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母猪肢蹄病的综合防治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母猪肢蹄病的综合防治(精选6篇)

母猪肢蹄病的综合防治 第1篇

1 临床表现

患病奶牛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异常,导致跛行等运动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量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有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2 发病原因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营养、遗传、环境、饲养管理和疾病等。

2.1 营养因素

(1)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日粮是引起肢蹄病、蹄叶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奶牛采食过多碳水化合物后,使瘤胃内酸度升高,导致代谢紊乱,产生内毒素和组胺,而导致奶牛发生肢蹄病。(2)牛体内钙磷比例一般为1.5~2:1,当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为维持泌乳和血液中钙磷正常含量的需要,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2)铜主要参与血红蛋白卟啉核的形成,提供胶原 (赖氨酰氧化酶) 来维持成骨细胞的功能。当血清铜和锌水平降低时,会降低了骨胶原的稳固性和强度,导致骨骼异常变形和骨质疏松。(4)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元素,甲状腺激素的缺乏可引起免疫系统的抑制,导致皮肤中一些黏多糖、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结合蛋白质大量蓄积,并积聚大量水分,引起黏液性水肿、感染进而引起肢蹄疾患。(5)锰是许多酶的激活剂,若奶牛缺乏锰时,会影响骨骼基质和软骨中酸性黏多糖的合成,而引起犊牛四肢变形,伴有“膝关节着地”、关节增大和发育不良。(6)饲粮中钼含量高时影响铜的吸收,引起继发性铜的缺乏;硫为瘤胃细菌所需要以合成含硫氨基酸的原料;体内适宜的含量的硒可消除脂质过氧化物的毒性作用,从而提高免疫机能;高硒水将导致硒中毒 (包括跛足、痛足和足畸形) ;硒缺乏可导致免疫系统抑制,奶牛可继发乳房炎、子宫感染和肢蹄疾患。(7)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维生素E具有维持细胞完整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当缺乏维生素E,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能导致奶牛跛行。(8)日粮结构易引起奶牛肢蹄病发生,原因可能来源于蛋白质毒素或含氮化合物的降解产物。干草使用量减少,粗纤维采食不足,影响奶牛的反刍和流涎,瘤胃缓冲能力降低,也可引起肢蹄病。

2.2 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将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荷斯坦奶牛蹄部性状 (质量性状) 遗传系数为0.6,且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说明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

2.3 环境因素

(1)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牛圈堆积厚层牛粪,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粪便和污水浸染,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使牛蹄角质软化,受到粪尿的侵蚀,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蹄球负面腐烂等蹄病。(2)在炎热多雨潮湿的季节,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使蹄变软,很易损伤,加上这个时期病原菌繁殖也特别快,很易感染发炎。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营养摄取过低,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下降,机体抵抗力减弱,增加了肢蹄病的发生率。(3)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都可增加患肢蹄病机会。

2.4 饲养管理因素

(1)由于磨灭不齐或异常磨灭常常导致蹄变形,使奶牛站立姿势及负重异常,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蹄的发病率。异常的站立姿势及负重,使指 (趾) 间皮肤过度紧张和剧伸,可诱发指 (趾) 间皮炎、指 (趾) 间皮肤增殖等病的发生。(2)日常对牛蹄洗刷保洁、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使蹄病大量发生,发生蹄病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干奶期过于肥胖,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这些都是蹄病发生的诱因。(3)平时管理疏忽,导致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2.5 疾病因素

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从而引起变形蹄。

3 预防措施

3.1 调整日粮结构

根据地域、季节、生产阶段的不同,合理搭配和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确保满足奶牛机体正常代谢和生产需要。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至0.02%的硫酸锌,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每年进行5次,可降低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同时,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3.2 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

每1~2个月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次药浴。方法是:在奶牛舍的出入口处设一消毒池,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让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

3.3 加强蹄部保健

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修蹄。在每年的春季,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修蹄后要及时用4%的硫酸铜进行浴蹄会对蹄部进行喷浴,以防造成蹄伤。

