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精选10篇)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第1篇

国际贸易已逐渐在21世纪经济发展背景下获得了充分的认可及发展, 而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外贸英语函电, 这种贸易书信形式是世界各国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群体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方式。学生在书写外贸英语函电时不会使用模糊语言, 尽管书信中的表达在语法、词汇、句子各方面都准确, 但因缺失模糊语言的灵活调节, 使得函电的表述过于生硬、呆板, 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策略性与外交性。

二、外贸函电中的模糊语言

(一) 结构型模糊语言

一般情况下, 如果在外贸英语函电中使用主动句表达时, 往往给人一种命令式的感觉, 这不利于营造出函电中的友好气氛, 而使用结构型模糊语言可以弱化语气。在结构型模糊语言中主要有三种句型结构, 即被动结构、否定结构、模糊性从句和语气。

如“We’d like to remind you that the payment for the last shipment hasn’t been made yet. (我们想提醒你最后的货还仍未支付) ”。

(二) 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语是模糊限制语中的一种常用类型, 其有细致的划分为程度变动型、范围变动型两个分类。其中, 程度变动型模糊语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 人们常常在交流中为了避免武断而使用一些程度变动型模糊语, 从而令话语更为具体, 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以避免在言语中表错含义。

如“Nearly all the models you saw at our fashion show are obtainable. (你可以在我们的时装秀中看到几乎所有的样品) ”, 在这个句子中使用了“nearly”这一模糊词, 从而令话语表述中明确卖方能提供时装秀中的全部样品, 这不至于让买方误会是提供所有的样品, 表述上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外贸函电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一) 遵循语言交际的质量准则,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无论在何种语言交际中, 说话双方都需要遵循一些共有的准则, 如合作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等, 从而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在外贸交际活动中, 由于许多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因而往往需要使用一些模糊语言来准确表达说话双方的真实含义及真实情况。

如“In a sense, the improvement of your after-sales service could be favor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iddle-east market.”, 在这句话中买方使用“In a sense”这一模糊词语来表达“意义”的份量, 使用“could”这一情态动词来表明说话者语境中估计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模糊语言现象, 说话者使用模糊语言一方面遵循了语言交际中的质量准则, 另一方面又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二) 营造友好的交际气氛, 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礼貌、友好是最佳的交际效果, 也是人们最为提倡的一种交际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能够促进双方的交际, 从而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在国际外贸交际中往往需要进行商务谈判, 需要面对一些关于双方利益、相左意见等的敏感性话题, 这时候外贸英语函电的表述就需要充分利用模糊语言来进行友好交际氛围的营造, 在语言处理上讲究分寸、注重礼貌、迂回表达、声东击西、采取策略, 从而避免交流过程中陷入尴尬与僵局。

如“We are sorry to say that your price is out of line with the prevailing market level. We are obtaining the same quality through other channels at a much lower price.”, 在这个句子中“other channels at a much lower price”是买方利用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来达到讨价还价目的的表现, 以陈述事实的表面来有意回避问题, 通过模糊语言来达到要求卖方降价的谈判目的。

(三) 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人们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许多相似的现象, 如一些企业或领导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并不会明确表态, 而是使用“了解、考虑、研究”等模糊词语来为其赢取主动地位, 从而为语言交际双方都留有余地。如此可见, 通过模糊语言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面对问题时可以更加自如, 国际外贸讲究商业利益所以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掌握灵活性, 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模糊语言作为缓兵之计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如“It’s at the disposal of the board. We’ll give you 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其利用“as soon as possible”的模糊词语给予对方答复。

摘要:模糊语言作为一种特性、弹性的语言, 其并非表述上的含糊不清, 相反在语言外延上模糊语言更具有概括性与灵活性。在外贸英语函电中合理、恰当使用模糊语言能够增强交流的感染力、说服力与策略性, 进而促进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 本文将探讨外贸函电中的模糊语言, 了解模糊语言在外贸函电中所发挥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外贸函电,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涛锋.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以商务英语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19) .

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应用 第2篇

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应用

模糊语言广泛地存在于自然语言中.模糊语言的`无处不在使正确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成为言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语用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正确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作 者:陶胜 作者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24)分类号:H3关键词:模糊语言 交际 语用功能 应用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第3篇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常见类型

1.字词模糊

这是产生语言模糊性的重要成因之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动词、代词、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的时间副词、时间名词,以及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词组通常具有模糊性。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中的:“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为什么不写成“张家想盖房,李家想造犁”呢,就是因为如果具体写出某一两个人,语言虽然是明确清晰了,但砍树人数也就仅限于这么几个了,语义反而窄化了。相反,“谁”虽显模糊,但指向的是任何一个人。它告诉我们,因为小村庄里的所有人都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滥砍乱伐,才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连同他们自己,一起走向毁灭,进而说明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

2.语句模糊

字词有模糊性,语句同样也有模糊性。句子的模糊性或因本体模糊(语言所指对象客观存在的模糊),或因认识模糊(表达主体思想观念的模糊),或因表达模糊(语言使用者有意识的模糊)。白居易的《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属于本位模糊:“红”和“绿”本就是难以鉴别更难以言传的色调,“江花”多“红”,“江水”多“绿”自然就无法用言语准确界定,只能依赖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加以意会和想象了。

3.修辞模糊

严格意义上说,字词模糊、语句模糊当然包含修辞模糊,之所以将其独立出来,是因为修辞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教材中的许多修辞语句,具有模糊表达的特征。如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辞格,就是以模糊性为存在依据和前提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里的“一半”看似精确,其实也是虚指,它到底是多少?谁也无法说清楚,因为即便你本事再大,也根本没有办法到西沙群岛的海里去测量、去计算。但通过“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的夸张,达到“鱼多”的最佳表达。同时,“一半”的虚指,把深不见底、辽阔无边的大海写得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二、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从语言学角度说,模糊语言具有诸如灵活伸缩、信息掩藏、礼节礼貌、文学审美、自我保护等多种语用功能,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语用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掩藏、文学审美的功能上。

