揭┘肮こ碳际跸嗟惫憷牧煊颍渲杏行┛蒲х⒚鞔丛欤丫杏谥惺兰褪澜绺鞴南冉辛小r虼耍睹蜗侍浮烦闪宋夜褪澜缈蒲ъ际跏飞弦徊恐匾南祝艿街型庋д叩母叨戎厥樱挥爸泄蒲飞系淖辍薄?
《梦溪笔谈》的文笔朴实简练,记叙翔实,条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带有文学性。课文所选两则,一是说明在什么时间采草药才有效,一是探讨雁荡山得名的来历以及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可靠的科学根据。
“则”就是“条”,我们通常所说“新闻两则”“笔记一则”也是这个意思。《梦溪笔谈》属笔记体散文。
采草药
选自《梦溪笔谈•药议》,题目是编者加的。
古法采草药多用 二月、八月⑴,此殊未当⑵。但 二月草已芽⑶,八月
旧 利用 很不恰当 只(因为)发芽
芽:名作动,发芽
苗未枯,采掇⑷者易辨 识 耳,在药⑸ 则未为良时。大率⑹用 根者,若
枯死 采药 分辨识别 对药来说就不是好时节 大概 采用 的在:对„„来说
有宿 根⑺,须取⑻无茎叶时采,则津泽⑼皆归(于)其根。欲验⑽之,但取芦菔⑾,隔年老根 选择 液汁 集中 验证 只拿萝卜
地黄⑿辈⒀观,无苗时采,则实⒁而沉⒂;有苗时采,则虚 而浮。其
等来看(它们的根)就充实 沉重 空虚 轻浮 那
实而沉:形+形
无宿根者,即候苗成 而未有花 时采,则 根生已足 而又未衰。如今 之
些 就 长成 没有开花 那么 长足 衰老 像现在花:名作动,开花
紫草⒃,未花 时采,则根色鲜 泽⒄;花过而采,则根色黯 恶,此其
开花 鲜明润泽 再 太暗难看 采药时间适
效⒅也。用叶者取 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 从 本⑴说,用花者取
当与否的验证 选取 刚(采摘)自然遵从这种说法
本:指上文的古法,译为这种
花初敷⑵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⑶土气
开放 用固定的时月 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
限以时月: 以时月限之
有早晚⑷,天 时 有愆伏⑸。如平地三月花 者,深山中则
况下)有早有晚 天气时令(也)变化无常 像 开花的植物 在 里就到
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 诗⑹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游大林寺桃花》
盖 常 理也。此 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圭竹⑺笋,有二月生者,有三
这是普遍的 是(由于)低的
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圭;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
才 叫它
之晚稻。一物 同 一畦 之间⑻,自 有早 晚。此物 性⑼之不同
同一类作物同在一小块地里的 本身 早熟晚熟 植物本身的性能
也。岭峤⑽微草⑾,凌⑿冬不雕; 并、汾⒀乔木,望 秋 先 陨⒁;诸越⒂则
五岭 小 越 枯萎 并州汾州 临近秋天纷纷落叶 南方
诸越:百越,泛指南方地区 则:不译
桃 李 冬实⒃,朔漠⒄则桃李夏荣⒅。此地 气 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 桃树李树 结果实 北方 开花 各地气候 同
朔漠:朔方和沙漠,泛指北方
粪 溉⑴者先芽; 一丘⑵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⑶
施肥灌溉 发芽 同一块地 作物 结实 一律
拘以定 月⑷哉? 用固定的时间来限制呢
拘以定月:以定月拘之
简析: 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提出观点。
第二层(“但二月草已芽”至文末)说明观点。
分为三个小层。
1.(“但二月草已芽”至“在药则未为良时”)指出古法二月、八月采草药只是便于采集者辨识,就药材说并不是最佳时间。作者以此作为第二层开头,承上启下。
2.(“大率用根者”至“此人力之不同也”)从两方面详细说明采草药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这一小层分别从草药使用部位的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以及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来两方面来否定古法,阐明观点。
使用部位的不同方面,作者依次说明: “用根者”分为“有宿根”和“无宿根”、“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五种情况分类说明。作者根据草药生长规律,指出采用部位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
草药生长的条件方面,作者依次说明的是: “地势”海拔高低、“物性”植物品种不同、“地气”纬度南北、“人力”栽培情况差别等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3.(“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总结。
从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常用的逻辑顺序,它不同于说明实体事物常用的空间顺序或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常用的时间顺序。
本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直接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四种。
说明草药使用部位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主要使用直接说明和分类别说明的方法,在“用根者”部分也举了事实作举例子说明,还用了对比说明法。
说明草药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主要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举白乐天的诗说明地势不同,花时就各异;举圭竹笋和稻子为例,说明品种不同,生长的时间也不同;举“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的情况来说明“地气”不同,植物的生长时间也有差异。所举事例,很多也是能互相对比说明问题的,如“平地”与“深山”,“岭峤”与“并、汾”,“诸越”与“朔漠”。
第二课时
雁荡山
选自《梦溪笔谈•杂志一》,题目是编者加的。
温州⑹雁荡山,天下 奇 秀,然自古 图牒⑺,未
是全国(风景)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以来)各种地理著作
判断句(名词谓语句)尝有言⑻者。祥符⑼中,因造玉清宫⑽,伐山 取材,方有人见 之,此时尚
没有记载过 年间 上山砍伐 才 发现这座山
未尝:副词,没 者:助词,无义
未有 名。按 西域书⑾,阿罗汉⑿诺矩罗⒀居(于)震旦⒁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这个)名字 根据 记载 居住在中国 边 芙蓉峰 龙湫⒂。唐僧 贯休⒃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⒄云漠漠⑴,的 和尚 写 一诗中
龙湫宴坐⑵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⑶,前 瞰 大海,的诗句 向前俯视可见
然未知雁荡、龙湫⑷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 大池,相传以为雁
在什么地方 才 一个大湖 认
荡;下 有二 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山下 两个水潭 用 给它们命
名:名作动,给„„命名
谢灵运⑸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⑹遍,独 不言 此山,盖
名 做 太守(的时候)几乎游历完了 唯独没谈到 大
当时未有雁荡之 名。
概 这个名字