3.4 做好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每月对环境消毒2次,杀灭致病菌。

3.5 科学设计和建造奶牛场

奶牛舍的地面最好用机制红砖铺制而成,水泥地面不能过于光滑,以防奶牛摔倒,但也不能过于粗糙。奶牛的运动场地面要排水良好。运动场的地面最好用三七灰土轧制而成,呈现中间高、四周略低的“凸”型,以利渗水和排水。其次,运动场的地面不要铺撒炉渣、生石灰等垫料,以防损伤蹄部。

3.6 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认真观察,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要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检查,如发现患有肢蹄病的患牛,要进行隔离,并及时进行治疗。

3.7 加强育种工作

在每年制定选种选配方案时,要培育优良品种。要选择肢蹄健壮,蹄型合格的公牛作为种用;另外加强奶牛的个体选择,在6、12、18月龄时,对奶牛的主要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顺序选择,独立淘汰;母亲发生蹄变形的母牛均不选留。

4 治疗方法

4.1 局部治疗

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切除趾间坏死组织,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打上蹄绷带,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2次/d,连用5d,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疼痛,消除肿胀,还可采用冷浴法。缓解期病牛可采取蹄部放血,并采用热蹄浴疗法,以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4.2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

即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ml溶解青霉素240至400万IU,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ml,作为1次注射量。避开血管,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和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左手提起皮肤呈皱褶状,用8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一般连续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要用5%~10%碘酊进行处理。

4.3 全身治疗

猪肢蹄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2篇

1 常见致病原因

1.1 物理因素

在种猪的日常管理、转栏并栏及种猪出售时的驱赶,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粗暴、猪打架、途经粗劣路面、跨越沟壑等原因,肢蹄受到打击、斗咬、冲撞、跌倒等钝性挫伤,造成肢蹄外伤;轻度的,病初肿胀不明显,以后肿胀坚实明显,体温升高,有时疼痛跛行,严重的受伤部位迅速肿胀,疼痛剧烈。当发生组织炎和坏死时,感觉消失,运动障碍。另外,公猪配种、母猪爬圈摔倒等剧烈活动引起髋关节损伤,则会引起不敢站立、跛行。

规模化猪场猪舍地面大部分为水泥或泥砖材质,较少使用漏缝地板。而实际上,水泥地面饲养的猪,其蹄质增生比例显著高于养在漏缝地板(限位栏)上的猪。其主要原因在于地面的光滑度不适,要么太粗糙,要么过于光滑。过粗,容易擦伤足底,仔猪吃奶时跪着损伤膝关节皮肤;过于光滑,猪容易跌倒摔伤。猪舍地面坡度过大,则可导致猪只行走不稳,影响猪蹄结实度,引起肢势不正、卧地等缺陷;坡度过小,栏舍过于潮湿,猪蹄长期泡在水中,蹄壳变软,耐压程度降低,加上湿地太滑,蹄部被损伤的机会增大。

新建猪场猪舍水泥圈面,由于未经清洗消毒而显碱性或具有腐蚀性;旧猪舍消毒后,栏舍清洗不够,如果舍面未完全干燥就转入了猪只,由于猪蹄壳中含有象硫酸盐类的无机物,地面残留的消毒液容易腐蚀蹄壳,天长日久,蹄部损伤就越来越大。

1.2 营养因素

猪日粮能量缺乏或过高,高蛋白质日粮结构,易引起猪的肢蹄病发生。后备公猪的钙、磷比例分别低于0.9%和0.7%,锰过量,都会损伤猪的胃肠功能,生长发育受阻,易引起钙磷利用率降低,导致佝偻病、软骨症。锌缺乏,8~12周龄猪易患皮肤不全角化症。饲料中砷和硒的含量超标,会出现慢性中毒,引起蹄部病变。

维生素D必须满足猪的需要;生物素缺乏,可造成母猪生物素缺乏症,后腿痉挛,蹄开裂,病蹄不能着地。有些猪场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像硅酸盐类的,导致矿物质、维生素大量流失,引起蹄壳开裂,或裂缝有轻微出血,蹄尖着地,疼痛跋行,不愿走动,其他症状轻微,但生长受阻,繁殖能力下降。