1.丰富言语信息

模糊语言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带给文本的恰恰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使得模糊语言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佳最丰富的信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二度加工”时,就会获得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形成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开篇:“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对于小村庄的“美丽”,这段话并不作具体、准确的表达,而用“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加以高度概括、模糊表述。什么样的森林才是“郁郁葱葱”的,什么样的天空才是“湛蓝深远”的,什么样的空气才是“清新甜润”的,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有一幅属于自已的“美丽”。有人说:“这个小村庄山坡上的树木很多,叶子繁密得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绿得发亮,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绿色的光。空气清新,一阵阵清香迎面扑来,闻一口,甜甜的、润润的”;有人说:“小村庄河面碧波粼粼,河堤上的绿树绿得闪光,荫在了水面上,美丽极了”;还有人说:“这里的天空蓝蓝的,蓝得就像一个无边的蓝绸缎。蓝天上,一排大雁有的排成‘人字,有的排成‘一字,自由地飞翔着、鸣叫着”。你瞧,学生之所以对同一词语有不同的想象,是因为模糊语言给人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不论学生如何描述、填充,都始终指向于“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所代表的情境。试想,如果这句话改成具体、准确的描述,那小村庄的美丽岂不只有一个版本、一个样子?由此看来,模糊语言虽然极其简单,却能使人们展开无限的联想,以达到用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的目的,即“有限手段的无限应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2.丰满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是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但“意以象尽,象以言著”,面对客观事物的无限性,精确语言往往会因为有限的表现力而无力承担“显象”之重任。而有些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恰恰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最大限度地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比如《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连用三个“褪色”这一模糊语言来写老人生活的节俭:“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虽然这里没有言明过时布衣、蓝布包和大塑料袋“褪色”到什么程度,但已在所有读者心中勾画了一位生活简朴得有点寒碜的老人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为了海鸥却什么都舍得。看来,“褪色”一词的运用,并不只是为了单纯地介绍老人的简朴生活,更是为表现老人对海鸥的超乎寻常的无私的爱来个有力的铺垫,从而使老人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感人。

3.丰盈文章运思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元代学者程瑞礼就曾经说过:“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将军号命”。的确,作文须讲章法,一篇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如何展开、收束,都要仔细琢磨、认真构思。教材中的有些模糊语言,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谋篇布局也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比如《穷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句话:“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句中的“什么”指向模糊,但作用有二:一是衔接过渡。正是由于这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敲打所发出的声音,才让心系丈夫安全的桑娜临时起意,萌生马上去探望生病的邻居的想法,从而引起下文,使得前后内容过渡自然、流畅,不给人以此时的桑娜焦急不安地思念丈夫,怎么又突然想到邻居的不合情理的唐突之感。二是刻画人物。既然桑娜能听到有什么东西敲打邻居小屋的门,为什么不前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可见她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思。但就是在一心挂念丈夫安危而焦躁不安的情况下,她还能因听到声音而突然记起生病卧床的邻居西蒙,进而前去探望,可见她的心地多么善良。

4.丰厚美学意蕴

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模糊性之中,没有明确的外延界限,使得模糊语言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伸缩性和弹性空间。这种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模糊状态构成了语言独有的模糊美,从而产生了含蓄、朦胧的审美效应和美学功能。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写瀑布之长、之美、之壮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明知道庐山瀑布不可能有三千尺长,更不可能是从九天而下,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它换成具体数字。如果换成精确的数字,虽然符合客观现实,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却毫无诗意可言。用“三千尺”这个虚指来表达一个极度模糊的意义,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和令人惊叹的壮观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同时使整首诗语言优美,表现力强。

三、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教学运用

1.品味,感受语言魅力

古人云:“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这里的“语”和“言”就是指非封闭性语义的模糊语言,否则不可能“意无穷”。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事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达到语意隽永、余音绕梁、言不尽意、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语文教学应该透过语言表层,深入语言内核,体会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从中感受模糊语言的迷人魅力。比如《猫》(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整篇文章都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里却突然生出个模糊语言“你”来,岂不突兀生硬吗?其实不然,作者故意不说“我”而说“你”,实在是妙不可言!这里的“你”泛指任何人,猫能蹭任何人,任何人也允许猫如此撒娇,并把它的脚印视为小梅花,这不正凸显出猫的可爱无比、人见人爱吗?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写法,比单纯用“我”更能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用“你”不用“我”,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可分三步:一是理解“你”的意思,说说“你”可能指谁,学生在自由补充中就能理解到“你”其实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指所有的人,包括作者“我”;二是体会“你”的妙用,这个句子为什么不用“我”而用“你”?交流讨论中体会“你”的表达精妙;三是读出“你”的意味,指导学生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带着对这只猫的喜爱,读好这句话。

2.推敲,提升语言品质

语言表达是有高低之分的。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心灵交流的桥梁,语言的格调、品味直接决定着作文的品质。有什么样的语言品质,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文章品质。语言品质是一个作家或一个写作者的文化音容。高品质的语言不仅要做到表达不走样,还要能够得体、传神,有韵味与品位,追求语言的和谐性、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和分寸感。比如《鸟的天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此语句中的模糊语言用得真是好,从用词上看,两个“到处”既写出了鸟的数量多,满眼都是,又暗暗告诉人们鸟或显或隐的情态;“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用语简洁,却写出了鸟的种类繁多,体型不一,毛色各异,美不胜收;“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动作千姿百态,从数量、颜色、形态、动感等方面描绘了百鸟争鸣、群鸟纷飞的欢乐、热闹的场面。从句式上看,“到处……到处……”的工整,“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的短语,“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相互交错,让人读来抑扬顿挫,清脆利落,富有节奏,顿生欢快跳跃之感,从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鸟乐人欢的生动画面,也传递出作者的喜爱、喜悦之情。教学这样的语句,必须引导学生“驻足”多“流连”多“品咂”,像品功夫茶那样,运用情境渲染、朗读品味、比较推敲、明象入境、欣赏评析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温度、感受语言精妙、体验语言意趣、内化语言材料,在感悟文本语言品质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图式,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

3.填补,培养想象能力

模糊语言往往是以简短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使文本内容出现了跳跃,留下了空白,引发人们去想象、去联想、去思考。这就决定了模糊语言的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拓充填补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力。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小小年纪的法布尔用三天时间捕捉纺织娘,一定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但课文只字不提,只用“终于”一词笼统概括。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教学时,就要以“终于”和“三天前”为抓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终于”留下的空白:

师:“三天前”“终于”,多么不容易啊。透过这两个词,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境?

生:我仿佛看到法布尔蹲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着小虫子的出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等待着。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还是不肯放弃。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师:好一幅耐心等待图。

生:他还轻轻地拨开草叶,竖起耳朵细心地听着,睁大眼睛四处寻找,希望找到那只会唱歌的小虫子。草尖划破了他的皮肤,他却忍着、坚持着。

师:好一幅细心寻找图!