第一段: 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
1.(“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交代雁荡山所在地点,提出本段中心。2.(“祥符中”至“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说明本段中心。
先说比作者早60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况。再引西域书和贯休诗说明宋代以前对雁荡山虽有零星记述,但不详细也不明确,提到了雁荡、龙湫的名字,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人们还弄不清。最后说,南朝“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 雁荡诸峰,皆峭 拔 险 怪,上耸 千尺,穹⑺ 崖 巨
观察 陡峭挺拔险峻奇异 向上耸立(约)高大的山峰巨大
谷,不类⑻他山,皆包 诸 谷 中⑼,自岭⑽ 外望之,都无所见;的深谷 和其它的山不相似 包容各个山谷里面 周围高地 什么都看不
类:像 所见:见到的东西
至谷中 则森然⑾ 干霄⑿。原⒀其 理,当是为谷中大水所冲激,到(一看)却峭拔林立直冲云霄 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被 刷
原:推究 为„„所„„:被动句式
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⒁之类,皆是水
都冲走了 耸立在那里 像 这一类
凿⒂ 之穴。自下望之 则 高 岩 峭 壁,从上观之适⒃与地⒄平,冲刷而成的洞穴 看它们却是高耸的悬岩陡峭的石壁 恰好同周围高地平
以至 诸 峰 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⑴。世间 沟壑⑵中水凿 之处,皆有
行 至于许多山峰平面 世界上溪谷 里 冲刷的地方
植 土⑶龛 岩⑷,亦此类⑸耳。今成皋、陕西⑹大 涧 中,立 土
直立的土层底部凹陷的岩石 这一类 大的山沟中间 直立土
动⑺及百尺,迥然⑻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⑼,但此
壁往往达 高高地 着 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这里是
动:动不动,往往 定语后置句,“而”标志
土 彼 石⑽耳。既非⑾挺 出 地 上,则为深谷林莽⑿所蔽,故古 土质那里是石质(雁荡山)不是挺拔高出地面 却被 密林 遮蔽
为„„所„„:被动句式
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 不足 怪也。
发现 没有到过这里 道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第二段: 推究雁荡山诸峰形成的原因,说明它长期不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1.(“予观雁荡诸峰”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描述作者实地考察所见雁荡诸峰的地形。2.(“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先说明根据实地考察的推理判断: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所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然后就近从当地提出事实来作佐证: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接着进一步说明雁荡诸峰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紧接着又就别处提出事实来作佐证: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
3.(“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结论。呼应第一段,说明“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的原因。
写作特点: 前后呼应,联系紧密,结构紧凑: 第一段侧重叙述情况,引用传说,处处为读者留下疑问: 雁荡山既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图牒未尝言”,长期不为人所知呢? 这就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侧重在分析论述,举出例证,阐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此得出结论,解决了第一段中留下的问题,使读者疑难冰释。前后一气呵成,有引人入胜之妙。
《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 第8篇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
2.能对照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习: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辉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他撰写了一本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
二.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三. 在此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朗读优胜小组。评选标准:
1.能读准字音
2.朗读熟练 3.停顿自然
四.学生活动: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
五.小小组合作,解决在疏通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组不能解决,可由师生
共同讨论解答。
六.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课后学习:
a)能正确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b)熟练背诵全文。
c)积累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成就的材料,准备课上交流。
《 梦溪笔谈 》二则(二)
学习目标: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小组表演,丰富课文内容。
2.课上交流收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材料。
学习步骤:
一. 检查上堂课学习效果。
二.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学生讨论: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三. 揣摩人物心理,展开丰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来源:学#科#网Z#X#X#K]
表演情节:匠师密派其妻问塔动之因。
四.小组表演,师生共同点评。[来源:学+科+网] 四.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卓越,在世界史都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学生交流收集的展现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材料。(可以不拘形式)
九、课后学习:
《梦溪笔谈》全文翻译 第9篇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
《梦溪笔谈》简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