1.3 疾病因素

猪患有猪丹毒、猪链球病、葡萄球菌,多发性关节炎、布氏菌病、乙型脑炎、口蹄疫等细菌、病毒性疾病时,临床上均可表现出关节炎、跛行等症状。

风湿是由潮湿、寒冷、运动不足等诱因引起的。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病,患部肌肉或关节疼痛,走路跛行,弓背弯腰,运步小心,运动一段时间后跛行可减轻,不愿走动,体温36~39.5℃,呼吸、脉搏稍增,食欲减退。

1.4 遗传因素

外翻腿,长白猪和约克夏品种较多见。

2 预防措施

2.1 改善圈面结构、质地和管理

进入秋后转凉季节,应普遍检查一次猪舍及舍内设施状况。如水泥、砖铺地面过于粗糙,可用砖或机械进行磨平,但也不要过于光滑,以防猪只滑倒。对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也要磨平。舍内可适当铺消毒过的干草,既可护蹄,又能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水泥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小于3度倾斜度,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地面最好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有条件的猪场可保持种猪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新场的水泥地呈碱性最好用些酸冲洗地板再进猪,比如醋酸既去碱性又消毒。

2.2 勤于观察猪群,及时护理

已发生或刚发生裂蹄的猪,应尽量减少蹄裂猪的运动,但切忌久卧,要尽量大栏饲养,任自由走动,少驱赶或少运动,要每日数次帮助、强迫站立、活动,以防继发肌肉风湿,造成更大损失。

仔猪出生时断尾、断脐后严格消毒,保持圈栏、产箱的清洁卫生,防止病菌侵入血液,吃乳前母猪乳头用0.1%高锰酸钾严格消毒,防止病菌通过口腔或剪过的牙齿侵入机体;圈栏、产床及时维修,防止对仔猪造成皮肤、肌肉损伤;注射器械定期蒸煮消毒,坚持一猪一针或一窝一针,用后消毒或放在清洁无菌处妥善保管;仔猪去势严格做好术前术后消毒。

要注意控制舍内湿度特别是公猪站,尽量减少带猪消毒和地面潮湿,避免湿度骤然升高或过大,然后又很快干燥,尤其秋天更要注意。

2.3 加强育种管理

严防近亲交配,淘汰有遗传缺陷的公、母猪和个体,以降低不良基因的频率。特别是纯繁种猪场和人工授精站,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清除措施,不留隐患,提高猪群整体素质。

3 对症治疗

风湿性肢蹄病要使猪避免受风、寒、潮湿侵袭。用2.5%醋酸可的松5~10m L肌肉注射或用醋酸波尼松龙3~5m L关节注射。或用镇跛消痛宁5~10m L、普鲁卡因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千克混合肌肉注射,或用阿斯匹林3~5g内服,每日2次,连用7天。

硬伤引起的肢蹄病恢复比较慢,将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经局部处理后,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因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肢蹄发炎肿胀时,可用青霉素、鱼石脂等治疗;也可用松馏油或鱼石脂涂抹裂蹄处;用4%~6%硫酸铜溶液浸涂裂蹄可以起到消毒杀菌,收敛伤口的作用;或用普鲁卡因加青霉素封闭蹄上部有肌肉处。消毒后松馏油涂抹十分关键,以避免伤口进一步感染与恶化,也可减少水分蒸发所带来的刺激。

蹄裂后若已化脓,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然后进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千克,链霉素50mg,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m L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3天。形成脓肿时,要选择恰当时机切开引流,浅部脓肿宜迟不宜早,深部脓肿宜早不宜迟。切开排脓后用双氧水清洗,检查有无异物和坏死组织,每日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用碘酊棉球涂擦创腔,而后用青霉素鱼肝油纱布条疏松填塞作引流,至肉芽生长填满创腔。关节部的小脓创不宜切开排脓,用注射器抽出脓液,再用0.1%高锰酸钾冲洗,而后注入庆大霉素5~10m L。

奶牛肢蹄病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第3篇

1 临床症状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 站立姿势不正, 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 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 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采食减少, 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 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 产奶量下降, 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 常喜躺卧, 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2 致病因素

2.1 营养因素

⑴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 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 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 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 而发生肢蹄病。

⑵奶牛体内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日粮结构不合理, 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 可引发肢蹄病。

