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慢性鸭霍乱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慢性鸭霍乱范文(精选6篇)

慢性鸭霍乱 第1篇

关键词:鸭病,慢性鸭霍乱,巴氏杆菌病,饲养管理

摘要:鸭霍乱又名巴氏杆菌病, 农村常称“摇头瘟”。该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秋冬和春季, 温热潮湿的地区发生比较突出。病理特征为:浆膜和粘膜上有小点状出血, 肝脏有大量坏死灶, 常发生剧烈下痢。慢性病例则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状 (关节肿胀、发热、疼痛、行走困难) 。本病急性病例在临床上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药物诊断不难作出判断。慢性型则因为症状表现不明显, 往往误诊, 延误病机。

关键词:鸭病;慢性鸭霍乱;巴氏杆菌病;饲养管理

鸭霍乱又名巴氏杆菌病, 或鸭出血性败血症。本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病理特征为:浆膜和粘膜上有小点状出血, 肝脏有大量坏死灶, 病鸭常发生剧烈下痢。慢性病例则主要表现为关节炎症状 (一侧或两侧关节肿胀、发热、疼痛、行走困难) , 多为急性转变所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秋冬和春季, 温热潮湿的地区发生比较多。日常饲养管理不善及气候突变也会诱发本病。本病急性型在临床上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药物诊断不难作出判断。慢性型则因为症状表现不明显, 往往误诊, 延误病机。笔者就自己的一例慢性鸭霍乱的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以供同行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0年5月7日, 芷江县芷江镇一养鸭户前来求诊, 称3月23日购进鸭苗1100羽, 5月4日发现有10多只鸭子行走困难, 走路有点跛脚, 以为是鸭群挤压的, 也不在意。5月5日, 发现有40余只鸭子走路跛脚, 以为是缺钙, 于是给予“多维”饮水, 并拌饲微量元素添加剂, 5月6日鸭群病情未见好转, 反还增加了30余只跛脚的鸭子, 并有死亡。5月7日遂来求诊。

2 临床症状

病鸭表现嗜睡, 缩颈, 叫声嘶哑;腿无力, 不愿走动, 行动迟缓, 走路时一偏一跛, 一侧或两侧的跗、腕及肩关节发生肿胀, 发热, 触摸时病鸭表现敏感;部分鸭瘫痪在地, 不能行走, 脱水消瘦、爪甲干枯;病鸭羽毛松乱, 口和鼻流出粘液, 呼吸困难, 病鸭不时甩头, 甩出口腔和鼻腔内粘液;病鸭食欲不振, 触摸嗉囊鼓胀有积食, 临死病鸭倒提从口内流出恶臭的污秽液体。排出白色或铜绿色腥臭稀粪便, 有的病鸭粪便里带有血。

3 病理剖检

剖检了4只当天死亡的病死鸭、3只病情危重临死的病鸭和2只病情较轻的跛脚鸭, 发现病变症状如下:口腔、鼻腔、喉头充满粘液, 喉头粘膜充血肿胀, 有点状出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心包内充满透明橙黄色渗出物, 心包膜、心冠脂肪有出血斑;肺脏呈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 肺泡弹性降低, 浆膜有少量点状出血;肝脏肿大, 质坚硬, 肝脏表面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 胆囊充盈增大;嗉囊积食, 小肠粘膜充血红肿, 部分病鸭大肠肠管充气, 管壁变薄;肛门红肿;一侧或两侧关节红肿、发热, 剖检关节囊内流出黄色状液体。