生:突然,法布尔听到了小虫子的歌唱,他蹑手蹑脚地向前走,猛地一扑,衣服弄脏了,可那只调皮的小虫子好像故意跟他过不去似的,早已逃之夭夭。他叹了一口气,又继续寻找着。

师:好一幅用心捕捉图。

生:直到第三天傍晚,他才又发现纺织娘的影子,心想:这一回,你休想逃出我的手心。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前进,快到了,他屏住气息,放慢脚步,双手猛地一合,接着兴奋地叫起来:“哈,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

师:好一幅开心收获图。是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啊。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不容易呀。难怪他抓到后那么高兴呢。让我们好好读一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法布尔此时的心情。

在这里,教师以“三天前”和“终于”两个词为原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几个抽象简约的文字却在想象力量的催化下,演变成耐心等待、细心寻找、用心捕捉、开心收获四幅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在把“薄”读“厚”的同时,也训练了言语应用能力。

4.练说,发展语用能力

凭借文本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模糊语言所产生的内容空白、语义模糊,恰好为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语言训练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如何用好模糊语言这一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有力助推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比如《燕子专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在介绍了燕子遭受到的生命危险之后,写了这么一句话:“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离自己最近的火车站”。政府是怎么“呼吁”的?“呼吁”了什么?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留下了一个空白。教学时,先要让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讨论交流向人们“呼吁”要注意什么,接着以“如果你是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你会如何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解救燕子呢?”为题,安排写话练习。如此一来,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从前文中选取“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以及“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等语句,将之移植到政府“呼吁”这一新的语境中来,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这样的说写训练,不仅让学生对“呼吁”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感受到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爱之深、护之切,更重要的是,课文的静态语言融入了学生的语言仓库,变成学生自己能运用的活的语言,有效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第4篇

模糊语言的语义不确定性使其外延更广, 有时甚至比精确语言更具有说服力, 因此, 被广泛地运用到广告中, 以加大产品的未定性和空白度, 增强广告的说服性。

一、英语广告中的语言模糊现象及分类

作为一种特殊言语交际行为的广告为了提高广告的推销能力, 大量地使用模糊语言,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语音模糊。

晁保通 (2) 认为语音的模糊性可以从语音音素、音位、语流等方面研究。英语广告中典型的语音模糊便是谐音双关。谐音双关 (homophonic pun) 利用词语拼写相似, 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构成双关。谐音双关言在此, 意在彼, 使得广告语言风趣、俏皮, 富有音韵美, 能有效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刺激受众的购买行为。

如美国有一家眼镜公司的产品牌子是OIC, 读作Oh, I see.该广告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产品牌子的三个大写字母形状像眼镜, 而且, 广告生动地运用了谐音双关, 幽默风趣地表达了视力不佳的人戴上该品牌眼镜后, 看见清晰的世界的喜悦之情。

再如一则助听器广告:Trust us.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该广告巧妙地利用谐音字ears-years, 不仅说明了该产品已经接受了众多消费者的考验, 而且暗示了该产品悠久的历史和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2. 词汇模糊。

人类语言中, 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 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 (1) 。英国哲学家Russell在其论文《Vagueness》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即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 (3)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 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 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 (1) 。基于节约交流交易成本的英语广告往往大量使用模糊词汇, 使广告外延模糊, 意义模糊, 避免精确语言可能造成的武断和绝对, 增大受众的想象空间, 使广告承诺具有回旋余地, 广告商品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英语中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代词都可以是模糊性词汇。如一则橙汁饮料广告Why did your mom always tell you to drink orange juice?广告中的your让每一位看到该广告的受众自然地指向自己的母亲。再如一则派的广告We’ve hidden a garden of vegetables where you’d never expect in a pie.广告并没有直接说明该馅饼如何好吃, 只是用了a garden of vegetables这个模糊词扩大广告外延, 让受众展开丰富联想, 仿佛满满一菜园的新鲜蔬果都藏匿在这小小的饼中, 忍不住大快朵颐, 一饱口福。动词和形容词则更是大量地应用到英语广告中。如七喜饮料的Fresh up with Seven-up, 柯达胶卷的Show true colors, 飞利浦电器的Let us make things better, 可口可乐的Enjoy Coca-cola, 三星电子的Feel the new space等。Fresh up让受众顿时有焕然一新、神清气爽的感觉, 仿佛喝了该饮料, 一身的疲劳立刻烟消云散。虽然受众无法确定使用柯达胶卷拍出的照片颜色可以true到什么程度, 但是true一词却对产品性能做了很好的诠释, 引发受众跃跃欲试的兴趣。飞利浦公司巧妙地运用了比较级better, 既表明了公司精益求精的承诺与诚心, 又让受众对其产品改善生活品质产生期待。三星电子将带领我们feel一个怎样的新空间呢?受众看到这样的广告语一定忍不住急切体验的冲动。

3. 句法模糊。

英语广告中另一个突出的语言模糊现象体现在句子模糊上。广告商通常使用陈述句、疑问句等结构间接地表示建议、劝告或提供信息 (4) 。如雀巢咖啡的广告“The taste is great!”, 雅虎公司的广告“Do you Yahoo today?”堪称经典。两则广告均没有直接向受众推销产品, 而是通过陈述事实“味道好极了!”和设置疑问“你今天雅虎了吗?”间接地唤起受众对产品的兴趣和好奇心。雅虎的该广告甚至引发了无数模仿, 如you-tube的Do you You-tube today?等。这也间接地说明了模糊句子能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

基于广告成本考虑, 广告语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因此, 广告商多用省略句、分离句等突破常规句法规则的句子改变语义结构, 产生模糊效应, 诱导消费者产生关于产品的丰富联想。如摩托罗拉手机广告“Intelligence everywhere. (智慧演绎, 无处不在) ”, 诺基亚的“Connecting People. (科技以人为本) ”。

4. 修辞模糊。

传统的修辞格如比喻、象征、借代、婉辞等的构成基础有时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 (1) , 让人产生丰富联想。英语广告多用拟人、比喻、双关、重复等修辞手段模糊事物之间的界限, 让人把不同事物的共性联系起来, 从而对广告产品产生美好的向往。如:

例1:Breakfast without orange juice is like a day without sunshine.

例2:She works while you rest.

例3: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l to you.

例1运用明喻修辞手段, 将没有橙汁的早餐比作没有阳光的日子。没有阳光的日子灰暗低沉, 那没有橙汁的早餐也一定让人精神萎靡不振。例2是则洗衣机广告, 该广告将洗衣机拟人化, “她”不辞辛劳地为你工作, 所以你才能悠闲自得地休息。例3是则绝妙的双关, 妙在很好地利用了句中deal的三种含义, “做买卖”、“一笔好买卖”和“许多”。

二、模糊语言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表达了言语的非自然意义, 广告商通过模糊语言将真实的事情艺术地告诉大家, 增强其说服性。模糊语言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简练, 提供信息量大。

根据Grice的量准则, 所说的话应该包含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所说的话不应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广告商用模糊语言来表达他们认为没有必要用十分精确地表达的信息 (5) 。如东芝电子广告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广告用TOSHIBA和the world构成对比, 将东芝电子产品的外延无限扩大, 符合消费者掌握世界的心里需求。

