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储量制度
煤矿地质储量制度(精选9篇)
煤矿地质储量制度 第1篇
煤矿地质及储量管理工作制度
一、储量管理由本矿地测科测量专业人员负责管理。
二、储量、回采率必须以地测机构提供数据为准,按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统计表进行测算填绘。
三、根据地质报告及采掘计划,搞清开采区域的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为生产提供各科地质资料。
四、具备储量计算的各种图纸,并及时填绘采掘施工中的地质变化构造。
五、深入井下现场,调查了解资源开采情况,检查验收采掘工程质量,发现浪费、破坏资源情况和采掘工程不符合规划、规程要求时,应及时填写“预防丢煤通知书”和“施工验收意见书”报矿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必须在通知书上签署意见,并迅速采取措施。
六、每个工作面采区、矿井开采结束后时,地测机构要参与现场验收,对搬迁工作签注意见,核实储量,分别计算出工作面回采率、采区回采率和矿井回采率。
七、矿总工程师要定期组织地测人员分析储量、回采率动态,找出储量损失原因,制定提高回采率的措施,每半年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一次储量管理分析报告。
煤矿地质储量制度 第2篇
签发人:
矿井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矿属各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断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根据上级部门及安全生产有关文件规定,特制订《***煤矿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请遵照执行。
一、矿井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
矿井地质灾害是矿井生产过程中,地面、井下依然存在隐蔽致灾的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在井田范围及矿井周边区域内客观存在,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直接辨识,导致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给采掘活动带来安全隐患的地质构造、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含(导)水体、采空区以及煤层自燃倾向等地质因素,有可能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灾害,因此必须对煤矿隐蔽地质灾害因素进行调查,对不能确定的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物探、钻探等安全措施进行探查,确保安全生产,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地质灾害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制定此地质灾害普查制度,以便更好地开展矿井隐蔽地质灾害因素普查工作。
二、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的工作,协调指挥各科室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区队技术员负责本区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搜集现场资料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做到消除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三、矿井基本情况
矿区位于位于******镇境内,属普安县***镇所辖。矿井位于**县**镇南部,距**镇约1km,直距0.5km。普(安)—兴(义)公路自北向南从煤矿中部穿过,煤矿距**县城约17km,距**市约90km。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6′57″—104°57′58″;北纬25°41′40″—25°42′57″。
矿区位于盘南背斜南东翼北东段,地层走向北东-南西(115°~130°),地层倾角一般为16°~22°,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单斜构造。矿区内地表未发现断层及次一级褶曲,区内总体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简单。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矿区以中山地貌为主,井田地形总体北高南低。西部为高山台地,地势相对平缓;东部地形起伏变化极大,斜坡地形发育,最大地形坡度45—60度。区内最高点位于井田北东部,最高海拔标高+11746.1m,最低点位于井田南西部,海拔标高+1415.0m,一般相对高差331.1m。煤层露头附近为一沟谷,有利于自然排水,海拔相对较低,但地形陡峭。井田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只有季节性冲沟。
井田东西最长约1700m,南北最宽约1200m,井田面积2.0542m,开采深度由1650m—1350m。井田范围内有17、18、19、24、25、26煤层可采。
根据井田地质、地形条件及煤层的赋存特点,同时考虑到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主要巷道布置要求,***煤矿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三条下山均为穿层布置,大部分位于可采煤层顶板或底板岩层,均为锚网喷支护。揭穿突出煤层地点均避开地质构造带。
矿井现布置有一个首采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首采工作面采用炮采工艺,掘进也采用炮掘,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接风筒压入式通风方式。
周边矿井及小煤窑等影响安全生产的其他方面情况 与***煤矿毗邻的矿井只有*********发煤矿,与我矿矿界距离相距约80m,安全生产条件相似,瓦斯等级鉴定为高瓦斯矿井,开采煤层无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倾向性为2二类自燃、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和管理,无地温异常现象,无冲击地压现象发生。
小(老)窑和废弃矿井涌水及积水情况
老窑:***矿区一带煤矿开采历史悠久,老窑遍布煤层露头一带。煤矿范围内老窑分布较多,老窑主要沿煤层露头分布,由于井口已基本垮塌封闭,无法取得实测资料,据访,老窑均为季节性土法开采,斜井开拓,沿煤层倾向掘进,斜长约50m,垂深一般15~20m左右,在煤层露头一带形成垂深20m左右的采空区,采空区内一般均有积水。原丰源煤矿主要开采17煤层,预测积水量约为6500m。上述老窑于2005年之前已经关闭。
原***煤矿老井:根据现场访问与调查,***煤矿兴建于2000年,开采24、25煤层,2007年—2008年曾进行过15万t/a生产规模的技改,2011年矿山再次技改为30万t/a生产规模。由于技改扩能为30万t/a生产规模,老井于2009年底已闭坑停产,目前在矿区北西面一带及北东面分别形成面积约0.3286km(含老窑开采破坏区)及0.01275km的采空区,预测采空区积水量分别为95850m及3825m。
矿井开采情况
