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MRI成像新技术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MRI成像新技术(精选8篇)

MRI成像新技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骨髓炎患者11例, 男7例, 女4例;年龄17~68 岁, 平均31 岁。急性骨髓炎演变为慢性骨髓炎5例, 开放性骨折所致的慢性骨髓炎6例。本组病例术前均行MRI成像检查, 均为择期手术。

1.2 MRI检查

使用美国GE0.35T核磁共振机, 对病变部位常规进行自旋回波序列SE-T1WI1、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扫描。

1.3 结果

术前MRI成像检查均可确定死骨、死腔大小、范围、窦道的方向及软组织受损的情况。骨内信号改变T1低信号、T2高信号及STIR高信号8例, T1高信号、T2高信号及STIR高信号3例。所有病变均见其内信号不均质。

2 讨 论

慢性骨髓炎由于病理变化复杂, 是一种不易根本治愈的骨化脓性感染, 手术后复发率高。如何根治术后复发, 是术者首先考虑的问题。Esterhai等[1]认为确定骨髓炎病灶清除的范围是最困难的技术性领域, 切除过少易致治疗失败, 过多则造成过大的骨与软组织缺损。DR片往往不能准确确定病灶范围 (见图1) , 术前如何细致的了解死骨、死腔的大小、范围、窦道的方向及软组织受损的情况, 曾一直困扰着我们。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 我院对11例非典型性慢性骨髓炎患者术前进行了MRI成像检查 (见图2) , 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的盲目性, 提高了病灶清除的彻底性。

2.1 骨髓炎在MRI上的显像特点

骨髓炎的诊断, 常需借助于DR、CT及MRI, 其中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CT为高, 骨髓炎可引起骨髓成分的改变, 从而引起MRI的信号改变。骨髓炎时因水肿、渗出、充血而引起髓内水分增加, 缺血导致骨髓内脂肪的减少, 这些皆可引起信号的改变。在T1加权像上, 感染部位的骨髓信号多减低。T2加权像上, 高信号说明肉芽组织内的水分含量高。而在STIR图像上, 可以增加脂肪性骨髓 (低信号) 和病灶 (高信号) 的对比度, 其在筛选骨髓炎方面可能最敏感, 但在显示解剖细节上, 相对于T1、T2加权像要稍逊一等[2]。任何可引起髓腔内水含量变化的因素, 皆可有与骨髓炎相似的信号改变, 这是MRI的缺点。肿瘤和正在愈合中的骨折都可引起假阳性结果, 需要结合临床给予慎重的的判断。MRI诊断骨髓炎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文献报道分别为92%~100%和89%~100%[3]。

2.2 MRI检查在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中的应用

a) 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慢性骨髓炎时常伴有贴骨瘢痕形成。手术入路选择不正确, 常使这些瘢痕不能愈合, 产生皮肤缺损, 给治疗带来困难。MRI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 达到既能彻底清除病变软组织, 又能不破坏贴骨瘢痕的目的。b) 指导对局部病灶的彻底清除:MRI的显像特点, 使得我们能在术前可确定死骨、死腔的大小、范围、窦道的方向及软组织受损的情况, 可作为手术时病灶清理的向导, 避免遗漏病灶, 特别是硬化骨封闭髓腔两端形成的死腔。c) 指导手术方案的形成:术前据病灶的范围、大小, 可估计彻底的病灶清理后留下的死腔的大小及能否被周围软组织充填情况, 有助于术前设计局部的肌肉组织瓣和游离组织瓣转移以消灭死腔。

术前MRI检查, 显示骨髓病理改变较全面、直接, 可指导骨科医生的术前准备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使术后骨髓炎的复发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Esterhai JL, sennet B, Gelb H, et al.Treatment ofchronic osteomyelitis complicating nonunion and seg-mental defects of the tibia with open can-cellousbone graft, posterolateral bone graft, and soft tissuetransfer[J].J Trauma, 1990, 30 (1) :49-54.

[2]高元桂, 蔡幼铨, 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691-693.

MRI成像新技术 第2篇

【摘 要】 目的:评价MRI多序列成像联合应用在乳腺髓样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乳腺髓样癌患者的磁共振多序列影像学资料。扫描序列包括轴面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IR)、2WI、1WI等常规序列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三维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并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右乳病变4例,左乳病变2例;发生在外上象限病变4例,内上象限及内下象限各1例;病变以圆形和卵圆形为主,边缘均较光整,毛刺、分叶征无明显显示;病变信号较均匀,反转恢复脂肪抑制2WI略高信号、1WI等或略高信号、DWI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三维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均匀或欠均匀明显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4例为II型,2例为III型。结论:乳腺髓样癌在MRI多序列成像表现中有其影像学特点,MRI多序列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 乳腺肿瘤;磁共振多序列成像;乳腺髓样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104-02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乳腺髓样癌(Medullary Breast Cancer,MBC)通常被认为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个亚型,发生率相对较低。国内影像学单独报道乳腺髓样癌不多,磁共振成像在诊断乳腺髓样癌有少量报道,但完整的磁共振多序列联合应用诊断髓样癌少有报道。本文分析了6例乳腺髓样癌患者的完整MRI多序列成像影像学资料,以提高及加深对MBC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的认识。[J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患者资料为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进行MRI多序列成像的患者,年龄为40~6岁,平均年龄为4岁;临床检查病灶边界清楚;所有病例均在磁共振检查前行乳腺超声检查,部分行X线检查,超声显示病变均为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楚、内部回声较均匀,未见明显钙化,均拟诊乳腺纤维瘤或良性肿瘤性病变。

1.2 MRI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于月经周期7~14d内检查,平静呼吸以减少由于运动造成的伪影。采用德国西门子1.超导MRI扫描仪及专用双穴乳腺表面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头先进,双乳自然下垂双穴中。常规扫描序列包括轴面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IR)、2WI、1WI,再行弥散加权成像(DWI)、三维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并经软件处理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IC)。扫描区域包括有双侧乳腺组织、相邻胸廓及腋窝区。成像参数:轴面反转恢复序列(SIR),R 9000ms,E 71ms,I 14ms;1WI, R 746ms,E 14ms。弥散加权成像(DWI)采用单次继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b值选择1000s/mm2,R 400ms,E 137ms。三维动态增强扫描(DCE-MRI),采用小角度继发成像序列(1-weighted-VIBE),加上脂肪抑制技术,R .2ms,E 2.4ms,Flip angle 1度,层厚2.mm;平扫序列结束后立刻行动态增强扫描,Gd-DPA 0.1mmol/kg,流速3.0ml/s,无间断扫描8次,单次约6s。所有图像均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及分析。

1.3 图像分析、后处理 选取病灶最大层面且强化最明显处,小于病灶强化区域勾画感兴趣区(RIO),测量病灶早期强化率,利用配置软件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按Kuhl等[2]方法将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为三型:I型(渐进型),即强化方式为持续渐进性强化;II型(平台型),即早期强化明显,中晚期信号升高或下降在10%范围内;III型(廓清型),即早期强化快速明显强化至峰值,之后信号迅速降低,超出峰值信号强度的10%。

