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精选11篇)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老年择期手术的患者78例, 其中男43例, 女35例, 年龄62~87 (63.1±5.3) 岁, 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评分在Ⅰ~Ⅱ级, 皆排除合并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药物过敏史, 精神疾病史, 麻醉禁忌症患者, 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39例采取瑞芬太尼静脉麻醉, 对照组39例采取芬太尼静脉麻醉, 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皆在术前常规给予注射苯巴比妥和阿托品进行镇静麻醉, 同步监测其心率与血压变化, 在进行麻醉诱导前给予5min面罩吸纯氧, 使用0.05mg/kg咪唑安定和0.1mg/kg的维库溴铵联合1mg/kg的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采取瑞芬太尼静脉麻醉, 在上述基础上给予2~4μg/kg的瑞芬太尼, 完成麻醉诱导后上呼吸机, 然后联合4~8mg/ (kg·h) 的异丙酚, 以0.05~0.2μg/ (kg·min) 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用量, 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采取芬太尼静脉麻醉, 在上述基础上给予2~4μg/kg的芬太尼, 完成麻醉诱导后上呼吸机, 然后以0.03μg/ (kg·min) 的芬太尼维持麻醉用量, 另可加0.8~1.2%安氟醚吸入辅助麻醉, 使用到手术结束前的15min, 然后停止麻醉用药。麻醉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若术中患者心率<55次/min, 给予0.4g阿托品进行静脉注射调整;若血压对比正常值升高, 给予压宁定处理;若血压对比正常值降低, 给予麻黄素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生命体征、麻醉指标数据使用SPSS13.0版本进行处理, 数据对比采取t检验作为计量单位,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插管后、术中血压、心率与麻醉前对比有明显差异 (P<0.05) , 拔管后血压、心率与麻醉前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组间对比有一定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
注:*为组内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为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本研究分别采取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应用在老年患者手术中, 统计可见, 虽两组患者皆在插管后、术中血压、心率与麻醉前对比有明显差异, 但观察组波动幅度明显比对照组小, 且麻醉后拔管时间、睁眼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 可见瑞芬太尼应用在老年患者静脉麻醉中优势相对突出。芬太尼属于临床使用较多, 时间较长一种麻醉镇痛药物, 但芬太尼代谢时间相对较长, 且在反复注射后容易发生蓄积, 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明显, 存在诱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性增高[1];而瑞芬太尼属于能够经非特异性酯酶进行水解一种阿片类受体激动剂, 超短效麻醉药物, 起效迅速, 药物半衰期极短, 通常在给药后20~60s可即刻到达峰值, 给予静注1min后即刻达到血脑平衡, 同时在反复注射时也无蓄积现象, 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也较小, 镇痛效果强, 苏醒较快, 且能显著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有利于手术顺利开展[2]。
综上所述,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效果类似, 但瑞芬太尼麻醉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更小, 且能明显降低应激反应, 术后恢复快, 安全性高, 更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老年择期手术患者78例, 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39例采取瑞芬太尼静脉麻醉, 对照组39例采取芬太尼静脉麻醉, 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效果类似, 但瑞芬太尼麻醉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更小, 且能够明显降低应激反应, 术后恢复快, 安全性高。
关键词:瑞芬太尼,芬太尼,静脉麻醉,老年患者,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李青.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老年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J].健康必读, 2012, 11 (4) :250-251.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2篇
摘要: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财务可以有效地反应出企业的健康状况、生存情况、发展情况等,且通过企业财务,可以清晰有效地判断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是否健康,分析出关于企业日常生产运转的健康情况,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在现代市场,很多企业以金钱至上,导致更多人将货币资金作为企业血液。在企业财务效果的分析中,以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常用,通过这些报表分析企业现金情况,反应企业盈利及负债。本文从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对企业财务衡量的效果入手,利用实例分析现金流量表的优势及应用价值,以提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企业财务;现金流量表;损益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和归宿均为盈利。对企业的管理目标,包括企业生存、企业发展及企业活力,而盈利目标的实现,需要财务管理中有效地完成对企业的筹措,并合理投放及使用资金[1]。在财务管理中,针对的对象即为资金循环周转。一个企业想要发展下去,除了必要的累积,还需要投资和筹资,这都体现在了现金的流入及流出方面,并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1998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现金流量表准则,其中规定了关于企业期末除了要编制损益表、资产负债表,还需要使用现金流量表,以表示财务状况的变动[2]。现金流量表更真实地提供了财务信息。本文从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对企业财务衡量的效果入手,分析现金流量表的优势及应用价值。1.现金流量表及损益表的应用价值
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组成了一个企业完成的会计报表信息。通过运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可以准确地反应出企业目前的资产情况,但是也需要与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相结合,以更合理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反应,用以了解企业与同行的差距,并及时发现企业出现的问题,评价企业目前和未来的支付能力、所取得利润的质量,科学有效地预测财务状况。2.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的比较 2.1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的区别
损益表:有效地反应了企业在某一个时间段的经营成果,为度量价值创造的系统,可以了解在一个时期内的企业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情况。现金流量表:可以反应企业在一个时间段内的现金的流入与流出。
作为企业的投资人,通过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下计算的损益,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影响大。而目前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主要为计算损益为基础,即倾向于损益表。这存在有主观性,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会人为地调整利润,并对会计报表产生粉饰,进而引起投资者的损失[3]。而现金流量表的优势在于,其存在有客观性,不会受到会计的处理方法的影响,其可以分析出财务报表,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评价目前企业的业绩,以更好地对投资者进行指导[4]。2.2现金流量表相比于损益表的优势
现金流量表在应用中的优势较高,其主要包括:首先,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出、流入表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筹资和投资的动态变化,与损益表相比,更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偿付能力、管理效益及活力的状况。其次,现金流量表更有助于债权人、企业所有人对企业的未来产生现金流量能力,并在投资和决策时,分析利息的获取和本金偿还能力,企业获得情况等,分析原始投资的保障[5]。第三,现金流量表还更有利于会计报表用户对报告期内的与现金相关、无关的筹资活动,做恰当的评估,分析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并对企业起到预警的作用,促进企业加强对现金的管理。