2. 生动形象, 富有表达效果。

广告语言的艺术性, 要求语言表达形象生动。过于精确的语言无法使广告语言生动形象。广告商利用模糊语言对广告产品进行生动的描绘, 营造一种具有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广告语境, 给消费者带来无限遐想。如一则童鞋的广告As soft as mother’s hands.广告巧妙地以母亲的手作比喻, 强烈地突出了孩子心中温柔的体验 (6) 。

3. 灵活自由, 增强广告商的自我保护。

广告竞争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合法, 不能进行虚假宣传。模糊语言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在广告语和消费者所形成的特定语境中, 模糊语言可以避免精确语言带来的绝对性, 使广告承诺具有回旋余地, 为广告商推卸责任提供条件, 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如:As a result, some men treated with PROSCAR experience an increased urinary flow and an improvement in urinary symptoms. (PROSCAR药品广告) 。该广告用了some, increased和improvement这三个模糊词, 使得广告意义相对含糊。“increased”和“improvement”表明该药品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改善有很好疗效, “some men”则暗含有些患者使用后可能疗效不明显甚至没有疗效, 因此, 广告商也不必承担太多责任。

4. 委婉含蓄, 提高广告的说服力。

过于直白的广告词不仅生硬贫乏, 而且可能引发消费者反感, 让人产生被胁迫购买的错觉。模糊的表达方式不仅委婉含蓄, 而且提高了广告语的说服力。如花旗银行的广告“We can give you a better view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广告商的真正目的是让消费者购买其理财产品, 如果直接让消费者“buy”, 很可能引起消费者反感。于是, 广告商巧妙地改用“give”, 让银行呈现出一种给与者的形象, 消费者当然更愿意接受了。再如You can have the smoother, softer, sleeker skin you want now and forever (脱毛剂广告) .A strong bank beside you makes you even stronger. (银行广告) 等等。广告商常常用give, have, make, get, keep等词表达让消费者购买的真正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模糊语言广泛地应用到英语广告中, 满足了广告语言艺术性的要求, 增强广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提高广告的推销价值, 帮助商家成功促销产品或服务。但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模糊语言产生的歧义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 广告商恶意使用模糊语言歪曲事实, 进行虚假宣传, 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应该严令禁止。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模糊语言广泛地应用到英语广告中, 表现为语音模糊、词汇模糊、句法模糊及修辞模糊等。模糊语言产生的歧义既可是积极的:标新立异的广告语言有效地树立品牌形象, 增强广告的说服力, 刺激受众购买欲;也可是消极的:恶意使用模糊语言歪曲事实, 进行虚假宣传, 误导消费者, 这是要严令禁止的。

关键词:英语广告,模糊现象,语用功能

注释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11

2晁保通.语音模糊性初探[J].外语教学, 1988 (4)

3Bertrand Russell.Vaguenes[s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1923.

4钟守满, 王凌.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00 (3)

5牛忠光, 石岩.模糊修辞在英语广告语体中的语用功能[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 (4)

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第5篇

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理应相互尊重,外交语言更应十分讲究.外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独特性在于:丰富、灵活、委婉、含蓄、模糊和折中,其模糊性的特点恰恰符合外交活动的要求.文章从国际礼貌原则、关联理论和语言顺应理论的视角对外交语言进行分析,阐释了模糊语言在外交语境中的特殊作用.

作 者:袁长普 邱天河 YUAN Chang-pu QIU Tian-he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2)分类号:H030关键词:模糊语言 外交语言 国际礼貌原则 关联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探析 第6篇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有关语言的模糊理论的研究迅速增多。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近年来迅速崛起。模糊语言学的理论被应用于对语言的研究过程。马尔提(Marty)认为模糊性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地划出的这种现象。而在Black眼里,一个语词的模糊性表现在它有一个有限的、界限不明确的应用区域。赵元任先生也曾给“vagueness”下定义:“A symbol is vague if its borderland cases of applicability loom large with regard to its clear cases.”针对词语而言,模糊性是某些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即词语所指范围的边界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符号(词语)的使用者感到他使用的某个符号(词语)同他所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在关系上存在不确定性。模糊语言具有相对性、亦此亦彼性,模糊的程度具有渐变性。模糊语言的特点影响人们对交际语言的选择,决定其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2. 模糊语言的选择

模糊语言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体现在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个层面。

2.1 语义层面

人类语言的模糊性在词语及其意义上表现最为明显。语义模糊主要通过一些模糊词语来表现。语言单位(词语)之间的界限具有不确定性,同时,语言单位自身意义具有伸缩性。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对应的。比如,自然界中表示温度的词语“热”和“温”之间界限并不明确。而在人类社会中,“青年”、“中年”、“老年”等词,我们也无法按照岁数来界定。在日常生活中,“两点多”、“五更”、“半夜”、“黎明时分”等时间词语也并不表示精确的时间。英语“a couple of socks”和“a newly-married couple”中的“a couple”分别指“一双”和“夫妇”,表达精确的概念,但在“in a couple of days”中却指“在两三天之内”,表达的是模糊概念。

2.2 语用层面

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用模糊可以表达出说话人的言外行为或言外之意。说话者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故意或非故意地使用模糊的、界限不确定的或间接的言语。由于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说话者本人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而导致的语用模糊是非故意性的语用模糊。而故意性的语用模糊则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为了有目的的表达隐含意义,或想表达礼貌与合作的态度,说话者主观上故意使用模糊语言进行交际。比如红娘在牵线搭桥时为了增大成功几率可能会把女方的“刁蛮任性”说成“有点儿小脾气”,把男方的“秃顶”说成“头发有点儿稀”。“有点儿”这个并不表示确切频率和程度的模糊词语很好地弱化了双方的缺点。

3. 模糊语言的消极和积极作用

按照模糊性的功能,可分为积极模糊和消极模糊。

3.1 积极模糊

模糊语言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是语言的一种自然本质属性,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人类交际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积累了很多关于模糊性的认识,并将之运用于实际生活,帮助人们进行相应的决策或判断。这种模糊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是积极的,称为积极模糊。如《阿Q正传》中鲁迅写的一句话:“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社会地位低下的阿Q卑微到连姓氏都不配拥有的地步。模糊词语“大约”和“未必”的连用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3.2 消极模糊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言语双方无疑都希望能通过交流直接地获得确切的信息,以便能准确地理解,形成正确的判断。比如在商务谈判、外交会晤及军事交往时,必须要使用意思明确的准确表述。模糊语言的采用会使交际双方在意思表达、理解和信息的处理方面出现偏差,从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4.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模糊性和精确性可以互为表现对方内容的手段。了解了语言的这一特点有助于增强交际效果。

