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精选7篇)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第1篇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3月20日 什么是模糊语言?陈先生1983年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没有数值,纯粹是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给不出数据的语言”“都带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念或模糊语言。”而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1994.5,《模糊语言新界说》)。《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朦胧美的美学特征。王希杰先生《模糊理论和修辞》一文中说:“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艺术语言的特征之一。”那么模糊语言的美学特征是什么?王先生说:“在准确和模糊这一对矛盾中,我们还应当看到下面几点:第一,绝对的准确是没有的,第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本身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准确和模糊的关系是辩证的。我们说其模糊是从语言的表述角度说的,即表述的事物没有明确界线,是模糊不清的;我们说其清晰,是从语言角度说的,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最佳选择。而这“模糊”“清晰”又都集结于模糊语言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模糊语言,则是“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体。从美学观点来说,这模糊语言就好比是月色中群山峻岭。我们说这景色是模糊的,但那高峰低岭却又能看得出来;说是清晰的,则山上的一草一木却又难以历历可数。一般辞职书解释“朦胧”一词说:“朦胧,月色不明,比喻模糊不清。”我们何不将其借来指代模糊语言的这种“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呢?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种“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就是一种朦胧美。 语言要美,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呈现于人们面前,具有不同的美感作用。模糊语言具有下列几种美学特征。 1、含蓄 如果说语言的清晰明快是一种美,那么,模糊语言的储蓄也同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事后,我感到一点不舒服,就是你们虽然寄信寄书给我,不是没有原因的。那就因为我的某几个战友’曾指我是什么什么的.缘故。”(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文中的“什么什么”指“托派”,鲁迅先生故用模糊语言,则显得含蓄幽默,表达了作者愤慨之情,增强了杂文的战斗力。 2、精要 人们在交际时都有一个共同心理,那就是崇高简洁精要。如: 古尚武:三叔,秋月她病了,我想去她家看看她,你老看是 石三叔:你就看着办吧!(电视剧《太阳泪》) 古尚武与秋月这一对恋人,二十年前,因石三叔的一句错误的判决而未能结为夫妻,而命运又使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村子,几十年的悲苦辛酸都深深埋在这三个人的心灵深处。现在古尚武来征求石三叔的意见,但爷俩之间各自的难言之隐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清的,况且石三叔也难作出“该看”或“不该看”的决断。“你就看着办吧”一句模糊语言竟表达了千言难尽的情意,难道还不够精要么?表现力如此丰富的语言不也是很美么? 3、委婉 如果说刚毅果断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阳刚之美,那么委婉也是一种二八女姝式的阴柔之美。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厦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周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周总理为了适应外交礼仪,故意使用这一模糊语言,很委婉地表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和原则,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策略上的灵活性,充分表现了周总理杰出的外交才能。 王秀竹:可是,可是,进过火炕的女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回事!一想起来我就浑身乱颤,手脚凉汗! 丁宏:秀竹,亲爱的,勇敢点,不再想那个,想现在,想将来! (老舍《全家福》) 其中的“那回事”“那个”指旧社会备受摧残的妓女生活。但彼此为不引起过去的伤心事,故意说得很委婉,这比直露的说明更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4、朦胧 如上文所说,清晰给人一种清晰美,模糊则给人一种朦胧美。显微镜下的鲜花固然是美的,但晨雾霞光中的山花似乎更美。 “寒雨连江夜入吴”,作者如果写成的“气温在零上三度时下的雨,雨量是零点五毫米,深夜十二点正进入吴地。”这还是诗的语言么?显然还是模糊一点才更有诗的韵味。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偈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雾。”(朱自清《春》) 作者笔下的春雨图是何等之美!细雨如丝,烟雨蒙蒙,真可谓“画桥雨过月模糊”!春雨象什么?牛毛?花针?细丝?都象又都不象,这似与不似之间,不就是一种模糊么?“密官地斜织着”,密到何种程度?斜的角度是多少?全没说,不也是很模糊的么?但它却给人一种朦胧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戴洪迎――宿州市高滩中学) 朱德安――宿州市蒿沟中学)

模糊语言之美学价值的再现 第2篇

模糊性作为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国外一些著名学者也对模糊性进行了研究, 其中包括Pierce, Lakoff, Channell等等。而国内, 1979年, 伍铁平先生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成为我国研究模糊语言学的里程碑。1902年, Pierce提出关于模糊性的定义, 自此模糊性就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指出:当语言现象出现几种可能发生的状态时, 尽管说话者仔细地去思考和理解这些状态, 但是仍然不能确定这些状态是否应该包含在某个命题中, 此时, 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不确定性不是由说话者的无知引起的, 而是他的语言受到了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所以说这个命题具有模糊性。近些年来, 关于模糊性的研究不断涉及新的方向, 其中也包括翻译领域。

二、语言翻译的模糊性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交际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模糊性和精确性, 它们对立统一于语言之中, 二者缺一不可。而翻译是指在原语通顺流畅的基础上, 将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信息去表达的过程, 这是因为有时原语信息的内容受当时的条件影响, 使后人读起来比较晦涩难懂, 这时需要将其转换成跟现实匹配的, 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 即翻译。因此,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 决定了以转换语言信息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了模糊性, 而模糊语言的翻译主要体现在翻译模糊语言的过程中。

翻译就是一种语言活动, 它是用一种比较简单的语言把另一种难懂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其实质是通过译者的文字再现作者的思想。译者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 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 语言的翻译过程可分为解释和表达两个阶段。

(一) 解释阶段

解释阶段是语言翻译行为的首个阶段,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它是通过理解英语的语法规律和习惯来掌握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对原作没有做到正确的理解, 译作就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 准确地去理解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 而在翻译实践中所出现的对原作乱译的原因就是对原作理解的不透彻。在翻译时, 必须仔细阅读原文, 深入探究原文的内在含义以及所涉及的专业领域, 同时搜集相关材料去充实译者的专业知识, 以便译者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和分析原作的思想。等到对原作的内容和思想理解透彻后再进行翻译工作, 那时所译出的作品就不会有太大的错误。因为一些内在因素的影响, 所以做不到和原作的完全对等, 只要做到和原作无限的相似就可以了。而在理解原文思想这一过程中, 译者的理解必须依照语言表达的语法规律和习惯, 并且要求译者钻进原文, 深入理解原作的思想和内容。例如:He has some trouble这句表达就很模糊。在不同的交际场合, 它具有不同的意思, 笼统意义下,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他有麻烦”。这种理解是比较笼统抽象的, 所以它是模糊的, 但是意义却是比较准确的, 其意义可以指代为他生病了, 或者也可以指代他违章或犯罪了等情况, 只要是表达不好的方面, 都可以用这句去理解。所以, 译者理解原文要做到无限接近于原意, 但也不会与原文对等, 这样就产生了模糊。