2.3损益表中的项目与现金流量表的部分调整科目列举
损益表中的各个项目的形成有多种的方式,且同一个项目由于不同的因素、方式,会在编调整分录时,对应出现金流量表总账科目、明细科目的不同,且实例过程中也会有多种变化,导致各个调整科目调整混乱。在此,我们对损益表上形成的各个项目,与现金流量表各调整科目之间的对应进行了部分列举,如下:
损益表中,产品销售收入、预收账款、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对应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获得现金。损益表中,产品的销售成本、业务支出、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等,对应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损益表中的产品销售费用,对应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支付其他与经营有关的现金情况[6]。3.实例分析
例如我们得知A企业在2011年,损益表中销售净收入为151300元,销售成本为124200元;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后收到的现金为144450元,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为122000元。
B企业的损益表中销售净收入为151300元,销售成本为124200元;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为51750元,购买商品提供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06050元。
这两个企业,在损益表中的净收入和销售成本均相同,假设两个企业的规模相同,则说明两者的经营成果相同。但是从现金流量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数字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A企业的销售收入中,款项回率、购货的成本都较高,达到了95%以上,说明其市场占用率较好,经营的状况好,现金的流动性良好,其信用度更高,也就说明了A企业有较好的经营前景。而B企业在应计制下、现金制下,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较差,说明B企业的经营成果中没有对应的现金流入的量,此情况有两种可能,一个为企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高峰期,一个为管理成有调高会计收益,现金入不敷出。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认为,通过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能够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经营趋势的分析,应用更简单。而现金流量表较少受到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等影响,可以用以辅助分析,发现企业损益表中的水分,并争取地评价财务的状况,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能力都有较好的实用性。4.小结
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企业经营中,应该从全责发生制计算下的损益为重点,向实现制计算下的现金净流量逐渐转移。通过企业净流量,反应出企业净收益质量。同时,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有必然联系,且现金流量表补充编制也可以通过对损益表的调整逐渐完善,通过损益表费用项目、收入为起点,结合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化,调整分录,得出现金流量表。或可以以净利润为基础,加上作为费用但没有引起现金流出项目,减去不是费用但是引起了现金流出的项目,减去是收入但是没有现金流入,加上不是收入却引起现金流项目,同时剔除投资等活动的影响,以作为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7]。将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结合,更好地分析企业效益。参考文献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术;环甲膜穿刺法;麻醉
[中图分类号] R76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43-02
支气管镜检查术在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术前的麻醉效果直接影响支气管镜检查的成功与否,良好的麻醉效果可减轻患者的咳嗽和不适感,保障支气管镜检查顺利进行,以取得优良的标本,有助于明确诊断[1]。为了寻找使患者更加舒适、安全,同时又方便医生操作的麻醉方法,现将笔者所在科室用于支气管镜检查术的3种麻醉方法进行临床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82例患者至笔者所在科室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共90例次,其中2例检查3次,4例检查2次,76例检查1次。其中男67例,女15例,年龄21~69岁,平均(43.2±23.4)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79例,咳血23例,胸痛12例,胸闷7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常规禁食、禁水。
A组:采用含漱法+环甲膜穿刺法麻醉。术前30 min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0.1 g肌注。取坐立位,将2%的利多卡因5 mL含入口中,仰起头使药物置于咽喉部位,约15 min后患者会感到咽后壁麻木及感觉迟钝,后吐出药物,选用7号针头进行环甲膜穿刺。患者取仰卧位,垫高肩下,使头尽量往后仰,穿刺者用左手拇指固定在环状软骨弓上缘与颈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之间的环甲膜为穿刺点。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气管内,出现落空感后回抽空气,看到气泡后固定穿刺针,注入2%利多卡因2~4 mL,拔出针头用棉签按压片刻后将患者扶起,轻拍背部。
B组:采用喷雾法+气管滴注法麻醉。用1%地卡因溶液40 mL加入喉头喷雾器内,从鼻腔、咽部、声带进行分段黏膜表面喷雾麻醉,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每个部位5喷,每次间隔5 min,重复3次后,在支气管镜直视下在喉头、声门内注射2%利多卡因3 mL。
C组:采用复合镇静麻醉。麻醉师将异丙酚2 mg/kg缓慢从静脉推入,酌情加用咪唑安定。
1.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2]
根据支气管镜的进入是否顺利,患者的感觉表现等,将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优:进镜顺利,患者无痛苦表情,无咳嗽、恶心;良:进镜顺利,患者有轻微不适感觉,有少许咳嗽,无恶心;中:声门开放不良,进镜尚顺利,患者有呛咳,恶心等不适;差:声门闭合,进镜困难,需要镜下再加滴2%利多卡因 2 mL才能继续进镜,患者痛苦状,有阵咳,紫绀,恶心,进镜后需要休息1~3 min症状才能缓解。各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评为优的百分率+评为良的百分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一般情况中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麻醉效果比较
B组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各组麻醉效果比较[n(%)]
组别n优良中差优良
A组309(30.00)11(36.67) 6(13.33)4(6.67)20(66.67)
B组307(23.33) 9(30.00)11(36.67)3(10.00)16(53.33)
C组308(26.67)12(40.00) 9(30.00)1(3.34)20(66.67)
2.2 不良反应
3组患者未见药物中毒反应。C组有2例患者于检查结束后出现颈部红色皮疹,给予抗过敏药物后皮疹消。
3 讨论
支气管镜检查成功的关键取决于麻醉的效果,麻醉效果不佳会引起患者剧烈的咳嗽、恶心、烦躁等刺激反应,影响医生病变位置的观察及活性组织的选取,引起支气管黏膜损伤和出血等不良后果,甚至导致检查中断[3]。目前临床上应用于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方法有喷雾法、超声雾化法、气管内滴药法、压缩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泵雾化法、含漱法、局部神经阻滞法和静脉复合局部麻醉法[4]。其中,通过环甲膜穿刺法目前被公认为效果最好的方法[5],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往往采取联合麻醉方法。本研究中A组采用含漱法+环甲膜穿刺法麻醉,有70%的患者出现咳嗽,但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检查。B组采用喷雾法+气管滴注法麻醉,出现咳嗽和诱发喘息发作的几率高。C组采取复合镇静,虽然能够减弱咽喉反应,但是对咳嗽无明显抑制作用,并且有患者出现皮疹。根据以往报道及临床经验,笔者认为,采用含漱法+环甲膜穿刺法进行麻醉,能够降低咽喉反应,减少副作用,较其他两种方法佳。
[参考文献]
[1] 汤森,徐文喜,李湘翠.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不同麻醉方法的比较[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171-172.
[2] 刘延菊,郝美华,曹文华,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前3种不同麻醉方法效果的比较[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12(28):980-981.
[3] 周小玲.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效果与麻醉时间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73-174.
