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缝合范文
美容缝合范文(精选6篇)
美容缝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年来在本科住院分娩行剖宫产术的4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15例。观察组:年龄19~36岁;横切口207例,纵切口8例;大于或等于两次下腹部手术者3例,肥胖者(体重达到或超过90 kg)9例,消瘦者(体重低于50 kg)2例,合并贫血2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5例。对照组:年龄20~39岁,其他资料均与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中术后大出血(出血大于1000 ml)、DIC施行子宫切除或其他原因放置引流管者除外,而且排除严重内外科合并症者。
1.2 方法
关腹均用1-0号可吸收线荷包缝合腹膜(纵切口可“U”字缝合)、“8”字缝合肌肉层、连续缝合筋膜,络合碘消毒切口边缘皮肤,有瘢痕者先切除再修剪消毒。观察组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连续皮内缝合皮肤。自切口远端缝合皮下脂肪层1针,打结,连续真皮层内缝合皮肤(进针深度以接近脂肪层又不致引起切口对合不齐为宜,尤其腹中线对合),到对侧切口外约2 cm处出针,适当拉紧缝线,贴近皮肤剪除尾线,皮肤外不可见缝线。术后视病情不同分别给予抗生素静滴2~3 d预防感染,术后3 d切口换药,观察无异常后即可安排出院。对照组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再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据伤口情况决定换药,术后5~8 d拆线(有高危因素者延迟1~2 d拆线)。出现脂肪液化时,轻者采用TDP照射,延迟拆线,一般至术后10~12 d不等,最长16 d;重者拆除缝线,行清创、放置引流条,待肉芽健康,用蝶形胶布对拉固定即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甲级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及线结反应、脂肪液化等不良反应。
1.3.1 线结反应标准
针眼周围皮肤充血,或针眼处可见淡黄色分泌物,无臭味,非脓性,切口局部可有小硬结,拆除缝线或理疗后明显减轻。
1.3.2 脂肪液化标准
切口渗出液检查发现脂肪滴,并无细菌;切口局部没有压痛、红肿表现(可有硬结),出现黄色渗液较多,甚至可见脂肪滴[1];少部分伴有全身发热表现,但体温不超过39℃。
1.3.3 甲级愈合标准
愈合良好,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愈合情况
近期观察:术后次日切口更换敷料,络合碘消毒。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无针脚炎及切口裂开,术后第2~3天切口局部出现轻度红肿线结反应者4例(发生率1.8%),通过照射TDP,2 d后消失,均甲级愈合;对照组1例脂肪液化较重(发生率0.5%),以致术后发热,伤口裂开;7例较轻的脂肪液化(发生率3.2%),11例线结反应(发生率5.1%),甲级愈合率91%。远期随访: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无腹壁疝发生,无牵拉不适及局部硬结。术后1个月内4例皮肤有线样隆起,三个月后随访消失。对照组遗留瘢痕较大,除切口外,切口上下皮肤均遗留多个针眼及多根缝线瘢痕或色素沉着,甚至呈“蜈蚣”样瘢痕。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下地活动无异常后即可安排出院,住院时间为3~5 d(无线结反应及高危因素者3 d,存在线结反应或具贫血、低蛋白血症、肥胖、消瘦、二次手术高危因素者4~5 d),平均3.4 d。对照组11例线结反应者、7例轻度脂肪液化者给予TDP照射,必要时换药,拆线时间为术后5~16 d,1例脂肪液化重者拆除缝线、清创、放置引流管,住院20 d出院。住院时间平均5.6 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3.1 美容缝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术切口的美观愈合,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共同关注。尤其是产科,病源多,且以年轻女性为主,剖宫产率在各级医院都有所增高。腹部切口的美容缝合法应运而生。但在基层医院尚未普及,以致于床位爆满时怨天尤人。其实切口美容缝合法技术简单,可吸收线物价格低廉,切口甲级愈合率100%,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缩短2.2 d。本组结果与鲁泽春[3]报道的相似。
3.2 美容缝合法的优点
传统的缝合法,多采用间断外缝技术,皮肤及皮下组织均采用1号丝线缝合,造成大量的线结残留,产生不同程度的线结反应、脂肪液化甚至切口感染裂开;愈合后皮肤会留下较多瘢痕,影响美观;此外需要拆线,延长住院时间。可吸收线美容缝合法是对传统的皮内缝合方法的改良。可吸收线通过蛋白水解酶的裂解作用而逐渐吸收,初始阶段个别患者有皮下组织反应而产生的硬结,但分子量低,无抗原性,可通过水解反应降解为乙二醇和乳酸,继而在体内吸收和代谢,有抑菌作用,能使伤口愈合平滑柔软。缝线材质有良好的顺应性,两端线结隐藏在皮下,外观无痕迹,瘢痕小,符合美学要求;技术容易掌握;无需拆线,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和疼痛,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床位周转率[3]。对于瘢痕切口,也可采用美容缝合,但更应注意皮下脂肪层缝合严密,打结松紧适当。