2.2 环境因素

⑴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牛圈堆积厚层牛粪, 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 粪便和污水浸染, 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 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 使牛蹄角质软化, 受到粪尿的侵蚀, 角质生长发育不良, 且脆弱, 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腐烂等蹄病。

⑵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 使蹄更易变软, 很易损伤, 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同时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 营养摄取过低, 出现能量负平衡, 体质逐渐下降, 机体抵抗力减弱, 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 使肢蹄病大增。

2.3 管理因素

⑴日常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 使蹄病大量发生。

⑵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 这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2.4 疾病因素

产后疾病如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 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 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 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 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 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 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 从而引起变形蹄。

3 预防措施

3.1 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

每1~2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在奶牛舍的出入口处设一消毒池, 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 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 让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

3.2 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修蹄

在每年的春季, 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 以防造成蹄伤。

3.3 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 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 每月对环境消毒2次, 杀灭致病菌。

4 治疗方法

4.1 局部治疗

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 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 切除趾间坏死组织, 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 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 打上蹄绷带, 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2次/d, 连用5d,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 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 缓解疼痛, 消除肿胀, 还可采用冷浴法。缓解期病牛可采取蹄部放血, 并采用热蹄浴疗法, 以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4.2 全身治疗方法

秋冬季常见猪肢蹄病的防治 第4篇

一、常见致病原因

1. 物理因素

在种猪的日常管理、转栏并栏及种猪出售时, 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粗暴、猪打架、途经粗劣路面、跨越沟壑等原因, 肢蹄受到打击、斗咬、冲撞、跌倒等钝性挫伤, 造成肢蹄外伤;轻度的病初肿胀不明显, 以后肿胀坚实明显, 体温升高, 有时疼痛跛行, 严重的受伤部位迅速肿胀, 疼痛剧烈。当发生组织炎和坏死时, 感觉消失, 运动障碍。另外, 公猪配种、母猪爬圈摔倒等剧烈活动引起髋关节损伤, 则会引起不敢站立、跛行。

规模化猪场猪舍地面大部分为水泥或泥砖材质, 较少使用漏缝地板。而实际上, 水泥地面饲养的猪, 其蹄质增生比例显著高于养在漏缝地板 (限位栏) 上的猪。其主要原因在于地面的光滑度不适, 要么太粗糙, 要么过于光滑。过粗糙容易擦伤足底, 仔猪吃奶时跪着损伤膝关节皮肤;过于光滑猪容易跌倒摔伤。猪舍地面坡度过大, 则可导致猪只行走不稳, 影响猪蹄结实度, 引起肢势不正、卧地等缺陷;坡度过小, 栏舍过于潮湿, 猪蹄长期泡在水中, 蹄壳变软, 耐压程度降低, 加上湿地太滑, 蹄部被损伤的机会增大。

新建猪场猪舍水泥圈面, 由于未经清洗消毒而具有腐蚀性;旧猪舍消毒后, 栏舍清洗不够, 如果舍面未完全干燥就转入猪只, 由于猪蹄壳中含有象硫酸盐类的无机物, 地面残留的消毒液容易腐蚀蹄壳, 天长日久, 蹄部损伤就越来越大。

2. 营养因素

猪日粮能量缺乏或过高, 高蛋白质日粮结构, 易引起猪的肢蹄病发生。后备公猪的钙、磷比例分别低于0.9%和0.7%, 锰过量, 都会损伤猪的胃肠功能, 生长发育受阻, 易引起钙磷利用率降低, 导致佝偻病、软骨症。锌缺乏, 8~12周龄猪易患皮肤不全角化症。饲料中砷和硒的含量超标, 会出现慢性中毒, 引起蹄部病变。

维生素D必须满足猪的需要;生物素缺乏, 可造成母猪生物素缺乏症, 后腿痉挛, 蹄开裂, 病蹄不能着地。有些猪场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像硅酸盐类的, 导致矿物质、维生素大量流失, 引起蹄壳开裂, 或裂缝有轻微出血, 蹄尖着地, 疼痛瘸行, 不愿走动, 其他症状轻微, 但生长受阻, 繁殖能力下降。