4 病史调查

该养殖场在孵化室购苗当天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苗, 7日龄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苗, 10日龄接种鸭流感灭活苗, 17日龄接种鸭瘟疫苗。这批鸭一直生长良好, 4月27日晨, 饲养员早起喂鸭时, 发现有27只鸭死在棚内, 并发现有100来只鸭子精神不振, 缩颈呆立, 驱赶时不愿下水, 当即请来兽医看病, 兽医告之可能是霍乱, 给处方用药:青霉素240万国际单位, 配鱼腥草注射液10毫升, 每羽胸部肌肉注射1毫升, 全群给药, 每天2次, 连用3天;饲料拌饲四环素600片每40千克, 早晚各投服1次, 连用3天。并嘱之每天要进行全场消毒直至鸭群康复。于当天用药后, 4月28日即没有发现鸭子死亡, 同时发现也只有30来只鸭子精神不振, 不愿下水活动, 因为怕麻烦于是下午就不再注射给药, 只是给予饲料拌服四环素片, 4月29、30日, 两天都是给予四环素片拌饲, 之后没发现再有病鸭便不再投喂药物, 也没有再进行全场消毒。

5 实验室检查

5.1 病料镜检

取病死鸭心血或肝脏涂片镜检, 经瑞氏染色后镜检, 见有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5.2 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取病料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进行划线, 经37℃, 24小时培养观察, 平板上出现灰白色、圆形、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溶血的小菌落。挑取菌落涂片、瑞氏染色、镜检, 可见卵圆形、两极着色特别明显的短杆菌。

5.3 生化试验

分离的细菌能发酵甘露醇、果糖、半乳糖、蔗糖, 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肌醇、菊粉、麦芽糖、水杨苷、鼠李糖;尿素、明胶、甲基红反应和VP反应为阴性;氧化酶、接触酶, 硝酸盐还原为阳性;不溶血;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三糖铁底部变黄色。

6 综合诊断

6.1 临床诊断

根据其临床症状、病死鸭的病理剖检及病史调查初步诊断为鸭霍乱。

6.2 实验室诊断

根据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及分离细菌生化试验所得结果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特征。综合以上两点, 确诊本病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慢性鸭霍乱。

7 防治措施

针对该养殖场病情, 笔者采取如下综合防治措施。

7.1 严格检疫, 病健隔离, 对症施治

首先, 对全群鸭进行严格检疫, 将鸭群进行病健分群, 隔离饲养。

然后, 对假定健康鸭群采用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同时饲料拌服多维, 严密观察鸭群的采食变化, 精神状态变化及鸭群粪便变化;对病鸭群则同时采用注射给药和内服给药两种途径, 迅速控制疫情, 确保疫情不再发展、恶化。注射给药:森奥欣 (恩诺沙星溶液, 河南森隆兽药有限公司生产) 肌肉注射, 0.5毫升每千克体重, 每天一次, 连用3~5天。内服给药:菌毒克星 (中成药, 四川自贡倍乐饲料有限公司生产) 500克拌料300千克, 2次/天内服, 连用3天后, 停药一天再用3天。转而用复方新诺明0.08克/千克拌料饲喂至鸭群康复。与此同时饮水中兑服多维以提高辅助治疗效果。待鸭群恢复健康后即接种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

7.2 全场彻底消毒, 无害化处理场内病死畜禽、病危鸭和鸭群粪便

首先, 对全场采用G百毒杀、漂白粉和菌毒敌等几种消毒药交替消毒, 每天两次, 连用数天, 对鸭棚则在采用上述消毒药消毒后, 利用白天空棚时间再对棚内实施熏蒸消毒。并对场内所有食具和用具每天进行消毒。

第二, 对场内所有的病死畜禽、危重病鸭均统一深埋, 作无害化处理。将棚内以前的垫料、粪便都统一运到粪坑堆积发酵处理。

第三,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及外来畜禽入场, 严禁饲养员在病、健鸭群间相互走串, 并在饲养场门口设置消毒池, 加强场内饲养管理工作。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后, 鸭群病情逐步得到控制, 10天后鸭群得到康复, 为了保证鸭肉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条件, 该场在鸭群康复后停药又饲养了月余方逐步将肉鸭上市。