2 结果

MRI表现:病灶直径为1.1~2.9cm,平均直径(2.1± 0.4)cm, 2WI(图1)脂肪抑制信号高于相邻腺体信号,1WI(图2)边界清楚的等或略高信号病灶,稍高于肌肉信号,信号均匀,病灶位于腺体实质内时难以检测出来;2WI与乳腺实质相比,病变呈相仿或稍低信号,信号均匀;偶出现瘤周高信号水肿区。DWI(图3)表现为比较均匀明显高信号,提示弥散受限,ADC图表现为较低信号。

增强扫描:表现为典型的恶性对比明显增强,其中一病灶出现相对环状增强,病变边界清晰,毛刺、分叶征无明显显示。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4例(图4、)表现为II型(平台型,即为初期中等到明显的对比强化,初始期后均为平台期,未见明显曲线下降改变,2例表现为III型(廓清型)。病理(图6)示肿瘤细胞呈大片状排列,无腺管结构。肿瘤细胞巢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密集浸润,细胞核大,深染,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多见。

3 讨论

乳腺疾病的诊断目前主要是超声及X线检查,与其他常见类型的乳腺癌相比,乳腺髓样癌相对发生率较低,属于少见的恶性病变,邹天宁等研究约占乳腺癌的5%[3-4],陈九军报道约占所有乳腺癌1%~7%。因此仅通过超声及X线检查,乳腺髓样癌很难从乳腺纤维腺瘤等良性实体肿瘤中分辨出来;又由于乳腺髓样癌的临床特点多为触之较软、边界清晰的肿块,也与纤维瘤等良性病变难于鉴别,存在误诊,延迟了疾病的治疗,这需要一种更准确、更有效的检查方法来提高诊断率。

随着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及多种先进成像技术的开发应用,乳腺疾病行MRI检查也越来越普遍;MRI检查为无创的检查,应用专用的乳腺线圈和先进的各种扫描序列,可多方位进行扫描,相对超声及X线检查,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疾病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乳腺髓样癌虽然边界光滑、光整,类似良性肿瘤,但病理上具有癌的主质多而间质少等特点,因此肿瘤在MRI不同的序列上有着不同表现;本组病例在DWI上为高信号,与恶性肿瘤内部细胞的排列较致密、细胞外间隙减少所致病变组织内水分子扩散受限特点相符合,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动态增强扫描中,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早期明显强化,高于正常腺体,延迟扫描4例强化未见明显减退或增加,表现为II型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2例强化较明显减退,表现为III型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反映了其为恶性病变的一种血供情况,MRI的影像学改变为乳腺髓样癌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乳腺髓样癌在MRI多序列成像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点,联合应用是提高乳腺髓样癌诊断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相对于超声及X线检查能更准确诊断髓样癌。本组病例样品较少,乳腺髓样癌的MRI表现是否存在有不一样的征象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在目前一般检查容易将乳腺髓样癌诊断为良性肿瘤的情况下,当临床发现乳腺边界清楚肿块,怀疑为恶性病变,而超声或X线检查诊断为纤维腺瘤等良性肿瘤时建议行MRI多序列成像检查,以提高这种相对少见的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率,以免延误疾病的诊疗。

参考文献

[1] Jemal A,Siegel R,Xu J,et al. Cancer statistics,2010,CA Cancer[J].J Clin,2010,60():277.

[2] Kuhl CK.MRI of breast tumors[J]. Eur Radiol,2000,10:46.

[3] 顾稚佳,周康荣,陈丹箴,等.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39.

[4] 邹天宁,汤学良,张勇,等.乳腺髓样癌61例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0,26(2):104.

陈九军.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髓样癌与乳腺纤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34(8):4-46.

MRI成像新技术 第3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文回顾分析了2010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及上海市中山医院诊治的胰腺癌病例67例, 其中胰头癌52例, 胰颈癌6例, 胰体尾癌7例, 弥漫型胰腺癌2例, 男45例, 女22例, 年龄40~93岁,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和影像学检查、临床随访证实。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 Magtem Avanto 1.5 T超导MR扫描仪, 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检查前禁食、禁水6 h。扫描前, 先用三通道连接管经肘静脉建立通道, 三通管另两端分别连接Gd-DTPA (钆喷酸葡胺) 和生理盐水, 检查时遵循如下顺序。先行T2加权脂肪抑制 (T2WI+FS) ;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state precession, true-FISP) T2WI;HASTE T2WI;FLASH2D T1WI及脂肪抑制序列 (T1WI+FS) ;薄层及厚层单激发半傅立叶采集 (half-Fourier acquision singel shot turbo SE, HASTE) MRCP, 动态增强扫描, 选用体部检查容积成像 (volume imaging body exam, VIBE) 序列, 即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 (3D FLASH) T1WI。先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行小剂量团注法, 注射Gd-DTPA (钆喷酸葡胺) , 注射流率2~3 m L/s, 剂量0.2 mmol/kg;采集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图像, 动态增强扫描以横断位为主, 必要时加扫冠状位。各序列具体扫描参数见表1。

1.2.2 图像分析:

图像传至PACS工作站由2位经验丰富的磁共振医师对所有病例进行诊断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胰腺癌发生部位、信号特征、强化程度、胰胆管是否扩张、胰周血管浸润及其他脏器转移情况等。

2. 结果

67例胰腺癌在T1WI上呈低信号者55例, 等信号9例, 高信号3例;T2WI上高信号53例, 等信号14例;T1WI+FS相有63例病灶显示低信号, 4例为等信号;T2WI+FS图像61例病灶呈明显的高信号区, 有6例病灶信号与正常胰腺无明显差异;冠状位True-FISP序列对长T2性质的组织及病变显示较好, 在了解胰胆管有无受累及侵犯方面仅次于MRCP;通过开展MRCP序列检查, 能够清楚的看到胆总管及胰管的扩张与受侵情况, 其中有13例体、尾、胰颈癌患者表现为胰胆管扩张与侵犯的有5例, 54例胰头癌患者都表现出胰管梗阻或者是胆总管梗阻现象, 其中表现为双管征的患者有46例综合以上MRI表现分析, T2WI和T1WI上肿瘤的MR表现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 只能作为诊断胰腺肿瘤的基础扫描序列。而要对肿瘤做出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必须采用新的序列, 即T1WI+FS和T2WI+FS序列, 这两种序列在胰腺癌的检查中具有特征性。因此, 他们应作为检查胰腺癌的常规检查序列。MRCP可清楚显示胰管及胆总管受侵和扩张情况, 所以MRCP也必须作为常规扫描序列之一。另外三维增强动脉扫描可以清楚的观察周围血管及淋巴结受累及的情况, 但由于增强费用比较昂贵, 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所以此序列一般作为备选序列, 只有在诊断不能明确的情况下, 再采用增强扫描[2]。

综合分析67例患者MRI表现 (表2) , 包括T1WI相、T2WI相、T1WI+FS相、T2WI+FS相、VIBE、MRCP图像。胰腺癌T2WI为等或高信号, T1WI为低信号;MRCP可显示胆总管和胰管扩张 (“双管征”) ;动态增强扫描对了解胰腺癌血供、评价胰周血管浸润以及判断有无其他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价值。

