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经济形势
美国的经济形势(精选12篇)
美国的经济形势 第1篇
关键词:美国宪法,权力分立与制衡,人身权利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 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它同时也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 拥有着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因此, 有一个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美国如今高度发达的经济是否受益于美国的宪法体制?换言之, 美国宪法所确定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究竟如何造就了美国经济的神话。
一、美国宪法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权力的制约是任何一个权力主体均拥有抵制其他权力主体侵犯的法定手段和个人主动性。权力的平衡是任何一种权力均不成为至上的权力, 不同的权力之间保持分立和制约的状态。权力平衡是权力分立和制约的目的。权力平衡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民主, 避免专制。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是颇具特色的。美国宪法规定联邦、州是最重要的两个权力主体, 其中又着重规定了行使联邦权力的三个主体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联邦国会行使立法权, 总统行使行政权, 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之间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激烈冲突, 但三者始终保持完好, 权力分立、制约的格局维持不变。
正是美国宪法所确立的这种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才使美国各个权力机关不敢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 只能各司其职。在这样一种高效运行的模式之下, 经济的大发展成为必然。美国经济体制是纯正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政治氛围是自由平等。而美国宪法所确定的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便创造了自由和平等的氛围, 没有任何人是可以独裁的, 没有任何机构是享有绝对权力的。政府的腐败虽不能完全杜绝却已被降至最低的限度。政府本质也是一个利益集团, 当它的权力不能肆无忌惮的滥用时, 社会各个利益阶层的利益便能够通过成熟完事的机制表现出来并得到维护, 经济便会得以发展。
二、美国宪法较高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为学界所公认。这一稳定性特征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宪法文本的独特品质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美国宪法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宪法, 自1787年沿用至今。二百多年来, 美国宪法只增加了27条修正案, 作了27次修改和补充。更重要的是, 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在二百多年来始终没有改变, 而是反复得到重申或强调。美国宪法较高的稳定性是建立在较高的灵活性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宪法历经二百多年, 虽然变化较小, 却可以适应二百年来美国的沧桑巨变。其秘诀在于美国宪法规范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发展。
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 被称为美国人民的“准圣经”, 它的稳定直接导致了美国各项制度和法律环境的高度稳定, 便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美国宪法注重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美国宪法比较重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 如对公民人身权利规定得比较全面详细, 对逮捕、拘禁、拘留、搜查等措施规定了具体而严格的条件, 并特别要求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对公民人身权利的限制或剥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毋庸置疑, 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在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能否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试想, 人身权利受到充分保障的公民和人身权利没有受到充分保障的公民相比, 当然是前者的工作热情更高, 创造力更强。这里涉及到社会学和伦理学中的一些类似研究。美国宪法将人权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当人的基本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后, 人们便会向更好的生活层次进行发展和努力。美国宪法注重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其实间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美国宪法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美国宪法所强调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已经在很多国家的立法实践中得以实现, 并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机制。我国在立法之初注重结合中国的国情, 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和法律体系。但其完善程度毕竟不如发展了几百年的美国宪法和它所确立的一系列机制。美国宪法认为没有稳定性, 宪法的威力不强大;没有灵活性, 宪法及最高法院的生命就会终结。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同样应该非常注重稳定性和灵活性。美国宪法是“他山之石”, 对解决我国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总的来说, 美国宪法对公民人身权利的规定比较全面, 也比较详细。其中, 尤为重视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权利, 如禁止对被告实施酷刑和不人道的待遇,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 被告有获得公正、公开、及时 (迅速) 审判的权利等等。例如, 对逮捕、拘禁 (监禁) 、拘留、搜查等措施规定了具体而严格的条件, 并特别要求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 这一点对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永生.刑事诉讼的宪政基础[M].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4年6月:133[1]陈永生.刑事诉讼的宪政基础[M].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4年6月:133
美国的经济形势 第2篇
案例内容:
1980年底,里根入主白宫前后,即同他的经济顾问班子研究确定了贯彻供给学派主要主张的“经济复兴计划”和后来被称为“经济复兴税法”及“公平、简化和促进经济成长”的税制改革计划。此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减税、减支和减少政府干预来增加私人储蓄和投资,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从1981年到1984年的四年中,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降低了25%,从原来的最低税率14%和最高税率70%,分别降为11%和50%。同时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行个人所得税指数化。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美国历史上最短的折旧办法。折旧期分别为3年、5年、10年、15年。如汽车折旧期仅为三年。实行这些计划并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使美国经济有了较快回升。198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4%,这是从1954年以来没有过的增长速度,1982年以来对新工厂和设备的实际投资每年增长15.4%,这是二战后没有过的速度,失业率从1982年的10.7%降为1985年的7.4%,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为1984年的4%。里根对他在第一任期的四年里取得的成果是满意的。他说:“四年来我们联邦政府的工作也开始发生了悄悄的但是深刻的革命,我们遏制了当时看来是一股不可抗拒的趋势:政府干预越来越多,税收越来越高,开支越来越大、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防务力量越来越弱。”
里根竞选连任总统后于1986年10月他又签署了被称为是“美国第二次革命的核心”的税制改革方案,在继续减税的同时,着重解决税制过于繁琐的改革。因此,把这次税改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简化、公平和促进经济的增长”。
1. 简化——从累进税制向比例税制过渡
具体说来有,他们将最高税率为50%,最低税率为11%的15级累进税制改为15%和28%的两档税制。另对高收入者征5%的附加税。在公司所得税方面,把原来15%到46%的五级税率,改为15%、18%、25%、33%四档税率,并对特定的数额范围加征5%的附加税。同时,降低资本利得税率,扩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抵免范围。这就进一步降低了个人和公司的负担,也大大简化了税制。
2.公平——由作为政府政策工具的税制向中性税制过渡
美国在1986年税改中,对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进行了严格整顿。并规定公司所得税率在如除各种优惠后,不得低于20%。他们认为,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是这次税改的一个“关键战略”,实现这个战略既可减少税收对储蓄、投资和工作等方面经济选择的干预,使税制更加“公平”,又可以减少税收方面的漏洞。
3. 刺激经济增长
刺激经济增长是税改的目的,“简化”和“公平”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那么,如何通过“简化”和“公平”来刺激经济增长呢?如上所述它是通过减少税率档次,由累进税制基本上过渡到比例税制,整顿税收优惠,扩大税基,降低边际税率,鼓励富人积极投资(但也不伤害穷人,因由于起征点提高,使600万低收入者免税),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目标基本上得到实现。
从税收角度看,里根的两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不仅刺激了整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积累了资金,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而且确实为美国今天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美国经济形势好转对中国的影响 第3篇
今年以来,美国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一路上扬,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失业率下降至7.6%。美国联邦储备署伯南克主席不久前甚至暗示,如美国经济稳定复苏,将考虑收缩量化宽松政策。但仔细分析,美国经济走向依然阴影笼罩,不确定因素较多。
缓慢复苏
美国经济四年前开始缓慢复苏,一路磕磕碰碰,起伏不定。尽管采取了7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四年来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在2%上下徘徊,2012第四季度和2013第一季度甚至降到2%以下。这是自二战以来最弱的增长。而且债务负担益重,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连续四年超过10%。回顾美国历史,以往经济危机后复苏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1%。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近日宣布破产就是最新例证,负债180亿美元,其中养老金入不敷出是主要原因。
让我们拨开迷雾,看看美国经济的核心要素就业情况。美国财政部长杰克·卢最近表示,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企业已创造了700万个工作岗位。然而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广为报道的7.6%的失业率实际上只是“障眼法”而已,实际失业率要远远比这高得多,今年5月为13.8%,6月则高达14.3%,失业或就业不足的人数达2200万,也就是说就业人口仅占工作年龄人口的63.5%,比四年前开始复苏时还下降了2.2%。
为什么会这样?一是许多人长期找不到工作,干脆放弃了就业;二是临时工作岗位的比例大幅度上升。据今年6月美国政府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就业人数增加了753000人,但其中至少557000个系临时工作岗位。该统计还显示,全国临时工作岗位目前有28059000个,为2007年底金融危机以来之最!这点连联邦政府也未能幸免,2012年6月联邦政府临时工为58000个,今年6月已达148000个。很多人将此归咎于被称之为“奥巴马福利”的医疗保险法。该项法律规定,雇员超过50人的企业必须为雇员提供医疗保险,否则将处以每人2000美元的罚款,而雇员的界定是每周工作30小时以上。故众多中小企业宁可雇佣临时工,以躲避法律的规定。
现在再来看看量化宽松政策的实际效果。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复苏迟缓的根本原因是总需求不足,要刺激消费需求就要增加民众的财富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美国政府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手段已经穷尽,只能祭出美联储的货币宽松绝招。于是乎量化宽松从一期到四期,美元流动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每月800亿美元的债券回购连绵不绝。伯南克2010年11月曾说,希望这样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能“抬高股市”,“以增加消费者的财富,有助于增加消费者的信心,这将刺激消费”。
但是事与愿违,量化宽松并没有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预期效果。就是最近美国股市的回升也有很多因素支撑,而非完全由于流动性增大所致。如果是后者,那么前几年美股市就应该大幅回升,而不会等到最近才“阳光普照”。还有,美联储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大多进入虚拟经济催生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而没有用来投资实体经济。这一点从美国“无就业增长”中可见一斑。关键问题是,美国经济目前亟须结构性调整,货币政策不是“对症下药的药方”!