(二) 表达阶段

表达则是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原作。表达阶段的任务就是从另一种语言系统中挑选合适的表达手段, 把已经理解透彻的原作内容重新完整而准确地表述出来, 翻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也就是说, 在理解阶段, 必须要求译者钻进原作, 把原文的内容理解透彻, 那么在表达阶段就必须跳出原作, 不能受到原文形式的束缚, 而根据汉语的语法规律和习惯去重新表述原文的意义。但是, 由于译者自身不同的语言能力, 所属不同的语言领域, 而且不同译者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 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也会造成表达上的差异, 而这一切影响翻译的因素都关联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就导致了语言的模糊性扎根于翻译过程的另一个阶段——表达阶段。

如果说作者是对语篇文本进行创作的话, 那么译者则是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加工和再创作。因此, 译作会就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译者在翻译原作内容时通常会用到一些模糊概念去表达, 一是由于原文也用了模糊的表达, 二是为了让译文表达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其中曹雪芹对林黛玉有过一段优美的描述, 从林黛玉的神情、姿态和心理活动来描写黛玉的美。这样描述可以说是模糊性表达的集中体现。作者并未直接描写她的美, 而是从贾宝玉的眼光中折射出林黛玉的“美与柔弱”。虽然着墨不多, 却给读者留下了黛玉的美丽形象, 而这种美让人产生无穷联想。或是以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为例, 就有不同的表达。面对真相, 哈姆雷特的内心情感十分复杂。于是含义广泛的几乎接近没有含义的“be”这一词就用来概括他内心所有的情感和痛苦挣扎, 充分体现了他的犹豫和踌躇。因此朱生豪先生对此理解为“生存还是毁灭”, 而梁实秋先生则理解为“死后存在, 还是不存在”,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由于人的认知过程差异很大, 因而在进行不同文本转化的时候无法做到“完全的意义对等”, 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就是译文中模糊表达存在的依据。其原因在于我们再找不到更恰当的语言去再现。于是, 译者只能借助于某种模糊现象, 或称之为一种模糊意识来传达原作的寓意与光彩。

好的翻译不仅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 而且也取决于对译文表达的准确度。因此, 正确的理解并不能决定译者对原作的表达一定是正确的。翻译过程虽然分为解释和表达两个阶段, 但这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的。在理解阶段包含着表达, 而在表达阶段又会对原作产生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模糊语言美学价值的再现

王希杰先生在他发表的《模糊理论和修辞》一文中指出, “模糊性, 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 而且也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 是艺术语言的特征之一。”模糊语言扩大了语言表达的信息容量,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弹性, 拓宽了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 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效应。相对于精确语言, 它具有更多的含蓄性、暗示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点, 因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模糊语言带有朦胧美的美学特征, 它渗透在文学作品及翻译的各个层面。

那么, 模糊语言都具有哪些美学特征?王希杰先生指出, “在精确和模糊这一组相对矛盾中, 我们还应当看到下面几点:“第一, 绝对的精确是没有的, ……第二, 语言表达的精确性本身就是相对的”。由此可以看出, 精确和模糊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从语言的表述角度来谈及模糊性, 从语言角度来谈及精确性, 语言所表述的事物没有明确界线, 是模糊不清的, 但其意义确是明确清晰的。这时, “模糊”和“精确”就同时存在于模糊语言的表达中。因此, 我们可以说, 模糊语言是“模糊”和“精确”的对立统一体。从美学观点来看, 这种对立统一体就具有一种朦胧美。语言要美, 早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模糊语言作为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 也必定具有美学价值, 其中包括:

(一) 含蓄

如果说语言的简洁明了是一种美, 那么, 模糊语言的含蓄也同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The Sacred“Rac” (见Reader’s Choice) 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The rac-an animal much likes a bull in size, strength and temperament.In the Asu tribe, it is almost a social obligation to own at least one if not more racs.Anyone not possessing at least one is held in low esteem by the community because he is too poor to maintain one of these beasts properly.Some members of the tribe, to display their wealth and social prestige, even own herds of racs.

上文描写中, 类似于公牛的怪兽rac倒拼过来则是car, Asu的部落倒拼过来便是USA, 文章故意使用模糊语言, 幽默而含蓄地嘲讽了当今美国“车满为患”的现实。

(二) 精要

人们在交际时都有一个共同心理, 那就是崇高简洁精要, 通过较少的语言传达出值得人们回味的信息。如:

—Will you go to the barbecue tonight?

你今晚去烧烤野餐吗?

—I have a test tomorrow.

我明天有个测验。

回答看似没有直接说“去”或“不去”, 但是我们会发现在“barbecue”和“test”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一种是娱乐放松, 而另一种则是考试, 预示着紧张。因此, 他间接地表达着信息“I’d love to.But I have a test tomorrow.I have to study.”同样的语言效果, 却通过最简略的表达即模糊语言实现了。

(三) 委婉

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常常表现得十分委婉内敛。如果说刚毅果断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阳刚之美, 那么委婉便体现出一种妖娆朦胧的阴柔之美。

上海东方网曾刊登过一篇题为《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的短文。这篇文章笔触幽默, 调侃了一些白领女子在十年之内精神衰老, 清纯不再之变。故此将标题译为The Way a Woman Wither。其中wither的本义为“凋谢、枯萎、衰退”, 在此用其转义, 不仅委婉, 而且使读者的联想恰好切合与标题的“衰老”二字的内在涵义。

再如, 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 中美两国高级官员在台湾问题上颇费踌躇, 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尼克松迫于国内外反对派的强大压力又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国”这一类的表达。通过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提议, “联合公报”作出了如下的改动, 美方立场是这样阐述的:“美国认识到,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方对此无异议。”所谓“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这句话显然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内涵的模糊表达, 它巧妙地回避了政治纷争中的尖锐冲突, 同时也明确地表达了双方必须达成的共识。

四、结语

模糊本身就是一种美。模糊语言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是由模糊语言本身的美学特质决定的。正如康德所表达的, “模糊概念要比清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所想的东西”。模糊语言散发着朦胧美, 译者要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 提高自身对模糊语言的领悟能力, 强化审美意识, 这将有利于译者提高翻译水平和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 从而译出高品质的作品。

摘要:模糊性是反映现实世界中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普遍现象。语言的模糊性一定会引起翻译的模糊性。因此, 翻译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人的认知的不同, 模糊语言的翻译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而反之, 不同的审美价值对模糊语言翻译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不同的美学价值来更好地理解模糊语言, 来提高模糊语言的翻译水平和鉴赏水平。

关键词:模糊语言,翻译过程,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Peirce, C.S.Vagueness[J].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London:Macmillan, 1902 (02) :748.

[2]陈忠华.论翻译标准的模糊测度[J].中国翻译, 1990 (06) .

[3]刘亦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247.

[5]沈卢旭.模糊语言新界说[J].语文学习, 1994 (05) .