3. 讨论

胰腺癌的生物学显著特点是在亚临床阶段就能发生转移, 多数胰腺癌在临床确诊时就已经是晚期, 手术切除率很低。因此, 胰腺癌的早期检出及术前准确分期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关键。以前认为螺旋CT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是胰腺癌诊断和可切除性判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然而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一系列有用脉冲序列的应用, MRI比螺旋CT在检出胰腺癌病灶方面更加有优势, 特别是在评价胰腺癌是否可切除性方面, MRI优于CT[3]。

胰腺癌MRI表现主要有直接征象 (胰腺肿块) 和间接征象 (胰管、胆管扩张和周围淋巴结转移等) 其中MRI诊断的关键是胰腺肿块的显示。在胰腺的MRI检查中, 一系列有用的脉冲序列各自有其不同的组织对比机制和显示重点, 而且是相互补充的。这些技术包括T1WI及T1WI+FS, T2WI及T2WI+FS, 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和MRCP等。因此在检查中应合理应用, 综合分析。

根据文献, 我们认为, 在胰腺癌检查中, T1WI+FS、VIBE和T2WI+FS应列为检查的常规序列, 另外将MRCP列为必需序列之一。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是检测胰腺癌强力补充, 在诊断不是很明确情况下, 应当增强扫描。3D-CEMRA可以全面了解腹腔大血管情况, 因此应该列为备选序列。由于MRI扫描序列很多, 扫描参数调节范围又很大, 不同的扫描序列显示的重点不同, 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因此, 在检测胰腺癌的过程中, 合理有效地选择最佳序列和参数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对多种MRI成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经过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67例患者, 应用MRI扫描技术中的动态增强3D-VIBE序列、MRCP序列、HASTE-T2WI序列、True-FISP T2WI序列、T2WI+FS序列、FLASH-2d T1WI序列进行扫描, 对各个序列的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通过开展MRCP序列检查, 能够清楚的看到胆总管及胰管的扩张与受侵情况, 其中有13例体、尾、胰颈癌患者表现为胰胆管扩张与侵犯的有5例, 54例胰头癌患者都表现出胰管梗阻或者是胆总管梗阻现象, 其中表现为双管征的患者有46例; (2) 患者的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 62例患者的动脉期表现为边缘轻度强化或者是没有强化现象, 其中5例为等信号, 56例肿瘤延迟相表现出略高信号或者是等信号; (3) 通过开展T1WI序列检查, 其中有3例为高信号, 9例为等信号, 55例为低信号, T2WI+FS序列检查显示其中有6例的病灶信号与正常胰腺相同, 另外61例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T1WI+FS序列检查显示, 4例为等信号, 另外63例为低信号;T2WI序列检查显示, 其中14例为等信号, 另外53例为高信号。结论:选择正确的MRI检查技术可准确诊断胰腺癌并对其进行分期;对胰腺肿块的定位、定性准确率较高, 联合运用MRI多种成像技术是鉴别诊断胰腺肿块的理想方法 .

关键词:胰腺癌,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89-692.

[2]王冬青, 曾苏蒙, 勒大勇, 等.2D和3D MRI结合技术在胰腺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学杂志, 2007, 29 (3) :216-220.

MRI成像新技术 第4篇

从Bloch[1]和Purcell[2]在1946年发明核磁共振方法到1973年Lauterbur[3]发布核磁共振第一幅图像历经了27年,这期间主要是用核磁共振谱对物质结构进行研究。核磁共振成像(MRI)与核磁共振谱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像时需施加空间定位编码的三维动态梯度磁场,如图1。其成像的过程主要分为如下几步[4],第一步:磁体磁极化核自旋;第二步:射频(RF)激发被极化的核自旋;第三步:三维梯度场对核自旋空间编码;第四步:核磁共振信号数字采集;第五步:信号处理、图像重建。这花了27年的一步给核磁共振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使核磁共振技术更加复杂化和动态化。在随后的研究中,磁体技术、梯度技术和射频技术成为核磁共振成像重点发展的核心物理技术。而动态平衡技术则很好的解决了磁体技术以及梯度技术中的梯度涡流以及剩磁问题。

2. 磁共振成像系统部件分类及核心物理部件性能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部件可分为:系统物理部件、系统电子部件和系统软件部件三类。系统物理部件是实现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它包括:磁体系统、匀场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和射频发射及接收系统。

磁共振成像的过程是一个再现MRI物理的过程,物理部件决定了成像系统特性及成像质量,其中成像磁场的均匀性及成像空间的准确表达是关键,这个组合特性是由磁体与梯度磁场线圈在成像动态状况下决定的。由表1可看出,在成像过程中,变化的空间梯度磁场与磁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梯度涡流和剩磁破坏了磁场的均匀性和梯度磁场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对快速成像尤为严重。EPI是典型的快速成像方法,由Mansfield[5][6]于1977年提出,EPI成像(序列如图3所示)不但需要高的磁场静态均匀性,同时快速变化的高强度采样梯度Gy也需要近乎完美的梯度磁场动态准确性,EPI的真正临床实现是在九十年代初Advanced NMR制作出高性能自屏蔽无涡流梯度线圈后。Mansfield也因他的EPI发明和对自屏蔽梯度线圈的贡献荣获了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

3. 高场MRI系统与传统低场MRI系统核心物理技术指标对比

通常MRI成像系统分为高场系统和低场系统。表2为高场系统与低场系统的磁体对比及磁体与梯度线圈的动态组合对比。

由表2可见,高场系统的静态磁体均匀性高于低场系统10倍,在动态状态下低场系统的涡流比高场系统大10倍,而剩磁更是低场系统的一项特殊问题。除了磁场强度的差异,这些问题是影响低场系统图像质量的关键,并限制了众多临床应用的开发。

低场系统核心物理部件结构关系如图3所示。梯度线圈产生的变化磁场在极板和永磁材料中诱生了涡流和剩磁。在传统的低场系统中,涡流的减少分两步[4]:一是极板使用导磁局部绝缘材料,二是对梯度波形预失真以抵消诱生的涡流;磁体及梯度磁场磁路的仔细选择也有助于减小涡流。但这些方法只能有限度地减小涡流,而且随着磁体强度的增高极板材料近于饱和,涡流将会更严重。剩磁的处理则依赖于在极板中选择软磁材料,效果有限;再则,涡流和剩磁过程对极板和磁性材料进行了不均匀加热,进一步破坏了成像磁场的均匀性。这些问题相伴着永磁MRI系统二十多年,而稀宝博为(XBOMDT)在低场MRI系统中创先引用成像过程动态平衡技术,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 高场技术在低场的延拓–动态平衡技术