当然,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情况是最好的。美国经济确实在复苏,如果没有财政整顿,增速可能还会再高一些。美元在升值,美元债券利率上扬,大量美元向本土回流。由于资产通胀驱动,当前美国家庭净财富已达到70万亿美元,比2009年低谷时的48万亿美元增长了45%。美国制造业在回归重振,有了较大起色。页岩气的大量发现和开采使美国国内能源价格下降,制造业成本降低,竞争力加强。美国能源独立指日可待的说法不绝于耳。美国经济转型也已经拉开帷幕。虽然美国政治固有的党派之争和短期利益绑架经济发展方向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但不少有识之士和美国民众要求改革的呼声益高。美国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也有劳动生产率的科技含量增加、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替代白领工作的深层次因素。
影响中国
美国是国际经济的领头羊,是国际经济体系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者。美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与中国经济密切相关,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大环境。
让我们把目光首先投向金融领域。美联储持续数年的量化宽松使美元流动性在全球泛滥,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流动性注入中国和许多新兴国家。热钱的大进大出使不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亚洲不少国家已患上“量化宽松依赖症”,最近美国宽松刹车引发的美元回流使这些国家的信贷出现危机,经济增长再亮红灯。对中国而言,量化宽松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人民币“大池子”水位不断升高,金融泡沫风险增大。随着美联储准备逐步收紧量化宽松政策,中国资金外流规模扩大,我们同样面临信贷收缩的风险。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到5月底,中国M2同比增长15.8%。中国金融业资产2002年为20万亿元,2012年激增至100多万亿元。流动性急剧增加催生了房地产和金融泡沫,地方债务也迅速膨胀。据国家审计署统计,2012年底为地方债务约10.7万亿元,全国有8300多家地方融资平台,个别地方的债务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高达219.57%。外界估计中国的地方债务数字则更高。而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警告,如果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未来几年里中国资金净外流量将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5%,约1.35万亿美元(流出2.25万亿美元,外国投资9000亿美元)。
能源和贸易问题突出反映了美中两国实体经济所处的不同经济环境,以及美国在解决所谓全球经济失衡中所采取的经济战略。美国页岩气的大量开发不仅降低了美国企业的成本,也使美国逐步减少对石油特别是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美国制造业在美国政府“出口倍增计划”和“重振制造业战略”的激励下,加上国内能源供应的优势,发展势头看好。这将使中国这样制造业出口分量重,尤其是美国市场占较大出口份额的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壁垒增加,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不断,中国贸易风险上升,对美出口萎缩态势已经难以逆转。中国的光伏产业以及橡胶、轮胎等产品的出口都遭受严重打击。这也增加了中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难度。以中国钢铁产业为例。2012年,中国钢铁产量达7.2亿吨(美国产量约1.2亿吨),产能至少过剩20%。钢铁企业走出去可能是条出路。如鞍钢去年购买了美国密西西比钢铁开发公司14%的股份,准备在美国建5个炼钢厂。
更深层次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是全球化面临的方向性问题,即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如何解决?美国和西方国家正在引领新的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定,准备改变国际经济治理的框架和游戏规则,中国如何应对?
事实上,2008年始于华尔街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并未迟滞全球化的步伐。看看投资和贸易:1990年以来,全球直接投资和贸易增速均高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全球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经济产量的比例从1990年的9%上升到2012年的33%,同期全球货物和服务业出口占全球生产总值之比也从20%增加到31%。这几十年被经济学家称之为“超级全球化时代”(Superglobalization),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空前的速度在追赶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1990年以来,103个发展中国家中有75个国家以每年人均3.3%的速度在追赶发达国家,即便在金融危机(2008-2012)期间,这一增速也接近3%。南北差距在历史性地缩小。按理说,各国现在应该乘胜追击,继续扩大全球化的成果,努力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鸿沟,但值得警惕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工业化国家,以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为由,正准备重新制定规则,修改全球经济治理的游戏规则。“他们的奶酪别人不能动!”这不仅仅表现在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壁垒大大增加,更体现在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已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一些大国却竭力推行排挤中国的“超级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怪现象。“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谈判就是这样的“超级”谈判。两大自贸区谈判双向同时推进,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搁在一边,连美国和欧洲不少有识之士都惊呼,“此举十分危险!”
2009年的美国经济趋向 第4篇
经济增长失去主要动力
由于房市和股市下滑产生的负财富效应, 近期美国个人消费出现明显颓势, 2008年第三季度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3.7%, 为28年来最大降幅。10月份环比又下降1%。由于美元升值和全球市场萎缩, 前三季度表现相对出色的出口产业也将失去竞争力。消费和净出口的下降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失去了主要动力。
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次贷危机的直接根源是房地产债务链条的断裂。目前美国房地产状况仍在恶化, 去年11月全美住房平均价格继续下挫, 拖欠偿还房贷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1/10。如果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比较, 日本房地产在6年中上涨了51%, 但在随后的衰退中下跌了40%。而美国的房价自2001年开始上涨了80%, 2006年达到顶峰后到现在只下跌了20%。从这个角度来看, 美国房价还有10%~20%的跌幅空间。这意味着次贷危机本身还没有结束, 金融危机还有向前发展的空间。
消费信贷持续走软。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经过两次修改, 目前已重点转向了消费信贷方面。其中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主要靠个人消费支撑, 而美国消费者离不开各种商业信贷。和住房贷款相似, 大量商业信贷如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都经过证券化包装流入华尔街。以信用卡为例, 有3600多亿美元的信用卡债券在市场流通, 其中存在支付风险的比例远远超过次贷。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新一波金融风暴, 并加剧信用紧缩和消费下滑。
实体经济饱受侵蚀。如反映制造业活动指数的供应管理指数 (SMI) 已由8月份的49.9%下降到9月份的43.5%, 创造了自198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10月份进一步下降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点, 仅38.9%, 该指数低于40%意味着经济极度疲弱。而10月份非制造业指数也下降至到44.4%。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目前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均已病入膏肓, 已向美国政府寻求救助。尽管经历了美国国会众议院的通过和参议院的否决, 布什总统还是强行提出174亿美元的拯救贷款。但从短期来看, 美国汽车业恢复的难度非常大, 能否重获生机还要看美国政府能够继续采取多大力度的救援措施。三大汽车公司如果破产, 无疑将造成市场信心的进一步崩溃, 对美国经济来说将是更沉重的打击。
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美国劳工部12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11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53.3万个, 为1974年12月份以来的最大减幅, 失业率上升到6.7%, 为15年来的最高点。考虑到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 很多经济学家已经预计美国失业率明年将进一步上升到8%, 甚至更高。
经济衰退短期难以逆转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急剧恶化并不断向实体经济侵蚀, 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速折合年率只有-0.5%, 第四季度持续负增长也已成共识。从目前美国经济基本面来看, 美国经济或已陷入深度衰退。
12月16日, 美国联邦储备局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目前的1%下调到0.25%, 这意味着美国已进入“零利率”时代。如何拯救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 美联储、美国政府和美国的普通百姓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美国金融市场仍在持续振荡之中, 尽管今年金融危机可望缓解, 但实体经济的衰退才刚刚开始。由此可以判断, 美国经济中期走势不容乐观, 金融危机暴露出许多深层次问题, 可能需要二到三年的调整, 未来增长的过程将是缓慢而痛苦的。而对于全球经济来说, 这一轮经济危机可能还会有更大的风险袭来。
目前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都对于美国经济前景做出悲观预期。回顾2008全年, 展望2009年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不可避免, 关键是这场衰退会持续多久。从以下一些因素来看, 美国经济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的可能性不大。
危机暴露美国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债务不断攀升。目前联邦政府债务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 如果加上民间债务合计已经超过了50万亿美元, 并且还在不断攀升。多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够靠如此庞大的债务支撑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得益于美国经济的强大和美元的霸权地位, 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高杠杆、高赢利模式带来的巨大吸引力。尽管金融危机暴发后, 美元资产短期内仍是主要避险工具, 但从长期来看, 美元和美国的国家信用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在未来将面对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去杠杆化, 影响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美国靠巨额债务维持的经济增长和过度消费将越来越难以为继。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难有重大突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例如IT产业带动了美国经济的上一轮快速增长周期。而本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房地产繁荣的背后则是金融创新。尽管美国始终是全球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和领导者, 但近年来缺乏突破性的、能带来产业革命的新技术。在通讯、生物和能源等领域的一些创新, 尚不具备备带动大规模产业革新和全面经济增长的条件。
由此可见, 美国政府虽已经采取的一系列金融、财政和社会救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金融市场和恢复信心的作用, 但远不足以使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即便明年年底下滑触底, 美国经济进入正常增长轨道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就连一些美国经济学家也认为, 未来几年美国可能面临“痛苦的增长”。这期间将不可避免伴随着一系列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增长模式的转变。
对华贸易政策面临考验
2008年11月4日, 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赢得大选, 当选美国第43位总统。尽管对华经贸问题不是本次总统大选的核心议题, 但是作为当前国际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美中关系的变化注定要在今后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战略格局。另一方面, 奥巴马在竞选中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引起了各国的担忧。中国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中美贸易方面美国会对中国做出哪些政策层面的调整、调整力度有多大以及中美贸易关系会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引人关注。