3. 疾病因素

猪患有猪丹毒、猪链球病、葡萄球菌, 多发性关节炎、布氏菌病、乙型脑炎、口蹄疫等细菌、病毒性疾病时, 临床上均可表现出关节炎、跛行等症状。

风湿是由潮湿、寒冷、运动不足等诱因引起的。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病, 患部肌肉或关节疼痛, 走路跛行, 弓背弯腰, 运步小心, 运动一段时间后跛行可减轻, 不愿走动, 体温36~39.5℃, 呼吸、脉搏稍增, 食欲减退。

4. 遗传因素

外翻腿, 长白猪和约克夏品种较多见。

二、预防措施

1. 改善圈面结构、质地

进入秋后转凉季节, 应普遍检查一次猪舍及舍内设施状况。如水泥、砖铺地面过于粗糙, 可用砖或机械进行磨平, 但也不要过于光滑, 以防猪只滑倒。对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也要磨平。舍内可适当铺消毒过的干草, 既可护蹄, 又能保温隔凉, 防止肌肉风湿。水泥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小于3度倾斜度, 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 地面最好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有条件的猪场可保持种猪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 接受阳光, 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新场的水泥地呈碱性最好用些酸冲洗地板再进猪, 比如醋酸既去碱性又消毒。

2. 勤于观察猪群, 及时护理

已发生或刚发生裂蹄的猪, 应尽量减少蹄裂猪的运动, 但切忌久卧, 要尽量大栏饲养, 任自由走动, 少驱赶或少运动, 要每日数次帮助、强迫站立活动, 以防继发肌肉风湿, 造成更大损失。

仔猪出生时断尾、断脐后严格消毒, 保持圈栏、产箱的清洁卫生, 防止病菌侵入血液;吃乳前母猪乳头用0.1%高锰酸钾严格消毒, 防止病菌通过口腔或剪过的牙齿侵入机体;圈栏、产床及时维修, 防止对仔猪造成皮肤、肌肉损伤;注射器械定期蒸煮消毒, 坚持一猪一针, 用后消毒或放在清洁无菌处妥善保管;仔猪去势严格做好术前术后消毒。

要注意控制舍内湿度特别是公猪站位, 尽量减少带猪消毒和地面潮湿, 避免湿度骤然升高或过大, 然后又很快干燥, 尤其秋天更要注意。

3. 加强育种管理

严防近亲交配, 淘汰有遗传缺陷的公、母猪个体, 以降低不良基因的频率。特别是纯繁种猪场和人工授精站, 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清除措施, 不留隐患, 提高猪群整体素质。

三、对症治疗

风湿性肢蹄病要使猪避免受风、寒、潮湿侵袭。用2.5%醋酸可的松5~10毫升肌肉注射或用醋酸波尼松龙3~5毫升关节注射, 或用镇跛消痛宁5~10毫升、普鲁卡因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公斤混合肌肉注射, 或用阿斯匹林3~5克内服, 每日2次, 连用7天。

硬伤引起的肢蹄病恢复比较慢, 将患部剪毛后消毒, 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 经局部处理后, 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因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 肢蹄发炎肿胀时, 可用青霉素、鱼石脂等治疗;也可用松馏油或鱼石脂涂抹裂蹄处;用4%~6%硫酸铜溶液浸涂裂蹄可以起到消毒杀菌、收敛伤口的作用;或用普鲁卡因加青霉素封闭蹄上部有肌肉处。消毒后松馏油涂抹十分关键, 以避免伤口进一步感染与恶化, 也可减少水分蒸发所带来的刺激。

蹄裂后若已化脓, 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 然后进行局部消毒, 用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公斤、链霉素50毫克, 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毫升溶解后, 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注3天。形成脓肿时, 要选择恰当时机切开引流, 浅部脓肿宜迟不宜早, 深部脓肿宜早不宜迟。切开排脓后用双氧水清洗, 检查有无异物和坏死组织, 每日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用碘酊棉球涂擦创腔, 而后用青霉素鱼肝油纱布条疏松填塞作引流, 至肉芽生长填满创腔。关节部的小脓创不宜切开排脓, 用注射器抽出脓液, 再用0.1%高锰酸钾冲洗, 而后注入庆大霉素5~10毫升。

