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李兰娟的感人事迹作文
描写李兰娟的感人事迹作文(精选6篇)
描写李兰娟的感人事迹作文 第1篇
战“疫”不成功就不撤兵
73岁的李兰娟又去武汉了。
2月1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晚上9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领衔,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等10位专家组成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
此次医疗组的队员均来自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骨干。
作为树兰医疗集团的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回忆起当天的出征仪式,树兰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章穆说:“那天,李院士的双眼略显浮肿,她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
接到上级指令后,树兰(杭州)医院叶再元院长亲自指挥调度,仅用2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紧急医疗队并配齐随行各类物资,整装待发。除李兰娟院士之外,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还包括:感染科专家、副院长汤灵玲,人工肝专家、感染科副主任朱梦飞,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园园,人工肝专科护士刘元春等。
吴章穆告诉记者,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于2月1日中午12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中午12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吴章穆是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人。他们反复嘱咐李兰娟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注意自身安全,顺利打赢战“疫”,等你们凯旋。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吴章穆对记者说,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树兰(杭州)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
2月2日凌晨4点40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院士说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兰娟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说,李兰娟院士忘我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网友纷纷点赞说:“李奶奶辛苦了!”汤灵玲劝李兰娟院士千万别逞强,李院士却说:“我的身体还行!”
“我们真的很挂念李院士,发微信去问候她,她都没时间回我们。”吴章穆说。
描写李兰娟的感人事迹作文 第2篇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人事局长的感人事迹为何遭冷遇 第3篇
应该说, 这位人事局长的事迹是相当感人的。我们已经不需要了解他更多的事迹, 新闻导语中讲的两个细节, 就足以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自我要求严格的清正廉洁的干部。按照我的预测, 这样的好人好事一定会引起网友热捧:赞扬的, 感叹的, 表示敬意的, 愿意向他学习的, 应该是好评如潮吧?然而, 预期的热评根本没有出现, 反而有点“冷遇”的样子。
网上跟帖不少, 截至目前已经有4000条, 表示赞扬、歌颂的确实有, 如“他人格上的高度让我们仰视”“很久没有这样感动了”。但是, 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意见”。例如有不相信的:“真的不敢相信, 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这样的官员”;有不理解的, “看完觉得很堵心, 想说一句:很可爱, 但很无奈, 你为什么这么傻”;有不以为然的, 认为这样的人已经成了官场“怪物”, 甚至最后成为工会主席也是明升暗降, 是“吃不开”的结果。
观点不同, 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更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但是, 人事局长的感人事迹遭冷遇, 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就是这类先进事迹能给公众带来多少消除腐败、官场清廉的希望。
按照我们过去的看法, 一个官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我们得到公认的主流价值观, 于是, 通过宣传陈小星这个典型, 有助于确立这种价值观, 促进广大干部向他学习, 从而产生更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可惜的是我们的这种传统做法, 其实效果并不很明显。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这样的干部并不很多, 而官场腐败却相当严重, 靠宣传陈小星这样的好典型确实难以扭转这种局面。二是通过树立典型, 宣传教育, 可以引导广大干部向他学习, 这种做法的效果也很有限。因此, 公众对陈小星的事迹并没有热捧。
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 第4篇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一篇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 H7N9 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13 年,由李兰娟领衔,100 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 14 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 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 30 多个省区市的 300
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 H7N9 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 2012 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15 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 4 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
评价达到 AAA 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 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二篇
今日网上传遍了李兰娟院士的语录,其中一段不知真假,但颇为赞同:“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年青人为什么崇拜演艺明星?来钱快,来钱多。这次疫情,实业界、科技界以亿为单位捐赠,演艺界除了韩红,演艺明星们并未踊跃捐赠,体育明星也没见几个捐款的!已经成名的、捞够的,都移民了。而国家的兴衰要
靠教育、科技、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敬仰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看完这段文字,热血沸腾。首先庆幸我不是一个追星族,而且从来不是,也从来没有崇拜过演艺界的明星。从每年参加艺考学生的增长速度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定也是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切身体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能都是“文化课不行就走艺术类”。更有甚者,直接抛弃文化课,改走文体类路线,因为当今社会,文体类学生走向社会的收入水平貌似比文理类学生更高,灵活性更强,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开店、开直播经营。因此,个人觉得教育上的改革很重要,有效措施不用我多说,比比皆是。
其实,文体类学生想要出人头地,也是吃尽苦头,这里并非褒贬任何。这里仅说说崇拜这回事。影视文体既然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那就永远让它们只停留在娱乐上面。娱乐救不了国,救不了民,充其量只是精神放松的一种慰藉。当今,有盲目追星族为了追一个明星,他去哪里就飞哪个城市,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甚至敢为他生敢为他死,这些已经超出理性范畴的崇拜,都是心理幼稚的表现。毕竟凡事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三篇