众所周知, 美国本次大选的两大核心议题分别是美国国内经济和伊拉克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美国面临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困境, 新当选总统上任后主要的精力将放在内政, 特别是经济事务上。奥巴马日前对《时代》杂志说, 他上任后的头等大事是修补和稳定不断恶化的经济;其次是推动能源法案, 降低美国对石油的依赖, 并把新能源作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再次是医保改革和减税问题。奥巴马对外政策的要务则将是处理伊拉克战争的遗留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 新总统上台后在短期内不会显著改变对中国的经贸政策, 即使有政策调整也会在一两年之后进行。
与此相应, 奥巴马的经济团队多数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其竞选团队的经济政策主任杰森·福尔曼被人视为“贸易自由主义者”, 主要经济顾问古尔斯比自命是“最正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此外, 奥巴马的经济团队有不少关键人物来自克林顿政府的重量级人物, 例如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和罗伯特·鲁宾等人。这些人信奉自由贸易, 更加重视财政健康情况, 会为改善美国的债务状况做出努力。
但是, 值得关注的是, 次贷危机引发的综合效应使得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国内消费不振、企业投资减少、利润下降, 这必然会反映到美国的贸易政策上, 即美国的贸易政策会在利益集团的游说下趋紧, 甚至会诱发新的贸易保护行为。
其一, 汇率升值可能会成为奥巴马执政后中美贸易关系的一个矛盾点。由于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居高不下, 奥巴马认为有必要改变这种贸易的不平衡。按照普遍的估计, 2009年5月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坎, 因为届时美国财政部将宣布中国是不是人民币汇率的操纵者。
其二, 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外包。奥巴马认为, 美国把一些制造业、服务业外包给其他国家, 从而影响了美国人自己的就业, 所以在他的竞选政策里, 凡是要输出就业的大公司, 都将被取消税收优惠, 这部分税收优惠将被分配给那些在国内制造就业的企业。这种对税务杠杆的运用, 将难免影响美国资金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额。
此外, 对中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会有所增加。2008年上半年, 中国是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大的受害者。在85起反倾销新立案中, 涉及中国产品的位居首位, 为37起, 占比43.5%, 同比增加16起, 增幅达76.2%。由于美国会通过世贸组织解决贸易争端和加强对中国进口的监督, 预计今后来自反倾销和反补贴等非关税壁垒的争端会继续增加, 同时, 美国也会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和服务业开放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美国的经济形势 第5篇
除了上述的经济手段之外,美国在对华经贸政策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还使用了大量的非经济手段,主要包括: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妨碍正常的经济活动;在贸易逆差和汇率等问题上移花接木,把中国作为美国自身经济问题的替罪羊;要求中国为全球经济平衡和美国的经济霸权承担更大责任;诋毁中国所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等。
经贸问题政治化 冷战结束后,原有的国家安全概念发生了变化,经济安全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国家考虑的重点,结果是经贸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化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作为主导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体系的美国,经贸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超过了其他国家。美国学者I.M.戴斯勒在《美国贸易政治》一书中也指出了这一点:在所谓“1934年体制”下,美国的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之间以及两党之间都存在一种默契,不利用贸易问题进行政治攻击。但是,随着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上的崛起,这一默契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动摇,“政治化”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内容。〔18〕
鉴于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自然成为了美国贸易政治化的受害者。根据中国学者王勇的研究,美国在对华经贸政策上的政治化做法已经几乎覆盖了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中的各个领域和议题,包括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贸易救助问题、出口控制问题和投资问题等。美国对华贸易的这种“泛政治化”倾向不仅损害了双边经贸合作,妨碍正常经济交往,而且还“加剧了两国相互不信任,限制了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对于两国政治与安全关系的‘粘合’作用,妨碍了其‘正’外部效应的发挥。”〔19〕
美国将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案例。在中海油提出竟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之后,竞争对手雪佛龙和美国国内政客立即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收购案进行阻挠。一项原本纯粹的经济活动被政治化。在美方强大的政治压力之下,中海油最终退出收购,而雪佛龙则以低于中海油竞购的价格收购优尼科。〔20〕
寻找替罪羊 与经贸问题政治化紧密相关的是美国在经贸问题上推卸和开脱责任,寻找替罪羊,将由自身造成的问题归咎于中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对其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政治操作。
如上文所述,美国巨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源主要在于美国自身高消费低储蓄的行为和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两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不同地位。很明显,真正要对美国不平衡问题负责的是美国自己,正 如 尼 古 拉 斯 · 克 里 斯 托 弗 (Nicholas D.Kristof)所言,“那个扭曲国际资本流动、制造全球经济不稳定的国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21〕然而,对于美国国内的政客来说,接受这样的经济现实不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在他们看来,必须寻求其他手段,从贸易对象国身上找原因。
由于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 源 国,中 国 自 然 成 为 最 大 的 替 罪 羊。兰 普 顿(David Lampton)指出了美国政客在贸易逆差问题上对中国提出的两大指责:“政客们不是经济学家,对他们来说,不断增长的对华贸易逆差引发了‘公平贸易’和就业流失的担忧。”〔22〕在政客们的解读中,导致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的元凶是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而不公平贸易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故意压低人民币汇率。因此,不难理解的是,美国政府反复指责人民币币值过低造成了国际经济的不平衡。
其实,美方提出的不公平贸易和就业流失的指控都没有经济学上的依据。针对中国实施不公平贸易的指责,尼古拉斯·拉迪就指出,“美国的对华贸易逆差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对外国投资的开放性,而不是什么不公平的贸易行为。”〔23〕同样,赫夫鲍尔等人对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导致美国就业流失的指控提出了反驳。“贸易逆差不是(美国)制造业就业流失的主要原因。2000年至2003年制造业就业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不景气……和制造业生产力的提高。将贸易赤字等同于就业流失的政治计算不是过于夸大了其联系就是完全错误的。”〔24〕
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将中国作为替罪羊的做法虽然经济上站不住脚,但是政客们却乐此不疲?答案是这样做能带来一箭双雕的政治好处。一方面,通过在贸易不平衡问题上移花接木,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美国政府实现了为自己开脱责任的目的。美国将贸易逆差和制造业工业流失等问题打包,全部归咎于中国,有助于减轻美国政府对美国经济进行调整、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与再培训的责任。另一方面,一旦中国被认定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美国在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时就减少了顾虑,可以咄咄逼人,要求中国升值人民币、开放市场,并在需要的时候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
分担责任 除了开脱自身责任外,美方还积极鼓励中国在美国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美国排忧解难,分担责任。最为著名的要求中国分担责任的例子是2008年前后一度流行的中美“两国集团”构想。〔25〕该构想由前美国政府官员、现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任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首先提出,并得到历史学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的呼应和推崇。伯格斯滕最早在2005年主编的《美国和世界经济》一书中抛出中美“两国集团”的提法,〔26〕2008年又在《外交》杂志上撰文,详尽阐释了他的中美“两国集团”的概念,主张“构建中美两国集团,共同掌舵全球治理的进程”,使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取代欧盟的作用。〔27〕在同一时期,历史学家弗格森也参与了对中美“两国集团”概念的发展,创造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用以描述美国和中国之间经济上的共生关系。〔28〕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美“两国集团”的构想受到更多关注和推崇,布热津斯基、基辛格、佐利克和林毅夫等人也开始参与倡导,并将其从先前的经济层面扩展到战略层面,作为纾解当时美国遇到的国内外困境的一个重要手段。〔29〕
美方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后提出中美“两国集团”构想主要是基于实用主义原则,旨在让经济上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从美国身上接手更多责任,帮助美国以最小的代价维持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30〕美方的这一意图不仅在伯格斯滕、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等人的文章中有清晰的说明,而且在2009年美国官方对华政策的论调中都有清晰的表现。例如,为了确保中国资金持续流向金融危机中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财政部长盖特纳于2009年上半年先后访华时,都充当了美国国债推销员的角色,以恳切的口吻要求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并向中国领导人保证中国在美资产的安全性。〔31〕
诋毁中国发展模式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多年来按照西方国家提供的处方发展本国经济却效果不理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因此,对所谓的“北京共识”或者中国发展模式的讨论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然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引发了美国的担忧。
为了应对中国发展模式带来的挑战,美国采取了两面下手的对策。一方面,美国不遗余力地维护“华盛顿共识”的合法性。其实,美国国内从来不缺少对美国发展模式的溢美之词,从冷战结束之初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宣称“历史的终结”〔32〕到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宣告美国代表了“国家成功的惟一可持续的模式”,〔33〕都显示了美国对自身模式的高度自负。此外,美国还以同样的自负对外推行自己的模式。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一项有关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报告就显示出了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组织的傲慢和自负。报告首先承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接受了“华盛顿共识”经济处方的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乏善可陈,但是报告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新自由主义方案有问题,而是拉美地区接受“华盛顿共识”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34〕由此可见,美国全力维护自身模式的合法性,甚至不惜扭曲事实为“华盛顿共识”的教条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美国还通过从话语上贬损中国的发展模式来应对挑战。第一个表现是指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违背自由贸易精神,不遵守规则,实行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重商主义”政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被推为美国对日政策“修正主义流派”教父的查莫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将当年针对日本的指控直接套用在中国头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华贸易问题不是一个贸易问题,而是‘制度摩擦’的一种表现……中国的发展战略大量借鉴了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经验,其秘诀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的规则进行变通,利用规则实现国家财富和权力。”〔35〕可以说,“重商主义”的标签被贴到了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各个领域。2012年2月底,华盛顿智库“信息科技与创新基金会”发布一份题为《够了:对抗中国的创新重商主义》的报告,报告称中国施行重商主义的规模“史无前例”,指责中国利用汇率操纵、补贴、关税、强制性技术转让、出口限制、标准设置和其他政策等来为各行业的公司———尤其先进科技产品和服务领域———获取“绝对优势”。〔36〕