[4] 孙丽,姜洁,张绍敏.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前不同麻醉方法及其效果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1-2.
[5] 严红艳.纤支镜术前不同麻醉方法的比较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4,9(1):68-69.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70例, 年龄39~66岁, 男44例, 女26例, 体质量47~77kg, 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5例, A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B组为全身麻醉组。两组年龄、体质量具有可比性, 见表1。
*P均>0.05
1.2 麻醉方法
术前均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A组:于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4m L, 确定在硬膜外腔后开始全麻诱导, 面罩吸氧, 静脉注射地西泮0.1mg/kg、芬太尼2~4μg/kg、异丙酚2~3mg/kg和琥珀胆碱2mg/kg后行气管插管, 欧美达210型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静吸复合维持全麻, 用微量泵连续静脉输入异丙酚2~5mg/ (kg h) , 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肌松与镇痛, 按需吸入异氟醚。手术消毒时, 硬膜外用光达电子泵以4m L/h持续输注利布合液至术毕。腹腔镜下操作结束, 消除气腹时停用全麻药, 患者清醒后可拔除气管导管, 硬膜外麻醉维持剩余手术操作。B组:全身麻醉, 全麻诱导和维持均与A组相同, 且两组使用同一台麻醉机。
1.3 监测项目
手术麻醉期间, 连续监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 分别在术前、气腹后20min及术后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记录全麻药用量及手术时间。
1.4 统计分析
观察数据以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HR、MAP
两组患者术中各监测时段HR、MAP (平均动脉压) 变化A组均较B组低且平稳, 见表2。
*P<0.05比较术前, P<0.05比较A组
2.3 血气分析
两组患者术中血气分析Pa O2、HCO3均明显高于麻醉前期 (P<0.05) ,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P<0.05比较麻醉前
2.4 全麻药用量
A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 (P<0.01) , 见表4。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由于需要气腹, 大多采用全身麻醉, 但由于其手术时间短, 结束突然, 苏醒时段长, 使麻醉时间相应延长, 不利于患者恢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镜下操作结束, 消除气腹后, 还需要进行乙状结肠造口和切除肛门, 此时硬膜外麻醉完全可以满足手术要求, 还可以提供术后镇痛, 因此我们观察了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此类手术的临床效果。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维持气腹时进行腹腔镜操作, 当腹腔镜操作结束、气腹消除时, 停用全麻药, 以硬膜外麻醉为主完成造口及肛门切除, 既满足手术的要求又可使患者及早清醒, 甚至术中即可拔除气管导管, 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P<0.01比较A组
人工气腹时, 腹主动脉受压, 通过交感神经作用, 使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 同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吸收等因素可使血压、心率升高。单纯全麻时机体对创伤的应激反应仍很明显, 可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复合应用硬膜外阻滞后由于阻滞交感神经, 可使血管扩张, 外周阻力下降, 迷走神经相对亢进, 导致心率、血压下降, 对抗了气腹对循环的影响。应激反应减轻、循环功能稳定有助于减少心肺氧耗, 改善心肺血流分布[3]。硬膜外阻滞虽然部分阻滞了心交感神经, 但并未增加全麻药物的心肌抑制作用, 心输出量及每搏量并未进一步减少[4]。
两组患者术中时Pa O2、HCO3均明显增高, 但两组无显著差异, 说明这两种麻醉方式对气腹时患者的通气换气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区别。
本研究应用了全麻复合硬膜外持续输注的方法[5], 即将硬膜外阻滞分次推注法改为持续输注。硬膜外持续输注给药的阻滞范围与分次推注给药相同, 而且在单位时间内将局麻药小量、持续、均匀地注入硬膜外腔, 可维持机体麻醉药浓度恒定, 保持完善的神经阻滞, 从而克服了分次推药量大且集中的缺点, 同时避免了因反复注入局麻药引直的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和内分泌紊乱。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较单纯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 可降低麻醉药对循环、呼吸功能的抑制, 使患者及早清醒和拔管, 缩短手术麻醉时间, 且便于术后镇痛。
摘要:目的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 设立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A组) 和单纯全麻 (B组) 两组,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气变化及全麻药用量,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期各时段HR、MAP变化A组均较B组轻且平稳;两组患者血气分析PaO2、HCO3均明显高于术前 (P<0.01) , 但两组无明显差异;A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小于B组 (P<0.01) 。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较单纯应用全身麻醉, 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 循环呼吸功能平稳, 且便于术后镇痛。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腹腔镜,结直肠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王道荣, 孙跃明, 诸林海.等.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6, 9 (1) :50-52.
[2]赵刚, 肖刚, 黄美雄, 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与传统根治手术疗效的临床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5, 8 (5) :294-296.
[3]王祖谦译.硬膜外麻醉与镇痛对术后转归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7, 18 (5) :283-285.
[4]曹建国张马忠, 杭燕南, 等.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 20 (3) :139-141.