8 诊疗体会

在本病例中, 笔者根据鸭场前后两次发病的基本情况、第一次疾病兽医所用药物, 及后面笔者采用了实验室方法确诊为慢性鸭霍乱的情况来分析, 这次疾病应该是由急性鸭霍乱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另外该鸭场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也存在有很多不足, 一是鸭场饲养密度大, 鸭棚太小, 鸭棚内空气不流通, 鸭棚内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二是鸭场消毒工作不严, 饲养场门口也没有消毒池, 平时也没有定期对鸭舍、运动场及各种器具进行消毒;三是在日常饲养中, 没有定期添加药物进行预防。以上诸多因素是导致了本次病例的根本原因。

鸭霍乱的诊治 第2篇

1 发病情况

柳河县某蛋鸭养殖户存栏蛋鸭1 450只, 采用传统的水面饲养方式。2009年8月中旬, 蛋鸭突然发生死亡, 每天死亡由10多只增加到30多只, 养户通过投饲灭霍灵后, 死亡得到控制, 但停药后3~4 d, 又复发, 死亡增加, 共计发病420只, 死亡368只, 发病率为29%, 死亡率为25%, 发病死亡率为88%。

2 临床症状

病鸭羽毛松乱, 行动缓慢, 不愿下水, 体温升高至43~44℃;食欲减少或废绝, 喜饮水, 口和鼻腔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难, 张口伸颈呼吸, 常摇头, 欲将蓄积的粘液排出, 故称“摇头瘟”;剧烈腹泻, 排出白色或黄绿色稀便, 有时混有血液。病初多数早晨死于鸭舍内, 病程稍长的一侧或两侧腿部关节肿胀, 起立和行走困难。

3 病理变化

解剖可见皮肤上有少量散在的出血斑点;心包有黄色透明的积液, 有的积液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 瘀血, 肝表面有布满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点和出血点, 胆囊肿大, 充满绿色胆汁;十二指肠发生严重的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 肠内溶物中含有多量脱落粘膜碎片;有的病鸭关节肿大变形。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发病急, 病程短, 死亡率高, 剧烈腹泻, 常摇头;剖检可见肝脏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点, 十二指肠粘膜出血, 投饲灭霍灵治疗有效等表现可初步诊断为鸭霍乱病。

4.2 实验室诊断

4.2.1 镜检

取病死鸭肝、脾等组织制成涂片, 用瑞氏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染色, 镜检可见到卵圆形的短杆菌, 瑞氏染色呈明显的两极着色, 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4.2.2 分离培养

在病死鸭的肝脏剪取米粒大的组织小块, 在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分离培养, 可培养无色透明的小圆形菌落, 菌落表面湿润, 以后变为浅灰白色。在肉汤培养基中培养时, 初期均匀混浊, 24 h后清亮, 管底有灰白色絮状沉淀, 轻摇时呈瓣状上升。

通过实验室培养和镜检可以确诊为巴氏杆菌感染的鸭霍乱病。

5 防治措施

5.1 严格消毒

对鸭群活动的水域用适量生石灰消毒, 对鸭舍和旱地活动场所用1∶200的百毒杀溶液喷洒消毒, 每日1次, 连续消毒2 d。

5.2 隔离饲养

对发病鸭只挑出单独隔离饲养, 并对严重的病鸭进行淘汰。

5.3 药物治疗

对隔离病鸭给予喹乙醇30 mg/kg拌料, 每天集中1次给药, 连用3 d, 对未发病的健康鸭用0.1%壮观霉素饮水, 连饮7 d。

5.4 药物预防

平时定期应用乳酸环丙沙星进行预防饮水。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 投药3 d就控制住了死亡, 以后再没有复发, 有效地控制住了鸭霍乱病。

6 小结

6.1本病可以用多种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但应注意用药剂量, 用药疗程和病原菌的耐药性, 尽可能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更换, 不可以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