3.3 TDP治疗方法及原理
采用重庆巴山仪器厂生产的“仙鹤牌”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距离20~30 cm,强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每日1~2次,每次30 min。缝线暂不拆除,可起到引流作用,每次照射前先用力挤出渗液。TDP复合涂料板受热能所激发产生的综合电磁波,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进而起到消炎、消肿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4]。
总之,产科腹部切口可吸收线美容缝合法,操作简单,设备低廉,无需拆线,切口局部反应少,瘢痕小,甲级愈合率高,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床位周转快,顺应了产科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出现线结反应等异常情况时采用TDP照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切口美容缝合方法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产科215例采用美容缝合法的病例作为观察组,并设同期常规缝合方法的215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无1例切口感染裂开,4例有较轻微的线结反应,经过TDP照射术后35 d出院。对照组1例脂肪液化较重,以致术后发热,伤口裂开;7例较轻的脂肪液化,11例线结反应,术后516 d伤口拆线出院。结论:腹部切口美容缝合较传统缝合,操作简单,伤口局部反应少,甲级愈合率高,遗留瘢痕小,符合美学要求;不需要拆线,可缩短住院时间,床位周转快,符合产科以年轻女性患者为主、住院病源多的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科,腹部切口,美容缝合,传统缝合
参考文献
[1]范艳霞.胰岛素联合高渗葡萄糖治疗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J].医学信息,2010,9(12):3744-3745.
[2]李萍,彭红艳.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方法探讨[J].中外医疗,2009,13(32):172.
[3]鲁泽春,周玲,白圣光,等.改良妇产科切口美容缝合在基层医院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6(31):47-48.
会阴切开美容缝合术与护理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8例, 年龄22~32岁, 平均住院时间3~5d, 其中外阴水肿者22例, 有不同程度外阴道炎44例, 余者均正常会阴组织, 会阴切口缝合使用快吸收线, 阴道粘膜和肌层采用连续锁边缝合术, 皮下脂肪组织使用间断缝合术, 皮层采用皮内包埋缝合术。术后局部切口再使用, 冷热敷特殊护理及替硝唑外敷, 切口均甲级愈合, 无一例感染。
1.2 方法
1.2.1 手术指征
用于初产、妇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及足月臀位分娩。对第二产程过长, 会阴坚韧、轻度头盆不称、早产儿预防颅内出血、产妇情况需要缩短第二产程者, 可进行会阴切开术[1]。
1.2.2 局部麻醉方法
冲洗会阴擦干, 用0.5%碘伏消毒外阴皮肤及尿道口2次, 术前常规导尿, 行外阴局部浸润或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局部用药为2%的盐酸利多卡住因10m L (除外阿-斯氏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 严重心传导阻滞者) 应用产钳术, 胎头吸引术前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以使盆底肌肉放松[2]。
1.2.3 会阴切开与缝合术操作步骤
会阴切开部位以助产方式及会阴条件定, 选择左右侧切开或正中切开, 切口长度以4~5cm为宜, 也可依胎儿大小做适当的调整, 侧切开角度以阵缩时, 自会阴后联合中线左右侧45°方向剪开或会阴高度膨隆时, 剪开角度为60°~70°[1]。皮肤粘膜一次切开。大小一致, 剪开切口后即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 待胎儿胎盘娩出后, 用0.9%氯化钠冲洗会阴伤口及臀部血迹, 再用0.4%替硝唑溶液冲洗阴道及切口, 阴道填塞纱布充分暴露切口, 用快吸收线按层次缝合, 依次为阴道粘膜层肛提肌皮下脂纺层及皮肤。阴道粘膜层、肌层采用锁边连续缝合术, 注意间距均匀, 这样既可节省打结剪线的时间又可达到更好止血效果, 减少阴道壁血肿行成。皮下脂肪层用同种线间断缝合, 皮层用皮内包埋法缝合, 术后不用拆线、对合整齐, 既美观又不易留瘢痕, 是大多数产妇较满意的选择, 缝合结束后用0.5%碘伏纱布外敷伤口。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分娩结束后, 在产房观察2h。给予以保暖, 流质饮食, 间断按摩子宫, 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量;擦净外阴及臀部血迹, 垫消毒会阴垫。测血压, 脉搏送回病房, 产后24h内多注意观察阴道流血量及会阴有无血肿;保持病房安静, 给予营养丰富, 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能量, 卧床休息, 逐步增加活动量。协助鼓励产后3~4h排尿一次, 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 24h后鼓励早起床, 早活动, 多吃蔬菜和水果, 预防产后便秘, 产后出汗多, 应经常擦澡更换内衣, 保持皮肤干燥, 预防着凉感冒。每日定时监测生命体征。