[6]王希杰.模糊理论和修辞[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3 (03) .

[7]王治奎等.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5 (13) .

浅论含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第3篇

含糊语言具有朦胧美的美学特性。王希杰老师《含糊理论和修辞》一文中说:“含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光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而且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艺术语言的特性之一。”那么含糊语言的美学特性是什么?王老师说:“在正确和含糊这一对对立面中,我们还应当看到下面几点:第一,绝对的正确是没有的;第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是相对的。”这即是说,正确和含糊的关连是辩证的。我们说其含糊是从语言的表述角度说的,即表述的事物没有明确界限,是含糊不清的;我们说其清楚,是从语言角度说的,是心情达意的一种最佳选择。而这“含糊”“清楚”又都聚集于含糊语言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含糊语言,则是“含糊”“清楚”的对立统一体。从美学看法来说,这含糊语言就好比是月色中群山峻岭。我们说这景致是含糊的,但那群山峻嶺却又能看得出来;说是清楚的,则山上的一草一木却又难以历历可数。辞典评释“朦胧”一词说:“朦胧,月色不明,比喻含糊不清。”我们何不将其借来指代含糊语言的这种“含糊”“清楚”的对立统一呢?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种“含糊”“清楚”的对立统一即是一种朦胧美。

语言要美,早已成为人们的共鸣。含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一定以其特有的美学价钱出现于人们眼前,具有差异的美感作用。含糊语言具有下列几种美学特性。

1蕴藉

如果说语言的清楚明快是一种美,那么,含糊语言的储备也同样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

“事后,我感想一点不舒服,即是你们虽然寄信寄书给我,不是没有缘故原由的。那就由于我的某几个‘战友’曾指我是什么什么的缘故。”(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文中的“什么什么”指“托派”,鲁迅老师故用含糊语言,则显得蕴藉幽默,表达了作者恼怒之情,增强了杂文的战斗力。

2精要

人们在外交时都有一个配合生理,那即是高尚轻便精要。如:

古尚武:三叔,秋月她病了,我想去她家看看她,你老看是……

石三叔:你就看着办吧!(电视剧《太阳泪》)

古尚武与秋月这一对情人,二十年前,因石三叔的一句错误的讯息而未能结为伉俪,而运气又使他们生存在同一个村落,几十年的悲苦酸楚都深深埋心灵深处。如今古尚武来征求石三叔的意见,但爷俩之间各自的难言之隐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清的,况且石三叔也难作出“该看”或“不应看”的决断。“你就看着办吧”一句含糊语言竟表达了千言难尽的情谊,岂非还不够精要么?

3婉转

如果说坚贞坚定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阳刚之美,那么婉转也是一种二八女姝式的阴柔之美。

“由于各人都知道的缘故原由,两国人民之间来往停止了二十多年。如今,经过中美双方的配合开拓,友好往来的厦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周总理在接待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

“由于各人都知道的缘故原由”,周总理为了顺应外交礼仪,存心使用这一含糊语言,很婉转地表达了我国政府的态度和原则,既有顽强的原则性又有战略上的机动性,充实表现了周总理良好的外交才气。

王秀竹:但是,但是,进偏激炕的女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回事!一想起来我就满身乱颤,手脚凉汗!

丁宏:秀竹,酷爱的,大胆点,不再想谁人,想如今,想未来!……

(老舍《合家福》)

其中的“那回事”“谁人”指旧社会备受摧残的妓女生存。但相互为不引起已往的伤心事,存心说得很婉转,这比直露的说明更具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4朦胧

如上文所说,清楚给人一种清楚美,含糊则给人一种朦胧美。显微镜下的鲜花虽然是美的,但晨雾霞光中的山花宛如更美。

“寒雨连江夜入吴”,作者如果写成的“气温在零上三度时下的雨,雨量是零点五毫米,深夜十二点正进入吴地。”显然照旧含糊一点才更有诗的韵味。

“雨是最平凡的,一下即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偈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雾。”(朱自清《春》)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第4篇

模糊语言带有朦胧美的美学特征, 它渗透在文学作品及翻译的各个层面。语言模糊性往往闪烁着知性和理性之美, 有时看似轻描淡写, 实际上却是“难得模糊”。“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 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 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 是艺术语言的特征之一。” (王希杰, 1983) 语言的模糊性, 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 它与语言的精确性一同构成“硬币的两面”, 是语言系统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 精确和模糊的关系是辩证的。说其模糊, 这只是从语言的表述角度出发的, 即表述事物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而说其清晰, 则是从语言角度说的, 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最佳选择。而这“模糊”“清晰”又都集结于模糊语言之中。因此, 我们可以说, 模糊语言构造一种朦胧美, 它是“模糊”“清晰”的对立统一体。

语言趋美, 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使人追求文采, 而文采的运用恰恰与模糊相得益彰。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呈现于人们面前, 具有不同的美感作用。大致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具有以下几种美学特征。

I.表达含蓄婉约

如果说语言的清晰明快是一种美, 那么, 模糊语言的含蓄也同样给人一种美感或者别样的享受。李清照的一首“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成为千古佳句, 模糊的含蓄美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仿佛那深闺伶仃妇人就在眼前。

有一则题为I’llSeeto the Rest《其余的事由我负责》的幽默, 全文如下:

A guard was about to signal his train to start when he saw an attractivegirlstandingontheplatform by an open door, taking to another pretty girl in side the carriage.

“Come on, miss!”he shouted.“Shut the door, please!”

“Oh, I just want to kiss m y sister goodbye, ”she called back.

“You just shut that door, please, ”called the guard, “and I’ll see to the rest.”

译文:一位车上的列车员刚发出信号让火车启动, 这时他看见一位很漂亮的姑娘站在站台上一节打开的车厢门旁边, 跟车厢里另一位漂亮姑娘在说话。

“快点, 小姐!”他喊道:“请把门关上。”

“噢, 我还没有和妹妹吻别呢。”她回答道。

“请把门关上好了, ”列车员说:“其余的事由我负责。” (毛荣贵, 2005, P239)

II.用词简洁精要

文学作品有时需要简洁的言辞和精要的表述, 正如人们在交际时都怀有一个共同心理, 那就是崇高简洁精要, 达到便捷到位的交流目的。

比如在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中, 对阿Q本人的描述是这样的:阿Q没有家, 住在本社的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 只给人家做短工, 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 撑船便撑船。 (鲁迅《阿Q正传》)

如果将这个句子省略的信息完整地做出补充, 那么应该还原为:阿Q没有家, (他) 住在本社的土谷祠里; (他) 没有固定的职业, 只给人家做短工, (人家叫他) 割麦 (他) 便割麦, (人家叫他) 舂米 (他) 便舂米, (人家叫他) 撑船 (他) 便撑船。

Ah Q had no family but lived in the Tutelary God’s Temple at Weizhuang.He had no regular work either, being simply an odd-job man for others;when there was wheat to be cut he would cut it;when there was rice to be hulled he would hull it;when there was a boat to bepunted he would punt it

III.内涵委婉内敛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带给读者委婉内敛的感受。如果说刚毅果断是一种金刚怒目式的阳刚之美, 那么委婉便体现出一种娇娆朦胧的阴柔之美。

(1) 二十岁的时候, 老妈打电话, 不等说完三句就恨不能挂了电话。三十岁之后, 一听到老妈的声音就禁不住哭出声来:“妈呀, 您老的所有担心现在都应验了”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上海东方网)

At the age of twenty, while talking with my mother over the phone, I would hang up before my mother had hardly any utterance.After thirty, the voice of the mom invariably triggers my weep and wail, “Mom, your worries about my marriage have all come true.”