***煤矿矿权范围内,矿区东北部煤层露头线一带分布有较多老窑,老窑通常以斜井为主,见煤后沿煤层掘进,开采斜长一般20~50m,最大采掘垂深约20~30m。大部分老窑巷道有积水,或因井口垮塌、排水及通风困难等原因停采。到2005年止地瓜***煤矿内老窑全部关闭,开采消耗量约112万吨。
3根据现场调查,结合业主提供资料,技改前24煤层+1450m标高以上及矿区北东面25煤层+1450m标高以上资源已采空。
四、矿井地质灾害普查内容及相关制度
1、采空区
①经常深入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地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②坚持经常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绘制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③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监测重点。
④在采掘活动开始前确定矿区范围内地表采空区、地表塌陷区、地表错动区关系及影响范围。
⑤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矿山施工单位负责对矿山内地表塌陷区、错动区进行监测预报。
⑥推广应用在采空区监测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负责研究采空区变化,并对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与技术的论证并采取相关措施。
⑦根据采空区管理小组确定的采空区影响范围,圈定并标识通知相关人员,防止人员误入。
⑧在回采过程中,对地表采空区塌陷范围进行现场观测,对塌陷情况及时汇报矿总工程师,并制定出采空区塌陷超前情况或者老顶空顶面积大未垮塌情况的相关技术措施。
我矿针对采空区地面塌陷范围,有专门的地测人员进行观测,针对地表塌陷裂缝也安排有相关区队人员进行回填。工作面采空区已充填,对回采工作影响不大。相邻矿井之间留设有40米的防隔水煤柱,不会对我矿有大的地质灾害影响。
2、老窑、废弃井巷的排查制度
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4、井下隐蔽地质灾害的普查制度
①回采工作面随时观察工作面的顶板及淋水情况,若发现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预兆,应及时向矿生产指挥中心汇报,并紧急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②掘进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严格按照作业规程操作,顶板不好的地方加强支护。做好工作面的探放水工作,并做好现场的观测记录。掘进巷道内及时抽排水,防止巷道内积水。
③各相关科室做好井下的瓦斯排查工作,对可能发生瓦斯集聚的地点重点排查,并组号详细的检查记录,发现有瓦斯超限现象,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采取形影的处理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④相关科室定期对井下各个运输及辅助大巷进行清洗,降低煤尘的浓度,防止煤尘发生爆炸事故。
⑤相关部门做好井下的防灭火工作,对回采过后的采空区及时封闭,并对地面采空区裂缝进行及时回填,防止采空区漏风,导致煤自燃,采空区着火,发生井下火灾事故。
为了能够保证本矿安全生产,减少矿井地质灾害的发生,请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学习本制度,将工作落实到位。在具体排查过程中,作出详细的排查流程,并做好现场排查记录。
煤矿地质储量制度 第3篇
1.1 井田储量的计算
井田范围内的煤层有98#、109#、114#共三层,矿井储量详见表1矿井工业储量表。
1.2 保安煤柱
保护煤柱的设计原则如下:(1)在正常情况下,保护煤柱应根据受护面积边界和岩石移动角值进行圈定;(2)地面受护面积包括受护对象及周围的受护带;(3)当受护边界与煤层走向斜交时,根据基岩移动角求得垂直与受护边界方向的上山方向移动角和下山方向移动角,然后再确定保护煤柱;(4)立井保护煤柱应按其深度,用途,煤层赋存条件和地形特点留设,立井深度大于或等于400m的以边界角圈定,小于400m的以移动角圈定。
为了安全生产,本设计矿井依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留设保安煤柱如下:(1)各煤层在露头处留设30m保安煤柱;(2)边界断层留设25m保安煤柱;(3)井田内部断层留设25m保安煤柱。
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留设,但是不能低于以上数据,在本设计中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及地质构造,边界断层留设30m保安煤柱;井田内部断层留设30m保安煤柱。因此,经计算得:工业广场煤柱损失为341万吨;断层保安煤柱损失为438万吨;边界保安煤柱损失为382万吨。
1.3 储量计算方法
参加储量计算的煤层有98#、109#、114#共三层煤。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规定,工业指标确定为倾角小于35°煤层,能利用储量选用厚度≥0.70m,灰分≤40%;暂不能利用储量厚度为0.60~0.70m,灰分在40%~50%之间。倾角在30°~35°,能利用储量厚度选用≥0.60m,暂不能利用储量选用0.50~0.60m。
根据煤炭部《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规定和我国能源政策、资源状况及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本区绝大部分为炼焦用煤。按全国储量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第十条规定的储量计算工业指标进行储量计算,分能利用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两类。容重采用原报告数据。
2 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2.1 矿井生产能力
本矿以查明的工业储量为62.98Mt,估算本井田内工业广场煤柱,井田煤柱等永久损失量占工业储量的22%,各可采煤层均为中厚煤层,按矿井设计规范要求确定本矿的采区采出率为80%,由此计算确定本井田的可采储量为:45.34Mt。
(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原则:应根据地质条件,国民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充分考虑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依据投资少,出煤快,经济效益好的原则合理确定。
(2)确定矿井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经济可采部分,地质和开采条件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矿井与水平服务年限计算公式:
式中:
T-设计计算服务年限;
Z-可采储量,45.34Mt;
A-年产量,0.6Mt/a;
K-储量备用系数,宜采用1.4。
矿井生产能力的大小主要根据井田储量、煤层赋存状况、地质条件等情况来确定,还应考虑当前及今后市场的需煤量。根据该井田的实际情况,初步拟定了三种矿井年生产能力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A:0.9Mt/a;
方案B:0.6Mt/a;
方案C:0.45Mt/a。
上述三种方案,具体选择哪一种,还应根据矿井服务年限来确定。
2.2 矿井服务年限的确定
矿井服务年限的计算公式如下:
T=Z/(A×K);
式中:
Z-矿井设计可采储量,45.34Mt;
A-生产能力,Mt/a;
K-矿井储量备用系数,K=1.4。
根据本设计矿井实际情况,K值取1.4。