2.2 局部护理
会阴缝合结束后, 切口处给0.5%碘伏纱布外敷, 垫消毒会阴垫, 保持会阴清洁。同时, 再使用0.4%替硝唑纱布持续外敷48h。冷敷方法是利用灭菌手套做一个冰袋, 内加冷水冰块, 这种简易冰袋流动性好、方便、放置区域小易固定等特点。使其伤口达到止血、止痛、抑制炎症扩散的目的, 冷敷时间为术后1h开始, 持续为30min~1h, 停用1h, 交替使用, 24h后停用, 观察1d。48h后给予热敷, 水温50~60℃同样使用灭菌手套制作热水袋, 热敷时间为15~20min, 每日3次[3], 这样达到加速伤口愈合, 缓解疼痛, 预防感染的目的;并嘱产妇切口对侧卧位, 以免恶露流入会阴切口。保持大便卫生, 防止大便秘结;每次大小便后用温开水洗净外阴, 并更换消毒会阴垫, 每天早晚各冲洗会阴伤口一次, 至出院。
2.3 心理护理
分娩结束后大多数产妇均因疲劳而希望安静休息, 我们予以安静、温暖、舒适的病房环境, 使产妇得到很好的休息, 以尽快恢复体力, 产后子宫收缩引起腹痛, 虽较轻但也影响产妇休息, 我们也予以按摩子宫, 使她得到关怀而安心, 对于会阴切开的产妇, 因局部疼痛不敢排尿、排便, 予以局部冲洗会阴, 保持清洁, 冷、热敷护理[4], 还有许多产妇担心局部伤口愈合后留有瘢痕和阴道松驰等不良反应, 而影响夫妻性生活质量, 给予耐心解释, 分散了对会阴伤口过度关注, 减轻了心理负担。
2.4 预防护理
在接产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刷手消毒, 在接产过程中应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常规消毒会阴皮肤, 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严格掌握阴道检查的指征, 减少肛查次数, 如发现器械和纱布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充分保证无菌区域及无菌物品的无菌。产房严格执行每日、每周的消毒制度, 紫外线应每日照射2次, 每次1h, 产床也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擦洗, 凡进入产房的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帽子、换产房拖鞋, 并限制人员进入, 减少过多人员走动。侧切伤口缝合前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填塞, 以减少出血及感染;对于胎膜早破、羊水粪染的产妇应及早给予抗生素治疗, 并在侧切手术中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彻底消除污染物, 将产妇感染率降到最低点;保持会阴部干净、干燥, 每日会阴冲洗2次, 冲洗时应一人、一镊、一盘, 预防交叉感染。对于营养不良、血红蛋白较低的产妇, 应做好产前预防措施, 必要时给予输血、氨基酸、维生素类以增强产妇的抵抗能力;对于血糖偏高的产妇, 应做好产前预防工作, 采取及时有效措施, 使产妇血糖趋于平稳。
2.5 会阴伤口理疗
对会阴伤口术后采用红外线灯照射治疗, 照射时间在产后24h开始, 一日两次, 既保持了伤口的干燥, 又促进了局部的血液循环, 减轻了局部水肿, 加速了伤口的愈合, 经红外线照射治疗后的切口, 均未出现皮内出血、红肿、硬结等其它不良反应, 另外产妇感觉舒适, 疼痛明显减轻。
2.6 出院宣教
一般正常分娩的产妇于产后3~5d可出院, 出院后应注意休息, 要有充分的睡眠, 逐日增加活动量, 但体力不易负担过大, 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产褥期内产妇抵抗力较低, 褥汗又多, 容易感染, 应特别注意清洁卫生, 仍应嘱产妇坚持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两次, 用消毒会阴垫, 勤换会阴垫。并注意内衣裤的清洁卫生, 勤换衣裤, 清洁后的内衣多晾晒在阳光下充分曝晒, 以利杀死细菌, 预防感染。同时注意室内通风, 多饮水,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有利于大便通畅, 以免伤口裂开。蹲厕时最好采用坐式大便器, 并避免上厕所时间太长。日常活动不宜过多走动, 也不宜进行动作太大的运动。
3 讨论
会阴切开缝合术虽为产科常见手术, 但因切口愈合受诸多因素影响, 缝合技术和局部护理不当造成伤口感染和延期愈合, 给产妇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通过多年临床观察, 加强改进传统缝合技术, 并配合局部冷热敷及0.4%替硝唑外敷护理, 心理护理, 使会阴伤口愈合有了明显提高并达到了外阴美容效果, 消除了许多产妇担心夫妻性生活质量的心理障碍, 解除其后顾之忧, 促进了社会和家庭和谐, 给患者带来更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美容缝合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运城市垣曲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排除糖尿病、创口感染及复合其他重要器官损伤者。按不同缝合方式将患者分为美容缝合组与常规缝合组, 各45例。美容缝合组中男31例, 女14例;年龄18~70岁, 平均 (32±11) 岁;挫裂伤17例, 切割伤11例, 撕脱伤10例, 动物咬伤7例。