IV.情感隐约朦胧

如果说清晰给人一种清晰之美, 那么模糊则给人一种朦胧之美。显微镜下的鲜花固然是美的, 但晨雾霞光中的山花似乎更美。

(1)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t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

渐渐地, 河面展宽, 两岸相距愈远, 江水愈趋平缓, 最后, 无声无息、无怨无悔的溶入大海, 两者浑然一体, 江水就这么结束其独立存在的那段历程。 (毛荣贵, 2005, P247)

(2) 月光如银子, 无处不可照及, 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 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 不久之间, 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 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Silver moonlight lies everywhere, turning the bamboo forests on the hills black.The chirring of insects in the undergrowth is steady as a downpour of rain.An oriole gives a few trills before realizing it is too late for such a commotion.Closing its little eyes, it settles back to sleep. (冯庆华, 1997, P364)

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 文学翻译向来是最令人神往的, 但同时又是最富有争议性的、最艰难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 更主要的是能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 得到审美的愉悦。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殊性就要求文学翻译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的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 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 在文学翻译中, 正确认识语言的“模糊性”以及其美学特征对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文学翻译整个过程都是与美学紧密相连的, 翻译过程其实就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过程。翻译工作者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广泛的阅读, 加强语言功底, 从而使翻译更加准确, 更加符合美学标准, 以最终臻于“化境”与“传神”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翻译与语言模糊性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结合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实践, 对模糊语言的美学特征进行总结, 进而得出这一结论:对于文学翻译的“模糊性”的正确把握与认知对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模糊语言,文学作品翻译,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丰华瞻.丰华瞻译诗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6].刘伟.文教资料[J].第20期, 2007.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第5篇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常见类型

1.字词模糊

这是产生语言模糊性的重要成因之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动词、代词、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的时间副词、时间名词,以及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词组通常具有模糊性。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中的:“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为什么不写成“张家想盖房,李家想造犁”呢,就是因为如果具体写出某一两个人,语言虽然是明确清晰了,但砍树人数也就仅限于这么几个了,语义反而窄化了。相反,“谁”虽显模糊,但指向的是任何一个人。它告诉我们,因为小村庄里的所有人都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滥砍乱伐,才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连同他们自己,一起走向毁灭,进而说明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

2.语句模糊

字词有模糊性,语句同样也有模糊性。句子的模糊性或因本体模糊(语言所指对象客观存在的模糊),或因认识模糊(表达主体思想观念的模糊),或因表达模糊(语言使用者有意识的模糊)。白居易的《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属于本位模糊:“红”和“绿”本就是难以鉴别更难以言传的色调,“江花”多“红”,“江水”多“绿”自然就无法用言语准确界定,只能依赖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加以意会和想象了。

3.修辞模糊

严格意义上说,字词模糊、语句模糊当然包含修辞模糊,之所以将其独立出来,是因为修辞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教材中的许多修辞语句,具有模糊表达的特征。如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辞格,就是以模糊性为存在依据和前提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里的“一半”看似精确,其实也是虚指,它到底是多少?谁也无法说清楚,因为即便你本事再大,也根本没有办法到西沙群岛的海里去测量、去计算。但通过“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的夸张,达到“鱼多”的最佳表达。同时,“一半”的虚指,把深不见底、辽阔无边的大海写得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二、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从语言学角度说,模糊语言具有诸如灵活伸缩、信息掩藏、礼节礼貌、文学审美、自我保护等多种语用功能,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语用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掩藏、文学审美的功能上。

1.丰富言语信息

模糊语言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带给文本的恰恰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使得模糊语言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佳最丰富的信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二度加工”时,就会获得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形成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开篇:“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对于小村庄的“美丽”,这段话并不作具体、准确的表达,而用“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加以高度概括、模糊表述。什么样的森林才是“郁郁葱葱”的,什么样的天空才是“湛蓝深远”的,什么样的空气才是“清新甜润”的,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有一幅属于自已的“美丽”。有人说:“这个小村庄山坡上的树木很多,叶子繁密得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绿得发亮,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绿色的光。空气清新,一阵阵清香迎面扑来,闻一口,甜甜的、润润的”;有人说:“小村庄河面碧波粼粼,河堤上的绿树绿得闪光,荫在了水面上,美丽极了”;还有人说:“这里的天空蓝蓝的,蓝得就像一个无边的蓝绸缎。蓝天上,一排大雁有的排成‘人字,有的排成‘一字,自由地飞翔着、鸣叫着”。你瞧,学生之所以对同一词语有不同的想象,是因为模糊语言给人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不论学生如何描述、填充,都始终指向于“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所代表的情境。试想,如果这句话改成具体、准确的描述,那小村庄的美丽岂不只有一个版本、一个样子?由此看来,模糊语言虽然极其简单,却能使人们展开无限的联想,以达到用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的目的,即“有限手段的无限应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2.丰满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是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但“意以象尽,象以言著”,面对客观事物的无限性,精确语言往往会因为有限的表现力而无力承担“显象”之重任。而有些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恰恰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最大限度地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比如《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连用三个“褪色”这一模糊语言来写老人生活的节俭:“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虽然这里没有言明过时布衣、蓝布包和大塑料袋“褪色”到什么程度,但已在所有读者心中勾画了一位生活简朴得有点寒碜的老人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为了海鸥却什么都舍得。看来,“褪色”一词的运用,并不只是为了单纯地介绍老人的简朴生活,更是为表现老人对海鸥的超乎寻常的无私的爱来个有力的铺垫,从而使老人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感人。

3.丰盈文章运思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元代学者程瑞礼就曾经说过:“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将军号命”。的确,作文须讲章法,一篇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如何展开、收束,都要仔细琢磨、认真构思。教材中的有些模糊语言,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谋篇布局也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比如《穷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句话:“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句中的“什么”指向模糊,但作用有二:一是衔接过渡。正是由于这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敲打所发出的声音,才让心系丈夫安全的桑娜临时起意,萌生马上去探望生病的邻居的想法,从而引起下文,使得前后内容过渡自然、流畅,不给人以此时的桑娜焦急不安地思念丈夫,怎么又突然想到邻居的不合情理的唐突之感。二是刻画人物。既然桑娜能听到有什么东西敲打邻居小屋的门,为什么不前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可见她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思。但就是在一心挂念丈夫安危而焦躁不安的情况下,她还能因听到声音而突然记起生病卧床的邻居西蒙,进而前去探望,可见她的心地多么善良。