依据以上拟定的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的确定现提出三种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A:0.9Mt/a
T=Z/(A×K)=36a;
方案B:0.6Mt/a
T=Z/(A×K)=54a;
方案C:0.45Mt/a
T=Z/(A×K)=72a。
煤矿地质储量制度 第4篇
【关键词】三维地质模型;金属矿床;动态计算;储量计算技术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量的逐渐加大,全球的矿产资源都在呈现锐减的趋势。因此,针对矿产资源实施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在相关的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以及在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观念进行改进的进程中,使得地质矿产的勘察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对于推动地质矿产的自动化管理的实现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而在地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衍生出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如何将该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中,是我国对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研究的重点内容。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金属矿床动态储量计算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究。
1、储量动态计算一般过程
在对地质矿产进行勘探以及开采的过程中,都会引发严重的矿产储量耗损的问题,而无论是何种因素引发的矿产耗损,都需要合理的依据初始储量来进行损耗量的计算,在完成一次的勘探,就需要合理的对矿体重新进行模型的塑造,将新塑造的模型和计算所的储量值作为后续勘探的基础数值。在重新对初始储量进行构造后,矿体的储量或多或少会与初始的储量有着一定的偏差,从这就说明了矿体的储量有着动态变化的特点。一般来说,矿体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储量计算,第二阶段是矿体结构或内部结构变化,第三阶段就是矿体变化所产生的新储量值。
其中,第一阶段需要充分的依据所收集到的各种勘探数据和计算所得的储量执行。而第二阶段则主要是在矿体体积因为矿产储量发生变化而减小的情况下,又因为新尖灭点而使得体积相应的增大,表现出了体积动态变化的情况。第三阶段出现在矿体呈现出多种变化后,矿产内部的储量重新进行堆积和叠加,使得储量值发生了新的变化。
2、初始储量的计算
在针对矿体面进行剖析后,会得出多个不同的立方体体元,这些立方体体元完全可以依据既有的样本来进行其品味插值的计算,一般来说,在对初始储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加权平均法。这一方法主要就是针对单元块中间对于周围有着一定影响的样品品味合理的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最终求得相应的品味值。所求得的具体值就是立方体体元,而将这些立方体体元加在一起,就能够得出初始储量具体值。
3、采空区与矿体局部空间布尔运算的矿体模型动态更新
3.1算法流程
首先要构建一个采空区面模型,在这一模型构建完成后,展开与对抗体模型的空间布尔切割计算,通过计算得出新的矿体以及子块体。最后就可以依据子块体本身所含有的体元进行储量的计算,将体元的计算量进行相加,就能够得出具体的开采量值。
3.2三维实体模型空间布尔运算
布尔是英国的数学家,发明的处理二值之间关系的逻辑数学计算法。在图形处理操作中引用了这种逻辑运算方法以使简单的基本图形组合产生新的形体。空间布尔运算通过对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并集、差集、交集的运算,从而得到新的物体形态。
3.3矿体模型的空间索引属性
矿体模型建成后,在XYZ三个坐标轴上分别有最大值和最小值,这6个值形成了一个空间包围盒。矿体由若干个块段组成,每个块段同样也有空间包围盒。这样矿体的所有立方体体元就根据各个块段的包围盒建立了空间索引。
3.4采空区面模型的建立
以采空区的上、下两个边界作为约束边界,对顶面与底面的离散点进行带边界约束的TIN构建,形成顶面与底面的三角形面片集。由于采空区的上下边界点数相同,很容易建立三角形面片集。设边界有N个点,则上下两条边界可形成N个空间四边形,每个空间四边形可根据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所有这些三角形就组成了采空区的边。
4、基于插入式局部重构的矿体模型动态更新
一般来说,在矿产开发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之前,都需要做好相应的勘探工作,通过勘探工作可以对当地的矿产资源信息做到充分的收集和了解,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就可以总结得出边界灭点的数据资源,通过这一数据资源,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矿体的重新架构,从而确保矿体与具体的情况相符合。而在原有的矿体模型中,插入新的边界灭点,其对矿体会产生一部分的影响,却并不严重,而重构的时候,则需要对受到影响的这一部分矿体进行重构即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相应的重构计算量,同时也能够使得计算的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通常情况下,受到影响的矿体部分主要包括矿体表面以及矿体的内部体元,在重构的时候,也多是针对这两部分进行重构。
在对矿产进行开采的时候,相关的企业需要针对开采出来的矿产进行全面的检验,获取矿体所具有的实际品味或者是含量,在获取到一系列的数据后,依据这些数据就能够更好的进行化验处理,从而会使得矿体实际储量的计算更加的贴合实际情况。而获取的数据通常都为插密数据,这一数据会对矿体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也仅限于局部,在针对储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也仅仅只需要针对影响区域内的体元的插值进行计算即可。
5、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对矿体局部重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矿体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清楚的认识到新增尖灭点以及矿体内部新增样品的形式,针对受到影响的范围展开体元计算,筛选出实际需要计算的体元,有效的减少了计算量,使得计算的速度明显的加快。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有效的实施对金属矿床动态储量的计算,可以精确的总结出矿物的精确含量,对于推动我国矿产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娟,张杏莉,卢新明.布尔运算算法研究及其在地质体建模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0)
[2]王海峰,苏学斌,刘乃忠,邢拥国,武伟,程宗芳.美国地浸铀矿山钻孔成井工艺及井场运行[J].铀矿冶,2010(03)
煤矿地质预测预报管理制度 第5篇