常规缝合组中男30例, 女15例;年龄20~70岁, 平均 (34±10) 岁;挫裂伤15例, 切割伤11例, 撕脱伤11例, 动物咬伤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创伤原因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创口清洁、消毒、清除坏死组织及止血等预备工作。美容缝合组患者使用6-0号编织乙酸乳酸聚酯可吸收线依从缝合真皮内组织和皮下, 使用7-0单股尼龙无创伤缝线间断缝合表皮。常规缝合组患者使用4×12号角针与0号非吸收蚕丝线间断缝合伤口, 对位皮肤各层组织, 全层缝合。术后均进行创口清洗, 敷料包扎, 第2天清洗创口换药, 5~7d后拆除缝线, 由同一医师缝合, 效果评价由非手术医师评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缝合时间、创口愈合情况 (创口感染、创口崩裂、创口对位不齐) 、术后瘢痕大小及术后瘢痕评分。手术缝合时间为皮肤缝合开始至缝合结束的时间;瘢痕大小参考文献[3]中使用Photoshop软件计算, 瘢痕大小=瘢痕面积/瘢痕长度;术后瘢痕评分为0~5分, 依次为难以忍受、不满、可以接受、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美容缝合组患者手术缝合时间长于常规缝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美容缝合组患者创口感染、创口崩裂、创口对位不齐发生率低于常规缝合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美容缝合组患者术后瘢痕小于常规缝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美容缝合组患者术后瘢痕评分高于常规缝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注:*为t值
3 讨论
颌面部创伤治疗的首要任务是挽救患者生命及功能恢复, 而对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常被医师忽略, 造成患者术后瘢痕形成和面型改变, 极大影响了患者生活及社交, 故预防术后瘢痕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关键在于减少创口的再次损伤, 促使创口愈合[4]。颌面部局部解剖组织精细, 血运丰富, 皮肤薄, 弹性好, 且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表情肌, 对缝合技术要求较高。颌面部外伤缝合时应达到各解剖层次对位良好, 尽量达到无创伤缝合, 若皮下对位不齐或残留无效腔则术后易发生皮下淤血, 影响创口愈合, 造成创口崩裂。
传统缝合技术减张效果差, 创口愈合速度较慢, 缝线压迫皮肤组织易形成蜈蚣样针眼瘢痕, 皮下组织存在空腔可导致皮肤凹陷、突起、组织萎缩甚至引发感染。美容缝合技术能严密缝合皮下及皮内组织, 重视真皮深层及浅筋膜层的封闭, 彻底消灭细小空腔, 增大创缘接触面积, 加强组织连接力度。由于颌面部组织本身结构及血运特点, 美容缝合对各解剖层次的对位要求较高, 尽量达到无创伤缝合, 各步骤充分考虑减张及对位[5], 减张效果明显增强, 对皮肤不产生切割及压迫, 血液循环干扰少, 加快创口愈合, 同时彻底消除皮下组织的空腔, 不出现皮下组织对位不齐或残留无效腔情况, 减少皮下空腔淤血及脂肪液化的可能, 使创口更加平整, 不影响创口预后或创口崩裂[6]。虽然美容缝合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缝合, 但美容缝合是在清创、止血和功能恢复等重要工作完成后实施, 未耽误患者的急诊救治, 不延误抢救。
本研究结果显示, 美容缝合组患者手术缝合时间长于常规缝合组, 创口感染、创口崩裂、创口对位不齐发生率低于常规缝合组, 术后瘢痕小于常规缝合组, 术后瘢痕评分高于常规缝合组。表明美容缝合技术在口腔颌面外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有助于提高创口愈合质量, 缩小瘢痕, 避免创口崩裂,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38-541.
[2] 李迎斋, 陈学军, 聂士峰, 等.颜面部外伤急诊美容整形修复的原则[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5, 11 (1) :96.
[3] 李浩, 张纲, 郑维银, 等.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创伤中应用的疗效观察[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 (2) :169-171.
[4] 宋儒耀, 方彰林.美容整形外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12.
[5] 徐倩, 齐鲁.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研究进展[J].合成纤维, 2007, 38 (11) :27-28.