4.丰厚美学意蕴

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模糊性之中,没有明确的外延界限,使得模糊语言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伸缩性和弹性空间。这种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模糊状态构成了语言独有的模糊美,从而产生了含蓄、朦胧的审美效应和美学功能。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写瀑布之长、之美、之壮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明知道庐山瀑布不可能有三千尺长,更不可能是从九天而下,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它换成具体数字。如果换成精确的数字,虽然符合客观现实,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却毫无诗意可言。用“三千尺”这个虚指来表达一个极度模糊的意义,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和令人惊叹的壮观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同时使整首诗语言优美,表现力强。

三、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教学运用

1.品味,感受语言魅力

古人云:“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这里的“语”和“言”就是指非封闭性语义的模糊语言,否则不可能“意无穷”。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事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达到语意隽永、余音绕梁、言不尽意、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语文教学应该透过语言表层,深入语言内核,体会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从中感受模糊语言的迷人魅力。比如《猫》(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整篇文章都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里却突然生出个模糊语言“你”来,岂不突兀生硬吗?其实不然,作者故意不说“我”而说“你”,实在是妙不可言!这里的“你”泛指任何人,猫能蹭任何人,任何人也允许猫如此撒娇,并把它的脚印视为小梅花,这不正凸显出猫的可爱无比、人见人爱吗?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写法,比单纯用“我”更能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用“你”不用“我”,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可分三步:一是理解“你”的意思,说说“你”可能指谁,学生在自由补充中就能理解到“你”其实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指所有的人,包括作者“我”;二是体会“你”的妙用,这个句子为什么不用“我”而用“你”?交流讨论中体会“你”的表达精妙;三是读出“你”的意味,指导学生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带着对这只猫的喜爱,读好这句话。

2.推敲,提升语言品质

语言表达是有高低之分的。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心灵交流的桥梁,语言的格调、品味直接决定着作文的品质。有什么样的语言品质,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文章品质。语言品质是一个作家或一个写作者的文化音容。高品质的语言不仅要做到表达不走样,还要能够得体、传神,有韵味与品位,追求语言的和谐性、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和分寸感。比如《鸟的天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此语句中的模糊语言用得真是好,从用词上看,两个“到处”既写出了鸟的数量多,满眼都是,又暗暗告诉人们鸟或显或隐的情态;“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用语简洁,却写出了鸟的种类繁多,体型不一,毛色各异,美不胜收;“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动作千姿百态,从数量、颜色、形态、动感等方面描绘了百鸟争鸣、群鸟纷飞的欢乐、热闹的场面。从句式上看,“到处……到处……”的工整,“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的短语,“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相互交错,让人读来抑扬顿挫,清脆利落,富有节奏,顿生欢快跳跃之感,从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鸟乐人欢的生动画面,也传递出作者的喜爱、喜悦之情。教学这样的语句,必须引导学生“驻足”多“流连”多“品咂”,像品功夫茶那样,运用情境渲染、朗读品味、比较推敲、明象入境、欣赏评析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温度、感受语言精妙、体验语言意趣、内化语言材料,在感悟文本语言品质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图式,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

3.填补,培养想象能力

模糊语言往往是以简短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使文本内容出现了跳跃,留下了空白,引发人们去想象、去联想、去思考。这就决定了模糊语言的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拓充填补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力。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小小年纪的法布尔用三天时间捕捉纺织娘,一定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但课文只字不提,只用“终于”一词笼统概括。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教学时,就要以“终于”和“三天前”为抓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终于”留下的空白:

师:“三天前”“终于”,多么不容易啊。透过这两个词,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境?

生:我仿佛看到法布尔蹲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着小虫子的出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等待着。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还是不肯放弃。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师:好一幅耐心等待图。

生:他还轻轻地拨开草叶,竖起耳朵细心地听着,睁大眼睛四处寻找,希望找到那只会唱歌的小虫子。草尖划破了他的皮肤,他却忍着、坚持着。

师:好一幅细心寻找图!

生:突然,法布尔听到了小虫子的歌唱,他蹑手蹑脚地向前走,猛地一扑,衣服弄脏了,可那只调皮的小虫子好像故意跟他过不去似的,早已逃之夭夭。他叹了一口气,又继续寻找着。

师:好一幅用心捕捉图。

生:直到第三天傍晚,他才又发现纺织娘的影子,心想:这一回,你休想逃出我的手心。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前进,快到了,他屏住气息,放慢脚步,双手猛地一合,接着兴奋地叫起来:“哈,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

师:好一幅开心收获图。是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啊。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不容易呀。难怪他抓到后那么高兴呢。让我们好好读一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法布尔此时的心情。

在这里,教师以“三天前”和“终于”两个词为原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几个抽象简约的文字却在想象力量的催化下,演变成耐心等待、细心寻找、用心捕捉、开心收获四幅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在把“薄”读“厚”的同时,也训练了言语应用能力。

4.练说,发展语用能力

凭借文本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模糊语言所产生的内容空白、语义模糊,恰好为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语言训练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如何用好模糊语言这一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有力助推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比如《燕子专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在介绍了燕子遭受到的生命危险之后,写了这么一句话:“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离自己最近的火车站”。政府是怎么“呼吁”的?“呼吁”了什么?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留下了一个空白。教学时,先要让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讨论交流向人们“呼吁”要注意什么,接着以“如果你是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你会如何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解救燕子呢?”为题,安排写话练习。如此一来,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从前文中选取“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以及“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等语句,将之移植到政府“呼吁”这一新的语境中来,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这样的说写训练,不仅让学生对“呼吁”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感受到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爱之深、护之切,更重要的是,课文的静态语言融入了学生的语言仓库,变成学生自己能运用的活的语言,有效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第6篇

埇桥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宿州市唯一市辖区,全区国土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人口约187万。“在治理干部工作作风前,由于埇桥区地域较大,有的乡镇距城区有两个小时车程,但那里的不少干部照样‘天天回城’,家近的干部尤为如此。”埇桥区纪委常委刘耸说,这种干部“走读”现象普遍,明显影响到日常工作。

采访中,多位基层干部反映,在干部“走读”风盛行之下,乡镇工作机关化、全天工作半天化、群众工作简单化等“三化”倾向比较严重。“一些干部上午到乡上班,下午忙着提前回城里,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上门。”埇桥区杨庄乡乡长任鸿志说,有时下村时群众忙于农田劳作或外出务工,也很少能见到群众,与群众的联系基本处于脱节状态。