与“重商主义”指控相关的另一个话语诋毁的表现是给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的经济活动贴上“新殖民主义”的标签。2011年6月上旬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东非国家期间,就指出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没有遵循国际准则,并警告非洲国家警惕“新殖民主义”。〔37〕美国对中国非洲政策的攻讦集中体现在前几年的苏丹达尔富尔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抢占国际话语的道德高地,不惜贬损中国,将中国描绘成为一个为了石油利益而支持苏丹政府对达尔富尔地区施行“种族灭绝”的国家。〔38〕
美国经济危机的信用经济分析 第6篇
摘要:本文从信用经济角度分析美国经济最近几年的发展与衰退以及其风险积累的过程,挖掘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美国;经济危机;理论根源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次危机已导致全球金融动荡。因此,如何认识此次危机形成的原因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此次危机是由信用问题所引发,笔者认从信用经济学的内在脆弱性角度更有利于看到现象的本质,易于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以经济的内在脆弱性角度,从经济周期理论和危机的传染
性理论两个角度展开。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以下将从经济周期理论中的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三个角度对这次危机的形成进行分析。
纯货币理论在经济周期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纯货币理论来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信用。由于银行体系有通过乘数作用创造信用的功能,因而作为主要流通工具的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21世纪初美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配合当时经济增长的大环境,有力促使了房价的上涨,激发了居民购房和银行放贷的热情。低利率政策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同时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风险。市场的繁荣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流动性过剩和竞争激烈使资信审查的动力削弱,银行则放宽了放贷的条件,开拓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市场。银行信用持续高速的扩张导致美国经济的不断高涨。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大,政府采取紧缩的政策。利率的持续升高使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贷款的利率上升使还款人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直接导致一部分资信较差的客户无法偿还贷款。次贷产品的链条从源头产生危机,并将这种危机通过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打包形成次级的债券,弥漫到整个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领域。
从投资过度理论分析,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使得市场投资加大。一方面,投资者投资房地产,使耐用消费品生产大量增加,经济持续高涨,但随后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使得进一步投入生产的动力不足,于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产品价格过高,使得投资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但此时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的供给已经形成,使得供给大于需求。最终出现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部门生产过剩,造成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下跌,进而形成经济危机。另一方面,投资者大量购入由次级贷款打包而成的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衍生品本身具有风险隐蔽性和转移性,投资者难以辨别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使其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产生大量泡沫,因此下游投资者投资该产品时利润下降,风险增加,使投资更趋谨慎。当次贷相关的实体经济产生问题时,其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找不到下游的投资者,投资者纷纷抛售,次贷链条断裂,就会产生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从创新理论角度,金融衍生品发展伴随着大量创新,这种创新存在着巨大的利润,从而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此时市场中充斥着老的投资组合和新产品,而两者的共同存在给购买新产品的投资者带来更广阔的获利空间。持续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但由于环境技术限制,创新会受到阻力,一旦创新进入停滞阶段,就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因此必然导致经济萧条。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其金融衍生产品迅速蔓延,其创新性也随之波及各国。由于创新伴随着风险,并且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向下转移性,当美国产生危机时就不可避免波及到其他国家从而产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二、危机的传染性理论分析
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它由一个经济主体传染给别的经济主体,其结果可能导致经济系统性风险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主要有两条传染机制。第一条是接触传染机制,其来源主要是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债权债务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复杂的“债务链”中的一环。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务人的风险就可能传染给债权人,甚至有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的断裂。二是交易和结算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能从事金融交易,都需要进行支付结算。其中交易双方都面临多种风险,于是交易一方的风险可能通过交易途径转移给交易另一方。三是持股关系。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持股与被持股关系,甚至是交叉持股关系。因此当某一经济主体出现问题时会波及到其相关持股和被持股主体的利益。这次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导致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继而引起次级贷款打包形成的金融衍生品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通过经济体的联系使问题逐级传染,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条是非接触传染机制。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普遍产生了恐慌心里,造成投资抛售、银行挤提等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 晶:《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IEC,NO.11,2008.
[2]董裕平:《美国经济难逃衰退厄运》,《中国金融》,2008年11月.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
美国的经济形势 第7篇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数据, 我们绘制了从1947年2季度至2008年4季度的美国名义GDP增长率曲线。按照对经济衰退有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定义, 从图1中看到约有10次经济进入衰退期, 以下我们进行逐一梳理, 并列举了相关文献观点。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www.bea.gov) 。
1947~1959年间, 图1中反映了3次衰退。实际上如果包含1947年底的一次, 按照前任美联储主席Burns (1960) 的观点, 二战后到1959年美国共经历了4次衰退, 其衰退程度较战前温和。1948年秋的美国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了10%, 失业人数增至370万。形成危机的根本原因,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 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暂时萎缩, 两者形成了尖锐矛盾。1953年7月, 受朝鲜战争失败的拖累, 美国经济在战争中形成的高涨过程被打断, 陷入经济危机, 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9.1%, 失业率达6.2%。衰退时间持续了将近1年, 直到1954年4月才结束。1957年秋的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更长, 波及冶金、汽车运输、电气诸多部门, 工业生产下降了14%, 私人投资锐减20%。Kim和Nelson (1999) 的计量分析认为美国经济的波动性存在结构突变, 突变点在1984年1季度。Mcconnell和PernzQuiros (2000) 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Stock和Watson (2002) 的统计检验也发现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22个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存在突变性下降。针对这一现象, 很多经济学研究也给出了解释, 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美国耐用消费品波动性下降 (Kahn, 2002) ;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对阻止通胀和经济波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Clarida, 2002) ;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完善使美国金融体系更加灵活 (Jermann和Quadrini, 2006) 。
以上观点实际上蕴涵着美国经济增长结构出现了新特点, 但当面对这一轮金融危机时, 再回顾以上观点时, 发现尤其后两点颇值得推敲。将本轮经济危机与1990年开始的经济周期稳定特征相对照, 也更能发现这一轮经济危机的根源恐怕是过去美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这一点可从图2中反映的美国广义货币 (M2) 供应量的变化显示出来。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www.bea.gov) 。
美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出现了新特点, 但原因并非归于信息技术革命, 应该说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熨平了美国经济波动, 同时这样的货币政策也产生了副作用。从经济学理论上看, 如果没有通货膨胀, 货币当局确实可以保持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 美国在90年代中后期保持低通胀, 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中国等新兴市场进口初级产品和轻工产品。尤其在经历“911”事件以后, 为防止经济衰退, 2001~2004年美国都维持了战后最低的利率水平。低利率必然导致流动性过剩, 而美国的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体现在投资领域, 而是出现在消费领域。Banerjee和Stock (1992) 的单位根断点的循环检验程序。检验1947年1季度至2008年4季度美国消费和GDP及净出口的单位根断点, 检验方程如下:
ΔXt=u+αt+βΔXt-1+ρXt-1+γD1+εt (1)
检验主要针对均值突变的情况, 即对于虚拟变量Dt, 有:
从第10个季度起到最后1个观测值, 依次递推改变样本范围, 用虚拟变量改变突变结构发生的年份, 将式 (1) 系数ρ (ADF值) 的估计序列选择最小值, 即为断点。图4分别给出了消费、GDP和净出口的断点图。
由上至下分别为:消费、GDP和净化口的循环检验的。
模型检验的具体结果可见表1, 从表1中可以明确看到消费的趋势断点出现在1995年2季度, GDP和净出口的趋势断点也出现在1995年。
注:表中的临界值均采用了Banerjee和Stock (1992) 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
进一步, 以1995年4季度为断点, 我们分别将前后两个区间, 进行了向量自回归分析, AIC信息准则显示最大滞后阶为5。由于模型系数众多, 我们仅画出了两个区间估计的VAR模型12个季度的脉冲相应图。对比两个图形可以发现, 美国经济结构确实在1995前后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如上文中许多研究所说, 美国经济波动趋于稳定, 实际上GDP增长受消费扩张的影响逐渐增加。且各变量对GDP增长的冲击随着时间并未趋于收敛。这说明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比之以前有所减弱, 这与Blanchard与Simon (2001) 的结论较为一致。
3 结 论
(1)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费是本次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1995年以后, 由于美国经济增长中没有出现较高的通胀, 导致积累至今的宽松货币政策是本次经济危机出现的潜在原因。低利率导致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在生产领域形成投资, 但却引起消费膨胀, 造成美国经济增长依赖 “借贷消费”, 畸形消费刺激地产业泡沫, 而泡沫破灭几乎不可避免。