MRI成像过程实际上是成像物质中的核自旋(核磁矩)被射频激发后在动态梯度磁场作用下于磁体主磁场中进动结果的求合,这是一个完美的物理过程,如公式(1)所示(以二维成像为例)。公式(1)中S(GV,TX)为采集到的MRI信号(图1中第四步),GX、GV和ΔB0(x,y)为动态梯度磁场,ΔB0(x,y)为动态情况下磁体磁场不均匀分布,x和y为被成像物质中的核自旋坐标,ρ(x,y)为被成像物质在(x,y)点的核自旋密度。GX、GV和ΔB0(x,y)直接影响图像质量,一个MRI系统的优劣首先由它的核心物理部件决定。传统低场MRI系统的核心物理部件在动态成像过程中产生涡流和剩磁使梯度GX、GV和GZ失去了准确性,并使永磁体已较差的静态场均匀性ΔB0(x,y,z)变得更差。

稀宝博为的动态平衡技术包括两部分:(1)动态平衡自屏蔽梯度技术,确保GX、GV和GZ的动态准确性和磁体的ΔB0(x,y,z)不受干扰;(2)动态平衡主动匀场技术,使磁体的ΔB0(x,y,z)达到高场超导磁体磁场的水准。

(1)动态平衡自屏蔽梯度技术由高场的EPI成像自屏蔽梯度技术发展而来,但与高场圆柱形梯度线圈相比,低场开放平板线圈对称度少、效率因子低、空间有限、设计难、制作难。此梯度线圈由主梯度线圈和屏蔽线圈两部分组成,线圈的磁场参数、电学参数以及主线圈与屏蔽线圈的平衡关系由稀宝博为专有的“优化限制目标场法”计算而得,以保证在成像梯度大幅度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屏蔽线圈能动态的平衡消除进入极板的梯度磁场。图4显示,相对于无屏蔽传统梯度线圈,动态屏蔽线圈产生的进入磁体极板的磁场强度要小一个数量级,并且呈空间振荡状,区域平均结果为零。

(2)动态平衡主动匀场技术主要由高阶正交匀场线圈和实时主动匀场技术组成。XBOMDT的Elixbo PM335系统应用了三阶十路匀场,使成像磁场的均匀性达到超导磁体性能。

表3为XBOMDT的Elixbo PM335开放永磁MRI系统的核心物理指标与超导高场系统的对比,可看出磁场的均匀性、涡流、剩磁等指标均达到了超导系统的指标。

5. 动态平衡技术带来的应用前景

动态平衡技术使低场MRI系统的核心物理部件趋于完美,它将:

(1)更好地完善常规临床应用,减小图像失真、提高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度噪声比(可达50%,视具体成像序列而定)、减短成像时间,提高图像的整体质量。如图5所示,利用动态平衡技术,快速自旋回波成像达到了自旋回波像的质量。

(2)高场临床应用引向低场。由于核心物理部件的参数达到了高场指标,目前只能在高场实现、对系统要求高的临床应用,例如使用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SSFP)[7]技术的成像、EPI技术的弥散成像等,可被顺利引入永磁MRI系统。图6、图7分别为Elixbo PM335的SSFP水模图像和单激发EPI弥散图像。图6中共有四幅图像,图a、b和c为分别在读出向、相位向和选片向施加了恒定匀场梯度,以模拟主磁场非均匀性造成的对图像的影响。剩磁可理解为按所施加梯度场变化的动态磁场不均匀性,涡流则为与所施加梯度场相关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磁场不均匀性,它们将造成更严重的SSFP图像失真。EPI的轻易实现以及图6d所示的完美SSFP图像质量显示了动态平衡技术可为永磁MRI系统开辟一片新的临床应用天地。

(3)结合低场成像及成像物质特点,例如低场T2短、SAR小等,开发新的临床应用并重新定义低场应用。将高、低场的长处结合,利用低场系统可实现优于高场的临床应用,如关节成像、带金属植入物成像、介入式辅助治疗等。

(4)传统永磁磁体技术中,磁体极板中的防涡流材料随磁场强度增高而饱和会使涡流大幅度增大,场强高于0.35T时这个问题已显得很严重,这亦是限制永磁MRI系统场强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永磁MRI系统产品长期徘徊在0.35T场强。动态平衡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使XBOMDT的0.45T系统Elixbo PM545(图8)快速诞生。0.45T系统的实现除了磁体的磁能、磁路、匀场等优化创新外,动态平衡技术的应用亦是系统实现关键,它为磁体的设计解决了众多的限制,开放了设计和优化的自由度。动态平衡技术不但为进一步提高永磁MRI系统场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永磁系统图像质量推向极致。

图a为在读出方向(水平向)施加了恒定匀场梯度;图b为在相位方向(垂直向)施加了恒定匀场梯度;图c为在选片方向施加了恒定匀场梯度;图d为正常图像。

6.结论

由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复杂性,核磁共振设备非常昂贵。一般来讲,高场系统以图像质量及成像速度见长,低场系统则以开放、系统成本低、使用费用低取优。由于采用动态平衡技术,永磁系统逐渐突破了其图像质量及成像速度的部分局限性,不仅可满足常规临床应用需求,而且可实现众多高级临床应用。MRI的临床应用正逐步从临床诊断扩展到介入治疗,从开放性的角度讲,永磁系统在磁共振导航介入治疗应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MRI动态平衡技术原理以及该技术在应用中的前景,同时以XBOMDT系统的成像效果例证了动态平衡技术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动态平衡技术,涡流,剩磁,自屏蔽

参考文献

[1]Bloch F,Hansen WW,Packard M,Phs Rev.1946 70:474

[2]Purcell E,Torrey H,Pound R,Phs Rev.1946 69:37

[3]Lauterbur PC.Nature(London).1973,242:190

[4]核磁共振成像学|俎栋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5]Mansfield P,J Phys C.1977,10:L55

[6]Mansfield P,Pykett IL.J Magn Reson.1978,29:355

MRI成像新技术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产前检查的50例孕妇, 平均年龄 (28.3±7.1) 岁, 单胎妊娠48例, 双胎妊娠2例, 胎儿52例, 平均胎龄 (27.4±6.9) 周, 后期胎儿经过尸检和随访发现胎儿体表畸形52例, 共56处。所有胎儿的检查均得到孕妇及家属的同意,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3D-US检查:仪器用的是西门子acuson sequoid 512 高档彩色超声诊断系统, 探头的频率为3.5~5.0 MHz。检查过程中启动胎儿保护键, 彩色超声发射能量<200 mw/cm2, 二维超声发射能量<100 mw/cm2。MRI扫描方法:检查前孕妇调整状态, 进行深呼吸, 保持良好状态, 在3D-US检查后的2 d内进行MRI检查。检查仪器用美国GE公司高端的Signa-HD×3.0 T核磁共振系统。孕妇采用仰卧位并定位, 相控阵体部线圈 (Torso线圈) 放于孕妇盆腔, 中心线置于胎儿区域。对胎儿轴、矢、冠状面进行2D-MRI扫描。2D-MRI扫描和重T2 加权水成像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SSFSE) , 根据胎龄和胎儿大小确定层厚及层距。3D-MRI采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3D FIESTA) 序列进行, 3D-FIESTA使用零填充内插处理技术和阵列空间敏感性编码技术, 扫描参数:TR 2.6 ms, TE 1.3ms, 视野40 cm×40 cm, 矩阵224×224, 带宽62.5 k Hz, 激励次数0.5, 翻转角55°。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传到GE公司工作站, 进行后期图像处理, 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胎儿尸检及出生后随访证实体表畸形有52 例, 共56 处。将3D-US、2D-MRI、3D-MRI的诊断结果与尸检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组间比较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D-MRI和2D-MRI检测胎儿体表畸形的敏感度比较