4.1 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精确性和模糊性在语言学中的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精确的语词可以传达模糊的效果。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和“万”本是精确的数字,在诗里表达的却是模糊的含义。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说明的是营养丰富的苹果对于人体健康的益处,其中的“an”和“a”也并不指精确的“一”的概念。

模糊的表达也可以有精确的效果。如在《水浒》中,受到高太尉指使的陆虞侯要在草料场害死林冲。陆虞侯的鬼祟行径引起了酒店小二的怀疑。李小二急忙报告林冲。林冲问他那人是什么模样时,李小二说:“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30余岁,”林冲听了大惊,立刻意识到李小二所描述的正是陆虞侯。显然,李小二使用的是模糊言语,提供的是一组模糊数据,林冲却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结论。

4.2 增强语言表现力和灵活性

模糊语言中的语言结构是不精确的、非定量的,侧重于事物的主体特征。在有些情况下,模糊语言的使用往往起到精确语言达不到的效果,增强相关事物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比如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广告中的承诺语言,分为实体和虚拟两种。实体的承诺因为其语言非常具体、细化,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质疑,一旦产品实际效果达不到广告的相关描述还会引起纠纷,产生负面作用。而虚拟的广告承诺利用了语言本身的模糊性给了消费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反而能出奇制胜,起到很好的效果。众所周知的“一品黄山,天高云淡”的香烟广告就营造了无限高远的意境,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和对香烟带来的惬意的向往。再比如某旅游景点宣传资料中的“Within its precincts, there are grotesque peaks, deep and secluded valleys, towering old trees, and shady bamboo groves.”这句中灵活运用了好几个模糊形容词来描述景观的青山碧水、茂林秀竹、奇峰幽谷等。这些模糊形容词并无明确的界限,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激起游客的游览欲望。

4.3 增强语言的得体性和易接受性

语言的得体性和易接受性是交际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摩擦,营造友好和平的交际氛围,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利用模糊语言的间接性可以增强语言的得体性和易接受性。特别是在交际中遇到敏感话题时,可以使用模糊语言进行掩饰或回避。对于他人锋芒毕露的攻击和批评,使用模糊语言可以缓和气氛、避其锋芒、以退为进,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又不会因太强硬而引起矛盾冲突。

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时谈到南沙问题。他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回答:“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从此,南沙再无战事。2004年3月24日,沙祖康在联合国第60届人权会议上有一段精彩的大会发言。日内瓦一直是人权斗争的主战场,面对美国在大会上抛出的反华提案,沙祖康奋起反击,即兴用英文答辩:“我们想免费买点镜子送给你。”以上两个外交实例中的外交语言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和沙祖康的外交家风范。他们都没有直接正面地回应对方的挑衅言语,既适当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又坚定地表明了立场和态度,起到了威慑、提醒、警告的作用。

5. 结语

模糊语言是一种有效的表意手段。正确认识模糊语言的本质,熟悉并灵活运用各种模糊表达形式,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其应用范围,更准确、得体地运用模糊语言,从而“润滑”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实现应有的语用效果。

参考文献

[1]Russell, B.Vagueness[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1923, (1) .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6.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乔娇.国际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语用功能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 24 (1) :25-27.

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第7篇

关键词:模糊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1965年美国学者Lotfi A.Zadeh发表《模糊集合》 (Fuzzy Sets) 一文, 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理论, 引起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模糊理论的极大关注, 同时对模糊语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接着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P.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 (hedge) , 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糊的词语。1979年, 中国语言学家伍铁平在《外国语》发表“模糊语言初探”一文, 这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研究语言模糊性的论文。随着语用学的发展, 人们对模糊语的研究又拓展了新视野。

1 模糊限制语

正如引言部分提到模糊限制语是指把事情弄得模糊的词语 (Lakoff, 1972) 。但其内容很广, 不仅包括词、词语, 还包含一些组合结构、小句。何自然认为, 模糊限制语是描述话题大致情况的, 是一些令听话者得不到确切信息的词语 (2009) 。关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一般认为可分为: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何自然, 1985) 。

1.1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shields) 不改变话语的愿意, 并不影响话题的真值条件, 只表示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作主观测度, 委婉地表达自己对话题所持的猜疑或保留态度, 或提出客观依据, 对话题作间接的评估, 从而间接的表达了说话者的态度, 且令说话的语气趋于缓和。这种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有两种: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限制语 (plausible shields) 是直接由说话人发出的, 或者是对某事的猜测或者是态度等。例如英语中的I’m afraid, we think, I suppose, we believe等等;汉语中的又有我觉得, 我认为, 我们想, 我们猜等等。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attribute shields) 不是直接由说话人本人发出的看法、态度或者意见等, 而是引用了第三者的看法, 如英语中的it is known that..., according to one’s idea, someone said that等等, 汉语中有“据说”、“有人说”、“常言道”、“据报道”等等。总之,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均有各自的言语交际功能, 前者表达了主观的意愿和想法, 后者是通过第三者的介入来间接表达所指的事情。当说话人对要所述的事情没有十足的把握时, 可以选择后者。但是这两者出现的情况和表达的功能是灵活多变的, 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做选择。

1.2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般属于逻辑语义范畴, 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 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做某种程度的修正, 或者给原话定出一个变动范围。如:sort of kind of, to some degree, somewhat等等与汉语中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某种程度上”意思是基本一样。在实际的交际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方面可以避免说话人对所说事情缺少把握, 可以掩盖自己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 考虑到合作原则, 减轻断言的程度, 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会使说话显得更加得体而有礼貌。

综上所述, 模糊语中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 所以属于语用范畴, 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般属于逻辑语义范畴, 可能影响或者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二者都是以恪守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等, 尽量避免强加于人, 要给他人留面子。

2 语用功能

在语言实际交流过程中, 模糊限制语占有很重的地位。生活中, 我们说话很多时候都要为他人留有余地, 不能把话说死说绝;而在特定的地点、场合, 面对特殊的对象, 有些话不能宜直说, 必须要采取迂回婉转的方式, 既能准确地传达信息, 又能为对方或者自己挽回面子, 这就是模糊语言的魅力所在。

2.1 准确礼貌得体功能

人际交往中, 说话人与听话人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应相互协调, 尊重别人, 给对方留有余地, 可以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说话者往往使用模糊语言。例如:

A:I buy a new skirt, isn’t very beautiful?

B:oh, it is a little bit short, I think.

A买了一件新裙子, 展示给B看。但是B看后, 发现裙子一般, 但B为维护A的面子, 不好直说, 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 little bit”和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I think”, 既间接表达了B的真实想法, 又给A留有余地。

2.2 自我保护功能

在别人对自己提出问题时, 自己对答案不是很肯定, 为了遵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不好直接回答“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 说话者可以使用模糊表达法。Channell (1994:188) 认为, “说话者试图自我保护, 即说话者为避免日后被他人认为提供错误信息而使用模糊语言。”例如:[BBC Radio news:policespokesman making statement about hijakers at Stanstead]I cantell you that approximately eleven people are helping us with our enquiries.