美容缝合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颌面部外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 损伤部位包括额部、鼻部、唇颊部和颈部, 均行手术治疗, 对于合并器官损伤和伤口感染患者予以排除, 根据缝合方式不同,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共32例, 其中, 男17例, 女15例;年龄15~64岁, 平均 (33.2±5.4)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 切割伤8例, 撕裂伤3例。对照组共30例, 其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16~63岁, 平均 (33.3±5.2)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0例, 切割伤7例, 撕裂伤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致伤原因和损伤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方式, 先行颌面部清创, 清除坏死感染组织, 彻底止血关闭死腔, 采用4×12号角针和0号非吸收蚕丝线, 正确对位皮肤, 给予全层缝合。观察组采用美容缝合方式, 使用7-0号无创伤线间断缝合表皮, 均在无张力下缝合, 缝合过程中根据创面情况适当给予皮瓣转移。两组术后均清洗伤口, 敷料包扎, 7 d内拆除缝线。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缝合时间, 观察术后伤口感染、积液以及组织对位不齐等发生情况, 对两组术后伤口缝合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计算瘢痕面积和瘢痕挛缩, 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种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5.2软件包整理获取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美容缝合时间和术后瘢痕面积/瘢痕长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美容缝合时间和术后瘢痕面积/瘢痕长度分别为 (2.6±0.4) min/cm、 (1.42±0.5) cm;对照组患者平均常规缝合时间和术后瘢痕面积/瘢痕长度分别为 (2.1±0.3) min/cm、 (1.54±0.6)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和手术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 (3.1%) 低于对照组 (20.0%) , 对手术总满意率 (93.7%) 高于对照组 (73.3%)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目前对临床颌面部创伤的治疗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基本上可实现组织功能恢复,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 创面缝合也会造成面型改变, 这给患者 (尤其是女性患者) 术后生活带来了很大障碍[2]。以往口腔颌面外伤患者虽对面部创伤提出了较高的美容需求, 但是由于颌面部组织皮肤较薄, 局部解剖组织精细, 加之急诊救治的需要, 受限于现有缝合方式, 术后缝合美容效果并不理想。美容缝合技术基于无创伤表皮固定技术, 通过严格减张来较少瘢痕面积, 准确对位皮肤各层次, 无创伤线、无创伤线真皮内缝合以及3M弹性胶带贴合表皮的应用, 美容缝合方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术后创面愈合效果也更为理想[3,4]。近年来, 美容缝合技术已经成为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与常规缝合方式相比, 美容缝合技术的应用更具可行性。有关美容缝合技术临床应用的报道较多, 如王立鹏[5]对90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分别考察了创口感染、崩裂和对位不齐等愈合情况以及美容效果, 其中美容缝合组除手术缝合时间有所延长外, 其余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常规缝合组, 创面愈合质量和术后美容效果均达到预期。本组研究中, 采用美容缝合方式的观察组32例患者, 术后伤口感染率为3.1%, 采用常规缝合方式的对照组30例患者, 术后伤口感染率为20.0%, 且观察组术后瘢痕面积/瘢痕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提示应用美容缝合技术在确保组织功能恢复的同时, 可进一步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因美容缝合针距和边距较小, 缝合时间会延长。主观评价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对手术满意度 (93.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3%) , 表明美容缝合能够达到患者所期待的美容效果, 该技术更易为患者所接受。所得结论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美容缝合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外伤治疗, 可同时保证创伤愈合质量和美容效果,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建议在急诊颌面部创伤救治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芳, 杨松, 常虹, 等.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在急诊颌面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 2014, 12 (6) :54-55.