“和不少干部一样,以前我是上午太阳多高上班去,下午太阳多高回到家。”在乡镇工作近20年的朱仙庄镇一名干部说,他家住在城里,以前有时九点钟到镇上班,工作两三个小时,等着中午吃顿饭,下午就琢磨着怎么早回家。即使下村转转,也就走走过场。

为治理乡镇干部“走读”现象,2013年1月,埇桥区出台《关于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提出在乡镇全面推行“五天四夜一驻村”的新工作制度: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在乡镇住宿不少于4晚,要上好“晚自习”,开展驻村夜访活动,每周至少驻村1晚,走访群众不少于5户。

“以前也抓干部‘走读’问题,都说不准‘走读’,但抓得不具体,效果不好。”埇桥区效能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五天四夜一驻村”工作制度不仅具体可操作,而且要求乡镇建好小食堂、小客房、小澡堂,从后勤保障上让干部有住下去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转变干部作风离不开强有力的督查。埇桥区效能办督察组负责人李友刚说,该区专门指定区效能办作为督查机构,从区直各部门抽调人力督查“五天四夜一驻村”情况。“我们一晚上能督查几个乡镇,而且是随时随地,不定时、不定数量,最晚的都在十一二点。”

“光靠督查住镇驻村,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耸表示,要让大家住下去有事情做,否则会流于形式。为此,区效能办每年拟订乡镇目标考核办法,重点规划乡镇全年工作目标和任务,也包括住镇驻村、化解纠纷等。

埇桥区将考核结果与对干部的奖惩挂钩。2013年8月5日21时55分,埇桥区效能办对大店镇执行“五天四夜一驻村”进行督查,当时未发现镇党政班子成员在岗。随后,区委对镇委、镇政府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责成写出深刻检查转发全区各乡镇。区效能办对大店镇执行区委决策不力、遵守工作纪律不到位,给予了通报批评。

据刘耸介绍,区委很重视督查、考核结果,很多干部的提拔、重用,都是因为考核成绩好,而一些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或考核成绩平平,干得不怎么好、处于末位的,将被通报批评,给予相应处罚。“这就倒逼干部真正住下来,而且让他有活儿干。”

记者走访多个乡镇发现,各乡镇皆把“四夜”利用起来,如朱仙庄镇规定:1晚开会(夜议)、1晚学习(夜学)、1晚谈心(夜谈)、1晚入村(夜访)。“夜谈对班子成员的团结有好处。”该镇党委书记赵忠良说,以前班子成员分工有交叉,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通过夜谈,班子成员之间可以交流谈心,增加了理解和信任,增进了团结。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五天四夜一驻村”工作制度推行以来,他们从不自觉到自觉,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工作激情点燃了,群众满意度提高了。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第7篇

2006年11月5日“天一健康在线”报道,安徽省宿州市蒿沟乡日前发现国内首例司氏波特绦虫感染病例,患儿3岁半,家住宿州市蒿沟乡,该患儿家长以耍猴为生,患者的父亲孙某的马戏团主要在海南一猴岛表演,已有四五年时间,其家共养有猴子5只,患儿在发病之前一直与家人在海南某猴岛生活,患儿于2005年8月份感觉腹痛,呈阵发性,发病时伴随全身瘙痒,大便带虫。3个月后到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经寄生虫学教研室专家检查,发现特征性的司氏波特绦虫卵和虫体节片,拟诊为“司氏波特绦虫人体感染”,经采用槟榔、南瓜籽驱虫治疗后,患儿腹痛、腹泻等症状很快消失,粪便未再发现有虫体节片排出,目前患儿和其家人身体状况良好。 专家综合分析后认定该病例系司氏波特绦虫感染,并为国内首例。

本刊提醒:

司氏波特绦虫主要流行于灵长类动物中,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毛里求斯、南非、刚果等国均有报道,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川、福建等地,中间宿主为甲螨虫类。这些螨在森林草地混杂地区虫口密度很高,每平方米有1.5万个左右,目前证明的终宿主有人、好色类人猿、黑猩猩、长臂猿、非洲长尾猴、光亮猕猴等50余种。全世界已经报道的人类感染记录迄今共有50余例。安徽省卫生厅调查表明,该病例系偶发感染病例,患者与猴子有频繁的接触史是导致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不会引起广泛的传播与流行,该病的预防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与猴及其它灵长类动物接触,治疗上采用槟榔、南瓜籽十分有效。

广东惠州超霸电池厂50名员工疑镉中毒索赔千万元

2006年11月7日《信息时报》报道,11月3日,50名疑染镉中毒员工告惠州超霸电池案在惠城区法院开庭审理。据50名原超霸电池员工起诉称:他们分别于1994年8月~2002年9月受聘在惠州超霸电池厂工作,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事装配等工作。其间厂方从未告知他们关于镉中毒的预防事项。2003年6月被告辞退一员工时,该员工体检查出体内镉超标。2004年6月底,这50名原告经原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体检结论为镉超标。50人以身体镉中毒受到危害为由起诉厂方,每人要求赔偿医疗费、精神抚慰金等各项费用25万元,共1150万元。昨天,原被告双方都表示接受法庭调解。

本刊提醒:

当由于含镉工业废水污染外界环境而使人自饮食中摄入过量的镉时,可引起生活性镉中毒,即疼痛病。初时劳累后腰痛、下肢肌肉痛,进而周身骨痛,行动困难,骨质疏松,骨骼变形。由于镉损害肾小管的吸收功能,使钙、磷的排出增加,因而出现骨骼的病变。

镉毒性很大而且蓄积性很强,吸入含镉烟尘、食入含镉的食品,均可导致肾和肺的损害。长期接触高浓度镉的工种均可引起镉中毒。主要包括蓄电池、颜料、陶瓷、塑料制造等。慢性镉中毒以再现肺气肿及肾功能损害(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还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牙周黄褐色及缺铁性贫血。骨骼病变在生产条件下接触者极为少见。

10岁男孩铅中毒 疑为吃薯片和爆米花所致

2006年10月31日《东南早报》报道,10岁的男孩明浩(化名)家住在一家摩托车修理店附近的一个房间,挨着摩托车店有个小卖部,明浩一放学就到店里买薯片、爆米花吃,到摩托车店玩。薯片、爆米花可以说是天天不断。

一年来,明浩饭越吃越少,个子一点没见长高。平常还喜欢咬铅笔头和手指。而且上课时老爱走神,成绩很差。前两个月,孩子频繁地喊肚子疼,上课一点精神都没有。父亲把孩子带到泉州市妇幼保健医院。结果发现孩子的血铅含量已达269微克/升,属于中度铅中毒。医生分析说,明浩铅中毒主要是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汽车、摩托车维修店附近空气粉尘的铅含量高,膨化食品的铅含量也比较高。再加上明浩经常到摩托车修理店去玩,喜欢咬手指,身上、手上的铅更容易进入体内。