3D-MRI诊断胎儿体表畸形的敏感度为92.86%, 2D-MRI诊断胎儿体表畸形的敏感度为6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3D-MRI和3D-US检测胎儿体表畸形的敏感度比较

3D-US诊断胎儿体表畸形的敏感度为94.64%, 与3D-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有1 处误诊,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 孕期对胎儿的检查方法主要是三维彩超检查 (3D-US) , 3D-US能有效的检出胎儿体表畸形,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该研究中, 3D-MRI诊断胎儿体表畸形的敏感度为92.86%, 2D-MRI诊断胎儿体表畸形的敏感度为6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3D-MRI检出胎儿体表畸形的正确率和敏感度明显高于2D-MRI, 对胎儿肢体及颜面部的细节检查比2D-MRI更具有优势, 而3D-US诊断胎儿体表畸形的敏感度为94.64%, 与3D-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有1 处误诊, 说明3D-MRI技术和3D-US技术在检出胎儿体表畸形方面的正确率和敏感度相差不大, 但对于3D-US检测技术难以诊断的体表畸形, 3D-MRI技术能很好的检测出来, 是3D-US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4]。

3D-US技术对胎儿体表进行三维重建时, 要求羊水要足够充分, 而且探头采集的方向羊水不能太少, 受孕期、胎儿畸形部位、脐带的影响[5]。3D-US能观测到的视野较小, 只能显示局部, 对胎儿的整体印象观不如磁共振成像技术[6]。MRI技术视野较大, 可以对胎儿多个部位进行成像, 不受胖瘦和骨结构的影响, 对比性较好[7]。但2D-MRI只限于平面成像, 对肢体及颜面部的立体成像效果不佳, 并且对于颜面部细节及肢体曲率比较复杂的地方成像直观性较差, 成像不清晰, 重影很多, 因此, 三维磁共振成像 (3D-MRI) 技术的发展弥补了这些不足[8]。

综上所述, 3D-MRI技术在显示胎儿体表正常解剖和先天畸形方面优于2D-MRI, 并且图像视野比3D-US宽阔, 分辨率高, 是3D-US技术的有效辅助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子燕, 夏黎明, 庞颖, 等.胎儿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初步应用[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9) :996-999.

[2]陈荟竹, 李昌宪, 宁刚.MRI在胎儿医学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5) :326-328.

[3]庞颖, 夏黎明, 孙子燕, 等.3DMRI诊断胎儿体表畸形的研究[J].磁共振成像, 2012, 3 (3) :194-199.

[4]董素贞, 朱铭, 李奋.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MRI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22) :7302-7304.

[5]黄玉芬.3D-SPACE序列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22 (4) :100-103.

[6]张蕾, 黄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结局相关性因素的初步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4) :497-499.

[7]王雪珍, 田晓梅, 于菲, 等.3D MRI在先天性子宫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2, 18 (5) :395-397.

MRI成像新技术 第6篇

1 方法与资料

本研究分别采用指数平滑法,滞后模型预测法,需求法对我国2015年末MRI的配置数量进行预测。

1.1 指数平滑法

1.1.1 原理。

指数平滑法是通过计算指数平滑值,配合时间序列模型对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其原理是任一期的指数平滑值都是本期实际观察值与前一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指数平滑法的基本公式是:St=aYt+(1-a)St-1。St是时间t的平滑值,Yt是时间t的实际值,St-1是时间t-1的实际值,a是平滑常数(取值范围0~1)。

1.1.2 资料来源。

根据我国2005-2010年的MRI配置数据,课题组对我国2015年年末MRI的数量进行了预测。1.1.3具体计算方法。MRI的时间数量散点图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选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取前3年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二次指数平滑法的公式为:St(1)=aYt+(1-a)St-1(1),St(2)=a St(1)+(1-a)St-1(2)。St-1(1)为初始值,St(2),St-1(2)分别为t期和t-1期的二次指数平滑值,a为平滑系数。在St(1)和St-1(2)已知的条件下,二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模型为:Yt+T=at+bt T,其中at=2St(1)-St(2),bt=a/(1-a)(St(1)-St(2)),T为预测超前期数。经试算,取a=0.9(预测标准误差最小)。

1.2 滞后模型法

1.2.1 原理。

大型设备的数量和分布受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卫生服务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不是立即或是短期呈现的,而是存在时间滞后性。滞后模型就是通过对大型医用设备前期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中期数量方程,通过中期数据来预测后期设备的数量。

1.2.2 资料来源。

(1)自变量来源。研究收集了2004年及2009年31个省市自治区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相关的社会经济、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等8个指标,分别是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X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2,元)、农村居民纯收入(X3,元)、城镇人口比例(X4,%)、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人数(X5,人)、每千人口医生数(X6,人)、各级医院诊疗人次数(X7,万人)、各级医院住院人次数(X8,万人)(数据来自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应变量来源。研究收集2009年31个省、市和自治区MRI的数量。经检验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

1.2.3 多因素回归构建滞后模型。

研究使用SAS 9.13版软件,将8个自变量指标和2009年的5种大型设备的数量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回归模型,滞后时间为5年,模型如下:

YMRI=-37.521+17.108X6+0.51X8 R2=0.7980(R2为决定系数)

通过回归模型共线性检验,得到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故多重共线性不明显。

1.3 需求法

1.3.1 原理。

首先根据历史门诊和住院人次数,利用时间序列法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年门诊人次数和住院人次数。再由研究所得2009年门诊和住院病人MRI检查率预测未来配置数量。

1.3.2 资料来源。

研究收集了2000-2009年全国各级医院门诊人次数和住院人次数(数据来自2000-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通过参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以CT为例》(本刊将以后发表)一文的测算方法,本研究预测了2010-2015年门诊人次数和住院人次数。

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所占的比例,研究对本研究调查的70家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MRI的检查情况进行加权,得到2009年门诊病人MRI年检查率为4.90‰,住院病人年检查率为115.6‰。对研究中各医院填报的MRI检查的人次数进行正态性检验,三级医院检查人次数呈偏态分布,故取中位数为11 867人次/年,二级医院的数据呈正态分布,均数为4 462人次/年,根据二、三级医院所占比例加权后计算出MRI的年平均检查人次数为5 640人次/年。

1.3.3 配置的计算方法。根据上述材料建立方程如下:

YMRI=(年门诊人次数门诊病人MRI使用率+年住院人次数住院病人MRI使用率)/每台MRI年平均检查人次数。将2015年门诊人次数预测值,2009年MRI年平均检查人次数及2009年MRI使用率代入方程,计算出2015年全国的MRI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指数平滑法