从此例所用的非整数 (eleven) 来看, 这不是一个近似数字。很显然, 说话者知道确实有十一人在协调调查, 但是说话者所处的官方地位使他出言谨慎, 所以使用了模糊的近似数字来表达。

2.3 非正式的和谐交际功能

与相对正式的语境作比较, 非正式语境中, 模糊语言的出现比率更高。与好友交谈比做报告更可能多的使用模糊语表达。例如:

小李:今儿天怎么这么热!

小王: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比现在可凉快多了啊!

但是如果是天气预报预报员就会说, “今天天气35度, 比去年偏高3到4度”。

再如问路时:

路人甲:请问XX省医院怎么走?

路人乙:从这一直往前走。

从乙的回答“一直往前”, 显然不够精确, 没有精确地告诉甲, 省医院在哪里, 具体要走多远, 但是完全可以传递信息, 甲也可以完全理解, 并达到目的。

2.4 其他文体应用功能

模糊语的应用范围很广。在中外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会用到模糊语, 用以产生引人遐思的空间。如在诗歌、散文中应用模糊语, 又可以起到非凡的艺术效果, 可以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说明文中也会用到模糊语, 比如在某篇介绍怎么做菜的文章中, 写到“葱、姜、蒜各少许, 盐适量, 料酒一小勺, 花椒大料各少量”。在广告中, 模糊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这可以在介绍产品时, 有意夸大其优点, 缩小缺点, 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认可度。新闻中, 经常会用到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如:“据报道”、“据某知情人士透露”。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敏感的问题而又能准确的把主题思想传达给人们。

当然, 有时也会由于知识的局限或是其它某些原因, 人们说话不得不用模糊限制语, 结果导致话语含糊, 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 当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后, 面对老师的批评, 学生可能含糊其辞。

3 总结

语言既包含精确的语言, 又包含模糊的语言, 这也正是语言的完整性, 也是语言的美所在。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 灵活运用语言, 把握尺度, 该精确时精确, 该模糊时模糊, 能够充分表达, 达到交流效果, 做到说得明白, 听得清楚。

参考文献

[1]Joanna C.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78-181.

[3]George L.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C].Papers from the Eight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72.

英语语言的模糊性及语用功能研究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模糊性,语用功能

引言

语言的模糊现象在各民族, 各种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伴随语言学的快速发展, 学者们关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不同于歧义性、晦涩等, 它是指词语所指范围的边界不确定的这种属性。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 它能够促进人们的交流与沟通, 保持良好的交际氛围。本文将主要围绕以英语语言为例, 围绕英语语言的模糊性和语用功能展开研究。

1. 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理论最初是由控制论专家L.A.Zadeh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的《模糊集》一文中正式提出。随后模糊理论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语言模糊学便是其中一个新兴的学科。关于模糊性的定义,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具体的阐释, 其中Anton Marty认为模糊性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可严格划分的现象。Max Black则指出, 词语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于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 该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目前, 较为推崇的关于模糊性的定义是Yager从命题角度对模糊性所下的定义, 他指出命题的模糊性是指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对这一定义,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概念离其否定面越进, 这个概念越模糊;反之, 则越不模糊。

因此, 笔者结合自身认识, 较为认可这一观点:即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言中词语所应用的具体范围的边界不确定的属性。这同时也说明了模糊性的特点, 即不具备明确的边界。语言的模糊性与歧义等有所区别, 在此不一一赘述。

2. 语言模糊性的成因

语言模糊学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如下:

2.1 客观原因

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的连续性的矛盾是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客观原因。语言符号本身是离散的, 当我们用离散的语言去表达连续的事物时, 就会造成边界不明, 进而产生模糊性。自然万物生产本身是连续不断地过程。单纯运用语言是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指称和表述的。例如, 人从出生、衰老到死亡是一个连续不断地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单纯以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老年时期、老年时期来进行划分, 自然存在模糊。

2.2 主观原因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主观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需求。具体是用离散的语言符号模糊地标志事物, 这些事物同时也可以以精确的来标志。在日常生活中, 精确语言应用相对较少, 人们更加习惯于用模糊语词来进行交际。例如, 当我们在说明年龄时, 一个人20岁了, 可以精确的表达为20年2个月2天4小时12分了。但是, 日常生活中, 我们习惯于用“青少年”这样的相对比较模糊的词眼来标记。某种程度上模糊语言更利于交际, 更容易使交际双方所接受。模糊语词是人与人之间交际所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正确认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对保证意思的准确传达, 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同时, 语言的语用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以英语语言为例, 阐述下英语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

3. 英语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

语言应用领域的不同, 其语用功能也各不相同。下面以较为英语语言模糊学的典型语用功能进行阐述。

3.1 言语表达含蓄委婉、礼貌客气

在英语语言交际中, 恰当的采用语义模糊的词语, 可以使言语表达更加礼貌客气、委婉含蓄。在沟通与交际中, 礼貌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直接决定会话的有效性。关于礼貌原则, 根据着重点不同, 可分为六大准则, 即得体准则 (Tact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一致原则 (Agreement Maxim)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以及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在英语交际中, 随着言语表达间接程度的增加, 礼貌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E.g.May I ask the reason for your remittance? (可以请问汇款的原因吗?)

例句中, 采用了模糊词“may”, 说明发话者是抱着试探性的心态与对方进行交流, 既希望对方给予自己回答, 也希望给自己保全退路, 有助于维持双方良好的交际关系。英语语言中, 经常会通过使用could, possibly等表示可能的情态词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礼貌和委婉。同时, may, possibly, as far as I know, see等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都可以起到缓和语气, 委婉表达的作用。由此可见, 语言模糊词的使用使得言语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礼貌得体。

3.2 言语表达更加准确、严谨

英语语言模糊性的这一语用功能在法律翻译、商务翻译中尤为重要。以法律翻译为例。法律语言对准确性、严谨度要求较高, 但是对法律现象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则应注重精确性和模糊性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法律语境下, 采用模糊性语言, 可防范一些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 有助于基于法律条款, 结合法律实践处理相关法律事务, 使法律更加完整、严密。

E.g Hoever conceals, destroys or unlawfully opens another person’s letter, thereby infringing upon the citizen’s right to freedom of correspondence,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shall be sentenced to fixed-term imprisonment of not more than one year or criminal detention (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 情节严重的, 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例句中, “serious”是模糊的表达方式, 对严重程度无法具体说明。法律文书对语言的精确性以及严谨度要求都很高, 但是这并不代表法律语言中不需要模糊语言。其实, 在法律语言中, 可以适当使用模糊词语使得言语表达更加准确和严谨。

3.3 对话语发出者形成保护

英语语言中, 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 可以使得发话人的话语更严谨, 避免被批评, 形成对话语发出者形成保护。学者朱赟以英语广告语中模糊词的运用给出了如下举例:E.g.Is product is suggested for use, and maybe in the temporary relief of some of th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fallen arches.