第一条、为做好矿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预测预报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杜绝矿井地质灾害和透水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严格按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条例》中关于矿井水害分析及预测预报的要求,做好水害分析、预测预报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条、每年年初、季初,由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室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根据矿井采掘计划,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全面分析水害因素,绘制水害预测图,编写水害分析报告。水害分析报告编制完毕后,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查、批准。
第四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科负责人对各采掘工作面每月组织一次检查,对年初、季初编制的水害分析报告及预测图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报批。
第五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科负责人应定期深入现场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发出水害通知。
第六条、矿井各施工地点的水文情况发生异常,各负责采掘的技术人员,及时向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室负责人汇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科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向公司安全生产技术部汇报。
第七条、各采掘队负责人、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科负责人注意收集各采掘工作面水文地质资料,为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第八条、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对可能出现水害的施工地点,作业规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九条、根据地质资料和实际测量工作,准确预报掘进巷道前方是否有老窑、采空区和火烧区存在,确保施工安全。
第十条、贯通巷道贯通前,炮掘不小于20m,机掘不小于50m,必须下达贯通通知单。
煤矿地质储量制度 第6篇
1、煤矿地质测量所有技术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原煤炭部颁发的有关规程执行。凡不符合规程、规定要求的,都必须重做或补做。如发生地测事故,要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态度出发,实事求是,认真追查落实。
2、地测组对向设计、施工、采掘等部门提供的地质、测量资料的质量全面负责,如出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负责重解释或重新调查。
3、每个掘进工作面,都要实际及时编录、整理,如发现疑难问题,及时向总工程师汇报,共同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使生产正常进行。
4、经常分析研究周围已采工作面资料,结合现工作面的地质情况,预报未开拓区的地质变化,每季度末对该季度内的地质预报的准确程度做一次全面总结,为下一季度地质预报提供借鉴。
5、每一工作面回采结束后,都要认真进行采后总结工作,对提供的掘进、回采地质说明书的准确程度做出评价。
6、送巷过程中,如发现所送巷道与地质变化不相适应,将要造成废巷时,应及时向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和总工程师反映,及时纠正错误。
7、掌握工作面的地质变化规律,经常分析研究工作面有无影响回采的各种地质隐患,若有应及时提出补救措施。
8、根据巷道设计方案和工作面的地质情况,结合通风、运输、排水采煤方法等,分析设计方案是否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提出修改意见。
9、地质人员要从地质角度分析全部需要贯通的巷道在贯通范围内有无构造等变化,防止贯通事故发生。
10、测量外业观测、内业资料计算从起始数据、原始资料、成果计算到填图、绘图必须经过严格的校核或对算,未经校核的资料图纸不准使用。
11、测量原始资料与成果计算,必须严格按《煤矿测量规程》239条、240条规定执行。
12、所有测量记录薄和成果台帐均应有校核签字,取消或重算部分要加以说明,在备注栏绘出必要的草图。
13、施工测量前,应熟悉设计图纸,验算与测量有关的数据,核对图上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几何关系及设计与现场是否相否等。当对设计图纸有疑问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同时对标定工作所需要的测点及其成果也进行检查。
14、次要巷道的是常测量可用罗盘和半圆仪进行,但应以经纬仪点为起始点。巷道每掘30——200米必须用经纬仪跟测,主要巷道开口后4—8米左右,应用经纬仪标定,测出开口给线的方位角,并计算出给线的偏差值,当偏差值超限时,应及时纠正。
15、单位工程结束后,实际标定值都应与设计资料比较,计算偏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若误差较大,要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
训,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各单位工程完工后要提交书面总结。
煤矿储量管理规定如下 第7篇
第一条 严格执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法》、《矿产资源法》、《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及实施细则,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估算、监督和管理。
第二条 严格按生产矿井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进行日常技术管理,及时填绘各种资源储量图,填写各种台帐,统计各种回采率(包括年度、季度、月度)。
第三条 严格资源储量增减制度,资源储量变动要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提出申报,未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不得随意自行变动。符合资源储量转入、转出、注销、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和报损条件的,地测部门或生产技术部门提出请示,上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复,没接到批复前不得随意进行破坏性开采,凡未经批准就弃而不采者,按不合理丢煤处理,参加损失率计算,按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奖罚。
第四条 回采工作面收尺和地质调查一般要求每旬一次,当工作面推进较快时或构造复杂时应增加观测次数。收尺和地质调查必须深入现场,准确测量,测量的内容包括煤层倾角、厚度、结构、采高、浮煤、丢顶煤厚度、地质构造变化、水文等情况。观测点间距一般10~15米。