通过二次指数平滑公式计算得到我国2015年MRI配置数量为4 347台。

本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指数平滑法只以历史数据变化作为预测依据,没有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卫生事业发展快速增长等因素。其次,本研究获得的历史数据有限,原始数据越多,结果有效性越好。

2.2 滞后模型预测法

将2009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各级医院住院人次数代入滞后模型,得到我国2015年MRI配置数量为4 209台。

从模型可以看出,住院人次数及每千人口医生数与MRI配置数量关系最为密切。

2.3 需求法

根据历史门诊和住院人次数以及研究得到的MRI利用情况得到我国2015年MRI配置数量为5 423台。

本方法预测出2005-2010年的门诊人次数和住院人次数比实际的门诊及住院人次数偏小;根据以往经验,我国MRI利用率及年平均检查人次数呈上升趋势,而研究使用2009年的数据来预测2015年的配置数量,存在一定误差。

综合3种预测结果,我国2015年MRI预测数量的中位数为4 347台。

3 讨论

3.1 结果比较

本研究采用3种方法预测2015年MRI的配置数量,除了需求法的结果较高外,其他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由于全人口对于大型医用设备的利用率很低,要获得较为准确的利用率需要非常庞大的样本量,这就要求通过卫生服务调查获得居民对于大型医用设备的利用等有关信息。因此,本研究中获得利用率时的样本量不足是重要的一个偏倚[3]。另外,李红星等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的刺激作用会日渐强烈,在进行需求法预测时应该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设备需求的刺激作用。即设定经济发展系数[6]。本研究选取了4个省的70家医院计算设备利用率,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利用率不同,且4个省也不能很好地代表全国的情况;并且研究利用2009年的MRI利用率(年平均检查人次数)来预测2015年的配置数,会使预测结果变大;此外本研究需求法预测出的门诊人次数和住院人次数和实际的门诊及住院人次数相比,数值偏小,会使预测结果变小。因此,得到的MRI数量存在一定误差。

3.2 国内其他研究结果

国内一些研究也曾采用不同方法对MRI的配置情况进行预测。比如李红星等采用目标服务法,并考虑到潜在需求(即需求弹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异,在2005年对河南省2007年的MRI配置数量进行预测,得到结果为141台[6]。但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该预测值小于实际值。胡淼等采用滞后模型法在2005年对辽宁省到2010年年末的大型医用设备进行预测,得到辽宁省MRI的配置量为67.21台[7]。与目前资料相比,结果小于实际值。刘越泽等也在2003年使用国际比较法与需求法结合的方法对全国2008年的MRI配置数进行预测,其结果也小于实际值[8]。经过时间检验,以往研究的预测值多小于实际值。同时这些研究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并且多是预测一个地区的配置数。本研究采用3种方法对全国MRI进行预测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尽管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但是多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经过比较后可以更全面地预测分析。当然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3.3 国际比较

本研究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iinnddeexx))来来衡衡量量国国家家经经济济社社会会发发展展水水平平。。根根据据联联合合国国开开发发计计划划署署((UUNNDDPP))数数据据,,我我国国22001100年年的的HHDDII为为00..666633,,属属于于中中等等发发展展国国家家水水平平。。土土耳耳其其22000000年年、、22000055年年、、22001100年年的的HHDDII分分别别为为00..662299、、00..665566、、00..667799,,与与我我国国目目前前经经济济水水平平相相近近。。由由于于HHDDII短短时时间间内内较较为为稳稳定定,,如如果果我我国国经经济济平平稳稳发发展展,,土土耳耳其其这这个个时时期期的的大大型型医医用用设设备备配配置置数数量量可可以以作作为为我我国国现现阶阶段段以以及及未未来来较较短短时时间间的的参参考考。。我我国国22001155年年的的人人口口预预测测数数为为1144..3300亿亿[[99]],,如如果果以以土土耳耳其其为为参参考考,,我我国国22001155年年MMRRII的的预预测测值值为为55 000055台台。。根根据据经经济济合合作作和和发发展展组组织织((OOEECCDD))国国家家的的统统计计数数据据,,11998800--22000099年年OOEECCDD国国家家MMRRII的的配配置置数数的的中中位位数数为为44..11台台//百百万万人人口口。。以以OOEECCDD国国家家3300年年来来MMRRII的的中中位位数数作作为为参参考考,,我我国国22001155年年MMRRII的的预预测测值值为为55 886633台台。。22000000--22001100年年,,土土耳耳其其MMRRII配配置置数数的的中中位位数数为为33..33台台//百百万万人人口口,,而而中中国国22001100年年的的MMRRII配配置置数数为为11..8899台台//百百万万人人口口。。与与土土耳耳其其目目前前及及OOEECCDD国国家家3300年年来来发发展展的的平平均均情情况况相相比比,,目目前前中中国国的的MMRRII配配置置不不足足。。

目目前前大大多多数数研研究究都都认认为为,,我我国国的的大大型型医医疗疗设设备备配配置置速速度度过过快快,,我我国国已已经经成成为为了了继继美美国国和和日日本本之之后后世世界界第第三三大大医医疗疗市市场场,,医医学学装装备备市市场场的的年年销销售售额额达达到到了了554488亿亿元元人人民民币币,,并并且且还还在在以以每每年年1144%%左左右右的的速速度度增增长长[[33]]。。但但以以MMRRII为为例例,,与与国国际际水水平平相相比比,,我我国国的的设设备备配配置置并并不不高高。。同同时时,,设设备备基基数数小小也也是是造造成成我我国国大大型型医医用用设设备备增增长长速速度度快快的的重重要原因,因而并不能把增长速度快作为限制医疗设备配置的依据。当前我国MRI配置量少于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这提示应对新时期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我国的医疗设备市场,从而为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摘要:目的:对我国2015年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配置数量进行预测。方法:分别采用指数平滑法、滞后模型预测法和需求法进行预测。结果:3种方法得到我国2015年MRI预测值分别为4 347台、4 209台、5 423台,中位数为4 347台。结论:尽管各种预测技术方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但这些预测有助于为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规划提供循证信息。

关键词:MRI,指数平滑法,滞后模型预测法,需求法

参考文献

[1]尹德卢,陈博文,郝美华,等.2005年北京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J].中国医学装备,2007,4(7):12-15.

[2]胡晓民.广州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与规划的政策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6:1-67.

[3]赵广宇,李捷玮,刘吉祥.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及利用评价方法简介[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12):41-42.

[4]刘越泽,卢祖洵,曹建文.山西省磁共振成像发展概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5):268-271.

[5]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38.

[6]李红星,王增甲,田庆丰,等.河南省乙类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6,4(25):59-62.

[7]胡淼.辽宁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评估和预测[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07:1-55.

[8]刘越泽.山西省核磁共振的卫生技术评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1-161.