[2]李小军, 张小萍.132例颌面部软组织外伤的美容缝合后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 2015, 10 (1) :37-38.
[3]党宏涛.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5, 14 (7) :31-34.
[4]许韩美.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美容, 2015, 12 (5) :33-34.
美容缝合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102例均为我院妇科2011年0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进行会阴侧切术的阴道分娩产妇, 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常规组患者51例, 患者年龄在18岁~3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6.7±2.9) 岁, 孕周在36至42周之间, 平均孕周为 (39.1±0.9) 周, 新生儿体重在2.4~4.3kg之间, 新生儿的平均体重为 (3.1±0.6) kg;研究组患者51例, 患者年龄在19岁~3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6.8±2.8) 岁, 孕周在37~42周之间, 平均孕周为 (39.0±1.0) 周, 新生儿体重在2.5~4.2kg之间, 新生儿的平均体重为 (3.0±0.7) kg。本研究在征得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同意的并且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开展的, 两组产妇在年龄、平均孕周以及新生儿平均体重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 因此两组产妇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缝合方法
常规组51例患者术后采用常规缝合方法进行缝合, 研究组51例患者采用皮内美容缝合, 产妇的麻醉以及会阴切开的方法均相同, 研究组患者的阴道内粘膜进行连续的缝合, 在产妇切口的顶端进行第1针缝合时需要高出顶端约1厘米, 以防止患者由于血管的回缩出血引起血肿, 为避免留死腔, 此后每一针均需要穿过患者切口的底部, 致其处女膜内缘进行打结, 皮下组织以及会阴肌层均采用间断缝合, 产妇会阴的皮肤进行连续的皮内美容缝合。在患者会阴的切口下端皮下组织进行打结, 不可穿透皮肤, 针呈半弧形穿过皮下紧贴皮内组织出针, 缝合至舟状窝处将线拉紧后打结[1]。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缝合时间以及线节反应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收集的实验数据都通过SPSS 19.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其中收集的计量资料均采用 (均数±标准差) (±s) 的方式来表示, 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 当P<0.05时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缝合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和缝合后, 研究组患者的缝合时间为 (18.6±2.8) min, 常规组患者的缝合时间为 (24.1±2.9) min, 两组患者在缝合时间方面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缝合线节反应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缝合后的线节反应率为5.88% (3/51) , 常规组患者缝合后的线节反应率为11.76% (6/51) , 两组患者在线节反应率方面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 <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会阴切开缝合术是目前产科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该手术效果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产妇的产后身体的恢复以及与新生儿的优生密切相关, 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医院产科工作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2]。因此, 临床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术材料, 提高术者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临床报道表明[3], 临床上常规方法进行缝合时所采用的铬制缝线往往造成患者出现异物反应较为严重, 并且患者吸收较困难, 常常导致产妇的组织水肿以及产后切口疼痛剧烈, 并且术后需要进行拆线。
本研究结果表明, 妇科临床上采用皮内美容缝合在会阴直切手术切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该方面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缝合时间以及线节反应率,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妇科临床上采用皮内美容缝合在会阴直切手术切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以期为皮内美容缝合在妇科临床上的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对我院妇科2011年0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02例进行会阴侧切术的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常规组51例患者术后采用常规缝合方法进行缝合, 研究组51例患者采用皮内美容缝合, 比较两组患者缝合时间以及线节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和缝合后, 研究组患者的缝合时间为 (18.6±2.8) min, 常规组患者的缝合时间为 (24.1±2.9) min, 两组患者在缝合时间方面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缝合后的线节反应率为5.88% (3/51) , 常规组患者缝合后的线节反应率为11.76% (6/51) , 两组患者在线节反应率方面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 妇科临床上采用皮内美容缝合在会阴直切手术切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该方面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缝合时间以及线节反应率,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皮内美容缝合,会阴直切手术,临床应用,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丰年, 张玉磊.会阴直切手术切口皮内美容缝合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15) :2350.