母猪肢蹄病的综合防治 第5篇

1 常见肢蹄病的种类及症状

1.1 腐蹄病

引起腐蹄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坏死梭杆菌。此外, 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酵母菌及其他一些条件致病菌也是腐蹄病的病原。

临床症状:初起蹄部发热肿胀疼痛, 站立时患肢不敢负重着地, 行走时敢抬不敢踏, 甚则悬蹄三肢跳行。破损伤口红肿发热, 久则穿孔腐蹄, 流脓腐臭。

1.2 蹄叶炎

蹄叶炎又名蹄壁真皮炎病, 是蹄壁与蹄骨间的蹄真皮层和角脂层发生弥漫性渗出性炎症, 引起蹄部剧痛、运动障碍或慢性蹄变形。

临床症状:本病多趋急性经过, 以突然疼痛剧烈, 机能障碍显著为特征。如若治疗不及时往往转为慢性, 并有可能形成芜蹄。两前蹄发病时, 两前肢前伸、蹄尖跷起, 以蹄踵负重、头颈高抬、体重后移、两后肢尽量伸与腹下, 站立时间稍长即欲卧地。强迫动作时, 先用力把后肢提伸到腹下, 然后才慢慢移动前肢, 呈粘步样。两后蹄同时发病时, 头颈下垂, 前肢后踏, 体躯前倾, 两后肢稍前伸, 蹄踵部负重, 运步时腹部向前紧收。四蹄同时发病时, 四肢频频交互负重, 站立不稳, 常卧地不起, 运动时步态拘谨。急性期患肢指 (趾) 动脉亢进, 蹄温增高, 以蹄钳敲打或钳压蹄壁 (尤其是蹄尖壁) 时, 疼痛反应十分明显。当转为慢性炎症时, 虽然患蹄的增温、疼痛和跛行症状有所减轻, 但可能形成芜蹄。轻症全身症状不明显, 病情稍重则体温升高到39℃~40℃, 脉搏增数, 呼吸粗迫。因疼痛剧烈而出现颤抖和出汗。

1.3 蹄底溃疡

又称局限性蹄皮炎, 是指蹄的底球结合部发生角质缺失, 真皮裸露, 进而发生肉芽组织增生, 甚至引起蹄深部组织感染的一种常见疾病。真皮局限区域的损伤及出血和角质生长异常与本病发病有关。本病多发生在前蹄的内侧指和后蹄的外侧趾, 往往左右两肢同时发病。病变有特殊部位, 并呈对称性。高产奶牛于分娩后产奶高峰期发病较多。

临床症状:后肢外侧趾稍外展, 用内侧趾或蹄尖负重, 跛行突然出现, 清洁蹄底后可见角质明显破裂, 有些病例可见角质退色, 变软, 深部有出血斑, 击有痛感。如已暴露出真皮, 缺损面长有肉芽组织, 形成菜花样或莲蓬样突起, 有些有潜洞的, 打开潜洞内有恶臭样液体, 如感染则导致化脓性小叶炎。

2 发病原因分析

2.1 病原菌

该病多由节瘤拟杆菌和坏死厌气丝杆菌引起。节瘤拟杆菌能产生蛋白酶, 消化角质, 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 其在坏死厌气丝杆菌、坏死梭杆菌等病菌的协同作用下, 可引起明显的腐蹄病损害。此外化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坏死杆菌, 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酵母菌及其他一些条件性致病菌也是引起腐蹄病的病原。

2.2 牛舍环境卫生

奶牛一般都采用圈养且牛舍地面多用水泥硬化。长时间站立或卧在硬度大的地面上, 造成蹄部机械性摩擦、压迫跗关节而引起挫伤、炎症。

2.3 季节因素

夏、秋季因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牛粪稀、尿多, 潮湿环境适合病原菌生长, 易使蹄部皮肤疏松、角质变软而发病。另外, 奶牛经过6、7、8月的高温高湿气候后, 体质下降, 蹄部易发生病变, 故该病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2.4 日粮营养失衡

过量补喂蛋白质或已霉变的粗、精饲料易造成蹄叶炎发生。饲料矿物质缺乏, 钙、磷、锌含量不足、比例不当易引发蹄质疏松而诱发蹄病。不平衡的营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蹄病发生。