(2) 金融体系过度自由化, 缺少监管放大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从马克思的早期观点, 到信息经济学的现代分析都认为完美的市场体制可能并不存在, 委托代理关系和逆向选择的存在都导致现代金融中介在代替社会配置金融资产时从自身利益出发, 增大系统风险。而以华尔街投资行为代表的金融结构恰好反映出了这一点。因此, 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监管领域美国都应反思其过度的自由化体制。
注:左图为1947q1-1995q3, 右图为1995q4-2008q4
(3) 贸易保护助长了美国经济结构失衡。从比较优势看, 美国无疑是全球最具技术创新能力的经济体, 因此鼓励本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并保持一定的技术贸易是美国经济的选择。从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看, 无疑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 美国近年来的技术贸易壁垒和技术垄断有所抬头。这不仅阻碍了国内的创新能力, 也导致美国出口的下降。并且, 这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有向消费电子产品过度倾斜的势头, 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还亟待提高。
(4) 从长远的技术创新角度看, 新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匮乏是导致经济转向衰退的内在原因。以汽车产业为例, 由于能源危机始终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重要威胁。因此, 新能源技术创新是整个工业化国家的必然选择。而美国对待《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助长了汽车产业放缓能源节约技术更新速度, 这导致了美国汽车企业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濒临全面破产。此外, 美国私人企业投资在近年来增长缓慢, 这也成为技术创新动力逐渐消退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Banerjee, A., Lumsdaine, R.L., J.H.Stock.Re-cursive and Sequential Tests for a Unit Root: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1992, (10) :271~287
[2].Blanchard, O., Simon, J., .The Long and LargeDecline in U.S Output Volatility[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1, 32 (1) :135~164
[3].Burns, A., , .Progress toward Economic Sta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0, 50 (1) :1~19
[4].Clarida, R., Gali, J., Gertler, M., .MonetaryPolicy Rul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Evidence and SomeTheo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 (1) :147~180
[5].James H.Stock&Mark W.Watson.Has the Busi-ness Cycle Changed and Why?[J].NBER Working Papers912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2002
[6].Jermann, U., Quadrini, V., .Financial Innovationsand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J].NBER Working Paper, 2006:12308
[7].Kahn, J., McConnell, M., Perez2 Quiros, G., .On the Causes of the Increased Stability of the U.S.Economy[J].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2, 8 (1) :183~202
[8].Kim, Chang-Jim, Nelson, C., 1999.Has the U.S.Economy Become More Stable?A Bayesian Approach Basedon a Markov-Switching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81 (4) :608~616
[9].Stiglitz, Joseph E.,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81, 71 (3) :393~410
[10].陈宝森等.美国经济周期研究[M].商务印书馆, 1993:155~176
[11].胡鞍钢.对美国经济短期衰退的评述[J].国际经济评论, 2002, (3)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第8篇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股市崩盘,著名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正式拉开了序幕。到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降低了45%,人均收入减少了40%,一千三百万人失业,二百万人无家可归,五千所银行倒闭,九百万个账号被冻结。这样的浩劫是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当然,当时的美国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胡佛总统在任期内颁布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提高关税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和刺激住房建设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可惜的是,经济形势并没有因此而扭转,从而导致了胡佛连任的失败。1932年罗斯福上任后,依旧为了拯救美国经济而颁布了新政,包含了一系列救济百姓和改革工农业的政策。就当一切都慢慢好转的时候,1937年美国经济又一次极度下滑,失业率又回到了1932年的水平。
当一切都陷入绝望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很显然,“二战”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值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在之后的4年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等国提供了价值325亿美元的物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44年,美国的名义GDP达到174.84亿美元,比1943年的136.44亿美元增长了28.14%。
随着市场对军用物资需求的增长,劳动力需求也增长了。“二战”期间失业率持续下降,战后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见表1。
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很多废弃的工厂都重新营业,很多因经济萧条而失业的人也返回工作岗位。不仅如此,据统计还有近105万本来找不到工作(如未成年人)或者不会去找工作(如家庭妇女)的人也因战争而加入了劳动力市场。
从表1中可以发现,平民劳动力的下降也轻微地影响了失业率。1943年,美国开始进攻德国领地,很多年轻力壮的男子被征去打仗,无疑对劳动力市场是很大的损失。这个时候,美国经济需要挖掘更多的劳动力。于是,妇女劳动力市场在当时显示出很大的挖掘潜力。1890年时,只有5%的妇女加入了劳动力市场,而“二战”期间,妇女劳动参与率突然开始了显著的增长,而且这个增长的趋势一致持续到了1990年。
起初,劳动市场雇佣妇女似乎是种很无助的做法,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女工人并不比男性逊色。当时民间还兴起了“铆工罗西”,一个身穿工作服手持铆钉的强悍女性形象。即使是战争后,女工人们依然是越来越受到尊敬和信任,女性的就业率也直线上升直到现在。
不仅女性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战争的好处,一直在美国社会处于弱势的黑人也因“二战”而获益。在战争期间劳动力短缺时,市场应该尽可能地开发人力资源,但在雇佣黑人的问题上很多人还是因为对黑人的偏见和蔑视而犹豫不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建立了公平佣工委员会,确保所有人都可以在军事工业公平就职,无论肤色,种族和国籍。到1943后,委员会已经在16个城市建立了办事处,负责安排黑人就业并处理对黑人不公平待遇的问题。一系列政策发布以后,在1940年到1950年间,黑人在就业市场上所占的比率从16.2%升到了23.9%。上个世纪,黑人在美国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其中最多的变化就发生在40年代。因此可以说,“二战”加速了美国黑人的经济发展,并使得更多的就职领域向黑人打开了大门。
以上是美国在“二战”中所获得的直接的利益。间接方面,在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上,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人员伤亡方面,美国在“二战”中的伤亡人数大约有418500人,占了美国人口的0.32%,这和别的国家的伤亡人数比起来是很少的。英国损失了449800人,占国内人口的0.94%;法国损失了567600,占国内人口的1.35%;苏联损失了23100000人,占国内人口的13.7%,日本和德国分别损失了国内人口的3.45%和10.4%。其次,由于“二战”基本没有发生在美国,美国几乎没有遭受直接经济损失。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损失要严重得多:英国被德国空军日夜轰炸,苏联被德国侵略了一年之久,日本遭受了两颗原子弹的浩劫,德国战后被分割,等等。总而言之,“二战”期间在其他世界强国遭受战争破坏经济停止发展时,美国却在几乎没有战争损失的同时加速发展着经济。因此,“二战”后美国一举超越了他们成为世界经济最强的国家。
论美国的金融导向型经济 第9篇
美国是当代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同金融体系的发展与金融结构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以高新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发展中, 除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等积极因素外, 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流动性资本市场的存在是美国的新技术得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条件, 美国的金融市场为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美国金融业一直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的金融化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2美国金融业优化发展的背景
2.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美国金融业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极大的提高了金融业自身的竞争力。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作为以服务为依托的金融业通过加大信息技术的投资实现了内部运营上的“革命”, 金融业的电子化进程明显加快, 金融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不仅开发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 延展服务空间, 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性的服务需求;也改进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 增强了金融资本的流动性, 从而提高了金融系统的运作效率;另外风险由于防范技术的加强和信息系统的完善而得到有效控制, 金融技术依靠信息技术而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改变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营销理念, 银行开始转变经营方式, 积极从存放款的中介机构转型为投资理财中心, 并以此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增长点。金融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不断加强。
2.2政府主导的金融改革
从20世纪70到80年代, 美国的金融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避免全面经济危机的发生, 并建立健康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 美国对金融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 着力于减少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的比例, 以增强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增加的能力, 实现金融秩序的稳定。其次, 为进一步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 兴起了大改组运动, 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实现了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幅度较少。再者, 激活资本市场, 促进资本市场创新。美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 促进以投融资方式创新为特征的创业投资制度、以纳斯达克为特征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制度等金融创新。
进入90年代以后, 在金融全球化发展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趋势下, 为提高美国国内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开始进行金融结构改革, 改组金融机构, 重组金融市场。1999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它的颁布打破了美国自1933年所确立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模式, 允许这三大行业的联合经营, 美国的金融服务体制也由此开始转向混业经营的模式。同时, 美国政府鼓励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促进金融机构跨行业的经营和竞争, 从而提高了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3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绝对霸权地位