[2]杨欣慰.小角度会阴切开加皮内美容缝合法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 :205-206.
美容缝合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经皮间断缝合法,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关腹方法进行常规临床操作,术后采取传统经皮间断缝合法。观察组选用改良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法,切口的选择位置在趾骨联合上2-3cm,沿着腹壁横纹作出弧形切口,长度6-12cm,在切口正中切开,深约2-3cm,到达筋膜层[2],医生以及其助手应该用食指以及中指沿两侧向上拉牵,这样撕开脂肪层,在筋膜正中间切2-3cm,手术者联合其助手依照上面方法撕开筋膜、遁形分离腹直肌,此后,术者联合其助理利用中指与食指叠加,伸入其中,并以均匀的速度向两边拉,打开腹腔[3]。切口缝合:缝合腹膜后,7号丝线连续缝合筋膜层,1号丝线均匀对齐全层缝合皮下脂肪层,4号丝线距切口约0.5cm进针,出针点在切口顶端,自该顶端皮内连续褥式缝合至另一侧顶端,出针点在切口缘皮下,几乎达皮肤,针距0.8~1cm,出针点在另一顶端皮外,距切口端约0.5cm,缝合时助手沿切口方向适宜牵拉缝线,过紧皮肤会皱缩,过松皮肤切口易有裂隙[4],切口两端皮外各打6个结,术后不用腹带,术后5天抽出缝线。
1.3 观察指标
主要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开腹时间、出血量、拆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开腹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数据对比:观察组45例患者的开腹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1±0.2)min、(5.5±4 8) ml、(21.4±5.7) h;对照组45例患者的开腹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4.0±1.0)min、(31.7±18.4)ml、(44.3±19.30)h。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拆线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的数据对比:观察组平均拆线时间为5天,其中住院时间最短的患者5天出院,最长的则13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对照组平均拆线时间为7天,其中住院时间最短的患者7天出院,最长的达到15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1天。
3 讨论
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不难发现改良筋膜横切口美容缝合法比传统经皮间断缝合法具有更多的优点,并且,在手术中,肠管以及大网膜受腹壁阻挡并不会对手术有过多干扰,并且对肠管儿乎无刺激,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安慰[5]。
改良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技术更加顺应人体皮肤张力线,切口愈合后疤痕小,外观更为美观,也很少出现切口开裂的现象[6],在妇科手术中更为实用。并且采用皮内美容缝合技术,不穿透皮肤,同时也不会留下针眼[7],这样可以保证患者的血液畅通,切口愈合更快,术后五天便可拆线。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改良筋膜横切口美容缝合术对合良好,患者的手术后疼痛感轻微,排异反应小,止血效果较好。最主要的是能够保持患者肌肤外观完美,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因此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关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与传统纵切口妇产科手术相比较,采用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短,术后切口痊愈快,住院时短,切口纤细美观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皮内美容缝合,妇产科手术,应用
参考文献
[1]玉丹,潘华雄,班绍廉.皮内美容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切口的应用[J].右江医学.1999,(5):275.
[2]刘晓霞.皮内缝合在妇产科下腹部纵切口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7):78-79.
[3]戴晓怡,宋静慧.改良式皮内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切口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3):345-346.
[4]梁永赤,肖洪涛.横切口皮内缝合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1999,(3):416-417.
[5]陆叶.两种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41.
[6]李国新.妇产科手术切口皮内缝合缝线反应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5,26(4):379,381.
美容缝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