在例句中, 这段广告语中使用了“maybe"这一模糊词, 在对药品的疗效进行阐述的同时, 也对避免了因产品实际效果与宣传内容存在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商家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同时, 也使得广告内容更加可信, 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因此, 模糊词的应用可以对话语发出者形成一定的保护。

此外, 一些商务活动中, 也可以借助英语模糊语来实现对公司自身的保护。特别是针对一些原因不明, 可能会出现变更的问题, 模糊语言可以减少话语发出者对自神所表达的内容所承担的责任程度, 也可以改变沟通态势, 促进沟通目的的实现, 同时又不使自己陷入僵局或不堪之地, 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 保护自身的利益。

3.4 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英语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这一点在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尤为明显。模糊性可以增添文学作品的美感, 也可以为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在下面例句便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模糊性应用案例。

丽贝卡看见她周围的小姐那么有福气, 享受种种优越的权利, 真是说不出的妒忌。

例句中, 在表达丽贝卡对周围的小姐的嫉妒以及她的爱慕虚荣时, 运用了“inexpressible pangs of”, 其实并不是十分准确的表达, 但是却将丽贝卡爱慕虚荣的形象, 通过文字表达的十分生动、想象。

在英语语言中, 经常会运用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意境的表达以及文学类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刻画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英语学习者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发挥其在交流、翻译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语

语言交际中既需要言语的精确性, 也需要言语的模糊性, 二者之间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相对对立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 语言的模糊性可以满足交际的需求, 使得交际更加顺利, 言语更加丰富。在英语表达中, 如果不加采用词语的模糊性, 便会造成语言的单调乏味, 也会使得语言的表达遇到很多限制。因此, 我们认为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得人们的语言交际和语言表达更加礼貌的题, 委婉含蓄, 可以使交际双方或多方之间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宏华著.英语教学的模糊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张京鱼主编.跨语言文化研究第2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吴江梅, 鞠方安主编.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4]李超.英语外交语言中模糊性的语用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第9篇

商务语言是人类语言在商务中的应用, 因而同样具有“模糊”和“精确”这两种特性。商务英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精确, 即确保在书写商务电函与合同, 或进行商务谈判等商务交际过程中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或引起歧义的语言, 以免造成商务活动中的不便和误解。但是, 在实际商务交际中, 商务语言确实存在着模糊性。商务语言有时有意说得“模糊”一点, 以达到某种语用目的, 从而促使商务目的的实现和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模糊语言学的产生

传统语言学的基本准则要求语言表达清楚、正确。但是由于客观实体边界的不明确性, 人们对事物观察的不同角度或缺乏全面的认识, 导致语言使用的不一致性, 从而使模糊的语言形式成为一种必然的存在。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说过:“在语言中, 明确的只是极端的情况。过渡的现象在其本源中, 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本是游移不定的。正是这些模糊的、游移不定的现象应更多地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遗憾的是这些关于语言模糊性的看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长期以来, 模糊语言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 开创了新型的科学思想方法, 这才引起语言学界对模糊语言的普遍关注, 模糊语言学也随之应运而生。我国的模糊语言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

二、在国际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的应用

国际商务交际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 模糊语言也大量存在于其中。并且模糊语言在此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以下通过一些商务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为例, 对其中的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

1. 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中指出, 在交际过程中, 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说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即“合作原则”, 并提出了判断或具体实现合作原则的四打准则, 它们是: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质准则要求努力使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 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使用正是遵循了该准则。英语中有时使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反而显得更准确。如:

(1) In general, our quotation i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current market level

(2) Generally speaking, we would allow discount for large and regular orders.

“in general”及“generally speaking”这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暗示了说话者的观点, 至于与“in general”或“generally speaking”相符合的情况、程度、范围及界限都是笼统而模糊的。但是使用了这些模糊限制语之后, 这些话反而变得更精确、语气也显得更温和了, 因此也就更易被接受、更易理解了。

(3) These leather products do not seem to be made of good quality.

“seem”汉译成“看来, 好像, 似乎”, 是一个意义模糊的动词, 它表示要陈述一个事实, 但又不能完全确定这一事实。在国际商务英语中运用这种模糊动词, 可使我们对市场行情、产品质量等有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

2. 模糊限制语使商务英语表达更委婉, 更礼貌

为了把话语说得更加委婉、礼貌, 言语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义模糊的词语是相当必要的。

For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received a crowd of inquiries from many other buyers in other districts and expect to close business at something near our level.

这是一个卖家婉拒买家讨价还价的策略。卖家不想对买家的讨价还价发表任何意见, 也不对自己的开价进行任何的辩护。其仅仅使用了像“many other buyers”及“at something near our level”来暗示其不愿在价格上讨价还价。同时, 在商务英语中一些表达法如“for your information”、“for your reference”及“information indicates that”等也带有强烈的模糊色彩。它们尽管没有明确指出消息的确切来源, 但是非常策略地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了对方, 从而达到自己想说又不想说的目的。

3. 模糊语言可以使用商务英语表达更生动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模糊语言以形象幽默的特点, 增添商务文章、商务广告或商务洽谈的风采。

“Ask for More”

这是“More”牌香烟广告, 该商务广告利用“More”的双关意义, 把“更多”和香烟名称“More”联系在一起, 诙谐幽默, 起到了很好的促销作用。

4. 模糊语言可以增强国际商务英语的灵活性

在日常交往中, 由于受话题和语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人们常常使用模糊语言来传达他们的交流意图。这类模糊限制语增加了交流的灵活性。在国际商务英语中, 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 出于商业的利益考虑而使用模糊语言, 可以增强国际商务英语的灵活性。如:

We shall do our best to make ship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do our best”“尽力”是一种意愿, 尽力的程度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比较笼统、抽象, “as soon as possible”“尽早”, 到底是多少时间单位?不明确, 无时限, 这种模糊话语的灵活使用, 使自己赢得了时间上的主动权, 同时语气诚恳, 使对方觉得自己愿意努力配合, 在心理上能接受, 从而增强了买卖双方合作的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模糊语言应用广泛, 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现象。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模糊语言虽然表面上模糊, 但实际上却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委婉性、生动性和灵活性。因此, 我们以后要重视模糊语言的使用和研究工作。