6.2散养水禽在春秋季节应进行免疫接种。

一例鸭霍乱的诊断与防治 第3篇

1 临床症状

个别鸭无明显可见症状, 常在吃食前或食后突然倒地, 迅速死亡。有的鸭在放牧时突然死亡, 有的病鸭精神萎顿, 不愿下水游泳, 即使下水, 行动缓慢, 常落后于鸭群的后面, 或独蹲一隅, 不愿行动。羽毛松乱并且易被水粘湿。体温多在42.3~43℃, 食欲减少或不食, 口渴, 嗉囊内积食或积液、咳嗽、打喷嚏, 呼吸加快, 常张口呼吸。有的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的稀粪, 少数混有血液。有些病鸭两脚瘫痪, 不能行走, 常在1~3d内死亡。病程稍长的病鸭消瘦, 一侧或两侧的局部关节肿胀、发热、疼痛, 行走困难, 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 穿刺时具有暗红色液体, 有的病鸭已经局部关节变硬。

2 剖检变化

皮肤上有少数散在的出血斑点。心包液增多, 呈透明橙黄色。外膜、心耳、心冠有弥漫性出血斑点。肝脏略肿大, 呈粘土色, 质地柔软, 易破裂, 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胆囊多肿大。脾脏肿大、充血, 有的有小点坏死。腹腔积水, 十二指肠和大肠黏膜充血、出血, 并有轻度卡他性炎症。肺呈多发性肺炎, 发生关节炎时, 切开见有脓性干酪样物, 关节腔内有暗红色或灰黄色浑浊粘稠的液体。

3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取肝脏组织涂片镜检, 革兰氏染色, 在显微镜下可见一定数量的两极着色小球杆菌,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进行分离培养, 纯培养后做生化试验。该菌不溶化明胶, 能分解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醇, 但产酸不产气, 不发酵乳糖、山梨醇、鼠李糖和木糖, M.R、V-P试验均为阴性, 靛基质阳性。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由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鸭霍乱。

5 治疗

(1) 首先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鸭群用0.1%百毒杀 (癸甲溴氨溶液) 消毒液进行消毒, 1次/d, 连续7d。

(2) 对出现症状的鸭只, 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注射, 每鸭注射3万IU, 2次/d, 连用4d。土霉素按0.05%~0.2%混于饲料中, 连用4d。

(3) 对未出现症状的鸭只, 用环丙沙星, 每50kg饲料加入环丙沙星150~200g, 连喂2d;用喹乙醇30mg/kg体重, 拌于饲料中喂服, 1次/d, 连用2d。采取上述措施4d, 所有病鸭停止死亡, 9d后全群恢复正常。

(4) 治疗的同时用禽霍乱蜂胶灭活菌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胸肌注射1ml。

6 预防

(1) 避免病原的传入和带菌者传播疾病, 平时要加强禽群的饲养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尽量做到自繁自养, 如需引进种禽或幼禽时, 必须从无病的禽场购买。对新购进的鸭应至少隔离2周, 进行详细的观察, 如没有发现异常, 才能与健康鸭合群。

(2) 对病鸭要进行隔离, 并及时用药物治疗。病群中未出现症状的鸭只, 要喂给土霉素或环丙沙星, 并要及时用疫苗作紧急接种, 以控制发病。

性, 体温显著升高, 症状比较严重, 这种类型可能是感冒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引起;另一种是体温稍高、症状比较轻微时少数发病, 有时也批量发病, 但看不出明显的传染性, 这种类型多由受热或着凉所引起。最初, 笔者曾用硼酸水或灌服阿斯匹林治疗;严重时, 还结合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这样做虽然能治好, 但一般时间长、药费开支较多。经过多年试验总结, 笔者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初步找到了家兔感冒症的发生发展规律, 不但缩短了疗程, 而且也节省了医药费用。

1症状

病兔精神萎顿, 食欲废绝, 体温41℃以上, 眼结膜及口鼻发红, 流泪或有粘性眼眵, 鼻不通气, 常打喷嚏, 有时轻咳, 由鼻孔流出透明清涕或混浊的沾涕, 口流粘涎, 个别病例口红而干。时常用前爪抠鼻子, 鼻孔周围有新旧不同的搔伤口, 大便干燥。触摸腹腔, 大部分胃肠饱满, 用力压时, 可出现嗳气, 此为消化不良的表现。时间一长, 流涎加重, 舌面苔厚, 此类病例,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 继发为支气管炎或肺炎时, 肺部听诊有干性罗音或哨音;继发胸膜炎的初期, 触按胸壁有疼痛感。