第五条 中厚和厚煤层的工作面要求进行探煤厚工作,探清工作面内丢顶底煤厚度情况,做好原始记录,并做地质素描、建立台帐,将探煤厚资料上图,根据探煤情况提出一次采全高或合理分层、控制采高等建议。
第六条 加强矿井资源储量业务监督工作,各矿资源管理人员要参加水平延深、采区和工作面设计,对设计中违反国家政策和规定的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不符合规定、不按设计要求施工或生产,有丢煤可能时,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并发放“丢煤通知书”。已经造成不合理损失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不准出现挂帐煤。
第七条 按时填绘工作面和采区交换图,矿地质负责人进行认真审核,保证图纸内容准确齐全,无错漏现象。每月5日前将交换图和储量报表上报公司。
第八条 矿总工程师要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资源储量动态、损失量及回采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分
析,找出问题,不断改进。公司按照《恒源煤电公司煤炭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对各矿资源储量的管理工作、资源开采利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半年通报一次,检查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
第二章 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
第九条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源法》、《煤矿工业技术政策和》、《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结合我公司生产实践。特制定本规定和细则。
第十条 矿井资源储量原则上是每年年末核减一次。经恒源公司审定后列表上报。作为矿井生产安排的依据。
第十一条 由于设计,施工,管理不合理,造成采厚丢薄、采肥丢瘦或分层不合理,任意扩大煤柱等造成的煤炭破坏和丢失,地测部门有权进行监督,发出制止“丢煤通知书”,并报恒源公司备案,矿总工程师和矿长在接通知后应及时处理,否则造成煤炭资源损失按储量管理责任制度追查处理。
第十二条 在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煤和天然焦分别估算,列表统计。
第十三条 关于各级储量对工程质量要求:
严格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注:1.废孔不能作为圈定各级储量的依据。
2.达不到上述比例规定要求,应相应降及处理。
3.钻孔工程质量参照“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试行)”执行。
第十四条 断层密集不能跨越断层圈定基础储量。
密集断层,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①条数:三条以上(含三条)②每两条平面距离均小于30m③落差30~50m ④在此规定范围内不圈定基础储量。
第十五条 小而孤立的块段:因煤层原生沉积或受后生构造成影响(如岩浆侵蚀、古河流冲刷、断层切割等)形成走向长小于100米,倾斜宽不足200米,与邻近采区或工作面难以衔接的小而弧立的块段,不圈定基础储量。
第十六条 小构造发育地段:断层落差小于5米大于煤厚2/3厚者1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断层发育10条以上,每两条平面间距不大于15米。若断层彼此相互切割者,断条数10000平方米在7条以上也列为小构造发育地段。
第十七条 岩浆岩区资源储量估算。
(一)岩浆侵入使原有煤层完全吞噬的无煤区,不估算资源储量;岩浆侵入使原有煤层部分侵蚀,部分残留时需进行资源储量的估算。在估算前须进行可采性评价,经评价认为不可采的,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不再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注:可采性评价方法按《淮北闸河矿区岩浆侵入区煤层可采性评价及储量计算方法研究》的成果进行。
(二)当岩浆呈岩床状侵入,岩床时而沿顶或沿底,时面沿中部或穿层时,根据煤分层或并层划分的原则,与邻近钻孔对比,若同一部位的煤层,能够连成片,并能构成一定范围,至少构成一个工作面又能达到残留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时,可以估量,否则不估算资源储量。
(三)残留煤层可采边界的确定:
1、当岩浆侵入煤层同一部位时,见煤可采点钻孔与相见岩体或见天然焦点钻孔之间最低可采厚度边界,按两孔连线的中点作为可能出现岩体或天然焦的点,在此点与原相邻见煤可采点钻孔连线上取距见煤可采点钻孔的1/4为可采边界。
2、当岩浆侵入同一煤层同一部位时,残留的煤层若其中一孔达不到可采厚度时,按相邻钻孔的1/2圈定可采边界。
(四)天然焦最低可采厚度按1.0米计算。
(五)残留煤层及天然焦厚度的确定(当钻孔连续既见天然焦又见煤)。
1、两者分别达到最低可采厚度时,应分别估算资源储量。
2、若天然焦达到可采厚度而煤层不可采时,将煤层厚度加入天然焦中,以天然焦估算资源储量。
3、若煤层可采而天然焦不可采,按煤层厚度估资源储量,天然焦不加入其中,不参与估算。
4、两者分别均达不到最低可采厚度时,则合并达到天然焦最低可采厚度时按天然焦估算资源储量,否则不估算。
第十八条 孤立可采钻孔储量圈定
(一)因原生沉积、古河流冲刷、岩浆侵入煤层均不可采时,单孔或双孔可采不估算资源储量。
(二)三孔可采而成线,周围因古河流冲刷、岩浆侵入煤层均不可采时,不稳定煤层和极不稳定煤层不估算资源储量,稳定和较稳定煤层可按第九条第3款第(1)项圈定可采范围估算资源储量。
(三)不稳定煤层,三孔以上可采成面时,可利用工程点圈定资源储量,工程点不可外推求可采边界。
(四)稳定和较稳定煤层,三孔以上可采成面时可用内插法求资源储量(储量级别按勘探类型线距而定)。
第十九条 估算资源储量要求:
(一)在计算区内钻孔除废孔外一般均采用,巷道见煤点一般100米左右选一点参与计算煤厚但选点分布要均匀。
(二)在计算区内个别极薄、极厚点应分析原因,确定取舍。
(三)风化带煤厚不采用,位于半氧化带内的钻孔或巷道的煤厚应采用。
(四)煤层分岔合并,煤厚按工程揭露的实见煤厚为准,其可采范围按剖面圈定,亦可用插入法圈定可采范围。
第二十条 煤种界线划分原则:
(一)主焦煤煤种线以工程揭露点圈定。
(二)炼焦煤与动力民用煤(PM、WY)交界以1/2孔距为煤种界线。
第二十一条 资源储量块段划分要求:
(一)资源储量块段以勘探线、煤层底板等高线、褶曲轴、不可采边界等自然边界线及人为界线划分,并须自上往下,自左往右编号。
(二)按不同级别、不同煤种、不同倾角划分块段。
(三)分水平、分采区、分阶段、分煤层估算资源储量。
(四)各类资源储量划分的块段大小,不宜超过相应的线距。
第二十二条 各种煤柱留设
(一)矿井永久煤柱,按矿井设计规定留设,列明细表作为矿井永久性煤柱。
(二)矿井永久性煤柱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工广煤柱;②风井煤柱;③井界煤柱;④防水煤柱;⑤断层煤柱;⑥村庄煤柱;⑦国家铁路线;⑧桥闸等。
(三)煤柱尺寸:①人为井界留20米;②采区人为边界各留5米;③中小断层煤柱:断层落差大于10米,有瓦斯或突水危险时应根据瓦斯和突水大小留设断层煤柱;无瓦斯和突水危险时留5~10米煤柱作为地质构造损失。
断层落差小于10米,且顶板不破碎的尽可能不留煤柱,若需要留设煤柱,每旁最多不大于5米。
(四)村庄若不搬迁而留煤柱时则需按《“三下”规程》三级保护带留设。
边界外推:矿区一般松散层移动角45°,基岩走向、上山方向按75°,下山方向按75°-0.8*α(α为煤层倾角),加建筑物围护带留设。一级20m;二级15m;三级10m。再按塌陷计算。