急腹症患者临床手术麻醉的效果分析 第5篇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黑龙江,汤原,154703)
【摘要】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手术时麻醉用药的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2月-2008年2月,急腹症手术患者20例用药比较,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麻醉效果、手术时间、身体情况给于适当的用药调整及针对性用药。结果:效果满意。结论:严格掌握各种类型急腹症患者的病情,是临床手术麻醉成功的依据。
【关键词】急腹症;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65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6-01
虽然急腹症病人常需尽快手术,但麻醉时仍应争取时间,对病情做更多的了解和评估,以便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采取防范的措施。
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普外科住院的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36岁。发病时间6小时~2天就诊。
2麻醉前用药
对急腹症病人应重视麻醉前用药,以缓解腹痛和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但任何用药,以不加重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为前提。对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的急腹症病人,可按常规给药;对垂危、昏迷病人应免用镇静、镇痛药、但不宜省略抗胆碱药物;若病人体温高,抗胆碱药物可改用东莨菪碱;对处于休克状态的急腹症病人,应以静脉分次少量给药为原则。
3麻醉实施
3.1硬膜外麻醉适应症:硬膜外麻醉适用于呼吸、循环功能尚处正常或术前存在低血容量,但已基本上得到纠正的急腹症病人。
3.2常用药物1%~2%利多卡因、0.25%~0.33%丁卡因、0.5%~0.75%和0.5%~1.0%罗哌卡因均可使用。如无禁忌,局麻药中加1:200000肾上腺素,及每20mL药液中加0.1%肾上腺素0.1mL。对急腹症病人,为达到起效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目的,常将两种局麻药物混合应用,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是用利多卡因诱导,用布比卡因维持,或用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但后者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看并非十分合理。
3.3给药方法对急腹症病人,可按下列程序慎重给药:a注药前快速扩容;b注入试验量3-4mL根据出现的组织范围和血压波动幅度,了解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若给药后虽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征象,但血压下降的幅度较大,除给与快速补液和应用升压药物外应延长再次给药的时间;c给与试验量后5-10分钟,如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表现,血压稳定,可每隔5~10分钟注药3~5ml,直至阻滞的范围能满足手术要求;d术中根据病人反应、麻醉效果、手术时间和所用局麻药种类确定追加给药的时间和剂量,
4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临床麻醉师多使用两种方法判断:针刺法:一般用针扎或手掐病人的皮肤,询问病人的痛觉及有无和程度,来确定麻醉效果和阻滞平面,试温法,利用冷盐水或冰盐水棉球测试皮肤表面,询问患者对冷刺激有无的程度,判断麻醉平面。急腹症病人手术的麻醉维持应视病情而定。对心血管功能正常或术前低血容量已基本得到纠正的病人,麻醉维持用药与择期手术病人相同,但术中仍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尤其对心血管储备功能较差或伴有酸碱失衡或电解质紊乱的病人更应慎重处理,对处于休克状态的急腹症病人,由于其对全麻药物的耐量明显减少,不论吸入,静脉或静吸符合麻醉,仅需小剂量就足以维持麻醉,低浓度安氟醚或异氟醚对循环影响较小,可选用,异氟醚使心率增快、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锌排出量增加,适合于休克病人。也可用0.05%~0.1%氯胺酮溶液静脉滴注,并结合肌松药或其他镇痛药,或氧化亚氮-氧维持麻醉。神经安定阵痛麻醉适合于某些危重病人,对高血压、心率的影响轻微,循环较易维持稳定,但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实行,因氟派力多有轻度a-受体阻滞作用,可引起血压下降。氟芬合剂-氧化亚氮-氧-肌松剂以广泛用于危重病人的麻醉维持。急腹症病人均要求充分的肌肉松弛,以避免因术中牵拉内脏引起腹肌紧张、鼓肠、恶心、呕吐和膈肌抽动而影响手术操作,可选用对心血管影响小的泮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主要是经胆汁排泄,堵塞性黄疸及肝硬化病人时效延长,维库溴铵仅15%~25%经肾排泄,肾功能障碍时经肝脏排泄增加,所以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病人。泮库溴铵有50%经肝脏和肾脏排泄,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时,作用时间延长。急腹症病人由于肠胀气、组织水肿等增加了腹腔内容物的容积。因此充分的肌松,在关腹时尤为关键。这就要求在术中要精确计算肌松药的剂量。除某些危重的急腹症病人术后需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机械通气支持外,大部分病人要求在全身麻醉后及早清醒。这样既有利于病人重要脏器自主调节能力迅速恢复,又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术后护理。吸入麻醉药物绝大部分经肺脏排除,为加快苏醒手术结束后可采用较大通气量或采用回路内吸附装置以加速其排出。静脉麻醉药则按各自的药代动力学代谢排除,术中应讲究合理用药,以免苏醒时间延迟,必要时可应用拮抗药物催醒。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 年6 月—2015 年7 月在该院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共84 例。 纳入标准: (1) 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年龄18~70 岁, 性别不限; (2)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精神疾病, 沟通顺畅; (3) 所有患者自愿参加,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患者意识不清醒; (2) 正在参与其他研究项目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 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24 例, 女性18 例, 年龄18~66 岁, 平均年龄 (34.8±16.8) 岁, 体重55~80 kg, 平均体重 (34.8±16.8) kg, ASA I级26 例, ASA Ⅱ级:16 例;对照组男性22 例, 女性20 例, 年龄18~65 岁, 平均年龄 (34.2±15.9) 岁, 体重56~82 kg, 平均体重 (35.2±14.9) kg, ASA I级24 例, ASA Ⅱ级:18 例。 两组患者在ASA分级、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术前30 min分别给予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和苯巴比妥钠0.1 g, 并且两组患者在手术前8 h禁食、水等。 进入手术室后, 对患者行常规监测, 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和氧饱和度等。 为配合手术, 患者要取仰卧位并且头部转向健侧30°, 充分暴露患侧颈部, 观察组:采用GE公司生产的LOGLQ e型超声仪定位, 扫描探头 (线阵高频超声探头的频率为6~13 MHz) 置于患侧锁骨上方约2 cm处, 为获取臂丛神经横切与纵切的清晰图像, 需要根据图像成像效果适当调整探头的位置, 在找到臂丛神经丛和大血管后, 穿刺针根据超声引导刺入斜角肌间隙, 到达鞘内后, 再调整位置, 将局麻药主人臂丛神经周围, 动态监测扩散情况, 麻醉完毕后患者取平卧位。
对照组:找寻一个由前、中斜角肌、肩胛舌骨肌三部分共同构成的三角, 穿刺点一般选择在靠肩胛舌骨肌处, 穿刺针需要垂直刺入3~4 cm的深度, 再略向脚端推进, 推进到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 回抽试探, 若无血、脑脊液, 才可以注入局部麻醉药物。
两组患者使用的局麻药为一种混合液, 这种混合液由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等容量混合而成, 药物剂量为0.4 mg/kg。
1.3 评价标准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至完成时间, 进行麻醉效果评估, 针刺疼痛评分法分为3 个等级: (1) 0 分, 无痛, 完全阻滞; (2) 1 分, 可忍受轻度疼痛, 阻滞不全; (3) 2 分, 剧烈疼痛, 缺乏阻滞。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
1.4 统计方法
对数据使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用 (n,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起效时间、 完成时间、阻滞效果均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2 例霍纳综合征, 发生率为4.76%, 对照组出现3 例刺破血管, 5 例霍纳综合征, 发生率为19.05%, 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86, P=0.043) 。
3 讨论
臂丛神经丛阻滞麻醉效果取决于局麻药在臂丛神经周围扩散的效果, 传统解剖学定位法麻醉效果与麻醉医师的个人经验、操作熟练程度、个体差异及解剖变异等情况有密切关系, 传统解剖定位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一般住院医生需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3]。 超声引导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清楚看清臂丛神经和血管分布情况, 且能动态监测进针过程和局麻药扩散情况, 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变得直观、安全、可靠[4]。 该技术受患者肥胖及解剖变异的影响比较小, 有研究报道, 使用超声引导定位完成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成功率达到100%[5]。影响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局麻药浓度、剂量、容量等, 此外, 臂丛神经本身的粗细大小也是影响神经阻滞效果的一个原因。 通过超声扫描可确定臂丛神经大小, 根据臂丛神经的粗细大小给予不同剂量的局麻药, 提高神经阻滞效果[3]。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阻滞效果等分别为 (3.2±2.1) min、 (3.5±2.4) min、 (2.8±0.5) 分,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可行,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吴洪涛等人[6]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完成时间为 (3.4±2.6) min, 起效时间为 (3.3±2.5) min, 阻滞效果为 (2.6±0.4) 分。 卜祥梅等人[7]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完成时间为 (3.1±2.2) min, 起效时间为 (3.6±2.7) min, 阻滞效果为 (2.9±0.6) 分, 该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 主要原因分析: (1) 超声引导定位下, 麻醉医师穿刺时可以避开神经、 血管和胸膜等邻近器官组织结构, 从而减少神经、血管、器官的损伤, 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2) 麻醉医师根据超声扫描结果确定臂丛神经粗细大小, 确定阻滞麻醉所需的局麻药剂量、浓度等, 保证充分阻滞臂丛神经; (3) 超声引导下可以动态观察局麻药扩散情况, 掌握局麻药的使用剂量, 减少霍纳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避免反复穿刺麻醉, 缩短麻醉操作时间[8,9]。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定位操作简单, 科学性强, 能直观定位, 避开血管、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等, 为臂丛神经阻滞提供关键信息, 从而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对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在该院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 其中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给予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 (3.2±2.1) min、起效时间 (3.5±2.4) min、阻滞效果 (2.8±0.5) 分,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霍纳综合征, 对照组出现3例刺破血管, 5例霍纳综合征, 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少,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超声引导定位,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芳.超声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J].医学美学美容, 2013 (10) :121-122.