2治疗

笔者经常采用加味退热止咳散治疗本病。一般病例服药1~3次后痊愈。

处方:退热止咳散:柴胡50g、炙杏仁、橘红、独活、麻黄及甘草各25g, 共为细末, 混合均匀而成。成年兔内服3~5g/次, 2~3次/d。

一例鸭霍乱的诊断与防治 第4篇

笔者于2014年8月接诊一例鸭突发禽霍乱病例, 经及时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4年8月6日, 永定县高陂镇某养殖户前来求诊, 其位于该镇某村山坳的林下放养番鸭总共700只左右, 中大鸭突然发病, 一大早上山喂鸭时发现已死亡35只, 还有20多只昏睡, 缩颈闭眼, 翅膀下垂, 肉髯水肿发绀呈黑紫色, 拉水样粪便, 部分病鸭使劲甩头等, 怀疑有人投毒所致。

2 临床症状

患病鸭精神沉郁, 羽毛松乱, 缩颈闭眼, 翅膀下垂, 身体疲倦, 爱打瞌睡, 食欲差。大部分鸭有腹泻症状, 排出黄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水样粪便等。有的鸭频频甩头, 张口呼吸, 口鼻腔流出粘液。病鸭体温升高至43℃~44℃, 口渴喜饮水。问诊了解该鸭群有按程序接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性浆膜炎, 禽流感, 鸭瘟等疫苗。

3 剖检病变

剖检8羽刚死亡的病鸭, 发现鸭皮下、腹腔浆膜有出血点;肺脏充血, 肺水肿, 质地变硬, 间质增宽;鼻窦、气管、支气管有大量粘液, 肺泡及气管充满泡沫样淡红色液体;心冠脂肪和心外膜有条状出血, 心包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 心肌和心内膜有针尖状出血点;肝脏肿大呈棕红色, 表面有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坏死点, 质脆;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 肠内空腔含有血液, 有多量出血点或出血斑。

4 实验室检查[3]

4.1 涂片镜检

直接无菌取病死鸭肝脏、脾脏、心血等病料进行涂片,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见有多量两极浓染的卵圆形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4.2 细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采取病鸭组织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于37℃恒温培养24 h后观察, 生长出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露珠状小菌落, 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挑取菌落抹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同样见有多量两极浓染的卵圆形小杆菌。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该病原为巴氏杆菌。

6 防治措施

6.1 对病死禽进行深埋处理, 立即将患禽隔离[4]。引进干净的活水供鸭饮用、嘻戏。

6.2 用10%的石灰乳对周围环境鸭舍消毒, 料盘用具等用1%的百毒杀浸泡消毒。

6.3对病鸭用1 g头孢曲松钠用生理盐水稀释成30m L, 5%安乃近20 m L混合肌内注射, 每羽2 m L, 早晚各一次, 连续3d。

6.4全群饮水中加氟苯尼考0.2 g/L供鸭自由饮用, 连用7d。

采取以上措施3 d后, 病情已基本控制, 除陆续死亡18羽, 其余精神状况转好, 采食恢复正常。

7 分析与讨论

7.1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是危害养殖业的重要致病菌。8月份是高温高湿季节, 细菌大量繁殖, 是细菌病高发时期。

7.2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场的环境卫生,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在高温季节, 饲喂全价饲料, 在饲料中可添加益生菌和多种维生素, 以增强鸭群的整体抗病能力。

7.3发病时及时诊断, 隔离, 全群治疗, 并做好消毒和卫生管理工作。该病因发病突然, 死亡率高, 应及时准确诊断该病, 有效降低养殖户的损失。

7.4 全群恢复正常后, 可进行禽霍乱灭活疫苗注射[5]。

参考文献

[1]李浩, 刘阳, 李长安.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杂志, 2011, 30 (2) 31~33.

[2]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 (第4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第2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陈基福.禽霍乱的诊断与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 2014, 36 (1) :43.