上世纪 80 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 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 314 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 10 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 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 11.9%上升到 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 2001 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 31 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四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 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五篇月 1 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晚上 9 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领衔,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等 10 位专家组成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
此次医疗组的队员均来自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骨干。
作为树兰医疗集团的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 H7N9 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回忆起当天的出征仪式,树兰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章穆说:“那天,李院士的双眼略显浮肿,她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
接到上级指令后,树兰(杭州)医院叶再元院长亲自指挥调度,仅用 2 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紧急医疗队并配齐随行各类物资,整装待发。除李兰娟院士之外,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还包括:感染科专家、副院长汤灵玲,人工肝专家、感染科副主任朱梦飞,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园园,人工肝专科护士刘元春等。
吴章穆告诉记者,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于 2 月 1 日中午 12 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中午 12 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 2 点 15 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吴章穆是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人。他们反复嘱咐李兰娟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注意自身安全,顺利打赢战“疫”,等你们凯旋。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吴章穆对记者说,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树兰(杭州)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月 2 日凌晨 4 点 40 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院士说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兰娟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说,李兰娟院士忘我工作,每天只睡 3 小时。网友纷纷点赞说:“李奶奶辛苦了!”汤灵玲劝李兰娟院士千万别逞强,李院士却说:“我的身体还行!”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高中考试 第5篇
今日网上传遍了李兰娟院士的语录,其中一段不知真假,但颇为赞同:“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年青人为什么崇拜演艺明星?来钱快,来钱多。这次疫情,实业界、科技界以亿为单位捐赠,演艺界除了韩红,演艺明星们并未踊跃捐赠,体育明星也没见几个捐款的!已经成名的、捞够的,都移民了。而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敬仰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看完这段文字,热血沸腾。首先庆幸我不是一个追星族,而且从来不是,也从来没有崇拜过演艺界的明星。从每年参加艺考学生的增长速度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定也是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切身体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能都是“文化课不行就走艺术类”。更有甚者,直接抛弃文化课,改走文体类路线,因为当今社会,文体类学生走向社会的收入水平貌似比文理类学生更高,灵活性更强,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开店、开直播经营。因此,个人觉得教育上的改革很重要,有效措施不用我多说,比比皆是。
其实,文体类学生想要出人头地,也是吃尽苦头,这里并非褒贬任何。这里仅说说崇拜这回事。影视文体既然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那就永远让它们只停留在娱乐上面。娱乐救不了国,救不了民,充其量只是精神放松的一种慰藉。当今,有盲目追星族为了追一个明星,他去哪里就飞哪个城市,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甚至敢为他生敢为他死,这些已经超出理性范畴的崇拜,都是心理幼稚的表现。毕竟凡事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第6篇
全国人民守望相助、人民军队有力支援、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时间就是生命。赢得时间就是赢得生命。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喜庆节日。然而,今年春节,却打响了一场战“疫”——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击战。暴发于湖北武汉的疫情,成了全国都在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要打赢这场阻击战,肯定少不了默默辛勤付出的人们。
这里,我要致敬的人,就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他们中,有再次“为民出征”的 84 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和73 岁的李兰娟奶奶,还有许多不知道姓名的好医生。
医生是一份职业,但在这场战“疫”中,更是一种使命。我想说:“你们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 24 小时都在工作。有的连喝一口水的时间也没有,因为那时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的。可能因为你喝水的那几秒,一个生命就从世界上消失了。所以,你们必须像长江、黄河那样一直不停地奔流,才有可能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这说明,你们是一群在跟时间赛跑的人!”
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的李兰娟奶奶说:“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更想说:“你们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而选择
了做一个好医生,选择去靠近病人,更是选择了帮助祖国。你们是祖国的骄傲,祖国为你们自豪!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李兰娟,女,1947 年 9 月 13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在抗疫第一线,最值得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位 70 多岁的老人李兰娟院士。我们从她的身上,深切感受到科学严谨的研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她也是连夜赶往武汉,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70 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 4 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位由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正以最饱满的情感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抗疫最前沿,在他的不断发言中,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 10~30 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 60 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 300 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 280 倍。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在抗疫第一线,70 多岁的她忘我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当有人担心地问她时,她却淡然地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我们用别的什么语言赞美她已显得苍白,只有在内心默默地为这
描写李兰娟的感人事迹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