2.5 牛场设施因素

2.5.1 食槽高度不当:

调查发现, 大部分牛场食槽没有高度或高度较低, 这使得奶牛不舒适, 前肢负重太大, 蹄变形发病率较高。

2.5.2 牛舍地面坚硬不平:

目前奶牛场地面多为立砖、水泥地面或混凝土地面, 地面本身不够平整且硬度较大, 加重了肢蹄与地面的磨擦, 造成奶牛肢蹄挫伤。

2.5.3 牛床长度不合理:

食槽和排粪沟之间的牛床过短, 使得奶牛后蹄站在排粪沟里, 牛蹄长时间浸泡在粪尿中, 使蹄底、趾尖角质粉化, 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蹄球负面腐烂等蹄病。

2.6 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密度过大、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 造成蹄角质磨损不够, 角质过长;牛舍粪尿清理不及时, 造成排粪沟堵塞, 粪水积聚腐蚀牛蹄;日常对牛蹄洗刷保洁、药浴护蹄和定期修蹄工作重视不够, 使蹄病大量发生;发生蹄病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使蹄病越发严重。

3 奶牛肢蹄病的预防措施

3.1 科学配制日粮

根据不同生理阶段奶牛饲养标准配制全价日粮, 尤其注意日粮的精粗比及钙磷比, 确保优质干草的供给, 并加入优质高效骨粉、磷酸二氢钙、维生素A粉、维生素D3粉, 钙磷比以1.4~1.8∶1为宜。最好使用TMR饲喂技术并保证粗饲料粉碎不过细。此外, 适当选用饲料添加剂, 如0.8%的硫酸镁和1.5%的碳酸氢钠, 防止瘤胃酸中毒, 运用微量元素铜、锌等和矿物质舔砖, 降低奶牛肢体病发病率。

3.2 科学布置牛场设施

牛舍尽量建得高大宽敞, 通风良好, 有条件的安装空调;运动场上需有遮阳设施, 减缓奶牛热应激, 并使用三合土地面并彻底压实, 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凸形, 以利排水;通往挤奶厅的道路应作防滑处理;牛床长度依据多数牛体长设计, 食槽最好具有一定高度。

3.3 定期给牛做修蹄及护蹄

消除、缓解肢蹄机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是经常修蹄、护蹄, 以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结合春秋两季定期修蹄, 将过厚的蹄底角质和过长的蹄边缘角质修整好, 保持正常蹄形;发现病变, 及时治疗, 随时修整;对于变形严重的牛蹄要逐渐修整, 不可一次过度修削;保证牛在妊娠3个月前和产后30 d左右修复牛蹄, 妊娠后期奶牛可待产后修补, 青年奶牛也要修蹄。

3.4 定期给牛做蹄浴

为了有效地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 坚持每周2次给牛只喷蹄, 选用刺激性小、没有异味的3%~5%硫酸铜浴液, 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3]。喷蹄时应扫去牛蹄上的牛粪、泥土、垫料, 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有条件的可在挤奶厅回程通道处设置蹄浴池或蹄浴槽, 每次挤奶结束都可以对牛蹄进行清洗和药物护理, 降低了蹄患的发病率, 同时节省了时间、劳动量以及蹄浴液的用量。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 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 每次浴蹄需连续进行2~3 d, 两次间隔3~4周, 如浴蹄液较脏时应更换。冬季在牛必经的通道上撒布长5 m、厚2 cm的生石灰粉, 实行干燥浴蹄。在当今集约化奶牛生产过程中, 普遍认为蹄浴是预防肢蹄病的一种较好的卫生保健措施。

3.5 加强饲养管理

3.5.1 改善环境条件:

保持运动场平整、干燥、清洁, 夏季注意排水。及时清扫圈舍及运动场的粪便,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定期进行环境消毒, 用Na OH、煤酚皂溶液冲刷牛床、运动场等, 以减少病菌对牛体侵害的机会, 破坏坏死杆菌等病菌的生存环境。

3.5.2 保持奶牛适当运动:

合理分群, 保证运动场面积充足, 控制在12~15头/100 m2。保持奶牛运动的空间和光照时间, 是降低蹄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3.5.3 消除发病诱因: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 增强奶牛体质, 预防一些诱发疾病的发生, 尤其要做好奶牛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胃肠炎、瘤胃酸中毒、霉变饲料中毒等疾病的防治工作。