本刊提醒:

卫生部规定,孩子血铅含量超过100微克/毫升就属于血铅超标。铅中毒对孩子中枢神经的危害非常大,一旦神经遭到损伤就不能恢复了,孩子的智力会受到严重伤害。汽油、油漆、质量低劣的颜料、蓄电池、电池孩子要少接触,尽量少到加油站、电池厂、汽车摩托车修理店、油漆店去玩。另外,孩子还要少接触颜色鲜艳的颜料,吃饭最好不要选用质量低劣、颜色鲜艳的碗。膨化食品要少吃,膨化食品的含铅量比较高。

盲目排毒 小心癌前病变

2006年10月30日《新闻晚报》报道,秋天来临前,家住上海杨浦区的李小姐想到自己容易秋燥,老毛病又要发作。她从超市里看到不少“排毒、清肠”类保健品,宣称能通畅平衡内环境,轻松实现排毒、减肥。没想到,从8月起,她连吃了三个月,起初效果尚好,但渐渐就不见效果了,非但体重有增无减,而且体内毒素越积越多,脸上的痘痘此起彼伏。

在虹口区一家外企工作的张小姐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开始时,每天吃一包“排毒、清肠”保健品,后来逐渐增加到每天两包、三包、四包,还是毫无效果。到医院一检查,自己竟患上一种新病——结肠黑变病。

据肛肠科医生告诉介绍:在结肠黑变病患者中,100%有曾经服用‘排毒、清肠、减肥’等保健品或泻剂史。在结肠、直肠肿瘤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伴有结肠黑变病。虽然致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与一些常用的泻剂或通便保健品中某些化学成分有关。

本刊提醒:

如今,便秘已成为一种“时髦病”,这与饮食中蛋白质、脂类物质比例上升、膳食纤维摄入减少、口味追求刺激、无规律生活起居等紧密相关。

医生表示,在没有弄清楚造成便秘的原因,就听信某些“排毒”、“减肥”产品广告,自作主张或无节制使用,非但无效,反对健康不利。

专家提醒,首先要搞清发病原因,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下药,注意调整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不应该盲目听信广告,特别是对使用成分、组成缺乏了解的保健品或药品。在必要情况下,还可到医院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预防结肠黑变病恶化。

甘肃宁夏联手清查致人慢性中毒的毒枸杞

2006年11月6 日《西部商报》报道,由于一些农户的法律意识不是太强,遇上采摘时期的天阴下雨季节,阳光不充足,就在自家用硫磺熏制枸杞,这样5天干的枸杞3天就干了。而一些商贩在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低价收购农民的“磺货”,拉到宁夏中宁市场上冒充“中宁枸杞”倾销到全国各地。幸好,一场在甘、宁两地展开的规模浩大的清查行动,有力的维护了市场秩序。

从11月5日日上午11时开始,兰州、中宁工商部门展开硫磺熏制枸杞的清查工作。在兰州金港城糖酒批发市场内,30多家经营户的“毒枸杞”已被责令撤柜。同时,从中宁也传来喜讯,当地执法人员当场查获80公斤“毒枸杞”,并将其没收。

本刊提醒:

挑选品质较好的枸杞要从色、形、味三个方面着手。一般颜色略发黑的为枸杞自然色,过于红艳的则是硫磺熏制过的,过于发暗发黑的则是陈枸杞;从外观看,颗粒要大、肉要厚(中宁枸杞体形瘦长);放入口中口感甘甜,且籽少。目前市场上最好的为中宁枸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枸杞的日照时间长,其药用价值也自然在枸杞之首。

丰胸铃声不可信

2006年11月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市民林小姐前不久收到了一条短信息,信息中称:目前出现了一种带有丰胸效果的铃声,其铃声经过特别的编码,利用音乐的特殊频率来刺激肾上腺、多巴胺等激素的分泌。并表示只要下载了这款特殊的手机铃声后长期使用,就可以起到丰胸的效果。

“外面丰胸的广告很多,但是电视里三天两头有不正规的丰胸产品导致使用者丰胸失败甚至得病的新闻,所以不敢轻易去尝试,怕上当受骗。当时看到这条消息,觉得挺有意思的,再说只要2元,价格又不贵,便下载了。”林小姐说。在使用了一个月后,林小姐发现效果并没有短信息中吹嘘的那样神奇。林小姐说:“下载后听上去就觉得很不舒服,但是想想反正也下载了,而且可能真的是高科技,所以还是坚持用了一个月。结果一点效果也没有,脾气倒是越来越暴躁了!

本刊提醒:

所谓的“丰胸铃声”在试听后发现,铃声很奇怪,听了之后让人感觉心烦气躁,甚至心跳都变得不规律了。专家在此也提醒爱美人士,对于这类“时尚偏方”要有判断力,希望大家不要像她那样轻易受骗上当。

柔顺剂浸后 衣物要暴晒

2006年10月31日《竞报》报道,近期,加拿大《自然生活》杂志撰文指出,现代人工作忙,很多人在夜里洗衣,还有洗衣、烘干一体化的洗衣机为人们提供方便。在洗衣过程中使用的衣物柔顺剂含有多种有毒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在烘干机里加热时危险性更大,而烘干后的衣物所残留的柔顺剂更多,对人体危害更大。

本刊提醒:

衣物柔顺剂可以让衣服变得柔软, 不起静电,而且闻起来也更清新。但衣物柔顺剂中含有多种危险化学成分,包括氯仿等。这些化学品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并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和血压下降等症状,并能透过皮肤吸收。目前,氯仿是医学界公认的可疑致癌物。用柔顺剂能让毛巾、毛衣、绒线衣、被罩、床单柔软蓬松,但它也会残留在衣物中,引起敏感者的过敏反应。儿童、老人和病人更易过敏,女性较男性更易过敏。由于柔顺剂中所加香料的掩盖,人们往往感觉不到这些化学气味。因此,家庭最好少用衣物柔顺剂,用过之后一定要在太阳下暴晒、通风,有毒物质经紫外线消毒,并自然挥发,以减轻不良反应。

鱼翅并无特别营养 可能对人体有害导致不育

2006年11月10 日“天一健康在线 ”报道,鱼翅在世界各地尤其东南亚一带十分风靡,现在国内很多餐馆也都纷纷上马“鱼翅汤”、“鱼翅捞饭”等,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鱼翅也越来越“平民化”。人们为什么热衷鱼翅?这和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人们的消费习惯有关,吃鱼翅有时是一种身份、有钱的象征。

为了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鲨鱼遭到了大量的捕杀,被做成鱼翅输往世界各地。国家农业部和野生救援协会主办的国际鲨鱼研讨会透露,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遭到“厄运”的鲨鱼最高有7000万头,鲨鱼的数量在迅速递减。