美元作为国际通行货币,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享有特权地位。强美元对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据美国第一波士顿信托银行估计, 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额的约72%。进入美国的国外资本大部分进入了金融市场, 购买美国股票、公司债券等有价证券, 外资成为美国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外国在美国购买的金融资产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2年为1130亿美元, 2003年为2800亿美元, 2004年为3990亿美元。如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外围理论,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以金融霸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同样处在中心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处在外围。美元的绝对霸权地位有力了支撑了美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中心地位。而对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 强美元政策通过吸引大量国外资本的进入有力的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3美国金融结构的高级化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
资金的充分流动需要有完善的金融市场, 有多种多样的从事不同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各类金融工具。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结构的高级化需要有一个过程, 不仅表现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增长,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完善发达的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国资本市场的发达使其金融系统拥有了更多的“备用轮胎”, 即资金来自许多不同的贷款者和投资者, 资金可以更加自由的流动和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 也促成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更有效率的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形成。
金融体系的差异一般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金融体系倾向于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美国资本市场上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使得资本市场的组织运行更为有效, 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资本过剩的前提下, 使两者实现很好的结合。相比其他国家, 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是支持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资本市场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风险资本的筹措渠道, 同时也是风险资本完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目的后最好的退出渠道。
充足的资本供给对风险投资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金融机构已经成为风险资金最主要的供给主体。在德国和日本, 银行等金融中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非常大, 银行 (全能银行) 在风险资本的供给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的筹措模式符合一条基本的原则:高风险投资的资金应该由愿意并且能够承担高风险的人来提供, 各类基金如美国的养老基金成为了风险资本市场上的主要力量。而风险资本的退出是整个风险投资运行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美国风险投资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具有一个发达的股票市场用于公司控制权的交易。1971年, 为给中小企业的IPO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创造途径, 二板市场应势而生, 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交易的股票市场纳斯达克在美国开始为2500种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证券提供中间报价。相对而言, 德国和日本等国的股票市场的作用较弱, 并由此带来公司控股权转让发生的比较少。
美国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反映出了美国金融活动重心的变化。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美国新金融结构中的主导组织形式, 是美国金融结构高级化的重要表现。
4美国金融业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金融业的活跃可以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充足的动力, 没有金融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美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金融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不仅为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市场融资支持, 并且作为美国金融创新重要内容的风险投资制度的高度发达也是促进美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原因。
4.1资本市场优化,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伴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创新, 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为企业融资提供越来越宽松的环境。资本市场的优化发展促使了美国企业的融资理念发生转变, 企业纷纷进入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 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 这同时也促使了美国的债务结构有了显著转变。另外大多数兼并企业是以大量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的。相比与银行融资等传统融资方式, 资本市场上的灵活性、多样化的金融创新工具为美国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已经建立完善的知识型企业融资体系, 金融资本向以信息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企业倾斜, 为知识型企业上市、融资创造了许多便利。一方面, 美国发达的风险投资资本为处于产业化早期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主要的融资渠道。由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不仅需要相当规模的资金投入, 并且也具有比较高的风险, 而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制度的出现使得以前不具备进入金融市场条件的一大批具有潜力的风险企业有可能筹集到所需的资本。另一方面, 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建立为众多的难以在主板市场上市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市场, 其宽松的环境使得新企业能迅速获得资金支持, 纳斯达克市场把企业家及其创新成果和风险资本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成为那些具有长期性的、风险较高的、科技含量大的, 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的投资支撑。
4.2风险投资发达, 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世界范围内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近些年来的新兴技术革命毫无疑问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必要基础, 然而, 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足以刺激经济增长, 新技术实行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具有流动性的资本市场存在。高新技术商品化的过程需要一定规模的资本投入, 而作为传统融资主体的银行的收益和风险间的不对称使得银行不愿对风险企业发放贷款。由此, 风险投资这样一种追逐超额的金融利润为目标的新的金融契约顺应而生。风险投资是解决高新技术创新对资本的需求和资本供给之间的矛盾的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风险投资事实上是一种金融资本, 通过获取风险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 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 并力图通过IPO或产权交易的方式收回投资, 退出风险企业。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繁荣填补了金融市场上由结构和运作规则所决定的市场空缺。
美国依靠其强大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法律环境, 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资本融资机制成为了目前世界上风险投资最为发达的国家, 有效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具有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有利于投融资双方的风险承担和报酬安排, 使得那些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 而具有潜力的创新企业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 有效刺激了创新活动的商业化, 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的金融创新。
美国发展的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比传统的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更具有优势。在技术不确定条件下, 风险投资公司这种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在挑选新技术项目和孵化企业方面有着万能银行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大规模的追求高投资利润的风险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流动的满足了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技术产业的融资需求。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 金融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现代化的机制着重体现在它对技术开发转化融资上的支持。
摘要:美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同金融体系的发展与金融结构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金融业的优化发展不仅为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市场融资支持, 并且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 包括风险投资机制的形成、纳斯达克市场的建立等也是美国的新技术得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前提, 有力的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金融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美国,金融业,资本市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秦韩.金融市场.美国新经济的催化剂[J].当代经理人, 2006, (12) .
[2]陈坚.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的融合[J].国际商务研究, 2006, (3) .
[3]何德旭, 王朝阳.金融服务与经济增长.美国的经验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 2005, (3) .
[4]王燕辉.美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 2004, (1) .
[5]吕友清.创新金融市场.构造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美国发展新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论坛, 2001, (2) .
[6]江涌.论美国的新金融霸权与经济繁荣[J].经济评论, 2002, (3) .
美国经济走势及进口需求的变化 第10篇
进入2012年,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缓慢温和的复苏态势。2012年第二季度, 美实际GDP增长1.3%, 增速较第一季度的2%有所放缓, 上半年美经济平均增速仅为1.7%。进入第三季度, 在个人消费、政府开支和住房建筑投资增加的支撑下, 据美国商务部10月底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 美实际GDP增长了2%, 经济较第二季度有所提速。2012年前三季度, 美GDP主要构成指标的具体表现为:
1.个人消费开支温和增长
2012年第二季度, 美个人消费开支增长由第一季度的2.4%放缓至1.5%, 其中耐用品消费增长由第一季度的11.5%大幅削减至第二季度的-0.2%, 汽车的销售额仅增加了0.2%, 而计算机的销售额则下降了0.1%。第三季度, 受耐用品消费增长显著回升8.5%的带动, 个人消费支出较第二季度强劲增长达2%。
2.国内私人投资显著放缓
2012年前三季度, 美国内私人投资增长显著放缓, 由第一季度的6.1%显著放缓至第二季度的0.7%, 第三季度则只有0.5%的微幅增长。其中, 非居民住宅投资增速下滑明显, 由第一季度的7.5%下降到第二季度的3.6%, 第三季度则呈现1.3%的负增长;非居民住宅投资中的建筑投资增长收缩最为显著, 由第一季度的12.9%下降至0.6%, 第三季度则收缩至-4.4%;软件及设备投资增长从第一季度的5.4%微跌至4.8%, 第三季度呈现零增长。低迷的企业投资可能反映出, 随着美国大选及财政悬崖的逼近, 在政策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及海外需求放缓之际, 企业不愿增加开支的暂时观望心理。
3.出口波动, 进口放缓