浅析稻田鸭霍乱病的诊治要点 第5篇

1 病例介绍

2016年7月6日,鄂尔多斯市达旗四村水稻试验田内共饲养30只鸭子,按照常规技术在稻田中饲养,突然有5只鸭子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摇头、呼吸困难、排灰铜绿色稀粪、羽毛松乱,第2天死亡3只,据现场了解及对死亡鸭进行剖检发现,死亡鸭只肝脏肿大、表面有针尖样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初步诊断为鸭霍乱病,采集病死鸭心血、肝脏、分泌液等送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确诊为鸭霍乱病。

2 流行特点

患病鸭或带菌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各种家禽均可感染,鸭最易感染,鹅的易感性较差,该病多数呈急性经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两季。不同年龄阶段鸭均可感染,病菌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饮水、饲料、饲养工具等,再经消化道进行感染,也可通过破损皮肤进行传播,致病菌侵入鸭群后因管理粗放等诱发内源性感染而发病[2]。

3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

3.1 最急型

最急型主要表现无任何症状的突然发病,鸭只倒地抽搐而死,或在水稻田中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松毛松乱、呆立、行动缓慢、不愿下水、口腔和鼻孔有黏液流出、偶尔摇头、呼吸困难、排白色或铜绿色稀粪、腥臭、个别出现跛行,常在13 d内死亡。

3.3 慢性型

慢性型常见于流行后期,由急性型转变而来,患病鸭表现为呼吸困难、一侧或两侧关节肿胀、行走困难、或卧地不起,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解剖基本无明显病变;急性型剖检可见口腔、气管内有大量黏液,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常见小出血点,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明显,心包积液,呈淡黄色,心肌有弥漫性出血点,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质量柔软,易破裂,表面有针尖样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是该病最典型病变,肺脏呈多发性肺炎,脾脏略肿大,质地柔软,肌胃出血,整个肠道有充血和出血,呈卡他性炎症,关节肿胀,关节囊增厚,内有暗红色黏稠液体。

5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肝脏有针尖样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具体方法: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心脏血液、分泌液等进行涂片,经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见有两极着色的短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鸭巴氏杆菌。取上述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中,24 h后可生长出水滴样不透明的小菌落,进一步诊断需进行生化反应,必要时可接种小白鼠进行确诊。

6 防治要点

6.1 预防措施

6.1.1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初入稻田的雏鸭应早、晚适量补饲1次,早晨放鸭前以碎米、米糠和小麦为主,补饲半饱即可,下午收鸭时补充鸭用饲料,平时在饲养时要注意观察稻田中天然饵料是否充足,若不足应适量补充饵料,同时要细心观察鸭子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治疗和饲养。

6.1.2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每天及时清扫鸭舍,将粪便堆放到指定区域发酵后再施撒在稻田内,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每次清扫完后用3%火碱溶液或碘伏轮换对鸭舍进行喷施消毒,使用过氧乙酸全群喷施消毒,工作人员进入鸭场要严格消毒。

6.1.3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模式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模式,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参观和大声喧哗,防止将病菌带入或扩散,以及使鸭群受到惊吓。

6.1.4 免疫接种

制订免疫程序,及时进行免疫接种,特别要重视鸭瘟、鸭传染性浆膜炎等疾病的免疫接种。在霍乱病方面,目前疫苗主要有禽霍乱731弱毒苗、禽霍乱氢氧化铝疫苗、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等,若有条件也可尝试用本场分离细菌制备自家菌苗,进行免疫接种。

6.2 治疗措施

1)一旦发病立即隔离治疗,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进行治疗,如土霉素,0.2 g/只,稀释后灌服,2次/d,连用5 d。饲料中按0.5%~1.0%拌料,连用3~5 d,治愈效果不错。

2)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肌肉注射青霉素,5万IU/只,连用3~5 d。也可使用乙醇拌料,每千克饲料添加30 g,1次/d,连用3~5 d。另外,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复方新诺明等拌料效果也较好。