MRI成像新技术 第7篇

关键词:1.5T超导型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肝脏良恶性病变,临床价值

在临床当中,肝脏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出的症状具有不典型特点,经常会导致出现误诊的现象,给临床下一步治疗造成错误的指导,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1]。在现今临床当中,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被广泛的应用到对该病的检查当中,具有重大的诊断意义。本研究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行肝脏良恶性病变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给予1.5T超导型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进行扫描诊断。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8-72岁,平均(53.1±3.8)岁。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进行检查。

1.2 诊断方法

使用的扫描仪器为飞利浦ACHIEVA-1.5 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为了防止患者会出现空脏器内容物引起的磁敏感伪影.叮嘱患者在扫描之前8 h保持空腹,并且提前帮助患者做好呼气以及憋气的训练,保证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检查治疗。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足先进.扫描的范围应该要包括整个肝脏。给患者使用轴位脂肪移植T1W1,T2WI进行平扫,层厚大约为6 mm.层间为2mm。T1W1所采用的序列为:TE-3.8 mm,FOV-12×37 mm,TR:4500ms,层厚为3 mm,层间的距离为零mm的容积进行扫描,T2WI采用tSE序列,TE:92.0 ms,TR:6800ms,FOV:40×30 mm,采集一共可分为20层。采用SENSE技术的快速弥散加权EPI序列做弥散加权成像,分别取b值为500、1000、1500s/mm2。接着使用不同的b值来进行扫描。层间距为2mm,随着b值的改变层数也随着改变。

DWI图像技术处理方法:选取病灶直径最大的层面上来进行实性测值,尽D量要避开囊液,使用外表形状相同的原型ROI。在避开液化坏死以及血管的前提条件下,在正常肝组织、肝转移瘤以及原发性肝癌者病灶对侧等部位选取三个感兴趣区,并对ADC的值进行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方式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使用低b值时候,肝脏型各种占位性病变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中b值以及高b值时,肝脏良恶性病变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高b值时.肝脏良恶性病变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属于一种不具有损伤的检查方法.它主要是研究水分子的微观运动。因为在人体当中,水分子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当中,这种不停运动的现象被称为扩散[2,3],弥散加权成像正是利用这个原理,使用比较特色的成像序列来对成像对比度进行显示的一种方法。

DWI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病变内水分子扩散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同时因为各种疾病自由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也导致ADC值存在一定的差异[4]。一般来说,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瘤的病灶少数为中心坏死,大多数为实性病变。在本次的研究中,在选取感兴趣点的时候已经尽量避开那些坏死囊变区域,为此在病号内所包含的自由水都比较少,扩散也因此比较缓慢,最终测出的ADC值也比较小。

由于人体活体组织受到来自身体各种因素毛细血管以及液体流动等等的影响,加之患者的血管搏动以及呼吸、肠胃等等生理活动的影响,导致扩散系数D值难以测出准确值[5]。为此,在临床中,经常会使用表而扩散系数的方法来对D值进行表示。

b值不同,ADC值也会有所不同。ADC值的大小主要是由b值来进行决定。在以上数据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b值越高,那么ADC值就会越小,扩散加权的信号就越高。如果b值越小,那么ADC值就会越大,扩散加权的信号就越低。但是,在扫描的过程当中,如果b值越大,扫描的时候对TE的值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大,那么信号衰减也会越来越明显,部分图像甚至难以观察。为此,在临床中,应该要对b值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我们可知,1.5 T超导型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用于诊断肝脏良恶性病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焦志云,李澄,陈文娟.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2,78(03):110-113.

[2]吴旭,马常英,赵霞.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90(04)..225-227.

[3]钟锐,张敏,何浩强,等.B值800 s/mm~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67(06):125-128.

[4]张海彬,胡道予,张娟,李建军,曾祥芹.磁共振多b值DWI对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44(09):108-111.

[5]黄文起,李玉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36(03):223-225.

MRI成像新技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9 年1 月—2015 年3 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的患者21 例。患者年龄23~38 岁,平均(29.0±4.2)岁;孕龄20~38 周,平均(30.0±2.1)周;均为单胎妊娠。纳入标准:1孕中期(妊娠14 周~27 周)及孕晚期(妊娠28 周以后)的孕妇。2超声检查怀疑胎盘植入。排除标准:有MRI检查禁忌证的孕妇。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GE Signa HDxt1.5T超导MRI仪行胎盘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选用相控阵体部表面线圈。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方式,防止幽闭恐惧症。SSFSE及2D-FIESTA序列的扫描参数见表1。

注:“—”为无数据;2D-FIESTA:二维快速稳态进动序列;SSFSE: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1.3 图像分析由2 名MRI诊断副主任医师分别对所有图像进行双盲读片,意见不一致时请上级医师讨论决定。图像分级标准[4]:1 0 分:胎盘结构显示模糊,与周围结构间区分不清;2 1 分:胎盘内部结构显示尚清,与周围结构可区分;3 2 分:胎盘内部细微结构显示清楚,与周围结构可清晰区分。将2 分评为图像清晰度优良,0 分及1 分评为图像清晰度欠佳。计算和比较2D-FIESTA及SSFSE序列对胎盘植入各MRI征象的显示率。比较两种序列图像的间接征象和直接征象:间接征象[5,6,7,8]包括胎盘实质不均匀信号、胎盘内见条状低信号带、胎盘内异常增粗增多的血管影;直接征象[9]包括子宫结合带中断(胎盘粘连)、胎盘组织侵入子宫肌层(胎盘植入)、胎盘侵及浆膜层及周围器官(穿透性胎盘)。

1.4 病理诊断标准1粘连性胎盘: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术中发现胎盘不能自行剥离,徒手剥离时发现胎盘部分或全部粘连于子宫壁,分离困难,胎盘母体面粗糙、胎盘不完整,胎盘病理检查均有部分底蜕膜缺失。2植入性胎盘:子宫切除或局部切除的病理发现绒毛侵入子宫肌层。3穿透性胎盘:子宫切除或局部切除的病理发现绒毛侵入浆膜层或周围器官。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软件,图像优良率及各MRI征象显示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与病理结果21 例患者中,粘连性胎盘7 例,其中4 例广泛粘连于子宫前下壁,2 例粘连于子宫后下壁,1 例粘连于子宫下部宫颈区域。植入性胎盘10 例,其中5 例植入子宫前下壁肌层,2 例植入子宫后壁肌层,2 例植入子宫前下壁及宫颈区域,1 例植入宫颈区域。穿透性胎盘4 例,其中1 例穿透子宫前壁浆膜层,1 例穿透子宫后壁浆膜层,2 例累及膀胱浆膜层,子宫周围其余脏器未见受侵表现。

2.2 图像主观评价2D-FIESTA序列扫描图像优良15 例(71.4%), 图像欠佳6 例(28.6%);SSFSE序列扫描图像优良8 例(38.1%), 图像欠佳13 例(61.9%)。2D-FIESTA及SSFSE序列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P<0.05)。见图1。

2.3 MRI表现对比2D-FIESTA序列在胎盘信号不均匀、胎盘突入子宫肌层方面的显示率与SSFSE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序列在胎盘内条状低信号带、胎盘内异常增粗增多血管、子宫结合带中断、胎盘突出浆膜层等方面显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2~5。