[2]王蕾.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 :83-84.
[3]韩雪飞, 晏明江, 王克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 2013, 34 (9) :1395-1396.
[4]汪三岳, 陈新忠.不同定位方法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3) :338-340.
[5]丁莉莉, 黄安宁, 刘丽萍.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 (6) :52-53.
[6]吴洪涛, 王晋平.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2) :137-139.
[7]卜祥梅, 王波, 王耀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5 (3) :103-104..
[8]张新龙, 柴艳云, 王晋平, 等.超声引导系统在臂丛神经阻滞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8) :22-23.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因为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以及痛苦感较少,其以一种微创手术方式于临床获得极为广泛的应用。临床在开展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以全身麻醉最为普遍,但是患者手术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严重的应激反应[1]。为了探讨单纯全麻以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加以干预后获得的麻醉效果,本文主要以本院收治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展开不同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方法的研究对比,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选择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9~66岁,平均年龄(45.39±7.51)岁;患者体重51~69 kg,平均体重(58.32±4.63)kg;疾病类型:异位妊娠患者21例,卵巢囊肿患者13例,子宫肌瘤患者15例,不孕症患者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5.42±8.59)岁;患者体重52~71 kg,平均体重(58.35±4.66)kg;疾病类型:异位妊娠患者22例,卵巢囊肿患者11例,子宫肌瘤患者13例不孕症患者5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准备对所有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开展临床手术之前,常规进行相关身体检查工作,以保证患者符合腹腔镜手术的相关要求。在准备实施麻醉前,选择阿托品(0.5 mg)对患者实施静脉推注[2]。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单纯实施全麻。在实施静脉麻醉诱导的过程中,药物主要选择芬太尼(4μg/kg)、咪唑安定(3 mg)、维库溴铵(0.10~0.15 mg/kg)复合丙泊酚(40 mg)[3]。成功完成诱导麻醉后,选择丙泊酚[4 mg/(kg·h)]对患者实施静脉泵入,有效完成维持麻醉,在患者完成手术前的10 min,停止应用药物[4]。在准备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选择维库溴铵对患者实施间断干预,有效实现肌松的效果[5]。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全麻的实施以及麻醉药物的应用剂量均同对照组患者。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对麻醉药物应用剂量进行合理调整。在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的过程中,主要将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第一腰椎同第二腰椎之间的间隙作为本次实施腰穿的进针位置,针对患者的头侧实施穿刺,并且将导管有效置入,作为备用。通过导管,有效注入利多卡因(2%,3 ml),之后对注射后患者的基本反应进行认真观察[6]。若5 min后未表现出任何异常,选择罗哌卡因(0.5%,20 ml)复合利多卡因(1%,10 ml)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麻醉平面进行调整,直至患者第八腰椎水平的位置。如果患者临床实施手术的时间在1 h以上,则选择利多卡因(2%,5 ml)对患者实施维持麻醉,麻醉的频率为每30分钟1次[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心率为(70.15±2.15)次/min,收缩压为(113.19±2.59)mm Hg,舒张压为(75.12±1.59)mm Hg;创建气腹5 min后,心率为(71.12±2.35)次/min,收缩压为(115.49±1.69)mm Hg,舒张压为(75.03±2.12)mm Hg;创建气腹15 min后,心率为(72.51±2.69)次/min,收缩压为(118.69±1.72)mm Hg,舒张压为(77.13±1.45)mm Hg;创建气腹30 min后,心率为(74.59±2.59)次/min,收缩压为(120.22±1.29)mm Hg,舒张压为(79.45±2.39)mm Hg。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心率为(70.39±2.23)次/min,收缩压为(112.89±3.39)mm Hg,舒张压为(75.29±1.86)mm Hg;创建气腹5 min后,心率为(74.33±1.89)次/min,收缩压为(117.25±2.12)mm Hg,舒张压为(76.39±1.32)mm Hg;创建气腹15 min后,心率为(81.66±2.22)次/min,收缩压为(126.44±3.55)mm Hg,舒张压为(85.99±3.02)mm Hg;创建气腹30 min后,心率为(86.11±2.69)次/min,收缩压为(133.55±3.42)mm Hg,舒张压为(90.55±5.16)mm Hg。在创建气腹15、30 min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对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完成人工气腹的创建,但是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及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患者表现出系统循环紊乱的现象。在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方法,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系统紊乱状况。
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开展配伍麻醉的方法进行干预,不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产生严重的影响,患者术后可以做到快速恢复,成功降低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综上所述,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顺利开展,可以成功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证明可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过程中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
[1]顾伟,顾小萍,马正良,等.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12):1176-1178.
[2]杨琦琳,柴静,王坚伟,等.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3):267-269.