摘要:模糊语言是语言本身具有的特点之一, 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国际商务交际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 模糊语言也大量存在于其中。并且模糊语言在此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文章在介绍了模糊语言的前提下, 通过详细的举例, 着重探讨了模糊语言在国际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语言,国际商务英语,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oanna.2000.Vague Languag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Skelton John.1988.“The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Hedges”.EFL Journal, Vol.42/1, 37~43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7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模糊语言,商务谈判,语用功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日趋频繁, 这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工作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与外国公司或其他利益集团进行谈判、协商, 以达到双方互赢互惠的目的。为了使商务谈判更加顺利地进行, 需要了解各种语用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模糊语言便是重要的语用策略之一。由于商务谈判双方的利益是对抗性的, 某些涉及到个人利益集团的信息不可能实现资源共享, 因此, 在谈判中总是大量使用模糊语言, 遮遮掩掩, 不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 商务谈判双方的利益又是一致的, 商务谈判的成功会给双方都带来既得利益, 这也需要在商务谈判中使用模糊语言去避免冲突, 使谈判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进行下去。因此, 研究模糊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能给广大商务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1 模糊语言概述

1965年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Zadeh在他的论文《模糊集》第一次提出了模糊理论的概念, 他以模糊集合论为工具来研究自然语言的朦胧含蓄特性, 从而开创了模糊语言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模糊语言是指词语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因此, 所谓的模糊语言, 并不是指模棱两可, 含混不清, 只会使人产生误解分歧的语言。恰恰相反, 它利用语义的模糊性, 及其语义模糊所产生的语境因素、句法结构的不明晰性, 以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模糊语言一般具有灵活的词语意义和句法结构, 商务工作人员可根据不同的场合、情况, 有意识地采用词语的不同意义和适当的句子结构, 从而使模糊语言发挥独特的作用, 即表面上看似模糊的语言信息, 实质上是相对准确地表达人们复杂的说话动机、潜在意识或内心情感;是相对客观地表达某种观点、预测或理论, 从而含蓄地表达真实思想和内心世界, 或提供合乎逻辑、正确可靠的信息。

2 模糊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2.1 有助于避免冲突, 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由于商务谈判双方都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 双方在谈判过程中是利益对抗关系,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冲突。同时, 谈判双方又是合作关系, 这种对抗是双方为了共同合作而产生的暂时对抗, 其最终目的还是要签订双方共赢的合同或协议。这就要求在商务谈判中, 最首要的就是要保持和谐轻松的谈判氛围, 避免制造紧张局势。使用模糊语言便是最有效的避免正面冲突和挽回尴尬局面的方法。

例:Your price is higher than those we got from elsewhere.你们的价格比我们从别处得到的报价要高。

在本句中的词汇elsewhere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报价, 只是模糊地对价格提出异议。至于价格高出多少, 到底什么价格才是自己期望的价格都没有明确地表到出来, 这就使得谈判人员在商务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 可以通过不断对对方的价格底线作出心理预测, 最终拿到自己满意的价格。

2.2 有助于在无充分授权的情况下作出灵活的应对

在谈判过程中, 谈判对手极有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谈判者本身所拥有权限的问题或要求, 在这种无法当场作出决策或谈判者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谈判者可以借助一些模糊语言加以处理, 促进生意的达成, 加深合作伙伴间的友谊。

例:I can’t say for certain off-hand.Although your price is reasonable, I have to discuss with my sales manager.我还不能马上说定, 尽管你的价格很合理, 但是我还是要和我的销售经理讨论一下。

谈判者是否真的要和销售经理商量, 这个无法确定。但这的确是一种授权受限的表现, 谈判者通过这种方法, 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考虑谈判过程、谈判内容及评估谈判对手的底牌。同时, 谈判者没有对谈判对手给出的价格做一个肯定的答复, 而只是模糊地表示对方的价格具有合理性, 将在上报销售经理最后确定是否签订合同。因此, 谈判者可进可退, 占据主动地位, 既可以签订合同, 也可以以销售经理不同意为由拒绝签约或要求更改条款。

2.3 有助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反应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 谈判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会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 即谈判一方可能掌握足够的相关信息, 而另一方却可能恰恰相反。在这种情况下, 掌握相关信息少的一方很难做出正确的估计和准确的判断, 这时模糊语言就可以帮助处于劣势的一方就谈判内容的真实程度或谈判所涉及的具体细节进行适当的修正。同时, 商务谈判是一个不可避免会发生意外状况的场合, 有时候会遇到出乎意料的问题, 在对相关问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给出错误的信息, 是一件非常损害自身信誉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模糊语言可以避免尴尬, 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例:As to the specification and the technical parameter of this new product, I need to check it first and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谈判者在对新产品规格或其最新技术参数不清楚的情况下, 为了避免由于轻率而带来决策失误和避免谈判过程中的尴尬处境, 可以通过使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2.4 有助于探求对方心理底线, 提高自身利益优势

商务谈判过程是一个通过心理战术不断探索对手底线的过程。谈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分析谈判对手言谈举止, 揣摩弄清谈判对手的心理预期, 防止掉入对手设置的谈判陷阱并正确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谈判决策。为了达到谈判成功的目的, 有时不得不做出让步, 但是怎么让步, 让步多少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因此, 为了判断己方要做出多少让步来促进谈判的成功并获得最大利益, 谈判者必须运用巧妙的语言来探索对方的心理。模糊语言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例:We would accept your proposal, on the condition that you order 20, 000 units.如果您订2万台, 我们会接受您的建议。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 谈判者运用了假设的语气来提出自己的要求, 来试探对方对订购2万台有何意见。这样, 从对方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谈判者能够判断出己方对产品价位应不应该让步或让步的程度应该是多大。

2.5 有助于规避风险, 实现自我保护

合理使用模糊语言能够减少对所说话语承担的责任程度, 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给言语交际双方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必然会涉及到数量、时间等具体内容, 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而使用的模糊语言会帮助谈判双方产生纠纷时使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 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例:There are certain points that I’ll have to consider very carefully.有些问题我得慎重考虑。

这个说法并没有对以前的谈判内容进行任何的评论, 以便在以后谈判中留有余地。模糊语言避免了精确语言造成的武断和绝对, 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可以实现自我保护的目的。

因此, 模糊语言可使言语具有策略性, 促进商务交流和合作。使用模糊语言, 可避免直接冲突, 增加观点的可接受性, 易于彼此间的言语沟通, 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继续进行。同时, 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增强自我保护, 促进国际商务贸易的进行, 促进不同国家间商务的交流。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2000.Vague Languag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刘道影.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策略分析[J].商业现代化, 2008, (6) .

[3]刘晓娟, 王红梅.论模糊语用策略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J].商业现代化, 2007, (6) .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精选10篇)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第1篇国际贸易已逐渐在21世纪经济发展背景下获得了充分的认可及发展, 而大部分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