3)治疗时一定要确保剂量和疗程充足,实践中发现,剂量和疗程不足治疗效果不理想,停止用药后又可能复发。

参考文献

[1]刘键钗,张鹤平,陈敬谊,等.生态高效养鸭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种鸭禽霍乱鸭瘟混合感染的诊治 第6篇

鸭瘟多以隐性或慢性为主,其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均不明显;后者发病急,来势猛,病理变化比较典型。

1 临床症状

鸭群采食量下降,产蛋量降低,早期突然死亡,后期部分鸭羽毛松乱、无光泽,湿毛现象严重,一旦出现精神萎靡,则很快死亡,且多在夜间或在水池中突然死亡。拉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湿乱或结块,严重的肛门肿胀、外翻,泄殖腔充血、水肿等。极少数表现为慢性经过,病鸭出现精神沉郁,不愿走动,离群呆立,口、鼻流黏液,呼吸困难,叫声嘶哑,眼睑充血等症状。

2 剖检变化

心包积液,心包膜、心肌及冠状脂肪点状出血。肝肿大,表现有针尖状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点。整个肠道黏膜充血、出血,以直肠和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小肠中段有环状坏死性出血,有的有枣核样溃疡;直肠末端与泄殖腔交界处有黄色溃疡性假膜;泄殖腔充血、外翻。母鸭卵巢滤泡增大,卵泡发育不整齐,充血、出血,有的发生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公鸭生殖器充血、外翻,形成掉鞭。有的食道黏膜有纵向排列的黄白色颗粒,剥离后留下溃疡斑痕。

3 诊断

3.1 涂片镜检

取病死鸭的心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发现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短杆菌。

3.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和普通肉汤培养基,置37℃恒温培养24 h。结束肉汤培养基轻度混浊,放置后有黏稠沉淀;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有表面光滑、隆起的灰白色半透明露珠样菌落,其边缘整齐,周围不溶血。分别涂片用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短杆菌。

3.3 病毒分离鉴定

3.3.1 病料处理

采取病死鸭的肝、脾组织,按1∶5加入生理盐水研磨成浆后反复冻融三次,离心,吸取上清液,加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 000 IU/mL)在37℃下处理30 min,做无菌检测后冷冻备用。

3.3.2 病毒分离

绒毛尿囊膜接种10日龄非免鸭胚10枚和尿囊腔接种9日龄鸡胚3枚。结果接种24 h内无死亡,8枚鸭胚于72~118 h内死亡。

3.3.3 病毒鉴定

进行荧光抗体试验和PCR快速检测,结果为阳性。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病例为禽霍乱和鸭瘟混合感染。

4 治疗

加强日常管理与消毒。病鸭立即隔离和淘汰,定期对鸭场和工具进行消毒。

立即紧急接种疫苗。全群紧急注射鸭瘟弱毒疫苗4羽份/只,同时注射浆炎康1.0 mL/只,控制禽霍乱。另在饲料中加入加味清瘟败毒散和激蛋散清瘟排毒、抗菌消炎、修复卵巢。

5 分析

5.1 发病地区养殖密集,人员流动较频繁,消毒不彻底,环境污染严重,加之有的养殖场鸭瘟免疫不到位或免疫剂量不足与方法不当,导致鸭瘟抗体水平低。鸭群产蛋初期,若免疫力低下,管理不慎就易引起发病。所以,种鸭产蛋前必须进行鸭瘟加强免疫。为确保免疫效果,建议免疫剂量加倍。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早送检。

5.2 秋季是禽霍乱的高发季节,对此应加强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场地消毒,并供给鸭只优质饲料,满足其对营养的需要。易感季节提前使用药物预防。有条件的在种鸭开产前用自家疫苗进行免疫。

慢性鸭霍乱范文

慢性鸭霍乱范文(精选6篇)慢性鸭霍乱 第1篇关键词:鸭病,慢性鸭霍乱,巴氏杆菌病,饲养管理摘要:鸭霍乱又名巴氏杆菌病, 农村常称“摇头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