[3]向波,颜娅.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2014,34(19):5471-5472.
[4]金建涛.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临床效果.中国老年学,2011,31(18):3492-3494.
[5]刘东海.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效果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0):2264-2265,2270.
[6]刘晓欧.靶控输注舒芬太尼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老年学,2013,33(8):1923-1924.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6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7~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6.50) 岁;体质重在42~72 kg之间, 平均体质重为 (58±7.36) kg;ASAⅠ~Ⅱ级, 该组患者均采用单纯全麻。实验组患者年龄在31~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7.58) 岁;体质重在44~75 kg之间, 平均体质重为 (59±7.53) kg;ASAⅠ~Ⅱ级, 该组患者均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两组患者在术前均已排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心脏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 无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 d进行麻醉及手术准备, 医护人员术前1 d访视患者,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作出客观的评估, 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 尽可能使其明白手术流程, 减轻心理负担。准备好手术所用药品, 备好麻醉机、静脉麻醉微量泵、氧气、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等, 并将手术用品推至手术间待用。患者进手术时叮嘱其取下假牙、首饰、术前禁食、禁水8~12 h, 调节好手术室温、湿度。两组均在麻醉前15 min静脉注射阿托品 (药品名称: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1021304;规格:1 m L:5 mg) 0.5 mg, 同时监测患者的BP、ECG、SPO2等指标, 为患者吸氧, 通过增加组织氧储备, 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腹腔镜患者采用单纯全麻:开放患者的静脉, 固定体位, 于肩上垫一软枕, 使头稍向后仰, 选择合适的静脉, 采用18#套管针穿刺建立起静脉通路, 输液器接延长管, 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调节液体的速度, 让护理人员配合固定患者, 以防在推注麻药时患者出现躁动。诱导采用咪达唑仑 (药品名称:咪达唑仑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027;规格:1 m L:5 mg) 5 mg+阿曲库铵 (药品名称:顺苯磺阿曲库铵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440;规格:2.5 m L:5 mg) 0.15 mg/kg+芬太尼 (药品名称: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508;规格:2 m L:0.1 mg) 3μg/kg, 待插管成功后, 接入呼吸机。采用丙泊酚 (药品名称:丙泊酚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38;规格:20 m L:0.2 mg) 3~4.5 mg/ (kgh) +阿曲库铵 (药品名称:顺苯磺阿曲库铵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440;规格:2.5 m L:5 mg) 50 mg (kgh) 进行持续静脉维持[2]。
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技术:患者先行硬膜外穿刺, 上腹部取T8~9间隙, 下腹部取T1~2间隙, 向头侧穿刺置管, 注入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 (药品名称: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757;规格:2 m L:4 mg) 试验量3 m L, 观察硬膜外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严格按照血压变化决定首剂量, 等5 min后注入局部麻醉药10 m L[1%利多卡因+0.5%甲磺酸罗哌卡因 (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064;规格:23.84 mg) ]。之后, 患者采用咪达唑仑5 mg+阿曲库铵0.5 mg+舒芬太尼0.4μg/kg行麻醉诱导, 成功插管后接呼吸机控制呼吸, 于麻醉阶段采用丙泊酚3~4.5 mg/ (kgh) +阿曲库铵50 mg (kgh) 静脉泵维持, 同时辅助异氟醚静吸互补复合麻醉[3]。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输入丙泊酚、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等麻醉药, 并等待患者恢复正常反应后拔出气管导管。术后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各指标, 防止因麻醉药效未过导致意外发生。
1.3 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严格、连续监测ECG (心电图) 、MAP (平均动脉压) 、SPO2 (血氧饱和度) 、BP (血压) 、HR (心率) 等生命体征指标及血流动变化, 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麻醉时间、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等指标。并评估患者的子宫松弛程度, 其中, 优:患者的子宫宫颈可以由阴道口拉出, 子宫及韧带松驰情况十分良好;良:增加些许力度, 子宫宫颈便可从阴道口拉出, 子宫及韧带松弛效果基本满意;可:宫颈拉出稍显困难, 子宫及韧带松弛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差:宫颈拉出困难, 子宫及韧带松驰程度较差[4]。
1.4 统计方法
在该次研究中,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变化及生命体征指标对照
对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建立气腹后、手术结束时、拔管时各阶段的ECG、MAP、SPO2、BP、HR等指标进行监测观察, 发现两组患者手术全过程中的ECG、SPO2等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患者BP (血压) 变化水平低于行单纯全麻的对照组患者, 且实验组MAP (平均动脉压) 低于对照组、HR (心率) 慢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对照
对两组患者麻醉后的子宫松弛度进行评估, 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子宫松弛总优良率高达92.11%,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优良率73.6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总优良率= (优+良) /组例数100.00%。
2.3 两组麻醉用药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的对照
实验组患者丙泊酚、阿曲库铵麻醉药物的用药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属于临床妇科应用十分广泛的微创手术, 其所具有的微创、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 给无数妇科疾病患者的身体康复带来了福音。但是, 妇科腹腔镜手术操作的顺利性、手术效果、预后也与麻醉技术的紧密配合有着重要关系, 因此,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前进行有效的麻醉也很有必要[5]。该院妇科收治的76例腹腔镜手术患者, 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分别行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 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患者, 在血流动变化、生命体征指标、子宫松弛度、麻醉用药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全麻的对照组 (具体数据见如上结果所示) 。对两种麻醉技术应用效果的综合分析认为, 腹腔镜患者在给予单纯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时, 要给予患者较大剂量的麻醉药物剂量, 才能保证麻醉效果, 但同时因为大剂量的麻醉药物作用, 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心血管应激反应。该院行单纯全麻的对照组患者, 便是在气腹及麻醉药物作用的下, 出现胸内压及腹内压升高、心血管顺应性降低、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增高、交感活性增加等诸多不良现象, 从而给手术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此外, 行单纯全麻的腹腔镜患者, 由于子宫松弛效果不佳、血流动变化明显、心率加快等诸多因素作用, 也容易延长手术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6]。
基于单纯全麻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是突显出的诸多不足之处, 该院也在积极寻求其他合理、有效、能克服以上缺点的麻醉方式。通过不断探究发现, 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 基本上可以弥补单纯全麻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该麻醉方式能够有效的阻止外周伤害性刺激的传导, 避免扩张血管, 也可尽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立气腹后因机械刺激及应激因素造成的体循环阻力, 使血压、心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此外, 该麻醉方式还可阻止肾上腺髓质系统反应, 防止术中发生应激反应, 并能有效阻止子宫与子宫固定组织的神经支配, 确保子宫松弛良好, 从而促进腹腔镜手术的顺利性, 使患者在术后能早期苏醒。而通过该次研究结果也可发现, 给予全麻腹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患者在血压、心率指标及子宫松弛度、麻醉药物剂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这一点与李喜松[7]、朱海燕[8]等人的研究成果基本相符, 也印证了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价值。此外, 通过该次研究认为, 综上所述,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时, 具有抑制心血管反应, 促进子宫松弛、麻醉用药剂量少、麻醉安全、术后苏醒快等诸多优势, 值得在临床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优先选择使用。
摘要:目的 对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于该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8例采用单纯全麻, 实验组38例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并对两组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与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的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 但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药物用药剂量、苏醒时间要少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平均血压 (MAP) 、心率 (HR) 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 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苏醒时间短、血流动力学平衡、麻醉效果佳等诸多优势, 值得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作为首选麻醉方式。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单纯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撰.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 :80-81.