3 讨论

3.1 MRI与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对比超声以其操作方便、实时、安全等优点是诊断胎盘植入的首选方法,但其自身也有局限性,如超声的组织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且对孕妇体型肥胖、羊水过少、肠道气体较多、胎盘位于子宫后壁等病例显像质量较差,这些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然而MRI可以通过不同序列显示不同组织成分,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成像范围大,受上述因素影响较小,且对子宫后壁的胎盘植入显示优于超声[10]。产科疾病常用的MRI快速扫描序列为2D-FIESTA序列和SSFSE序列[3]。

图1女,28岁,孕31周,粘连性胎盘。2D-FIESTA序列图像清晰度优良,胎盘结构及与其子宫分界清楚(A);SSFSE序列图像清晰度欠佳,胎盘与子宫分界显示略模糊(B)

图2女,29岁,孕36周,植入性胎盘。2D-FIESTA序列胎盘侵入子宫右前壁(箭,A);SSFSE序列胎盘与子宫右前壁分界不清(箭,B)

图3女,33岁,孕30周,穿透性胎盘,胎盘侵及膀胱浆膜层。2D-FIESTA序列示膀胱浆膜层受侵(箭,A),胎盘内条状低信号灶(箭头,A);SSFSE序列示胎盘内增多增粗的血管影,呈低信号影(箭,B)

图4 女,29岁,孕22周,穿透性胎盘,侵及子宫浆膜层。SSFSE序列示胎盘内条状低信号灶(箭)

图5 女,31岁,孕34周,植入性胎盘。SSFSE序列示胎盘信号明显不均匀改变,胎盘下份与子宫左侧肌壁分界不清(箭)

3.2 胎盘植入的MRI诊断胎盘植入的产前诊断征象可以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Baughman等[9]认为胎盘植入的直接征象包括子宫结合带信号模糊中断、肌层内见胎盘信号影、膀胱壁受侵等。La等[11]认为胎盘植入的间接征象包括子宫下段肿胀、胎盘内低信号影、胎盘信号不均匀。Derman等[5]及Leyendecker等[7]认为胎盘内异常扩张纡曲的血管及胎盘向外膨出是有意义的特殊征象,但是这些诊断标准尚存争议。本研究21 例患者中,部分仅靠直接征象能做出诊断,但由于晚期子宫壁菲薄,有时较难区分子宫胎盘分界面,因此需结合间接征象做出诊断。

3.3 2D-FIESTA序列和SSFSE序列对比本研究应用2D-FIESTA序列和SSFSE序列均能很好地显示胎盘的形态、信号及胎盘植入的各种征象。本研究2D-FIESTA序列扫描图像的优良率高于SSFSE序列, 2D-FIESTA序列能清楚显示胎盘与子宫分界关系,而胎盘与子宫界面的关系是胎盘植入直接征象的判别关键,故其对胎盘植入的直接征象的显示率高于SSFSE序列。但是2D-FIESTA序列的软组织对比度相对较差,对胎盘内信号变化的显示率低于SSFSE序列。2D-FIESTA序列显示的血管影呈稍高信号,在稍高信号的胎盘背景基础上单独不易观察异常血管影,容易与成熟胎盘内稍高信号的钙化相混淆。2D-FIESTA序列是一种完全平衡的稳定相干成像脉冲序列,脉冲序列使用完全平衡梯度对各TR间期结束时的横向磁化进行相位重聚。对于每个短TR,所生成的信号强度均独立于TR之外,与T2/T1 比率相关[12]。由于2D-FIESTA序列具有沟边效应,能清楚显示胎盘与子宫分界关系,且行薄层扫描能避免胎盘与子宫的容积效应[13]。同时2D-FIESTA序列对层间隔无要求,可以使用无间隔扫描,这对微小异常的显示有一定价值[3]。2D-FIESTA序列有对磁场的不均匀性敏感的缺点,容易形成伪影,因此检查前要进行匀场[14]。

本研究SSFSE序列对胎盘内信号变化的显示率高于2D-FIESTA序列,可清楚显示胎盘内信号不均匀和条状低信号带,且对两者的显示率高于2D-FIESTA序列。由于2D-SSFSE序列中血管呈低信号,在稍高信号的胎盘背景基础上易于观察异常血管影,但有时难与胎盘内条状低信号灶鉴别,而血管在2D-FIESTA序列中呈稍高信号,条状低信号影仍呈低信号改变,故联合两者能准确判断异常血管影。SSFSE序列为重T2WI,特点是在一次90°RF脉冲后用连续180°RF脉冲,产生多个自旋回波信号,仅采集略大于1/2K空间的数据,然后利用K空间的轴对称特性,求出另一半K空间,即通过一次90°RF脉冲激发即完成填充K空间所需的所有回波信号,成像时间减少了近2 倍,因此可大大降低胎动对扫描质量的影响。SSFSE序列使用连续180°RF脉冲使得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ETL)较长,回波链中大部分回波的TE较长,因此所得图像的T2 权重较大,对富含水的组织与病灶信号具有增强作用[15]。SSFSE序列能较好地获得重T2对比,使富含水的胎盘组织对比度较高,对胎盘内信号变化显示较好,可清楚显示胎盘内信号不均匀和条状低信号带。SSFSE序列对胎盘与子宫分界关系显示弱于2D- FIESTA序列,因其采用较长的ETL,导致K空间每行数据间的衰减差异加大,图像的模糊效应明显,且由于ETL较长,在ETL末尾回波信号已显著衰减,使图像的信噪比下降。同时由于层厚较大,易造成胎盘与子宫肌层的容积效应,致胎盘与肌层分界模糊。

总之,2D-FIESTA序列与SSFSE序列均能显示胎盘植入的各种征象,2D-FIESTA序列用于重点观察胎盘植入的直接征象,判断胎盘植入的部位及深度;SSFSE序列用于发现胎盘信号变化,重点观察其间接征象;两者联合可以更好地分辨异常血管影。

摘要:目的 胎盘植入是妊娠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影像诊断较困难,本文旨在探讨胎盘植入MRI扫描中相对理想的快速成像序列,为影像诊断提供优质图像。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的21例孕妇的MRI图像,患者分别行二维快速稳态进动序列(2D-FIESTA)和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扫描,比较两种序列扫描的图像优良率及MRI表现。结果 2D-FIESTA序列及SSFSE序列的胎盘图像优良率分别为71.4%(15/21)、38.1%(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P<0.05)。2D-FIESTA序列及SSFSE序列对胎盘信号不均匀、胎盘内条状低信号影、胎盘内增多增粗的血管影、子宫结合带中断、胎盘突入子宫肌层、胎盘突出子宫浆膜层各征象的显示率分别为57.1%、57.1%、28.6%、61.9%、66.7%、14.2%及90.4%、71.4%、38.1%、42.9%、28.6%、6.5%,两序列对胎盘信号不均匀及胎盘突入子宫肌层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6.109,P<0.05)。结论 2D-FIESTA序列对胎盘子宫的分界显示较好,SSFSE序列对胎盘对比度的显示较好,两者结合能提高MRI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

MRI成像新技术

MRI成像新技术(精选8篇)MRI成像新技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慢性骨髓炎患者11例, 男7例, 女4例;年龄17~68 岁, 平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