(五)矿区铁路支线一般不留设煤柱,采用边采边填方法。国家铁路线桥、闸应按保护铁路桥、闸有关规定执行。
(六)阶段煤柱上(下)山煤柱及采区阶段煤仓等按审批设计为准,采用分期摊销计入采区损失,超过尺寸部分算为不合理损失。
第二十三条 采区设计中,设计部门应按开采的可能性,重新计算设计可采量,采区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应说明原因报公司批准。
第二十四条 资源储量动态平衡。
资源储量估算前后两次一定要保持动态均衡,均衡图式:
± =
第二十五条 煤层风化带以下至设计回风水平标高应单独估算资源储量,如此量已在设计时列入全矿性永久煤柱者,作为矿井永久性煤柱摊销,若未列入者应考虑开采,开采有困难,应办理报损手续。
第二十六条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系数确定
(一)各矿可结合修改地质报告或矿井储量全面核实确定,经批准后执行。
(二)新矿井可先参考地质条件相类似矿井,呈报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系数,待公司批准执行。
第二十七条 因井界变动,全矿性永久煤柱量变化较大,应重新修改摊销系数。
第二十八条 按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和标准化要求建立各种储量台卡。
(一)矿井储量计算明细表和汇总表台帐:皖煤储01~05表。
(二)工广煤柱明细表和各种煤柱台帐及计算基础。
(三)工作面和采区,采前和采后储量变更分析明细表。
第二十九条 储量报损,注销,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的报告需附下列图表:
(一)报告范围内的地质平面图,不可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代替。
(二)有关巷道素描图,停采线素描图,平剖面图要互相对应。
(三)储量计算基础表,(煤厚点、块段面积、容重)
(四)矿在权限范围内批准的注销、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须办理批准文件,并报公司备案。
采用补充勘探方法增加地质储量 第8篇
关键词:补充地质勘探,增加地质储量,延长服务年限
前言
鹤岗分公司富力煤矿建矿投产已53年的历史, 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 煤炭资源逐渐萎缩, 可采年限减少。因此对煤炭资源有效的开采和回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们地质工作人员来说如何在煤炭资源减少地质构造复杂的情况下, 为优化合理的巷道布置, 减少煤炭损失, 有效的增加地质储量,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此, 本人就富力煤矿地质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1 区域概况
富力煤矿位于鹤岗煤田中部偏南, 在兴安煤矿和大陆煤矿之间, 距鹤岗火车站10公里。矿井井田走向2.0公里, 倾斜宽度3.1326公里, 井田面积6.2652平方公里。富力煤矿是1958年建矿, 1959-1960年简易投产。原设计能力108万吨, 核定能力140万吨/年。1978年改造后核定能力为180万/年。现生产能力180万吨/年。
2 煤层赋存状况
2.1 富力煤矿含煤地层时代为早白垩系, 与元古界花岗片麻岩呈不整和接触。含煤地层上部为下白垩统华山群东山组集块岩段。呈平行不整和接触, 煤系本身岩性以砂岩为主, 砾岩, 砂质岩次之, 页岩少许, 还有为量较少的比较标准的凝灰质粉砂岩层, 井田范围内可采煤层发育良好, 厚度稳定, 灰分中等偏高。
2.2 富力井田含煤田地层总厚955米, 共含23层煤, 其中可采的煤层13层, 总厚44~46米, 按可采煤层计算含煤系数为4.7%。含煤地层厚度较均匀、井田南部和深部略厚、北部和浅部稍薄。
3 补充地质勘探
随着开采水平的延伸, 地质构造非常复杂, 煤层产状变化较大。就富力煤矿地质情况来看, 其主要问题勘探资料不足、控制程度不够, 勘探线线距过大难以控制, 必须补充地质勘探。富力煤矿截止2008年末总地质储量为6770万吨, (-500标高以上) 各种因素形成的挂账储量为2776.1万吨, 减去挂账的矿井储量还有3993.9万吨, 工业量还有3957万吨。断层煤柱41.4万吨, 井界煤柱54.5万吨, 国铁煤柱1360.4万吨, 三类煤柱共计1456.3万吨。减去井筒煤柱矿井设计可采储量只有1607.8万吨, 按每年采180万吨计算, 再除以储量备用系数1.4, 服务年限还有6.4年。为此、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富力煤矿从2002年开始对井下、井上进行了补充地质勘探。井下截至2009年末共补充地质勘探50个, 井上补充地质勘探12个, 从而增强了矿区的控制程度, 增加了矿区的地质储量, -500至-900米标高深部补充地质勘探新增地质储量1673.05万吨。其中:A+B级储量为538.6万吨, C级储量为1134.45万吨, 高级储量占总储量32.2%, 满足不了煤矿生产的需要。为提高储量级别, 增加对矿区的控制程度。我矿于2009年对井田深部控制不足的地段做了补充勘探计划, 2010年进行了补充地质勘探, 井上5个约7500米。 (每个钻孔1500米) 其中:2勘探线剖面与3勘探线剖面之间2011-1坐标 (X:107552.8, Y:117568.1, Z:258.607) , 主要探F15断层, 11、11-1、12、13、18-2、21、22、23号煤层至花岗岩。4勘探线剖面2010-2坐标 (X:107634.7, Y:117885.2, Z:267.0) , 主要探F15断层, 探F4断层、1、7、9、11、11-1、12、13、18-2、21、22、23、27、29、30、33、35号煤层至花岗岩。南风井勘探线剖面2010-3坐标 (X:108007.6, Y:117605.1, Z:259.905) , 主要探F15断层, 1、3、7、9、11、11-1、12、13、17-2、18-2、21、22、22-1、23、24、25号煤层至花岗岩。南风井勘探线剖面2010-4坐标 (X:107861.4, Y:117786.9, Z:265.73) , 主要探F15断层, 3、7、9、11、11-1、12、13、17-1、17-2、18-2、21、22、22-1、23、27、29号煤层直至花岗岩。3勘探线剖面2010-1坐标 (X:107352.85.47, Y:117549.28, Z:250.900) , 主要探F15断层, 探F20断层、18-2号煤层, 至花岗岩。井下15个约7500米。 (每个钻孔500米) 其中:2勘探线2010-1坐标 (X:107897.31, Y:116527.44, Z:-450) , 主要探18-2、21、22、23、27、29、30、33号煤层至花岗岩。2堪探线2010-2坐标 (X:107990, Y:116373) , 主要探21号层至花岗岩, 3勘探线2010-3坐标 (X:108044.65, Y:116565.99, Z:-380) , 主要探18-2、21、22、23、27、29、30、33号煤层至花岗岩。3勘探线2010-4坐标 (X:107927.05, Y:116734.44, Z:-530) , 主要探18-2、21、22、23、27、29、30、33号煤层F4断层至花岗岩。4号堪探线2010-5坐标 (X:108237, X:108237, Y:116911) , 主要探18-2、F4断层至花岗岩.南3勘探线2011-1坐标 (X:107714.23, Y:116622.98, Z:-530) , 主要探17-2、18-2、21、22、22-1、23、24、25、27、29号煤层至花岗岩。南5勘探线2011-2坐标 (X:107549.26, Y:116433.93, Z:-450) , 主要探17-2、18-2、21、22、22-1、23、24、25、27、29号煤层至花岗岩。3勘探线2011-3坐标 (X:107806.47, Y:116902.57, Z:-690) , 主要探18-2、21、22、23、27、29号煤层, F4断层至花岗岩。