[2]鲁靖.对221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7) :18-20.
[3]张冬妮, 陈骏萍.硬膜外复合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1) :67-69.
[4]马辉.全麻与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3 (3) :92-93.
[5]李丰.不同麻醉方法对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探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6) :202-203.
[6]赵从佑, 张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4) :417-418.
[7]李喜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对比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5) :682-683.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生命体征
伴随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 腹腔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患者, 分别进行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治疗和大剂量右美托咪定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100例, 随机进行分组, 小剂量组患者50例, 年龄22~52岁, 平均年龄 (38.50±3.50) 岁;大剂量组患者50例, 年龄23~52岁, 平均年龄 (38.50±3.00) 岁,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重症脑血管疾病、手术禁忌和麻醉药物严重药物过敏等情况发生。
1.2 麻醉方法:
小剂量组50例, 在术前均给予0.4μg/kg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大剂量组50例, 在术前均给予患者0.8μg/kg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两组患者给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一次给予患者芬太尼0.2 mg, 顺苯阿曲库铵5 mg, 地西泮10 mg, 依托咪酯16 m L, 琥珀胆碱100 mg, 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 给予气管插管, 顺利插管后, 静脉滴注丙泊酚,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记录。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对比:
对比两组输注右美托咪定前的各项生命体征无显著差异性 (P>0.05) 。小剂量组输注右美托咪定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显著优越于大剂量组, 差异性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麻醉满意度对比:
小剂量组大和剂量组术后满意度分别为80.00%和90.00%, 两组术后麻醉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麻醉术后情况和安全性对比:
小剂量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缩短, 术后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两组均没有发生用药剂量不当导致重症不良后果发生。
3 讨论
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新型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发挥抗交感作用是依靠脑干蓝斑区的α2受体及血管运动中枢[2,3], 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节前神经细胞肾上腺素的释放, 避免节后交感神经的兴奋;还可激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α2肾上腺素能受体, 引起节后交感神经细胞膜的超极化, 抑制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4,5]。
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 分别进行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治疗和大剂量右美托咪定治疗, 对比两种给药方法患者输注右美托咪定前的各项生命体征无显著差异性 (P>0.05) 。小剂量给药患者输注右美托咪定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不良反应, 显著优越于大剂量给药患者 (P<0.05) 。100例均没有发生用药剂量不当导致重症不良后果发生。
综上所述, 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0.4μg/kg, 进行术前静脉输注, 可较好的满足于腹腔镜手术麻醉需要, 同时术中术后各项生命体征更加平稳, 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 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适宜依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术前给药治疗。
参考文献
[1]Kumakiri J, Kikuchi I, Ozaki R, et al.Feasibility of 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extracorporeal cystectomy via single suprapubic incision using an adjustable-view laparoscope to t reat large benign ovarian cysts: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procedure[J].Eur J Obstetr Gynecol Reproduct Biol, 2013, 168 (1) :64-67.
[2]Reynolds PM, Mueller SW, MacLaren R.A comparison of dexmedetomidine and placebo on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NGF, BDNF, GDNF, and epinephrine during severe alcohol withdrawal[J].Alcohol, 2015, 49 (1) :15-19.
[3]贺秋兰, 徐辉, 孙来保, 等.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全麻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 (10) :939-943.
[4]Do SH, Park SJ, Shin HJ, et al.Dexmedetomidine increases the activity of 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 type 3 expressed in Xenopus oocytes:The involvement of protein kinase C an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J].Eur J Pharmacol, 2014, 738 (5) :8-13.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10篇
摘要:目的探讨差异性的麻醉方法在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把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92例分为A、B两组,A组:腰-硬联合麻醉,B组:气管内插管全麻,比较两组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与麻醉效果。结果A组在气腹后5min各项指标与B组相比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PETCO2在气腹后15min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较腰-硬联合麻醉安全可行。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腹腔镜;气管内插管全麻;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82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9-01 随着医学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探讨腹腔镜手术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本文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分别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从而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92例,年龄19-45岁,体重42-68kg,ASAⅠ-Ⅱ级,包括浆膜下子宫肌瘤、畸胎瘤、卵巢囊肿及不孕症等,手术时间20-85min。排除各种禁忌证。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96例,P>0.05。1.2方法
1.2.1麻醉前准备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麻醉术前准备,术前0.5h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并开放两条通畅的上肢静脉通路。
1.2.2麻醉方法
甲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在L2-3间隙给予硬膜外穿刺,进入硬膜外腔后,采用针内针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回流,缓慢(>30s)注入重比重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10mg,拔出针内针,在硬膜外头端置管3-4cm并固定;转为仰卧位后,利用体位调节麻醉平面,控制阻滞平面在T6以下,面罩给氧,术中根据需要经硬膜外追加局麻药(1.0%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静脉辅助给予咪唑安定和芬太尼。乙组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快速诱导以咪唑安定0.04mg/kg,丙泊酚(1.5-2.0)mg/kg、维库溴铵0.1mg/kg 和芬太尼4μg/kg,诱导后给予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控制呼吸(VT=(8-10)mL/kg,RR=(12-14)次/min,I/E=1/2),术中持续吸入异氟醚、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