3.5.4 科学配制饲料, 按需要及时调整日粮结构:

按奶牛营养需要量进行配方调整。可按每头奶牛每日添加Zn SO42 g, 均匀混合于精料中饲喂;也可定期在日粮中添加0.01%~0.02%Zn SO4, 每次持续1月以上, 每年5次, 可使发病率降低30%~40%。锌可预防趾间蜂窝织炎, 可抵抗细菌感染, 又可提高皮肤病的治愈力。应用合理的饲料配方平衡供应营养, 可加入1.5%~2%的Na HCO3。变玉米黄贮为青贮, 变以精饲料为主为以优质粗饲料为主, 提高奶牛业的经济效益。日粮营养标准与蛋白比为1∶50为宜。建议日粮中加入优质高效骨粉、磷酸二氢钙、VA粉、VD3粉或鱼肝油 (Ca、P比以1.4∶1~1.8∶1为宜) , 每天饲喂胡萝卜7~10 kg。对高产奶牛、老龄牛, 定期补喂或静脉注射钙制剂、亚硒酸钠或VE, 可预防奶牛肢蹄病。依靠常用添加剂调整日粮中Ca、P比例有一定困难, 可选用磷酸二铵, 既可以补充日粮中磷的不足, 把Ca、P比例调整到1.4∶1~1.8∶1, 又可增加非蛋白氮, 提高营养水平。

摘要:奶牛肢蹄病是引起奶牛四肢和蹄部病变的一系列疾患的总称, 是奶牛常见疾病之一。介绍了奶牛肢蹄病常见的种类及症状, 并对奶牛肢蹄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奶牛肢蹄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关键词:奶牛,肢蹄病,发病原因分析,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齐长明, 于涛, 李增强.奶牛蹄变形与蹄病防治彩色图谱.北京:中国农业出社, 2007.

[2]王永进.奶牛场的科学化建设.山东畜牧兽医, 2008 (12) :19-20.

[3]赵月兰, 秦建华, 左玉柱, 等.河北省奶牛肢蹄病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效果观察.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7 (4) :69-71.

[4]王延寿.奶牛肢蹄病的病因及防制研究.中国动物保健, 2010 (6) :60-62.

奶牛肢蹄病的预防与治疗 第6篇

奶牛肢蹄病包括:蹄变形、腐蹄病、蹄糜烂、指(趾)间赘生、蹄叶炎、关节炎和腕前粘液囊炎等。

1 临床症状

患病牛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2 发病原因

2.1 营养因素

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奶牛体内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骨质疏松而诱发本病;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也可发病。

2.2 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其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高。

2.3 环境因素

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也可增加奶牛患肢蹄病的机会。

2.4管理因素

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修削蹄不当;干奶期奶牛过肥,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加之奶牛运动不足;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都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2.5 其他因素

产后疾病导致奶牛体质差;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增加,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引起变形蹄。

3 预防措施

1~2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次药浴。每年的4~10月为较佳药浴时间。春季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以防造成蹄伤。定期在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每年进行5次,可使发病率降低40%。同时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供应。

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奶牛舍的地面最好用机制红砖铺制而成,水泥地面不能过于光滑,也不能过于粗糙;奶牛的运动场地面要排水良好。

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检查,发现病牛,立即隔离,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并用新洁尔灭进行消毒,然后剔除腐烂组织并进行敷药包扎,也可配合药物封闭和针灸治疗。

4 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

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切除趾间坏死组织,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打上蹄绷带,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2次/d,连用5d,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疼痛,消除肿胀,还可采用冷浴法。缓解期病牛可蹄部放血,并采用热蹄浴疗法,以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即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mL溶解青霉素240~400万U,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mL,作为1次注射量。避开血管,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和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左手提起皮肤呈皱褶状,用8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一般连续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要用5%~10%碘酊进行处理。

母猪肢蹄病的综合防治

母猪肢蹄病的综合防治(精选6篇)母猪肢蹄病的综合防治 第1篇1 临床表现患病奶牛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异常,导致跛行等运动障碍,患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