南3勘探线2011-4坐标 (X:107776.23, Y:116460.98, Z:-450) , 主要探17-2、18-2、21、22、22-1、23、24、25、27、29号煤层至花岗岩。5线至5-6线间2011-5 (X:108688.3, Y:116987.2, Z:-380) , 施工地点-380前部11号层收尾石门主要探18-2至花岗岩, 5线至5-6线间2013-6 (X:108641.2, Y:117083.5, Z:-450) , 施工地点-450北18-2层绕道主要探22号层至花岗岩, 3线至4线间2011-7 (X:108288.6, Y:116446.3, Z:-530) , 施工地点-530南11层大巷主要探18-2号层至花岗岩, 3线至4线间2011-8 (X:108078.6, Y:116782.9, Z:-450) , 施工地点-450南18-2层大巷主要探21号层至花岗岩, 3线至4线间2011-9 (X:108260.3, Y:116575.1, Z:-530) 施工地点-530南18-2层大巷主要探22号层至花岗岩, 4线至5线间2011-10 (X:108310.0, Y:117020.0, Z:-610) 施工地点-610南11层大巷主要探18-2层至花岗岩。以上对本区补充勘探的钻孔主要探深部层, -500以上控制煤层及地质构造, -500以下至-900主要是资源勘探, 具体情况见地质平面图 (图1) 。
4 增加地质储量
煤矿地质储量制度 第9篇
本编写提纲适用于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名称统一为:平顶山裕隆××煤业有限公司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工作目的和任务
简述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主要目的,采矿权人对资源储量核实的具体要求,承担核实工作的单位和核实依据的地质资料名称。
第二节位置、交通及核实区范围
一、位置
核实矿区的行政区划位置(至村一级),位于市(县)城区的方位、直距。矿区区间经纬度坐标。
二、交通
矿区交通情况,与最近车站、码头距离(附交通位置图)。
三、核实矿区范围
核实矿区采矿权设置情况,包括:采矿许可证证号、有效期、边界起止拐点号及直角坐标、开采标高和面积。若开采范围扩大的,还应当写明扩大后的矿区拐点直角坐标、开采标高、面积。同时,须附采矿许可证范围、资源储量核实范围、申请扩大开采范围的叠合图件(在地形地质图中标示出)和申请扩大范围的批复文件或者勘查许可证复印件。
四、自然地理
简要介绍工作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最高最低海拔标高、河溪及气象等资料。
第三节矿区地质勘查及矿山开发简史
一、以往地质工作
简述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含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成果,提交的勘查报告全称及批准(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
二、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应详细叙述矿山建设时间、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规模、实际生产能力、开采范围(包括开采标高)、开采对象、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累计动用资源储量、开采回采率、矿山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及开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本次工作情况
叙述本次工作起止时间和投入的主要地质工作、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提交报告时间。
第二章矿区地质
简述矿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
叙述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重点是对含煤地层和煤层影响的构造及岩浆岩。
第三章煤层与煤质特征
第一节煤层特征
矿区煤层赋存层位、层数、分布范围,各煤层厚度、结构及其变化和煤层的稳定性。
第二节煤层对比
说明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对比依据、对比可靠程度标准、对比结果评述。如与核实依据的报告无大变化,可略去此节。
第三节煤质特征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及工艺性能,确定可采煤层煤类,简单评价煤的工业利用方向。
第四节共(伴)生矿产
若核实范围内有共(伴)生矿产的,要叙述共(伴)生矿产种类,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和开发利用情况;新发现共(伴)生矿产的,应初步查明矿产赋存情况,初步评价其工业利用价值。
第四章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现状。叙述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老窑、采空区积水情况及与周边矿井水力联系。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二节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叙述井巷和采空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对其稳固性重新做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三节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环境地质条件现状评价。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包括:瓦斯、煤的自燃、煤尘爆炸性、地温等灾害进行对比和评述,提供矿井瓦斯监测资料。
2、环境地质预测评价。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井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做出预测评价;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四节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简述工作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
第五章资源储量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和布置原则
概述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及依据,利用矿山地测资料开展核实工作的,要说明选择利用的原则。
阐述核实地质工作勘查类型和核实工程布置原则等。
第二节核实地质工作方法及其质量评述
概述本次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重点对地质测量、地质填图、探矿工程编录、采样点选择及布置、岩矿石的采样、测试、加工、鉴定、分析项目等工作质量进行评述,并以数据加以说明。对于使用矿山地测资料的,也应进行质量评述。
第六章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和对象、范围
一、工业指标
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依据的文件、文号及内容(目前我省采用的工业指标普遍按照闽国土资综〔2007〕46号文执行)。