2012年上半年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出口的温和增长, 第二季度美出口增长由第一季度的4.4%小幅增加至5.3%, 但进入第三季度以来, 由于欧洲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影响, 美出口环比下降了-1.6%, 拖累经济增长减少了0.23个百分点。
201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 美进口环比分别增长3.1%、2.8%和-0.2%, 呈现递减趋势, 反映了美国内市场需求的疲弱不振。
4.美联邦政府开支增加, 地方政府开支削减减缓
美联邦政府开支2012年前三季度环比分别增长-4.2%、-0.2%和9.6%, 第三季度美联邦政府开支出现正增长中国防开支继此前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大幅增加了13%, 非国防开支增加了3%。仅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4个百分点, 如果除去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将为1.36%, 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
同时, 美地方政府开支削减也有所减缓, 由2012年第一季度的-3.0%放缓至-0.7%, 第三季度则只减少了0.1%。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开支的增加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使经济在制造行业放缓、企业投资减速、自主增长十分疲弱的情况下不致显著放缓。
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内生动力正逐步增强
1.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金融危机三年多来, 美国家庭和金融部门的杠杆率都在持续下降。根据美联储的统计, 美国家庭债务总额已从泡沫最严重时的顶点下降了6%。目前美国家庭债务已经从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100%下降到87%, 正逐步接近其长期趋势水平。银行部门杠杆率也已经从危机时的25倍以上, 下降至15倍以下。目前美国企业部门的现金流和利润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小企业信贷活动正日益增强。
2.房地产市场持续改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渐显现
2012年第三季度, 美住宅类固定投资大幅增长14.4%, 增幅大于第二季度的8.5%, 而第一季度增速为20.5%。自2011年第二季度恢复正增长以来, 美住宅类固定投资已连续6个季度保持增长。
目前美国所有主要的房地产价格指数都处于上升趋势, Case-Shiller房价指数一年前就开始上涨, 在每一个大都市地区这一指数都呈现逐月上涨之势。根据美国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 (房地美) 最新发布的报告分析, 2012年以来美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 开始承担起传统的引领经济复苏的角色, 成为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一大亮点。在2012年上半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7%的增速中, 房地产业贡献了0.3个百分点, 预计下半年仍会提供相同动力。
3.制造业回流美国
由于新兴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显著收窄、美国能源成本优势扩大, 考虑到知识产权风险和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奥巴马政府推出振兴制造业计划 (考虑对美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利润课以重税) , 美国制造业企业有调整全球业务布局的迹象。金融危机后, 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将原本在海外进行投资的项目转投美国。从行业部门来看, 这些“回巢”的公司不仅涉及IT电子等高科技产业部门, 也涉及机械、电器、汽车等传统产业部门, 甚至还包括一些普通日用消费品制造部门 (例如筷子、咖啡) 。从数量比例来看, 据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的调查显示, 总部设在美国的、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中, 有48%表示愿意“回巢”美国。据波士顿咨询集团估计, 回巢可能为美国带来200万~300万个就业机会。回巢过程才刚刚开始, 两到三年后 (20132014年) 有望达到高峰。
4.美国内能源供给能力迅速提高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 2012年美国天然气产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美国石油产量曾一度自1970年高点下跌了48%, 至2008年仅500万桶每日。而得益于对页岩油的开采, 从20082012年, 美国的石油产量提高了20%。据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 (IHS Cera) 预计, 美国的石油日产量将继续增长300万桶, 并于2020年前创下新高。未来五年内, 单单石油收益就能给美GDP增长多贡献1个百分点, 并能够带来300万个工作岗位。
三、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及潜在风险
1.美国内“财政悬崖”的不确定性成为经济持续增长最大隐忧
2013年初美国将迎来“财政悬崖”。即2001年以来, 美国多项减税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在2012年底集中到期, 同时2011年国会超级委员会达成的“自动支出削减机制”启动, 这一系列财政政策将于2013年1月集中到期终止或开始启动, 使美国财政赤字水平呈现断崖式下跌。
为避免这一幕的发生, 美国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将不得不达成一个折衷方案以尽快消除“财政悬崖”威胁, 并提高债务上限。在2013财年预算提案上交后, 必须分别经过两院的数轮听证、审核和投票, 方能生效执行。由于财政政策是选举中要辩论的话题之一, 因此美国两党迄今尚未采取共同行动来缓解“财政悬崖”问题。如果国会两党态度强硬, 互不让步, 则可能会重蹈2012财年预算提案的覆辙, 国会最终只得以临时紧急拨款的方式让联邦政府保持运行。这一政治僵局在短期内带来的主要风险是财政可能出现过度紧缩。在极端情况下, 如果决策者无法就延长临时性税收减免和扭转大幅度的自动支出削减达成共识, 美国2013年结构性财政赤字的下降将可能超过GDP的4%。下一年的美国经济增长将出现停滞, 同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严重的溢出影响。
2.欧债危机是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大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美国经济与欧盟经济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受欧债危机影响, 欧元区经济活动明显放缓, 并通过各种渠道冲击美国经济。一是外需减少, 美元升值。美国对欧盟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近1/4。欧盟经济减缓, 全球经济回落, 美元升值, 将抑制美国出口和经济增长步伐。二是信贷标准提高。欧洲银行约占美国工商贷款总额的1/5。欧债危机加大了美国企业融资难度, 流动性将进一步缺乏, 从而加重了美国经济复苏的风险。据美联储高级信贷员调查, 2012年第一季度, 因对欧债危机和银行业危机蔓延扩大的担忧, 有90%以上的银行将提高信贷标准, 其中外资银行尤为明显。三是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打击投资和消费信心。美国金融市场与欧洲市场高度相关。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 美国金融市场将逆风而动,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将打击投资和消费者信心, 对正在缓慢复苏中的美国经济造成冲击。
3.就业增速逐步加快, 但劳动力市场尚未摆脱低迷
自2012年春季以来, 美国就业增速出现逐步加快的趋势, 但制造业就业恢复有限, 新增就业主要体现在政府以及金融等服务业部门, 整体失业率仍小幅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 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 美国10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7.1万人, 失业率较9月上升0.1个百分点, 至7.9%, 仍处在2001年以来的高位。目前劳动力市场仍未摆脱低迷状况, 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 约15%的劳动力因为找不到全职工作处于半失业状态;长期失业 (失业持续时间在27周及以上) 问题尤为突出, 接近一半的失业人口已经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工作。本轮金融危机过后, 美国经济产业结构或已开始悄悄发生变化, 但劳动力结构似乎还没有能够跟上这种变化。这种结构性失业一般很难用货币政策来改善, 美国内就业市场的恢复仍然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四、美国经济前景展望及进口需求的变化
首先, 因为“财政悬崖”风险犹在, 不少美国企业宁可持有现金也不愿增加投资和雇佣, 将羁绊经济前进脚步。其次, 鉴于目前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支出疲弱, 在消费和投资支出乏力的情况下, 严厉财政紧缩措施可能使经济面临重陷衰退的风险, 美国政府或有必要继续拿出短期财政支持和结构财政改善的计划以支持经济进一步持续复苏。美国经济要在跨过“财政悬崖”之后才可能摆脱目前平淡的增长态势。再次,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 2012年上半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和各新兴市场经济体等重要海外市场的增速放缓, 美国制造企业无法大幅增加出口, 这是拖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欧洲的政策制定者是否能够采取相应政策, 进一步缓解边缘经济体的财政状况以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衰退的加剧, 对于未来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也至关重要。
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 据美联储2012年10月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 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为1.9%~2.4%;2013年将逐步增至2.2%~2.8%;2014年将达到3.0%~3.5%。关于就业市场前景, 美联储预计, 2012年美国失业率将为8.0%~8.2%;2013年将为7.5%~8.0%;2014年将进一步下降至7.0%~7.7%。在通货膨胀方面, 美联储预计, 2012年核心个人消费支出指数将上升1.2%~1.7%;2013年通货膨胀率将为1.5%~2.0%。
美国经济虽然已经度过最差时期, 6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有所改善, 但由于尚未走出“财政悬崖”和“欧债危机”的阴影, 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振, 经济在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仍难以有很大改观。受此影响进入2012年以来, 美国进口增长放缓到一位数。根据美国统计调查局的统计, 2012年1-8月, 美国进口总计15390.68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仅小幅增长了4.3% (参见表1) 。
总体来说, 2012年以来美国进口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增长最为迅速。
2012年1-8月, 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总计1994.61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21.1%。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调查局
2.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速大幅放缓。
工业原材料是美最大的进口大类商品, 占美国进口总额的32%。2012年以来由于原油进口减少和油价相对趋稳, 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速大幅放缓, 同比下降了1.3%。
3.资本设备进口平稳增长。
资本设备2012年1-8月进口总计3662.14亿美元, 是美第二大进口大类商品, 占总进口额的23.7%, 同比增长了9.1%。
4.消费品进口减少。
消费品是美第三大类进口商品, 2012年以来进口减少, 1-8月同比下降了0.4%, 是美国内消费不振的反映。
5.
食品与饮料增速与整体进口增速基本相同, 属于刚性需求变化不大。
6.
其他商品增长较快, 达到11.6%, 但只有480.65亿美元, 金额很小仅占美进口总额的3.1%。
7.在机械设备方面, 2012年以来美机械设备的进口仍保持了较快增长。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统计, 2012年1-6月, 美机械设备进口总计835.58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11.6%。其中中国对美出口达201.66亿美元, 占美机械设备进口总额的1/4, 同比增长15.3%。机械设备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两年来美国内设备和软件投资增长相对较快, 继2009年为GDP增长贡献了-1.23个百分点后, 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当年GDP增长贡献了0.56和0.72个百分点。2012年前两个季度分别贡献0.39和0.35个百分点, 但第三季度为零增长, 显示投资趋缓, 预示进口需求也将随之放缓。
摘要:金融危机后, 美国经济从2009年第三季度企稳回升一直处于持续的去杠杆化过程中, 复苏之路缓慢艰辛。经过金融危机后三年多来的调整, 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若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趋强的迹象, 但2012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的深化和美“财政悬崖”威胁遏制了经济加快复苏的脚步。通过深入分析金融危机至今美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及影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 提出了美国经济前景展望及对进口需求变化的影响, 对于把握当前美国宏观经济态势及时调整对美出口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经济,经济复苏,进口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总统经济报告[R].2012.
[2]马丁沃尔夫.评估奥巴马的经济政策[N].英国金融时报, 2012-10-30.
大选后的美国经济 第11篇
理论上,两党相争,要争取的只有站在最中间的一个选民,因为只有他那一票才是决定性的。这解释了无论哪个党,竞选政纲都不可能走极端,走极端是背道而驰,不可能获胜。事实上,他们的政纲都是很接近的,为的是投“中位选民”所好。