统计显示,现在有110种鲨鱼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一些鲨鱼的数量在过去50年内减少了80%。西北大西洋锤头鲨的数量已经下降了89%,西北大西洋大白鲨的数量已经下降了79%。

而人们热衷的鱼翅营养价值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有的甚至对人体有害。

本刊提醒:

其实鱼翅并没什么特别的营养。有专家指出鱼翅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鱼翅汤的美味主要来自配料,而不是鱼翅本身。另外此前在对曼谷销售的鲨鱼鱼翅进行的两项随机检测毒性试验表明,鱼翅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70%,含有可被人体吸收的水银比率已超出正常允许含量的42倍。水银会造成男性不育以及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

蟹黄蟹膏过度易致病

2006年11月7 日“新浪网”报道,虽然大闸蟹营养丰富,但最诱人的部位——蟹黄蟹膏,其胆固醇含量也最高,对人体健康存在隐患。据统计,每100克蟹膏中含有胆固醇466毫克,每100克蟹肉含有胆固醇65毫克。膳食中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过高,会使血液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结果提升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几率。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体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依此看来,一只大闸蟹的胆固醇含量已超出每日推荐摄入量,吃蟹一定要节制。

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的人,吃蟹频率还应减少,最好选择性地只吃蟹肉,少吃或不吃蟹黄蟹膏。为了避免摄取过量的脂肪与胆固醇,建议吃蟹时应减少其他肉类、内脏、蛋类的摄入量,同时多吃蔬菜水果,降低脂肪与胆固醇的吸收,促进代谢。

本刊提醒:

安全吃蟹,记住“三不”:

不吃死蟹。蟹死后体内糖元分解乳酸增多,僵硬期和自溶期缩短,蟹体内的寄生细菌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织胺越多,毒性也就越大。即使死蟹煮熟煮透,这种毒素仍然不易被破坏,食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面颊潮红、心跳加速等。

不吃生蟹、醉蟹。大闸蟹生长在江、河、湖底的泥沟里,并以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物,因此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活蟹体内的肺吸虫幼虫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很高,这种囊蚴的抵抗力很强,一般要在55℃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才能杀死。生蟹、醉蟹极易诱发肺吸虫病。因此,吃蟹建议高温蒸煮20~30分钟,这样才会把蟹内的病菌和寄生虫杀死。

不与浓茶、柿子同食。浓茶、柿子、刺梨、山楂等食物含有大量的鞣酸,不宜与大闸蟹同时食用,否则会与蛋白质结合,凝聚形成“胃柿石症”,继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吃蟹最理想的佐料是醋、姜、葱等调味料,蒸煮时放一些紫苏、黄酒以及少量盐,可起到辛温解表,增加鲜味、杀菌助消化的作用。

专家:恐婚症是个

值得关注的心理问题

2006年11月3日《沈阳晚报》报道,31岁的小白处过三个女朋友,他们彼此相爱,但每到谈婚论嫁时,小白都以各种理由搪塞。任凭父母怎么催促,他都一句话:“不着急,我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呢。”结果,人家姑娘最后都以分手告终。现在,小白干脆一句话:“结婚负担太重,自己没顾过来,还顾她?要找也得找位爱自己的,一辈子同居最好。”对此,心理咨询师说,现在,不愿意结婚、害怕结婚、想过独身生活的年轻人、大龄青年不占少数,其中多是1980年之后出生的,有人称为80后现象。其实,这是典型的“恐婚症”,一种心理疾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永梅称,造成这样的原因除去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以外,其父母的婚姻状况也是影响他们又一重要因素。

本刊提醒:

“恐婚症”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造成恐婚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与他们感受到、看到的不幸婚姻有关。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则与他们这一代人不愿承担家庭责任有关,缺乏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因此,他们愿意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受罪”。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也是“恐婚症”的起因之一,媒体经常就如何处理婚姻关系进行各种讨论,这种社会氛围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婚后生活的过多考虑在面临婚姻时的表现形式就是对结婚的恐惧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受罪”。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害怕结婚的人们不要忘了那句老话:婚姻是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如果你拒绝穿鞋,也许避免了因为鞋子不合脚而磨出血泡,但也可能因赤足行走而踩到钉子上,到那个时候,你或许会意识到,婚姻其实也是对爱情的一种保护。幸福的婚姻生活是治疗“恐婚症”的最佳方法。

喝蝌蚪凉血解毒专家称不要轻信 会得怪病

2006年11月8日《新京报》报道,来自河南15岁的小捷肚脐周围长了一个小疖子。由于在当地流行喝蝌蚪凉血解毒的习俗,8月13日,小捷妈在水坑里捞了不少小蝌蚪,小捷随后将30多只小蝌蚪活生生地吞入腹中。小捷妈妈和儿子也先后各吞了30多只。

5天后,3人同时出现腹痛、腹胀、高热,10余天后,全身多处布满红色小丘疹,先后到当地市县多家医院治疗,均未明确诊断,先后花费几万元。

10月12日,一家三口来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门诊,三人的胸腹部可见数十处红色绿豆大小或条锁状隆起。据冯曼玲主任介绍,母子三人身上分别有20个、70个和90个皮下隆起,被确诊为曼氏裂头蚴病,这些虫体有的长达3.5厘米。经过几天治疗,患者逐渐康复。

本刊提醒:

曼氏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是由其幼虫——裂头蚴引起,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并侵犯多种组织器官,产生的症状远较成虫严重。此病是由于敷贴或生食蛙、蛇肉等原因致曼氏裂头蚴寄生人体而引起的。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生或未熟的蛙肉、蛇肉、鸡肉、猪肉等而获感染。民间有用生吞活蛙或生蝌蚪治疗疥肿、疼痛、皮肤过敏的,感染机会更大。食入人体的裂头蚴或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全身其他部位寄生。本刊提醒读者:不要吃未烧熟的蛙、蛇肉等,不要轻信民间蝌蚪、蛙肉有清凉解毒作用的习俗。

河北红心鸭蛋查出苏丹红Ⅳ号

2006年11月11日多家媒体报道: 如今大家买东西尤其是买吃的,都爱挑营养价值高、品相也好的。比如说,蛋心颜色发红的所谓“红心”鸭蛋,虽然价格大都比普通蛋高,但仍然很受欢迎。因为有一种说法,野外放养的鸭子主要吃小鱼小虾、水虫水草,因此下的蛋是“红心”的,不仅好看,营养价值也比普通蛋高。然而前不久,记者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一部分标称白洋淀特产的“红心鸭蛋”进行了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

记者发现养鸭场都在使用这种“红药”喂鸭子。记者取了一些“红药”的样品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检测。结果显示,“红药”里含有46.5%的工业染料苏丹红Ⅳ号。目前,全国各地紧急下令暂停“红心”咸鸭蛋的销售。

本刊提醒: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精选7篇)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第1篇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安徽宿州)...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