1.3监测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动态监控并记录SpO2、RR、HR、SBP、DBP、PETCO2。分别抽取患者桡动脉血给予血气分析处理,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等。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 软件统计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
由表1可知,甲组在气腹后5min各项指标SpO2、RR、HR、SBP、DBP、PETCO2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PETCO2在气腹后15min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两组各项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
组别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放气后10min甲组SpO2(%)99±0.493±2.9﹡97±0.899±0.3RR(次min )14±015±1.5﹡12±2.514±2HR(次min)83.2±6.865.3±7.2﹡85.6±5.880.9±6.1SBP(kpa)18.1±2.914.5±1.3﹡17.8±3.717.9±3.4DBP(kpa)9.4±2.16.8±1.1﹡8.7±2.910.2±1.1PETCO2(mmhg)38.5±2.945.1±1.6﹡45.9±2.1﹡41.5±3.7乙组SpO2(%)99±0.398±0.597±0.999±0.5RR(次min )14±0.513±0.913±0.814±0.2HR(次min)82.5±6.280.6±8.384.2±6.580.9±5.1SBP(kpa)17.6±2.771.2±2.916.9±2.616.5±2.8DBP(kpa)9.5±1.910.2±2.19.4±1.89.3±2.0PETCO2(mmhg)38.4±3.441.2±1.742.5±1.940.6±3.8注:a与麻醉前比较,P<0.05;b与乙组相比,P<0.05
2.2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由表2可知,甲组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与麻醉前p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aCO2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与麻醉前相比,P<0.05。乙组的pH 和PaCO2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 麻醉前相比,P>0.05。
表2两组动脉血气pH、PaCO2比较
组别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放气后10min甲组PH74±0.037.315±0.047.273±0.04﹡7.376±0.03﹡Paco25.04±0.786.64±0.55﹡6.75±0.41﹡5.24±0.62乙组PH7.400±0.037.400±0.047.392±0.037.39±0.03PaCO25.01±0.845.31±0.815.16±0.695.12±0.61注:a与麻醉前相比,P<0.05;b与乙组相比,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B组96例中共有2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与烦躁;B组96例,共有10例出现咽喉不适、声音嘶哑,两组不良反应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腹腔镜手术麻醉是在确保患者最大安全性的原则下达到有效肌松、充分无痛、缓解人工气腹不适及防治CO2气腹生理变化等条件,故在对麻醉方法进行选择时不仅需确保对患者的镇痛与松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还需经济安全[1],操作简单,术后麻醉并发症少及保持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等。CO2为无色、无味、不易燃性,易溶解于血液中,故临床上为气腹腹腔镜使用的标准气体。气腹会使腹腔内压力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从而使患者的心脏负担增加,手术危险性增高。故如何有效地避免CO2直接进入血循环是提高临床上妇科腹腔镜手术安全性的因素之一。本组对192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别给予腰-硬联合麻醉与气管内插管全麻两种麻醉方法,以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与麻醉疗效。结果给予腰-硬联合麻醉的甲组在术中极易出现低血压且PETCO2与气管内插管全麻的乙组相比,其值气腹后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膈肌上升与头低位腹腔脏器对膈肌压迫易使得肺功能余气量降低,潮气量降低,造成CO2潴留,PETCO2升高,再加上CO2通过腹膜吸收入血引起高碳酸血症。同时CO2会直接刺激膈肌,故患者易出现疼痛感。甲组96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与烦躁共22例。气管内插管全麻则是通过调整通气参数来缓解气腹对呼吸与通气的影响[2],防止CO2蓄积,缓解循环功能因气腹而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麻醉时,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能防止气腹与头低脚高体位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而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则不能达到此效果,故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麻醉时,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更安全有效,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1]黄江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法与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7):37.
[2]王其敏.全身麻醉与腰- 硬联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7(10):12-13.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00例患者随即分成A组和B组, 各100例, 平均年龄64岁, 其中男患者116例, 女患者84例。
1.2 纳入标准
年龄>55岁;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无I型及Ⅱ型呼吸衰竭;氧分压>95%;二氧化碳分压<55%;其他检查不能确诊的肺部疾病。
1.3 麻醉方法
A组采用经卧位将利多卡因麻醉药喷入咽喉部, 每次5喷, 间隔10 min喷1次, 连续3次治疗方法;B组采用经坐位将利多卡因喷入咽喉部, 每次5喷, 间隔10 min喷1次, 连续3次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氧分压参数;呛咳情况;恶心、呕吐情况;耐受度。
1.5 效果判断标准
优:声门张开, 插镜顺利, 患者轻咳;良:声门关闭迟钝, 插镜较顺利, 患者有轻度阵咳;差:声门较活跃, 插镜不够顺利, 恶心, 患者有明显阵咳, 但能完成检查;及差:声门很活跃, 插镜不顺利, 恶心, 镜体进人气管后, 有剧烈呛咳, 并出现紫绀及憋气或不能完成检查者。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所有检验水准α取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不适反应通过对比发现无显著的差异 (P>0.05) , 而麻醉优良率分别为A组为99%, B组为100%, 表明两种不同体位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均为优良。详见表1及表2。
3 讨论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因其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 且咽喉和气管表面神经丰富, 故要求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方能满足检查的需要, 及避免不良反应;不恰当的麻醉会导致纤维支气管镜及表面麻醉药对气管黏膜的刺激, 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对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1], 且术中时有发生呛咳、不自主体动及气道痉挛, 也会对呼吸循环造成严重后果[2], 给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因此, 本研究对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200例患者行两种不同麻醉体位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进行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 2组麻醉体位中患者的不适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只是注意麻醉药作用时间应在30 min以上, 且两组优良率均达到99%及100%, 因此两种不同体位麻醉各有优缺点, 要获得满意的神经传导阻滞应具备三个条件[3]: (1) 局麻醉药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2) 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局麻药到达神经膜上的受体部位; (3) 要有足够的神经长轴与局麻药直接接触至少1 cm的神经, 以保证传导阻滞。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麻醉效果的好坏, 麻醉效果不佳或失败可引起患者剧烈咳嗽、憋气、缺氧等, 甚至可能出现喉支气管痉挛以及呼吸心脏停搏等[4]。由于患者的剧咳及躁动, 将会影响医生对病变部位的观察及取活体组织的准确性, 也容易引起支气管黏膜损伤及出血等不良后果, 因而, 良好的麻醉效果对保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而坐位或卧位麻醉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麻醉效果无影响。两种不同体位麻醉各有其优缺点, 但需要注意麻醉药喷入方法的正确性, 以及麻醉时间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仵震宇, 张升全, 张幼兰, 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四种麻醉方法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 2001, 44 (3) :156.
[2]罗小玲.利多卡因氧气雾化麻醉行纤支镜检查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 2002, 33 (3) :213.
[3]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1.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