问题是,在数千万人的投票中,任何一个选民要成为“中位选民”的概率都极低,在计算器上显示的可能性是零。再把投票的时间成本算上,投票完全是得不偿失。在“公共选择”学者看来,奇怪的不是投票率为什么那么低,而是为什么还那么高。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就是,选民去投票纯粹就是为了爽一把。
再回头来看经济。布什获胜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升了177.71点,即1.75%,以10314.76收市,创下了一年多以来最大的单日升幅。但也在同一天,汇率市场上美元兑欧元的汇率跌至历史以来的最低位,显示市场预期美国政府的赤字问题和贸易逆差问题将会恶化。
布什在宣布胜利的演说中也特别谈了美国经济。简单地说,他要继续过去四年的经济政策,在社会保障和税务问题上作“大刀阔斧”的改革。布什的经济理念主要来自里根奉行的供应学派主张,其核心是减税而不增加政府赤字。问题是,面临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美国在减税上所作的努力犹有不足。
美国的生活成本绝对值大约比中国高六倍。美国超市里的商品,还有房租、水电、汽油等杂费,从标价上看都比中国的略微便宜:一幢房子是三十万美元,一房一厅租金是一千美元,一顿快餐是七美元,下一趟馆子人均是二十美元,理发是十五美元。但把汇率算上,粗略是六倍。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认为,纽约一个汉堡包应该与北京一个汉堡包价格相若。那显然不对,因为它完全忽略了“环境”的价格。事实上,两个汉堡包的差异相当显著。这是两地自然竞争的结果,是绝对的差异,光看汉堡包里的营养成份,不足以理解整幅图画。举个例,美国的自来水是可饮用的,到处都有免费喷泉。而免费喷泉的成本打到哪里去了?打到能计费的商品上去了。在纽约吃个汉堡,吃的不只是汉堡,而是一个纽约的汉堡。正是这种遍布每个角落的免费服务—治安、清洁、秩序—把整个地区的成本推高了。
美国以及其他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地区,近十多年来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一些原本贫穷和封闭的国家开放了,从那里释放出的廉价生产力在GDP计算上一下子追上了美国一大截。布什减税当然是正确的,但无论怎么减,也减不到能让美国企业在生产成本上与发展中国家竞争的地步。同时,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有人计算二十五年后就要面临破产,根本原因是:美国成为福利国家,于是不得不极力限制移民人数;家庭生育率低下,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却不断延长,结果就是严重的入不敷出。
美国的经济形势 第12篇
“401 (k) 计划”源于美国1978年修订的《税法》第401 (k) 段条款, 具体是指符合《税法》401 (k) 段条款规定并经美国国税局批准可以享受延期纳税优惠的一种DC企业退休金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期, 401 (k) 计划一经通过, 就迅速被许多企业采用并代替了传统的DB计划。如今这一计划己成为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401 (k) 计划的特点:
1. 享受税收优惠:
个人所得税在美国的国家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如果一个雇员参加了401 (k) 计划缴费就可以获得延期纳税的优惠, 实际上等于增加了个人的实际收入。
2. 自主缴费选择:
员工可以自己选择缴费金额, 而且计划允许的缴费金额又高于其它退休计划, 雇员还能额外获得雇主的配比缴费, 这些都有利于个人退休金的积累。
3. 灵活专业的投资理财:
401 (k) 计划的退休资产由员工直接管理, 自行决定投资方式。这同时意味着相应的责任与风险的转移。既可以购买高风险股票以争取最高收益, 也可以购买保值型产品以保证退休资产的安全。
4. 便携性:
相比于确定给付计划 (DB) ——规定了雇员只有终身受雇于一个雇主才能获得DB计划承诺的退休金的全部。401 (k计划弥补了这项不足。员工无论跳槽与否, 他的401 (k) 账户中个人缴费部分及已受益的雇主缴费部分都归本人所有, 不受雇主控制。
5. 允许提前用款:
401 (k) 计划则允许雇员在面临意外事件急需用钱的时候从自己的401 (k) 账户中提款。
6. 简便的参与方式:
缴费采用自动扣除方式, 即雇主直接扣除雇员工资的相应金额并将其转入员工401 (k) 个人账户。
二.401 (k) 计划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尽管对于企业和雇员来说, 401 (k) 计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伴随着它实行的时间的加长,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企业为了享有税收优惠, 吸引并留住人才, 往往鼓励员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企业主管也乐于推销这种投资组合, 以安然案为导火线, 养老金过度投资于公司股使得员工对雇主的依赖程度加大。一旦企业破产, 员工就会像安然雇员那样遭受重创。这是由于401 (k) 本身推行的政策激励机制而产生的问题。
另一方面, 伴随着美国婴儿潮一代人以超过59岁, 可以自由取回401 (k) 资金, 而加入计划的年轻人又有减少的趋势。这将使基金公司退休资金的净流入继续下降。
三.在经济危机下的401 (k) 计划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 .401 (k) 也是助长金融市场泡沫的诱因
美国改革养老金计划而推出401 (k) 计划, 使得大量过剩资本得以推动风险投资。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 美国除了有一些以产品为主的全球贸易以外, 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1979年, 卡特政府推出401 (k) 养老金计划, 允许用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这一政策激活了美国人数十亿美元的沉睡资本, 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迅猛发展。从l980年至2002年, 风险投资行业44%的资本来自养老保险基金。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多种渠道, 中小型风险投资企业获得了充分融资。为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提供了资本来源。
(二) .2008年的经济冬天也冻结了401 (k) 的美梦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不断升级演化, 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 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 致使美国股市应声大跌, 多家金融机构遭受损失。其中美国股市的大幅蹉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投资一去不回, 参与到401 (k) 养老金计划的美国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养老的依靠。
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出现0.5%负增长, 而进入第四季度以来金融市场形势急剧恶化则预示着经济前景更加不容乐观。从股市情况来看, 第三季度纽约股市道琼斯、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指数跌幅分别为4.4%、9.0%和9.2%, 而仅10月份一个月, 三大股指跌幅就分别高达15.4%、18.0%和18.4%。
2008年摩根大通公司经济学家埃比尔?莱因哈特说:“第三季度经济下滑预示着未来将出现更糟糕的结果。我们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将平均下跌3%, 成为1981至198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
由世界最大的信用保险机构德国安联发布的报告表示, 2009年的公司倒闭数字将创下纪录:美国6.2万家。实际上今年已有4.2万家。
如图1所示, 经济的不景气, 企业的贷款的缺失, 都造就了高失业率。克莱斯勒 (Chrysler LLC) 、默克公司 (Merck&Co.Inc.) 和雅虎 (Yahoo Inc.) 、施乐公司 (Xerox Corp.) 、通用汽车公司 (General Motors Corp.) 和装瓶企业Coca-Cola Enterprises Inc.均作出裁员决定。
有关经济学家还预计, 至今年年中, 美国的就业人数每月将约减少200, 000人, 这很可能意味着失业率将推高至7%或8%, 超过美国上次经济低迷时期6.3%的最高水平。
401 (k) 计划作为美国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 全美超过80%的家庭参加了这一计划。多数401 (k) 计划将资金投资于美国股市。据报道, 大约有将近2万亿美元的个人养老金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中蒸发。怎样消除危机感、如何维护养老金体系的安全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 .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成本—收益分析
特别对于在401 (k) 计划中, 大量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那些雇员,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 企业破产或股票市值大幅缩水都是等于退休金的消失。
实际上, 在安然案后, 先后几家大公司破产, 美国对于401 (k计划中对于本公司股票的购买已经进行监督检查。
最近几年, 很多国外学者也对在401 (k) 计划进行研究。如在401 (k) 计划下, 退休金的相对充足 (比较DC计划) (Even and Macpherson, 2003a;Samwick and Skinner, 2004) ;以及针对美国人的惰性和提前消费的习惯而提出的对于计划制度的设计的重要性 (Choietal., 2001;Agnew et al., 2003) 等等。实际上, 公司愿意诱使员工购买公司股票是对于一种潜在福利成本的弥补, 又或者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不会采取不能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弥补员工。从个人角度分析, 一个益处就是相对于其他养老金计划而获得的潜在税收优惠。从公司的观点来看, 提供给员工股票的方式会节约管理成本, 推动雇员享有的所有权提高, 在支付股利时会减少公司税收支出。这些潜在收益意味着很多公司会更喜欢将缴费用于购买公司股票, 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更低。
有数据显示, 美国很多知名大公司都将其大部分的401 (k) 计划资产投资于本公司的股票, 如宝洁公司这一比重达96%, 戴尔计算机公司为88%, 麦当劳为74%等等。Markowitz (1952) 和Sharpe (1964) 认为雇员的股票投资应该是多样化的。
有研究也表明, 员工投资股票是一种理性行为, 在一定情况下比多元化投资获利更多。然而作为风险规避或中立的雇员在经过深思熟虑后, 选择的股票单或委托投资公司进行的理性投资, 也未必会预测到金融危机引发的股市大崩盘所带来的血本无归的痛楚。
(四) .401 (k) 未来发展改革方向
401 (k) 养老金计划制度本身是具备其优越性的,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问题重生, 特别是对于在后工业时代, 企业生存的环境变得复杂而不确定, 企业不愿意背上为员工养老的包袱, 于是将这种风险和负担转移到员工身上, 仿佛有种自决命运的感觉, 然而大多数投资于本公司的股票, 或者投资低增长、低回报率的品种上, 又或者超前消费的理念已经让他们在每次跳槽后早早的将这笔钱提前花掉等等。
实际上美国政府为了修正它, 正在补救, 对于员工的退休收入置于风险暴露中, 加强了对它的监管。2002年《企业改革法》规定如果企业因某种原因不允许员工出售个人账户中的本企业股票, 必须提前30天通知员工, 而且在禁售期内, 企业主管也不得出售自己持有的本公司股票;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加强了对会计、审计中介机构的监管。然而由于系统性的问题, 和金融危机的外因使得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徒劳。
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革:
1. 政府对于401 (k) 计划中, 账户资产投资于主办企业股票的数量进行限定。
2. 虽然不需要员工要受雇用于一个企业长时间才能得到养老金, 但应该限制他跳槽后便可以提走的时间。
3. 对于关键的税率优惠问题要进行改革。为了节约成本, 减轻税率支出, 所以很多企业和个人才会选择购买本公司股票。
4. 对于如何控制投资风险的问题, 事实上, 任何人都不能保障投资的高回报和高增长率。应该对401 (k) 计划中的个人账户的钱建立担保 (补偿) 机制, 以便在遭遇金融危机这样始料未及的事件时, 也不至于血本无归。通过基金保证公司来运作, 甚至可以选择再保险的方式 (但是投资不一定再保险) , 国家一定要参与进来, 这不应该再是全部市场化的操作, 特别在金融市场泡沫破裂后, 要由政府的干预才行。
5. 美国现在的高失业率和中小企业的倒闭、大公司的破产, 已经产生另一个问题, 就是没有钱存在账户里, 因此新任总统奥巴马也提出要为中小企业贷款, 国家做信用担保, 来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现在问题的严重性, 不仅是养老问题, 更是当下的生存问题。
这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 这让人们更加正视遗忘就存在的问题, 因为它变得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生存的危机。金融危机也是正是401 (k) 计划改革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契机, 让我们用新的创造来完成它的灭亡。当养老不再让每个人为难, 也是美国的自由平等理念才真的实现, 而这正是新一任美国政府将面对的难题。
摘要:通过对美国401 (k) 计划的产生、内容、特点等的概述, 对于401 (k) 的系统问题进行了评述。特别的, 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形势下, 401 (k) 计划更是危机重重——出现了因为投资方式的选择使雇员承担了大量的投资风险, 而是养老金账户大幅缩水等等问题, 并对改革方向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401 (k) 计划,公司股票,经济危机,改革
参考文献
[1]Shlomo Benartzi.Excessive Extrapola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401 (k) Accounts to Company Stock.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 LV1, NO5·OCT2001.
[2]David Rajnes.An Evolving System:Trends in Defined Benefit and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s.EBRI Brief Issue·Number249·September2002.
[3]李春玲.《美国企业年金制度变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4月.
[4]肖岩丁刚.《投资股市损失惨重很多老人不敢退休美养老基金忙着补漏洞》.《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
[5]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6]郑秉文.《欧亚六国社会保障“名义账户”制利弊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年第5期.
美国的经济形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