二、估算对象、范围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煤层号、估算范围(包括估算标高)。若矿区被分割的,应分别估算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一、估算方法
说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和合理性。对开采或勘查中新发现的煤层和原先未估算资源储量的煤层(含共伴生矿产)应根据煤(矿)层的形态、产状、规模特点,结合本次地质工程布置情况进行估算。
二、参数的确定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包括煤层的厚度、倾角、面积、体重等,说明上述参数的求取方法以及特厚点的处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
三、煤层圈定原则
说明工程间煤层连接的原则。
四、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采空区边界确定应根据测量成果。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第三节块段和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
一、块段的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应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
二、类型的划分
根据煤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
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分条件及空间分布。
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一、煤
说明矿区截至××年××月底查明资源储量、开采消耗量、增减量、保有资源储量,保有各类型资源储量比例(用表格列出)。
二、共(伴)生矿产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估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估算结果,并评述其可靠程度。
三、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叙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第七章探采对比
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认定、备案)的储量报告(以下简称依据报告)。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200万吨以下的,可以只写“地质新认识”,放在第五章第三节中叙述,略去本章;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大于200万吨的,按本章要求的内容叙述。
第一节构造对比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依据报告对比,叙述核实矿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
第二节煤层、煤质特征对比
与依据报告对比,说明煤层的数量、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及稳定性和煤质等的变化情况。
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对比
与依据报告对比,说明核实区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如发生突水等水患应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害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的变化情况。
第四节勘查工作对比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置、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化及原因
通过资源储量对比,说明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资源储量对比的基准是最近批准(认定、备案)的储量报告,用文表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八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矿区已做过可行性研究,经开采后经济意义没有改变的,可略去本章。未做可行性研究的应做概略研究,报告中简要说明矿床开发需求程度。建设开发方案及各主要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结论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时效性做出评价,提供矿山开发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第九章结论
一、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作概括性的评述。
二、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
三、指出今后生产勘探和开采、矿山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四、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
附图
1、矿区交通位置图(为报告插图)
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现范围,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等)
3、煤层对比图
4、勘查线剖面图
5、资源储量平面图或立面图(须表示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同时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6、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即槽、井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7、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井上、井下对照图)
8、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图(水、工、环三项应根据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项或综合图件)
9、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附表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
(1)工程见煤厚度表
(2)块段平均厚度计算表
(3)体重测定结果表
(4)块段面积测定表
(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硐调查资料综合表
8、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件
1、可行性研究或工业指标论证报告
2、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3、储量报告审批(认定、备案)文件。
煤矿地质储量制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